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53081A - 火排片、燃烧器组件和热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火排片、燃烧器组件和热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53081A
CN114353081A CN202011068754.2A CN202011068754A CN114353081A CN 114353081 A CN114353081 A CN 114353081A CN 202011068754 A CN202011068754 A CN 202011068754A CN 114353081 A CN114353081 A CN 1143530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gas
combustion
fir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687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旭
梁国荣
王治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6875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530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53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530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火排片、燃烧器组件和热水装置,其中,火排片包括:火排本体,火排本体上开设有进气槽,进气槽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孔;进气管,进气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气孔和燃烧腔相连通,经进气孔流入进气管的可燃气体能够沿进气管的延伸方向,流向至燃烧腔中位于火排本体的上部的部分,进气管内靠近进气孔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贯穿侧壁的回气孔,燃烧腔内产生的烟气能够通过回气孔流入进气管。通过在进气管靠近进气孔的位置开设回气孔,利用回流的烟气使进气管处在低氧环境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热力型氮氧化物的生成,进而实现低氮排放。

Description

火排片、燃烧器组件和热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热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火排片、一种燃烧器组件和一种热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家标准中针对低氮排放要求不高于70ppm(partspermillion,百万分比浓度)。在日常生活中,燃气热水器在燃烧燃气时极易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即NOx),而热力型氮氧化物的大量生成以及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火排片。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火排片的燃烧器组件。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燃烧器组件的热水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火排片,包括:火排本体,火排本体上开设有进气槽,进气槽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孔;进气管,进气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气孔和燃烧腔相连通,经进气孔流入进气管的可燃气体能够沿进气管的延伸方向,流向至燃烧腔中位于火排本体的上部的部分,进气管内靠近进气孔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贯穿侧壁的回气孔,燃烧腔内产生的烟气能够通过回气孔流入进气管。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火排片,包括火排本体和进气管。其中,火排本体上开设有进气槽,进气槽可以位于火排本体的任何位置,具体地,进气槽可以处在火排本体的顶部、底部以及侧面的位置,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进一步地,在设置进气槽的基础上,由于进气槽自身的结构限制,会形成槽壁,通过在两个相对的槽壁上开设有进气孔。此外,进气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气孔和燃烧腔相连通。因而,可将向进气槽方向注入的燃气由两个槽壁向内导向至进气孔,通过进气孔流入进气管的可燃气体能够沿进气管的延伸方向,流至燃烧腔中位于火排本体的上部的部分,从而可充分利用燃烧腔。进气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气孔、燃烧腔连通,即气体不是直接向进气管的进气端口进行喷射,而是将气体喷射至进气槽内,经过进气槽的进气孔再进入到进气管中,在进气槽中,燃气可以首先和助燃气体进行预混,即初步混合,从而进气槽对气体可以起到汇聚的作用,而且为燃气和助燃气体的初步混合提供了空间。
进一步地,进气槽的每个槽壁上开设的进气孔可以有多个,且每个进气孔均有一个进气管与其对应设置,从而燃气与助燃气体可以更加容易的进入到进气管内。可以地,进气槽的形状为长方体,从而可以对燃气和助燃气体起到汇聚的作用。
还可以地,进气槽的侧壁为弧形,弧形的侧壁可以对气体起到引导的作用,使其更容易由进气孔进入到进气管内。
由于不断的鼓入气体,在进气管内的气体会始终向远离进气孔的一端运动,即经进气孔流入进气管的可燃气体能够沿进气管的延伸方向,流向至燃烧腔中位于火排本体的上部的部分,之后气体经过火排片的点火部打火,在燃烧腔内进行燃烧。
随着燃气与助燃空气在燃烧腔内不断的进行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当然,这里的烟气包含一部分尚未来得及进行燃烧的燃气与助燃气体,另外一部分是不充分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和衍生的其他可燃气体或颗粒,还有一部分是化学性质较为稳定的气体或颗粒。这些烟气可以通过回气孔再次进入到进气管的内部与燃气、助燃气体进行混合后再次燃烧,因而实现了内循环。具体地,通过设置回气孔,充满燃气与助燃气体的进气管中掺加有循环的烟气,降低了可燃混合气体的氧气浓度,低氧燃烧的情况燃烧释热率会降低,传统燃烧中小体积瞬间高温释热的现象将不存在,即有效的控制了燃烧释热的温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热力型氮氧化物的生成,进而实现低氮排放。
进一步地,由于回气孔靠近进气孔,因此烟气从回气孔进入到进气管后,在气流的带动下能够与燃气、助燃气体混合的更加充分,即整个进气管内都处在氧气浓度较低的环境中,从而不仅在燃烧时释热率低,能够有效的抑制热力型氮氧化物的生成;而且低氧环境下燃料充足会使不完全燃烧增多,即生成的一氧化碳增多,由于一氧化碳与氮氧化物呈负相关,因此一氧化碳的量增多也能够对热力型氮氧化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的作用,进而实现低氮排放。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气管包括:进气部,进气部的一端形成进气孔;弯折部,与进气部相连,弯折部的一端与进气部相连,另一端沿进气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向上弯折形成,燃气由进气部流入进气管,并通过弯折部流入所述燃烧腔。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气管包括进气部和弯折部,进气部的一端形成进气孔,进气部的另一端与弯折部的一端相连,弯折部的另一端沿着进气部的延伸方向继续延伸且向上弯折。气体可以由进气部流入进气管,然后通过弯折部流入燃烧腔。
其中,进气部可以倾斜设置、竖直设置或者水平设置,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如何进行设置。此外,弯折部可以是整体向上弯折,即弯折部在弯曲过程中可以存在比进气部低的点,通过设置弯折部,可以使进气通道的长度增加,从而燃气、助燃气体以及烟气进入到进气通道后,混合时间变长,混合的更加充分,保证混合气体能够处在低氧的环境中,通过控制温度和一氧化碳的量,有效的抑制热力型氮氧化物的生成,实现低氮排放。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气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进气管关于进气槽对称设置,火排片还包括:燃烧板,设于火排本体的顶部,弯折部远离进气部的一端连通至燃烧板,每个进气管通过燃烧板与燃烧腔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气管设置有两个,从而燃气喷嘴可以更加快速的将气体通过进气槽鼓入到进气管内部。
进一步地,两个进气管关于进气槽对称,即两个进气管的长度一致且轴线重合,这样对称设置,可以合理的利用空间,使得进气槽两侧的进气管内的气体可以同步到达燃烧板的位置,进而在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火焰更加均匀、稳定。
此外,燃烧板设置在火排本体的顶部且处在弯折部远离进气部的一端。通过设置燃烧板,可以起到稳定火焰的作用,使生成的火焰能够分布在燃烧板的各个位置。
进一步地,燃烧板设置在弯折部远离进气部的一端,从而进气孔设置在与燃烧板距离最远的位置,有助于燃气、助燃气体以及回流的烟气进行充分混合,使得混合气体能够处在低氧的环境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燃烧板远离进气管的一侧设有燃烧孔组,燃烧孔组包括至少一个燃烧火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燃烧孔组设置在燃烧板远离进气管的一侧,具体地,每个燃烧孔组可以包括一个、两个或者多个燃烧火孔,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燃烧孔组,可以将火排片生成的火焰再一步进行稳定,从而能够更好的投入使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燃烧孔组的数量为多个,燃烧火孔的形状呈矩形。
在该技术方案中,燃烧火孔的形状呈矩形,生成的火焰能够更加轻易的透过燃烧火孔。燃烧孔组数量有多个,从而能够形成多个工位,提高工作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进气部的延伸方向,与燃烧板所处平面相平行,且两个进气部的延伸方向相反。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气部延伸方向与燃烧板所处平面平行,即气体在进气部内的流动方向与燃烧板所处平面平行,可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使进气通道的整体长度最大化,有助于燃气、助燃气体以及回流烟气进行充分混合,使混合气体处在低氧的环境中。
进一步地,两个进气部的延伸方向相反,又因为两个进气管是关于进气槽对称设置,使得进气槽两侧的进气管内的气体可以同步到达燃烧板的位置,进而在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火焰更加均匀、稳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至少部分弯折部的横截面积大于进气部的横截面积。
在该技术方案中,至少存在一部分弯折部的横截面积大于进气部的横截面积,在气体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流速与横截面积成反比,即气体流过横截面积较大的弯折部时流速较慢,气体流速变慢有助于燃气、助燃气体以及烟气的充分混合,使混合气体处在低氧的环境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气管还包括:引射器,设于进气部内,且引射器靠近进气孔设置,引射器的管径沿由进气部向弯折部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引射器设置在进气部靠近进气孔的位置,燃气喷嘴不断的向进气孔喷射气体,气体穿过进气孔后,由于在气体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流速与横截面积成反比,引射器的管径沿由进气部向弯折部方向逐渐减小,使流过引射器的气体流速变快,从而气体流过引射器时引射器不但会对气体起到汇聚的作用,而且会流速加快,即气体会很快的流过引射器进入到进气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气体通过回气孔流出到进气管外,避免烟气无法进入进气管的内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回气孔延伸至所述进气孔的端面形成回气缺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回气孔延伸至进气孔的端面形成回气缺口,增大了烟气能够进入到进气管的通道,即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能够更加轻易的进入到进气管内形成内循环,使得进气管中的混合气体能够保持在低氧的环境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气管还包括:导流板,导流板的一端与回气孔对应设置,另一端沿进气管的径向向外弯折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流板的一端与回气孔对应设置,另一端沿进气管的径向向外弯曲延伸,进一步地,导流板可以设置为大端远离燃烧板,即沿导流板的小端指向大端其方向倾斜向下。燃烧产生的烟气在通过回气孔回流到进气管之前,导流板首相会对烟气起到汇聚的作用,然后导流板会引导烟气顺着导流板的内壁由下而上的通过回气孔进入到进气管内部,形成内回流即内循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回气孔的数量为多个。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回气孔,可以使回流的烟气更加容易进入到进气管的内部。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烧器组件,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燃烧腔;多个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火排片,火排片的进气管的另一端与燃烧腔相连通,壳体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与火排片的进气槽对应的壳体槽;燃烧喷嘴,设于壳体槽内,燃烧喷嘴上设有与火排片的进气槽对应设置的喷射头,燃烧喷嘴能够通过喷射头向对应的火排片的进气孔喷射燃气。
在该技术方案中,燃烧器组件包括壳体、火排片和燃烧喷嘴。其中,其中,燃烧腔设于壳体内,燃烧腔即燃气和助燃气体燃烧的空间。火排片中的进气管的另一端与燃烧腔连通,可燃气体通过进气孔进入到进气管,之后沿进气管的延伸方向流至燃烧腔,经过点火部的打火后,燃气和助燃气体进行燃烧。
此外,壳体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与火排片的进气槽对应的壳体槽,因而,进气槽也位于火排片的底部位置。由于燃气经进气管的引导后,流至燃烧腔中位于火排本体的上部的部分,因此进气槽会处在远离燃烧腔的位置。又因为回气孔靠近进气孔设置,所以回气孔也会处在远离燃烧腔的位置,有利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形成内循环,使得进气管中的混合气体能够保持在低氧的环境中。
进一步地,壳体槽处在壳体的底部,由于气体质量较轻且容易扩散,不断鼓入的燃气由壳体底部进入不容易造成浪费。进一步地,壳体槽由壳体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即进气槽与壳体是一体的,相较于后安装的进气槽,这种方式密封性强,不易造成燃气的浪费。
燃烧喷嘴设于壳体槽内用于喷射燃气,燃烧喷嘴上设有与火排片的进气槽对应设置的喷射头,燃烧喷嘴能够通过喷射头向对应的火排片的进气孔喷射燃气,从而可以实现同步向两个进气孔喷射燃气,即可以同时有更多的气体进入到两个进气管内,然后运动至燃烧板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火排片与壳体之间形成烟气通道;和/或多个火排片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火排片之间形成烟气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内设置有一个火排片时,火排片与壳体之间形成烟气通道,即燃烧过程形成的烟气会通过烟气通道,在回气口处进入进气管;当壳体内设置有两个或多个火排片时,壳体与每个火排片之间以及任意两个相邻火排片之间均会形成烟气通道,供燃烧过程产生的烟气通过,以便于形成烟气的内循环。
本发明提供的燃烧器组件的实施例,因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火排片,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水装置,包括:壳组件,壳组件内设有水箱;上述任一方案中的燃烧器组件,与水箱对应设于壳组件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热水装置包括壳组件、水箱以及燃烧器,水箱和燃烧器均设置在壳组件内部。进一步地,水箱可以设置在燃烧器的上方、下方或者侧面的位置。通过燃烧器对水箱里的水进行加热,从而用户可以随时使用热水。
本发明提供的热水装置的实施例,因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燃烧器组件,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火排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燃烧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A-A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燃烧器组件的俯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进气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进气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进气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热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热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热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热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壳体;2:火排本体;3:燃烧板;4:进气管;41:回气孔;42:进气部;43:弯折部;44:引射器;45:回气缺口;46:导流板;5:进气槽;51:进气孔;6:燃烧孔组;61:燃烧火孔;7:燃烧喷嘴;71:喷射头;72:烟气通道;8:壳组件;81:隔板;82:进气通道;9:水箱;10:回气管;11排气管;12:风机;13:壳体槽;14:燃烧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2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火排片、燃烧器组件和热水装置。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火排片,包括火排本体2和进气管4。其中,火排本体2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气槽5,进气槽5位于火排本体2的底部。进一步地,在设置进气槽5的基础上,由于进气槽5自身的结构限制,会形成槽壁,在进气槽5两个相对的槽壁上开设有进气孔51。
此外,进气管4的两端分别与进气孔51和燃烧腔14相连通。因而,可将向进气槽5方向注入的燃气由两个槽壁向内导向至进气孔51,通过进气孔51流入进气管4的可燃气体能够沿进气管4的延伸方向,流至燃烧腔14中位于火排本体2的上部的部分,从而可充分利用燃烧腔14。进气管4的两端分别与进气孔51、燃烧腔14连通,即气体不是直接向进气管4的进气端口进行喷射,而是将气体喷射至进气槽5内,经过进气槽5的进气孔51再进入到进气管4中,在进气槽5中,燃气可以首先和助燃气体进行预混,即初步混合,从而进气槽5对气体可以起到汇聚的作用,而且为燃气和助燃气体的初步混合提供了空间。
进一步地,进气槽5的侧壁为弧形,弧形的侧壁可以对气体起到引导的作用,使其更容易由进气孔51进入到进气管4内。
进一步地,进气管4包括进气部42和弯折部43,进气部42的一端形成进气孔,进气部42的另一端与弯折部43的一端相连,弯折部43的另一端沿着进气部42的延伸方向继续延伸且向上弯折。气体可以由进气部42流入进气管4,然后通过弯折部43流入燃烧腔14。进气管4水平设置,且弯折部43可以是整体向上弯折。至少部分弯折部43的横截面积大于进气部42的横截面积。在气体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流速与横截面积成反比,即气体流过横截面积较大的弯折部43时流速较慢,气体流速变慢有助于燃气、助燃气体以及烟气的充分混合,使混合气体处在低氧的环境中。
进一步地,两个进气管4关于进气槽5对称,每个进气部42的延伸方向,与燃烧板3所处平面相平行,且两个进气部42的延伸方向相反。即两个进气管4的长度一致且轴线重合,这样对称设置,可以合理的利用空间,使得进气槽5两侧的进气管4内的气体可以同步到达燃烧板3的位置,进而在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火焰更加均匀、稳定。
进一步地,火排片还包括:燃烧板3,设于火排本体的顶部,弯折部43远离进气部42的一端连通至燃烧板3,每个进气管4通过燃烧板3与燃烧腔14连通。燃烧板3远离进气管4的一侧设有燃烧孔组6,燃烧孔组6包括至少一个燃烧火孔61。
由于不断的鼓入气体,在进气管4内的气体会始终向远离进气孔51的一端运动,即经进气孔51流入进气管4的可燃气体能够沿进气管4的延伸方向,流向至燃烧腔14中位于火排本体2的上部的部分,之后气体经过火排片的点火部打火,在燃烧腔14内进行燃烧。
随着燃气与助燃空气在燃烧腔14内不断的进行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当然,这里的烟气包含一部分尚未来得及进行燃烧的燃气与助燃气体,另外一部分是不充分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和衍生的其他可燃气体或颗粒,还有一部分是化学性质较为稳定的气体或颗粒。这些烟气可以通过回气孔41再次进入到进气管4的内部与燃气、助燃气体进行混合后再次燃烧,因而实现了内循环。具体地,通过设置回气孔41,充满燃气与助燃气体的进气管4中掺加有循环的烟气,降低了可燃混合气体的氧气浓度,低氧燃烧的情况燃烧释热率会降低,传统燃烧中小体积瞬间高温释热的现象将不存在,即有效的控制了燃烧释热的温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热力型氮氧化物的生成,进而实现低氮排放。
进一步地,由于回气孔41靠近进气孔51,因此烟气从回气孔41进入到进气管4后,在气流的带动下能够与燃气、助燃气体混合的更加充分,即整个进气管4内都处在氧气浓度较低的环境中,从而不仅在燃烧时释热率低,能够有效的抑制热力型氮氧化物的生成;而且低氧环境下燃料充足会使不完全燃烧增多,即生成的一氧化碳增多,由于一氧化碳与氮氧化物呈负相关,因此一氧化碳的量增多也能够对热力型氮氧化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的作用,进而实现低氮排放。
进一步地,进气管4还包括设于进气部42内的引射器44,且引射器44靠近进气孔51设置,引射器44的管径沿由进气部42向弯折部43的方向逐渐减小。气体穿过进气孔51后,由于在气体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流速与横截面积成反比,引射器44的管径沿由进气部42向弯折部43方向逐渐减小,使流过引射器44的气体流速变快,从而气体流过引射器44时引射器44不但会对气体起到汇聚的作用,而且会流速加快,即气体会很快的流过引射器44进入到进气部4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气体通过回气孔41流出到进气管4外,避免烟气无法进入进气管4的内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进气槽5可以位于火排本体2的除底部外的任何位置,比如,进气槽5可以处在火排本体2的顶部或侧面的位置,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进气槽5的每个槽壁上开设的进气孔51可以有多个,且每个进气孔51均有一个进气管4与其对应设置,从而燃气与助燃气体可以更加容易的进入到进气管4内。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进气槽5的形状为长方体,从而可以对燃气和助燃气体起到汇聚的作用。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组件,包括壳体1、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火排片和燃烧喷嘴7。其中,燃烧腔14设于壳体1内,燃烧腔14即燃气和助燃气体燃烧的空间。火排片设置有一个,且可拆卸连接在壳体1内部。火排片中的进气管4的另一端与燃烧腔14连通,可燃气体通过进气孔51进入到进气管4,之后沿进气管4的延伸方向流至燃烧腔14,经过点火部的打火后,燃气和助燃气体进行燃烧。
火排片与壳体1之间形成烟气通道72,即燃烧过程形成的烟气会通过烟气通道72,在回气孔41处进入进气管4。
此外,壳体1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与火排片的进气槽5对应的壳体槽13。
进一步地,壳体槽13处在壳体1的底部,由于气体质量较轻且容易扩散,不断鼓入的燃气由壳体1底部进入不容易造成浪费。进一步地,壳体槽13由壳体1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即进气槽5与壳体1是一体的,相较于后安装的进气槽5,这种方式密封性强,不易造成燃气的浪费。
燃烧喷嘴7设于壳体槽13内用于喷射燃气,燃烧喷嘴7上设有与火排片的进气槽5对应设置的喷射头71,燃烧喷嘴7能够通过喷射头71向对应的火排片的进气孔51喷射燃气,从而可以实现同步向两个进气孔51喷射燃气,即可以同时有更多的气体进入到两个进气管4内,然后运动至燃烧腔14。
需要说明的是,火排本体2与壳体1之间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法兰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火排片与壳体1之间为固定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壳体1内设置有两个或多个火排片,壳体1与每个火排片之间以及任意两个相邻火排片之间均会形成烟气通道72,供燃烧过程产生的烟气通过,以便于形成烟气的内循环。
实施例三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组件,包括壳体1、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火排片和燃烧喷嘴7。其中,燃烧腔14设于壳体1内,燃烧腔14即燃气和助燃气体燃烧的空间。火排片设置有一个,且可拆卸连接在壳体1内部。火排片中的进气管4的另一端与燃烧腔14连通,可燃气体通过进气孔51进入到进气管4,之后沿进气管4的延伸方向流至燃烧腔14,经过点火部的打火后,燃气和助燃气体进行燃烧。
火排片与壳体1之间形成烟气通道72,即燃烧过程形成的烟气会通过烟气通道72,在回气孔41处进入进气管4。
此外,壳体1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与火排片的进气槽5对应的壳体槽13。
进一步地,壳体槽13处在壳体1的底部,由于气体质量较轻且容易扩散,不断鼓入的燃气由壳体1底部进入不容易造成浪费。进一步地,壳体槽13由壳体1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即进气槽5与壳体1是一体的,相较于后安装的进气槽5,这种方式密封性强,不易造成燃气的浪费。
燃烧喷嘴7设于壳体槽13内用于喷射燃气,燃烧喷嘴7上设有与火排片的进气槽5对应设置的喷射头71,燃烧喷嘴7能够通过喷射头71向对应的火排片的进气孔51喷射燃气,从而可以实现同步向两个进气孔51喷射燃气,即可以同时有更多的气体进入到两个进气管4内,然后运动至燃烧腔14。
进一步地,进气管4设置在火排片的内部,且设置有两个。每个进气管4的一端与对应的进气孔51连通,且另一端与燃烧腔连通。气体不是由喷射端直接向进气管4的进气端口进行喷射,而是将气体喷射至进气槽5内,经过进气槽5的进气孔51再进入到进气管4中,在进气槽5中,燃气可以首先和助燃气体进行预混,即初步混合,从而进气槽5对气体可以起到汇聚的作用,而且为燃气和助燃气体的初步混合提供了空间。
进一步地,进气管4内靠近进气孔51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贯穿侧壁的回气孔41,且回气孔41设置有多个,燃烧腔内产生的烟气能够通过回气孔41流入进气管4中。火排本体2与壳体1之间形成烟气通道72,即燃烧过程形成的烟气会通过烟气通道72,在回气孔41处进入进气管4。
随着燃气与助燃空气在燃烧腔内不断的进行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当然,这里的烟气包含一部分尚未来得及进行燃烧的燃气与助燃气体,另外一部分是不充分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和衍生的其他可燃气体或颗粒,还有一部分是化学性质较为稳定的气体或颗粒。这些烟气可以通过回气孔41再次进入到进气管4的内部与燃气、助燃气体进行混合后再次燃烧,因而实现了内循环。
进一步地,由于回气孔41靠近进气孔51,即回气孔41也位于进气管4远离燃烧板3的位置,因此烟气从回气孔41进入到进气管4后,在气流的带动下能够与燃气、助燃气体混合的更加充分,即整个进气管4内都处在氧气浓度较低的环境中,从而不仅在燃烧时释热率低,能够有效的抑制热力型氮氧化物的生成;而且低氧环境下燃料充足会使不完全燃烧增多,即生成的一氧化碳增多,由于一氧化碳与氮氧化物呈负相关,因此一氧化碳的量增多也能够对热力型氮氧化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的作用,进而实现低氮排放。
更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多个回气孔41均为柱形孔,且每个回气孔41的轴线与进气管4的轴线垂直。
实施例四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组件,包括壳体1、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火排片和燃烧喷嘴7。其中,燃烧腔14设于壳体1内,燃烧腔14即燃气和助燃气体燃烧的空间。火排片设置有一个,且可拆卸连接在壳体1内部。火排片中的进气管4的另一端与燃烧腔14连通,可燃气体通过进气孔51进入到进气管4,之后沿进气管4的延伸方向流至燃烧腔14,经过点火部的打火后,燃气和助燃气体进行燃烧。
火排片与壳体1之间形成烟气通道72,即燃烧过程形成的烟气会通过烟气通道72,在回气孔41处进入进气管4。
此外,壳体1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与火排片的进气槽5对应的壳体槽13。
进一步地,壳体槽13处在壳体1的底部,由于气体质量较轻且容易扩散,不断鼓入的燃气由壳体1底部进入不容易造成浪费。进一步地,壳体槽13由壳体1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即进气槽5与壳体1是一体的,相较于后安装的进气槽5,这种方式密封性强,不易造成燃气的浪费。
燃烧喷嘴7设于壳体槽13内用于喷射燃气,燃烧喷嘴7上设有与火排片的进气槽5对应设置的喷射头71,燃烧喷嘴7能够通过喷射头71向对应的火排片的进气孔51喷射燃气,从而可以实现同步向两个进气孔51喷射燃气,即可以同时有更多的气体进入到两个进气管4内,然后运动至燃烧腔14。
进一步地,进气管4设置在火排片的内部,且设置有两个。每个进气管4的一端与对应的进气孔51连通,且另一端与燃烧腔连通。气体不是由喷射端直接向进气管4的进气端口进行喷射,而是将气体喷射至进气槽5内,经过进气槽5的进气孔51再进入到进气管4中,在进气槽5中,燃气可以首先和助燃气体进行预混,即初步混合,从而进气槽5对气体可以起到汇聚的作用,而且为燃气和助燃气体的初步混合提供了空间。
进一步地,进气管4内靠近进气孔51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贯穿侧壁的呈锥形的回气孔41,且回气孔41设置有多个,燃烧腔内产生的烟气能够通过回气孔41流入进气管4中。火排本体2与壳体1之间形成烟气通道72,即燃烧过程形成的烟气会通过烟气通道72,在回气孔41处进入进气管4。
具体地,锥形的回气孔41的大端处在进气管4的外壁上,小端处在进气管4的内壁上,即锥形孔的孔径由进气管4的外侧向进气管4的内侧逐渐变小,由于流速与横截面积呈反比,因此,烟气在通过回气孔41进入到进气管4内部的过程中流速是逐渐变快的,有助于烟气与燃气、助燃气体三者之间进行混合。
实施例五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组件,包括壳体1、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火排片和燃烧喷嘴7。其中,燃烧腔14设于壳体1内,燃烧腔14即燃气和助燃气体燃烧的空间。火排片设置有一个,且可拆卸连接在壳体1内部。火排片中的进气管4的另一端与燃烧腔14连通,可燃气体通过进气孔51进入到进气管4,之后沿进气管4的延伸方向流至燃烧腔14,经过点火部的打火后,燃气和助燃气体进行燃烧。
火排片与壳体1之间形成烟气通道72,即燃烧过程形成的烟气会通过烟气通道72,在回气孔41处进入进气管4。
此外,壳体1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与火排片的进气槽5对应的壳体槽13。
进一步地,壳体槽13处在壳体1的底部,由于气体质量较轻且容易扩散,不断鼓入的燃气由壳体1底部进入不容易造成浪费。进一步地,壳体槽13由壳体1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即进气槽5与壳体1是一体的,相较于后安装的进气槽5,这种方式密封性强,不易造成燃气的浪费。
燃烧喷嘴7设于壳体槽13内用于喷射燃气,燃烧喷嘴7上设有与火排片的进气槽5对应设置的喷射头71,燃烧喷嘴7能够通过喷射头71向对应的火排片的进气孔51喷射燃气,从而可以实现同步向两个进气孔51喷射燃气,即可以同时有更多的气体进入到两个进气管4内,然后运动至燃烧腔14。
进一步地,进气管4设置在火排片的内部,且设置有两个。每个进气管4的一端与对应的进气孔51连通,且另一端与燃烧腔连通。气体不是由喷射端直接向进气管4的进气端口进行喷射,而是将气体喷射至进气槽5内,经过进气槽5的进气孔51再进入到进气管4中,在进气槽5中,燃气可以首先和助燃气体进行预混,即初步混合,从而进气槽5对气体可以起到汇聚的作用,而且为燃气和助燃气体的初步混合提供了空间。
进一步地,进气管4内靠近进气孔51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贯穿侧壁的呈倾斜状的回气孔41,且回气孔41设置有多个,燃烧腔内产生的烟气能够通过回气孔41流入进气管4中。火排本体2与壳体1之间形成烟气通道72,即燃烧过程形成的烟气会通过烟气通道72,在回气孔41处进入进气管4。
具体地,回气孔41倾斜开设在进气管4的侧壁上,且回气孔41处在进气管4外壁的一端的位置低于处在进气管4内壁的一端,即回气孔41由进气管4的外侧向内侧向上倾斜设置,从而烟气通过回气孔41进入到进气管4内部后,烟气自身也会向远离进气孔51的一端运动,不会逆着燃气与助燃气体形成的气流进行运动。
实施例六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组件,包括壳体1、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火排片和燃烧喷嘴7。其中,燃烧腔14设于壳体1内,燃烧腔14即燃气和助燃气体燃烧的空间。火排片设置有一个,且可拆卸连接在壳体1内部。火排片中的进气管4的另一端与燃烧腔14连通,可燃气体通过进气孔51进入到进气管4,之后沿进气管4的延伸方向流至燃烧腔14,经过点火部的打火后,燃气和助燃气体进行燃烧。
火排片与壳体1之间形成烟气通道72,即燃烧过程形成的烟气会通过烟气通道72,在回气孔41处进入进气管4。
此外,壳体1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与火排片的进气槽5对应的壳体槽13。
进一步地,壳体槽13处在壳体1的底部,由于气体质量较轻且容易扩散,不断鼓入的燃气由壳体1底部进入不容易造成浪费。进一步地,壳体槽13由壳体1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即进气槽5与壳体1是一体的,相较于后安装的进气槽5,这种方式密封性强,不易造成燃气的浪费。
燃烧喷嘴7设于壳体槽13内用于喷射燃气,燃烧喷嘴7上设有与火排片的进气槽5对应设置的喷射头71,燃烧喷嘴7能够通过喷射头71向对应的火排片的进气孔51喷射燃气,从而可以实现同步向两个进气孔51喷射燃气,即可以同时有更多的气体进入到两个进气管4内,然后运动至燃烧腔14。
进一步地,进气管4设置在火排片的内部,且设置有两个。每个进气管4的一端与对应的进气孔51连通,且另一端与燃烧腔连通。气体不是由喷射端直接向进气管4的进气端口进行喷射,而是将气体喷射至进气槽5内,经过进气槽5的进气孔51再进入到进气管4中,在进气槽5中,燃气可以首先和助燃气体进行预混,即初步混合,从而进气槽5对气体可以起到汇聚的作用,而且为燃气和助燃气体的初步混合提供了空间。
进一步地,进气管4内靠近进气孔51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贯穿侧壁的回气孔41,且回气孔41设置有多个,燃烧腔内产生的烟气能够通过回气孔41流入进气管4中。火排本体2与壳体1之间形成烟气通道72,即燃烧过程形成的烟气会通过烟气通道72,在回气孔41处进入进气管4。
具体地,如图6回气孔41延伸至进气孔51的端面形成回气缺口45,即增大了烟气能够进入到进气管4的通道,从而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能够更加轻易的进入到进气管4内形成内循环,使得进气管4中的混合气体能够保持在低氧的环境中。
实施例七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组件,包括壳体1、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火排片和燃烧喷嘴7。其中,燃烧腔14设于壳体1内,燃烧腔14即燃气和助燃气体燃烧的空间。火排片设置有一个,且可拆卸连接在壳体1内部。火排片中的进气管4的另一端与燃烧腔14连通,可燃气体通过进气孔51进入到进气管4,之后沿进气管4的延伸方向流至燃烧腔14,经过点火部的打火后,燃气和助燃气体进行燃烧。
火排片与壳体1之间形成烟气通道72,即燃烧过程形成的烟气会通过烟气通道72,在回气孔41处进入进气管4。
此外,壳体1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与火排片的进气槽5对应的壳体槽13。
进一步地,壳体槽13处在壳体1的底部,由于气体质量较轻且容易扩散,不断鼓入的燃气由壳体1底部进入不容易造成浪费。进一步地,壳体槽13由壳体1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即进气槽5与壳体1是一体的,相较于后安装的进气槽5,这种方式密封性强,不易造成燃气的浪费。
燃烧喷嘴7设于壳体槽13内用于喷射燃气,燃烧喷嘴7上设有与火排片的进气槽5对应设置的喷射头71,燃烧喷嘴7能够通过喷射头71向对应的火排片的进气孔51喷射燃气,从而可以实现同步向两个进气孔51喷射燃气,即可以同时有更多的气体进入到两个进气管4内,然后运动至燃烧腔14。
进一步地,进气管4设置在火排片的内部,且设置有两个。每个进气管4的一端与对应的进气孔51连通,且另一端与燃烧腔连通。气体不是由喷射端直接向进气管4的进气端口进行喷射,而是将气体喷射至进气槽5内,经过进气槽5的进气孔51再进入到进气管4中,在进气槽5中,燃气可以首先和助燃气体进行预混,即初步混合,从而进气槽5对气体可以起到汇聚的作用,而且为燃气和助燃气体的初步混合提供了空间。
进一步地,进气管4内靠近进气孔51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贯穿侧壁的回气孔41,且回气孔41设置有多个,燃烧腔内产生的烟气能够通过回气孔41流入进气管4中。火排本体2与壳体1之间形成烟气通道72,即燃烧过程形成的烟气会通过烟气通道72,在回气孔41处进入进气管4。
如图8所示,进气管4的外壁上设置有导流板46,导流板46呈环形且围成圆台状,即导流板46套设在进气管4的外壁上。圆台形的导流板46的小端位于大端的上方,且小端与回气孔41对应设置。燃烧产生的烟气在通过回气孔41回流到进气管4之前,导流板46首相会对烟气起到汇聚的作用,然后导流板46会引导烟气顺着导流板46的内壁由下而上的通过回气孔41进入到进气管4内部,形成内回流即内循环。
实施例八
如图1和图2所示,两个进气管关于进气槽对称设置,进气管4包括进气部42和弯折部43。其中,进气部42的一端与对应的进气孔51连通,进气部42的另一端与弯折部43的一端相连,弯折部43的另一端沿着进气部42的延伸方向继续延伸且向上弯折。气体可以由进气部42流入进气管4,然后通过弯折部43流入燃烧腔。每个进气管4的进气部42的延伸方向,均与燃烧板3所处平面相平行,即处在不同进气管4的两个进气部42的延伸方向相反。至少部分所述弯折部43的横截面积大于进气部42的横截面积。在气体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流速与横截面积成反比,即气体流过横截面积较大的弯折部43时流速较慢,气体流速变慢有助于燃气、助燃气体以及烟气的充分混合,使混合气体处在低氧的环境中。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进气部42可以倾斜设置。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进气部42可以竖直设置。
实施例九
如图1、图2、图4、图6、图7和图8所示,进气管还包括:引射器44,引射器44设置在进气部42靠近进气孔51的位置,引射器44的管径沿由进气部42向弯折部43的方向逐渐减小。
由于在气体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流速与横截面积成反比,引射器44的管径沿由进气部42向弯折部43方向逐渐减小,使流过引射器44的气体流速变快,从而气体流过引射器44时引射器44不但会对气体起到汇聚的作用,而且会流速加快,即气体会很快的流过引射器44进入到进气部4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气体通过回气孔41流出到进气管4外,避免烟气无法进入进气管的内部。
实施例十
如图5所示,燃烧板3远离火排本体2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燃烧孔组6,每个燃烧孔组6均包括多个燃烧火孔61,燃烧火孔61的形状呈矩形。每个火排本体2与至少一个燃烧孔组6相对应设置。
实施例十一
如图2所示,燃烧器为水平式燃烧器,水平式燃烧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容易制造,且可以满足空间较低时的使用需求。
实施例十二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水装置,包括壳组件8、水箱9以及上述任一方案中的燃烧器,燃烧器和水箱9均设置在壳组件8的内部。其中,燃烧器设置在水箱9的下方,通过燃烧器对水箱9进行加热,然后供给用户使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水箱9设置在燃烧器的下方或侧面的位置。
此外,热水装置可包括换热器,换热器设置于燃气加热组件的燃烧腔内。换热器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水由进水口进入到换热器内,并在换热器内与燃烧腔内的高温烟气进行热交换,再由出水口流出,以为用户提供热水。
实施例十三
如图10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热水的燃气加热装置,包括壳组件8以及设于壳组件8内的燃烧器和风机12,燃烧器包括包括壳体1、火排本体2、燃烧板3和进气管4。其中,壳体1内设有燃烧腔,燃烧腔即供气体混合以及燃烧的空间。火排本体2设置有一个,且可拆卸连接在壳体1内部,燃烧板3设置在壳体1的顶部,即燃烧板3处在火排本体2的上方。此外,进气管4设置在火排本体2的内部,进气管4远离燃烧板3的一端形成有用于接收燃气的进气孔51,进气管4的另一端与燃烧腔连通,即进气孔51与燃烧板3处在火排本体2相对的两侧。
进一步地,进气管4内靠近进气孔51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贯穿侧壁的回气孔41,且回气孔41设置有多个,燃烧腔内产生的烟气能够通过回气孔41流入进气管4中。火排本体2与壳体1之间形成烟气通道72,即燃烧过程形成的烟气会通过烟气通道72,在回气孔41处进入进气管4。
燃烧器在燃烧腔内燃烧时,会产生一定量的烟气,此时烟气会由回气孔41进入到进气管4内,与进气管4内的燃气和空气混合。由于燃烧所产生的烟气内含氧量很低,所以进入进气管4后会降低进气管4内的气体的含氧量,使得燃烧器在燃烧时,燃烧的充分程度降低,进而使得燃烧器的火焰温度较低。
由于降低了燃烧器的火焰温度,所以减少了燃烧器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即NOX),进而减少了燃气加热组件的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以减少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减少了燃烧器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进而减少了氮氧化物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使得用户在使用燃气加热组件时更加安全可靠,提升了燃气加热组件使用的安全性。
由于设置在火排本体2上的回气孔41,无需增加额外的结构件即可实现燃气加热组件内烟气的内循环,进而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简化了燃气加热组件的结构,降低了燃气加热组件的成本。并且由于无需增加额外的结构件,进而减小燃气加热组件的体积,减少燃气加热组件对空间的占用。
具体地,燃烧器所产生的氮氧化物中,90%以上的氮氧化物为热力型氮氧化物,即在高温下生成的氮氧化物,温度与空气是影响热力型氮氧化物的主要因素,可近似为线性关系。因此,在进气管道内掺加烟气,可降低可燃混合气体的氧气浓度,低氧燃烧会使燃烧释热率降低,传统燃烧中小体积瞬间高温释热现象将不存在,从而抑制了热力型氮氧化物的生成。
在未向进气管4内混入烟气之前,燃烧器燃烧后产生的氮氧化物的浓度在80ppm(parts per million,百万分比浓度)至100ppm之间,向进气管4内通入烟气后,使得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在36mg/kWh(毫克/千瓦时)以下,满足欧洲标准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小于等于56mg/kWh的标准,以及国家标准中氮氧化物排放量小于等于70ppm的标准。
向进气管4内混入烟气后,控制火焰温度在1350度至1500度之间,经实验验证,在火焰温度小于1350度时,燃烧器燃烧所产生一氧化碳的量急剧上升,在火焰温度大于1500度时,燃烧器燃烧所产生氮氧化物的量或急剧上升,所以控制燃烧器的火焰温度在1350度至1500之间,即可避免燃烧器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也可避免燃烧器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
并且,在烟气中会存在一定量的一氧化碳,由于回气孔41的设置,可将携带有一氧化碳的烟气重新排至进气管4内,故而再次燃烧时可将一氧化碳燃烧形成二氧化碳,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安全隐患。
实施例十四
在实施例十二的基础上,如图10和图11所示,壳体1的底壁与隔板81围设出进气通道,风机12向进气通道内送风,进而提升燃烧器的燃烧效率。在保证燃烧器具备相同加热效率时,可有效地减小燃烧器的体积,进而减小燃气加热组件对空间的占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在壳体1顶部设置有排气口,排气管11安装于排气口处,换热器设置于燃烧器与排气口之间,使得燃烧器所产生的烟气一部分回流至回气孔41处,另一部分与换热器换热后,排出热水器。
在排气管11外套设有回气管10,排气管11位于回气管10的内部,进而减少热水器对空间的占用。排气管11内部的空间用于排出燃烧器所产生的废气;回气管10与排气管11之间的间隙用于导入室外或烟道内的空气。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风机12设于排气管11处,在风机12的作用下,可向外送风以使得壳组件8内形成负压,进而使得外部空气会通过进气管4流入燃烧器。根据本发明的燃烧器和热水装置的实施例,通过在进气管靠近进气孔的位置开设回气孔,利用回流的烟气使进气管处在低氧环境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热力型氮氧化物的生成,进而实现低氮排放。
根据本发明的燃烧器和热水装置的实施例,通过设置进气槽,气体不是由喷射端直接向进气管的进气端口进行喷射,而是将气体喷射至进气槽内,经过进气槽的进气孔再进入到进气管中,在进气槽中,燃气可以首先和助燃气体进行预混,即初步混合,从而进气槽对气体可以起到汇聚的作用,而且为燃气和助燃气体的初步混合提供了空间通过在在进气管靠近进气孔的位置开设回气孔,利用回流的烟气使进气管处在低氧环境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热力型氮氧化物的生成,进而实现低氮排放。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火排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火排本体,所述火排本体上开设有进气槽,所述进气槽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开设有进气孔;
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气孔和燃烧腔相连通,
其中,经所述进气孔流入所述进气管的可燃气体能够沿所述进气管的延伸方向,流向至所述燃烧腔中位于所述火排本体的上部的部分,所述进气管内靠近所述进气孔的一端的侧壁上设有贯穿所述侧壁的回气孔,所述燃烧腔内产生的烟气能够通过所述回气孔流入所述进气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排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包括:
进气部,所述进气部的一端形成所述进气孔;
弯折部,与所述进气部相连,所述弯折部的一端与所述进气部相连,另一端沿所述进气部的延伸方向延伸且向上弯折形成,
其中,燃气由所述进气部流入所述进气管,并通过所述弯折部流入所述燃烧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排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进气管关于所述进气槽对称设置,所述火排片还包括:
燃烧板,设于所述火排本体的顶部,所述弯折部远离所述进气部的一端连通至所述燃烧板,每个所述进气管通过所述燃烧板与所述燃烧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排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板远离所述进气管的一侧设有燃烧孔组,所述燃烧孔组包括至少一个燃烧火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火排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孔组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燃烧火孔的形状呈矩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排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进气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燃烧板所处平面相平行,且两个所述进气部的延伸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排片,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弯折部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进气部的横截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排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还包括:
引射器,设于所述进气部内,且所述引射器靠近所述进气孔设置,
其中,所述引射器的管径沿由所述进气部向所述弯折部的方向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火排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气孔延伸至所述进气孔的端面形成回气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火排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一端与所述回气孔对应设置,另一端沿所述进气管的径向向外弯折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火排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气孔的数量为多个。
12.一种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燃烧腔;
多个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火排片,所述火排片的进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燃烧腔相连通,所述壳体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与所述火排片的进气槽对应的壳体槽;
燃烧喷嘴,设于所述壳体槽内,所述燃烧喷嘴上设有与所述火排片的进气槽对应设置的喷射头,所述燃烧喷嘴能够通过所述喷射头向对应的所述火排片的进气孔喷射燃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燃烧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火排片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烟气通道;和/或
多个火排片中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火排片之间形成烟气通道。
14.一种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组件,所述壳组件内设有水箱;
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燃烧器组件,与所述水箱对应设于所述壳组件内。
CN202011068754.2A 2020-09-30 2020-09-30 火排片、燃烧器组件和热水装置 Pending CN1143530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8754.2A CN114353081A (zh) 2020-09-30 2020-09-30 火排片、燃烧器组件和热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8754.2A CN114353081A (zh) 2020-09-30 2020-09-30 火排片、燃烧器组件和热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53081A true CN114353081A (zh) 2022-04-15

Family

ID=81089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68754.2A Pending CN114353081A (zh) 2020-09-30 2020-09-30 火排片、燃烧器组件和热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5308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618286U (zh) 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05504983U (zh) 一种助燃风引射式炉内烟气再循环低氮燃烧器
CN107036128B (zh) 一种燃气轮机燃烧室
CN218033135U (zh) 浓淡燃烧器和燃气家用电器
CN109404907A (zh) 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CN109899786A (zh) 无焰低氮燃烧器及无焰低氮燃烧方法
CN214120035U (zh) 燃烧器及燃气设备
JPH0814565A (ja) ガスタービン燃焼器
CN114353081A (zh) 火排片、燃烧器组件和热水装置
CN114811582A (zh) 一种双旋流低氮燃烧器
WO2020221366A1 (zh) 燃烧组件和壁挂炉
CN114353079A (zh) 火排片、燃烧器组件和热水装置
US11988378B2 (en) Burner and assembly of compact burners
CN114353083A (zh) 喷嘴、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CN114110589A (zh) 喷嘴、燃烧器和燃气热水器
CN216047648U (zh) 一种附墙火焰气体燃烧器
CN114353080A (zh) 火排片、燃烧器组件和热水装置
CN219045746U (zh) 一种低氮燃烧器
CN219530848U (zh) 一种空气分级燃烧器
CN212408662U (zh) 火排片、燃烧室组件和热水器
CN214664399U (zh) 半预混式悬浮火焰燃烧装置
CN211176778U (zh) 一种低氮燃烧装置
CN113803718B (zh) 一种附墙火焰气体燃烧器及工艺
CN219389722U (zh) 一种预混燃烧防回火旋流低氮燃烧器
CN217274130U (zh) 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