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22345B - 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22345B
CN114322345B CN202011375520.2A CN202011375520A CN114322345B CN 114322345 B CN114322345 B CN 114322345B CN 202011375520 A CN202011375520 A CN 202011375520A CN 114322345 B CN114322345 B CN 1143223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valve
condenser
heat pip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7552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22345A (zh
Inventor
丘永琪
陈君
廉志晟
惠晓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7552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22345B/zh
Priority to CN202180055925.4A priority patent/CN11609704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97929 priority patent/WO202211074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322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223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223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223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parallel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通过在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的蒸发器的出口端和冷凝器的入口端处分别设置第一阀组和第二阀组,在第一阀组与第二阀组合之间设置与热管循环回路的高温段并联的压缩机,同时在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的低温段分别设置一个节流装置,并在每个节流装置上并联一第三阀门,这样,可通过调节第一阀组、第二阀组及两个第三阀门的开关状态,使得在低温环境下,通过两个热管循环回路对户外机柜进行二级散热;在高温环境下,通过具有两个并排的蒸发器及冷凝器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对户外机柜进行散热,提高了热管理设备在高低温环境下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边缘计算、5G等趋势的推动下,近年来边缘站点的数据机房或者户外机柜建设量稳步上升。集装箱式的机房以及户外机柜作为接入汇聚机房主推的建设模式之一,具有快速部署、灵活扩容等优势,受到全球众多设备运营商的青睐。
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通常安装有基站设备、电源设备、蓄电池、传输设备及制冷设备等,其中,制冷设备用于控制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部的温度,以保证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的基站设备、电源设备等的正常工作,防止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的设备受损。传统技术中,制冷设备为压缩制冷循环空调和热管交换器一体机,即该制冷设备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和热管换热循环回路。以户外机柜为例,热管换热循环回路随时处于准备状态,当机柜内部的气流温度高于机柜外部的气流温度时,热管循环回路处于工作状态,当机柜内部的气流温度高于预设值时,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启动工作,使得该制冷设备兼顾节能和满足高温使用要求。
然而,传统的制冷设备中,热管换热循环回路为单循环回路,换热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能够解决传统技术中的制冷设备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设备,包括压缩机、至少两个节流装置、第一阀组、第二阀组、至少两个第三阀门及至少两个热管循环回路;
其中,至少两个热管循环回路包括第一热管循环回路和第二热管循环回路,第一热管循环回路为高温回路,第二热管循环回路为低温回路;第一热管循环回路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第二热管循环回路包括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凝器;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并排设置,第一冷凝器和第二冷凝器并排设置,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与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共同连通第一阀组,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和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共同连通第二阀组,压缩机的入口端与第一阀组连通,压缩机的出口端与第二阀组连通,且压缩机与每个热管循环回路的高温段均并联设置;
至少两个节流装置包括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第一节流装置串联在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端与第一蒸发器的入口端之间,第二节流装置串联在第二冷凝器的出口端与第二蒸发器的入口端之间,至少两个第三阀门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一节流装置并联设置,至少两个第三阀门中的另一个第二节流装置并联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设备,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热管循环回路,并将至少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的蒸发器和冷凝器分别并排设置,同时在两个蒸发器的出口端和两个冷凝器的入口端处分别连通第一阀组和第二阀组,在第一阀组与第二阀组之间设置压缩机,且该压缩机与每个热管循环回路的高温段均并联设置,同时在至少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的低温段分别设置一个节流装置,并在每个节流装置上并联一第三阀门,这样,可通过调节第一阀组、第二阀组及两个第三阀门的开关状态,使得在环境温度例如户外机柜内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两个热管循环回路处于导通状态,压缩机、两个并联的小段(每个小段由冷凝器、节流装置及蒸发器串联而成)形成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关闭状态,即保证在低温环境下,通过两个独立热管循环回路增大了热管理设备的换热温差,实现了对室内空气的二级散热,从而提高了热管理设备在低温环境下的换热效率。另外,可通过调节第一阀组、第二阀组及两个第三阀门的开关状态,使得在环境温度例如户外机柜内的温度高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两个热管循环回路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机、两个并联的小段(每个小段由冷凝器、节流装置及蒸发器串联而成)形成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导通状态,即保证在高温环境下,通过具有两个并排的蒸发器及冷凝器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实现对室内进行散热,相比于传统技术,增大了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热管理设备在高温环境下的换热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阀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单向阀;
第一单向阀的入口端与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与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压缩机的入口端与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一阀组设置为第一单向阀,并将第一单向阀的入口端与低温回路上的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将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与高温回路上的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这样,当两个热管循环回路处于工作状态,即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因第一单向阀由低温回路指向高温回路,则该第一单向阀逆向止回,即该第一单向阀处于自动关闭状态,从而不仅保证热管循环模式下,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相互独立,而且第一单向阀在热管循环模式下自动关闭有效提高了整个热管理设备的控制效率。同时,在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工作状态,即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因压缩机的吸气压力使得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的压力小于入口端的压力,从而保证第一单向阀自动导通,确保两个蒸发器内的工质均能够进入气液分离器及压缩机内,从而不仅保证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的换热效率,而且第一单向阀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自动导通有效提高了整个热管理设备的控制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阀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的入口端与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第二单向阀的出口端与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压缩机的出口端与第二单向阀的入口端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阀组设置为第二单向阀,并将第二单向阀的入口端与低温回路上的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将第二单向阀的出口端与高温回路上的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这样,当两个热管循环回路处于工作状态,即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因第二单向阀由低温回路指向高温回路,则该第二单向阀逆向止回,即该第二单向阀处于自动关闭状态,从而不仅保证热管循环模式下,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相互独立,而且第二单向阀在热管循环模式下自动关闭有效提高了整个热管理设备的控制效率。同时,在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工作状态,即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因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使得第二单向阀的入口端的压力大于出口端的压力,从而保证第二单向阀自动导通,确保压缩机内的工质能够分别进入两个冷凝器内,从而不仅保证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的换热效率,而且第二单向阀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自动导通有效提高了整个热管理设备的控制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热管理设备还包括第四阀门,第四阀门设置在压缩机的入口端与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压缩机的入口端与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之间设置第四阀门,这样,当热管理设备处于热管循环模式时,可通过关闭第四阀门,以保证其中一个热管循环回路中的工质不会进入压缩机内而造成热管循环模式下工质的浪费,同时也进一步保证高温回路中的工质不会通过压缩机内进入低温回路中,确保高温回路与低温回路之间相互独立,从而保证热管循环模式下的换热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阀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三通阀,第一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第一三通阀的第二端口分别与第二冷凝器入口端连通,第一三通阀的第三端口与压缩机的出口端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阀组设置为至少一个第一三通阀,这样,可通过电信号及时调节第一三通阀的开关状态,不仅能够保证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该第一三通阀处于关闭状态,以及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该第一三通阀处于导通状态,而且提高了该第二阀组的控制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在热管循环模式与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之间稳定切换。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阀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口与压缩机的入口端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一阀组设置为至少一个第二三通阀,这样,可通过电信号及时调节第二三通阀的开关状态,不仅能够保证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该第一三通阀处于关闭状态,使得热管理设备处于热管循环模式,以及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该第一三通阀处于导通状态,使得该热管理设备处于压缩制冷循环模式,而且提高了该第一阀组的控制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在热管循环模式与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之间稳定切换。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
第二阀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单向阀,第三单向阀的入口端与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第三单向阀的出口端与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压缩机的出口端与第三单向阀的入口端连通;
或者,第二阀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三三通阀,第三三通阀的第一端口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第三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第三三通阀的第三端口与压缩机的出口端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阀组设置为至少一个第三单向阀,并将第三单向阀的入口端与低温回路上的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将第三单向阀的出口端与高温回路上的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这样,当两个热管循环回路处于工作状态,即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因第三单向阀由低温回路指向高温回路,则该第三单向阀逆向止回,即该第三单向阀处于自动关闭状态,从而不仅保证热管循环模式下,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相互独立,而且第三单向阀在热管循环模式下自动关闭有效提高了整个热管理设备的控制效率。同时,在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工作状态,即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因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使得第三单向阀的入口端的压力大于出口端的压力,从而保证第三单向阀自动导通,确保压缩机内的工质能够分别进入两个冷凝器内,从而不仅保证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的换热效率,而且第三单向阀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自动导通有效提高了整个热管理设备的控制效率。
另外,通过将第二阀组设置为至少一个第三三通阀,这样,可通过电信号及时调节第三三通阀的开关状态,不仅能够保证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该第三三通阀处于关闭状态,以及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该第三三通阀处于导通状态,而且提高了该第二阀组的控制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在热管循环模式与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之间稳定切换。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阀组包括至少两个第四三通阀;至少两个第四三通阀中,其中一个第四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其中一个第四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另一个第四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另一个第四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每个第四三通阀的第三端口均与压缩机的出口端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阀组设置为至少两个第四三通阀,并将这两个第四三通阀分别设置在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的冷凝器的入口端,将每个第四三通阀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与对应的热管循环回路中的蒸发器的出口端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每个第四三通阀的第三端口均与压缩机的出口端连通,这样,当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两个第四三通阀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处于导通状态,第三端口处于关闭状态,使得该热管理设备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工作,即使得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独立工作,以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当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两个第四三通阀的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处于导通状态,第一端口处于关闭状态,这样不仅保证该热管理设备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工作,即使得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独立工作,以提高换热效率,而且有效的避免了压缩机排出的部分高压气体经两个热循环回路的高温段反流至两个蒸发器内,确保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稳定工作。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热管理设备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五阀门;
至少两个第五阀门中的其中一个设置在第一热管循环回路的高温段,至少两个第五阀门中的另一个设置在第二热管循环回路的高温段,且每个第五阀门均连通在第一阀组和第二阀组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的高温段设置第五阀门,这样,热管理设备处于压缩制冷循环模式时,可通过关闭两个第五阀门,以封堵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的高温段,避免了压缩机排出的部分高压气体经两个热循环回路的高温段反流至两个蒸发器内,确保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稳定工作。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每个第五阀门均为第四单向阀,至少两个第四单向阀中,其中一个第四单向阀的入口端与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其中一个第四单向阀的出口端与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
另一个第四单向阀的入口端与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另一个第四单向阀的出口端与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五阀门设置为第四单向阀,这样,在热管理设备处于热管循环模式时,两个第四单向阀可在蒸发器出口端的蒸汽压力的作用下自动导通,实现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的稳定工作,而在热管理设备处于压缩制冷循环模式时,两个第四单向阀可在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的压差作用下自动关闭,不仅保证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的高温段在压缩制冷模式下自动关闭,而且有效的简化了热管理设备的控制程序,提高了热管理设备的工作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阀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五三通阀;
至少两个第五三通阀中,其中一个第五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其中一个第五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另一个第五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另一个第五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
每个第五三通阀的第三端口均与压缩机的入口端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一阀组设置为至少两个第五三通阀,并将至少两个第五三通阀分别设置在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的蒸发器的出口端,将每个第五三通阀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与对应的热管循环回路中的蒸发器的出口端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每个第五三通阀的第三端口均与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连通,这样,当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两个第五三通阀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处于导通状态,第三端口处于关闭状态,使得该热管理设备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工作,即使得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独立工作,以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当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两个第五三通阀的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处于导通状态,第二端口处于关闭状态,从而保证两个蒸发器排出的蒸汽均进入压缩机内,即保证该热管理设备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工作,以提高换热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阀组包括至少一个第六三通阀,第六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第六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第六三通阀的第三端口与压缩机的出口端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阀组设置为至少一个第六三通阀,这样,可通过电信号及时调节第六三通阀的开关状态,不仅能够保证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该第六三通阀处于关闭状态,以及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该第六三通阀处于导通状态,而且提高了该第二阀组的控制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在热管循环模式与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之间稳定切换。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二阀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七三通阀;
至少两个第七三通阀中,其中一个第七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其中一个第七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另一个第七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另一个第七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
每个第七三通阀的第三端口均与压缩机的出口端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阀组设置为至少两个第七三通阀,并将至少两个第七三通阀分别设置在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的冷凝器的入口端,将每个第七三通阀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与对应的热管循环回路中的蒸发器的出口端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每个第七三通阀的第三端口均与压缩机的出口端连通,这样,当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两个第七三通阀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处于导通状态,第三端口处于关闭状态,使得该热管理设备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工作,即使得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独立工作,以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当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两个第七三通阀的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处于导通状态,第一端口处于关闭状态,这样不仅保证该热管理设备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工作,即使得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独立工作,以提高换热效率,而且有效的避免了压缩机排出的部分高压气体经两个热循环回路的高温段反流至两个蒸发器内,确保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稳定工作。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热管理设备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与第一阀组连通,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与压缩机的入口端连通,以保证进入压缩机内的工质均为气态工质,从而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散热系统,包括系统本体、至少一个发热设备及至少一个如上的热管理设备,发热设备位于系统本体内,热管理设备的回风口和送风口均与系统本体的内部连通,以对发热设备进行降温。
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系统,通过上述热管理设备对系统本体内的发热设备进行散热,能够在低温环境下通过两个热管循环回路实现对散热系统的内部空气的二级散热,从而提高了热管理设备在低温环境下对发热设备的换热效率。同时,热管理设备能够在高温环境下通过具有两个并排的蒸发器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对散热系统的内部空气进行散热,增大了压缩制冷循环回路与系统内部的空气之间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热管理设备在高温环境下的换热效率,进而实现对发热设备的快速降温,延长了发热设备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热管理设备的工作方法,该工作方法应用于上述热管理设备,
当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热管理设备的第一阀组和第二阀组导通每个热管循环回路中的高温段,关闭第一阀组与第二阀组之间设有压缩机的管路,同时,热管理设备的第三阀门打开,每个热管循环回路的低温段导通,至少两个节流装置关闭,至少两个热管循环回路处于工作状态;
当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第一阀组和第二阀组导通第一阀组与第二阀组之间设有压缩机的管路,关闭每个热管循环回路中的高温段,且压缩机打开;同时,每个第三阀门关闭,每个节流装置打开,热管理设备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工作状态;其中,压缩制冷循环回路至少由压缩机及至少两个并联的小段串联形成,每个小段由至少一个冷凝器、至少一个节流装置及至少一个蒸发器串联形成。
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的工作方法,通过调节第一阀组、第二阀组及至少两个第三阀门的开关状态,使得在环境温度例如户外机柜内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至少两个热管循环回路处于导通状态,压缩机、至少两个并联的小段(每个小段由冷凝器、节流装置及蒸发器串联而成)形成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关闭状态,即保证在低温环境下,通过两个独立热管循环回路增大了热管理设备的换热温差,实现了对室内空气的二级散热,从而提高了热管理设备在低温环境下的换热效率。
另外,可通过调节第一阀组、第二阀组及至少两个第三阀门的开关状态,使得在环境温度例如户外机柜内的温度高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两个热管循环回路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机、至少两个并联的小段(每个小段由冷凝器、节流装置及蒸发器串联而成)形成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导通状态,即保证在高温环境下,通过具有至少两个并排的蒸发器及冷凝器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实现对室内进行散热,相比于传统技术,增大了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热管理设备在高温环境下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热管循环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散热系统;
11-系统本体;12-发热设备;13-热管理设备;
100-热管循环回路;200-第一阀组;300-第二阀组;400-气液分离器;500-压缩机;600-节流装置;700-第三阀门;800-第四阀门;900-第五阀门;
101-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2-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10-蒸发器;120-冷凝器;210-第一单向阀;220-第二三通阀;230-第五三通阀;310-第二单向阀;320-第一三通阀;330-第三单向阀;340-第三三通阀;350-第四三通阀;360-第六三通阀;370-第七三通阀;610-第一节流装置;620-第二节流装置;
111-第一蒸发器;112-第二蒸发器;121-第一冷凝器;122-第二冷凝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为了对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部的基站设备、电源设备及传输设备等进行散热,确保各个设备稳定工作,通常在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设置有制冷设备,通过制冷设备对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进行降温,以防止各个设备因高温而发生损坏。
目前的制冷设备主要为压缩制冷空调和热交换器。随着通信站点能耗上升,温控耗能增加,提升温控系统的能效意义重大,户外机柜或者机房采用压缩制冷空调进行散热的能耗较高。另外,采用热交换器散热能耗低,但无法满足高温环境下设备入风口的温度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传统的制冷设备还包括压缩制冷空调与热交换器一体机,其可以在环境温度(即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部的温度)低时工作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在环境温度高时工作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兼顾节能和满足高温环境的使用要求。
具体地,该压缩制冷空调与热交换器一体机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和热管热循环回路。其中,热管循环回路包括一个蒸发器和一个冷凝器,该蒸发器的出口端与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冷凝器的出口端与蒸发器的入口端连通,蒸发器和冷凝器连通形成一个热管循环回路,在热管循环回路的真空管壳内充入工质,以实现与外部气流进行热交换。实际应用中,蒸发器的出口端与冷凝器的入口端之间的管路为高温段,冷凝器的出口端与蒸发器的入口端之间的管路为低温段。其中,高温段的工质的温度高于低温段的工质的温度。
热管循环回路工作时,当液态工质进入蒸发器后,会与蒸发器侧壁接触的内循环气流发生热交换,该工质吸收热量后气化为蒸汽,并经高温段进入冷凝器内,然后与冷凝器侧壁上的外循环气流发生热交换,该气态工质降温后冷凝为液态工质,继而再经低温段进入蒸发器内,如此循环。
在工质的整个循环过程中,与蒸发器侧壁接触的内循环气流因将自身的热量传递至蒸发器内的工质,使得该内循环气流得以降温,并吹入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而经过冷凝器侧壁的低温外循环气流吸热后排出至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外部。
其中,内循环气流是指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部的气流,外循环气流是指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外部的气流。
可以理解的是,制冷设备具有与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部连通的内循环进风口(又称回风口)和内循环出风口(又称送风口),以及与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外部连通的外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出风口。散热时,内循环气流从制冷设备的内循环进风口进入制冷设备内部,与蒸发器进行接触,与蒸发器内工质实现热交换后从内循环出风口进入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部,对内部的电子设备进行降温,外循环气流从制冷设备的外循环进风口进入制冷设备内,与冷凝器进行接触,与该冷凝器内的工质实现热交换后从外循环出风口排出至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外部。
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包括依次串联的蒸发器、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冷凝器及节流装置。工作时,压缩机将工质压缩成高压气态工质,这种气态工质再经过冷凝器,与外循环气流发生热交换后冷凝成液态工质,该液态工质通过节流装置进行降温降压后,通入到蒸发器中,与所需要冷却的媒介例如内循环气流进行热交换,即吸收内循环气流的热量后蒸发为气态工质,并进入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后,气态工质继续进入压缩机进行压缩,如此循环。
在工质的整个循环过程中,与蒸发器侧壁接触的内循环气流因将自身的热量传递至蒸发器内的工质,使得该内循环气流得以降温,并吹入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而经过冷凝器侧壁的低温外循环气流吸热后排出至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外部。
在上述压缩制冷空调与热交换器一体机中,热交换器即热管循环回路随时处于准备工作状态,只有满足内循环气流(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的气流)的温度高于外循环气流的温度时,热管循环回路便可处于工作状态;而当内循环气流(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的气流)的温度高于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的设定温度时,该压缩制冷循环回路才启动工作,也即是说,传统的压缩制冷空调与热交换器一体机是当环境温度低时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工作,当环境温度高时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工作。
其中,环境温度包括但不限于机房或者户外机柜外的空气温度、机房或者户外机柜内的空气温度、制冷设备回风口的温度、制冷设备送风口温度、机房或户外机柜内电子设备入风口温度、电子设备出风口温度及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当然,该环境温度也包括上述任意位置上采集的多个温度的运算值或者上述不同位置上采集的多个温度的运算值。
其中,制冷设备回风口的温度是指制冷设备中内循环气流的出风口温度,该内循环气流的出风口与机房或者户外机柜内部连通。制冷设备送风口温度是指外循环气流的出风口温度,外循环气流的出风口与机房或者户外机柜的外部连通。
上述压缩制冷空调与热交换器一体机中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与热管循环回路相互独立,即有两组蒸发器和两组冷凝器,然而,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工作时,仅一组蒸发器和一组冷凝器起作用,即该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为单回路循环,换热效率低,相应地,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工作时,仅一组蒸发器和冷凝器工作,即该热管循环模式也为单回路循环,换热效率低,该压缩制冷循环回路上的蒸发器和冷凝器不起作用,同时会增加内外循环气流的阻力,进而降低换热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热管循环回路,并将至少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的蒸发器和冷凝器分别并排设置,同时在两个蒸发器的出口端和两个冷凝器的入口端处分别设置第一阀组和第二阀组,在第一阀组与第二阀组合之间依次串联气液分离器和压缩机,且该气液分离器和压缩机与任意一个热管循环回路的高温段并联设置,同时在两个热管循环回路的低温段分别设置一个节流装置,并在每个节流装置上并联一第三阀门,这样,可通过调节第一阀组、第二阀组及两个第三阀门的开关状态,使得在环境温度例如户外机柜内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两个热管循环回路处于导通状态,气液分离器、压缩机、两个并联的小段(每个小段由冷凝器、节流装置及蒸发器串联而成)形成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关闭状态,即保证在低温环境下,通过两个独立热管循环回路增大了热管理设备的换热温差,实现了对室内空气的二级散热,从而提高了热管理设备在低温环境下的换热效率。另外,可通过调节第一阀组、第二阀组及两个第三阀门的开关状态,使得在环境温度例如户外机柜内的温度高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两个热管循环回路处于关闭状态,气液分离器、压缩机、两个并联的小段(每个小段由冷凝器、节流装置及蒸发器串联而成)形成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导通状态,即保证在高温环境下,通过具有两个并排的蒸发器及冷凝器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实现对室内进行散热,相比于传统技术,增大了热管理设备在高温环境下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热管理设备在高温环境下的换热效率。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实现了两个循环模式下两组蒸发器和两组冷凝器均可起作用的功能,充分利用了两个循环回路的设备,有效提高了热管理设备在任意模式下的换热效率。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管理设备13,包括压缩机500、至少两个两个节流装置600、第一阀组200、第二阀组300、至少两个第三阀门700及至少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13用于对散热系统10内的发热设备12进行散热。
实际应用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13包括与散热系统10内部连通的内循环进风口(又称回风口)和内循环出风口(又称送风口),以及与户外机柜或者机房等散热系统10外部连通的外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出风口。
具体散热时,散热系统10的系统本体11内部的空气即内循环气流c从回风口进入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13内,通过热管理设备13内的热管循环回路100进行换热后,从送风口排出至系统本体11的内部空间,对系统本体11内的发热设备12进行降温。与此同时,散热系统10外部的空气即外循环气流d从外循环进风口进入热管理设备13内,与热管循环回路100进行热交换,继而从外循环出风口排出散热系统10以及热管理设备13的外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系统10包括但不限于户外机柜、机房及车辆中的任意一种。发热设备12包括但不限于基站设备、电源设备、蓄电池、传输设备、驱动设备中的任意一种。以户外机柜为例,发热设备12可以是位于户外机柜本体内的基站设备、电源设备、蓄电池或传输设备等在工作中发出热量的设备。
图3是图1中热管循环回路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所示,实际应用中,每个热管循环回路100均包括一个蒸发器110和一个冷凝器120,该蒸发器110的出口端与冷凝器120的入口端之间通过管路连通,冷凝器120的出口端与蒸发器110的入口端之间通过管路连通,蒸发器110和冷凝器120连通形成一个热管循环回路100,在热管循环回路100的真空管壳内充入有工作物质(以下均简称为工质),该工质用于与外部的气流进行热交换。
其中,冷凝器120的出口端与蒸发器110的入口端之间的管路为热管循环回路100的低温段a,蒸发器110的出口端与冷凝器120的入口端之间的管路为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可以理解的是,高温段b内的工质温度大于低温段a内工质的温度。
继续参照图2所示,任意一个热管循环回路100在工作过程中,当液态工质进入蒸发器110后,会流经蒸发器110侧壁的高温内循环气流c发生热交换,该液态工质吸收内循环气流c的热量后气化为蒸汽,即气态工质,该气态工质继而经高温段b进入冷凝器120内,与冷凝器120侧壁上的低温外循环气流d发生热交换,即将气态工质的热量传递至外循环气流d,该气态工质降温后冷凝为液态工质,继而再经低温段a进入蒸发器110内,如此反复循环。
在工质的整个循环过程中,与蒸发器110侧壁接触的内循环气流c因将自身的热量传递至蒸发器110内的工质,使得该内循环气流c得以降温,并吹入室内例如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而经过冷凝器120侧壁的低温外循环气流d吸热后排出至室外例如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外部。
散热过程中,内循环气流c从回风口进入热管理设备13内部,与蒸发器110进行接触,与蒸发器110内工质实现热交换后从送风口进入户外机柜或者机房等散热系统10的内部,对内部的发热设备12进行降温,外循环气流d从热管理设备13的外循环进风口进入热管理设备13内,与冷凝器120进行接触,与该冷凝器120内的工质实现热交换后从外循环出风口排出至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外部。
具体设置时,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循环回路10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重力热管循环回路、泵驱动热管回路及毛细力驱动热管回路中的任意一种,这样可提高该热管循环回路100的设置灵活性。另外,当将热管循环回路100设置为重力热管循环回路时,位于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的工质经冷凝器120冷却后,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进入低温段a的蒸发器110内,从而节约了热管循环回路100的能耗。
参照图1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以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为例进行说明,其中,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包括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和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包括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一冷凝器121,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包括第二蒸发器112和第二冷凝器122。
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和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相互套设在一起,且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蒸发器110及冷凝器120分别并排设置,例如,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二蒸发器112并排设置,第一冷凝器121和第二冷凝器122并排设置,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相互独立设置,且其中一个为低温回路,另一个为高温回路,本申请实施例具体以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为高温回路,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为低温回路为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两个蒸发器110例如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二蒸发器112具体是沿垂直于蒸发器110内工质的流动方向并排设置。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二蒸发器112可以沿水平方向(如图1中x方向所示)依次并排设置,例如第一蒸发器111位于左侧,第二蒸发器112位于右侧,且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二蒸发器112的出口端均朝上(如图1中y方向所示),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二蒸发器112的入口端均朝下(如图1所中y方向的反方向所示)。相应地,两个冷凝器120例如第一冷凝器121和第二冷凝器122可以沿水平方向(如图1中x方向所示)依次并排设置,例如第一冷凝器121位于左侧,第二冷凝器122位于右侧,且第一冷凝器121和第二冷凝器122的入口端均朝上(如图1中y方向所示),第一冷凝器121和第二冷凝器122的出口端均朝下(如图1所中y方向的反方向所示)。例如,当每个热管循环回路100为重力热管循环回路时,两个蒸发器110和两个冷凝器120的设置方式便为上述示例的设置方式。
当然,在其他示例中,两个蒸发器110例如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二蒸发器112可以沿竖直方向(如图1中y方向所示)依次并排设置,例如第一蒸发器111位于上侧,第二蒸发器112位于下侧,且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二蒸发器112的出口端均朝右(如图1中x方向所示),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二蒸发器112的入口端均朝左(如图1所中x方向的反方向所示)。相应地,两个冷凝器120例如第一冷凝器121和第二冷凝器122可以沿竖直方向(如图1中y方向所示)依次并排设置,且第一冷凝器121和第二冷凝器122的入口端均朝右(如图1中x方向所示),第一冷凝器121和第二冷凝器122的出口端均朝左(如图1所中x方向的反方向所示)。
其中,高温回路中工质的温度较低温回路中的工质的温度高,也即是说,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与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内的工质具有温度差。
参照图3所示,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与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同时工作时,两个温度不同的工质分别进入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二蒸发器112后,内循环气流c先经高温回路上的第一蒸发器111,与该第一蒸发器111内的工质进行热交换,使内循环气流c进行第一次降温,降温后的内循环气流c再经低温回路上的第二蒸发器112,与该第二蒸发器112内的工质继续进行热交换,使该内循环气流c进行第二次降温,二次降温后的内循环气流c从送风口进入散热系统10的系统本体11内部,对系统本体11内的发热设备12进行降温。
相比于传统技术,实现了内循环气流c的二级降温,增大了热管理设备13中蒸发器110内工质与内循环气流c之间的换热温差,从而提高了热管理设备13对发热设备12例如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的电源设备等的散热效率。
另外,第一蒸发器111蒸发后的气态工质进入第一冷凝器121,同时,第二蒸发器112内蒸发后的气态工质进入第二冷凝器122后,外循环气流d先经低温回路上的第二冷凝器122,与该第二冷凝器122内的工质进行热交换,使外循环气流d进行第一次升温,升温后的外循环气流d再经高温回路上的第一冷凝器121,与该第一冷凝器121内的工质继续进行热交换,使该外循环气流d进行第二次升温,升温后的外循环气流d从热管理设备13的外循环出风口排出至热管理设备13以及散热系统10的外部。相比于传统技术,实现了外循环气流d的二级升温,换而言之,实现了外循环气流d对两个冷凝器120内的工质的冷凝。
参照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蒸发器111的出口端和第二蒸发器112的出口端共同连通第一阀组200,第一冷凝器121的入口端和第二冷凝器122的入口端共同连通第二阀组300,压缩机500串联在第一阀组200与第二阀组300之间,具体而言,压缩机500的入口端与第一阀组200连通,压缩机500的出口端与第二阀组300连通,且压缩机500与每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并联设置,换句话说,压缩机500所处的管路段与任意一个热管循环回路100中的蒸发器110与冷凝器120之间的管路段并联设置,而并非设置在任意一个热管循环回路100中的蒸发器110与冷凝器120之间的管路上,也即是说,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与压缩机500所处的管路段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管路。
这样,热管理设备13在具体工作时,可通过调节第一阀组200和第二阀组300的开关状态,使得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的高温段b与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高温段b均导通,使压缩机500所形成的管路段关闭,也即是说,使得第一蒸发器111通过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的高温段b进入第一冷凝器121内,第二蒸发器112内的工质通过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高温段b进入第二冷凝器120内(如图3所示)。
图4是图1中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4所示,同时,也可通过调节第一阀组200和第二阀组300的开关状态,使得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的高温段b与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高温段b均关闭,使压缩机500所形成的的管路段导通,也即是说,使第一蒸发器111内的工质和第二蒸发器112内的工质均进入压缩机500内,经过压缩后形成高压气态工质,并分别进入第一冷凝器121和第二冷凝器122内。
继续参照图1,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两个节流装置600分别串联在两个冷凝器120的出口端与蒸发器110的入口端之间,即两个节流装置600分别串联在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低温段a。
例如,参照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两个节流装置600包括第一节流装置610和第二节流装置620。其中,第一节流装置610的入口端与第一冷凝器121的出口端连通,第一节流装置610的出口端与第一蒸发器111的入口端连通,相应地,第二节流装置620的入口端与第二冷凝器122的出口端连通,第二节流装置620的出口端与第二蒸发器112的入口端连通。
继续参照图1,至少两个第三阀门700分别与两个节流装置600并联设置,以两个第三阀门700为例,两个第三阀门700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一节流装置610并联设置,两个第三阀门700中的另一个与第二节流装置620并联设置,这样,可通过导通两个第三阀门700,使得两个冷凝器120内的液态工质分别通过两个第三阀门700进入两个蒸发器110内,例如,导通两个第三阀门700,第一冷凝器121内的液态工质从其中一个第三阀门700进入第一蒸发器111内,第二冷凝器122内的液态工质从另一个第三阀门700进入第二蒸发器112内。同时,也可通过关闭两个第三阀门700,使得两个冷凝器120内的液态工质分别通过两个节流装置600进入两个蒸发器110内(如图4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3所示,两个第三阀门700导通时,两个冷凝器120与两个蒸发器110之间的管路可看做是单纯的管道,这样,两个冷凝器120内的液态工质可通过管道直接进入各自的蒸发器110内。
其中,第三阀门700可以是电磁阀,这样,可通过信号控制该第三阀门700的开关状态,以提高对第三阀门700的控制效率,从而提高该热管理设备13的工作效率。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节流装置60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毛细管、热力膨胀阀及电子膨胀阀中的任意一种。本申请实施例的压缩机500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可以直接参照现有技术,此处不在赘述。
参照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压缩机500、至少两个冷凝器120、至少两个节流装置600及至少两个蒸发器110形成一个压缩制冷循环回路。以两个蒸发器120、两个节流装置600以及两个蒸发器110为例,两个冷凝器120、两个节流装置600及两个蒸发器110中的一个冷凝器120、一个节流装置600、一个蒸发器110依次串联形成一个小段,例如,第一冷凝器121、第一节流装置610及第一蒸发器111依次串联形成其中一个小段,第二冷凝器122、第二节流装置620及第二蒸发器112依次串联形成另一个小段,压缩机500的出口端与入口端之间并联上述两个小段。
具体而言,上述两个小段的入口端即第一冷凝器121的入口端和第二冷凝器122的入口端均与压缩机500的出口端连通,两个小段的出口端即第一蒸发器111的出口端和第二蒸发器112的出口端均与压缩机500的入口端连通,这样,压缩机500以及两个并联的小段共同形成压缩制冷循环回路。
参照图4所示,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工作时,工质会在压缩机500、两个并联的小段(每个小段由冷凝器120、节流装置600及蒸发器110串联而成)形成一个循环回路中流动,例如,工质会从压缩机600的出口端分别进入第一冷凝器121和第二冷凝器122,继而从第一冷凝器121和第二冷凝器122分别进入第一节流装置610和第二节流装置620内,接着从第一节流装置610和第二节流装置620分别进入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二蒸发器112,最后从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二蒸发器112的出口端继续进入压缩机500内,使得工质在压缩制冷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基于上述可知,在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工作时,两个蒸发器110和两个冷凝器120均能够起到换热的作用。
值得说明的是,当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工作时,从压缩机500的出口端排出的高温高压工质会分别进入两个冷凝器120、两个节流装置600以及两个蒸发器110内,则两个冷凝器120内工质的温度相等,同样的,两个蒸发器110内工质的温度也相等。这样,内循环气流c可通过两个蒸发器110与内部的工质进行热交换,相比于传统技术增大了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内循环气流c与低温工质之间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对发热设备12例如户外机柜或者机房内的基站设备散热效率。
另外,经两个蒸发器110蒸发后的气态工质进入两个冷凝器120后,外循环气流d可通过高温回路102上的两个冷凝器120与高温工质继续进行热交换,相比于传统技术增大了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外循环气流与高温工质之间的换热面积,换而言之,实现了外循环气流d对两个冷凝器120内的工质的冷凝。
同时,第一冷凝器121和第二冷凝器122流出的液态工质会分别经第一节流装置610和第二节流装置620进行降温降压,使该降温降压后的液态工质到达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二蒸发器112内后,能够对内循环气流c进行有效降温。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热管理设备13的工作方法,该工作方法如下:
参照图1和图3所示,当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通过调节第一阀组200和第二阀组300,以导通每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关闭第一阀组200与第二阀组300之间设有压缩机500所在的管路,同时,每个第三阀门700打开,每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低温段a导通,每个节流装置600关闭,至少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处于工作状态,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关闭状态,即该热管理设备13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工作,即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和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完成对散热系统10例如户外机柜内的电子设备的散热。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环境温度包括但不限于散热系统10的系统本体11内例如机房或者户外机柜内的空气温度、热管理设备13的回风口的温度、热管理设备13的送风口温度、发热设备12例如户外机柜内电子设备的入风口温度、电子设备出风口温度及电子设备的表面温度。当然,该环境温度也包括上述任意位置上采集的多个温度的运算值或者上述不同位置上采集的多个温度的运算值。
另外,设定温度是指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内部设定的启动温度,即当环境温度高于该设定温度时,压缩机500打开,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启动工作。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定温度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示例性地,该设定温度可以是35℃以上,例如,设定温度可以是35℃、40℃、45℃等合适的温度值。
例如,当户外机柜内的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通过调节第一阀组200和第二阀组300,以保证第一蒸发器111与第一冷凝器121之间的高温段b以及第二蒸发器112与第二冷凝器122之间的高温段b处于导通状态,并保证压缩机500所处的管路段处于关闭状态,同时关闭压缩机500,打开两个第三阀门700,使得第一冷凝器121的出口端与第一蒸发器111的入口端之间的低温段a以及第二冷凝器122的出口端与第二蒸发器112的入口端之间的低温段a均处于导通状态,进而完成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和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导通,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的关闭。
具体而言,第一蒸发器111内的液态工质与内循环气流c换热后蒸发为气态工质,并经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的高温段b进入第一冷凝器121内,同时,第二蒸汽112内的液态工质与内循环气流c换热后蒸发为气态工质,并经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高温段b进入第二冷凝器122内,与外循环气流d换热后冷凝为液态工质,该液态工质接着从各自的管道进入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二蒸发器112内,使得工质在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和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内循环流动,从而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完成对发热设备12的二级散热。
当环境温度例如户外机柜内的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通过调节第一阀组200、第二阀组300,以导通压缩机500所在的管路段,关闭每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并打开压缩机500以及每个节流装置600,并关闭每个第三阀门700,从而导通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关闭每个热管循环回路100,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工作状态,即该热管理设备13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工作。
例如,当散热系统10例如户外机柜内的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通过调节第一阀组200和第二阀组300,以保证第一蒸发器111与第一冷凝器121之间的高温段b以及第二蒸发器112与第二冷凝器122之间的高温段b处于关闭状态,并保证压缩机500所处的管路段处于导通状态,同时打开压缩机500、第一节流装置610及第二节流装置620,关闭两个第三阀门700,使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一蒸发器112内的气态工质通过压缩机500进入第一冷凝器121和第二冷凝器122内,与外循环气流d换热后冷凝为液态工质,该液态工质接着进入第一节流装置610和第二节流装置610,经第一节流装置610降压后的液态工质进入第一蒸发器111,经第二节流装置610降压后的液态工质进入第二蒸发器112内,最后两个蒸发器110内的工质与内循环气流c换热后继续进入压缩机500内,使得工质在整个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内循环流动,从而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完成对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散热。
基于上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设备13,在低温环境下,通过调节第一阀组200、第二阀组300及两个第三阀门700的开关状态,使得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实现对室内空气的二级散热,相比于传统技术,提高了热管理设备13在低温环境下的换热效率。
另外,可通过调节第一阀组200、第二阀组300及两个第三阀门700的开关状态,使得在环境温度例如户外机柜内的温度高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机500、两个并联的小节(每个小节由冷凝器120、节流装置600及蒸发器110串联而成)形成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导通状态,即保证在高温环境下,通过具有两个并排的蒸发器110及冷凝器120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实现对室内的散热。相比于传统技术,增大了热管理设备13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热管理设备13在高温环境下的换热效率。
总而言之,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13使得两个循环模式下两组蒸发器110和两组冷凝器120均可起作用,充分利用了两个循环回路的设备,有效提高了热管理设备13在任意模式下的换热效率。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13还可以包括气液分离器400,该气液分离器400的入口端与第一阀组200连通,气液分离器400的出口端与压缩机500的入口端连通,这样,气液分离器400、压缩机500以及两个并联的小段(每个小段包括依次串联的冷凝器120、节流装置600及蒸发器110)形成压缩制冷循环回路。
例如,当散热系统10例如户外机柜内的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通过调节第一阀组200和第二阀组300,以保证第一蒸发器111与第一冷凝器121之间的高温段b以及第二蒸发器112与第二冷凝器122之间的高温段b处于关闭状态,并保证气液分离器400和压缩机500所处的管路段处于导通状态,同时打开压缩机500、第一节流装置610及第二节流装置620,关闭两个第三阀门700,使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一蒸发器112内的气态工质依次通过气液分离器400和压缩机500进入第一冷凝器121和第二冷凝器122内,与外循环气流d换热后冷凝为液态工质,该液态工质接着进入第一节流装置610和第二节流装置610,经第一节流装置610降压后的液态工质进入第一蒸发器111,经第二节流装置610降压后的液态工质进入第二蒸发器112内,最后两个蒸发器110内的工质与内循环气流c换热后继续进入气液分离器400以及压缩机500内,使得工质在整个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内循环流动,从而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完成对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散热。
其中,气液分离器400用于将蒸发器110排出的工质中的气态工质和液态工质进行分离,并将气态工质通入压缩机500内,从而保证液态工质不会对压缩机500造成损坏,延长压缩机500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具体是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为例对热管理设备13的结构进行的说明。在其他示例中,热管循环回路100的数量还可以是3个或者3个以上,以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通过多个热管循环回路100中并排的蒸发器110对散热系统10内的空气进行多级散热,从而提高热管理设备13对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散热效率。
另外,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通过多个蒸发器110对散热系统10内的空气进行散热,提高了热管理设备13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对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散热效率。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参照图5至图7所示,具体实现时,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阀组2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单向阀210,第一单向阀210的入口端与低温回路上的蒸发器110即第二蒸发器112的出口端连通,第一单向阀210的出口端与高温回路上的蒸发器110即第一蒸发器111的出口端连通,压缩机500的入口端与第一单向阀210的出口端连通。
其中,当压缩机500的入口端连通有气液分离器400时,该气液分离器400的入口端与第一单向阀210的出口端连通。
当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和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处于工作状态,即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因第一单向阀210由低温回路指向高温回路,即该第一单向阀210的入口端的压力较出口端的压力低,则该第一单向阀210逆向止回,即该第一单向阀210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处于关闭状态,这样,便可保证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二蒸发器112排出的气态工质经各自的高温段b进入相应的冷凝器120内,其中,第一蒸发器111经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的高温段b进入第一冷凝器121,第二蒸发器112经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高温段b进入第二冷凝器122。
在热管循环模式下,该第一单向阀210处于自动关闭状态,从而不仅保证热管循环模式下,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相互独立,而且第一单向阀210在热管循环模式下自动关闭有效提高了整个热管理设备13的控制效率。
同时,在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工作状态,即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因压缩机500的吸气压力使得第一单向阀210的出口端的压力小于入口端的压力,从而使得第一单向阀210自动导通,确保两个蒸发器110内的工质均能够进入气液分离器400及压缩机500内,从而不仅保证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的换热效率,而且第一单向阀210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自动导通有效提高了整个热管理设备13的控制效率。
继续参照图5和图6所示,作为其中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阀组3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单向阀310,以一个第二单向阀310为例,该第二单向阀310的入口端与低温回路上的冷凝器120即第二冷凝器122的入口端连通,第二单向阀310的出口端与高温回路上的冷凝器120即第一冷凝器121的入口端连通,压缩机500的出口端与第二单向阀310的入口端连通。
当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和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处于工作状态,即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因第二单向阀310由低温回路指向高温回路,即该第二单向阀310的入口端的压力较出口端的压力低,则该第二单向阀310逆向止回,即该第二单向阀310处于自动关闭状态,同时保证低温回路的高温段b内的工质不会进入高温回路的第一冷凝器121内,这样,不仅保证热管循环模式下,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相互独立,而且第二单向阀310在热管循环模式下自动关闭有效提高了整个热管理设备13的控制效率。
同时,在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工作状态,即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因压缩机500的排气压力使得第二单向阀310的入口端的压力大于出口端的压力,从而保证第二单向阀310自动导通,确保压缩机500内的工质能够分别进入第一冷凝器121和第二冷凝器122内,从而不仅保证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的换热效率,而且第二单向阀310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自动导通有效提高了整个热管理设备13的控制效率。
其中,第一单向阀210和第二单向阀310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可以直接参照现有的单向阀,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6所示,具体设置时,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13还可以包括第四阀门800,第四阀门800设置在压缩机500的入口端与第一单向阀210的出口端之间。当压缩机500的入口端连通有气液分离器400时,第一阀门800设置在气液分离器400与第一单向阀210的出口端之间。
该第四阀门800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处于关闭状态,反之,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该第四阀门800处于导通状态。
其中,第四阀门800可以是电磁阀,这样,可通过信号控制该第四阀门800的开关状态,以提高对第四阀门800的控制效率,从而提高该热管理设备13的工作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气液分离器400的入口端与第一单向阀210的出口端之间设置第四阀门800,这样,当热管理设备13处于热管循环模式时,可通过关闭第四阀门800,确保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中的工质不会进入压缩制冷循环回路中的气液分离器400及压缩机500内而造成工质的浪费,同时也进一步保证高温回路102中的工质不会通过气液分离器400及压缩机500内进入低温回路中,确保高温回路与低温回路之间相互独立,从而保证热管循环模式下的换热效率。
参照图6所示,以第一阀组200为第一单向阀210,第二阀组300为第二单向阀310为例。具体工作时,当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热管理设备13处于热管循环模式,信号控制第四阀门800关闭,两个第三阀门700导通,第一单向阀210和第二单向阀310逆向止回,即第一单向阀210和第二单向阀310处于关闭状态,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和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独立循环,完成对户外机柜或者机房等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高效散热。
当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热管理设备13切换到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信号控制第四阀门800打开,两个第三阀门700关闭,压缩机500开启,第一单向阀210在压缩机500的吸气压力作用下打开,第二单向阀310在压缩机500的排气压力下打开,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工作,完成对户外机柜或者机房等散热系统10内的发热设备12的高效散热。
参照图7所示,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阀组300还可以为至少一个第一三通阀320,以一个第一三通阀320为例,第一三通阀32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与两个冷凝器120的入口端连通,第一三通阀320的第三端口与压缩机500的出口端连通。
具体设置时,第一三通阀320的第一端口可以与低温回路上的第二冷凝器122的入口端连通,相应地,第一三通阀320的第二端口可以与高温回路上的第一冷凝器121的入口端连通。当然,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三通阀320的第一端口可以与高温回路上的第一冷凝器121的入口端连通,相应地,第一三通阀320的第二端口可以与低温回路上的第二冷凝器122的入口端连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第一三通阀320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处于关闭状态,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的气态工质会独立进入各自的冷凝器120内进行冷凝,例如,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的高温段b的气态工质进入第一冷凝器121内进行冷凝,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高温段b内的气态工质进入第二冷凝器122内进行冷凝。
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第一三通阀320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处于导通状态,这样,经压缩机500排出的高压气态工质会经该第一三通阀320分别进入第一冷凝器121和第二冷凝器122内进行冷凝。
继续参照图7,以第一阀组200为一个第一单向阀210,第二阀组300为一个第一三通阀320为例,具体工作时,当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热管理设备13处于热管循环模式,第一单向阀210逆向止回,即第一单向阀210阀处于关闭状态,信号控制两个第三阀门700导通,同时,信号控制第一三通阀320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关闭,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即高温回路和低温回路独立循环,实现对户外机柜或者机房等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高效散热。
当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热管理设备13切换到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信号控制第四阀门800打开,两个第三阀门700关闭,同时,信号控制第一三通阀320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关闭,压缩机500开启,第一单向阀210在压缩机500的吸气压力作用下打开,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工作,完成对户外机柜或者机房等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高效散热。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阀组300设置为一个第一三通阀320,这样,可通过电信号及时调节第一三通阀320的开关状态,不仅能够保证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该第一三通阀320处于关闭状态,以及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该第一三通阀320处于导通状态,而且提高了该第二阀组300的控制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13在热管循环模式与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之间稳定切换。
其中,第一三通阀320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可直接参照现有的三通阀,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8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13还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五阀门900,至少两个第五阀门900分别设置在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且至少两个第五阀门900均位于第一阀组200和第二阀组300之间。
以两个第五阀门900为例,其中一个第五阀门900设置在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的高温段b上,且位于第一阀组200与第二阀组300之间,另一个第五阀门900设置在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高温段b上,且位于第一阀组200与第二阀组300之间。
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两个第五阀门900处于导通状态,保证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的高温段b和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高温段b均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得第一蒸发器111排出的气态工质能够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的高温段b进入第一冷凝器121内,同时第二蒸发器112排出的气态工质能够从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高温段b进入第二冷凝器122内。
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两个第五阀门900处于关闭状态,以封堵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的高温段b和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高温段b,这样,热管理设备13处于压缩制冷循环模式时,可避免了压缩机500排出的部分高压气体经两个热循环回路的高温段b反流至两个蒸发器110内,确保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稳定工作。
继续参照图8,具体设置时,每个第五阀门900可均为一个第四单向阀,第四单向阀的入口端与蒸发器110的出口端连通,第四单向阀的出口端与冷凝器120的入口端连通,例如,其中一个第四单向阀的入口端与第一蒸发器111的出口端连通,该第四单向阀的出口端与第一冷凝器121的入口端连通。相应地,另一个第四单向阀的入口端与第二蒸发器112的出口端连通,该第四单向阀的出口端与第二冷凝器122的入口端连通,这样,在热管理设备13处于热管循环模式时,两个第四单向阀可在蒸发器110出口端的蒸汽压力的作用下自动导通,实现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稳定工作。
而在热管理设备13处于压缩制冷循环模式时,因蒸发器110的出口端与压缩机500的入口端连通,冷凝器120的入口端与压缩机500的出口端连通,则两个第四单向阀的入口端与压缩机500的入口端连通,两个第四单向阀的出口端与压缩机500的出口端连通,这样,两个第四单向阀的出口端的压力大于入口端的压力,从而使得两个第四单向阀在压缩机500的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的压差作用下自动关闭,不仅保证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在压缩制冷模式下自动关闭,防止从压缩机500排出的高压气态工质逆流至两个蒸发器110内,而且有效的简化了热管理设备13的控制程序,提高了热管理设备13的工作效率。
其中,第四单向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可直接参照现有的单向阀,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8所示,以第一阀组200为第一单向阀210,第二阀组300为第二单向阀310为例,具体工作时,当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热管理设备13处于热管循环模式,信号控制第四阀门800关闭,两个第三阀门700导通,第一单向阀210和第二单向阀310逆向止回,即第一单向阀210和第二单向阀310处于关闭状态,两个第四单向阀在蒸发器110出口端的蒸汽压力的作用下自动导通,低温回路和高温回路独立循环,实现对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高效散热。
当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热管理设备13切换到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信号控制第四阀门800打开,两个第三阀门700关闭,压缩机500开启,第一单向阀210在压缩机500的吸气压力作用下打开,第二单向阀310在压缩机500的排气压力下打开,两个第四单向阀在压缩机500的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的压差作用下自动关闭,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工作,完成对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高效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当热管循环回路100的数量为3个或者3个以上时,第五阀门900的数量与热管循环回路100的数量相等,即每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五阀门900。例如,当热管循环回路100的数量为3个时,第五阀门900的数量也为3个,3个第五阀门900分别设置在相应的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上。
实施例三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参照图9至图12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阀组2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三通阀220,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与两个蒸发器110的出口端连通,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三端口与压缩机500的入口端连通,例如,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三端口可通过气液分离器400与压缩机500的入口端连通。
以一个第二三通阀220为例,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一端口可以与第一蒸发器111的出口端连通,相应地,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二端口与第二蒸发器112的出口端连通,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三端口通过气液分离器400与压缩机500的入口端连通。
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处于关闭状态,这样,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中的蒸发器110排出的气态工质会进入各自的高温段b,而不会进入气液分离器400及压缩机500内。例如,第一蒸发器111排出的气态工质进入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的高温段b内,第二蒸发器112排出的气态工质进入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高温段b内。
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处于导通状态,这样,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二蒸发器112排出的气态工质会在压缩机500的吸气压力作用下经第二三通阀220的三个端口依次进入气液分离器400和压缩机500内,而不会进入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一阀组200设置为一个第二三通阀220,这样,可通过电信号及时调节第二三通阀220的开关状态,不仅能够保证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该第一三通阀320处于关闭状态,使得热管理设备13处于热管循环模式,以及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该第一三通阀320处于导通状态,使得该热管理设备13处于压缩制冷循环模式,而且提高了该第一阀组200的控制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13在热管循环模式与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之间稳定切换。
可以理解的是,当热管循环回路100的数量为3个或者3个以上时,可以在相邻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之间均设置一个第二三通阀220,且该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与该相邻的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蒸发器110的出口端连通,该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三端口均通过气液分离器400与压缩机500的入口端连通。例如,当热管循环回路100的数量为3个时,该热管循环回路100包括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和第三热管循环回路103。第二三通阀220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连通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的第一蒸发器111的出口端和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第二蒸发器112的出口端,另一个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连通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第二蒸发器112的出口端和第三热管循环回路103的第三蒸发器的出口端,且两个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三端口均通过气液分离器400与压缩机500的入口端连通。
当热管理设备13处于热管循环模式时,三个第二三通阀220的三个端口均关闭,三个蒸发器110内的气态工质通过各自的高温段b进入三个冷凝器120内。当热管理设备13处于压缩制冷循环模式时,三个第二三通阀220的三个端口均导通,三个蒸发器110内的气态工质通过相应的第二三通阀220均进入气液分离器400以及压缩机500内,继而从压缩机500的出口端分别进入三个冷凝器120内。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三通阀220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可直接参照现有的三通阀,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9所示,作为第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第二阀组3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单向阀330,第三单向阀330的入口端与低温回路上的第二冷凝器122的入口端连通,第三单向阀330的出口端与高温回路上的第一冷凝器121的入口端连通,压缩机500的出口端与第三单向阀330的入口端连通。
当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处于工作状态,即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因第三单向阀330由低温回路指向高温回路,即该第三单向阀330的入口端的压力较出口端的压力低,则该第三单向阀330逆向止回,即该第三单向阀330处于自动关闭状态,同时保证低温回路的高温段b内的工质不会进入高温回路的第一冷凝器121内,这样,不仅保证热管循环模式下,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相互独立,而且第三单向阀330在热管循环模式下自动关闭有效提高了整个热管理设备13的控制效率。
同时,在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工作状态,即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因压缩机500的排气压力使得第三单向阀330的入口端的压力大于出口端的压力,从而保证第三单向阀330自动导通,确保压缩机500内的工质能够分别进入两个冷凝器120内,从而不仅保证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的换热效率,而且第三单向阀330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自动导通有效提高了整个热管理设备13的控制效率。
其中,第三单向阀330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可直接参照现有的单向阀,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9所示,以第一阀组200为一个第二三通阀220,第二阀组300为一个第三单向阀330为例。具体工作时,当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热管理设备13处于热管循环模式,信号控制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关闭,信号控制两个第三阀门700导通,第三单向阀330逆向止回,即该第三单向阀330处于自动关闭状态,低温回路和高温回路独立循环,实现对户外机柜或者机房等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高效散热。
当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热管理设备13切换到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信号控制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导通,信号控制两个第三阀门700关闭,压缩机500开启,第三单向阀330在压缩机500的排气压力作用下打开,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工作,完成对户外机柜或者机房等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高效散热。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阀组300设置为一个第三单向阀330,这样,当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即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和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处于工作状态,即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因第三单向阀330由低温回路指向高温回路,则该第三单向阀330逆向止回,即该第三单向阀330处于自动关闭状态,从而不仅保证热管循环模式下,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和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相互独立,而且第三单向阀330在热管循环模式下自动关闭有效提高了整个热管理设备13的控制效率。
同时,在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工作状态,即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因压缩机500的排气压力使得第三单向阀330的入口端的压力大于出口端的压力,从而保证第三单向阀330自动导通,确保压缩机500内的工质能够分别进入第一冷凝器121和第二冷凝器122内,从而不仅保证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的换热效率,而且第三单向阀330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自动导通有效提高了整个热管理设备13的控制效率。
参照图10所示,作为第二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阀组3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三三通阀340,第三三通阀34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与两个冷凝器120的入口端连通,第三三通阀340的第三端口与压缩机500的出口端连通。
例如,第三三通阀340的第一端口可以与低温回路即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上的第二冷凝器122的入口端连通,相应地,第三三通阀340的第二端口与高温回路即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上的第一冷凝器121的入口端连通。再例如,第三三通阀340的第一端口也可以与高温回路上的第一冷凝器121的入口端连通,相应地,第三三通阀340的第二端口与低温回路上的第二冷凝器122的入口端连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第三三通阀340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处于关闭状态,以保证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的高温段b的气态工质进入第一冷凝器121内进行冷凝,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高温段b的气态工质进入第二冷凝器122内进行冷凝。
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第三三通阀340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处于导通状态,这样,经压缩机500排出的高压气态工质会经该第三三通阀340分别进入两个冷凝器120内进行冷凝。
继续参照图10所示,以第一阀组200为一个第二三通阀220,第二阀组300为一个第三三通阀340为例,具体工作时,当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热管理设备13处于热管循环模式,信号控制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关闭,信号控制两个第三阀门700导通,同时,信号控制第三三通阀340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关闭,两个低温回路和高温回路独立循环,实现对户外机柜或者机房等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高效散热。
当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热管理设备13切换到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信号控制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导通,信号控制两个第三阀门700关闭,同时,信号控制第三三通阀340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导通,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工作,完成对户外机柜或者机房等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高效散热。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阀组300设置为一个第三三通阀340,这样,可通过电信号及时调节第三三通阀340的开关状态,不仅能够保证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该第三三通阀340处于关闭状态,以及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该第三三通阀340处于导通状态,而且提高了该第二阀组300的控制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13在热管循环模式与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之间稳定切换。
参照图11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三的上述两种结构(参照图9和图10)中的任意一种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13还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五阀门900,至少两个第五阀门900分别设置在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且两个第五阀门900均位于第一阀组200和第二阀组300之间。
以两个第五阀门900为例,其中一个第五阀门900设置在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的高温段b上,且位于第一阀组200与第二阀组300之间。另一个第五阀门900设置在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高温段b上,且位于第一阀组200与第二阀组300之间。
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两个第五阀门900处于导通状态,保证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处于导通状态,即保证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蒸发器110排出的气态工质能够从各自的高温段b进入相应的冷凝器120内。例如,第一蒸发器111排出的气态工质能够从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的高温段b进入第一冷凝器121内。第二蒸发器112排出的气态工质能够从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高温段b进入第二冷凝器122内。
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两个第五阀门900处于关闭状态,以封堵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这样,热管理设备13处于压缩制冷循环模式时,可避免了压缩机500排出的部分高压气体经两个热循环回路的高温段b反流至两个蒸发器110内,确保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稳定工作。
具体设置时,每个第五阀门900均可以为一个第四单向阀,第四单向阀的入口端与蒸发器110的出口端连通,第四单向阀的出口端与冷凝器120的入口端连通,这样,在热管理设备13处于热管循环模式时,两个第四单向阀可在蒸发器110出口端的蒸汽压力的作用下自动导通,实现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稳定工作。
参照图12所示,而在热管理设备13处于压缩制冷循环模式时,因蒸发器110的出口端与压缩机500的入口端连通,冷凝器120的入口端与压缩机500的出口端连通,则两个第四单向阀的入口端与压缩机500的入口端连通,两个第四单向阀的出口端与压缩机500的出口端连通,这样,两个第四单向阀的出口端的压力大于入口端的压力,从而使得两个第四单向阀在压缩机500的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的压差作用下自动关闭,不仅保证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在压缩制冷模式下自动关闭,以防止从压缩机500排出的高压气态工质从第三三通阀34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逆流至两个蒸发器110内,而且有效的简化了热管理设备13的控制程序,提高了热管理设备13的工作效率。
参照图12所示,作为第三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阀组3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四三通阀350,至少两个第四三通阀350中的其中一个设置在高温回路上,另一个设置在低温回路上。
以两个第四三通阀350为例。其中一个第四三通阀350的第一端口与高温回路上的第一蒸发器111的出口端连通,该第四三通阀350的第二端口与高温回路即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上的第一冷凝器121的入口端连通。另一个第四三通阀350的第一端口与低温回路即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上的第二蒸发器112的出口端连通,该第四三通阀350的第二端口与低温回路上的第二冷凝器122的入口端连通。两个第四三通阀350的第三端口均与压缩机500的出口端连通。
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每个第四三通阀35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均处于导通状态,每个第四三通阀350的第三端口处于关闭状态,使得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的工质能够分别进入两个冷凝器120内,实现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独立导通,而不会发生两个高温段b的工质的汇聚现象。
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每个第四三通阀350的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均处于导通状态,使得经压缩机500排出的高压工质能够分别经两个第四三通阀350进入两个冷凝器120内。每个第四三通阀350的第一端口处于关闭状态,以避免压缩机500排出的部分高压气体从两个第四三通阀350的第一端口反流至两个热循环回路的高温段b以及两个蒸发器110内,确保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稳定工作。
参照图12所示,以第一阀组200为一个第二三通阀220,第二阀组300为两个第四三通阀350为例。具体工作时,当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热管理设备13处于热管循环模式,信号控制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关闭,信号控制两个第三阀门700导通,同时,信号控制两个第四三通阀35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均导通,第三端口关闭,低温回路和高温回路独立循环,实现对户外机柜或者机房等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高效散热。
当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热管理设备13切换到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信号控制第二三通阀220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打开,信号控制两个第三阀门700关闭,同时,信号控制两个第四三通阀350的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均导通,第一端口关闭,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工作,完成对户外机柜或者机房等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高效散热。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阀组300设置为两个第四三通阀350,这样,当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两个第四三通阀35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处于导通状态,第三端口处于关闭状态,使得该热管理设备13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工作,即使得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独立工作,以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
当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两个第四三通阀350的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处于导通状态,第一端口处于关闭状态,这样不仅保证该热管理设备13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工作,即使得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独立工作,以提高换热效率,而且有效的避免了压缩机500排出的部分高压气体经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反流至两个蒸发器110内,确保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稳定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三通阀220、第三三通阀340和第四三通阀350的具体结构和具体控制过程可直接参照现有的三通阀,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热管理设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3和图14所示,与上述各个实施例不同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阀组20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五三通阀230。至少两个第五三通阀230中的其中一个设置在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上,另一个设置在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上。
以两个第五三通阀230为例。其中一个第五三通阀230的第一端口与高温回路及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上的第一蒸发器111的出口端连通,该第五三通阀230的第二端口与高温回路上的第一冷凝器121的入口端连通。另一个第五三通阀230的第一端口与低温回路及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上的第二蒸发器112的出口端连通,该第五三通阀230的第二端口与低温回路上的第二冷凝器122的入口端连通,两个第五三通阀130的第三端口均可通过气液分离器400与压缩机500的入口端连通。
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每个第五三通阀230的第三端口处于关闭状态,保证两个蒸发器110排出的气态工质不会进入气液分离器400及压缩机500内,每个第五三通阀23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处于导通状态,使得两个蒸发器110排出的气态工质分别进入各自的高温段b,确保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导通,例如,第一蒸发器111排出的气态工质进入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的高温段b内,第二蒸发器112排出的气态工质进入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的高温段b内。
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每个第五三通阀230的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处于导通状态,每个第五三通阀230的第二端口处于关闭状态,保证两个蒸发器110排出的气态工质汇聚至气液分离器400及压缩机500内,而不会进入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一阀组200设置为两个第五三通阀230,这样,当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两个第五三通阀23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处于导通状态,第三端口处于关闭状态,使得该热管理设备13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工作,即使得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独立工作,以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
当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两个第五三通阀230的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处于导通状态,第二端口处于关闭状态,从而保证两个蒸发器110排出的蒸汽均进入气液分离器400以及压缩机500内,即保证该热管理设备13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工作,以提高换热效率。
参照图13所示,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阀组3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六三通阀360,第六三通阀36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分别与两个冷凝器120的入口端连通,第六三通阀360的第三端口与压缩机500的出口端连通。
例如,第六三通阀360的第一端口与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上的第一冷凝器121的入口端连通,第六三通阀360的第二端口与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上的第二冷凝器122的入口端连通;或者,第六三通阀360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上的第二冷凝器122的入口端连通,第六三通阀360的第二端口与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上的第一冷凝器121的入口端连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第六三通阀360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处于关闭状态,以保证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的气态工质能够独立进入各自的冷凝器120内进行冷凝。
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第六三通阀360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处于导通状态,这样,经压缩机500排出的高压气态工质会经该第六三通阀360分别进入两个冷凝器120内进行冷凝。
继续参照图13,以第一阀组200为两个第五三通阀230,第二阀组300为一个第六三通阀360为例。具体工作时,当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热管理设备13处于热管循环模式,信号控制两个第五三通阀23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导通,第三端口关闭,信号控制两个第三阀门700导通,同时,信号控制第六三通阀360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关闭,两个低温回路和高温回路独立循环,实现对户外机柜或者机房等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高效散热。
当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热管理设备13切换到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信号控制两个第五三通阀230的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导通,第二端口关闭,信号控制两个第三阀门700关闭,同时,信号控制第六三通阀360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均导通,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工作,完成对户外机柜或者机房等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高效散热。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阀组300设置为一个第六三通阀360,这样,可通过电信号及时调节第六三通阀360的开关状态,不仅能够保证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该第六三通阀360处于关闭状态,以及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该第六三通阀360处于导通状态,而且提高了该第二阀组300的控制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本申请实施例的热管理设备13在热管循环模式与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之间稳定切换。
参照图14所示,作为另一种示例,第二阀组300还可以至少两个第七三通阀370,至少两个第七三通阀370的其中一个设置在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上,另一个设置在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上。
以两个第七三通阀370为例,其中一个第七三通阀370的第一端口与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上的第一蒸发器111的出口端连通,该第七三通阀370的第二端口与第一热管循环回路101上的第一冷凝器121的入口端连通。另一个第七三通阀370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上的第二蒸发器112的出口端连通,该第七三通阀370的第二端口与第二热管循环回路102上的第二冷凝器122的入口端连通。两个第七三通阀370的第三端口均与压缩机500的出口端连通。
在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每个第七三通阀370的第三端口均处于关闭状态,每个第七三通阀37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均处于导通状态,使得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高温段b的工质能够分别进入两个冷凝器120内,实现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的独立导通,而不会发生两个高温段b的工质的汇聚现象。
在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每个第七三通阀370的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均处于导通状态,使得经压缩机500排出的高压工质能够分别经两个第四三通阀350进入两个冷凝器120内,每个第七三通阀370的第一端口处于关闭状态,以避免压缩机500排出的部分高压气体从两个第七三通阀370的第一端口反流至两个热循环回路的高温段b以及两个蒸发器110内,从而确保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稳定工作。
参照图14所示,以第一阀组200为两个第五三通阀230,第二阀组300为两个第七三通阀370为例,具体工作时,当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热管理设备13处于热管循环模式,信号控制两个第五三通阀23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导通,第三端口关闭,信号控制两个第三阀门700导通,同时,信号控制两个第七三通阀37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导通,第三端口均关闭,两个低温回路和高温回路独立循环,实现对户外机柜或者机房等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高效散热。
当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热管理设备13切换到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信号控制两个第五三通阀230的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导通,第二端口关闭,信号控制两个第三阀门700关闭,同时,信号控制两个第七三通阀370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导通,第一端口关闭,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工作,完成对户外机柜或者机房等散热系统10内发热设备12的高效散热。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第二阀组300设置为两个第七三通阀370,这样,当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两个第七三通阀370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处于导通状态,第三端口处于关闭状态,使得该热管理设备13在热管循环模式下工作,即使得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独立工作,以在保证换热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当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可通过电信号控制两个第七三通阀370的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处于导通状态,第一端口处于关闭状态,这样不仅保证该热管理设备13在压缩制冷循环模式下工作,即使得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独立工作,以提高换热效率,而且有效的避免了压缩机500排出的部分高压气体经两个热循环回路的高温段b反流至两个蒸发器110内,确保压缩制冷循环回路稳定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五三通阀230、第六三通阀360及第四三通阀370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可直接参照现有的三通阀,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散热系统10,包括系统本体11、至少一个发热设备12及至少一个热管理设备13。其中,热管理设备13可以是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热管理设备13,发热设备12位于系统本体11内,热管理设备13的回风口和送风口均与系统本体11的内部连通,以对发热设备12进行降温。
具体散热时,系统本体11内部的空气即内循环气流c从回风口进入热管理设备13内,并依次与第一蒸发器111和第二蒸发器112内的工质进行热交换,降温后的内循环气流c从送风口排出至系统本体11的内部空间,对系统本体11内的发热设备12进行降温。与此同时,散热系统10外部的空气即外循环气流d从外循环进风口进入热管理设备13内,与热管理设备13内的第一冷凝器121和第二冷凝器122内工质进行热交换,升温后的外循环气流d从外循环出风口排出散热系统10以及热管理设备13的外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系统10包括但不限于户外机柜、机房及车辆中的任意一种。发热设备12包括但不限于基站设备、电源设备、蓄电池、传输设备、驱动设备中的任意一种。以户外机柜为例,发热设备12可以是位于户外机柜本体内的基站设备、电源设备、蓄电池或传输设备等在工作中发出热量的设备。例如,发热设备12为两个,其中一个发热设备12位电源设备,另一个发射设备12为蓄电池。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系统10可以包括多个热管理设备13,多个热管理设备13同时对系统本体11内的发热设备12进行散热,以提高发热设备12的散热效率。例如,热管理设备13的数量可以为2个、3个、4个或者5个等合适的数量,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系统10,通过上述热管理设备13对系统本体11内的发热设备12进行散热,能够在低温环境下通过两个热管循环回路100实现对散热系统10的内部空气的二级散热,从而提高了热管理设备13在低温环境下对发热设备12的换热效率。同时,热管理设备13能够在高温环境下通过具有两个并排的蒸发器110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对散热系统10的内部空气进行散热,增大了压缩制冷循环回路与系统内部的空气之间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热管理设备13在高温环境下的换热效率,进而实现对发热设备12的快速降温,延长了发热设备12的使用寿命。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Claims (16)

1.一种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至少两个节流装置、第一阀组、第二阀组、至少两个第三阀门及至少两个热管循环回路;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热管循环回路包括第一热管循环回路和第二热管循环回路,所述第一热管循环回路为高温回路,所述第二热管循环回路为低温回路;所述第一热管循环回路包括第一蒸发器和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二热管循环回路包括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二冷凝器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共同连通所述第一阀组,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和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共同连通所述第二阀组,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一阀组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阀组连通,且所述压缩机与每个所述热管循环回路的高温段均并联设置;所述第一阀组和第二阀组导用于导通每个所述热管循环回路中的高温段,关闭所述第一阀组与所述第二阀组之间设有所述压缩机的管路,或者用于导通所述第一阀组与所述第二阀组之间设有所述压缩机的管路,关闭每个所述热管循环回路中的高温段;
所述至少两个所述节流装置包括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串联在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入口端之间,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串联在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入口端之间,至少两个所述第三阀门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并联设置,至少两个所述第三阀门中的另一个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并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单向阀;
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入口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设备还包括第四阀门,所述第四阀门设置在所述压缩机所在支路的入口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二冷凝器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入口端连通;
或者,所述第二阀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三三通阀,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组包括至少两个第四三通阀;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第四三通阀中,其中一个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其中一个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另一个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另一个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每个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三端口均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设备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五阀门;
至少两个所述第五阀门中的其中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热管循环回路的高温段,至少两个所述第五阀门中的另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热管循环回路的高温段,且每个所述第五阀门均连通在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二阀组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五阀门均为第四单向阀,至少两个所述第四单向阀中,其中一个所述第四单向阀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其中一个所述第四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
另一个所述第四单向阀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另一个所述第四单向阀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五三通阀;
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第五三通阀中,其中一个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其中一个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另一个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另一个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
每个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三端口均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端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组包括至少一个第六三通阀,所述第六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六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第六三通阀的第三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七三通阀;
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第七三通阀中,其中一个所述第七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其中一个所述第七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另一个所述第七三通阀的第一端口与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连通,所述另一个所述第七三通阀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
每个所述第七三通阀的第三端口均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端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设备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一阀组连通,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端连通。
15.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系统本体、至少一个发热设备及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设备,所述发热设备位于所述系统本体内,所述热管理设备的回风口和送风口均与所述系统本体的内部连通,以对所述发热设备进行降温。
16.一种热管理设备的工作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当环境温度小于设定温度时,所述热管理设备的第一阀组和第二阀组导通每个热管循环回路中的高温段,关闭所述第一阀组与所述第二阀组之间设有压缩机的管路,同时,所述热管理设备的第三阀门打开,每个所述热管循环回路的低温段导通,至少两个所述节流装置关闭,至少两个所述热管循环回路处于工作状态;
当环境温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时,所述第一阀组和所述第二阀组导通所述第一阀组与第二阀组之间设有压缩机的管路,关闭每个热管循环回路中的高温段,且所述压缩机打开;同时,每个所述第三阀门关闭,每个所述节流装置打开,所述热管理设备的压缩制冷循环回路处于工作状态;
其中,所述压缩制冷循环回路至少由所述压缩机及至少两个并联的小段串联形成,每个所述小段由至少一个所述冷凝器、至少一个所述节流装置及至少一个所述蒸发器串联形成。
CN202011375520.2A 2020-11-30 2020-11-30 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Active CN1143223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75520.2A CN114322345B (zh) 2020-11-30 2020-11-30 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CN202180055925.4A CN116097041A (zh) 2020-11-30 2021-06-02 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PCT/CN2021/097929 WO2022110745A1 (zh) 2020-11-30 2021-06-02 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75520.2A CN114322345B (zh) 2020-11-30 2020-11-30 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22345A CN114322345A (zh) 2022-04-12
CN114322345B true CN114322345B (zh) 2022-11-11

Family

ID=8103165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75520.2A Active CN114322345B (zh) 2020-11-30 2020-11-30 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CN202180055925.4A Pending CN116097041A (zh) 2020-11-30 2021-06-02 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55925.4A Pending CN116097041A (zh) 2020-11-30 2021-06-02 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4322345B (zh)
WO (1) WO20221107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55545B (zh) * 2023-11-20 2024-04-02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仿生热管理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15055A2 (en) * 1991-05-21 1992-11-25 Tateki Fukayama Warming and cooling system
JPH0861804A (ja) * 1994-08-17 1996-03-08 Kubota Corp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2297487A (zh) * 2011-07-22 2011-12-28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有限公司 空调热管一体机
CN103017410A (zh) * 2013-01-22 2013-04-03 北京德能恒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冷暖式热管热泵复合循环系统
CN106016545A (zh) * 2016-07-06 2016-10-12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式热管空调一体机
CN206698567U (zh) * 2017-04-19 2017-12-01 贵州高新翼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心机房
WO2018000601A1 (zh) * 2016-06-29 2018-01-04 北京丰联奥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支路热管热泵复合系统
CN107940805A (zh) * 2017-12-25 2018-04-20 北京中矿博能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直冷式深焓取热乏风热泵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51626B (zh) * 2016-05-10 2019-11-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热管理系统和电动汽车
CN107782020B (zh) * 2016-08-30 2021-03-30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纯电动汽车的空调系统
CN106403116A (zh) * 2016-11-25 2017-02-15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一体化自然冷却机房空调系统
CN106871293B (zh) * 2017-03-06 2022-10-04 南京师范大学 采用vrv系统的机房热管空调
CN108088012A (zh) * 2018-01-16 2018-05-29 克莱门特捷联制冷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变频热管复合型机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507239A (zh) * 2018-04-04 2018-09-07 北京丰联奥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蒸发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15055A2 (en) * 1991-05-21 1992-11-25 Tateki Fukayama Warming and cooling system
JPH0861804A (ja) * 1994-08-17 1996-03-08 Kubota Corp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2297487A (zh) * 2011-07-22 2011-12-28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有限公司 空调热管一体机
CN103017410A (zh) * 2013-01-22 2013-04-03 北京德能恒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冷暖式热管热泵复合循环系统
WO2018000601A1 (zh) * 2016-06-29 2018-01-04 北京丰联奥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支路热管热泵复合系统
CN106016545A (zh) * 2016-07-06 2016-10-12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式热管空调一体机
CN206698567U (zh) * 2017-04-19 2017-12-01 贵州高新翼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中心机房
CN107940805A (zh) * 2017-12-25 2018-04-20 北京中矿博能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直冷式深焓取热乏风热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97041A (zh) 2023-05-09
CN116097041A8 (zh) 2024-05-14
CN114322345A (zh) 2022-04-12
WO2022110745A1 (zh) 2022-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253570A1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
WO2013135048A1 (zh) 一种热交换器及一种机柜
CN113173050B (zh) 热管理系统
CN109282401A (zh) 分离式热管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3173049B (zh) 热管理系统
US11358438B2 (e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0549820A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及汽车
CN114322345B (zh) 散热系统、热管理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CN212511480U (zh) 一种空调换热器、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CN210892235U (zh) 一种内置重力热管自然冷多联制冷系统
CN116638912A (zh) 一种降低能耗的电池冷却系统及电池冷却方法
CN115666076A (zh) 一种制冷系统和电力设备
CN210680335U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及汽车
CN106288258A (zh) 一种热回收器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CN217899985U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数据中心
CN114322361B (zh) 全热回收模块、热回收方法及热回收系统
CN219494283U (zh) 空调系统、空调机组
CN217178733U (zh) 空调器
US20230398835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219312470U (zh) 一种储冷式汽车热管理装置
CN113654259B (zh) 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CN217178732U (zh) 空调器
CN218379833U (zh) 一种空调控制系统
CN216401111U (zh) 车辆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1964188B (zh) 一种热虹吸管-蒸汽压缩复合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