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26189A -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26189A
CN114326189A CN202111641246.3A CN202111641246A CN114326189A CN 114326189 A CN114326189 A CN 114326189A CN 202111641246 A CN202111641246 A CN 202111641246A CN 114326189 A CN114326189 A CN 1143261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panel
functional
display device
cover plate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412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26189B (zh
Inventor
丁晓源
王徐鹏
杨德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Tianm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4124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2618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26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26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261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261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包括设置于盖板朝向显示面板一侧的电磁防护功能层,电磁防护功能层接地设置,其中,电磁防护功能层包括第一功能部、第二功能部和第三功能部,第一功能部对应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设置,以实现显示面板的静电释放,第二功能部对应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设置,以实现显示面板的电磁屏蔽,第三功能部环绕显示面板外围设置,以将盖板表面的静电迅速导出,避免将静电引入显示面板。通过分别对应显示装置的各个区域来针对性地设计功能部,从而在不影响显示装置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实现更好的静电释放和电磁屏蔽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显示装置的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内部会产生静电,所产生的静电如果得到不及时地释放,就会在显示装置内积累,当静电积累到一定量时,会发生瞬间放电,产生大电流,这就是ESD(Electro Static Discharge,静电释放)现象。此外,显示装置自身工作过程中,也会产生电磁波,而对其他部分或外部设备或外部其它设备造成干扰,而产生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能够便于电磁防护功能层的制备,同时能够在不影响显示装置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实现更好的静电释放和电磁屏蔽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盖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所述盖板包括第一区域和围绕所述第一区域分布的第二区域,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区域重叠;电磁防护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电磁防护功能层接地设置;其中,所述电磁防护功能层包括第一功能部、第二功能部和第三功能部,所述第一功能部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部分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功能部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部分所述非显示区,所述第三功能部在所述盖板上的投影至少覆盖部分所述第二区域。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盖板和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盖板包括第一区域和围绕所述第一区域分布的第二区域,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盖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分区涂布第一功能部、第二功能部和第三功能部对应的涂层材料,所述第一功能部对应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功能部对应所述非显示区,所述第三功能部对应所述第二区域;将所述盖板盖合所述显示面板。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设置于盖板朝向显示面板一侧的电磁防护功能层,电磁防护功能层接地设置,其中,电磁防护功能层包括第一功能部、第二功能部和第三功能部,第一功能部对应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设置,以在不影响显示面板功能实现的前提下,实现显示面板的静电释放,第二功能部对应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设置,以实现显示面板的电磁屏蔽,第三功能部环绕显示面板外围设置,以将盖板表面的静电迅速导出,避免将静电引入显示面板。通过将电磁防护功能层分设为多个功能部,并将各个功能部均集成于盖板上,能够便于电磁防护功能层的制备,同时也可以分别对应显示装置的各个区域来针对性地设计功能部,从而在不影响显示装置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实现更好的静电释放和电磁屏蔽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图1中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沿B-B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图1中另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沿B-B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图1中又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沿B-B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图1中又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沿B-B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图1中又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沿B-B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图1至图8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1,包括显示区AA和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AA设置的非显示区NA;盖板2,设置于显示面板1的出光面一侧,盖板2包括第一区域A1和围绕第一区域A1分布的第二区域A2,沿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显示面板1在盖板2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区域A1重叠;电磁防护功能层3,设置于盖板2朝向显示面板1的一侧,电磁防护功能层3接地设置;其中,电磁防护功能层3包括第一功能部31、第二功能部32和第三功能部33,第一功能部31在显示面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部分显示区AA,第二功能部32在显示面板1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部分非显示区NA,第三功能部33在盖板2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部分第二区域A2。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0包括设置于盖板2朝向显示面板1一侧的电磁防护功能层3,电磁防护功能层3接地设置,其中,电磁防护功能层3包括第一功能部31、第二功能部32和第三功能部33,第一功能部31对应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AA设置,以在不影响显示面板1功能实现的前提下,实现显示面板1的静电释放,第二功能部32对应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NA设置,以实现显示面板1的电磁屏蔽,第三功能部33环绕显示面板1外围设置,即对应于第二区域A2设置,以将盖板2表面的静电迅速导出,避免将静电引入显示面板1。通过将电磁防护功能层3分设为多个功能部,并将各个功能部均集成于盖板2上,能够便于电磁防护功能层3的制备,同时也可以分别对应显示装置100的各个区域来针对性地设计功能部,从而在不影响显示装置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实现更好的静电释放和电磁屏蔽效果。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盖板2完全覆盖显示面板1,且显示面板1在盖板2上的正投影位于盖板2的中间区域,因此,可以将盖板2分为与显示面板1重叠的第一区域A1和围绕第一区域A1分布的第二区域A2。由于显示面板1又包括用于显示画面的显示区AA以及用于排布走线等的非显示区NA,故可将第一区域A1细分为对应显示区AA的第一子区域和对应非显示区NA的第二子区域。因此,对于盖板2而言,其至少可以划分为第一子区域、第二子区域和第二区域A2三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各个区域,电磁防护功能层3需要满足不同的需求。对于第一子区域,对于触控显示装置而言,其需要满足在不影响触控性能的前提下,实现显示面板1的静电释放;对于第二子区域,由于显示面板1的非显示区NA设置有走线,其需要屏蔽走线信号变化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于第二区域A2,其需满足当外部电压较大时,例如电压超过8KV时,能够将静电迅速释放,从而防止静电进入显示面板1内部,对显示面板1的内部电路造成损伤。故,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防护功能层3包括第一功能部31、第二功能部32和第三功能部33,其分别对应于第一子区域、第二子区域和第三子区域设置,以分别满足各区域的需求,从而实现更好的静电释放和电磁屏蔽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针对于不同类型的显示装置,第一功能部31具有不同的结构,以满足显示区AA的实际需求,以下将结合不同类型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在非触控显示装置中,其不存在触控功能,故也无需考虑设置第一功能部31会影响其触控功能实现。因此,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小于等于1×103Ω。通过减少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能够更便于将静电荷导出,从而提高显示装置的抗静电能力。可选地,第一功能部31可以设置为氧化铟锡(ITO)和氧化锌(ZnO)等,也可以为超薄层的金属材料,从而保证第一功能部31的低阻抗和高透光性,保证显示面板1的正常显示。
具体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自电容触控显示装置和互电容式触控显示装置,对于自电容触控显示装置而言,其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块,各触控电极块可以与地构成电容,即自电容,当手指或触控笔等触摸到显示装置100表面时,手指或触控笔的电容会叠加到自电容上,使自电容的电容量增加。通过检测各触控电极块对地的电容变化,即可以确定发生触控操作的位置。此时,若将低阻抗的第一功能层31设置于触控电极块与盖板2之间,将会导致手指与触控电极层之间的触控电容无法感应,造成触控性能失效。
请参阅图3和图4,为了同时保证显示装置100的静电释放性能和触控性能,显示装置100还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131,第一触控电极层131设置于显示面板1内,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大于等于1×106Ω且小于等于1×109Ω;或者,沿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第一触控电极层131设置于第一功能部31与盖板2之间,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小于等于1×103Ω。
请参阅图2,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包括层叠设置的基板11、像素电极层14和彩膜基板15,还包括触控层13。其中,触控层13可设置为第一触控电极层131,第一触控电极层131可以设置于基板11和像素电极层14之间。可选地,在像素电极层14和彩膜基板15之间设有液晶层L,第一触控电极层131复用为公共电极,像素电极层14和公共电极之间形成电场以驱动液晶层L的液晶分子进行翻转,以实现显示面板1的发光显示。此时,由于第一触控电极层131位于显示面板1内,则第一功能部31位于第一触控电极层131与盖板2之间,通过使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大于等于1×106Ω且小于等于1×109Ω,可以避免在第一功能部31产生静电屏蔽的同时,将触控信号也屏蔽掉而导致无法实现触控感应,从而在实现显示装置100静电释放性能的同时,保证其触控性能。
请参阅图4,在另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沿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第一触控电极层131设置于第一功能部31与盖板2之间,即第一功能部31并没有位于第一触控电极层131和手指之间,故第一功能部31并不会屏蔽触控信号。因此,可使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小于等于1×103Ω,通过减少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能够更便于将静电荷导出,从而提高显示装置100的抗静电能力。
对于互电容触控显示装置而言,其包括横纵交叉分布的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并在交叉处形成电容矩阵,然后驱动芯片分别向各触控驱动电极施加触控检测信号,并依次检测与各触控驱动电极对应的触控感应电极输出的触控感应信号,从而检测出电容矩阵中的电容变化,判断触控位置。此时,若将低阻抗的第一功能层31设置于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应电极之间,将会电容矩阵中的电容无法感应,造成触控性能失效。
请参阅图5至图7,为了同时保证显示装置100的静电释放性能和触控性能,显示装置100还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一触控电极层13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132,第一触控电极层13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132均设置于显示面板1内,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小于等于1×103Ω;或者,沿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第一触控电极层131设置于显示面板1内,且第二触控电极层132设置于第一功能部31与盖板2之间,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大于等于1×106Ω且小于等于1×109Ω;或者,沿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第一触控层131和第二触控层132均设置于第一功能部31与盖板2之间,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小于等于1×103Ω。
请参阅图5,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触控层13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一触控电极层13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132,第一触控电极层131可作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层132可作为触控感应电极,当第一触控电极层13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132均设置于显示面板1内时,第一功能部31并没有位于第一触控电极层13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132之间,故第一功能部31并不会屏蔽触控信号。因此,可使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小于等于1×103Ω,通过减少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能够更便于将静电荷导出,从而提高显示装置100的抗静电能力。
请参阅图6,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层131设置于显示面板1内,且第二触控电极层132设置于第一功能部31与盖板2之间,此时第一功能部31将位于第一触控电极层13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132之间,通过使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大于等于1×106Ω且小于等于1×109Ω,可以避免在第一功能部31产生静电屏蔽的同时,将触控信号也屏蔽掉而导致无法实现触控感应,从而在实现显示装置100静电释放性能的同时,保证其触控性能。
请参阅图7,在又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沿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第一触控层131和第二触控层132均设置于第一功能部31与盖板2之间,第一功能部31并没有位于第一触控电极层13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132之间,故第一功能部31并不会屏蔽触控信号。因此,可使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小于等于1×103Ω,通过减少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能够更便于将静电荷导出,从而提高显示装置100的抗静电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给出了互电容式触控显示装置的第一触控电极层13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132分层设置的实施例,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层13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132也可以同层设置,此时第一触控电极层13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132的膜层位置与第一功能部31的对应关系,可等同于自电容式触控显示装置内触控层13的膜层位置与第一功能部31的对应关系,故在此不作具体说明。
因此,当显示装置100采用不同的设置结构时,可相应调整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范围,以同时保证显示装置100的静电释放性能和触控性能。可选地,第一功能部31至少包括金属离子,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功能部31内金属离子的含量,来调整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值。其中,金属离子可以设置为银离子,由于第一功能部31设置于显示区AA,通过将金属离子设置为银离子,能够避免影响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
请参阅图2和图3,为通过第一功能部31释放显示区AA的静电,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导电部41,连接于第一功能部31和显示面板1,显示面板1接地设置,第一功能部31通过显示面板1接地设置。通过设置导电件4,并使得导电件4的第一导电部41连接第一功能部31和显示面板1,可以保证第一功能部31和显示面板1共电位,通过将显示面板1接地设置,即可使得第一功能部31通过显示面板1实现接地设置,从而可以将显示区AA的静电迅速导出,提高显示装置100的抗静电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1接地设置是指,显示面板1朝向盖板2一侧的表面设置有接地引脚Pad,该接地引脚Pad通过走线与电路板FPC相连,再通过电路板FPC与电源或者接地点连接。因此,通过第一导电部41连接显示面板1的接地引脚Pad和第一功能部31,即可将第一功能部31的静电经由显示面板1的接地引脚Pad传输至大地,从而实现了第一功能部31的接地设置。
可选地,第一导电部41可以设置为银浆,例如可通过点银浆工艺将第一导电部41对应第一功能部31设置于显示面板1朝向盖板2的一侧表面,且与接地引脚相连,当在第一导电部41固化前将盖板2盖设于显示面板1表面时,即可通过第一导电部41连接显示面板1的接地引脚和第一功能部31,从而实现第一功能部31接地设置。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为实现非显示区NA的电磁屏蔽,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包括层叠设置的衬底11和阵列层12,阵列层12包括多个栅极驱动单元121和与栅极驱动单元121电连接的信号线122,信号线122的至少部分线段位于非显示区NA;其中,第二功能部3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部分位于非显示区NA部分的信号线122在衬底11上的正投影。由于与栅极驱动单元121电连接的信号线122需要接入电源控制信号等时序信号,导致信号线122会向外辐射出大量的电磁波,通过设置第二功能部32,用以屏蔽信号线122因时序信号变化而激发的空间电磁波辐射,从而避免该电磁波对其他电磁波产生干扰。
可选地,第二功能部32至少包括磁性离子,磁性离子包括石墨烯、碳纤维、铁氧体、碳化硅中的至少一种,以屏蔽信号线121所激发的电磁辐射。其中,第二功能部32的磁性离子的质量分数大于等于0.02%,可通过增加第二功能部32内磁性离子的含量来改善其对电磁波的吸收能力。
请参阅图2和图3,为通过第二功能部32实现电磁屏蔽,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导电部42,连接于第二功能部32和显示面板1,显示面板1接地设置,第二功能部32通过显示面板1接地设置。通过设置第二导电部42连接第二功能部32和显示面板1,可以保证第二功能部32和显示面板1共电位,通过将显示面板1接地设置,即可使得第二功能部32通过显示面板1实现接地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与第一导电部41相同的,第二导电部42也可以通过连接显示面板1的接地引脚Pad和第二功能部32,来使得第二功能部32的静电经由显示面板1的接地引脚Pad传输至大地。
可选地,第二导电部42可以设置为银浆,例如可通过点银浆工艺将第二导电部42对应第二功能部32设置于显示面板1朝向盖板2的一侧表面,且与接地引脚Pad相连,当在第二导电部42固化前将盖板2盖设于显示面板1表面时,即可通过第二导电部42连接第二功能部32和显示面板1,从而实现第二功能部32接地。其中,当第一导电部41也设置为银浆时,第一导电部41和第二导电部42可以一体设置,即导电件4从显示面板1的接地引脚Pad延伸设置,直至导电件4在盖板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功能部31和第二功能部32均至少部分交叠,从而实现第一功能部31和第二功能部32的接地设置。此外,当第二导电部42在显示面板1上的投影覆盖非显示区NA时,也可将第二导电部42设置为呈U型弯折的包边胶带或导电泡棉,以实现第二功能部32的接地。
请参阅图3,为将盖板2表面的静电迅速导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还包括壳体5,盖板2和壳体5形成一容纳空间S,显示面板1设置于容纳空间S内;壳体5包括侧边框51,环绕显示面板1设置,沿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上,第三功能部33位于侧边框51和盖板2之间,第三功能部33接地设置。其中,侧边框51可与接地的金属接地端电连接,通过在盖板2和侧边框51之间设置有第三功能部33,第三功能部33连接于侧边框51,从而在盖板2上为静电荷构建一个静电释放通道,让盖板2表面的静电荷能够快速通过该静电释放通道释放,进而防止静电荷转移至显示面板1内部,而对显示面板1内部的电路造成损害,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100的抗静电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功能部33和第二功能部32间隔设置,从而避免静电荷从第三功能部33传导至第二功能部32,而转移至显示面板1内部。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0可用于车载产品中,此时金属接地端可设置为车载产品的铁柱或螺丝,从而实现壳体5的接地设置。在其他应用环境下,金属接地端也可以设置为接地的金属接地端导线等,其只要能够在壳体5与大地之间构建出一个静电释放通道即可,该金属接地端的具体形式在此不作限定。
此外,第三功能部33可以设置为导电油墨层,即第三功能部33可以集成遮光功能,即可仅设置一层具有遮光功能的第三功能部33,也可以分别设置油墨层和第三功能部33,以增加显示装置100的抗静电能力。
请参阅图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沿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上,第三功能部33的厚度大于第一功能部31和第二功能部32的厚度。由于第一功能部31和第二功能部32对应显示面板1设置,故第一功能部31和第二功能部32的厚度过大会影响显示面板1的透光性能和反射性能,而第三功能部33对应设置于壳体5设置,故可以增加第三功能部33的厚度,以提高第三功能部33的静电释放能力。
可选地,第三功能部33的厚度为大于等于15μm且小于等于25μm,第一功能部31的厚度为大于等于5μm且小于等于15μm,第二功能部32的厚度为大于等于5μm且小于等于15μm。其中,第三功能部33的厚度可以设置为20μm,第一功能部31的厚度和第二功能部32的厚度均设置为10μm,其具体数值可根据显示装置100的具体尺寸进行调整,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第二功能部32的阻抗小于等于500Ω,第三功能部33的阻抗小于等于50Ω,通过减少第二功能部32和第三功能部33的阻抗,能够更便于将静电荷导出,其中,第三功能部33的阻抗可以进一步设置为小于等于10Ω,从而进一步提高显示装置100的抗静电能力。此外,第三功能部33至少包括金属离子,例如可以为铜离子、银离子或金离子等,通过调整第三功能部33内金属离子的含量,来调整第三功能部33的阻抗值,以保证显示装置100的抗静电能力。
请参阅表1,以8寸的自容式触控产品、第一触控功能层31位于显示面板1内且第一功能部31的阻抗为大于等于1×107Ω且小于等于1×109Ω为例进行对比测试。其中,电磁干扰测试(EMI测试)的电平标准为小于20dB,当未设置电磁防护功能层3时,显示装置100的EMI超标,而设置电磁防护功能层3后,显示装置100的EMI降低至18dB,而达到显示装置100的EMI标准。常规的静电放电抗扰性测试(ESD测试)主要包括接触放电和空气放电方法,其中,class A适用于工业产品,class B适用于民用产品。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未设置电磁防护功能层3时,显示装置100的ESD能力为4KV的class A能力,其并未达到ESD标准,而设置电磁防护功能层3后,显示装置100的ESD能力提升至6KV的class A能力,从而能够达到ESD标准,而实现了更好的静电释放效果。因此,通过EMI测试和ESD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通过设置电磁防护功能层3,可以显著提升显示装置100的ESD和EMI性能,实现更好的静电释放和电磁屏蔽效果。
表1 显示装置的对比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3442612450000121
请参阅图8,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显示装置100的制造方法,包括:
S110,提供盖板2和显示面板1,显示面板1包括显示区AA和至少部分围绕显示区AA的非显示区NA,盖板2包括第一区域A1和围绕第一区域A1分布的第二区域A2,显示面板1在盖板2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区域A1;
S120,在盖板2朝向显示面板1的一侧分区涂布第一功能部31、第二功能部32和第三功能部33,第一功能部31对应显示区AA,第二功能部32对应非显示区NA,第三功能部33对应第二区域A2;
S130,将盖板2盖合显示面板1。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120中,在盖板2朝向显示面板1的一侧分区涂布第一功能部31、第二功能部32和第三功能部33可通过印刷网或喷涂同步制备,通过在印刷网分区设置不同的材料,以分别对应显示区AA、非显示区NA和第二区域A2喷涂第一功能部31、第二功能部32和第三功能部33。
请参阅图9,在一些可选的地实施例中,在将盖板2盖合于显示面板1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S140,在显示面板1的出光面一侧制备第一导电部41和第二导电部42,第一导电部41在盖板2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功能部31至少部分交叠,第二导电部42在盖板2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功能部32至少部分交叠。
通过制备与第一功能部31相对应且与接地引脚Pad相连的第一导电部41,以及与第二功能部32相对应且与接地引脚Pad相连的第二导电部42,当在第一导电部41和第二导电部42固化前,将盖板2盖合于显示面板1的出光面,即可使得第一导电部41连接第一功能部31和接地引脚Pad,且使得第二导电部42连接第二功能部32和接地引脚Pad,从而实现第一功能部31和第二功能部32的接地,进而实现静电释放和电磁屏蔽功能。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模块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应理解,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及的示例性实施例,基于一系列的步骤或者装置描述一些方法或系统。但是,本申请不局限于上述步骤的顺序,也就是说,可以按照实施例中提及的顺序执行步骤,也可以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或者若干步骤同时执行。

Claims (15)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
盖板,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所述盖板包括第一区域和围绕所述第一区域分布的第二区域,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区域重叠;
电磁防护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电磁防护功能层接地设置;
其中,所述电磁防护功能层包括第一功能部、第二功能部和第三功能部,所述第一功能部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部分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功能部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部分所述非显示区,所述第三功能部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部分所述第二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部的阻抗小于等于1×103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触控电极层,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内,所述第一功能部的阻抗大于等于1×106Ω且小于等于1×109Ω;
或者,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功能部与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第一功能部的阻抗小于等于1×103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相互绝缘的第一触控电极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均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内,所述第一功能部的阻抗小于等于1×103Ω;
或者,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内,且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功能部与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第一功能部的阻抗大于等于1×106Ω且小于等于1×109Ω;
或者,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功能部与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第一功能部的阻抗小于等于1×103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电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功能部和所述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接地设置,所述第一功能部通过所述显示面板接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层叠设置的衬底和阵列层,所述阵列层包括多个栅极驱动单元和与所述栅极驱动单元电连接的信号线,所述信号线的至少部分线段位于非显示区;
其中,所述第二功能部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至少覆盖部分位于所述非显示区部分的所述信号线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能部至少包括磁性离子,所述磁性离子包括石墨烯、碳纤维、铁氧体、碳化硅中的至少一种,以屏蔽所述信号线所激发的电磁辐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能部的磁性离子的质量分数大于等于0.02%。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导电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功能部和所述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接地设置,所述第二功能部通过所述显示面板接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壳体,所述盖板和所述壳体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所述壳体包括侧边框,环绕所述显示面板设置,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三功能部位于所述侧边框和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第三功能部接地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三功能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功能部和所述第二功能部的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功能部的厚度为大于等于15μm且小于等于25μm,所述第一功能部的厚度为大于等于5μm且小于等于15μm,所述第二功能部的厚度为大于等于5μm且小于等于15μ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功能部的阻抗小于等于500Ω,所述第三功能部的阻抗小于等于50Ω。
14.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盖板和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盖板包括第一区域和围绕所述第一区域分布的第二区域,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盖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区域;
在所述盖板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分区涂布第一功能部、第二功能部和第三功能部,所述第一功能部对应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功能部对应所述非显示区,所述第三功能部对应所述第二区域;
将所述盖板盖合所述显示面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盖板盖合所述显示面板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一侧制备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功能部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导电部在所述盖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功能部至少部分交叠。
CN202111641246.3A 2021-12-29 2021-12-29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43261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41246.3A CN114326189B (zh) 2021-12-29 2021-12-29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41246.3A CN114326189B (zh) 2021-12-29 2021-12-29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26189A true CN114326189A (zh) 2022-04-12
CN114326189B CN114326189B (zh) 2023-10-24

Family

ID=81017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41246.3A Active CN114326189B (zh) 2021-12-29 2021-12-29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26189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0850A (zh) * 2012-09-07 2012-12-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US20140111723A1 (en) * 2012-05-11 2014-04-24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apparatus
JP2015152681A (ja) * 2014-02-12 2015-08-24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5467646A (zh) * 2016-01-06 2016-04-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06411363U (zh) * 2016-11-30 2017-08-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7797345A (zh) * 2017-12-04 2018-03-13 江西沃格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嵌入式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09069A (zh) * 2021-03-26 2021-06-0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4122615U (zh) * 2020-10-23 2021-09-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11723A1 (en) * 2012-05-11 2014-04-24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apparatus
CN102830850A (zh) * 2012-09-07 2012-12-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JP2015152681A (ja) * 2014-02-12 2015-08-24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5467646A (zh) * 2016-01-06 2016-04-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06411363U (zh) * 2016-11-30 2017-08-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7797345A (zh) * 2017-12-04 2018-03-13 江西沃格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嵌入式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214122615U (zh) * 2020-10-23 2021-09-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2909069A (zh) * 2021-03-26 2021-06-0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26189B (zh) 2023-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02996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9117413B2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2314254B (zh) 触摸面板
TWI471642B (zh) Touch panel structure and its touch display panel
US8692948B2 (en) Electric field shielding for in-cell touch type thin-film-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TWI477851B (zh) 觸控顯示面板與觸控液晶顯示面板
CN108874237B (zh) 触控显示面板
EP2420918B1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touch panel
US801854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with electrostatic protection structure
US9772734B2 (en) Touch window
CN103631458B (zh) 触控面板、其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100220071A1 (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326031C (zh) 触摸板显示装置及其信号线形成方法
CN202838282U (zh) 触控面板及其电子装置
CN110703477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EP2713249B1 (en) Touch display module and handhel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9947305B (zh) 触摸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摸显示装置
CN106932942B (zh) 触控显示装置
CN103278953B (zh) 一种液晶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JP2024055939A (ja) 表示装置及びタッチ検出装置
CN109445213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326189B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US11791292B1 (en) Embedded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CN110928010A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9079952A1 (zh) 一种防静电的触控液晶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29

Address after: 3rd Floor, Building B1, Wanjiang Fortune Plaza, No. 88 Ruixiang Road, Guandou Street, Jiujiang District, Wuhu City, Anhui Province 241060

Applicant after: Wuhu Tianm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888, 889, Huiqing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0120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