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46688A - 自发电开关 - Google Patents
自发电开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446688A CN114446688A CN202210011367.8A CN202210011367A CN114446688A CN 114446688 A CN114446688 A CN 114446688A CN 202210011367 A CN202210011367 A CN 202210011367A CN 114446688 A CN114446688 A CN 1144466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ey
- self
- linkage
- generating
- trig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3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269 spontaneous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976 improv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81 potential ener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881 depres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18—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electrical output from mechanical input, e.g. generator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发电开关,涉及电器领域,该自发电开关包括:壳体;按键,与壳体连接,并沿第一方向延伸;触发件,与壳体连接,位于按键下方,并具有能够被按键触动的联动部;复位结构,位于按键下方,能够使按键复位;发电组件,能够被触发件触发产生电能;其中,按键包括可按压的按压部,按压部被按压时能够触动联动部进而触发发电组件产生电能。这种自发电开关的结构更加简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发电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是一种能够控制电器状态的装置,当前市面上无线开关由于安装位置灵活越来越受欢迎。现有技术中无线开关的供电大致分为电池供电和自发电两种,其中电池供电的无线开关需要定期更换电池,使用不便。而相关技术中自发电开关结构复杂,不利于自发电开关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发电开关,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自发电开关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发电开关,该自发电开关包括:壳体;按键,与所述壳体连接,并沿第一方向延伸;触发件,与所述壳体连接,位于所述按键下方,并具有能够被所述按键触动的联动部;复位结构,位于所述按键下方,能够使所述按键复位;发电组件,能够被所述触发件触发产生电能;其中,所述按键包括可按压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被按压时能够触动所述联动部进而触发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按键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按压部由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联动部位于所述按键下方的中部,以使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按压部被按压时均能触动所述联动部。
进一步的,所述按键包括:按键本体,具有设置于所述按键本体上方表面的所述按压部;抵接部,位于所述按键本体的下方,且能够触动所述联动部。
进一步的,所述抵接部包括:第一子抵接部,所述第一子抵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第一子抵接部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第二子抵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位于各相邻的所述第一子抵接部之间,并连接各相邻的所述第一子抵接部;其中,所述第一子抵接部和所述第二子抵接部均延伸至同一水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触发件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联动部连接,且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可枢转地连接;其中,所述联动部能够被所述按键触动并绕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连接位置枢转。
进一步的,所述触发件还包括折边,所述折边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折边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折边设置有安装孔或安装轴,所述折边通过所述安装孔或所述安装轴与所述壳体可枢转地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具有多个,多个所述连接部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发电组件的至少一侧,且至少一个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加强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自发电开关还包括按键支撑部,位于所述按键和所述触发件之间,与所述抵接部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按键具有多个,所述按键支撑部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按键支撑部对应地设置于各所述按键的下方,且各所述按键支撑部之间设置有分隔部。
进一步的,所述自发电开关还包括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电路板,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发电组件连接;检测开关,所述检测开关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检测开关均与所述电路板连接,且多个所述检测开关分别能够被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触动。
进一步的,所述自发电开关还包括检测开关防护层,位于所述检测开关上方,且所述检测开关防护层的刚度大于第一阈值。
进一步的,所述自发电开关还包括:防水件,位于所述按键和所述检测开关之间;其中,所述按键支撑部和所述检测开关防护层均设置于所述防水件。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和环绕所述底壁设置的侧壁;所述防水件还设置有能够与所述侧壁抵接的限位凸台。
进一步的,所述自发电开关还包括中盖,位于所述按键与所述防水件之间;其中,所述中盖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按键下方设置有卡扣组件,所述卡扣组件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一通孔内,在所述按键被按压时,所述卡扣组件向所述防水件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按键本体下方还具有能够触动所述检测开关的检测开关触点,所述检测开关触点具有多个,并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端的所述卡扣组件与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的所述检测开关触点的间距,以及靠近所述第二端的所述卡扣组件与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的所述检测开关触点的间距均小于第二阈值。
进一步的,在所述按键未被按压的状态下,所述检测开关触点的端部与所述检测开关防护层的距离大于第三阈值。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件还设置有用于容纳各所述卡扣组件的容纳槽,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存在两个所述容纳槽与所述联动部的间距不同,以适配不同形状的所述按键与所述壳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件还包括位于所述联动部上方的联动部防护层,所述中盖包括供所述联动部防护层穿过的第二通孔,还包括用于供所述检测开关防护层穿过的第三通孔,以及覆盖所述发电组件的至少部分的防护部;其中,所述第二通孔至少具有两个,且在第二方向上,至少各一个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防护部的两侧。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按键的数量至少为三个,位于中间的所述按键具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抵接部,且所述抵接部分别位于所述防护部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自发电开关还包括防水件,所述防水件设置于所述按键下方,所述按键内侧面设有卡扣组件,所述防水件对应地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卡扣组件的容纳槽,在所述按键被按压时,所述卡扣组件向所述容纳槽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发电组件包括:发电件,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储能件,与所述发电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储能件位于所述按键下方的中部,且能够与所述联动部接触;其中,所述复位结构,至少部分部位位于所述储能件下方;所述储能件能够被所述联动部触动并被所述复位结构复位,以触发所述发电件产生电能,且所述复位结构能够使所述联动部复位。
进一步的,所述抵接部由所述按键本体的下表面向远离所述按键本体方向延伸,形成能够触动所述联动部的底面,所述底面与所述联动部的顶面相切。
进一步的,所述联动部包括第一弧形部,第一弧形部朝向所述按键方向凸起,所述第一弧形部与所述按键本体的所述底面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联动部还包括第二弧形部,以及连接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的弧形连接部,所述第二弧形部设置在第一弧形部远离发电件的一侧,所述弧形连接部与储能件抵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发电开关,该自发电开关包括壳体,与壳体连接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按键,与壳体连接位于按键下方的触发件,位于按键下方能够使按键复位的复位结构,以及能够被触发件触发产生电能的发电组件。其中,触发件具有能够被按键触动的联动部,按键包括可按压的按压部,按压部被按压时能够触动该联动部进而触发发电组件产生电能。通过设置能够被按键的按压部触动的触发件,以使按键的按压部被按压时触发件的联动部能够触发发电组件产生电能,从而能够将按压按键的按压部的动能转化为发电组件产生的电能,从而可以在无需设置诸如电池等供电元件的前提下使自发电开关能够实现所需的功能,同时该自发电开关结构设计巧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发电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按键与触发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另一种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触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触发件与发电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按键、按键支撑部、触发件和复位结构的爆炸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按键与按键支撑部的爆炸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按键、触发件、发电组件和电控组件的爆炸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另一种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防水件与电控组件的爆炸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壳体、防水件、发电组件、复位结构和电控组件的爆炸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按键、中盖和防水件的爆炸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另一种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按键和防水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按键、防水件和触发件的爆炸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中盖、防水件、触发件和发电组件的爆炸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按键与防水件的爆炸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按键与防水件的爆炸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触发件、复位结构和发电组件的爆炸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发电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另一种按键与触发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发电开关中的一种按键、触发件和发电组件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自发电开关;10、壳体;11、底壁;12、侧壁;13、容纳腔;20、按键;20A、第一按键;22A、第一按键的第一端;23A、第一按键的第二端;20B、第二按键;22B、第二按键的第一端;23B、第二按键的第二端;20C、第三按键;22C、第三按键的第一端;23C、第三按键的第二端;21、按压部;22、第一端;23、第二端;24、按键本体;25、抵接部;251、第一子抵接部;252、第二子抵接部;26、卡扣组件;261、卡接件;262、卡钩;27、检测开关触点;30、触发件;31、联动部;311、第一弧形部;312、第二弧形部;313、弧形连接部;32、连接部;33、折边;331、安装结构;34、加强部;40、复位结构;50、发电组件;51、发电件;511、感应组件;512、驱动件;513、导磁组件;52、储能件;60、防水件;61、按键支撑部;62、分隔部;63、检测开关防护层;64、限位凸台;65、容纳槽;66、联动部防护层;70、电控组件;71、电路板;72、检测开关;80、中盖;81、第一通孔;82、第二通孔;83、第三通孔;84、防护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外”、“内”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左”、“右”方向表示在具体对应的示意图中所示意的左右方向,可以为正常使用状态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术语“连接”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既包括直接连接也包括间接连接。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该自发电开关可以用于控制任何电器的状态,示例性的,该自发电开关可以用于控制电灯的开关状态;示例性的,该自发电开关还可以用于控制智能马桶的工作状态,例如用于控制智能马桶的座圈的状态,控制该智能马桶的盖板的状态,以及用于控制该智能马桶的冲水状态。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均以该自发电开关用于控制智能马桶的工作状态为例,对自发电开关的具体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自发电开关1包括:壳体10、按键20、触发件30、复位结构40和发电组件50。按键20与壳体10连接,并沿第一方向延伸。可选的,按键20与壳体10固定连接,按键20的至少部分可以在按压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可选的,按键20与壳体10可活动地连接,按键20可以在按压力的作用下产生相对于壳体10的运动。触发件30与壳体10连接,位于按键20下方,可以理解为,在自发电开关1处于水平放置的状态下,触发件30位于按键20的下方,为了便于说明,以下涉及到自发电开关1的各部件或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在自发电开关1处于水平放置的状态下进行的描述。同时,触发件30具有能够被按键20触动的联动部31,即,通过按压使按键20产生相对于壳体10的运动或使按键的至少部分产生位移,能够使按键20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对触发件30施加作用力,从而使触发件30的联动部31产生相对于壳体10的运动,即,该作用力能够联动部31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可选的,触发件30与壳体10固定连接,触发件30可以在按键20施加的作用力下产生位移,以使联动部31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可选的,触发件30与壳体10可活动地连接,触发件30可以在按键20施加的作用力下产生相对壳体10的运动,以使联动部31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
复位结构40位于按键20下方,能够使按键20复位,即,在对按键20施加的按压力撤消后,复位结构40能够对按键20施加复位力,以使按键20回复到施加按压力之前的状态。对于按键20与壳体10固定连接,对按键20施加的按压力能够使按键20产生位移的情况下,在对按键20施加的按压力被撤消后,复位结构40能够使按键20回复到被施加按压力前的形状;对于按键20与壳体10可活动地连接,对按键20施加的按压力使按键20产生相对壳体10的运动的情况,复位结构40能够在对按键20施加的按压力撤消后使按键20回到未受到按压力前的位置。可选的,复位结构40还能够使触发件30复位,即,在对按键20施加的按压力撤消后,按键20对触发件30施加的作用力也被撤销,此时,复位结构40能够对触发件30施加复位力以使触发件30的联动部31由第二位置回到第一位置,同时,在触发件30的联动部31由第二位置回到第一位置的过程中,联动部31对按键20施加复位力从而实现按键20的复位。
发电组件50能够被触发件30触发产生电能,发电组件50为任何能够在触发件30的触发下产生电能的结构,示例性的,发电组件50可以为由压电材料制成的压电结构,在对按键20受到按压的状态下,对按键20施加的按压力能够通过触发件30传递至该压电结构,从而使该压电结构产生电能;示例性的,发电组件50可以为在触发件30的触发下使磁体切割磁感线并通过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电能的电磁发电结构,例如,在联动部31在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和/或由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时,联动部31能够触发发电组件50中的磁体切割磁感线并通过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电能。
其中,按键20包括可按压的按压部21,按压部21被按压时能够触动联动部31进而触发发电组件50产生电能,通过对按键20的按压部21的按压能够触动联动部31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从而使联动部31触发发电组件50产生电能。可以理解为,自发电开关1能够将按压按键20时产生的动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使自发电开关1能够消耗该电能实现所需的功能,示例性的,自发电开关1具有用于输出控制信号的信号输出件,该信号输出件能够消耗该电能以输出用于控制电器的状态的控制信号;示例性的,自发电开关1具有状态指示灯,该状态指示灯能够消耗该电能以输出能够表示自发电开关1的状态的光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发电开关,该自发电开关包括壳体,与壳体连接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按键,与壳体连接位于按键下方的触发件,位于按键下方能够使按键复位的复位结构,以及能够被触发件触发产生电能的发电组件。其中,触发件具有能够被按键触动的联动部,按键包括可按压的按压部,按压部被按压时能够触动该联动部进而触发发电组件产生电能。通过设置能够被按键的按压部触动的触发件,以使按键的按压部被按压时触发件的联动部能够触发发电组件产生电能,从而能够将按压按键的按压部的动能转化为发电组件产生的电能,从而可以在无需设置诸如电池等供电元件的前提下使自发电开关能够实现所需的功能,同时该自发电开关结构设计巧妙。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方向如图2中箭头所示),按键20具有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按压部21由第一端22延伸至第二端23,即,按键20与壳体10之间形成双侧按压结构,可以理解为,沿第一方向,按键2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且按键20的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之间的区域被设置为按压部21,按压按键20的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之间的区域可以使按键20触动触发件30的联动部31,从而使联动部31触发发电组件50产生电能。
同时,在第一方向上,联动部31位于按键20下方的中部,以使按键20的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之间的按压部21被按压时均能触动联动部31,即,沿第一方向,将将联动部31的设置于按键20的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之间,从而可以在仅需设置一个触发件30的前提下,实现按键20的双侧按压,相较于在按键20下方的两个端部设置联动部的方案,结构增加紧凑,进一步简化了自发电开关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联动部31在按键20的下方的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之间的具体位置为任何可以通过一个联动部31实现按键20的双侧按压功能的位置,且根据按键20与壳体10的连接方式不同,联动部31的具体设置位置也不同,示例性的,按键20与壳体10可平动地连接,在对按键20的按压部21进行按压时,按键20整体向下运动,将联动部31设置于按键20下方的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之间的任何位置,均可以使按键20实现双面按压功能;示例性的,按键20与壳体10可旋转地连接,以使按键20能够绕预设的旋转轴线相对壳体10旋转运动,其中,该旋转轴线与第一方向垂直,且该旋转轴线位于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之间,将联动部31设置于按键20下方的中部,并在第一方向上,使联动部31由该旋转轴线的一侧延伸至该旋转轴线的另一侧,从而使对第一端22至第二端23之间的任意位置的按压部施加按压力时,按键20绕该旋转轴线旋转的过程中均能触动联动部31,从而使联动部31能够触发发电组件50产生电能,即,实现了按键20的双侧按压功能。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均以按键20与壳体10可旋转地连接为例,对自发电开关1的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其中,联动部31设置于按键20的下方可以理解为设置于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之间的能够被按键触动的任意位置,不仅限于按键20下方正中间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按键20包括:按键本体24和抵接部25,按键本体24具有设置于按键本体上方表面的按压部21,即,按键本体24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一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按压部21位于按键本体24的上方的按压部21。抵接部25位于按键本体24的下方,且能够触动图2中的联动部31,即,抵接部25由按键本体24的下表面向下延伸,以减小抵接部25与联动部31的间距,从而能够在不增加按键本体24的厚度尺寸的前提下,使按键20能够更加可靠地触动联动部31,同时,按键20通过具有更大厚度尺寸的抵接部25对联动部31施加作用力,即,通过按键20的具有更大结构强度的部分承受联动部31对按键20施加的反作用力从而提高按键2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抵接部25包括:第一子抵接部251和第二子抵接部252。第一子抵接部251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多个第一子抵接部251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第二子抵接部252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位于各相邻的第一子抵接部251之间,并连接相邻的第一子抵接部251,可以理解为,第一子抵接部251和第二子抵接部252相互连接在按键本体24的下方形成相互交叉的结构加强筋,在提高了按键本体24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减轻了按键20的整体重量,实现了按键20的轻量化。同时,第一子抵接部251和第二子抵接部252由按键本体24的底部向远离按键本体24的底部的方向延伸,并均延伸至同一水平面,从而使抵接部25的用于触动联动部31的底面为平面,以使抵接部25能够更加可靠地触动图2中的联动部31,第一子抵接部251与按键20的延伸方向平行,能够使按键20被按压时能够相对于联动部滑移,且滑移的方向与按键20的延伸方向相同;同时,第一子抵接部251和第二子抵接部252的底部延伸至同一平面形成用于触动联动部31的平面,还能够减小按键20相对于联动部31的滑移时产生的阻力,使按键20相对于联动部31的滑移更加顺畅,从而提升用户按压手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触发件30还包括连接部32,连接部32的一端与联动部31连接,且连接部32的另一端与图1中的壳体10可枢转地连接,可以理解为,联动部31通过连接部32与壳体10可旋转地连接,从而使按键20对联动部31施加作用力时,使联动部31能够绕连接部32的与壳体10连接的一端旋转。可选的,如图5所示,触发件30还包括折边33,折边33与连接部32的与壳体10连接的一端连接,且折边33的延伸方向与连接部32的延伸方向垂直,即,折边33由连接部32的端部向靠近壳体10的方向延伸,以便于连接部32与壳体10可旋转地连接。同时,折边33设置有安装结构331,安装结构331可以为安装孔或安装轴,折边33通过安装结构331与壳体10可枢转地连接,示例性的,安装结构331为安装孔,对应的壳体10设置有能够与该安装孔配合的枢转轴,通过将安装孔套设于该枢转轴的外部,可以使连接部32与壳体10可枢转地连接,即,通过设置折边33为安装结构331提供设置空间,从而使连接部32能够更加便捷地与壳体10可枢转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连接部32具有多个,多个连接部32在第二方向上(第二方向如图6中箭头所示)位于发电组件50的至少一侧,可以理解为,连接部32设置于发电组件50的至少一侧,以减小连接部32在运动的过程中与发电组件50之间发生运动干涉的可能性。可选的,在第二方向上,多个连接部32分别设置于发电组件50的两侧,以在减小连接部32在运动的过程中与发电组件50之间发生运动干涉的可能性的同时,使自发电开关1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减小自发电开关1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同时,至少一个连接部32设置有加强部34,以增加连接部32的结构强度,示例性的,加强部34凸出于连接部32的外表面,且加强部34的延伸方向与连接部32的延伸方向平行,以增加连接部32的弯曲刚度,具体的,在图1中的按键20对联动部31施加作用力时该作用力形成作用于连接部32的弯矩,在该弯矩的作用下连接部32相对壳体10枢转,同时连接部32在该弯矩的作用下产生弯曲形变,通过在连接部32的外表面设置加强部34增加连接部32的弯曲刚度,能够减小连接部32在该弯矩的作用下产生的弯曲形变的挠度,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32在弯矩的作用下产生的弯曲形变可能导致连接部32的疲劳失效,且连接部32产生疲劳失效的速度与连接部32的弯曲形变的挠度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在连接部32的表面设置加强部34提高连接部32的弯曲刚度,以减小连接部32在弯矩的作用下产生的弯曲形变的挠度,从而在联动部31能够触发发电组件50产生电能的同时,减小连接部32产生疲劳失效的可能性,延长了连接部32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自发电开关1还包括按键支撑部61,按键支撑部61位于按键20和触发件30之间,且按键支撑部61与按键20的抵接部25抵接,可以理解为,按键支撑部61能够对按键20的抵接部25施加抵接力,以使按键本体24能够绕按键支撑部61相对于壳体10枢转,并在按键本体24绕按键支撑部61相对于壳体10枢转的过程中对触发件30的联动部31施加作用力,从而使按键20的抵接部25能够通过按键支撑部61对联动部31施加作用力以触动联动部31,进而使联动部31触发发电组件50产生电能。可选的,如图7所示,按键支撑部61为可产生形变的柔性结构,触发件30与复位结构40抵接以使触发件30能够与按键支撑部61抵接,从而使复位结构40能够通过触发件30和按键支撑部61对按键20的抵接部25施加抵接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按键20具有多个,按键支撑部61也具有多个,多个按键支撑部61对应地设置于各按键20的下方,具体的,按键支撑部61的数量与按键20的数量相同,各按键20下方对应设置一个按键支撑部61,以通过各按键支撑部61分别支撑各按键20。同时,各按键支撑部61之间间隔设置有分隔部62,以分隔不同的按键支撑部61的运动和形变,具体的,通过在不同的按键支撑部61之间,以使一个按键支撑部61的运动和形变不会传导至其他按键支撑部61,从而减小各按键支撑部61的运动和形变之间产生相互影响,进而减小按压一个按键20时由于多个按键支撑部61之间联动导致其他按键20被误触动的可能性。需要说明的是,分隔部62可以为任何能够实现隔离各按键支撑部61之间的联动的结构,且根据按键支撑部61的结构不同,分隔部62的具体结构不同。示例性的,相邻的按键支撑部61间隔设置,相邻的按键支撑部61之间的间隙形成分隔部62;示例性的,多个按键支撑部61连接形成整体结构且相邻的按键支撑部61之间设置凹槽,通过相邻的按键支撑部61之间的凹槽形成分隔部6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自发电开关1还包括电控组件70,电控组件70能够获取发电组件50产生的电能,并根据对不同按键20的不同按压部21的按压实现对应的功能。具体的,电控组件70包括:电路板71和检测开关72。电路板71与壳体10固定连接并与发电组件50连接,以使电路板71能够获取发电组件50产生的电能,从而能够实现自发电开关1的不同功能。检测开关72具有多个,多个检测开关72均与电路板71连接,且多个检测开关能够分别被按键20的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触动,以通过不同的检测开关72触发电路板71的不同区域,从而使自发电开关1能够实现不同的功能,具体的,在对按键20的第一端22或第二端23施加按压力时,按键20的抵接部25触动联动部31,以使联动部31触发发电组件50产生电能,同时,按键20的第一端22或第二端23触动对应的检测开关72,从而使电路板71获取发电组件50产生的电能,并根据电路板71被检测开关72触发的位置执行对应的动作,进而使自发电开关1能够同时实现不同的功能。可选的,按键20具有多个,检测开关72的数量为按键20的数量的两倍,且各检测开关72分别设置于各按键20的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的下方,从而使按键20的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分别能够触动对应的检测开关。为了便于说明,下面以自发电开关1应用于智能马桶为例,对自发电开关1的不同按键20的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能够触发的不同功能,以及电路板71实现各功能的具体原理进行示例性说明。
如图10所示,自发电开关1包括第一按键20A、第二按键20B和第三按键30C,第一按键20A和第三按键20C位于第二按键20B的两侧,第一按键的第一端22A和第三按键的第二端23C用于触发智能马桶的盖板的开关;第一按键的第二端23A和第三按键的第一端22C用于触发智能马桶的冲水功能;第二按键的第一端22B和第二按键的第二端23B用于触发智能马桶的座圈的开关。在按压第一按键的第一端22A或第三按键的第二端23C时,第一按键的第一端22A或第三按键的第二端23C能够触动对应的检测开关,以使电路板向智能马桶的盖板驱动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从而控制智能马桶的盖板的打开和关闭;在按压第一按键的第二端23A或第三按键的第一端22C时,第一按键的第二端23A或第三按键的第一端22C能够触动对应的检测开关,以使电路板向智能马桶的冲水装置输出第二控制信号,从而控制智能马桶的冲水装置冲水;在按压第二按键的第一端22B或第二按键的第二端23B时,第二按键的第一端22B或第二按键的第二端23B能够触动对应的检测开关,以使电路板向智能马桶的座圈的驱动装置输出第三控制信号,从而控制智能马桶的座圈的打开和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自发电开关1还包括检测开关防护层63,检测开关防护层63位于检测开关72上方,以通过检测开关防护层63对检测开关72进行保护,示例性的,检测开关防护层63设置于按键20和检测开关72之间,通过检测开关防护层63将按键20施加的作用力传递至检测开关72,以增大按键20与检测开关7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按键20对检测开关72施加的应力,延长了检测开关72的使用寿命。同时,检测开关防护层63的刚度大于第一阈值,即,在按键20对检测开关防护层63施加的作用力的大小大于一定数值时才能使检测开关防护层63产生形变以触动检测开关,从而减小对按键20的误触导致检测开关72被误触的可能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自发电开关1还包括防水件60,防水件60位于按键20和检测开关72之间,即,防水件60覆盖于检测开关72的上方,从而减小自发电开关1外部的液体进入壳体后与检测开关72接触,导致检测开关72损坏的可能性。其中,按键支撑部61和检测开关防护层63均设置于防水件60,即,按键支撑部61和检测开关防护层63集成于防水件60,以使自发电开关1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在无需增加自发电开关1的尺寸的前提下,实现对按键20的支撑,对检测开关72的防护,以及减小自发电开关1内的发电组件50和电控组件70与进入自发电开关1内的液体接触导致发电组件50和电控组件70损坏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壳体10包括底壁11和环绕底壁11的侧壁12,具体的,底壁11和侧壁12包围形成具有一个开口的容纳腔13,触发件30、复位结构40、发电组件50、防水件60和电控组件70设置于容纳腔13内,同时,按键20与壳体10的侧壁12可活动地连接且按键20覆盖容纳腔13的开口,从而通过壳体10和按键20对容纳腔13内的触发件30、复位结构40、发电组件50、防水件60以及电控组件70进行保护。同时,如图14所示,防水件60还设置有能够与侧壁12抵接的限位凸台64,从而通过限位凸台64与侧壁12之间的作用力,限制防水件60相对于壳体10的相对运动,提高防水件60的防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自发电开关1还包括中盖80,中盖80位于按键20和防水件60之间。其中,中盖80设置有第一通孔81,按键20下方设置有卡扣组件26,卡扣组件26的至少部分伸入第一通孔81内,在按键20被按压时,卡扣组件26向防水件60移动,通过卡扣组件连接按键20与中盖80可拆卸地连接,能够提高按键20的安装与拆卸的便捷性,同时,通过使卡扣组件26穿过第一通孔81的部分能够向防水件60移动还能够在按键20和中盖80处于连接的状态下,允许按键20相对于中盖80的枢转运动。具体的,卡扣组件26包括多个卡接件261,卡接件261的一端具有卡钩262,卡接件261的具有卡钩261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81,且能够与中盖80的靠近防水件60的一侧抵接,为了便于说明,按键20具有两个卡接件261为例,对带有卡接件261的具体结构和按键20的受力情况进行示例性说明。卡接件261设置于按键20的下方,且在第一方向上,两个卡接件261分别设置于抵接部25的两侧。在按键20未受到按压力的状态下,按键支撑部61对按键20的抵接部25施加向上的抵接力,从而使按键20与壳体10可枢转地连接,同时,卡接件261的卡钩262与中盖80的靠近防水件60的一侧抵接,即,通过卡接件261的穿过第一通孔81的卡钩262钩住中盖80对按键20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以限制按键20与中盖80分离,其中,两个卡接件261受到的向下的作用的合力的大小与抵接部25受到的向上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同时,两个卡接件261受到的向下的作用力分别对按键20施加大小相等反向相反的转矩,从而使按键20处于平衡状态。在按键20受到按压力时,按键20的受到按压的一端绕抵接部25旋转,同时,设置于该端部下方的卡接件261的卡钩262向靠近防水件60的方向运动。可选的,防水件60设置有避让槽,在按键20受到按压时,卡接件261的卡钩262在该避让槽内运动,从而节省触动按键20的端部所需施加的按压力的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按键本体24的下方还具有能够触动图12中的检测开关72的检测开关触点27,检测开关触点27具有多个,并设置与按键20的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即,通过设置检测开关触点27触动对应的检测开关72,从而提高按键触动检测开关72的可靠性。同时,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方向如图1中箭头所示),靠近第一端22的卡扣组件26与设置于第一端22的检测开关触点27的间距,以及靠近第二端23的卡扣组件26与设置于第二端23的检测开关触点27的间距均小于第二阈值,可以理解为,在第一方向上,两个卡扣组件26分别设置于按键20下方的两端,且设置于按键20的对应端部的检测开关触点27与卡扣组件26的间距足够小,从而减小在对按键20的一端施加按压力时,设置于按键20的另一端下方的检测开关触点27被误触动的可能性,进而减小导致位于按键20的另一端的下方的检测开关72被误触动的可能性。其中,该第二阈值例如可以为10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在按键20未被按压的状态下,检测开关触点27的端部与检测开关防护层63的距离大于第三阈值,即,在按键20的第一端22和第二端23之间的按压部21的任意位置均未受到按压时,检测开关触点27的底端与检测开关防护层63之间的距离足够大,从而减小由于误触导致检测开关触点27误触图12中的检测开关72的可能性。其中,该第三阈值可以为1毫米。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防水件60还设置有用于容纳各卡扣组件26的容纳槽65,卡扣组件26穿过第一通孔81的部分位于容纳槽65内,在按键20受到按压时,卡扣组件26穿过第一通孔81的部分能够在容纳槽65内运动,从而减小了卡扣组件26与防水件60之间发生运动干涉的可能性,且减小了触动按键20所需施加的按压力的大小。同时,在第一方向上,至少存在两个容纳槽65与联动部31的间距不同,即,在第一方向上,容纳槽65与联动部31的间距不完全相同,从而使容纳槽65能够适配不同形状的按键20与壳体10连接。示例性的,沿第二方向,三个容纳槽65间隔设置,其中,位于中间的容纳槽65在第一方向上与联动部31的间距,大于位于两侧的容纳槽65在第一方向上与联动部31的间距,从而可以通过位于中间的容纳槽65匹配在第一方向上具有较大尺寸的按键,通过位于两侧的容纳槽65匹配在第一方向上具有较小尺寸的按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防水件60还包括位于联动部31上方的联动部防护层66,以对联动部31以及联动部31下方的发电组件50的至少部分进行保护。中盖80包括供联动部防护层66穿过的第二通孔82,还包括用于供检测开关防护层63穿过的第三通孔83,以及覆盖发电组件50的至少部分的防护部84,可以理解为,通过设置供联动部防护层66穿过的第二通孔82,以使在联动部防护层66能够对联动部31进行防护的同时,使按键20的图13中的抵接部25能够穿过第二通孔82并触动联动部31;通过设置供检测开关防护层63穿过的第三通孔83以使在检测开关防护层63能够对检测开关72进行防护的同时,使检测开关触点27能够穿过第三通孔83并触动检测开关72。同时,第二通孔82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在第二方向上,至少各一个第二通孔82位于防护部84的两侧,即,在第二方向上将第二通孔82设置于防护部84的两侧,从而使自发电开关1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减小了自发电开关1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联动部防护层66与图7中的按键支撑部61集成为一体,从而使联动部防护层66能够对联动部进行防护的同时对按键20进行支撑,并使防水件60的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减小了自发电开关1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在第二方向上,按键20的数量至少为三个,位于中间的按键20具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抵接部25,且抵接部25分别位于防护部84的两侧,可以理解为,在第二方向的中间的按键20的抵接部25能够伸入位于防护部84两侧的两个第二通孔82并触动联动部31。需要说明的是,按键20的数量可以为奇数也可以为偶数,在按键20的数量为偶数时,在第二方向上位于中间的按键20为,位于所有按键20的中间的两个按键20中的更靠近发电组件50的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自发电开关1还包括防水件60,防水件60设置于按键20下方,按键20内侧面设置有卡扣组件26,防水件60对应的设置有用于容纳卡扣组件26的容纳槽65,在按键20被按压时,卡扣组件26向容纳槽65内移动,即,通过设置容纳槽65,在按键20被按压且卡扣组件26向靠近防水件60的方向运动时,卡扣组件26能够伸入容纳槽65,以减小卡扣组件26与防水件60之间发生运动干涉的可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发电组件50包括:发电件51和储能件52。发电件51与壳体10可拆卸地连接,发电件51为能够通过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电能的元件,示例性的,发电件51包括由导磁材料制成的芯、环绕该芯设置的导电线圈以及与该芯接触的磁体,以使导电线圈位于磁体产生的磁场中,通过改变磁场的强度或使导电线圈与磁体发生能够切割磁感线的相对运动,从而在导电线圈内产生感应电动势。储能件52与发电件51连接,在第一方向上,储能件52位于按键20下方的中部,且能够与联动部31接触,同时,复位结构40的至少部分位于储能件52的下方,可以理解为,储能件52位于联动部31和复位结构40之间。其中,储能件52能够被联动部31触动并被复位结构40复位,以触发发电件51产生电能,且复位结构40能够使联动部31复位,具体的,在按键20被按压时,按键20触动联动部31运动以使联动部31使储能件52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在对按键20施加的按压力撤销后,复位结构40对储能件52以及联动部31施加复位力,从而使储能件52由第二位置回到第一位置,同时,使联动部31回到未受到按键20的作用力前的状态,在储能件52由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时,和/或,储能件52由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时,储能件52触发发电件51产生电能。其中,储能件52为弹性元件,能够以弹性势能的形式存储并在存储的弹性势能大于预设阈值时,储能件52能够带动发电件51的运动部分运动,从而提高发电件51的运动部分的运动速度,从而提高发电件51的导电线圈切割磁感线的速度,进而提高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的电能的大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发电件51包括:感应组件511、驱动件512和导磁组件513。感应组件511与图1中的壳体10固定连接,将感应组件511置于变化的磁场中,能够使感应组件511内产生感应电流;驱动件512的一端与感应组件511可旋转地连接,驱动件512的另一端与导磁组件513固定连接;导磁组件513与图21中的储能件52固定连接,能够在储能件52的带动下绕驱动件512的与感应组件511连接的一端旋转,导磁组件513能够产生磁场,且在导磁组件513相对感应组件511旋转的过程中,能够使感应组件511周围的磁场发生改变,从而使感应组件511内产生感应电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抵接部25由按键本体24的下表面向远离按键本体24的方向延伸,形成能够触动联动部31的底面,且该底面与联动部31的顶面相切,以使抵接部25对联动部31施加的作用力的大部分用于驱动联动部31的相对壳体10的枢转运动,具体的,抵接部25对联动部31施加的作用力可以被分解为两个方向的分力,一个方向的分力与连接部32的延伸方向垂直,用于驱动联动部31和连接部32相对壳体10进行枢转运动,并使联动部31触发发电组件50产生电能;另一个方向的分力与连接部32的延伸方向平行,用于使连接部32产生沿连接部32的延伸方向的形变。为了便于说明,下面将方向与连接部32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分力称为正向分力,将方向与连接部32的延伸方向平行的分力称为切向分力,其中,如果按键20对联动部31施加的作用力中的大部分被分解为切向分力,则按键20不仅难以驱动连接部32相对于壳体10进行枢转运动,还会使连接部32产生较大的切向形变,同时,由于按键20对联动部31施加的作用力为动载,从而使连接部32产生交变的切向形变,进而导致连接部32更容易发生疲劳失效,缩短连接部32的使用寿命。通过将抵接部25的底面设置为与联动部31的顶面相切,可以使抵接部25对联动部31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大致与连接部32的延伸方向垂直,从而使抵接部25对联动部31施加的作用力中的大部分被分解为正向分力,进而能够减小触动联动部31所需的施加的作用力的大小,还能够减小连接部32产生的交变的切向形变量,进而延长连接部32的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抵接部25的底面和联动部31的顶面可以为任何能够形成相切关系的形状,示例性的,抵接部25的底部突出形成圆弧形曲面,联动部31的顶面形成与该圆弧形曲面相切的平面;示例性的,联动部31的至少部分向抵接部25突出形成圆弧形曲面,抵接部25的底面形成与该圆弧形曲面相切的平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联动部31包括第一弧形部311,第一弧形部311朝向按键20的方向凸起,且第一弧形部与按键本体24的底面抵接,由此使得按键相对于联动部的传动更加稳定;可选的,第一弧形部311与按键本体24的底面直接抵接;可选的,抵接部25由按键本体24的底面突出,第一弧形部311通过抵接部25与按键本体24的底面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联动部还包括第二弧形部312,以及连接第一弧形部311和第二弧形部312的弧形连接部313,第二弧形部312设置于第一弧形部311远离发电件51的一侧,且弧形连接部313与储能件52抵接,由此使得联动部相对于储能件的传动更加稳定,且通过将第二弧形部312设置于远离发电件51的一侧,从而使弧形连接部313能够由储能件52的远离发电件51的端部对储能件52施加作用力,从而对储能件52施加更大的转矩,进而减小触动储能件52相对于发电件51旋转并触发发电件51产生电能所需的作用力的大小。可选的,弧形连接部313向靠近储能件52的方向突出,从而形成能够与储能件52的顶面相切的弧形底面,从而使联动部31对储能件52施加的作用力中的大部分用于驱动储能件52相对于发电件51旋转,进一步减小了触动储能件52相对于发电件51旋转并触发发电件51产生电能所需的所用力的大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4)
1.一种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发电开关包括:
壳体;
按键,与所述壳体连接,并沿第一方向延伸;
触发件,与所述壳体连接,位于所述按键下方,并具有能够被所述按键触动的联动部;
复位结构,位于所述按键下方,能够使所述按键复位;
发电组件,能够被所述触发件触发产生电能;
其中,所述按键包括可按压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被按压时能够触动所述联动部进而触发所述发电组件产生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按键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按压部由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端;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联动部位于所述按键下方的中部,以使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按压部被按压时均能触动所述联动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包括:
按键本体,具有设置于所述按键本体上方表面的所述按压部;
抵接部,位于所述按键本体的下方,且能够触动所述联动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包括:
第一子抵接部,所述第一子抵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多个所述第一子抵接部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第二子抵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位于各相邻的所述第一子抵接部之间,并连接各相邻的所述第一子抵接部;
其中,所述第一子抵接部和所述第二子抵接部均延伸至同一水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件还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联动部连接,且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可枢转地连接;
其中,所述联动部能够被所述按键触动并绕所述另一端与所述壳体的连接位置枢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件还包括折边,所述折边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折边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垂直;
所述折边设置有安装孔或安装轴,所述折边通过所述安装孔或所述安装轴与所述壳体可枢转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有多个,多个所述连接部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发电组件的至少一侧,且至少一个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加强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发电开关还包括按键支撑部,位于所述按键和所述触发件之间,与所述抵接部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具有多个,所述按键支撑部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按键支撑部对应地设置于各所述按键的下方,且各所述按键支撑部之间设置有分隔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发电开关还包括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
电路板,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发电组件连接;
检测开关,所述检测开关具有多个,多个所述检测开关均与所述电路板连接,且多个所述检测开关分别能够被所述第一端或所述第二端触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发电开关还包括检测开关防护层,位于所述检测开关上方,且所述检测开关防护层的刚度大于第一阈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发电开关还包括:防水件,位于所述按键和所述检测开关之间;
其中,所述按键支撑部和所述检测开关防护层均设置于所述防水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和环绕所述底壁设置的侧壁;所述防水件还设置有能够与所述侧壁抵接的限位凸台。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发电开关还包括中盖,位于所述按键与所述防水件之间;
其中,所述中盖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按键下方设置有卡扣组件,所述卡扣组件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第一通孔内,在所述按键被按压时,所述卡扣组件向所述防水件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本体下方还具有能够触动所述检测开关的检测开关触点,所述检测开关触点具有多个,并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靠近所述第一端的所述卡扣组件与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的所述检测开关触点的间距,以及靠近所述第二端的所述卡扣组件与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的所述检测开关触点的间距均小于第二阈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按键未被按压的状态下,所述检测开关触点的端部与所述检测开关防护层的距离大于第三阈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件还设置有用于容纳各所述卡扣组件的容纳槽,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存在两个所述容纳槽与所述联动部的间距不同,以适配不同形状的所述按键与所述壳体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件还包括位于所述联动部上方的联动部防护层,所述中盖包括供所述联动部防护层穿过的第二通孔,还包括用于供所述检测开关防护层穿过的第三通孔,以及覆盖所述发电组件的至少部分的防护部;
其中,所述第二通孔至少具有两个,且在第二方向上,至少各一个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防护部的两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按键的数量至少为三个,位于中间的所述按键具有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抵接部,且所述抵接部分别位于所述防护部的两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发电开关还包括防水件,所述防水件设置于所述按键下方,所述按键内侧面设有卡扣组件,所述防水件对应地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卡扣组件的容纳槽,在所述按键被按压时,所述卡扣组件向所述容纳槽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组件包括:
发电件,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
储能件,与所述发电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储能件位于所述按键下方的中部,且能够与所述联动部接触;
其中,所述复位结构,至少部分部位位于所述储能件下方;所述储能件能够被所述联动部触动并被所述复位结构复位,以触发所述发电件产生电能,且所述复位结构能够使所述联动部复位。
22.根据权利要求3至19任一项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由所述按键本体的下表面向远离所述按键本体方向延伸,形成能够触动所述联动部的底面,所述底面与所述联动部的顶面相切。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部包括第一弧形部,第一弧形部朝向所述按键方向凸起,所述第一弧形部与所述按键本体的所述底面抵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自发电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部还包括第二弧形部,以及连接第一弧形部和第二弧形部的弧形连接部,所述第二弧形部设置在第一弧形部远离发电件的一侧,所述弧形连接部与储能件抵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11367.8A CN114446688A (zh) | 2022-01-06 | 2022-01-06 | 自发电开关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11367.8A CN114446688A (zh) | 2022-01-06 | 2022-01-06 | 自发电开关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46688A true CN114446688A (zh) | 2022-05-06 |
Family
ID=81367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011367.8A Pending CN114446688A (zh) | 2022-01-06 | 2022-01-06 | 自发电开关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446688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00112240A1 (en) * | 2017-06-14 | 2020-04-09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Power generation switch |
-
2022
- 2022-01-06 CN CN202210011367.8A patent/CN114446688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00112240A1 (en) * | 2017-06-14 | 2020-04-09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Power generation switch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00231423A1 (en) | Keyboard | |
WO2003061249B1 (en) | Double-sided keyboard for use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4446688A (zh) | 自发电开关 | |
KR20090069959A (ko) | 회전형 입력 장치 | |
JP2000182474A (ja) | キ―パッド組立機構 | |
CN216980411U (zh) | 自发电开关 | |
US20060042919A1 (en) | Low powered activation electronic device | |
CN201421790Y (zh) | 开关按钮结构 | |
CN214477126U (zh) | 一种无线自复位开关 | |
CN212277059U (zh) | 按键、终端设备、手柄外设及控制设备 | |
EP2911300B1 (en) | Touch sensitive electrical control device with a haptic feedback | |
CN112992580A (zh) | 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 |
TWI373780B (en) | Button structure | |
CN113963970B (zh) | 按键结构和电子设备 | |
JP2003510715A (ja) | 電子機器のためのキーボード | |
CN202120220U (zh) | 一种无声鼠标 | |
CN209844110U (zh) | 用电隐患感知插座 | |
CN201072530Y (zh) | 一种键盘输入装置 | |
CN210167291U (zh) | 超薄自发电无线开关 | |
CN210431384U (zh) | 电子秤 | |
CN210442706U (zh) | 一种电子设备智能保护套 | |
CN214012773U (zh) | 自发电开关 | |
CN221281980U (zh) | 一种自发电开关 | |
CN218138192U (zh) | 剃须刀开关结构及剃须刀 | |
CN102044355A (zh) | 按键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