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63220A - 设备异常监测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设备异常监测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63220A
CN114363220A CN202011063323.7A CN202011063323A CN114363220A CN 114363220 A CN114363220 A CN 114363220A CN 202011063323 A CN202011063323 A CN 202011063323A CN 114363220 A CN114363220 A CN 1143632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net
terminal
things
server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6332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晓阳
季振方
赵文远
周海
杨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evice Co Ltd
Petal Clou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6332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6322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17990 priority patent/WO2022068564A1/zh
Priority to EP21874225.2A priority patent/EP4210289A4/en
Priority to US18/247,140 priority patent/US20230379234A1/en
Publication of CN114363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632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0Active monitoring, e.g. heartbeat, ping or trace-rou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7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functioning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10/00Economic sectors
    • G16Y10/75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10/00Economic sectors
    • G16Y10/80Homes; Building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20/00Information sensed or collected by the things
    • G16Y20/30Information sensed or collected by the things relating to resources, e.g. consumed power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40/00IoT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f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G16Y40/10Detection; Monito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28Restricting access to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s or functions, e.g. using authorisation function to access network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4Processing captured monitoring data, e.g. for logfile generation
    • H04L43/045Processing captured monitoring data, e.g. for logfile generation for graphical visualisation of monitoring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6Threshold monito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14Network analysis or design
    • H04L41/145Network analysis or design involving simulating, designing, planning or modelling of a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76Network utilisation, e.g. volume of load or congestion lev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ard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设备异常监测方法及设备。该方法可应用于物联网系统。该物联网系统可包括电子设备、物联网云平台、物联网设备。其中,物联网设备上设置有异常监测开关。当异常监测开关处于开启状态,物联网设备可以进行异常监测。物联网设备中存储有异常规则。根据该异常规则,物联网设备可以判断出物联网设备发送的请求是否是异常请求,以及接收到的来自物联网云平台的控制指令是否为异常控制指令。当监测到上述异常请求或异常控制指令,物联网设备可以丢弃异常请求或异常控制指令。实施该方法,在物联网设备或物联网云平台出现异常时,物联网设备和物联网云平台可以节省软硬件资源。

Description

设备异常监测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设备异常监测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设备可以连接网络,并登录到物联网云平台。物联网设备可以向物联网云平台上报自己的状态消息。例如,开启或关闭的状态、耗电量等。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查看物联网设备的状态消息,并控制物联网设备。例如手机可以向物联网云平台下发开启物联网设备的控制指令。进一步的,物联网云平台可以向物联网设备发送开启的控制指令。响应于上述开启的控制指令,物联网设备可以开启。
但在物联网设备和物联网云平台交互的过程中,物联网设备或者物联网云平台可能出现异常,例如物联网设备频繁请求登录物联网云平台、物联网云平台向物联网设备频繁下发控制指令。这些异常会浪费物联网云平台和物联网设备的软硬件资源。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设备异常监测方法及设备。该方法可应用于物联网系统。该物联网系统可包括物联网云平台和物联网设备。物联网设备可以进行异常监测。当检测到物联网设备向物联网云平台频繁发送异常请求时,物联网设备可以降低发送异常请求的频率。当检测到物联网云平台向物联网设备频繁发送异常控制指令时,物联网设备可以降低响应该异常控制指令的频率。上述方法可以在物联网设备或物联网云平台出现异常时,有效节省物联网设备和物联网云平台的软硬件资源。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设备异常监测方法。在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可以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若第一终端检测到在第一单位时间内第一终端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N1次,且N1大于第一值,则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的次数。上述N1为正整数。
或者,第一终端可以接收来自服务器的第二消息。若第一终端检测到在第一单位时间内第一终端接收到N2次来自服务器的第二消息,且N2大于第二值,则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响应第二消息的次数。上述N2为正整数。
上述第一终端可以为前述物联网设备。上述服务器可以为前述物联网云平台。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设备异常监测方法,第一终端可以检测自己是否出现异常以及检测服务器是否出现异常。当检测到第一终端出现异常而频繁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发送第一消息的频率。当检测到服务器出现异常,第一终端频繁接收到来自服务器的第二消息,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响应第二消息的频率。这样,在第一终端或服务器出现异常时,第一终端和服务器可以节省软硬件资源,减少软硬件资源的浪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检测到在上述第一单位时间内,第一终端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的次数大于第一值,第一终端可以将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的次数降低至第一值以下。其中,第一终端可存储有第一异常规则。该第一异常规则可用于判断第一终端发送第一消息的行为是否是异常行为。该第一异常规则可以为:若第一终端发送第一消息的频率高于30次/分钟,则该发送第一消息的行为是异常行为。也即是说,上述第一单位时间可以为1分钟。上述第一值可以为30。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第一单位时间和上述第一值的具体数值均不作具体限定。
上述第一消息可以包含登录请求和/或第一终端的状态消息(如第一终端开启或者关闭的状态、第一终端的耗电量、第一终端配置的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消息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定。
上述第一终端将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的次数降低至第一值以下的方法具体可以为:第一终端可以记录每一次发送第一消息的时间。当即将第n次发送第一消息时,第一终端可以判断在当前时刻的前1分钟内发送第一消息的次数是否超过30次。若超过 30次,第一终端可以判断出这第n次发送第一消息时异常行为。进一步的,第一终端可以将第n次需要发送的第一消息丢弃。这样,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的频率,将在1分钟内发送第一消息的次数控制在30(即第一值)以内。
在上述方法中,第一终端和服务器需要处理的第一消息的频率降低。这样,在第一终端出现异常时,可以减少第一终端和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的浪费。并且,第一终端仍能以较低的频率(即低于第一异常规则中限定的频率)发送第一消息,这样可以减少由于异常行为误判对第一终端功能实现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检测到在上述第一单位时间内,第一终端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的第二消息的次数大于第二值,第一终端可以将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响应上述第一消息的次数降低至第二值以下。其中,第一终端可存储有第二异常规则。该第二异常规则可用于判断服务器发送第二消息的行为是否是异常行为。该第二异常规则可以为:若第一终端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第二消息的频率高于30次/分钟,则服务器发送该第二消息的行为是异常行为。也即是说,上述第二值可以为30。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值的具体数值不作限定。
上述第二消息可以包含第一任务的指示信息。上述第一任务可以包括设置第一终端的状态(如开启第一终端、关闭第一终端)和/或向服务器发送第一终端的状态消息。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消息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定。
上述第一终端将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响应上述第一消息的次数降低至第二值以下的方法具体可以为:第一终端可以记录每一次接收到第二消息的时间。当第m次接收到第二消息时,第一终端可以判断在当前时刻的前1分钟内接收到第二消息的次数是否超过30次。若超过 30次,第一终端可以判断出这第m次接收到的第二消息为异常的控制指令。进一步的,第一终端可以将这第m次接收到的第二消息丢弃,而不进行响应。这样,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响应第二消息的频率,将在1分钟内响应第二消息的次数控制在30(即第二值)以内。
在上述方法中,第一终端降低对接收到的第二消息的响应频率,从而可以减少第一终端的软硬件资源的浪费。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设置第一终端的状态可以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开启第一终端并使得第一终端播放音频,关闭第一终端、调节第一终端的音量、切换第一终端播放的音频、暂停第一终端播放的音频。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异常规则中的第一值和上述第二异常规则中的第二值可以是第一终端在出厂时预置的。或者,上述第一值和上述第二值可以是服务器发送给第一终端的。例如,服务器中包含用于生成异常规则的风控模块。在第一终端与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后,服务器可以将风控模块生成的异常规则(如第一异常规则、第二异常规则) 发送给第一终端。第一终端可以存储异常规则,并根据存储的异常规则进行异常监测。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服务器可以更新第一终端中的异常规则。
示例性的,第一终端存储有第三值和第四值。第三值可用于第一终端检测在第一单位时间内第一终端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的次数是否超过第三值。第四值可用于第一终端检测在第一单位时间内第一终端接收来自服务器的第二消息的次数是否超过第四值。其中,第三值和第四值可以是第一终端预置的。或者,第三值和第四值可以是服务器发送给第一终端的。
服务器中的风控模块可以根据服务器当前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生成第一异常规则。该第一异常规则中包含第一值。若服务器检测到在第一单位时间内接收到N1次来自第一终端的第一消息,且N1大于上述第一值,则服务器可以将第一异常规则发送给第一终端。第一终端可以将上述第三值更新为上述第一值。即第一终端将用于检测第一终端发送第一消息是否是异常行为的异常规则更新为第一异常规则。
服务器中的风控模块可以根据服务器当前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生成第二异常规则。该第二异常规则中包含第二值。若服务器检测到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向第一终端发送N2次第二消息,且N2大于上述第二值,则服务器可以将第二异常规则发送给第一终端。第一终端可以将上述第四值更新为上述第二值。即第一终端将用于检测服务器发送第二消息是否是异常行为的异常规则更新为第二异常规则。
在上述方法中,第一终端中用于进行异常监测的异常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上述异常规则可以根据服务器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进行适应性更新。这样,可以合理使用第一终端和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更好地节省第一终端和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物联网系统还可包括第二终端。该第二终端可用于通过服务器设置第一终端的状态以及获取第一终端的状态消息。服务器上可存储有与第二终端映射的一个或多个终端的标识符。上述一个或多个终端包含第一终端。
上述第二终端可以是安装有用于控制物联网设备的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的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手持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可穿戴电子设备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终端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上述应用程序例如是物联网APP。
当第一终端或服务器出现异常,第二终端可以显示用于指示第一终端出现异常的消息通知或第一终端受到异常控制的消息通知。
具体的,若第一终端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N1次,且N1大于第一值,第二终端可以显示第一终端异常的类型和/或第一终端异常的解决方案。
或者,若第一终端在第一单位时间内接收到N2次来自服务器的第二消息,且N2大于第二值,第二终端可以显示第一终端收到的异常控制的类型和/或第一终端收到的异常控制的解决方案。
这样,用户可以通过查看第二终端而了解第一终端出现异常,并根据上述解决方案解决第一终端的异常。
可选的,当检测到第一终端或服务器出现异常,第一终端可以通过语音播报或者显示灯的不同来提示用户第一终端出现异常。
这样,用户可以及时知道第一终端出现异常,从而可以根据相关的解决方案来解决第一终端的异常。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终端上可设置有物理的异常监测开关。响应于作用在异常监测开关上的用户操作,第一终端可以开启或者关闭异常监测功能。当开启异常监测功能,第一终端可以根据前述异常监测方法进行异常监测。第一终端还可以将异常监测开关是开启还是关闭的状态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可以存储异常监测开关的状态。第二终端可以通服务器获取该异常监测开关的状态。
另外,第二终端可以通过物联网APP控制第一终端上异常监测开关的开启和关闭。这样,用户可以通过第二终端远程开启或关闭第一终端上的异常监测开关。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异常监测方法。该方法包括:服务器可以接收来自第一终端的第一消息。服务器可以生成第一值。若服务器检测到在第一单位时间内接收到N1次来自第一终端的第一消息,且N1大于第一值,则服务器可以将第一值发送给第一终端。第一值可用于第一终端判断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的次数是否超过第一值。上述N1为正整数。或者,服务器可以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消息。服务器可以生成第二值。若服务器检测到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向第一终端发送N2次第二消息,且N2大于第二值,则服务器可以将第二值发送给第一终端。第二值可用于第一终端判断在第一单位时间内接收到来自服务器的第二消息的次数是否超过第二值。上述N2为正整数。
其中,若第一终端根据来自服务器的第一值检测出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的次数超过该第一值,则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的次数。
这样,第一终端和服务器需要处理的第一消息的频率降低,从而第一终端和服务器可以减少软硬件资源的浪费。并且,第一终端仍能以较低的频率(即低于第一异常规则中限定的频率)发送第一消息,这样可以减少由于异常行为误判对第一终端功能实现的影响。
若第一终端根据来自服务器的第二值检测出在第一单位时间内接收到来自服务器的第二消息的次数超过该第二值,则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响应上述第二消息的次数。第一终端可以减少软硬件资源的浪费。
上述第一终端可以为前述物联网设备。上述服务器可以为前述物联网云平台。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设备异常监测方法,第一终端可以检测自己是否出现异常以及检测服务器是否出现异常。当检测到第一终端出现异常而频繁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发送第一消息的频率。当检测到服务器出现异常,第一终端频繁接收到来自服务器的第二消息,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响应第二消息的频率。这样,在第一终端或服务器出现异常时,第一终端和服务器可以节省软硬件资源,减少软硬件资源的浪费。
上述第一消息可以包含登录请求和/或第一终端的状态消息(如第一终端开启或者关闭的状态、第一终端的耗电量、第一终端配置的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消息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定。
上述第二消息可以包含第一任务的指示信息。上述第一任务可以包括设置第一终端的状态(如开启第一终端、关闭第一终端)和/或向服务器发送第一终端的状态消息。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消息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定。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服务器可以更新第一终端中的异常规则。
示例性的,服务器可以接收来自第一终端的第一消息。服务器可以生成第三值。该第三值小于上述第一值。若服务器检测到在第一单位时间内接收到N3次来自第一终端的第一消息,且N3大于第三值,则服务器可以将第三值发送给第一终端。第三值可用于更新第一终端存储的第一值。N3为正整数。或者,服务器可以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消息。服务器可以生成第四值。该第四值小于上述第二值。若服务器检测到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向第一终端发送N4 次第二消息且N4大于第四值,则服务器可以将第四值发送给第一终端。第二值可用于更新第一终端存储的第二值。N4为正整数。
其中,上述第三值和第四值可以是服务器根据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生成的。第一终端可以利用更新后得到的第三值和第四值来进行异常监测。
可以看出,第一终端中用于进行异常监测的异常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上述异常规则可以根据服务器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进行适应性更新。这样,可以合理使用第一终端和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更好地节省第一终端和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服务器上可存储有与第二终端映射的一个或多个终端的标识符。这一个或多个终端包含第一终端。第二终端可用于通过服务器设置第一终端的状态以及获取第一终端的状态消息。
当第一终端出现异常,服务器可以向第二终端发送用于指示第一终端出现异常的消息。当第一终端受到服务器的异常控制,服务器可以向第二终端发送用于指示第一终端受到异常控制的消息。
示例性的,若服务器检测到在第一单位时间内接收到N1次来自第一终端的第一消息,且N1大于第一值,则服务器可以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三消息。第三消息的指示内容可显示在第二终端,第三消息的指示内容包括第一终端异常的类型和/或第一终端异常的解决方案。或者,若服务器检测到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向第一终端发送N2次第二消息,且N2大于第二值,则服务器可以向第二终端发送第四消息。第四消息的指示内容可显示在第二终端,第四消息的指示内容包括第一终端收到的异常控制的类型和/或第一终端收到的异常控制的解决方案。
另外,当第一值被上述第三值更新或者第二值被上述第四值更新,服务器可以根据更新后得到的第三值来判断第一终端是否出现异常,以及根据第四值来判断第一终端是否受到异常控制。若确定第一终端出现异常或者受到异常控制,服务可以向第二终端发送上述第三消息或者第四消息。
示例性的,若服务器检测到在第一单位时间内接收到N3次来自第一终端的第一消息,且N3大于第三值,则服务器可以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三消息。第三消息的指示内容可显示在第二终端,第三消息的指示内容包括第一终端异常的类型和/或第一终端异常的解决方案。或者,若服务器检测到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向第一终端发送N4次第二消息,且N4大于第四值,则服务器可以向第二终端发送第四消息。第四消息的指示内容可显示在第二终端,第四消息的指示内容包括第一终端收到的异常控制的类型和/或第一终端收到的异常控制的解决方案。
上述第二终端可以是安装有用于控制物联网设备的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的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手持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可穿戴电子设备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终端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上述应用程序例如是物联网APP。
这样,用户可以通过查看第二终端而了解第一终端出现异常,并根据上述解决方案解决第一终端的异常。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可包括通信模块、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
通信模块可用于与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存储器可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可用于调用计算机程序,使得该终端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服务器,该服务器可包括通信模块、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通信模块可用于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存储器可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可用于调用上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使得该服务器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上述指令在上述第三方面提供的终端上运行时,使得终端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方法。或者,当上述指令在上述第四方面提供的服务器上运行时,使得服务器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上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在第三方面提供的终端上运行时,使得终端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方法。或者,当上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第四方面提供的服务器上运行时,使得服务器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应用于第三方面提供的终端或第四方面提供的服务器,该芯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该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调用计算机指令以使得第三方面提供的终端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方法,或使得第四方面提供的服务器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任一项可能的实现方法。
可以理解地,上述第三方面提供的终端、第四方面提供的服务器、第五方面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第六方面提供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和第七方面芯片提供的均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对应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联网设备出现异常的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联网云平台出现异常的场景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联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物联网应用程序的设置界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联网设备异常监测的方法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联网设备降低物联网设备异常行为的频率的方法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物联网设备异常监测的方法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提示用户物联网设备出现异常的用户界面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物联网设备异常监测的方法流程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联网设备降低对物联网云平台异常控制的频率的方法流程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物联网设备异常监测的方法流程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联网设备上报异常监测开关的状态的方法流程图;
图13A~图13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系列电子设备控制物联网设备的异常监测开关的用户界面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控制物联网设备的异常监测开关的方法流程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异常监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异常监测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所述”、“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复数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所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目前,物联网系统可以包括物联网设备、物联网云平台以及用于控制物联网设备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等)。其中,上述物联网设备可以连接网络,并登录到物联网云平台。物联网设备可以向物联网云平台上报自己的状态消息。例如,物联网设备可以向物联网云平台上报自己是处于开启状态还是待机状态、自己的耗电量以及配置的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等等。物联网设备还可以响应物联网云平台下发的控制指令。物联网设备可以是具有联网功能的家居设备、具有联网功能的交通设备、具有联网功能的工业应用设备、具有联网功能的农业应用设备、具有联网功能的军事应用设备等等。例如,物联网设备可以是智能灯、智能风扇、智能空调、智能电视、智能手环、智能音箱、智能冰箱,智能门窗、智能汽车、车机、智能监控器、智能机器人等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物联网设备的类型不作限定。
上述物联网云平台可用于连接上述物联网设备和上述电子设备。具体的,物联网云平台可以保存物联网设备上报的状态消息。电子设备可以从物联网云平台获取物联网设备的状态消息。电子设备可以通过物联网云平台向物联网设备下发控制指令。这样,电子设备可以实现远程控制物联网设备。
上述电子设备可以是安装有用于控制物联网设备的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的设备。例如,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手持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可穿戴电子设备等等。其中,上述用于控制物联网设备的APP可以是物联网APP。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上述物联网APP获取物联网设备的状态消息,并发送用于控制物联网设备的指令。即用户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中的物联网APP,来查看物联网设备的状态消息,以及控制物联网设备。示例性的,上述电子设备通过物联网APP控制物联网设备可以为:在物联网设备为智能灯的场景下,电子设备可以通过物联网APP点亮智能灯、熄灭智能灯、调节智能灯的亮度等。在物联网设备为智能音箱的场景下,电子设备可以通过物联网APP开启智能音箱、关闭智能一项、调节智能音箱的音量、切换智能音箱播放的音频、暂停播放等。
但在上述物联网系统中,物联网云平台和物联网设备可能出现异常。进而浪费物联网云平台和物联网设备的软硬件资源。
图1A和图1B示例性示出了一种物联网设备出现异常的场景示意图。
电子设备100可以开启物联网APP并显示如图1A所示的设置界面。响应于作用在该设置界面中删除设备选项203的用户操作,电子设备100可以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删除物联网设备300的指令。
如图1B所示,物联网云平台200中可存储有数据表。该数据表中可用于表示电子设备与物联网设备的配对关系。例如,电子设备100与物联网设备300和物联网设备500均建立有配对关系。具体的,该数据表可包括字段电子设备标识、物联网设备标识、物联网设备登录账号和物联网设备登录密码。电子设备标识可用于唯一标识电子设备。物联网设备标识可用于唯一标识物联网设备。物联网设备登录账号和物联网设备登录密码可用于物联网设备登录至物联网云平台。其中,当物联网设备300利用上述物联网设备登录账号和物联网设备登录密码登录至物联网云平台200,电子设备100可以利用物联网APP通过物联网云平台200 控制物联网设备300。物联网设备300也可以上报自己的状态消息。例如,物联网设备300 为智能灯。电子设备100为手机。当智能灯登录至物联网云平台200,手机可以通过物联网云平台200控制智能灯的点亮和熄灭。智能灯可以向物联网云平台200上报自己是点亮或者熄灭的状态消息等。这样,手机可以通过物联网云平台200获取智能灯的状态消息。
当接收到上述用于删除物联网设备300的指令,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将数据表中电子设备100与物联网设备300的控制指令删除。即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将数据表由表a更新为表b。
但由于可能存在的网络问题,物联网设备300(例如智能灯)未将用于登录到物联网云平台的账号及密码等信息删除。而电子设备100和物联网云平台200已经将该智能灯300的相关信息删除。这样,智能灯300就无法进入待配网状态。也即是说,当智能灯300使用上述删除操作进行前的账号及密码(如账号Jane1和密码123456)请求登录物联网云平台200,由于物联网云平台200中不存在该智能灯300的账号及密码,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向智能灯300返回登录失败的信息。这样,智能灯300处于异常状态,频繁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登录的请求。上述智能灯300频繁请求登录的行为会大量消耗智能灯300和物联网云平台 200的软硬件资源。
图2示例性示出了一种物联网云平台出现异常的场景示意图。
如图2所示,物联网云平台中的控制规则出现死循环。其中,控制规则出现死循环可以为物联网云平台200向智能灯300发送用于开灯的指令。在发送用于开灯的指令之后,物联网云平台200接着向智能灯300发送用于关灯的指令。在发送用于关灯的指令之后,物联网设备200继续向智能灯300发送用于开灯的指令。物联网云平台200出现上述反复循环。当接收到用于开灯的指令,智能灯300可以点亮。当接收到用于关灯的指令,智能灯300可以熄灭。上述物联网云平台出现异常,频繁向智能灯300发送控制指令的行为会大量消耗智能灯300和物联网云平台200的软硬件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物联网设备和物联网云平台出现的异常行为不作限定。示例性的,物联网设备300出现的异常还可以是物联网设备300频繁向物联网云平台200上报自己的状态消息。其中,在物联网设备300未成功登录物联网云平台200之前,物联网云平台200无法识别来自物联网设备300上报的状态消息。那么,当接收到上述状态消息,物联网云平台 200不向物联网设备300回复用于指示接收成功的状态消息的通知。进而,物联网设备300 会频繁向物联网云平台200上报状态消息。或者由于物联网设备300中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 development kit,SDK)出错、网络问题等原因,物联网设备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上报的状态消息中缺失部分字段。当接收到上述缺失部分字段的状态消息,物联网云平台200无法解析该状态消息。那么,物联网云平台200不向物联网设备300回复用于指示接收成功状态消息的通知。进而,物联网设备300也可能会频繁向物联网云平台200上报状态消息。另外,物联网云平台200出现的异常还可以是由于控制规则死循环、流控机制失效或者物联网云平台200受到恶意攻击等原因,向物联网设备300频繁发送控制指令或者频繁请求获取物联网设备300的状态消息。例如物联网设备300为智能音箱。物联网云平台200频繁向智能音箱发送用于调节音量的控制指令、用于切换歌曲的控制指令或者用于调整智能音箱播放模式的控制指令等。
不限于上述异常行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及的物联网设备和物联网云平台出现的异常行为还可以是其它。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上述软硬件资源可以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其中,硬件资源可包括计算资源(如中央处理器进行相关计算)和存储资源(如存储器存储相关数据)。软件资源可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物联网系统可以从物联网云平台上来监测是否出现异常。具体的,物联网云平台上可设置有流控机制。该流控机制可用于处理物联网设备频繁发送请求和物联网云平台频繁发送控制指令等异常行为。例如在物联网设备频繁向物联网云平台发送相同请求时,物联网云平台可以降低对上述相同请求的处理频次,从而节省物联网云平台的软硬件资源。具体的,当物联网设备出现异常,例如频繁向物联网云平台发送登录请求,物联网云平台可以根据流控机制部分丢弃来自物联网设备的登录请求。例如,物联网云平台在1分钟内接收到来自物联网设备的60次登录请求。物联网云平台根据流控机制可以处理前30次登录请求,向物联网设备返回登录失败的消息。物联网云平台可以将这1分钟内接收到的30次之后的登录请求丢弃。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物联网云平台的软硬件资源。但在上述异常监测方法中,物联网设备仍然处于异常状态,并频繁向物联网云平台发送请求。物联网设备的软硬件资源仍然会被大量占用和浪费。物联网云平台也仍需消耗软硬件资源来处理物联网设备发送的请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异常监测方法。在该方法中,电子设备的物联网APP和物联网设备中均可配置有异常监测开关。物联网设备上的异常监测开关状态可以与物联网APP 中的异常监测开关保持状态一致。其中,物联网设备中存储有用于判断异常行为的异常规则。当物联网设备的异常监测开关开启,物联网设备可以记录物联网设备向物联网云平台发送请求(如登录请求)的频率,并根据异常规则判断物联网设备发送该请求是否是异常行为。若确定物联网设备发送该请求是异常行为,物联网设备可以降低发送该请求的频率,从而减少物联网设备和物联网云平台软硬件资源的消耗。
另外,物联网设备还可以记录接收到的来自物联网云平台的控制指令(如开启指令)的频率,并根据异常规则判断物联网云平台发送该控制指令是否是异常行为。若确定物联网设备发送该控制指令是异常行为,物联网设备可以向物联网云平台发送异常响应,并降低响应上述异常行为中控制指令的频率。这样,物联网设备可以减少自身软硬件资源的消耗。
物联网云平台中可配置有风控模块。该风控模块可以记录上述物联网设备发送的异常响应,进而确定物联网云平台出现异常。物联网云平台可以根据流控机制降低发送上述异常行为中控制指令的频率,从而节省物联网设备和物联网云平台的软硬件资源。
该风控模块还可以记录物联网设备向物联网云平台发送请求(如登录请求)的频率,并根据异常规则判断物联网设备发送该请求是否是异常行为。当风控模块判断出物联网云平台和/或物联网设备处于异常状态,物联网云平台可以向电子设备发送通知。该通知可用于指示物联网设备处于异常请求的状态或者处于被异常控制的状态。这样,用户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上的物联网APP了解物联网设备处于异常,进而可以根据相关的操作提示来处理该异常。
该风控模块还可用于更新物联网设备中存储的异常规则。具体的,风控模块可以根据物联网云平台软硬件资源当前的消耗情况,生成用于判断物联网设备、物联网云平台的行为是否是异常行为的异常规则。风控模块可以将新的异常规则发送给物联网设备。当接收到来自物联网云平台的风控模块下发的异常规则,物联网设备可以更新在本地存储的异常规则,并利用更新的异常规则来进行异常监测。这样,物联网设备可以根据物联网云平台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来调整自己与物联网云平台交互的频率,从而更合理地利用物联网云平台的软硬件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异常监测方法可以监测物联网设备和物联网云平台是否出现异常。其中,该方法可以在物联网设备向物联网云平台频繁发送异常请求时,降低物联网设备发送异常请求的频率。该方法还可以在物联网云平台向物联网设备频繁发送异常控制指令时,降低物联网设备响应该异常控制指令的频率。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节省物联网设备和物联网云平台的软硬件资源。
图3示例性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联网系统。
如图3所示,该物联网系统可以包括电子设备100、物联网云平台200和物联网设备300。其中,电子设备100中可安装有用于控制物联网设备300的物联网APP。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该物联网APP来获取物联网设备300的状态消息,并发送用于控制物联网设备300的控制指令。该物联网APP中可包含有异常监测开关。该异常监测开关可用于开启或者关闭物联网设备300上的异常监测开关301。
图4示例性示出了物联网APP中的异常监测开关。
如图4所示,电子设备100中安装有物联网APP。响应于用于打开该物联网APP的设置界面的用户操作,电子设备100可以显示如图4所示的设置界面。该设置界面可包含异常监测状态201。该异常监测状态201可用于提示用户物联网设备300上的异常监测开关处于开启的状态还是关闭的状态。示例性的,图2所示的异常监测状态201包含提示语“已关闭”。这可以表示物联网设备300上的异常监测开关处于关闭状态。
上述异常监测状态201中可包含异常监测开关201A。响应于作用在异常监测开关201A 的用户操作,电子设备100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来开启或者关闭物联网设备300上的异常监测开关。
物联网云平台200可用于连接电子设备100和物联网设备300。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与电子设备100、物联网设备300建立通信连接。上述通信连接可以为蓝牙(bluetooth,BT)通信连接、无线高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通信连接、ZigBee通信连接、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连接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物联网云平台200与电子设备100、物联网设备300通信的方式不作限定,除了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各项通信协议进行通信,还可以采用未来技术中可能的通信协议进行通信。
物联网云平台200可包含有通信模块、处理模块、存储模块。上述通信模块可用于物联网云平台200与电子设备100、物联网设备300进行通信。示例性的,物联网云平台200的通信模块可通过第一接口与物联网设备300进行通信,并通过第二接口与电子设备100进行通信。上述存储模块可用于存储电子设备100以及与该电子设备100连接的物联网设备的对应信息、物联网设备300上报的状态消息(如物联网设备300开启或关闭的状态、耗电量,物联网设备300上异常监测开关301开启或关闭的状态等)、物联网设备300用于登录物联网云平台的账号及密码等。
示例性的,表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存储模块中的数据表。该数据表可用于存储电子设备100以及与该电子设备连接的物联网设备的相关信息。
Figure RE-GDA0002733315660000111
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电子设备以及与该电子设备连接的物联网设备的相关信息可以对应存储。
在表1所示的数据表中,字段“电子设备标识”可以为关键字。即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根据在字段“电子设备标识”这一列的电子设备,来搜索与该电子设备连接的物联网设备。其中字段“电子设备标识”可包含各电子设备的标识符,例如,如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IMEI)。电子设备的标识符可用于唯一标识该电子设备。
该数据表还可以包含:字段“物联网设备标识”、字段“物联网设备登录账号”、字段“物联网设备登录密码”、字段“物联网设备开启状态”、字段“物联网设备abnormalMonitor”、字段“物联网设备耗电量”。该数据表还可以包含更多或更少的字段,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上述字段“物联网设备标识”可包含物联网设备的标识符。该物联网设备的标识符可用于唯一标识该物联网设备。
上述字段“物联网设备登录账号”和上述字段“物联网设备登录密码”可以为物联网设备登录物联网云平台的账号和密码。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账号和密码可以为电子设备与该物联网设备连接后,由电子设备根据用户的相关设置而分配的。示例性的,电子设备100与物联网设备300首次配对,电子设备100可以显示相关用户界面。该用户界面可用于设置物联网设备300登录物联网云平台200的账户和密码。响应于设置上述账号和密码的用户操作,电子设备100可以将账号和密码经过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给物联网设备300。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将上述账号和密码存储在如图1B所示的数据表中。物联网设备300 也可以存储上述账号和密码,并利用上述账号和密码登录物联网云平台200。当物联网设备 300成功登录物联网云平台200,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物联网云平台200控制物联网设备300的相关功能,例如开启或关闭物联网设备300、调节物联网设备300的音量等等。电子设备100还可以通过物联网云平台200获取物联网设备300的状态消息。
上述字段“物联网设备开启状态”可用于表示物联网设备处于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示例性的,该字段的值为1可以表示物联网设备处于开启状态。该字段的值为0可以表示物联网设备处于关闭状态。
上述字段“物联网设备abnormalMonitor”可用于表示物联网设备的异常监测开关处于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示例性的,该字段的值为1可以表示异常监测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该字段的值为0可以表示异常监测开关处于关闭状态。
上述字段“物联网设备耗电量”可用于表示物联网设备的耗电量。
存储模块还可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以及相关规则,例如用于判断物联网设备或物联网云平台是否处于异常状态的规则。上述处理模块可用于执行存储模块中的计算机程序,处理来自电子设备100和物联网设备300的请求,并向电子设备100和物联网设备300发送通知。处理模块还可根据物联网云平台200中的流控机制对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的控制指令和来自物联网设备300的请求进行流控。
物联网云平台200还可包含风控模块。该风控模块可用于记录来自物联网设备300请求的频率,并根据异常规则判断上述来自物联网设备300的请求是否是异常请求。该风控模块还可用于记录来自物联网设备300返回的异常响应。该异常响应可以是物联网设备300在确定物联网云平台发送的控制指令为异常控制指令时发出的。该风控模块还可用于更新物联网设备300中存储的异常规则。该异常规则可用于判断物联网设备300或物联网云平台200是否异常。示例性地,物联网设备300中存储的异常规则包括:当物联网设备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高于30次/分钟,则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判断出发送的登录请求是异常请求。
物联网云平台200还可以包含更多或更少的模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物联网设备300可设置有异常监测开关301。并且,物联网设备300中包含有用于判断物联网设备异常行为和物联网云平台异常行为的异常规则。
当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物联网设备300在向物联网云平台发送消息时,可以根据上述异常规则判断发送该消息是否是异常行为。若确定是异常行为,物联网设备300 可以将该消息丢弃。这样,物联网设备300就不会将该消息发送给物联网云平台。物联网云平台也可以不用处理该消息。另外,当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物联网设备300在向接收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的消息时,可以根据上述异常规则判断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该消息是否是异常行为。若确定是异常行为,物联网设备300可以不响应物联网云平台200 发送的该消息。
在上述图3所示的物联网系统中,当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物联网设备300 可以根据本地存储的异常规则来监测物联网设备300和物联网云平台200是否出现异常。当监测出物联网设备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频繁发送异常请求时,物联网设备300可以降低物联网设备300发送上述异常请求的频率。当监测出物联网云平台200向物联网设备300频繁发送异常控制指令时,物联网设备300可以降低物联网设备响应该异常控制指令的频率。这样,可以有效节省物联网设备300和物联网云平台200的软硬件资源。
在图3所示的物联网系统中,当物联网设备300的异常监测开关301开启或者关闭,电子设备100中物联网APP上的异常监测开关的状态可以随之开启或者关闭。这样,用户可以根据物联网APP上异常监测开关的状态而知道物联网设备300的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
另外,在图3所示的物联网系统中,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物联网APP控制物联网设备 300上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这样,当用户不在物联网设备300的旁边或者不方便在物联网设备300上开启或者关闭异常监测开关301时,用户可以通过物联网APP来开启或者关闭物联网设备300上异常监测开关301。
在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时,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根据本地存储的异常规则来监测物联网设备300是否出现异常行为。
物联网设备300出现的异常行为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的介绍。下面具体以物联网设备300 出现的异常为频繁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同一个请求(如登录请求)作为示例进行说明。
上述用于监测物联网设备300是否出现异常行为的异常规则可以为:物联网设备300发送同一个请求的频率超过预设频率。例如,异常规则中用于判断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是否是异常行为的预设频率为30次/分钟。当物联网设备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 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为超过30次/分钟,例如为50次/分钟,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判断出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是异常行为。
上述异常规则还可以为:对于物联网设备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消息的情况,物联网设备300接收到来自物联网云平台200相同反馈的频率超过预设频率。例如,物联网设备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登录请求后,若物联网设备300接收到物联网云平台200反馈的登录失败的消息超过预设频率,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判断出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是异常行为。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异常规则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定。
上述异常规则可存储在物联网设备300的可擦除存储模块中。例如,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可擦除存储模块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异常规则可以为物联网设备300在出厂时预置在其中的可擦除存储模块的。上述异常规则还可由物联网云平台200下发。当接收到物联网云平台200 下发的异常规则,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在可擦除存储模块中更新其中出厂时预置的异常规则或最近一次由物联网云平台200下发的异常规则。即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将出厂时预置的异常规则或最近一次由物联网云平台200下发的异常规则从可擦除存储模块中删除,并将这一次由物联网云平台200下发的异常规则存储至可擦除存储模块。
另外,上述异常规则可包含多种用于判断不同行为是否是异常行为的异常规则。示例性的,用于判断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登录请求是否是异常行为和用于判断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状态消息是否是异常行为的异常规则可以不一样。其中,异常规则的不同之处具体可以为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异常规则中频率的具体数值不作限定。
下面结合物联网设备出现异常的应用场景,具体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异常监测方法。
图5示例性示出了一种设备异常监测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可包括步骤S301~S305。其中:
物联网设备300出现异常行为。具体的,该异常行为可以为物联网设备300频繁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登录请求。其中,出现该异常行为的原因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所提及的物联网云平台200已删除物联网设备300用于登录的账号及密码,而物联网设备300未删除成功,并利用上述被删除的账号及密码请求登录。由于无法登录成功,物联网设备300就可能频繁请求登录。
S301、物联网设备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登录请求。
上述登录请求中可包含有账号及密码。其中,响应于来自电子设备100用于删除物联网设备300的请求,物联网云平台200已将上述账号及密码删除。
S302、物联网云平台200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登录失败的消息。
由于物联网云平台200已将物联网设备300用于登录的账号及密码删除,物联网设备300 无法成功登录物联网云平台200。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登录失败的消息。
当接收到来自物联网云平台200登录失败的消息,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再次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登录请求。进一步的,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再次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登录失败的消息。物联网设备300和物联网云平台200可能一直存在上述步骤S301和S302的交互。示例性的,由于无法登录成功,物联网设备300频繁请求登录。其中请求频率达到50次 /分钟。
S303、物联网设备300接收到用于开启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用户操作。
当接收到用于开启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用户操作,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开启异常监测开关301。
S304、物联网设备300根据本地存储的第一异常规则(如请求频率高于30次/分钟为异常)判断出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登录请求为异常行为,降低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
当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物联网设备300可以记录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登录请求的次数,并将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与第一异常规则进行比较。若判断出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高于第一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则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判断出发送该登录请求为异常行为,进而降低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
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第一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的具体数值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根据图6所示的方法流程图来进行异常监测,并降低异常行为的频率。
如图6所示,该方法可包括步骤S3041~S3045。其中:
S3041、物联网设备300即将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第一请求。
上述第一请求可以为步骤S301中的登录请求。
上述第一请求还可以为物联网设备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的其他请求或者上报的物联网设备300的状态消息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第一请求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定。
S3042、物联网设备300判断异常监测开关301是否开启。
在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第一请求之前,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先判断异常监测开关301 是否开启。
若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物联网设备300可以进行异常监测。具体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进一步执行步骤S3043。
若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关闭状态,物联网设备300不进行异常监测。具体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进一步执行步骤S3045。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物联网设备300可以通过判断异常监测开关301对应管脚上的电平状态,来判断异常监测开关301是否处于开启状态。示例性的,当判断出异常监测开关301对应管脚上的电平状态为高电平,物联网设备300可以确定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当判断出异常监测开关301对应管脚上的电平状态为低电平,物联网设备300可以确定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关闭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对物联网设备300判断异常监测开关301是否开启的方式不作限定。
S3043、物联网设备300判断发送第一请求的频率是否符合第一异常规则。
上述第一异常规则可以为物联网设备300在出厂时预置的。示例性的,第一异常规则可以为:若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第一请求(如登录请求)的频率高于30次/分钟,物联网设备 300可以判断出发送第一请求为异常行为。
以物联网设备300在发送上述步骤S3041中的第一请求为物联网设备300在1分钟内第 31次发送该第一请求的场景为例进行说明。即物联网设备300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已经发送了30次第一请求。那么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判断出这第31次发送该第一请求符合上述第一规则,进而可以判断出发送第一请求为异常行为。
进一步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执行步骤S3044。
若物联网设备300判断出发送第一请求的频率不符合第一异常规则,即发送第一请求的频率未超过第一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执行步骤S3045。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物联网设备300判断发送第一请求的频率是否符合第一异常规则的具体方法可以为:物联网设备300可以记录每一次发送第一请求的时间。当即将第n 次发送第一请求时,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判断在当前时刻的前1分钟内发送第一请求的次数是否超过30次。若超过30次,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判断发送第一请求的频率符合第一异常规则。即物联网设备300这第n次发送第一请求是异常行为。进一步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执行步骤S3044。若未超过30次,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判断发送第一请求的频率不符合第一异常规则。进一步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执行步骤S3045。上述n为正整数。
S3044、物联网设备300丢弃第一请求。
若判断出发送第一请求的频率符合第一异常规则,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将这一次需要发送的第一请求丢弃。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若物联网设备300将第n次需要发送的第一请求丢弃,则这第n次需要发送的第一请求不计算在已经发送的第一请求的次数内。具体的,当即将第n+1次发送第一请求,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判断在当前时刻的前1分钟内发送第一请求的次数是否超过 30次。其中,在物联网设备300第n次即将发送第一请求和第n+1次即将发送第一请求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1分钟的情况下,物联网设备300在判断在当前时刻的前1分钟内发送第一请求的次数是否超过30次时可以不计入上述第n次需要发送的第一请求。
S3045、物联网设备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第一请求。
若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关闭状态,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在需要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第一请求时,直接将第一请求发送给物联网云平台200。
若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在判断出发送第一请求的频率不符合第一异常规则时,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第一请求。
由上述方法可知,当异常监测开关301开启,物联网设备300可以进行异常监测。若物联网设备300出现异常行为,例如频繁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第一请求,物联网设备300可以降低发送第一请求的频率。具体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根据第一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将发送第一请求的频率限制在不高于第一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的范围内。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物联网设备300和物联网云平台200之间频繁的交互对物联网设备300和物联网云平台200软硬件资源的消耗,还可以使得物联网设备300继续发送上述第一请求来实现相关功能,从而减少由于异常行为误判对物联网设备300功能实现的影响。
图5所示的步骤S304中降低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图6所示的方法流程图。即图6所示方法中的第一请求可以为物联网设备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的登录请求。
当降低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物联网设备300可以以较低的频率来发送登录请求,例如频率为20次/分钟。具体的:
S305、物联网设备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登录请求。
在本申请中,当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物联网设备300在每一次发送登录请求前,均可进行图6所示方法中的判断过程,来确定是将这一次需要发送的登录请求丢弃,还是将这一次需要发送的登录请求发送给物联网云平台200。这样,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将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控制在不高于第一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的范围内,例如20次/分钟。
在一些实施例中,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在监测到发送第一请求(如登录请求)的频率超过第一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后,不再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第一请求。也即是说,当物联网设备300根据存储在可擦除存储模块中的第一异常规则,判断出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第一请求是异常行为,物联网设备300可以直接终止该异常行为。这样,物联网设备300和物联网平台200之间可以不再进行异常交互,从而节省物联网设备300和物联网云平台200的软硬件资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在监测到异常后通过语音播报或者显示灯的不同来提示用户物联网设备300发生异常。示例性的,当监测到异常,除了执行图5所示方法中的步骤,物联网设备300可以语音播报“登录异常,请重置设备”。这样,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提示用户物联网设备300发生异常,并向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语音播报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定。或者,不具备语音输出装置(如扬声器)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通过显示灯颜色的变化来提示用户物联网设备300发生异常。例如,物联网设备300上可配置有显示灯。该显示灯为绿色可以表示物联网设备300正常工作。该显示灯为红色可以表示物联网设备300出现异常。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提示用户出现异常的方式不作限定。
在出现前述实施例中由于电子设备100和物联网云平台200将物联网设备300的用于登录物联网云平台200的用户名和密码删除,但物联网设备300上并未删除上述用户名和密码的情况下,物联网设备300可能频繁向物联网云平台200请求登录。上述异常的具体解决方案可以为对物联网设备300进行重置操作。这样可以删除物联网设备300中用于登录物联网云平台200的用户名和密码。也即是说,用户可以在物联网设备300的重置按钮上进行用户操作。当重置成功,物联网设备300在获得新的用于登录物联网云平台200的用户名和密码之前可以不再向物联网云平台200请求登录。
其中,当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物联网设备300可以进行异常监测。当判断出发送登录请求为异常行为,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根据图5和图6所示的方法来降低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以节省物联网设备300和物联网云平台200的软硬件资源。另外,物联网设备300还可以语音播报“登录异常,请重置设备”,来提示用户对物联网设备300进行重置操作。这样,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消除上述异常行为。
下面仍然结合物联网设备出现异常的应用场景,具体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设备异常监测方法。
图7示例性示出了一种设备异常监测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可包括步骤S401~S409。其中:
物联网云平台200可配置有风控模块。该风控模块的功能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物联网设备300出现异常行为。具体的,该异常行为可以为物联网设备300频繁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登录请求。其中,物联网设备300频繁发送登录请求的原因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S401、物联网设备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登录请求。
S402、物联网云平台200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登录失败的消息。
在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关闭状态时,由于前述导致异常的原因,物联网设备300可以频繁(如频率为50次/分钟)向物联网云平台200请求登录,并可在每一次发送登录请求后接收到来自物联网云平台200返回的登录失败消息。这极大地消耗了物联网设备300和物联网云平台200的软硬件资源。
S403、物联网设备300接收到用于开启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用户操作。
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开启异常监测开关301。物联网设备300和物联网云平台200之间可以根据图3所示的方法进行交互,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将用于表示异常监测开关301状态的abnormalMonitor字段的值修改为1。
上述步骤S401~S403可以参考前述图5所示方法中的步骤S301~S303,这里不再赘述。
S404、物联网云平台200中的风控模块根据第二异常规则(如请求频率高于20次/分钟为异常)判断出物联网设备发送登录请求为异常行为。
风控模块可以根据物联网云平台200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生成异常规则。物联网云平台200在软硬件资源消耗过高的情况下,例如计算资源中CPU消耗过高,可能会导致物联网云平台200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卡顿等,影响物联网云平台的工作。当判断出物联网云平台200 的软硬件资源消耗越高,风控模块在生成用于判断物联网设备300是否出现异常的异常规则时,可以将异常规则中的频率设置得越低。这样,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根据更新的异常规则将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控制在更低的范围内,从而更好地节省物联网云平台200和物联网设备300的软硬件资源。当判断出物联网云平台200的软硬件资源消耗较低,风控模块在生成用于判断物联网设备300是否出现异常的异常规则时,可以将异常规则中的频率设置得稍高。
也即是说,当物联网云平台200的软硬件资源消耗越高,物联网云平台200中可用于处理来自物联网设备300可能是异常行为的请求的软硬件资源越少,风控模块可以设置更高要求的异常规则。当物联网云平台200的软硬件资源消耗越低,物联网云平台200中可用于处理来自物联网设备300可能是异常行为的请求的软硬件资源越多,风控模块可以设置更低要求的异常规则。
示例性的,在物联网设备300出现异常而频繁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登录请求时,物联网云平台200当前的软硬件资源消耗较高。风控模块可以根据物联网云平台200当前的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生成第二异常规则。该第二异常规则具体可以为:若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高于20次/分钟,则该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是异常行为。
风控模块可以记录物联网云平台200接收到物联网设备300每一次发送登录请求的时间。进一步的,风控模块可以判断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是否超过第二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
在风控模块将上述第二异常规则发送给物联网设备300之前,物联网设备300可以用上述存储在可擦除存储模块的第一异常规则来判断物联网设备300是否出现异常行为。由于上述第二异常规则比上述第一异常规则的要求更高,风控模块可以比物联网设备300先判断出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是异常行为。例如,当物联网设备300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已经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了30次登录请求,风控模块可以判断出该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是异常行为。而物联网设备300根据第一异常规则判断出该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不是异常行为。物联网设备300可以继续发送登录请求。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物联网云平台200中的风控模块可以识别出物联网云平台200接收到的请求具体来自于哪一个物联网设备300。示例性的,每一个物联网设备在发送请求时均可以在该请求中增加设备标识符。该设备标识符可用于唯一标识物联网设备。这样,风控模块可以根据请求中的设备标识符来识别物联网设备。进而,风控模块可以通过记录物联网设备发送同一个请求的时间,来判断该物联网设备发送这同一个请求的频率是否符合异常规则。
当风控模块判断出该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是异常行为,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执行步骤 S405。
S405、物联网云平台200中的风控模块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第二异常规则。
在本申请中,风控模块可以将第二异常规则发送给物联网云平台200中的通信模块。该通信模块可以将第二异常规则经由物联网云平台200和物联网设备300连接的第一接口发送给物联网设备300。
S406、物联网设备300将本地存储的第一异常规则更新为第二异常规则。
当接收到来自物联网云平台200的第二异常规则,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将可擦除存储模块中存储的第一异常规则擦除,并将第二异常规则存储至可擦除存储模块。
S407、物联网设备300根据本地存储的第二异常规则判断出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登录请求为异常行为,降低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
步骤S407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考前述图5所示方法中的步骤S304。这里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根据第二异常规则将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降低在20次/ 分钟以内的范围内,例如15次/分钟。
在本申请中,当判断出物联网设备300出现异常行为,物联网设备可以通过语音播报或显示灯的不同来提示用户物联网设备300发生异常。上述提示的方式具体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S408、物联网设备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登录请求。
在本申请中,当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物联网设备300在每一次发送登录请求前,均可进行图6所示方法中的判断过程,来确定是将这一次需要发送的登录请求丢弃,还是将这一次需要发送的登录请求发送给物联网云平台200。这样,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将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控制在不高于第二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的范围内,例如15次/分钟。
S409、物联网云平台200可向电子设备100发送用于指示物联网设备300出现异常的消息。
当风控模块判断出物联网设备300出现异常,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向电子设备100发送用于指示物联网设备300出现异常的消息。
当接收到物联网云平台200的上述消息,电子设备100可以显示相关的消息通知,来提示用户物联网设备300出现异常,以及向用户提供相应的异常情况解决方案。
示例性的,电子设备100(如手机)可以显示如图8所示的用户界面。
如图8所示,该用户界面可包含消息通知210。其中,该消息通知可以是来自物联网APP,例如“智慧生活”应用程序,的消息通知。消息通知210中可包含有提示语“物联网设备300 无法进入待配网状态,点击查看解决方案”。响应于作用在消息通知210的用户操作,例如触摸操作,电子设备100可以显示包含用于解决物联网设备300异常的解决方案的用户界面。该解决方案可例如是:请重置物联网设备300。具体的,根据不同的异常情况,该解决方案可以不同。例如,解决方案还可以是:请检查网络连接情况。或者,请先断开网络连接,等待1分钟后再次连接。或者拨打客服电话、登录相关网址查询更详细的解决方案,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解决方案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定。
也即是说,用户可以通过查看电子设备100而了解物联网设备300出现异常,并根据上述解决方案解决物联网设备300的异常。其中,在用户根据解决方案解决物联网设备300的异常之前,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根据异常规则监测到异常情况,并降低异常行为的频率(如降低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从而节省物联网设备300和物联网云平台200的软硬件资源。
本申请对上述步骤S409和S405之间的先后顺序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控模块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异常规则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接口发送不同的异常规则。
示例性的,物联网云平台200和物联网设备300之间可通过第一接口进行交互。其中,第一接口可包含有多个接口。这多个接口可用于物联网云平台200和物联网设备300进行不同功能的数据交互。例如,物联网设备300可以通过其中一个接口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登录请求,且通过这同一个接口接收来自物联网云平台200用于指示登录失败或登录成功的消息。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通过另一个接口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开启的控制指令,且通过这另一个接口接收来自物联网设备300用于指示开启成功的消息。
那么用于判断不同交互行为是否是异常行为的异常规则可以通过进行这一交互行为的接口由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给物联网设备300。示例性的,上述用于判断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是否是异常行为的第二异常规则,可以由物联网云平台200通过接收来自物联网设备300的登录请求的接口下发给物联网设备300。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利用通过该接口接收的第二异常规则来监测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是否是异常行为。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控模块可以每隔预设时间段来根据物联网云平台200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来生成异常规则。上述预设时间段可以为一天、两天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预设时间段的具体长度不作限定。风控模块可以在每隔预设时间段生成异常规则后,将新的异常规则发送给物联网设备300。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更新本地存储的异常规则。这样,物联网设备300用于判断是否出现异常的异常规则可以更好地适配物联网云平台200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控模块可以在物联网云平台200接收到来自物联网设备300发送请求或消息时,根据物联网云平台200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来生成异常规则,并进一步利用上述生成的异常规则来判断来自物联网设备300的是否出现异常。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控模块根据物联网云平台200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生成的异常规则可能比物联网设备300本地存储的异常规则的要求更低。也即是说,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比风控模块先判断出物联网设备300发送某一请求的行为是异常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风控模块可以不将生成的异常规则发送给物联网设备300。
示例性的,在前述实施例中,在物联网设备300出现异常而频繁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登录请求时,物联网云平台200当前的软硬件资源消耗较低。风控模块生成的第二异常规则可以为:若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高于40次/分钟,则该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是异常行为。而物联网设备300本地存储的第一异常规则可以为:若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高于30次/分钟,则该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是异常行为。
当物联网设备300在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已经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了35次登录请求,风控模块根据第二异常规则判断出该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不是异常行为。而物联网设备300 可以判断出该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是异常行为。进一步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根据第一异常规则降低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例如物联网设备300以20次/分钟的频率向物联网云平台发送登录请求。在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为20次/分钟时,物联网设备300和风控模块均可判断出该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不是异常行为。这样,风控模块可以不想物联网设备30发送上述第二异常规则。
本申请实施例对风控模块生成异常规则所依据的内容不作限定。除了上述物联网云平台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风控模块可可以根据物联网云平台当前的网络质量等因素来生成异常规则。
由上述方法可知,物联网设备中用于判断物联网设备是否出现异常的异常规则可以是变化的。当物联网云平台包含风控模块,风控模块可以根据物联网云平台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等因素来生成异常规则,并将新的异常规则发送给物联网设备。物联网设备可以更新本地存储的异常规则,并利用新的异常规则来判断物联网设备是否出现异常。这样,物联网设备可以在频繁发送第一请求时,根据物联网云平台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来调整发送第一请求的频率,从而节省物联网设备和物联网云平台的软硬件资源,提高了整个物联网系统的可靠性。
另外,当风控模块监测出物联网设备出现异常,物联网云平台可以向电子设备发送用于指示该物联网设备出现异常的消息,来提示用户该物联网设备出现异常,并为用户提供解决该异常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有利于消除物联网设备出现的异常。
下面结合物联网云平台出现异常的应用场景,具体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备异常监测方法。
物联网云平台200出现异常行为。具体的,该异常行为可以为物联网云平台200频繁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控制命令。例如用于开启的控制命令和用于关闭的控制命令。其中,出现该异常行为的原因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所提及的物联网云平台200的控制规则出现死循环。上述用于开启的控制指令会触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用于关闭的控制指令。上述用于关闭的控制指令会触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用于开启的控制指令。示例性的,物联网设备300 为智能灯。在物联网云平台200出现上述异常行为时,智能灯响应上述异常的控制指令,频繁的开灯和关灯。这会极大消耗物联网设备和物联网云平台的软硬件资源。
图9示例性示出了一种设备异常监测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可包括步骤S501~S506。其中:
物联网设备300的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
S501、物联网云平台200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第一控制指令。
上述第一控制指令可以是用于开启物联网设备的控制指令。
S502、物联网设备300开启。
响应于上述第一控制指令,物联网设备300开启。
S503、物联网云平台200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第二控制指令。
上述第二控制指令可以是用于关闭物联网设备的控制指令。其中,由于控制规则死循环,上述第一控制指令可以触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第二控制指令。
S504、物联网设备300关闭。
响应于上述第二控制指令,物联网设备300关闭。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物联网设备300 关闭可以表示物联网设备300的处于待机状态,例如物联网设备300的主处理器休眠。在物联网设备300处于待机状态的情况下,物联网设备300仍可以接收并识别用于开启物联网设备300的第一控制指令。处于待机状态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在接收到上述第一控制指令时,进入工作状态,例如唤醒物联网设备300的主处理器。
另外,在本申请中,用于进行异常监测的模块可以集成在低功耗处理器中。当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用于进行异常监测的模块可以实时检测物联网设备或物联网云平台是否出现异常行为。也即是说,在物联网设备处于待机状态时,集成有用于进行异常监测的模块的低功耗处理器仍可处于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上述第二控制指令可以触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可以看出,物联网云平台200频繁地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控制指令(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示例性的,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控制指令的频率可以为50次/分钟。这极大消耗了物联网云平台200和物联网设备300的软硬件资源。
S505、物联网设备根据本地存储的第三异常规则(如控制频率高于30次/分钟为异常) 判断出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控制指令(包括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为异常行为,降低对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响应频率。
当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物联网设备300可以记录接收到来自物联网云平台 200的控制命令的次数,并将接收到控制命令的频率与第三异常规则进行比较。若判断出接收到控制命令的频率高于第三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则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判断出物联网云平台发送上述控制命令为异常行为,进而降低对上述控制指令的响应频率。
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第三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的具体数值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根据图10所示的方法流程图来进行异常监测,并降低对控制指令的响应频率。
如图10所示,该方法可包括步骤S5051~S5055。其中:
S5051、物联网设备300接收到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的控制指令。
上述控制指令可以包括前述步骤S501中用于开启物联网设备300的第一控制指令,和步骤S503中用于关闭物联网设备300的第二控制指令。
上述控制指令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指令,例如调节音量的控制指令、调节亮度的控制指令,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控制指令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定。
S5052、物联网设备300判断异常监测开关301是否开启。
在对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的控制指令作出响应前,物联网设备300可以进行异常监测,来判断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该控制指令是否是异常行为。
具体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先判断异常监测开关301是否开启。其中,
若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物联网设备300可以进行异常监测。具体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进一步执行步骤S5053。
若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关闭状态,物联网设备300不进行异常监测。具体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进一步执行步骤S5055。
物联网设备300判断异常监测开关是否开启的具体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图6所示方法中的步骤S3042,这里不再赘述。
S5053、物联网设备300判断接收到控制指令的频率是否符合第三异常规则。
上述第三异常规则可以为物联网设备300在出厂时预置的。示例性的,第三异常规则可以为:若物联网设备300接收到控制指令(如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频率高于30 次/分钟,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判断出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上述控制指令为异常行为。
进一步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执行步骤S5054。
若物联网设备300判断出接收到上述控制指令的频率不符合第三异常规则,即接收到上述控制指令的频率未超过第三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执行步骤S5055。
物联网设备300判断接收到上述控制指令的频率是否符合第三异常规则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物联网设备300判断发送第一请求的频率是否符合第一异常规则的具体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S5054、物联网设备300丢弃控制指令。
若判断出接收到上述控制指令的频率符合第三异常规则,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将这一次接收到的控制指令丢弃。示例性的,物联网设备300开启,且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当接收到上述第二控制指令,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判断接收到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频率是否符合第三异常规则。若符合,物联网设备300可以丢弃这一次接收到的第二控制指令,即物联网设备300不响应这一次接收到的第二控制指令,不关闭物联网设备300,仍保持开启的状态。
S5055、物联网设备300对控制指令作出响应。
若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关闭状态,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在接收到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的控制指令时,直接对该控制指令作出响应。
若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在判断出接收到控制请求的频率不符合第三异常规则时,对该控制指令作出响应。
由上述方法可知,当异常监测开关301开启,物联网设备300可以进行异常监测。若物联网云平台200出现异常行为,例如频繁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控制指令,物联网设备300可以降低对上述控制指令的响应频率。具体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根据第三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将响应上述控制指令的频率限制在不高于第三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的范围内。这样,可以减少物联网设备300频繁响应物联网云平台200的控制指令对物联网设备300软硬件资源的消耗,还可以使得物联网设备300保持较低的频率来响应上述控制指令,从而减少由于异常行为误判对物联网设备300功能实现的影响。
图9所示的步骤S505中降低对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响应频率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图10所示的方法流程图。即图10所示方法中的控制指令可以为物联网云平台200 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的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
当判断出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为异常行为,除了降低对上述控制指令的响应频率,物联网设备300还可以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异常响应。具体的:
S506、物联网设备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异常响应。
上述异常响应可用于提示物联网云平台100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行为是异常行为。
在本申请中,当判断出接收到控制指令的频率符合第三异常规则,物联网设备300可以通过语音播报或者显示灯的不同来提示用户物联网设备300收到异常控制。示例性的,当判断出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控制指令为异常行为,除了执行图9所示方法的步骤,物联网设备300可以语音播报“受到异常控制,请暂时断开网络连接”。这样,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提示用户物联网设备300受到异常控制,并向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提示用户出现异常的方式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物联网云平台200上设置有流控机制,且该流控机制未出现异常。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根据流控机制控制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控制指令的频率。这样,当物联网云平台200出现例如控制规则死循环等异常时,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降低发送控制指令的频率,从而节省物联网云平台和物联网设备的软硬件资源。
若上述流控机制也出现异常,物联网云平台可能无法根据上述流控机制来控制下发控制指令的频率,物联网设备和物联网云平台的软硬件资源均会被极大消耗。但结合本申请中上述图9和图10所示的方法,物联网设备可以根据本地存储的异常规则监测出物联网云平台出现异常,进而降低响应来自物联网云平台异常的控制指令的频率。这样,物联网设备可以减少由于频繁响应异常的控制指令对软硬件资源的消耗。
上述图9和图10所示方法中,物联网设备可以根据本地存储的异常规则来监测物联网云平台是否出现异常。其中,物联网设备本地存储的异常规则可以更新。
下面仍结合物联网云平台出现异常的应用场景,具体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设备异常监测方法。
物联网云平台200可配置有风控模块。该风控模块的功能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物联网云平台200出现异常行为。具体的,该异常行为可以为物联网云平台200频繁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用于开启的第一控制指令和用于关闭的第二控制指令。其中,物联网云平台200频繁发送控制指令的原因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图11示例性示出了一种设备异常监测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可包括步骤S601~S615。其中:
物联网设备300的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
S601、物联网云平台200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第一控制指令。
该第一控制指令可以为用于开启物联网设备300的控制指令。
S602、物联网设备300开启。
S603、物联网云平台200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第二控制指令。
该第二控制指令可以为用于关闭物联网设备300的控制指令。
S604、物联网设备300关闭。
S605、物联网设备300根据本地存储的第三异常规则(如控制频率高于30次/分钟为异常)判断出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控制指令(包括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为异常行为,降低对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响应频率。
由于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在上述步骤S601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和步骤S603 发送第二控制指令的过程中,物联网设备300可以进行异常监测。具体的,当根据第三异常规则判断出接收到上述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频率超过第三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根据前述图10所示的方法降低对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响应频率。这里对降低上述响应频率的方法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中,物联网设备300还可以在判断出接收到的第一控制指令或第二控制指令为异常控制指令时,通过语音播报、显示灯的不同等方式来提示用户物联网设备300受到异常控制。本申请实施例对物联网设备300提示用户设备受到异常控制的具体方式不作限定。
S606、物联网设备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异常响应。
当监测到物联网云平台200出现异常,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用于指示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上述控制指令为异常行为的异常响应。
上述步骤S601~S606的具体实现过程均可参考前述图9所示的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S607、物联网云平台200中的风控模块记录异常响应,并获取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发送的频率。风控模块根据第四异常规则(如控制频率高于20次/分钟为异常)判断出物联网云平台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为异常行为。
当物联网云平台200接收到来自物联网设备300的异常响应,风控模块可以记录上述异常响应。风控模块可以根据物联网云平台200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生成异常规则。例如,风控模块可以生成第四异常规则:若物联网云平台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频率高于20次/分钟,则该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行为是异常行为。其中,风控模块生成异常规则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图7所示方法中的步骤S404,这里不再赘述。
另外,风控模块可以获取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上述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频率。结合生成的第四异常规则,风控模块可以分析物联网云平台发送上述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行为是否是异常行为。
若根据第四异常规则判断出发送上述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行为是异常行为,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执行步骤S608和步骤S609。
S608、物联网云平台200向电子设备100发送用于指示物联网设备300受到异常控制的消息。
当接收到物联网云平台200的上述消息,电子设备100可以显示相关的消息通知,来提示物联网设备300受到异常控制,以及向用户提供相应的异常情况解决方案。示例性的,电子设备100显示的消息通知可包含提示语“物联网设备300受到异常控制,请暂时断开网络连接”。本申请对上述消息通知中提示语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定。
也即是说,用户可以通过查看电子设备100而了解物联网设备300受到异常控制,并根据解决方案停止物联网设备300受到异常控制。其中,在用户根据解决方案停止物联网设备 300受到异常控制之前,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根据异常规则判断监测到异常情况,并降低对异常控制指令(如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响应频率,从而节省物联网设备300的软硬件资源。
S609、物联网云平台200中的风控模块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第四异常规则。
在本申请中,风控模块可以将第四异常规则发送给物联网云平台200中的通信模块。该通信模块可以将第四异常规则经由物联网云平台200和物联网设备300连接的第一接口发送给物联网设备300。
S610、物联网设备300将本地存储第三异常规则更新为第四异常规则。
当接收到来自物联网云平台200的第四异常规则,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将可擦除存储模块中存储的第三异常规则擦除,并将第四异常规则存储至可擦除存储模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接收到来自物联网设备300的异常响应,物联网云平台200 的控制台可以显示上述异常响应,来提示相关管理人员物联网云平台200出现异常。这样,在物联网云平台的控制规则出现死循环、流控机制出现异常或遭到恶意控制等情况下,物联网云平台可能频繁向物联网设备下发控制指令。在上述问题需要相关管理人员需要解决时,物联网云平台可以在接收到异常响应后通过控制台来提示相关管理人员。进而,相关管理人员可以解决物联网云平台出现的异常。
上述物联网云平台200的控制台可用于相关管理人员对登录,并管理物联网云平台200、处理物联网云平台出现的异常。
S611、物联网云平台200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第一控制指令。
该第一控制指令可以为用于开启物联网设备300的控制指令。
S612、物联网设备300开启。
S613、物联网云平台200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第二控制指令。
该第二控制指令可以为用于关闭物联网设备300的控制指令。
S614、物联网设备300关闭。
在物联网云平台200的相关管理人员解决上述异常之前,或者物联网云平台200的上述异常解决后物联网云平台再次出现上述异常的情况下,物联网云平台200频繁向物联网设备 300发送上述步骤S611中的第一控制指令和上述步骤S613中的第二控制指令。即物联网设备300接收到的异常的控制指令。
S615、物联网设备300根据本地存储的第四异常规则判断出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为异常行为,降低对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响应频率。
由前述步骤S610可知,物联网设备300中用于判断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行为是否为异常行为的异常规则由第三异常规则更新为第四异常规则。
当物联网设备300的异常监测开关301开启,物联网设备300可以记录接收到的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次数,并将接收到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频率与第四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进行比较。当判断出接收到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频率高于第四异常规则中设置的频率,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根据前述图10所述的方法降低对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响应频率。
另外,当判断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的行为是异常行为,物联网设备300还可以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异常响应,以提示物联网云平台200出现异常。
由图11所述的方法可知,物联网设备中用于判断物联网云平台是否出现异常的异常规则可以是变化的。当物联网云平台包含风控模块,风控模块可以根据物联网云平台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等因素来生成异常规则,并将新的异常规则发送给物联网设备。物联网设备可以更新本地存储的异常规则,并利用新的异常规则来判断物联网云平台是否出现异常。这样,物联网设备可以在频繁接收到异常的控制指令时,例如用于开启物联网设备的第一控制指令和用于关闭物联网设备的第二控制指令,降低对上述异常的控制指令的响应频率。上述方法可以节省物联网设备的软硬件资源。
另外,当风控模块根据接收到的异常响应以及异常规则确定物联网云平台出现异常行为,物联网云平台可以向电子设备发送用于指示物联网设备受到异常控制的消息,来提示用户该物联网设备出现异常,并为用户提供解决该异常的解决方案。当风控模块接收到异常响应,物联网云平台的控制台还可以显示上述异常响应,来提示相关管理人员物联网云平台出现异常。进而,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在收到提示后处理物联网云平台的异常。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中物联网APP上异常监测开关的状态(如图4所示的异常监测状态201)与物联网设备300上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可以是同步的。
下面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联网设备上报异常监测开关的状态的方法。
图12示例性示出了物联网设备300上报异常监测开关的状态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可包括步骤S101~S105。其中:
S101、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检测到用于开启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第一用户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检测到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向物联网云平台200上报异常监测开关301的变化后的状态。
示例性的,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关闭状态。当检测到用于开启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第一用户操作,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开启异常监测开关301。进一步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将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即开启状态)上报给物联网云平台200。上述第一用户操作可以为在图3所示的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关闭状态时,作用在该异常监测开关301上的用户操作。例如触摸操作或按压操作等。
另外,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当检测到用于关闭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用户操作,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关闭异常监测开关301。进一步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将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即关闭状态)上报给物联网云平台200。上述用于关闭异常监测开关301 的用户操作可以为在图3所示的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时,作用在该异常监测开关 301上的用户操作。例如触摸操作或按压操作等。
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类型不作限定,例如,该异常监测开关301可以是电容式开关、电感式开关等其它类型的开关。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异常监测开关 301的状态由关闭状态变为开启状态,或者由开启状态变为关闭状态时,物联网设备300具体可以将异常监测开关301对应管脚上的电平取反。
S102、物联网设备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上报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
S103、物联网云平台200保存物联网设备300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物联网云平台200中可存储有abnormalMonitor字段。各物联网设备对应的abnormalMonitor字段可用于表示该物联网设备异常监测开关的状态。示例性的,物联网云平台200中与物联网设备300对应的abnormalMonitor字段的值为1,可以表示物联网设备300的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物联网云平台200中与物联网设备300对应的abnormalMonitor字段的值为0,可以表示物联网设备300的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关闭状态。
当接收到来自物联网设备300上报的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保存上述状态。即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修改物联网设备300对应的abnormalMonitor字段。示例性的,由于异常监测开关301从关闭状态变换为开启状态,物联网云平台可以将物联网设备300对应的abnormalMonitor字段的值修改为1。
S104、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向电子设备100发送指示异常监测开关301状态的信息。
当接收并保存物联网设备300上报的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后,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向电子设备100发送指示异常监测开关301状态的信息。例如指示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的信息。
S105、电子设备100可以更新物联网APP中物联网设备300异常监测开关的状态。
当接收到物联网设备300的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电子设备100可以更新物联网APP 中物联网设备300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示例性的,当接收到指示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的信息,电子设备100可以将如图4所示的异常监测状态201更新为关闭状态。其中,异常监测状态201中的提示语可以更新为“已开启”。这样,用户可以从物联网APP中查看到物联网设备300的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用于获取异常监测开关301状态的请求。当接收到上述用于获取异常监测开关301状态的请求,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根据物联网设备300的abnormalMonitor字段,向电子设备100发送异常监测开关 301状态。当接收到上述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电子设备100可以更新物联网APP中物联网设备300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上述电子设备100发送用于获取异常监测开关301状态的请求的时间可以为:电子设备100响应于用户操作开启物联网APP的时间。即物联网APP在开启时,电子设备100可以向物联网云平台200请求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并在物联网APP中进行更新。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电子设备100发送用于获取异常监测开关301状态的请求的时间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定时向物联网云平台200上报异常监测开关301 的状态。
示例性的,除了在前述实施例中,当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物联网设备 300可以向物联网云平台200上报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物联网设备300还可以每隔预设时间段向物联网云平台200上报一次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上述预设时间段可以为一天、两天、三天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预设时间段的长度不作限定。例如,物联网设备300 可以每天在固定时间(例如2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上报一次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
这样,可以防止在一些异常情况下物联网设备300上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和物联网云平台200中存储的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不一致。另外,通过设置上述预设时间段,还可以在尽量保证物联网设备300上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和物联网云平台200中存储的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一致的情况下,减少物联网设备300上报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的频率,从而节省物联网设备300的软硬件资源。
由图12所示的方法可知,物联网设备300上可包含有物理的异常监测开关301。当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发生变化,物联网云平台200和电子设备100中与该异常监测开关301 状态对应的数据均可以发生同步变化。即用户在物联网设备300上开启或者关闭异常监测开关301,物联网云平台200中用于表示异常监测开关301状态的abnormalMonitor字段的值可以发生对应地改变。并且,电子设备100中物联网APP上用于表示异常监测开关301状态的异常监测状态201也可以发生对应地改变。这样,电子设备100、物联网云平台200和物联网设备300这三侧异常监测开关310的状态可以保持一致。
图13A~图13C示例性示出了通过物联网APP来开启异常监测开关的用户界面示意图。
如图13A所示,物联网APP可包含用于对物联网设备300进行相关设置的设置界面。该设置界面可包含有异常监测状态201。由异常监测状态201中的提示语“已关闭”可知,物联网设备300上的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关闭状态。响应于作用在异常监测开关201A上的用户操作,电子设备100可以显示如图13B所示的设置界面。
在图13B中,该设置界面可包含有选项框202。该选项框202可用户改变物联网设备300 上的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该选项框202中可包含有开启选项202A和关闭选项202B。响应于作用在开启选项202A的用户操作,电子设备100可以显示如图13C的设置界面。
在图13C中,该设置界面上异常监测状态201的提示语可以变为“已开启”。这可以表示物联网设备300上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开启状态。其中,响应于作用在开启选项202A的用户操作,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向物联网云平台100发送用于开启物联网设备300上异常监测开关301的指令。进一步的,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将上述指令发送给物联网设备300。当接收到上述用于开启物联网设备300上异常监测开关301的指令,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开启异常监测开关。
电子设备100通过物联网APP关闭物联网设备300上异常监测开关301的过程可以与前述实施例相同。
这样,用户就可以通过电子设备100上的物联网APP来控制物联网设备300上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
下面结合上述图13A~图13C所示的用户界面示意图,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控制物联网设备上异常监测开关的状态的方法。
图14示例性示出了电子设备控制物联网设备上异常监测开关的状态的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可包括步骤S201~S205。其中:
S201、电子设备100可以检测到用于开启物联网APP中物联网设备300异常监测开关301 的第二用户操作。
物联网设备300中异常监测开关301处于关闭状态。电子设备100和物联网云平台200 上用于表示异常监测开关301状态的信息均为关闭状态的信息。
用户可以通过作用在电子设备100上的第二用户操作来开启物联网设备300的异常监测开关301。上述第二用户操作可以例如是上述图13B中作用在开启选项202A的触摸操作。
S202、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物联网云平台200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用于开启物联网设备300异常监测开关301的指令。
具体的,当检测到上述第二用户操作,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物联网云平台200的第二接口,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用于开启异常监测开关301的指令。进一步的,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通过第一接口向物联网设备300发送上述用于开启异常监测开关301的指令。
S203、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开启异常监测开关301。
当接收到用于开启异常监测开关301的指令,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开启异常监测开关301。具体的,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将异常监测开关301对应管脚上的电平取反。
S203、物联网设备300可以向物联网云平台200上报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
S205、物联网云平台200可以保存物联网设备300异常监测开关301的状态。
上述步骤S203和步骤S205的实现过程可以参考前述图12所示的步骤S102和步骤S103,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物联网设备300的异常监测功能可以在出厂时就设置为开启。具体的,物联网设备300的可擦除存储模块中存储有异常规则。当物联网设备300向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请求或者状态消息,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根据异常规则来判断上述请求或状态消息是否为异常的请求或异常的状态消息。当物联网设备300接收到物联网云平台200发送的控制指令,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根据异常规则来判断上述控制指令是否为异常的控制指令。上述进行异常监测的具体过程以及监测到有异常后的处理方法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的介绍。也即是说,物联网设备300可以不用设置图3所示的异常监测开关301。
请参见图15,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物联网设备300出现异常时的设备异常监测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501、第一终端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
该第一终端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物联网设备300。该服务器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物联网云平台200。该第一消息可以是第一终端请求登录服务器的登录请求、第一终端向服务器上报的第一终端的状态消息(如第一终端开启或者关闭的状态、第一终端的耗电量、第一终端配置的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消息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定。
S1502、若第一终端检测到在第一单位时间内第一终端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N1次,且 N1大于第一值,则第一终端降低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的次数。
下面以该第一消息为登录请求对步骤S1502进行具体说明。
第一终端出现异常,频繁向服务器发送登录请求。其中,第一终端出现上述异常的原因可以参考前述图1A和图1B所示的实施例。
第一终端可存储有用于进行异常监测的异常规则。示例性的,上述异常规则中包含第一异常规则:若第一终端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高于30次/分钟,则该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是异常行为。也即是说,若第一终端检测到在1分钟内第一终端向服务器发送登录请求的次数高于30次,第一终端可以判断出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是异常行为。其中,上述第一单位时间即为1分钟。上述第一值即为30。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第一单位时间和上述第一值的具体数值均不作具体限定。上述异常规则可以是第一终端在出厂时预置的。
若第一终端检测到在1分钟内第一终端向服务器发送登录请求的次数高于30次,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在1分钟内向服务器发送登录请求的次数。即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向服务器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
具体的,第一终端可以记录每一次发送登录请求的时间。当即将第n次发送登录请求时,第一终端可以判断在当前时刻的前1分钟内发送登录请求的次数是否超过30次。若超过30 次,第一终端可以判断出这第n次发送登录请求时异常行为。进一步的,第一终端可以将第n次需要发送的登录请求丢弃。这样,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向服务器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将在1分钟内发送登录请求的次数控制在30次以内。上述设备异常监测方法可以减少对第一终端和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的浪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终端中存储的异常规则可以由服务器更新。
服务器中包含有风控模块。该风控模块可用于监测第一终端是否出现异常。该风控模块还可以用于根据服务器当前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生成上述异常规则。风控模块的具体功能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若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消耗越高,风控模块在生成异常规则时可以将异常规则中的频率设置得越低。这样,第一终端可以根据更新的异常规则将发送第一消息的频率控制在更低的范围内,从而更好地节省第一终端和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示例性的,风控模块可以生成第二异常规则。该第二异常规则可以为:若第一终端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高于20次/分钟,则该发送登录请求的行为是异常行为。服务器可以将第二异常发送给第一终端。第一终端可以将前述第一异常规则更新为第二异常规则。利用第二异常规则进行异常监测,第一终端可以在检测到发送登录请求为异常行为时,降低向服务器发送登录请求的频率,将在1分钟内发送登录请求的次数控制在20次以内。
由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第一终端中用于进行异常监测的异常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上述异常规则可以根据服务器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进行适应性更新。这样,可以合理使用第一终端和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更好地节省第一终端和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一终端检测到在第一单位时间内第一终端向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 N1次,且N1大于第一值,第二终端,即前述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0,可以显示第一终端出现异常的消息通知以及该异常的解决方案等内容。这样,用户可以通过查看第二终端而了解第一终端出现异常,并根据上述解决方案解决第一终端的异常。
另外,若第一终端检测出异常行为,第一终端可以通过语音播报或者显示灯的不同来提示用户第一终端出现异常。这样,用户可以及时知道第一终端出现异常,从而可以根据相关的解决方案来解决第一终端的异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终端上可设置有物理的异常监测开关。例如图3所示的异常监测开关301。响应于作用在异常监测开关301上的用户操作,第一终端可以开启或者关闭异常监测功能。当开启异常监测功能,第一终端可以根据前述实施例中异常监测方法进行异常监测。第一终端还可以将异常监测开关是开启还是关闭的状态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可以存储异常监测开关的状态。这样,第二终端可以通服务器获取该异常监测开关的状态。
通过上述异常监测方法,第一终端(即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检测自己是否出现异常。当检测到第一终端向服务器频繁发送异常请求时,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向服务器发送异常请求的频率。这样,通过减少对第一终端检测出的异常请求的处理,第一终端和服务器可以减少软硬件资源的浪费。并且第一终端降低向服务器发送检测出的异常请求的频率,而不直接停止发送上述异常请求,可以减少由于异常行为误判对第一终端功能实现的影响。
请参见图16,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物联网云平台200出现异常时的设备异常监测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601、第一终端接收来自服务器的第二消息。
该第二消息可以是服务器设置第一终端的状态的控制指令(如开启第一终端、关闭第一终端)、获取第一终端的状态消息的指令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消息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定。
S1602、若第一终端检测到在第一单位时间内第一终端接收到N2次来自服务器的第二消息,且N2大于第一值,则第一终端降低在第一单位时间内响应第二消息的次数。
服务器出现异常,频繁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消息。其中,服务器出现异常的场景可以参考前述图2所示的实施例。
第一终端可存储有用于进行异常监测的异常规则。示例性的,上述异常规则中包含第三异常规则:若第一终端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第二消息的频率高于30次/分钟,则服务器发送该第二消息的行为是异常行为。也即是说,若第一终端检测到在1分钟内接收到来自服务器的第二消息的次数高于30次,第一终端可以判断出服务器发送该第二消息的行为是异常行为。
第一终端受到服务器的异常控制。其中,上述第一单位时间即为1分钟。上述第二值即为30。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第一单位时间和上述第二值的具体数值均不作限定。
若第一终端检测到在1分钟内接收到来自服务器的第二消息的次数高于30次,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在1分钟内响应上述第二消息的次数。即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响应第二消息的频率。
具体的,第一终端可以记录每一次接收到第二消息的时间。当第m次接收到第二消息时,第一终端可以判断在当前时刻的前1分钟内接收到第二消息的次数是否超过30次。若超过 30次,第一终端可以判断出这第m次接收到的第二消息为异常的控制指令。进一步的,第一终端可以将这第m次接收到的第二消息丢弃,而不进行响应。这样,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响应第二消息的频率,将在1分钟内响应第二消息的次数控制在30次以内。上述设备异常方法可以减少对第一终端的软硬件资源的浪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终端中存储的异常规则可以由服务器更新。
服务器中包含有风控模块。该风控模块可用于根据服务器当前软硬件资源的消耗情况生成异常规则。
示例性的,风控模块可以生成第四异常规则。该第四异常规则可以为:若第一终端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第二消息的频率高于20次/分钟,则服务器发送该第二消息的行为是异常行为。服务器可以将第四异常规则发送给第一终端。第一终端可以将前述第三异常规则更新为第四异常规则。利用第四异常规则进行异常监测,第一终端可以在检测服务器发送第二消息为异常行为时,降低响应第二消息的频率,将在1分钟响应第二消息的次数控制在20次以内。
通过上述异常监测方法,第一终端(即物联网设备300)可以检测服务器是否出现异常。当检测到第一终端频繁收到服务器的异常控制时,第一终端可以降低响应来自服务器的异常控制的频率。这样,通过减少对异常控制指令响应的频率,第一终端可以减少软硬件资源的浪费。
上述实施例中所用,根据上下文,术语“当…时”可以被解释为意思是“如果…”或“在…后”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根据上下文,短语“在确定…时”或“如果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可以被解释为意思是“如果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在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 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该流程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 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16)

1.一种设备异常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服务器发送第一消息;
若所述第一终端检测到在第一单位时间内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消息N1次,且所述N1大于第一值,则所述第一终端降低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消息的次数;所述N1为正整数;
或者,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来自所述服务器的第二消息;
若所述第一终端检测到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所述第一终端接收到N2次来自所述服务器的所述第二消息,且所述N2大于第二值,则所述第一终端降低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响应所述第二消息的次数;所述N2为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含登录请求和/或所述第一终端的状态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含第一任务的指示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响应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第一任务的指示信息执行所述第一任务;其中,所述第一任务包括设置所述第一终端的状态和/或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终端的状态消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所述第一终端的状态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开启所述第一终端并使得所述第一终端播放音频,关闭所述第一终端、调节所述第一终端的音量、切换所述第一终端播放的音频、暂停所述第一终端播放的音频。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值和所述第二值是所述第一终端预置的;或者,
所述第一值和所述第二值是所述服务器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的。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存储有第三值和第四值,所述第三值用于所述第一终端检测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消息的次数是否超过所述第三值,所述第四值用于所述第一终端检测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所述第一终端接收来自所述服务器的所述第二消息的次数是否超过所述第四值;其中,所述第三值和所述第四值是所述第一终端预置的,或者,所述第三值和所述第四值是所述服务器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的;
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服务器检测到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所述服务器接收到N1次来自所述第一终端的所述第一消息,且所述N1大于第一值,则所述第一终端接收到来自所述服务器的所述第一值,并将所述第三值更新为所述第一值;所述第一值是所述服务器生成的;
若所述服务器检测到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N2次所述第二消息,且所述N2大于第二值,则所述第一终端接收到来自所述服务器的所述第二值,并将所述第四值更新为所述第二值;所述第二值是所述服务器生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终端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消息N1次,且所述N1大于所述第一值,所述第一终端异常的类型和/或所述第一终端异常的解决方案显示在第二终端;
或者,
若所述第一终端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接收到N2次来自所述服务器的所述第二消息,且所述N2大于所述第二值,所述第一终端收到的异常控制的类型和/或所述第一终端收到的异常控制的解决方案显示在所述第二终端;
其中,所述第二终端用于通过所述服务器设置所述第一终端的状态以及获取所述第一终端的状态消息,所述服务器上存储有与所述第二终端映射的一个或多个终端的标识符,所述一个或多个终端包含所述第一终端。
8.一种设备异常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服务器接收来自第一终端的第一消息;
所述服务器生成第一值;
若所述服务器检测到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所述服务器接收到N1次来自所述第一终端的所述第一消息,且所述N1大于所述第一值,则所述服务器将所述第一值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所述第一值用于所述第一终端判断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消息的次数是否超过所述第一值;所述N1为正整数;
或者,
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第二消息;
所述服务器生成第二值;
若所述服务器检测到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N2次所述第二消息,且所述N2大于所述第二值,则所述服务器将所述第二值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所述第二值用于所述第一终端判断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接收到来自所述服务器的所述第二消息的次数是否超过所述第二值;所述N2为正整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含登录请求和/或所述第一终端的状态消息;所述第二消息包含第一任务的指示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任务包括设置所述第一终端的状态和/或向所述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一终端的状态消息。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服务器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的所述第一消息;
所述服务器生成所述第三值;所述第三值小于所述第一值;
若所述服务器检测到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所述服务器接收到N3次来自所述第一终端的所述第一消息,且所述N3大于所述第三值,则所述服务器将所述第三值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所述第三值用于更新所述第一终端存储的所述第一值;所述N3为正整数;
或者,
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消息;
所述服务器生成第四值;所述第四值小于所述第二值;
若所述服务器检测到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N4次所述第二消息且所述N4大于所述第四值,则所述服务器将所述第四值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所述第二值用于更新所述第一终端存储的所述第二值;所述N4为正整数。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上存储有与第二终端映射的一个或多个终端的标识符,所述一个或多个终端包含所述第一终端,所述第二终端用于通过所述服务器设置所述第一终端的状态以及获取所述第一终端的状态消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服务器检测到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所述服务器接收到N1次来自所述第一终端的所述第一消息,且所述N1大于所述第一值,则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的指示内容显示在所述第二终端,所述第三消息的指示内容包括所述第一终端异常的类型和/或所述第一终端异常的解决方案;
或者,
若所述服务器检测到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N2次所述第二消息,且所述N2大于所述第二值,则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四消息;所述第四消息的指示内容显示在所述第二终端,所述第四消息的指示内容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收到的异常控制的类型和/或所述第一终端收到的异常控制的解决方案。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上存储有与第二终端映射的一个或多个终端的标识符,所述一个或多个终端包含所述第一终端,所述第二终端用于通过所述服务器设置所述第一终端的状态以及获取所述第一终端的状态消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服务器检测到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所述服务器接收到N3次来自所述第一终端的所述第一消息,且所述N3大于所述第三值,则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的指示内容显示在所述第二终端,所述第三消息的指示内容包括所述第一终端异常的类型和/或所述第一终端异常的解决方案;
或者,
若所述服务器检测到在所述第一单位时间内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N4次所述第二消息,且所述N4大于所述第四值,则所述服务器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四消息;所述第四消息的指示内容显示在所述第二终端,所述第四消息的指示内容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收到的异常控制的类型和/或所述第一终端收到的异常控制的解决方案。
14.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模块、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与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终端执行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5.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模块、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与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服务器执行如权利要求8-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指令在所述终端上运行,使得所述终端执行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1063323.7A 2020-09-30 2020-09-30 设备异常监测方法及设备 Pending CN1143632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3323.7A CN114363220A (zh) 2020-09-30 2020-09-30 设备异常监测方法及设备
PCT/CN2021/117990 WO2022068564A1 (zh) 2020-09-30 2021-09-13 设备异常监测方法及设备
EP21874225.2A EP4210289A4 (en) 2020-09-30 2021-09-13 METHOD AND DEVICE FOR MONITORING DEVICE ANOMALIES
US18/247,140 US20230379234A1 (en) 2020-09-30 2021-09-13 Device Anomaly Monitoring Method an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3323.7A CN114363220A (zh) 2020-09-30 2020-09-30 设备异常监测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63220A true CN114363220A (zh) 2022-04-15

Family

ID=80949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63323.7A Pending CN114363220A (zh) 2020-09-30 2020-09-30 设备异常监测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79234A1 (zh)
EP (1) EP4210289A4 (zh)
CN (1) CN114363220A (zh)
WO (1) WO202206856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2148A (zh) * 2022-04-21 2022-09-02 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 一种物联网云边通信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3552A (zh) * 2010-11-24 201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入处理方法、基站和终端
CN106576286A (zh) * 2014-08-11 2017-04-1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接入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US20170168885A1 (en) * 2015-12-09 2017-06-15 Hcl Technologies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Internet of Things Network
CN108616429A (zh) * 2018-05-14 2018-10-02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推送服务的重连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00799B (zh) * 2018-11-20 2021-06-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联网的异常行为检测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9299135B (zh) * 2018-11-26 2024-05-14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识别模型的异常查询识别方法、识别设备及介质
CN110113350B (zh) * 2019-05-15 2021-04-02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物联网系统安全威胁监测与防御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3552A (zh) * 2010-11-24 201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入处理方法、基站和终端
CN106576286A (zh) * 2014-08-11 2017-04-1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接入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US20170168885A1 (en) * 2015-12-09 2017-06-15 Hcl Technologies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Internet of Things Network
CN108616429A (zh) * 2018-05-14 2018-10-02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推送服务的重连方法及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2148A (zh) * 2022-04-21 2022-09-02 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 一种物联网云边通信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68564A1 (zh) 2022-04-07
EP4210289A4 (en) 2024-02-28
US20230379234A1 (en) 2023-11-23
EP4210289A1 (en) 2023-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00443B (zh) 数据处理系统和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10445335B2 (en) Computing environment connectivity system
US20200336330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vent notification in home network system
CN112671897B (zh) 分布式系统的访问方法、装置、存储介质、设备和产品
CN110796419A (zh) 一种智能仓储管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220334543A1 (en) Smart device control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smart gateway,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2068564A1 (zh) 设备异常监测方法及设备
CN103575053A (zh) 一种远程操作酒柜的方法
CN109495375B (zh) Mqtt消息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920348B (zh) 设备网络状态信息
JP2020507961A (ja) 付加価値サービス実現方法、装置、及びクラウドサーバ
KR20160010712A (ko) 단말기 관리 지원서버 및 그 지원방법
CN111049679A (zh) 服务器的告警方法及系统
CN111866827A (zh) 蓝牙设备状态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3132195B (zh) 智能家居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网关
CN113542424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14297322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
CN111679617A (zh) 一种数字班牌监控管理的方法及系统
CN112118420A (zh) 一种监控系统自动配置方法及装置
US9123225B2 (en) Robust alarm system with auxiliary processing sub-system
CN113094131A (zh) 提示资源的显示方法、装置、终端、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US1195499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network connection reliability of IoT tracking and emergency response devices
US12010600B2 (en) Method, device, and server for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CN113505001B (zh) 服务器管理方法和服务器、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220014894A1 (en) Method, device, and server for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07

Address after: 523808 Southern Factory Building (Phase I) Project B2 Production Plant-5, New Town Avenue, Songshan Lak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UAWEI DE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Applicant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07

Address after: 523799 Room 101, building 4, No. 15, Huanhu Road, Songshanhu Park,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Petal clou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23808 Southern Factory Building (Phase I) Project B2 Production Plant-5, New Town Avenue, Songshan Lake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HUAWEI DEVICE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