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15043A - 缓震鞋底及鞋 - Google Patents

缓震鞋底及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15043A
CN114515043A CN202011309433.7A CN202011309433A CN114515043A CN 114515043 A CN114515043 A CN 114515043A CN 202011309433 A CN202011309433 A CN 202011309433A CN 114515043 A CN114515043 A CN 1145150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e
region
support
sole body
backup p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094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一言
孙京颐
王旭
杨昌
余本刚
吴春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 Ning China Sports Good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 Ning China Sports Good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 Ning China Sports Good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 Ning China Sports Good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0943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150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515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150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5/00Footwear for sporting purpo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3/00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 A43B13/14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3/00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 A43B13/14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43B13/18Resilient soles
    • A43B13/181Resiliency achiev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sol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缓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内设置有支撑部,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位于第二支撑板的上方,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间隔设置,以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中空结构,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一端相连接,以使支撑部的第一端部形成闭合结构,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另一端分离设置,以使支撑部的第二端部形成开口结构;同时公开了一种包含有该鞋底的鞋。本发明的缓震鞋底及鞋能够使鞋底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支撑效果的同时,又具有优异的缓震效果和能量反馈效果,为穿着者提供向前的推进力,提高穿着者的运动表现。

Description

缓震鞋底及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缓震鞋底及鞋。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鞋的功能性和舒适性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为了提升鞋底的某些运动性能,如加强鞋底的支撑效果或提高鞋底的稳定性等,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为在鞋底内嵌设支撑板一类的支撑结构,依靠支撑结构的形状和设置位置实现对足部的稳定支撑和平稳过渡。
但是,支撑结构往往具有较高的刚度,因此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鞋底的稳定性和支撑效果,却会减弱鞋底整体的弹性形变,影响鞋底的减震和缓冲效果。尤其是对于与人体足部足跟相对应的鞋底的鞋跟部位,既需要有较好的稳定性,防止足跟内翻或外翻,又需要有良好的减震缓冲效果,以减轻足部和腿部的运动损伤,而现有的鞋底结构及其支撑结构难以达到消费者的穿着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震鞋底及鞋,将支撑结构与缓震结构有机结合在鞋底本体内,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缓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内设置有支撑部,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位于第二支撑板的上方,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间隔设置,以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中空结构,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一端相连接,以使支撑部的第一端部形成闭合结构,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另一端分离设置,以使支撑部的第二端部形成开口结构。
进一步,支撑部设置在鞋底本体的足跟部位。
进一步,支撑部第二端部的开口结构靠近鞋底本体的鞋跟设置,支撑部的第一端部朝向鞋底本体的鞋尖所在方向设置。
进一步,鞋底本体的鞋跟部位形成有开口结构,支撑部第二端部的开口结构与鞋底本体鞋跟部位的开口结构对应设置。
进一步,支撑部第二端部的开口结构靠近鞋底本体的中足部位设置,支撑部的第一端部朝向鞋底本体的鞋跟所在方向设置,鞋底本体的中足部位处设置有开口结构,支撑部第二端部的开口结构与鞋底本体中足部位处的开口结构对应设置。
进一步,鞋底本体包括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第一弹性部设置在第二弹性部的上方,支撑部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之间。
进一步,支撑部第一端部的中间位置向内凹陷设置,第一端部靠近鞋底本体内侧和外侧的两侧部位向外凸出设置,以使第一端部形成弧形的曲面结构。
进一步,第一支撑板靠近鞋底本体内侧和外侧的两侧侧边向上翘起,第一支撑板两侧侧边之间的部位向下凹陷设置,以使第一支撑板形成弧形的曲面结构。
进一步,第一支撑板的厚度大于第二支撑板的厚度,第一端部的厚度大于第一支撑板的厚度。
进一步,支撑部的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为第一支撑板靠近支撑部第二端部的区域,第二区域为第一支撑板靠近支撑部第一端部的区域,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过渡连接,第二区域与第一端部过渡连接,第一区域的厚度小于第二区域的厚度,第二区域的厚度小于第一端部的厚度。
进一步,支撑部的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第三区域为第二支撑板靠近支撑部第一端部的区域,第四区域为第二支撑板靠近支撑部第二端部的区域,第三区域与第一端部过渡连接,第四区域与第三区域过渡连接,第四区域的厚度小于第三区域的厚度,第三区域的厚度小于第一端部的厚度。
进一步,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加强组件。
一种鞋,包括以上所述的任意一种缓震鞋底。
本发明的缓震鞋底及鞋,能够使鞋底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支撑效果的同时,又具有优异的缓震效果和能量反馈效果。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鞋底在触地初期发生弹性形变,缓震的同时能够储存大量能量,并在形变恢复时迅速释放能量,为穿着者提供向前的推进力,实现联动式的力反馈机制,进而提高穿着者的运动表现,为穿着者提供更好的运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鞋底的实施例一的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中鞋底的实施例一的爆炸图。
图3为本发明中实施例一的支撑部的立体图一。
图4为本发明中实施例一的支撑部的立体图二。
图5为本发明中实施例一的支撑部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中实施例一的支撑部的右视图。
图7为本发明中实施例一的支撑部的正面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中鞋底的实施例二的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中鞋底的实施例三的侧视图。
图10为本发明中鞋底的实施例四的侧视图。
图11为对本发明中鞋底的支撑部进行冲击测试的示意图。
图12为对比样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缓震鞋底及鞋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中的缓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内设置有支撑部,支撑部可加强鞋底对人体足部的支撑效果,进而提高鞋底的稳定性,同时,支撑部上形成有易发生弹性形变的结构,使支撑部及鞋底本体可随人体足部的反复踩踏发生弹性形变,进而提高鞋底的减震缓冲效果,同时能够回收足部落地时的能量,并在人体足部离地时重新释放,为穿着者提供助推力。
鞋底本体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为双层或多层复合而成的结构,也可为由两块或多块结构组合拼接而成。优选地,鞋底本体包括上层底和下层底,上层底设置在下层底的上部,支撑部嵌设在上层底与下层底之间;上层底与下层底可为一体成型设置,也可由上下两个部分复合而成。
鞋底本体包括前掌部位、中足部位和足跟部位,其中,前掌部位为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足部前脚掌的部位,中足部位为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足部足弓区域的部位,足跟部位为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足部脚跟的部位。支撑部可对应鞋底本体的前掌部位、中足部位或足跟部位设置,优选为设置在鞋底本体的足跟部位,为人体足部的足跟提供缓震、支撑和助推力。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本发明中的缓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由第一弹性部1和第二弹性部2上下叠加复合而成,第一弹性部1设置在第二弹性部2的上部。第一弹性部1和第二弹性部2之间设置有支撑部3,支撑部3位于鞋底本体的足跟部位。
进一步,如图3至图7所示,支撑部3整体为一个较为偏平的C字形板件结构。具体的,支撑部3包括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第一支撑板31位于第二支撑板32的上方,且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支撑板32间隔设置,以使两支撑板之间形成中空结构;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支撑板32的一端相连接,以使支撑部3的第一端部33形成闭合结构,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支撑板32的另一端分离设置,以使支撑部3的第二端部34形成开口结构。这种设置方式使支撑部3整体形成了一个内部为中空结构的半封闭式的C字形支撑板。
优选地,支撑部3整体为一体式结构,位于上部的第一支撑板31与位于下部的第二支撑板32之间通过弧面平滑过渡连接。当然,支撑部3也可采用拼接的方式形成。
进一步,如图1和图2所示,鞋底本体的第一弹性部1和第二弹性部2在前掌部位和中足部位处上下贴合设置,在足跟部位处上下分离设置,以在鞋底本体的足跟部位形成一个中空结构,C字形支撑部3嵌设在鞋底本体足跟部位的中空结构内。支撑部3的外侧表面与鞋底本体的第一弹性部1的下表面和第二弹性部2的上表面贴合设置并固定连接,支撑部3的内侧表面围成半封闭式的中空结构4。将鞋底本体靠近人体足部内侧的一侧定义为鞋底本体的内侧,将鞋底本体靠近人体足部外侧的一侧定义为鞋底本体的外侧,则中空结构4横穿鞋底本体的内侧和外侧,使鞋底本体的内外两侧相互贯通设置。
将鞋底本体与人体足部足尖相对应的一端定义为鞋底本体的鞋尖,将鞋底本体与人体足部足跟相对应的一端定义为鞋底本体的鞋跟。则支撑部3的第一端部33朝向鞋底本体的鞋尖所在方向设置,支撑部3的第二端部34朝向鞋底本体的鞋跟所在方向设置,且第二端部34处形成的开口结构靠近鞋底本体的鞋跟设置;鞋底本体的第一弹性部1和第二弹性部2在靠近鞋底本体鞋跟的部位处也呈分离状设置,使鞋底本体的鞋跟部位也形成开口结构。
当然,当鞋底本体为一体成型式的鞋底结构时,可以直接在鞋底本体的鞋跟部位处设置开口结构,以与支撑部第二端部的开口结构对应设置。或者,无论鞋底本体是一体成型式结构,还是由两层或多层复合而成,鞋底本体的鞋跟部位也可以设置为封闭式结构,不设置为开口的形式,即支撑部被包覆在鞋底本体内部。
进一步,支撑部3采用硬质材料制成,设置在鞋底本体的足跟部位,可对人体足部的足跟位置起到稳定支撑作用。同时,支撑部3的这种C字形的半封闭式中空结构4,能够使支撑部3更易发生弹性形变,提高支撑部3的缓震效果和回弹效果。此外,鞋底本体由于内嵌支撑部3的原因,内部也形成了半封闭式的中空结构,该结构也能够使鞋底本体更易发生弹性形变,提高鞋底本体的回弹性,同时内嵌支撑部3又可以提高鞋底本体上中空结构的形变恢复能力,提高鞋底本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如图3和图4所示,支撑部3呈闭合状的第一端部33为弧形的曲面结构,具体的,第一端部33靠近鞋底本体内侧和外侧的两侧端部向外凸出设置,第一端部33的中间位置向内凹陷设置,以使第一端部33形成弧形的曲面结构。一方面,这种形状的第一端部33能够卡合在鞋底本体上,同时增加第一端部33与鞋底本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支撑部3与鞋底本体之间的固定强度;另一方面,这种设置形状能够使第一端部33具有更高的强度,由于支撑部3在受到人体足部踩踏而反复发生弹性形变时,第一端部33是主要的受力部位,因此提高第一端部33的强度,有利于延长支撑部3的使用寿命,提升支撑部3整体的回弹和助推效果。
此外,支撑部3的第一支撑板31也为弧形的曲面结构,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一支撑板31靠近鞋底本体内侧和外侧的两侧侧边向上翘起,第一支撑板31两侧侧边之间的部位向下凹陷设置,以使第一支撑板31形成弧形的曲面结构。这种设置方式的好处在于,由于支撑部3和支撑部3所在的鞋底本体的部位均为半封闭式的中空结构4,容易发生形变,因此相对的,可能会减弱鞋底本体的稳定性,使鞋底本体的足跟部位发生内翻或外翻,而支撑部3的第一支撑板31两侧侧边向上翘起,包覆在鞋底本体第一弹性部1的内侧和外侧上,能够提高支撑部3内外两侧的支撑效果,进而避免鞋底本体过渡内翻或外翻。
进一步,为了提高支撑部3的整体性能,支撑部3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厚度,具体的,如图7所示,将支撑部3的第一支撑板31划分为第一区域311和第二区域312,其中第一区域311为第一支撑板31靠近支撑部3开口结构的区域,第二区域312为第一支撑板31靠近支撑部3第一端部33的区域,第一区域311与第二区域312过渡连接,第二区域312与第一端部33过渡连接;将支撑部3的第二支撑板32划分为第三区域321和第四区域322,其中第三区域321为第二支撑板32靠近支撑部3第一端部33的区域,第四区域322为第二支撑板32靠近支撑部3开口结构的区域,第三区域321与第一端部33过渡连接,第四区域322与第三区域321过渡连接。其中,第一支撑板31的第一区域311的厚度小于第二区域312的厚度,第二区域312的厚度小于第一端部33的厚度;第二支撑板32的第四区域322的厚度小于第三区域321的厚度,第三区域321的厚度小于第一端部33的厚度;第一支撑板31的厚度整体大于第二支撑板32的厚度,第一端部33的厚度大于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的厚度。第一区域311、第二区域312、第一端部33、第三区域321、第四区域322顺次连接,且在厚度上平稳过渡。
具体的,支撑部3第一支撑板31的厚度为0.5-2.5mm,自第二区域312至第一区域311厚度逐渐减薄;支撑部3第二支撑板32的厚度为0.5-2.5mm,自第三区域321至第四区域322厚度逐渐减薄;第一端部33的厚度为1.0-5.0mm。
由于支撑部3的第一端部33为主要受力部位,因此将第一端部33的厚度设置为较厚,能够提高支撑部3的整体强度。由于第一支撑板31的第一区域311和第二支撑板32的第四区域322均靠近支撑部3第二端部34的开口结构设置,因此将这两个区域设置为较薄的结构,更有利于支撑部3发生弹性形变,提高支撑部3和鞋底本体的回弹效果和缓震作用。而第一支撑板31的第二区域312和第二支撑板32的第三区域321也需要起到承重的作用,因此将这两个部分设置为较厚的结构,有助于提高支撑效果和稳定性。此外,由于第一支撑板31位于支撑部3的上部,更靠近人体足部设置,且处于悬空的状态,因此需要具有更高的支撑强度和稳定性,故将第一支撑板31的整体厚度设置为大于第二支撑板32的整体厚度。
具体的,在支撑部3处于未受到挤压或踩踏的自然状态时,第一支撑板31与第二支撑板3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30mm;其中,间隔距离优选为15-25mm,在此数值范围内的支撑部3具有更适宜人体足部的厚度,穿着感更加自然舒适。支撑部3的总长度为5-20cm;其中,长度优选为9-15cm,在此数值范围内的支撑部3具有更接近人体足部中足及后跟部位的长度,能够对人体足部后半部分提供更舒适的支撑效果和助推效果。
进一步,支撑部3可选用碳纤维、玻纤、环氧树脂等复合材料制成,能够为足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并使鞋底本体具有良好的缓震性和稳定性,同时,支撑部3所采用的三段非均厚式分布的特点,更有利于鞋底本体发挥助推力、缓震性和稳定性的作用。
具体的,支撑部3的具体形成方法如下:
1、第一支撑板31的铺层方式:
预浸料单层厚度0.15mm,第一支撑板31总厚度为1.5-2.5mm。
第一区域311共设置10层预浸料铺层,厚度为1.5mm,从上至下具体铺层方式如下:3K*1/0°*1/45°*3(玻纤)/-45°*3(玻纤)/0°*1/3K*1,其余层为碳纤。
第二区域312共设置17层预浸料铺层,厚度为2.5mm,从上至下具体铺层方式如下:3K*1/0°*3/45°*3(玻纤)/90°*3/-45°*3(玻纤)/0°*3/3K*1,其余层为碳纤。
支撑部3的第一支撑板31具有较好的支撑性,同时具有较好的韧性,在跑步过程中,能够发生较大的变形,以提供缓震性和舒适性,同时提升助推力。
2、第一端部33的铺层方式:
预浸料单层厚度0.15mm,第一端部33总厚度为3.5mm;第一端部33共设置23层预浸料铺层。具体铺层方式如下:3K*1/0°*2/45°*3/90°*2/-45°*3/0°*1/3K*1。
第一端部33具有较好强度和支撑性,在跑步过程中,即使支撑部3发生较大形变也不会发生断裂。
3、第二支撑板32的铺层方式:
预浸料单层厚度0.15mm,第二支撑板32总厚度为1.5-2.0mm。
第三区域321共设置13层预浸料铺层,厚度为2.0mm,从上至下具体铺层方式如下:3K*1/0°*2/45°*3/90°*2/-45°*3/0°*1/3K*1。
第四区域322共设置10层预浸料铺层,厚度为1.5mm,从上至下具体铺层方式如下:3K*1/0°*1/45°*3(玻纤)/-45°*3(玻纤)/0°*1/3K*1,其余层为碳纤。
第二支撑板32具有较好的支撑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本发明中的鞋底内可仅设置一个支撑部3,也可同时设置两个或多个支撑部3,两个或多个支撑部3可并排设置在鞋底本体的同一部位,如鞋底本体的足跟部位或前掌部位,也可同时设置在鞋底本体的多个部位,如同时设置在鞋底本体的足跟部位和前掌部位。此外,除上述实施例中嵌设在鞋底本体内部的方式以外,支撑部3还可以设置在鞋底本体的上部或下部。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缓震鞋底及鞋中,鞋底本体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支撑板采用硬质材料制成。其中,第一弹性部1密度为0.11g/cm3,Shore C硬度为40;第二弹性部2密度为0.13g/cm3,Shore C硬度为45。第一弹性部1和第二弹性部2优选为尼龙弹性体材料,选用该材料可以为鞋底提供更加轻质及更高回弹的功能。
具体的,鞋底本体的第一弹性部1和第二弹性部2可为尼龙弹性体、聚氨酯(热塑性聚氨酯、浇注型聚氨酯、混炼型聚氨酯)、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乙烯-辛烯共聚物、乙烯-辛烯嵌段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高苯乙烯橡胶、溴化丁基橡胶、顺丁橡胶、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天然橡胶、丁腈橡胶中的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制成。
支撑部3可为尼龙、尼龙弹性体、热塑性聚氨酯、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碳酸酯、聚醚醚酮、聚醚酮酮、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其中至少一种;或者碳纤维、芳纶纤维、玻璃纤维、聚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纤维、玄武岩纤维其中至少一种与上述树脂或者弹性体中的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复合制成。
进一步,如图8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二,其中缓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由第一弹性部1和第二弹性部2上下叠加复合而成,第一弹性部1设置在第二弹性部2的上部。第一弹性部1和第二弹性部2之间设置有支撑部3,支撑部3位于鞋底本体的足跟部位。
与实施例一相近似的,支撑部3整体为一个较为偏平的C字形板件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间隔设置,两支撑板之间形成中空结构4。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相连接的一端为支撑部3的第一端部,第一端部处为闭合结构;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相分离的一端为支撑部3的第二端部,第二端部处形成开口结构。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支撑部3的中空结构4内设置有加强组件6,加强组件6的上端部与第一支撑板相抵靠,下端部与第二支撑板相抵靠,进而提高鞋底本体足跟部位处的支撑强度和稳定性。加强组件6可设置一个,也可设置两个或多个,优选为弹性材料制成,以在提高支撑和稳定效果的同时保持较好的回弹性能。优选地,加强组件6为可拆卸设置。
加强组件6的优选形状为图8所示的腰鼓形,即加强组件6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接触的上下端面较宽,中部位置较窄,这种形状既能够增大加强组件6与支撑部3的接触面积,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又能够使加强组件6具有更好的弹性形变能力,提高回弹效果。
进一步,如图9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三,其中缓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由第一弹性部1和第二弹性部2上下叠加复合而成,第一弹性部1设置在第二弹性部2的上部,支撑部3设置在鞋底本体的足跟部位。
与实施例一相近似的,支撑部3整体为一个较为偏平的C字形板件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间隔设置,两支撑板之间形成中空结构4。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相连接的一端为支撑部3的第一端部,第一端部处为闭合结构;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相分离的一端为支撑部3的第二端部,第二端部处形成开口结构。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支撑部3的第一端部朝向鞋底本体的鞋跟所在方向设置,支撑部3的第二端部朝向鞋底本体的鞋尖所在方向设置,第二端部处形成的开口结构靠近鞋底本体的中足部位设置。在鞋底本体的中足部位处形成有开口结构,开口结构开设在鞋底本体的底面上,支撑部3第二端部的开口结构与鞋底本体上的开口结构对应设置。
优选地,在鞋底本体的足跟部位处,第一弹性部1呈钩形,内部形成扁椭圆形的镂空结构,支撑部3嵌设在镂空结构内。第二弹性部2贴合设置在第一弹性部1的前掌部位处,第二弹性部2靠近鞋底本体中足部位的端部,与第一弹性部1靠近鞋底本体中足部位的端部靠近并分离设置,以形成鞋底本体上的开口结构。
进一步,如图10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四,其中缓震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由第一弹性部1和第二弹性部2上下叠加复合而成,第一弹性部1设置在第二弹性部2的上部。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支撑部3设置在鞋底本体的前掌部位。支撑部3的第一端部朝向鞋底本体的鞋尖所在方向设置,支撑部3的第二端部朝向鞋底本体的鞋跟所在方向设置,第二端部处形成的开口结构靠近鞋底本体的中足部位设置。在鞋底本体的中足部位处形成有开口结构,开口结构开设在鞋底本体的底面上,支撑部3第二端部的开口结构与鞋底本体上的开口结构对应设置。
进一步,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至四中的鞋底还包括外底5,外底5贴合设置在鞋底本体的下表面上,以增加鞋底的耐磨性能。外底5为浇注型聚氨酯,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硬度(邵尔A)62,密度1.20g/cm3,拉伸强度13.4MPa,断裂伸长率632%,直角撕裂强度59.6N/mm,阿克隆磨耗(1.61km)0.03cm3,DIN磨耗11mm3,耐黄变4级,耐老化4级。
具体的,外底5可采用顺丁橡胶、丁苯橡胶、天然橡胶、丁基橡胶、丁腈橡胶、异戊二烯橡胶、氯丁橡胶、溴化丁基橡胶、聚氨酯(热塑性聚氨酯、浇注型聚氨酯、混炼型聚氨酯)、尼龙弹性体、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中的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制成。
本发明中还涉及一种鞋,其鞋底为以上所述的缓震鞋底。
进一步,为了验证本发明的缓震鞋底及鞋的性能,以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缓震鞋底为样本,如图11所示,对C字形支撑部进行了以下冲击测试性能:
表1力值和变形量的对应关系
压缩力值(N) 变形量(mm)
1000N 9mm
1500N 10.5mm
2000N 11.3mm
3683N 13.45mm
跑步时,鞋底的足跟部位是最大的受力区域,所受到的冲击力是跑步者体重的2-3倍。以70kg体重为例进行计算,足跟部位承受的冲击力在1372-2058N。从表1中的测试结果来看,C字形支撑部样品可以满足正常跑步使用需求,冲击力在2000N时,变形量为11.3mm,且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没有相互接触,说明该C字形支撑部样品有足够的支撑性,在运动过程上下两层板不发生碰撞,且支撑板不发生断裂,能够保证运动的安全性,提供足够的支撑效果。
以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缓震鞋底为样本,对整鞋进行性能测试,其中对比样鞋为图12所示的一片式支撑板嵌入发泡材料鞋中底的鞋底结构。
冲击测试(ASTM F1976-13):
(峰值加速度(Peak G)用于评价鞋的减震性能,越小越好;回弹率(Energyreturn)用于评价鞋子的回弹性,越大越好)
本发明中的鞋,足跟部位的峰值加速度(Peak G)8.07,回弹率(Energy return)74.53%;
对比样鞋,足跟部位峰值加速度(Peak G)9.46,回弹率(Energy return)63.16%。
从冲击测试的结果可知,本发明的缓震鞋底及鞋具有更加优异的减震性能,回弹性更好。
本发明的缓震鞋底及鞋,能够使鞋底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支撑效果的同时,又具有优异的缓震效果和能量反馈效果。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鞋底在触地初期发生弹性形变,缓震的同时能够储存大量能量,并在形变恢复时迅速释放能量,为穿着者提供向前的推进力,实现联动式的力反馈机制,进而提高穿着者的运动表现,为穿着者提供更好的运动体验。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内设置有支撑部,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位于第二支撑板的上方,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间隔设置,以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中空结构,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一端相连接,以使支撑部的第一端部形成闭合结构,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的另一端分离设置,以使支撑部的第二端部形成开口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支撑部设置在鞋底本体的足跟部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支撑部第二端部的开口结构靠近鞋底本体的鞋跟设置,支撑部的第一端部朝向鞋底本体的鞋尖所在方向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鞋底本体的鞋跟部位形成有开口结构,支撑部第二端部的开口结构与鞋底本体鞋跟部位的开口结构对应设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支撑部第二端部的开口结构靠近鞋底本体的中足部位设置,支撑部的第一端部朝向鞋底本体的鞋跟所在方向设置,鞋底本体的中足部位处设置有开口结构,支撑部第二端部的开口结构与鞋底本体中足部位处的开口结构对应设置。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鞋底本体包括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第一弹性部设置在第二弹性部的上方,支撑部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支撑部第一端部的中间位置向内凹陷设置,第一端部靠近鞋底本体内侧和外侧的两侧部位向外凸出设置,以使第一端部形成弧形的曲面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板靠近鞋底本体内侧和外侧的两侧侧边向上翘起,第一支撑板两侧侧边之间的部位向下凹陷设置,以使第一支撑板形成弧形的曲面结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板的厚度大于第二支撑板的厚度,第一端部的厚度大于第一支撑板的厚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支撑部的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为第一支撑板靠近支撑部第二端部的区域,第二区域为第一支撑板靠近支撑部第一端部的区域,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过渡连接,第二区域与第一端部过渡连接,第一区域的厚度小于第二区域的厚度,第二区域的厚度小于第一端部的厚度。
11.如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支撑部的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第三区域为第二支撑板靠近支撑部第一端部的区域,第四区域为第二支撑板靠近支撑部第二端部的区域,第三区域与第一端部过渡连接,第四区域与第三区域过渡连接,第四区域的厚度小于第三区域的厚度,第三区域的厚度小于第一端部的厚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震鞋底,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加强组件。
13.一种鞋,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所述的缓震鞋底。
CN202011309433.7A 2020-11-20 2020-11-20 缓震鞋底及鞋 Pending CN1145150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09433.7A CN114515043A (zh) 2020-11-20 2020-11-20 缓震鞋底及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09433.7A CN114515043A (zh) 2020-11-20 2020-11-20 缓震鞋底及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15043A true CN114515043A (zh) 2022-05-20

Family

ID=81595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09433.7A Pending CN114515043A (zh) 2020-11-20 2020-11-20 缓震鞋底及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1504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00376B2 (en) Shoe spring and shock absorbing system
US9089185B2 (en) Structure of front foot portion of shoe sole
CN111213958A (zh) 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US20060048411A1 (en) Shoe system with a resilient shoe insert
CN214207383U (zh)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CN214072035U (zh) 缓震鞋底及鞋
US20010042320A1 (en) Shoe system with a resilient shoe insert
CN114515043A (zh) 缓震鞋底及鞋
WO2020143497A1 (zh) 一种多功能鞋底
CN215075870U (zh)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CN216723354U (zh) 无后跟鞋底及鞋
JP2022172486A (ja) 靴の中敷き
CN215075855U (zh)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CN215225133U (zh)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CN215014050U (zh)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CN212165092U (zh) 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CN111904096A (zh) 一种鞋底及鞋子
CN215423096U (zh) 一种耐磨性好的旅游鞋鞋底
US20230075506A1 (en) Foamless shoe
CN219515454U (zh) 提升推进力的支撑板、减震支撑鞋底及鞋
CN216059417U (zh) 一种双层的高弹性鞋底
CN220423275U (zh) 一种不对称强化纤维板弹性鞋垫
CN212394050U (zh) 一种鞋底及鞋子
CN114451629B (zh) 无后跟鞋底及鞋
CN214207381U (zh)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