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93401A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Google Patents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93401A
CN112393401A CN202011091867.4A CN202011091867A CN112393401A CN 112393401 A CN112393401 A CN 112393401A CN 202011091867 A CN202011091867 A CN 202011091867A CN 112393401 A CN112393401 A CN 1123934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air conditioner
compressor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9186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代传民
许文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9186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93401A/zh
Publication of CN1123934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934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2Compression-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智能制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在冷媒换热系统运行冷媒制冷模式的情况下,获取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在排气温度满足预设的压机高温保护条件时,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解吸蓄冷模式。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能够在根据压缩机的排气温度确定满足压缩机高温保护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吸附制冷系统的解吸蓄冷模式将压缩机的大量热量转移出,不仅可以起到对压缩机进行高温保护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压缩机的热量实现解吸蓄冷模式下的“冷量”蓄积,有效提高了空调整体性能。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Description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智能制冷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空调的结构设计以及制冷性能也随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的空调从其制冷原理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冷媒制冷,其是利用制冷剂在气液两态变化过程中进行吸热或放热的原理,从而将室内热量排出至室外环境中;
(2)、吸附式制冷,其是利用制冷剂被吸附剂吸附和解吸过程中分别进行放热和吸热的原理,实现室内热量的转移;
(3)、蒸汽喷射式制冷,其是依靠蒸汽喷射器的抽吸作用使制冷剂在抽吸产生的真空环境中蒸发实现的制冷目的;
(4)、热电式制冷,其是利用“塞贝克”效应的逆反应——珀尔帖效应的原理达到制冷目的,常见的热电式制冷方式为半导体制冷。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上述制冷技术中,冷媒制冷和吸附式制冷是分别采用不同的制冷结构设计实现的制冷操作,且各有优缺点,目前的空调产品一般也仅是采用其中一种制冷结构设计,通过单一制冷技术进行制冷。因此,如何将上述两种制冷技术应用于同一空调并有效提升其性能是空调产品设计的一个全新思路。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未有利用冷媒制冷和吸附式制冷两种制冷技术共同实现空调制冷工作的技术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冷媒换热系统运行冷媒制冷模式的情况下,获取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在排气温度满足预设的压机高温保护条件时,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解吸蓄冷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包括:
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在执行程序指令时,执行如前文一些实施例中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双制冷式空调包括:
冷媒换热系统,主要包括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和节流装置;
一个或多个吸附制冷系统,每一吸附制冷系统包括:
蒸发部,设置于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内换热器处;
第一吸附部,设置于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外换热器处,第一吸附部与蒸发部之间构造有可通断地第一吸附介质输送流路;
第二吸附部,设置于冷媒换热系统的压缩机处,第二吸附部与第一吸附部之间构造有可通断地第二吸附介质输送流路;
如前文一些实施例中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能够在根据压缩机的排气温度确定满足压缩机高温保护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吸附制冷系统的解吸蓄冷模式将压缩机的大量热量转移出,不仅可以起到对压缩机进行高温保护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压缩机的热量实现解吸蓄冷模式下的“冷量”蓄积;本公开实施例并不是简单的将两种制冷系统叠加在同一空调中,是充分考虑了两者制冷原理而巧妙的实现两套制冷结构以及制冷过程的结合,不仅简化了结合后空调的产品结构,也有效提高了空调整体性能。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双制冷式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双制冷式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制冷式空调,包括冷媒换热系统和吸附制冷系统;其中,冷媒换热系统可以是单冷式冷媒换热系统,其可用于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除湿等功能,也可以是冷暖式冷媒换热系统,其可用于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除湿和制热等功能。吸附制冷系统可用于在其运行吸附制冷模式时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的功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以冷暖式冷媒换热系统为例,该冷媒换热系统主要包括室内换热器11、室外换热器12、压缩机13和节流装置14等部件;室内换热器11、室外换热器12、节流装置14和压缩机13通过冷媒管路连接构成冷媒循环回路,冷媒通过冷媒循环回路沿不同运行模式所设定的流向流动,实现其不同的运行模式功能。
这里,双制冷式空调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其中,室内换热设置于室内机,室内机中还配置有用于驱动室内空气与室内换热器11进行热交换的室内风机;室外换热器12和压缩机13等设置于室外机中,室外机中也配置有用于室外空气与室外换热器12进行热交换的室外风机,其中,室外换热器12设置于室外风机的进风侧。
在实施例中,双制冷式空调的冷媒换热系统的运行模式包括制冷模式、除湿模式和制热模式等,其中,制冷模式一般应用在夏季高温工况,用于降低室内环境温度;除湿模式也一般用于夏季高温高湿工况,用于降低室内环境湿度;制热模式一般应用在冬季低温工况,用于提升室内环境温度。
冷媒换热系统运行制冷模式时所设定的冷媒流向是压缩机13排出的高温冷媒先流经室外换热器12与室外环境换热,之后在流入室内换热器11与室内环境进行换热,最后冷媒回流至压缩机13重新进行压缩操作;这一过程中,流经室外换热器12的冷媒向室外环境放出热量,流经室内换热器11的冷媒从室内环境中吸收热量,通过冷媒在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循环流动,可以持续的将室内的热量排出到室外环境中,从而可以达到降低室内环境温度的制冷目的。
冷媒换热系统运行除湿模式时所限定的冷媒流向与制冷模式的冷媒流向相同,区别在于,空调运行除湿模式时通过调整一些运行参数,如减小节流装置14的流量开度等,可以使流入室内换热器11的冷媒的温度和压力更低,从而使室内换热器11随着冷媒的吸热蒸发能够达到更低的温度,这样,当室内换热器11的表面温度低于当前工况的露点温度时,流经室内换热器11的室内空气中的水汽就能够凝结在室内换热器11上,从而达到降低室内空气湿度的目的。
在制热模式运行时所设定的冷媒流向指压缩机13排出的高温冷媒先流经室内换热器11与室外环境换热,之后在流入室外换热器12与室内环境进行换热,最后冷媒回流至压缩机13重新进行压缩操作;这一过程中,流经室内换热器11的冷媒向室内环境放出热量,流经室外换热器12的冷媒从室外环境中吸收热量,通过冷媒在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循环流动,可以持续的将室外的热量释放到室内环境中,从而可以达到提高室内环境温度的制热目的。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冷媒换热系统的各个部件采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冷媒换热系统的连接结构进行组装配合,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双制冷式空调可以仅设置一个吸附制冷系统,或者,也可以设置一吸附制冷系统组,吸附制冷系统组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吸附制冷系统。
以其中一个吸附制冷系统为例,吸附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吸附部21、第二吸附部22和蒸发部23,其中,第一吸附部21设置于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外换热器12处,其内部填充有吸附剂,其用于在解吸蓄冷阶段吸收室外换热器12的热量后放出吸附介质,以及在吸附制冷阶段对吸附介质进行吸附并放出热量;第二吸附部22设置于冷媒换热系统的压缩机13器处,其内部填充有吸附剂,其用于在解吸蓄冷阶段吸收压缩机13的热量后放出吸附介质,以及在吸附制冷阶段对吸附介质进行吸附并放出热量;蒸发部23设置于室内侧,其用于储存在解吸蓄冷阶段来自第一吸附部21和第二吸附部22的液态吸附介质,以及在吸附制冷阶段从室内环境吸收热量并将汽化后的吸附介质输送至第一吸附部21和第二吸附部2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吸附部21设置于室外风机和室外换热器12之间。这里,由于室外换热器12设置于室外风机的进风侧,因此,在室外风机的驱动作用下,室外换热器12散失的热量可以先流经夹设在室外风机和室外换热器12之间的第一吸附部21,从而使第一吸附部21能够在解吸蓄冷阶段吸收大量的热量用于解吸蓄冷;同时,第一吸附部21也处于室外风机的进风侧,因此在吸附制冷阶段同样也可以利用室外风机的驱动作用将第一吸附部21释放的热量散失到室外环境中。
可选的,室外换热器12为板状结构,且其横截面轮廓呈半环抱室外风机的形式;因此,为了提高第一吸附部21与室外换热器12之间的换热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吸附部21的整体形状与室外换热器12相适配,也设计成半环抱室外风机的形式,并贴合室外换热器12设置,从而有效增加第一吸附部21与室外换热器12之间的热交换面积,提高对室外换热器12的废热利用效率。
这里,对于吸附制冷系统组,为使得多个吸附制冷系统的第一吸附部21能够均匀地从室外换热器12吸收热量、避免出现个别吸附制冷系统的第一吸附部21偏离室外换热器12所导致的热量吸收过少的情况,吸附制冷系统组的多个吸附制冷系统的第一吸附部21并排设置,可选的,多个吸附制冷系统的第一吸附部21沿室外换热器12的横向或者纵向并排设置,第一吸附部21设计成与其对应室外换热器12的部位相适配的形状,以保证两者的换热效率。
可选的,相邻的第一吸附部21之间也构造有吸附介质输送流路;这样,在解吸蓄冷和吸附蓄冷阶段,气态吸附介质能够在多个第一吸附部21之间的流动,从而提高吸附制冷系统组整体的解吸蓄冷效果以及吸附制冷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附部22整体呈环绕于压缩机13的至少部分机体的环抱结构,以增加压缩机13与第二吸附部22之间的热交换面积,提高换热量。
可选的,第二吸附部22为中空的筒状结构,中空的空间可用于容置压缩机13及其相关部件,这样,在压缩机13及其相关部件在向外散发热量时,可以使大部分热量传导给第二吸附部22,以提升第二吸附部22的解吸效率;其中,第二吸附部22内部形成有流通吸附介质的流路。
可选的,第二吸附部22贴合压缩机13设置。贴合设置的方式能够使热量直接通过固体导热的方式从压缩机13传导至第二吸附部22,有效降低了热量损失,提高了对压缩机13废热的利用效率。
可选的,对于多个吸附制冷系统组,为使得多个吸附制冷系统的第二吸附部能够均匀地从压缩机13吸收热量,吸附制冷系统组的多个吸附制冷系统的第二吸附部22沿压缩机13的纵向依次并排设置。
可选的,蒸发部23为板翅状结构,板翅状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在解吸蓄冷阶段蒸发部23内的吸附介质与室内环境的热交换效果,增强吸热制冷能力;同时,蒸发部23内部形成有流通吸附介质的流路,该吸附介质的流路与吸附介质输送流路相连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11为纵截面呈折线状并半环抱室内风机的结构形式;因此,同样为了提高蒸发部23与室内环境之间的热交换效果,本实施例中,蒸发部23的整体形状与室内换热器11相适配,也设计成半环抱室内风机的形式,且贴合室内换热器11设置,以增大蒸发部23与流经室内机的气流的热交换面积,提升吸热制冷能力。
这里,对于吸附制冷系统组,为使得多个吸附制冷系统的蒸发部23能够均匀地从室内环境中吸收热量,多个吸附制冷系统的蒸发部23也采用并排设置的方式;可选的,多个吸附制冷系统的蒸发部23沿室内换热器11的横向或者纵向并排设置,蒸发部23设计成与其对应室内换热器11的部位相适配的形式。
可选的,相邻的蒸发部23之间也构造有吸附介质输送流路;这样,在解吸蓄冷和吸附蓄冷阶段,液态和气态吸附介质能够在多个蒸发部23之间的流动,从而提高吸附制冷系统组整体的解吸蓄冷效果以及吸附制冷效果。
另外,吸附制冷系统还包括中间散热部24;其中,中间散热部24设置于第一吸附介质输送流路上,其可用于在解吸蓄冷阶段接收第一吸附部21和第二吸附部22输送的气态吸附介质并对其进行散热冷凝,以使至少部分气态吸附介质液化,并将液化后的吸附介质继续输送至蒸发部23进行储存。
这里,中间散热部24设置于室外侧,其是通过与室外环境的热交换实现对吸附介质的散热冷凝;在冷媒换热系统运行冷媒制冷模式时,室外换热器12向外排出热量,受其温度影响,第一吸附部21的温度一般是要高于室外环境温度;同理,受压缩机的温度影响,第二吸附部22的温度也一般是要高于室外环境温度。因此,第一吸附部21和第二吸附部22受高温热量影响释放的气态吸附介质流入中间散热部24后,热量被散失到室外环境中,从而使至少部分气态吸附介质重新凝结成液态。
可选的,中间散热部24为平流式散热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散热部24设置于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外机的背板、侧板或者底板位置,且远离室外机的出风口设置,从而可以避免室外机排出的高温空气影响中间散热部的散热效果。
优选的,中间散热部24设置于底板位置,这种设置形式下,室外机可以为中间散热部24起到遮挡阳光的作用,从而为中间散热部24提供更加适宜的散热温度环境。
或者,由于室外机的背板设置有进风口,中间散热部24也可以临近进风口设置,从而利用室外风机的驱动作用,加快中间散热部24周围环境气流的流动,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吸附部21与蒸发部23之间构造有第一吸附介质输送流路,吸附介质可经由第一吸附介质输送流路在第一吸附部21、中间散热部24和蒸发部23之间进行流动。
这里,第一吸附介质输送流路包括第一解吸流路和第一吸附流路,其中,第一解吸流路为用于解吸蓄冷阶段吸附介质输送的流路,第一吸附流路为用于吸附蓄冷阶段吸附介质输送的流量。
其中,在第一解吸流路中,第一吸附部21、中间散热部24和蒸发部23依次串联连接,从而使得在解吸蓄冷阶段吸附介质从第一吸附部21流出后,依次进入中间散热部24和蒸发部23,并最终在蒸发部23内以液态的形式保存。
可选的,第一解吸流路上设置有一单向阀,该单向阀限定吸附介质仅能按照“第一吸附部21→中间散热部24→蒸发部23”的流向进行输送;这里,该单向阀可以设置在第一吸附部21和中间散热部24之间的流路上,或者,也可以设置在中间散热部24和蒸发部23之间的流路上。
在第一吸附流路中,蒸发部23和第一吸附部21串联连接,从而使得在吸附制冷阶段吸附介质从蒸发部23流出后,经由该第一吸附流路进入第一吸附部21,并重新被第一吸附部21内的吸附剂吸附。
可选的,第一吸附流路上设置有一单向阀,该单向阀限定吸附介质仅能按照“蒸发部23→第一吸附部21”的流向进行输送。
可选的,将第一解吸流路设置为主流路,并将第一吸附流路与中间散热部24并联设置,因此第一解吸流路的靠近第一吸附部21的非并联流路段也可用于在吸附制冷阶段的吸附介质的输送。
类似的,第二吸附部22与第一吸附部21之间构造有第二吸附介质输送流路,吸附介质可经由第二吸附介质输送流路在第二吸附部22和第一吸附部21之间进行流动。
可选的,第二吸附介质输送流路还包括并联管路段,其中一个并联管路段设置有限定吸附介质从所述第一吸附部21流向第二吸附部22的第一单向阀,另一个并联管路段设置有限定吸附介质从第二吸附部22流向第一吸附部21的第二单向阀。
这里,在解吸蓄冷阶段,可以控制开启第二单向阀,关闭第一单向阀,从而使吸附介质仅能经由第二单向阀从第二吸附部22流向第一吸附部21,以使吸附介质能够限定为流向蒸发部的方向流动,减少第一吸附部21内的吸附介质向第二吸附部22流动的情况出现;而在吸附制冷阶段,则可以控制开启的第一单向阀,关闭第二单向阀,从而使吸附介质仅能由第一单向阀从第一吸附部21流向第二吸附部22,从而保证在吸附制冷阶段第二吸附部22内吸附介质能够被吸附剂有效吸附,减少回流至第一吸附部21的情况出现。
在本实施例中,吸附制冷系统还包括两个控制阀,其中第一控制阀25设置于第一吸附介质输送流路上,用于控制第一吸附介质输送流路的通断状态以及流量,第二控制阀26设置于第二吸附介质输送流路上,用于控制第二吸附介质输送流路的通断状态以及流量。这里,第一控制阀设置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解吸流路的靠近对应第一吸附部的非并联流路段上,从而可以仅通过该一个第一控制阀25就能够实现对其第一吸附部21和第二吸附部22的解吸蓄冷和吸附制冷两个阶段的流量通断控制。
或者,也可以分别在第一吸附介质输送流路各自的解吸流路和吸附流路上分别设置一控制阀,以分别通过各自的控制阀控制对应流路的通断状态以及流量。
下面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吸附制冷系统与冷媒换热系统两者的配合工作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吸附制冷系统的运行模式主要包括解吸蓄冷模式和吸附制冷模式,其中,解吸蓄冷模式对应前文实施例中的解吸蓄冷阶段,其主要是用于蓄积“冷量”;而吸附制冷模式对应前文实施例中的吸附制冷阶段,其主要是用于将解吸蓄冷阶段蓄积的“冷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对其所在的室内侧的制冷降温。
这里,吸附制冷系统运行解吸蓄冷模式是在冷媒换热系统运行冷媒制冷模式或冷媒除湿模式的前提下运行的。这里,在冷媒换热系统运行冷媒制冷模式时,室外换热器12和压缩机13同时放出热量,热量各自传递至第一吸附部21和第二吸附部22后,两个吸附部内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介质吸热,并解吸成气态吸附介质,之后第二吸附部22内的吸附介质经由第二吸附介质输送流路流入第一吸附部21,并和第一吸附部21内的气态吸附介质一起经由解吸流路进入中间散热部24进行冷凝,冷凝得到的液态吸附介质进入蒸发部23,以作为蓄积的“冷量”。
而吸附制冷系统运行吸附制冷模式是在冷媒换热系统未运行冷媒制冷模式或冷媒除湿模式的前提下运行的。这里,在冷媒换热系统未运行冷媒制冷模式或冷媒除湿模式时,室外换热器12和压缩机13均停止工作且不对外放热,因此第一吸附部21的温度相比于室外换热器12放热时要低,第二吸附部22的温度相比于压缩机13放热时也要低,从而使得两个吸附部内的吸附剂开始重新对吸附介质进行吸附,蒸发部23内的液态吸附介质在吸附介质浓度、压力以及室内环境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开始吸热蒸发成气态吸附介质,并经由第一吸附流路回流至第一吸附部21,然后部分气态吸附介质再经由第二吸附介质输送流路回流至第二吸附部22,这一过程中,吸附介质从室内环境吸收热量,并在吸附介质被吸附剂重新吸附后,将热量释放到吸附部所在的室外环境中,因此,通过该相比于解吸蓄冷阶段逆向的吸附介质流动,就能够实现对室内环境的吸附制冷降温。
这里,在解吸蓄冷模式和吸附制冷模式下,可以仅启用第一吸附部21一个,或者,启用第一吸附部21和第二吸附部22中的两个。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可选的,该控制方法可应用于如图1实施例中所示出的双制冷式空调;该控制方法可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未有利用冷媒制冷和吸附式制冷两种制冷技术共同实现空调制冷工作的问题;在实施例中,该控制方法的主要流程步骤包括:
S201、在冷媒换热系统运行冷媒制冷模式的情况下,获取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夏季高温工况,双制冷式空调开机运行时,冷媒换热系统其默认的开启方式是以冷媒制冷模式运行,这一过程中,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内换热器开始从室内环境中吸收热量,以降低室内环境温度;同时,室内换热器吸收的热量随冷媒输送至室外换热器,并通过室外换热器与室外环境之间的热交换过程,将热量排出至室外环境中。
可选的,双制冷式空调的室外机设置有一温度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压缩机的排气端,其用于检测压缩机的排出的冷媒的实时温度;因此在步骤S201中,可通过该温度传感器获取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S202、在排气温度满足预设的压机高温保护条件时,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解吸蓄冷模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压机高温保护条件包括:排气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排气温度阈值。
这里,排气温度阈值是用于表征压缩机处于安全工作状态的温度范围上限值;因此,当压缩机的实际排气温度超出该上限值时,则压缩机自身的温度也较高,容易导致出现故障问题;而当压缩机的实际排气温度不超出该上限值时,则压缩机自身的温度也较低,因温度过高所导致的故障问题的发生几率较小。
在本实施例中,当排气温度满足预设的压机高温保护条件时,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解吸蓄冷模式,这里,该解吸蓄冷模式下第一吸附部和第二吸附部之间的吸附介质输送流路为导通状态,因此,第二吸附部内的吸附介质能够吸收热量后汽化,并继续沿吸附介质输送流路输送至蒸发部;这一过程中,由于第二吸附部靠近压缩机设置,因此,通过第二吸附部内吸附介质持续的吸热汽化,可以达到减少压缩机热量、降低压缩机的机体温度的作用,从而使压缩机能够重新恢复到安全工作状态对应的温度范围内。
同时,吸附制冷系统的第一吸附部和第二吸附部中的吸附介质吸收热量后脱离吸附剂,实现“解吸”,解吸后的吸附介质随吸附介质输送流路流向中间散热部,这里,中间散热部的温度要低于室外换热器和压缩机的温度,因此,吸附介质放热冷凝,并继续随吸附介质输送流路流入室内侧的蒸发部,实现“蓄冷”。因此,该种解吸蓄冷模式的触发启动方式,不仅能够起到对压缩机的高温保护作用,同时也能够实现对吸附制冷系统的动态“蓄冷”,以能够为后续启用吸附制冷模式储备“冷量”。
这里,第一吸附部与蒸发部通过第一吸附介质输送流路相连通,第一吸附介质输送流路上设置有一可用于控制其通断状态的控制阀,第一吸附部与第二吸附部通过第二吸附部介质输送流路相连通,第二吸附介质输送流路上也设置有一可用于控制其通断状态的控制阀。这样,在需要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解吸蓄冷模式的情况下,可以控制上述两个控制阀为开启状态,从而使第二吸附部流向蒸发部的吸附介质输送流路能够导通,保证热量能够经由该吸附介质输送流路离开压缩机并实现“蓄冷”。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能够在根据压缩机的排气温度确定满足压缩机高温保护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吸附制冷系统的解吸蓄冷模式将压缩机的大量热量转移出,不仅可以起到对压缩机进行高温保护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压缩机的热量实现解吸蓄冷模式下的“冷量”蓄积;本公开实施例并不是简单的将两种制冷系统叠加在同一空调中,是充分考虑了两者制冷原理而巧妙的实现两套制冷结构以及制冷过程的结合,不仅简化了结合后空调的产品结构,也有效提高了空调整体性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解吸蓄冷模式的蓄冷参数是根据排气温度确定的。
可选的,蓄冷参数包括从第一吸附部和第二吸附部向蒸发输送的吸附介质流量;这里,排气温度的高低能够影响到第二吸附部内吸附介质的解吸速度,解吸速度快的情况下,气态吸附介质量多,携带的热量也较多,因此需要通过改变吸附介质流量,就能够起到调节对压缩机的散热速度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排气温度确定解吸蓄冷模式的蓄冷参数,包括:从预设的关联关系中查找与排气温度相匹配的吸附介质流量。
这里,关联关系包括一个或多个排气温度与吸附介质流量的对应关系,例如,排气温度T1所对应的吸附介质流量为q1,排气温度T2所对应的吸附介质流量为q2,等等。该关联关系中,排气温度与吸附介质流量为正相关关系,也即排气温度越高,则解吸速度越快,因此应将吸附介质流量设定为越大的数值,以加快气态吸附介质从第一吸附部和第二吸附部向蒸发部输送的速度。
可选的,设置于第一吸附介质输送流路和第二吸附介质流路上的两个控制阀不仅能够控制其对应的吸附介质输送流路的对应状态,还能够通过调节自身流量开度大小的方式,实现对流经吸附介质输送流路的吸附介质流量的调节。则在本实施例中,在查找得到与排气温度相匹配的吸附介质流量之后,进而可以根据吸附介质流量调整两个控制阀的流量开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本公开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解吸蓄冷模式之前,获取第二吸附部的吸附介质量;确定第二吸附部满足预设的吸附介质量条件。
这里,压缩机的热量主要是通过第二吸附部内已吸附的吸附介质进行吸收的,因此为保证对压缩机的散热效果,则需要在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解吸蓄冷模式之前,确定第二吸附部满足预设的吸附介质量条件,这里,吸附介质量条件是用于表征在对压缩机进行充分散热所需要的吸附介质量的条件。
可选的,预设的吸附介质量条件包括:吸附介质量大于或等于设定的介质量阈值。其中,设定的介质量阈值是用于表征对压缩机进行充分散热所需要吸附介质量的下限;在吸附介质量大于或等于设定的介质量阈值时,开启解吸蓄冷模式能够实现对压缩机的较好的散热效果,而在吸附介质量小于设定的介质量阈值时,则开启解吸蓄冷模式对压缩机的散热效果有限。
可选的,吸附介质量阈值为第二吸附部能够吸附的最大吸附介质量的50%-60%。
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取第二吸附部的吸附介质量,包括:检测第二吸附部的第二重量;根据第二重量确定第二吸附部的吸附介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吸附部的底部设置有一称重传感器,该称重传感器可用于检测第二吸附部整体的实时重量;这里,在解吸蓄冷模式运行前,吸附介质大部分集中于第二吸附部内,因此此时称重传感器检测到的重量主要是吸附介质、吸附剂以及第二吸附部自身结构的重量之和;其中,吸附剂和第二吸附部自身结构的重量是已知的,因此,据此可以计算得到当前吸附介质的量。
在本实施例中,双制冷式空调还预设有一关联关系,预设的关联关系中包括由不同的吸附部重量与吸附介质量的一一对应关系。例如,当吸附部的重量为A时,吸附介质量为a;而当吸附部的重量为B时,吸附介质量为b,等等。
这样,就可以根据第二吸附部的重量,从预设的关联关系中获取得到对应的第二吸附介质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本公开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步骤还包括:在吸附制冷系统未进入解吸蓄冷模式时,控制室外风机以第一转速运行;而吸附制冷系统进入解吸蓄冷模式时,控制室外风机以第二转速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速小于第二转速。这里,在吸附制冷系统未进入解吸蓄冷模式下,室外风机主要是用于对室外换热器进行散热;而在吸附制冷系统进入解吸蓄冷模式时,则控制室外风机以数值较大的第二转速运行,以提高室外换热器的散热效果、降低第一吸附部解吸的吸附介质量,以增大第一吸附部与第二吸附部之间的吸附介质浓度差,便于第二吸附部能够在压力差的推动作用下更快更多地从第二吸附部中输出,从而提高对压缩机的散热效果。
示例性的,在吸附制冷系统未进入解吸蓄冷模式时,室外风机的第一转速为400r/min;而在吸附制冷系统进入解吸蓄冷模式时,室外风机的第二转速为600r/min。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控制吸附制冷系统退出解吸蓄冷模式之后,如果满足吸附制冷模式的触发条件,则控制吸附制冷系统进入吸附制冷模式。
这样,可以利用吸附制冷系统在解吸蓄冷阶段积蓄的“冷量”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吸附制冷阶段是利用吸附剂对吸附介质进行吸附实现的热量从室内侧向室外侧的转移,因此无需耗费能源。通过吸附制冷与冷媒制冷两种制冷方式的结合,可以有效减少将室内环境温度维持在用户感到舒适的范围内所需的功耗,降低双制冷式空调的使用成本。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其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
处理器(processor)300和存储器(memory)301,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 Interface)302和总线303。其中,处理器300、通信接口302、存储器301可以通过总线303完成相互间的通信。通信接口302可以用于信息传输。处理器300可以调用存储器301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301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存储器301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30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301中的程序指令/模块,从而执行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
存储器301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30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
这里,本公开实施提供的一种双制冷式空调还包括前文实施例中所示出的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设置为执行上述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
上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一个或多个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暂态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多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也可以是暂态存储介质。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逻辑的、电气的、过程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实施例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当用于本申请中时,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等可能会在本申请中使用以描述各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别开。比如,在不改变描述的含义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以叫做第二元件,并且同样第,第二元件可以叫做第一元件,只要所有出现的“第一元件”一致重命名并且所有出现的“第二元件”一致重命名即可。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都是元件,但可以不是相同的元件。而且,本申请中使用的用词仅用于描述实施例并且不用于限制权利要求。如在实施例以及权利要求的描述中使用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明,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个”(a)、“一个”(an)和“所述”(the)旨在同样包括复数形式。类似地,如在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关联的列出的任何以及所有可能的组合。另外,当用于本申请中时,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变型“包括”(comprises)和/或包括(comprising)等指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这些的分组的存在或添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文中,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可以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可以互相参见。对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产品等而言,如果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部分相对应,那么相关之处可以参见方法部分的描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可以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所述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公开实施例的范围。所述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所披露的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产品(包括但不限于装置、设备等),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可以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另外,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可以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在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所对应的描述中,不同的方框所对应的操作或步骤也可以以不同于描述中所披露的顺序发生,有时不同的操作或步骤之间不存在特定的顺序。例如,两个连续的操作或步骤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可以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Claims (10)

1.一种应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制冷式空调包括冷媒换热系统和吸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吸附制冷系统包括设置于室内侧的蒸发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外换热器处和压缩机处的第一吸附部和第二吸附部,所述蒸发部与所述第一吸附部可通断地相连通,所述第二吸附部可通断的经由所述第一吸附部与所述蒸发部相连通;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冷媒换热系统运行冷媒制冷模式的情况下,获取所述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在所述排气温度满足预设的压机高温保护条件时,控制所述吸附制冷系统进入解吸蓄冷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吸蓄冷模式的蓄冷参数是根据所述排气温度确定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参数包括从所述第一吸附部和所述第二吸附部向所述蒸发输送的吸附介质流量;
所述根据排气温度确定解吸蓄冷模式的蓄冷参数,包括:
从预设的关联关系中查找与所述排气温度相匹配的吸附介质流量;其中所述关联关系包括一个或多个排气温度与吸附介质流量的对应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联关系中,所述排气温度与所述吸附介质流量为正相关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控制所述吸附制冷系统进入所述解吸蓄冷模式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吸附部的吸附介质量;
确定所述第二吸附部满足预设的吸附介质量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二吸附部的吸附介质量,包括:
检测所述第二吸附部的第二重量;
根据所述第二重量确定所述第二吸附部的吸附介质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吸附介质量条件包括:吸附介质量大于或等于设定的介质量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机高温保护条件包括:排气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排气温度阈值。
9.一种应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制冷式空调包括冷媒换热系统和吸附制冷系统;其中,所述吸附制冷系统包括设置于室内侧的蒸发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外换热器处和压缩机处的第一吸附部和第二吸附部,所述蒸发部与所述第一吸附部可通断地相连通,所述第二吸附部可通断的经由所述第一吸附部与所述蒸发部相连通;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在执行所述程序指令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
10.一种双制冷式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媒换热系统,主要包括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和节流装置;
一个或多个吸附制冷系统,每一所述吸附制冷系统包括:
蒸发部,设置于所述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内换热器处;
第一吸附部,设置于所述冷媒换热系统的室外换热器处,所述第一吸附部与所述蒸发部之间构造有可通断地第一吸附介质输送流路;
第二吸附部,设置于所述冷媒换热系统的压缩机处,所述第二吸附部与所述第一吸附部之间构造有可通断地第二吸附介质输送流路;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装置。
CN202011091867.4A 2020-10-13 2020-10-13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Pending CN1123934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91867.4A CN112393401A (zh) 2020-10-13 2020-10-13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91867.4A CN112393401A (zh) 2020-10-13 2020-10-13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93401A true CN112393401A (zh) 2021-02-23

Family

ID=74595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91867.4A Pending CN112393401A (zh) 2020-10-13 2020-10-13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9340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39436A (zh) * 2021-08-02 2021-11-12 海尔(深圳)研发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调节空调室外机换热量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室外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39436A (zh) * 2021-08-02 2021-11-12 海尔(深圳)研发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调节空调室外机换热量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室外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80144A (zh)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US20140245772A1 (en) Integrated membrane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WO2011142352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WO2013076805A1 (ja) 吸着式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及び吸着式ヒートポンプの駆動方法
JP4946894B2 (ja) 廃熱利用システム
CN111442493B (zh)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JP2013096586A (ja) 吸着式冷凍装置
JP2016080310A (ja) 冷却システム
JP2002243302A (ja) 吸収式冷暖房装置
CN112393400A (zh)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CN106322810B (zh) 基于调湿与蒸发冷却的无霜空气源热泵系统
CN112393401A (zh)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CN111442497B (zh)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CN112393399A (zh)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CN112880146A (zh)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CN112393402A (zh)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CN114353292A (zh)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CN112880143A (zh)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CN112880147A (zh)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CN111442494B (zh)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CN112393404A (zh)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CN111442496B (zh)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CN114353291A (zh)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CN112880145A (zh)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CN114353295A (zh)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