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23467A - 血液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血液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23467A
CN114423467A CN202080065106.3A CN202080065106A CN114423467A CN 114423467 A CN114423467 A CN 114423467A CN 202080065106 A CN202080065106 A CN 202080065106A CN 114423467 A CN114423467 A CN 1144234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erence value
tube
unit
artery
blo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6510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冢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423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234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14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14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 A61M1/16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with membra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1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3Means for actively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blo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33Controlling, regulating or measuring
    • A61M2205/332Force measuring mea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Hemat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Cardiology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与使用条件、使用环境无关地高精度地判定管的闭塞的血液净化装置。血液净化装置1具备血液净化器10、动脉侧管路21以及设置于动脉侧管路21而输送液体的血液泵212,该血液净化装置1具备:载荷检测部66,其设置于血液泵212的上游侧,检测从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受到的载荷;基准值生成部511,其将在规定定时使血液泵212停止的状态下由载荷检测部66检测出的检测值作为实测基准值而生成;基准值更新部512,其根据检测值随着时间经过发生的变化量和实测基准值,来更新基准值;以及闭塞判定部513,其在检测值偏离规定的判定范围的情况下,判定为管闭塞。

Description

血液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用于判定管的闭塞的闭塞判定部的血液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透析治疗等血液净化疗法包括预冲工序、脱血工序、治疗工序以及回血工序等,为了顺畅地进行这些工序而使用血液回路,需要对构成血液回路的管是否被闭塞进行检测。
发生闭塞的原因例如包括将血液回路连接至患者而进入脱血工序、治疗工序时忘记取出镊子、忘记松开夹持;由于脱血工序和治疗工序中穿刺针粘附于血管壁、血管状态的不良导致的血流量不足引起的脱血不良;回血工序中由血栓堵塞穿刺针等。
为了检测这种闭塞,以往,已知一种血液净化装置,该血液净化装置具备:管,其供液体流通;载荷检测部,其检测从管受到的载荷;以及闭塞判定部,其根据由载荷检测部检测出的检测值来判定管的闭塞(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879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血液净化装置中,在进行透析等血液净化治疗的情况下,由于使液体在管中流通而有时管由于液体、温度变化引起顺应变形而管的状态发生变化。因此,由治疗工序延长等使用条件的变化、室温等使用环境的变化导致无法高精度地判定管的闭塞。因而,即使在进行长时间治疗的情况下,也期望高精度地判定管的闭塞。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使用条件、使用环境无关地高精度地判定管的闭塞的血液净化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血液净化装置,具备:血液净化器;动脉侧管路,其连接于所述血液净化器的上游侧;以及输送液体的泵,其设置于所述动脉侧管路,该血液净化装置具备:载荷检测部,其检测从构成所述动脉侧管路的管受到的载荷;基准值生成部,其将在规定定时使所述泵停止的状态下由所述载荷检测部检测出的检测值作为实测基准值而生成;基准值更新部,其根据所述检测值随着时间经过发生的变化量和所述实测基准值,来更新基准值;以及闭塞判定部,其在所述检测值偏离根据所述基准值设定的用于判定所述管是否闭塞的规定的判定范围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管闭塞。
另外,优选是,所述基准值更新部每隔规定时间反复更新基准值,并根据最近更新的基准值以及所述检测值随着所述规定时间的经过而发生的最近的变化量,来更新基准值。
另外,优选是,所述基准值更新部在所述检测值的所述最近的变化量偏离所设定的变化范围的情况下,根据最近更新的基准值以及规定的设定变化量,来更新基准值。
另外,优选是,所述设定变化量被设定为随着时间经过而变小或随着所述基准值变小而变小。
另外,优选是,所述基准值更新部在所述规定定时以外的定时所述泵停止的状态下,将最近的基准值设为基准值。
另外,优选是,所述基准值更新部在所述泵被驱动以向所述动脉侧管路的上游侧输送液体的情况下,将最近的基准值设为基准值。
另外,优选是,所述判定范围的大小被设定为随着时间经过而变小或随着所述基准值变小而变小。
另外,优选是,血液净化装置还具备:单元主体;以及盖部,其将所述单元主体开闭,所述载荷检测部具有配置于所述单元主体的力传感器,在所述盖部闭合时所述盖部将所述管向所述力传感器按压,由此所述力传感器检测从所述管受到的载荷,还具备通知控制部,该通知控制部在判定为所述盖部闭合时由所述载荷检测部检测出的检测值偏离预先设定的范围的情况下,通知判定结果。
根据本发明,根据在规定定时生成的实测基准值以及由管的顺应变形引起的检测值的变化量来更新基准值,因此与使用条件、使用环境无关地能够确保管闭塞的判定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血液净化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夹持单元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夹持单元的打开状态的图。
图4是示出夹持单元的闭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的A-A线截面图。
图6是图4中的B-B线截面图。
图7是示出操控台的结构的框图。
图8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基准值、检测值以及闭塞判定值的时间经过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9是示出实施例2中的基准值、检测值以及闭塞判定值的时间经过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10是示出实施例3中的实测基准值与检测值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1是用于比较实施例1与实施例4中的闭塞判定值的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血液净化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血液净化装置使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中毒患者的血液净化,并且去除血液中的多余水分,根据需要对血液中补充水分(补液)。
首先,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血液净化装置1的整体结构。血液净化装置1具备作为血液净化器的透析器10、血液回路20、透析液回路30、补充液管路38以及操控台100。在操控台100上配置有操作面板70、夹持单元60、血液回路20的一部分、透析液回路30的一部分、作为温度调节部的加热器40、药液泵231、补液泵39以及控制装置50。
透析器10具备形成为筒状的容器主体11以及收容于该容器主体11的内部的透析膜(未图示),容器主体11的内部由透析膜分隔为血液侧流路与透析液侧流路(均未图示)。在容器主体11上形成连通至血液侧流路的血液导入口111和血液导出口112以及连通至透析液侧流路的透析液导入口113和透析液导出口114。
血液回路20具备动脉侧管路21、静脉侧管路22、药物管路23以及溢流管路24。动脉侧管路21、静脉侧管路22、药物管路23以及溢流管路24均以可供液体流通的具有挠性的管为主体而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动脉侧管路21、静脉侧管路22、药物管路23以及溢流管路24的管例如由聚氯乙烯(PVC)、硅(Si)等挠性管形成。作为管例如使用外径为5.5mm、内径为3.3mm的管等。管的硬度例如使用50~85左右(JIS K7215)的硬度等。
动脉侧管路21的一端侧连接于对象者(透析患者)的动脉,另一端侧连接于透析器10的血液导入口111。在动脉侧管路21的中途配置有操控台100。在操控台100中的动脉侧管路21所通过的部分配置夹持单元60和血液泵212。在夹持单元60中的动脉侧管路21所通过的部分配置动脉侧夹持部(夹持部)65、载荷检测部66以及动脉侧气泡传感器(气泡检测部)67。在后文中详细说明夹持单元60。
血液泵212配置于比动脉侧管路21中的夹持单元60更靠下游侧的位置。血液泵212使用辊挤压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由此送出动脉侧管路21内部的血液、预冲液等液体。
静脉侧管路22的一端侧连接于透析器10的血液导出口112,另一端侧连接于对象者(透析患者)的静脉。在静脉侧管路22的中途配置有静脉侧腔222和操控台100。在操控台100中的静脉侧管路22所通过的部分配置夹持单元60。在夹持单元60中的静脉侧管路22所通过的部分配置静脉侧夹持部69和静脉侧气泡传感器68。在后文中详细说明夹持单元60。
静脉侧腔222配置于静脉侧管路22中的透析器10与操控台100之间。静脉侧腔222积存规定量(例如20ml)的血液。
药物管路23将血液透析中所需的药物提供给动脉侧管路21。药物管路23的一端侧(基端侧)连接于送出药物的药液泵231,另一端侧(前端侧)连接于动脉侧管路21中的血液泵212与透析器10之间。
溢流管路24的一端侧(基端侧)连接于静脉侧腔222。溢流管路24将在预冲工序中流过静脉侧管路22的生理盐水、空气等排放到外部。在溢流管路24中配置溢流夹持件241。溢流夹持件241将溢流管路24的流路开闭。
根据所述血液回路20,从对象者(透析患者)的动脉取出的血液通过血液泵212在动脉侧管路21中流通并被导入到透析器10的血液侧流路。被导入到透析器10的血液经由透析膜被在后述的透析液回路30流通的透析液净化。在透析器10中被净化的血液在静脉侧管路22流通并返回至对象者的静脉。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析液回路30由所谓密闭容量控制方式的透析液回路30构成。该透析液回路30具备透析液腔31、透析液供给管路32、透析液导入管路33、透析液导出管路34、排液管路35、旁通管路36以及除水/反向过滤泵37。
透析液腔31具备能够收容一定容量(例如300ml~500ml)的透析液的硬质容器311以及将该容器311的内部划分的软质隔膜(diaphragm)312。透析液腔31的内部由隔膜312划分为送液收容部313和排液收容部314。
透析液供给管路32的基端侧连接于透析液供给装置(未图示),前端侧连接于透析液腔31。透析液供给管路32将透析液提供给透析液腔31的送液收容部313。
透析液导入管路33将透析液腔31与透析器10的透析液导入口113进行连接,将收容于透析液腔31的送液收容部313的透析液导入到透析器10的透析液侧流路。
透析液导出管路34将透析器10的透析液导出口114与透析液腔31进行连接,将从透析器10排出的透析液导出到透析液腔31的排液收容部314。
排液管路35的基端侧连接于透析液腔31,排出收容于排液收容部314的透析液的排液。
旁通管路36将透析液导出管路34与排液管路35进行连接。
除水/反向过滤泵37配置于旁通管路36。除水/反向过滤泵37由能够向下述方向送液地驱动的泵构成,所述方向为使旁通管路36内部的透析液向排液管路35侧流通的方向(除水方向)以及使旁通管路36内部的透析液向透析液导出管路34侧流通的方向(反向过滤方向)。
加热器40将流通于透析液回路30的透析液加热到规定的温度。
补充液管路38是用于将透析液直接提供给血液回路20的管路。如图1所示,补充液管路38的上游侧连接于透析液回路30的透析液导入管路33中的透析液腔31与透析器10的透析液导入口113之间。在补充液管路38中设置有补充液用夹持件381。如图1的实线所示,在补充液管路38的下游侧连接于动脉侧管路21中的血液泵212与透析器10之间的情况下,成为前稀释方式的血液过滤透析。另外,如图1的虚线所示,在补充液管路38的下游侧连接于静脉侧管路22中的静脉侧腔222的情况下,成为后稀释方式的血液过滤透析。
说明夹持单元60。
如图1所示,夹持单元60以单元化的方式构成,安装于操控台100。夹持单元60夹持并保持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以及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在夹持单元60,在宽度方向H的一侧遍及上下方向地配置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在宽度方向H的另一侧遍及上下方向地配置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
如图2至图4所示,夹持单元60具备单元主体61、将单元主体61开闭的盖部62、铰链部63、开闭杆641以及开闭卡合部642。夹持单元60在单元主体61内表面配置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以及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的状态下,将盖部62内表面按压到单元主体61内表面侧,由此固定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以及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
盖部62内表面构成管固定部,该管固定部以一定的力量固定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以及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在构成盖部62内表面的构件中,至少作为对管进行按压的部分的材料,例如可使用树脂材料,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SA树脂(取代ABS树脂的丁二烯、使丙烯酸橡胶聚合所得)、聚丙烯等合成树脂等。由此,盖部62的内表面能够用足够进行保持同时不会过度压扁那样的适当的保持力将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及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固定。
如图2所示,铰链部63在盖部62闭合时配置于夹持单元60的宽度方向H的另一侧的端部,将盖部62相对于单元主体61可转动地连接。
开闭杆641在盖部62闭合时设置于盖部62的宽度方向H的一侧的端部。如图3所示,开闭卡合部642在盖部62闭合时以能够与开闭杆641卡合的方式设置于单元主体61内表面的宽度方向H的一侧的端部。通过对开闭杆641进行操作,从而进行单元主体61与盖部62的开闭。
如图3所示,在单元主体61内表面形成主体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11(管配置部)以及主体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12(管配置部)。主体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11以及主体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12在单元主体61内表面、在单元主体61的宽度方向H上分离地配置并呈直线状延伸。主体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12配置于比主体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11更靠宽度方向H上的铰链部63侧。
另外,如图3所示,在盖部62内表面形成在盖部62闭合时与主体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11相对配置的盖部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21以及与主体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12相对配置的盖部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22。盖部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21以及盖部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22在盖部62内表面在盖部62的宽度方向H上分离地配置,并呈直线状延伸。盖部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22配置于比盖部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21更靠宽度方向H的铰链部63侧。
在盖部62闭合时,在主体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11与盖部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21之间配置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在主体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12与盖部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22之间配置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
在此,首先,说明设置于主体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11以及盖部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21的结构。
如图3和图5所示,在盖部62闭合时,沿着主体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11以及盖部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21配置动脉侧上游管按压部601、动脉侧夹持部65、载荷检测部66、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以及动脉侧下游管按压部602。在本实施方式中,动脉侧上游管按压部601、动脉侧夹持部65、载荷检测部66、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以及动脉侧下游管按压部602在夹持单元60中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图1和图3中从下侧向上侧)依序并排配置。
如图3所示,主体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11配置于单元主体61的内表面。在主体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11中从在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中流通的液体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从图3的下方侧向上方侧)依序并排配置动脉侧上游管按压部601的收容凹部601a、动脉侧夹持部65的动脉侧可动夹持部651、将载荷传递至向载荷检测部66的力传感器施加载荷的轴661(力传感器本身并未图示,以后称为力传感器661)的载荷承接部662、内部收容了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的超声波振荡部671的动脉侧气泡传感器承接构件672、以及动脉侧下游管按压部602的收容凹部602a。
盖部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21配置于盖部62内表面,在盖部62闭合时与主体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11相对地配置。在盖部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21中从在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中流通的液体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从图3的下方侧向上方侧)依序并排配置动脉侧上游管按压部601的按压凸部601b、动脉侧夹持部65的动脉侧夹持承接部652、载荷检测部66的载荷按压部663、内部收容了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的超声波接收部673的动脉侧气泡传感器按压构件674、以及动脉侧下游管按压部602的按压凸部602b。
动脉侧上游管按压部601的按压凸部601b在盖部62闭合时与配置于单元主体61的收容凹部601a相对地配置,在流通于夹持单元60中的动脉侧管路21的液体的上游侧(图3中的下方侧),按压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
动脉侧夹持承接部652在盖部62闭合时与配置于单元主体61的动脉侧可动夹持部651相对地配置。动脉侧夹持承接部652以及动脉侧可动夹持部651构成动脉侧夹持部65,夹持并保持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
如图3和图5所示,动脉侧夹持部65具有配置于单元主体61的动脉侧可动夹持部651、配置于单元主体61并驱动动脉侧可动夹持部651的螺线管653、以及配置于盖部62的动脉侧夹持承接部652。动脉侧夹持承接部652从盖部62内表面突出地形成,并在宽度方向H上延伸。
如图5所示,动脉侧可动夹持部651形成为前端在宽度方向H上延伸的平面状并且形成为在管配置部延伸的方向上切断的截面中前端侧的宽度窄的梯形形状。螺线管653的输出轴653a可进退地连接在动脉侧可动夹持部651的后端。动脉侧可动夹持部651通过螺线管653的输出轴653a的进退,由动脉侧可动夹持部651的前端以及动脉侧夹持承接部652的前端将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夹入并夹持或将动脉侧管路21开闭。
具有上述结构的动脉侧夹持部65在血液净化装置1正常动作时通过动脉侧可动夹持部651以及动脉侧夹持承接部652,夹持配置于单元主体61与盖部62之间的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
另外,动脉侧夹持部65在使用透析液、反向过滤透析液作为预冲液的预冲和回血工序中开闭。动脉侧夹持部65使动脉侧可动夹持部651进退,并将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压扁而使其为闭合状态或将管打开而使其为打开状态,对动脉侧管路21的流路进行开闭,由此在比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更靠上游侧的位置,使流通于管内部的液体的送液流通/停止。
如图3、图5以及图6所示,载荷按压部663在盖部62闭合时与配置于单元主体61的载荷承接部662相对地配置,并按压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在配置于单元主体61的载荷承接部662的内部配置载荷检测部66。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在变更了管径的情况下、从载荷检测部66输出的电压值能够得到同样程度的电压值,载荷按压部663既可以设为能够进行高度调整的结构,也可以设为可更换成高度不同的载荷按压部的结构。
载荷检测部66检测从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受到的载荷,并能够作为电压值而输出。载荷检测部66具有载荷承接部662以及力传感器661。在此,作为检测值的电压值例如每100毫秒检测一次,在1秒钟求得10个移动平均来计算。
载荷承接部662在盖部62闭合时承接来自被载荷按压部663按压的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的压力。
力传感器661配置于单元主体61中的载荷承接部662的内部侧。力传感器661通过作用于载荷承接部662的来自管的压力使载荷承接部662在管的径向上移动,由此经由载荷承接部662检测来自管的压力的载荷。由此,力传感器661将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的压力的载荷作为电压而输出。
具有上述结构的载荷检测部66通过在盖部62闭合时盖部62使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向力传感器661侧按压,由此力传感器661检测来自管的压力的载荷,并将载荷作为电压值而输出。由载荷检测部66检测出的检测值被发送至后述的控制装置50的闭塞判定部513,由闭塞判定部513判定管是否被闭塞。作为管被闭塞的情况例如可举出将血液回路连接至患者而进入治疗工序时忘记取出镊子、忘记松开夹持、由于脱血工序和治疗工序中穿刺针粘附于血管壁、血管状态的不良导致的血流量不足引起的脱血不良、以及回血工序中由血栓堵塞穿刺针等。
动脉侧气泡传感器按压构件674在盖部62闭合时与配置于单元主体61的动脉侧气泡传感器承接构件672相对地配置,按压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在动脉侧气泡传感器按压构件674内部配置超声波接收部673。在动脉侧气泡传感器承接构件672内部配置超声波振荡部671。超声波接收部673以及超声波振荡部671构成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是检测在流通于动脉侧管路21内部的液体中是否存在气泡的传感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为将超声波接收部673配置于动脉侧气泡传感器承接构件672内部并且将超声波振荡部671配置于动脉侧气泡传感器按压构件674内部。
如图4所示,在盖部62闭合时,动脉侧气泡传感器按压构件674(参照图3)将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向动脉侧气泡传感器承接构件672侧按压。超声波振荡部671通过将从超声波接收部673产生的超声波照射到流过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内的液体,检测液体与气泡的透过率之差而检测是否存在气泡。
动脉侧下游管按压部602的按压凸部602b在盖部62闭合时与配置于单元主体61的收容凹部602a相对地配置,在流通于夹持单元60中的动脉侧管路21的液体的下游侧(图3中的上方侧),按压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
接着,说明在盖部62闭合时设置于主体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12以及盖部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22的结构。
如图3所示,在盖部62闭合时,沿着主体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12以及盖部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22配置静脉侧上游管按压部603、静脉侧气泡传感器68、静脉侧夹持部69以及静脉侧下游管按压部604。在本实施方式中,静脉侧上游管按压部603、静脉侧气泡传感器68、静脉侧夹持部69以及静脉侧下游管按压部604在夹持单元60中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图1和图3中从上方侧向下方侧)依序并排配置。
如图3所示,主体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12配置于单元主体61内表面。在主体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12中从在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流通的液体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从图3的上方侧向下方侧)依序并排配置静脉侧上游管按压部603的收容凹部603a、内部收容了静脉侧气泡传感器68的超声波振荡部681的静脉侧气泡传感器承接构件682、静脉侧夹持部69的静脉侧可动夹持部691、以及静脉侧下游管按压部604的收容凹部604a。
盖部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22配置于盖部62内表面,在盖部62闭合时与主体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12相对地配置。在盖部侧静脉侧管配置部622中从在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流通的液体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从图3的上方侧向下方侧)依序并排配置静脉侧上游管按压部603的按压凸部603b、内部收容了静脉侧气泡传感器68的超声波接收部683的静脉侧气泡传感器按压构件684、静脉侧夹持部69的静脉侧夹持承接部692、以及静脉侧下游管按压部604的按压凸部604b。
静脉侧上游管按压部603的按压凸部603b在盖部62闭合时与配置于单元主体61的收容凹部603a相对地配置,在流通于夹持单元60中的静脉侧管路22的液体的上游侧(图3中的上方侧),按压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
静脉侧气泡传感器按压构件684在盖部62闭合时与配置于单元主体61的静脉侧气泡传感器承接构件682相对地配置,按压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在静脉侧气泡传感器按压构件684内部配置超声波接收部683。在静脉侧气泡传感器承接构件682内部配置超声波振荡部681。超声波接收部683以及超声波振荡部681构成静脉侧气泡传感器68。静脉侧气泡传感器68是检测在流通于静脉侧管路22内部的液体中是否存在气泡的传感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为将超声波接收部683配置于静脉侧气泡传感器承接构件682内部并且将超声波振荡部681配置于静脉侧气泡传感器承接构件684内部。
如图4所示,在盖部62闭合时,静脉侧气泡传感器按压构件684(参照图3)将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向静脉侧气泡传感器承接构件682侧按压。超声波振荡部681通过将从超声波接收部683产生的超声波照射到流过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内的液体,检测液体与气泡的透过率之差而检测是否存在气泡。
静脉侧夹持承接部692在盖部62闭合时与配置于单元主体61的静脉侧可动夹持部691相对地配置。静脉侧夹持承接部692以及静脉侧可动夹持部691构成静脉侧夹持部69,夹持并保持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
如图3和图6所示,静脉侧夹持部69具有配置于单元主体61的静脉侧可动夹持部691、配置于单元主体61并驱动静脉侧可动夹持部691的螺线管693以及配置于盖部62的静脉侧夹持承接部692。静脉侧夹持承接部692从盖部62内表面突出地形成,在宽度方向H上延伸。
静脉侧可动夹持部691形成为前端在宽度方向H上延伸的平面状并且形成为在管配置部延伸的方向上切断的截面中前端侧的宽度变窄的梯形形状。螺线管693的输出轴693a可进退地连接在静脉侧可动夹持部691的后端。静脉侧可动夹持部691通过螺线管693的输出轴693a的进退,由静脉侧可动夹持部691的前端以及静脉侧夹持承接部692的前端将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夹入并夹持或将静脉侧管路22开闭。
具有上述结构的静脉侧夹持部69在血液净化装置1正常动作时,通过静脉侧可动夹持部691以及静脉侧夹持承接部692,夹持配置于单元主体61与盖部62之间的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
另外,根据静脉侧气泡传感器68或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对气泡的检测结果来控制静脉侧夹持部69。在静脉侧气泡传感器68或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检测出气泡大于规定量的情况下,静脉侧夹持部69使静脉侧可动夹持部691进出,压扁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使静脉侧管路22的流路闭合,由此在比静脉侧气泡传感器68更靠上游侧的位置,使流通于管内部的液体的送液停止。
静脉侧下游管按压部604的按压凸部604b在盖部62闭合时与配置于单元主体61的收容凹部604a相对地配置,在流通于夹持单元60中的静脉侧管路22的液体的下游侧(图3中的下方侧),按压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
具有上述结构的夹持单元60在将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以及构成静脉侧管路22的管配置于单元主体61的状态下仅使盖部62闭合,就能够在夹持单元60中可靠地夹持管。
控制装置50由信息处理装置(计算机)构成,通过执行控制程序来控制血液净化装置1的动作。控制装置50通过执行以下说明的各工序的控制程序,来控制血液净化装置1的动作并使运行。具体而言,控制装置50控制配置于血液回路20和透析液回路30的各种泵、夹持件以及加热器40等的动作,执行由血液净化装置1进行的各种工序(预冲工序、脱血工序、治疗工序、补液工序、回血工序等)。在本实施方式的血液净化装置1的各种工序中,例如依次执行预冲工序、脱血工序、治疗工序、回血工序,这些所有工序的执行时间需要4小时至5小时左右。另外,在长时间透析、夜间利用睡眠时间进行的通宵透析治疗中,所有工序的执行时间需要7小时至8小时左右。
预冲工序是清洗血液回路20、透析器10而使其清洁化的准备工序。
脱血工序是在穿刺之后将患者的血液填充至血液回路20而进行体外循环的工序。
治疗工序是接着脱血工序之后进行并将血液透析净化的工序。
补液工序是在透析治疗中血压下降时等进行快速补液的工序。
回血工序是使血液回路20内的血液返回至患者体内的工序。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50具有以下结构:根据管的使用经过时间来更新基准电压(基准值),在因发生闭塞而管内的压力成为正压的情况下管膨胀、在成为负压的情况下管收缩,从而在检测值偏离用于判定是否闭塞的规定的判定范围的情况下,通知警报。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50具备控制部51以及存储部52。控制部51具备基准值生成部511、基准值更新部512、闭塞判定部513以及通知控制部514。存储部52存储血液净化装置1的各种控制的控制程序等。
基准值生成部511在规定定时使血液泵212停止的状态下,将作为由载荷检测部66检测出的检测值的电压、且是管未被闭塞的状态的电压作为实测基准值而生成。在该情况下,检测值与实测基准值变得相等。在此,具体而言,规定定时是指组装有动脉侧管路21时、预冲工序开始时、预冲工序结束时、脱血工序开始时、治疗工序开始时、从治疗工序开始起例如每小时等每经过规定时间。更具体而言,组装动脉侧管路21是指将动脉侧管路21设置于夹持单元60并将盖部62从打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之时。实测基准值是用于计算出用于判定管的闭塞的基准值的值。基准值是指例如在血液泵212旋转时推测未对管内施加压力(推测此时使血液泵212停止时得到)的电压(检测值)并且是推测管未闭塞的状态下的电压。这是由于,在血液泵212旋转的状态下,管内的压力状态根据患者的血管状态、穿刺针的粗细、血液泵212的流量设定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无法将血液泵212旋转的状态下的电压设为用于判定闭塞的实测基准值。然而,在实施血液净化装置1的各种工序时,使血液泵212停止而频繁地测量实测基准值较困难,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规定定时使血液泵212停止或在停止的定时生成实测基准值。另外,使血液泵212停止以生成实测基准值的时间为几秒钟左右即可,因此在实施血液净化装置1的各种工序时几乎不会受到影响而能够生成实测基准值。另外,在规定定时使血液泵212停止的控制可以由控制装置50自动地进行也可以由用户对操作面板70进行操作而实施。
基准值更新部512根据由载荷检测部66检测出的电压随着时间经过产生的变化量和实测基准值,计算并更新基准值。更详细而言,例如每分钟等每隔规定时间反复计算并更新基准值。具体而言,在治疗工序中每小时生成实测基准值并每分钟更新基准值的情况下,直到由基准值生成部511生成下一实测基准值为止,计算并更新59个基准值。例如每隔规定时间的定期处理使用控制装置50的定时功能来实施。
当将各基准值设为基准值(0)、基准值(1)、···、基准值(N)并将计算基准值(N)时检测出的检测值设为检测值(N)时,随着经过1分钟的最近的检测值的变化量成为{检测值(N)-检测值(N-1)},基准值(N)能够使用以下式1示出。
基准值(N)=基准值(N-1)+{检测值(N)-检测值(N-1)}···式1
这样,通过基准值更新部512根据实测来设定基准值,根据检测值的变化量来计算由管的顺应变形引起的基准值的变化量,由此能够高精度地更新基准值。在此,如果在治疗工序中使血液泵212停止则治疗效率降低,因此即使每小时降低几秒钟,也最好不要在治疗工序中使血液泵212停止来生成实测基准值。也就是说,在治疗工序开始时基准值生成部511生成实测基准值,基准值更新部512更新基准值直到治疗工序结束。
另外,也可以是,实测基准值每30分钟、每2小时等生成一次,基准值每30秒钟、每2分钟、每3分钟等更新一次,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另外,在计算并更新基准值(N)时,在紧接着血液泵212开始运行之后、出于实测基准值的目的以外的目的(规定定时以外)发出警报等基于某些理由而血液泵212停止;或发生闭塞等、式1中的检测值的变化量={检测值(N)-检测值(N-1)}偏离预先设定的变化范围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检测值的变化量而使用规定的设定变化量(在检测值的变化量为正的变化的情况下为正的值、在检测值的变化量为负的变化的情况下为负的值)来计算并更新基准值(N)(参照式2)。在此,设定变化量是指假设为由管的顺应变形而变化的量,能够通过基于所使用的管的试验来计算适当的值,可以预先设定其值并存储于存储部52,也可以使用最近的检测值的变化量作为设定变化量。由此,能够减少基准值因管的顺应变形以外的原因导致被更新为不准确的值这一情况。
基准值(N)=基准值(N-1)+设定变化量···式2
另外,在规定定时以外血液泵212停止的状态下,可以将最近的基准值(N-1)设为基准值(N)、即并不更新基准值,也可以将定时功能暂时停止而不进行更新并在血液泵212进行动作时启动定时功能。另外,在回血工序中,即使在血液泵212反转驱动以向动脉侧管路21的上游侧输送液体(血液)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样地不更新基准值。由此,能够减少基准值因管的顺应变形以外的原因导致被更新为不准确的值这一情况(参照式3)。
基准值(N)=基准值(N-1)···式3
在此,确认了以下趋势:管随着时间经过而顺应变形,由此基准值逐渐减小并且检测值的变化量也减小(参照后述的实施例)。因此,所述设定变化量也优选设定为随着时间经过或随着基准值变小而变小。由此,能够更高精度地更新基准值。
闭塞判定部513根据由基准值更新部512更新的基准值(N)来设定用于判定管是否闭塞的规定的判定范围,并且在由载荷检测部66检测出的检测值偏离规定的判定范围的情况下,判定为管闭塞。以下举出具体例来进行说明,如果使判定范围的大小固定而设定为基准值(N)±0.5V,则在进行脱血的脱血工序以及治疗工序中判定闭塞的情况下、例如基准值(N)为2.0V的情况下,判定范围的下限(闭塞判定值)为1.5V。因此,在1~10秒钟内将检测值适当地设定为1.5V(例如3秒钟),并在持续该时间以上地低于该值的情况下,判定为管闭塞。另外,在回血工序中判定闭塞的情况下,在基准值(N)为2.0V的情况下,判定范围的上限(闭塞判定值)为2.5V。因此,在1~3秒钟内将检测值适当地设定为2.5V(例如1秒钟)并在持续该时间以上地高于该值的情况下,判定为管闭塞。在闭塞判定值大于基准值的情况下(管内为正压),与低于基准值的情况(管内为负压)相比检测值发生急剧变化,因此如具体例中所示,优选将判定所需的时间设定为管内为正压时比负压时短。另外,也可以将判定范围设定为基准值(N)+0.6V、基准值(N)-0.3V这样,规定的判定范围能够根据所使用的电压电平、所使用的管等的使用条件并通过试验(例如参照后述的实施例3)来适当地设定。
在此,如上所述,确认了以下趋势:管随着时间经过而顺应变形,由此基准值逐渐减小并且检测值的变化量也减小(参照后述的实施例3)。因此,所述判定范围的大小也优选设定为随着时间经过或随着基准值变小而变小。由此,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闭塞的判定。
通知控制部514进行以下控制:在由闭塞判定部513判定为管闭塞的情况下,例如使显示画面、显示灯、扬声器等通知部进行动作,通知判定结果。
另外,通知控制部514进行以下控制:在盖部62闭合时判定为由载荷检测部66检测出的检测值偏离预先设定的范围的情况下,例如使显示画面、显示灯、扬声器等通知部进行动作,通知判定结果。由此,不仅是闭塞判定时通知判定结果,在管的异常时(在管的硬度、直径、壁厚并不合适的情况下、在管变形的情况下,在盖部62未能适当地闭合的情况下)也通知判定结果,因此能够使用适当状态的管,从而能够高精度地得到由载荷检测部66检测出的检测值。
接着,说明使用夹持单元60夹持构成动脉侧管路21的管而由载荷检测部66进行检测以及由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进行检测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夹持单元60中的主体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11与盖部侧动脉侧管配置部621夹持的部分中,在动脉侧管路21所通过的部分并排配置动脉侧夹持部65、载荷检测部66以及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在医疗人员使夹持单元60夹持管的情况下,仅使盖部62闭合,就能够在动脉侧夹持部65中固定管。因此,医疗人员能够简单地进行用于利用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对是否存在气泡的检测、利用载荷检测部66对管的载荷的检测的设定。另外,由于动脉侧夹持部65、载荷检测部66以及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并排配置,因此在动脉侧夹持部65中固定管的近处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利用载荷检测部66对管的载荷的检测、利用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对是否存在气泡的检测。
在此,如上所述,管越软则由载荷检测部66检测出的输出电压到达稳定的时间越短。因此,利用载荷检测部66对管的载荷的检测中所使用的管优选为柔软材质,以加快直到输出电压变得稳定的时间。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夹持单元60中载荷检测部66和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并排配置,载荷检测部66与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之间的距离容易缩短。在此,确认了以下情况:由于载荷检测部66和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并排配置,因此在管过于柔软的情况下管闭塞时管被压扁,在由载荷检测部66检测管的载荷并判定管的闭塞之前,有时即使在管中并不存在气泡,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也将错误地检测出存在气泡。更具体而言,在管的硬度低的情况下,当在透析治疗中流过36℃的血液等时,由于流过管的血液等的温度高而导致管变得更软。确认了以下状况:在此时管发生闭塞的情况下,当管内为负压时,管被压扁。在此,超声波方式的气泡传感器使传递传感器信号的部分与管贴紧并经由管发送和接收超声波,因此如果管被压扁,则在气泡传感器与管之间产生间隙而无法接收超声波。该状态是与在进入气泡的情况下无法得到接收电压的状态相同的状态,因此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错误地进行检测。因此,利用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对是否存在气泡的检测所使用的管优选使用一定程度上不易被压扁的硬质材质,以使得在长时间的透析治疗中也不会进行错误检测。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夹持单元60并并排配置载荷检测部66和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的情况下,需要选定管的硬度,以使得高精度且稳定地进行利用载荷检测部66的检测和利用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的检测。在此,在利用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检测是否存在气泡的部分以及利用载荷检测部66检测管的载荷的部分中还能够使用不同材质的管,但是当使用不同材质的管时成本上升,并不实用。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并排配置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和载荷检测部66的夹持单元60的情况下,为了高精度地进行利用载荷检测部66对管的载荷的检测以及利用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对气泡的检测,考虑到在载荷检测部66对载荷的检测中优选管的硬度低这一点、和当管的硬度过低时利用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对气泡的检测中有可能错误地进行检测这一点,使管的硬度提高一定程度。由此,即使将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与载荷检测部66并排并接近地配置,载荷检测部66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载荷,并且动脉侧气泡传感器67也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气泡。
例如在根据这种观点来选定管的硬度的情况下,在将聚氯乙烯(PVC)用作管的材质的情况下,通过试验得知例如管直径的内径优选为3.3~4.7mm、壁厚优选为0.9~1.3mm、JIS硬度优选为67~73。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管例如使用聚氯乙烯(PVC)形成,使用内径为3.3mm、JIS硬度为70左右、壁厚为1.1mm的管。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血液净化装置1,起到以下效果。
(1)血液净化装置1构成为包括:载荷检测部66,其设置于动脉侧管路21中血液泵212的上游侧,检测从构成该动脉侧管路21的管受到的载荷;基准值生成部511,其将在规定定时使血液泵212停止的状态下由载荷检测部66检测出的检测值作为实测基准值而生成;基准值更新部512,其根据由载荷检测部66检测出的检测值随着时间经过产生的变化量和实测基准值,来更新基准值;以及闭塞判定部513,其在由载荷检测部66检测出的检测值偏离根据基准值设定的用于判定管是否闭塞的规定的判定范围的情况下,判定为管闭塞。由此,即使随着时间经过而管由于液体、温度变化导致顺应变形而由载荷检测部66检测出的输出电压值发生变化,也能够高精度地判定管的闭塞。因而,即使在长时间进行透析治疗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判定管的闭塞。在规定定时生成实测基准值并更新基准值,因此能够设为与使用条件、使用环境相应的基准值,从而能够确保精度。另外,根据由管的顺应变形引起的检测值的变化量来计算基准值的变化量,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更新基准值。因此,即使在治疗工序持续较长时间的情况下,也与血液净化装置的设置环境的温度无关地能够追随检测值的变化而设定基准值,从而能够提高闭塞判定的精度。
(2)基准值更新部512每隔规定时间反复更新基准值,根据最近更新的基准值(N-1)以及检测值随着规定时间的经过而发生的最近变化量来更新基准值(N)。由此,根据由管的顺应变形引起的最近检测值的变化量来计算基准值的变化量,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更新基准值,从而能够提高闭塞判定的精度。
(3)基准值更新部512在检测值的最近的变化量偏离所设定的变化范围的情况下,根据最近更新的基准值和设定变化量来更新基准值。由此,能够减少基准值因管的顺应变形以外的原因导致被更新为不准确的值这一情况,从而能够提高闭塞判定的精度。
(4)在基准值更新部512中将设定变化量设定为随着时间经过或随着基准值变小而变小。由此,能够更高精度地更新基准值,从而能够提高闭塞判定的精度。
(5)基准值更新部512在规定定时以外的定时血液泵212停止的状态下,将最近的基准值设为基准值。由此,能够减少基准值因管的顺应变形以外的原因导致被更新为不准确的值这一情况,从而能够提高闭塞判定的精度。
(6)基准值更新部512在血液泵212被驱动以向动脉侧管路21的上游侧输送液体的情况下,将最近的基准值(N-1)设为基准值(N)。能够减少基准值因管的顺应变形以外的原因导致被更新为不准确的值这一情况,从而能够提高闭塞判定的精度。
(7)通知控制部514构成为在判定为盖部62闭合时由载荷检测部66检测出的检测值偏离预先设定的范围的情况下,通知判定结果。由此,在管发生异常的情况下进行通知,因此能够使用适当状态的管,从而能够高精度地得到由载荷检测部66检测出的检测值,能够提高闭塞判定的精度。
(8)将闭塞判定部513中的判定范围的大小设定为随着时间经过或随着基准值变小而变小。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闭塞判定的精度。
实施例
(实施例1)
接着,说明使用本发明的血液净化装置1在实施例1中确认由基准值更新部512计算并更新的基准值、由载荷检测部66检测出的检测值以及成为闭塞判定部513所用的判定范围的下限的闭塞判定值的随时间经过的变化的结果。
组装血液回路20并且将载荷检测部66设置于动脉侧管路21的上游侧。在紧接着将动脉侧管路21设置于载荷检测部66之后,实施预冲工序。之后,将穿刺针18G安装于动脉侧管路21的上游侧的前端,开始进行治疗工序(使血液泵212旋转)并以250mL/min将37℃的水通水4小时。图8示出该情况下的基准值、检测值以及闭塞判定值的随时间经过的变化。在实施例1中,在从治疗工序开始起1小时、2小时以及3小时以后使血液泵212停止几秒钟。在此,在本实施例中,在治疗工序开始时仅生成实测基准值,经过4小时之前的例如1小时、2小时以及3小时以后等并不生成实测基准值用于基准值的更新。
从治疗工序开始起1分钟内使血液泵212的设定流量逐渐上升至250mL/min,因此检测值的变化(减少)变大。在实施例1中,在这样检测值的变化量偏离假设的范围的情况下,代替检测值的变化量而使用规定的设定变化量来计算并更新基准值。之后,根据最近的基准值以及最近的检测值的变化量,反复计算并更新基准值。根据图8,经过时间为60分钟(1小时)附近的基准值平滑地变化,经过时间为60分钟的基准值与使血液泵212停止时的检测值为大致相同的值。因此,确认了能够将使用了治疗工序开始时的实测基准值的通水开始初期的基准值更新为适当的值这一情况。另外,确认了基准值在经过时间为120分钟附近以及180分钟附近也平滑地变化并在4小时内中途不需要生成实测基准值而能够适当地更新基准值这一情况。这样,能够确认了以下情况:根据治疗工序开始时的实测基准值,在4小时期间更新基准值,因此无需预先试验并存储基准值,在长时间的血液净化治疗中也能够高精度地更新基准值。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发生闭塞的情况并未图示,但是检测值成为相比闭塞判定值(小于基准值的值)低得多的值,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闭塞的判定。
另外,确认了以下情况:基准值每分钟更新一次,因此由血液泵212停止几秒钟引起的检测值的变化几乎不会影响基准值的更新。在实施例1中,闭塞判定值(低于基准值的值)使用从基准值减去一定的值而得到的值。需要说明的是,在回血工序中在血液泵212反向旋转驱动以向动脉侧管路21的上游侧输送液体(血液)的情况下发生闭塞的情况并未图示,但是检测值成为相比闭塞判定值(大于基准值的值)大得多的值以及回血中的基准值被设定为不用更新,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闭塞的判定。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说明与实施例1同样地确认了基准值、检测值以及成为判定范围的下限的闭塞判定值的随时间经过的变化的结果。
组装血液回路20并且将载荷检测部66设置于动脉侧管路21的上游侧。在将动脉侧管路21设置于载荷检测部66起12小时以后,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下将37℃的水通水4小时。图9示出该情况下的基准值、检测值以及闭塞判定值的随时间经过的变化。另外,确认了以下情况:与实施例1同样地,将在透析工序开始起1小时、2小时以及3小时以后使血液泵212停止几秒钟时的检测值与基准值进行比较,并能够适当地更新基准值。在此,在本实施例中,也仅在治疗工序开始时生成实测基准值,在直至经过4小时的期间并不生成实测基准值用于基准值的更新。
从治疗工序开始起经过1小时左右为止,与实施例1相比为检测量的变化量小的值。确认了以下情况: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根据每分钟的检测值的变化量,来计算并更新基准值,因此结果是基准值在4小时的经过时间内平滑地变化,并适当地更新。
这样,根据本发明确认了以下情况:即使在管的顺应变形状态不同等使用状况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更新基准值。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说明研究实测基准值与检测值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的试验结果。
图10示出关于由检测从管受到的载荷的载荷检测部66检测出的检测值(实测基准值)一边根据管的顺应变形程度等从小输出状态变更为大输出状态一边测量闭塞前后的检测值的变化量并绘制实测基准值与闭塞的情况下的检测值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的结果。
在闭塞的状态下,将压力计连接到管,并如下这样变化:从使血液泵212停止的状态的闭塞实施前的0mmHg(实测基准值)起,在使血液泵212旋转的状态下每次-100mmHg地以使管内的压力成为负压的方式闭塞直到-600mmHg为止。
组装血液回路20并且将载荷检测部66设置于动脉侧管路21的上游侧。在进行预冲之后在各检测值(实测基准值)的状态下,测量从使37℃的水通过的状态至使血液泵212停止的闭塞实施前的0mmHg(实测基准值)以及使血液泵212以200mL/min旋转的状态下实施闭塞后(各压力)的检测值的变化量。
确认了以下情况:在各压力下进行了线性近似(R2为0.515~0.772),结果是,即使在管内相同压力的情况下,实测基准值越大则管闭塞的情况下的检测值的变化量越大,实测基准值越小则检测值的变化量越小。由此,确认了随着基准值变小而检测量的变化量变小。因此,确认了以下情况:关于判定闭塞的判定范围的大小,设定为随着时间经过或随着基准值变小而变小,由此能够提高闭塞的判定精度。
(实施例4)
根据在实施例3中得到的结果,作为一例将基准值减去管内的压力为-400mmHg处的线性近似的变化量而作为判定范围的下限即闭塞判定值的情况作为实施例4。图11示出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下基准值、检测值以及实施例4的闭塞判定值的随时间经过的变化。另外,在图11中还示出用于比较而将闭塞判定值设定为恒定(也就是说,相对于基准值发生的变化量为恒定)的实施例1的情况。
当将实施例4与实施例1进行比较时,在治疗工序开始时闭塞判定值为大致相同的值。与此相对,从治疗工序的经过时间的中期至后期,实施例4的闭塞判定值与基准值之差变小,但是实施例1的闭塞判定值与基准值之差为恒定,因此在实施例4的情况下,能够以高灵敏度以及高精度地进行闭塞判定。因此,确认了以下情况:设定为随着时间经过或随着基准值变小而判定范围的大小(基准值与闭塞判定值之差的绝对值)变小,由此能够提高闭塞判定的精度。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血液净化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血液净化装置;10:血液净化器;21:动脉侧管路;22:静脉侧管路;61:单元主体;62:盖部;66:载荷检测部;212:血液泵(泵);511:基准值生成部;512:基准值更新部;513:闭塞判定部;514:通知控制部;661:力传感器。

Claims (8)

1.血液净化装置,具备:
血液净化器;
动脉侧管路,其连接于所述血液净化器的上游侧;以及
输送液体的泵,其设置于所述动脉侧管路,
所述血液净化装置具备:
载荷检测部,其检测从构成所述动脉侧管路的管受到的载荷;
基准值生成部,其将在规定定时使所述泵停止的状态下由所述载荷检测部检测出的检测值作为实测基准值而生成;
基准值更新部,其根据所述检测值随着时间经过发生的变化量和所述实测基准值,来更新基准值;以及
闭塞判定部,其在所述检测值偏离根据所述基准值设定的用于判定所述管是否闭塞的规定的判定范围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管闭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基准值更新部每隔规定时间反复更新基准值,并根据最近更新的基准值以及所述检测值随着所述规定时间的经过而发生的最近的变化量,来更新基准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基准值更新部在所述检测值的最近的变化量偏离预先设定的变化范围的情况下,根据最近更新的基准值以及规定的设定变化量来更新基准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设定变化量被设定为随着时间经过而变小或随着所述基准值变小而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
在所述规定定时以外的定时所述泵停止的状态下,所述基准值更新部将最近的基准值设为基准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
在所述泵被驱动以向所述动脉侧管路的上游侧输送液体的情况下,所述基准值更新部将最近的基准值设为基准值。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中,
所述判定范围的大小被设定为随着时间经过而变小或随着所述基准值变小而变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血液净化装置,其还具备:
单元主体;以及
盖部,其对所述单元主体进行开闭,
所述载荷检测部具有配置于所述单元主体的力传感器,在所述盖部闭合时所述盖部将所述管向所述力传感器按压,由此所述力传感器检测从所述管受到的载荷,
所述血液净化装置还具备通知控制部,在判定为所述盖部闭合时由所述载荷检测部检测出的检测值偏离预先设定的范围的情况下,所述通知控制部通知判定结果。
CN202080065106.3A 2019-09-20 2020-08-21 血液净化装置 Pending CN1144234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1556A JP7392345B2 (ja) 2019-09-20 2019-09-20 血液浄化装置
JP2019-171556 2019-09-20
PCT/JP2020/031681 WO2021054048A1 (ja) 2019-09-20 2020-08-21 血液浄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23467A true CN114423467A (zh) 2022-04-29

Family

ID=74877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65106.3A Pending CN114423467A (zh) 2019-09-20 2020-08-21 血液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92345B2 (zh)
CN (1) CN114423467A (zh)
WO (1) WO202105404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94600B2 (ja) * 2004-10-06 2008-06-04 日機装株式会社 血液浄化装置
JP2007296119A (ja) * 2006-04-28 2007-11-15 Nipro Corp 血液回路の圧力測定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JP5587958B2 (ja) * 2012-10-19 2014-09-10 日機装株式会社 しごき型ポンプ
JP6888433B2 (ja) 2017-06-12 2021-06-16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透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54048A1 (ja) 2021-03-25
JP7392345B2 (ja) 2023-12-06
JP2021045474A (ja) 2021-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88433B2 (ja) 透析装置
JP2974429B2 (ja) 血液浄化装置
US10688237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venous needle dislodgement
EP2938371A1 (en) Occlusion detection in delivery of fluids
US20100237011A1 (en) Blood treatment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JP2004237095A (ja) 所望の比率により溶液が添加される、生物の体液を採取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JPWO2008120803A1 (ja) シリンジポンプを備えた持続的血液浄化装置
CN112312941B (zh) 透析装置以及补液控制方法
CN114423467A (zh) 血液净化装置
US20200206407A1 (en) Blood Purif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ischarging Bubbles Therefrom
WO2018230399A1 (ja) 透析装置
CN110662564B (zh) 夹具单元及具备该夹具单元的透析装置
JP7135711B2 (ja) 荷重検出器及びクランプユニット
CN112654379B (zh) 闭塞探测装置以及夹持单元
WO2020138151A1 (ja) 血液透析装置及び補充液ラインの接続状態検出方法
CN111247397A (zh) 超声波流量计及血液净化装置
JP2019000167A (ja) 透析装置
CN111295573B (zh) 超声波流量计及血液净化装置
WO2021177164A1 (ja) 医療デバイス
JP6642695B2 (ja) 血液透析装置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15151283A (zh) 透析装置及控制方法
JPS6363469A (ja) 血液浄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