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36395B - 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36395B
CN114436395B CN202210088755.6A CN202210088755A CN114436395B CN 114436395 B CN114436395 B CN 114436395B CN 202210088755 A CN202210088755 A CN 202210088755A CN 114436395 B CN114436395 B CN 1144363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ler
gas
water
inlet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887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36395A (zh
Inventor
吴彩琼
王彦芳
武警
杨恒
赵金
刘少非
聂宜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08875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363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36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363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363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363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10Packings; Fillings; Gr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1/00General aspects of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1/04Flow arrangements
    • C02F2301/043Treatment of partial or bypass strea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所述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包括输气管路、气提管和水槽,输气管路用于与气源相连;气提管具有第一填料进口、第一填料出口和气体进口,第一填料进口设置在第一填料出口的上方,气体进口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填料进口和第一填料出口之间,气体进口与输气管路相连;水槽的上端敞开,水槽的槽底上设有第二填料进口,气提管穿过第二填料进口,气提管与水槽的槽底密封相连,水槽的第一槽壁上设有第二填料出口。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具有包埋载体填料循环效率高和包埋载体填料不容易破损等优点。

Description

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主流工艺仍以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为主。随着水体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原有污水处理设施己无法满足现阶段排放要求,大量城市污水处理厂面临着提标改造的技术需求。
传统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以微生物悬浮态生长的活性污泥处理为主,此方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且在污水处理领域广泛应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缺陷,尤其是在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以及低温条件下出水氨氮和TN不达标的问题。而如今固定微生物技术中最为活跃研究最广泛的包埋载体填料技术可以很好解决以上问题,包埋载体填料是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在其内部包埋具有特定功能的优势微生物,以形成包埋载体悬浮填料,用于污水处理中。具体地,将筛选出的有特定功能的优势微生物菌种采用包埋法固定在载体中,然后投加到生物处理池内,可以提高生物池内微生物的浓度和活性,大大提高污染物的处理负荷和去除效率,同时抗冲击能力强,尤其是低温条件也能保持较好的脱氮效率,稳定性好,且泥水分离更容易。
包埋载体填料技术虽然有很好的技术优势,但在工程化应用过程中如何让包埋载体填料在污水处理系统内循环流动、高效传质一直是个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该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能够实现包埋载体填料的高效循环且包埋载体填料不容易破损。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污水处理系统,该污水处理系统具有污水处理效率高和污水处理效果好等优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污水处理方法,该污水处理方法能够实现包埋载体填料的高效循环且包埋载体填料不容易破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包括:
输气管路,所述输气管路用于与气源相连;
气提管,所述气提管具有第一填料进口、第一填料出口和气体进口,所述第一填料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填料出口的上方,所述气体进口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填料进口和所述第一填料出口之间,所述气体进口与所述输气管路相连;和
水槽,所述水槽的上端敞开,所述水槽的槽底上设有第二填料进口,所述气提管穿过所述第二填料进口,所述气提管与所述水槽的槽底密封相连,所述水槽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水槽具有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相对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所述第一槽壁上设有第二填料出口。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具有包埋载体填料循环效率高和包埋载体填料不容易破损等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进一步包括导流罩,所述导流罩罩设在所述第一填料出口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罩包括顶壁和侧壁,所述侧壁呈圆筒形,所述侧壁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侧壁的上端与所述顶壁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填料出口处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导流罩的支撑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提管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气提管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所述输气管路包括输气干管和多个输气支管,所述输气干管用于与所述气源相连,多个所述输气支管中的每一者与所述输气干管相连,多个所述输气支管与多个所述气提管一一对应,多个所述输气支管中的每一者与对应的所述气提管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气干管上设有干管控制阀,多个所述输气支管的中的每一者上设有支管控制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气管路还包括放空管,多个所述输气支管中的每一者设置在所述放空管的上游。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
生物池,所述生物池具有相连通的进水区、中间处理区和出水区,所述进水区的壁面上设有进水口,所述出水区的壁面上设有出水口,所述中间处理区设置在所述进水区的下游,所述出水区设置在所述中间处理区的下游;
包埋载体填料,所述包埋载体填料设置在所述中间处理区内;和
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所述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为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所述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设置在所述中间处理区的下游,所述第二填料出口与所述中间处理区的上游相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污水和污泥经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进水区,以便所述污水和污泥在所述进水区内充分混合而得到进水区混合液;
所述进水区混合液进入所述中间处理区以便在所述中间处理区的上游得到上游混合液,利用所述中间处理区内的所述包埋载体填料对所述上游混合液进行处理,以便在所述中间处理区的下游得到下游混合液,利用所述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将部分所述下游混合液回流到所述中间处理区的上游;
部分所述下游混合液进入到所述出水区以便得到出水区混合液,至少一部分所述出水区混合液经所述出水口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区和所述中间处理区之间设有进水拦网,所述中间处理区和出水区之间设有出水拦网,所述包埋载体填料在所述进水拦网和所述出水拦网之间循环。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的使用状态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污水处理系统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流罩处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污水处理系统200;生物池1;
进水区11;进水口110;搅拌机111;
中间处理区12;推流器120;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
出水区13;出水口130;回流泵131;
输气管路2;气源20;输气干管21;干管控制阀210;输气支管22;支管控制阀220;放空管23;气提管3;第一填料进口31;第一填料出口32;气体进口33;导流罩4;支撑架5;固定件6;水槽7;第二填料进口71;第二填料出口72;进水拦网81;出水拦网82;包埋载体填料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和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污水处理系统200包括生物池1包埋载体填料9和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
生物池1具有相连通的进水区11、中间处理区12和出水区13,进水区11的壁面上设有进水口,出水区13的壁面上设有出水口,中间处理区12设置在进水区11的下游,出水区13设置在中间处理区12的下游,包埋载体填料9设置在中间处理区12内。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包括输气管路2、气提管3、水槽7。
输气管路2用于与气源20相连。
气提管3具有第一填料进口31、第一填料出口32和气体进口33,第一填料进口31设置在第一填料出口32的上方,气体进口33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填料进口31和第一填料出口32之间,气体进口33与输气管路2相连。
水槽7的上端敞开,水槽7的槽底上设有第二填料进口71,气提管3穿过第二填料进口71,气提管3与水槽7的槽底密封相连,水槽7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水槽7具有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相对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第一槽壁上设有第二填料出口72。
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设置在中间处理区12的下游。
第二填料出口72与中间处理区12的上游相连通。
利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污水处理系统200进行污水处理时,污水和污泥经过进水口110进入进水区11,以便污水和污泥在进水区11内充分混合而得到进水区混合液;然后,进水区混合液进入中间处理区12,以便在中间处理区12的上游得到上游混合液,利用中间处理区12内的包埋载体填料9对上游混合液进行处理,以便在中间处理区12的下游得到下游混合液,利用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将部分下游混合液回流到中间处理区12的上游;之后,部分下游混合液进入到出水区13,以便得到出水区混合液,至少一部分出水区混合液经出水口130排出。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包埋载体填料9内包埋有特种菌种,利用包埋载体填料9对污水进行处理,可以提高生物池1内微生物的浓度和活性,进而大大提高生物池1的净化效率。其中,包埋载体填料9的粒径范围可以是2mm-4mm。用于处理污水的特种功能的优势微生物有多种,例如,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包埋载体填料9内包埋相应的菌种。
利用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进行包埋载体输送时,首先利用输气管路2向气提管3中输入气体,气提管3位于生物池1液面下的管段中充满提升液(下游混合液),提升液中混有空气,使得气提管的3的内外存在密度差。然后,在该密度差的作用下,气提管3中的提升液自动向气提管3的第一填料出口32移动,逐渐溢出气提管3并落入水槽7内。最后,提升液通过第二填料出口72回流到中间处理区12的上游,从而使得提升液中的包埋载体填料9回流到中间处理区12的上游,再次利用该包埋载体调料9对上游混合液进行处理。
相关技术中,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包埋载体填料循环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填料拦网等拦截固定措施,将包埋载体填料限制的一定范围内,采用这种方式包埋载体填料会堆积,循环效果差,未能被高效利用;另外一种是采用潜水回流泵实现包埋载体填料的循环,潜水回流泵属于机械提升装置,潜水回流泵的叶轮的高转速会造成包埋载体填料破损,且电耗高。
一方面,与利用拦网将包埋载体填料限制的一定范围内的相关技术相比,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将包埋载体填料9从中间处理区12的下游输送到中间处理区12的上游,可以提高包埋载体填料9的循环效率,从而可以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处理效果。另一方面,与利用潜水回流泵实现包埋载体填料循环的相关技术相比,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将包埋载体填料9从中间处理区12的下游返回到中间处理区12的下游的过程中,包埋载体填料只可能与低速的气体(气提管3中的气体)和低速的混合液(中间处理区12中的混合液)相接触,该低速的气体和低速的混合液对包埋载体填料9的冲刷作用更小,从而使得包埋载体填料9不容易破损,进而可以保持包埋载体填料9的活性,提高污水处理系统200的污水处理效率。另外,与利用潜水回流泵包埋载体填料的循环的相关技术相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利用气体作为动力源,电耗更低。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具有包埋载体填料9循环效率高和包埋载体填料9不容易破损等优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污水处理系统200具有污水处理效率高和污水处理效果好等优点。
为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更容易被理解,下面以气提管3的延伸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为例,进一步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其中上下方向如图1所示。
输气管路2一端布置在生物池1的外部,输气管路2的该端能够与气源20连通,输气管路2的另一端布置在生物池1的内部,输气管路2的该端与气提管3的气体进口33密封连接,以便气源20通过输气管路2进入气提管3内。
气提管3的第一填料进口31位于生物池1内的混合液的液面以下且距离生物池1的池底有一定距离,气体进口33在混合液的液面以下且靠近第一填料进口31设置。
优选的,气提管3的淹没水深(气提管3的第一填料进口31距离混合液的液面的距离)与水池的有效水深的差值在2m-2.5m。例如,气提管3附近的生物池1的有效水深为5m,气提管3淹没水深取值2.8m,两者差值2.2m。
优选的,气提管3为直管,由此便于减小包埋载体填料9的提升距离,进而提高包埋载体填料9的循环效率。
为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更容易被理解,下面以水槽7的延伸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为例,进一步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其中左右方向如图1所示。
水槽7沿左右方向延伸,水槽7的上端敞开,水槽7的底面设有第二填料进口71,气提管3的上端位于混合液的液面以上且从第二填料进口71穿过,气提管3的外周壁与第二填料进口71密封连接。水槽7的第一槽壁为水槽7的左侧壁,水槽7的第二槽壁为水槽7的右侧壁,水槽7的左侧壁上设有第二填料出口72,第二填料出口72通向生物池1的中间处理区12的上游。
优选的,水槽7通过螺栓固定在生物池1的预埋铁上。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水槽7也可以通过焊接固定在生物池1的预埋铁上。
中间处理区12优选地,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的气水比例值为3:1,气提管3将混合液提升高度值为3.5m。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导流罩4,导流罩4设在第一填料出口32的上方。
例如,如图4所示,气提管3穿过第二填料出口72后并向上延伸至导流罩4内。当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工作时,提升液从第一填料出口32溢出后,在导流罩4的导流作用下落入水槽7内。由此,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流出气体管3内的提升液流入中间处理区的下游,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包埋载体填料9的循环效率。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填料出口的上方连接一个出口朝向水槽内的弯曲的导流管也可以进行导流。但是,在利用导流罩改变流向时,提升液从第一填料出口溢出后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水槽内,提升液不需要行走额外的路径。利用导流管导流与导流罩导流相比,提升液经过第一填料出口后需要再向上爬升一段路径,则需要提供更多的动力。因此,采用导流罩进行导流还具有能耗低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罩4包括顶壁和侧壁,顶壁呈圆筒形,侧壁沿上下方向延伸,侧壁的上端与顶壁相连。
例如,如图4所示,导流罩4将气提管3的第一填料出口32包围起来。由此,当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工作时,利用导流罩4可以更有效地减少甚至避免流出气体管3内的提升液流入中间处理区的下游,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包埋载体填料的循环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填料出口32处设有用于支撑导流罩4的支撑架5。
例如,如图4所示,支撑架5一端与第一填料出口32处的气提管3的外周壁相连,支撑架5的另一端与导流罩4相连。由此,方便将导流罩4固定在第一填料出口32的上方。
优选的,导流罩4选用钢化玻璃罩。
在一些实施例中,气提管3设有多个,多个气提管3沿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输气管路2包括输气干管21和多个输气支管22,输气干管21用于与气源20相连,多个输气支管22中的每一者与输气干管21相连,多个输气支管22与多个气提管3一一对应,多个输气支管22中的每一者与对应的气提管3相连。
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气提管3沿着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气提管3的气体进口33与对应的输气支管22密封连接。气源20经过输气干管21输送到各个输气支管22中,进而进入对应的气提管3内。由此,利用多个气提管3,可以提高包埋载体填料9的运输效率。
优选的,输气干管21和输气支管22采用焊接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输气支管22和对应的气提管3之间设有固定件6,每个输气支管22和对应的气提管3通过固定件6可拆卸的相连。
例如,如图1所示,固定件6将每个输气支管22与对应的气提管3连接在一起,由此,利用固定件6可以加固输气支管22和气提管3的连接,从而提高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气干管21上设有干管控制阀210,多个输气支管22的中的每一者上设有支管控制阀220。
利用干管控制阀210可以调节输气干管21的气流大小,并控制输气干管21的通断。利用支管控制阀220可以调节输气支管22的气流大小,并控制输气支管22的通断。由此,一方面,利用干管控制阀210和支管控制阀220可以根据实际工况灵活调节输气管路2中的气流大小,在保证污水处理系统200内的包埋载体填料9能够正常循环的情况下,避免气流过大,对包埋载体填料9造成冲刷破坏和气体的浪费。另一方面,当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在使用过程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关闭干管控制阀210或者支管控制阀220,而对对应的故障部位进行维修,从而方便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的维护和检修。
优选的,干管控制阀210选用电动蝶阀,支管控制阀220选用球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气管路2还包括放空管23,多个输气支管22中的每一者设置在放空管23的上游。
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在输气管路2的下游处设有放空管23,输气干管21中的气体遇冷会形成冷凝水,由此,放空管23可以将输气干管21中的冷凝水排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污水处理系统200实施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污水和污泥经进水口进入进水区11,以便污水和污泥在进水区11内充分混合而得到进水区混合液。
进水区混合液进入中间处理区12以便在中间处理区12的上游得到上游混合液,利用中间处理区12内的包埋载体填料9对上游混合液进行处理,以便在中间处理区12的下游得到下游混合液,利用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将部分下游混合液回流到中间处理区12的上游。
部分下游混合液进入到出水区13以便得到出水区混合液,至少一部分出水区混合液经出水口排出。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污水处理方法具有包埋载体填料9循环效果好和包埋载体填料9无破损等优点。
下面结合图3简单描述利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污水处理方法进行污水处理的过程。
首先,在进水区11内设有搅拌机111,经过上一单元处理过的污水和污泥等物质进入进水区11内,在搅拌机111的作用下形成进水区混合液。进水区11内为厌氧环境,进水区混合液在进水区11的菌种作用下,实现释磷;
然后,进水区混合液进入中间处理区12上游形成上游混合液,中间处理区12内投放有大量的包埋载体填料9,包埋载体填料9中包埋有特种微生物,例如硝化菌。中间处理区12的上游为缺氧环境,中间处理区12的上游内设有能够搅拌上游混合液的推流器120,在包埋载体填料9、缺氧环境以及推流器120共同作用下,上游混合液实现脱氮;
接着,上游混合液流入中间处理区12下游形成下游混合液,包埋载体填料9也从中间处理区12上游流入中间处理区12下游中,中间处理区12下游为好氧环境,下游混合液在好氧环境中发生碳化、硝化反应及吸磷,以实现下游混合液内的有机物、氨氮的降解和磷的去除;
最后,下游混合液流经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时,包埋载体填料9以及部分下游混合液被气提管提升至水槽7内,进而输送至中间处理区12上游开始新一轮的循环。其余的下游混合液进入出水区13内形成出水区混合液。在出水区13内还设有回流泵131,考虑到脱氮除磷工艺,一部分出水区混合液通过回流泵131回流至中间处理区12上游内,以达到污水处理的工艺要求。另一部分出水区混合液经过出水口130流出,进入后续处理单元。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将水槽的第二填料出口与中间处理区的下游接通,利用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将包埋载体填料以及部分下游混合液输送至中间处理区的下游,也可以满足污水处理的工艺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水区11和中间处理区12之间设有进水拦网81,中间处理区12和出水区13之间设有出水拦网82,包埋载体填料9在进水拦网81和出水拦网82之间循环。
例如,如图3所示,进水拦网81能够防止包埋载体填料9进入进水区11,出水拦网82能够防止包埋载体填料9进入出水区13,利用进水拦网81和出水拦网82将包埋载体填料9限制在中间处理区12中。此外,出水拦网82能够将包埋载体填料9聚集在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附近,增大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附近的包埋载体填料9的密度,以便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在同一时间内输送更多的包埋载体填料9,从而提高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的工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需要在出水拦网82附近设置多个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121。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6)

1.一种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气管路,所述输气管路用于与气源相连;
气提管,所述气提管具有第一填料进口、第一填料出口和气体进口,所述第一填料进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填料出口的下方,所述气体进口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填料进口和所述第一填料出口之间,所述气体进口与所述输气管路相连;和
水槽,所述水槽的上端敞开,所述水槽的槽底上设有第二填料进口,所述气提管穿过所述第二填料进口,所述气提管与所述水槽的槽底密封相连,所述水槽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水槽具有在第一水平方向上相对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所述第一槽壁上设有第二填料出口;
所述气提管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气提管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所述输气管路包括输气干管和多个输气支管,所述输气干管用于与所述气源相连,多个所述输气支管中的每一者与所述输气干管相连,多个所述输气支管与多个所述气提管一一对应,多个所述输气支管中的每一者与对应的所述气提管相连;
所述气提管设在生物池中,所述气提管的淹没水深与所述生物池的有效水深的差值为2m-2.5m;
所述气提管将其内部流体提升的高度值为3.5m;
所述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的气水比例值为3:1;
导流罩,所述导流罩罩设在所述第一填料出口的上方;
所述导流罩包括顶壁和侧壁,所述侧壁呈圆筒形,所述侧壁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侧壁的上端与所述顶壁相连;
所述第一填料出口处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导流罩的支撑架;
所述导流罩用于减少甚至避免所述气提管内的提升液流入中间处理区的下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干管上设有干管控制阀,多个所述输气支管的中的每一者上设有支管控制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管路还包括放空管,多个所述输气支管中的每一者设置在所述放空管的上游。
4.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物池,所述生物池具有相连通的进水区、中间处理区和出水区,所述进水区的壁面上设有进水口,所述出水区的壁面上设有出水口,所述中间处理区设置在所述进水区的下游,所述出水区设置在所述中间处理区的下游;
包埋载体填料,所述包埋载体填料设置在所述中间处理区内;和
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所述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为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所述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设置在所述中间处理区的下游,所述第二填料出口与所述中间处理区的上游相连通。
5.一种利用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实施的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污水和污泥经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进水区,以便所述污水和污泥在所述进水区内充分混合而得到进水区混合液;
所述进水区混合液进入所述中间处理区以便在所述中间处理区的上游得到上游混合液,利用所述中间处理区内的所述包埋载体填料对所述上游混合液进行处理,以便在所述中间处理区的下游得到下游混合液,利用所述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将部分所述下游混合液回流到所述中间处理区的上游;
部分所述下游混合液进入到所述出水区以便得到出水区混合液,至少一部分所述出水区混合液经所述出水口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水区和所述中间处理区之间设有进水拦网,所述中间处理区和出水区之间设有出水拦网,所述包埋载体填料在所述进水拦网和所述出水拦网之间循环。
CN202210088755.6A 2022-01-25 2022-01-25 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 Active CN1144363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88755.6A CN114436395B (zh) 2022-01-25 2022-01-25 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88755.6A CN114436395B (zh) 2022-01-25 2022-01-25 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36395A CN114436395A (zh) 2022-05-06
CN114436395B true CN114436395B (zh) 2023-10-17

Family

ID=81370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88755.6A Active CN114436395B (zh) 2022-01-25 2022-01-25 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3639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333368U (zh) * 2013-07-17 2013-12-11 赵立军 一种污水处理用生物载体填料无损循环与脱膜一体化装置
CN207468300U (zh) * 2017-10-30 2018-06-08 郑州大学 一种实用型排泥及防堵塞的水平推流人工湿地系统
CN207943927U (zh) * 2018-01-20 2018-10-09 北京新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生物填料强化吸附循环系统
CN209507734U (zh) * 2018-09-27 2019-10-18 陕西新立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柔性悬浮填料的生物反应系统
CN211688493U (zh) * 2019-12-27 2020-10-16 深圳市清源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净化装置
CN113912178A (zh) * 2021-11-17 2022-01-11 李庆辉 一种柔性悬浮填料的折流式mbbr生化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7786A (ja) * 1997-08-05 1999-02-23 Kubota Corp 窒素除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333368U (zh) * 2013-07-17 2013-12-11 赵立军 一种污水处理用生物载体填料无损循环与脱膜一体化装置
CN207468300U (zh) * 2017-10-30 2018-06-08 郑州大学 一种实用型排泥及防堵塞的水平推流人工湿地系统
CN207943927U (zh) * 2018-01-20 2018-10-09 北京新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生物填料强化吸附循环系统
CN209507734U (zh) * 2018-09-27 2019-10-18 陕西新立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柔性悬浮填料的生物反应系统
CN211688493U (zh) * 2019-12-27 2020-10-16 深圳市清源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净化装置
CN113912178A (zh) * 2021-11-17 2022-01-11 李庆辉 一种柔性悬浮填料的折流式mbbr生化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36395A (zh) 2022-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43852B (zh) 污水处理工艺和装置
CN109851173A (zh) 一种高负荷脱氮除磷人工湿地污水净化系统
CN201545764U (zh) 钢铁冷轧含油及乳化液废水处理装置
CN112830576A (zh) 一种变速升流式水解酸化反应器
CN215855685U (zh) 一种氧化沟处理装置及废水处理系统
CN114436395B (zh) 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方法
CN106477802B (zh) 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CN217025484U (zh) 包埋载体填料循环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
CN206858380U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
CN206858379U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的高效厌氧一体化处理装置
CN214571004U (zh) 一种生化反应池污泥转运系统
CN212450839U (zh) 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213037623U (zh) 生活污水mbr一体化处理装置
CN115028267A (zh) 一种废水再利用装置
CN212403844U (zh) 污水处理系统
CN211813902U (zh) 一种曝气均匀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210001652U (zh) 集便污水资源化处理装置及系统
CN210438567U (zh) 一种猪粪污水的处理装置
CN209507903U (zh) 一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系统
CN217323555U (zh) 一种农村污水分散式治理生态箱
CN220703446U (zh) 一种寒冷地区的处理高速公路服务区生活污水的装置
CN218931842U (zh) 一种污泥减量污水处理系统
CN219991337U (zh) 一种一体化废水处理设备
CN216038874U (zh) 一种污水生化系统曝气辅助设备
CN109574203A (zh) 小规模低浓度污水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