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69262B - 取栓支架及取栓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取栓支架及取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69262B
CN114469262B CN202210390204.5A CN202210390204A CN114469262B CN 114469262 B CN114469262 B CN 114469262B CN 202210390204 A CN202210390204 A CN 202210390204A CN 114469262 B CN114469262 B CN 1144692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conical
grid
support
grid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9020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69262A (zh
Inventor
俞华沣
吴潭
钱彤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Chuang Micr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ahechuang Micr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ahechuang Micr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ahechuang Micr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9020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69262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69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92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692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692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17/221Gripping devices in the form of loops or baskets for gripping calculi or similar types of obstru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82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86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 A61F2/90Stents in a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e-like elements; Stents in the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a net-like or mesh-like structu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95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lacement or removal of stents or stent-graf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2017/22038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with a guide wi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2Implements for squeezing-off ulcers or the like on the inside of inner organs of the body; Implements for scraping-out cavities of body organs, e.g. bones; Calculus removers; Calculus smashing apparatus; Apparatus for removing obstructions in blood vesse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B17/221Gripping devices in the form of loops or baskets for gripping calculi or similar types of obstructions
    • A61B2017/2212Gripping devices in the form of loops or baskets for gripping calculi or similar types of obstructions having a closed distal end, e.g. a loop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250/00Special features of prostheses classified in groups A61F2/00 - A61F2/26 or A61F2/82 or A61F9/00 or A61F11/00 or subgroups thereof
    • A61F2250/0058Additional features; Implant or prostheses propert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61F2250/0096Markers and sensors for detecting a position or changes of a position of an implant, e.g. RF sensors, ultrasound markers
    • A61F2250/0098Markers and sensors for detecting a position or changes of a position of an implant, e.g. RF sensors, ultrasound markers radio-opaque, e.g. radio-opaque mark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Surger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适用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取栓支架及取栓装置,取栓装置包括取栓支架,取栓支架包括输送导丝、支撑杆和至少两个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分布的网格单元,网格单元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连接的锥形段和主体段,锥形段的锥顶位置连接于支撑杆,锥形段的锥底位置连接于主体段;锥形段的孔隙小于主体段至少部分的孔隙;任意两个沿预设方向相邻的网格单元依次为第一网格单元和第二网格单元,第二网格单元的锥形段之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网格单元的主体段内,并与第一网格单元的锥形段和主体段共同围合形成容置腔。如此设置,使得取栓支架具有较佳的弯曲贴壁性能,以防止血栓在取栓支架弯曲塌陷时被挤压破碎,且能够减少血栓的逃逸。

Description

取栓支架及取栓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取栓支架及取栓装置。
背景技术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俗称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流的突然阻塞而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所导致的神经组织损伤,是卒中最常见类型,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尤其是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脑卒中,尤其是大血管闭塞所致的急性脑卒中,往往病情凶险,死亡率、致残率高,会给患者造成最大危害;一旦发生中风,给患者本身、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目前,取栓装置是一种用于抓捕血管中的血栓,以实现血管再通的医疗工具,其能够较好地实现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具体地,治疗时,先将取栓装置的取栓支架放入血管内的栓塞位置,然后释放取栓支架,使得取栓支架抓捕栓塞位置的血栓,最后回收取栓支架,从而将血栓取出。然而,目前的取栓支架抓捕能力较差,其在取栓过程中难以牢靠地抓捕血栓,往往存在血栓逃逸的问题;并且,如附图1所示,目前的取栓支架10'在经过弯曲的血管20'时会随着血管20'进行弯曲塌陷,而不能够保持良好的贴壁性能,导致取栓支架10'内抓取的血栓被挤压破碎而脱离取栓支架10',脱离取栓支架10'的血栓进入血管20'内并随血液流动,会对其他血管造成堵塞。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取栓支架及取栓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取栓支架抓捕血栓不牢和弯曲贴壁性能差导致血栓破碎逃逸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取栓支架,包括输送导丝、连接于输送导丝的支撑杆和至少两个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分布的网格单元,各网格单元均具有压缩构型和经由压缩构型膨胀后形成的展开构型;网格单元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连接的锥形段和主体段,锥形段的锥顶位置连接于支撑杆,锥形段的锥底位置连接于主体段,主体段沿预设方向的相对两端相互贯通设置,且支撑杆穿设于锥形段和主体段;锥形段的孔隙小于主体段至少部分的孔隙;任意两个沿预设方向相邻的网格单元依次为第一网格单元和第二网格单元,第二网格单元的锥形段之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网格单元的主体段内,并与第一网格单元的锥形段和主体段共同围合形成容置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网格单元的主体段套设于第二网格单元的主体段的至少部分外周,以使所述取栓支架在径向上形成多层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段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连接的筒形段和喇叭段,筒形段远离喇叭段的一端连接于锥形段的锥底位置,锥形段的孔隙小于筒形段的孔隙;第二网格单元的锥形段之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网格单元的喇叭段内,并与第一网格单元的喇叭段、筒形段和锥形段共同围合形成容置腔;喇叭段包括至少两个沿周向依次分布于筒形段上的第一网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网兜包括至少两个延伸体,至少两个延伸体的一端沿周向间隔设置于筒形段上,至少两个延伸体的另一端相互聚拢并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喇叭段包括三个第一网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网格单元的锥形段的锥顶位置位于第一网格单元的筒形段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网格单元的筒形段之孔隙小于第一网格单元的筒形段之孔隙;
和/或,第二网格单元的锥形段之孔隙小于第一网格单元的锥形段之孔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筒形段的丝径大于锥形段的丝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网格单元的筒形段之丝径小于第一网格单元的筒形段之丝径;
和/或,第二网格单元的锥形段之丝径小于第一网格单元的锥形段之丝径。
在一个实施例中,锥形段的锥顶位置具有第一标记,和/或,第一网兜远离筒形段的一端具有第二标记。
在一个实施例中,取栓支架还包括末端网格支架,网格单元和末端网格支架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分布;末端网格支架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锥状部、筒状部和第二锥状部,第一锥状部的锥顶位置和第二锥状部的锥顶位置均连接于支撑杆,筒状部沿预设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锥状部的锥底位置和第二锥状部的锥底位置,且第一锥状部、筒状部和第二锥状部围合形成容纳腔;第一锥状部的至少部分位于相邻的喇叭段内,并与相邻的锥形段、筒形段、喇叭段共同围合形成容置腔;第一锥状部的孔隙小于相邻的筒形段之孔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筒状部的孔隙大于第一锥状部和第二锥状部的孔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筒状部的孔隙小于相邻的筒形段之孔隙;
和/或,第一锥状部和第二锥状部的孔隙均小于相邻的锥形段之孔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筒状部的丝径大于第一锥状部和第二锥状部的丝径。
在一个实施例中,筒状部的丝径小于相邻的筒形段之丝径;
和/或,第一锥状部的丝径和第二锥状部的丝径均小于相邻的锥形段之丝径。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格单元包括第一网格支架和套接于第一网格支架的第二网格支架,第一网格支架和第二网格支架均具有锥形段和主体段;第一网格支架的锥形段和第二网格支架的锥形段的组合结构之孔隙小于第一网格支架的主体段和第二网格支架的主体段的组合结构之孔隙;第二网格单元的第二网格支架的锥形段之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网格单元的第一网格支架之主体段内,并与第一网格单元的第一网格支架之锥形段和主体段共同围合形成容置腔。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取栓装置,包括导入鞘管和取栓支架,导入鞘管被配置为将取栓支架导入血管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及取栓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至少两个网格单元沿预设方向间隔分布,则相邻两个网格单元可不同步活动,这样,当取栓支架经过弯曲的血管时,第一网格单元的主体段背离锥形段的一端能够和第二网格单元相对活动,以更好地贴合血管的内壁,如此使得取栓支架具有较佳的弯曲贴壁性能,减少了取栓支架在经过弯曲血管时发生塌陷的现象,从而减少了取栓支架塌陷导致容置腔内的血栓被挤压破碎而脱落在血液中的现象;并且,锥形段的孔隙小于主体段至少部分的孔隙,当血栓从主体段的孔隙进入容置腔内时,第二网格单元的锥形段通过其孔隙设计能够更好地对第一网格单元的容置腔内的血栓进行限位,从而防止容置腔内的血栓在取栓支架撤回时从主体段的开口处脱离取栓支架,有助于减少血栓的逃逸;此外,第二网格单元的锥形段之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网格单元的主体段内,使得第一网格单元的主体段之开口处和第二网格单元的锥形段之间的间隙较小,这样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一网格单元的容置腔内的血栓通过第一网格单元的主体段之开口处逃逸的概率,从而进一步减少血栓的逃逸。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一方面具有较好的过弯贴壁性能,以防止血栓在取栓支架弯曲塌陷时被挤压破碎,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的抓捕能力,以减少血栓的逃逸;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也具有上述的过弯贴壁性能好、血栓逃逸率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的取栓支架在弯曲血管中的效果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提供的取栓支架的正视图;
图4为图2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网格单元的正视图;
图5为图2提供的取栓支架在弯曲血管中的效果图;
图6为图2提供的取栓支架的取栓过程图;
图7为图2提供的取栓支架的展开图;
图8为图2提供的取栓支架的末端网格支架的正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网格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取栓支架的展开图;
图11为图10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网格单元的展开图;
图12为图10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相邻两个网格单元的展开图;
图13为图10提供的取栓支架的末端网格支架和相邻网格单元的展开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15为图14提供的取栓支架的网格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分解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支撑杆;20-网格单元;20a-第一网格单元;20b-第二网格单元;21-锥形段;211-第二网兜;212-第一标记;22-主体段;221-筒形段;222-喇叭段;2221-第一网兜;22211-延伸体;22212-第二标记;23-第一网格支架;24-第二网格支架;30-末端网格支架;301-容纳腔;31-第一锥状部;311-第三网兜;312-第三标记;32-筒状部;33-第二锥状部;331-第四网兜;332-第四标记;40-容置腔;50-微导管;60-输送导丝;70-血管;m-血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其中,两个以上包含两个。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包括取栓支架和导入鞘管,导入鞘管被配置为将取栓支架导入血管70内;其中,取栓支架具有压缩构型和展开构型;取栓支架可配合微导管50、导入鞘管进行取栓工作。具体地,取栓时,取栓支架压入微导管50内,并处于压缩状态,微导管50和取栓支架通过导入鞘管导入血管70内;当微导管50和取栓支架输送至血管70内的栓塞位置后,微导管50撤回,取栓支架释放为展开状态,并抓捕血栓m;最后,微导管50和取栓支架撤回,从而将抓捕到的血栓m取出。
本实施例中,取栓支架沿预设方向的相对两端依次为近端和远端;其中,近端指的是取栓支架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远端指的是取栓支架远离操作者的一端,可以理解地,预设方向为近端指向远端的方向,且预设方向与取栓支架的撤回方向相反;示例性地,预设方向为图示中的方向Y。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包括输送导丝60、支撑杆10和至少两个网格单元20。示例性地,如图2至图5所示,网格单元20设置为两个,当然,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网格单元20还可以设置为三个、四个甚至更多。
具体地,输送导丝60和支撑杆10均设置为沿预设方向延伸的细长状结构,示例性地,输送导丝60为导丝,可选地,输送导丝60为金属导丝;其中,支撑杆10的近端连接于输送导丝60的远端。
至少两个网格单元20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分布,各网格单元20均具有压缩构型和展开构型,展开构型经由压缩构型膨胀后形成。可以理解地,网格单元20由形状记忆材料制成,当取栓支架位于微导管50内时,网格单元20在微导管50内壁的压缩下处于压缩状态,此时网格单元20的构型为压缩构型;当取栓支架从微导管50内释放时,网格单元20沿径向膨胀展开,此时网格单元20的构型为展开构型;其中,上述形状记忆材料可选为镍钛合金丝。
网格单元20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连接的锥形段21和主体段22,锥形段21的锥顶位置连接于支撑杆10,锥形段21的锥底位置连接于主体段22;主体段22沿预设方向的相对两端相互贯通设置,也即是,主体段22为沿预设方向贯通设置的中空结构;支撑杆10穿设于锥形段21和主体段22,锥形段21的孔隙小于主体段22至少部分的孔隙。基于此,锥形段21的锥底位置位于锥形段21的远端,并和主体段22的近端连接,锥形段21的锥顶位置位于锥形段21的近端,也即是,锥形段21的锥顶位置位于锥形段21沿预设方向远离主体段22的一端,可以理解地,锥形段21沿预设方向的相对两端依次为其锥顶位置和锥底位置,锥形段21的外径沿预设方向渐扩设置;并且,网格单元20的开口位于网格单元20的远端。
任意两个沿预设方向相邻的网格单元20依次为第一网格单元20a和第二网格单元20b,可以理解地,任意相邻的两个网格单元20中,近端的网格单元20为第一网格单元20a,远端的网格单元20为第二网格单元20b;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内,并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锥形段21和主体段22共同围合形成容置腔40。其中,取栓支架被配置为在取栓时将抓捕的血栓m容置于容置腔40内,也即是,容置腔40用于容置血栓m。
基于此,取栓支架的工作原理为:当取栓支架位于栓塞位置,且处于展开构型时,栓塞位置的血栓m主要通过主体段22的网孔进入容置腔40内,然后,撤回取栓支架,从而将容置腔40内的血栓m取出。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和以下描述的“至少部分”具体指的是对应结构的其中一部分或者该对应结构的全部。
示例性地,“主体段22至少部分”指的是主体段22的其中一部分或者主体段22整体;相应地,“锥形段21的孔隙小于主体段22至少部分的孔隙”具体指的是,锥形段21的孔隙小于主体段22其中一部分的孔隙,或者,锥形段21的孔隙小于主体段22全部的孔隙;还可以理解地,主体段22具有孔隙大于锥形段21孔隙的部分,则主体段22的孔隙大于锥形段21孔隙的部分为主体段22的其中一部分或者为整个主体段22;具体地,主体段22的孔隙大于锥形段21孔隙的部分为主体段22用于供血栓m进入容置腔40内的部分,更具体地,主体段22的孔隙大于锥形段21孔隙的部分为下文实施例涉及的筒形段221。
继续,示例性地,“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至少部分”指的是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的其中一部分或者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整体;相应地,“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内”具体指的是,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其中一部分位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内,或者,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完全位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内;还可以理解地,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具有位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内的部分,该部分为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的其中一部分或者全部。
其中,对于下文中未进行详细解释的“至少部分”,也可同理解释。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两个网格单元20沿预设方向间隔分布,基于此,实现了取栓支架在预设方向上的多段式设计,使得相邻两个网格单元20可相对活动,也即是,相邻两个网格单元20可不同步活动;这样,当取栓支架经过弯曲的血管70时,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背离锥形段21的一端能够和第二网格单元20b相对活动,以更好地贴合血管70的内壁,如此使得取栓支架具有较佳的弯曲贴壁性能,使得取栓支架在经过弯曲的血管70时不会发生塌陷现象,如此设置,减少了取栓支架在经过弯曲血管70时发生塌陷的现象,从而减少了取栓支架发生塌陷现象导致容置腔40内的血栓m被网格支架挤压而产生破碎的现象,进而减少了血栓m被挤压破碎后脱落在血液中的现象,如此有助于提高取栓支架的抓捕能力。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网格单元20的锥形段21连接于支撑杆10,基于此,至少两个网格单元20通过支撑杆10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实现了取栓支架的整体性;如此,在第一网格单元20a和第二网格单元20b相对活动时,仍然能够实现对血栓m的抓捕操作。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支撑杆10连接于各网格单元20的锥形段21之锥顶位置,能够实现对各网格单元20的支撑作用,有助于减缓网格单元20的塌陷问题。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至少部分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锥形段21和主体段22共同围合形成容置腔40,且锥形段21的孔隙小于主体段22至少部分的孔隙,基于此,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的孔隙小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至少部分的孔隙;如此设置,使得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阻挡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的开口,当血栓m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之网孔进入其容置腔40内时,第二网格单体的锥形段21通过其孔隙大小的设计,使其能够更好地对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容置腔40内的血栓m进行限位,从而防止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容置腔40内的血栓m在取栓支架撤回时从主体段22的开口处脱离取栓支架,也即是,第二网格单元20b通过其孔隙设计能够沿预设方向的反方向限位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容置腔40内的血栓,从而有助于减少血栓m的逃逸,进而有助于提高取栓支架对血栓m的抓捕能力。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内,可以理解地,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至少部分嵌入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内,也即是,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套设于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的外周,实现了第一网格单元20a和第二网格单元20b的径向分层设计,这样,在能够实现第一网格单元20a和第二网格单元20b的分段设计的基础上,使得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之开口处和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间的间隙较小,如此进一步提高了第二网格单元20b对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容置腔40内的血栓m的限位能力,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容置腔40内的血栓m通过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之开口处逃逸的概率,从而进一步减少血栓m的逃逸,以进一步提高取栓支架对血栓m的抓捕能力。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内,且锥形段21设置为锥形状,如此设置,在实现相邻两个网格单元20的径向依次套接的基础上,能够避免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活动时被第二网格单元20b干涉的现象,使得当取栓支架经过弯曲的血管70时,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相对于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活动的灵活性更高,而不会被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干涉,这样,不管血管70的弯曲方向如何,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之远端都能够相对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进行适应性地活动,从而有助于提高网格单元20的弯曲贴壁性能,从而有助于提高取栓支架的抓捕能力。此外,锥形段21的设计,使得取栓支架能够更好地进入微导管50和导入鞘管,如此有助于提高取栓支架的使用便利性。
相关技术中,也存在一些由至少两个网格支架间隔设置组成的取栓支架,这里假设相邻的两个网格支架分别为近端网格支架和远端网格支架,近端网格支架的远端开口和远端网格支架的近端区域限定成接收空间;其中,远端网格支架的近端区域为孔隙较大的用于容纳血栓m的区域,也即是,远端网格支架的近端区域主要设置为用于容纳血栓m;这类取栓支架在取栓过程中,血栓m从近端网格支架的远端开口进入接收空间内,使得血栓m最后容置于近端网格支架的远端开口和远端网格支架的近端区域内,如此设置,使得近端网格支架的远端开口和远端网格支架的近端区域均需设置有较大的空间,且远端网格支架的近端区域也需设置较大的孔隙,这样设置,取栓支架撤回时容易造成血栓m的逃逸。而本申请实施中,一方面,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孔隙小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至少部分之孔隙,使得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实现对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容置腔40内的血栓m的限位,而非容纳血栓m,如此有助于减少血栓m的逃逸,以提高取栓支架的抓捕能力;另一方面,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内,减小了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开口处和第二网格单元20b之间的间隙,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减少血栓m的逃逸,从而有助于提高取栓支架的抓捕能力,如此设置,本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和取栓装置,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取栓支架,具有更强的抓捕能力和更小的血栓逃逸率。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栓支架,一方面具有较好的过弯贴壁性能,能够有效防止血栓m在取栓支架弯曲塌陷时被取栓支架挤压破碎,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的抓捕能力,以减少血栓m的逃逸,如此,取栓支架具有更高的抓捕率;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栓装置,也具有上述的过弯贴壁性能好、血栓m逃逸率低的优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套设于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的外周,且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还套设于第二网格单元20b的主体段22的至少部分外周,以使取栓支架在径向上形成多层结构;可以理解地,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完全嵌入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内,且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背离锥形段21的一端延伸至第二网格单元20b的主体段22,以使得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还套设于第二网格单元20b的主体段22的至少部分外周。基于此,使得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尽可能地延伸至第二网格单元20b的主体段22,从而实现了相邻两个网格单元20的主体段22的相互套接,也即是实现了相邻两个网格单元20的主体段22的径向分层设计,如此在实现第一网格单元20a和第二网格单元20b的径向分层设计、第一网格单元20a和第二网格单元20b沿预设方向上的分段设计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开口处和第二网格单元20b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容置腔40内的血栓m的逃逸,以进一步提高取栓支架的抓捕能力。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网格单元2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网格单元20的主体段22沿径向依次层叠设计,也即是至少两个网格单元20依次套接,使得取栓支架形成在径向分层的多层结构;其中,这里所称多层结构的多层,指的是至少两层。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网格单元20b的主体段22的至少部分”指的是第二网格单元20b的主体段22的其中一部分或者整体;相应地,“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还套设于第二网格单元20b的主体段22的至少部分外周”具体指的是,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主体段22套设于第二网格单元20b其中一部分的外周,或者完全套设于第二网格单元20b的外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5,主体段22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连接的筒形段221和喇叭段222,筒形段221沿预设方向远离喇叭段222的一端连接于锥形段21的锥底位置,可以理解地,筒形段221的近端连接于锥形段21的锥底位置,筒形段221的远端连接于喇叭段222;锥形段21的孔隙小于筒形段221的孔隙;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喇叭段222内,并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喇叭段222、筒形段221和锥形段21共同围合形成容置腔40;喇叭段222包括至少两个沿周向依次分布于筒形段221上的第一网兜2221。
其中,附图中的虚线主要用于将各网格单元20划分为锥形段21、筒形段221和喇叭段222,并不用于对网格单元20的结构做出限定。
具体地,介入治疗时,首先通过血管70造影确定血管70的栓塞位置,然后放入导入鞘管,将导引导丝和微导管50交替推送放置到栓塞位置的近端,撤出导引导丝,将取栓支架顺着微导管50放入到栓塞位置,具体如图6中的(a)所示,此时取栓支架压入微导管50内,并处于压缩构型,取栓支架和微导管50输送至血管70内的栓塞位置;
如图6中的(b),然后,将取栓支架和微导管50穿过血管70内的血栓m,使得血栓m位于取栓支架的第一网格单元20a的筒形段221;
如图6中的(c),然后,沿预设方向的反方向撤回微导管50,使得取栓支架沿径向膨胀形成展开构型,此时,血栓m通过第一网格单元20a的筒形段221之孔隙进入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容置腔40内,且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限位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容置腔40的开口处,防止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容置腔40内的血栓m通过其开口逃逸;其中,当第一网格单元20a抓捕的血栓m被第一网格单元20a割碎后,割碎的血栓m可被第二网格单元20b抓捕;
最后,撤回微导管50和取栓支架,以将取栓支架抓捕的血栓m取出。
基于此,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喇叭段222内,也即是,第一网格单元20a的至少两个第一网兜2221围设于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的外周;如此设置,至少两个第一网兜2221的设计,使得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各第一网兜2221均能够相对于第二网格单元20b进行适应性的活动,也即是第一网格单元20a的至少两个第一网兜2221的活动方向可各不相同,则喇叭段222相对于第二网格单元20b活动的灵活性更高,并且,至少两个第一网兜2221的设计,使得喇叭段222的柔软性更好,具有更好的弯曲性能,这样,当取栓支架经过弯曲的血管70时,各第一网兜2221能够更好地和血管70的内壁贴合,如此进一步使得取栓支架具有较佳的过弯贴壁性能,从而能够进一步解决取栓支架弯曲塌陷导致容置腔40内的血栓m被挤压破碎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取栓支架的抓捕能力。此外,第一网兜2221的设计,使得容置腔40内的血栓m准备从容置腔40的远端开口逃逸时,第一网兜2221能够兜住该血栓m,以实现对容置腔40内的血栓m的限位阻拦作用,从而防止血栓m的逃逸,以进一步提高取栓支架的抓捕能力。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喇叭段222沿预设方向背离筒形段221的一端延伸至第二网格单元20b的筒形段221,也即是,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喇叭段222围设于第二网格单元20b的筒形段221的至少部分外周。如此设置,基于喇叭段222具有较好的柔软性和弯曲性能的优势,使得喇叭段222能够更好地减小第一网格单元20a的远端处的开口和第二网格单元20b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容置腔40内的血栓m的逃逸,以进一步提高取栓支架的抓捕能力。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网格单元20b的筒形段221的至少部分”指的是第二网格单元20b的筒形段221的其中一部分或者整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各第一网兜2221均包括至少两个延伸体22211,至少两个延伸体22211的一端沿周向间隔设置于筒形段221上,至少两个延伸体22211的另一端相互聚拢并连接;基于此,第一网兜2221的外径沿预设方向减缩设置,使得第一网兜2221大致呈叶片状。如此设置,大致呈叶片状,使得第一网兜2221具有较佳的柔软性,进而使得喇叭具有较佳的弯曲贴壁性能,从而进一步解决取栓支架弯曲塌陷导致血栓m被挤压破碎的问题;并且,各第一网兜2221包括至少两个延伸体22211的设计,使得第一网兜2221能够更好地兜住容置腔40内的血栓m,以进一步减少容置腔40内的血栓m的逃逸。
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各第一网兜2221包括两个延伸体22211,使得第一网兜2221具有较佳的柔软性,也即是使得第一网兜2221具有较佳的弯曲贴壁性能,在该基础上,使得第一网兜2221还具有较佳的兜住血栓m的优点,从而能够减少血栓m的逃逸;如此设置,延伸体22211的数量设置,能够使得第一网兜2221兼顾较佳的弯曲贴壁性能和减少血栓m逃逸的优点。当然,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第一网兜2221可包括至少三个延伸体22211。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各喇叭段222包括三个第一网兜2221,则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三个第一网兜2221围设于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基于此,一方面,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三个第一网兜2221围设于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的设置,使得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喇叭段222和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间的间隙较小,从而能够进一步减缓血栓m的逃逸,另一方面,三个第一网兜2221的设计,使得喇叭段222具有较佳的柔软性,而不至于具有过大的径向支撑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在经过弯曲血管70时贴合血管70的内壁;如此设置,第一网兜2221的数量设计,能够使得喇叭段222兼顾较佳的弯曲贴壁性能和减少血栓m逃逸的优点。当然,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第一网兜2221的数量可设置为两个或至少四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图3、图5和图7,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的锥顶位置位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筒形段221内,可以理解地,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穿设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喇叭段222,且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的锥顶位置延伸至第一网格单元20a的筒形段221内。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取栓支架经过弯曲的血管70,且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喇叭段222相对第二网格单元20b活动,以贴合血管70的内壁时,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喇叭段222和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间的间隙会因为喇叭段222的贴壁操作增大;而本实施例中,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的锥顶位置位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筒形段221内,使得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能够限位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容置腔40位于筒形段221内的血栓m,以进一步提高对血栓m的限位能力,这样,即使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喇叭段222和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间的间隙在取栓过程中暂时增大,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也能够很好地对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容置腔40内的血栓m实现限位,从而防止血栓m的逃逸,使得取栓支架具有较佳的抓捕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图3和7,第二网格单元20b的筒形段221之孔隙小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筒形段221之孔隙,基于此,在预设方向上,至少两个筒形段221的孔隙逐渐减小;如此设置,取栓支架取栓时,血栓m先通过第一网格单元20a的筒形段221之孔隙进入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容置腔40内,当第一网格单元20a内的血栓m在第一网格单元20a的作用下被切割时,切割后的小尺寸血栓m在取栓支架撤回时大致沿着预设方向逃逸至第二网格单元20b,从而从第二网格单元20b的筒形段221之孔隙进入第二网格单元20b的容置腔40内,依次类推,被切割产生逃逸的血栓m能够沿预设方向依次被至少两个网格单元20抓捕,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取栓支架的抓捕能力,从而减少取栓支架取栓过程中血栓m的逃逸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孔隙小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锥形段21之孔隙,基于此,在预设方向上,至少两个锥形段21的孔隙逐渐减小。
示例性地,假设预设方向上具有至少三个网格单元20;血栓m先通过第一个网格单元20的筒形段221之孔隙进入第一个网格单元20的容置腔40内,此时第二个网格单元20的锥形段21通过其孔隙设计能够实现对第一个网格单元20的容置腔40内的血栓m的限位作用;当第一个网格单元20内的血栓m在第一个网格单元20的作用下被切割时,切割后的小尺寸血栓m在取栓支架撤回时大致沿着预设方向逃逸至第二个网格单元20,从而从第二个网格单元20的筒形段221之孔隙进入第二个网格单元20的容置腔40内,此时第三个网格单元20的锥形段21通过其孔隙设计能够实现对第二个网格单元20内的小尺寸血栓m的限位作用。如此设置,取栓支架在预设方向上的孔隙设计,能够实现对血栓m的适应性的抓捕,也即是使得多个网格单元20能够在预设方向上实现对不同尺寸的血栓m的抓捕操作,可以理解地,取栓支架逐级实现对不同尺寸的血栓m的适应性抓捕操作,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血栓m的抓捕能力,减少血栓m的逃逸。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锥形段21的锥顶位置具有第一标记212,基于此,取栓支架能够通过第一标记212实现定位,有助于提高取栓支架的取栓便利性。
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3、图4和图7,锥形段21包括至少两个沿周向依次分布的第二网兜211,第二网兜211的结构与第一网兜2221的结构相似,区别在于第二网兜211的外径大致沿预设方向渐扩设置;其中,至少两个第二网兜211的远端组成锥形段21的锥底位置,至少两个第二网兜211的近端连接于支撑杆10,并组成锥形段21的锥顶位置。如此设置,锥形段21的第二网兜211的设计,使得锥形段21能够较好地实现对血栓m的限位阻拦作用,从而有助于减少血栓m的逃逸,以提高取栓支架的抓捕能力。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网兜211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第二网兜211的数量可影响锥形段21的孔隙大小和锥形段21的径向支撑力;其中,第二网兜211的数量增多,会增大锥形段21的径向支撑力,且同时减小锥形段21的孔隙。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第二网兜211的数量设置为三个,在使得锥形段21具有较佳的径向支撑力的基础上,使得锥形段21基于其孔隙设计能够较好地对血栓m进行限位阻拦作用。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根据取栓支架的展开图,第一网格单元20a的相邻两个第二网兜211的近端之间隙大于第二网格单元20b的相邻两个第二网兜211的近端之间隙,如此使得第一网格单元20a的锥形段21之孔隙大于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孔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各第一网兜2221沿预设方向远离筒形段221的一端均具有第二标记22212;基于此,各网格单元20沿预设方向的远端均具有至少两个间隔分布的第二标记22212,如此,当取栓支架经过弯曲的血管70时,能够通过至少两个第二标记22212看到取栓支架是否发生塌陷,以获取取栓支架的取栓情况,从而有助于提高取后续栓支架的抓捕能力。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各网格单元20的近端具有第一标记212,各网格单元20的远端具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标记22212,使得各网格单元20具有较多的标记点,进而使得整个取栓支架具有较多的标记点,能够体现出取栓支架全显影的特点,如此有助于进一步准确地获取取栓支架的取栓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图3和8,取栓支架还包括末端网格支架30,网格单元20和末端网格支架30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分布。末端网格支架30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锥状部31、筒状部32和第二锥状部33,第一锥状部31的锥顶位置和第二锥状部33的锥顶位置均连接于支撑杆10,筒状部32沿预设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锥状部31的锥底位置和第二锥状部33的锥底位置;基于此,可以理解地,第一锥状部31的锥顶位置位于第一锥状部31的近端,也即是位于第一锥状部31沿预设方向远离筒状部32的一端,则第一锥状部31沿预设方向的相对两端依次为其锥顶位置和锥底位置,第一锥状部31在预设方向上渐扩设置;相应的,第二锥状部33的锥顶位置位于第二锥状部33的远端,也即是位于第二锥状部33沿预设方向远离筒状部32的一端,则第二锥状部33沿预设方向的相对两端依次为其锥底位置和锥顶位置,第二锥状部33在预设方向上减缩设置。
第一锥状部31、筒状部32和第二锥状部33围合形成用于容纳血栓m的容纳腔301。
第一锥状部31的至少部分位于相邻的喇叭段222内,并与相邻的网格单元20的锥形段21、筒形段221、喇叭段222共同围合形成上述的容置腔40;且第一锥状部31的孔隙小于相邻的网格单元20的筒形段221之孔隙。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锥状部31的至少部分位于相邻的喇叭段222内”指的是第一锥状部31其中一部分位于相邻的喇叭段222内,或者第一锥状部31完全位于相邻的喇叭段222内。
基于此,一方面,网格单元20和末端网格支架30沿预设方向间隔分布,则第一锥状部31和相邻网格单元20的喇叭段222间隔设置,也即是,网格单元20和末端网格支架30呈分段设计,如此设置,当取栓支架经过弯曲的血管70时,与末端网格支架30相邻的喇叭段222能够相对末端网格支架30活动,以更好地贴合弯曲血管70的内壁,从而减缓网格单元20对血栓m的挤压破碎问题;另一方面,第一锥状部31的孔隙小于相邻网格单元20的筒形段221之孔隙,使得第一锥状部31能够对相邻网格单元20的容置腔40内之血栓m进行限位,从而减小血栓m逃逸的概率;另一方面,第一锥状部31的至少部分位于相邻的喇叭段222内,这样能够减小第一锥状部31和相邻网格单元20的喇叭段222之间的间隙,从而进一步减小血栓m逃逸的概率;另一方面,当末端网格支架30的容纳腔301内容置有血栓m时,第二锥状部33的设计,使得第二锥状部33能够对筒状部32内的血栓m进行限位,从而减少血栓m的逃逸。其中,第一锥状部31与网格单元20的锥形段21之设计原理相同,且作用也可相同。其中,血栓m主要通过末端网格支架30的筒状部32之网孔进入容纳腔301内。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锥形段21、第一锥状部31和第二锥状部33的设置,使得取栓支架更加容易、方便地进行移动,从而使得取栓支架更加容易、方便地进出导入鞘管、微导管50,如此有助于提高取栓支架的取栓便利性。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与末端网格支架30相邻的网格单元20之喇叭段222围设于末端网格支架30的筒状部32的至少部分外周,如此有助于减小与末端网格支架30相邻的网格单元20的远端开口和末端网格支架30之间的间隙,如此有助于进一步减缓血栓m的逃逸问题。
其中,“末端网格支架30的筒状部32的至少部分”指的是末端网格支架30的筒形段32的其中一部分或者整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筒状部32的孔隙大于第一锥状部31和第二锥状部33的孔隙。基于此,使得血栓m能够通过末端网格支架30的筒状部32之孔隙进入末端网格支架30内,而第一锥状部31和第二锥状部33能够实现对筒状部32内的血栓m的限位阻拦作用,防止筒状部32内的血栓m逃逸,且第一锥状部31还能够实现对相邻的网格单元20内的血栓m的限位阻拦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和图8,筒状部32的孔隙小于相邻网格单元20的筒形段221之孔隙;如此设置,取栓支架取栓时,当网格单元20内的血栓m在网格单元20的作用下被切割时,切割后的小尺寸血栓m在取栓支架撤回时逃逸至末端网格支架30,从而从筒状部32的孔隙进入末端网格支架30内,这样,筒状部32的孔隙设计,能够进一步实现取栓支架大致沿预设方向逐级对不同尺寸的血栓m进行适应性的抓捕操作,如此提高了取栓支架的抓捕能力,从而减少取栓支架取栓过程中血栓m的逃逸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和图8,第一锥状部31和第二锥状部33的孔隙均小于相邻网格单元20的锥形段21之孔隙。如此设置,当被切割后的小尺寸血栓m进入与末端网格支架30相邻的容置腔40内时,第一锥状部31的孔隙设计,使得第一锥状部31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相邻容置腔40内的小尺寸血栓m的限位阻拦作用,同时,当血栓m再次被切割并通过筒状部32的孔隙进入末端网格支架30内时,第二锥状部33还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再次切割的小尺寸血栓m进行限位阻拦作用,如此,有助于取栓支架适应性地实现对血栓m进行抓捕,从而提高取栓支架对血栓m的抓捕能力,并减少逃逸。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和图8,第一锥状部31包括至少两个沿周向依次分布的第三网兜311,第三网兜311的结构和第二网兜211的结构相似,第三网兜311沿预设方向渐扩设置,且至少两个第三网兜311的远端组成第一锥状部31的锥底位置,至少两个第三网兜311的近端连接于支撑杆10,并组成第一锥状部31的锥顶位置;第一锥状部31的锥顶位置具有第三标记312。如此设置,一方面,第一锥状部31的第三网兜311设计,使得第一锥状部31能够较好地实现对血栓m的限位阻拦作用,从而有助于减少血栓m的逃逸,另一方面,第三标记312的设计,能够实现取栓支架的第一锥状部31的定位。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根据取栓支架的展开图,相邻两个第三网兜311的近端之间隙小于相邻两个第二网兜211的近端之间隙,如此使得第一锥状部31的孔隙小于相邻的锥形段21的孔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8,第二锥状部33包括至少两个沿周向依次分布的第四网兜331,第四网兜331的结构与第二网兜211的结构相似,第四网兜331沿预设方向减缩设置,且至少两个第四网兜331的近端组成第二锥状部33的锥底位置,至少两个第四网兜331的远端连接于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第二锥状部33的锥顶位置,第二锥状部33的锥顶位置具有第四标记332。如此设置,第二锥状部33的第四网兜331设计,使得第二锥状部33能够较好地实现对血栓m的限位阻拦作用,从而有助于减少血栓m的逃逸,另一方面,第四标记332的设计,能够实现取栓支架的第二锥状部33的定位。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根据取栓支架的展开图,相邻两个第四网兜331的近端之间隙小于相邻两个第二网兜211的近端之间隙,如此使得第二锥状部33的孔隙小于相邻的锥形段21的孔隙。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标记212、第二标记22212、第三标记312和第四标记332的设计,使得取栓支架上具有较多的标记点,能够体现出取栓支架全显影的特点,如此有助于进一步准确地获取取栓支架的取栓情况,并且还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取栓支架的各个位置的定位,从而有助于取栓支架在取栓过程中更好地定位至血栓m,从而更好地抓捕血栓m。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第一网兜2221的数量为6个,6个第一网兜2221沿周向依次分布设置,如此设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第一网兜2221对容置腔40内的血栓m的限位阻拦效果,从而进一步减少血栓m的逃逸。
具体地,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第一网兜2221的数量还可以设置为两个、四个、五个甚至更多。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三
请一并参阅图10和图1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筒形段221的丝径大于锥形段21的丝径。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基于实施例一的设计,筒形段221的孔隙大于锥形段21的孔隙,在使得血栓m能够通过筒形段221的孔隙进入容置腔40内的基础上,锥形段21能够实现对血栓m的限位阻拦效果,这一设计,难免会使得筒形段221的径向支撑力小于锥形段21的径向支撑力;而本实施例中,筒形段221的丝径大于锥形段21的丝径,如此设置,在满足筒形段221和锥形段21的孔隙设计的基础上,能够使得网格单元20具有较为均匀的径向支撑力,这样有助于使得网格单元20具有较为均匀的过弯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实施例一的设计,第二网格单元20b的筒形段221之孔隙小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筒形段221之孔隙,使得第二网格单元20b的筒形段221能够适应性地接收被第一网格单元20a切割后的小尺寸血栓m,从而提高血栓m的抓捕率,这一设计,难免会使得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径向支撑力小于第二网格单元20b的径向支撑力。
请一并参阅图10和图12,本实施例中,第二网格单元20b的筒形段221之丝径小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筒形段221之丝径;如此设置,在满足第一网格单元20a的筒形段221和第二网格单元20b的筒形段221之间隙设计的基础上,能够使得取栓支架具有较为均匀的径向支撑力,如此有助于使得取栓支架具有较为均匀的过弯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实施例一的设计,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孔隙小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锥形段21之孔隙,使得远端的锥形段21能够更好地阻挡切割后的小尺寸血栓m,以进一步减少血栓m的逃逸,这一设计,难免会使得第一网格单元20a的锥形段21的径向支撑力小于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的径向支撑力。
请一并参阅图10和图12,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之丝径小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锥形段21之丝径。如此设置,在满足第一网格单元20a的锥形段21和第二网格单元20b的锥形段21的孔隙设计的基础上,能使得取栓支架具有较为均匀的径向支撑力,如此有助于使得取栓支架具有较为均匀的过弯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0和图13,第一锥状部31和第二锥状部33的孔隙均小于筒状部32的孔隙;第一锥状部31的丝径、第二锥状部33的丝径均小于筒状部32的丝径,如此设置,使得末端网格支架30具有较为均匀的径向支撑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0和图13,筒状部32的丝径小于相邻网格单元20的筒形段221的丝径,和/或,第一锥状部31的丝径和第二锥状部33的丝径均小于相邻网格单元20的锥形段21的丝径;如此设置,使得取栓支架具有较为均匀的径向支撑力。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四
请一并参阅图14至图1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网格单元20包括第一网格支架23和套接于第一网格支架23外的第二网格支架24,如此设置,第一网格支架23能够给第二网格支架24提供支撑力,使得网格单元20具有较大的径向支撑力,这样有助于网格单元20对容置腔40内的血栓m的限位效果,从而有助于将血栓m完整地抓捕至目标位置,以有助于提高取栓支架的取栓效果。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网格单元20包括两个两个网格支架,这两个网格支架分别为第一网格支架23和第二网格支架24,而实施例一中的各网格单元20均包括一个网格支架。
第一网格支架23和第二网格支架24均具有锥形段21和主体段22,也即是,第一网格支架23和第二网格支架24的结构相似;第二网格单元20b的第二网格支架24的锥形段21之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第一网格支架23之主体段22内,并与第一网格单元20a的第一网格支架23之锥形段21和主体段22共同围合形成上述的容置腔40。
第一网格支架23的锥形段21和第二网格支架24的锥形段21的组合结构之孔隙小于第一网格支架23的主体段22和第二网格支架24的主体段22的组合结构之孔隙;基于此,血栓m能够通过第一网格支架23的主体段22和第二网格支架24的主体段22的组合结构之孔隙进入容置腔40内,并且,第二网格单元20b的第一网格支架23的锥形段21和第二网格支架24的锥形段21之组合结构能够限位阻拦第一网格单元20a的容置腔40的血栓m,以减少血栓m的逃逸。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一个网格单元20中,第一网格支架23的喇叭段222和第二网格支架24的喇叭段222沿周向错开设置,也即是,第一网格支架23的第一网兜2221和第二网格支架24的第一网兜2221沿周向依次错开,这样,各网格单元20的远端能够具有更多的网兜,使得第一网格支架23的喇叭段222和第二网格支架24的喇叭段222能够更好地限位阻拦容置腔40内的血栓m,并且,使得相邻的两个第一网兜2221的间隙较小,从而能够更好地减少血栓m的逃逸;并且,第一网格支架23的第一网兜2221和第二网格支架24的第一网兜2221沿周向依次错开设置,使得网格大于20的喇叭段222具有更高的径向支撑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喇叭段222对血栓的限位能力。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网格支架23和第二网格支架24可沿预设方向重合设置,或者,如图15所示,第一网格支架23和第二网格支架24沿预设方向错开设置。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导丝、连接于输送导丝的支撑杆和至少两个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分布的网格单元,各所述网格单元均具有压缩构型和经由所述压缩构型膨胀后形成的展开构型;所述网格单元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连接的锥形段和主体段,所述锥形段的锥顶位置连接于所述支撑杆,所述锥形段的锥底位置连接于所述主体段,所述主体段沿预设方向的相对两端相互贯通设置,且所述支撑杆穿设于所述锥形段和所述主体段;所述锥形段的孔隙小于所述主体段至少部分的孔隙;任意两个沿预设方向相邻的所述网格单元依次为第一网格单元和第二网格单元,所述第二网格单元的所述锥形段之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网格单元的所述主体段内,并与所述第一网格单元的所述锥形段和所述主体段共同围合形成容置腔;
所述主体段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连接的筒形段和喇叭段,所述筒形段远离所述喇叭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锥形段的锥底位置,所述锥形段的孔隙小于所述筒形段的孔隙;所述第二网格单元的所述锥形段之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网格单元的所述喇叭段内,并与所述第一网格单元的所述喇叭段、所述筒形段和所述锥形段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喇叭段包括至少两个沿周向依次分布于所述筒形段上的第一网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格单元的所述主体段套设于所述第二网格单元的所述主体段的至少部分外周,以使所述取栓支架在径向上形成多层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兜包括至少两个延伸体,至少两个所述延伸体的一端沿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筒形段上,至少两个所述延伸体的另一端相互聚拢并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喇叭段包括三个所述第一网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格单元的所述锥形段的锥顶位置位于所述第一网格单元的所述筒形段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格单元的所述筒形段之孔隙小于所述第一网格单元的所述筒形段之孔隙;
和/或,所述第二网格单元的所述锥形段之孔隙小于所述第一网格单元的所述锥形段之孔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形段的丝径大于所述锥形段的丝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格单元的所述筒形段之丝径小于所述第一网格单元的所述筒形段之丝径;
和/或,所述第二网格单元的所述锥形段之丝径小于所述第一网格单元的所述锥形段之丝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段的锥顶位置具有第一标记,和/或,所述第一网兜远离所述筒形段的一端具有第二标记。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栓支架还包括末端网格支架,所述网格单元和所述末端网格支架沿预设方向依次间隔分布;所述末端网格支架包括沿预设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锥状部、筒状部和第二锥状部,所述第一锥状部的锥顶位置和所述第二锥状部的锥顶位置均连接于所述支撑杆,所述筒状部沿预设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锥状部的锥底位置和所述第二锥状部的锥底位置,且所述第一锥状部、所述筒状部和所述第二锥状部围合形成容纳腔;所述第一锥状部的至少部分位于相邻的所述喇叭段内,并与相邻的所述锥形段、所述筒形段、所述喇叭段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锥状部的孔隙小于相邻的所述筒形段之孔隙。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部的孔隙大于所述第一锥状部和所述第二锥状部的孔隙。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部的孔隙小于相邻的所述筒形段之孔隙;
和/或,所述第一锥状部和所述第二锥状部的孔隙均小于相邻的所述锥形段之孔隙。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部的丝径大于所述第一锥状部和所述第二锥状部的丝径。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部的丝径小于相邻的所述筒形段之丝径;
和/或,所述第一锥状部的丝径和所述第二锥状部的丝径均小于相邻的所述锥形段之丝径。
15.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取栓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单元包括第一网格支架和套接于所述第一网格支架的第二网格支架,所述第一网格支架和所述第二网格支架均具有所述锥形段和所述主体段;所述第一网格支架的所述锥形段和所述第二网格支架的所述锥形段的组合结构之孔隙小于所述第一网格支架的所述主体段和所述第二网格支架的所述主体段的组合结构之孔隙;所述第二网格单元的所述第二网格支架的所述锥形段之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网格单元的所述第一网格支架之所述主体段内,并与所述第一网格单元的所述第一网格支架之所述锥形段和所述主体段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置腔。
16.一种取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入鞘管和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取栓支架,所述导入鞘管被配置为将所述取栓支架导入血管内。
CN202210390204.5A 2022-04-14 2022-04-14 取栓支架及取栓装置 Active CN1144692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90204.5A CN114469262B (zh) 2022-04-14 2022-04-14 取栓支架及取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90204.5A CN114469262B (zh) 2022-04-14 2022-04-14 取栓支架及取栓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9262A CN114469262A (zh) 2022-05-13
CN114469262B true CN114469262B (zh) 2022-06-28

Family

ID=81488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90204.5A Active CN114469262B (zh) 2022-04-14 2022-04-14 取栓支架及取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692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53953B (zh) * 2022-09-08 2023-01-03 深圳市华和创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三维编织支架、制作方法
CN115500897B (zh) * 2022-11-16 2023-02-17 杭州亿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段式取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28417A1 (en) * 2004-03-26 2005-10-13 Teitelbaum George P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removing a matter from a body cavity of a patient
CN206576918U (zh) * 2016-12-20 2017-10-24 北京久事神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段式取栓装置
CN214966296U (zh) * 2020-12-30 2021-12-03 上海融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节段网篮式取栓支架及其取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69262A (zh) 2022-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469262B (zh) 取栓支架及取栓装置
KR102258237B1 (ko) 허혈성 뇌졸증 장치
RU2599592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звлечения эмболической окклюзии
CN213552145U (zh) 取栓装置
CN105662533B (zh) 一种带有螺旋结构的血管取栓装置及其血栓治疗仪
EP1587429A1 (en) Embolus extractor
CN110575225A (zh) 取栓装置以及介入医疗系统
CN217938321U (zh) 一种取栓支架
CN211749877U (zh) 一种有近端保护和远端保护功能的取栓支架装置
CN113951978A (zh) 血栓清除装置
CN217338719U (zh) 血栓清除装置
WO2023015652A1 (zh) 一种取栓装置
CN213821613U (zh) 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
CN115040197A (zh) 血栓捕获系统
CN213787661U (zh) 一种取栓支架装置
CN209884262U (zh) 取栓器
CN111053594A (zh) 取栓器
CN114403980A (zh) 取栓装置
CN213821612U (zh) 取栓支架、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
CN213821611U (zh) 取栓支架、取栓装置及取栓系统
CN110711011B (zh) 取栓装置
US20220175411A1 (en) Stent retriever with embolic prevention device
CN113040986B (zh) 支架、取栓装置以及取栓系统
CN116801835A (zh) 一种血栓取出装置
CA3035481A1 (en) Thrombus retriev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29

Address after: No. 31, Mount Taishan Road, Laiwu High tech Zone, Jinan, Shandong 250000

Patentee after: Shandong Chuang Micro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310,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buildi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o. 8, Yuexing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uahechuang Micro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