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84939A - 换热器、空调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84939A
CN114484939A CN202210013637.9A CN202210013637A CN114484939A CN 114484939 A CN114484939 A CN 114484939A CN 202210013637 A CN202210013637 A CN 202210013637A CN 114484939 A CN114484939 A CN 1144849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r
pipe
liquid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136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代传民
王飞
劳春峰
孙萍
马长鸣
滕兆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1363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849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4484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49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设置有多条换热支路;和,储液分流装置,设置于多条换热支路之间,储液分流装置包括储液壳体、进液管和出液管,储液壳体构成储液分流腔,进液管的第一端和出液管的第一端均与储液分流腔相连通,其中,进液管与多条换热支路中的第一部分换热支路相连通,出液管与多条换热支路中的第二部分换热支路相连通,储液分流装置用于对从第一部分换热支路流出的冷媒进行部分存储后,冷媒经出液管流入所述第二部分换热支路,进液管的第一端与出液管的第一端之间设置有遮挡片。本申请公开的换热器提高了空调的APF。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器。

Description

换热器、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换热器、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电器,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商场等多种生活或工作环境中。空调的冷媒循环系统中循环流动有制冷剂,实现空调的制冷运行或制热运行,调节用户的室内环境温度,保证室内环境温度达到设定值。
现有的空调,包括压缩机、四通阀、气液分离器、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节流器件、及用于连接上述各部件的管路,该系统中还包括一储液罐,储液罐的入口端与室外换热器的出口连接,储液罐的出口端通过单向阀与节流器件入口端连接,单向阀的流向与空调制冷运行时的制冷剂流向相同,在储液罐的入口端与单向阀的流出端之间再并联一个第二单向阀或者是第一毛细管,第二单向阀的流向与单向阀的流向相反。在室外换热器和节流器件之间串联一个储液罐的空调,利用制冷和制热运行时制冷剂流动方向的不同,实现在制冷运行时,储液罐内存储一定量的液态制冷剂,而在制热运行时,储液罐内不存储制冷剂,将全部的制冷剂投入到运行中,这样能够平衡制冷运行和制热运行时的制冷剂流量。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现有的空调结构中,通过储液罐来调节空调在运行制冷工况和制热工况下两个不同运行工况的冷媒量。然而,单以空调运行制冷工况为例,当空调的制冷能力不需要最大时,压缩机频率不需要太高,此时,流入蒸发器中的制冷剂会存在一部分液态冷媒从而导致蒸发器的有效换热面积减小,影响制冷效果,降低能效。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和空调,通过在换热器的多条换热支路之间设置储液分流装置,调节进入空调的冷媒循环系统的冷媒量,使空调在不同的负荷下都有最佳运行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设置有多条换热支路;和,储液分流装置,设置于多条换热支路之间,所述储液分流装置包括储液壳体、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储液壳体构成储液分流腔,所述进液管的第一端和出液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储液分流腔相连通,其中,所述进液管与所述多条换热支路中的第一部分换热支路相连通,所述出液管与所述多条换热支路中的第二部分换热支路相连通,所述储液分流装置用于对从所述第一部分换热支路流出的冷媒进行部分存储后,冷媒经所述出液管流入所述第二部分换热支路,所述进液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出液管的第一端之间设置有遮挡片。
可选地,所述进液管为U型,包括第一直线管段、第二直线管段和弧形管段,所述弧形管段连通所述第一直线管段和第二直线管段,所述第一直线管段的自由端为所述进液管的第一端,其中,所述第一直线管段伸入所述储液分流腔内部,所述第二直线管段和弧形管段设置于所述储液分液腔外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直线管段包括与所述弧形管段相连通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直线管段的第二端设置有冷媒孔。
可选地,所述冷媒孔的直径为2-4毫米。
可选地,所述储液壳体包括底壳,其中,所述进液管的第一端至所述底壳的距离小于所述出液管的第一端至所述底壳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出液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部分换热支路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出液管分别与所述第二部分换热支路中的多个换热支路一一连通。
可选地,多个所述出液管伸入所述储液分流腔内部的多个第一端至所述储液壳体的底壳的距离相同。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分液装置,包括汇流管口和多个分液支管,其中,所述多个分液支管与所述第一部分换热支路中的换热支路一一连通,所述汇流口与所述储液分流装置的进液管的第二端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储液分流装置设置于所述换热器本体的侧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包括如前述的换热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和空调,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在多条换热支路之间设置有储液分流装置,储液分流装置的进液管与多条换热支路中的第一部分换热支路相连通,储液分流装置的出液管与多条换热支路中的第二部分换热支路相连通。设置于第一部分换热支路和第二部分换热支路之间的储液分流装置,可以将从换热器的第一部分换热支路流出的冷媒在储液分流腔内进行部分存储后,冷媒经出液管流入第二部分换热支路继续进行换热。
可见,设置于多条换热支路之间的储液分流装置,可以对流经换热器本体中的多条换热支路中的冷媒量进行调节,进而使得空调在不同负荷下运行时参与冷媒循环的冷媒量不同,使空调在不同的负荷下都有最佳运行状态。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在制冷工况下,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时的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储液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储液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储液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储液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储液分流装置在出液管的第一端至进液管的第一端的水平距离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换热器本体;2:储液分流装置;3:分液装置;4:第一部分换热支路;5:第二部分换热支路;
21:进液管;211:进液管的第一端;212:冷媒孔;213:第一直线管段;214:第二直线管段;215:弧形管段;22:出液管;221:出液管的第一端;23:储液壳体;231:底壳;24:满液线;25:遮挡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一般的,空调器包括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和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和压缩机通过冷媒管路连接构成冷媒循环回路,冷媒通过冷媒循环回路沿不同运行模式所设定的流向,实现其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等不同运行模式。
本公开实施例同时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如图1至图7所示。
可选地,换热器可以为前述空调中室内换热器或室外换热器。
下面以空调运行制冷工况下,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可选地,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1和储液分流装置2。换热器本体1设置有多条换热支路,储液分流装置2设置于多条换热支路之间,储液分流装置2包括储液壳体23、进液管21和出液管22,储液壳体23构成储液分流腔,进液管的第一端211和出液管的第一端221均与储液分流腔相连通。进液管21与多条换热支路中的第一部分换热支路4相连通,出液管22与多条换热支路中的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相连通,储液分流装置2用于对从第一部分换热支路4流出的冷媒在储液分流腔内进行部分存储后,冷媒经出液管22流入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
空调运行制冷工况时,包括额定制冷、中间制冷、低温中间等不同制冷运行模式,这些不同制冷运行模式的负荷不同,所需要的冷媒循环流路中的最佳冷媒量也不同。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置有储液分流装置2的换热器,可以对流经换热器的冷媒进行部分存储,以调节流经换热器或者冷媒循环回路的冷媒量,使得换热器或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冷媒量符合当前空调的运行模式,提高了空调的在不同运行负荷下的运行能力,有利于空调的全年能源消耗率(Annual Performance Factor,简称APF)。
换热器本体1包括多条相互连通的换热支路,多条换热支路包括第一部分换热支路4和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可选地,在空调运行制冷工况时,第一部分换热支路4与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串连,冷媒在换热器中的流动顺序可以为,先流经第一部分换热支路4,再流经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可选地,在换热器的使用状态下,第一部分换热支路4设置于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上部。可选地,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可以为换热器的过冷段。如图2所示。
储液分流装置2为具有储液分流腔的壳体结构,可以对从换热器中流动的冷媒进行部分存储。前述的“储液分流装置2用于对从第一部分换热支路4流出的冷媒在储液分流腔内进行部分存储”,此处的“部分存储”可以理解为对从第一部分换热支路4流出的液态冷媒进行部分存储。例如,换热器的第一部分换热支路4经进液管21流入储液分流装置2的储液分流腔内,此时,气态冷媒会经储液分流装置2的出液管22流入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当储液分流腔内的液态冷媒达到满液线24以上时,液态冷媒也会经出液管22流入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而低于满液线24的冷媒会存储于储液分流腔内,不进入换热器的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即,不参与空调的冷媒循环系统。
可选地,储液分流装置2的形状可以为桶状。
当室外环境温度相对较低时,空调无需发挥其最大制冷能力就可以满足用户的温度需求,如,空调的中间制冷模式或低温中间制冷模式。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可以调节流经换热器本身的冷媒量,调节了流入冷媒循环系统的冷媒量,进而使得经节流装置进入蒸发器的冷媒可在蒸发器中充分换热,提高了空调的运行能效比。
可选地,储液分流装置2的进液管21为与换热支路中的冷媒管内径相同、材质相同的铜管。类似的,储液分流装置2的出液管22为与换热支路中的冷媒管内径相同、材质相同的铜管。
可选地,多条换热支路中的每条换热支路均包括一条或多条冷媒管。每条换热支路中包含的冷媒管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选地,当一条换热支路包括多条冷媒管时,多条冷媒管串连连通。
可选地,进液管的第一端与出液管的第一端之间设置有遮挡片25,如图5所示。
遮挡片25的设置,减小从进液管的第一端流出的高压力冷媒直接冲击出液管,遮挡片25将从进液管流出的高压力冷媒打散,在储液分流腔内向四周扩散流出,提高了流入出液管内的冷媒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冷媒循环回路的稳定性。可选地,遮挡片25设置于进液管的正上方,遮挡片25的面积大于进液管的第一端的出口面积,提高了对从进液管流出的高压力冷媒的遮挡的全面性。
可选地,进液管21为U型。
当进液管21为U型时,液态冷媒经U型进液管21流入储液分流腔后,更加有利于第一部分换热支路4中的气态冷媒的输出。
可选地,储液壳体23包括底壳231,其中,进液管的第一端211和出液管的第一端221均伸入储液分流腔内部,且,进液管的第一端211至底壳231的距离小于出液管的第一端221至底壳231的距离。
伸入储液分流腔内部的进液管的第一端211至底壳231的距离小于伸入储液分流腔内部的出液管的第一端221至底壳231的距离,使得储液分流装置2可以对经过进液管的第一端211流入储液分流腔内的液态冷媒进行部分存储,到达满液线24后,液态冷媒再经出液管22流出储液分流装置2。可选地,储液分流装置2的满液线24为出液管的第一端221所在的水平线。
可选地,出液管22为直线型。
直线型的出液管22,减小了出液管22占储液分流腔内的体积,进而增大了储液分流腔的有效储液体积。在有效储液体积相同的需求下,减小了储液分流装置2的体积,进而有利于减小换热器的体积。
可选地,进液管21包括第一直线管段213、第二直线管段214和弧形管段215。第一直线管段213的自由端为进液管的第一端211,弧形管段215连通第一直线管段213和第二直线管段214。其中,第一直线管段213伸入储液分流腔内部,第二直线管段214和弧形管段215设置于储液分液腔外部。
在储液分流装置2竖向放置或竖向安装时,储液壳体23的底壳231上设置有用于进液管21贯穿以进入储液分流腔内部的进液安装口,储液壳体23的顶壳上设置有用于出液管22贯穿以进入储液分流腔内部的出液安装口。U型进液管21的第一直线管段213贯穿进液安装口,伸入储液分流腔的内部。
仅将U型进液管21的第一直线管段213伸入储液分流腔的内部,减小了进液管21在储液分流腔内的占用体积,进而增大了储液分流腔的有效储液体积,在有效储液体积相同的需求下,减小了储液分流装置2的体积,进而有利于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同时,设置于储液分流腔外部的第二直线管段214和弧形管段215,可以加强冷媒换热,起到过冷的作用。并且,更加有利于输出进液管21内的两相冷媒中的气态冷媒,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第一直线管段213包括与弧形管段215相连通的第二端,其中,第一直线管段的第二端设置有冷媒孔212,如图4和图5所示。
设置于U型进液管21的第一直线管段213的第二端设置有冷媒孔212。从换热器的第一部分换热支路流出的冷媒为高压力冷媒,若湍动状态的高压力冷媒直接流入出液管,则会给空调的冷媒循环系统带来不稳定性。冷媒孔212的设置,减小了由于高压力冷媒造成的冷媒湍动现象,提高了冷媒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冷媒孔212可以将高压力的冷媒的冲击力分散开,使冷媒从出液管中缓缓流出,提高了冷媒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并且,在空调运行制热工况时,储液分流腔内的冷媒可以经冷媒孔212流入换热器参与制热循环,提高了空调制热运行的效率。
可选地,冷媒孔212设置于储液分流腔内部,且靠近储液壳体的底部的位置,有利于空调运行制热工况时,冷媒从储液分流腔内流出。
可选地,冷媒孔的直径为2-4毫米。
冷媒孔212的形状为圆形,圆形冷媒孔212的直径为2-4毫米。冷媒孔的直径可以为2毫米、3毫米或4毫米等。
可选地,设置于第一直线管段的最下部的冷媒孔连接有回油管。随冷媒进入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压缩机润滑油可以在冷媒孔处流出,并在储液分流腔的底部沉积。最下部的冷媒孔连接有回油管,可以实现回油。
对设置有储液分流装置2的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的空调的制冷能力和功率进行测试。其中,标记设置有储液分流装置2的换热器作为室外换热器的空调为空调1,标记室外换热器未设置有储液分流装置的空调为空调2;储液分流装置2的进液管21为U型,U型进液管21仅第一直线管段伸入储液分流腔内部,且第一直线管段的第二端设置有冷媒孔212。
可选地,在额定制冷模式、中间制冷模式和低温中间制冷模式这三种制冷模式下,从第一部分换热支路流出的部分冷媒均会在储液分流腔内存储。在额定制冷模式下,压缩机的频率高、冷媒流量大、冲击力大,额定制冷模式下存储于储液分流腔内的冷媒量大于中间制冷模式和低温中间制冷模式下的存储量。可见,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可以利用压缩机的频率、冷媒的流量和冲击力,进一步调整不同负荷下冷媒分流腔内的冷媒存储量。
在中间制冷模式时,在制冷能力满足国标要求的情况下,空调的功率越高,越有利于APF,在低温中间制冷模式下,在能力满足国标要求的情况下,空调的功率越低,越有利于APF。
经测试,空调1在额定制冷模式、中间制冷模式和低温中间制冷模式下的制冷能力均满足国标的要求,且,在中间制冷模式时,空调1的功率P1大于空调2的功率P2,且,P1-P2≥20W;在低温中间制冷模式时,空调1的功率P3小于空调2的功率P4,且,P4-P3≥5W。
可以看出,相对于室外换热器中未设置有储液分流装置2的空调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室外换热器设置有前述储液分流装置2的空调1,提高了空调在中间制冷模式下的功率,降低了空调在低温中间制冷模式下的功率。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有前述储液分流装置2的换热器,提高了空调的APF。
可选地,进液管的第一端211与出液管的第一端221相对设置。
进液管的第一端211与出液管的第一端221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也可以理解为,进液管的第一端的中心线与出液管的第一端的中心线在竖直方向重叠。这样,有利于进液管流出的气态冷媒顺利进入出液管内。
可选地,进液管的第一端211与出液管的第一端221错位设置。
可选地,U型进液管21的第一直线管段213竖直设置于储液分流腔内,出液管22也是竖直设置于储液分流腔内,进液管的第一端211与出液管的第一端221在竖直方向上错位设置,进液管的第一端211与出液管的第一端221在水平方向的第一距离小于或等于进液管的第一端211与出液管的第一端221在竖直方向的第二距离。这样,更加有利于进液管的第一端211流出的气态冷媒进入出液管22,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同时,减小了湍流状态的液态冷媒进入出液管22,提高了冷媒循环系统的稳定性。此处的“错位设置”可以理解为与前述的“相对设置”不同的设置,即,进液管的第一端的中心线与出液管的第一端的中心线在竖直方向上不重叠。
可选地,出液管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出液管的第一端围绕进液管的第一端设置。提高了进入多个出液管的冷媒量的均匀性。
可选地,出液管22的数量为多个,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中的换热支路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出液管22分别与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中的多个换热支路一一连通。
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包括多个并连连通的换热支路。出液管22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多个出液管22分别与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中的多个换热支路一一连通,使得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中的每个换热支路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出液管22。
当出液管22的数量为多个,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中的换热支路的数量为多个时,第一部分换热支路4内流出的高压力冷媒经进液管21流入储液分流腔内时,容易由于冷媒湍动造成流入不同的出液管22的冷媒量不同,进而使得换热器的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的换热能力不均匀,进而降低了换热器的换热均匀性。
当出液管22的数量为多个,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中的换热支路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进液管的第一端211与出液管的第一端221在竖直方向上均错位设置,同时,多个出液管的第一端围绕进液管的第一端设置,提高了流入每个出液管22的冷媒量的均匀性。
空调运行制冷工况时,对前述空调1的换热器的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中的换热支路的数量为3个,分别为换热支路1、换热支路2和换热支路3,出液管22的数量为3个时,空调1在额定制冷模式、中间制冷模式和低温中间制冷模式的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中的3个换热支路的出口温度进行测试。本实施例中,第二部分换热支路中的3个换热支路的第一端均与出液管的第一端错位设置。
经测试,在额定制冷模式下,换热支路1、换热支路2和换热支路3这三个换热支路中的最大出口温度与最小出口温度的温度差值小于5℃;在中间制冷模式下,换热支路1、换热支路2和换热支路3这三个换热支路中的最大出口温度与最小出口温度的温度差值小于2℃;在低温中间制冷模式下,换热支路1、换热支路2和换热支路3这三个换热支路中的最大出口温度与最小出口温度的温度差值小于2℃。
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在额定制冷模式、中间制冷模式和低温中间制冷模式时,第二部分换热器支路的换热支路1、换热支路2和换热支路3的出口温度均相差不大。可见,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当第二换热支路中的换热支路数量为多个、出液管22的数量为多个时,提高了流入各个出液管22内的冷媒量的均匀性,进而提高了整个换热器在不同制冷模式下的换热均匀性。
可选地,每个出液管22均包括伸入储液分流腔内部的第一端,其中,多个出液管的第一端221至储液壳体23的底壳231的距离相同。
多个出液管的第一端221至储液壳体23的底壳231的距离相同,进一步提高了经每个出液管22流出的冷媒量的均匀性。可选地,储液壳体23的底壳231为平面型。
可选地,多个出液管的第一端221至进液管的第一端211的水平距离相同。
多个出液管的第一端221至进液管的第一端211的水平距离相同,提高了每个出液管22流出的冷媒量的均匀性。图7为储液分流装置在出液管的第一端至进液管的第一端211的水平距离的水平距离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出液管22的数量为3个,3个出液管22至进液管的第一端211的水平距离分别为d1、d2、d3。其中,d1=d2=d3
可选地,每相邻两个出液管22之间的距离相等。
可选地,换热器还包括分液装置3。分液装置3包括汇流管口和多个分液支管,其中,多个分液支管与第一部分换热支路4中的换热支路一一连通,汇流口与储液分流装置2的进液管21的第二端相连通。
第一部分换热支路4包括多条换热支路,第一部分换热支路4中的多条换热支路在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时并连连通。分液装置3的多个分液支管与第一部分换热支路4中的换热支路一一连通,将第一部分换热支路4中的多条换热支路流出的冷媒汇流至分液装置3的汇流腔,并通过与汇流腔相连通的汇流管口将冷媒流至储液分流装置2的储液分流腔内。可选地,储液分流腔的体积大于汇流腔的体积。
可选地,储液分流装置2设置于换热器本体1的侧部。
在换热器的使用状态下,分液装置3和储液分流装置2均竖直设置于换热器本体1的侧部,且,分液装置3设置于储液分流装置2的上部。可选地,第一部分换热支路4中各个换热支路的出口均设置于分液装置3的多个分液支管的上部。可选地,出液管的第一端221设置于第二部分换热支路5中的换热支路的进口上部。有利于换热器中冷媒的流动。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本体,设置有多条换热支路;和,
储液分流装置,设置于多条换热支路之间,所述储液分流装置包括储液壳体、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储液壳体构成储液分流腔,所述进液管的第一端和出液管的第一端均与所述储液分流腔相连通,
其中,所述进液管与所述多条换热支路中的第一部分换热支路相连通,所述出液管与所述多条换热支路中的第二部分换热支路相连通,所述储液分流装置用于对从所述第一部分换热支路流出的冷媒进行部分存储后,冷媒经所述出液管流入所述第二部分换热支路,
所述进液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出液管的第一端之间设置有遮挡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液管为U型,包括第一直线管段、第二直线管段和弧形管段,所述弧形管段连通所述第一直线管段和第二直线管段,所述第一直线管段的自由端为所述进液管的第一端,
其中,所述第一直线管段伸入所述储液分流腔内部,所述第二直线管段和弧形管段设置于所述储液分液腔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直线管段包括与所述弧形管段相连通的第二端,
其中,所述第一直线管段的第二端设置有冷媒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孔的直径为2-4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壳体包括底壳,
其中,所述进液管的第一端至所述底壳的距离小于所述出液管的第一端至所述底壳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液管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部分换热支路的数量为多个,
多个所述出液管分别与所述第二部分换热支路中的多个换热支路一一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出液管伸入所述储液分流腔内部的多个第一端至所述储液壳体的底壳的距离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分液装置,包括汇流管口和多个分液支管,
其中,所述多个分液支管与所述第一部分换热支路中的换热支路一一连通,所述汇流口与所述储液分流装置的进液管的第二端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分流装置设置于所述换热器本体的侧部。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2210013637.9A 2022-01-06 2022-01-06 换热器、空调 Pending CN1144849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3637.9A CN114484939A (zh) 2022-01-06 2022-01-06 换热器、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3637.9A CN114484939A (zh) 2022-01-06 2022-01-06 换热器、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84939A true CN114484939A (zh) 2022-05-13

Family

ID=81509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13637.9A Pending CN114484939A (zh) 2022-01-06 2022-01-06 换热器、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84939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90651A (ja) * 2001-09-17 2003-03-28 Denso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8202810A (ja) * 2007-02-16 2008-09-04 Denso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1706133A (zh) * 2009-11-20 2010-05-12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CN205980446U (zh) * 2016-08-11 2017-02-22 新昌县行峰制冷配件厂 一种具有贮液、节能、积液功能的热交换器
JP2017058101A (ja) * 2015-09-18 2017-03-23 株式会社Nttファシリティーズ 気液分離器
CN107228512A (zh) * 2017-06-27 2017-10-03 杭州佳力斯韦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氧化碳热泵用回油套管蒸发器型气冷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90651A (ja) * 2001-09-17 2003-03-28 Denso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8202810A (ja) * 2007-02-16 2008-09-04 Denso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1706133A (zh) * 2009-11-20 2010-05-12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JP2017058101A (ja) * 2015-09-18 2017-03-23 株式会社Nttファシリティーズ 気液分離器
CN205980446U (zh) * 2016-08-11 2017-02-22 新昌县行峰制冷配件厂 一种具有贮液、节能、积液功能的热交换器
CN107228512A (zh) * 2017-06-27 2017-10-03 杭州佳力斯韦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二氧化碳热泵用回油套管蒸发器型气冷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581751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113932487A (zh) 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CN214276219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4276221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4275958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6716628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4276220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6716633U (zh) 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CN112594974A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114484939A (zh) 换热器、空调
CN217236139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14484940A (zh) 换热器、空调器
CN114484938A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8884337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8495436U (zh) 换热器
CN114484941A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6977245U (zh) 换热器、空调
CN217685963U (zh) 冷媒调节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8296023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4276218U (zh) 换热器和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