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25921A - 一种导光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光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25921A CN114325921A CN202111166969.2A CN202111166969A CN114325921A CN 114325921 A CN114325921 A CN 114325921A CN 202111166969 A CN202111166969 A CN 202111166969A CN 114325921 A CN114325921 A CN 11432592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guide plate
- reflection
- light guide
- inclined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背光源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光板,其方案包括在反射面上设置多个第一反射切槽以及第二反射切槽,使多个第一反射切槽以及多个第二反射切槽纵横交错排列,使反射面上形成多个向外凸起的反射单元,当光线从入光端入射至导光板本体内时,反射单元对光线进行指向性引导,将光线所形成的漫反射或散射的角度在多个方向上收窄,改变光线的原先的传导方向,从而使更多的光线在经过反射单元时能够反射至并集中至出光面,出光面光线折射出光,使光线分布均匀,从而提高导光板整体的光能利用率,减少光损,对小瑕疵或白点进行遮盖,提高出光亮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光源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光板。
背景技术
背光源广泛的运用在各种电子设备或显示设备中,如平板电脑以及手机等。背光源包括导光板、光源模块以及驱动电路,而导光板主要用于将光线有效传导分布以使背光源出光时形成面光源。
相关技术中,导光板的两端设置为入光端以及出光端,导光板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为出光面以及反射面,同时导光板的反射面上设置多个半球状的网点,当光线从入光侧入射至导光板内,光线会传导至反射面,设置在反射面上的网点将光线在多个方向上反射至出光面,并经出光面折射出光。
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光线从入光侧进入至导光板内传导的过程中,由于网点为半球状,一方面光线会在网点上形成了多个方向的漫反射,此时的反射角度较大,以产生亮边,使出光面的亮度降低,从而造成较大的光损;另一方面,在导光板加工生产的过程中会存在白点或瑕疵,若采用如此设置,会使光线经因在白点或小瑕疵会聚反射,使出光时产生亮度较亮的亮点或条纹,难以将该小瑕疵或白点遮盖。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光线出光时的亮度以及对白点或小瑕疵的遮瑕能力,本申请提供一种导光板。
本申请提供一种导光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为入光端以及出光端,所述导光板本体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有反射面以及出光面,所述反射面上设置有多个不等腰的第一反射切槽以及多个第二反射切槽,多个所述第一反射切槽均与光源入射方向垂直且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反射切槽为不等腰的V形槽,多个所述第二反射切槽与光源入射方向平行且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反射切槽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反射切槽纵横交错排列连接形成多个向外凸起的反射单元,所述反射单元包括第一倾斜面、第二倾斜面、第三倾斜面以及第四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自所述入光端至所述出光端沿光源入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之间连接形成顶角,所述第三倾斜面与所述第四倾斜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光线从入光端入射至导光板本体内时,反射单元对光线进行指向性引导,第二倾斜面、第三倾斜面以及第四倾斜面将光线进行指向引导并反射,以将光线所形成的漫反射或散射的角度在多个方向上收窄,从而使更多的光线在经过反射单元时能够集中至反射单元上并反射至出光面,以提高光能利用率,使导光板本体的侧边不易出光,将更多的光线反射至出光面,提高出光亮度;同时,若导光板在加工生产中存在小瑕疵或白点,第一倾斜面对会对部分光线进行扩散,以改变原本会聚在小瑕疵或白点会聚或反射形成亮点或亮纹的光线的传导方向,使光线能够反射至出光面靠近出光端的一侧,以使导光板本体整体出光均匀,从而小瑕疵或白点所产生的亮点或亮纹的亮度降低和弱化,对小瑕疵或白点进行遮盖。
优选的,所述顶角不变,所述第一反射切槽的深度不变,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反射切槽的底角之间的间距自入光端至出光端沿所述导光板的本体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反射切槽的深度不变,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的底角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因此多个第一反射切槽自入光侧至出光侧沿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逐渐形成非等腰,光线在导光板本体内传导的过程中,此时越靠近入光端的第一反射切槽的一槽壁逐渐趋于出光面倾斜,且此时第一倾斜面能够将更多的光线扩散并反射,使更多的光线在靠近出光端的一侧出光,由此提高导光板靠近出光端的亮度,从而使光线出光均匀。
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反射切槽的底角之间的间距自所述入光端至所述出光端沿着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呈贝塞尔曲线变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之间的底角间距呈贝塞尔曲线变化,能够精确的对第一反射切槽的底角之间的间距进行精确调整和控制,以优化导光板的结构,精确控制导光板的光能分布,使导光板的出光亮度均匀,从而进一步地减少光能损失。
优选的,所述顶角与所述第一反射切槽的底角角度均不变,所述第一反射切槽的槽深以及相邻两个第一切槽的底角之间的间距自入光端至出光端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槽深与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的底角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当光线在导光板本体内传导时越靠近出光端,能够使第一倾斜面的面积逐渐增大,以能够接收更多的光线,使光线反射至出光面,同时使光线更趋于出光面靠近出光端的一侧出光,从而能够优化的导光板本体出光亮度,使光线出光时更均匀,进一步地减少靠近出光端的光损。
优选的,所述第二反射切槽的底角角度不变,所述第二反射切槽的深度自入光端至出光端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逐渐减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反射切槽的深度沿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逐渐减小,经过该设置使反射单元的受光面积以及体积增大,使光线在传导的过程中越接近出光端的光线能够更多的反射至出光面,以进一步地减少光能损失,使光线不易从出光端漏光,进一步地提高导光板靠近出光端的亮度。
优选的,所述顶角的夹角范围为100度-140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顶角的角度设置在100度-140度范围内,有利于第一倾斜面作为逆光斜面,且使第一倾斜面更趋向于出光面,当光线入射至第一倾斜面时,此时的光线被第一倾斜面扩散,集中至出光面的有效视区内,以进一步地提高对光线的反射效果。
优选的,所述第一倾斜面比所述第二倾斜面的长度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倾斜面比第二倾斜面长的设置使第一倾斜面能够接收更多的光线,使更多的光线扩散并反射至出光面,优化对光线的扩散效果。
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射切槽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反射切槽的最小深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反射切槽的深度小于或等于第二反射切槽的最小深度的设置如此能够确保第一反射切槽与第二反射切槽形成反射单元,以确保将光线所形成的漫反射或散射角度收窄。
优选的,所述第二反射切槽为弧形槽,所述第二反射切槽相对的两槽壁自槽口至槽底圆弧过渡,且朝远离所述反射面的一端凸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反射切槽为弧形槽,使第三倾斜面与第四倾斜面均形成弧形面,以对部分光线的传导方向进行微调整,从而使更多光线集中在第一倾斜面上的同时反射至出光面,优化出光效果,进一步地减少光损。
优选的,所述第三倾斜面以及第四倾斜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10°-14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反射切槽的的相对两槽壁之间的夹角位于110°-140内能够确保光线经第三倾斜面以及第四倾斜面时反射至出光面,优化对光线的指向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在反射面设置多个第一反射切槽与第二反射切槽,使多个第一反射切槽与多个第二反射切槽纵横交错排列形成多个用于反射光线的反射单元,出光面通过多个出光切槽形成出光曲面,反射单元将光线反射至出光面并改变光线的传导方向,使光线的漫反射或散射角度收窄,由此能够提高光能利用率,减少光损;
2.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之间的底角间距呈贝塞尔曲线变化,能够精确的对第一反射切槽的底角之间的间距进行精确调整和控制;
3. 第一倾斜面比第二倾斜面长的设置使第一倾斜面能够接收更多的光线,使更多的光线扩散并反射至出光面靠近出光端的一侧,以提高出光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的导光板光路原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反射面仅有第一反射切槽的侧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线性变化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贝塞尔曲线变化图;
图6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第二反射切槽的深度变化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导光板光路原理图;
图9是图8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反射面仅有第一反射切槽的侧视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线性直线变化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贝塞尔曲线变化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导光板立体结构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3的反射面具有第一反射切槽以及第二反射切槽的平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入光端;2、出光端;3、反射面;4、出光面;5、第一反射切槽;6、第二反射切槽;7、出光切槽;8、反射单元;801、第一倾斜面;802、第二倾斜面;803、第三倾斜面;804、第四倾斜面;9、网点;10、导光板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一种导光板进行如下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2,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10,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为入光端1以及出光端2,入光端1为光源入射端,导光板本体10的厚度方向的两表面分别设置为反射面3以及出光面4,出光面4为导光板本体10的出光有效视区平面,反射面3为光线反射平面。此外,导光板本体10采用PMMA或PC或PS材料制成。
参照图2和图3,反射面3上设置有第一反射切槽5。具体地说,第一反射切槽5与光源入射方向垂直设置,第一反射切槽5为不等腰的V形槽或梯形槽,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不等腰的V形槽,且第一反射切槽5的槽深需大于或等于20um。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切槽5可为多个,且多个第一反射切槽5自入光端1至出光端2沿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相对的槽边连接。
参照图3,具体的说,设定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相对的槽边连接形成的夹角为顶角,顶角的角度为 ,单个第一反射切槽相对两槽壁连接形成的夹角为底角,底角的角度为。顶角不变,顶角的角度范围,优选的,顶角角度为110度。底角变化,底角可调节的角度范围为。同时,多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槽深不变,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之间的间距不相等,且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之间的间距自入光端1至出光端2沿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其中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之间的间距变化具有如下两种情况:
(1)在多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深度不变的情况下,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之间的间距呈线性变化。线性直线方程为=k+b,其中,为第一反射切槽5底角到入光端1之间的距离,b为第一反射切槽的底角至入光端的距离,取值范围为[0.015mm,0.05mm],k表示第一反射切槽5到入光端的距离与导光板长度的比值,k的取值范围为(0,1]。
如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第一切槽底角的间距线性变化图,横坐标为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纵坐标为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与入光端1的距离,当多个第一反射切槽5沿导光板本体10长度设置,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如此能够对第一反射切槽5的位置进行分布,从而使第一反射切槽5靠近入光端1的一槽壁逐渐趋向出光面4倾斜,使靠近出光端2的光线能够在第一反射切槽5传导至出光面4时,更趋向于出光面4靠近出光端2的一侧,从而调整出光亮度,使导光板本体10整体出光均匀。
(2)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之间的间距还可呈贝塞尔曲线变化,由此能对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底角之间的间距进行精确调整和控制,使第一反射切槽5能够根据光能合理分布,以减少光线在导光板本体10内传导过程中所产生的光损,优化导光板结构。贝塞尔进阶曲线方程为,其中,为设定的(n+1)的第一反射切槽5底角的位置矢量,以用于控制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底角之间的间距,(i=0,1,2,3,....,n)为伯恩斯坦函数。
如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的间距贝塞尔曲线变化图,横坐标为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纵坐标为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之间的间距,当控制点发生变化时,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的位置会发生变化,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之间的间距自入光端1至出光端2沿导光板的长度方向逐渐变大,即当光线入射至导光板本体10内传导时,表明越靠近出光端2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之间的间距就会越大。
参照图6,反射面3上还设置有第二反射切槽6,第二反射切槽6为等腰的梯形槽,具体的说,第二反射切槽6相对的两槽壁之间形成的夹角范围为110°-140°。第二反射切槽6与光源入射方向一致且沿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反射切槽6的深度需大于或等于第一反射切槽5的深度。第二反射切槽6的底角不变,且第二反射切槽6的槽深均自入光端1至出光端2沿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逐渐变浅且槽深呈线性变化。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线性方程为+b,a为第二反射切槽6深度与导光板长度的比值,a的取值范围为[-1,0),b是第二反射切槽位于入光端的深度,由此使第二反射切槽6的槽宽自入光端1至出光端2沿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逐渐变小。第二反射切槽6可为多个,多个第二反射切槽6自入光端1至出光端2沿导光板本体10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
参照图8,加工时,先在反射面3切削形成多个第一反射切槽5,而后在反射面3形成了多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基础上再加工第二反射切槽6,通过第一反射切槽5与第二反射切槽6纵横交错连接形成多个向外凸起的反射单元8。
参照图8和图9,反射单元8包括第一倾斜面801、第二倾斜面802、第三倾斜面803以及第四倾斜面804,多个反射单元8中的第一倾斜面801以及第二倾斜面802自入光端1至出光端2沿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其中第一倾斜面801为靠近入光端1的一平面,第一个第一倾斜面801自靠近入光端1朝靠近出光面4的一侧倾斜设置,且该第一倾斜面801与反射面3之间的夹角范围为50度-70度。相邻两个反射单元8的第一倾斜面801与第二倾斜面802相对的两侧边重合连接,且此时相邻两个反射单元8中的第一倾斜面801与第二倾斜面802之间连接形成的角度等于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大小。多个反射单元8中的第三倾斜面803与第四倾斜面804沿导光板本体10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相邻两个第三倾斜面803与第四倾斜面804相对的两侧边重合连接,此时所形成的角度为第二反射切槽6底角的角度大小。
单个反射单元8中,第一倾斜面801与第二倾斜面802相对的两侧边重合连接,此时第一倾斜面801与第二倾斜面802相对的两侧边连接形成的角度为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之间所形成的顶角大小。第三倾斜面803的两侧边分别与第一倾斜面801以及第二倾斜面802位于同一侧的侧边重合连接,第四倾斜面804的两侧边分别与第一倾斜面801以及第二倾斜面802位于另一侧的侧边重合连接,第三倾斜面803与第四倾斜面804之间的夹角等于第二反射切槽6相对两槽壁的夹角,即第三倾斜面803与第四倾斜面804之间的夹角位于110°-140°内。
因此,参照图8,在第一反射切槽5深度不变以及顶角不变的情况下,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角度自入光端1至出光端2沿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此时第一倾斜面801会逐渐趋向出光端2倾斜。当光线在导光板本体10内进行传导时,越靠近出光端2的光线被第一倾斜面801指向引导反射至出光面4靠近出光端2的一侧,优化光线的扩散效果,提升导光板本体10整体的出光亮度。
通过上述设置使第一倾斜面801作为逆光斜面,且第一倾斜面801的长度比第二倾斜面802的长度长,第一倾斜面801的长度随着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底角之间的间距变化而变化,由此能够使第一倾斜面801能够接收更多的光线且使光线扩散,使越靠近出光端2的光线更多的反射至出光面4。同时,此时各反射单元8中的第二倾斜面802、第三倾斜面803以及第四倾斜面804会将位于反射单元8的周围的光线指向性引导,改变光线的传导方向且将反射角度收窄,以集中在第一倾斜面801上反射出光扩散,减少侧边漏光,提高反射单元的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光线出光的均匀性。
参照图9,出光面4上设置有出光切槽7,出光切槽7为等腰的V形槽或弧形槽,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出光切槽7为弧形槽,出光切槽7沿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具体的说,出光切槽7的相对的两槽壁均为弧形面且自槽口至槽底圆弧过渡,且每个弧形面均自远离反射面3的一端凸出设置。出光切槽7的槽壁的半径范围位于3-7um。出光切槽7可设置为多个,多个出光切槽7沿着导光板本体10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相邻的两个出光切槽7的相对两槽边之间的间距范围为0mm大于或等于20um,以使光线在多个方向折射出光,以改善光线的柔和度。
参照图8,经过上述设置,光线从入光端1入射至导光板本体10内,此时反射单元8的第二倾斜面802、第三倾斜面803以及第四倾斜面804会将部分光线形成漫反射或散射的角度收窄,改变光线的传导方向,使更多的光线反射至出光面4,光线出光角度趋于0度正视角出光,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减少光损。若导光板在加工过程中形成了小瑕疵或白点,使部分光线会聚形成亮纹或亮点。反射单元8的第一倾斜面801使光线扩散至出光面4,并通过出光面4折射出光,为光线提供指向性引导,使原先形成亮条纹或亮点的亮度弱化,提高光线出光的均匀性,由此提高导光板的遮瑕能力,以对小瑕疵或白点进行遮盖。
本申请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在反射面3设置多个第一反射切槽5以及第二反射切槽6形成多个反射单元8,反射单元8将光线原先所形成漫反射或散射的角度在多个方向收窄,从而对亮点或亮纹进行弱化,提高导光板本体10的遮瑕性,同时在光线传导的过程中,使靠近出光端2的光线能够更多被反射和趋向于出光面4靠近出光端2的一侧,以提高导光板本体10整体的出光亮度,使光线不易从出光侧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
实施例2:
参照图10,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顶角不变,顶角的角度范围为80度-140度,底角不变,底角的角度范围为100度-140度,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之间的间距沿导光板长度方向逐渐增大,第一反射切槽5的深度沿导光板长度方向逐渐增大,多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槽深自入光端1至出光端2沿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第二反射切槽6的最小槽深大于或等于第一反射切槽5的最大槽深,具体地,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之间的间距与第一反射切槽5的槽深均呈线性变化或贝塞尔曲线变化,其中,第一反射切槽5的槽深的变化的情况如下:
(1)如图1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第一反射切槽5底角的深度线性变化图,横坐标为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纵坐标为第一反射切槽5的槽深,槽深呈线性变化,此时多个反射单元8中的第一倾斜面801趋于出光面4倾斜,且第一倾斜面801以及第二倾斜面802的受光面积增大,能够接收更多光线,将传导至出光端2的光线被指向性引导并反射至出光面4,从而提高导光板本体10靠近出光侧的亮度。其中线性方程为,其中b的范围为[0.002mm,0.02mm],此时m为第一反射切槽5的深度与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的比值,其取值的范围为(0,1],为第一反射切槽5在导光板本体10上的位置。
如图12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的深度的贝塞尔曲线变化图,当控制点发生变化时,第一反射切槽5的深度沿着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如此能够精确对第一反射切槽5的深度进行调整,以能够根据光能合理分布第一反射切槽5的深度。
通过上述第一反射切槽5的设置,在加工导光板本体10的反射面3上加工多个第一反射切槽5和第二反射切槽6所形成的反射单元的受光面积和体积均均自入光端1至出光端2逐渐增大,由此能够将集中和引导更多的光线,使更多的光线能够被改变传导方向反射至出光面,减少光线从出光端2漏光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光能利用率,使导光板本体10整体出光亮度更均匀,以弱化亮点和亮纹,提升出光亮度。
本申请实施2的实施原理为:相邻两个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之间的间距以及第一反射切槽5的深度自入光端1至出光端2沿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可呈线性变化或贝塞尔曲线变化,如此能够将光线进行指向引导并反射至出光面4,使光线不易从出光端2漏光,优化导光板本体10的整体结构,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增强出光亮度,当该第一反射切槽5与第二反射切槽6所形成的反射单元8,在越靠近出光端2,反射单元8的反射能力更佳,以将更多的光线反射至出光面4。
实施例3:
参照图14,第二反射切槽6为弧形槽,具体的说,第二反射切槽6的相对的两槽壁均为弧形面且自第二反射切槽6的槽口至槽底圆弧过渡,第二反射切槽的槽壁朝远离出光面4方向凸出。弧形槽的曲率半径大小自入光端1至出光端2沿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小,由此第二反射切槽的深度自入光端1至出光端2逐渐变浅。此时所形成的反射单元8中的第三倾斜面803与第四倾斜面804为曲面,将光线的漫反射或散射角度收窄的同时将光线多方向反射扩散,使光线更多的趋于出光面4,进一步将光线分布均匀,提高光线的柔和度。
本申请实施例3的实施例原理为:第二反射切槽6为弧形槽,通过弧形槽的设置,能够位于导光板本体10的宽度方向的光线的漫反射角度进行收窄,同时能够将光线在这个基础上多方向反射至出光面4,以减少光线的指向性,使光线能够更均匀的分布在出光面4。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10),所述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为入光端(1)以及出光端(2),所述导光板本体(10)的厚度方向的两侧表面分别设置有反射面(3)以及出光面(4),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3)上设置有多个不等腰的第一反射切槽(5)以及多个第二反射切槽(6),多个所述第一反射切槽(5)均与光源入射方向垂直且沿所述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反射切槽(6)与光源入射方向平行且沿所述导光板本体(10)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反射切槽(5)以及多个所述第二反射切槽(6)纵横交错排列连接形成多个向外凸起的反射单元(8),所述反射单元(8)包括第一倾斜面(801)、第二倾斜面(802)、第三倾斜面(803)以及第四倾斜面(804),所述第一倾斜面(801)与所述第二倾斜面(802)自所述入光端(1)至所述出光端(2)沿所述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倾斜面(801)与所述第二倾斜面(802)之间连接形成顶角,所述第三倾斜面(803)与所述第四倾斜面(804)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倾斜面(801)的两侧,所述出光面(4)用于折射出光,所述出光面(4)上设置有多个出光切槽(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角不变,所述第一反射切槽(5)的深度不变,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之间的间距自入光端(1)至出光端(2)沿所述导光板的本体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之间的间距自所述入光端(1)至所述出光端(2)沿着所述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呈贝塞尔曲线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角与所述第一反射切槽(5)的底角角度均不变,所述第一反射切槽(5)的槽深以及相邻两个第一切槽的底角之间的间距自入光端(1)至出光端(2)沿所述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切槽(6)的底角角度不变,所述第二反射切槽(6)的深度自入光端(1)至出光端(2)沿所述导光板本体(10)的长度方向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角角度范围为100度-14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面(801)比所述第二倾斜面(802)的长度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切槽(5)的深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反射切槽(6)的最小深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切槽(6)为弧形槽,所述第二反射切槽(6)相对的两槽壁自槽口至槽底圆弧过渡,且朝远离所述反射面(3)的一端凸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切槽(7)为弧形槽,所述出光切槽(7)相对的两槽壁自槽口至槽底圆弧过渡,且朝远离所述出光面(4)的一端凸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66969.2A CN114325921B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一种导光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66969.2A CN114325921B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一种导光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25921A true CN114325921A (zh) | 2022-04-12 |
CN114325921B CN114325921B (zh) | 2022-08-09 |
Family
ID=81045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66969.2A Active CN114325921B (zh) | 2021-09-30 | 2021-09-30 | 一种导光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325921B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123130A (ja) * | 2005-10-28 | 2007-05-17 |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機器 |
TW200916861A (en) * | 2007-10-09 | 2009-04-16 |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 A light field aligning structure for the exiting light of light guiding plate (1) |
CN102681083A (zh) * | 2012-05-03 | 2012-09-19 | 丹阳博昱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凹陷微结构的导光片及其制作方法 |
CN203259681U (zh) * | 2013-05-07 | 2013-10-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TW201508354A (zh) * | 2013-08-20 | 2015-03-01 |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 具多向性結構之導光板 |
CN110488408A (zh) * | 2018-05-14 | 2019-11-22 |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N112799169A (zh) * | 2021-02-04 | 2021-05-14 | 东莞市元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高亮度高遮瑕导光板 |
CN213843580U (zh) * | 2020-11-19 | 2021-07-30 | 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2021
- 2021-09-30 CN CN202111166969.2A patent/CN11432592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123130A (ja) * | 2005-10-28 | 2007-05-17 |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機器 |
TW200916861A (en) * | 2007-10-09 | 2009-04-16 |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 A light field aligning structure for the exiting light of light guiding plate (1) |
CN102681083A (zh) * | 2012-05-03 | 2012-09-19 | 丹阳博昱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凹陷微结构的导光片及其制作方法 |
CN203259681U (zh) * | 2013-05-07 | 2013-10-3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TW201508354A (zh) * | 2013-08-20 | 2015-03-01 |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 具多向性結構之導光板 |
CN110488408A (zh) * | 2018-05-14 | 2019-11-22 |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N213843580U (zh) * | 2020-11-19 | 2021-07-30 | 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N112799169A (zh) * | 2021-02-04 | 2021-05-14 | 东莞市元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高亮度高遮瑕导光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25921B (zh) | 2022-08-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185072B2 (en) | Light guide plate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 |
US9778405B2 (en) | Light guide plate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 |
US6755546B2 (en) | Light guide plat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 |
JP4996433B2 (ja) | 面状照明装置 | |
JP5193987B2 (ja) | 導光板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 |
US7641374B2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guide plate thereof | |
JPWO2007123173A1 (ja) | 拡散板及び面光源装置 | |
JP2001281458A (ja) |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 |
KR20040017341A (ko) | 광 재지향 막 및 광 재지향 막 시스템 | |
JP2008103110A (ja) | 導光板および平面照明装置 | |
CN112799169A (zh) | 一种新型高亮度高遮瑕导光板 | |
US10012783B2 (en) | Lighting system using a light guide and a lighting method | |
CN105739008B (zh) | 超定向导光膜和用于平板显示器的薄膜式背光单元 | |
US11543582B2 (en) | Optical element and lighting module with multimode output | |
US20160238777A1 (en) | Light guide plate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US20070291510A1 (en) |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 guide plate thereof | |
WO2004079408A1 (ja) | 光偏向素子及び光源装置 | |
TWM558919U (zh) | 導光板、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 |
US9223079B2 (en) |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 |
CN112965161B (zh) | 一种导光板及其网点布点方法 | |
CN114325921B (zh) | 一种导光板 | |
JP2007066865A (ja) | 導光板 | |
CN215895016U (zh) | 一种高遮瑕导光板 | |
JP4279815B2 (ja) | 導光板および平面照明装置 | |
JP4260811B2 (ja) | 導光板および平面照明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