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55650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55650A
CN114355650A CN202111175324.5A CN202111175324A CN114355650A CN 114355650 A CN114355650 A CN 114355650A CN 202111175324 A CN202111175324 A CN 202111175324A CN 114355650 A CN114355650 A CN 1143556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frame
bezel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753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55650B (zh
Inventor
寺岛达也
植木政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0817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4044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355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556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556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556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2Front fram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防止从显示面板的端面漏出的光向前方侧射出。显示装置(100)具备显示面板(2)和沿显示面板的外缘配置的边框(1),边框在与显示面板的端面(23)相对的位置上具备法线方向指向显示面板的背面侧的第一斜面(1013)。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包括电视接收机的各种显示装置中,进行了用于抑制液晶面板与边框之间的漏光的研究。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液晶显示装置。图13、图14是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200的截面图,且是提取专利文献1的发明的特征的图。如图13所示,在专利文献1的液晶显示装置200中,液晶显示面板2的基板21和边框106的侧面1061通过具有遮光性的遮光双面胶带4粘接。并且,从背光源6发光,通过扩散板7及光学片8的光被遮光双面胶带4反射,因此不会向液晶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射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23999号公报(2010年10月7日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如图14所示,在上述的液晶显示装置200中,存在通过偏光板24穿过液晶显示面板2的内部,并从液晶显示面板2的端面23漏出的光被侧面1062反射并向前表面侧射出的问题。另外,在图14中,示出了通过面板内部的背面侧的光,但也具有通过面板内部的前表面侧而从端面23漏出的光。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目的在于,防止从显示面板的端面漏出的光向前表面侧射出。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以及边框,其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外缘配置;所述边框在与所述显示面板的端面相对的位置具备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法线方向指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侧。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防止从显示面板的端面漏出的光向前表面侧射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外观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角部的放大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的角部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用图1所示的切割线将使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边框的显示装置100切断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用图1所示的切割线将使用变形例1的边框的显示装置切断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用图1所示的切割线将使用变形例2的边框的显示装置切断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用图1所示的切断面将使用变形例3的边框的显示装置切断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用图1所示的切断面将使用变形例4的边框的显示装置切断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用图1所示的切断面将使用变形例1的边框的显示装置切断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用图1所示的切断面将使用变形例5的边框的显示装置切断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用图1所示的切断面将使用变形例5的边框的显示装置切断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以图1所示的切割线将使用现有技术的边框的显示装置切断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用图1所示的切割线将使用现有技术的边框的显示装置切断的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的外观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显示装置100例如是电视接收机。如图1以及图3所示,显示装置100具备边框1和显示面板2。边框1沿着显示面板2的外缘配置。显示面板2是显示图像的面板,例如是液晶显示面板。
图2是将图1的角部A放大后的主视图。图4是将图3的角部B放大的立体图。如图2及图4所示,在边框1与显示面板2之间存在间隙3。因此,存在从显示面板2的端面出来的光从间隙3向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侧漏出的余地。
图5是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边框101的显示装置100的截面图。详细而言,图5是表示沿图1所示的切割线(虚线)切断的边框101及其周边的截面图。如图5所示,显示装置100具备边框101、显示面板2、背光源底座5、背光源6、扩散板7以及光学片8。
边框101具有包围显示面板2以及背光源底座5的外周的结构。显示面板2由两块基板21构成。在各基板21之间设置有黑矩阵22,在各基板21的外侧设置有偏光板24。黑矩阵22在内部具有布线,并且具有液晶密封的功能。偏光板24具有层结构,仅透射一定的振动方向的光波。
背光源6设置于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反射片61安装于背光源6的背面侧。背光基板62安装于反射片61的背面侧。
反射片61布设在背光源6的设置有光源的部分以外,具有对来自该光源的光进行反射的功能。背光基板62安装在背光源底座5的前表面侧。背光源6、反射片61和背光源基板62由背光源底座5支承。
背光源6可以使用LED,向显示面板2照射光。在背光源6的前表面侧设置有扩散板7和光学片8。扩散板7使来自背光源6的光扩散。光学片8包含扩散片、棱镜片、微透镜片等。
另外,前表面侧是指显示面板2的显示画面侧,表示图5的左侧方向。背面侧是指显示面板2的显示画面侧的相反侧,表示图5的右侧方。
(边框101)
边框101具备第一侧面1011和第二侧面1012。第一侧面1011与显示面板2的面平行,以与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的基板21相对的方式形成。背面侧的基板21与边框101的第一侧面1011通过遮光双面胶带4粘接。
第二侧面1012形成在与显示面板2的端面23相对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具有在端面23上具有中心轴的圆筒形内表面的结构。第二侧面1012的靠近显示装置100的前表面侧由第一斜面1013构成。第一斜面1013是在与显示面板2的端面23相对的位置,其法线方向指向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的斜面。此外,第一斜面1013是曲面状的斜面,在边框101上形成为凹部。
另外,第一斜面1013也可以在边框101上形成为凸部。
在图5中,用实线箭头表示从端面23漏出的光,用虚线箭头表示第一斜面1013的反射光。从端面23漏出的光被第一斜面1013朝向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反射。通过边框101构成为具备第一斜面1013,能防止边框101向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侧反射光,能防止显示面板2和边框101之间的漏光。
另外,也可以对边框101的第一斜面1013实施加工,使一次反射光衰减。例如,边框101的第一斜面1013的表面也可以是黑色。由此,吸收来自端面23的光,因此防止来自端面23的漏光的效果提高。
此外,第一斜面1013形成为凹部,第一斜面1013的靠近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侧的端部1014可以位于比显示面板2靠前表面侧的位置。根据该构成,即使在边框101收缩的情况下,通过由第一斜面1013形成的凹部,显示面板2的端面23也不与边框101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因边框101与显示面板2的接触而导致的显示面板2的破损。在此,“边框的收缩”是指例如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边框的收缩。特别是,在边框采用因温度变化而导致的收缩量高的树脂的情况下,边框整体有可能因温度变化而收缩,因此优选为上述构成。
〔变形例1〕
图6是使用了变形例1的边框102的显示装置100a的截面图。详细而言,图6是表示用图1所示的切割线(虚线)切断的边框102及其周边的截面图。如图6所示,显示装置100a具备边框102、显示面板2、背光源底座5、背光源6、扩散板7以及光学片8。显示装置100a除了使用变形例1的边框102以外,是与使用边框101的显示装置100相同的构成。
(边框102)
边框102具备第一侧面1021、第二侧面1022和第三侧面1023。第一侧面1021与显示面板2的面平行,以与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的基板21相对的方式形成。背面侧的基板21与边框102的第一侧面1021通过遮光双面胶带4粘接。
第二侧面1022是连接第一侧面1021和第三侧面1023的侧面,相对于第一侧面1021平缓地倾斜。
第三侧面(第一斜面)1023是形成在与显示面板2的端面23相对的位置,其法线方向指向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的斜面。此外,第三侧面1023为平面状的斜面。
另外,第三侧面1023在边框102上既可以形成为凹部,也可以形成为凸部。
在图6中,用实线箭头表示从端面23漏出的光,用虚线箭头表示第三侧面1023的反射光。从端面23漏出的光通过第三侧面1023向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反射。通过边框102构成为具备第三侧面1023,能够防止边框102向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侧反射光,从而防止显示面板2与边框102之间漏光。
另外,也可以对边框102的第三侧面1023实施加工,使一次反射光衰减。例如,边框102的第三侧面1023的表面也可以是黑色。由此,由于吸收来自端面23的光,因此防止来自端面23的漏光的效果提高。
此外,第三侧面1023也可以形成为凹部,第三侧面1023的靠近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侧的端部1024可以位于比显示面板2靠前表面侧。根据该构成,即使在边框102收缩的情况下,通过由第三侧面1023形成的凹部,显示面板2的端面23也不会与边框102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因边框102与显示面板2的接触而导致的显示面板2的破损。
〔变形例2〕
图7是使用变形例2的边框103的显示装置100b的截面图。详细而言,图7是表示沿图1所示的切割线(虚线)切断的边框103及其周边的截面图。如图7所示,显示装置100b具备边框103、背光源底座5、背光源6、扩散板7以及光学片8。显示装置100b除了使用变形例2的边框103以外,与使用边框101的显示装置100相同的构成。
(边框103)
边框103具备第一侧面1031、第一凸部1032和第二凸部1033。第一侧面1031与显示面板2的面平行,以与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的基板21相对的方式形成。背面侧的基板21与边框103的第一侧面1031通过遮光双面胶带4粘接。
第一凸部1032形成在与显示面板2的端面23相对的位置。在第一凸部1032形成有平面状的第一斜面A(斜面)1034。第一斜面A 1034的法线方向指向显示面板2的背侧。
第二凸部1033形成在与显示面板2的端面23相对的位置。在第二凸部1033上形成有曲面状的第一斜面B(斜面)1035。第一斜面B 1035的法线方向指向显示面板2的背侧。第一斜面B 1035形成为凸部。此外,第二凸部1033位于比显示面板2靠前表面侧的位置。
另外,第一斜面A 1034以及第一斜面B 1035也可以在边框103上形成为凹部。
在图7中,用实线箭头表示从端面23漏出的光,用虚线箭头表示由第一斜面A 1034以及第一斜面B 1035的反射光。从端面23漏出的光通过第一斜面A 1034以及第一斜面B1035向显示装置100b的背面侧反射。由此,能够防止边框103向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侧反射光,防止向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侧的漏光。
另外,也可以对边框103的第一斜面A 1034以及第一斜面B1035实施加工,使一次反射光衰减。例如,边框103的第一斜面A1034以及第一斜面B 1035的表面也可以是黑色。由此,由于吸收来自端面23的光,因此防止来自端面23的漏光的效果提高。
〔变形例3〕
图8是使用变形例3的边框104的显示装置100c的截面图。详细而言,图8是表示沿图1所示的切割线(虚线)切断的边框104及其周边的截面图。如图8所示,显示装置100c具备边框104、背光源底座5、背光源6、扩散板7以及光学片8。显示装置100c除了使用变形例3的边框104以外,与使用边框101的显示装置100相同的构成。
(边框104)
边框104包括第一侧面1041、第二侧面1042、第三侧面(第一斜面)1043、第四侧面(第二斜面)1044。第一侧面1041与显示面板2的面平行,以与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的基板21相对的方式形成。背面侧的基板21与边框104的第一侧面1041通过遮光双面胶带4粘接。
第二侧面1042是连接第三侧面1043和第四侧面1044的侧面,与端面23平行。
第三侧面1043形成在与显示面板2的端面23相对的位置,其法线方向指向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的斜面。此外,第三侧面1043为平面状的斜面。
第四侧面1044形成在从显示面板2的端面23远离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的位置,其法线方向指向第三侧面1043侧。此外,第四侧面1044为平面状的斜面。
另外,第三侧面1043可以在边框104上形成为凹部,也可以形成为凸部。
此外,第四侧面1044也可以在边框104上形成为凹部。
通过对位于显示面板2的背面的边框104的面的形状进行研究,能够更适当地防止来自端面23的漏光。例如,如图10所示,在边框102中,由实线箭头所示的从端面23向背面侧射出的光非常少,但是被第二侧面1022反射,如由虚线箭头所示,有可能漏出到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侧。
与此相对,如图8所示,在边框104中,由实线箭头所示的从端面23漏出的光如由虚线箭头所示通过第四侧面1044向第三侧面1043侧反射。因此,在边框104中,通过对第四侧面1044赋予角度,能够防止从端面23向背面侧射出的光从端面23和边框104之间向前表面侧漏出。
另外,也可以对边框104的第二侧面1042、第三侧面1043、第四侧面1044实施加工,使一次反射光衰减。例如,边框104的第三侧面1043及第四侧面1044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也可以是黑色。此外,第二侧面1042的表面也可以是黑色。由此,由于吸收来自端面23的光,因此防止来自端面23的漏光的效果提高。
此外,第三侧面1043可以形成为凹部,第三侧面1043的靠近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侧的端部1045可以位于比显示面板2更靠前表面侧。根据该构成,即使在边框104收缩的情况下,通过由第三侧面1043形成的凹部,显示面板2的端面23也不与边框104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因边框104与显示面板2的接触而导致的显示面板2的破损。
〔变形例4〕
图9是使用变形例4的边框105的显示装置100d的截面图。详细而言,图9是表示沿图1所示的切割线(虚线)切断的边框105及其周边的截面图。如图9所示,显示装置100d具备边框105、背光源底座5、背光源6、扩散板7以及光学片8。显示装置100d除了使用变形例4的边框105以外,与使用边框101的显示装置100相同的构成。
(边框105)
边框105具备第一侧面1051、第二侧面1052、第三侧面(第一斜面)1053、第四侧面(第二斜面)1054。第一侧面1051与显示面板2的面平行,以与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的基板21相对的方式形成。背面侧的基板21与边框105的第一侧面1051通过遮光双面胶带4粘接。
第二侧面1052是连接第三侧面1053和第四侧面1054的侧面,与端面23平行。
第三侧面1053形成在与显示面板2的端面23相对的位置,其法线方向指向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的斜面。此外,第三侧面1053是平面状的斜面。
第四侧面1054形成在从显示面板2的端面23远离该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的位置,其法线方向指向第三侧面1053侧。此外,第四侧面1054为曲面状的斜面。
另外,第三侧面1053在边框105中既可以形成为凹部,也可以形成为凸部。
另外,第四侧面1054也可以在边框105上形成为凹部。
在边框105中,通过对位于显示面板2的背面的边框105的面的形状进行研究,能够更适当地防止来自端面23的漏光。如图9所示,在边框105中,由实线箭头从所示的端面23漏出的光如由虚线箭头所示通过第四侧面1054向第三侧面1053侧反射。因此,在边框105中,通过对第四侧面1054赋予角度,能够防止从端面23向背面侧射出的光从端面23和边框105之间向前表面侧漏出。
另外,也可以对边框105的第二侧面1052、第三侧面1053、第四侧面1054实施加工,使一次反射光衰减。例如,边框105的第二侧面1052、第三侧面1053、第四侧面1054中的至少一个的表面也可以是黑色。由此,由于吸收来自端面23的光,因此防止来自端面23的漏光的效果提高。
此外,第三侧面1053也可以形成为凹部,第三侧面1053的靠近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侧的端部1055可以位于比显示面板2靠前表面侧的位置。根据该构成,即使在边框105收缩的情况下,通过由第三侧面1053形成的凹部,端面23也不会与边框105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因边框105与显示面板2的接触而导致的显示面板2的破损。
〔变形例5〕
图11为使用变形例5的边框107的显示装置100e的截面图。详细而言,图11是表示沿图1所示的切割线(虚线)切断的边框107及其周边的截面图。如图11所示,显示装置100e包括边框107、背光源底座5、背光源6、扩散板7和光学片8。显示装置100e除了使用变形例5的边框107以外,与使用边框101的显示装置100相同的构成。
(边框107)
边框107具备第一侧面1071和第二侧面(第一斜面)1072。第一侧面1071形成为与显示面板2的面平行,以与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的基板21相对的方式形成。背面侧的基板21与边框107的第一侧面1071通过遮光双面胶带4粘接。
第二侧面1072是形成在与显示面板2的端面23相对的位置,其法线方向指向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的斜面。此外,第二侧面1072为曲面状的斜面。第二侧面1072在边框107上形成为凹部。
第二侧面1072的靠近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侧的端部1073位于比显示面板2更靠前表面侧。根据该构成,如图12所示,即使在边框107收缩的情况下,通过由第二侧面1072形成的凹部,端面23也不会与边框107接触。
进一步地,在显示面板2的前后方向上,第二侧面1072的端部1073的位置位于显示面板2的位置附近。显示面板2的前后方向是从显示面板2的前面朝向背面的方向,是与显示面板2的面垂直的方向。根据该构成,即使从图11中的箭头方向观看显示装置100e,第二侧面1072的端部1073与显示面板2的端面23上的前表面侧端部231之间的间隙也小,不显眼,因此从设计性的观点考虑是优选的。
在此,“第二侧面1072的端部1073的位置位于显示面板2的附近”是指第二侧面1072的端部1073与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侧的表面之间的显示面板2的前后方向的距离较小的状态。例如,第二侧面1072的端部1073与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侧的表面之间的、显示面板2的前后方向的距离也可以是显示面板2的厚度的1/2以下。另外,在显示面板2的前后方向上,第二侧面1072的端部1073与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优选为2mm以下,更优选为1mm以下。
此外,在显示面板2的前后方向上,第二侧面1072的端部1073与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为0.2mm以上。在显示面板2的前后方向上,第二侧面1072的端部1073与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在该范围内,由此,如图12所示,即使在边框107收缩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显示面板2与边框107接触。
在图11中,用实线箭头表示从端面23漏出的光,用虚线箭头表示第二侧面1072的反射光。从端面23漏出的光通过第二侧面1072向显示面板2的背面侧反射。通过边框107构成为具备第二侧面1072,从而能够防止边框107向显示面板2的前表面侧反射光,防止显示面板2与边框107之间的漏光。
另外,也可以对边框107的第二侧面1072实施加工,使一次反射光衰减。例如,边框107的第二侧面1072的表面也可以是黑色。由此,由于吸收来自端面23的光,因此防止来自端面23的漏光的效果提高。
[其它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
另外,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只要在能获得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则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显示面板的结构只要是边框能够沿着外侧的结构即可。
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形状也可以适当调整。例如,当在边框上将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形成为凹部时,凹部的形状考虑边框的强度、粗细、材质、外观、成本等而采用可实施的形状即可。
此外,第一斜面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边框上形成凸部时,凸部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第二斜面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得到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的形状,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圆状的面、椭圆状的面、倾斜面等。
也可以通过对边框进行加工使一次反射光衰减。加工的种类以及实施加工的部位没有特别限定,只要实施能够得到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的加工即可。
边框的材料不限于特定的材料,也可以使用金属、树脂等。例如,作为金属,可以适合使用铁、铝等,作为树脂可以适合使用聚碳酸酯(PC)等的材料。
〔总结〕
本发明的方式1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以及边框,其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外缘配置;所述边框在与所述显示面板的端面相对的位置具备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法线方向指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侧。
根据上述构成,在边框中将从显示面板的端面漏出的光向背面侧反射,因此能够防止向前表面的漏光。
本发明的方式2的显示装置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1中,所述显示装置的第一斜面为曲面状。
本发明的方式3的显示装置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1中,所述显示装置的第一斜面为平面状。
本发明的方式4的显示装置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1~3中,第一斜面在所述边框中形成为凹部。
本发明的方式5的显示装置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4中,所述第一斜面的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前表面侧的端部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前表面侧,并且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斜面的所述端部的位置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位置附近。
本发明的方式6的显示装置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1~3中,第一斜面在所述边框中形成为凸部。
本发明的方式7的显示装置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1~6中,所述边框在从所述显示面板的端面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侧的位置,还具有法线方向指向所述第一斜面侧的第二斜面。
本发明的方式8的显示装置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7中,第二斜面为曲面状。
本发明的方式9的显示装置可以为,在上述方式7中,第二斜面为平面状。
本发明的方式10的显示装置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7~9中,第二斜面在所述边框上形成为凹部。
本发明的方式11的显示装置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1~6中,第一斜面的表面为黑色。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能够使一次反射光衰减,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向前表面的漏光。
本发明的方式12的显示装置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7~10中,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中的至少一个的表面为黑色。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能够使一次反射光或二次反射光衰减,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向前表面的漏光。
附图标记说明
100:显示装置
1、101、102、103、104、105、106、107:边框
1013:第一斜面
1023、1043、1053:第三侧面(第一斜面)
1044、1054:第四侧面(第二斜面)
1034:第一斜面A(第一斜面)
1035:第一斜面B(第一斜面)
1072:第二侧面(第一斜面)
1073:端部
2:显示面板
23:端面

Claims (12)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
显示面板;以及
边框,其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外缘配置;
所述边框在与所述显示面板的端面相对的位置具备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法线方向指向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为曲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为平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在所述边框中形成为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斜面的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前表面侧的端部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前表面侧,并且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斜面的所述端部的位置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位置附近。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斜面在所述边框上形成为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框在从所述显示面板的端面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侧的位置还具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法线方向指向所述第一斜面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斜面为曲面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斜面为平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斜面在所述边框上形成为凹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斜面的表面为黑色。
12.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中至少一方的表面为黑色。
CN202111175324.5A 2020-10-12 2021-10-09 显示装置 Active CN1143556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71966 2020-10-12
JP2020-171966 2020-10-12
JP2021081720A JP7240441B2 (ja) 2020-10-12 2021-05-13 表示装置
JP2021-081720 2021-05-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55650A true CN114355650A (zh) 2022-04-15
CN114355650B CN114355650B (zh) 2024-11-19

Family

ID=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052434U (zh) * 2013-01-30 2013-07-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3273562U (zh) * 2013-05-31 2013-11-06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13250444A (ja) * 2012-05-31 2013-12-12 Nifco Inc 枠体固定部材
CN104765196A (zh) * 2015-02-11 2015-07-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曲面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204595386U (zh) * 2015-05-06 2015-08-26 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205065450U (zh) * 2015-09-10 2016-03-02 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5378551A (zh) * 2013-07-19 2016-03-02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9491140A (zh) * 2018-11-30 2019-03-19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250444A (ja) * 2012-05-31 2013-12-12 Nifco Inc 枠体固定部材
CN203052434U (zh) * 2013-01-30 2013-07-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3273562U (zh) * 2013-05-31 2013-11-06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5378551A (zh) * 2013-07-19 2016-03-02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4765196A (zh) * 2015-02-11 2015-07-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曲面模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204595386U (zh) * 2015-05-06 2015-08-26 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205065450U (zh) * 2015-09-10 2016-03-02 北京京东方茶谷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9491140A (zh) * 2018-11-30 2019-03-19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13580A1 (en) 2022-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31372B (zh) 面光源裝置及液晶顯示裝置
US20070200969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back light module therefof
US20100060818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43251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20320624A1 (en)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040051825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80314110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assembly thereof
US20060274551A1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CN114200719B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13125134A1 (ja) 光源モジュー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15176197B (zh)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4069996B2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10095303A1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遊技装置
US10969621B2 (en) Display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CN114355650A (zh) 显示装置
CN114355650B (zh) 显示装置
KR101319643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JP3067717B2 (ja) バックライト
JP7240441B2 (ja) 表示装置
KR20080024569A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07924078B (zh) 显示装置
US20120176567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200117049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JP2002109926A (ja)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装置
US7524099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