CN114532312A - 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及诱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及诱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32312A
CN114532312A CN202210176184.1A CN202210176184A CN114532312A CN 114532312 A CN114532312 A CN 114532312A CN 202210176184 A CN202210176184 A CN 202210176184A CN 114532312 A CN114532312 A CN 1145323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pae
trapping
pupa
woven fabric
f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7618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32312B (zh
Inventor
刘云鹏
解春霞
郑华英
徐丽丽
高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Forestry Academ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Forestry Academ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Forestry Academy filed Critical Jiangsu Forestry Academy
Priority to CN20221017618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323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32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323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323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323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10Catching insects by using Traps
    • A01M1/106Catching insects by using Traps for flying inse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33Rearing or breeding invertebrates; New breeds of invertebr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及诱集装置,其中利用多层无纺布制作诱集装置,其粗糙表面可为美国白蛾结茧化蛹提供良好的固定茧丝的位置,利于美国白蛾幼虫化蛹;且依托多层无纺布的诱集装置,利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的趋暖性,将其诱集进入装置内化蛹,一方面使蛹更加集中,减少人工挖蛹的随机性,提高数据可靠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对蛹的死亡率、寄生率、发育进度等情况进行定期观测,及时掌握虫情动态,使监测预报数据更科学。

Description

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及诱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昆虫的物理防治或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及诱集装置。
背景技术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属鳞翅目、灯蛾科,其具有食性杂、食量大、繁殖力强的特点,是国际性检疫害虫。1979年,美国白蛾首次从朝鲜传入我国辽宁丹东市,后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山东、河南、陕西、上海、安徽、江苏等省市扩散传播,并有造成大面积危害。该虫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虫,寄主范围极为广泛,在我国其寄主超过300种。美国白蛾已成为严重侵害我国果树、林木、农作物和野生植物的重大检疫性害虫,严重威胁和干扰了林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安全。美国白蛾的预测预报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关键。而越冬蛹的调查是做好下一年度虫情预测预报的重中之重,只有准确的蛹期调查数据才能获得准确的虫情测报结果。
目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调查主要是参照《美国白蛾检疫技术规程(GB/T 23474-2009)》中的人工挖蛹的调查法:“越冬(越夏)蛹调查:检查树干老树皮下,乱石堆中、墙縫、屋檐下,调查是否有越冬(越夏)蛹。沿防护林、四旁绿化树走向调查3点~5点,每点调查100株~300株植物,少于100株时,向外扩查到100株”。
然而,自然条件下美国白蛾能够在树皮缝、树洞、石堆和土墙缝等多种场所化蛹进行化蛹越冬,蛹的分布较为离散且随机。因此,传统的人工挖蛹调查的方法费时、费工,且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取得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较低,常造成依据蛹的数量进行的后期虫情预测预报出现较大误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及诱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包括:
利用多层无纺布制作诱集装置;
根据历史虫害数据和美国白蛾的喜食植物确定多个标准地区域;
将所述诱集装置布置在所述标准地区域内;
按照预设时间间隔分别对所述诱集装置的越冬蛹进行第一次统计和第二次统计,得到总蛹数和活蛹数;
根据所述总蛹数和所述活蛹数计算蛹的密度和蛹的死亡率。
优选地,所述利用多层无纺布制作诱集装置,包括:
利用铝塑板制作底板;所述底板的长边为54cm;所述底板的宽边为50cm;所述底板的高为0.5cm;
在两个所述宽边上分别用固定压条固定5层深色的所述无纺布;所述固定压条的长为50cm;所述固定压条的宽为2cm;所述固定压条的高为1cm;每层所述无纺布的厚度范围为0.5cm至0.8cm。
优选地,所述根据历史虫害数据和美国白蛾的喜食植物确定多个标准地区域,包括:
根据所述历史虫害数据确定诱集场所;所述历史虫害数据包括虫害疫情发生次数和年化蛹基数量;
根据所述喜食植物的株数在所述诱集场所中进行划分,得到多个所述标准地区域;所述喜食植物包括复叶槭、元宝槭、悬铃木、桑树、榆树、梧桐、樱桃、刺槐、槐树、紫穗槐、臭椿、香椿、白蜡、枫杨、泡桐、杨属、柳属、李属、梨属和苹果属的植物。
优选地,所述标准地区域中所述喜食植物的株数大于200株。
优选地,所述将所述诱集装置布置在所述标准地区域内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标准地区域内的草堆或杂物进行清理。
优选地,所述将所述诱集装置布置在所述标准地区域内,包括:
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下树的前10天时,将所述诱集装置倒扣在所述标准地区域内;每10亩所述标准地区域中所述诱集装置为3-5个,所述诱集装置在所述标准地区域均匀布置;所述诱集装置距林缘大于5m。
优选地,所述按照预设时间间隔分别对所述诱集装置的越冬蛹进行第一次统计和第二次统计,得到总蛹数和活蛹数,包括:
在美国白蛾越冬蛹化蛹结束后,逐层揭开所述无纺布,统计美国白蛾蛹的数量,得到所述总蛹数,并在统计完后恢复所述无纺布的位置;
在美国白蛾越冬蛹羽化前10天,统计所述诱集装置的所述活蛹数。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总蛹数和所述活蛹数计算蛹的密度和蛹的死亡率,包括:
根据所述总蛹数和所述诱集装置半径10米以内的寄主株数估算所述密度;所述密度的估算公式为T=2.09m/N;其中,T为所述密度,m为所述总蛹数, N为所述寄主株数;
根据所述总蛹数和所述活蛹数计算所述死亡率;所述死亡率的计算公式为 I=(m-m0)*100/m;其中I为所述死亡率,m0为所述活蛹数。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总蛹数和所述活蛹数计算蛹的密度和蛹的死亡率,还包括:
根据所述总蛹数和所述诱集装置的有效诱集面积估算所述密度;所述密度的估算公式为T=2.09m/S;其中,S为所述有效诱集面积。
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装置,包括:底板、多层无纺布、固定压条和固定螺丝;
所述底板由黑色的铝塑板制成,所述铝塑板用于固定所述无纺布;所述无纺布通过所述固定压条固定在所述铝塑板上,所述固定压条分别设置在所述铝塑板的两个宽边上;所述固定螺丝用于将所述固定压条、所述多层无纺布和所述铝塑板进行压紧;所述无纺布用于为美国白蛾结茧化蛹提供良好的固定茧丝的位置;
所述无纺布的层数为5层,所述无纺布的颜色为深色,每层所述无纺布的长为54cm,宽为50cm,厚度范围为0.5cm至0.8cm;所述铝塑板的长边为54cm,宽边为50cm,高为0.5cm;所述固定压条的长为50cm,宽为2cm,高为1cm。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及诱集装置,其中利用多层无纺布制作诱集装置,其粗糙表面可为美国白蛾结茧化蛹提供良好的固定茧丝的位置,利于美国白蛾幼虫化蛹;且依托多层无纺布的诱集装置,利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的趋暖性,将其诱集进入装置内化蛹,一方面使蛹更加集中,减少人工挖蛹的随机性,提高数据可靠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对蛹的死亡率、寄生率、发育进度等情况进行定期观测,及时掌握虫情动态,使监测预报数据更科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的诱集调查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的诱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所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过程、方法等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元。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及诱集装置,能够及时掌握虫情动态,使监测预报数据更科学。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的诱集调查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包括:
步骤100:利用多层无纺布制作诱集装置;
步骤200:根据历史虫害数据和美国白蛾的喜食植物确定多个标准地区域;
步骤300:将所述诱集装置布置在所述标准地区域内;
步骤400:按照预设时间间隔分别对所述诱集装置的越冬蛹进行第一次统计和第二次统计,得到总蛹数和活蛹数;
步骤500:根据所述总蛹数和所述活蛹数计算蛹的密度和蛹的死亡率。
优选地,所述步骤100包括:
利用铝塑板制作底板;所述底板的长边为54cm;所述底板的宽边为50cm;所述底板的高为0.5cm;
在两个所述宽边上分别用固定压条固定5层深色的所述无纺布;所述固定压条的长为50cm;所述固定压条的宽为2cm;所述固定压条的高为1cm;每层所述无纺布的厚度范围为0.5cm至0.8cm。
具体的,所述的诱集装置用54cm*50cm*0.5cm的铝塑板做底板,在宽边左右两侧用50cm*2cm*1cm的木条,固定5层0.5-0.8cm厚的深色无纺布。多层无纺布平铺固定稍松散,每层之间保留适当的间隙,以便于美国白蛾老熟幼虫进入层间化蛹。
优选地,所述步骤200包括:
根据所述历史虫害数据确定诱集场所;所述历史虫害数据包括虫害疫情发生次数和年化蛹基数量;
根据所述喜食植物的株数在所述诱集场所中进行划分,得到多个所述标准地区域;所述喜食植物包括复叶槭、元宝槭、悬铃木、桑树、榆树、梧桐、樱桃、刺槐、槐树、紫穗槐、臭椿、香椿、白蜡、枫杨、泡桐、杨属、柳属、李属、梨属和苹果属的植物。所述标准地区域中所述喜食植物的株数大于200 株。
具体的,标准地设置包括区域选择和标准地前处理两项内容。区域选择以喜食树种多,疫情发生重的乡、镇或历年化蛹基数大的场所,设2~3块固定标准地,新发生区可设临时标准地。每块标准地要有200株以上美国白蛾喜食树种。美国白蛾是杂食性害虫,其主要喜食植物为复叶槭、元宝槭、悬铃木、桑树、榆树、梧桐、櫻桃、刺槐、槐树、紫穗槐、臭樁、香椿、白蜡、枫杨、泡桐、杨属、柳属、李属、梨属、苹果属的植物。
优选地,所述步骤200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标准地区域内的草堆或杂物进行清理。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在区域确定之后,还对区域内草堆、杂物进行清理,尽量减少美国白蛾老熟幼虫自然化蛹场所,提高多层无纺布诱集装置的诱集效率。
优选地,所述步骤300包括:
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下树的前10天时,将所述诱集装置倒扣在所述标准地区域内;每10亩所述标准地区域中所述诱集装置为3-5个,所述诱集装置在所述标准地区域均匀布置;所述诱集装置距林缘大于5m。
可选地,诱集装置设置是将上述自制多层无纺布诱集装置放置到标准地内。于美国白蛾老熟幼虫下树前10d,将多层无纺布诱集装置倒扣在标准地内,一般每10亩标准地设置3-5个,均匀放置,且距林缘5m以上。
优选地,所述步骤400包括:
在美国白蛾越冬蛹化蛹结束后,逐层揭开所述无纺布,统计美国白蛾蛹的数量,得到所述总蛹数,并在统计完后恢复所述无纺布的位置;
在美国白蛾越冬蛹羽化前10天,统计所述诱集装置的所述活蛹数。
本实施例中越冬蛹调查是定期对多层无纺布诱集装置内的越冬蛹进行统计。于11月下旬,美国白蛾越冬蛹化蛹结束后,打开多层无纺布诱集器固定螺栓,逐层揭开无纺布,统计美国白蛾蛹的数量,并尽量不破坏蛹体。统计完成后再逐次恢复无纺布位置,放回原处。越冬蛹羽化前10d(4月上中旬~5 月中下旬),再次统计多层无纺布诱集器内的活蛹数、死蛹数(寄生或其它死亡数),计算死亡率。
优选地,所述步骤500包括:
根据所述总蛹数和所述诱集装置半径10米以内的寄主株数估算所述密度;所述密度的估算公式为T=2.09m/N;其中,T为所述密度,m为所述总蛹数, N为所述寄主株数;
根据所述总蛹数和所述活蛹数计算所述死亡率;所述死亡率的计算公式为 I=(m-m0)*100/m;其中I为所述死亡率,m0为所述活蛹数。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总蛹数和所述活蛹数计算蛹的密度和蛹的死亡率,还包括:
根据所述总蛹数和所述诱集装置的有效诱集面积估算所述密度;所述密度的估算公式为T=2.09m/S;其中,S为所述有效诱集面积。
本实施例中依据多层无纺布诱集装置中统计的蛹的数量,估算林间虫口密度,为后期美国白蛾预测预报提供更为可靠的基础数据。主要估算包括有蛹的密度和蛹死亡率。其中:
蛹的密度公式(1):T=2.09m/N。
式中:T-株虫口密度,单位为头每株(头/株);m-多层无纺布诱集装置内的总蛹数,单位为头;N-多层无纺布诱集装置半径10米以内的寄主株数,单位为株。
蛹的密度公式(2):T=2.09m/S
式中:T-虫口密度,单位为头每平米(头/m2);m-多层无纺布诱集装置内的总蛹数,单位为头;S-多层无纺布诱集装置有效诱集面积,单位为m2。通常按多层无纺布诱集装置半径10米计算,标准地较小时可按实际林地面积计算。
蛹的死亡率公式:I=(m-m0)*100/m。
式中:I-死亡率,单位为%;m-第一次调查时多层无纺布诱集装置内的总蛹数,单位为头;m0-第二次调查时多层无纺布诱集装置内的活蛹数,单位为头。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的诱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装置,包括:底板、多层无纺布(图中为“五层无纺布”)、固定压条(图中为“压条”)和固定螺丝;
所述底板由黑色的铝塑板制成,所述铝塑板用于固定所述无纺布;所述无纺布通过所述固定压条固定在所述铝塑板上,所述固定压条分别设置在所述铝塑板的两个宽边上;所述固定螺丝用于将所述固定压条、所述多层无纺布和所述铝塑板进行压紧;所述无纺布用于为美国白蛾结茧化蛹提供良好的固定茧丝的位置;
所述无纺布的层数为5层,所述无纺布的颜色为深色,每层所述无纺布的长为54cm,宽为50cm,厚度范围为0.5cm至0.8cm;所述铝塑板的长边为54cm,宽边为50cm,高为0.5cm;所述固定压条的长为50cm,宽为2cm,高为1cm。
具体的,底板采用0.5cm厚的黑色铝塑板制成,主要作用是固定无纺布,防止雨水淋湿的作用。同时,铝塑板强度适中,便于剪裁制作,材质耐腐,可长期、重复利用。
可选地,多层无纺布则是该诱集装置的核心。材料选择厚度0.5cm,表面粗糙、深色的无纺布制成。一方面,无纺布粗糙表面可为美国白蛾结茧化蛹提供良好的固定茧丝的位置,利于美国白蛾幼虫化蛹;另一方面,选择黑色,则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无纺布吸热效果,有利于美国白蛾幼虫的诱集和化蛹,提高诱集效率。尺寸设置为54cm*50cm(宽边两侧各预留2cm用于固定),层数设置为5层,该参数是在保障美国白蛾幼虫有足够化蛹空间的基础上,兼顾操作便捷性和节约成本等方面考虑,通过多重复林间诱集试验优化所得。
进一步地,固定压条采用木质、不锈钢等材质制成,并通过固定螺丝或方便夹等形式对多层无纺布进行固定。操作中,尽量使固定后的多层无纺布松紧适度,既要确保层与层之间有0.5cm左右的幼虫活动空间,又要避免层与层之间间隙过大,空气对流过快,影响内部温度保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利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化蛹有趋暖性本能,通过自制的多层无纺布诱集装置,诱集美国白蛾老熟幼虫进入并在装置内化蛹,进而基于诱集到的越冬蛹数量估算调查区域内的越冬蛹密度。与传统人工挖蛹的调查方法相比,具有简便易行、数据科学可信的优势,能够为美国白蛾的虫情预测预报提供可靠基础数据。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多层无纺布制作诱集装置;
根据历史虫害数据和美国白蛾的喜食植物确定多个标准地区域;
将所述诱集装置布置在所述标准地区域内;
按照预设时间间隔分别对所述诱集装置的越冬蛹进行第一次统计和第二次统计,得到总蛹数和活蛹数;
根据所述总蛹数和所述活蛹数计算蛹的密度和蛹的死亡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多层无纺布制作诱集装置,包括:
利用铝塑板制作底板;所述底板的长边为54cm;所述底板的宽边为50cm;所述底板的高为0.5cm;
在两个所述宽边上分别用固定压条固定5层深色的所述无纺布;所述固定压条的长为50cm;所述固定压条的宽为2cm;所述固定压条的高为1cm;每层所述无纺布的厚度范围为0.5cm至0.8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历史虫害数据和美国白蛾的喜食植物确定多个标准地区域,包括:
根据所述历史虫害数据确定诱集场所;所述历史虫害数据包括虫害疫情发生次数和年化蛹基数量;
根据所述喜食植物的株数在所述诱集场所中进行划分,得到多个所述标准地区域;所述喜食植物包括复叶槭、元宝槭、悬铃木、桑树、榆树、梧桐、樱桃、刺槐、槐树、紫穗槐、臭椿、香椿、白蜡、枫杨、泡桐、杨属、柳属、李属、梨属和苹果属的植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地区域中所述喜食植物的株数大于200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诱集装置布置在所述标准地区域内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标准地区域内的草堆或杂物进行清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诱集装置布置在所述标准地区域内,包括:
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下树的前10天时,将所述诱集装置倒扣在所述标准地区域内;每10亩所述标准地区域中所述诱集装置为3-5个,所述诱集装置在所述标准地区域均匀布置;所述诱集装置距林缘大于5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预设时间间隔分别对所述诱集装置的越冬蛹进行第一次统计和第二次统计,得到总蛹数和活蛹数,包括:
在美国白蛾越冬蛹化蛹结束后,逐层揭开所述无纺布,统计美国白蛾蛹的数量,得到所述总蛹数,并在统计完后恢复所述无纺布的位置;
在美国白蛾越冬蛹羽化前10天,统计所述诱集装置的所述活蛹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总蛹数和所述活蛹数计算蛹的密度和蛹的死亡率,包括:
根据所述总蛹数和所述诱集装置半径10米以内的寄主株数估算所述密度;所述密度的估算公式为T=2.09m/N;其中,T为所述密度,m为所述总蛹数,N为所述寄主株数;
根据所述总蛹数和所述活蛹数计算所述死亡率;所述死亡率的计算公式为I=(m-m0)*100/m;其中I为所述死亡率,m0为所述活蛹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总蛹数和所述活蛹数计算蛹的密度和蛹的死亡率,还包括:
根据所述总蛹数和所述诱集装置的有效诱集面积估算所述密度;所述密度的估算公式为T=2.09m/S;其中,S为所述有效诱集面积。
10.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多层无纺布、固定压条和固定螺丝;
所述底板由黑色的铝塑板制成,所述铝塑板用于固定所述无纺布;所述无纺布通过所述固定压条固定在所述铝塑板上,所述固定压条分别设置在所述铝塑板的两个宽边上;所述固定螺丝用于将所述固定压条、所述多层无纺布和所述铝塑板进行压紧;所述无纺布用于为美国白蛾结茧化蛹提供良好的固定茧丝的位置;
所述无纺布的层数为5层,所述无纺布的颜色为深色,每层所述无纺布的长为54cm,宽为50cm,厚度范围为0.5cm至0.8cm;所述铝塑板的长边为54cm,宽边为50cm,高为0.5cm;所述固定压条的长为50cm,宽为2cm,高为1cm。
CN202210176184.1A 2022-02-25 2022-02-25 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及诱集装置 Active CN1145323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76184.1A CN114532312B (zh) 2022-02-25 2022-02-25 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及诱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76184.1A CN114532312B (zh) 2022-02-25 2022-02-25 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及诱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32312A true CN114532312A (zh) 2022-05-27
CN114532312B CN114532312B (zh) 2023-06-13

Family

ID=81679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76184.1A Active CN114532312B (zh) 2022-02-25 2022-02-25 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及诱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32312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6862A (en) * 1988-09-26 1997-01-28 Highland Suppl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rapping a floral grouping with multiple sheet wrapper
US5943815A (en) * 1997-03-14 1999-08-31 University Of Florida Method and delivery system for the carbon dioxide-based, area specific attraction of insects
JP2001086917A (ja) * 2000-01-11 2001-04-03 Hideo Watanabe ダニ捕獲器
CN201563523U (zh) * 2009-11-27 2010-09-01 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生物防治害虫诱集放菌便携装置
CN203058146U (zh) * 2013-02-18 2013-07-17 北京依科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害虫远程自动监测系统
CN208462776U (zh) * 2018-06-26 2019-02-05 河北天下瞳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
WO2019099181A1 (en) * 2017-11-16 2019-05-23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Fanless mosquito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rap using pesticide-impregnated cloth
CN212678150U (zh) * 2020-07-17 2021-03-12 西安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一种用于美国白蛾虫的捕捉收集装置
CN213663258U (zh) * 2020-11-19 2021-07-13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害虫诱集装置
CN113287456A (zh) * 2021-06-21 2021-08-24 巢湖市友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 一种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6862A (en) * 1988-09-26 1997-01-28 Highland Suppl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rapping a floral grouping with multiple sheet wrapper
US5943815A (en) * 1997-03-14 1999-08-31 University Of Florida Method and delivery system for the carbon dioxide-based, area specific attraction of insects
JP2001086917A (ja) * 2000-01-11 2001-04-03 Hideo Watanabe ダニ捕獲器
CN201563523U (zh) * 2009-11-27 2010-09-01 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生物防治害虫诱集放菌便携装置
CN203058146U (zh) * 2013-02-18 2013-07-17 北京依科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害虫远程自动监测系统
WO2019099181A1 (en) * 2017-11-16 2019-05-23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Fanless mosquito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rap using pesticide-impregnated cloth
CN208462776U (zh) * 2018-06-26 2019-02-05 河北天下瞳明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
CN212678150U (zh) * 2020-07-17 2021-03-12 西安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一种用于美国白蛾虫的捕捉收集装置
CN213663258U (zh) * 2020-11-19 2021-07-13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害虫诱集装置
CN113287456A (zh) * 2021-06-21 2021-08-24 巢湖市友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 一种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32312B (zh) 2023-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eske et al. Effects of an 11-year livestock exclosure on rodent and ant numbers in the Chihuahuan Desert, southeastern Arizona
Gardner et al. Carabid communities on heather moorlands in northeast Scotland: the consequences of grazing pressure for community diversity
Mola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forests in bumble bee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Hore et al. 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of spider assemblages in five vegetation types of the Terai Conservation Area, India
Ibbe et al. History matters: Impact of historical land use on butterfly diversity in clear-cuts in a boreal landscape
Rykken et al. Headwater riparian microclimate patterns under alternative forest management treatments
Hodkinson et al. Temperature and the biomass of flying midges (Diptera: Chironomidae) in the high Arctic
Tóth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epigeic spider assemblages in northern Hungarian winter wheat fields and their adjacent margins
Lencinas et al. The value of timber quality forests for insect conservation on Tierra del Fuego Island compared to associated non-timber quality stands
Bujoczek et al. Effects of disturbances in a subalpine forest on its structural indicators and bird diversity
Kašák et al. Succession of ground beetle (Coleoptera: Carabidae) communities after windthrow disturbance in a montane Norway spruce forest in the Hrubý Jeseník Mts.(Czech Republic)
Keppeler The summer flow and water yield response to timber harvest
CN114532312A (zh) 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及诱集装置
Stański et al. Foraging behaviour of the Great Spotted Woodpecker Dendrocopos major in relation to sex in primeval stands of the Białowieża National Park
Cooke et al. Damage to coppice regrowth by muntjac deer Muntiacus reevesi and protection with electric fencing
Painter Effects of ditch management patterns on Odonata at Wicken Fen, Cambridgeshire, UK
Rotheray et al. The conservation requirements of an endangered hoverfly, Hammerschmidtia ferruginea (Diptera, Syrphidae) in the British Isles
Higler et al. Macroinvertebrates in the Demmerik ditches (The Netherlands):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structure
Gallé et al. Epigeic spider (Araneae) assemblages of natural forest edges in the Kiskunság (Hungary)
Kacprzyk Feeding habits of Pityogenes chalcographus (L.)(Coleoptera: Scolytinae) on Norway Spruce (Picea abies) L.(Karst.) logging residues in wind-damaged stands in southern Poland
Vincent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California turret spider Atypoides riversi (Araneae, Antrodiaetidae): demographics, growth rates, survivorship, and longevity
Parkinson et al. Red mangrove (Rhizophora mangle L.) litter fall response to selective pruning (Indian River Lagoon, Florida, USA)
Fredericksen et al. Wildlife use of different-sized logging gaps in a tropical dry forest
Kubetzki et al. Nests with a view: Distribution, nest habitats and diets of roof-breeding Common Gulls (Larus canus) in northern Germany
Speight Sampling insects from trees: shoots, stems, and trun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