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53298A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Google Patents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53298A CN114353298A CN202011092827.1A CN202011092827A CN114353298A CN 114353298 A CN114353298 A CN 114353298A CN 202011092827 A CN202011092827 A CN 202011092827A CN 114353298 A CN114353298 A CN 1143532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tion
- adsorption
- refrigerant
- mode
- temper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2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4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3795 desorp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7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3463 ad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79 Pelti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4 vap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6 vapo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Chemical compound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智能制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在冷媒换热系统从冷媒制冷模式切换至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后,获取第一室内环境温度;若第一室内环境温度不满足设定温度条件,则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从而实现冷媒制冷和吸附制冷两种方式交替制冷,其中吸附制冷阶段的冷量为解吸蓄冷阶段存储的,而进行解吸蓄冷的热源则是冷媒换热系统制冷时室外换热器排出的热量,因此无需配置额外的热源就能够实现解吸过程,有效提高了空调整体制冷性能。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智能制冷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空调的结构设计以及制冷性能也随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的空调从其制冷原理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冷媒制冷,其是利用制冷剂在气液两态变化过程中进行吸热或放热的原理,从而将室内热量排出至室外环境中;
(2)、吸附式制冷,其是利用制冷剂被吸附剂吸附和解吸过程中分别进行放热和吸热的原理,实现室内热量的转移;
(3)、蒸汽喷射式制冷,其是依靠蒸汽喷射器的抽吸作用使制冷剂在抽吸产生的真空环境中蒸发实现的制冷目的;
(4)、热电式制冷,其是利用“塞贝克”效应的逆反应——珀尔帖效应的原理达到制冷目的,常见的热电式制冷方式为半导体制冷。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上述制冷技术中,冷媒制冷和吸附式制冷是分别采用不同的制冷结构设计实现的制冷操作,且各有优缺点,目前的空调产品一般也仅是采用其中一种制冷结构设计,通过单一制冷技术进行制冷。因此,如何将上述两种制冷技术应用于同一空调并有效提升其性能是空调产品设计的一个全新思路。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未有利用冷媒制冷和吸附式制冷两种制冷技术共同实现空调制冷工作的技术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冷媒换热系统从冷媒制冷模式切换至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后,获取第一室内环境温度;
若第一室内环境温度不满足设定温度条件,则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包括:
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在执行程序指令时,执行如前文一些实施例中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双制冷式空调包括:
冷媒换热系统,主要包括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和节流装置;
一个或多个吸附制冷系统,每一吸附制冷系统包括:
蒸发部,设置于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内换热器处;
吸附部,设置于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外换热器处,吸附部与蒸发部之间构造有吸附介质输送流路;
如前文一些实施例中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从而实现冷媒制冷和吸附制冷两种方式交替制冷,其中吸附制冷阶段的冷量为解吸蓄冷阶段存储的,而进行解吸蓄冷的热源则是冷媒换热系统制冷时室外换热器排出的热量,因此无需配置额外的热源就能够实现吸附制冷的解吸过程;本公开实施例并不是简单的将两种制冷系统叠加在同一空调中,是充分考虑了两者制冷原理而巧妙的实现两套制冷结构以及两个制冷过程的结合,不仅简化了结合后空调的产品结构,也有效提高了空调整体制冷性能。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双制冷式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双制冷式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制冷式空调,包括冷媒换热系统和吸附制冷系统;其中,冷媒换热系统可以是单冷式冷媒换热系统,其可用于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除湿等功能,也可以是冷暖式冷媒换热系统,其可用于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除湿和制热等功能。吸附制冷系统可用于在其运行吸附制冷模式时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的功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以冷暖式冷媒换热系统为例,该冷媒换热系统主要包括室内换热器11、室外换热器12、压缩机13和节流装置14等部件;室内换热器11、室外换热器12、节流装置14和压缩机13通过冷媒管路连接构成冷媒循环回路,冷媒通过冷媒循环回路沿不同运行模式所设定的流向流动,实现其不同的运行模式功能。
这里,双制冷式空调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其中,室内换热设置于室内机,室内机中还配置有用于驱动室内空气与室内换热器11进行热交换的室内风机;室外换热器12和压缩机13等设置于室外机中,室外机中也配置有用于室外空气与室外换热器12进行热交换的室外风机,其中,室外换热器12设置于室外风机的进风侧。
在实施例中,双制冷式空调的冷媒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包括冷媒制冷模式、冷媒除湿模式和冷媒制热模式等,其中,冷媒制冷模式一般应用在夏季高温工况,用于降低室内环境温度;冷媒除湿模式也一般用于夏季高温高湿工况,用于降低室内环境湿度;冷媒制热模式一般应用在冬季低温工况,用于提升室内环境温度。
冷媒换热系统运行冷媒制冷模式时所设定的冷媒流向是压缩机13排出的高温冷媒先流经室外换热器12与室外环境换热,之后在流入室内换热器11与室内环境进行换热,最后冷媒回流至压缩机13重新进行压缩操作;这一过程中,流经室外换热器12的冷媒向室外环境放出热量,流经室内换热器11的冷媒从室内环境中吸收热量,通过冷媒在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循环流动,可以持续地将室内的热量排出到室外环境中,从而可以达到降低室内环境温度的制冷目的。
冷媒换热系统运行冷媒除湿模式时所限定的冷媒流向与冷媒制冷模式的冷媒流向相同,区别在于,空调运行冷媒除湿模式时通过调整一些运行参数,如减小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等,可以使流入室内换热器11的冷媒的温度和压力更低,从而使室内换热器11随着冷媒的吸热蒸发能够达到更低的温度,这样,当室内换热器11的表面温度低于当前工况的露点温度时,流经室内换热器11的室内空气中的水汽就能够凝结在室内换热器11上,从而达到降低室内空气湿度的目的。
在冷媒制热模式运行时所设定的冷媒流向指压缩机13排出的高温冷媒先流经室内换热器11与室外环境换热,之后在流入室外换热器12与室内环境进行换热,最后冷媒回流至压缩机13重新进行压缩操作;这一过程中,流经室内换热器11的冷媒向室内环境放出热量,流经室外换热器12的冷媒从室外环境中吸收热量,通过冷媒在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循环流动,可以持续地将室外的热量释放到室内环境中,从而可以达到提高室内环境温度的制热目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冷媒换热系统的各个部件采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冷媒换热系统的连接结构进行组装配合,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双制冷式空调可以仅设置一个吸附制冷系统,或者,也可以设置一吸附制冷系统组,吸附制冷系统组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吸附制冷系统。
以其中一个吸附制冷系统为例,吸附制冷系统包括吸附部21和蒸发部22,其中,吸附部21设置于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外换热器12处,其内部填充有吸附剂,其用于在解吸蓄冷阶段吸收热量后放出吸附介质,以及在吸附制冷阶段对吸附介质进行吸附并放出热量;蒸发部22设置于室内侧,其用于储存在解吸蓄冷阶段来自吸附部21的液态吸附介质,以及在吸附制冷阶段从室内环境吸收热量并将汽化后的吸附介质输送至吸附部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部21设置于室外风机和室外换热器12之间。这里,由于室外换热器12设置于室外风机的进风侧,因此,在室外风机的驱动作用下,室外换热器12散失的热量可以先流经夹设在室外风机和室外换热器12之间的吸附部21,从而使吸附部21能够在解吸蓄冷阶段吸收大量的热量用于解吸蓄冷;同时,吸附部21也处于室外风机的进风侧,因此在吸附制冷阶段同样也可以利用室外风机的驱动作用将吸附部21释放的热量散失到室外环境中。
可选的,室外换热器12为板状结构,且其横截面轮廓呈半环抱室外风机的形式;因此,为了提高吸附部21与室外换热器12之间的换热效果,本实施例中吸附部21的整体形状与室外换热器12相适配,也设计成半环抱室外风机的形式,并贴合室外换热器12设置,从而有效增加吸附部21与室外换热器12之间的热交换面积,提高对室外换热器12的废热利用效率。
这里,对于吸附制冷系统组,为使得多个吸附制冷系统的吸附部21能够均匀地从室外换热器12吸收热量、避免出现个别吸附制冷系统的吸附部21偏离室外换热器12所导致的热量吸收过少的情况,吸附制冷系统组的多个吸附制冷系统的吸附部21并排设置,可选的,多个吸附制冷系统的吸附部21沿室外换热器12的横向或者纵向并排设置,吸附部21设计成与其对应室外换热器12的部位相适配的形状,以保证两者的换热效率。
可选的,相邻的吸附部21之间也构造有吸附介质输送流路;这样,在解吸蓄冷和吸附蓄冷阶段,气态吸附介质能够在多个吸附部21之间的流动,从而提高吸附制冷系统组整体的解吸蓄冷效果以及吸附制冷效果。
可选的,蒸发部22为板翅状结构,板翅状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在解吸蓄冷阶段蒸发部22内的吸附介质与室内环境的热交换效果,增强吸热制冷能力;同时,蒸发部22内部形成有流通吸附介质的流路,该吸附介质的流路与吸附介质输送流路相连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11为纵截面呈折线状并半环抱室内风机的结构形式;因此,同样为了提高蒸发部22与室内环境之间的热交换效果,本实施例中,蒸发部22的整体形状与室内换热器11相适配,也设计成半环抱室内风机的形式,且贴合室内换热器11设置,以增大蒸发部22与流经室内机的气流的热交换面积,提升吸热制冷能力。
这里,对于吸附制冷系统组,为使得多个吸附制冷系统的蒸发部22能够均匀地从室内环境中吸收热量,多个吸附制冷系统的蒸发部22也采用并排设置的方式;可选的,多个吸附制冷系统的蒸发部22沿室内换热器11的横向或者纵向并排设置,蒸发部22设计成与其对应室内换热器11的部位相适配的形式。
可选的,相邻的蒸发部22之间也构造有吸附介质输送流路;这样,在解吸蓄冷和吸附蓄冷阶段,液态和气态吸附介质能够在多个蒸发部22之间的流动,从而提高吸附制冷系统组整体的解吸蓄冷效果以及吸附制冷效果。
另外,吸附制冷系统还包括中间散热部23;其中,中间散热部23设置于吸附介质输送流路上,其可用于在解吸蓄冷阶段接收吸附部21输送的气态吸附介质并对其进行散热冷凝,以使至少部分气态吸附介质液化,并将液化后的吸附介质继续输送至蒸发部22进行储存。
这里,中间散热部23设置于室外侧,其是通过与室外环境的热交换实现对吸附介质的散热冷凝;在冷媒换热系统运行冷媒制冷模式时,室外换热器12向外排出热量,受其温度影响,吸附部21的温度一般是要高于室外环境温度,因此,吸附部21受高温热量影响释放的气态吸附介质流入中间散热部23后,热量被散失到室外环境中,从而使至少部分气态吸附介质重新凝结成液态。
可选的,中间散热部23为平流式散热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散热部23设置于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外机的背板、侧板或者底板位置,且远离室外机的出风口设置,从而可以避免室外机排出的高温空气影响中间散热部23的散热效果。
优选的,中间散热部23设置于底板位置,这种设置形式下,室外机可以为中间散热部23起到遮挡阳光的作用,从而为中间散热部23提供更加适宜的散热温度环境。
或者,由于室外机的背板设置有进风口,中间散热部23也可以临近进风口设置,从而利用室外风机的驱动作用,加快中间散热部23周围环境气流的流动,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吸附部21与蒸发部22之间构造有吸附介质输送流路,吸附介质可经由该吸附介质输送流路在吸附部21、中间散热部23和蒸发部22之间进行流动。
这里,吸附介质输送流路包括解吸流路和吸附流路,其中,解吸流路为用于解吸蓄冷阶段吸附介质输送的流路,吸附流路为用于吸附蓄冷阶段吸附介质输送的流量。
其中,在解吸流路中,吸附部21、中间散热部23和蒸发部22依次串联连接,从而使得在解吸蓄冷阶段吸附介质从吸附部21流出后,依次进入中间散热部23和蒸发部22,并最终在蒸发部22内以液态的形式保存。
可选的,解吸流路上设置有一单向阀,该单向阀限定吸附介质仅能按照“吸附部21→中间散热部23→蒸发部22”的流向进行输送;这里,该单向阀可以设置在吸附部21和中间散热部23之间的流路上,或者,也可以设置在中间散热部23和蒸发部22之间的流路上。
在吸附流路中,蒸发部22和吸附部21串联连接,从而使得在吸附制冷阶段吸附介质从蒸发部22流出后,经由该吸附流路进入吸附部21,并重新被吸附部21内的吸附剂吸附。
可选的,吸附流路上设置有一单向阀,该单向阀限定吸附介质仅能按照“蒸发部22→吸附部21”的流向进行输送。
可选的,将解吸流路设置为主流路,并将吸附流路与中间散热部23并联设置,因此解吸流路的靠近吸附部21的非并联流路段也可用于在吸附制冷阶段的吸附介质的输送。
在本实施例中,吸附制冷系统还包括控制阀24,其设置于吸附介质输送流路上,用于控制吸附介质输送流路的通断状态以及流量。这里,该控制阀24设置于上述实施例中解吸流路的靠近吸附部21的非并联流路段上,从而可以仅通过该一个控制阀24就能够实现对解吸蓄冷和吸附制冷两个阶段的流量通断控制。
或者,也可以分别在解吸流路和吸附流路上各自搁置一控制阀24,以分别通过各自的控制阀24控制对应流路的通断状态以及流量。
下面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吸附制冷系统与冷媒换热系统两者的配合工作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吸附制冷系统的运行模式主要包括解吸蓄冷模式和吸附制冷模式,其中,解吸蓄冷模式对应前文实施例中的解吸蓄冷阶段,其主要是用于蓄积“冷量”;而吸附制冷模式对应前文实施例中的吸附制冷阶段,其主要是用于将解吸蓄冷阶段蓄积的“冷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对其所在的室内侧的制冷降温。
这里,吸附制冷系统运行解吸蓄冷模式是在冷媒换热系统运行冷媒制冷模式或冷媒除湿模式的前提下运行的。这里,在冷媒换热系统运行冷媒制冷模式时,室外换热器12放出热量,热量传递至吸附部21后,吸附部21内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介质吸热,并解吸成气态吸附介质,之后经由解吸流路进入中间散热部23进行冷凝,冷凝得到的液态吸附介质进入蒸发部22,以作为蓄积的“冷量”。
而吸附制冷系统运行吸附制冷模式是在冷媒换热系统未运行冷媒制冷模式或冷媒除湿模式的前提下运行的。这里,在冷媒换热系统未运行冷媒制冷模式或冷媒除湿模式时,室外换热器12停止工作且不对外放热,因此吸附部21的温度相比于室外换热器12放热时要低,从而使得吸附部21内的吸附剂开始重新对吸附介质进行吸附,蒸发部22内的液态吸附介质在吸附介质浓度、压力以及室内环境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开始吸热蒸发成气态吸附介质,并经由吸附流路回流至吸附部21,这一过程中,吸附介质从室内环境吸收热量,并在吸附介质被吸附剂重新吸附后,将热量释放到吸附部21所在的室外环境中,因此,通过该相比于解吸蓄冷阶段逆向的吸附介质流动,就能够实现对室内环境的吸附制冷降温。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可选的,该控制方法可应用于如图1实施例中所示出的双制冷式空调;该控制方法可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未有利用冷媒制冷和吸附式制冷两种制冷技术共同实现空调制冷工作的问题;在实施例中,该控制方法的主要流程步骤包括:
S201、在冷媒换热系统从冷媒制冷模式切换至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后,获取第一室内环境温度;
在夏季高温工况,双制冷式空调开机运行时,冷媒换热系统其默认的开启方式是以冷媒制冷模式运行,这一过程中,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内换热器开始从室内环境中吸收热量,以降低室内环境温度;同时,室内换热器吸收的热量随冷媒输送至室外换热器,并通过室外换热器与室外环境之间的热交换过程,将热量排出至室外环境中,此时室外换热器的温度要大于室外环境的温度。
在冷媒换热系统运行冷媒制冷模式的同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解吸蓄冷模式;室外换热器排出热量,使得其周围环境温度也随之升高,因此靠近室外换热器设置的吸附制冷系统的吸附部中的吸附介质吸收热量后脱离吸附剂,实现“解吸”,解吸后的吸附介质随吸附介质输送流路流向中间换热部,这里,中间换热部的温度要低于室外换热器和压缩机的温度,因此吸附介质放热冷凝,并继续随吸附介质输送流路流入室内侧的蒸发部,实现“蓄冷”。
在本实施例中,冷媒换热系统处于冷媒制冷模式时,压缩机启动,冷媒在冷媒换热系统中按照制冷流向进行冷媒输送;以及在吸附制冷系统处于解吸蓄冷模式时,控制开启设置于吸附介质输送流路上的控制阀,以使吸附介质从吸附部向蒸发部输送的流路导通,随着解吸蓄冷模式的持续运行,吸附部的吸附介质减少,蒸发部的吸附介质增加,以在蒸发部储备有用于吸附制冷模式的冷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当室内环境温度达到用户设定的目标制冷温度时,如用户设定的目标制冷温度为26℃,则室内环境温度下降到26℃时,冷媒换热系统从冷媒制冷模式切换至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而在室内环境温度未达到用户设定的目标制冷温度时,则继续保持冷媒换热系统运行冷媒制冷模式。
在又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停机指令时,控制冷媒换热系统从冷媒制冷模式切换至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这里,停机指令可以是用户通过遥控器、中控面板等实时输入的指令,也可以是用户设定用于控制双制冷式空调定时停机的指令。
应当理解的是,冷媒换热系统从冷媒制冷模式切换至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的触发方式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示出的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的室内机设置有一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可用于检测室内侧的室内环境的实时温度。因此,在步骤S201中,第一室内环境温度可通过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得到。
这里,双制冷式空调能够将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室内环境的实时温度作为历史数据保存,这样可以根据需要就能够随时调用双制冷式空调不同运行时刻所对应的室内环境温度。
在所述冷媒换热系统切换至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后,冷媒换热系统的压缩机停止向冷媒循环回路输送冷媒,因此流入室内换热器的低温冷媒减少甚至没有,室内换热器停止从室内环境吸收热量或者仅吸收极少量热量,因此此时视为冷媒换热系统停止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
S202、若第一室内环境温度不满足设定温度条件,则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设定温度条件包括:室内环境温度与停机温度之间的第二温度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差阈值。
其中,停机温度为冷媒换热系统从冷媒制冷模式切换至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时获取的室内环境温度;在本实施例中,当双制冷式空调是在室内环境温度达到或者接近于目标制冷温度的情况下控制切换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时,则该停机温度为该达到或者接近于目标制冷温度的温度数值;而在双制冷式空调是根据停机指令控制切换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时,则该停机温度是在双制冷式空调响应该停机指令时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数值。
可选的,第二温差阈值的取值范围为1℃-3℃。因此,在第二温度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差阈值的情况下,一般室内温度较高且偏离用户感到舒适的温度范围,因此可以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以利用吸附制冷模式对室内环境进行降温,使室内环境温度能够逐渐减低至用户感到舒适的温度范围或者达到目标制冷温度。
在又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设定温度条件包括:室内环境温度与目标制冷温度之间的第三温度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三温差阈值。
其中,第三温差阈值用于表征在不影响用户舒适的前提下室内环境温度与目标制冷温度之间的最大温度偏差。当超出该最大温度偏差时,室内环境温度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制冷需求,因此可以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以利用吸附制冷模式对室内环境进行降温,使室内环境温度能够逐渐减低至用户感到舒适的温度范围或者达到目标制冷温度。
可选的,在步骤S202中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的操作包括:控制开启设置于吸附介质输送流路上的控制阀,以使吸附介质从蒸发部向吸附部输送的流路导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室内环境温度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从而实现冷媒制冷和吸附制冷两种方式交替制冷,其中吸附制冷阶段的冷量为解吸蓄冷阶段存储的,而进行解吸蓄冷的热源则是冷媒换热系统制冷时室外换热器排出的热量,因此无需配置额外的热源就能够实现吸附制冷的解吸过程;本公开实施例并不是简单的将两种制冷系统叠加在同一空调中,是充分考虑了两者制冷原理而巧妙的实现两套制冷结构以及两个制冷过程的结合,不仅简化了结合后空调的产品结构,也有效提高了空调整体制冷性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S101的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之前,控制流程还包括:获取室外环境温度;确定室外环境温度满足第一温度条件。
本实施例中,吸附制冷系统的吸附部周围环境温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其在吸附制冷过程中吸附的吸附介质量的多少;周围环境温度低,则吸附部吸附的吸附介质量多,反之,则吸附的吸附介质量少。这样,在冷媒换热系统从冷媒制冷模式切换至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后,由于室外换热器停止向外部散热,因此影响吸附部周围环境温度高低的因素变为室外环境温度。本公开实施例在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之前,需要先确定室外环境温度满足第一温度条件,这里第一温度条件是用于衡量室外环境温度对吸附制冷系统的吸附制冷模式影响大小的条件。
可选的,第一温度条件包括室外环境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差阈值。
这里,室内环境温度为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之前检测得到的,其接近或者等于目标制冷温度;这样,在室外环境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差阈值的情况下,室外环境温度一般也处于较低的温度水平,吸附部的吸附剂对吸附介质的吸附速率较高,因此可以确定在进入吸附制冷模式后该模式的制冷效率能够满足制冷需求。
可选的,第一温差阈值的取值范围为5℃-10℃。
这样,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确定第一室内环境温度不满足设定温度条件后,则再次判断室外环境温度是否满足第一温度条件,如果满足,则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如果不满足,则说明该室外环境温度条件下,吸附制冷系统受室外环境影响较大,进入吸附制冷模式的制冷效果较差,不能满足制冷降温的需求,因此可以选择不仅如此吸附制冷模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若室外环境温度不满足第一温度条件,由于室内环境温度已偏离用户的舒适温度需求且吸附制冷模式的预期制冷效果较差,因此为了保证双制冷式空调给用户的使用体验,控制冷媒换热系统从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切换至冷媒制冷模式,以利用制冷量大、制冷效率高的冷媒换热系统调节室内环境温度,以满足用户的舒适温度需求。
可选的,在冷媒换热系统从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切换至冷媒制冷模式,吸附制冷系统进入解吸蓄冷模式,重新利用冷媒制冷模式运行过程中室外换热器排出的热量进行解吸蓄冷,以使蒸发部能够储备更多的制冷用的液态吸附介质。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本公开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步骤还包括:在吸附制冷系统运行吸附制冷模式第一时长后,获取第二室内环境温度;若第二室内环境温度不满足设定温度条件,则控制冷媒换热系统从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切换至冷媒制冷模式。
这里,相比于冷媒换热系统,吸附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要稍低些,因此吸附制冷模式在较长时间内仍不能使室内环境温度满足设定温度条件的情况下,则控制启用制冷效率更高的冷媒换热系统进行制冷,以使室内环境温度能够尽快达到设定温度条件。
可选的,第二室内环境温度也可以通过前文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得到。
可选的,第一时长的取值范围为5min-10min。
可选的,设定温度条件为:室内环境温度等于目标制冷温度。其中,目标制冷温度可以为本次双制冷式空调运行所接收到的用户设定的制冷温度。
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对吸附制冷模式运行过程中室内环境温度的二次判断,可以降低吸附制冷模式制冷效果差且占用时间长等问题的出现,并通过切换冷媒制冷模式的方式尽快制冷以缩小室内环境温度与目标制冷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距,从而使室内环境能够始终满足用户的舒适度需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了根据蒸发部的吸附介质余量判断吸附制冷系统的制冷能力的控制流程,该控制流程包括:在吸附制冷系统运行吸附制冷模式过程中,获取蒸发部的吸附介质余量;在吸附介质余量不满足设定余量要求时,控制退出吸附制冷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蒸发部内的吸附介质是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因此吸附介质余量的变化也是能够通过液态的液位高低体现的,本公开在蒸发部内设置有一液位传感器,该液位传感器可用于检测蒸发部内液态吸附介质的液位高低变化情况,进而通过液位高低变化情况确定蒸发部的吸附介质余量。
可选的,设定余量要求包括:吸附介质余量大于或等于吸附介质总量的1/5。
其中,设定余量要求中的吸附介质总量为冷媒换热系统从冷媒制冷模式切换至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时蒸发部内的吸附介质量。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吸附介质余量不满足设定余量要求时,可以确定蒸发部内剩余的吸附介质量较少,表明吸附制冷系统能力也已变得较低、不足以维持对室内环境的制冷效果,因此也控制退出吸附制冷模式。
在上述多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控制退出吸附制冷模式的操作包括控制关闭控制阀,以阻断控制阀所在的吸附介质输送流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退出吸附制冷模式后,控制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内机的导风板关闭,以避免室内灰尘经由导风板所在的出风口进入室内机内部;同时,控制室内风机停转,以减少双制冷式空调的功耗。
这里,如果退出吸附制冷模式后重新启动冷媒制冷模式,则保持室内机的导风板开机、室内风机运转,以保证冷媒制冷模式下室内换热器与室内环境的正常气流流动和热交换进程。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本公开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控制流程还包括:在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后,控制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外风机以设定转速运行。
本实施例中,吸附制冷系统的吸附部周围环境温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其在吸附制冷过程中吸附的吸附介质量的多少;周围环境温度低,则吸附部吸附的吸附介质量多,反之,则吸附的吸附介质量少。这样,在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后,继续控制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外风机以设定转速运行,可以通过对流的方式加快吸附过程中释放的热量的散失,从而使得吸附介质能够更快、更多的吸附吸附介质,从而可以促进蒸发部内吸附介质的吸热汽化,进而提高吸附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
可选的,设定转速是根据室外环境温度确定的。这里,在冷媒换热系统从冷媒制冷模式切换至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后,影响到吸附部周围环境的温度高低主要是室外环境温度,因此,根据室外环境温度灵活的调整设定转速,可以有利于吸附部吸附过程中的散热。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预设有设定转速与室外环境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查找该对应关系,即可以确定当前的室外环境温度所对应的设定转速,进而根据确定的设定转速控制室外风机的运转。
这里,双制冷式空调的室外机还设置有一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可用于检测室外环境的实时温度。因此,上述步骤中的室外环境温度即可以通过该温度传感器检测得到。
可选的,该对应关系中,设定转速与室外环境温度为正相关关系,即室外环境温度越高,则设定转速也就越高,以通过加快气流流动的方式,尽可能的避免热量在吸附部周围的积聚,以提高吸附部的介质吸附效果。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其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
处理器(processor)300和存储器(memory)301,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 Interface)302和总线303。其中,处理器300、通信接口302、存储器301可以通过总线303完成相互间的通信。通信接口302可以用于信息传输。处理器300可以调用存储器301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301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存储器301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30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301中的程序指令/模块,从而执行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
存储器301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30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
这里,本公开实施提供的一种双制冷式空调还包括前文实施例中所示出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设置为执行上述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
上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一个或多个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暂态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多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也可以是暂态存储介质。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逻辑的、电气的、过程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实施例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当用于本申请中时,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等可能会在本申请中使用以描述各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别开。比如,在不改变描述的含义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以叫做第二元件,并且同样第,第二元件可以叫做第一元件,只要所有出现的“第一元件”一致重命名并且所有出现的“第二元件”一致重命名即可。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都是元件,但可以不是相同的元件。而且,本申请中使用的用词仅用于描述实施例并且不用于限制权利要求。如在实施例以及权利要求的描述中使用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明,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个”(a)、“一个”(an)和“所述”(the)旨在同样包括复数形式。类似地,如在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关联的列出的任何以及所有可能的组合。另外,当用于本申请中时,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变型“包括”(comprises)和/或包括(comprising)等指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这些的分组的存在或添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文中,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可以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可以互相参见。对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产品等而言,如果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部分相对应,那么相关之处可以参见方法部分的描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可以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所述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公开实施例的范围。所述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所披露的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产品(包括但不限于装置、设备等),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可以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另外,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可以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在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所对应的描述中,不同的方框所对应的操作或步骤也可以以不同于描述中所披露的顺序发生,有时不同的操作或步骤之间不存在特定的顺序。例如,两个连续的操作或步骤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可以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Claims (10)
1.一种应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制冷式空调包括冷媒换热系统和吸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吸附制冷系统的蒸发部设于室内侧、吸附部设置于所述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外换热器处;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冷媒换热系统从冷媒制冷模式切换至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后,获取第一室内环境温度;
若所述第一室内环境温度不满足设定温度条件,则控制所述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控制所述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之前,还包括:
获取室外环境温度;
确定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满足第一温度条件;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条件包括室外环境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第一温度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差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不满足所述第一温度条件,则控制所述冷媒换热系统从所述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切换至冷媒制冷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温度条件包括:
室内环境温度与停机温度之间的第二温度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差阈值;其中,所述停机温度为所述冷媒换热系统从冷媒制冷模式切换至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时获取的室内环境温度;
或者,室内环境温度与目标制冷温度之间的第三温度差值大于或等于第三温差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吸附制冷系统运行所述吸附制冷模式第一时长后,获取第二室内环境温度;
若所述第二室内环境温度不满足所述设定温度条件,则控制所述冷媒换热系统从所述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切换至冷媒制冷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吸附制冷系统运行所述吸附制冷模式过程中,获取所述蒸发部的吸附介质余量;
在所述吸附介质余量不满足设定余量要求时,控制退出所述吸附制冷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退出所述吸附制冷模式后,控制所述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内机的导风板关闭、所述室内风机停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冷媒换热系统从冷媒制冷模式切换至待机模式或者停机模式后,控制所述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外风机以设定转速运行。
9.一种应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制冷式空调包括冷媒换热系统和吸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吸附制冷系统的蒸发部设置于所述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内换热器处、吸附部设置于所述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外换热器处;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在执行所述程序指令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
10.一种双制冷式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媒换热系统,主要包括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和节流装置;
一个或多个吸附制冷系统,每一所述吸附制冷系统包括:
蒸发部,设置于所述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内换热器处;
吸附部,设置于所述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外换热器处,所述吸附部与所述蒸发部之间构造有吸附介质输送流路;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92827.1A CN114353298A (zh) | 2020-10-13 | 2020-10-13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92827.1A CN114353298A (zh) | 2020-10-13 | 2020-10-13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53298A true CN114353298A (zh) | 2022-04-15 |
Family
ID=81090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92827.1A Pending CN114353298A (zh) | 2020-10-13 | 2020-10-13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353298A (zh) |
-
2020
- 2020-10-13 CN CN202011092827.1A patent/CN114353298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221648B1 (en) | Liquid desiccan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US7614249B2 (en) | Multi-range cross defrosting heat pump system and humidity control system | |
CN112880144A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EP2416077A1 (en) | Dehumidifying system | |
CN111442493B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CN112393400A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CN106322810B (zh) | 基于调湿与蒸发冷却的无霜空气源热泵系统 | |
CN111442497B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US10941948B2 (en) | Tank system for liquid desiccan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CN114353292A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CN112880147A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CN112393402A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CN112393399A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CN106885402B (zh) | 显热潜热分离控制的空调系统 | |
CN114353298A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CN112393401A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CN112880143A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CN111442496B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CN112880146A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CN111442494B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CN111442495A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CN114353294A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CN112393405A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CN114353293A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CN114353296A (zh)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