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78733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78733U
CN217178733U CN202220725438.6U CN202220725438U CN217178733U CN 217178733 U CN217178733 U CN 217178733U CN 202220725438 U CN202220725438 U CN 202220725438U CN 217178733 U CN217178733 U CN 2171787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pipeline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er
out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2543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龙
陈胜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2543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787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787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787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所述室外单元与所述室内单元之间形成制冷剂回路;所述室外单元包括:壳体,被安装在室外空间,且其中设有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包括管和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与所述管连接,所述管用于引导制冷剂的流动,所述换热器本体用于对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电磁阀,设于所述管,以截止或导通所述管内的制冷剂。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电磁阀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电磁阀开启或关闭。采用该空调器可以实现智能切换室外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流路,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对于空调器,由于兼顾制冷和制热的情况,室外换热交换器内制冷剂流路固定,使得制冷模式下制冷剂的流路数量与制热模式下制冷剂的流路数量相同,所以无法发挥室外热交换器的最大能力,且易造成能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采用该空调器可以实现智能切换室外热交换器内的制冷剂流路,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所述室外单元与所述室内单元之间形成制冷剂回路;其中,所述制冷剂回路使制冷剂在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室内热交换器、四通阀和减压器组成回路中进行循环;所述室外单元包括:壳体,被安装在室外空间,且其中设有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包括管和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与所述管连接,所述管用于引导制冷剂的流动,所述换热器本体用于对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电磁阀,设于所述管,以截止或导通所述管内的制冷剂。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电磁阀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电磁阀开启或关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的管上设置电磁阀,并由控制单元控制电磁阀开启或关闭,从而可以随空调器的运行模式适应性地截止或导通管内的制冷剂,以改变制冷剂在管内的流动方向,切换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内的流路,由此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室外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能力,提高能效,节约能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本体上形成有第一冷媒口和第二冷媒口;所述管包括: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一端适于在制冷模式时引入制冷剂或在制热模式时导出制冷剂;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冷媒口连接;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媒口连接;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管路的第二端适于在制冷模式时导出制冷剂或在制热模式时引入制冷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磁阀包括: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连接于所述第三管路;其中,制冷剂在所述第三管路内由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一端流向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二端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或者,制冷剂在所述第三管路内由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二端流向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一端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本体上形成有第三冷媒口和第四冷媒口,所述第三冷媒口与所述第四冷媒口连接;所述管还包括:第五管路,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冷媒口连接;第六管路,所述第六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冷媒口、所述第四冷媒口连接,所述第六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管路的第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磁阀还包括: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连接于所述第五管路;其中,制冷剂在所述第五管路内由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一端流向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二端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或者,制冷剂在所述第五管路内由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二端流向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一端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磁阀还包括: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连接于所述第六管路;其中,制冷剂在所述第六管路内由所述第六管路的第一端流向所述第六管路的第二端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关闭,或者,制冷剂在所述第六管路内由所述第六管路的第二端流向所述第六管路的第一端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开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双向节流件,所述双向节流件设于所述第四管路,以对所述第四管路内的制冷剂进行节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第一节流件,所述第一节流件设于所述第三管路,以对所述第三管路内的制冷剂进行节流;第二节流件,所述第二节流件设于所述第六管路,以对所述第六管路内的制冷剂进行节流。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的概要的电路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概要的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室外热交换器内制冷剂流路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室外热交换器内制冷剂流路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室外热交换器内制冷流路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室外热交换器内制热流路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制热模式控制的结构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制冷模式控制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
1:空调器;2:室外单元;3:室内单元;4:连接配管;5:遥控器;6:控制单元;
10:制冷剂回路;11:压缩机;14:膨胀阀;15:储液器;21:壳体;22:室外热交换器;23:室外风扇;26:室外控制装置;31:室内风扇;35:室内控制装置;50:控制器;
16b:传热管;23a:室外风扇马达;31a:室内风扇马达;
221:管;222:换热器本体;223:电磁阀;224:双向节流件;
2211:第一管路;2212:第二管路;2213:第三管路;2214:第四管路;2215:第五管路;2216:第六管路;2221:第一冷媒口;2222:第二冷媒口;2223:第三冷媒口;2224:第四冷媒口;2231:第一电磁阀;2232:第二电磁阀;2233:第三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图1所示的空调器1具备:室内单元3,以室内挂机(图中示出)为例,室内挂机通常安装在室内壁面WL等上。再如,室内柜机(图中未出)也是室内单元的一种室内单元形态。
室外单元2包括壳体21,通常设置在室外空间,用于室内环境换热。另外,在图1示出中,由于室外单元2隔着壁面WL位于与室内单元3相反一侧的户外,用虚线来表示室外单元2。
图2中示出空调器1电路结构,该空调器1具备制冷剂回路10,通过使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循环,能够执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使用连接配管4连接于室内单元3和室外单元2,以形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
此外,如图3中示出,空调器1具备控制器50以控制内部的空调器1中各部件工作,以使空调器1各个部件运行实现空调器1的各预定功能。其中,如图1所示,在空调器1中还附属有遥控器5,该遥控器5具有例如使用红外线或其他通信方式与控制器50进行通信的功能。遥控器5用于用户可以对空调器1的各种控制,实现用户与空调器1之间交互。
此外,如图2中所示,制冷剂回路10中具备压缩机11、室外热交换器22、膨胀阀14、储液器15和室内热交换器16。其中,室内热交换器16和室外热交换器22,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来工作。压缩机11从吸入口吸入制冷剂,将在内部压缩后的制冷剂从排出口对室内热交换器16排出。压缩机11是进行基于逆变器的转速控制的容量可变的逆变器压缩机。
室外热交换器22设于壳体21内,室外热交换器22具有用于使制冷剂经由储液器15在与压缩机11的吸入口之间流通的第一出入口,并且具有用于使制冷剂在与膨胀阀14之间流通的第二出入口。室外热交换器22使在连接于室外热交换器22的第二出入口与第一出入口之间的传热管(未图示)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膨胀阀14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与室内热交换器16之间。膨胀阀14具有使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与室内热交换器16之间流动的制冷剂膨胀而减压的功能。膨胀阀14构成为能够变更开度,通过减小开度,使得通过膨胀阀14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增加,通过增大开度,使得通过膨胀阀14的制冷剂的流路阻力减少。这样的膨胀阀14在制热运转中使从室内热交换器16朝向室外热交换器22流动的制冷剂膨胀而减压。此外,即使安装在制冷剂回路10中的其它器件的状态不变化,当膨胀阀14的开度变化时,在制冷剂回路10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也会变化。
室内热交换器16具有用于使液体制冷剂在与膨胀阀14之间流通的第二出入口,并且,具有用于使气体制冷剂在与压缩机11的排出口之间流通的第一出入口。室内热交换器16使在连接于室内热交换器16的第二出入口与第一出入口之间的传热管16b(参照图4)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室外热交换器22与压缩机11的吸入口之间配置有储液器15。在储液器15中,从室外热交换器22流向压缩机11的制冷剂被分离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并且,从储液器15向压缩机11的吸入口主要供给气体制冷剂。
室外单元2还具备室外风扇23,该室外风扇23产生通过室外热交换器22的室外空气的气流,以促使在传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该室外风扇23由能够变更转速的室外风扇马达23a驱动。此外,室内单元3具备室内风扇31,该室内风扇31产生通过室内热交换器16的室内空气的气流,以促进在传热管16b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该室内风扇31由能够变更转速的室内风扇马达31a驱动。
如图3所示,控制器50具有内置于室外单元2内的室外控制装置26和内置于室内单元3内的室内控制装置35。这些室外控制装置26和室内控制装置35构成为相互由信号线连接,能够相互发送/接收信号。
室外单元2的室外控制装置26控制压缩机11、膨胀阀14及室外风扇23等。
此外,参考图5所示,室外热交换器22包括管221和换热器本体222,换热器本体222与管221连接,管221用于引导制冷剂的流动,换热器本体222用于对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电磁阀223,设于管221,以截止或导221通管内的制冷剂。控制单元6与电磁阀223连接,用于控制电磁阀223开启或关闭。由此,在制冷剂沿管221流至电磁阀223时,若控制单元6控制电磁阀223开启,使得电磁阀223导通,制冷剂则可顺利经过电磁阀223,在此情况下,管221与电磁阀223之间可形成一条制冷剂流路,反之,若控制单元6控制电磁阀223关闭,使得电磁阀223截止,制冷剂则无法经过电磁阀223,在此情况下,管221与电磁阀223之间无法形成一条制冷剂流路。
具体的,由于现有技术中,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下的制冷剂流路固定,即无论是制冷模式或是制热模式,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内流动的流路相同,仅制冷剂导入和导出的方向相反,具体地,参考图6所示,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按实箭头方向流动,制冷剂由一管路导入后,由两条流路分流进入换热器本体,每路经过五根铜管后,从两条流路汇流为一路,再流过换热器本体的两根铜管后,流出室外热交换器;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制冷剂按照虚箭头方向在室外热交换器中流动,制冷剂由一管路导入后,进入换热器本体,经过换热器本体的两根铜管后,由一条流路分为两条流路再次进入换热器本体,然后在换热器本体内每路经过五根铜管后,由两条流路汇流为一路流出室外热交换器。但是,由于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内流过固定的流路,而未能兼顾制冷和制热能力,所以无法发挥室外热交换器的最大能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基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量是一定的,当空调器1处于制热模式时,室外热交换器22处于低压侧,压力损失会影响室外热交换器22换热效果,因此增加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内流动的流路,可以减少流动压力损失,空调器1的制热能力越好,即制热模式下,制冷剂流路越多越好,减少流动压力损失,提高制热能力;以及,当空调器1处于制冷模式时,室外热交换器22处于高压侧,此时减少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内流动的流路,可以增加过冷度,提高空调器1的制冷能力的原理,为了发挥室外热交换器22的最大能力,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22的管221上设置电磁阀223,利用控制单元6控制电磁阀223的开启或关闭,可以随空调器1的运行模式适应性地截止或导通管221内的制冷剂,以改变制冷剂在管221中流动的方向,切换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内的流路,由此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室外热交换器22的热交换能力,提高能效,节约能源。
在实施例中,电磁阀223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即电磁阀223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只要满足制冷模式下制冷剂流路数量少且制热模式下制冷剂流路数量多即可,对此不作限制。
举例说明,电磁阀223的数量为多个。当空调器1处于制热模式时,换热器本体222与管221构成流路,制冷剂流入管221时,在电磁阀223的导通和截止作用下,控制单元6控制部分电磁阀223开启,使得制冷剂经过该部分电磁阀223的流路导通,从而改变制冷剂在管221内流动的路径,使得室外热交换器22内制冷剂流路数量增多,减少流动压力损失,提高空调器1的制热能力。当空调器1处于制冷模式时,换热器本体222与管221构成流路,制冷剂流入管221时,在电磁阀223的导通和截止作用下,控制单元6控制部分电磁阀223关闭,使得制冷剂经过该部分电磁阀223的流路截止,从而改变制冷剂在管221内流动的路径,使得室外热交换器22内制冷剂流路数量减少,增加过冷度,提高空调器1的制冷能力。
由此,相较于设置相同数量的制冷剂流路,本申请通过在管221上设置电磁阀223,并由控制单元6控制电磁阀223开启或关闭,从而可以随空调器1的运行模式适应性调整制冷剂流路数量,使得在不同的运行模式下换热器本体222与管221之间可以构成不同数量的制冷剂流路,尤其在制冷模式下通过电磁阀223截止部分管221内的制冷剂流向,可以有效减少制冷剂的流路数量,以及在制热模式下通过电磁阀223导通部分管221内的制冷剂流向,可以有效增加制冷剂的流路数量,从而兼顾室外热交换器22的制冷和制热能力,以此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室外热交换器22的热交换能力,提高能效,节约能源。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22的管221上设置电磁阀223,并由控制单元6控制电磁阀223开启或关闭,从而可以随空调器1的运行模式适应性地截止或导通管221内的制冷剂,以改变制冷剂在管221内的流动方向,切换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内的流路,由此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室外热交换器22的热交换能力,提高能效,节约能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换热器本体222上形成有第一冷媒口2221和第二冷媒口2222。
以及,管221包括第一管路2211、第二管路2212、第三管路2213和第四管路2214。
其中,第一管路2211的第一端适于在制冷模式时引入制冷剂或在制热模式时导出制冷剂。
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2中各管221连接如下,第二管路2212的第一端与第一管路221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管路2212的第二端与换热器本体222上的第一冷媒口2221连接;第三管路2213的第一端与换热器本体222上的第二冷媒口2222连接;第四管路2214的第一端与第三管路2213的第二端连接。第四管路2214的第二端适于在制冷模式时导出制冷剂或在制热模式时引入制冷剂。由此设计,通过第一管路2211、第二管路2212、第三管路2213和第四管路2214构成制冷模式下的制冷剂流路,实现空调器1的制冷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电磁阀223包括第一电磁阀2231。
其中,制冷剂在第三管路2213内由第三管路2213的第一端流向第三管路2213的第二端时,控制单元6控制第一电磁阀2231开启,或者,制冷剂在第三管路2213内由第三管路2213的第二端流向第三管路2213的第一端时,控制单元6控制第一电磁阀2231关闭。
具体的,基于上述设计,对于制冷模式,参考图8中实心箭头的方向,制冷剂从第一管路2211的第一端引入,由第一管路2211的第二端流入第二管路2212,并从第二管路2212的第二端经第一冷媒口2221流入换热器本体222,制冷剂在换热器本体222内进行热交换后从第二冷媒口2222流入第三管路2213,此时,控制单元6控制第三管路2213上设置的第一电磁阀2231开启,制冷剂经第一电磁阀2231流入第四管路2214,并由第四管路2214的第二端导出,由此完成空调器1的制冷循环,且在此过程中制冷剂实现单路进出,即仅以一条制冷剂流路完成制冷过程,有效增加过冷度,提高空调器1的制冷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换热器本体222上形成有第三冷媒口2223和第四冷媒口2224。管221还包括:第五管路2215和第六管路2216。
其中,第三冷媒口2223与第四冷媒口2224连接,以使空调器1处于制冷模式时,制冷剂可以在换热器本体222内流通。
室外热交换器22中各管221连接如下,第五管路2215的第一端与第一管路2211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管路2215的第二端与第二冷媒口2222连接;第六管路2216的第一端与第三冷媒口2223、第四冷媒口2224连接,第六管路2216的第二端与第四管路2214的第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电磁阀223还包括第二电磁阀2232和第三电磁阀2233。
其中,第二电磁阀2232连接于第五管路2215,以及,制冷剂在第五管路2215内由第五管路2215的第一端流向第五管路2215的第二端时,控制单元6控制第二电磁阀2232关闭,或者,制冷剂在第五管路2215内由第五管路2215的第二端流向第五管路2215的第一端时,控制单元6控制第二电磁阀2232开启。
第三电磁阀2233连接于第六管路2216,以及,制冷剂在第六管路2216内由第六管路2216的第一端流向第六管路2216的第二端时,控制单元6控制第三电磁阀2233关闭,或者,制冷剂在第六管路2216内由第六管路2216的第二端流向第六管路2216的第一端时,控制单元6控制第三电磁阀2233开启。
具体的,基于上述设计,对于制热模式,参考图9中空心箭头的方向,制冷剂从第四管路2214的第二端导入,通过第四管路2214的第一端流入第六管路2216和第三管路2213,但是此时参考图10所示,控制单元6控制第六管路2216上的第三电磁阀2233开启,而控制单元6控制第三管路2213上的第一电磁阀2231关闭,因此,制冷剂仅能通过第六管路2216流入换热器本体222,然后基于第六管路2216的第一端与第三冷媒口2223、第四冷媒口2224连接,所以此时制冷剂则经第三冷媒口2223、第四冷媒口2224分流进入换热器本体222,分流后,一部分制冷剂经换热器本体222的第一冷媒口2221进入第二管路2212,另一部分制冷剂经换热器本体222的第二冷媒口2222进入第五管路2215,且如图10所示控制单元6控制第五管路2215上设置的第二电磁阀2232开启,制冷剂可经过第二电磁阀2232在第五管路2215内流动,进而,第五管路2215内的制冷剂与第二管路2212内的制冷剂在第一管路2211的第二端汇流为一路,并经第一管路2211的第一端流出室外热交换器22,由此完成空调器1的制热循环,且在此过程中制冷剂实现两路进出,即经两条制冷剂流路完成制热过程,有效减少流动压力损失,提高空调器1的制热能力。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基于第五管路2215和第六管路2216的设置,在制冷模式下,如图11所示,第五管路2215上设置的第二电磁阀2232和第六管路2216上设置的第三电磁阀2233均为关闭,因此制冷剂无法在第五管路2215和第六管路2216内流动,因此仍是以一条制冷剂流路实现空调器1的制冷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空调器1还包括双向节流件224。
其中,双向节流件224设于第四管路2214,以对第四管路2214内的制冷剂进行节流和降压。在实施例中,双向节流件224可以为节流阀、毛细管组和电子膨胀阀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还包括第一节流件和第二节流件。
其中,第一节流件设于第三管路2213,以在空调器1处于制冷模式时,对第三管路2213内的制冷剂进行节流;第二节流件设于第六管路2216,以在空调器1处于制热模式时,对第六管路2216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节流。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通过在室外热交换器22的管221上增加电磁阀223,并由控制单元6控制电磁阀223的开启或关闭,可以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时,改变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22内的流动方向,实现智能切换室外热交换器22内的制冷剂流路,达到制冷模式下制冷剂流路数量少且制热模式下制冷剂流路数量多的目的,有效发挥室外热交换器22的最大能力,提高空调器1能效,节约能源。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所述室外单元与所述室内单元之间形成制冷剂回路;
其中,所述制冷剂回路使制冷剂在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阀、室内热交换器、四通阀和减压器组成回路中进行循环;
所述室外单元包括:
壳体,被安装在室外空间,且其中设有所述室外热交换器;
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包括管和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与所述管连接,所述管用于引导制冷剂的流动,所述换热器本体用于对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电磁阀,设于所述管,以截止或导通所述管内的制冷剂;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电磁阀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电磁阀开启或关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本体上形成有第一冷媒口和第二冷媒口;
所述管包括:
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一端适于在制冷模式时引入制冷剂或在制热模式时导出制冷剂;
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冷媒口连接;
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媒口连接;
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管路的第二端适于在制冷模式时导出制冷剂或在制热模式时引入制冷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包括:
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连接于所述第三管路;
其中,制冷剂在所述第三管路内由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一端流向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二端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开启,或者,制冷剂在所述第三管路内由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二端流向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一端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本体上形成有第三冷媒口和第四冷媒口,所述第三冷媒口与所述第四冷媒口连接;
所述管还包括:
第五管路,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冷媒口连接;
第六管路,所述第六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冷媒口、所述第四冷媒口连接,所述第六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管路的第一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还包括:
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连接于所述第五管路;
其中,制冷剂在所述第五管路内由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一端流向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二端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关闭,或者,制冷剂在所述第五管路内由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二端流向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一端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电磁阀开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还包括:
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连接于所述第六管路;
其中,制冷剂在所述第六管路内由所述第六管路的第一端流向所述第六管路的第二端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关闭,或者,制冷剂在所述第六管路内由所述第六管路的第二端流向所述第六管路的第一端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开启。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双向节流件,所述双向节流件设于所述第四管路,以对所述第四管路内的制冷剂进行节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第一节流件,所述第一节流件设于所述第三管路,以对所述第三管路内的制冷剂进行节流;
第二节流件,所述第二节流件设于所述第六管路,以对所述第六管路内的制冷剂进行节流。
CN202220725438.6U 2022-03-30 2022-03-30 空调器 Active CN2171787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25438.6U CN217178733U (zh) 2022-03-30 2022-03-30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25438.6U CN217178733U (zh) 2022-03-30 2022-03-30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78733U true CN217178733U (zh) 2022-08-12

Family

ID=82746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25438.6U Active CN217178733U (zh) 2022-03-30 2022-03-30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787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04733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9386985B (zh) 两管制喷气增焓室外机及多联机系统
CN112594871A (zh) 一种具有双四通阀多功能多联机系统的化霜控制方法
CN112752933B (zh) 空调系统
US7574872B2 (en) Capacity-variable air conditioner
CN109386989B (zh) 两管制喷气增焓室外机及多联机系统
CN112594985B (zh) 一种具有双四通阀多功能多联机系统的回油控制方法
CN212511480U (zh) 一种空调换热器、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CN217178733U (zh) 空调器
CN215675896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7178749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108088008B (zh) 一种多联机热回收系统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17178732U (zh) 空调器
CN211575589U (zh) 一种热泵式空调系统
GB2578533A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13883599A (zh) 空调器
CN112747359A (zh) 空调系统外机及空调系统
CN114877428A (zh) 多位换向阀、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CN216769619U (zh) 换热组件、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CN215552430U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CN220524232U (zh) 空调器
CN218936705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9572353U (zh) 调温系统
CN214664786U (zh) 空调系统外机及空调系统
CN216769618U (zh) 换热组件、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