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00125A - 供电及通信组件、系统、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供电及通信组件、系统、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00125A
CN114500125A CN202210073571.2A CN202210073571A CN114500125A CN 114500125 A CN114500125 A CN 114500125A CN 202210073571 A CN202210073571 A CN 202210073571A CN 114500125 A CN114500125 A CN 1145001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switching device
communication
signal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7357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00125B (zh
Inventor
马金童
左攀
邹宏亮
杨华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1007357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0012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00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001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001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001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0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供电及通信组件、系统、通信设备,结合当前所需进行的信号传递方向以及信号类型,合理控制第一开关装置、第二开关装置以及第三开关装置的导通与关断,使得信号线与电源线并行设置所产生的耦合电容处于不同的充放电状态,保证第一通信部件与第二通信部件之间的高、低电平信号准确传递。该信号传递方式不受耦合电容大小的影响,即使在长距离传输使得耦合电容较大的情况下,同样能够实现两通信部件之间高、低电平信号的有效传递,具备较长距离传输的优势,通常可达到100米以上,使得电流环通讯电路能够长距离通讯产品上使用。

Description

供电及通信组件、系统、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供电及通信组件、系统、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器逐渐得到普及。目前,家用空调的内外机通讯一般采用电流环通讯电路实现,电流环通讯主要的特点在于通讯电路与电源供电电路可以共用零线,只需外加一根通讯线即可实现内外机通讯,整个通讯电路连接线少,成本低。
然而,由于电流环通讯需要与电源电路共用零线,所以在实际安装时,通讯线与电源线多是并行走线,并行走线必然会导致通讯线与电源线间会有寄生电容产生,当连接线较短时,寄生电容较小,电容充放电对通讯线电平的影响较小,当连接逐渐加长后,寄生电容也随之增大,寄生电容充放电对通信线电平的影响也将加大。当连接线达到一定长度后,寄生电容充放电引起的电平波动会干扰通讯线上有效电平的传递,从而导致通讯失败。所以传统的电流环通讯电路有效通讯距离往往都比较短,一般只有30m-50m,限制了电流环通讯电路在长距离通讯产品上使用。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电流环通讯电路有效通讯距离短的问题,提供一种供电及通信组件、系统、通信设备。
一种供电及通信组件,包括:供电电路、第一开关装置、第二开关装置、第三开关装置、第一信号耦合装置、第二信号耦合装置、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所述供电电路、所述第一开关装置、所述第二开关装置、所述第一信号耦合装置、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第一控制器设置于第一通信部件,所述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信号耦合装置和所述第三开关装置设置于第二通信部件;
所述供电电路用于连接火线,所述第一开关装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电路,所述供电电路通过零线连接所述第二信号耦合装置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信号耦合装置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信号耦合装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装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电路和所述零线,所述第二开关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且公共端通过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三开关装置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信号耦合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装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装置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装置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一信号耦合装置的信号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三开关装置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信号耦合装置的信号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电电路包括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火线,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开关装置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通过零线连接所述第二信号耦合装置的第一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装置包括第一开关器件和第三电阻,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电路,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信号耦合装置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
和/或,所述第二开关装置包括第二开关器件和第四电阻,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电路和所述零线,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且公共端通过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三开关装置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
和/或,所述第三开关装置包括第三开关器件、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通过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信号耦合装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器件、所述第二开关器件和所述第三开关器件均为光电隔离的三端双向可控硅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器件、所述第二开关器件和所述第三开关器件均为三端可控硅器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耦合装置包括第一双向导通光耦和第七电阻,所述第一双向导通光耦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装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双向导通光耦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双向导通光耦的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
和/或,所述第二信号耦合装置包括第二双向导通光耦和第八电阻,所述第二双向导通光耦的第一端通过零线连接所述供电电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双向导通光耦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双向导通光耦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开关装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双向导通光耦的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供电及通信组件首次上电时,所述第一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开关装置和所述第二开关装置导通,对供电及通信组件进行过零检测以确定过零时间。
一种供电及通信系统,包括火线、零线、信号线和上述的供电及通信组件。
一种通信设备,包括第一通信部件、第二通信部件和上述供电及通信系统。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信设备为空调器,所述第一通信部件为空调器主机,所述第二通信部件为空调器从机。
上述供电及通信组件、系统、通信设备,信号线与零线采用并行走线设置,将会使得信号线与零线之间产生耦合电容。第一开关装置、第三开关装置、第一信号耦合装置、第二信号耦合装置、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组成通信环路,用以实现第一通信部件与第二通信部件之间的电平信号传递。而第二开关装置则结合信号线与零线之间的耦合电容构成充当先环路。当第一通信部件向第二通信部件发送高电平信号时,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装置导通,控制第二开关装置断开,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开关装置导通。此时第二开关装置以及零线和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构成的充放电环路处于断开状态,电流流过第二通信部件中的第二信号耦合装置,即可实现高电平信号传递。
当第一通信部件向第二通信部件发送低电平信号时,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装置断开,控制第二开关装置导通,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开关装置导通,充放电环路将会处于导通状态。此时无论是受火线电压波动的影响,耦合电容处于充电状态还是放电状态,均会通过充放电使得信号线的电压与零线的电压持平,导致第二信号耦合装置无法导通,也即无法检测到电流流过,对应的第二信号耦合装置的信号端将会输出低电平信号,即可实现低电平信号传递。
当第二通信部件向第一通信部件发送高电平信号时,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装置导通,控制第二开关装置断开,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开关装置导通。同样地,此时第二开关装置所处的充放电回路断开,第一信号耦合装置处有电流流过,对应的第一信号耦合装置的信号端输出高电平,实现高电平信号传递。
当第二通信部件向第一通信部件发送低电平信号时,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装置导通,控制第二开关装置断开,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开关装置断开。此时信号线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当火线电压处于正半周时,耦合电容受火线电压的影响,处于充电状态,将会使信号线的电压抬高,第一信号耦合装置相应的无法导通,此时输出低电平信号。当火线电压处于负半周时,耦合电容受火线电压的影响,处于放电状态,此时电源通过第一开关装置和供电电路为耦合电容充电,第一信号耦合装置将无电流流过,同样的第一信号耦合装置的信号端将会输出低电平信号,从而实现低电平信号传递。
通过上述方案,结合当前所需进行的信号传递方向以及信号类型,合理控制第一开关装置、第二开关装置以及第三开关装置的导通与关断,使得信号线与电源线并行设置所产生的耦合电容处于不同的充放电状态,保证第一通信部件与第二通信部件之间的高、低电平信号准确传递。该信号传递方式不受耦合电容大小的影响,即使在长距离传输使得耦合电容较大的情况下,同样能够实现两通信部件之间高、低电平信号的有效传递,具备较长距离传输的优势,通常可达到100米以上,使得电流环通讯电路能够长距离通讯产品上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供电及通信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供电及通信组件电气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供电及通信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又一实施例中供电及通信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过零检测流程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可控硅工作波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请参阅图1,一种供电及通信组件,包括:供电电路10、第一开关装置20、第二开关装置30、第三开关装置50、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控制器(图未示)和第二控制器(图未示),供电电路10、第一开关装置20、第二开关装置30、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和第一控制器设置于第一通信部件,第二控制器、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和第三开关装置50设置于第二通信部件;
供电电路10用于连接火线,第一开关装置20的第一端连接供电电路10,供电电路10通过零线连接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的第一端,第一开关装置20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的第一端和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的第二端,第二开关装置30的第一端连接供电电路10和零线,第二开关装置3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且公共端通过信号线连接第三开关装置50的第一端,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开关装置50的第二端,第一开关装置20的控制端、第二开关装置30的控制端和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的信号端分别连接第一控制器,第三开关装置50的控制端和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的信号端分别连接第二控制器。
具体地,请结合参阅图2,供电电路10连接至火线,将火线电压分压后输送至其余器件,主要用于对供电及通信组件的电源供给。第一开关装置20、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以及第三开关装置50,结合零线以及信号线,共同构成通信环路,用以实现第一通信部件和第二通信部件之间的通信操作。而第二开关装置30则结合零线、信号线以及零线和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共同构成充放电回路。
在供电及通信组件使用过程中,为了便于线路布局,电源线(零线和火线)与信号线之间采用并行走线,此时由于线路之间的耦合,在信号线与零线之间将会产生一耦合电容C1,其可在供电及通信组件中如图1的方式等效连接。
当第一通信部件向第二通信部件发送高电平信号时,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装置20导通,控制第二开关装置30断开,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开关装置50导通。此时第二开关装置30以及零线和信号线之间的耦合电容C1构成的充放电环路处于断开状态,电流流过第二通信部件中的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即可实现高电平信号传递。
当第一通信部件向第二通信部件发送低电平信号时,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装置20断开,控制第二开关装置30导通,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开关装置50导通,充放电环路将会处于导通状态。此时无论是受火线电压波动的影响,耦合电容C1处于充电状态还是放电状态,均会通过充放电使得信号线的电压与零线的电压持平,导致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无法导通,也即无法检测到电流流过,对应的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的信号端将会输出低电平信号,即可实现低电平信号传递。
具体地,当受火线电压波动的影响,处于充电状态时,信号线电压高于零线电压,由于第二开关装置30导通,充放电环路激活,此时耦合电容C1通过充放电环路进行放电,以使火线电压与零线电压基本持平。使得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压降基本为零,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处于关断状态,第二控制器在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的信号端接收低电平信号。当受火线电压波动的影响,处于放电状态时,信号线电压低于零线电压,同样由于第二开关装置30导通,充放电环路激活,此时耦合电容C1通过充放电环路进行放电,以使火线电压与零线电压基本持平。使得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压降基本为零,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处于关断状态,第二控制器在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的信号端接收低电平信号。
当第二通信部件向第一通信部件发送高电平信号时,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装置20导通,控制第二开关装置30断开,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开关装置50导通。同样地,此时第二开关装置30所处的充放电回路断开,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处有电流流过,对应的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的信号端输出高电平,实现高电平信号传递。
当第二通信部件向第一通信部件发送低电平信号时,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装置20导通,控制第二开关装置30断开,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开关装置50断开。此时信号线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当火线电压处于正半周时,耦合电容C1受火线电压的影响,处于充电状态,将会使信号线的电压抬高,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相应的无法导通,此时输出低电平信号。当火线电压处于负半周时,耦合电容C1受火线电压的影响,处于放电状态,此时电源通过第一开关装置20和供电电路10为耦合电容C1充电,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将无电流流过,同样的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的信号端将会输出低电平信号,从而实现低电平信号传递。
上述供电及通信组件,结合当前所需进行的信号传递方向以及信号类型,合理控制第一开关装置20、第二开关装置30以及第三开关装置50的导通与关断,使得信号线与电源线并行设置所产生的耦合电容C1处于不同的充放电状态,保证第一通信部件与第二通信部件之间的高、低电平信号准确传递。该信号传递方式不受耦合电容C1大小的影响,即使在长距离传输使得耦合电容C1较大的情况下,同样能够实现两通信部件之间高、低电平信号的有效传递,具备较长距离传输的优势,通常可达到100米以上,使得电流环通讯电路能够长距离通讯产品上使用。
供电电路10的具体类型并不是唯一的,只要是能够将火线电压传输到供电及通信组件中各个器件进行供电类型的电路均可,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采用分压电路实现。进一步地,在一个较为详细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供电电路10具体采用电阻分压电路实现,具体地,供电电路10包括第一分压电阻R9和第二分压电阻R10,第一分压电阻R9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火线,第一分压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分压电阻R10的第一端和第一开关装置20的第一端,第二分压电阻R10的第二端通过零线连接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的第一端。
请继续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装置20包括第一开关器件U1和第三电阻R3,第一开关器件U1的第一端连接供电电路10,第一开关器件U1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的第一端和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一开关器件U1的控制端连接第一控制器;
和/或,第二开关装置30包括第二开关器件U2和第四电阻R4,第二开关器件U2的第一端连接供电电路10和零线,第二开关器件U2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且公共端通过信号线连接第三开关装置50的第一端,第二开关器件U2的控制端连接第一控制器;
和/或,第三开关装置50包括第三开关器件U3、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第三开关器件U3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和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通过信号线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第三开关器件U3的第二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和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的第二端,第三开关器件U3的控制端连接第二控制器。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包括第一双向导通光耦PC1和第七电阻R7,第一双向导通光耦PC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装置20的第二端,第一双向导通光耦PC1的第二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和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一双向导通光耦PC1的信号端连接第一控制器;
和/或,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包括第二双向导通光耦PC2和第八电阻R8,第二双向导通光耦PC2的第一端通过零线连接供电电路10,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双向导通光耦PC2的第一端,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双向导通光耦PC2的第二端和第三开关装置50的第二端,第二双向导通光耦PC2的信号端连接第二控制器。
具体地,双向导通光耦即为发光侧具有两个反向并联的发光二极管,而受光侧则为一个光敏三极管。相应的,双向导通光耦的第一端即为第一个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个发光二极管的阴极的公共端,双向导通光耦的第二端即为第一个发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个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的公共端,双向导通光耦的信号端即为光敏三极管的第一端,其中光敏三极管的第二端接地设置。本实施例的方案,采用双向导通光耦作为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和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的主要器件,只要第一双向导通光耦PC1或者第二双向导通光耦PC2的发光侧有电流流过,均能是受光侧接收到高电平信号,具有较强的工作可靠性。
通过上述实施例的方案,各个开关装置除了具备开关功能的开关器件之外,还连接有电阻,通过电阻限流保证各个开关器件的安全、可靠工作。通过上述实施例方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第一开关器件U1、第三电阻R3、第一双向导通光耦PC1、第七电阻R7、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开关器件U3、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二双向导通光耦PC2以及第八电阻R8共同构成通信环路,用以在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的控制下,实现第一控制器向第二控制器的高低电平信号传递(即第一通信部件向第二通信部件的高低电平信号传递),第二控制器向第一控制器的高低电平信号传递(即第二通信部件向第一通信部件的高低电平信号传递)。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第一开关装置20、第二开关装置30以及第三开关装置50中的开关器件具体类型并不是唯一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器件U1、第二开关器件U2和第三开关器件U3均为光电隔离的三端双向可控硅器件。
具体地,光电隔离的三端双向可控硅器件即为三端双向可控硅光耦隔离器。双向可控硅通过一对并联反接的普通可控硅的集成,两个普通可控硅只需要同一个触发电路,在光电隔离的三端双向可控硅器件中,触发部分具体通过发光二极管进行驱动实现。对应的,开关器件的第一端即为两并联反接的普通可控硅的一个公共端,开关器件的第二端即为两并联反接的普通可控硅的另一个公共端,开关器件的控制端即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其中,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接地设置。通过该实施例的方案,光电隔离的三端双向可控硅器件本身具备光电隔离功能,不需要额外采用单独的隔离器件进行可控硅的控制,有效节省电路体积,提高供电及通信组件的工作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一个较为详细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关装置20、第二开关装置30以及第三开关装置50中,均采用光电隔离的三端双向可控硅器件作为开关器件,而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和第二信号耦合装置60中,均采用双向导通光耦作为信号耦合器。故在供电及通信组件中,可以直接采用交流电源供电,从而省去了直流稳压部分电路的元件,取消了钳位二极管等保护器件,避免了钳位二极管损坏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供电及通信组件的工作可靠性。
可以理解,开关器件的类型并不是唯一的,在其他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4,第一开关器件U1、第二开关器件U2和第三开关器件U3均为三端可控硅器件。
具体地,在该实施例的方案中,各个开关器件采用普通的可控硅或者三端双向可控硅来实现,只要能够在第一控制器或者第二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实现开关功能均可。对应的,在该实施例地方案中,为了保证供电及通信组件的工作可靠性,各个开关器件前端均要使用单独的隔离器件来实现强电与弱电的隔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供电及通信组件首次上电时,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装置20和第二开关装置30导通,对供电及通信组件进行过零检测以确定过零时间。
具体地,以第一开关器件U1、第二开关器件U2以及第三开关器件U3均为光电隔离的三端双向可控硅器件或者三端双向可控硅器件为例进行解释说明。为了保证在实际通信过程中,第一通信部件与第二通信部件之间的信号传输准确性,需要确定双向可控硅器件的过零时间,也即进行过零检测。
请结合参阅图5,在供电及通信组件首次上电进行过零检测时,首先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装置20(或者第一开关器件U1)、第二开关装置30(或者第二开关器件U2)导通,之后进行当前状态下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或者第一双向导通光耦PC1)的导通状态判断。若第一控制器接收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的信号端的电平信号为低电平,则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处于断开状态,若第一控制器接收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的信号端的电平信号为高电平,则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处于导通状态。
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受交流电压变化的影响,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首先处于断开状态时,第一控制器记录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开通-断开-开通-断开”时间”;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首先处于导通状态时,第一控制器记录第一信号耦合装置40“断开-开通-断开-开通”的时间。根据上述记录进行过零时间的计算,得到双向可控硅的过零时间。双向可控硅有个过零时段,具体如图6所示,在这段时间内它的导通和关断是不受控的,T1是交流电在双向可控硅的过零时段,T2是双向可控硅受控时间段;如果在T1时间段发送数据,这个时间段没有办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所以要计算出这个时间段,避开T1。故在后续第一通信部件以及第二通信部件进行信号传递时,第一控制器或者第二控制器尽量保证电平信号在双向可控硅受控时间段传递,从而有效提高数据传输准确性。
进一步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供电及通信系统,包括火线、零线、信号线和上述的供电及通信组件。
具体地,供电及通信组件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如上述各个实施例以及附图所示,在此不再赘述,上述供电及通信系统,结合当前所需进行的信号传递方向以及信号类型,合理控制第一开关装置20、第二开关装置30以及第三开关装置50的导通与关断,使得信号线与电源线并行设置所产生的耦合电容C1处于不同的充放电状态,保证第一通信部件与第二通信部件之间的高、低电平信号准确传递。该信号传递方式不受耦合电容C1大小的影响,即使在长距离传输使得耦合电容C1较大的情况下,同样能够实现两通信部件之间高、低电平信号的有效传递,具备较长距离传输的优势,通常可达到100米以上,使得供电及通信系统能够长距离通讯产品上使用。
更进一步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第一通信部件、第二通信部件和上述供电及通信系统。
具体地,供电及通信系统中供电及通信组件的具体结构以及运行原理如上述各个实施例以及附图所示,在此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供电及通信系统能够应用在两个通信部件需要进行有线通信类型的通信设备,无论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通信部件和第二通信部件之间的距离远近均适用。
可以理解,通信设备的具体类型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通信设备为空调器,第一通信部件为空调器主机,第二通信部件为空调器从机。该实施例的方案,将供电及通信系统应用在空调器中,即使空调器主机与空调器从机之间设置较远的距离,仍能保证空调器主机与空调器从机之间的可靠通信,从而有效提高空调器的运行可靠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供电及通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电路、第一开关装置、第二开关装置、第三开关装置、第一信号耦合装置、第二信号耦合装置、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所述供电电路、所述第一开关装置、所述第二开关装置、所述第一信号耦合装置、所述第一电阻、所述第二电阻和所述第一控制器设置于第一通信部件,所述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信号耦合装置和所述第三开关装置设置于第二通信部件;
所述供电电路用于连接火线,所述第一开关装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电路,所述供电电路通过零线连接所述第二信号耦合装置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信号耦合装置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信号耦合装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开关装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电路和所述零线,所述第二开关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且公共端通过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三开关装置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信号耦合装置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装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关装置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装置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一信号耦合装置的信号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三开关装置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信号耦合装置的信号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及通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包括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火线,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开关装置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第二端通过零线连接所述第二信号耦合装置的第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及通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装置包括第一开关器件和第三电阻,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电路,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信号耦合装置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
和/或,所述第二开关装置包括第二开关器件和第四电阻,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供电电路和所述零线,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且公共端通过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三开关装置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
和/或,所述第三开关装置包括第三开关器件、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通过信号线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信号耦合装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及通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器件、所述第二开关器件和所述第三开关器件均为光电隔离的三端双向可控硅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及通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器件、所述第二开关器件和所述第三开关器件均为三端可控硅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供电及通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耦合装置包括第一双向导通光耦和第七电阻,所述第一双向导通光耦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装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双向导通光耦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双向导通光耦的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器;
和/或,所述第二信号耦合装置包括第二双向导通光耦和第八电阻,所述第二双向导通光耦的第一端通过零线连接所述供电电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双向导通光耦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双向导通光耦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开关装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双向导通光耦的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及通信组件,其特征在于,当供电及通信组件首次上电时,所述第一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开关装置和所述第二开关装置导通,对供电及通信组件进行过零检测以确定过零时间。
8.一种供电及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火线、零线、信号线和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供电及通信组件。
9.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通信部件、第二通信部件和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电及通信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为空调器,所述第一通信部件为空调器主机,所述第二通信部件为空调器从机。
CN202210073571.2A 2022-01-21 2022-01-21 供电及通信组件、系统、通信设备 Active CN1145001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73571.2A CN114500125B (zh) 2022-01-21 2022-01-21 供电及通信组件、系统、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73571.2A CN114500125B (zh) 2022-01-21 2022-01-21 供电及通信组件、系统、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00125A true CN114500125A (zh) 2022-05-13
CN114500125B CN114500125B (zh) 2022-12-16

Family

ID=81473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73571.2A Active CN114500125B (zh) 2022-01-21 2022-01-21 供电及通信组件、系统、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500125B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17611A1 (en) * 2003-11-27 2005-06-02 Dong-Yong Shin Display device using demultiplexer
CN1674061A (zh) * 2003-11-27 2005-09-28 三星Sdi株式会社 使用信号分离器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WO2007121148A2 (en) * 2006-04-11 2007-10-25 Akros Silicon, Inc. Network devices for separating power and data signals
CN102047514A (zh) * 2008-03-26 2011-05-04 佐尼特结构解决方案有限责任公司 配电系统和方法
WO2017006946A1 (ja) * 2015-07-08 2017-01-12 ローム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CN107565949A (zh) * 2017-08-24 2018-01-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摸按键感应装置及方法
WO2018052498A1 (en) * 2016-09-15 2018-03-22 Power Integrations, Inc. Power converter controller with stability compensation
CN212364414U (zh) * 2020-04-13 2021-01-15 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过零检测电路及其系统
CN113411102A (zh) * 2021-06-24 2021-09-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21208457A1 (zh) * 2020-04-17 2021-10-21 深圳易马达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供电装置
CN214507065U (zh) * 2021-04-23 2021-10-26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隔离通讯电路和系统
CN113606761A (zh) * 2021-08-24 2021-11-05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电流环通讯电路和空调
CN113741257A (zh) * 2021-08-24 2021-12-03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电流环通讯电路及空调机组
CN113839544A (zh) * 2021-09-29 2021-12-24 苏州中科华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驱动速度和降低开关应力的开关电源驱动器
WO2022001869A1 (zh) * 2020-06-29 2022-01-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电路与充电线缆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17611A1 (en) * 2003-11-27 2005-06-02 Dong-Yong Shin Display device using demultiplexer
CN1674061A (zh) * 2003-11-27 2005-09-28 三星Sdi株式会社 使用信号分离器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WO2007121148A2 (en) * 2006-04-11 2007-10-25 Akros Silicon, Inc. Network devices for separating power and data signals
CN102047514A (zh) * 2008-03-26 2011-05-04 佐尼特结构解决方案有限责任公司 配电系统和方法
WO2017006946A1 (ja) * 2015-07-08 2017-01-12 ローム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WO2018052498A1 (en) * 2016-09-15 2018-03-22 Power Integrations, Inc. Power converter controller with stability compensation
CN109983686A (zh) * 2016-09-15 2019-07-05 电力集成公司 具有稳定性补偿的功率转换器控制器
CN107565949A (zh) * 2017-08-24 2018-01-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容式触摸按键感应装置及方法
CN212364414U (zh) * 2020-04-13 2021-01-15 深圳和而泰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过零检测电路及其系统
WO2021208457A1 (zh) * 2020-04-17 2021-10-21 深圳易马达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供电装置
WO2022001869A1 (zh) * 2020-06-29 2022-01-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电路与充电线缆
CN214507065U (zh) * 2021-04-23 2021-10-26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隔离通讯电路和系统
CN113411102A (zh) * 2021-06-24 2021-09-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3606761A (zh) * 2021-08-24 2021-11-05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电流环通讯电路和空调
CN113741257A (zh) * 2021-08-24 2021-12-03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电流环通讯电路及空调机组
CN113839544A (zh) * 2021-09-29 2021-12-24 苏州中科华矽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驱动速度和降低开关应力的开关电源驱动器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于洪涛等: "电容及其寄生参数在电磁兼容问题中分析", 《机电技术》 *
岳元龙等: "内外机连接线对分体空调通讯的影响分析", 《家电科技》 *
肖晓波等: "一种利用电流环的长距离串行通信的实现", 《现代电子技术》 *
胡为东: "高速PCB中旁路电容的分析", 《今日电子》 *
鲁文其等: "空调室内外机通信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电子测量技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00125B (zh) 2022-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50551B (zh) 用于网口的非标准poe供电电路、供电设备及供电方法
CN111656104B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CN104868731B (zh) 双向隔离dc‑dc变换器
CN108777573B (zh) 一种交流固态继电器
CN103424709A (zh) 半导体器件和电压测量装置
CN203632689U (zh) 一种多网口受电端设备及其受电装置
CN102377326B (zh) 基于igbt桥式开关拓扑的驱动电路及其保护模块
CN105510759A (zh) 漏电检测设备及其检测方法
EP0774198A1 (en) Modular uninterruptible lighting system
CN105471591B (zh) Poe供电系统及供电方法
CN106569084B (zh) 一种用于线缆布线准确性检测的可控特性负载
CN113741257A (zh) 电流环通讯电路及空调机组
CN114500125B (zh) 供电及通信组件、系统、通信设备
CN110245103B (zh) 用于模块并联的同步信号母线电路、同步系统及同步方法
CN107942189A (zh) 一种供电端接线情况的检测装置、传导充电系统及电动车
CN103197569B (zh) 一种机械电子集成开关
CN204361335U (zh) 一种具有插头检测功能的电源插座
US20170181240A1 (en) High voltage resistant transmitting circuit for devices communicating on dali bus
CN215419641U (zh) 通信系统
CN213186140U (zh) 一种mbus主机发送电路
CN104660247A (zh) 一种双向接口电路
CN204442329U (zh) 一种机械开关遥控化模块及智能开关
CN104038137B (zh) 一种往复式潜油直线电机变频控制装置
CN113606761A (zh) 电流环通讯电路和空调
CN203849585U (zh) 微机保护装置开关量检测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