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77245U - 换热器、空调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977245U
CN216977245U CN202123086324.6U CN202123086324U CN216977245U CN 216977245 U CN216977245 U CN 216977245U CN 202123086324 U CN202123086324 U CN 202123086324U CN 216977245 U CN216977245 U CN 2169772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refrigerant
liquid
heat exchange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8632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兆乾
马强
王飞
李阳
张心怡
于文文
吴丽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8632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9772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9772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9772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智能家电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一级分液器、第一冷媒出入口、第二冷媒出入口和可变换热流路组件。一级分液器设有两个,且每一一级分液器均包括一个集液管和两个分液口;第一冷媒出入口与一个一级分液器的集液管连通;第二冷媒出入口与另一个一级分液器的集液管连通;可变换热流路组件设有两组,且一级分液器的分液口通过可变换热流路组件与另一个一级分液器的分液口连通。在本申请中,既可使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以及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均可顺畅地通过冷媒,降低冷媒流动的阻力,提高换热器工作的稳定性,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使用的情况下均可保持较高的换热效率,而且降低了成本。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

Description

换热器、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家电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换热器、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现有热泵空调换热器而言,在制冷、制热、不同频率等各种运行状态下换热器的流路都是相同的,而制冷、制热以及不同的频率下室内外换热器的最佳流路是不相同的。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其压力损失较小,需要采用较少的分路数来提高冷媒流速增大换热系数;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需要采用较多的分路数来提高换热量。如此,对于同一个换热器就无法做到根据实际运行情况的不同来改变换热器流路。
相关技术中,通过可变流路的设计,可使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情况下和作为冷凝器使用的情况下具备不同的流路,以此来使换热器可满足两种不同工况下的需求,但是相关技术中可变流路的设计多通过电磁阀进行控制,使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形成并联的多个流路,在蒸发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形成串联的单个流路,但是采用电磁阀进行控制不够稳定,且成本较高,并且对冷媒的分配不够均匀,导致换热器各个部位的换热效率存在偏差。
可见,如何提高换热器工作的稳定,提高换热效率,且降低成本,成为本领域及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空调,冷媒能够以不同形式通过换热流路,使冷媒流通具有多样性,既可使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以及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均可顺畅地通过冷媒,降低冷媒流动的阻力,提高换热器工作的稳定性,又可使冷媒的流通时分配更加均匀,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使用的情况下均可保持较高的换热效率,而且降低了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包括:一级分液器、第一冷媒出入口、第二冷媒出入口和可变换热流路组件。一级分液器设有两个,且每一一级分液器均包括一个集液管和两个分液口;第一冷媒出入口与一个一级分液器的集液管连通;第二冷媒出入口与另一个一级分液器的集液管连通;可变换热流路组件设有两组,且一级分液器的分液口通过可变换热流路组件与另一个一级分液器的分液口连通,其中可变换热流路从第一冷媒出入口向第二冷媒出入口流动的情况下形成并联的多个换热流路,从第二冷媒出入口向第一冷媒出入口流动的情况下形成串联的一个换热流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空调,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将第一冷媒出入口与一个一级分液器的集液管连通,第二冷媒出入口与另一个一级分液器的集液管连通,且在两个一级分液器之间设置两组可变换热流路组件,可利用一级分液器的分液功能可使冷媒在向可变换热流路组件流动的过程中可分流形成多个换热流路,使冷媒的流通更合理,从而可根据换热器的实际运行情况的不同改变换热器的流路,其中由于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其内部的冷媒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冷媒的体积会增大,因此需要的换热流路较多,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其内部的冷媒是有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冷媒的体积会减小,此时较少的换热流路即可容纳冷媒,因此冷媒从第一冷媒出入口向第二冷媒出入口流动的情况下形成并联的多个换热流路,从第二冷媒出入口向第一冷媒出入口流动的情况下形成串联的一个换热流路,冷媒能够以不同形式通过换热流路,使冷媒流通具有多样性,既可使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以及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均可顺畅地通过冷媒,降低冷媒流动的阻力,提高换热器工作的稳定性,又可使冷媒的流通时分配更加均匀,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使用的情况下均可保持较高的换热效率,而且整个流路的切换仅使用单向阀即可,降低了成本。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的换热流路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的换热流路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一级分液器;101、集液管;102、分液口;200、第一冷媒出入口;300、第二冷媒出入口;400、可变换热流路组件;401、换热管路;402、变流结构;403、二级分液器;404、单向阀;500、三级分液器;600、换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换热器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换热器、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换热器、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一级分液器100、第一冷媒出入口200、第二冷媒出入口300和可变换热流路组件400。一级分液器100设有两个,且每一一级分液器100均包括一个集液管101和两个分液口102;第一冷媒出入口200与一个一级分液器100的集液管101连通;第二冷媒出入口300与另一个一级分液器100的集液管101连通;可变换热流路组件400设有两组,且一级分液器100的分液口102通过可变换热流路组件400与另一个一级分液器100的分液口102连通,其中可变换热流路从第一冷媒出入口200向第二冷媒出入口300流动的情况下形成并联的多个换热流路,从第二冷媒出入口300向第一冷媒出入口200流动的情况下形成串联的一个换热流路。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通过将第一冷媒出入口200与一个一级分液器100的集液管101连通,第二冷媒出入口300与另一个一级分液器100的集液管101连通,且在两个一级分液器100之间设置两组可变换热流路组件400,可利用一级分液器100的分液功能可使冷媒在向可变换热流路组件400流动的过程中可分流形成多个换热流路,使冷媒的流通更合理,从而可根据换热器的实际运行情况的不同改变换热器的流路,其中由于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其内部的冷媒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冷媒的体积会增大,因此需要的换热流路较多,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其内部的冷媒是有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冷媒的体积会减小,此时较少的换热流路即可容纳冷媒,因此冷媒从第一冷媒出入口200向第二冷媒出入口300流动的情况下形成并联的多个换热流路,从第二冷媒出入口300向第一冷媒出入口200流动的情况下形成串联的一个换热流路,冷媒能够以不同形式通过换热流路,使冷媒流通具有多样性,既可使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以及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均可顺畅地通过冷媒,降低冷媒流动的阻力,提高换热器工作的稳定性,又可使冷媒的流通时分配更加均匀,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使用的情况下均可保持较高的换热效率,而且整个流路的切换仅使用单向阀即可,降低了成本。
可选地,一级分液器100通过M个换热管600与第一冷媒出入口200连通,且M≤5。这样,第一冷媒出入口200处设置换热管600作为过冷段使用,可将流经的冷媒进一步液化,提高冷媒的液化率,而将作为过冷段使用的换热管600的数量限定在小于或等于5个的范围内,可以防止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情况下,过冷段的长度过长造成阻力增加,导致压降过高,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可变换热流路组件400包括:换热管路401和变流结构402。换热管路401设置有多个;变流结构402连通于多个换热管路401的两端。这样,冷媒在流动过程中,利用变流结构402可控制冷媒的流通,从而不仅将冷媒合理地分配到多个换热管路401中,可使冷媒能够以不同形式通过换热管路401,而且可使冷媒在换热管路401中的分配更加均匀,保证冷媒更加顺畅的流动,降低冷媒流动的阻力,进而既能够提高换热器工作的稳定性,又可使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的情况下均可保持较高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每个换热管路401包括互相连通的N个换热管600,且N≤8。这样,将每个换热管路401上的换热管600的数量设置在小于或等于8个的范围内,可以避免每条换热管路401上的换热管600的长度过多造成压降变化过快,避免制冷设备的能效降低。
可选地,变流结构402包括:二级分液器403和单向阀404。二级分液器403的集液管101与一级分液器100的分液口102连通;单向阀404连通于二级分液器403的部分分液口102与部分换热管路401之间。这样,通过一级分液器100对流经的冷媒进行分液后,利用二级分液器403可再次对流经的冷媒进行分液,从而可使冷媒分流,分流后的冷媒流向不同的换热管路401,从而形成多个换热流路,使冷媒的流通更合理,而在二级分液器403的部分分液口102与部分换热管路401之间设置单向阀404可控制冷媒的流通方向,不仅可使换热器在制冷和制热状态运行时冷媒的流路不同,可以使冷媒正反两个方向流通,使冷媒具有不同的流通路径,而且可使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以及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均可顺畅地通过冷媒,进而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的情况下均可保持较高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单向阀404的流通方向被限制为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导通,以及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阻断。这样,由于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其内部的冷媒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冷媒的体积会增大,因此需要的换热流路较多,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其内部的冷媒是有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冷媒的体积会减小,此时较少的换热流路即可容纳冷媒,因此单向阀404的流通方向被限制为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导通,以及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阻断,可使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以及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均可顺畅地通过冷媒,降低冷媒流动的阻力,提高换热器工作的稳定性,并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使用的情况下均可保持较高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变流结构402还包括:三级分液器。三级分液器的集液管101与单向阀404连通,且其分液口102分别连通有一个换热管路401。这样,可使冷媒由二级分液器403的一分液口102通过单向阀404进入三级分液器,使冷媒可在三级分液器内再次进行分液,从而在冷媒经三级分液器分流后可使冷媒分别由两个分液口流出并进入换热管路401,进而利用三级分液器的分液功能在冷媒沿着换热管路401流动的过程中可分流形成多个流道,使冷媒的流通更合理,可降低压力损失,提高换热效率,其中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其内部的冷媒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冷媒的体积会减小,较少的换热流路即可容纳冷媒,此时利用单向阀404可阻断冷媒的流通,从而达到减少换热管路401的目的,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其内部的冷媒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冷媒的体积会增大,因此需要的换热流路较多,此时利用单向阀404处于导通状态,从而达到增加换热管路401的目的,进而使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的情况下均可保持较高的换热效率。
可选的,三级分液器包括储液腔,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分液口中的至少一个进液、至少一个出液,以通过三级分液器进行汇流并使得储液腔储存有部分冷媒。这样,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在单向阀404的作用下,冷媒不会通过三级分液器流向换热管路401,此时利用储液腔可将冷媒截留在储液腔内,防止冷媒向三级分液器的集液管流动。
值得说明的是:单向阀404包括与三级分液器的集液管连通的阀出口以及与二级分液器403的一分液口连通的阀进口,冷媒自阀进口流向阀出口时单向阀404为导通状态,以及冷媒自阀出口流向阀进口时单向阀404为阻断状态。
可选地,变流结构402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变流部和第二变流部,且第一变流部和第二变流部对称设置于多个换热管路401的两端。这样,利用一变流部和第二变流部可改变冷媒的流动方式,可使冷媒分流形成多个换热流路,使冷媒的流通更合理,从而可根据换热器的实际运行情况的不同改变换热器的流路,既可使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以及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均可顺畅地通过冷媒,降低冷媒流动的阻力,提高换热器工作的稳定性,又可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使用的情况下均可保持较高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第一变流部与第二变流部中均包括单向阀404,且单向阀404的导流方向相同,均为从第一冷媒出入口200向第二冷媒出入口300流动的情况下导通。这样,由于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其内部的冷媒是有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冷媒的体积会减小,较少的换热流路即可容纳冷媒,此时利用单向阀404可阻断冷媒的流通,从而达到减少换热管路401的目的,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其内部的冷媒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冷媒的体积会增大,因此需要的换热流路较多,此时利用单向阀404处于导通状态,从而达到增加换热管路401的目的,进而使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的情况下均可保持较高的换热效率。
可选地,一级分液器100为黄铜式分液器。这样,利用黄铜式分液器能够满足在制冷状态下,可使冷媒由集液管101进入,并由两个分液口102流出,或由两个分液口102进入,并由集液管101流出,从而可使可保证冷媒顺畅的流动,提高换热器工作的稳定性的同时提高换热效率。
可选地,黄铜式分液器为圆柱形,其内为空心结构。这样,使冷媒可稳定地流入黄铜式分液器内,且更加便于对冷媒进行分流。
可选地,一级分液器100包括分液腔,且分液腔的容积V,满足V≥f1*Q,f1为预设倍数,单位以cm3计,Q为额定制冷量,单位以kW计,f1的取值范围2~4。这样,可实现一级分液器100的储液功能、避免因一级分液器100分液腔容积过小导致无法储液问题,同时也可适配不同空调器机型的储液需求。
可选的,分液器分液器容积下限f1取值范围为0.2~4。
可选的,f1的取值范围为1~4。
可选地,f1的取值范围为2~4,优选的,f1取值为3。这样,其选用的一级分液器100的容积下限主要取决于结构限制,出于可靠性考虑,一级分液器100截面半径R一般大约为支管半径r的4倍,这样既能保证一级分液器100半径不太大即避免半径影响换热器空间,也保证各支管间有一定的距离,且焊接后分配器仍有足够的强度,其中分液器半径R=4r,R=1.4cm。
可选地,在对一级分液器100进行实际加工时,各换热管路401插入一级分液器100的深度不得少于3mm。这样,制冷模式向下,一级分液器100的三个换热管路401呈“二进一出”,且制冷剂流体需在一级分液器100的分液腔内进行180°折弯下进上出;出于稳定性考虑,各换热管路401的下端面到一级分液器100下端面的等效长度至少需要达到4r的距离要求,才能使得流体顺利从两个换热管路401流出,在流入另一换热管路401,即整个一级分液器100深度约为0.3+1.4=1.7cm;
因此,一级分液器100的内容积不得小于:π*R^2*1.7=10.455≈3Q。
这里,本申请分别以f1取值1/2/3/4等情况下对同一空调器的运行性能进行了测试,对不同容积分液器按f1取值进行对比,测试数据如下表17所示:
表17
f1取值 能力 功率 能效
1 3426W 865W 3.96
2 3438W 861W 3.99
3 3442W 860W 4.00
4 3442W 859W 4.01
结合上表可知,对不同容积分液器,f1值越大,功率越低,能效越高。
可选地,V≤f2*Q,f2为预设的倍数,V是分液腔的容积,单位以为cm3计,Q为额定制冷量,单位以kW计。
可选地,f2的取值范围8~12。
可选的,f2的取值为10,也即V≤10Q。这样,对于可变分流形式的换热器,机组额定能力与充灌量之间的关系大致为:m=160Q;正常制热模式比制冷模式冷媒充灌量需求高10~15%,而压缩机气液分离器一般能存储5~10%的冷媒,则分液器实际需存储的冷媒为充灌总量的5%,如果分液器实际的存储量超过该充灌总量的5%,可能会影响到空调器的实际冷媒循环量,则分液器最多需储液m=160Q*5%=8Q。
可选的,冷媒类型为二氟甲烷(R32),在实际使用温度范围内冷媒密度约为0.8~1.1g/cm3,以冷媒密度为0.8g/cm3的上限计算,分液腔自身容积不能超过8Q/0.8=10Q,Q按kW计算。
例如,对于额定制冷量为3.5KW的空调器,其选用的分液器的分液腔容积需要满足V≤f2*Q=10*3.5=35,也即该分液器的分液腔容积应小于等于35cm3
这里,分别以f2取值8/10/12/14等情况下对同一空调器的运行性能进行了测试,对不同容积分液器(按f2取值)进行对比,测试数据如下表16所示:
表16
f2取值 能力 功率 能效
8 3446W 857W 4.02
10 3451W 855W 4.04
12 3440W 856W 4.02
14 3423W 861W 3.96
通过上表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出,在本申请所限定的f2取值范围(8~12)内,f2值增大,能效逐渐提高;但f2过大(f2超出12)的情况下,反而出现功率升高但能效降低的问题。
可选地,冷媒由第一冷媒出入口200流向第二冷媒出入口300可形成并联的6个换热流路,冷媒由第二冷媒出入口300流向第一冷媒出入口200可形成并联的2个换热流路。这样,由于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其内部的冷媒是有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冷媒的体积会减小,较少的换热流路即可容纳冷媒,此时利用单向阀404可阻断冷媒的流通,从而达到减少换热管路401的目的,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其内部的冷媒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冷媒的体积会增大,因此需要的换热流路较多,此时利用单向阀404处于导通状态,从而达到增加换热管路401的目的,因此冷媒由第一冷媒出入口200流向第二冷媒出入口300可形成并联的6个换热流路,冷媒由第二冷媒出入口300流向第一冷媒出入口200可形成并联的2个换热流路,既可使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以及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均可顺畅地通过冷媒,降低冷媒流动的阻力,提高换热器工作的稳定性,又可使冷媒的流通时分配更加均匀,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使用的情况下均可保持较高的换热效率。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换热器。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通过将第一冷媒出入口200与一个一级分液器100的集液管101连通,第二冷媒出入口300与另一个一级分液器100的集液管101连通,且在两个一级分液器100之间设置两组可变换热流路组件400,可利用一级分液器100的分液功能可使冷媒在向可变换热流路组件400流动的过程中可分流形成多个换热流路,使冷媒的流通更合理,从而可根据换热器的实际运行情况的不同改变换热器的流路,其中由于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其内部的冷媒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冷媒的体积会增大,因此需要的换热流路较多,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其内部的冷媒是有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冷媒的体积会减小,此时较少的换热流路即可容纳冷媒,因此冷媒从第一冷媒出入口200向第二冷媒出入口300流动的情况下形成并联的多个换热流路,从第二冷媒出入口300向第一冷媒出入口200流动的情况下形成串联的一个换热流路,冷媒能够以不同形式通过换热流路,使冷媒流通具有多样性,既可使换热器在作为蒸发器的情况下以及作为冷凝器的情况下均可顺畅地通过冷媒,降低冷媒流动的阻力,提高换热器工作的稳定性,又可使冷媒的流通时分配更加均匀,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或者冷凝器使用的情况下均可保持较高的换热效率,而且降低了成本。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级分液器(100),设有两个,且每一所述一级分液器(100)均包括一个集液管(101)和两个分液口(102);
第一冷媒出入口(200),与一个所述一级分液器(100)的集液管(101)连通;
第二冷媒出入口(300),与另一个所述一级分液器(100)的集液管(101)连通;
可变换热流路组件(400),设有两组,且所述一级分液器(100)的分液口(102)通过所述可变换热流路组件(400)与另一个所述一级分液器(100)的分液口(102)连通,其中所述可变换热流路从所述第一冷媒出入口(200)向所述第二冷媒出入口(300)流动的情况下形成并联的多个换热流路,从所述第二冷媒出入口(300)向所述第一冷媒出入口(200)流动的情况下形成串联的一个换热流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可变换热流路组件(400)包括:
换热管路(401),设置有多个;
变流结构(402),连通于所述多个换热管路(401)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结构(402)包括:
二级分液器(403),其集液管(101)与所述一级分液器(100)的分液口(102)连通;
单向阀(404),连通于所述二级分液器(403)的部分分液口(102)与所述部分换热管路(40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结构(402)还包括:
三级分液器,其集液管(101)与所述单向阀(404)连通,且其分液口(102)分别连通有一个所述换热管路(40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结构(402)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变流部和第二变流部,且所述第一变流部和所述第二变流部对称设置于所述多个换热管路(401)的两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流部与所述第二变流部中均包括单向阀(404),且所述单向阀(404)的导流方向相同,均为从所述第一冷媒出入口(200)向所述第二冷媒出入口(300)流动的情况下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分液器(100)为黄铜式分液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分液器(100)包括分液腔,且所述分液腔的容积V,满足V≥f1*Q,f1为预设倍数,单位以cm3计,Q为额定制冷量,单位以kW计,f1的取值范围2~4。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冷媒由所述第一冷媒出入口(200)流向所述第二冷媒出入口(300)可形成并联的6个换热流路,冷媒由所述第二冷媒出入口(300)流向所述第一冷媒出入口(200)可形成并联的2个换热流路。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2123086324.6U 2021-12-09 2021-12-09 换热器、空调 Active CN2169772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86324.6U CN216977245U (zh) 2021-12-09 2021-12-09 换热器、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86324.6U CN216977245U (zh) 2021-12-09 2021-12-09 换热器、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977245U true CN216977245U (zh) 2022-07-15

Family

ID=82346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86324.6U Active CN216977245U (zh) 2021-12-09 2021-12-09 换热器、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9772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32492A (zh)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CN216745035U (zh)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CN214581751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4276219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6745039U (zh) 分液器、换热器、制冷循环系统、空调器
CN214276220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112594974A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6977245U (zh) 换热器、空调
CN216977017U (zh) 热泵系统、空调
CN218495436U (zh) 换热器
CN114484939A (zh) 换热器、空调
CN114484940A (zh) 换热器、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