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85037A -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85037A
CN114385037A CN202111666182.2A CN202111666182A CN114385037A CN 114385037 A CN114385037 A CN 114385037A CN 202111666182 A CN202111666182 A CN 202111666182A CN 114385037 A CN114385037 A CN 1143850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area
electrodes
signal transmission
sign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6618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85037B (zh
Inventor
李海燕
吴常志
孙莹
许育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6618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850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85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850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850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850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6Details of scanning methods, e.g. sampling time, grouping of sub areas or time sharing with display driv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4Multi-touch detection in digitiser, i.e. details about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a plurality of touching locations, e.g. multiple fingers or pen and fing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触控区,每个所述触控区包括多个触控电极;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平行,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工作阶段包括触控检测阶段,在所述触控检测阶段,所述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所述触控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即通过调整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来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Description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控操作是一种简单、方便的人机交互方式,越来越多的产品将触控功能集成到显示装置中。现有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多个触控电极、与每个触控电极一一对应电连接的触控走线以及与触控走线电连接的触控芯片,其中触控走线用于将触控芯片的触控扫描信号传递至触控电极。随着触控显示装置尺寸的不断增大或者触控精度的不断提升,触控电极和触控走线逐渐增加,进而触控芯片的信号引脚随之增加。
为了简化触控的控制方法,一般采用分时驱动的方式向触控电极提供触控扫描信号,由于触控物体触摸显示装置的位置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以分时驱动的方式向触控电极提供扫描信号就会产生一定的触控延迟,而现阶段,人们对于触控的准确度和灵敏度的需求不断提升,因此亟需一种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灵敏度的触控显示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可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触控区,每个所述触控区包括多个触控电极;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平行,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工作阶段包括触控检测阶段,在所述触控检测阶段,所述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所述触控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交叉排列的多个触控区,每个触控区包括多个触控电极;通过设置在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检测阶段,不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先后接收触控信号,同一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同时接收触控信号,即分时向不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提供触控信号,可以简化触控的控制方法;另外,通过设置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相对于现有技术可有效缩短触控延迟的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以及相应设备触控的灵敏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各触控区接收的触控信号图;
图3是图1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6是与图5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7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8是与图7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9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10是与图9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11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12是与图11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13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14是与图13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15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16是与图15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17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18是与图17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19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20是与图19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21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22是图21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23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24是图23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25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26是图25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27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28是图27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29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30是图29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31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32是图31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33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34是图33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35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36是图35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37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38是图37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39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40是图39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41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
图42是图41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
图4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工作时序示意图;
图4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各触控区接收的触控信号图,图3是图1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现有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多个触控区(图1示例性的示出四个触控区AA1’、AA2’、AA3’和AA4’),每个触控区(AA1’、AA2’、AA3’或AA4’)包括多个触控电极10’,触控驱动电路30’通过触控信号走线20’分时向不同的触控区(AA1’、AA2’、AA3’或AA4’)提供触控信号。在触控阶段的一个触控帧T0’内,完成对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多个触控区(AA1’、AA2’、AA3’和AA4’)内所有触控电极10’的扫描,具体的,在第一时刻t1’,向触控区AA1’内的所有触控电极10’提供触控信号,在第二时刻t2’,向触控区AA2’内的所有触控电极10’提供触控信号,在第三时刻t3’,向触控区AA3’内的所有触控电极10’提供触控信号,在第四时刻t4’,向触控区AA4’内的所有触控电极10’提供触控信号,然后接收各触控电极10’反馈的触控检测信号。
当手指触摸到触控显示面板100’时,由于手指触摸到在触控显示面板100’的触摸面积约为9mm左右,一个触控区(AA1’、AA2’、AA3’或AA4’)的宽度约为5-6mm左右,因此一只手指通常会触摸到两个触控区,如可能触摸到触控区AA1’和AA2’,或触摸到触控区AA2’和AA3’,或触摸到触控区AA3’和AA4’。存在这样的情况:当手指触摸到某一触控区时,正好是在一个触控帧T0’内完成了对该触控区内的触控电极的扫描之后,相当于此时第一个触控帧T0’内没有检测到手指触摸,因此第一个触控帧T0’内的触控时间将被浪费,此种情况可以理解为最差情况,即worse case。例如,当在第一个触控帧T0’时,手指触摸到触控区AA1’和AA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AA2’内的触控电极的扫描之后,那么在该触控帧T0’内是检测不到有手指触摸的,需要等到下一触控帧T0’,则在第一个触控帧T0’内就错过了T1’的时间,T1’的时间等于对触控区AA3’的扫描时间TAA3’以及对触控区AA4’的扫描时间TAA4’,即T1’=TAA3’+TAA4’;在第二个触控帧T0’内完成对四个触控区(AA1’、AA2’、AA3’和AA4’)后才能检测到有手指触摸到了触控区AA1’和AA2’,则在第二个触控帧T0’需要的时间为T2’,T2’的时间为一个触控帧T0’的时间,然而根据触控计算精度原则,防止抖动等原因造成的干扰而造成误判,T2’会被丢弃。所以在第三个触控帧T0’完成对触控显示面板100’内的所有触控电极10’的扫描后,才采集触摸位置数据,此时需要T3’的时间,T3’的时间也为一个触控帧T0’的时间。然后进入T4’阶段,T4’阶段即为数据处理以及触控位置确定阶段,T4’的时间和触控芯片的运算速度有关。由上述内容可知,完成触控位置确定的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为T1’+T2’+T3’+T4’,即由触摸到触控位置的确定延迟了约T1’+2T0’+T4’,这将影响触控检测性能。类似的,当在第一个触控帧T0’时,手指触摸到触控区AA2’和AA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AA3’内的触控电极的扫描之后,T1’的时间等于对触控区AA4’的扫描时间TAA4’,即T1’=TAA4’;当在第一个触控帧T0’时,手指触摸到触控区AA3’和AA4’的时刻,正好是要对触控区AA1’进行扫描的时刻,则T1’的时间等于对触控区AA1’的扫描时间TAA1’、对触控区AA2’的扫描时间TAA2’以及对触控区AA3’的扫描时间TAA3’,即T1’=TAA1’+TAA2’+TAA3’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触控区,触控区包括多个触控电极;通过设置在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检测阶段,不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先后接收触控信号,同一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同时接收触控信号,即分时向不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提供触控信号,可以简化触控的控制方法;另外,通过设置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相对于现有技术可有效缩短触控延迟的时间,提升触控检测速率,以及相应设备触控的灵敏度。
以上是本发明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6是与图5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结合图4、图5和图6所示,该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沿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依次排列的多个触控区110,每个触控区110包括多个触控电极10;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衬底(图中未示出),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与衬底所在平面平行,且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工作阶段包括触控检测阶段,在触控检测阶段,触控区110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110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
示例性的,图4示例性的示出了多个触控区110包括触控区111、触控区112、触控区113和触控区114,每个触控区(111、112、113以及114)包括多个触控电极10,触控驱动电路30通过触控信号走线20分时向不同的触控区(111、112、113以及114)提供触控信号。同一触控区110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同时接收触控信号,不同触控区110中的触控电极10分时接收触控信号,在触控阶段的一个触控帧T0内,完成对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多个触控区(111、112、113以及114)内所有触控电极10的扫描。具体的,触控区111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同时接收触控信号,触控区112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同时接收触控信号,触控区113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同时接收触控信号,触控区114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同时接收触控信号,触控区111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触控区112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触控区113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以及触控区114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分时接收触控信号。如此,通过分时向不同的触控区(111、112、113和114)内的触控电极提供触控信号,完成对整个触控显示面板100的所有触控电极的扫描之后,再接收各触控电极反馈的触控检测信号,在实现触控检测功能的同时,还可简化触控的控制方法。
进一步的,结合图4、图5和图6所示,触控区110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110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可以理解为触控110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110的排列顺序存在不对应的情况。如图4所示,沿第一方向X,触控区111、触控区112、触控区113和触控区114依次排列;如图5和图6所示,与触控区110的排列顺序不同,触控区114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位于触控区112以及触控区113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之前,触控区111、触控区114、触控区112和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即在第一时刻t1,向触控区111中的触控电极提供触控信号,在第二时刻t2,向触控区114中的触控电极提供触控信号,在第三时刻t3,向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提供触控信号,在第四时刻t4,向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提供触控信号,通过分时向不同触控区的触控电极施加触控信号,实现对所有触控电极的扫描。
我们同样从最差的情况,即worse case的情形进行分析。例如,当第一个触控帧T0时,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触控电极扫描之后,那么在第一个触控帧T0内是检测不到有手指触摸的,需要等到下一触控帧T0,则在第一个触控帧T0内就错过了T1的时间,T1的时间等于对触控区113的扫描时间T113,即T1=T113。相比于上述的现有技术中触控区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的排列顺序相同的情况(T1’=TAA3’+TAA4’),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在第二个触控帧T0内完成对四个触控区(111、112、113和114)后才能检测到有手指触摸到了触控区111和112,则在第二个触控帧T0需要的时间为T2,T2的时间为一个触控帧T0的时间,然而根据触控计算精度原则,防止抖动等原因造成的干扰而造成误判,T2会被丢弃。所以在第三个触控帧T0完成对触控显示面板100内的所有触控电极10的扫描后,才采集触摸位置数据,此时需要T3的时间,T3的时间也为一个触控帧T0的时间。然后进入T4阶段,T4阶段即为数据处理以及触控位置确定阶段,T4的时间和触控芯片的运算速度有关。由上述内容可知,完成触控位置确定的全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为T1+T2+T3+T4,即由触摸到触控位置的确定延迟了大概T1+2T0+T4,由于T0和T4的时间与现有技术相同,但是T1相比现有技术来说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类似的,当在第一个触控帧T0时,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触控电极扫描之后,那么在第一个触控帧T0内是检测不到有手指触摸的,需要等到下一触控帧T0,则在第一个触控帧T0内就错过了T1的时间,由于触控区113的触控顺序位于触控区111、触控区114以及触控区112之后,因此T1=0。相比于上述的现有技术中触控区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的排列顺序相同的情况(T1’=TAA4’),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第二个触控帧、第三个触控帧以及第四个触控帧的情况同上,后续不再赘述,因此此种情况下T1相比现有技术来说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类似的,当在第一个触控帧T0时,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触控区111的触控电极时刻,那么在检测到触控信号时T1的时间为扫描触控区111的时间与扫描触控区114的时间之和,即T1=T111+T114。相比于上述的现有技术中触控区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的排列顺序相同的情况(T1’=TAA1’+TAA2’+TAA3’),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触控区110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110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均可以缩短扫描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均是在最差情况,即worse case下进行分析。
还需要说明的是,触控检测阶段,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存在多种不同的的情况,但是不包括下述几种情况。
具体的,沿触控区的排列方向,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触控区、第二触控区、第三触控区和第四触控区;
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不包括以下情况:
第二触控区、第三触控区、第一触控区和第四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第二触控区、第三触控区、第四触控区和第一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第二触控区、第四触控区、第三触控区和第一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第三触控区、第一触控区、第二触控区和第四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除以之外,设置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均可以存在至少一种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可以缩短扫描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其触控检测阶段还包括噪声检测阶段,在工作时序上,噪声检测阶段可以位于任意两个触控区110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时间之间,或者位于时序上第一个触控区110中的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之前,或者位于时序上最后一个触控区110中的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之后,本发明实施例对噪声检测阶段的具体时序不进行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本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100中的触控电极可以为自容式触控电极,也可以为互容式触控电极,此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即可。若触控电极为自容式触控电极,则其工作过程如下:每一个触控电极对应于一个确定的坐标位置,并且这些触控电极分别与地构成电容。当手指触摸该触控显示面板时,手指的电容将会叠加到其触摸的触控电极上,使其所触摸的触控电极的对地电容发生变化。由于各触控电极的信号的变化反应触控电极对地电容的变化,因此,通过检测每个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反馈的触控检测信号,即可确定具体哪个触控电极的信号发生了变化,再根据信号发生变化的触控电极对应的坐标值即可确定手指的触摸位置以及所触摸的触控区。若触控电极为互容式触控电极,其工作过程如下:互容式触控电极包括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检测电极,其中,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检测电极之间的投影存在交叠,且两组电极交叉的地方会形成电容。当手指触摸该触控显示面板时,影响了触摸点附近两个电极之间的耦合,从而改变了这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容量。检测互电容大小时,通过向触控驱动电极依次发出激励信号,所有触控检测电极同时接收信号,这样可以得到所有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检测电极交汇点的电容值大小,即整个触控显示面板的二维平面的电容大小。根据触控显示面板二维电容变化量数据,可以计算出每一个触摸点的坐标值,进而确定手指的触摸位置以及触摸的触控区。此时触控区和触摸位置是第一次被发现,然而,为了避免抖动等原因造成的干扰而造成误判,分时向不同触控区的触控电极施加触控信号所用的时间段是被丢掉的,但是可以作为在下一触控帧向不同触控区的触控电极施加触控信号以确定触摸位置的参考,也就是说,当触控区和触摸位置第一次被发现后,且下一触控帧时同样确定触摸发生在此触控区和触摸位置,则可以基于两次结果确定触摸位置。可选的,当触控电极为互容式触控电极,互容式触控电极中的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检测电极可以同层绝缘设置,也可以位于不同膜层。本实施例不进行具体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在触控显示面板的触控检测阶段,不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先后接收触控信号,同一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同时接收触控信号,即分时向不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提供触控信号,可以简化触控的控制方法;另外,通过设置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相对于现有技术可有效缩短触控延迟的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下面将对各个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多种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图7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8是与图7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图9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10是与图9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结合图4-图10所示,沿触控区的排列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第三触控区113和第四触控区114;其中,第三触控区113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位于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和第四触控区114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之后,且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和第四触控区114中,存在两个触控区110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110的排列顺序不同。
示例性的,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设置第三触控区113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位于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和第四触控区114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之后,且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和第四触控区114中,存在两个触控区110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110的排列顺序不同实现,保证在至少一种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可以缩短扫描时间,具体可以缩短第一个触控帧的时间T1,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进一步的,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和第四触控区114中,存在两个触控区110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110的排列顺序不同,举例来说,对于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二触控区112来说,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二触控区112沿第一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依次排列,此时从时序上来说,存在第一触控区111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位于第二触控区112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之后的情况。再举例来说,对于第二触控区112和第四触控区114来说,第二触控区112和第四触控区114沿第一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依次排列,此时从时序上来说,存在第二触控区112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位于第四触控区114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之后的情况。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触控区111、第四触控区114、第二触控区112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或者,继续参考图4、图7和图8所示,第二触控区112、第一触控区111、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或者,继续参考图4、图9和图10所示,第四触控区114、第二触控区112、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参考上述实施例表示可以知道,当第一触控区111、第四触控区114、第二触控区112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T1=T113,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扫描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T1=0,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触控区111时的情况,T1=T111+T114,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一触控区111、第四触控区114、第二触控区112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均可以缩短扫描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7和图8所示,当第二触控区112、第一触控区111、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一触控区111进行触控扫描,此时即可识别到触控区域,即T1=T111。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那么在第一个触控帧T0内是检测不到有手指触摸的,需要等到下一触控帧T0,则在第一个触控帧T0内就错过了T1的时间,由于触控区113的触控顺序位于触控区111、触控区114以及触控区112之后,因此T1=0。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那么在检测到触控信号时T1的时间为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时间与扫描第四触控区114的时间之和,即T1=T111+T114。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一触控区111、第四触控区114、第二触控区112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均可以缩短扫描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9和图10所示,当第四触控区114、第二触控区112、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一触控区111进行触控扫描,此时即可识别到触控区域,即T1=T111。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那么在第一个触控帧T0内是检测不到有手指触摸的,需要等到下一触控帧T0,则在第一个触控帧T0内就错过了T1的时间,由于触控区113的触控顺序位于触控区111、触控区114以及触控区112之后,因此T1=0。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那么在检测到触控信号时T1的时间为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时间与扫描第三触控区113的时间之和,即T1=T111+T113。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四触控区114、第二触控区112、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均可以缩短扫描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下表1是上述三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与现有技术中相比,第一触控帧下T1的扫描时间对比说明。
表1
Figure BDA0003451183170000171
上表中,t表示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所需的时间,111表示第一触控区,112表示第二触控区,113表示第三触控区,114表示第四触控区,111-112-113-114表示触控区的扫描顺序依次为第一触控区、第二触控区、第三触控区和第四触控区。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三触控区113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位于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和第四触控区114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之后,且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和第四触控区114中,存在两个触控区110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110的排列顺序不同,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情况下,无论触控位置发生在何处,均可以缩短扫描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可选的,图11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12是与图11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图13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14是与图13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图15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16是与图15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图17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18是与图17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图19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20是与图19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图21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22是图21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图23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24是图23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图25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26是图25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结合图4、图11-图26所示,沿触控区的排列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第三触控区113和第四触控区114;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第三触控区113和第四触控区114中的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分别对应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个接收顺序;其中,第一触控区中111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二触控区112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三触控区113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四触控区中114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
示例性的,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设置第一触控区中111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二触控区112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三触控区113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四触控区中114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实现,也就是不设置第四触控区114中的触控电极在第三接收顺序接收触控信号,保证在至少一种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可以缩短扫描时间,具体可以缩短第一个触控帧的时间T1,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触控区111、第三触控区113、第二触控区112和第四触控区114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或者,继续参考图4、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触控区111、第四触控区114、第三触控区113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或者,参考图4、图15和图16所示,第二触控区112、第一触控区111、第三触控区113和第四触控区114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或者,参考图4、图17和图18所示,第二触控区112、第四触控区114、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参考图4、图19和图20所示,第三触控区113、第二触控区112、第一触控区111和第四触控区114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或者,参考图4、图21和图22所示,第四触控区114、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或者,参考图4、图23和图24所示,第四触控区114、第一触控区111、第三触控区113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或者,参考图4、图25和图26所示,第四触控区114、第三触控区113、第二触控区112和第一触控区111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继续参考图4、图11和图12所示,当第一触控区111、第三触控区113、第二触控区112和第四触控区114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那么在第一个触控帧T0内是检测不到有手指触摸的,需要等到下一触控帧T0,按照触控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四触控区114进行扫描,因此T1=T114。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二触控区112进行扫描,因此T1=T112。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扫描延迟时间没有延长。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那么在检测到触控信号时T1的时间为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时间与扫描第三触控区113的时间之和,即T1=T111+T113。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一触控区111、第三触控区113、第二触控区112和第四触控区114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二的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且剩下一个worse case情况下并不会延长扫描延迟时间,从而提高触控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13和图14所示,当第一触控区111、第四触控区114、第三触控区113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已经完成了所有触控区的扫描,即T1=0。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两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二触控区112进行扫描,因此T1=T112。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扫描延迟时间没有延长。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那么在检测到触控信号时T1的时间为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时间与扫描第四触控区114的时间之和,即T1=T111+T114。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一触控区111、第四触控区114、第三触控区113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二的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且剩下一个worse case情况下并不会延长扫描延迟时间,从而提高触控检测速率以及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15和图16所示,当第二触控区112、第一触控区111、第三触控区113和第四触控区114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一触控区111进行扫描,因此T1=T111。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那么在第一个触控帧T0内是检测不到有手指触摸的,需要等到下一触控帧T0,按照触控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四触控区114进行扫描,因此T1=T114。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扫描延迟时间没有延长。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那么在检测到触控信号时T1的时间为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时间与扫描第三触控区113的时间之和,即T1=T111+T113。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二触控区112、第一触控区111、第三触控区113和第四触控区114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二的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且剩下一个worse case情况下并不会延长扫描延迟时间,从而提高触控检测速率以及的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17和图18所示,当第二触控区112、第四触控区114、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一触控区111进行扫描,此时T1=T114+T111。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时间上没有延长扫描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由于第三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四顺序,也就是说第三触控区最后一个被扫描,因此T1=0。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那么在检测到触控信号时T1的时间为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时间与扫描第三触控区113的时间之和,即T1=T111+T113。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二触控区112、第四触控区114、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二的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且剩下一个worse case情况下并不会延长扫描延迟时间,从而提高触控检测速率以及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19和图20所示,当第三触控区113、第二触控区112、第一触控区111和第四触控区114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一触控区111进行扫描,因此T1=T111。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二触控区112进行扫描,因此T1=T112。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扫描延迟时间没有延长。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那么在检测到触控信号时T1的时间为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时间与扫描第四触控区114的时间之和,即T1=T111+T114。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三触控区113、第二触控区112、第一触控区111和第四触控区114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二的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且剩下一个worse case情况下并不会延长扫描延迟时间,从而提高触控检测速率以及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21和图22所示,当第四触控区114、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那么在第一个触控帧T0内是检测不到有手指触摸的,需要等到下一触控帧T0,按照触控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三触控区113进行扫描,因此T1=T113。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已经完成了所有触控区的扫描,即T1=0。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那么在检测到触控信号时T1的时间为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时间、扫描第二触控区112的时间以及扫描第三触控区113的时间之和,即T1=T111+T112+T113。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扫描延迟时间没有延长。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四触控区114、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二的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且剩下一个worse case情况下并不会延长扫描延迟时间,从而提高触控检测速率以及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23和图24所示,当第四触控区114、第一触控区111、第三触控区113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已经完成了所有触控区的扫描,即T1=0。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两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按照触控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二触控区112进行扫描,因此T1=T112。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扫描延迟时间没有延长。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那么在检测到触控信号时T1的时间为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时间以及扫描第三触控区113的时间之和,即T1=T111+T113。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四触控区114、第一触控区111、第三触控区113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二的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且剩下一个worse case情况下并不会延长扫描延迟时间,从而提高触控检测速率以及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25和图26所示,当第四触控区114、第三触控区113、第二触控区112和第一触控区111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一触控区111进行扫描,因此T1=T111。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按照触控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二触控区112进行扫描,因此T1=T112。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扫描延迟时间没有延长。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那么在检测到触控信号时T1的时间为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时间,即T1=T111。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两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四触控区114、第三触控区113、第二触控区112和第一触控区111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二的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且剩下一个worse case情况下并不会延长扫描延迟时间,从而提高触控检测速率以及灵敏度。
下表2是上述八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与现有技术中相比,第一触控帧下T1的扫描时间对比说明。
表2
Figure BDA0003451183170000261
上表中,t表示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所需的时间,111表示第一触控区,112表示第二触控区,113表示第三触控区,114表示第四触控区,111-112-113-114表示触控区的扫描顺序依次为第一触控区、第二触控区、第三触控区和第四触控区。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一触控区中111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二触控区112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三触控区113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四触控区中114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情况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二的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且剩下一个worse case情况下并不会延长扫描延迟时间,从而提高触控检测速率以及灵敏度。
可选的,图27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28是与图27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图29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30是与图29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图31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32是与图31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结合图4、图27-图32所示,沿触控区的排列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第三触控区113和第四触控区114;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第三触控区113和第四触控区114中的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分别对应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个接收顺序;其中,第一触控区111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二触控区112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二接收顺序;第三触控区113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四触控区114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和第三接收顺序中的一者。
示例性的,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设置第二触控区112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二接收顺序不变,第四触控区114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不为第四接收顺序,第一触控区111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不为第三接收顺序,第三触控区113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可以缩短扫描时间,具体可以缩短第一个触控帧的时间T1,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的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27和图28所示,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或者,继续参考图4、图29和图30所示,第三触控区113、第二触控区112、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一触控区111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或者,参考图4、图31和图32所示,第四触控区114、第二触控区112、第三触控区113和第一触控区111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继续参考图4、图27和图28所示,当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那么在第一个触控帧T0内是检测不到有手指触摸的,需要等到下一触控帧T0,按照触控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三触控区113进行扫描,因此T1=T114+T113。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扫描延迟时间没有延长。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已经完成了所有触控区的扫描,即T1=0。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那么在检测到触控信号时T1的时间为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时间、扫描第二触控区112的时间与扫描第四触控区114的时间之和,即T1=T111+T112+T114。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扫描延迟时间没有延长。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一的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且剩下两个worse case情况下并不会延长扫描延迟时间,从而提高触控检测速率和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29和图30所示,当第三触控区113、第二触控区112、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一触控区111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一触控区111进行扫描,因此T1=T114+T111。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扫描延迟时间没有延长。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二触控区112进行扫描,即T1=T112。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扫描延迟时间没有延长。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由于第一触控区111为第四扫描顺序,按照扫描顺序,接下来仅需扫描第一触控区111即可完成整个触控帧的扫描,因此T1=T111。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两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三触控区113、第二触控区112、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一触控区111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一的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且剩下两个worsecase情况下并不会延长扫描延迟时间,从而提高触控检测速率和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31和图32所示,当第四触控区114、第二触控区112、第三触控区113和第一触控区111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三触控区113和第一触控区111进行扫描,因此T1=T113+T111。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扫描延迟时间没有延长。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那么在第一个触控帧T0内是检测不到有手指触摸的,需要等到下一触控帧T0,按照触控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一触控区111进行扫描,因此T1=T111。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扫描延迟时间没有延长。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由于第一触控区111为第四扫描顺序,按照扫描顺序,接下来仅需扫描第一触控区111即可完成整个触控帧的扫描,因此T1=T111。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两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四触控区114、第二触控区112、第三触控区113和第一触控区111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一的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且剩下两个worse case情况下并不会延长扫描延迟时间,从而提高触控检测速率和灵敏度。
下表3是上述三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与现有技术中相比,第一触控帧下T1的扫描时间对比说明。
表3
Figure BDA0003451183170000311
上表中,t表示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所需的时间,111表示第一触控区,112表示第二触控区,113表示第三触控区,114表示第四触控区,111-112-113-114表示触控区的扫描顺序依次为第一触控区、第二触控区、第三触控区和第四触控区。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一触控区111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二触控区112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二接收顺序;第三触控区113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四触控区114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和第三接收顺序中的一者,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情况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一的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且剩下两个worse case情况下并不会延长扫描延迟时间,从而提高触控检测速率和灵敏度。
可选的,图33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34是图33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图35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36是图35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图37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38是图37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图39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40是图39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图41是图4中各触控区接收触控信号的一种触控信号图,图42是图41对应的触控显示面板的一种时序图,结合图4、图33-图42所示,沿触控区的排列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第三触控区113和第四触控区114;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第三触控区113和第四触控区114中的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分别对应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个接收顺序;其中,第一触控区111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二触控区112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三触控区113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和第二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四触控区114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和第三接收顺序中的一者。
示例性的,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设置第二触控区112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不为第一接收顺序和第二接收顺序,第三触控区113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不为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第四触控区114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不为第四接收顺序,第一触控区111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可以缩短扫描时间,具体可以缩短第一个触控帧的时间T1,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33和图34所示,第一触控区111、第三触控区113、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或者,参考图4、图35和图36所示,第三触控区113、第一触控区111、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或者,参考图4、图37和图38所示,第三触控区113、第四触控区114、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或者,参考图4、图39和图10所示,第三触控区113、第四触控区114、第二触控区112和一触控区111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或者,参考图4、图41和图42所示,第四触控区114、第三触控区113、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继续参考图4、图33和图34所示,当第一触控区111、第三触控区113、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已经完成所有触控区的扫描,此时T1=0。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两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二触控区112进行扫描,因此T1=T114+T112。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时间上延长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那么在检测到触控信号时T1的时间为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时间与扫描第三触控区113的时间之和,即T1=T111+T113。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一触控区111、第三触控区113、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二的概率可以缩短扫描时间,有三分之一的概率会延长扫描时间,总体上来说存在较大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35和图36所示,当第三触控区113、第一触控区111、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已经完成所有触控区的扫描,此时T1=0。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两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一触控区111、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二触控区112进行扫描,因此T1=T111+T114+T112。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时间上延长扫描两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那么在检测到触控信号时T1的时间为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时间与扫描第四触控区113的时间之和,即T1=T111+T114。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三触控区113、第一触控区111、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二的概率可以缩短扫描时间,有三分之一的概率会延长扫描时间,总体上来说存在较大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37和图38所示,当第三触控区113、第四触控区114、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已经完成所有触控区的扫描,此时T1=0。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两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四触控区114、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二触控区112进行扫描,因此T1=T114+T111+T112。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时间上延长扫描两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那么在检测到触控信号时T1的时间为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时间与扫描第二触控区112的时间之和,即T1=T111+T112。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三触控区113、第四触控区114、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二的概率可以缩短扫描时间,有三分之一的概率会延长扫描时间,总体上来说存在较大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39和图40所示,当第三触控区113、第四触控区114、第二触控区112和第一触控区111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一触控区111进行扫描,此时T1=T111。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二触控区112进行扫描,因此T1=T114+T112。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时间上延长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那么在检测到触控信号时T1的时间为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时间,即T1=T111。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两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三触控区113、第四触控区114、第二触控区112和第一触控区111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二的概率可以缩短扫描时间,有三分之一的概率会延长扫描时间,总体上来说存在较大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4、图41和图42所示,当第四触控区114、第三触控区113、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时,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1和112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2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已经完成所有触控区的扫描,此时T1=0。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3’+TAA4’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两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2和113的时刻是在完成了对触控区113的扫描之后的情况,按照触控区的扫描顺序,接下来需要对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二触控区112进行扫描,因此T1=T111+T112。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4’的情况,时间上延长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对于手指触摸到触控区113和114的时刻是刚好要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情况,那么在检测到触控信号时T1的时间为扫描第一触控区111的时间与扫描第二触控区112的时间之和,即T1=T111+T112。相比于相同条件下现有技术中T1’=TAA1’+TAA2’+TAA3’的情况,时间上缩短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时间。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四触控区114、第三触控区113、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二的概率可以缩短扫描时间,有三分之一的概率会延长扫描时间,总体上来说存在较大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下表4是上述五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与现有技术中相比,第一触控帧下T1的扫描时间对比说明。
表4
Figure BDA0003451183170000371
上表中,t表示扫描一个触控区的所需的时间,111表示第一触控区,112表示第二触控区,113表示第三触控区,114表示第四触控区,111-112-113-114表示触控区的扫描顺序依次为第一触控区、第二触控区、第三触控区和第四触控区。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第一触控区111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二触控区112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三触控区113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和第二接收顺序中的一者;第四触控区114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和第三接收顺序中的一者,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情况下,相比现有技术有三分之二的概率可以缩短扫描时间,有三分之一的概率会延长扫描时间,总体上来说存在较大概率缩短扫描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综上所述,上述实施例分别对各个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多种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知道,通过设置触控区110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110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可以缩短扫描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信号传输区,触控信号传输区包括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触控信号传输端用于向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传输触控信号,实现触控显示面板的正常触控功能。
接下来对触控信号传输区的设置方式进行说明。
图4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3和图44所示,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个触控信号传输区410,触控信号传输区410包括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40;多个触控信号传输区410的排列顺序与多个触控区110的排列顺序相同且对应关系相同,触控信号传输端40与触控电极10一一对应;在触控检测阶段,触控信号传输区410中触控信号传输端40输出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信号传输区410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
示例性的,结合图43和图4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个触控信号传输区410,图中以多个触控信号传输区410包括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和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为例进行说明。图43中,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和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的排列顺序与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第三触控区113以及第四触控区114的排列方式相同,均沿图中所示的X方向依次排列。图44中,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和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的沿图中所示的Y方向依次排列,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第三触控区113以及第四触控区114沿图中所示的X方向依次排列。
进一步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区410的排列顺序与多个触控区110的排列顺序相同且对应关系相同,即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与第一触控区111对应,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40与第一触控区111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40用于向第一触控区111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传输触控信号;同理,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与第二触控区112对应,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40与第二触控区112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40用于向第二触控区112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传输触控信号;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与第三触控区113对应,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40与第三触控区113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40用于向第三触控区113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传输触控信号;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与第四触控区114对应,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40与第四触控区114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40用于向第四触控区114中的多个触控电极10传输触控信号。
进一步的,由于在触控检测阶段,触控区110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110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因此触控信号传输区410中触控信号传输端40输出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信号传输区410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举例来说,如果第一触控区111、第四触控区114、第二触控区112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那么触控信号传输区410中触控信号传输端40输出触控信号的顺序同样按照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和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的顺序依次传输触控信号。再举例来说,如果第二触控区112、第一触控区111、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为例,那么触控信号传输区410中触控信号传输端40输出触控信号的顺序同样按照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和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的顺序依次传输触控信号。再举例来说,如果第四触控区114、第二触控区112、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为例,那么触控信号传输区410中触控信号传输端40输出触控信号的顺序同样按照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和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的顺序依次传输触控信号。
综上所述,通过设置触控区与触控信号传输区之间的连接关系保持不变,通过调整触控信号传输区传输触控信号的顺序保证触控区的排列顺序与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不完全相同,保证触控区的排列顺序与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不完全相同的实现方式简单高效。
图4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5和图46所示,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区410,触控信号传输区410包括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40;多个触控信号传输区410的排列顺序与多个触控区110的排列顺序排列相同且对应关系不同,触控信号传输端40与触控电极10一一对应;在触控检测阶段,触控信号传输区410中触控信号传输端输出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信号传输区410的排列顺序相同。
示例性的,结合图45和图4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个触控信号传输区410,图中以多个触控信号传输区410包括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和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为例进行说明。图43中,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和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的排列顺序与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第三触控区113以及第四触控区114的排列方式相同,均沿图中所示的X方向依次排列。图44中,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和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的沿图中所示的Y方向依次排列,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第三触控区113以及第四触控区114沿图中所示的X方向依次排列。
进一步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区410的排列顺序与多个触控区110的排列顺序相同且对应关系不同,即存在触控区与触控信号传输区不对应的情况,例如第一触控区111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不对应,或者,第二触控区112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不对应,或者,第三触控区113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不对应,或者,第四触控区114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不对应。在触控检测阶段,触控信号传输区410中触控信号传输端输出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信号传输区410的排列顺序相同,即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以及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依次传输触控信号,如此,通过调整触控信号传输区与触控区的之间的对应连接关系,在不改变触控信号传输顺序的前提下实现触控区110中触控电极10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110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保证触控控制方法简单。
进一步的,结合上述实施例描述可以知道,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触控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存在多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因此触控信号传输区410与触控区110之间也会存在多种不同的对应关系。接下来仅以几种具体的对应关系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的,继续参考图45和图46所示,沿触控区的排列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触控区111、第二触控区112、第三触控区113和第四触控区114;沿触控信号传输区的排列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或者Y方向),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和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和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中的触控信号传输端依次输出触控信号;其中,第一触控区111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112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113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114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412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图中未示出;或者,第一触控区111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112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113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114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图45和图46所示;或者,第一触控区111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112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113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114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图中未示出。
具体的,由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和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中的触控信号传输端依次输出触控信号,因此设置第一触控区111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112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113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114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412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一触控区111、第四触控区114、第二触控区112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根据上述描述可以知道,此时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均可以缩短扫描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或者,设置第一触控区111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112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113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114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二触控区112、第一触控区111、第四触控区114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根据上述描述可以知道,此时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均可以缩短扫描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或者,设置第一触控区111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112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113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114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此时可以保证第四触控区114、第二触控区112、第一触控区111和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根据上述描述可以知道,此时可以保证在不同的worse case下,相比现有技术均可以缩短扫描时间,从而提升触控检测速率,提高触控灵敏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以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说明了触控区域触控信号传输区的对应连接关系,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中,触控区域触控信号传输区还包括多种其他的对应连接关系,这里说明如下。
例如,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一触控区、第三触控区、第二触控区和第四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又例如,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一触控区、第四触控区、第三触控区和第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又例如,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二触控区、第一触控区、第三触控区和第四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又例如,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二触控区、第四触控区、第一触控区和第三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又例如,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三触控区、第二触控区、第一触控区和第四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又例如,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四触控区、第一触控区、第二触控区和第三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又例如,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四触控区、第一触控区、第三触控区和第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又例如,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四触控区、第三触控区、第二触控区和第一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又例如,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一触控区、第二触控区、第四触控区和第三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又例如,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三触控区、第二触控区、第四触控区和第一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又例如,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四触控区、第二触控区、第三触控区和第一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又例如,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一触控区、第三触控区、第四触控区和第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又例如,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三触控区、第一触控区、第四触控区和第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又例如,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三触控区、第四触控区、第一触控区和第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又例如,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三触控区、第四触控区、第二触控区和第一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又例如,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如此可以保证第四触控区、第三触控区、第一触控区和第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综上,上述对触控区域触控信号传输区多种不同的对应连接方式进行了说明。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43和图4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触控驱动芯片50,触控驱动芯片50包括多个触控信号传输区410。
示例性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触控芯片50,触控芯片50中直接设置多个触控信号传输区410,通过触控芯片50直接向各个触控区110提供触控信号,保证触控显示面板设置方式简单。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44和图4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触控多路选择电路60;触控多路选择电路60包括多个触控信号传输区410。
示例性的,触控多路选择电路60包括第一个输入端和至少两个输出端,输入端与触控驱动芯片电连接,输出端与对应的触控电极电连接。通过设置触控多路选择电路60可以减少输入端的数量,对应减少触控驱动芯片中的管脚数量,降低触控驱动芯片的体积以及制备工艺复杂程度。
具体的,每个触控信号传输区410包括多个开关单元,多个开关单元与对应的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一一对应,图中以每个触控区包括四个触控电极10为例进行说明,对应的,每个触控信号传输区410包括四个开关单元,即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包括四个开关单元4111,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包括四个开关单元4121,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包括四个开关单元4131,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包括四个开关单元4141。其中,开关单元例如可以包括晶体管或MOS管等可以实现截止和导通功能的器件。
进一步的,继续参考图44和图46所示,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触控驱动芯片50;触控多路选择电路60还包括多条时钟信号线(SW1、SW2、SW3和SW4)和多个触控信号输入线(L1、L2、L3和L4),时钟信号线(SW1、SW2、SW3和SW4)与触控信号传输区(411、412、413和414)一一对应;时钟信号线(SW1、SW2、SW3和SW4)和触控信号输入线(L1、L2、L3和L4)均与驱动芯片50电连接。
具体的,同一触控信号传输区的多个个开关单元的控制端均与同一时钟信号线电连接,即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的四个开关单元4111的控制端均与时钟信号线SW1电连接,通过时钟信号线SW1传输的时钟信号控制开关单元4111的导通或截止;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的四个开关单元4121的控制端均与时钟信号线SW2电连接,通过时钟信号线SW2传输的时钟信号控制开关单元4121的导通或截止;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的四个开关单元4131的控制端均与时钟信号线SW3电连接,通过时钟信号线SW3传输的时钟信号控制开关单元4131的导通或截止;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的四个开关单元4141的控制端均与时钟信号线SW4电连接,通过时钟信号线SW4传输的时钟信号控制开关单元4141的导通或截止。
触控信号输入线(L1、L2、L3或L4)通过一一对应的触控信号输入端(in1、in2、in3或in4)与驱动芯片50电连接,同一触控信号传输区的四个开关单元的输入端通过不同的触控信号输入线与不同的触控信号输入端电连接,即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411的四个开关单元2111的输入端与四个触控信号输入端(in1、in2、in3和in4)一一对应电连接,在开关单元4111导通的状态下,将触控信号传输至对应的触控电极10;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412的四个开关单元4121的输入端与四个触控信号输入端(in1、in2、in3和in4)一一对应电连接,在开关单元4121导通的状态下,将触控信号传输至对应的触控电极10;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413的四个开关单元4131的输入端与四个触控信号输入端(in1、in2、in3和in4)一一对应电连接,在开关单元4131导通的状态下,将触控信号传输至对应的触控电极10;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414的四个开关单元4141的输入端与四个触控信号输入端(in1、in2、in3和in4)一一对应电连接,在开关单元4141导通的状态下,将触控信号传输至对应的触控电极10,从而实现各触控区的分时接收触控信号,极大减少信号引脚的数量,降低生产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4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工作时序示意图,如图47和图48所示,该触控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显示区VA,显示区VA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70;触控显示面板100的工作阶段包括多个刷新阶段,刷新阶段包括至少一个显示刷新阶段和至少一个触控检测阶段;显示刷新阶段包括多个子显示刷新阶段P0,触控检测阶段包括多个子触控检测阶段(图48示例性的标出四个子触控检测阶段,即C1、C2、C3和C4);在子显示刷新阶段P0,部分子像素接收显示信号;在子触控检测阶段,每个触控区(111、112、113或114)中的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
示例性的,图48仅示例性的以一个刷新阶段包括一个显示刷新阶段和两个触控检测阶段,且一个显示刷新阶段包括多个子显示刷新阶段P0,一个触控检测阶段包括四个子触控检测阶段为例进行说明。其中,在子显示刷新阶段P0,部分子像素接收显示信号,在一个刷新阶段内,多个子显示刷新阶段P0实现对所有子像素40的分时驱动显示。另外,在子触控检测阶段,每个触控区(111、112、113或114)中的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即在子触控检测阶段C1时,触控区111中的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在子触控检测阶段C2时,第四触控区114中的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在子触控检测阶C3时,第二触控区112中的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在子触控检测阶段C4时,第三触控区113中的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经过四个子触控检测阶段,可以实现对所有触控电极的触控检测,在一个刷新阶段内,可以实现对所有触控电极的两次触控检测。可选的,显示刷新阶段的刷新频率为60Hz,触控检测阶段的刷新频率为120Hz。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图4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9所示,该触控显示装置1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1具备上述实施例中相应的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示例性的,该触控显示装置1可以是手机、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以及车载显示设备等电子设备,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选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或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7)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触控区,每个所述触控区包括多个触控电极;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衬底所在平面平行,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工作阶段包括触控检测阶段,在所述触控检测阶段,所述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所述触控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触控区的排列方向,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触控区、第二触控区、第三触控区和第四触控区;
所述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不包括以下情况:
所述第二触控区、所述第三触控区、所述第一触控区和所述第四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所述第二触控区、所述第三触控区、所述第四触控区和所述第一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所述第二触控区、所述第四触控区、所述第三触控区和所述第一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所述第三触控区、所述第一触控区、所述第二触控区和所述第四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区、所述第二触控区和所述第四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之后,且所述第一触控区、所述第二触控区和所述第四触控区中,存在两个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与所述触控区的排列顺序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区、所述第四触控区、所述第二触控区和所述第三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或者,所述第二触控区、所述第一触控区、所述第四触控区和所述第三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或者,所述第四触控区、所述第二触控区、所述第一触控区和所述第三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区、所述第二触控区、所述第三触控区和所述第四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分别对应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个接收顺序;
其中,所述第一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所述第一接收顺序、所述第二接收顺序、所述第三接收顺序和所述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所述第二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所述第一接收顺序、所述第二接收顺序、所述第三接收顺序和所述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所述第三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所述第一接收顺序、所述第二接收顺序、所述第三接收顺序和所述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所述第四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所述第一接收顺序、所述第二接收顺序和所述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区、所述第三触控区、所述第二触控区和所述第四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或者,所述第一触控区、所述第四触控区、所述第三触控区和所述第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或者,所述第二触控区、所述第一触控区、所述第三触控区和所述第四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或者,所述第二触控区、所述第四触控区、所述第一触控区和所述第三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或者,所述第三触控区、所述第二触控区、所述第一触控区和所述第四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或者,所述第四触控区、所述第一触控区、所述第二触控区和所述第三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或者,所述第四触控区、所述第一触控区、所述第三触控区和所述第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或者,所述第四触控区、所述第三触控区、所述第二触控区和所述第一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区、所述第二触控区、所述第三触控区和所述第四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分别对应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个接收顺序;
其中,所述第一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所述第一接收顺序和所述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所述第二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所述第二接收顺序;所述第三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所述第一接收顺序、所述第三接收顺序和所述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所述第四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所述第一接收顺序和所述第三接收顺序中的一者。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区、所述第二触控区、所述第三触控区和所述第四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分别对应第一接收顺序、第二接收顺序、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个接收顺序;
其中,所述第一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所述第一接收顺序、所述第二接收顺序、所述第三接收顺序和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所述第二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所述第三接收顺序和所述第四接收顺序中的一者;所述第三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所述第一接收顺序和所述第二接收顺序中的一者;所述第四触控区中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的顺序为所述第一接收顺序、所述第二接收顺序和所述第三接收顺序中的一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区、所述第三触控区、所述第四触控区和所述第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或者,所述第三触控区、所述第一触控区、所述第四触控区和所述第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或者,所述第三触控区、所述第四触控区、所述第一触控区和所述第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或者,所述第三触控区、所述第四触控区、所述第二触控区和所述一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或者,所述第四触控区、所述第三触控区、所述第一触控区和所述第二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依次接收触控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触控信号传输区,所述触控信号传输区包括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
多个所述触控信号传输区的排列顺序与多个所述触控区的排列顺序相同且对应关系相同,所述触控信号传输端与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
在所述触控检测阶段,所述触控信号传输区中触控信号传输端输出触控信号的顺序与所述触控信号传输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区,所述触控信号传输区包括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
多个所述触控信号传输区的排列顺序与多个所述触控区的排列顺序排列相同且对应关系不同,所述触控信号传输端与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
在所述触控检测阶段,所述触控信号传输区中触控信号传输端输出触控信号的顺序与所述触控信号传输区的排列顺序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触控区的排列方向,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触控区、第二触控区、第三触控区和第四触控区;
沿所述触控信号传输区的排列方向,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和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所述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所述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所述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和所述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触控信号传输端依次输出触控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所述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所述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所述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
或者,所述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所述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所述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所述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
或者,所述第一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三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所述第三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所述第四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所述第四触控区中的多个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信号传输区中的多个触控信号传输端一一对应且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驱动芯片;
所述触控驱动芯片包括多个所述触控信号传输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多路选择电路;
所述触控多路选择电路包括多个所述触控信号传输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驱动芯片;
所述触控多路选择电路还包括多条时钟信号线和多个触控信号输入线,所述时钟信号线与所述触控信号传输区一一对应,所述触控信号输入线与所述触控信号传输区一一对应;
所示时钟信号线和所述触控信号输入线均与所述触控驱动芯片电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还包括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子像素;
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工作阶段包括多个刷新阶段,所述刷新阶段包括至少一个显示刷新阶段和至少一个所述触控检测阶段;
所述显示刷新阶段包括多个子显示刷新阶段,所述触控检测阶段包括多个子触控检测阶段;
在所述子显示刷新阶段,部分所述子像素接收显示信号;
在所述子触控检测阶段,每个所述触控区中的触控电极接收触控信号。
17.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
CN202111666182.2A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3850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66182.2A CN114385037B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66182.2A CN114385037B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85037A true CN114385037A (zh) 2022-04-22
CN114385037B CN114385037B (zh) 2024-03-12

Family

ID=81200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66182.2A Active CN114385037B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8503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089711A (ko) * 2014-01-28 2015-08-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160122898A (ko) * 2015-04-14 2016-10-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CN106775162A (zh) * 2016-12-28 2017-05-3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10716665A (zh) * 2019-09-30 2020-01-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882610A (zh) * 2021-03-17 2021-06-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驱动电路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3377273A (zh) * 2021-06-24 2021-09-1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089711A (ko) * 2014-01-28 2015-08-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160122898A (ko) * 2015-04-14 2016-10-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CN106775162A (zh) * 2016-12-28 2017-05-3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10716665A (zh) * 2019-09-30 2020-01-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882610A (zh) * 2021-03-17 2021-06-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驱动电路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3377273A (zh) * 2021-06-24 2021-09-1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85037B (zh) 2024-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82610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驱动电路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746329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US11094244B2 (en) Scanning circuit, driver circuit, touch display panel, receiving switching circuit and driving method
CN112379790B (zh) 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驱动电路及触控显示装置
US9880658B2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377273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10688030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0088968B2 (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462973B (zh) 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驱动电路及触控显示装置
EP2672365A2 (en) Driving method for touch panel and touch-sensing device thereof
US20150317023A1 (en) Capacitive in-cell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0877613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with auxiliary switch circuit
CN106708341B (zh) 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12764590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CN112925448A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检测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KR102468756B1 (ko) 게이트 구동 회로, 터치표시장치 및 표시패널
CN103927037B (zh) 触控显示装置
CN114385037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EP3142119B1 (en) Touch display circuit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467640B (zh) 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驱动电路及触控显示装置
US11379065B2 (en) Touch modul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20200174640A1 (en) Touch screen and display device
CN106775101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14003140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564122B (zh) 触控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驱动电路、触控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