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78640A - 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致电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致电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78640A
CN114478640A CN202110567691.3A CN202110567691A CN114478640A CN 114478640 A CN114478640 A CN 114478640A CN 202110567691 A CN202110567691 A CN 202110567691A CN 114478640 A CN114478640 A CN 1144786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substituted
unsubstituted
compound
form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6769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78640B (zh
Inventor
吕瑶
范洪涛
冯美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Green Guarde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reen Guarde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reen Guarde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reen Guarde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KR10202370174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KR20230096016A/ko
Priority to PCT/CN2021/126122 priority patent/WO2022083779A1/zh
Priority to US18/250,186 priority patent/US20230382935A1/en
Publication of CN114478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786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786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786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15/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8, 9, 10 or 18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15/0006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8, 9, 10 or 18 of the Periodic Table compounds of the platinum group
    • C07F15/0033Iridium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H10K85/342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mprising irid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8Metal complexes
    • C09K2211/185Metal complexes of the platinum group, i.e. Os, Ir, Pt, Ru, Rh or P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Nitrogen 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领域,公开了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化合物具有Ir(LA)(LB)2所示的结构,LA具有式(IA)所示的结构,LB为式(IB)所示的结构、LB310所示的结构、LB311所示的结构、LB312所示的结构、LB313所示的结构或LB314所示的结构。本发明提供的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具有合成难度小、易提纯的优点,且其作为有机电致磷光材料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能够提升器件的寿命,能够增加磷光材料的溶解度,同时还能够降低三线态‑三线态淬灭的几率。

Description

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致电发光 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液晶技术来说,其无需背光源照射和滤色器,像素可自身发光呈现在彩色显示板上,并且,拥有超高对比度、超广可视角度、曲面、薄型等特点。
1987年柯达公司的邓青云博士等人报道了基于荧光效率高、电子传输性好的8-羟基喹啉铝和空穴传输性良好的芳香二胺两种有机半导体材料,通过热蒸镀制备了双层OLED器件,器件外量子效率首次达到1%,在低于10V的驱动电压,器件亮度高于1000cd/m2,掀起了OLED研究热潮,促使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进一步研究。
使用荧光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内量子效率只有25%。在1997年,美国普林顿大学的Forrest教授等发现了磷光电致发光现象,使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磷光材料是一类含有重金属的配合物,利用重金属原子造成的旋轨耦合效应使得配合物单重激发态和三重激发态的激子相互混合,使原本跃迁禁阻的三线态激子辐射跃迁成为可能,OLED器件的有效利用率提高到100%,同时金属配合物是具有相对较短的激发态寿命,高的发光量子效率和优异的发光颜色可调性,并且稳定性好的磷光材料。
目前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磷光材料在高浓度下容易发生聚集淬灭现象,而且在高亮度器件中存在着显著地三线态-三线态堙灭从而导致器件效率降低的现象。为了应对器件性能的不断提升的需求,开发具有高性能的磷光材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存在的效率滚降大、发光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具有Ir(LA)(LB)2所示的结构,其中,LA具有式(IA)所示的结构,LB为式(IB)所示的结构、LB310所示的结构、LB311所示的结构、LB312所示的结构、LB313所示的结构或LB314所示的结构;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021
在式(IA)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20的烷基、C6-C20的芳基;或者R1与R2的组合以及R3与R4的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环合形成4-6元饱和环;
在式(IB)中,X为C或N,
Q环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异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菲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噁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烷环;
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20的烷基、C6-C20的芳基;或者R1、R2、R3、R4中的任意相邻两者一起环合形成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并吡啶环中的至少一种环结构;
且所述Q环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以及R1、R2、R3、R4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C1-C10的烷基、苯基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作为有机电致磷光材料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含有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具有如下具体的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具有合成难度小、易提纯的优点,且其作为有机电致磷光材料时能够提升磷光材料的磷光量子效率,进而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
(2)本发明提供的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作为有机电致磷光材料时能够降低磷光材料特有的浓度猝灭现象,并且能够提高磷光材料的热稳定性,进而能够提升器件的寿命;
(3)本发明提供的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作为有机电致磷光材料时能够降低三线态-三线态淬灭的几率,进而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术语解释如下:
C1-C20的烷基,表示碳原子总数为1-20的烷基,包括直链烷基、支链烷基和环烷基,例如可以为碳原子总数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和20的直链烷基、支链烷基和环烷基,例如可以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环丙基、环丁基、正丁基、CH3CH(CH3)-CH2-、CH3CH2CH(CH3)-、叔丁基、正戊基、CH3CH(CH3)-CH2CH2-、环戊基、正己基、环己基、正庚基等。针对“C1-C15的烷基”、“C1-C10的烷基”、“C1-C8的烷基”、“C1-C7的烷基”、“C1-C6的烷基”等具有与此相似的解释,所不同的是,碳原子总数不同。
C6-C20的芳基,表示碳原子总数为6-20的芳基,且该芳基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的C直接相连,包括但不限于苯基、联苯基、萘基、蒽基、菲基、芘基等。针对“C6-C15的芳基”、“C6-C12的芳基”等具有与此相似的解释,所不同的是,碳原子总数不同。
R1与R2的组合以及R3与R4的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环合形成4-6元饱和环,表示R1与R2的组合以及R3与R4的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形成含4、5或6个原子的饱和环,例如为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041
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表示该苯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苯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例如,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042
中的X1、X2、X3、X4均可被取代,波浪线表示连接位置,也即该基团通过该波浪线所在位点与母核结构通过化学键连接,┄为式(IB)的Q环上的虚线。后文中对于喹啉环、萘环等均具有与此相似的定义,本发明不再赘述。
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啉环,表示该喹啉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喹啉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异喹啉环,表示该异喹啉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异喹啉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表示该萘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萘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菲环,表示该菲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菲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表示该苯并噻吩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苯并噻吩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表示该苯并呋喃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苯并呋喃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环,表示该吲哚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吲哚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唑环,表示该苯并噻唑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苯并噻唑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噁唑环,表示该苯并噁唑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苯并噁唑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咪唑环,表示该苯并咪唑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苯并咪唑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环,表示该二苯并噻吩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二苯并噻吩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环,表示该二苯并呋喃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二苯并呋喃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并吡啶环,表示该苯并呋喃并吡啶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苯并呋喃并吡啶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并吡啶环,表示该苯并噻吩并吡啶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苯并噻吩并吡啶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吲哚并吡啶环,表示该苯并吲哚并吡啶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苯并吲哚并吡啶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吲哚并吡啶环,表示该吡啶并吲哚并吡啶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吡啶并吲哚并吡啶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环,表示该咪唑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咪唑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烷环,表示该吡咯烷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吡咯烷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呋喃环,表示该吡啶并呋喃环与本发明提供的母核结构上的C原子直接相连,并且所述吡啶并呋喃环上的任意能被取代的位置均可被取代。
C3的直链烷基为CH3CH2CH2-,C3的支链烷基为CH3CH(CH3)-,C3的环烷基为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061
C4的直链烷基为CH3CH2CH2CH2-,C4的支链烷基可以为CH3CH(CH3)-CH2-、CH3CH2-CH(CH3)-或(CH3)3C-,C4的环烷基为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062
C5的直链烷基为CH3CH2CH2CH2CH2-,C5的支链烷基可以为CH3CH2CH(CH3)-CH2-、(CH3)2CH-CH2CH2-、(CH3)3C-CH2-、CH3CH(CH3)CH(CH3)-、(CH3)3C-CH2-,C5的环烷基为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063
C6的直链烷基为CH3CH2CH2CH2CH2CH2-,C6的支链烷基可以为CH3CH2CH2CH(CH3)CH2-、(CH3)2C(CH2CH2CH3)-、(CH3)2CHCH(CH2CH3)-、(CH3)2CHCH2CH(CH3)-、(CH3)2CHCH2CH2CH2-、CH3CH2CH(CH3)CH2CH2-、CH3CH2CH(CH3)CH(CH3)-、(CH3CH2)2C(CH3)-、CH3CH(CH3)CH(CH3)CH2-、(CH3CH2)2CHCH2-、(CH3)2CHC(CH3)2-,C6的环烷基为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064
C7的直链烷基为CH3CH2CH2CH2CH2CH2CH2-,C7的支链烷基可以为CH3CH2CH2CH2CH(CH3)CH2-、(CH3)2CHCH2CH2CH2CH2-、(CH3)2C(CH2CH2CH2CH3)-、(CH3)2CHCH(CH2CH2CH3)-、(CH3)2CHCH2CH(CH2CH3)-、(CH3)2CHCH2CH2CH(CH3)-、CH3CH2CH2CH(CH3)CH2CH2-、CH3CH2CH(CH3)CH2CH2CH2-、CH3CH2CH2CH(CH3)CH(CH3)-、CH3CH2CH2C(CH3)(CH2CH3)-、CH3CH2CH(CH3)CH(CH2CH3)-、CH3CH2CH(CH3)CH2CH(CH3)-、CH3CH2CH2CHCH2(CH2CH3)-、CH3CH2CH2C(CH3)2CH2-、(CH3)3CCH2CH2CH2-、(CH3)3CCH(CH2CH3)-、(CH3)3CCH2CH(CH3)-、CH3CH2CH(CH3)CH(CH3)CH2-、(CH3)2CHCH(CH3)CH2CH2-、CH3CH2CH(CH3)C(CH3)2-、(CH3)2CHC(CH3)(CH2CH3)-、(CH3)2CHCH(CH3)CH(CH3)-、(CH3)2CHCH(CH2CH3)CH2-、(CH3)2CHCH2CH(CH3)CH2-、(CH3)2CHCH2C(CH3)2-、(CH3)2CHCH(CH(CH3)2)-、CH3CH2C(CH3)2CH2CH2-、CH3CH2C(CH3)2CH(CH3)-、(CH3CH2)2C(CH3)CH2-、(CH3)3C-CH(CH3)CH2-、(CH3)2CHC(CH3)2CH2-,C7的环烷基为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071
“或者R1、R2、R3、R4中的任意相邻两者一起环合形成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并吡啶环中的至少一种环结构”,表示R1、R2、R3、R4中的任意相邻两者一起环合形成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并吡啶环中的至少一种环结构,并且通过R1、R2、R3、R4中的任意相邻两者与母核结构共有的化学键与母核结构形成稠环。例如为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072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具有Ir(LA)(LB)2所示的结构,其中,LA具有式(IA)所示的结构,LB为式(IB)所示的结构、LB310所示的结构、LB311所示的结构、LB312所示的结构、LB313所示的结构或LB314所示的结构;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073
在式(IA)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20的烷基、C6-C20的芳基;或者R1与R2的组合以及R3与R4的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环合形成4-6元饱和环;
在式(IB)中,X为C或N,
Q环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异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菲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噁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烷环;
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20的烷基、C6-C20的芳基;或者R1、R2、R3、R4中的任意相邻两者一起环合形成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并吡啶环中的至少一种环结构;
且所述Q环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以及R1、R2、R3、R4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C1-C10的烷基、苯基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1-1,在Ir(LA)(LB)2所示的结构中,LA具有式(IA)所示的结构,LB为式(IB)所示的结构、LB310所示的结构、LB311所示的结构、LB312所示的结构、LB313所示的结构或LB314所示的结构;
在式(IA)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15的烷基、C6-C15的芳基;或者R1与R2的组合以及R3与R4的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环合形成4-6元饱和环;
在式(IB)中,X为C或N,
Q环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异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菲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噁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烷环;
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15的烷基、C6-C15的芳基;或者R1、R2、R3、R4中的任意相邻两者一起环合形成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并吡啶环中的至少一种环结构;
且所述Q环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以及R1、R2、R3、R4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C1-C8的烷基、苯基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1-2,在Ir(LA)(LB)2所示的结构中,LA具有式(IA)所示的结构,LB为式(IB)所示的结构、LB310所示的结构、LB311所示的结构、LB312所示的结构、LB313所示的结构或LB314所示的结构;
在式(IA)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10的烷基、C6-C12的芳基;或者R1与R2的组合以及R3与R4的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环合形成4-6元饱和环;
在式(IB)中,X为C或N,
Q环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异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菲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噁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烷环;
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10的烷基、C6-C12的芳基;或者R1、R2、R3、R4中的任意相邻两者一起环合形成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并吡啶环中的至少一种环结构;
且所述Q环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以及R1、R2、R3、R4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C1-C6的烷基、苯基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Ir(LA)(LB)2所示的结构中,
在式(IA)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7的烷基;或者R1与R2的组合以及R3与R4的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环合形成4-6元饱和环。
根据特别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1-3,在Ir(LA)(LB)2所示的结构中,
在式(IA)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7的烷基、C6-C10的芳基;或者R1与R2的组合以及R3与R4的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环合形成4-6元饱和;
在式(IB)中,X为C或N,
Q环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异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菲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噁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烷环;
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10的烷基、C6-C12的芳基;或者R1、R2、R3、R4中的任意相邻两者一起环合形成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并吡啶环中的至少一种环结构;
且所述Q环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以及R1、R2、R3、R4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C1-C6的烷基、苯基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另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Ir(LA)(LB)2所示的结构中,
在式(IA)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甲基、乙基、C3的直链烷基、C3的支链烷基、C3的环烷基、C4的直链烷基、C4的支链烷基、C4的环烷基、C5的直链烷基、C5的支链烷基、C5的环烷基、C6的直链烷基、C6的支链烷基、C6的环烷基、C7的直链烷基、C7的支链烷基、C7的环烷基、苯基;或者R1与R2的组合以及R3与R4的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环合形成4-6元饱和环。
根据特别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1-4,在Ir(LA)(LB)2所示的结构中,
在式(IA)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甲基、乙基、C3的直链烷基、C3的支链烷基、C3的环烷基、C4的直链烷基、C4的支链烷基、C4的环烷基、C5的直链烷基、C5的支链烷基、C5的环烷基、C6的直链烷基、C6的支链烷基、C6的环烷基、C7的直链烷基、C7的支链烷基、C7的环烷基、苯基;或者R1与R2的组合以及R3与R4的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环合形成4-6元饱和环;
在式(IB)中,X为C或N,
Q环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异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菲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噁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烷环;
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10的烷基、C6-C12的芳基;或者R1、R2、R3、R4中的任意相邻两者一起环合形成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并吡啶环中的至少一种环结构;
且所述Q环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以及R1、R2、R3、R4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C1-C6的烷基、苯基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Ir(LA)(LB)2所示的结构中,LA选自权利要求6中所示的结构。
根据特别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1-5,在Ir(LA)(LB)2所示的结构中,LA选自权利要求6中所示的结构;
在式(IB)中,X为C或N,
Q环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异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菲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噁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烷环;
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10的烷基、C6-C12的芳基;或者R1、R2、R3、R4中的任意相邻两者一起环合形成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并吡啶环中的至少一种环结构;
且所述Q环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以及R1、R2、R3、R4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C1-C6的烷基、苯基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另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Ir(LA)(LB)2所示的结构中,LB选自权利要求7中所示的结构。
根据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选自权利要求7中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
根据特别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1-6,在Ir(LA)(LB)2所示的结构中,
LA选自权利要求6中所示的结构;且
LB选自权利要求7中所示的结构。
根据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1-7,Ir(LA)(LB)2所示的结构选自权利要求8中所示的结构。
本发明对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结构式结合有机合成领域内的已知方法确定合适的反应路线。本发明的后文中示例性地提供几种制备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的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前所述,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作为有机电致磷光材料的应用。
如前所述,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含有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存在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中。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为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中的客体材料。
根据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含有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发光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
本发明中对形成所述阳极的材料没有特别的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本领域已知的技术进行选择。本发明中提供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阳极材料为具有较大功函数的材料。
优选情况下,所述阳极材料选自钒、铬、铜、金、铝、氧化锌、氧化铟、氧化铟锡、氧化铟锌、二氧化锡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中对形成所述空穴注入层的材料没有特别的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本领域已知的技术进行选择。本发明中提供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空穴注入层材料为功函数位于所述阳极材料功函数与周围有机材料功函数之间的材料。
本发明中对形成所述空穴传输层的材料没有特别的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本领域已知的技术进行选择。本发明中提供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空穴传输层的材料为能够接收来自所述阳极或所述空穴注入层的空穴,使所述空穴移动至所述发光层并对所述空穴具有高迁移率的材料。
示例性地,所述空穴注入材料和所述空穴传输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芳香族胺衍生物(例如NPB、SqMA1)、六氮杂苯并菲衍生物(例如HACTN)、吲哚并咔唑衍生物、导电聚合物(例如PEDOT/PSS),酞菁、卟啉衍生物、二苯并茚并芴胺、螺二芴胺等。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特别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空穴注入材料和所述空穴传输材料选自具有式-1所示结构、式-2所示结构、式-3所示结构和式-4所示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131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141
其中,R1至R9的基团各自独立地选自单键、氢、氘、C1-C20的烷基、苯基、二联苯基、三联苯基、萘基、蒽基、菲基、苯并菲基、芘基、芴基、二甲基芴基、螺二芴基、咔唑基、噻吩基、苯并噻吩基、二苯并噻吩基、呋喃基、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呋喃基、吲哚基、吲哚咔唑基、茚并咔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咪唑基、噻唑基、喹啉基、异喹啉基、喹喔啉基、喹唑啉基、卟啉基、咔啉基、吡嗪基、哒嗪基、三嗪基。
本发明中对形成所述电子阻挡层的材料没有特别的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本领域已知的技术进行选择。本发明中提供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电子阻挡层材料选自具有较浅的LUMO能级和/或较大的三线态能量的材料。
示例性地,所述电子阻挡层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芳香族胺衍生物(例如NPB)、螺二芴胺(例如SpMA2)等。
任选地,所述发光层还含有主体材料。示例性地,所述主体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蒽类衍生物、咔唑类衍生物、芴类衍生物、芳胺类衍生物、有机硅类衍生物、咔唑-三嗪类衍生物、磷氧基类衍生物、菲啰啉衍生物等。
优选地,所述蒽类衍生物具有式-5所示结构,所述磷氧基类衍生物具有式-6所示结构;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142
其中,R11、R12、R13、R14、R15和R16各自独立地选自单键、氢、氘、取代或未取代的C1-C2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联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三联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萘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蒽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菲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芘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芴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甲基芴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螺二芴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呋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咔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茚并咔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嘧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啉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异喹啉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喔啉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唑啉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卟啉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啉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嗪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哒嗪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三嗪基。
优选地,所述客体材料为经由磷光、荧光、TADF(热激活延迟荧光)、MLCT(金属到配体电荷转移)、HLCT(具有杂化CT态)和三线态-三线态消灭方法中的至少一种方法产生发射的所述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
本发明中对形成所述空穴阻挡层的材料没有特别的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本领域已知的技术进行选择。本发明中提供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空穴阻挡层材料为具有较浅的LUMO能级和/或较大的三线态能量的材料。
示例性地,所述空穴阻挡层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菲啰啉衍生物(例如Bphen,BCP),苯并菲衍生物,苯并咪唑衍生物等。
本发明中对形成所述电子注入层的材料没有特别的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本领域已知的技术进行选择。示例性地,所述电子注入层材料包括但不限于LiF、CsF、Cs2CO3
本发明中对形成所述阴极的材料没有特别的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本领域已知的技术进行选择。本发明提供一种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阴极材料为具有较小功函数的材料。
优选情况下,所述阴极材料选自Al、Mg和Ag中的至少一种。
以下将通过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室温表示为25±2℃。
其中,以下实例涉及到的部分化合物的结构式如下: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161
评价:有机发光器件的特性评价
通过使用德国爱丁堡FLS980荧光光谱仪测试材料的色坐标。
制备例1:制备式M1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162
中间体M1-1的合成:氮气保护下,将活化过的锌粉(0.4mol)溶于30ml无水THF中,然后加入三甲基氯硅烷(25ml),搅拌15min,然后加入4-碘丁酸乙酯(0.4mol),在30℃下搅拌12h,降温至-10℃,然后加入氰化铜(0.2mol)、氯化锂(0.4mol)的THF溶剂(200ml)中,升温至0℃,搅拌10min,降温至-78℃,得到1号溶液。
将2-环庚烯-1-酮(0.28mol)和三甲基氯硅烷(0.66mol)溶于乙醚(250ml)中,然后缓慢滴加到1号溶液中,在-78℃下搅拌3h,升温至室温,反应12h。加入饱和NH4Cl(450ml)和饱和NH4OH(50ml)进行淬灭反应,采用乙酸乙酯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有机相用旋转蒸发除去溶剂,将残余物用甲醇进行重结晶,得到白色固体的中间体M1-1(收率:75%)。
式M1化合物的合成:将中间体M1-1(76mmol),叔丁醇钾(0.19mol)溶于无水THF(180ml)中,氮气保护下加热搅拌,升温至回流反应,TLC监测反应基本完全,冷却到室温,将反应液减压旋干,将残余物重结晶,得到白色固体的化合物式M1(收率:70%)。
质谱:C11H16O2,理论值:180.12,实测值:180.1。
元素分析:理论值:C:73.30%,H:8.95%,实测值:C:73.33%,H:8.97%。
制备例2:制备式M2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171
式M2化合物的合成:将式M1化合物(30mmol)溶于无水THF(60ml)中,溶解完全后,将混合物冷却到-30℃,然后缓慢加入1M的LDA溶液(60ml),在-20℃下继续反应2h,然后加入碘甲烷(30mmol)缓慢升温到室温,继续反应2h。
将上述混合物冷却到-30℃,然后缓慢加入1M的LDA溶液(60ml),在-20℃下继续反应2h,然后加入碘甲烷(30mmol)缓慢升温到室温,继续反应2h。
将上述混合物冷却到-30℃,然后缓慢加入1M的LDA溶液(60ml),在-20℃下继续反应2h,然后加入碘甲烷(30mmol)缓慢升温到室温,继续反应2h。
将上述混合物冷却到-30℃,然后缓慢加入1M的LDA溶液(60ml),在-20℃下继续反应2h,然后加入碘甲烷(30mmol)缓慢升温到室温,继续反应2h。饱和亚硫酸氢钠水溶液进行淬灭反应,采用二氯甲烷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干燥过滤后旋干,进行柱层析,得到白色固体的式M2化合物(收率:55%)。
质谱:C15H24O2,理论值:236.18,实测值:236.2。
元素分析:理论值:C:76.23%,H:10.24%,实测值:C:76.27%,H:10.25%。
制备例3:制备式M3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172
式M3化合物的合成:将式M1化合物(30mmol)溶于无水THF(60ml)中,溶解完全后,将混合物冷却到-30℃,然后缓慢加入1M的LDA溶液(60ml),在-20℃下继续反应2h,然后加入碘乙烷(30mmol)缓慢升温到室温,继续反应2h。
将上述混合物冷却到-30℃,然后缓慢加入1M的LDA溶液(60ml),在-20℃下继续反应2h,然后加入碘乙烷(30mmol)缓慢升温到室温,继续反应2h。
将上述混合物冷却到-30℃,然后缓慢加入1M的LDA溶液(60ml),在-20℃下继续反应2h,然后加入碘乙烷(30mmol)缓慢升温到室温,继续反应2h。
将上述混合物冷却到-30℃,然后缓慢加入1M的LDA溶液(60ml),在-20℃下继续反应2h,然后加入碘乙烷(30mmol)缓慢升温到室温,继续反应2h。饱和亚硫酸氢钠水溶液进行淬灭反应,采用二氯甲烷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干燥过滤后旋干,进行柱层析,得到白色固体的式M3化合物(收率:58%)。
质谱:C19H32O2,理论值:292.24,实测值:292.2。
元素分析:理论值:C:78.03%,H:11.03%,实测值:C:78.05%,H:11.00%。
制备例4:制备式M4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181
式M4化合物的合成:将式M1化合物(30mmol)溶于无水THF(60ml)中,溶解完全后,将混合物冷却到-30℃,然后缓慢加入1M的LDA溶液(60ml),在-20℃下继续反应2h,然后加入2-碘丙烷(30mmol)缓慢升温到室温,继续反应2h。
将上述混合物冷却到-30℃,然后缓慢加入1M的LDA溶液(60ml),在-20℃下继续反应2h,然后加入2-碘丙烷(30mmol)缓慢升温到室温,继续反应2h。饱和亚硫酸氢钠水溶液进行淬灭反应,采用二氯甲烷萃取三次,合并有机相,干燥过滤后旋干,进行柱层析,得到白色固体的式M4化合物(收率:67%)。
质谱:C17H28O2,理论值:264.21,实测值:264.2。
元素分析:理论值:C:77.22%,H:10.67%,实测值:C:77.25%,H:10.66%。
制备例5:制备化合物D-11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191
中间体D-11-1的合成:氮气保护下,将2-(3,5-二甲基苯基)-5-甲基喹啉(40mmol)和三氯化铱(10mmol)溶于80ml的乙氧基乙醇和40ml的水的混合溶液中,加热搅拌,升温至100℃,反应24h,降温至室温抽滤,依次用去离子水、乙醇和石油醚洗涤,得到粗品。将粗品依次用150ml乙醇、石油醚回流打浆,过滤得到中间体D-11-1(收率:51%)。
化合物D-11的合成:氮气保护下,将中间体D-11-1(10mmol)、式M1化合物(80mmol)和碳酸钠(80mmol)溶于2-乙氧基乙醇(150ml)中,加热搅拌,升温至回流反应,降温至室温过滤,减压旋干,进行柱层析,得到橙红色固体的化合物D-11(收率:45%)。
元素分析:理论值:C:65.65%,H:5.62%,N:3.19%;实测值:C:65.63%,H:5.65%,N:3.17%。
制备例6:制备化合物D-52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192
中间体D-52-1的合成:氮气保护下,将1-(3,5-二甲基苯基)-6-异丙基异喹啉(20mmol)和三氯化铱(5mmol)溶于40ml的乙氧基乙醇和20ml的水的混合溶液中,加热搅拌,升温至100℃,反应18h,降温至室温抽滤,依次用去离子水、乙醇和石油醚洗涤,得到粗品。将粗品依次用50ml乙醇、石油醚回流打浆,过滤得到中间体D-52-1(收率:58%)。
化合物D-52的合成:氮气保护下,将中间体D-52-1(10mmol)、式M2化合物(80mmol)和碳酸钠(80mmol)溶于2-乙氧基乙醇(160ml)中,加热搅拌,升温至回流反应,降温至室温过滤,减压旋干,进行柱层析,得到深红色固体的化合物D-52(收率:48%)。
元素分析:理论值:C:54.45%,H:3.36%,N:3.74%;实测值:C:54.43%,H:3.38%,N:3.75%。
制备例7:制备化合物D-84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201
化合物D-84的合成:氮气保护下,将中间体D-52-1(10mmol)、式M3化合物(80mmol)和碳酸钠(80mmol)溶于2-乙氧基乙醇(160ml)中,加热搅拌,升温至回流反应,降温至室温过滤,减压旋干,进行柱层析,得到深红色固体的化合物D-84(收率:44%)。
元素分析:理论值:C:68.68%,H:6.46%,N:2.76%;实测值:C:68.66%,H:6.47%,N:2.78%。
制备例8:制备化合物D-92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202
中间体D-92-1的合成:氮气保护下,将3-(3,5-二甲基苯基)异喹啉(40mmol)和三氯化铱(10mmol)溶于60ml的乙氧基乙醇和30ml的水的混合溶液中,加热搅拌,升温至100℃,反应24h,降温至室温抽滤,依次用去离子水、乙醇和石油醚洗涤,得到粗品。将粗品依次用150ml乙醇、石油醚回流打浆,过滤得到中间体D-92-1(收率:56%)。
化合物D-92的合成:氮气保护下,将中间体D-92-1(10mmol)、式M3化合物(80mmol)和碳酸钠(80mmol)溶于2-乙氧基乙醇(150ml)中,加热搅拌,升温至回流反应,降温至室温过滤,减压旋干,进行柱层析,得到深红色固体的化合物D-92(收率:47%)。
元素分析:理论值:C:67.92%,H:6.62%,N:2.83%;实测值:C:67.95%,H:6.66%,N:2.87%。
制备例9:制备化合物D-96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211
中间体D-96-1的合成:氮气保护下,将1,2-二苯基-1H-苯并[d]咪唑(40mmol)和三氯化铱(1mmol)溶于80ml的乙氧基乙醇和40ml的水的混合溶液中,加热搅拌,升温至100℃,反应28h,降温至室温抽滤,依次用去离子水、乙醇和石油醚洗涤,得到粗品。将粗品依次用150ml乙醇、石油醚回流打浆,过滤得到中间体D-96-1(收率:54%)。
化合物D-96的合成:氮气保护下,将中间体D-96-1(10mmol)、式M3化合物(80mmol)和碳酸钠(80mmol)溶于2-乙氧基乙醇(160ml)中,加热搅拌,升温至回流反应,降温至室温过滤,减压旋干,进行柱层析,得到深红色固体的化合物D-96(收率:43%)。
元素分析:理论值:C:67.92%,H:6.62%,N:2.83%;实测值:C:67.95%,H:6.66%,N:2.87%。
制备例10:制备化合物D-108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212
中间体D-108-1的合成:氮气保护下,将7-异丙基-1-苯基异喹啉(40mmol)和三氯化铱(10mmol)溶于70ml的乙氧基乙醇和35ml的水的混合溶液中,加热搅拌,升温至100℃,反应28h,降温至室温抽滤,依次用去离子水、乙醇和石油醚洗涤,得到粗品。将粗品依次用120ml乙醇、石油醚回流打浆,过滤得到中间体D-108-1(收率:51%)。
化合物D-108的合成:氮气保护下,将中间体D-108-1(10mmol)、式M4化合物(80mmol)和碳酸钠(80mmol)溶于2-乙氧基乙醇(160ml)中,加热搅拌,升温至回流反应,降温至室温过滤,减压旋干,进行柱层析,得到深红色固体的化合物D-108(收率:48%)。
元素分析:理论值:C:67.92%,H:6.62%,N:2.83%;实测值:C:67.95%,H:6.66%,N:2.87%。
以下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均与化合物D-11的合成方法相似,所不同的是,将原料进行适应性地替换。
化合物D-17:元素分析:理论值:C:63.92%,H:4.87%,N:3.47%;实测值:C:63.97%,H:4.88%,N:3.44%。
化合物D-20:元素分析:理论值:C:66.57%,H:6.02%,N:3.04%;实测值:C:66.55%,H:6.04%,N:3.04%。
化合物D-28:元素分析:理论值:C:64.65%,H:5.18%,N:3.35%;实测值:C:64.63%,H:5.19%,N:3.32%。
化合物D-37:元素分析:理论值:C:66.27%,H:5.33%,N:3.15%;实测值:C:66.29%,H:5.35%,N:3.16%。
化合物D-40:元素分析:理论值:C:66.57%,H:6.02%,N:3.04%;实测值:C:66.59%,H:6.07%,N:3.01%。
化合物D-43:元素分析:理论值:C:65.97%,H:5.76%,N:3.14%;实测值:C:65.94%,H:5.76%,N:3.18%。
化合物D-61:元素分析:理论值:C:58.59%,H:4.95%,N:3.20%;实测值:C:58.57%,H:4.94%,N:3.24%。
化合物D-66:元素分析:理论值:C:60.35%,H:4.82%,N:3.43%;实测值:C:60.37%,H:4.82%,N:3.43%。
化合物D-69:元素分析:理论值:C:62.17%,H:5.98%,N:3.54%;实测值:C:62.19%,H:5.99%,N:3.53%。
化合物D-73:元素分析:理论值:C:67.66%,H:6.50%,N:2.87%;实测值:C:67.65%,H:6.56%,N:2.88%。
化合物D-74:元素分析:理论值:C:66.57%,H:6.02%,N:3.04%;实测值:C:66.58%,H:6.06%,N:3.02%。
化合物D-75:元素分析:理论值:C:67.13%,H:6.27%,N:2.95%;实测值:C:67.17%,H:6.25%,N:2.93%。
化合物D-76:元素分析:理论值:C:67.66%,H:6.50%,N:2.87%;实测值:C:67.68%,H:6.48%,N:2.92%。
化合物D-83:元素分析:理论值:C:67.13%,H:6.27%,N:2.95%;实测值:C:67.12%,H:6.24%,N:2.96%。
化合物D-94:元素分析:理论值:C:59.77%,H:5.24%,N:3.10%;实测值:C:59.76%,H:5.24%,N:3.11%。
化合物D-128:元素分析:理论值:C:67.27%,H:6.07%,N:2.96%;实测值:C:67.29%,H:6.05%,N:2.97%。
化合物D-130:元素分析:理论值:C:68.30%,H:6.54%,N:2.79%;实测值:C:68.33%,H:6.53%,N:2.77%。
实施例1:制备有机致电发光器件
依次用去离子水,以及丙酮:乙醇(v:v=1:1)超声处理具有氧化铟锡(ITO)电极(阳极)的玻璃衬底之后,将处理后的玻璃衬底在洁净环境下干燥,用紫外光和臭氧清洗,并用低能阳离子束轰击玻璃衬底表面;
将上述带有阳极的玻璃衬底置于真空腔内,抽真空至1×10-4Pa,将化合物HAT-CN蒸镀于阳极层膜上形成空穴注入层,蒸镀速率为0.1nm/s,厚度为5nm;
将化合物NPB蒸镀于空穴注入层膜上形成空穴传输层,蒸镀速率为0.1nm/s,厚度为60nm;
将主体材料化合物RH和客体材料化合物D-11,采用多源共蒸的方法蒸镀于空穴传输层膜上形成发光层,调节主体材料的蒸镀速率为0.1nm/s,客体材料的蒸镀速率为主体材料蒸镀速率的10%,厚度为30nm;
将化合物ET-1和化合物ET-2,采用多源共蒸的方法蒸镀于发光层膜上形成电子传输层,蒸镀速率均为0.1nm/s,厚度为30nm;
将LiF蒸镀于电子传输层膜上形成电子注入层;厚度为1nm;
将Al蒸镀于电子注入层膜上形成阴极,厚度为150nm。
实施例2-11
采用与实施例1相似的方法制备有机致电发光器件,所不同的是,将实施例1中的化合物D-11替换成表1中的相应化合物,其余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
实施例12:制备有机致电发光器件
依次用去离子水,以及丙酮:乙醇(v:v=1:1)超声处理具有氧化铟锡(ITO)电极(阳极)的玻璃衬底之后,将处理后的玻璃衬底在洁净环境下干燥,用紫外光和臭氧清洗,并用低能阳离子束轰击玻璃衬底表面;
将上述带有阳极的玻璃衬底置于真空腔内,抽真空至1×10-4Pa,将化合物HAT-CN蒸镀于阳极层膜上形成空穴注入层,蒸镀速率为0.1nm/s,厚度为5nm;
将化合物NPB蒸镀于空穴注入层膜上形成空穴传输层,蒸镀速率为0.1nm/s,厚度为60nm;
将主体材料化合物GH和客体材料化合物D-37,采用多源共蒸的方法蒸镀于空穴传输层膜上形成发光层,调节主体材料的蒸镀速率为0.1nm/s,客体材料的蒸镀速率为主体材料蒸镀速率的10%,厚度为30nm;
将化合物ET-1和化合物ET-2,采用多源共蒸的方法蒸镀于发光层膜上形成电子传输层,蒸镀速率均为0.1nm/s,厚度为30nm;
将LiF蒸镀于电子传输层膜上形成电子注入层;厚度为1nm;
将Al蒸镀于电子注入层膜上形成阴极,厚度为150nm。
实施例13-18
采用与实施例12相似的方法制备有机致电发光器件,所不同的是,将实施例12中的化合物D-37替换成表2中的相应化合物,其余均与实施例12中相同。
对比例1
采用与实施例1相似的方法制备有机致电发光器件,所不同的是,将实施例1中的化合物D-11替换成式Ref-1所示的化合物,其余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241
对比例2
采用与实施例1相似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不同的是,将实施例1中的化合物D-11替换成式Ref-2所示的化合物,其余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251
对比例3
采用与实施例1相似的方法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不同的是,将实施例1中的化合物D-11替换成式Ref-3所示的化合物,其余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252
对比例4
采用与实施例12相似的方法制备有机致电发光器件,所不同的是,将实施例12中的化合物D-37替换成式Ref-4所示的化合物,其余均与实施例12中相同。
Figure BDA0003081482840000253
测试例1
在亮度为2000cd/m2下,测定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制备得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和电流效率,结果见表1。
测试例2
在亮度为10000cd/m2下,测定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制备得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和电流效率,结果见表2。
表1
客体材料 驱动电压(V) 发光效率(cd/A) CIE 颜色
实施例1 化合物D-11 4.26 16.5 (0.60,0.38) 橙色
实施例2 化合物D-40 4.33 17.1 (0.61,0.38) 橙色
实施例3 化合物D-61 4.29 17.4 (0.62,0.37) 橙色
实施例4 化合物D-75 4.37 17.8 (0.61,0.37) 橙色
实施例5 化合物D-76 4.32 18.0 (0.62,0.39) 橙色
实施例6 化合物D-128 4.38 16.8 (0.62,0.38) 橙色
实施例7 化合物D-20 4.27 9.7 (0.68,0.31) 红色
实施例8 化合物D-52 4.42 10.4 (0.67,0.30) 红色
实施例9 化合物D-84 4.36 10.7 (0.67,0.30) 红色
实施例10 化合物D-108 4.37 10.2 (0.68,0.32) 红色
实施例11 化合物D-130 4.33 9.9 (0.68,0.33) 红色
对比例1 化合物Ref-1 4.60 13.6 (0.60,0.38) 橙色
对比例2 化合物Ref-2 4.67 12.0 (0.60,0.37) 橙色
对比例3 化合物Ref-3 4.71 7.5 (0.68,0.32) 红色
表2
客体材料 驱动电压(V) 发光效率(cd/A) CIE 颜色
实施例12 化合物D-37 4.32 63.7 (0.31,0.63) 绿色
实施例13 化合物D-66 4.37 62.6 (0.30,0.61) 绿色
实施例14 化合物D-69 4.25 65.9 (0.32,0.62) 绿色
实施例15 化合物D-96 4.40 63.2 (0.33,0.63) 绿色
实施例16 化合物D-28 4.36 23.4 (0.47,0.53) 黄色
实施例17 化合物D-92 4.38 24.2 (0.48,0.53) 黄色
实施例18 化合物D-94 4.29 23.8 (0.46,0.51) 黄色
对比例4 化合物Ref-4 4.64 52.3 (0.32,0.62) 绿色
通过表1和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的化合物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层中的客体材料时,与现有技术相比,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时,具有较低的驱动电压及更高的发光效率。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技术特征以任何其它的合适方式进行组合,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该化合物具有Ir(LA)(LB)2所示的结构,其中,LA具有式(IA)所示的结构,LB为式(IB)所示的结构、LB310所示的结构、LB311所示的结构、LB312所示的结构、LB313所示的结构或LB314所示的结构;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011
在式(IA)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20的烷基、C6-C20的芳基;或者R1与R2的组合以及R3与R4的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环合形成4-6元饱和环;
在式(IB)中,X为C或N,
Q环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异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菲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噁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烷环;
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20的烷基、C6-C20的芳基;或者R1、R2、R3、R4中的任意相邻两者一起环合形成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并吡啶环中的至少一种环结构;
且所述Q环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以及R1、R2、R3、R4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C1-C10的烷基、苯基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在Ir(LA)(LB)2所示的结构中,LA具有式(IA)所示的结构,LB为式(IB)所示的结构、LB310所示的结构、LB311所示的结构、LB312所示的结构、LB313所示的结构或LB314所示的结构;
在式(IA)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15的烷基、C6-C15的芳基;或者R1与R2的组合以及R3与R4的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环合形成4-6元饱和环;
在式(IB)中,X为C或N,
Q环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异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菲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噁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烷环;
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15的烷基、C6-C15的芳基;或者R1、R2、R3、R4中的任意相邻两者一起环合形成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并吡啶环中的至少一种环结构;
且所述Q环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以及R1、R2、R3、R4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C1-C8的烷基、苯基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在Ir(LA)(LB)2所示的结构中,LA具有式(IA)所示的结构,LB为式(IB)所示的结构、LB310所示的结构、LB311所示的结构、LB312所示的结构、LB313所示的结构或LB314所示的结构;
在式(IA)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10的烷基、C6-C12的芳基;或者R1与R2的组合以及R3与R4的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环合形成4-6元饱和环;
在式(IB)中,X为C或N,
Q环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异喹啉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菲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吲哚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噁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吲哚并吡啶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咪唑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咯烷环;
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10的烷基、C6-C12的芳基;或者R1、R2、R3、R4中的任意相邻两者一起环合形成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苯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萘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吡啶并呋喃环、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并噻吩环、取代或未取代的噻吩并吡啶中的至少一种环结构;
且所述Q环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以及R1、R2、R3、R4上任选存在的取代基,各自独立地选自C1-C6的烷基、苯基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在Ir(LA)(LB)2所示的结构中,
在式(IA)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C1-C7的烷基、C6-C10的芳基;或者R1与R2的组合以及R3与R4的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环合形成4-6元饱和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在Ir(LA)(LB)2所示的结构中,
在式(IA)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H、甲基、乙基、C3的直链烷基、C3的支链烷基、C3的环烷基、C4的直链烷基、C4的支链烷基、C4的环烷基、C5的直链烷基、C5的支链烷基、C5的环烷基、C6的直链烷基、C6的支链烷基、C6的环烷基、C7的直链烷基、C7的支链烷基、C7的环烷基、苯基;或者R1与R2的组合以及R3与R4的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组合环合形成4-6元饱和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在Ir(LA)(LB)2所示的结构中,LA选自以下结构组成的组: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04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05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061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在Ir(LA)(LB)2所示的结构中,LB选自以下结构组成的组: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062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07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08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09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10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11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12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13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141
优选地,所述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142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15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16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17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18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19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20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21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22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23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24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25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26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27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28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29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30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31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32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33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34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35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36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37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38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39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40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41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42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43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44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45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46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47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48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49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50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51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52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53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54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55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56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57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58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59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60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61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62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63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64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65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66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67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68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69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70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71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72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73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74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75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76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77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78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79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80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81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82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83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84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85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86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87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88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89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90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91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92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93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94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95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96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97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98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099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00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01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02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03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04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05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06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07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08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09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10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11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12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13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14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15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16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17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18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19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20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21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22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23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24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25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26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27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28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29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30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31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32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33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34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35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36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37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38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391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化合物,其中,Ir(LA)(LB)2所示的结构选自以下结构组成的组: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392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40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41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421
Figure FDA0003081482830001431
9.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作为有机电致磷光材料的应用;
优选地,所述有机电致磷光材料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有机电致磷光材料。
10.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含有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存在于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中;
优选地,所述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为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中的客体材料;
优选地,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含有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发光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
CN202110567691.3A 2020-10-23 2021-05-24 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致电发光器件 Active CN1144786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37017416A KR20230096016A (ko) 2020-10-23 2021-10-25 1,3-디케톤 리간드 함유 화합물 및 이의 응용,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PCT/CN2021/126122 WO2022083779A1 (zh) 2020-10-23 2021-10-25 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致电发光器件
US18/250,186 US20230382935A1 (en) 2020-10-23 2021-10-25 Compound containing 1,3-diketone ligand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504943 2020-10-23
CN202011150494 2020-10-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78640A true CN114478640A (zh) 2022-05-13
CN114478640B CN114478640B (zh) 2023-10-24

Family

ID=81491512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22974.6A Active CN114478637B (zh) 2020-10-23 2021-05-13 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致电发光器件
CN202110556895.7A Active CN114478638B (zh) 2020-10-23 2021-05-21 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致电发光器件
CN202110567691.3A Active CN114478640B (zh) 2020-10-23 2021-05-24 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致电发光器件
CN202110567686.2A Active CN114478639B (zh) 2020-10-23 2021-05-24 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致电发光器件
CN202110585083.5A Active CN114478641B (zh) 2020-10-23 2021-05-27 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致电发光器件
CN202110592860.9A Active CN114478642B (zh) 2020-10-23 2021-05-28 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致电发光器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22974.6A Active CN114478637B (zh) 2020-10-23 2021-05-13 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致电发光器件
CN202110556895.7A Active CN114478638B (zh) 2020-10-23 2021-05-21 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致电发光器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67686.2A Active CN114478639B (zh) 2020-10-23 2021-05-24 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致电发光器件
CN202110585083.5A Active CN114478641B (zh) 2020-10-23 2021-05-27 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致电发光器件
CN202110592860.9A Active CN114478642B (zh) 2020-10-23 2021-05-28 一种含1,3-二酮配体的化合物及其应用、一种有机致电发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6) CN114478637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73246A1 (en) * 2007-12-06 2009-06-11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iridium (iii) complexes with sterically demanding ligands
CN104140441A (zh) * 2013-05-09 2014-11-12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红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铱金属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4844659A (zh) * 2014-02-18 2015-08-19 环球展览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20937B1 (ko) * 2002-12-03 2005-10-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용 페닐피리딘 - 이리듐 금속착체화합물,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를 사용한 유기 전계발광 소자
US7718087B2 (en) * 2006-07-28 2010-05-18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Organic iridium compositions and their use in electronic devices
CN102417587A (zh) * 2011-11-04 2012-04-18 华南理工大学 含(烷基取代-)s,s-二氧-二苯并噻吩单元的电磷光聚合物及其应用
JP5897171B2 (ja) * 2014-06-13 2016-03-30 田中貴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の有機イリジウム錯体
US11459349B2 (en) * 2018-05-25 2022-10-04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evices
CN109593105B (zh) * 2018-12-21 2021-08-31 石家庄诚志永华显示材料有限公司 金属配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73246A1 (en) * 2007-12-06 2009-06-11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iridium (iii) complexes with sterically demanding ligands
CN104140441A (zh) * 2013-05-09 2014-11-12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红光有机电致磷光材料铱金属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4844659A (zh) * 2014-02-18 2015-08-19 环球展览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房树清等: "β-二酮类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光电性能", 《精细化工》 *
李杰等: "新型黄光铱磷光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化学世界》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78637B (zh) 2023-09-05
CN114478639A (zh) 2022-05-13
CN114478641A (zh) 2022-05-13
CN114478638A (zh) 2022-05-13
CN114478642A (zh) 2022-05-13
CN114478639B (zh) 2024-03-12
CN114478637A (zh) 2022-05-13
CN114478640B (zh) 2023-10-24
CN114478642B (zh) 2023-08-18
CN114478641B (zh) 2023-09-05
CN114478638B (zh) 2024-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41284B1 (ko) 다환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Ho et al. Red‐light‐emitting iridium complexes with hole‐transporting 9‐arylcarbazole moieties for electrophosphorescence efficiency/color purity trade‐off optimization
TWI527875B (zh) 新穎有機電場發光化合物及使用該化合物之有機電場發光裝置
TWI468489B (zh)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compounds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s
TWI457416B (zh)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compounds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s
JP6100368B2 (ja) Oled発光領域のためのビスカルバゾール誘導体ホスト物質及び緑色発光体
JP6307687B2 (ja) アミン誘導体、有機発光材料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TWI603939B (zh) 有機材料及使用其的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KR20130110934A (ko) 유기금속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TWI404789B (zh) Organic light field light emitting element material and organic electric field light emitting element
JP2016001749A (ja) 新規有機電界発光化合物およびこれを使用する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EP2110376A1 (en) Novel compounds for electronic material and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201520307A (zh) 有機電場發光化合物及含該化合物之有機電場發光裝置
KR20110049217A (ko) 신규한 유기 발광 화합물 및 이를 채용하고 있는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KR20110008723A (ko) 신규한 유기 발광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KR20100099327A (ko) 인광성 발광 다이오드 내 카르바졸 함유 물질
TW201317326A (zh) 有機電激發光元件用材料及使用其之有機電激發光元件
TW201105774A (en) Novel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compounds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13526014A (ja) 新規有機電界発光化合物およびこれを使用する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WO2013174075A1 (zh) 一类含空穴传输功能基团的铱配合物及其电致发光器件
CN107556319B (zh) 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材料及使用该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WO2013172835A1 (en) Biscarbazole derivative host materials for oled emissive region
TWI682935B (zh)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材料及使用其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JP5591464B2 (ja) 新規な赤色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ト化合物及びこれを使用する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トデバイス
CN109824671B (zh) 一种喹唑啉并三氮唑衍生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领域的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