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25133U -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 Google Patents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25133U
CN215225133U CN202022385436.0U CN202022385436U CN215225133U CN 215225133 U CN215225133 U CN 215225133U CN 202022385436 U CN202022385436 U CN 202022385436U CN 215225133 U CN215225133 U CN 2152251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e
backup pad
support plate
hollow structure
so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8543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凡
吴春飞
孙京颐
杨帆
王旭
徐剑光
林永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 Ning China Sports Good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 Ning China Sports Good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 Ning China Sports Good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 Ning China Sports Good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38543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251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251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251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设置在第一支撑板的下方,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有中空结构,中空结构横穿鞋底本体的内侧和外侧,使鞋底本体的内外两侧相互贯通,中空结构可使鞋底本体发生弹性形变;同时还公开了一种含有该鞋底的鞋。本实用新型的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具有联动式的力反馈机制,能够将穿着者每一步落地时的能量进行回收,并在蹬地时进行重新释放,从而提升鞋底的助推力;减震性能好,能够提供给穿着者更好的缓冲保护;稳定性好,能够对人体足部提供稳定支撑,防止发生过度内翻或外翻。

Description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包含有该鞋底的鞋。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鞋子的功能性和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鞋底是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使鞋底同时具备多种有益的性能,常会将不同的材料及结构进行复合,以形成完整的鞋底,这也是运动鞋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
弹性与稳定性是衡量鞋底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为了使鞋底同时兼备两种功能,目前比较常见方法是在鞋底内嵌设支撑板,通过设置支撑板,在鞋底内形成杠杆作用,以节约能量的消耗,并通过依靠支撑板的形状,实现对足部的稳定支撑和平稳过渡。
但是,现有的方案中存在问题:现有的部分跑鞋利用支撑板形成杠杆作用,从而引导人体足部更快地向前足落地发生转变,以节约行走和跑步时的能量消耗,这种方式形成的杠杆作用通常刚度过高,在长时间的奔跑过程中,为了维持稳定性,人体小腿的三头肌会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起抽筋等现象,导致人体受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该鞋底具有良好的弹性和稳定性,同时能够提升鞋底对人体足部的助推力。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设置在第一支撑板的下方,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有中空结构,中空结构横穿鞋底本体的内侧和外侧,使鞋底本体的内外两侧相互贯通,中空结构可使鞋底本体发生弹性形变。
进一步,第一支撑板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弹性部,第二支撑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弹性部,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之间,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具有不同的弹性和硬度。
进一步,第二支撑板上形成有凹槽结构,凹槽结构与第一支撑板共同围成中空结构;或者,第一支撑板上形成有凹槽结构,凹槽结构与第二支撑板共同围成中空结构。
进一步,第二支撑板包括前支撑部、后支撑部和弹性部,前支撑部与第一支撑板对应鞋底本体的前掌部位的位置相连接,后支撑部与第一支撑板对应鞋底本体的足跟部位的位置相连接,弹性部设置在前支撑部与后支撑部之间,与第一支撑板共同围成中空结构。
进一步,第二弹性部包括第三缓冲层和第四缓冲层,第三缓冲层设置在第二支撑板的下部,第四缓冲层设置在第三缓冲层的下部,第三缓冲层上形成有容纳槽,第二支撑板嵌设在容纳槽内,以与第二弹性部相连接。
进一步,第一弹性部包括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第二缓冲层设置在第一缓冲层的下部,第一支撑板与第二缓冲层连接设置,第一缓冲层上设置有第一稳定部,第一稳定部自第一缓冲层对应人体足部足跟两侧的位置向人体脚踝所在方向延伸设置。
进一步,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稳定部,第二稳定部靠近中空结构所在位置设置,第二稳定部为形成在第一支撑板两侧的向上翻卷的卷边结构,卷边结构向上翻卷,贴合并包裹在第一弹性部的两侧。
进一步,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三稳定部,第三稳定部靠近中空结构所在位置设置,第三稳定部为形成在第二支撑板两侧的向下翻卷的卷边结构,卷边结构向下翻卷,贴合并包裹在第二弹性部的两侧。
进一步,凹槽结构设置有一个、两个或多个,以在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一个、两个或多个中空结构,中空结构对应设置在鞋底本体的前掌部位、中足部位、足跟部位中的一处、两处或三处位置。
一种鞋,包括以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
本实用新型的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具有以下优点:
1、鞋底整体具有联动式的力反馈机制,能够将穿着者每一步落地时的能量进行回收,并在蹬地时进行重新释放,从而提升鞋底的助推力;
2、减震性能好,能够提供给穿着者更好的缓冲保护;
3、稳定性好,能够对人体足部提供稳定支撑,防止发生过度内翻或外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中的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包括前掌部位、中足部位和足跟部位,其中,前掌部位为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足部前脚掌的部位,中足部位为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足部足弓区域的部位,足跟部位为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足部脚跟的部位。
鞋底本体包括弹性层和支撑层,弹性层与支撑层相互重叠设置,以形成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可包括一层弹性层,也可包括两层或多层弹性层;可包括一层支撑层,也可包括两层或多层支撑层。两层或多层的弹性层与支撑层交错重叠,复合设置,能够使鞋底同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及稳定性。
在鞋底本体上形成有中空结构,中空结构可设置在鞋底本体的中足部位,也可设置在鞋底本体的前掌部位、足跟部位,中空结构可随鞋底的受压情况发生弹性形变。中空结构优选为镂空结构,将鞋底本体靠近人体足部内侧的一边定义为鞋底本体的内侧,将鞋底本体靠近人体足部外侧的一边定义为鞋底本体的外侧,则镂空结构横穿鞋底本体的内外两侧,使鞋底本体的内外两侧相互贯通;中空结构也可以为设置在鞋底本体内部的空心结构。
中空结构优选为一个完整的弓形或扁圆形整体,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个集中布设在鞋底本体上的空心结构或镂空结构。在鞋底本体上设置中空结构,既能够增加减震和缓冲性能,又能够将穿着者每一步落地时的能量回收,并在蹬地时进行重新释放,为穿着者提供助推力,有效缩短蹬伸时间,提升蹬伸效率。
本实用新型中的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采用多层弹性层与支撑层复合设置,且鞋底上同时复合设置有中空结构,这种复合设置的方式,使鞋底在触地时,弹性层与中空结构同时发生缓冲形变,此时鞋底中的支撑层会迅速回弹,以使支撑层恢复到原有的形态,并促进形变的中空结构迅速恢复形状。在此过程中,鞋底内部会产生联动式的力反馈机制,将穿着者每一步落地时产生的能量回收,并对人体足部释放大量的反弹能量,进而提升鞋底对人体的助推力。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由弹性层和支撑层复合而成,弹性层与支撑层具有不同的弹性和硬度。弹性层包括第一弹性部1和第二弹性部4,第一弹性部1与第二弹性部4均采用高弹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弹性性能;支撑层包括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2与第二支撑板均为薄板结构,采用硬质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支撑性能。
第一弹性部1设置在鞋底本体的最上层,第一支撑板2贴合设置在第一弹性部1的下方,第二支撑板设置在第一支撑板2的下方,第二弹性部4贴合设置在第二支撑板的下方;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内嵌式地设置在第一弹性部1与第二弹性部4之间。第一弹性部1、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弹性部4相互重叠、复合设置,以形成一个整体的鞋底本体结构。
进一步,第一支撑板2整体近似于人体足底的形状,略小于第一弹性部1,贴合设置在第一弹性部1的下表面处。第二支撑板上形成有弓形的凹槽结构,凹槽结构位于第二支撑板靠近第一支撑板2的一侧表面上,且对应鞋底本体的中足部位设置,凹槽结构与第一支撑板2共同围成了鞋底本体中足部位的中空结构6。第一支撑板2与第二支撑板紧密相连,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第二支撑板的形变效率。
具体的,第二支撑板包括前支撑部31、后支撑部32和弹性部33。其中,前支撑部31对应鞋底本体的前掌部位设置,呈弯曲的弧形,与第一支撑板2的前掌部位的形状相吻合,以紧密的与第一支撑板2贴合连接;后支撑部32为椭圆型平板结构,对应鞋底本体的足跟部位设置,与第一支撑板2贴合连接,平板结构有利于提高足跟区域的稳定性;弹性部33设置在前支撑部31与后支撑部32之间,对应鞋底本体的中足部位设置,弹性部33为向下凹陷的弓形凹槽结构,弓形的弹性部33具有极大的弹性形变能力,在跑步时,人体的重心垂线落到弹性部33所在的区域,能够使该区域发生变形,同时储存能量并再次释放出来,给跑者提供强大的助推力,利于跑者的运动表现。
优选地,前支撑部31、后支撑部32和弹性部33为一体成型设置,即第二支撑板为一体式碳板结构。
优选地,第一支撑板2为全掌一体式碳板,一体式碳板弯折刚度较大,能够起到稳定、抗扭转、杠杆作用等效果。
进一步,第二弹性部4上形成有容纳槽,容纳槽由前固定部41、后固定部42和下凹部43共同组成。其中,固定部41为弧形的凹槽结构,对应第二支撑板的前支撑部31设置;后固定部42为平面形的凹槽结构,对应第二支撑板的后支撑部32设置;下凹部43位于前固定部41和后固定部42之间,为向下凹陷的弓形凹槽结构,对应第二支撑板的弹性部33设置。前固定部41、下凹部43和后固定部42顺次连接,以形成完整的容纳槽,第二支撑板稳定地嵌设在第二弹性部4的容纳槽内,以与第二弹性部4固定连接。
优选地,前固定部41和后固定部42的硬度较大,质地较硬,以利于稳定连接固定,下凹部43的硬度较小,质地较软,以利于回弹性变。
以上仅为形成中空结构6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此外,还可以在第一支撑板2的中足部位形成向上凸起的弓形凹槽结构,将第二支撑板设置为与人体足底相近似的弧形结构,通过将第一支撑板2的向上凸起的弓形凹槽结构与第二支撑板贴合设置,以形成中空结构6。
此外,还可以将弓形凹槽结构设置在第一支撑板2或第二支撑板的前掌部位或足跟部位,以使中空结构6形成在鞋底本体的前掌部位或足跟部位处,为前掌部位和足跟部位提供缓冲减震,提高助推力。弓形凹槽结构可以设置有两个或多个,以在鞋底本体中形成两个或多个中空结构6;两个或多个中空结构6可以仅对应鞋底本体的前掌部位、中足部位或足跟部位设置,也可以同时设置在前掌部位、中足部位和足跟部位中的两处或三处位置。
进一步,中空结构6优选为横穿鞋底本体的内侧和外侧,以使鞋底本体的内外两侧相互贯通。中空结构6不仅可以有效增加鞋底的减震性能,给穿着者提供更好的缓冲保护,同时,中空结构6与第一弹性部1和第二弹性部4共同作用,能够大大提高鞋底对人体足部的助推力,提升鞋底的运动性能。
进一步,如图2所示,第一弹性部1包括第一缓冲层11和第二缓冲层12,第二缓冲层12贴合设置在第一缓冲层11的下部。其中,第一缓冲层11靠近人体足部所在的一侧设置,采用较为软弹的材料制成,可以优化足部踩踏时的脚感,提高舒适性;第二缓冲层12采用较硬的材料制成,硬度大于第一缓冲层11,在与第一支撑板2贴合设置时,能够提高鞋底本体的杠杆效果,进一步提升鞋底本体对足部的助推力。
第二弹性部4包括第三缓冲层44和第四缓冲层45,第三缓冲层44贴合设置在第二支撑板的下部,第四缓冲层45贴合设置在第三缓冲层44的下部。优选地,第三缓冲层44采用硬度相对较大的弹性材料制成,其硬度大于第四缓冲层45的硬度,较硬的材质有利于第二支撑板及中空结构6发生形变,并在形变后快速恢复原形状,以进一步提升鞋底的助推力;第四缓冲层45采用弹性较好的材料制成,其硬度小于第三缓冲层44的硬度,较软较弹的材质更有利于落地时的减震缓冲。容纳槽设置在第三缓冲层3上。
进一步,如图1和图2所示,鞋底本体上还设置有稳定部件,稳定部件包括第一稳定部13、第二稳定部21和第三稳定部34。其中,第一稳定部13设置在第一弹性部1的第一缓冲层11上,自第一缓冲层11对应人体足部足跟两侧的位置,向人体脚踝所在方向延伸设置。后跟稳定部13为向上凸起的耳状结构,贴合设置在鞋面对应人体足部脚跟的两侧位置,以对人体足部的后跟位置提供稳定作用,防止足跟过度的内翻或外翻。
第二稳定部21设置在第一支撑板2上,第一支撑板2的两侧形成有向上翻卷的卷边结构,卷边结构位于第一支撑板2对应鞋底本体中足部位的位置处,靠近中空结构6所在位置设置,卷边结构向上翻卷,贴合并包裹在第一弹性部1的两侧,以提高鞋底本体中足部位及中空结构6所在位置的稳定性。
第三稳定部34设置在第二支撑板上,在第二支撑板的弹性部33的两侧形成有向下翻卷的卷边结构,卷边结构对应设置在鞋底本体中足部位的位置处,靠近中空结构6所在位置设置,卷边结构向下翻卷,贴合并包裹在第二弹性部4的两侧,以提高鞋底本体中足部位及中空结构6所在位置的稳定性。
当中空结构6的位置设置在鞋底本体的前掌部位或足跟部位时,第二稳定部21和第三稳定部34则对应设置在鞋底本体的前掌部位或足跟部位的中空结构6的位置处,以提高中空结构6所在位置鞋底本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如图1和图2所示,鞋底本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外底5,外底5优选为浇注型聚氨酯材料制成,硬度(邵尔A)62,密度1.20g/cm3,拉伸强度13.4MPa,断裂伸长率632%,直角撕裂强度59.6N/mm,阿克隆磨耗(1.61km)0.03cm3,DIN磨耗11mm3,耐黄变4级,耐老化4级。外底5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贴合设置在鞋底本体的下表面上,能够为鞋底提供优异的止滑性能和耐疲劳、耐磨损的有益效果。此外,外底5整体的厚度非常薄,既可以满足穿着者实际的运动需求,又能够降低鞋底的厚度及重量,实现鞋体轻量化的功能诉求,为穿着者提供更好的穿着体验。
进一步,为了配合支撑层提供最优的力反馈性能,本实用新型中的弹性层优选为尼龙弹性体材料,其优势在于,密度为0.13g/cm3,Shore C硬度为42,回弹率(Energyreturn)80%,峰值加速度(Peak G)11.48(10mm厚)。该材料能够使鞋底更加轻质,并提供更高的回弹性能。当然,弹性层也可为聚氨酯(热塑性聚氨酯、浇注型聚氨酯、混炼型聚氨酯)、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乙烯-辛烯共聚物、乙烯-辛烯嵌段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高苯乙烯橡胶、溴化丁基橡胶、顺丁橡胶、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天然橡胶、丁腈橡胶中的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制成。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撑层可为尼龙、尼龙弹性体、热塑性聚氨酯、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碳酸酯、聚醚醚酮、聚醚酮酮、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或者为碳纤维、芳纶纤维、玻璃纤维、聚酰亚胺纤维中的至少一种与上述树脂或弹性体中的至少一种复合而成。
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一种鞋,其鞋底为以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
本实用新型的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具有以下优点:
1、鞋底整体具有联动式的力反馈机制,能够将穿着者每一步落地时的能量进行回收,并在蹬地时进行重新释放,从而提升鞋底的助推力;
2、减震性能好,能够提供给穿着者更好的缓冲保护;
3、稳定性好,能够对人体足部提供稳定支撑,防止发生过度内翻或外翻。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设置在第一支撑板的下方,第一支撑板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弹性部,第二支撑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弹性部,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设置在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之间,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有中空结构,中空结构横穿鞋底本体的内侧和外侧,使鞋底本体的内外两侧相互贯通,中空结构可使鞋底本体发生弹性形变,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具有不同的弹性和硬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撑板上形成有凹槽结构,凹槽结构与第一支撑板共同围成中空结构;或者,第一支撑板上形成有凹槽结构,凹槽结构与第二支撑板共同围成中空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撑板包括前支撑部、后支撑部和弹性部,前支撑部与第一支撑板对应鞋底本体的前掌部位的位置相连接,后支撑部与第一支撑板对应鞋底本体的足跟部位的位置相连接,弹性部设置在前支撑部与后支撑部之间,与第一支撑板共同围成中空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其特征在于,第二弹性部包括第三缓冲层和第四缓冲层,第三缓冲层设置在第二支撑板的下部,第四缓冲层设置在第三缓冲层的下部,第三缓冲层上形成有容纳槽,第二支撑板嵌设在容纳槽内,以与第二弹性部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其特征在于,第一弹性部包括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第二缓冲层设置在第一缓冲层的下部,第一支撑板与第二缓冲层连接设置,第一缓冲层上设置有第一稳定部,第一稳定部自第一缓冲层对应人体足部足跟两侧的位置向人体脚踝所在方向延伸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稳定部,第二稳定部靠近中空结构所在位置设置,第二稳定部为形成在第一支撑板两侧的向上翻卷的卷边结构,卷边结构向上翻卷,贴合并包裹在第一弹性部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其特征在于,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三稳定部,第三稳定部靠近中空结构所在位置设置,第三稳定部为形成在第二支撑板两侧的向下翻卷的卷边结构,卷边结构向下翻卷,贴合并包裹在第二弹性部的两侧。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凹槽结构设置有一个、两个或多个,以在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一个、两个或多个中空结构,中空结构对应设置在鞋底本体的前掌部位、中足部位、足跟部位中的一处、两处或三处位置。
9.一种鞋,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所述的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
CN202022385436.0U 2020-10-23 2020-10-23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Active CN2152251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85436.0U CN215225133U (zh) 2020-10-23 2020-10-23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85436.0U CN215225133U (zh) 2020-10-23 2020-10-23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25133U true CN215225133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451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85436.0U Active CN215225133U (zh) 2020-10-23 2020-10-23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251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00376B2 (en) Shoe spring and shock absorbing system
CN111213958A (zh) 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CN214207383U (zh)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KR100720959B1 (ko) 측면공간부가 형성된 구름운동 건강신발 장착용 미드솔
CN215075870U (zh)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CN215225133U (zh)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CN215075855U (zh)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CN215014050U (zh)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CN216875236U (zh) 底部带有气腔结构的运动鞋
CN200990906Y (zh) 弹性鞋底
CN216723354U (zh) 无后跟鞋底及鞋
CN212165092U (zh) 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CN215455795U (zh) 一种舒适透气型发泡跑鞋
CN214072035U (zh) 缓震鞋底及鞋
CN216875244U (zh) 具有舒适鞋垫结构的板鞋
CN216019416U (zh) 一种闭环双层支撑板缓震鞋底
CN114451629B (zh) 无后跟鞋底及鞋
CN218474230U (zh) 一种新型碳板竞速跑鞋
CN215532022U (zh) 一种开环双层支撑板缓震鞋底
CN216089163U (zh) 具有助跑弹力功能的鞋底
CN219515454U (zh) 提升推进力的支撑板、减震支撑鞋底及鞋
CN215603517U (zh) 一种跑鞋
CN201219556Y (zh) 一种减震性能持久的运动鞋垫
CN220384390U (zh) 一种防变形鞋底
CN216907008U (zh) 内部带有气垫结构的运动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