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35664A - 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35664A
CN114335664A CN202111571670.5A CN202111571670A CN114335664A CN 114335664 A CN114335664 A CN 114335664A CN 202111571670 A CN202111571670 A CN 202111571670A CN 114335664 A CN114335664 A CN 1143356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piec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piece assembly
subassembly
bo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716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7167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35664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356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56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电化学装置包括电极组件、壳体、保护膜以及粘结件,电极组件包括极耳以及收容于壳体内的极片组件,极片组件与极耳连接,保护膜围绕于极片组件的外表面上,粘结件的一端面粘结于保护膜背离极片组件的一端面,粘结件的另一端面粘结于壳体,保护膜上设有第一镂空区域,粘结件覆盖第一镂空区域。如此,在跌落时,粘结件阻碍极片组件直接冲击壳体的封装处,降低极片组件冲开壳体的封装处的风险,同时,粘结件超出第一镂空区域的部分粘结在保护膜上,避免了粘结件直接粘结在极片组件上,降低了电化学装置跌落时粘结件对极片组件的剪切力,降低极片组件被撕裂的风险,提高了电化学装置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芯是许多电子设备常用到的部件,其用于为电子设备提供电能。一般地,电芯包括电极组件以及用于封装电极组件的壳体,电极组件包括多个极片以及隔离膜。然而,电极组件直接封装至壳体内,当电芯跌落时,电极组件与壳体之间相对移动,容易导致极片冲开壳体的封装处,从而导致电芯失效,由此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的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电极组件、壳体、保护膜以及粘结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极片组件以及极耳,所述极片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内,并且所述极片组件与所述极耳连接,所述保护膜围绕于所述极片组件的外表面上,所述粘结件的一端面粘结于所述保护膜背离所述极片组件的一端面,所述粘结件的另一端面粘结于所述壳体,所述保护膜上设有第一镂空区域,所述粘结件覆盖所述第一镂空区域。
通过粘结件的一端面中部分透过第一镂空区域与极片组件粘结,粘结件的另一端面与壳体粘结,可以使得极片组件与壳体相对固定,避免跌落时极片组件直接冲撞壳体,同时粘结件超出第一镂空区域的边缘部分粘结于保护膜上,可以降低粘结件对极片组件的剪切力,防止过大的剪切力造成极片组件被撕裂。
可选地,所述保护膜设置成围绕所述极片组件的整个外周面。
保护膜设置成围绕极片组件的整个外周面,可以更好地束紧极片组件,避免极片组件中各极片之间相对滑移。
可选地,所述保护膜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镂空区域,所述极片组件包括两个相对的主表面,所述保护膜包括分别与两个所述主表面相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镂空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的至少一个侧边处。
设置第二镂空区域,有利于电解液的流通,以便更好地浸润极片组件。
可选地,所述第二镂空区域还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一个侧边处。
第二部分也设置镂空区域,使得电解液在极片组件表面的流通性更好,有利于离子的移动。
可选地,所述保护膜包括第一端边以及与所述第一端边相邻设置的第二端边,所述第二镂空区域设于所述第一端边的边缘,且所述镂空区域的端部距离所述第二端边的最小距离为d1,所述d1满足:d1≥5mm。
可选地,所述保护膜包括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各角位的四个角位膜部,各个所述角位膜部分别用于包裹所述极片组件的角位。
角位膜部能够保护极片组件的角位,避免极片组件的角位破损。
可选地,沿第一方向,所述极片组件的长度为L1,所述粘结件的长度为L2,所述L2≥1/3L1,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极耳伸出所述极片组件的方向,或者,以极片组件的厚度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为同时垂直于所述极耳伸出所述极片组件的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
极片组件的长度为L1,粘结件的长度为L2,L2≥1/3L1,可以使得粘结件与壳体之间粘结更加紧密的同时,还能加强粘结件与保护膜的粘结强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镂空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截面形状包括半圆弧形或半椭圆弧形,,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极耳伸出所述极片组件的方向;或者,以极片组件的厚度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为同时垂直于所述极耳伸出所述极片组件的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
可选地,所述粘结件于所述保护膜的表面的正投影中,所述粘结件的外周缘与所述第一镂空区域各自相对的外周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2,d2≥3mm。
可选地,所述保护膜被配置成通过在85℃-100℃加热而收缩的热缩膜。
采用热缩膜,利用其受热收缩的特性,可以实现快速裹紧极片组件的效果,有利于加快生产效率,同时,将温度控制在85℃-100℃,有利于保证极片组件的表面平整度,避免温度过高而导致极片组件的表面变形。
本申请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电化学装置,包括电极组件、壳体、保护膜以及粘结件,电极组件包括极片组件以及极耳,极片组件收容于壳体内,并且极片组件与极耳连接,保护膜围绕于极片组件的外表面上,粘结件的一端面粘结于保护膜背离极片组件的一端面,粘结件的另一端面粘结于壳体,其中,保护膜上设有第一镂空区域,粘结件覆盖第一镂空区域。如此,当电化学装置跌落时,粘结件可以阻碍极片组件直接冲击壳体的封装处,降低了极片组件冲开壳体的封装处的风险,同时,粘结件超出第一镂空区域的部分粘结在保护膜上,避免了粘结件直接粘结在极片组件上,降低了电化学装置跌落时粘结件对极片组件的剪切力,防止过大的剪切力造成极片组件被撕裂,提高了电化学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电化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去掉壳体后的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图3是图2中极片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另一实施例中的极片组件的剖视图;
图6是保护膜套设于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粘结件粘贴于保护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的后视图;
其中:100、电化学装置;10、壳体;12、主体;14、顶封部;16、侧封部;20、电极组件;22、极片组件;222、第一主表面;224、第二主表面;226、侧面;2202、第一极片;2204、第二极片;2206、隔离膜;24、极耳;242、第一极耳;244、第二极耳;30、保护膜;301、第一镂空区域;302、第二镂空区域;3011、第一边;3012、第二边;401、第三边;402、第四边;32、第一部分;321、第一端边;322、第二端边;34、第二部分;36、角位膜部;38、第三部分;40、粘结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化学装置100,包括壳体10、电极组件20、保护膜30以及粘结件40,所述电极组件20收容于所述壳体10,所述保护膜30安装于所述电极组件20,所述粘结件40的一端面粘结于所述保护膜30背离所述极片组件22的一端面,所述粘结件40的另一端面粘结于所述壳体10。如此,当电化学装置100跌落时,所述粘结件40可以阻碍所述电极组件20直接冲击所述壳体10的封装处,降低了所述电极组件20冲开所述壳体10的封装处的风险,提高了所述电化学装置100的稳定性。这里要说明的是,所述电化学装置100可以是软包电芯,也可以是硬壳电芯。
以软包电芯为例,所述壳体10包括主体12、顶封部14以及两个侧封部16,所述顶封部14以及两个所述侧封部16均自所述主体12延伸而形成,所述顶封部14位于两个所述侧封部16之间,其中,所述主体12具有用于收容电极组件20的收容腔,所述顶封部14以及两个所述侧封部16均为所述壳体10的封印之处。
请结合图3-5,所述电极组件20,包括极片组件22以及极耳24,所述极耳24与所述极片组件22连接。其中,所述极片组件22包括第一主表面222、第二主表面224以及侧面226,所述第一主表面222与所述第二主表面224为所述极片组件22最外端相对设置的两主表面,所述侧面226连接所述第一主表面222以及所述第二主表面224。
可理解的,一方面,所述极片组件22可以采用卷绕式,如图4所示,所述极片组件22包括第一极片2202、第二极片2204以及隔离膜2206,所述隔离膜2206位于所述第一极片2202与所述第二极片2204之间,所述第一极片2202、所述隔离膜2206以及所述第二极片2204叠置且卷绕,此时所述第一主表面222以及第二主表面224分别为卷绕后极片组件22的两个平坦的表面,所述侧面226呈曲面态,所述极片组件22的厚度方向为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主表面222以及所述第二主表面224的方向。
应当理解的,虽然图3与图4示出的极片组件22的形状为卷绕式的,但本申请的极片组件22并不局限于图中示出的卷绕式,其还可以其它的形式,例如,所述极片组件22还可以采用叠片式,如图5所示,所述极片组件22包括多个第一极片2202、多个第二极片2204以及多个隔离膜2206,一所述第一极片2202与一所述第二极片2204之间设置一所述隔离膜2206,所述第一极片2202、所述隔离膜2206以及所述第二极片2204沿着厚度方向堆叠,此两种方式均可适用于本申请的极片组件22。
所述极耳24包括第一极耳242以及第二极耳244,所述第一极耳242与所述第一极片2202连接,所述第二极耳244与所述第二极片2204连接,所述第一极耳242与所述第二极耳244的极性相异。
请再次参阅图2,所述保护膜30,包括第一部分32、第二部分34、四个角位膜部36以及四个第三部分38,所述第一部分32与所述第二部分34为相对的两个部分,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部分38之间设置一所述角位膜部36,所述角位膜部36连接所述第一部分32以及所述第二部分34,所述第一部分32用于包覆所述极片组件22的第一主表面222,所述第二部分34用于包覆所述极片组件22的第二主表面224,所述角位膜部36用于包覆所述极片组件22的角位。如此,所述保护膜30包覆所述极片组件22,可以增强对电极组件20的束缚,避免极片组件22的多个极片之间相互偏移,同时还能对极片组件22的角位起到保护效果,避免所述电化学装置100跌落时所述壳体10受所述极片组件22的角位撞击而破损。
所述粘结件40,其一端面粘结于所述保护膜30背离所述极片组件22的一端面上,另一端面粘结于所述主体12,由此所述极片组件22与所述壳体10之间相对固定,所述粘结件40可阻碍所述极片组件22于所述壳体10内移动,避免了所述电化学装置100跌落过程中所述极片组件22直接撞击到所述壳体10的封印处。应当理解的是,所述粘结件40可以是热熔胶纸,也可以是表面具有粘结性的其它零件,只要不与所述壳体10内的电解液发生化学反应即可。
通过上述结构,所述电化学装置100在跌落时,由于所述粘结件40的粘结作用,所述极片组件22与所述壳体10相对固定,避免了极片组件22直接撞击所述壳体10的封印处,降低了电化学装置100的封印处被冲开的风险。
请结合图2与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膜30设有第一镂空区域301,所述粘结件40的一端面覆盖所述第一镂空区域301,并且所述粘结件40的外周缘粘结于所述保护膜30,所述粘结件40位于所述第一镂空区域301上的部分可直接接触所述极片组件22,从而使所述极片组件22通过所述粘结件40粘结于所述壳体10。可理解的,所述第一镂空区域301的形状可以有多种,如多边形或者圆形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镂空区域301的形状呈矩形状,所述粘结件40的形状亦呈矩形状,且所述粘结件40于所述保护膜30的表面的正投影中,所述粘结件40的外周缘与所述第一镂空区域301各自相对的外周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2,d2≥3mm,具体的,所述第一镂空区域301包括第一边3011以及与所述第一边3011相邻的第二边3012,所述粘结件40包括第三边401以及与所述第三边401相邻的第四边402,所述第一边3011与所述第三边401这两个边为所述第一镂空区域301与所述粘结件40相对的周缘边,所述第二边3012以及所述第四边402也是相对的周缘边,所述第一边3011与第三边401的间距为d2,所述第二边3012与所述第四边402的间距亦为d2
下面对电化学装置100的粘结件40的外周缘与第一镂空区域301的各自对应的外周缘之间具有不同间距d2时进行测试,测试条件具体为:电化学装置在室温下满充,并在距离障碍物(如地面)1.5m处跌落,跌落工况包括六个端面以及四个角位分别碰撞障碍物,每种跌落方式重复试验3轮,跌落试验后即时测量电化学装置的压降,所得试验结果如下表1:
表1不同间距d2的电化学装置跌落测试结果表
Figure BDA0003423962390000081
可以理解的,当所述电化学装置100跌落后,若所述粘结件40的外周缘与所述保护膜30之间的粘结力不够时,则跌落时所述粘结件40的外周缘与所述保护膜30脱离,而所述粘结件40位于所述第一镂空区域301的部分仍与所述壳体10处于粘结状态,在后续几次的跌落试验中所述壳体10与所述极片组件22表面因具有相对移动的趋势而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撕裂。
跌落测试后,将不同组的电化学装置100的壳体10分别拆开,并使所述粘结件40与所述极片组件22表面分离,以观察所述极片组件22表面撕裂情况,在此处实验结果中,共出现了线状撕裂、轻微撕裂以及无撕裂三种情况。其中,上述几组电化学装置100中,所述粘结件40与所述极片组件22表面分离时的分离阻力F不同,出现线状撕裂情况的电化学装置100的分离阻力F1较小,而出现轻微撕裂情况的电化学装置100的分离阻力F2一般,而无撕裂情况的电化学装置100的分离阻力F3较大,F1<F2<F3
线状撕裂是指极片组件22表面与粘结件40粘贴的边缘处出现线状的明显撕裂,且撕裂长度超过粘结件40粘结的长度。轻微撕裂是指极片组件22表面与粘结件40粘结的边缘出现细短的撕裂,且撕裂的长度小于粘结件40粘结的长度。平均即时压降是指在多次跌落后测量电化学装置100的压降的总和的平均值,压降越低代表电化学装置100内部出现短路的情况越少,电化学装置100越稳定。
由表1,d2不同,所述粘结件40与所述壳体10之间的粘结力也不同,粘结力越大,越不容易出现撕裂,且当d2≥3mm时,所述壳体10与所述极片组件22在跌落时二者之间的剪切力越小,从而所述粘结件40与所述极片组件22表面分离时无撕裂情况。
应当理解的是,在所述电化学装置100跌落的过程中,所述壳体10先撞击到障碍物后逐渐反弹,而所述极片组件22与所述壳体10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极片组件22将相对于所述壳体10具有移动的趋势,从而在粘结件40的外周缘处将产生剪切力,由于所述粘结件40的外周缘是粘结于所述保护膜30的表面而并非粘结于极片组件22,因此所述粘结件40并不会对所述极片组件22直接撕扯,降低了所述极片组件22表面被撕毁的风险。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第一方向X,所述极片组件22的长度为L1,所述粘结件40的长度为L2,L2≥1/3L1,以便于所述粘结件40提供足够的粘结力,避免所述电化学装置100受到轻微撞击力后所述极片组件22相对所述壳体10随意移动,有益于提高所述电化学装置100结构的稳定性。其中,如图7中示出的,所述第一方向X为所述极耳24伸出所述极片组件22的方向。此外,在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以所述极片组件22的厚度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也可以是同时垂直于所述极耳24伸出所述极片组件22的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此时所述粘结件40的长度为在第一方向上的最短边的长度,同样满足大于或等于所述极片组件22的长度的三分之一。
下面对电化学装置100的粘结件40具有不同长度L2时进行测试,测试条件具体为:电化学装置在室温下满充,并在距离障碍物(如地面)1.5m处跌落,跌落工况包括六个端面以及四个角位分别碰撞障碍物,每种跌落方式重复试验3轮,跌落试验后即时测量电化学装置的压降,所得试验结果如下表2:
表2不同L2取值的电化学装置的跌落测试结果表
组别 L<sub>2</sub>(mm) 极片组件表面撕裂情况 出现撕裂个数 实验个数 平均即时压降 跌落通过率
01 1/5L<sub>1</sub> 完全撕裂 8 10 10.8mv 20%
02 1/4L<sub>1</sub> 明显撕裂 8 10 10.5mv 20%
03 1/3L<sub>1</sub> 轻微撕裂 2 10 9.8mv 80%
04 1/2L<sub>1</sub> 轻微撕裂 1 10 9.20mv 90%
05 2/3L<sub>1</sub> 无撕裂 0 10 8.4mv 100%
跌落测试后,将不同组的电化学装置100的壳体10分别拆开,并使所述粘结件40与所述极片组件22表面分离,以观察所述极片组件22表面撕裂情况,在此处实验结果中,共出现了完全撕裂、明显撕裂、轻微撕裂以及无撕裂共四种情况。完全撕裂是指极片组件22表面与粘结件40粘贴的边缘处全部被撕裂开。明显撕裂是指极片组件22表面与粘结件40粘贴的边缘处部分被撕裂开。轻微撕裂是指极片组件22表面与粘结件40粘结的边缘部分轻微被撕开。无撕裂是指指极片组件22表面与粘结件40粘结的区域平整且完好。其中,轻微撕裂的撕裂程度比明显撕裂的撕裂程度要小,即极片组件22表面与粘结件40粘结的边缘撕裂的长度要短且区域更小。
由表2可知,当L2≥1/3L1时,所述极片组件22与所述壳体10之间在所述粘结件40的作用下粘结得更加牢固,使得在跌落时所述极片组件22与所述壳体10之间相对移动距离小或不移动,降低了极片组件22表面被撕裂的风险,有利于电化学装置100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X,所述第一镂空区域301的截面形状包括半圆弧形或者半椭圆弧形,当然,所述第一镂空区域301的截面形状还可以是其它的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膜30被配置成围绕所述极片组件22的整个外周面,即所述第一主表面222、第二主表面224以及四个侧面226均被所述保护膜30包覆。在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膜30被配置成围绕所述极片组件22的所有外周的一部分,同时为了能降低所述极片组件22表面被撕毁的风险,所述保护膜30需设置所述第一镂空区域301,使得所述粘结件40可与所述极片组件22接触并粘结,同时所述粘结件40的外周缘不与极片组件22接触。
如图6与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膜30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镂空区域302,所述第二镂空区域302设于所述第一部分32的至少一个侧边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32的四个侧边均设有所述第二镂空区域302,所述第二镂空区域302有利于电解液进入所述极片组件22,以更好地实现电解液浸润所述极片组件22。应当理解的是,所述第二镂空区域302的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可以是月牙形、矩形、椭圆形等,只要能使部分所述极片组件22的部分表面显露在所述保护膜30之外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分32包括第一端边321以及与所述第一端边321相邻设置的第二端边322,所述第一端边321的边缘设有所述第二镂空区域302,且所述第二镂空区域302的端部与所述第二端边322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1,d1≥5mm。此外,所述第一部分32的第二端边322的边缘亦可设置所述第二镂空区域302,且所述第二端边322边缘处的第二镂空区域302的端部与所述第二端边322相邻的其它端边的距离亦为d1
下面是电化学装置100的角位膜部36具有不同尺寸时的跌落测试结果表,即d1具有不同取值时所进行的跌落测试结果表,测试条件为:电化学装置100在室温下满充,并在距离障碍物(如地面)1.5m处跌落,跌落工况包括六个端面以及四个角位分别碰撞障碍物,每种跌落方式重复试验3轮,跌落试验后即时测量电化学装置100的压降,所得试验结果如下表3:
表3不同的d1取值的电化学装置的跌落测试结果表
Figure BDA0003423962390000111
跌落测试后,将不同组的电化学装置100的壳体10分别拆开,所述粘结件40与所述极片组件22表面分离,并将保护膜30拆开,以观察所述极片组件22角位的破损情况,在此处实验结果中,共出现了明显破损、轻微破损以及无撕裂共三种情况。明显破损是指所述极片组件22的角位处存在明显挤压变形。轻微破损是指所述极片组件22的角位处存在轻微挤压但变形不明显。无破损是指所述极片组件22的角位处无挤压变形的情况。
由表3结果可知,当d1≥5mm时,所述极片组件22的角位在此次跌落测试中无破损,表明满足此尺寸要求的角位膜部36能够对所述极片组件22的角位起到较好的保护效果,避免所述极片组件22的角位跌落后变形而导致第一极片2202与第二极片2204接触造成短路。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镂空区域302还设于所述第二部分34的至少一个侧边处,即可以是所述第二部分34的一个侧边设置有所述第二镂空区域302,也可以是所述第二部分34的多个侧边设置有所述第二镂空区域302,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可理解的,所述第二部分34设置的所述第二镂空区域302越多,电解液进入所述保护膜30内与所述极片组件22接触的效率就越高,可以提高离子传导的效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34的四个侧边均设置有所述第二镂空区域302,有利于电解液的流通,便于离子的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膜30被配置成通过85℃-100℃加热而收缩的热缩膜,以便于可以快速地实现包裹所述极片组件22。同时在此温度区间内,所述极片组件22不因温度过高而导致变形,有利于保持所述极片组件22表面的平整。具体加工时,所述热缩膜先套设于极片组件22的整个外周,然后提供85℃-100℃的温度环境,所述热缩膜在受热后收缩,以起到裹紧极片组件22的作用,避免所述极片组件22的多个极片之间相互滑移。
应当理解的,所述保护膜30除了可以是通过受热后收缩的热缩膜以外,还可以是其它的可缩性膜,此处并不限定,只要能实现为所述极片组件22提供保护作用即可。
在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所述电化学装置100为硬壳电池,所述电化学装置100还包括极柱组件(图未示),所述极柱组件包括第一极柱以及第二极柱,所述第一极柱以及所述第二极柱均安装于所述壳体10,并且所述第一极柱以及所述第二极柱均部分裸露于所述壳体10外,所述第一极耳242与所述第一极柱连接,所述第二极耳244与所述第二极柱连接。在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所述电化学装置100还包括极柱以及绝缘件,所述壳体10采用金属制成,此时所述壳体10与所述第一极耳连接,所述第二极耳244与所述极柱连接,所述极柱安装于所述壳体10,且所述绝缘件设于所述极柱外表面,以使得所述极柱与所述壳体绝缘,此时所述壳体10作为电化学装置的另一极柱。
通过上述结构,所述电化学装置100在跌落的过程中,所述粘结件40可以阻碍所述极片组件22直接冲击所述壳体10的封装处,降低了所述极片组件22冲开所述壳体10的封装处的风险,同时,所述粘结件40超出所述第一镂空区域301的部分粘结在所述保护膜30上,避免了所述粘结件40直接粘结在所述极片组件22上,降低了电化学装置100跌落时所述粘结件40对所述极片组件22的剪切力,防止过大的剪切力造成所述极片组件22被撕裂,提高了所述电化学装置100的稳定性。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化学装置100,所述电子设备设置有用于收容电化学装置100的收容腔(图未示),所述电化学装置100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电化学装置100用于供应电能。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笔记本电脑或者智能手表等,此外,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可以是电动车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电化学装置,包括电极组件以及壳体,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极片组件以及极耳,所述极片组件收容于所述壳体内,并且所述极片组件与所述极耳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化学装置还包括保护膜以及粘结件,所述保护膜围绕于所述极片组件的外表面上,所述粘结件的一端面粘结于所述保护膜背离所述极片组件的一端面,所述粘结件的另一端面粘结于所述壳体,所述保护膜上设有第一镂空区域,所述粘结件覆盖所述第一镂空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设置成围绕所述极片组件的整个外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镂空区域,所述极片组件包括两个相对的主表面,所述保护膜包括分别与两个所述主表面相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镂空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的至少一个侧边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镂空区域还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一个侧边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包括第一端边以及与所述第一端边相邻设置的第二端边,所述第二镂空区域设于所述第一端边的边缘,且所述第二镂空区域的端部距离所述第二端边的最小距离为d1,所述d1满足:d1≥5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包括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各角位的四个角位膜部,各个所述角位膜部分别用于包裹所述极片组件的角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极片组件的长度为L1,所述粘结件的长度为L2,所述L2≥1/3L1,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极耳伸出所述极片组件的方向,或者,以极片组件的厚度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为同时垂直于所述极耳伸出所述极片组件的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镂空区域沿第一方向的截面形状包括半圆弧形或半椭圆弧形,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极耳伸出所述极片组件的方向;或者,以极片组件的厚度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为同时垂直于所述极耳伸出所述极片组件的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件于所述保护膜的表面的正投影中,所述粘结件的外周缘与所述第一镂空区域各自相对的外周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2,d2≥3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膜被配置成通过在85℃-100℃加热而收缩的热缩膜。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CN202111571670.5A 2021-12-21 2021-12-21 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43356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71670.5A CN114335664A (zh) 2021-12-21 2021-12-21 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71670.5A CN114335664A (zh) 2021-12-21 2021-12-21 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5664A true CN114335664A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54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71670.5A Pending CN114335664A (zh) 2021-12-21 2021-12-21 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35664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487567U (zh) * 2019-03-01 2019-10-11 杭州捷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且绝缘性高的电池模组
CN113078392A (zh) * 2021-03-30 2021-07-06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WO2021134788A1 (zh) * 2020-01-03 2021-07-08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097430A (zh) * 2021-03-30 2021-07-0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097571A (zh) * 2021-03-30 2021-07-0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348580A (zh) * 2019-12-16 2021-09-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
CN113728493A (zh) * 2021-02-09 2021-11-30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728486A (zh) * 2021-02-09 2021-11-30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745630A (zh) * 2021-08-27 2021-12-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电化学装置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装置
CN113782805A (zh) * 2021-08-27 2021-12-10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9487567U (zh) * 2019-03-01 2019-10-11 杭州捷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且绝缘性高的电池模组
CN113348580A (zh) * 2019-12-16 2021-09-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
WO2021134788A1 (zh) * 2020-01-03 2021-07-08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728493A (zh) * 2021-02-09 2021-11-30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728486A (zh) * 2021-02-09 2021-11-30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078392A (zh) * 2021-03-30 2021-07-06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N113097430A (zh) * 2021-03-30 2021-07-0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097571A (zh) * 2021-03-30 2021-07-0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745630A (zh) * 2021-08-27 2021-12-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电化学装置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装置
CN113782805A (zh) * 2021-08-27 2021-12-10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07195B (zh) 一种叠片式柔性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US10658638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US20210126325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econdary battery
CN214589035U (zh) 一种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WO2020083278A1 (zh) 集流构件、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2867934A (zh) 用于二次电池的安全装置以及具有该安全装置的二次电池
WO2021143481A1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CN214477801U (zh) 一种电芯、电池包以及用电设备
CN210897449U (zh) 电芯模组
CN210040423U (zh) 二次电池
CN216389481U (zh) 二次电池
CN104241591A (zh) 二次电池及包括该二次电池的二次电池组
CN112133876A (zh) 电池及终端设备
CN113285148A (zh) 一种电池
CN112424985A (zh) 袋壳体以及制造包括该袋壳体的袋型二次电池的方法
EP2348557A1 (en) Secondary battery
JP7025795B2 (ja) 最外郭電極の構造及び集電体の材質により使用安全性が向上した電極組立体並びに前記電極組立体を有する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20173900A (ja) ラミネート型電池
JP7145624B2 (ja) ラミネート型電池
CN112968257A (zh) 一种电芯、电池包以及用电设备
CN114335664A (zh) 电化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KR20050020894A (ko) 전극탭을 캔의 단변부에 위치시킨 이차전지
JP2001313012A (ja) 電池パック
CN115380397A (zh) 电池组件、应用所述电池组件的电池及电子装置
CN104347844B (zh) 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可再充电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