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15165B - 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15165B
CN114415165B CN202210323442.4A CN202210323442A CN114415165B CN 114415165 B CN114415165 B CN 114415165B CN 202210323442 A CN202210323442 A CN 202210323442A CN 114415165 B CN114415165 B CN 1144151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wave radar
fixedly connected
microwave
radar detecto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234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15165A (zh
Inventor
徐海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gan Technology Nant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gan Technology Nant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gan Technology Nant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gan Technology Nant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2344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1516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151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151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151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151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02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radio waves, e.g. primary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3/93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3/933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aircraft or spacecraf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0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3/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属于微波探测领域,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包括微波雷达探测器,微波雷达探测器下端固定连接有适应性探测底板,适应性探测底板下端连接有磁力方向组件,磁力方向组件下端转动连接有调节支架板,可以通过环境适应调控系统和微波增强组件配合,能够在雨天对微波雷达探测器进行保护,在微孔聚波芯板的作用下使多面聚波微孔对微波进行反射凝聚,有效增加微波的传递强度,进而抵抗由于雨水产生的衰弱吸收,有效保证微波雷达探测器传递微波探测的距离,提高其的探测过程的环境适应性,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的探测精度,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的安全保障性。

Description

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波探测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数量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应用领域也呈多元化发展,无人机凭借着易部署、安全、便捷等特点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黑飞”扰航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威胁民航飞行安全和重点目标安全;无人机航拍侵犯隐私现象屡见不鲜,存在巨大的社会安全隐患,目前,国内迫切需要制定法规加以规范引导,研制管用、好用的反“低慢小”产品来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飞行安全,促进无人机产业及相关领域快速健康发展。
“低慢小”无人航空器微波雷达探测装置的研发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远、中、近”多手段联动,实现“区域化预警、实时化跟踪、可控化处置”全方位的无人机安全管控,能有效解决政府要地、军事设施、监狱、机场等重点区域因无人机“黑飞”带来的低空安全威胁,有效提高社会的安全性,为国家安全、公共安全、飞行安全,促进无人机产业及相关领域做出了保障。
“低慢小”无人航空器微波雷达探测装置在城镇上使用时,一般安装在楼宇的制高点,以达到有效的探测范围,但是由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楼宇的不断建立、建筑墙板的不断进化以及城市气象的多变性,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都会直接影响“低慢小”无人航空器微波雷达探测装置的探测精度,使得微波在传递和感应过程中受到干扰,降低探测效果,进而直接影响了“低慢小”无人航空器微波雷达探测装置的安全保障性。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可以通过环境适应调控系统和微波增强组件配合,能够在雨天对微波雷达探测器进行保护,在微孔聚波芯板的作用下使多面聚波微孔对微波进行反射凝聚,有效增加微波的传递强度,进而抵抗由于雨水产生的衰弱吸收,有效保证微波雷达探测器传递微波探测的距离,提高其的探测过程的环境适应性,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的探测精度,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的安全保障性。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包括微波雷达探测器和安装在微波雷达探测器上端的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所述微波雷达探测器下端固定连接有适应性探测底板,所述适应性探测底板下端连接有磁力方向组件,所述磁力方向组件下端转动连接有调节支架板,所述磁力方向组件内设置有避障适应组件,所述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下端固定连接有微波增强组件,所述微波增强组件包括有牵引撑柱,所述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下端固定连接有四个牵引撑柱,且四个牵引撑柱下端与适应性探测底板固定连接,四个所述牵引撑柱之间滑动连接有套装在微波雷达探测器外侧的透明感应形变套,所述透明感应形变套内部固定连接有微孔聚波芯板,所述透明感应形变套四角靠近微波雷达探测器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记性形变条,所述透明感应形变套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与记性形变条相配合的温控电热条,所述微孔聚波芯板内开设有多个多面聚波微孔,且多面聚波微孔与微波雷达探测器相配合;
所述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内设置有环境适应调控系统,所述环境适应调控系统包括有环境适应处理单元,所述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有气候感应单元,所述气候感应单元的输入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有安装在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上端的气候感应器,所述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微波物理调节单元,所述微波物理调节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温控电热条电性连接,通过环境适应调控系统和微波增强组件配合,能够在雨天对微波雷达探测器进行保护,在微孔聚波芯板的作用下使多面聚波微孔对微波进行反射凝聚,有效增加微波的传递强度,进而抵抗由于雨水产生的衰弱吸收,有效保证微波雷达探测器传递微波探测的距离,提高其的探测过程的环境适应性,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的探测精度,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的安全保障性。
进一步的,所述透明感应形变套内部固定连接有一对感应温变透明板,且两个感应温变透明板分别位于微孔聚波芯板的内外两侧,两个所述感应温变透明板之间固定连接有位于微孔聚波芯板上侧的感温条。
进一步的,所述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有温差感应单元,所述温差感应单元的输入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有固定安装在感温条中部的双头测温器,所述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除雾均温单元,所述除雾均温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有安装在感应温变透明板内的控温条,通过对两个感应温变透明板进行温度控制,在减少两个感应温变透明板之间温差的同时,能够有效保证透明感应形变套内外的温度均匀性,有效避免由于透明感应形变套内外温差过大造成起雾的状况,进而减少微波的损耗,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的探测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磁力方向组件包括有柔性撑套,所述调节支架板上端固定连接有调节转球,所述适应性探测底板下端转动连接有柔性撑套,所述柔性撑套下端开设有与调节转球相配合的半球转槽。
进一步的,所述避障适应组件包括有避障适应套,所述柔性撑套内部开设有避障调节腔,所述避障调节腔下内壁固定连接有避障适应套,所述避障适应套下内壁固定连接有电磁推力组,所述避障适应套上内壁固定连接有稳定撑球,所述稳定撑球下端固定连接有与电磁推力组相配合的强磁斥力板,所述电磁推力组和强磁斥力板之间固定连接有柔性导磁条,通过改变电磁推力组的电流大小,来调整其与强磁斥力板之间的磁斥力大小,能够控制微波雷达探测器的探测高度,进而改变微波雷达探测器的探测范围,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的适应性,并且在后续城镇建设过程中,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自我调节的功能,有效保证微波雷达探测器探测范围的覆盖性,确保安全保障的持续性。
进一步的,所述避障适应套外端靠近适应性探测底板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方向驱力强磁片,所述避障调节腔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弧形电流引板,所述弧形电流引板内端固定连接有与方向驱力强磁片相配合的方向电磁板,且方向电磁板与弧形电流引板电性连接,通过方向电磁板对方向驱力强磁片进行相对应的磁力控制,有效调整避障适应套的支撑方向,进而增加微波雷达探测器的避障功能,在发现新建设的城镇建筑会对微波雷达探测器产生的微波进行干扰时,通过调整避障适应套的支撑角度,使得微波雷达探测器产生倾斜,便于微波雷达探测器的持续探测。
进一步的,所述环境适应处理单元输入端连接有探测判定单元,所述探测判定单元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微波雷达探测器电性连接,所述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增高调节单元和避障偏向单元,所述增高调节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电磁推力组电性连接,所述避障偏向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弧形电流引板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避障适应套外端固定连接有多个箱式阻磁套,且多个箱式阻磁套和多个方向驱力强磁片呈间隔设置,所述箱式阻磁套外端与避障调节腔内壁相抵接,箱式阻磁套能够有效对方向电磁板产生的磁性进行阻隔,有效避免由于多个方向电磁板作用产生磁场混乱的现象,进而有效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避障的偏向精度。
进一步的,所述适应性探测底板下端四角转动连接有多个球头连接器,所述球头连接器下端固定连接有转换撑条,所述调节支架板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转换控制板,所述转换撑条下端与调节支架板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稳固调节单元,所述稳固调节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转换控制板电性连接,所述转换撑条内壁密封填充有电流变液,所述转换控制板通过导线与电流变液电性连接,通过转换撑条能够进一步增加微波雷达探测器的稳定性,在微波雷达探测器产生偏向避障后,能够对微波雷达探测器进行调平固定,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的稳定性,并且有效保证避障后的微波雷达探测器微波探测范围的有效性。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通过环境适应调控系统和微波增强组件配合,能够在雨天对微波雷达探测器进行保护,在微孔聚波芯板的作用下使多面聚波微孔对微波进行反射凝聚,有效增加微波的传递强度,进而抵抗由于雨水产生的衰弱吸收,有效保证微波雷达探测器传递微波探测的距离,提高其的探测过程的环境适应性,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的探测精度,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的安全保障性。
(2)通过对两个感应温变透明板进行温度控制,在减少两个感应温变透明板之间温差的同时,能够有效保证透明感应形变套内外的温度均匀性,有效避免由于透明感应形变套内外温差过大造成起雾的状况,进而减少微波的损耗,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的探测效果。
(3)通过改变电磁推力组的电流大小,来调整其与强磁斥力板之间的磁斥力大小,能够控制微波雷达探测器的探测高度,进而改变微波雷达探测器的探测范围,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的适应性,并且在后续城镇建设过程中,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自我调节的功能,有效保证微波雷达探测器探测范围的覆盖性,确保安全保障的持续性。
(4)通过方向电磁板对方向驱力强磁片进行相对应的磁力控制,有效调整避障适应套的支撑方向,进而增加微波雷达探测器的避障功能,在发现新建设的城镇建筑会对微波雷达探测器产生的微波进行干扰时,通过调整避障适应套的支撑角度,使得微波雷达探测器产生倾斜,便于微波雷达探测器的持续探测。
(5)通过转换撑条能够进一步增加微波雷达探测器的稳定性,在微波雷达探测器产生偏向避障后,能够对微波雷达探测器进行调平固定,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的稳定性,并且有效保证避障后的微波雷达探测器微波探测范围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在城镇中使用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环境适应调控系统控制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微波雷达探测器在正常使用时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雨天时微波雷达探测器使用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微波雷达探测器和调节支架板配合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微波增强组件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微孔聚波芯板主视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磁力方向组件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磁力方向组件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避障适应组件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微波雷达探测器增高时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微波雷达探测器偏向时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2微波雷达探测器、201适应性探测底板、3调节支架板、301调节转球、4转换撑条、401球头连接器、402转换控制板、5磁力方向组件、501柔性撑套、502半球转槽、503弧形电流引板、504方向电磁板、6微波增强组件、601牵引撑柱、602透明感应形变套、603感应温变透明板、604微孔聚波芯板、605记性形变条、606温控电热条、7避障适应组件、701避障适应套、702方向驱力强磁片、703电磁推力组、704稳定撑球、705强磁斥力板、706柔性导磁条、707箱式阻磁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12,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包括微波雷达探测器2和安装在微波雷达探测器2上端的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1,微波雷达探测器2下端固定连接有适应性探测底板201,适应性探测底板201下端连接有磁力方向组件5,磁力方向组件5下端转动连接有调节支架板3,磁力方向组件5内设置有避障适应组件7,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1下端固定连接有微波增强组件6,微波增强组件6包括有牵引撑柱601,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1下端固定连接有四个牵引撑柱601,且四个牵引撑柱601下端与适应性探测底板201固定连接,四个牵引撑柱601之间滑动连接有套装在微波雷达探测器2外侧的透明感应形变套602,透明感应形变套602内部固定连接有微孔聚波芯板604,透明感应形变套602四角靠近微波雷达探测器2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记性形变条605,透明感应形变套602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与记性形变条605相配合的温控电热条606,微孔聚波芯板604内开设有多个多面聚波微孔,多面聚波微孔的多个反射面呈倾斜设置,使其能够相互配合将微波反射至一点,进而增加微波的传递强度,且多面聚波微孔与微波雷达探测器2相配合;请参阅图2,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1内设置有环境适应调控系统,环境适应调控系统包括有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有气候感应单元,气候感应单元的输入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有安装在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1上端的气候感应器,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微波物理调节单元,微波物理调节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温控电热条606电性连接,通过环境适应调控系统和微波增强组件6配合,能够在雨天对微波雷达探测器2进行保护,在微孔聚波芯板604的作用下使多面聚波微孔对微波进行反射凝聚,有效增加微波的传递强度,进而抵抗由于雨水产生的衰弱吸收,有效保证微波雷达探测器2传递微波探测的距离,提高其的探测过程的环境适应性,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2的探测精度,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2的安全保障性。
请参阅图6,透明感应形变套602内部固定连接有一对感应温变透明板603,且两个感应温变透明板603分别位于微孔聚波芯板604的内外两侧,两个感应温变透明板603之间固定连接有位于微孔聚波芯板604上侧的感温条。请参阅图2,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有温差感应单元,温差感应单元的输入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有固定安装在感温条中部的双头测温器,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除雾均温单元,除雾均温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有安装在感应温变透明板603内的控温条,通过对两个感应温变透明板603进行温度控制,在减少两个感应温变透明板603之间温差的同时,能够有效保证透明感应形变套602内外的温度均匀性,有效避免由于透明感应形变套602内外温差过大造成起雾的状况,进而减少微波的损耗,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2的探测效果。
请参阅图8和图9,磁力方向组件5包括有柔性撑套501,调节支架板3上端固定连接有调节转球301,适应性探测底板201下端转动连接有柔性撑套501,柔性撑套501下端开设有与调节转球301相配合的半球转槽502。请参阅图2和图9,环境适应处理单元输入端连接有探测判定单元,探测判定单元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微波雷达探测器2电性连接,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增高调节单元和避障偏向单元,增高调节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电磁推力组703电性连接,避障偏向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弧形电流引板503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8-10,避障适应组件7包括有避障适应套701,柔性撑套501内部开设有避障调节腔,避障调节腔下内壁固定连接有避障适应套701,避障适应套701下内壁固定连接有电磁推力组703,避障适应套701上内壁固定连接有稳定撑球704,稳定撑球704下端固定连接有与电磁推力组703相配合的强磁斥力板705,电磁推力组703和强磁斥力板705之间固定连接有柔性导磁条706,通过改变电磁推力组703的电流大小,来调整其与强磁斥力板705之间的磁斥力大小,能够控制微波雷达探测器2的探测高度,进而改变微波雷达探测器2的探测范围,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2的适应性,并且在后续城镇建设过程中,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2自我调节的功能,有效保证微波雷达探测器2探测范围的覆盖性,确保安全保障的持续性。
请参阅图9,避障适应套701外端靠近适应性探测底板201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方向驱力强磁片702,避障调节腔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弧形电流引板503,弧形电流引板503内端固定连接有与方向驱力强磁片702相配合的方向电磁板504,且方向电磁板504与弧形电流引板503电性连接,通过方向电磁板504对方向驱力强磁片702进行相对应的磁力控制,有效调整避障适应套701的支撑方向,进而增加微波雷达探测器2的避障功能,在发现新建设的城镇建筑会对微波雷达探测器2产生的微波进行干扰时,通过调整避障适应套701的支撑角度,使得微波雷达探测器2产生倾斜,便于微波雷达探测器2的持续探测。请参阅图8-10,避障适应套701外端固定连接有多个箱式阻磁套707,且多个箱式阻磁套707和多个方向驱力强磁片702呈间隔设置,箱式阻磁套707外端与避障调节腔内壁相抵接,箱式阻磁套707能够有效对方向电磁板504产生的磁性进行阻隔,有效避免由于多个方向电磁板504作用产生磁场混乱的现象,进而有效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2避障的偏向精度。
请参阅图1、图3-5和图11、图12,适应性探测底板201下端四角转动连接有多个球头连接器401,球头连接器401下端固定连接有转换撑条4,调节支架板3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转换控制板402,转换撑条4下端与调节支架板3转动连接。请参阅图1-5和图11、图12,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稳固调节单元,稳固调节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转换控制板402电性连接,转换撑条4内壁密封填充有电流变液,转换控制板402通过导线与电流变液电性连接,通过转换撑条4能够进一步增加微波雷达探测器2的稳定性,在微波雷达探测器2产生偏向避障后,能够对微波雷达探测器2进行调平固定,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2的稳定性,并且有效保证避障后的微波雷达探测器2微波探测范围的有效性。
请参阅图1-12,在微波雷达探测器2对城镇范围内进行探测保护时(请参阅图1),若出现雨水天气,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1上的气候感应器将数据提前输送至环境适应处理单元内,环境适应处理单元对天气状况进行判断,并将控制数据输送至微波物理调节单元,使微波物理调节单元对温控电热条606进行通电,温控电热条606产生热量,并传递至记性形变条605上,使得记性形变条605产生记忆形变,带动透明感应形变套602沿着牵引撑柱601的引导胀开,并逐渐靠近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1,对微波雷达探测器2进行封闭保护(请参阅图4),通过微孔聚波芯板604内的多面聚波微孔对微波进行反射增强,进而提高微波的传递强度,进而抵抗由于雨水产生的衰弱吸收;在雨天探测的过程中,感温条对两个感应温变透明板603的温度进行感应,并同时传递至双头测温器内,使得双头测温器将温差数据输送至温差感应单元,温差感应单元对温差范围进行判断和数据转化,将判断结果输送至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环境适应处理单元将控制命令输送至除雾均温单元,使除雾均温单元对控温条进行温度调整,降低两个感应温变透明板603之间的温差,进而降低透明感应形变套602起雾的概率,减少微波穿过透明感应形变套602的损耗,进而有效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2的环境适应性;
在城镇的不断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新楼的建设,墙板的改变,都会对微波雷达探测器2的探测范围和探测微波进行干扰,在微波雷达探测器2长期反馈探测目标时,探测判定单元对探测数据进行分析,在判断探测目标为城镇建筑物时,将位置数据输送至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环境适应处理单元分别对增高调节单元和避障偏向单元进行信号传输,此处,根据位置判断,可同时启动增高调节单元和避障偏向单元,也可以仅控制增高调节单元和避障偏向单元任一一个独立使用;
在增高调节单元启动时,增高调节单元控制通入电磁推力组703电流大小,在未调节时,电磁推力组703内保持正向电流的输入,使电磁推力组703产生与强磁斥力板705同极的磁性,持续对强磁斥力板705进行磁力相斥,进而有效支撑微波雷达探测器2,在需要改变微波雷达探测器2的位置时,若增高微波雷达探测器2,就增大融入电磁推力组703内的电流,使得磁斥力增大,进而使得强磁斥力板705远离调节支架板3,进而增高微波雷达探测器2,若降低微波雷达探测器2,减小电流的输入,使得磁斥力减小,使得强磁斥力板705在微波雷达探测器2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进而减低微波雷达探测器2,有效对微波雷达探测器2的高度进行调节(请参阅图11);在启动避障偏向单元时,避障偏向单元对相对应位置的方向电磁板504通电,使其产生与方向驱力强磁片702磁极相异磁性,进而对方向驱力强磁片702进行吸附,使得避障适应套701带动柔性撑套501产生偏转,进而控制微波雷达探测器2避障偏向(请参阅图12),有效躲避遮挡、干扰建筑物,提高微波雷达探测器2自我调节的功能,有效保证微波雷达探测器2探测范围的覆盖性,确保安全保障的持续性;
在启动增高调节单元和避障偏向单元对微波雷达探测器2进行位置调控前,环境适应处理单元需要通过稳固调节单元对转换控制板402进行断电控制,使得转换撑条4内的电流变液产生形态变化,使得转换撑条4从刚性转化为柔性,能够有效进行伸缩和转动,在增高调节单元和避障偏向单元对微波雷达探测器2进行位置调控完成后,环境适应处理单元需要通过稳固调节单元对转换控制板402进行通电控制,使转换撑条4内的电流变液产生形态变化,使得转换撑条4从柔性转化为刚性,进而有效稳定微波雷达探测器2,并且在微波雷达探测器2产生偏向时,由于转换撑条4的牵扯作用,能够有效保持微波雷达探测器2的水平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包括微波雷达探测器(2)和安装在微波雷达探测器(2)上端的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雷达探测器(2)下端固定连接有适应性探测底板(201),所述适应性探测底板(201)下端连接有磁力方向组件(5),所述磁力方向组件(5)下端转动连接有调节支架板(3),所述磁力方向组件(5)内设置有避障适应组件(7),所述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1)下端固定连接有微波增强组件(6),所述微波增强组件(6)包括有牵引撑柱(601),所述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1)下端固定连接有四个牵引撑柱(601),且四个牵引撑柱(601)下端与适应性探测底板(201)固定连接,四个所述牵引撑柱(601)之间滑动连接有套装在微波雷达探测器(2)外侧的透明感应形变套(602),所述透明感应形变套(602)内部固定连接有微孔聚波芯板(604),所述透明感应形变套(602)四角靠近微波雷达探测器(2)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记性形变条(605),所述透明感应形变套(602)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与记性形变条(605)相配合的温控电热条(606),所述微孔聚波芯板(604)内开设有多个多面聚波微孔,且多面聚波微孔与微波雷达探测器(2)相配合;
所述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1)内设置有环境适应调控系统,所述环境适应调控系统包括有环境适应处理单元,所述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有气候感应单元,所述气候感应单元的输入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有安装在微波雷达探测控制器(1)上端的气候感应器,所述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微波物理调节单元,所述微波物理调节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温控电热条(606)电性连接;
所述磁力方向组件(5)包括有柔性撑套(501),所述调节支架板(3)上端固定连接有调节转球(301),所述适应性探测底板(201)下端转动连接有柔性撑套(501),所述柔性撑套(501)下端开设有与调节转球(301)相配合的半球转槽(502);
所述避障适应组件(7)包括有避障适应套(701),所述柔性撑套(501)内部开设有避障调节腔,所述避障调节腔下内壁固定连接有避障适应套(701),所述避障适应套(701)下内壁固定连接有电磁推力组(703),所述避障适应套(701)上内壁固定连接有稳定撑球(704),所述稳定撑球(704)下端固定连接有与电磁推力组(703)相配合的强磁斥力板(705),所述电磁推力组(703)和强磁斥力板(705)之间固定连接有柔性导磁条(706),所述避障适应套(701)外端靠近适应性探测底板(201)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方向驱力强磁片(702),所述避障调节腔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弧形电流引板(503),所述弧形电流引板(503)内端固定连接有与方向驱力强磁片(702)相配合的方向电磁板(504),且方向电磁板(504)与弧形电流引板(503)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感应形变套(602)内部固定连接有一对感应温变透明板(603),且两个感应温变透明板(603)分别位于微孔聚波芯板(604)的内外两侧,两个所述感应温变透明板(603)之间固定连接有位于微孔聚波芯板(604)上侧的感温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有温差感应单元,所述温差感应单元的输入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有固定安装在感温条中部的双头测温器,所述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除雾均温单元,所述除雾均温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有安装在感应温变透明板(603)内的控温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适应处理单元输入端连接有探测判定单元,所述探测判定单元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微波雷达探测器(2)电性连接,所述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增高调节单元和避障偏向单元,所述增高调节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电磁推力组(703)电性连接,所述避障偏向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弧形电流引板(503)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障适应套(701)外端固定连接有多个箱式阻磁套(707),且多个箱式阻磁套(707)和多个方向驱力强磁片(702)呈间隔设置,所述箱式阻磁套(707)外端与避障调节腔内壁相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适应性探测底板(201)下端四角转动连接有多个球头连接器(401),所述球头连接器(401)下端固定连接有转换撑条(4),所述调节支架板(3)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转换控制板(402),所述转换撑条(4)下端与调节支架板(3)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适应处理单元的输出端还连接有稳固调节单元,所述稳固调节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转换控制板(402)电性连接,所述转换撑条(4)内壁密封填充有电流变液,所述转换控制板(402)通过导线与电流变液电性连接。
CN202210323442.4A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 Active CN1144151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23442.4A CN114415165B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23442.4A CN114415165B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15165A CN114415165A (zh) 2022-04-29
CN114415165B true CN114415165B (zh) 2022-06-14

Family

ID=81263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23442.4A Active CN114415165B (zh) 2022-03-30 2022-03-30 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1516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1346B2 (ja) * 2011-03-28 2015-09-24 株式会社ヨコオ レーダ装置
CN109725315B (zh) * 2018-12-26 2020-10-16 成都优艾维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电力巡检无人机的避障探测装置
CN209784533U (zh) * 2019-03-01 2019-12-13 北京交大思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便携式雷达测试仪
CN109747555B (zh) * 2019-03-06 2020-11-10 淮北景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应用场景的智能驾驶汽车雷达安装装置
CN109882244B (zh) * 2019-03-29 2021-06-11 安徽延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井下巡检机器人智能建图系统
CN211318749U (zh) * 2019-10-18 2020-08-21 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一种环境大气颗粒物监测用颗粒物激光雷达
CN211318739U (zh) * 2019-10-18 2020-08-21 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一种用于环境监测的防水式颗粒物雷达
CN211826501U (zh) * 2020-01-21 2020-10-30 铁将军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距离探测装置
CN213750320U (zh) * 2020-07-12 2021-07-20 北京永蓝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气溶胶雷达壳体以及气溶胶雷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15165A (zh) 2022-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22618A (en) Airborne tethered sensor system
US9322917B2 (en) Multi-stage detection of buried IEDs
US20070252035A1 (en) Unmanned vehicle
US8573529B2 (en) Standoff detection of motion and concealed unexploded ordnance (UXO)
US10605912B1 (en) Storm top adaptive beam scan
JP2017210156A (ja) 無人航空機
CN102506892A (zh) 一种光流多传感器和惯导器件信息融合配置方法
CN205246874U (zh) 输电线路无人机测距系统硬件结构
CN204895881U (zh) 一种具有热成像系统的无人机系统
CN104316900A (zh) 空中无线电监测智能机器人
CN114415165B (zh) 一种高环境适应性的微波雷达探测装置
CN111796284A (zh) 一种角度自适应调节的测速雷达及测速方法
CN107943084A (zh) 一种针对民用多旋翼无人机的跟随式电磁干扰系统及方法
CN104316901A (zh) 用于无线电监测的空中智能机器人
CN204846371U (zh) 一种可避障的无人机系统
CN204203456U (zh) 用于无线电监测的空中智能机器人
CN211293256U (zh) 一种基于slam技术的无人机室内外定位系统
CN109855598B (zh) 一种基于无人机雷达测距的天线下倾角测量方法和装置
CN110907945A (zh) 一种兼顾无人机室内外飞行的定位方法
CN204314450U (zh) 空中无线电监测智能机器人
CN216285712U (zh) 集成摄像机和雷达的障碍物检测装置
CN109059890A (zh) 多功能全站仪
CN115996102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分布式电磁嗅探的无人机防御系统
CN109002053A (zh) 无人驾驶设备用智能化空间定位和环境感知装置及方法
CN204871600U (zh) 一种续航时间长的无人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