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20071A - 玻璃托盘及玻璃升降器 - Google Patents
玻璃托盘及玻璃升降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20071A CN114320071A CN202011046202.1A CN202011046202A CN114320071A CN 114320071 A CN114320071 A CN 114320071A CN 202011046202 A CN202011046202 A CN 202011046202A CN 114320071 A CN114320071 A CN 1143200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bsorbing
- energy
- piece
- supporting surface
- shap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玻璃托盘及玻璃升降器,包括由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组成的U型的基座,第一支撑面包括具有法向宽度其向上弯折的支撑件,支撑件朝向第二支撑面延伸,支撑件的法向宽度等于第一支撑面至第二支撑面的最短距离;玻璃托盘还包括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第一支撑面上形成有用于容纳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的凹槽,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至少包括一级吸能块和二级吸能块,两者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车窗玻璃的两侧。本发明的优点是:基座的纵向截面为U型,车窗玻璃插接至支撑件上,且车窗玻璃的两面分别与一级吸能块和二级吸能块抵接,一二级吸能块可及时有效地吸收车窗玻璃产生的振动波能,保证车窗玻璃的稳固性以及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窗升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玻璃托盘及玻璃升降器。
背景技术
玻璃升降器是汽车门窗玻璃的升降装置,主要分电动玻璃升降器与手动玻璃升降器两大类。
现在许多轿车门窗玻璃的升降(关闭和开启)已经抛弃了摇把式的手动升降方式,一般都改用按钮式的电动升降方式,即使用电动玻璃升降器。轿车用的电动玻璃升降器多是由驱动电机、减速器、拉绳、导轨、玻璃安装托盘的基座等组成,使得基座沿所述导轨上下移动。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将车窗玻璃通过安装孔等方式与基座固定连接,但是这种方式为保证车窗玻璃在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至少需要两个安装孔对车窗玻璃的两侧分别进行安装,且这种安装方式使得车窗玻璃的宽度和尺寸较为局限;此外传统的基座对于车窗玻璃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并未采取解决措施,故当车窗玻璃所受振动能量较大时,可能导致其碎裂甚至影响使用者或者安装人员的人身安全。所以解决上述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玻璃托盘及玻璃升降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玻璃托盘,包括由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组成的纵向截面为U型的基座,所述第一支撑面包括具有法向宽度其向上弯折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朝向所述第二支撑面延伸,所述支撑件的法向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支撑面至所述第二支撑面的最短距离;所述玻璃托盘还包括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所述第一支撑面上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的凹槽,所述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嵌入至所述U型基座内,所述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至少包括一级吸能块和二级吸能块,两者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车窗玻璃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面还包括具有法向宽度且延伸方向与所述支撑件相反的凸块,所述凸块纵向且居中设置在所述第一面的背面;所述凸块上形成有导线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面的背面还形成有一卡钩,所述卡钩位于所述凸块的一侧且其朝向所述凸块处弯折。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面呈N状,所述第二支撑面的顶端设置有具有法向宽度的限位件,且所述限位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凸块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限位件居中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面上。
优选的,所述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包括一体式的T形状的弹性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上中下三段结构,以及减振部和吸能部;
所述减振部包括设置在中段的第一减振体,所述第一减振体包括具有法向宽度且垂直向上的第一缓冲头;
所述减振部还包括设置在下段的第二减振体,所述第二减振体包括具有法向宽度且垂直向下的第二缓冲头,所述第二减振体从所述本体的法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减振体从所述本体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反;
所述吸能部包括所述一级吸能块和所述二级吸能块,
所述一级吸能块对称设置于所述本体的“T”字形横直部的两侧,所述一级吸能块包括具有凸起的第一楔形体,所述第一楔形体的凸起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减振体从所述本体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同;
所述二级吸能块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减振体的两侧,所述二级吸能块具有凸起的第二楔形体,所述第二楔形体的凸起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减振体从所述本体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缓冲头的形状包括中部平滑向上的突起和位于所述突起两侧的延展臂;所述第一减振体还包括一个从所述本体法向延伸出来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法向延伸距离等于所述第一缓冲头的法向延伸距离且两者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延展臂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缓冲头的下方设置有一体化的枢轴体,所述枢轴体为从所述第一缓冲头的端面法向延伸出的半圆柱。
优选的,所述枢轴体分别向其两侧延伸有一连接臂,所述二级吸能块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臂的远端;所述连接臂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一侧与所述本体一体化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缓冲头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弧形面和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弧形面中间的第二弧形面,且所述第一弧形面的弧度大于所述第二弧形面的弧度,相邻的两个弧形面之间通过圆滑过渡,所述第二缓冲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面上方的卡接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楔形体的凸起的最高点为圆滑过渡;所述第二楔形体的凸起为平面凸起。
玻璃升降器,包括导轨、设置在所述导轨的两端的滑轮、设置在所述导轨一侧的电机及由所述电机驱动的线轮,以及设置在所述导轨上的上述任一所述的玻璃托盘。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玻璃托盘的基座的纵向截面为U型的结构,车窗玻璃的底端放置在U型空间中的支撑件上,且车窗玻璃的两面分别与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的一级吸能块和二级吸能块抵接,一、二级吸能块可及时有效地吸收车窗玻璃产生的振动波能,保证车窗玻璃的稳固性以及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玻璃托盘的基座的第二支撑面上设置有对车窗玻璃的正面进行限位的限位件,且该限位件位于车窗玻璃靠近上端的位置,通过限位件与吸能部的配合极大程度上限制了车窗玻璃的活动空间,保证其稳定性;
将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的一级吸能块与限位件均设计成圆角过渡形状,有效防止车窗玻璃在插接至支撑件的过程中产生划痕,同时将二级吸能块与车窗玻璃的接触面设计成平面,可使得车窗玻璃能更好地与其贴合,亦便于二级吸能块最大程度上吸收车窗玻璃产生的振动波;
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的二级吸能块所在的连接臂与本体之间通过三角状的支撑块连接,可增强连接臂的稳定性以及本体的整体性。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本体结构立体图;
图2: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本体结构侧视图;
图3: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本体结构主视图;
图4: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本体结构后视图;
图5: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玻璃托盘的基座结构立体图;
图6: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玻璃托盘的基座结构侧视图;
图7: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玻璃托盘的基座结构主视图;
图8: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玻璃托盘的基座结构后视图;
图9: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玻璃升降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玻璃托盘,包括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如图1至图4所示,该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包括一体式的T形状的弹性本体1,所述本体1包括上中下三段结构,以及减振部和吸能部;所述减振部起到缓冲作用,即通过所述减振部可减小撞击感;所述吸能部用于吸收车窗玻璃在升降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能量,使得车窗玻璃升降过程更加稳定。当然本发明所揭示的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也可适用于家用玻璃安装或者其他需要起到减振吸能效果的设备上。
结合图1和图3所示,所述减振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1中段的第一减振体11,所述第一减振体11包括具有法向宽度且垂直向上的第一缓冲头111;所述第一缓冲头111的形状包括中部平滑向上的突起112和位于所述突起112两侧的延展臂113。所述突起112与车窗玻璃的底端接触,对所述车窗玻璃起到缓冲作用。
结合图3和图4所示,为防止所述第一缓冲头111因受力不均导致其过渡变形,影响车窗玻璃升降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述第一减振体11还包括一个从所述本体1法向延伸出来的限位部114,所述限位部114的法向延伸距离等于所述第一缓冲头111的法向延伸距离且两者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限位部114与所述延展臂113之间具有间隙115。由此可见,所述限位部114和所述间隙115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减振体11的变性空间,同时增强所述本体1的整体性。
结合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缓冲头111的下方设置有一体化的枢轴体116,所述枢轴体116为从所述第一缓冲头111的端面117法向延伸出的半圆柱。从所述枢轴体116分别向其两侧延伸有一连接臂118,所述连接臂118的远端向上垂直设置有二级吸能块22,即所述二级吸能块22对称设置于所述枢轴体116的两侧。
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臂118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块119,所述支撑块119的一侧与所述本体1一体化连接。总所众所周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故在本发明中优选将所述支撑块119设置成三角状,增强所述本体1的整体性的同时,保证所述第一减振体11的稳固性。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所述减振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1下段的第二减振体12,所述第二减振体12包括具有法向宽度且垂直向下的第二缓冲头120,所述第二缓冲头120优选采用TPU(聚氨酯橡胶)材质制成。所述第二减振体12从所述本体1的法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减振体11从所述本体1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反,即所述第一减振体11与所述第二减振体12分别位于所述本体1的正反两面,两者所在轴线相互平行。
如图3所示,由于传统的缓冲头的底部整体设计为一向外突出的圆弧状,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形成疲劳进而产生变形,缩短缓冲块的使用时间。为解决前述问题,在本发明中将所述第二缓冲头120设计成多线段组成的波浪形结构。具体而言,所述第二缓冲头120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弧形面121和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弧形面121中间的第二弧形面122,且所述第一弧形面121的弧度大于所述第二弧形面122的弧度,相邻的两个弧形面之间通过圆滑过渡,所述第二缓冲头12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面121上方的卡接部123。
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吸能部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1上段的一级吸能块21,所述一级吸能块21对称设置于所述本体1的“T”字形横直部101的两侧,即所述一级吸能块21对称设置在上述本体1的两侧。所述一级吸能块21包括具有凸起的第一楔形体211,所述第一楔形体211的凸起的最高点为圆滑过渡,采用圆滑过渡可有效减小所述第一楔形体211与车窗玻璃之间的摩擦力,以防止车窗玻璃被棱角划伤损坏。所述第一楔形体211的凸起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减振体11从所述本体1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同,即所述第一楔形体211由上至下向所述第一减振体11的方向倾斜。
所述吸能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本体1中段的二级吸能块22,所述二级吸能块22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减振体11的两侧,所述二级吸能块22具有凸起的第二楔形体221,所述第二楔形体221的凸起为平面凸起。所述第二楔形体221的凸起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减振体12从所述本体1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同,即所述第二楔形体221从上至下向所述第一楔形块211的方向倾斜。
如图5至图8所示,玻璃托盘,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所述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的本体1嵌入至纵向截面为U型的基座3内,所述基座优选采用PA66+GF35材质制成,当然在此对其材质不做限定。所述基座3包括第一支撑面31和第二支撑面32组成,所述第一支撑面31上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的凹槽310,所述本体1通过第二缓冲头120中的所述卡接部123插接于所述基座3上形成的卡扣内,所述本体1的其他部分卡接至所述凹槽310中。
如图5至图6所示,所述第一支撑面31包括具有法向宽度其向上弯折的支撑件311,所述支撑件311朝向所述第二支撑面32延伸,所述车窗玻璃放置于所述支撑件311上,且所述车窗玻璃的中部与所述第一缓冲头111抵接。
如图6所示,所述支撑件311的法向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支撑面31至所述第二支撑面32的最短距离,即所述基座3所承载的所述车窗玻璃的厚度与所述支撑件311的法向宽度相当,此时,所述车窗玻璃的正反两面与所述一级吸能体21和所述二级吸能体22抵接,同时车窗玻璃的下方相对固定。当车窗玻璃产生晃动或者受到振动时,所述以及吸能体21与所述二级吸能体22分别吸收来自对车窗玻璃的正反面振动波,即两者的吸能方向相反,进而使得所述车窗玻璃不会因振动受力而产生损伤。
结合图6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支撑面31还包括具有法向宽度且延伸方向与所述支撑件311相反的凸块312所述凸块312纵向且居中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面311的背面,即所述凸块312的与所述支撑件31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31的两面。所述凸块312上形成有便于拉绳经过,并所述拉绳进行限位的导线槽313。
如图8所示,为将所述基座3与导轨4连接,使得所述基座3可沿所述导轨4所在方向移动,在所述第一支撑面31的背面还形成有一卡钩314,所述卡钩314位于所述凸块312的一侧且其朝向所述凸块312处弯折,为减小卡钩314与导轨4之间的摩擦,在所述卡钩314内壁中卡接有一鞋状物的卡套(图中未示出),该卡套优选采用POM材质制成,且该卡套与所述导轨4的翻边卡接,并可在其翻边上移动。即所述卡钩314通过该卡套将所述基座3卡接至所述导轨4上,使得基座3沿翻边上下移动。
如图5至图6所示,所述第二支撑面32呈N状,所述第二支撑面32的顶端设置有具有法向宽度的限位件321,且所述限位件3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凸块312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限位件321居中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面32上。如图6所示,在本使用新型中优选将所述限位件321采用弹性塑料或者硅胶等具有弹性功能的材质制成,且为了使得所述基座3内放置的车窗玻璃放置稳当,所述限位件321的宽度优选与所述支撑件311的宽度相当;此外,车窗玻璃在放入所述基座3内时,为防止限位件321的棱角划伤车窗玻璃,优选将所述限位件321设计成三角状,且其长边与三角形的腰之间采用圆滑过渡。
如图9所示,玻璃升降器包括所述导轨4、设置在所述导轨4的两端的滑轮41、设置在所述导轨4一侧的电机42及由所述电机42驱动的线轮43,以及设置在所述导轨4上的上述任一所述的玻璃托盘。由此可见,启动所述电机42后,所述电机42驱动所述线轮43旋转,同时带动缠绕在所述线轮43上的拉绳移动,进而通过所述拉绳带动所述滑轮41、与所述拉绳固定的所述基座3以及所述基座3上承载的车窗玻璃同步升降,实现车窗玻璃自动升降操作。
本发明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玻璃托盘,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第一支撑面(31)和第二支撑面(32)组成的纵向截面为U型的基座(3),所述第一支撑面(31)包括具有法向宽度其向上弯折的支撑件(311),所述支撑件(311)朝向所述第二支撑面(32)延伸,所述支撑件(311)的法向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支撑面(31)至所述第二支撑面(32)的最短距离;所述玻璃托盘还包括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所述第一支撑面(31)上形成有用于容纳所述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的凹槽(310),所述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嵌入至所述U型基座(3)内,所述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至少包括一级吸能块(21)和二级吸能块(22),两者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车窗玻璃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31)还包括具有法向宽度且延伸方向与所述支撑件(311)相反的凸块(312),所述凸块(312)纵向且居中设置在所述第一面(311)的背面;所述凸块(312)上形成有导线槽(3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玻璃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31)的背面还形成有一卡钩(314),所述卡钩(314)位于所述凸块(312)的一侧且其朝向所述凸块(312)处弯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玻璃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面(32)呈N状,所述第二支撑面(32)的顶端设置有具有法向宽度的限位件(321),且所述限位件(3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凸块(312)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限位件(321)居中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面(32)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玻璃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包括一体式的T形状的弹性本体(1),所述本体(1)包括上中下三段结构,以及减振部和吸能部;
所述减振部包括设置在中段的第一减振体(11),所述第一减振体(11)包括具有法向宽度且垂直向上的第一缓冲头(111);
所述减振部还包括设置在下段的第二减振体(12),所述第二减振体(12)包括具有法向宽度且垂直向下的第二缓冲头(120),所述第二减振体(12)从所述本体(1)的法向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减振体(11)从所述本体(1)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反;
所述吸能部包括所述一级吸能块(21)和所述二级吸能块(22),
所述一级吸能块(21)对称设置于所述本体(1)的“T”字形横直部(101)的两侧,所述一级吸能块(21)包括具有凸起的第一楔形体(211),所述第一楔形体(211)的凸起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减振体(11)从所述本体(1)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同;
所述二级吸能块(22)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减振体(11)的两侧,所述二级吸能块(22)具有凸起的第二楔形体(221),所述第二楔形体(221)的凸起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减振体(12)从所述本体(1)的法向延伸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玻璃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头(111)的形状包括中部平滑向上的突起(112)和位于所述突起(112)两侧的延展臂(113);所述第一减振体(11)还包括一个从所述本体(1)法向延伸出来的限位部(114),所述限位部(114)的法向延伸距离等于所述第一缓冲头(111)的法向延伸距离且两者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限位部(114)与所述延展臂(113)之间具有间隙(115);所述第一缓冲头(111)的下方设置有一体化的枢轴体(116),所述枢轴体(116)为从所述第一缓冲头(111)的端面(117)法向延伸出的半圆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玻璃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体(116)分别向其两侧延伸有一连接臂(118),所述二级吸能块(22)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臂(118)的远端;所述连接臂(118)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块(119),所述支撑块(119)的一侧与所述本体(1)一体化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玻璃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头(120)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弧形面(121)和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弧形面(121)中间的第二弧形面(122),且所述第一弧形面(121)的弧度大于所述第二弧形面(122)的弧度,相邻的两个弧形面之间通过圆滑过渡,所述第二缓冲头(12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面(121)上方的卡接部(12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玻璃托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楔形体(211)的凸起的最高点为圆滑过渡;所述第二楔形体(221)的凸起为平面凸起。
10.玻璃升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导轨(4)、设置在所述导轨(4)的两端的滑轮(41)、设置在所述导轨(4)一侧的电机(42)及由所述电机(42)驱动的线轮(43),以及设置在所述导轨(4)上的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玻璃托盘。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46202.1A CN114320071A (zh) | 2020-09-29 | 2020-09-29 | 玻璃托盘及玻璃升降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46202.1A CN114320071A (zh) | 2020-09-29 | 2020-09-29 | 玻璃托盘及玻璃升降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20071A true CN114320071A (zh) | 2022-04-12 |
Family
ID=81010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46202.1A Pending CN114320071A (zh) | 2020-09-29 | 2020-09-29 | 玻璃托盘及玻璃升降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320071A (zh) |
-
2020
- 2020-09-29 CN CN202011046202.1A patent/CN114320071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57891B2 (en) |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door impact beam for vehicle | |
US20160176325A1 (en) | Lifter mechanism and vehicle seat | |
KR101822982B1 (ko) | 후부안전판 구조 시스템 | |
KR20090124494A (ko) | 후드패널의 충격흡수장치 | |
CN212898095U (zh) | 玻璃托盘及玻璃升降器 | |
CN217652561U (zh) | 具有减震缓冲结构的阻尼滑轮机构 | |
CN212406446U (zh) | 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及玻璃托盘 | |
CN114320071A (zh) | 玻璃托盘及玻璃升降器 | |
US9975411B2 (en) | Sunroof device | |
CN114320072A (zh) | 车用减振吸能一体件及玻璃托盘 | |
RU2006101158A (ru) | Защит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 наезда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х вагонов друг на друга | |
KR101959816B1 (ko) | 후부안전판 구조 시스템 | |
KR100680740B1 (ko) | 자동차용 도어 윈도우 레귤레이터 | |
CN113605667B (zh) | 一种建筑施工用爬架系统 | |
CN215621982U (zh) | 一种铁路车轨用转向架减震结构 | |
CN213838204U (zh) | 玻璃升降托盘及玻璃升降器 | |
KR102083900B1 (ko) | 차량용 시트 완충장치 | |
CN111717762A (zh) | 一种电梯启停用缓冲装置 | |
CN213898610U (zh) | 车窗升降托架及车窗升降器 | |
KR100551837B1 (ko) | 충격흡수가 가능한 파워윈도우의 레귤레이터 장치 | |
CN220577256U (zh) | 一种平板车碰头座 | |
CN218640935U (zh) | 底盘减震系统、底盘系统和送物机器人 | |
KR20240002296A (ko) | 시트 스위블 장치용 탄성지지체와 이를 구비한 시트 스위블 장치 | |
CN216518272U (zh) | 一种发电机组底盘 | |
CN218509062U (zh) | 一种高层建筑施工装配式卸料平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