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23886B - 一种车内交互控制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内交互控制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23886B
CN114523886B CN202011192382.4A CN202011192382A CN114523886B CN 114523886 B CN114523886 B CN 114523886B CN 202011192382 A CN202011192382 A CN 202011192382A CN 114523886 B CN114523886 B CN 1145238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screen
armrest
air conditioner
passe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9238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23886A (zh
Inventor
陈浩
陈炜赟
韩美龙
王万荣
朱敏杰
李趁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Motor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Motor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Motor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9238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2388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23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238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238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238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26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at adjustment
    • B60N2/0228Hand-activated mechanical swi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5Control members, e.g. levers or kno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9/00Arrangement or adaptation of signal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ne of main groups B60Q1/00 - B60Q7/00, e.g. haptic signal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1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human body, e.g. for user immersion in virtual reality
    • G06F3/013Eye tracking input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内交互控制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得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座舱区域识别结果为依据车辆座舱中乘客的眼球数据识别得到的,座舱区域识别结果指示了乘客注视的座舱区域;获得乘客的控制指令;控制指令包括对乘客注视的座舱区域对应的控制对象的控制方式;根据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和控制指令生成控制信号,控制信号用于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由此可知,本申请提供的方法通过乘客眼球数据判断乘客车内交互的控制意图,简化了乘客进行车内交互装置时的操作,从而达到了更便捷的车内交互控制,提高乘客在车内的交互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车内交互控制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内交互控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的车内交互的功能越来越多,导致汽车的控制面板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车内交互方式主要是依赖乘客手动触发汽车控制面板上对应的控制按键来达成。例如,乘客想控制天窗开启,就必须在汽车的控制面板上寻找控制天窗对应的控制按键。
但由于汽车的车内交互功能越来越多,其包括:汽车的座椅控制、吸顶屏控制、空调控制、侧窗控制、天窗控制和音量控制等等,这导致汽车的控制面板越来越复杂,使得乘客很难完全了解每个按键的功能,存在很多误操作的可能,降低了乘客在车内的交互体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内交互控制方法及系统,用于简化了乘客在车内交互的控制,提高乘客车内的交互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内交互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座舱区域识别结果;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为依据车辆座舱中乘客的眼球数据识别得到的,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指示了所述乘客注视的座舱区域;
获得所述乘客的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对所述乘客注视的座舱区域对应的控制对象的控制方式;
根据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和所述控制指令生成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用于对所述控制对象进行控制。
可选地,所述依据车辆座舱中乘客的眼球数据识别得到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眼球数据进行眼动追踪算法运算;
根据所述眼动追踪算法运算的结果确定所述乘客的注视点;
根据所述注视点,通过所述注视点与座舱区域的映射关系,判断乘客注视的座舱区域。
可选地,在所述获得所述乘客的控制指令之前,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还被发送到所述乘客所在座位的扶手屏,以使所述扶手屏根据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跳转至所述控制对象的控制面板,所述控制指令具体为响应于所述乘客在所述控制面板的控制操作而生成。
可选地,在所述扶手屏跳转显示所述控制面板之前,还包括:确认所述控制对象的当前状态;
所述扶手屏根据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跳转至所述控制对象的控制面板包括:扶手屏根据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和所述当前状态跳转至所述控制对象的控制面板。
可选地,所述获得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具体包括:
获得所述乘客对所述座舱区域的注视时间;
当所述注视时间超过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则获得座舱区域识别结果;
生成所述控制指令,具体包括:
当获得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并确认所述控制对象当前的状态时,判断所述控制面板跳转出以后,是否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所述控制操作;若是,则生成所述控制指令。
可选地,所述控制对象具体为目标座椅;所述座舱区域具体为所述目标座椅头枕区域;所述当前状态为所述目标座椅上无人;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前滑时,所述对所述目标座椅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控制所述目标座椅向前移动;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后滑时,所述对所述目标座椅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控制所述目标座椅后移动。
可选地,所述控制对象具体为吸顶屏;当所述座舱区域具体为所述吸顶屏的显示面板区域时,所述当前状态为所述吸顶屏开启,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前滑,所述对所述吸顶屏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关闭吸顶屏;当所述座舱区域具体为所述吸顶屏显示面板背面区域时,所述当前状态为所述吸顶屏关闭,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后滑,所述对所述吸顶屏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打开所述吸顶屏。
可选地,所述控制对象具体为空调;所述座舱区域具体为所述空调出风口区域;当所述当前状态为空调开启,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前滑动时,所述对所述空调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调高所述空调的温度;当所述当前状态为空调开启,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后滑动时,所述对所述空调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调低所述空调的温度;当所述当前状态为空调开启,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左滑动时,所述对所述空调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调小所述空调的风量;当所述当前状态为空调开启,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右滑动时,所述对所述空调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调大所述空调的风量;当所述当前状态为空调关闭,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后滑动时,所述对所述空调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开启所述空调。
可选地,所述控制对象为侧窗;所述座舱区域具体为所述侧窗的位置区域;所述当前状态为所述侧窗对应的侧移门关闭;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前滑动时,所述对所述侧窗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开启所述侧窗;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后滑动时,所述对所述侧窗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关闭所述侧窗;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右滑动时,所述对所述侧窗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开启所述侧窗的遮阳帘;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左滑动时,所述对所述侧窗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关闭所述侧窗的遮阳帘。
可选地,所述控制对象为天窗;所述座舱区域具体为所述天窗的位置区域;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前滑动时,所述对所述天窗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开启所述天窗的遮阳帘;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后滑动时,所述对所述天窗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关闭所述天窗的遮阳帘;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右滑动时,所述对所述天窗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开启所述天窗;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左滑动时,所述对所述天窗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关闭所述天窗。
可选地,所述控制对象为音响;所述座舱区域具体为所述音响的位置区域;所述当前状态为所述音响的扬声器有音源传出;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前滑动时,所述对所述音响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调大所述音响的音量;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后滑动时,所述对所述音响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调小所述音响的音量。
可选地,所述眼球数据为数据采集模块得到的;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安装在座舱内两侧B柱的红外摄像头。
可选地,所述红外摄像头的角度为仰6.3°。
可选地,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为通过车辆上的娱乐主机控制器得到的。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内交互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娱乐主机控制器、智能车身域控制器IBDU、扶手屏和控制对象;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和所述IBDU均与所述娱乐主机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对象、所述娱乐主机控制器和所述扶手屏均与所述IBDU连接;
所述IBDU用于,通过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车内交互控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内交互控制方法,主要包括:获得座舱区域识别结果;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为依据车辆座舱中乘客的眼球数据识别得到的,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指示了所述乘客注视的座舱区域;获得所述乘客的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包括对所述乘客注视的座舱区域对应的控制对象的控制方式;根据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和所述控制指令生成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用于对所述控制对象进行控制。由此可知,本申请提供的方法通过乘客眼球数据判断乘客车内交互的控制意图,简化了乘客进行车内交互装置时的操作,从而达到了更便捷的车内交互控制,提高乘客在车内的交互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内交互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标座椅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顶屏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窗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窗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响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内交互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前文描述,目前汽车的控制面板越来越复杂,使得乘客很难完全了解每个按键的功能,存在很多误操作的可能,降低了乘客在车内的交互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内交互控制方法,通过乘客眼球数据判断乘客注视的座舱区域,从而对乘客的车内交互的控制意图进行推断,使得乘客不需要依靠复杂的控制按钮进行车内交互。如此,简化了乘客进行车内交互装置时的操作,提高乘客在车内的交互体验。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方法实施例
参见图1,该图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车内交互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车内交互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01至步骤S103:
S101:获得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座舱区域识别结果为依据车辆座舱中乘客的眼球数据识别得到的,座舱区域识别结果指示了乘客注视的座舱区域。
为了提高识别的效率,减少误操作的可能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得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可以包括:获得所述乘客对所述座舱区域的注视时间;当所述注视时间超过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则获得座舱区域识别结果。作为一个示例,第一预设时间可以为2s,从而在乘客注视一个座舱区域超过2s时,获得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减少了误操作的可能性。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依据车辆座舱中乘客的眼球数据识别得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具体包括步骤a1至a3:
a1:根据眼球数据进行眼动追踪算法运算。
a2:根据眼动追踪算法运算的结果确定乘客的注视点。
a3:根据注视点 ,通过注视点与座舱区域的映射关系,判断乘客注视的座舱区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减少本申请方法的成本,扩大本身方法的应用范围,本申请中根据乘客眼球数据计算得到座舱区域识别的操作,可以集成在汽车的娱乐主机控制器中进行。由于现有的汽车中,大部分都含有娱乐主机控制器,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应用时,不需要额外添加单独的主机或控制器,从而减少了本申请实施例方案的应用成本,扩大了其应用的范围。此时,座舱区域识别结果为通过车辆上的娱乐主机控制器得到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乘客眼球数据是根据数据采集模块得到的。为了更好地服务第二排的乘客,扩大第二排的识别范围,眼球数据采集模块可以为安装在座舱内两侧B柱的红外摄像头。该红外摄像头采集的眼球数据可以通过LVDS(Low-Voltage DifferentialSignaling,低电压差分信号)传送至上文所述的娱乐主机控制器中。LVDS是一种低功耗、低误码率、低串扰和低辐射的差分信号技术,可以减少传送的误码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红外摄像头是可以根据乘客的位置而旋转的。作为一个示例,在乘客端坐在第二排座椅时,红外摄像头的角度可能为仰6.3°。如此,通过安装在座舱内两侧B柱的红外摄像头旋转,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法可以获得第二排座椅上乘客的绝大部分眼球数据,同时,也可以获得部分第三排乘客的眼球数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红外摄像头既可以通过接收车内的自然光获取眼球数据。为了进一步提供识别的精确性,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红外摄像头也可以发射的红外线,进行红外补光,从而接收反射的红外线获取眼球数据。
由上一段内容可知,本申请所提供的红外摄像头的扫描范围可以覆盖第二排座椅的大部分位置,和第三排座椅的部分位置。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若红外摄像头采集到了车内有乘客遗落的物品或乘客遗落的小孩等,可以通过车辆上的提示灯和提示声提醒乘客。同时,也可以通过车上安装的T-BOX(Telematics BOX,远程信息处理器)给乘客手机上安装的应用软件发送消息,从而提醒乘客。
S102:获得乘客的控制指令;控制指令包括对乘客注视的座舱区域对应的控制对象的控制方式。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获得乘客的控制指令之前,座舱区域识别结果还被发送到乘客所在座位的扶手屏,以使扶手屏根据座舱区域识别结果跳转至控制对象的控制面板,控制指令具体为响应于乘客在控制面板的控制操作而生成。在实际的应用中,根据乘客的眼球数据可能会获得到错误的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获得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并确认所述控制对象当前的状态时,判断所述控制面板跳转出以后,是否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所述控制操作;若是,则生成所述控制指令。作为一个示例,第二预设时间可以为10s,如此,在扶手屏跳转至控制对象的控制面板10s以后,若没有接收到乘客的控制操作,则判断乘客放弃此时控制操作,退出该控制面板。反之,若接收到了乘客的控制操作,则生成所述控制指令。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乘客在控制面板的控制操作包括,乘客在控制面板上的朝着预设方向的滑动。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乘客所在座位的扶手屏在乘客的座椅扶手位置,当乘客躺在座椅上时,也可很方便地对其进行操作,进行车内交互。同时,本申请中的控制操作为向预设方向的滑动,相比于触发特定位置的控制操作,本申请的方法使得乘客躺在座椅上对控制面板进行操作时,无需坐起注视控制面板,而是可以躺在座椅上直接滑动控制面板。由此可知,该方法可以达到了更便捷的车内交互控制,提高乘客在车内的交互体验。
进一步地,为提高本申请实施提供的方法的适用范围,同时,为了进一步简化用户的操作,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还可以根据控制对象的当前状态来推测乘客的控制意图。具体地,在扶手屏跳转显示控制面板之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包括:确认控制对象的当前状态。此时,扶手屏根据座舱区域识别结果跳转至控制对象的控制面板包括:扶手屏根据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和当前状态跳转至控制对象的控制面板。如此,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可以根据控制对象的当前状态推测乘客的意图,从而生成操作更为简单的控制面板。例如,当被控对象为车窗时,车窗的状态为打开,此时可以推断出乘客可能是想关闭车窗,从而控制面板上可以引导乘客确认关闭车窗。
S103:根据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和控制指令生成控制信号,控制信号用于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依据具体实施场景的不同,控制信号可以发送给OMS(乘客监控系统,Occupants Monitor System),由OMS进行联动控制;若控制对象具备独立的控制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控制信号也可以发给控制对象对应的独立控制器,由其独立的控制器对其进行控制;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控制信号也可以直接发给控制对象,对其进行控制。
由上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通过乘客眼球数据计算出来的座舱区域判断交互的控制意图,简化了乘客进行车内交互装置时的操作。同时,通过扶手屏进行进一步确认用户的意图,接收用户对座舱区域的控制方式的指令,从而达到了更便捷、更细致的车内交互控制,提高了乘客在车内的交互体验。
根据上述的车内交互控制方法,接下来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介绍该方法在车内可能的几种具体应用:
参见图2,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标座椅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如图2所示,相比于上述的车内交互控制方法,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控制目标座椅的控制方法的控制对象具体为目标座椅;座舱区域具体为目标座椅头枕区域;当前状态为目标座椅上无人;当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前滑时,对目标座椅的控制方式包括控制目标座椅向前移动;当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后滑时,对目标座椅的控制方式包括控制目标座椅向后移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目标座椅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当乘客注视目标座椅2s时,判断目标座椅是否有人。当目标座椅无人时,扶手屏转至目标座椅的控制面板。当在目标座椅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前滑的指令时,控制目标座椅向前移动。当在目标座椅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后滑的指令时,控制目标座椅向后移动。作为一个示例,控制面板可如图中方框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本图中的方框仅表示目标座椅头枕区域的大概位置,在实际的应用中,根据实际车内状态可以调节实际的目标座椅头枕区域形状和位置。
参见图3,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顶屏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如图3所示,相比于上述的车内交互控制方法,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控制对象具体为吸顶屏;当座舱区域具体为吸顶屏的显示面板区域时,当前状态为吸顶屏开启,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前滑,对吸顶屏的控制方式包括关闭吸顶屏;当座舱区域具体为吸顶屏显示面板背面区域时,当前状态为吸顶屏关闭,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后滑,对吸顶屏的控制方式包括打开吸顶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吸顶屏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当乘客注视吸顶屏的显示面板区域2s时,判断吸顶屏的状态是否为开启;当吸顶屏的状态为开启时,扶手屏跳转至吸顶屏的控制面板。当在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前滑的指令时,控制吸顶屏关闭。当乘客注视吸顶屏的显示面板背面区域2s时,判断吸顶屏的状态是否为关闭;当吸顶屏的状态为关闭时,扶手屏跳转至吸顶屏的控制面板。当在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后滑的指令时,控制吸顶屏开启。作为一个示例,面板可如图中方框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本图中的方框仅表示吸顶屏的显示面板区域或吸顶屏显示面板背面区域的大概位置,在实际的应用中,根据实际车内状态可以调节实际的吸顶屏的显示面板区域或吸顶屏显示面板背面区域形状和位置。
参见图4,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如图4所示,相比于上述的车内交互控制方法,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控制对象具体为空调;当空调的当前状态为空调开启,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前滑动时,对空调的控制方式包括调高空调的温度;当空调的当前状态为空调开启,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后滑动时,对空调的控制方式包括调低空调的温度;当空调的当前状态为空调开启,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左滑动时,对空调的控制方式包括调小空调的风量;当空调的当前状态为空调开启,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右滑动时,对空调的控制方式包括调大空调的风量;当空调的当前状态为空调关闭,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后滑动时,对空调的控制方式包括开启空调。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当乘客注视空调出风口区域2s时,判断空调状态。当空调状态为开启时,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至空调的控制面板;当在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后滑的指令时,控制空调开启。当空调状态为关闭时,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至空调的控制面板;当在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前滑的指令时,调高空调的温度。当在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后滑的指令时,调低空调的温度。当在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左滑的指令时,调小空调的风量。当在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左滑的指令时,调大空调的风量。作为一个示例,面板可如图中方框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本图中的方框仅表示空调出风口区域的大概位置,在实际的应用中,根据实际车内状态可以调节实际的空调出风口区域形状和位置。
参见图5,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窗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如图5所示,相比于上述的车内交互控制方法,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控制对象具体为侧窗,座舱区域具体为侧窗的位置区域;当前状态为侧窗对应的侧移门关闭;当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前滑动时,对侧窗的控制方式包括开启侧窗;当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后滑动时,述对侧窗的控制方式包括关闭侧窗;当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右滑动时,述对侧窗的控制方式包括开启侧窗的遮阳帘;当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左滑动时,述对侧窗的控制方式包括关闭侧窗的遮阳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窗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当乘客注视侧窗的位置区域2s时,判断侧窗的状态。当侧窗对应的侧移门关闭时,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至侧窗的控制面板。当在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前滑的指令时,调节侧窗开启。当在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后滑的指令时,调节侧窗关闭。当在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右滑的指令时,调节侧窗遮阳帘开启。当在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左滑的指令时,调节侧窗的遮阳帘关闭。作为一个示例,面板可如图中方框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本图中的方框仅表示侧窗的位置区域的大概位置,在实际的应用中,根据实际车内状态可以调节实际的侧窗的位置区域形状和位置。
参见图6,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窗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如图6所示,相比于上述的车内交互控制方法,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控制对象具体为天窗;座舱区域具体为天窗的位置区域;当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前滑动时,对天窗的控制方式包括开启天窗的遮阳帘;当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后滑动时,对天窗的控制方式包括关闭天窗的遮阳帘;当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右滑动时,对天窗的控制方式包括开启天窗;当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左滑动时,对天窗的控制方式包括关闭天窗。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天窗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当乘客注视天窗的位置区域2s时,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至天窗的控制面板。当在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前滑的指令时,调节天窗遮阳帘开启。当在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后滑的指令时,调节天窗遮阳帘关闭。当在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右滑的指令时,调节天窗开启。当在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左滑的指令时,调节天窗关闭。作为一个示例,面板可如图中方框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本图中的方框仅表示天窗的位置区域的大概位置,在实际的应用中,根据实际车内状态可以调节实际的天窗的位置区域形状和位置。
参见图7,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音响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如图7所示,相比于上述的车内交互控制方法,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控制对象具体为音响;座舱区域具体为音响的位置区域;当前状态为音响的扬声器有音源传出;当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前滑动时,对音响的控制方式包括调大音响的音量;当控制操作为在扶手屏上向后滑动时,对音响的控制方式包括调小音响的音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音响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当乘客注视音响的位置区域2s时,判断音响的扬声器是否有音源传出。当扬声器有音源传出时,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至音响的控制面板。当在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前滑的指令时,调大音响音量。当在扶手屏控制面板跳转10s之内,扶手屏接收到向后滑的指令时,调小音响音量。可以理解的是,本图中的方框仅表示音响的位置区域的大概位置,在实际的应用中,根据实际车内状态可以调节实际的音响的位置区域形状和位置。
由上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通过乘客眼球数据计算出来的座舱区域判断交互的控制对象,通过扶手屏接收用户对座舱区域的控制方式的指令和控制对象的状态判断对座舱区域的控制方式,从而达到了更便捷、更细致的车内座椅、吸顶屏、空调、侧窗、天窗和音响等的控制,提高了乘客在车内的交互体验。
装置实施例
根据上述的方法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的了一种车内交互控制系统。参见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内交互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内交互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100、娱乐主机控制器200、智能车身域控制器IBDU、扶手屏300和控制对象400。数据采集模块100和IBDU均与娱乐主机200连接;控制对象400、娱乐主机200和扶手屏300均与IBDU连接。如图7所示,图中的虚线连接代表以LVDS信号连接,实现连接代表以CAN信号连接。其中,IBDU用于,通过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进行车内交互控制,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诸如媒体网关等网络通信设备,等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系统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系统部分说明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车内交互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座舱区域识别结果;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为依据车辆座舱中乘客的眼球数据识别得到的,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指示了所述乘客注视的座舱区域;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被发送到所述乘客所在座位的扶手屏,以使所述扶手屏根据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跳转至控制对象的控制面板;所述控制对象为所述乘客注视的座舱区域对应的控制对象;
获得所述乘客的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具体为响应于所述乘客在所述控制面板的控制操作而生成;所述控制指令包括对所述乘客注视的座舱区域对应的控制对象的控制方式;
根据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和所述控制指令生成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用于对所述控制对象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车辆座舱中乘客的眼球数据识别得到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眼球数据进行眼动追踪算法运算;
根据所述眼动追踪算法运算的结果确定所述乘客的注视点;
根据所述注视点,通过所述注视点与座舱区域的映射关系,判断乘客注视的座舱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扶手屏跳转显示所述控制面板之前,还包括:确认所述控制对象的当前状态;
所述扶手屏根据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跳转至所述控制对象的控制面板包括:扶手屏根据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和所述当前状态跳转至所述控制对象的控制面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具体包括:
获得所述乘客对所述座舱区域的注视时间;
当所述注视时间超过第一预设时间,则获得座舱区域识别结果;
生成所述控制指令,具体包括:
当获得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并确认所述控制对象当前的状态时,判断所述控制面板跳转出以后,是否在第二预设时间内接收到所述控制操作;若是,则生成所述控制指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对象具体为目标座椅;所述座舱区域具体为所述目标座椅头枕区域;所述当前状态为所述目标座椅上无人;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前滑时,对所述目标座椅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控制所述目标座椅向前移动;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后滑时,对所述目标座椅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控制所述目标座椅向后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对象具体为吸顶屏;当所述座舱区域具体为所述吸顶屏的显示面板区域时,所述当前状态为所述吸顶屏开启,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前滑,对所述吸顶屏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关闭吸顶屏;当所述座舱区域具体为所述吸顶屏显示面板背面区域时,所述当前状态为所述吸顶屏关闭,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后滑,对所述吸顶屏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打开所述吸顶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对象具体为空调;所述座舱区域具体为所述空调出风口区域;当所述当前状态为空调开启,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前滑动时,对所述空调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调高所述空调的温度;当所述当前状态为空调开启,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后滑动时,对所述空调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调低所述空调的温度;当所述当前状态为空调开启,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左滑动时,对所述空调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调小所述空调的风量;当所述当前状态为空调开启,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右滑动时,对所述空调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调大所述空调的风量;当所述当前状态为空调关闭,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后滑动时,对所述空调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开启所述空调。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对象为侧窗;所述座舱区域具体为所述侧窗的位置区域;所述当前状态为所述侧窗对应的侧移门关闭;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前滑动时,对所述侧窗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开启所述侧窗;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后滑动时,对所述侧窗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关闭所述侧窗;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右滑动时,对所述侧窗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开启所述侧窗的遮阳帘;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左滑动时,对所述侧窗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关闭所述侧窗的遮阳帘。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对象为天窗;所述座舱区域具体为所述天窗的位置区域;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前滑动时,对所述天窗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开启所述天窗的遮阳帘;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后滑动时,对所述天窗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关闭所述天窗的遮阳帘;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右滑动时,对所述天窗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开启所述天窗;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左滑动时,对所述天窗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关闭所述天窗。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对象为音响;所述座舱区域具体为所述音响的位置区域;所述当前状态为所述音响的扬声器有音源传出;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前滑动时,对所述音响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调大所述音响的音量;当所述控制操作为在所述扶手屏上向后滑动时,对所述音响的所述控制方式包括调小所述音响的音量。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眼球数据为数据采集模块得到的;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括安装在座舱内两侧B柱的红外摄像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摄像头的角度为仰6.3°。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座舱区域识别结果为通过车辆上的娱乐主机控制器得到的。
14.一种车内交互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娱乐主机控制器、智能车身域控制器IBDU、扶手屏和控制对象;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和所述IBDU均与所述娱乐主机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对象、所述娱乐主机控制器和所述扶手屏均与所述IBDU连接;
所述IBDU用于,通过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进行车内交互控制。
CN202011192382.4A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车内交互控制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45238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2382.4A CN114523886B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车内交互控制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2382.4A CN114523886B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车内交互控制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23886A CN114523886A (zh) 2022-05-24
CN114523886B true CN114523886B (zh) 2023-03-24

Family

ID=81618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2382.4A Active CN114523886B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车内交互控制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2388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67527B2 (ja) * 2010-09-06 2014-04-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載機器制御装置
TWI582707B (zh) * 2012-01-19 2017-05-11 Utechzone Co Ltd 車內眼控的方法
US9904362B2 (en) * 2014-10-24 2018-02-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e at a vehicle including an eye tracking device
CN105882521A (zh) * 2014-11-21 2016-08-24 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 根据驾驶员注视区域来激活车内显示屏对应区域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05128862A (zh) * 2015-08-18 2015-12-09 上海擎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终端眼球识别控制方法及系统
WO2017053966A1 (en) * 2015-09-24 2017-03-30 Tobii Ab Eye-tracking enabled wearable devices
CN106354259A (zh) * 2016-08-30 2017-01-25 同济大学 基于Soli和Tobii的汽车HUD眼动辅助手势交互系统及其装置
DE102017200717A1 (de) * 2016-12-23 2018-06-28 Audi Ag Berührungslos bedienbare Bedien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sowie Kraftfahrzeug und Betriebsverfahren für die Bedienvorrichtung
JP7219041B2 (ja) * 2018-10-05 2023-02-07 現代自動車株式会社 注視検出装置及びその輻輳制御方法
CN109933205A (zh) * 2019-03-25 2019-06-25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眼神交互装置
CN110286754B (zh) * 2019-06-11 2022-06-2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基于眼球追踪的投射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240477A (zh) * 2020-01-07 2020-06-05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人机交互方法、系统和具有该系统的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23886A (zh) 2022-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16733B (zh) 便携式个性化
CN108162982B (zh) 车辆操作功能的提示方法及系统和汽车
CN108725357B (zh) 基于人脸识别的参数控制方法、系统与云端服务器
JP4305289B2 (ja) 車両用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装置を備える車両用制御システム
CN110588346A (zh) 一种应用于汽车的多屏互动系统
CN113602090A (zh) 一种车辆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525266A (zh) 基于车辆座舱的智能空间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EP3670237A1 (en) Vehicle-mounted device operation system
CN111506229B (zh) 一种交互方法、装置和车辆
CN111717136A (zh) 车载多媒体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汽车
CN114944051B (zh) 一种车辆座舱的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移动设备
CN114523886B (zh) 一种车内交互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2092751A (zh) 一种座舱服务方法及座舱服务系统
CN115447517A (zh) 一种座舱的智能调控方法及装置
CN114194122B (zh) 一种安全提示系统及汽车
KR20210151089A (ko) 차량 시스템의 음성 제어
CN115447515A (zh) 汽车小憩模式的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及存储介质
CN112046287A (zh) 一种车辆交互方法和装置
US20190191211A1 (en) Multimedia device,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broadcast listening method of the multimedia device
CN111516602A (zh) 一种汽车中控台系统、控制方法及装置
US20230206918A1 (en) Speech Recogni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Speech Recognition Service
CN116279552B (zh) 一种车辆座舱半主动式交互方法、装置及车辆
JP7187812B2 (ja) 機器の操作支援装置及び操作支援方法
CN115334191B (zh) 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US11377044B2 (en) Input device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input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