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79498A - 乘员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乘员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79498A CN114379498A CN202110787174.7A CN202110787174A CN114379498A CN 114379498 A CN114379498 A CN 114379498A CN 202110787174 A CN202110787174 A CN 202110787174A CN 114379498 A CN114379498 A CN 1143794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seat
- anchor
- vehicle seat
- occupant prot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3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1108245 Cavia porcellus Neuronal pentraxin-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705 lumbosacral regi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689 upper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0—Anchoring devices adjustable in position, e.g. in heigh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021/1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addition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deployment trajector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0—Anchoring devices adjustable in position, e.g. in height
- B60R2022/208—Anchoring devices adjustable in position, e.g. in height by automatic or remote control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Air Bag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其具有:座椅安全带装置,其构成为包括肩带和锚定器,该肩带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肩部倾斜地延伸到腰部,将乘员的上身约束于座椅靠背,该锚定器设置于车身,卷挂有肩带的上端部;侧气囊,其容纳于车辆用座椅的内部,具备在检测到侧面碰撞时从充气机接受气体的供给来在肩带与座椅靠背的上端之间膨胀展开的头部腔室;以及移动机构,其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锚定器和车辆用座椅中的至少一方移动,以使得肩带与座椅靠背的上端的间隙扩大。该乘员保护装置能够在确保初始约束力的同时,使侧气囊膨胀展开到所希望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员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1-105107公开了当侧面碰撞时在乘员的侧方膨胀展开的侧气囊。该日本特开2011-105107所公开的侧气囊构成为包括对乘员的头部进行约束的头部保护膨胀部(头部腔室)、对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的腰部保护膨胀部以及将头部保护膨胀部和腰部保护膨胀部连结的中间膨胀部。日本特表2001-502987公开了如下结构:通过当碰撞时在肩带与座椅之间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将肩带抬起。该日本特表2001-502987的安全气囊构成为:在膨胀展开状态下安全气囊被肩带按住,因此,能够将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到所希望的位置。
发明内容
在上述日本特开2011-105107所记载的侧气囊中,在头部腔室与头部之间具有间隙,因此,难以确保侧面碰撞时的初始约束力。作为其对策,考虑如日本特表2001-502987所记载的技术那样使头部腔室在肩带与车辆用座椅之间膨胀展开。然而,由于肩带与乘员的间隙会因乘员的体格等而变化,因此,从使侧气囊稳定地膨胀展开到所希望的位置的观点出发具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事实,目的在于得到一种乘员保护装置,该乘员保护装置能够在确保初始约束力的同时,使侧气囊膨胀展开到所希望的位置。
技术方案1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具有:座椅安全带装置,其构成为包括肩带和锚定器(日文:ショルダアンカ),所述肩带从就座于了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肩部倾斜地延伸到腰部,将乘员的上身约束于座椅靠背,所述锚定器设置于车身,卷挂有该肩带的上端部;侧气囊,其容纳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内部,具备在检测到侧面碰撞时从充气机(日文:インフレータ)接受气体的供给来在所述肩带与所述座椅靠背上端之间膨胀展开的头部腔室;以及移动机构,其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所述锚定器和所述车辆用座椅中的至少一方移动,以使得所述肩带与所述座椅靠背上端的间隙扩大。
在技术方案1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包括肩带和锚定器来构成了座椅安全带装置。并且,在车身设置有锚定器,在该锚定器卷挂有肩带的上端部。另外,在车辆用座椅的内部容纳有侧气囊,该侧气囊具备头部腔室。在此,头部腔室在检测到侧面碰撞时从充气机接受气体的供给来在肩带与座椅靠背上端之间膨胀展开。由此,与头部腔室在肩带的外侧膨胀展开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头部腔室在靠近乘员的头部的位置膨胀展开,能够确保侧面碰撞时的初始约束力。
另外,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移动机构使锚定器和车辆用座椅中的至少一方移动,使肩带与座椅靠背上端的间隙扩大。由此,即使是在侧面碰撞前的通常行驶时肩带上端与乘员的间隙窄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肩带与座椅靠背上端之间稳定地使头部腔室膨胀展开。
技术方案2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所述锚定器以能够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车身,所述移动机构构成为包括锚定器移动机构,所述锚定器移动机构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所述锚定器向车辆上方移动。
在技术方案2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中,锚定器以能够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车身。由此,能够与乘员的体格相匹配地对锚定器的位置进行调节。另外,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锚定器移动机构使锚定器向车辆上方移动,能够使肩带与座椅靠背上端的间隙扩大。
技术方案3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所述锚定器移动机构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所述锚定器移动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上端。
在技术方案3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中,通过锚定器移动机构使锚定器移动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上端,从而无论乘员的体格如何,都能够切实地使肩带与座椅靠背上端的间隙扩大。
技术方案4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在技术方案1~3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移动机构构成为包括使所述车辆用座椅升降的升降机构,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所述升降机构使所述车辆用座椅下降。
在技术方案4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中,通过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升降机构使车辆用座椅下降,车辆用座椅相对于肩带向车辆下方侧相对移动。由此,能够使肩带与座椅靠背上端的间隙扩大。
技术方案5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所述升降机构使所述车辆用座椅下降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下端。
在技术方案5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中,通过升降机构使车辆用座椅移动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下端,从而无论乘员的体格如何,都能够切实地使肩带与座椅靠背上端的间隙扩大。
技术方案6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在技术方案4的基础上,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所述升降机构使所述车辆用座椅下降到比在通常状态下能够移动的通常升降范围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在技术方案6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即使是在预测到侧面碰撞之前的通常行驶时乘员使车辆用座椅移动到了通常升降范围的下端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车辆用座椅进一步向下方移动。此外,在此所说的“通常状态”是指宽泛地包括预测以及检测到车辆的碰撞之前的状态的概念。
技术方案7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在技术方案1~6中的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移动机构构成为包括使所述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的座椅滑动机构,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所述座椅滑动机构使所述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后方滑动。
在技术方案7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中,通过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座椅滑动机构使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后方侧滑动,车辆用座椅相对于肩带向车辆后方侧相对移动。由此,能够使肩带与座椅靠背上端的间隙扩大。
技术方案8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在技术方案7的基础上,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所述座椅滑动机构使所述车辆用座椅滑动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后端。
在技术方案8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中,通过座椅滑动机构使车辆用座椅滑动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后端,从而无论乘员的体格如何,都能够切实地使肩带与座椅靠背上端的间隙扩大。
技术方案9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在技术方案7的基础上,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所述座椅滑动机构使所述车辆用座椅滑动到比在通常状态下能够移动的通常滑动范围的后端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在技术方案9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即使是在预测到侧面碰撞之前的通常行驶时乘员使车辆用座椅移动到了通常滑动范围的后端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车辆用座椅进一步向后方滑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能够在确保初始约束力的同时,使侧气囊膨胀展开到所希望的位置。
附图说明
下文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产业的意义,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同样的要素,并且,其中:
图1是表示应用了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主视图,是侧面碰撞前的通常状态下的图。
图2是表示应用了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是侧面碰撞前的通常状态下的图。
图3是表示锚定器从图1的状态开始移动而侧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车辆用座椅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锚定器从图3的状态开始移动而侧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硬件结构的框图。
图6是表示应用了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是侧面碰撞前的通常状态下的图。
图7是表示从图6的状态开始下降而侧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硬件结构的框图。
图9是表示应用了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是侧面碰撞前的通常状态下的图。
图10是表示从图9的状态开始向车辆后方滑动而侧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硬件结构的框图。
图12是用于对图9的状态和图10的状态下的头枕与肩带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10进行说明。此外,各图中的箭头FR、箭头UP以及箭头RH分别表示应用了乘员保护装置10的车辆12的行进方向(车辆前侧)、车辆上侧以及车辆右侧。在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地否认,则设为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朝向行进方向的状态下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
(车辆用座椅14)
如图1所示,在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10的车辆12的车室内设置有车辆用座椅14。车辆用座椅14构成为包括座垫16、座椅靠背18以及头枕20。此外,作为一个例子,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14配置于车辆右侧的驾驶席,成为座椅前方与车辆前方一致的状态。另外,成为座椅宽度方向的左右与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一致的状态。
另外,在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14上,代替实际的乘员而坐着碰撞试验用的假人P。该假人P例如为World SID(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 Side Impact Dummy)的AM50(美国人成年男性的中位数)。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假人P称为“乘员P”。
座垫16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构成为能够支承乘员P的臀部和大腿部。座椅靠背1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座垫16的后端部相连结,在座椅上下方向上延伸,构成为能够支承乘员P的背部。头枕20设置于座椅靠背18的上端部,构成为能够支承乘员P的头部H。
(座椅安全带装置24)
在车辆12设置有用于对坐在车辆用座椅14上的乘员P进行约束的座椅安全带装置24。座椅安全带装置24构成为包括织物带26和收缩器28。
织物带26具备:肩带26A,其形成为长条带状,在乘员P佩戴的状态下将乘员P的上身约束于座椅靠背18;和腰带26B,其对乘员的腰部L进行约束。肩带26A从乘员P的右侧的肩部S倾斜地延伸到左侧的腰部L。并且,肩带26A的上端部卷挂于锚定器36,肩带26A的下端部穿过舌板30。关于锚定器36的详细,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舌板30被织物带26穿过,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设置在座椅左侧的带扣32拆装。并且,通过将舌板30装于带扣32,成为由织物带26约束了乘员P的状态。
织物带26从舌板30向座椅右侧延伸,通过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构成腰带26B。因此,腰带26B的左侧端部与肩带26A的下端部相连。另外,腰带26B的右侧端部固定于设置在地板40上的安全带锚34。
在此,织物带26卷挂于锚定器36而向下方延伸,卷绕于卷轴28A,该卷轴28A构成收缩器28,该收缩器28设置于作为车辆骨架部件的中柱41。卷轴28A通过弹簧等被向收卷织物带26的方向施力,因此,在从带扣32拆下舌板30的非使用状态下,织物带26收卷于卷轴28A。另外,成为如下结构:在突然拉出织物带26时,未图示的紧急时锁定机构工作而使织物带26的拉出锁定。进一步,收缩器28具备在检测到碰撞时工作而强制地收卷织物带26的预张紧机构。
(锚定器36)
锚定器36经由作为移动机构的锚定器移动机构38而固定于中柱41。
如图2所示,锚定器36构成为包括滑动接头部36A和接头支承部36B。在滑动接头部36A形成有将车辆前后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插通孔,通过使织物带26插通于该插通孔,肩带26A的上端部卷挂于锚定器36。
接头支承部36B设置在滑动接头部36A的上部,对滑动接头部36A进行支承。
(锚定器移动机构38)
如图1所示,锚定器移动机构38构成为包括轨道部38A和移动轴部38B。轨道部38A沿着中柱41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移动轴部38B安装于接头支承部36B,设为能够沿着轨道部38A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移动。例如,构成为:在轨道部38A形成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轨道槽部,通过将移动轴部38B嵌入到该轨道槽部,从而移动轴部38B成为能够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移动。
在此,锚定器移动机构38具备锚用马达64(参照图5),通过使该锚用马达64工作,移动轴部38B沿着轨道部38A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移动。例如,若在一个方向上对锚用马达64进行通电,则移动轴部38B沿着轨道部38A而从轨道部38A的下侧向上侧移动。另外,若在另一方向上对锚用马达64进行通电,则移动轴部38B沿着轨道部38A从轨道部38A的上侧向下侧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构成为:通过乘员P对未图示的操作部进行操作,能够使锚用马达64进行工作。因此,能够与乘员P的体格匹配地对锚定器36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节。
(侧气囊42)
如图3和图4所示,乘员保护装置10具备侧气囊42。侧气囊42在折叠的状态下容纳于车辆用座椅14的座椅靠背18的内部,构成为通过从充气机62(参照图5)接受气体的供给来膨胀展开。
充气机62例如固定在构成座椅靠背18的骨架的未图示的侧框架,在检测到车辆12的碰撞的情况下工作而产生气体。侧气囊42通过被供给由充气机62产生的气体来进行膨胀,通过由侧气囊42的膨胀压使座椅靠背18的表皮破裂,从而向乘员P的侧方膨胀展开。
在此,侧气囊42构成为包括主腔室42A和头部腔室42B,该主腔室42A在从乘员P的肩部S到腰部L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展开,该头部腔室42B在乘员P的头部H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展开。并且,侧气囊42作为将主腔室42A与头部腔室42B连通的一体的袋体而构成。
如图4所示,主腔室42A形成为大致椭圆状以使得从车辆宽度方向来看从乘员P的肩部S覆盖到腰部L。另外,头部腔室42B形成为大致矩形状以使得从车辆宽度方向来看覆盖乘员P的头部H。另外,主腔室42A与头部腔室42B的连接部分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形成得短。
如图3所示,头部腔室42B构成为在肩带26A与座椅靠背18的上端之间的空间膨胀展开。例如,将头部腔室42B以折叠的状态容纳在座椅靠背18的上端部且座椅右侧端部,头部腔室42B构成为在供给气体时向肩带26A与座椅靠背18的上端之间的空间膨胀展开。另外,也可以将侧气囊42缝制为头部腔室42B在肩带26A与座椅靠背18的上端之间的空间膨胀展开的形状。进一步,也可以在侧气囊42的内部设置整流布和管路等,通过利用气体的流动,使头部腔室42B在肩带26A与座椅靠背18的上端之间的空间膨胀展开。
(乘员保护装置10的硬件结构)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10具备作为控制部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22。
ECU22构成为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处理器)50、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52、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访问存储器)54、储存器(storage)56以及输入输出接口58。各结构经由内部总线以能够相互进行通信的方式相连接。
CPU50是中央运算处理单元,执行各种程序,对各部进行控制。即,CPU50从ROM52或者储存器56读出程序,将RAM54作为工作区域来执行程序。另外,CPU50按照记录于ROM52或者储存器56的程序,进行上述各结构的控制和各种运算处理。
ROM52保存各种程序和各种数据。RAM54作为工作区域来暂时性地存储程序或者数据。储存器56由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或者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硬盘驱动器)构成,是保存包括操作系统的各种程序和各种数据的非暂时性的记录介质。
在输入输出接口58连接有预张紧机构60、充气机62、锚用马达64以及传感器类部件66。
传感器类部件66包括对车辆12的侧面碰撞进行检测的侧碰撞检测传感器、和对车辆12的侧面碰撞进行预测的侧碰撞预测传感器。作为侧碰撞检测传感器,例如可以应用配置于车身侧部的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等。另外,作为侧碰撞预测传感器,例如可以应用具备毫米波雷达、Lidar(Laser Imaging Detection and Ranging,激光成像探测与测距仪)以及立体摄像头等的预碰撞(pre-crash)传感器。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10中,ECU22在基于来自传感器类部件66的信号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锚用马达64进行工作。具体而言,ECU22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锚用马达64工作而使锚定器36向车辆上方移动以使得肩带26A与座椅靠背18的上端的间隙扩大。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ECU22使锚用马达64工作而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锚定器36移动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上端、即最上端位置。另外,由于织物带26不是由收缩器28锁定了的状态,因此,伴随着锚定器36的移动而从收缩器28拉出织物带26。
接着,ECU22在基于来自传感器类部件66的信号而检测到侧面碰撞时,使充气机62工作来向侧气囊42供给气体。而且,ECU22通过在检测到侧面碰撞时向收缩器28发送信号来使预张紧机构60工作,使卷轴28A旋转而强制地收卷织物带26。
(作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10中,包括肩带26A和锚定器36来构成了座椅安全带装置24。并且,在车身设置有锚定器36,在该锚定器36卷挂有肩带26A的上端部。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在车辆用座椅14的内部容纳有侧气囊42,该侧气囊42具备头部腔室42B。在此,头部腔室42B在检测到侧面碰撞时从充气机62接受气体的供给来在肩带26A与座椅靠背18的上端之间膨胀展开。由此,与头部腔室42B在肩带26A的外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展开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头部腔室42B在靠近乘员P的头部H的位置膨胀展开,能够确保初始约束力。
另外,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锚定器移动机构38使锚定器36向车辆上方移动,使肩带26A与座椅靠背18的上端的间隙扩大。由此,即使是在侧面碰撞前的通常行驶时在肩带26A与乘员P的间隙窄的状态下发生了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肩带26A与座椅靠背18的上端之间稳定地使头部腔室42B膨胀展开。其结果,能够在确保初始约束力的同时,将侧气囊42膨胀展开到所希望的位置。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锚定器移动机构38,因此,能够与乘员P的体格相匹配地对锚定器36的位置进行调节。另外,在预测到侧碰撞时,通过锚定器移动机构38使锚定器36移动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上端,从而无论乘员P的体格如何,都能够切实地使肩带26A与座椅靠背18的上端的间隙扩大。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图8对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70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记相同的标号,适当省略说明。
如图6所示,在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70的车辆用座椅72设置有作为移动机构的升降机构74。
升降机构74构成为包括基板74A、第1连杆74B以及第2连杆74C。基板74A固定在地板40处的车辆用座椅72的下方。
第1连杆74B和第2连杆74C分别形成为长条状,配置为在车辆侧视时交叉。具体而言,第1连杆74B以随着从车辆下方侧朝向车辆上方侧而位于车辆后方侧的方式倾斜地配设,第1连杆74B的下端部在能够转动的状态下安装在基板74A的前端部。另外,第1连杆74B的上端部在能够转动的状态下安装在座垫16的后端部的下表面。
第2连杆74C以随着从车辆下方侧朝向车辆上方侧而位于车辆前方侧的方式倾斜地配设,第2连杆74C的下端部在能够转动的状态下安装在基板74A的后端部。另外,第2连杆74C的上端部在能够转动的状态下安装在座垫16的前端部的下表面。而且,第1连杆74B和第2连杆74C以在交叉部分74D能够相互转动的状态相连结。此外,第1连杆74B和第2连杆74C在左右设置有一对,在图6和图7中仅图示了车辆左侧的第1连杆74B和第2连杆74C。
如图8所示,在乘员保护装置70的输入输出接口58连接有升降机用马达76。例如,升降机用马达76配设在第1连杆74B与第2连杆74C的交叉部分74D,通过升降机用马达76工作,第1连杆74B和第2连杆74C相互转动来使车辆用座椅72升降。
在此,ECU22通过在基于来自传感器类部件66的信号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升降机用马达76工作,从而如图7所示那样使车辆用座椅72下降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下端、即最下端位置。此时,由于织物带26不是由收缩器28锁定了状态,因此,伴随车辆用座椅72的下降而从收缩器28拉出织物带26。
接着,ECU22在基于来自传感器类部件66的信号检测到侧面碰撞时使充气机62工作来向侧气囊42供给气体。而且,ECU22通过在检测到侧面碰撞时向收缩器28发送信号来使预张紧机构60工作,从而使卷轴28A旋转来强制地收卷织物带26。
(作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70中,通过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升降机用马达76进行工作,从而车辆用座椅72利用升降机构74而下降。由此,车辆用座椅72相对于锚定器36向车辆下方侧相对移动,能够使肩带26A与座椅靠背18的上端的间隙扩大。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通过升降机构74使车辆用座椅72下降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下端,从而无论乘员的体格如何,都能够切实地使肩带26A与座椅靠背18的上端的间隙扩大。其他作用与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此外,关于升降机构74的具体构造,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也可以使用不使用连杆地使车辆用座椅72升降的升降机构。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图11对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80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记相同的标号,适当省略说明。
如图9所示,在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80的车辆用座椅82设置有作为移动机构的座椅滑动机构84。
座椅滑动机构84具备沿着地板4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滑动轨道84A。此外,在图9和图10中仅图示了车辆左侧的滑动轨道84A。
在座垫16的下表面设置有与滑动轨道84A卡合的未图示的卡合销,在卡合销与滑动轨道84A卡合了的状态下,车辆用座椅82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
如图11所示,在乘员保护装置80的输入输出接口58连接有滑动用马达86。例如,滑动用马达86的输出轴与设置在座垫16的下表面的未图示的卡合销连结,若在一个方向上对滑动用马达86进行通电,则车辆用座椅82沿着滑动轨道84A从车辆前方侧向车辆后方侧滑动。另外,若在另一方向上对滑动用马达86进行通电,则车辆用座椅82沿着滑动轨道84A从车辆后方侧向车辆前方侧移动。
构成为:通过乘员P对未图示的操作部进行操作,能够使滑动用马达86进行工作。因此,能够与乘员P的体格相匹配地对车辆用座椅8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节。
在此,ECU22通过在基于来自传感器类部件66的信号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滑动用马达86工作,从而如图10所示那样使车辆用座椅82滑动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后端、即最后端位置。此时,由于织物带26不是由收缩器28锁定了的状态,因此,伴随着车辆用座椅82的滑动而从收缩器28拉出织物带26。
接着,ECU22在基于来自传感器类部件66的信号检测到侧面碰撞时,使充气机62工作来向侧气囊42供给气体。而且,ECU22通过在检测到侧面碰撞时向收缩器28发送信号来使预张紧机构60工作,使卷轴28A旋转来强制地收卷织物带26。
(作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80中,通过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座椅滑动机构84使车辆用座椅82向车辆后方侧滑动,从而车辆用座椅82相对于肩带26A向车辆后方侧相对移动。由此,能够使肩带26A与座椅靠背18的上端的间隙扩大。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座椅82向车辆后方侧滑动,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相比,也能够有效地使肩带26A与头枕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间隙扩大。
参照图12对上述的作用进行说明。此外,图12夸张地描绘了一部分,与实际的尺寸比率不同。在图12中,由双点划线表示车辆用座椅82利用座椅滑动机构84滑动之前的头枕20和肩带26A。另外,滑动后的头枕20和肩带26A由实线表示。如该图12那样可知:滑动后的头枕20与肩带26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间隙比滑动前的头枕20与肩带26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间隙宽。
另外,通过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车辆用座椅82利用座椅滑动机构84而滑动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后端,从而无论乘员P的体格如何,都能够切实地使肩带26A与座椅靠背18的上端的间隙扩大。其他作用与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此外,关于座椅滑动机构84的具体构造,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
以上,对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进行了说明,但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技术方案来实施。例如,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做成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锚定器36移动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上端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做成向比上端靠下方的位置进行移动的结构。作为一个例子,也可以做成如下结构:做成具备室内摄像头等能够检测乘员P的体格的传感器的结构,在检测为就座于车辆用座椅14的乘员P的体格比较小的情况下,使锚定器36移动到比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锚定器36的移动量少就可以了,因此,能够在侧气囊42的膨胀展开之前使锚定器36的移动完成。
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升降机构74使车辆用座椅72下降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下端,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车辆用座椅72下降到比在通常状态下能够移动的通常升降范围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即使是在通常行驶时乘员P使车辆用座椅72移动到通常升降范围的下端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车辆用座椅72进一步向下方移动,能够确保头部腔室42B膨胀展开的空间。
再有,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座椅滑动机构84使车辆用座椅82滑动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后端,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做成如下结构: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车辆用座椅82滑动到比在通常状态下能够移动的通常滑动范围的后端靠车辆后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即使是在通常行驶时乘员P使车辆用座椅82移动到通常滑动范围的后端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车辆用座椅82进一步向后方滑动。
再有,也可以使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结构进行组合。例如,也可以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升降机构74使车辆用座椅72下降,并且,通过锚定器移动机构38使锚定器36向车辆上方移动。在该情况下,由于车辆用座椅72的下降量和锚定器36向车辆上方侧的移动量变少,因此,能够更迅速地确保头部腔室42B膨胀展开的空间。
另外,例如,也可以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座椅滑动机构84使车辆用座椅82向车辆后方侧滑动,并且,通过锚定器移动机构38使锚定器36向车辆上方移动。在该情况下,车辆用座椅82向车辆后方侧的滑动量和锚定器36向车辆上方侧的移动量变少,因此,能够更迅速地确保头部腔室42B膨胀展开的空间。
再有,若是具备使座椅靠背18相对于座垫16在座椅前后方向上转动的靠背调节(reclining)机构的结构,则也可以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该靠背调节机构使座椅靠背18向座椅后方侧转动。通过座椅靠背18相对于座垫16向座椅后方侧转动,与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得到使肩带26A与座椅靠背18的上端的间隙扩大的效果。此时,通过与在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其他移动机构进行组合,能够减少座椅靠背18的移动量,不必大幅改变乘员P的身体姿势,就能够用侧气囊42对乘员P进行约束。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侧气囊42构成为包括在从乘员P的肩部S到腰部L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展开的主腔室42A以及在乘员P的头部H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展开的头部腔室42B,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应用于搭载有仅具备头部腔室42B和对胸部进行保护的腔室的侧气囊的车辆用座椅。
Claims (9)
1.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座椅安全带装置,其构成为包括肩带和锚定器,所述肩带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肩部倾斜地延伸到腰部,将乘员的上身约束于座椅靠背,所述锚定器设置于车身,卷挂有该肩带的上端部;
侧气囊,其容纳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内部,具备在检测到侧面碰撞时从充气机接受气体的供给而在所述肩带与所述座椅靠背上端之间膨胀展开的头部腔室;以及
移动机构,其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所述锚定器和所述车辆用座椅中的至少一方移动,以使得所述肩带与所述座椅靠背上端的间隙扩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锚定器以能够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车身,
所述移动机构构成为包括锚定器移动机构,所述锚定器移动机构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所述锚定器向车辆上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锚定器移动机构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所述锚定器移动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上端。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构成为包括使所述车辆用座椅升降的升降机构,
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所述升降机构使所述车辆用座椅下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所述升降机构使所述车辆用座椅下降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下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所述升降机构使所述车辆用座椅下降到比在通常状态下能够移动的通常升降范围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构成为包括使所述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的座椅滑动机构,
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所述座椅滑动机构使所述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后方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所述座椅滑动机构使所述车辆用座椅滑动到能够移动的范围的后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预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所述座椅滑动机构使所述车辆用座椅滑动到比在通常状态下能够移动的通常滑动范围的后端靠车辆后方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77571A JP7294298B2 (ja) | 2020-10-22 | 2020-10-22 | 乗員保護装置 |
JP2020-177571 | 2020-10-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79498A true CN114379498A (zh) | 2022-04-22 |
CN114379498B CN114379498B (zh) | 2023-10-27 |
Family
ID=81077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87174.7A Active CN114379498B (zh) | 2020-10-22 | 2021-07-13 | 乘员保护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294298B2 (zh) |
CN (1) | CN114379498B (zh) |
DE (1) | DE102021117626B4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502987A (ja) * | 1996-10-10 | 2001-03-06 | ベー.エス.エル.エス.レストレント.システムズ.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ッ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 自動車のための受動的な身体保護装置 |
CN103241211A (zh) * | 2012-02-08 | 2013-08-14 |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 侧气囊装置 |
CN104228748A (zh) * | 2013-06-10 | 2014-12-24 | 铃木株式会社 | 侧气囊装置 |
WO2018101019A1 (ja) * | 2016-12-01 | 2018-06-07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ート |
CN108622014A (zh) * | 2017-03-24 | 2018-10-09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稳健的座椅安全带使用传感器 |
CN111216669A (zh) * | 2018-11-26 | 2020-06-02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保护乘客的头部的气囊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95019899A1 (de) | 1994-01-25 | 1995-07-27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ür einen fahrzeuginsassen |
US5451094A (en) | 1994-06-27 | 1995-09-19 | Indiana Mills & Manufacturing, Inc. | Seat and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
DE19614314A1 (de) | 1995-04-21 | 1996-10-24 | Volkswagen Ag | Fahrzeugsitz |
JPH10315891A (ja) * | 1997-05-19 | 1998-12-02 | Kansei Corp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エアバッグ |
JP2005247116A (ja) * | 2004-03-03 | 2005-09-15 | Denso Corp | 車両用衝突保護装置 |
JP4380778B1 (ja) * | 2008-11-11 | 2009-12-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
JP5273016B2 (ja) | 2009-11-16 | 2013-08-28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ガス分配構造 |
JP2011136685A (ja) | 2009-12-09 | 2011-07-14 | Tk Holdings Inc | 乗員安全システム |
JP5949440B2 (ja) * | 2012-10-23 | 2016-07-0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乗員保護装置 |
US9623836B2 (en) | 2014-10-31 | 2017-04-1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Pretensioner with guide loop or anchor |
JP2018043645A (ja) * | 2016-09-14 | 2018-03-2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
WO2019107398A1 (ja) * | 2017-11-30 | 2019-06-06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乗員拘束装置 |
JP7024685B2 (ja) * | 2018-10-30 | 2022-02-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
-
2020
- 2020-10-22 JP JP2020177571A patent/JP7294298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7-08 DE DE102021117626.3A patent/DE102021117626B4/de active Active
- 2021-07-13 CN CN202110787174.7A patent/CN11437949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502987A (ja) * | 1996-10-10 | 2001-03-06 | ベー.エス.エル.エス.レストレント.システムズ.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ッ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 自動車のための受動的な身体保護装置 |
CN103241211A (zh) * | 2012-02-08 | 2013-08-14 |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 侧气囊装置 |
CN104228748A (zh) * | 2013-06-10 | 2014-12-24 | 铃木株式会社 | 侧气囊装置 |
WO2018101019A1 (ja) * | 2016-12-01 | 2018-06-07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シート |
CN108622014A (zh) * | 2017-03-24 | 2018-10-09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稳健的座椅安全带使用传感器 |
CN111216669A (zh) * | 2018-11-26 | 2020-06-02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保护乘客的头部的气囊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068729A (ja) | 2022-05-10 |
CN114379498B (zh) | 2023-10-27 |
JP7294298B2 (ja) | 2023-06-20 |
DE102021117626A1 (de) | 2022-04-28 |
DE102021117626B4 (de) | 2024-08-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504296B2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CN107284393B (zh) | 乘员保护装置 | |
US9919673B2 (en) |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 |
US9533651B1 (en) |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 |
JP6426553B2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US10308205B2 (en) | Safety restraint system with an airbag having an inflatable pelvis restraint portion and related method | |
JP2018135016A (ja) | 乗員拘束装置及び座席 | |
JP6350423B2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JP2017100682A (ja) | 車両用後席乗員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6517662B2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JP2015080969A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7789420B2 (en) | Occupant restraint apparatus | |
JP6499093B2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JP2006088714A (ja) | バックドアと後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とを備えた車両 | |
JP4529609B2 (ja) | バックドア及び後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 | |
JP7018343B2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CN115214518B (zh) | 远侧气囊装置 | |
WO2022097509A1 (ja) | シート内蔵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114379498B (zh) | 乘员保护装置 | |
JP2019172151A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JP4552867B2 (ja) | 車両用エアベルト装置 | |
JP2022068736A (ja)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 |
US11077817B1 (en) | Airbag assembly inflatable from seat bottom | |
CN114379500B (zh) | 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 | |
CN114379499B (zh) | 乘员保护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