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13639A - 容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容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13639A
CN114313639A CN202011056470.1A CN202011056470A CN114313639A CN 114313639 A CN114313639 A CN 114313639A CN 202011056470 A CN202011056470 A CN 202011056470A CN 114313639 A CN114313639 A CN 1143136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container
layer
shell
storag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5647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13639B (zh
Inventor
张弘光
万鹏
曹达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5647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1363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3136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136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136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136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容器组件,包括:容器,设有容纳腔;储能部,设于容器,储能部被配置为能够与容纳腔换热;储能部包括转折部,转折部偏离储能部主体的延伸方向向容器的中部倾斜;其中,转折部靠近容器的开口端。本发明通过合理设置储能部上部的转折部的结构,使得靠近容器的开口端的转折部偏离储能部主体的延伸方向向容器的中部倾斜。这样,即使储能部的形态改变时,也能够保证储能部整体结构的相对稳定。如,储能部体积改变时,储能部上端的弯折部倾斜设置能够减少由于重力作用而使其材料掉落的可能性。如,储能部具有相态改变时,能够减少由于相态改变而导致材料掉落的可能性,保证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容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温控容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容器组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温控容器内具有换热材料,换热材料融化时,呈粘性流动,这样,位于温控容器顶部的换热材料易掉落至换热材料与容器的壁面之间的间隙内,影响产品的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容器组件。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容器组件,包括:容器,设有容纳腔;储能部,设于容器,储能部被配置为能够与容纳腔换热;储能部包括转折部,转折部偏离储能部主体的延伸方向向容器的中部倾斜;其中,转折部靠近容器的开口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容器组件包括容器和储能部。其中,储能部包括转折部,靠近容器的开口端的转折部偏离储能部主体的延伸方向向容器的中部倾斜。这样,即使储能部的形态改变时,也能够保证储能部整体结构的相对稳定。如,储能部体积改变时,储能部上端的弯折部倾斜设置能够减少由于重力作用而使其材料掉落的可能性。如,储能部具有相态改变时,能够减少由于相态改变而导致材料掉落的可能性,可保证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过程中,储能部的形状相对稳定,保证储能部与容器的有效换热面积,及保证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进而达到利用储能部快速调节容纳腔内的食材温度的目的。
由于储能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时,储能部对容器内部空间的占用率是会随之发生变化的。若部分储能部滑落至储能部和容器的壁面之间的间隙内,会导致储能部和容器的壁面之间的间隙被改变,这样就导致储能部用于相变的空间被改变,导致储能部无法与容器的壁面进行有效贴合,进而降低储能部与容纳腔的换热效率。另外,若储能部掉落,会降低储能部对热量的交换能力,且容易使容器内具有异响。故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通过改进储能部的结构,使得转折部偏离储能部主体的延伸方向向容器的中部倾斜,这样,可减少储能部的材料滑落至储能部与容器的壁面之间的间隙的情况发生,为储能部与容纳腔进行有效换热提供了结构支撑,且可避免容器内部发生异响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储能部可以起到存储冷量或热量的作用,故而可将冷量或热量提前存储在储能部中,进而利用储能部与容纳腔换热,实现利用储能部快速调节容纳腔内的食材温度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储能部与容纳腔换热,进而可快速降低容纳腔内的食材温度。当将高温食材放入容纳腔内后,储能部可有效且快速调节容纳腔内的食材温度,可减少用户等待高温食材冷却的时间,使得即时食用的需求不受限于容纳腔内的食材温度的限制,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及市场竞争力。
根据本发明上述的容器组件,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在容器组件的纵向截面上,转折部的外侧壁的轮廓线与预设射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5°,且小于等于10°;其中,在容器组件的纵向截面上,转折部的底壁和外侧壁的轮廓线的交点为预设射线的端点,且预设射线沿容器的底部至顶部方向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转折部的倾斜角度,使得在容器组件的纵向截面上,转折部的外侧壁的轮廓线与预设射线之间的夹角满足5°至10°。该设置在保证转折部与容纳腔进行有效换热的基础上,可减少因储能部的形态改变而导致储能部的材料掉落的可能性。
若,在容器组件的纵向截面上,转折部的外侧壁的轮廓线与预设射线之间的夹角小于5°,则会增大储能部的材料掉落的发生概率,且会减小储能部与容器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即,会减少隔热间隙,隔热效果差,这样,在后续储能部体积变化状态下,容易烫伤用户;若在容器组件的纵向截面上,转折部的外侧壁的轮廓线与预设射线之间的夹角大于10°,则减少了储能部的材料,影响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也就是说,对于容器的端部,若储能部的材料太少,则会使端部位置处的热交换较慢,则会使端部处的热量不能快速的减少,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容器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转折部的厚度逐渐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转折部的厚度,使得沿容器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转折部的厚度逐渐减小。这样,可在保证转折部换热效率的情况下,减少转折部的材料投入,进而有利于减少转折部的重量,以减少储能部的形态改变时,储能部的材料掉落的风险,能够保证储能部整体结构的相对稳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容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围设出容纳腔;第二壳体,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相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安装腔,储能部位于安装腔内,且储能部与第一壳体相贴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容器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限定出容纳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限定出安装腔,安装腔围设于容纳腔的周侧,该设置合理利用了容器组件的现有结构,在保证容纳腔的容积的同时,可保证储能部和容纳腔的位置关系,进而可保证储能部与容纳腔的换热面积,为有效换热提供了结构支撑。
进一步地,储能部与第一壳体相贴合,这样减小了储能部与容纳腔之间的间隙,降低材料间隙热阻,使得储能部存储的热量或冷量可第一时间、直接作用于容纳腔,有利于能量的传递,进而有利于提升储能部与容纳腔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能部被构造为碗状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能部被构造为碗状结构,该设置增大了储能部的面积和体积,从而有利于增大储能部与容纳腔的换热面积,有利于增多储能部与容纳腔的换热角度,可保证储能部与容纳腔各个位置处的食材换热的均衡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能部被构造为沿容纳腔周向分布的环形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能部被构造为沿容纳腔周向分布的环形结构,该设置增大了储能部与容纳腔的换热面积和换热角度,可保证储能部与容纳腔各个位置处的食材换热的均衡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多个储能部沿容纳腔的周向间隔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储能部与容纳腔的配合结构,使得储能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储能部沿容纳腔的周向间隔布置,以实现多个储能部在多个位置同时对容纳腔内的食材进行换热,可保证容纳腔内不同位置处的食材与储能部换热的一致性及均衡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容器组件还包括:承托层,设于安装腔内,且承托层覆盖储能部背离容纳腔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容器组件还包括承托层,承托层覆盖储能部背离容纳腔的一侧,也就是说,储能部位于承托层和第一壳体之间。承托层对储能部起到刚性固定的作用。即,通过限定承托层与储能部的配合结构,使得储能部通过承托层形成为一个完整体,这样,储能部处于收缩状态或是处于膨胀状态时承托层始终与储能部相贴合,以保证储能部收缩或膨胀时成型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该设置为储能部与第一壳体进行有效贴合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由于越靠近容器的开口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形成的安装腔的空间越小,当安装腔的空间较小时无法安装承托层,或是安装了承托层但是用于容置转折部的空间较小,这样会降低储能部的换热效率。故而,本发明兼顾了产品的换热效率和容器组件的尺寸,使得承托层包覆储能层背离容纳腔的一侧侧壁。承托层与储能层相适配,以保证承托层与储能层的外侧壁的有效贴合面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能部工作以使承托层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承托层处于第一状态时,承托层与第二壳体之间具有间隙;承托层处于第二状态时,承托层的部分外壁面与第二壳体相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能部工作以使承托层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即,储能部凝固收缩以使承托层在第一状态工作,储能部体积膨胀以使承托层在第二状态工作。储能部凝固收缩,承托层与第二壳体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为后续储能部体积膨胀提供了空间支持。储能部体积膨胀,承托层受到储能部的挤压以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使得承托层的部分外壁面与第二壳体相接触。该设置使得承托层能够更好的承托储能部的重量,且可有效防止未包覆有承托层的部分储能部掉落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能部工作以使承托层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承托层处于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承托层的部分外壁面均与第二壳体相抵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能部工作以使承托层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即,储能部凝固收缩以使承托层在第一状态工作,储能部体积膨胀以使承托层在第二状态工作。储能部凝固收缩,承托层的部分外壁面与第二壳体相抵接(如,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该设置能够提高承托层对储能部的承托能力,且第二壳体对承托层具有支撑和固定的作用,有利于提升承托层随储能部膨胀或收缩而运动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且可有效防止未包覆有承托层的部分储能部掉落的情况发生。
另外,储能部体积膨胀,承托层与第二壳体相接触的面积随之增大,以保证储能部体积膨胀时对空间的使用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承托层与第二壳体相抵接的部分靠近承托层的顶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承托层与第二壳体相抵接的部分靠近承托层的顶部。这样,可有效防止未包覆有承托层的部分储能部掉落至储能部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的情况发生。同时,该设置使得承托层能够更好的承托储能部的重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容器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至少部分承托层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承托层与第二壳体的配合结构,使得沿容器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至少部分承托层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这样为后续承托层随着储能部体积膨胀而运动,提供了空间结构支撑。
同时,由于储能部侧部的换热能力要高于底部的换热能力,故而沿容器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承托层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使得减薄储能部底部的厚度,及增大储能部侧部的厚度。该设置在储能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容器组件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位于安装腔内,且弹性件与第二壳体相连接;承托层处于第一状态时,弹性件与承托层之间具有间隙,承托层处于第二状态时,弹性件与承托层相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容器组件还包括弹性件,且弹性件与第二壳体相连接。承托层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储能部体积膨胀,弹性件与承托层相接触,随着储能部体积进一步膨胀,储能部通过承托层挤压弹性件,以使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进而扩大容置储能部的空间,可有效避免因容置储能部空间固定,储能部体积膨胀时导致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发生变形或是热胀裂的情况;承托层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的过程中,储能部凝固收缩,作用在弹性件上的挤压力逐渐减小,弹性件随之复位,在弹性件复位的过程中,弹性件会驱动承托层复位,并最终驱动储能部与第一壳体充分且紧密贴合,且,弹性件与承托层相分离。该设置可保证储能部与第一壳体的换热面积,进而可保证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同时,弹性件与第二壳体相连接,第二壳体对弹性件起到支撑及固定的作用。承托层处于第二状态时,弹性件与承托层相接触这样,当弹性件通过承托层驱动储能部与第一壳体相贴合,可保证不同位置处的储能部受力的均衡性及一致性,进而可保证弹性件驱动储能部与第一壳体相贴合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容器组件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位于安装腔内,且弹性件与第二壳体和承托层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容器组件还包括弹性件,且弹性件与承托层和第二壳体相连接。即,储能部体积膨胀时,储能部通过承托层挤压弹性件,以使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进而扩大容置储能部的空间,可有效避免因容置储能部空间固定,储能部体积膨胀时导致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发生变形或是热胀裂的情况;储能部凝固收缩,作用在弹性件上的挤压力逐渐减小,弹性件随之复位,在弹性件复位的过程中,弹性件会驱动承托层复位,并最终驱动储能部与第一壳体充分且紧密贴合。也就是说,弹性件使储能部始终与第一壳体相贴合,可保证储能部与第一壳体的换热面积,进而可保证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同时,弹性件与第二壳体相连接,第二壳体对弹性件起到支撑及固定的作用。弹性件与承托层相连接,这样,当弹性件通过承托层驱动储能部与第一壳体相贴合,可保证不同位置处的储能部受力的均衡性及一致性,进而可保证弹性件驱动储能部与第一壳体相贴合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弹性件包括记忆合金弹性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弹性件包括记忆合金弹性件,利用记忆合金弹性件给储能部提供支撑力,使得储能部始终与第一壳体紧密贴合。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至少部分弹性件弯折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至少部分弹性件弯折布置,这样,有利于提升弹性件的结构强度,为弹性件驱动储能部与第一壳体充分且紧密贴合提供了结构保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能部包括相变材料,相变材料覆盖至少部分第一壳体的外壁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能部包括相变材料,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大,能够以较小的体积存储很多的能量,从而可以提升容器组件的降温冷却效率,并且,有利于减小储能部的体积,进而有利于增大容纳腔的容积。
可以理解的是,相变潜热简称潜热,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这是物体在固、液、气三相之间以及不同的固相之间相互转变时具有的特点之一。固、液之间的潜热称为熔解热(或凝固热),液、气之间的称为汽化热(或凝结热),而固、气之间的称为升华热(或凝华热)。
进一步地,相变材料为定型复合相变材料,这样,即使相变材料的形态改变时,也能够保证相变材料整体结构的相对稳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容器的高度方向,部分转折部的位置高度小于等于承托层的顶壁的位置高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转折部和承托层的配合结构,使得沿容器的高度方向,部分转折部的位置高度小于等于承托层的顶壁的位置高度,以增强承托层对转折部的刚性固定的作用。当储能部的形态改变时,有利于保证储能部整体结构的相对稳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壳体对应于转折部的部分与转折部之间具有间隙。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转折部和第二壳体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二壳体对应于转折部的部分与转折部之间具有间隙,能够在热交换时储能部与第二壳体之间保证一定的间隙,具有一定的隔热效果,避免烫伤用户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容器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至少部分转折部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取放容器组件时,用户手部易接触容器组件的端口处,故而,通过合理设置转折部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使得沿容器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至少部分转折部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以保证靠近容器组件的开口端处的隔热效果,便于用户的握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容器组件还包括:保护层,保护层位于安装腔内,且保护层覆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保护层,使得保护层位于安装腔内,且使保护层覆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可有效预防储能部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处(如,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处的焊点)的腐蚀,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保护层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脱脂纤维层、石棉层及玻璃纤维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能部还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第一子层与第二子层相连接,第一子层位于容纳腔的底部,第二子层位于容纳腔的侧部,且第二子层与转折部相连接;其中,第二子层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一子层的厚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能部还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第一子层与容纳腔的底部对应设置,第二子层与容纳腔的侧部对应设置。容纳腔的底部换热效果较差,容纳腔的侧部的换热效果较好。如,热水倒入容纳腔后,经过换热,冷水会下沉,热水会上浮,冷水与底部的储能层温差小,换热速度慢,而热水与侧部的储能层的温差较大,换热速度快。故而通过设置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的厚度,使得第二子层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一子层的厚度,有利于在储能层体积一定的情况下,提升容器组件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子层、第二子层和转折部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子层、第二子层和转折部为一体式结构。该结构设置由于省去了第一子层、第二子层和转折部的装配工序,故而简化了第一子层、第二子层和转折部的成型工序,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加工效率。另外,第一子层、第二子层和转折部一体式连接可保证储能部的尺寸的精度。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容器组件的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容器组件的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容器组件的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容器组件的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容器组件,110容器,1102第一壳体,1104第二壳体,112容纳腔,120储能部,122储能层,1222第一子层,1224第二子层,124转折部,1242转折部的外侧壁,130承托层,140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容器组件100。
实施例1:
如图1、图3、图4和图6所示,本发明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容器组件100,包括容器110和储能部120。其中,储能部120包括转折部124,靠近容器110的开口端的转折部124偏离储能部120主体的延伸方向向容器110的中部倾斜。这样,即使储能部120的形态改变时,也能够保证储能部120整体结构的相对稳定。如,储能部120体积改变时,储能部120上端的弯折部倾斜设置能够减少由于重力作用而使其材料掉落的可能性。如,储能部120具有相态改变时,能够减少由于相态改变而导致材料掉落的可能性,可保证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过程中,储能部120的形状相对稳定,保证储能部120与容器110的有效换热面积,及保证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进而达到利用储能部120快速调节容纳腔112内的食材温度的目的。
由于储能部120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时,储能部120对容器110内部空间的占用率是会随之发生变化的。若部分储能部120滑落至储能部120和容器110的壁面之间的间隙内,会导致储能部120和容器110的壁面之间的间隙被改变,这样就导致储能部120用于相变的空间被改变,导致储能部120无法与容器110的壁面进行有效贴合,进而降低储能部120与容纳腔112的换热效率。另外,若储能部120掉落,会降低储能部120对热量的交换能力,且容易使容器110内具有异响。故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通过改进储能部120的结构,使得转折部124偏离储能部120主体的延伸方向向容器110的中部倾斜,这样,可减少储能部120的材料滑落至储能部120与容器110的壁面之间的间隙的情况发生,为储能部120与容纳腔112进行有效换热提供了结构支撑,且可避免容器110内部发生异响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储能部120可以起到存储冷量或热量的作用,故而可将冷量或热量提前存储在储能部120中,进而利用储能部120与容纳腔112换热,实现利用储能部120快速调节容纳腔112内的食材温度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储能部120与容纳腔112换热,进而可快速降低容纳腔112内的食材温度。当将高温食材放入容纳腔112内后,储能部120可有效且快速调节容纳腔112内的食材温度,可减少用户等待高温食材冷却的时间,使得即时食用的需求不受限于容纳腔112内的食材温度的限制,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及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地,合理设置转折部124的倾斜角度,使得在容器组件100的纵向截面上,转折部的外侧壁1242的轮廓线与预设射线之间的夹角满足5°至10°。该设置在保证转折部124与容纳腔112进行有效换热的基础上,可减少因储能部120的形态改变而导致储能部120的材料掉落的可能性。
若,在容器组件100的纵向截面上,转折部的外侧壁1242的轮廓线与预设射线之间的夹角小于5°,则会增大储能部120的材料掉落的发生概率,且会减小储能部120与容器110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即,会减少隔热间隙,隔热效果差,这样,在后续储能部120体积变化状态下,容易烫伤用户;若在容器组件100的纵向截面上,转折部的外侧壁1242的轮廓线与预设射线之间的夹角大于10°,则减少了储能部120的材料,影响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也就是说,对于容器110的端部,若储能部120的材料太少,则会使端部位置处的热交换较慢,则会使端部处的热量不能快速的减少,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感。其中,在容器组件100的纵向截面上,转折部124的底壁和外侧壁的轮廓线的交点为预设射线的端点,且预设射线沿容器110的底部至顶部方向延伸,预设射线平行于容器110的轴线。
具体地,容器组件100的纵向截面平行于容器110的轴线,或容器110的轴线经过容器组件100的纵向截面。
具体地,在容器组件100的纵向截面上,转折部的外侧壁1242的轮廓线与预设射线之间的夹角包括:6°、7°、8°和9°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具体地,储能部120还包括储能层122,储能层122与转折部124相连接,且储能层122位于转折部124和容器110的底部之间。
进一步地,储能层122包括第一子层1222和第二子层1224,第一子层1222与第二子层1224相连接,第一子层1222位于容纳腔112的底部,第二子层1224位于容纳腔112的侧部,且第二子层1224与转折部124相连接;其中,第二子层1224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一子层1222的厚度。
由于容纳腔112的底部换热效果较差,容纳腔112的侧部的换热效果较好。如,热水倒入容纳腔112后,经过换热,冷水会下沉,热水会上浮,冷水与底部的储能层122温差小,换热速度慢,而热水与侧部的储能层122的温差较大,换热速度快。故而通过设置第一子层1222和第二子层1224的厚度,使得第二子层1224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一子层1222的厚度,有利于在储能层122体积一定的情况下,提升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同时,该设置在保证换热效率的情况下有利于增大容纳腔112的容积,进而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进一步地,第一子层1222、第二子层1224和转折部124为一体式结构。该结构设置由于省去了第一子层1222、第二子层1224和转折部124的装配工序,故而简化了第一子层1222、第二子层1224和转折部124的成型工序,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加工效率。另外,第一子层1222、第二子层1224和转折部124一体式连接可保证储能部120的尺寸的精度。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储能层122和转折部124为分体式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储能层122的数量为一个,转折部124的数量为一个。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储能层122的数量为一个,转折部12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转折部124沿容器110的高度方向布置。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储能层122的数量为多个,转折部124的数量为一个,多个储能层122沿容器110的高度方向布置。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储能层122的数量为多个,转折部12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储能层122沿容器110的高度方向布置,多个转折部124沿容器110的高度方向布置。
具体地,容器110包括碗、壶、锅等等,在此不一一例举。
实施例2: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合理设置转折部124的厚度,使得沿容器110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转折部124的厚度逐渐减小。这样,可在保证转折部124换热效率的情况下,减少转折部124的材料投入,进而有利于减少转折部124的重量,以减少储能部120的形态改变时,储能部120的材料掉落的风险,能够保证储能部120整体结构的相对稳定。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转折部124包括第一储能子层和第二储能子层,第一储能子层的厚度大于第二储能子层的厚度,且第一储能子层位于第二储能子层和储能层122之间。
也就是说,转折部124包括第一储能子层和第二储能子层,第一储能子层位于第二储能子层和储能层122之间。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储能子层和第二储能子层的厚度,使得第一储能子层的厚度大于第二储能子层的厚度。这样,可在保证转折部124换热效率的情况下,减少转折部124的材料投入,进而有利于减少转折部124的重量,以减少储能部120的形态改变时,储能部120的材料掉落的风险,能够保证储能部120整体结构的相对稳定。
实施例3:
如图1、图3、图4和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容器110包括第一壳体1102和第二壳体1104,第一壳体1102限定出容纳腔112,第一壳体1102和第二壳体1104之间限定出安装腔,安装腔围设于容纳腔112的周侧,该设置合理利用了容器组件100的现有结构,在保证容纳腔112的容积的同时,可保证储能部120和容纳腔112的位置关系,进而可保证储能部120与容纳腔112的换热面积,为有效换热提供了结构支撑。
进一步地,储能部120与第一壳体1102相贴合,这样减小了储能部120与容纳腔112之间的间隙,降低材料间隙热阻,使得储能部120存储的热量或冷量可第一时间、直接作用于容纳腔112,有利于能量的传递,进而有利于提升储能部120与容纳腔112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储能部120覆盖部分容纳腔112的外壁面。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储能部120包覆容纳腔112的全部外壁面。
实施例4:
如图1、图3、图4和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储能部120被构造为碗状结构,该设置增大了储能部120的面积和体积,从而有利于增大储能部120与容纳腔112的换热面积,有利于增多储能部120与容纳腔112的换热角度,可保证储能部120与容纳腔112各个位置处的食材换热的均衡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具体地,碗状结构的底部对应于容纳腔112的底部,碗状结构的侧部对应于容纳腔112的侧部。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部120被构造为沿容纳腔112周向分布的环形结构,该设置增大了储能部120与容纳腔112的换热面积和换热角度,可保证储能部120与容纳腔112各个位置处的食材换热的均衡性及一致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具体地,储能部120与容纳腔112的侧部对应设置。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部1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储能部120沿容纳腔112的周向间隔布置,以实现多个储能部120在多个位置同时对容纳腔112内的食材进行换热,可保证容纳腔112内不同位置处的食材与储能部120换热的一致性及均衡性,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具体地,多个储能部120与容纳腔112的侧部对应设置;或多个储能部120的一部分储能部120与容纳腔112的底部对应设置,多个储能部120的另一部分储能部120与容纳腔112的侧部对应设置。
实施例5: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容器组件100还包括承托层130,承托层130覆盖储能部120背离容纳腔112的一侧,也就是说,储能部120位于承托层130和第一壳体1102之间。承托层130对储能部120起到刚性固定的作用。即,通过限定承托层130与储能部120的配合结构,使得储能部120通过承托层130形成为一个完整体,这样,储能部120处于收缩状态或是处于膨胀状态时承托层130始终与储能部120相贴合,以保证储能部120收缩或膨胀时成型的稳定性及可靠性。该设置为储能部120与第一壳体1102进行有效贴合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越靠近容器110的开口端,第一壳体1102和第二壳体1104之间形成的安装腔的空间越小,当安装腔的空间较小时无法安装承托层130,或是安装了承托层130但是用于容置转折部124的空间较小,这样会降低储能部120的换热效率。故而,本发明兼顾了产品的换热效率和容器组件100的尺寸,使得承托层130包覆储能层122背离容纳腔112的一侧侧壁。承托层130与储能层122相适配,以保证承托层130与储能层122的外侧壁的有效贴合面积。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承托层130包覆储能层122和转折部124的全部外侧壁。
具体地,承托层130的形状与储能层122的形状相适配。如,储能层122被构造为碗状结构时,承托层130亦被构造为碗状结构;如,储能层122被构造为沿容纳腔112周向分布的环形结构时,承托层130亦被构造为沿容纳腔112周向分布的环形结构;如,多个储能层122沿容纳腔112的周向间隔布置,多个承托层130沿容纳腔112的周向间隔布置,每个储能层122配置有一个对应的承托层130。
具体地,承托层130包括不锈钢层和/或塑料层。
实施例6: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储能部120工作以使承托层13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即,储能部120凝固收缩以使承托层130在第一状态工作,储能部120体积膨胀以使承托层130在第二状态工作。储能部120凝固收缩,承托层130与第二壳体1104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为后续储能部120体积膨胀提供了空间支持。储能部120体积膨胀,承托层130受到储能部120的挤压以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使得承托层130的部分外壁面与第二壳体1104相接触。该设置使得承托层130能够更好的承托储能部120的重量,且可有效防止未包覆有承托层130的部分储能部120掉落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承托层130与第二壳体1104相抵接的部分靠近承托层130的顶部。这样,可有效防止未包覆有承托层130的部分储能部120掉落至储能部120与第二壳体1104之间的间隙的情况发生。同时,该设置使得承托层130能够更好的承托储能部120的重量。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承托层13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均不与第二壳体1104相接触。
实施例7: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储能部120工作以使承托层13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即,储能部120凝固收缩以使承托层130在第一状态工作,储能部120体积膨胀以使承托层130在第二状态工作。储能部120凝固收缩,承托层130的部分外壁面与第二壳体1104相抵接(如,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该设置能够提高承托层130对储能部120的承托能力,且第二壳体1104对承托层130具有支撑和固定的作用,有利于提升承托层130随储能部120膨胀或收缩而运动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且可有效防止未包覆有承托层130的部分储能部120掉落的情况发生。
另外,储能部120体积膨胀,承托层130与第二壳体1104相接触的面积随之增大,以保证储能部120体积膨胀时对空间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储能部120凝固收缩以使承托层130在第一状态工作,承托层130处于第一状态时,承托层130与第二壳体1104相抵接的部分靠近承托层130的顶部。这样,可有效防止未包覆有承托层130的部分储能部120掉落至储能部120与第二壳体1104之间的间隙的情况发生。同时,该设置使得承托层130能够更好的承托储能部120的重量。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承托层13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时均不与第二壳体1104相接触。
实施例8: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合理设置承托层130与第二壳体1104的配合结构,使得沿容器110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至少部分承托层130与第二壳体1104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这样为后续承托层130随着储能部120体积膨胀而运动,提供了空间结构支撑。
同时,由于储能部120侧部的换热能力要高于底部的换热能力,故而沿容器110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承托层130与第二壳体1104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使得减薄储能部120底部的厚度,及增大储能部120侧部的厚度。该设置在储能部120体积一定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承托层130与第二壳体1104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部分承托层130与第二壳体1104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部分承托层130与二壳体之间的间隙不变。
实施例9: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容器组件100还包括弹性件140,且弹性件140与第二壳体1104相连接。承托层130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储能部120体积膨胀,弹性件140与承托层130相接触,随着储能部120体积进一步膨胀,储能部120通过承托层130挤压弹性件140,以使弹性件140发生弹性形变,进而扩大容置储能部120的空间,可有效避免因容置储能部120空间固定,储能部120体积膨胀时导致第一壳体1102和第二壳体1104发生变形或是热胀裂的情况;承托层130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的过程中,储能部120凝固收缩,作用在弹性件140上的挤压力逐渐减小,弹性件140随之复位,在弹性件140复位的过程中,弹性件140会驱动承托层130复位,并最终驱动储能部120与第一壳体1102充分且紧密贴合,且,弹性件140与承托层130相分离。该设置可保证储能部120与第一壳体1102的换热面积,进而可保证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
同时,弹性件140与第二壳体1104相连接,第二壳体1104对弹性件140起到支撑及固定的作用。承托层130处于第二状态时,弹性件140与承托层130相接触这样,当弹性件140通过承托层130驱动储能部120与第一壳体1102相贴合,可保证不同位置处的储能部120受力的均衡性及一致性,进而可保证弹性件140驱动储能部120与第一壳体1102相贴合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进一步地,弹性件140包括记忆合金弹性件140,利用记忆合金弹性件140给储能部120提供支撑力,使得储能部120始终与第一壳体1102紧密贴合。
进一步地,至少部分弹性件140弯折布置,这样,有利于提升弹性件140的结构强度,为弹性件140驱动储能部120与第一壳体1102充分且紧密贴合提供了结构保障。
实施例10: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容器组件100还包括弹性件140,且弹性件140与承托层130和第二壳体1104相连接。即,储能部120体积膨胀时,储能部120通过承托层130挤压弹性件140,以使弹性件140发生弹性形变,进而扩大容置储能部120的空间,可有效避免因容置储能部120空间固定,储能部120体积膨胀时导致第一壳体1102和第二壳体1104发生变形或是热胀裂的情况;储能部120凝固收缩,作用在弹性件140上的挤压力逐渐减小,弹性件140随之复位,在弹性件140复位的过程中,弹性件140会驱动承托层130复位,并最终驱动储能部120与第一壳体1102充分且紧密贴合。也就是说,弹性件140使储能部120始终与第一壳体1102相贴合,可保证储能部120与第一壳体1102的换热面积,进而可保证容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
同时,弹性件140与第二壳体1104相连接,第二壳体1104对弹性件140起到支撑及固定的作用。弹性件140与承托层130相连接,这样,当弹性件140通过承托层130驱动储能部120与第一壳体1102相贴合,可保证不同位置处的储能部120受力的均衡性及一致性,进而可保证弹性件140驱动储能部120与第一壳体1102相贴合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进一步地,弹性件140包括记忆合金弹性件140,利用记忆合金弹性件140给储能部120提供支撑力,使得储能部120始终与第一壳体1102紧密贴合。
进一步地,至少部分弹性件140弯折布置,这样,有利于提升弹性件140的结构强度,为弹性件140驱动储能部120与第一壳体1102充分且紧密贴合提供了结构保障。
具体地,弹性件140的一端与承托层130相连接,弹性件140的另一端与第二壳体1104相连接,如,弹性件140被构造为V字形。
实施例11: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储能部120包括相变材料,相变材料覆盖至少部分第一壳体1102的外壁面。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大,能够以较小的体积存储很多的能量,从而可以提升容器组件100的降温冷却效率,并且,有利于减小储能部120的体积,进而有利于增大容纳腔112的容积。
可以理解的是,相变潜热简称潜热,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这是物体在固、液、气三相之间以及不同的固相之间相互转变时具有的特点之一。固、液之间的潜热称为熔解热(或凝固热),液、气之间的称为汽化热(或凝结热),而固、气之间的称为升华热(或凝华热)。
进一步地,相变材料为定型复合相变材料,这样,即使相变材料的形态改变时,也能够保证相变材料整体结构的相对稳定。
进一步地,相变材料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二元或多元有机酸复合相变材料、二元水合盐复合相变材料和二元或多元低温合金,具有较好的储能效果,能够提升相变材料对能量的存储效果。
实施例12: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合理设置转折部124和承托层130的配合结构,使得沿容器110的高度方向,部分转折部124的位置高度小于等于承托层130的顶壁的位置高度,以增强承托层130对转折部124的刚性固定的作用。当储能部120的形态改变时,有利于保证储能部120整体结构的相对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4和图6所示,沿容器110的高度方向,部分转折部124的位置高度等于承托层130的顶壁的位置高度。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沿容器110的高度方向,部分转折部124的位置高度小于承托层130的顶壁的位置高度。
实施例13:
如图1、图3、图4和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合理设置转折部124和第二壳体1104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二壳体1104对应于转折部124的部分与转折部124之间具有间隙,能够在热交换时储能部120与第二壳体1104之间保证一定的间隙,具有一定的隔热效果,避免烫伤用户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沿容器110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至少部分转折部124与第二壳体1104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由于取放容器组件100时,用户手部易接触容器组件100的端口处,故而,通过合理设置转折部124与第二壳体1104之间的间隙,使得沿容器110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至少部分转折部124与第二壳体1104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以保证靠近容器组件100的开口端处的隔热效果,便于用户的握持。
实施例14: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容器组件100还包括:保护层,保护层位于安装腔内,且保护层覆盖第一壳体1102和第二壳体1104的连接处。通过设置保护层,使得保护层位于安装腔内,且使保护层覆盖第一壳体1102和第二壳体1104的连接处,可有效预防储能部120对第一壳体1102和第二壳体1104的连接处(如,第一壳体1102和第二壳体1104连接处的焊点)的腐蚀,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保护层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脱脂纤维层、石棉层及玻璃纤维层。
具体实施例:
如图1、图3、图4和图6所示,容器组件100(如,即时饮用的相变降温碗)包括:第一壳体1102(如,内胆)、第二壳体1104(如,外壳)、储能部120(如,相变材料层)、承托层130和弹性件140。
如图1至图6所示,内胆和外壳之间形成安装腔(如,夹层),相变材料层与内胆相接触,弹性件140为与外壳和承托层130相连接的记忆合金弹性件,利用弹性件140的形变弹性给相变材料层提供支撑力,使得相变材料层始终与内胆紧密结合。在相变材料层发生体积膨胀时,压缩承托层130和弹性件140,扩大容置相变材料层的腔体,避免内胆与外壳焊接处鼓包或热胀裂。在相变材料层凝固收缩时,利用弹性件140的回弹力,将承托层130和相变材料层推向内胆,避免相变材料层与内胆之间产生空气间隙,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1、图3、图4和图6所示,在相变材料体积膨胀时,承托层130(如,托盘)被压缩,托盘边缘处与外壳相抵接;在相变材料收缩时,托盘向上被弹起,托盘边缘处远离外壳内壁,形成间隙。相变材料在融化时,呈现粘性流动,会有少量相变材料从托盘与外壳的间隙处滑落到托盘底部,进而影响弹性件140的工作。托盘与内胆之间形成的间隙层内填充相变材料层,相变材料层的厚度尽可能均匀,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相变材料层与内胆相接触,相变材料层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如,储能层122和转折部124),两部分为一体成型的完整块体(或上下两块)。相变材料层与内胆相连面均预制为紧密贴合,储能层122与托盘紧密贴合,有助于吸收弹性托盘向上施加的弹力。转折部124不与托盘相连接,转折部的外侧壁1242的底部至顶部向容器110的中部倾斜的角度大于等于5°,且小于等于10°,以防相变材料液化时向下滑落堵塞弹性区域间隙,进而影响弹性件140正常工作。
具体地,复合相变材料通过预制模具,压制形成相变材料层,相变材料层可与内胆紧密贴合,降低材料间隙热阻,提高相变材料层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外壳与内胆焊接处填充有保护层(如,脱脂纤维层、石棉层及玻璃纤维保护层),可有效预防相变材料层对焊点的腐蚀,提高产品寿命稳定性,提升产品合格率。
具体地,相变材料层包括:有机类相变材料和/或无机类相变材料,相变材料层还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导热增强颗粒、交联剂、浸润剂。
降温碗的生产制造方法如下所示:
先将相变材料进行预压处理,压制成块体形成相变材料层;外壳与内胆焊接处填充有保护层(如,脱脂纤维),可有效预防相变材料层对焊点的腐蚀,提高产品寿命稳定性;承托层130覆盖相变材料层的外壁面,记忆合金弹性件140连接承托层130和外壳,利用弹性件140自身形变弹性提供弹力。此种方法制出的降温碗整体导热均匀,吸热储热效果更好,同时不会影响降温碗的形状,提升产品合格率。
使用时,将高温热水(95℃)按照相应刻度倒入降温碗内,静置3分钟后,水温降至55℃,并可使水温在40℃至55℃保持30分钟以上,以此来实现降温保温的目的。
多次使用前,需对降温碗进行冷水降温,以防内部热量未充分释放,影响调温功能。
上述生产制造方法可以总结为:
步骤一:将相变材料置于模具中,利用压力机进行冷压或热压处理,得到具有高热导率,并与内胆可以紧密贴合的相变材料层;
步骤二:将内胆、相变材料层、承托层130、弹性件140和外壳按次序装配合并,在内胆和外壳焊接处填充保护层(如,遮蔽材料,遮蔽材料包括脱脂纤维、石棉或玻璃纤维),通过激光焊接或者氩弧焊等方式焊接在一起。
在步骤二中,在套设相变材料层前,在内胆和外壳的焊口内侧覆盖一层遮蔽材料,如脱脂纤维、石棉或玻璃纤维等。
在步骤二中,将托盘、弹性件140和外壳一体成型,构建弹性外壳结构,而后将内胆、相变材料层和弹性外壳结构按次序装配合并。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设有容纳腔;
储能部,设于所述容器,所述储能部被配置为能够与所述容纳腔换热;
所述储能部包括转折部,所述转折部偏离所述储能部主体的延伸方向向所述容器的中部倾斜;
其中,所述转折部靠近所述容器的开口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容器组件的纵向截面上,所述转折部的外侧壁的轮廓线与预设射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5°,且小于等于10°;
其中,在所述容器组件的纵向截面上,所述转折部的底壁和外侧壁的轮廓线的交点为所述预设射线的端点,且所述预设射线沿所述容器的底部至顶部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容器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所述转折部的厚度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围设出所述容纳腔;
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安装腔,所述储能部位于安装腔内,且所述储能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相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组件还包括:
承托层,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承托层覆盖所述储能部背离所述容纳腔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能部工作以使所述承托层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承托层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承托层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承托层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承托层的部分外壁面与所述第二壳体相接触;或
所述承托层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承托层的部分外壁面均与所述第二壳体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托层与所述第二壳体相抵接的部分靠近所述承托层的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容器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至少部分所述承托层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组件还包括: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壳体相连接;
所述承托层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承托层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承托层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承托层相接触;或
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承托层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件包括记忆合金弹性件;和/或
至少部分所述弹性件弯折布置;和/或
所述储能部包括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储能部包括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为定型复合相变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容器的高度方向,部分所述转折部的位置高度小于等于所述承托层的顶壁的位置高度。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对应于所述转折部的部分与所述转折部之间具有间隙。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容器的底部至顶部的方向,至少部分所述转折部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组件还包括:
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保护层覆盖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连接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层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脱脂纤维层、石棉层及玻璃纤维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能部被构造为碗状结构;或
所述储能部被构造为沿所述容纳腔周向分布的环形结构;或
多个所述储能部沿所述容纳腔的周向间隔布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能部还包括:第一子层和第二子层,所述第一子层与所述第二子层相连接,所述第一子层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所述第二子层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侧部,且所述第二子层与所述转折部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子层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子层的厚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容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层、所述第二子层和所述转折部为一体式结构。
CN202011056470.1A 2020-09-30 2020-09-30 容器组件 Active CN1143136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56470.1A CN114313639B (zh) 2020-09-30 2020-09-30 容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56470.1A CN114313639B (zh) 2020-09-30 2020-09-30 容器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13639A true CN114313639A (zh) 2022-04-12
CN114313639B CN114313639B (zh) 2023-06-09

Family

ID=81011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56470.1A Active CN114313639B (zh) 2020-09-30 2020-09-30 容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13639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67299B1 (en) * 1996-08-30 2002-10-22 Triple Ccc Cc Container for a vial or ampoule
JP2006138558A (ja) * 2004-11-12 2006-06-01 Saito Research Institute Inc 調理器
JP2012162317A (ja) * 2011-02-09 2012-08-30 Hane:Kk 保冷・保温容器用蓋組立体及び保冷・保温容器
US20140263368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Raymond Booska Thermal receptacle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
CN205018710U (zh) * 2015-08-28 2016-02-1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降温保温器具的壁结构及具有该壁结构的降温保温碗
CN205433112U (zh) * 2015-12-22 2016-08-10 苏州征之魂专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调温杯子
CN206699940U (zh) * 2016-10-13 2017-12-05 深圳前海五棵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快速降温及高温预警功能的保温杯壶杯盖
US20180339833A1 (en) * 2017-05-23 2018-11-29 Blueleaf Lab Oy Ceramic phase change container
CN209547682U (zh) * 2018-11-29 2019-10-29 南昌大学 一种可快速给烫食降温的碗具
CN210383493U (zh) * 2019-07-08 2020-04-24 深圳市帝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温碗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67299B1 (en) * 1996-08-30 2002-10-22 Triple Ccc Cc Container for a vial or ampoule
JP2006138558A (ja) * 2004-11-12 2006-06-01 Saito Research Institute Inc 調理器
JP2012162317A (ja) * 2011-02-09 2012-08-30 Hane:Kk 保冷・保温容器用蓋組立体及び保冷・保温容器
US20140263368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Raymond Booska Thermal receptacle with phase change material
CN205018710U (zh) * 2015-08-28 2016-02-1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降温保温器具的壁结构及具有该壁结构的降温保温碗
CN205433112U (zh) * 2015-12-22 2016-08-10 苏州征之魂专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调温杯子
CN206699940U (zh) * 2016-10-13 2017-12-05 深圳前海五棵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快速降温及高温预警功能的保温杯壶杯盖
US20180339833A1 (en) * 2017-05-23 2018-11-29 Blueleaf Lab Oy Ceramic phase change container
CN209547682U (zh) * 2018-11-29 2019-10-29 南昌大学 一种可快速给烫食降温的碗具
CN210383493U (zh) * 2019-07-08 2020-04-24 深圳市帝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温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13639B (zh) 2023-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08685B2 (ja) 冷蔵庫
JP6129379B2 (ja) 冷蔵庫
AU5734190A (en) Heat retentive server with phase change core
EP2426440B1 (en) Refrigerator
CN101578029A (zh) 一种集成热管和泡沫金属芯体的相变温控装置
JP4816537B2 (ja) 蓄熱装置
CA2159620A1 (en) Cold-hot storage box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CN105655665B (zh) 一种动力电池的散热装置
CN210004656U (zh) 一种恒温换热的低温保存装置
JP2018028433A (ja) 冷蔵庫
CN114313639A (zh) 容器组件
CN213444185U (zh) 容器组件
CN213595026U (zh) 容器组件
CN208709343U (zh) 烹饪设备及其电磁线圈盘
CN213414892U (zh) 容器组件
JPH09152211A (ja) 外燃機関のピストン
CN213208304U (zh) 容器组件
CN211823328U (zh) 一种制冷盘
CN100549588C (zh) 冰箱的除霜水处理装置
JP2008304101A (ja) 製氷皿
WO2000054638A1 (en) Heat pipe cookware incorporating porous material
CN218186282U (zh) 器皿和烹饪器具
US20230286727A1 (en) Thermally insulated transport container
RU30314U1 (ru) Изотермический контейнер-термос
CN221172714U (zh) 一种仿形高效传热装置及车载冷暖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