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94050U - 一种鞋底及鞋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鞋底及鞋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394050U CN212394050U CN202021656837.9U CN202021656837U CN212394050U CN 212394050 U CN212394050 U CN 212394050U CN 202021656837 U CN202021656837 U CN 202021656837U CN 212394050 U CN212394050 U CN 2123940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sole
- support
- support plate
- plate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鞋底及鞋子。该鞋底的中底包括中空弹性层和凸起的助力部件,其中:所述助力部件设置于所述中空弹性层的下方,并且与所述中底尖部的距离为所述中底总长度的10%~50%。通过在与中底11尖部的距离为中底总长度的10%~50%的位置设置该助力部件,从而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以该凸起的助推力部件作为支点,类似于杠杆的支点,在运动过程中起到快速过渡的撬动作用,从而为运动过程提供支撑及助推力。并且,由于中底中还包括中空弹性层,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该中空弹性层形变后的回弹作用,进一步提供支撑及助推力,因此该鞋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鞋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鞋底及鞋子。
背景技术
在跑步和行走等运动过程中,鞋底的支撑及助推力性能通常对于穿着者的运动表现影响较大,比如会影响穿着者的纵跳高度、启动速度和灵活性等。因此,如何对鞋底进行改进,以改善其支撑及助推力性能,从而提高穿着者的运动表现,是鞋子改进的重点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鞋底及鞋子,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鞋底支撑性能较差,影响穿着者的运动表现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鞋底,所述鞋底的中底包括中空弹性层和凸起的助力部件,其中:
所述助力部件设置于所述中空弹性层的下方,并且与所述中底尖部的距离为所述中底总长度的10%~50%。
优选的,所述助力部件凸起的高度为1mm~5mm。
优选的,所述中底还包括近足中底层和弹性支撑层;以及,
所述中空弹性层的上表面设置有凹槽,其中,所述近足中底层嵌于所述凹槽;
所述弹性支撑层设置于近足中底层和中空弹性层之间。
优选的,所述中空弹性层的底部设置有镂空结构。
优选的,所述弹性支撑层由第一支撑板组件、第二支撑板组件和第三支撑板组件构成,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板组件设置于所述鞋底的前足区域;
所述第三支撑板组件设置于所述鞋底的足跟区域;
所述第二支撑板组件设置于所述前足区域和所述足跟区域之间的中足区域;以及,
所述第二支撑板组件中支撑板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组件中支撑板的厚度,并且小于所述第三支撑板组件中支撑板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组件中支撑板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7mm,且小于1.1mm;
所述第二支撑板组件中支撑板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1mm,且小于1.3mm;以及,
所述第三支撑板组件中支撑板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3mm,且小于2.0mm。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组件在所述弹性支撑层中长度的占比为20~30%:
所述第二支撑板组件在所述弹性支撑层中长度的占比为40~50%;以及,
所述第三支撑板组件在所述弹性支撑层中长度的占比为20~40%。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组件中包括2个支撑板,其中:
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连接的支撑板在所述弹性支撑层112中长度的占比为15%~25%;以及,
与所述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连接的支撑板在所述弹性支撑层112中长度的占比为15%~35%。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组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组件之间的连接处包括弧形支撑结构,其中,所述弧形支撑结构的弧度为0.45πrad~0.85πrad。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鞋子,所述鞋子的鞋底具体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鞋底。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鞋底,该鞋底的中底包括中空弹性层和凸起的助力部件,其中:所述助力部件设置于所述中空弹性层的下方,并且与所述中底尖部的距离为所述中底总长度的10%~50%。通过在与中底11尖部的距离为中底总长度的10%~50%的位置设置该助力部件,从而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以该凸起的助推力部件作为支点,类似于杠杆的支点,在运动过程中起到快速过渡的撬动作用,从而为运动过程提供支撑及助推力。并且,由于中底中还包括中空弹性层,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该中空弹性层形变后的回弹作用,进一步提供支撑及助推力,因此该鞋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鞋子的中底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鞋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鞋子中,中足区域中空弹性层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鞋子中,弹性支撑层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鞋子中,另一弹性支撑层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鞋子的受力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鞋子的中足区域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及能量回归;
图8为本申请对比例所提供鞋子的中足区域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及能量回归;
图9为测试者穿着本申请实施例的鞋子与对比例的鞋子,测试前后的大拇趾屈肌的最大力量变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如前所示,需要对鞋底进行改进,以改善鞋底的支撑性能,从而提高穿着者的运动表现。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鞋底,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结合图1所示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该鞋底的中底11包括中空弹性层113和凸起的助力部件114,其中,该助力部件114设置于中空弹性层113的下方,并且与中底11尖部的距离(图1中的A)为中底11总长度的10%~50%,其中该总长度通常可以为中底11的尖部A至后跟(图1中的B)的距离。
通常该凸起的助力部件114可以采用硬质的弹性材料来制备,通过在与中底11尖部的距离为中底11总长度的10%~50%的位置设置该助力部件114,从而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以该凸起的助推力部件114作为支点,类似于杠杆的支点,在运动过程中起到快速过渡的撬动作用,从而为运动过程提供支撑及助推力。并且,由于中底11中还包括中空弹性层113,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该中空弹性层113形变后的回弹作用,进一步提供支撑及助推力,因此该鞋底1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在该中底11上,助力部件114所设置的位置与中底11的尖部的距离为中底11总长度的10%~50%,更具体的可以为,其与中底11的尖部的距离为中底11总长度的15%~35%,比如为15%、17%、20%、25%、27%、30%、33%、35%或介于15%至35%之间的其他值。由于该15%~35%的位置更加靠近于脚掌趾跖关节前部的正下方,以及大脚趾第二趾骨的下部,因此更加能够改善前足蹬伸阶段的效能。特别的,也可以直接将助力部件114设置于趾跖关节前部的正下方,从而进一步改善前足蹬伸阶段的效能。
另外,对于助力部件114凸起的高度,其可以为1mm~5mm(毫米,mm)。当台阶的高度偏大,比如大于5mm时,可能会由于台阶的高度过高而导致鞋子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而当台阶的高度偏小,比如小于1mm时,作为支点所起到的支撑及助推力可能会过小。在实际应用中,对于该助力部件114凸起的具体高度,通常还和鞋子的大小、材料的弹性等有关,一般情况下可以设置为2mm。
对于中空弹性层113还可以为图2的结构,在图2该中底11可以由近足中底层111、中空弹性层113和弹性支撑层112三部分构成,其中该中空弹性层113的上表面(靠近足部)设置有凹槽,这样可以将近足中底层111和弹性支撑层112嵌于该凹槽内,并且将弹性支撑层112设置于近足中底层111和中空弹性层113之间。这样通过在中空弹性层113上表面所设置的凹槽,从而继续增加弹性支撑层112和近足中底层111,从而通过弹性支撑层112进一步提供运动过程中的助力。并且,对于该中空弹性层113,可以通过在其底部设置镂空结构1131,来提供回弹的助力。当然,对于镂空结构1131所设置的位置,其可以位于中足区域、足跟区域,或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于其他位置。
当然对于中空弹性层113,其结构还可以如图3所示,中空弹性层113的上表面、下表面、侧面等为一体化结构,并且在中空弹性层113的内部包括一个或多个密封的空腔,在运动过程中,鞋底弯曲后形成形变,从而利用形变之后的回弹作用来提供助力。
如图2所示,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还可以在中底11的底部设置外底12,从而增加鞋底的耐磨、防滑等性能。对于外底12,其通常可以由前部大底12a、内侧后部大底12b和外侧后部大底12c构成,其中,内侧后部大底12b主要用耐磨止滑的材料制成,从而主要起耐磨止滑的作用,外侧后部大底12c主要用耐磨和止滑性能平衡的材料制成,从而提供相应的功能,而前部大底12a测材料可以为耐磨止滑材料,也可以为耐磨轻质材料等。
比如,前部大底12a其材料配方:主基体为溶聚丁苯橡胶丁50份、天然橡胶30份、丁腈橡胶20份,其性能为阿克隆耐磨0.18cm3,DIN 103mm3,干式止滑1.08,湿式止滑0.62。
内侧后部大底12b,其材料为浇注型聚氨酯,其性能为阿克隆耐磨0.05cm3,DIN29.5mm3,干式止滑1.12,湿式止滑0.78。
外侧后部大底12c其材料配方:主基体为顺丁橡胶50份、溶聚丁苯橡胶20份、天然橡胶20份、溴化丁基橡胶10份,其性能为阿克隆耐磨0.12cm3,DIN 74mm3,干式止滑0.98,湿式止滑0.47。
对于近足中底层111和中空弹性层113,通常可以采用弹性材料来制作,比如可以采用回弹性和减震性能较好的发泡材料来制作。具体的,可以采用的材料可以为:其主基体配方可以如下EVA 55~65份(如60份),SEBS25~35份(如30份),OBC5~15份(如10份)的材料;经测试,该发泡材料的性能如下:硬度ShoreC为40,回弹性能(Energy return)67%,减震性(Peak G,20mm)7.87,密度0.22g/cm3。或者,也可以采用尼龙弹性体材料(Peba)来制备,该材料的优势在于密度为0.13g/cm3,硬度Shore C为42,回弹性能80%,减震性(PeakG,20mm)为9.82,选用该材料可以提供鞋底更加轻质及更高回弹的功能。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有弹性支撑层112,如图4所示,该弹性支撑层112由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和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构成,其中,各个支撑板组件中至少有一个支撑板。
比如,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中可以由1个支撑板、2个支撑板或其他数量的支撑板构成。同理,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和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也可以分别有1个支撑板、2个支撑板或其他数量的支撑板构成。
对于各个支撑板组件分别设置的位置,其中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设置于鞋底的前足区域,并且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设置于鞋底的足跟区域,而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设置于前足区域和足跟区域之间的中足区域。
对于各个支撑板组件中的支撑板的厚度,可以是越靠近足跟区域的支撑板厚度越大(至少不小于远离足跟区域的支撑板厚度)。比如,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中支撑板的厚度大于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中支撑板的厚度,并且小于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中支撑板的厚度。
比如,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中支撑板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7mm,且小于1.1mm,比如为0.9mm;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中支撑板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1mm,且小于1.3mm,比如为1.2mm;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中支撑板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3mm,且小于1.5mm,比如为1.4mm。
同时,对于某个支撑板组件内部,其各个支撑板的厚度,其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越靠近足跟区域的支撑板厚度也不小于远离足跟区域的支撑板厚度,比如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中包括3个支撑板,其中最靠近足跟区域的支撑板的厚度为1.25mm、最远离足跟区域的支撑板的厚度为1.15mm,中间的支撑板的厚度为1.20mm。
对于弹性支撑层112在中底11中所设置的位置,其可以设置于中底11的上表面(靠近足部),也可以设置于中底11的下表面(靠近地面),或者也可以将弹性支撑层112嵌于中底11的内部,从而可以防止弹性支撑层112滑落。
由于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中支撑板的厚度大于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中支撑板的厚度,并且小于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中支撑板的厚度,这样可以使得足跟区域提供较大的支撑力防止后跟外翻,同时为中足区域提供运动时的助推力和稳定性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当然,对于该弹性支撑层112,由于其可以用于提供前足蹬伸阶段的助推力,因此对于其硬度,比如邵氏D硬度可以为25~80D,比如为25D、30D、45D、60D、65D、80D或介于25D至80D之间的其他值。对于该弹性支撑层112的硬度,考虑到运动过程中的舒适度,其可以选择为45~65D,比如为50D。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参考不同材料的特性,可以采用诸如碳板支撑插片作为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和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中的支撑板,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硬质板作为该支撑板,比如尼龙、尼龙弹性体、热塑性聚氨酯、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碳酸酯、聚醚醚酮、聚醚酮酮、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其中至少一种;或者碳纤维、芳纶纤维、玻璃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酯纤维其中至少一种与上述树脂或者弹性体其中的至少一种共混材料的支撑板。
具体的,对于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和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需要有不同的弯折刚度,其中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需要提供适中(相对于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和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的弯折刚度,而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由于需要提供较高的弹性模量、较低的能量损耗、足够的支撑性,同时需要确保过渡的稳定性和效率,配合中足能量储存-释放结构,以提供模拟足弓的势能储能及释放功能,从而既保证了轻盈和高效的回弹感,又能为穿着者提供额外的往前过度的助推动力,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需要具备较高的刚性,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足部在落地后的过度外翻现象。因此可以将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和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中的支撑板均采用碳板支撑插片,该碳板支撑插片中可以包括堆叠铺设的多层碳纤复合布,从而能够为足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稳定过渡的作用。
对于该碳纤复合布的厚度,其可以为0.10~0.15mm,碳纤复合布中的树脂类型可以为环氧树脂(EP)、热塑性聚氨酯(TPU)、聚碳酸酯(PC)、尼龙(PA)、聚醚醚酮(PEEK)、聚醚酮酮(PEKK)中的一种或多种,树脂的质量分数可以为33%~42%。
另外,用于堆叠铺设碳板支撑插片的碳纤复合布,其碳纤类型可以独立的选自T300,T400,T600,T700,T800,T1000,T1200中任意一种。并且,碳纤复合布中的碳纤质量分数可以为58%~67%,比如为58%、60%、63%、67%等。对于各层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定,比如可以为-120度、-90度、-60度、-45度、-30度、0度、30度、45度、60度、90度、120度等,其中,碳纤复合布的铺层角度具体为该碳纤复合布的经纱或纬纱与后跟至前掌方向的夹角。
比如,对于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中的碳板支撑插片,其总厚度为1.0mm,可以由6层碳纤复合布层叠铺设而成,其中第一层为3K碳纤斜纹、第二层为铺层角度为45度的碳纤单向带、第三层为铺层角度为60度的玻纤单向带、第四层为铺层角度为-60度的玻纤单向带、第五层为铺层角度为-45度的碳纤单向带、第六层为3K碳纤斜纹。
对于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中的碳板支撑插片,由于需要提供后足跟落地时的稳定性,其厚度可以为1.4mm,位置可以具体设置在足跟内侧区域,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足部的过度外翻现象,其可以由10层碳纤复合布层叠铺设而成,其中第一层为3K碳纤斜纹、第二层为3K度碳纤单向带、第三层为3K度碳纤单向带、第四层为铺层角度为90度的碳纤单向带、第五层为铺层角度为90度的碳纤单向带、第六层为铺层角度为90度的碳纤单向带、第七层为铺层角度为90度的碳纤单向带、第八层为3K碳纤斜纹、第九层为3K碳纤斜纹、第十层为3K碳纤斜纹。
如图4所示,由于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所设置的区域为中足区域,而人的足部在该区域中通常具有一定的弧度变化,为了适应该变化,从而提供助推力和稳定性的作用,可以在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中设置至少两个碳板支撑插片,从而提供更好的弯折性能。这里以图5所示的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由112b1和112b2两个碳板支撑插片为例。
碳板支撑插片112b1和碳板支撑插片112b2连接处,人的足部弧度变化较大,因此碳板支撑插片112b1可以由8层碳纤复合布层叠铺设而成,其中第一层为3K碳纤斜纹、第二层为铺层角度为90度的碳纤单向带、第三层为铺层角度为60度的碳纤单向带、第四层为铺层角度为90度的玻纤单向带、第五层为铺层角度为90度为玻纤单向带、第六层为铺层角度为-60度的碳纤单向带、第七层为铺层角度为90度的碳纤单向带、第八层为3K碳纤斜纹。
碳板支撑插片112b2也可以由8层碳纤复合布层叠铺设而成,不过铺设方式与碳板支撑插片112b1并不相同。该碳板支撑插片112b1中碳纤复合布层叠铺设方式可以为,第一层为3K碳纤斜纹、第二层为铺层角度为60度的碳纤单向带、第三层为铺层角度为-60度的玻纤单向带、第四层为铺层角度为120度的玻纤单向带、第五层为铺层角度为-120度的玻纤单向带、第六层为铺层角度为60度的玻纤单向带、第七层为铺层角度为-60度的碳纤单向带、第八层为3K碳纤斜纹。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构成弹性支撑层112的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和第三支撑板组件,其各自的长度占比可以为:
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在所示弹性支撑层112中的长度占比为20~30%,比如为20%、25%、30%等,比如具体可以为28%。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在弹性支撑层112中长度的占比为:40~50%,比如可以为40%、45%、50%
等,比如具体可以为48%。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在弹性支撑层112中长度的占比为20~40%,比如为20%、25%、30%等,比如具体可以为24%。
另外,当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中包括2个支撑板时,其中:
与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连接的支撑板在所示弹性支撑层112中长度的占比可以为15%~25%,比如可以为15%、20%、30%等;以及,与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连接的支撑板在弹性支撑层112中长度的占比可以为15%~35%,比如可以为15%、20%、25%、28%、30%、35%等。
进一步结合图5示,在该弹性支撑层112中还可以包括向中底11下表面弯曲的弧形支撑结构1121,该弧形支撑结构1121所设置的位置可以为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与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之间的连接处,更具体的可以为与中底11的尖部的距离为中底11总长度的15%~35%,比如为15%、17%、20%、25%、27%、30%、33%、35%或介于15%至35%之间的其他值。由于该15%~35%的位置更加靠近于脚掌趾跖关节前部的正下方,以及大脚趾第二趾骨的下部,因此更加能够改善前足蹬伸阶段的效能。
特别的,当直接将助力部件114设置于趾跖关节前部的正下方时,同时可以将弧形支撑结构1121设置于助力部件114的正上方,从而进一步改善前足蹬伸阶段的效能。另外,为了兼顾鞋子的稳定性和改善前足蹬伸阶段的效能,该弧形支撑结构1121的弧度通常可以为0.45πrad~0.85πrad,比如为0.45πrad、0.5πrad、0.6πrad、0.65πrad、0.75πrad、0.8πrad、0.85πrad或介于0.45πrad至0.85πrad之间的其他值。
由于本申请中可以通过在所设置的凸起的助力部件114,从而结合弹性支撑层112,在运动过程中进一步提供支点,来提升在蹬伸过程中提供前足-中/后足间的杠杆及滚动效率,以节约跑者的能量。同时,通过弹性支撑层112中的弧形支撑结构1121,使得弹性支撑层112类似于的勺型支撑板,进一步保障了稳定性及耐久性。
当然,为了在运动过程中提供该支点,也可以结合图6示的阶梯形状的落差结构115来实现,比如在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的下方设置该落差结构115,从而通过提供该支点,也可以在运动过程中起到快速过渡的作用。在该中底11上,落差结构115所设置的位置也可以为,与中底11的尖部的距离为中底11总长度的10%~50%。
特别是,当中底11可以由近足中底层111、中空弹性层113和弹性支撑层112三部分构成时,由于中底层111和弹性支撑层112嵌入中空弹性层113上表面的凹槽,在运动过程中,类似于向中足区域提供了中足能量储存-释放助力系统(凹槽结构+中空弹性层113回收能量-弹性支撑层112释放能量):将高弹性的中空弹性层113与弹性支撑层112结合,为整体的跑步运动过程开启了的联动式的力反馈机制,将穿着者每一步落地过程的能量进行回收,提供模拟足弓的势能存储功能,并在蹬地时进行重新释放,既保证了轻盈和高效的反弹感,又能为穿着者提供额外的动力(往前的助推力);这种中足中空的支撑板结构,提供在支撑阶段更大的形变空间,可以有效增加减震性能及储能-释放功能,提供给穿着者更好的缓冲保护及助推力。
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本申请所提供的鞋子和鞋底的技术效果,下面可以结合测试数据来对其进行说明,其中包括整鞋性能测试和生物力学整鞋测试。
整鞋性能测试
1、中足区压缩应力-应变测试
图7和图8分别为实施例和对比例的中足区域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图,其中,实施例的鞋子的中底中包括中空弹性层和凸起的助力部件,并且助力部件114设置于中空弹性层113的下方,并且与中底11尖部的距离为中底11总长度的35%,助力部件凸起的高度为2mm,实施例的鞋子的其他部分与对比例均的鞋子相同。
测试条件为:加载力值均为1500N,加载曲线和卸载曲线与横坐标所围成的面积,分别代表对于鞋底施加的能量和反馈的能量。从图7和图8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加载相同的力值,实施例的中足区域的能量回归和反馈的能量均要高于对比例的鞋子,实施例的能量回归为74%,反馈能量为6.79J,对比例的能量回归为69%,反馈能量为4.496J,也就是说,中足区域的每一次变形,本实施例的鞋子可以比对比例的鞋子多反馈2.294J的能量,较对比鞋提升了51%,这也证明本实施例的鞋子的中足能量储存-释放助力系统可以提供较明显的能量反馈。
2、生物力学整鞋测试
继续采用与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相同鞋子。将对比例的鞋子和实施例的鞋子在相同运动速度下,在跑步机上的右脚时空参数指标进行测试,其中:
触地时间=缓冲时间+蹬伸时间
触地时间:脚跟落地到足趾蹬出全部时间。
缓冲时间:三维测力台水平方向力从最初受力到0值的时间。
蹬伸时间:三维测力台水平方向力从0值到力消失的时间。
通过表1结果可以得出,实施例1中的鞋子能够降低触地时间,缩短了为4.55%,而这种提升效果几乎全部来自于蹬伸时间缩短了5.77%,这就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鞋子可以有效提升蹬伸效率,缩短蹬伸的作用时间。而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缓冲时间相比延长了1.22%,说明力的加载率降低,减少膝关节损伤。
表1:测试结果对比
鞋子 | 蹬伸时间(s) | 触地时间(s) | 缓冲时间(s) |
实施例 | 0.0976 | 0.2125 | 0.1159 |
对比例 | 0.1036 | 0.2174 | 0.1151 |
提升率 | 5.77% | 4.55% | -1.22% |
肌肉力量测试结果表明,本实施例的鞋子与对比例的鞋子相比,分别穿着测试鞋完成20公里的长距离跑步运动,测试穿着者测试前后的大拇趾屈肌的最大力量变化情况,如图9所示,被试者穿着本实施例的鞋子完成长距离跑步后,足趾屈肌力量仅下降4%,而对比例的鞋子则下降16%。因此可见,本实施例的鞋子能有效减缓肌肉疲劳,更好的保持跑者的运动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的中底(11)包括中空弹性层(113)和凸起的助力部件(114),其中:
所述助力部件(114)设置于所述中空弹性层(113)的下方,并且与所述中底(11)尖部的距离为所述中底(11)总长度的10%~5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力部件(114)凸起的高度为1mm~5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11)还包括近足中底层(111)和弹性支撑层(112);以及,
所述中空弹性层(113)的上表面设置有凹槽,其中,所述近足中底层(111)嵌于所述凹槽;
所述弹性支撑层(112)设置于近足中底层(111)和中空弹性层(113)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弹性层(113)的底部设置有镂空结构(1131)。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层(112)由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和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构成,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设置于所述鞋底的前足区域;
所述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设置于所述鞋底的足跟区域;
所述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设置于所述前足区域和所述足跟区域之间的中足区域;以及,
所述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中支撑板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中支撑板的厚度,并且小于所述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中支撑板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中支撑板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7mm,且小于1.1mm;
所述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中支撑板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1mm,且小于1.3mm;以及,
所述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中支撑板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3mm,且小于2.0mm。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在所述弹性支撑层(112)中长度的占比为20~30%;
所述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在所述弹性支撑层(112)中长度的占比为40~50%;以及,
所述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在所述弹性支撑层(112)中长度的占比为20~4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中包括2个支撑板,其中:
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连接的支撑板在所述弹性支撑层112中长度的占比为15%~25%;以及,
与所述第三支撑板组件(112c)连接的支撑板在所述弹性支撑层112中长度的占比为15%~35%。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组件(112a)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组件(112b)之间的连接处包括弧形支撑结构,其中,所述弧形支撑结构的弧度为0.45πrad~0.85πrad。
10.一种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子的鞋底具体为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鞋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656837.9U CN212394050U (zh) | 2020-08-11 | 2020-08-11 | 一种鞋底及鞋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656837.9U CN212394050U (zh) | 2020-08-11 | 2020-08-11 | 一种鞋底及鞋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394050U true CN212394050U (zh) | 2021-01-26 |
Family
ID=74371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656837.9U Active CN212394050U (zh) | 2020-08-11 | 2020-08-11 | 一种鞋底及鞋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394050U (zh) |
-
2020
- 2020-08-11 CN CN202021656837.9U patent/CN21239405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737509B2 (en) | Article of footwear | |
US9961959B2 (en) | Sole structure with traction elements | |
KR102403293B1 (ko) | 갑피와 안락 밑창 사이에 삽입된 쉘을 갖는 운동화 | |
US8839531B2 (en) | Footwear | |
US8181365B2 (en) | Article of footwear including improved heel structure | |
JP5355409B2 (ja) | エネルギー蓄積及び回復のためのソール構造 | |
US20140259747A1 (en) | Sole Structures and Articles Incorporating Same | |
CN114364279A (zh) | 具有板的鞋类制品以及用于定制此类鞋类制品的方法 | |
US11576466B1 (en) | Outsole for a shoe | |
EP0931470A2 (en) | Sandwich-type footwear stiffening element of rigid or at least semi-rigid behaviour, usable as part of the sole unit or insole | |
CN111213958A (zh) | 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 |
JP7507293B2 (ja) | ソール要素 | |
US20230346075A1 (en) | Outsole for a shoe | |
CN111904096A (zh) | 一种鞋底及鞋子 | |
CN212394050U (zh) | 一种鞋底及鞋子 | |
CN216723354U (zh) | 无后跟鞋底及鞋 | |
CN215075870U (zh) |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 |
CN212394042U (zh) | 一种鞋底及鞋子 | |
CN114451629B (zh) | 无后跟鞋底及鞋 | |
CN219515454U (zh) | 提升推进力的支撑板、减震支撑鞋底及鞋 | |
CN218898566U (zh) | 可提升能量反馈的缓震结构、鞋底及鞋 | |
CN219813344U (zh) | 篮球鞋鞋底及篮球鞋 | |
CN218164401U (zh) | 一种运动鞋鞋底 | |
CN213307803U (zh) | 一种缓震跑步鞋底结构 | |
CN215014050U (zh) | 可提升助推力的鞋底及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