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62776U - 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462776U CN208462776U CN201820985987.0U CN201820985987U CN208462776U CN 208462776 U CN208462776 U CN 208462776U CN 201820985987 U CN201820985987 U CN 201820985987U CN 208462776 U CN208462776 U CN 2084627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nd
- tower
- pest
- moth
- kill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利用害虫习性对其进行诱捕的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包括带体,带体具有凹凸块,该诱虫带由多层堆叠布置的带体组成立方状结构的带塔,带塔的上层和下层带体的尺寸不等;带体的凹凸块分布在其一个侧面或两个侧面,凹凸块呈瓦楞状、弯曲状、放射状、波折状或星角状,凹凸块可由相同材质或不同材质的材料相间构成。该诱虫带用木棍、铁棍或竹棍设置支架,用以固定带塔。本实用新型利用害虫的习性,由多层具有凹凸块的带体堆叠成立方状带塔,形成具有多层缝隙空间的塔状诱虫带,构成利于害虫产卵或化蛹或越冬的场所,害虫在往上爬或向下爬后会潜入其中,附着在带体凹凸块形成的空间内,该诱虫带适用范围广,操作极其简单,无污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治害虫的器具,具体地说是一种可利用害虫习性对其进行诱捕的专用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林业、果树害虫危害严重,每年都给我国林业、果树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损失。 为此,我国政府、林业部门、农民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防治这些害虫。 如何能够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最有效的防治效果已成为是科技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点研究课题。
现有的害虫诱杀用诱虫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诱虫带面积过大,成本相对较高;第二是过大的诱虫带的设置,影响如施肥等田间操作;第三是不同的害虫的习性不同,如大多数害虫(如美国白蛾、食心虫类、蝉类、枣尺蠖、食心虫类、金龟子类、枣芽象甲、苹果棉蚜、介壳虫类) 在寒冷的环境中都有向下爬越冬的习性,而害虫向下爬后尤其喜好钻入有一定空隙、且避风保暖的覆盖层下面越冬;而在产卵或化蛹期,往往喜好藏在洞穴内、挂在枝条上、藏在卷叶内、或藏在地下落叶层中,此时害虫往往喜欢往上爬,寻找适宜产卵或化蛹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利用害虫习性对其进行诱捕的害虫诱虫带,用以对害虫进行捕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包括有带体,所述带体具有规则或不规则结构的凹凸块,该诱虫带由多层堆叠布置的带体组成立方状结构的带塔。
进一步的,所述带塔的上层带体的尺寸不等于下层带体的尺寸。
进一步的,所述带塔的截面呈梯形状或锥形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带体的凹凸块分布在带体的一个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带体的凹凸块分布在带体的两个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凹凸块呈瓦楞状、弯曲状、放射状、波折状或星角状。
进一步的,所述凹凸块由相同材质或不同材质的材料相间构成。
进一步的,该诱虫带用木棍、铁棍或竹棍设置支架,用以辅助固定诱虫带形成的带塔。
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利用害虫的习性,设计了本实用新型的诱虫带,诱虫带由多层堆叠布置的带体组成立方状结构的带塔,并且带体具有凹凸块,形成具有多层缝隙空间的塔状诱虫带,由此构成一个利于害虫产卵或化蛹或越冬的模拟场所,这样害虫在往上爬或向下爬后即会潜入其中,并附着在带体凹凸块形成的空间内,使用一定的时间后,将附着有害虫的诱虫带放入含有熏蒸剂的密闭容器内,即可将附着的害虫熏蒸致死,诱虫带处理完毕后可再次使用。
本实用新型同时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针对性强,适用范围广,防治效果好;(2)操作极其简单;(3)价格便宜,一次购买,多次使用;(4)不对害虫产生抗药性、不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该诱虫带由多层堆叠布置的带体组成立方状结构的带塔,其中带体具有规则或不规则结构的凹凸块。这种结构的诱虫带能够通过彼此堆叠的带体上的凹凸块形成大量的害虫容纳空间。当害虫在经过该诱虫带的过程中,会习惯性的进入其中。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带塔的上层带体的尺寸不等于下层带体的尺寸,当诱虫带带塔的上层带体的尺寸大于下层带体的尺寸,构成一个截面为上大下小的梯形或锥形状。这种结构使得害虫在向上爬行的过程中,会遇到阻力,使害虫更容易进入诱虫带的容纳空间中。当诱虫带带塔的上层带体的尺寸小于下层带体的尺寸,构成一个截面为上小下大的梯形或锥形状。这种结构使得害虫在向下爬行的过程中,使害虫更容易进入诱虫带的容纳空间中。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带体的凹凸块可以分布在带体的一个侧面,也可以分布在带体的两个侧面。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带体的凹凸块呈瓦楞状、弯曲状、放射状、波折状或星角状。不同的害虫对容纳空间形状的需求不一样。通过带体的堆叠形成多种形状的容纳空间,能够使用不同害虫的进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带体的凹凸块由相同材质或不同材质的材料相间构成。带体可采用化纤面料,也可采用无纺布面料,带体的凹凸块采用如草绳、布条、海绵等,由此构成不同的容纳空间,以利于害虫藏匿,可使不同的害虫在同一带体下,可具有各自更为适宜的生存环境。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该诱虫带用木棍、铁棍或竹棍设置支架,用以辅助固定诱虫带形成的带塔。
众所周知,许多害虫一年可有数次传代,一次产卵量少则上百粒,多则上千粒。如果按照害虫一年 3 个世代,每代每个个体产卵 500 粒计算,每消灭1条害虫等于消灭第二年的 1.25×108 个害虫。
本实用新型利用害虫的习性,设计了诱虫带,通过具有凹凸块的带体,经由多层堆叠布置的带体组成立方状结构的带塔,形成具有多层缝隙空间的塔状诱虫带,由此构成一个利于害虫产卵或化蛹或越冬的模拟场所,这样害虫在往上爬或向下爬后即会潜入其中,并附着在带体凹凸块形成的空间内,使用一定的时间后,将附着有害虫的诱虫带放入含有熏蒸剂的密闭容器内,即可将附着的害虫熏蒸致死,诱虫带处理完毕后可再次使用。
本实用新型同时还具有以下如下效果:如针对性强,适用范围广,防治效果好;操作极其简单;价格便宜,一次购买,多次使用;不对害虫产生抗药性、不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Claims (8)
1.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包括有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具有规则或不规则结构的凹凸块,该诱虫带由多层堆叠布置的带体组成立方状结构的带塔。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塔的上层带体的尺寸不等于下层带体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2 所述的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塔的截面呈梯形状或锥形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的凹凸块分布在带体的一个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体的凹凸块分布在带体的两个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 1 或4或5所述的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块呈瓦楞状、弯曲状、放射状、波折状或星角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块由相同材质或不同材质的材料相间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诱虫带用木棍、铁棍或竹棍设置支架,用以辅助固定诱虫带形成的带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985987.0U CN208462776U (zh) | 2018-06-26 | 2018-06-26 | 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985987.0U CN208462776U (zh) | 2018-06-26 | 2018-06-26 | 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462776U true CN208462776U (zh) | 2019-02-05 |
Family
ID=65215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985987.0U Active CN208462776U (zh) | 2018-06-26 | 2018-06-26 | 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46277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51374A (zh) * | 2022-01-18 | 2022-05-10 | 西南林业大学 | 一种树栖蚂蚁诱集陷阱 |
CN114532312A (zh) * | 2022-02-25 | 2022-05-27 |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及诱集装置 |
-
2018
- 2018-06-26 CN CN201820985987.0U patent/CN20846277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51374A (zh) * | 2022-01-18 | 2022-05-10 | 西南林业大学 | 一种树栖蚂蚁诱集陷阱 |
CN114532312A (zh) * | 2022-02-25 | 2022-05-27 |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一种美国白蛾越冬蛹的诱集调查方法及诱集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Leak et al. | A silvicultural guide for northern hardwoods in the Northeast | |
Bütler et al. | 2.1 Habitat trees: key elements for forest biodiversity | |
Mitchell | Wind as a natural disturbance agent in forests: a synthesis | |
Faust | Maya environmental successes and failures in the Yucatan Peninsula | |
Taylor et al. | Forest management and bats | |
Diemont et al. | Comparisons of Mayan forest management,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 |
CN208462776U (zh) | 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诱虫装置 | |
Maas-Hebner et al. | Establishment and growth of native hardwood and conifer seedlings underplanted in thinned Douglas-fir stands | |
Banik | Harvesting techniques | |
Dattagupta et al. |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 of the Inner Line Reserve Forest, Cachar, Assam, India: dependency and usage pattern of forest-dwellers | |
Greenslade et al. | Differences in composition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ollembola from canopies of three Australian rainforests | |
Mueller-Dembois | Vegetation dynamics in a coastal grassland of Hawaii | |
Patton | Forest wildlife ecology and habitat management | |
Straw et al. | The influence of forest management on th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hoverflies in commercial plantations of Sitka spruce: the importance of sampling in the canopy | |
Curtis et al. | Water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their effect on nongame bird habitat values in a deciduous forest community | |
Via | Foraging tactics of flycatchers in Southwestern Virginia. | |
Nelson et al. | Enriched secondary subtropical forest through line-planting for sustainable timber production in Puerto Rico | |
Ezebilo | Threats to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Oyo State, Nigeria | |
Brinkman et al. | Timber management guide for shortleaf pine and oak-pine types in Missouri | |
Wambua |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and Potential Future Climate Hazards and their Impacts on Livelihoods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in Arid and Semiarid Lands | |
CN204047697U (zh) | 一种用于食用菌害虫防治的诱杀装置 | |
Murphy | Growth and yield of shortleaf pine | |
Christiansen et al. | Reforestation in Oregon | |
Assefa et al. | Impact of land use type on soil seed bank flora in Chilimo forest, Ethiopia: implications for natural restoration of vegetation | |
Razal et al. | Bamboo poles for engineered-bamboo products through improved clump management and harvesting: lessons for the Philippin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