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79833U - 一种空调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79833U
CN218379833U CN202222596839.9U CN202222596839U CN218379833U CN 218379833 U CN218379833 U CN 218379833U CN 202222596839 U CN202222596839 U CN 202222596839U CN 218379833 U CN218379833 U CN 2183798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er
heat
outlet
air conditioning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9683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健
朱清峰
郭凯
侯永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ing and Consulting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9683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798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798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798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控制系统,能够更好的控制和满足通信机房的制冷需求。该系统包括:空调末端、动力柜和室外散热装置,空调末端和室外散热装置通过动力柜连通;动力柜包括换热单元、压缩机、流量装置、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的一次侧均与空调末端连通,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的二次侧均与室外散热装置连通。本申请用于空调控制过程中。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据统计全国运营商通信机房约6800个,由于通信机房建设投入时间早,制冷架构不完善,而通信机房的制冷架构上不同于数据中心,现有通信机房大都采用分布式风冷空调系统,分布式风冷空调系统的空调外机和空调内机一一对应,使空调外机的部署数量巨大,导致空调外机的楼空间受限,若后期需新增空调极为困难;同时现有的分布式风冷空调系统在处于压缩机运行模式和热管运行模式时,两种模式之间供冷量无法更好控制以满足机房制冷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控制系统,能够避免空调系统在压缩机模式或热管模式下中间的过渡阶段易出现的间断切换的问题,同时确保两种模式之间的供冷量更好控制以满足机房制冷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空调末端、动力柜和室外散热装置,空调末端和室外散热装置通过动力柜连通;动力柜包括换热单元、压缩机、流量装置、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的一次侧均与空调末端连通,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的二次侧均与室外散热装置连通;液体管路上设置有三通阀,三通阀的入口与液体管路二次侧的回液管连接,三通阀的第一出口通过液体管路与换热单元的一次侧入口连接,换热单元的一次侧出口与液体管路一次侧的供液管连接,形成热管系统;三通阀的第二出口通过制冷管路与流量装置的入口串接,流量装置的出口与换热单元的二次侧入口连接,压缩机设置于换热单元二次侧出口的制冷管路上,换热单元二次侧出口的制冷管路与气体管路二次侧的供汽管连通,形成空调系统;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通过设有旁通阀的支路连接,支路的出口设置于三通阀的第一出口与板式换热器之间,支路的入口与气体管路一次侧的回气管连通。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压缩机出口的制冷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启闭阀;在旁通阀靠近室外散热装置一侧的气体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启闭阀。
通过设置第一启闭阀和第二启闭阀,可以灵活对空调系统的管路进行开启和闭合,调整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空调运行模式下,旁通阀开启,第二启闭阀和三通阀的第一出口闭合;室外散热装置的冷媒通过回液管依次流经三通阀和流量装置进入换热单元进行冷热交换,冷热交换后的气体经由压缩机驱动进入室外散热装置,形成一次冷媒循环系统;空调末端的气体热流通过回气管流经带有旁通阀的支路进入换热单元进行冷热交换,冷热交换后的液体经供液管进入空调末端,形成二次冷媒循环系统。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热管运行模式下,三通阀的第二出口和旁通阀闭合,第二启闭阀开启;空调末端的气体热流通过回气管流经第二启闭阀通过供气管进入室外散热装置,由室外散热装置释放热量后,冷媒通过回液管流经三通阀的第一出口和供液管进入空调末端。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在补冷运行模式下,旁通阀闭合,三通阀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开启;空调末端的气体热流通过回气管流经第二启闭阀通过供气管进入室外散热装置,室外散热装置的冷媒通过回液管流经三通阀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的冷媒进入换热单元进行冷热交换,冷热交换后的液体经供液管进入空调末端,冷热交换后的气体经由压缩机驱动进入室外散热装置。
当空调系统处于补冷运行模式下,即当热管运行模式无法满足通信机房的制冷需求,需要通过空调运行模式对热管运行模式进行补充冷量,以此满足通信机房的制冷需求;同时因空调系统内设置有流量装置,可以灵活调整空调运行模式的供冷量。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空调末端采用分布式空调末端,分布式空调末端包括顶置式空调末端、背板空调末端和列间空调末端,采用上述三种空调末端相比于房间及空调而言,缩短与散热IT设备的距离,提高了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室外散热装置采用水冷式散热装置;水冷式散热装置包括喷淋装置和板管换热器,喷淋装置设置于板管换热器的上方,用于对板管换热器喷淋降温。
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室外散热装置实现不同运行模式共用,减少空调系统配置,降低通信机房内设备的投资,水冷式散热装置内部设置有蒸发冷凝板管式换热器,蒸发冷凝板管式换热器相比于盘管等其他方式的换热器,其利用了潜热进行热管的吸收和转移,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板管换热器采用蒸发冷凝板管式换热器。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换热单元为板式换热器。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流量装置采用电子膨胀阀。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获取目标区域的室内与室外的第一温度差;在第一温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区域的空调模式为空调运行模式;在第二温度阈值小于第一温度差,且大于第一温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区域的空调模式为热管运行模式;在第一温度差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区域的空调模式为补冷运行模式。
空调系统通过控制单元确定目标区域的室内与室外的第一温度差,根据第一温度差和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的比较灵活确定目标区域的运行模式。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控制单元,还用于在补冷运行模式的情况下,获取热管供冷量Qr和目标区域的热负荷Q,其中,目标区域的热负荷Q为动态值;在热管供冷量Qr大于目标区域的热负荷Q的情况下,控制目标区域的空调模式转变为热管运行模式;在热管供冷量Qr小于或等于目标区域的热负荷Q的情况下,确定空调供冷量△Q,空调供冷量△Q通过流量装置进行调节;在空调供冷量△Q大于或等于目标区域的热负荷Q的情况下,控制目标区域的空调模式转变为空调运动模式。
当目标区域处于补冷运行模式时,空调系统通过控制单元确定热管供冷量Qr和目标区域的热负荷Q,再根据热管供冷量Qr和目标区域的热负荷Q变化的比较值确定目标区域何时转变为热管运行模式或空调运行模式,不仅仅只是持续停留在补冷运行模式的情况下。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的空调控制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通过在动力柜内设置换热单元、压缩机、流量装置、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使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的一次侧均与空调末端连通,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的二次侧均与室外散热装置连通,确保空调的热管系统和空调系统可以同时使用,更好的控制和满足通信机房的制冷需求;同时将分布式风冷空调系统的空调外机替换为室外散热装置,多个空调末端使用同一室外散热装置,避免空调外机的部署数量大,导致的楼空间受限的问题。
此外,现有的分布式风冷散热单元的压缩机一般设置于通信机房的内部,若设备出现故障,运维人员需进入通信机房进行维修,本申请通过将压缩机放置于动力柜内,也就是将容易损坏的器件集中部署于室外侧,便于运维人员的日后检修和维护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空调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动力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空调运行模式下空调系统的工作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热管运行模式下空调系统的工作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补冷运行模式下空调系统的工作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控制系统进行详细地描述。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本申请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或者用于区别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
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所提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其他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运营商通信机房约6800个,由于通信机房建设投入时间早,导致通信机房的制冷架构不完善,而通信机房的制冷架构上不同于数据中心,现有通信机房大都采用分布式风冷空调系统,分布式风冷空调系统的空调外机和空调内机一一对应,使空调外机的部署数量巨大,导致空调外机的楼空间受限,若后期需新增空调极为困难;同时现有的分布式风冷空调系统在处于压缩机运行模式和热管运行模式时,两种模式之间供冷量无法更好控制以满足机房制冷需求;并且分布式风冷散热单元的空调内机多为房间级空调,距离散热IT设备较远,导致机房内空气流通不佳,制冷效率低,容易出现机房局部空间过热现象,并且分布式风冷空调系统不具备自然冷却功能,导致通信机房空调系统能耗偏高。
因上述原因,目前通信机房空调系统为响应低碳环保的号召,主要使用热管、压缩机耦合制冷,但该种方式存在以下两种问题:1、仅能实现压缩机模式或热管模式制冷,对于中间的过渡阶段无法实现更好的自然冷源的利用;2、压缩机模式和热管模式之间供冷量无法更好控制以满足机房制冷需求。
为了更好的灵活运用空调的压缩机模式和热管模式制冷,同时也为更好的控制机房制冷需求,本申请提供一种如图1所示的空调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控制系统包括空调末端、动力柜3和室外散热装置7,空调末端和室外散热装置7通过动力柜3连通。
室外散热装置7采用水冷式散热装置,水冷式散热装置包括喷淋装置6和板管换热器8,喷淋装置6设置于板管换热器8的上方,用于对板管换热器8喷淋降温,进风气流9由板管换热器8的下方进入。
空调末端采用分布式空调末端,分布式空调末端包括顶置式空调末端、背板空调末端和列间空调末端,采用上述三种空调末端相比于房间及空调而言,缩短与散热IT设备的距离,提高了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
结合图1,如图2所示,动力柜3包括换热单元16、压缩机10、流量装置15、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的一次侧均与空调末端连通,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的二次侧均与室外散热装置7连通。
液体管路上设置有三通阀13,三通阀13的入口与液体管路二次侧的回液管5连接,三通阀13的第一出口通过液体管路与换热单元16的一次侧入口连接,换热单元16的一次侧出口与液体管路一次侧的供液管1连接,形成热管系统。
三通阀13的第二出口通过制冷管路与流量装置15的入口串接,流量装置15的出口与换热单元16的二次侧入口连接,压缩机10设置于换热单元16二次侧出口的制冷管路上,换热单元16二次侧出口的制冷管路与气体管路二次侧的供汽管4连通,形成空调系统。
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通过设有旁通阀14的支路连接,支路的出口设置于三通阀13的第一出口与换热单元16之间,支路的入口与气体管路一次侧的回气管2连通。
其中,换热单元16为板式换热器用于将两种冷媒进行冷热交换;压缩机10用于将低压气体压缩为高压气体,以及驱动冷媒在空调系统中循环;流量装置15为电子膨胀阀,用于调节空调供冷量;室外散热装置为水冷塔,其内部设置有板管式换热器用于使冷媒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改变冷媒状态的目的。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阐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三种工作模式,具体说明空调控制系统的运行模式及冷媒的流向。
1、空调运行模式
结合图1,如图3所示,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例如空调系统处于空调运行模式下,空调末端高温气态热流在换热单元16中液化放热,形成低温液态的冷媒流回空调末端。室外散热装置7的低温液态冷媒进入换热单元16中与高温气态热流冷热交换,通过换热单元16蒸发吸热变为低压气态的冷媒,经压缩机10压缩为高压气态的冷媒,最后经室外散热装置7释放于大气中。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在空调运行模式下的工作过程进行描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空调系统的冷媒流向以黑色箭头示出。对于第二启闭阀12和三通阀13的第一出口,管路为虚线则表示该阀门管路处于关闭状态,管路为实线则表示处于开启状态。
室外散热装置7的液体冷媒通过回液管5依次流经三通阀13的第二出口和电子膨胀阀15进入换热单元16;空调末端的气体热流通过回气管2流经带有旁通阀14的支路进入换热单元16,气体热流与液体冷媒在换热单元16内进行冷热交换,换热单元16蒸发吸热将气体热流降温,气体热流由气态转化为液体后,经供液管1流入空调末端,同时换热单元16蒸发吸热将冷媒由液态转化成气体,此时气体为低压气体,压缩机10运行,将低压气体压缩为高压气体,流经供汽管4并通过室外散热装置7排放到大气中。
2、热管运行模式
结合图1,如图4所示,在空调系统处于热管运行模式下,空调末端高温气态热流经供气管4进入室外散热装置7,由室外散热装置7释放管路内的热量转变为液态冷媒,再通过回液管5流经三通阀13的第一出口和供液管1进入空调末端,此时采用自然冷降温。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在热管运行模式下的工作过程进行描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空调系统的冷媒流向以黑色箭头示出,对于三通阀13的第二出口和旁通阀14,管路为虚线则表示该阀门管路处于关闭状态,管路为实线则表示处于开启状态。
空调末端的气体热流通过回气管2流经第二启闭阀12通过供气管4进入室外散热装置7,由室外散热装置7释放管路内气体热流的热量,气体热流降温后转为液态冷媒通过回液管5流经三通阀13的第一出口和供液管1进入空调末端。
3、补冷运行模式
结合图1,如图5所示,在空调系统处于补冷运行模式下,空调末端高温气态热流经回气管2流经供气管4进入室外散热装置,由室外散热装置释放管路内的热量,气体热流降温后转为液态冷媒通过回液管5流经三通阀13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第一出口的液态冷媒进入换热单元16液化放热,形成低温液态的冷媒流回空调末端,此时仅采用热管运行模式降温,也就是自然冷降温,但因大气环境温度高,降温效果不明显,降温后的温度未达到所需温度;因此三通阀13第二出口的液态冷媒流经流量装置15进入换热单元16,在换热单元16中进一步进行冷热交换,降温后的液体冷媒经供液管1进入空调末端,同时换热单元16蒸发吸热此时气体为低压气体,压缩机10运行,将低压气体压缩为高压气体,最后经室外散热装置释放于大气中。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在补冷运行模式下的工作过程进行描述,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空调系统的冷媒流向以黑色箭头示出,对于旁通阀14,管路为虚线则表示该阀门管路处于关闭状态,管路为实线则表示处于开启状态。
空调末端的气体热流通过回气管2流经第二启闭阀12通过供气管4进入室外散热装置7,由室外散热装置7释放管路内气体热流的热量,气体热流降温后转为液态冷媒通过回液管5流经三通阀13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第一出口的液态冷媒进入换热单元16,但因大气环境温度高,此时仅采用热管运行模式降温,降温效果不明显,降温后的温度未达到所需温度,因此三通阀13第二出口的液态冷媒流经流量装置15进入换热单元16,在换热单元16中进一步进行冷热交换,降温后的液体冷媒经供液管1进入空调末端,同时换热单元16蒸发吸热此时气体为低压气体,压缩机10运行,将低压气体压缩为高压气体,并通过室外散热装置7排放到大气中。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包括空调末端、动力柜3和室外散热装置7,空调末端和室外散热装置7通过动力柜3连通,动力柜3包括换热单元16、压缩机10、流量装置15、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空调控制装置可以控制不同第二阀门12、三通阀13和旁通阀14的开关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动方向。不同的冷媒流动方向会使得空调系统实现不同的工作模式。因此,本申请提供的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及其存储介质能够提供多种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进而满足了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进行了介绍说明。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控制方法进行了介绍说明,如图6所示,空调控制方法可以通过以下S601-S604实现。
如图6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空调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空调控制系统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控制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S601、空调控制装置获取目标区域的室内与室外的第一温度差。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本申请实施例以运营商通信机房F为例,其中,空调控制装置可以通过通信机房室F内采集器确定机房室内温度Tn,再通过通信机房F室外采集器确定机房室外温度Tw,根据机房室内温度Tn与机房室外温度Tw确定第一温度差。
S602、空调控制装置在第一温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区域的空调模式为空调运行模式。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空调控制装置预设第一温度阈值,若S601中的第一温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即判定无法达到热管运行模式开机温度点,则通信机房F的空调模式为空调运行模式;在空调运行模式下,通信机房F的空调末端采用机械制冷。
S603、空调控制装置在第二温度阈值小于第一温度差,且大于第一温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区域的空调模式为热管运行模式。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S602中确定第一温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则通信机房F的空调模式为空调运行模式;否则第一温度差大于第一温度阈值,空调控制装置预设第二温度阈值,若第二温度阈值小于第一温度差,则通信机房F的空调模式为热管运行模式,因仅热管运行模式单独开机即可满足通信机房F的制冷需求,则空调运行模式关闭;在热管运行模式下,通信机房F的空调末端采用自然在制冷。
S604、空调控制装置在第一温度差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区域的空调模式为补冷运行模式。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若第一温度差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则通信机房F的空调模式为补冷运行模式,补冷运行模式为空调运行模式和热管运行模式共同开启,因热管运行模式单独开机无法满足通信机房所需冷量,因此需要通过空调运行模式对不足的冷量进行补冷。
下面针对空调系统的三种工作模式,具体说明空调控制装置的操作。
1、空调运行模式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当第一温度差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时,空调控制装置控制空调系统使用空调运行模式。具体的,控制装置控制旁通阀14处于打开状态;控制第二启闭阀12和三通阀13的第一出口处于闭合状态;控制换热单元16和压缩机10处于运行状态。
2、热管运行模式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当第二温度阈值小于第一温度差,且大于第一温度阈值时,空调控制装置控制空调系统使用热管运行模式。具体的,空调控制装置控制三通阀13的第二出口和旁通阀14处于关闭状态;控制三通阀13的第一出口和第二阀门12处于打开状态;控制换热单元16和压缩机10处于停机状态。
3、补冷运行模式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当第一温度差大于第一温度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空调控制装置控制空调系统使用补冷运行模式。具体的,控制装置控制旁通阀14处于关闭状态;控制三通阀13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第二阀门12处于打开状态;控制换热单元16和压缩机10处于运行状态。
以上,对空调系统的三种运行模式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对补冷运行模式的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在补冷运行模式的情况下;
S705、空调控制装置获取热管供冷量Qr和目标区域的热负荷Q。
其中,目标区域的热负荷Q为动态值,以反应通信机房F实际业务负荷,实现空调系统供冷与业务热负荷的匹配。
热管供冷量Qr:通过通信机房F空调末端换热盘前后温差及风量计算确定热管供冷量Qr;
热负荷Q:通过通信机房F供电设备的总供电输入侧的电流电压确定热负荷Q。
S706、空调控制装置在热管供冷量Qr大于目标区域的热负荷Q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区域的空调模式转变为热管运行模式。
具体的,若热管供冷量Qr大于通信机房F的热负荷Q,则表明热管运行模式即可满足通信机房F的所需供冷量,无需开启空调运行模式进行补冷。
S707、空调控制装置在热管供冷量Qr小于或等于目标区域的热负荷Q的情况下,确定空调供冷量△Q。
其中,空调供冷量△Q通过流量装置进行调节。
具体的,若热管供冷量Qr小于或等于目标区域的热负荷Q,则通信机房F的空调系统为补冷运行模式,若热负荷Q出现微小变化,则流量装置调节空调供冷量△Q,满足通信机房F的供冷需求,热负荷Q增大则说明通信机房F的供冷需求增加,若热负荷出现较大变化,则仍需空调补冷来保障通信机房F的供冷需求。
S708、空调控制装置在空调供冷量△Q大于或等于目标区域的热负荷Q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区域的空调模式转变为空调运行模式。
具体的,经过流量装置对空调供冷量△Q的调节或空调补冷对空调供冷量△Q的调节后,若空调供冷量△Q大于或等于目标区域的热负荷Q时,则通信机房F的空调模式变为空调运行模式。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空调控制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压缩机模式和热管模式在中间的过渡阶段无法做到无间断切换的问题,同时更为灵活的控制两种模式下的供冷量以满足机房制冷的需求,通过第一温度差、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之间的相互比对,确定目标区域的空调模式,通过获取热管供冷量Qr和目标区域的热负荷Q确定空调供冷量△Q,其中热负荷Q为动态值,根据空调供冷量△Q灵活转变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保证空调系统在压缩机模式或热管模式下中间的过渡阶段做到无间断切换,同时确保两种模式之间的供冷量更好控制以满足机房制冷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控制装置进行功能模块或者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或者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或者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或者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空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空调末端、动力柜和室外散热装置,所述空调末端和室外散热装置通过动力柜连通;
所述动力柜包括换热单元、压缩机、流量装置、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所述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的一次侧均与空调末端连通,所述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的二次侧均与室外散热装置连通;
所述液体管路上设置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入口与液体管路二次侧的回液管连接,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口通过液体管路与换热单元的一次侧入口连接,所述换热单元的一次侧出口与液体管路一次侧的供液管连接,形成热管系统;
所述三通阀的第二出口通过制冷管路与所述流量装置的入口串接,所述流量装置的出口与所述换热单元的二次侧入口连接,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换热单元二次侧出口的制冷管路上,所述换热单元二次侧出口的制冷管路与气体管路二次侧的供汽管连通,形成空调系统;
所述气体管路和液体管路通过设有旁通阀的支路连接,所述支路的出口设置于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口与板式换热器之间,所述支路的入口与气体管路一次侧的回气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缩机出口的制冷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启闭阀;
在所述旁通阀靠近室外散热装置一侧的气体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启闭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空调运行模式下,所述旁通阀开启,所述第二启闭阀和三通阀的第一出口闭合;
所述室外散热装置的冷媒通过所述回液管依次流经三通阀和流量装置进入换热单元进行冷热交换,冷热交换后的气体经由压缩机驱动进入室外散热装置,形成一次冷媒循环系统;
所述空调末端的气体热流通过所述回气管流经带有旁通阀的支路进入换热单元进行冷热交换,冷热交换后的液体经供液管进入空调末端,形成二次冷媒循环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热管运行模式下,所述三通阀的第二出口和旁通阀闭合,所述第二启闭阀开启;
所述空调末端的气体热流通过所述回气管流经第二启闭阀通过供气管进入室外散热装置,由所述室外散热装置释放热量后,冷媒通过回液管流经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口和供液管进入空调末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补冷运行模式下,所述旁通阀闭合,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开启;所述空调末端的气体热流通过所述回气管流经第二启闭阀通过供气管进入室外散热装置,所述室外散热装置的冷媒通过回液管流经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的冷媒进入换热单元进行冷热交换,冷热交换后的液体经供液管进入空调末端,冷热交换后的气体经由压缩机驱动进入室外散热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空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末端采用分布式空调末端,所述分布式空调末端包括顶置式空调末端、背板空调末端和列间空调末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散热装置采用水冷式散热装置;
所述水冷式散热装置包括喷淋装置和板管换热器,所述喷淋装置设置于板管换热器的上方,用于对板管换热器喷淋降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管换热器采用蒸发冷凝板管式换热器。
CN202222596839.9U 2022-09-29 2022-09-29 一种空调控制系统 Active CN2183798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96839.9U CN218379833U (zh) 2022-09-29 2022-09-29 一种空调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96839.9U CN218379833U (zh) 2022-09-29 2022-09-29 一种空调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79833U true CN218379833U (zh) 2023-01-24

Family

ID=84927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96839.9U Active CN218379833U (zh) 2022-09-29 2022-09-29 一种空调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798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77981B (zh) 用于通讯基站的面向对象送风节能型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2628963B (zh) 双冷源热管背板多联机空调系统及运行控制的方法
CN110588279A (zh) 带余热利用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
JP2006292313A (ja) 地中熱利用装置
CN110822756A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5682293A (zh) 一种空调控制系统
CN111031759A (zh) 机房空调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12299278U (zh) 低功耗恒温恒湿机
CN113483412A (zh) 多模式水氟多联机系统
CN104329758A (zh) 一种光伏驱动热管复合型机房空调机组
CN218379833U (zh) 一种空调控制系统
CN214536465U (zh) 一种水冷多联机系统及城市轨道交通用空调水系统
CN110864387A (zh) 空调机组
CN212109084U (zh) 一种具有自然冷却功能的空调系统
CN212109083U (zh) 一种空调系统
KR20190087200A (ko) 모듈형 하이브리드 실외기 장치
CN210014503U (zh) 换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热泵空调系统
CN108633223B (zh) 一种空调电池热泵的控制方法
CN113340012A (zh) 一种用于基站的制冷系统
CN102734878A (zh) 一种专用于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双温高效空气源热泵机组
CN214172502U (zh) 双冷源热管背板多联机空调系统
CN216844940U (zh) 基于多联机的数据中心换热系统
CN217979042U (zh) 一种多冷热源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03528150A (zh) 通信机房用节能一体化空调
CN219177869U (zh) 电化学储能电站的空调系统及电化学储能电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