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12162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12162A
CN114312162A CN202111051253.8A CN202111051253A CN114312162A CN 114312162 A CN114312162 A CN 114312162A CN 202111051253 A CN202111051253 A CN 202111051253A CN 114312162 A CN114312162 A CN 1143121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radial direction
outer end
tire radial
t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512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12162B (zh
Inventor
佐藤芳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312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12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121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121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1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isolated elements, e.g. b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6Circumferential grooves with zigzag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inusoidal or zigzag at the tread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60C2011/125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with closed sipe, i.e. not extending to a groo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14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off-road u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的多个胎侧花纹块包括:配置在第1胎面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外侧的第1胎侧花纹块;以及配置在第2胎面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外侧的第2胎侧花纹块,第1胎侧花纹块具备:配置在轮胎轴向上的外端的第1顶面,第2胎侧花纹块具备:配置在轮胎轴向上的外端的第2顶面,第2顶面的面积大于第1顶面的面积。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充气轮胎的胎面部具备在轮胎周向上排列的多个胎面花纹块。另外,充气轮胎的胎侧部具备:配置在胎面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外侧的多个胎侧花纹块(例如,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充气轮胎中,各胎面花纹块的胎面表面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为相同位置,而且,各胎侧花纹块的形状为相同形状。据此,能够使得扶壁部(胎侧部的轮胎径向的外端区域)的刚性在轮胎周向上变得均匀,另一方面,无法充分提高牵引性能(例如,胎侧花纹块的面或边缘成分与泥土、砂土、岩石接触时,产生牵引力的能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1252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牵引性能且能够抑制在轮胎周向上产生扶壁部的刚性差的充气轮胎。
充气轮胎具备:胎侧部,其沿着轮胎径向延伸;以及胎面部,其在轮胎径向的外侧具有胎面表面,且与所述胎侧部的轮胎径向的外端连接,所述胎面部具备:延伸到轮胎轴向的外端的多个宽沟;以及由所述多个宽沟划分出的多个胎面花纹块,所述多个胎面花纹块包括第1胎面花纹块以及第2胎面花纹块,该第2胎面花纹块的、所述胎面表面的所述轮胎轴向上的外端配置为比所述第1胎面花纹块的所述胎面表面的所述轮胎轴向上的外端更靠向所述轮胎轴向的内侧,所述胎侧部具备朝向所述轮胎轴向突出的多个胎侧花纹块,所述多个胎侧花纹块包括:配置在所述第1胎面花纹块的所述轮胎轴向的外侧的第1胎侧花纹块;以及配置在所述第2胎面花纹块的所述轮胎轴向的外侧的第2胎侧花纹块,所述第1胎侧花纹块具备配置在所述轮胎轴向上的外端的第1顶面,所述第2胎侧花纹块具备配置在所述轮胎轴向上的外端的第2顶面,所述第2顶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1顶面的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面处的要部截面图。
图2是同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要部立体图。
图3是同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要部俯视图(轮胎径向视图)。
图4是同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要部侧视图(轮胎轴向视图)。
图5是图4的V区域放大图。
图6是图5的Ⅵ-Ⅵ线放大截面图(轮胎子午面处的截面图)。
图7是图5的Ⅶ-Ⅶ线放大截面图(轮胎子午面处的截面图)。
图8是图6的截面图的要部与图7的截面图的要部重叠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2…第1胎面花纹块,2a…外端,2b…外侧面,3…第2胎面花纹块,3a…外端,3b…外侧面,4…第1胎侧花纹块,4a…第1顶面,4b…第1径侧面,4c…第1周侧面,4d…第1胎侧沟,4e…外端缘,5…第2胎侧花纹块,5a…第2顶面,5b…第2径侧面,5c…第2周侧面,5d…第2胎侧沟,5e…外端缘,6…环状突起,7…第3胎侧花纹块,8…第4胎侧花纹块,11…胎圈部,11a…胎圈芯,11b…胎圈外护胶,11c…垫带橡胶,11d…外端,12…胎侧部,12a…胎侧胶,12b…轮胎最大宽度位置,12c…胎圈端位置,13…胎面部,13a…胎面表面,13b…胎面胶,13c…带束层,13d…带束帘布,14…胎体,14a…胎体帘布,15…内衬层,16…胎肩主沟,16a…沟底,17…中心主沟,18…宽沟,18a…沟底,18b…外端,D1…轮胎轴向,D2…轮胎径向,D3…轮胎周向,D31…第1周向侧,D32…第2周向侧,S1…轮胎赤道面,S2…轮胎子午面,S3…轮胎子午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8,说明充气轮胎的一实施方式。另外,在各图中,附图的尺寸比与实际的尺寸比不一定一致,另外,各附图之间的尺寸比也不一定一致。
如图1所示,充气轮胎(以下仅称之为“轮胎”)1具备:一对胎圈部11;从各胎圈部11向轮胎径向D2的外侧延伸的胎侧部12;以及与一对胎侧部12的各自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连接、且在轮胎径向D2上的外侧具有与地面接触的胎面表面13a的胎面部13。另外,轮胎1安装于轮辋(未图示)。
各图中,第一方向D1是: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轮胎轴向D1,第二方向D2是:轮胎1的直径方向亦即轮胎径向D2,第三方向D3是:绕着轮胎旋转轴的方向亦即轮胎周向D3。另外,轮胎赤道面S1是与轮胎旋转轴正交的面、且是位于轮胎轴向D1上的中心位置的面,轮胎子午面S2、S3是包括轮胎旋转轴在内的面、且是与轮胎赤道面S1正交的面。
另外,在轮胎轴向D1上,内侧为:接近于轮胎赤道面S1的那一侧,外侧为:远离轮胎赤道面S1的那一侧。另外,在轮胎径向D2上,内侧为:接近于轮胎旋转轴的那一侧,外侧为:远离轮胎旋转轴的那一侧。另外,在轮胎周向D3中,第1侧D31也称之为第1周向侧D31,第2侧D32也称之为第2周向侧D32。
胎圈部11具备:形成为环状的胎圈芯11a;以及在胎圈芯11a的轮胎径向D2的外侧配置的胎圈外护胶11b。例如,对橡胶覆盖的胎圈线(例如金属线)进行层叠而形成胎圈芯11a,使得硬质橡胶朝向轮胎径向D2的外侧形成为锥状而形成胎圈外护胶11b。
另外,轮胎1具备:胎体14,其架设于一对胎圈芯11a、11a之间;以及内衬层15,其配置于胎体14的内侧,且面对填充空气的轮胎1的内部空间。胎体14及内衬层15沿着轮胎内周且遍及胎圈部11、胎侧部12以及胎面部13而配置。
胎圈部11具备:为了构成与轮辋接触的外表面而配置于胎体14的轮胎轴向D1的外侧的垫带橡胶11c。胎侧部12具备:为了构成外表面而配置在胎体14的轮胎轴向D1的外侧的胎侧胶12a。
胎面部13具备:构成胎面表面13a的胎面胶13b;以及配置于胎面胶13b与胎体14之间的带束层13c。带束层13c具备多个(图1中为4个)带束帘布13d。例如,带束帘布13d具备平行排列的多根带束帘线(例如,有机纤维或金属)、以及将带束帘线覆盖的上层橡胶(topping gom)。
胎体14至少由1个(图1中为2个)胎体帘布14a构成。胎体帘布14a以将胎圈芯11a卷入的方式围绕胎圈芯11a而折返。另外,胎体帘布14a具备在与轮胎周向D3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多根帘布帘线(例如,有机纤维或金属)、以及将帘布帘线覆盖的上层橡胶。
内衬层15的阻止气体透过的功能优异,以便保持气压。另外,在胎侧部12,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也可以构成为:内衬层15密接于胎体14的内周侧,在内衬层15与胎体14之间不存在其他部件。
另外,例如,关于配置于最内周侧的胎体帘布14a与轮胎内周面(内衬层15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胎侧部12的该距离可以设为胎面部13的该距离的90%~180%。另外,例如,胎侧部12的该距离也可以设为胎面部13的该距离的120%~160%。
另外,胎侧部12在外表面具备:在轮胎径向D2上与作为轮胎最大宽度的位置(具体而言,在胎体14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侧彼此之间的距离W1中的达到最大距离的位置)相同的位置12b。以下,将该位置12b称为轮胎最大宽度位置12b
另外,胎侧部12在外表面具备:在轮胎径向D2上与胎圈外护胶11b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11d相同的位置12c。以下,将该位置12c称为胎圈端位置12c。
如图1~图3所示,胎面胶13b具备:遍及胎面表面13a的轮胎周向D3上的整个区域而沿着轮胎周向D3连续地延伸的多个主沟16、17。而且,胎面胶13b具备:延伸到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的多个宽沟18;以及由多个宽沟18划分出的多个胎面花纹块2、3。
主沟16、17可以具备:形成浅沟的部分、亦即所谓的胎面磨损指示部(未图示),以便能够例如随着磨损而暴露并由此获知磨损程度。另外,例如,主沟16、17可以具有:胎面表面13a的轮胎轴向D1上的尺寸的3%以上的沟宽。另外,例如,主沟16、17可以具有5mm以上的沟宽。
配置于轮胎轴向D1的最外侧的一对主沟16、16称之为胎肩主沟16、16,另外,配置于一对胎肩主沟16、16之间的主沟17、17称之为中心主沟17、17。另外,主沟16、17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
多个胎面花纹块2、3由胎肩主沟16以及多个宽沟18划分而成。另外,多个胎面花纹块2、3配置成在轮胎周向D3上排列。而且,多个胎面花纹块2、3具备:胎面表面13a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2a、3a的位置在轮胎轴向D1上不同的第1胎面花纹块2以及第2胎面花纹块3。
第2胎面花纹块3的胎面表面13a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3a配置为:比第1胎面花纹块2的胎面表面13a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2a更靠向轮胎轴向D1的内侧。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第1胎面花纹块2与第2胎面花纹块3可以在轮胎周向D3上交替地配置。
如图2~图4所示,胎侧胶12a具备:朝向轮胎轴向D1突出的多个第1及第2胎侧花纹块4、5。第1胎侧花纹块4与第2胎侧花纹块5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在轮胎周向D3上交替地配置。
胎侧胶12a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在比第1及第2胎侧花纹块4、5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的位置具备:朝向轮胎轴向D1突出且沿着轮胎周向D3延伸的环状突起6。另外,胎侧胶12a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在比环状突起6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的位置具备:朝向轮胎轴向D1突出的多个第3及第4胎侧花纹块7、8。
另外,第1胎面花纹块2、第1胎侧花纹块4以及第3胎侧花纹块7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配置成与共用的轮胎子午面S2(参照图4)交叉。另外,第2胎面花纹块3、第2胎侧花纹块5以及第4胎侧花纹块8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配置成与共用的轮胎子午面S3(参照图4)交叉。
环状突起6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遍及胎侧胶12a的轮胎周向D3上的整个区域而沿着轮胎周向D3连续地延伸。另外,环状突起6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突出得比各胎侧花纹块4、5、7、8更高。另外,根据该构成,在各胎侧花纹块4、5、7、8与环状突起6之间形成有阶梯差。
第3胎侧花纹块7与第4胎侧花纹块8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以具有间隙的方式在轮胎周向D3上分离。另外,第3胎侧花纹块7与第4胎侧花纹块8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在轮胎周向D3上交替地配置。
第3胎侧花纹块7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位于:比第4胎侧花纹块8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外侧的位置。而且,第3胎侧花纹块7的轮胎径向D2上的内端位于:比第4胎侧花纹块8的轮胎径向D2上的内端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外侧的位置。据此,第3胎侧花纹块7的一部分在轮胎周向D3上观察时与第4胎侧花纹块8的一部分重叠。
各胎侧花纹块4、5、7、8以及环状突起6具备面或边缘的成分。而且,在与泥土、砂土、岩石接触的部分形成有凹凸形状,由此,与泥土、砂土、岩石接触的面积增大,另外,该凹凸形状的面或边缘容易与各种位置的泥土、砂土、岩石接触。据此,在与泥土、砂土、岩石接触的部分形成有凹凸形状而使得牵引性能得以提高。
例如,在各胎侧花纹块4、5、7、8以及环状突起6切断泥土、砂土时,通过该切断的阻力而产生牵引力。另外,例如,在各胎侧花纹块4、5、7、8以及环状突起6与岩石接触时,通过该接触的摩擦而产生牵引力。
而且,各胎侧花纹块4、5、7、8以及环状突起6配置为:比胎圈端位置12c(参照图1)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外侧。例如,各胎侧花纹块4、5、7、8以及环状突起6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优选配置为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12b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外侧。
据此,在泥泞地或砂地上,轮胎1会因为车辆重量而下沈,各胎侧花纹块4、5、7、8以及环状突起6在埋入到泥土、砂土里的状态下接地,或者在岩石场地与凹凸的岩石接触。即,各胎侧花纹块4、5、7、8以及环状突起6在泥泞地、砂地、以及岩石场地这样的路况不佳的路面上接地。
另外,各胎侧花纹块4、5、7、8以及环状突起6配置为比胎面表面13a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据此,在通常行驶时,各胎侧花纹块4、5、7、8以及环状突起6在平坦的道路上不接地。
在此,参照图5~图8,说明第1胎侧花纹块4与第2胎侧花纹块5的构成。
如图5所示,第1胎侧花纹块4具备配置在轮胎轴向D1的外端的第1顶面4a。而且,第1胎侧花纹块4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具备:配置在轮胎径向D2的外端的第1径侧面4b;以及配置在轮胎周向D3的端部的第1周侧面4c。另外,第1胎侧花纹块4的轮胎径向D2上的内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与环状突起6连接。
而且,由第1顶面4a与第1径侧面4b形成的棱线、亦即第1顶面4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4e以与轮胎周向D3交叉的方式延伸。例如,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随着越趋向于第1周向侧D31则越向轮胎径向D2的外侧延伸。
第1顶面4a具备沿着轮胎径向D2延伸的第1胎侧沟4d。第1胎侧沟4d从第1顶面4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延伸到内端。而且,第1胎侧沟4d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以相对于轮胎径向D2而倾斜的方式延伸。例如,第1胎侧沟4d可以随着越趋向于轮胎径向D2的外侧则越向第1周向侧D31延伸。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第1胎侧沟4d相对于轮胎径向D2的倾斜侧可以是与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相对于轮胎径向D2的倾斜侧相同的一侧。具体而言,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第1胎侧沟4d与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可以随着越趋向于轮胎径向D2的外侧则越向第1周向侧D31延伸。
第2胎侧花纹块5具备:配置在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的第2顶面5a。而且,第2胎侧花纹块5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具备:配置在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的第2径侧面5b;以及配置在轮胎周向D3上的端部的第2周侧面5c。另外,第2胎侧花纹块5的轮胎径向D2上的内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与环状突起6连接。
而且,由第2顶面5a与第2径侧面5b形成的棱线、亦即第2顶面5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5e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沿着轮胎周向D3而延伸。另外,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如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那样,可以以与轮胎周向D3交叉的方式延伸。
第2顶面5a具备沿着轮胎径向D2延伸的第2胎侧沟5d。第2胎侧沟5d从第2顶面5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延伸到内端。而且,第2胎侧沟5d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以相对于轮胎径向D2而倾斜的方式延伸。例如,第2胎侧沟5d可以随着越趋向于轮胎径向D2的外侧则越向第1周向侧D31延伸。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第2胎侧沟5d相对于轮胎径向D2的倾斜侧可以是与第1胎侧沟4d相对于轮胎径向D2的倾斜侧相同的一侧。例如,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第1胎侧沟4d与第2胎侧沟5d可以随着越趋向于轮胎径向D2的外侧则越向第1周向侧D31延伸。
而且,第2顶面5a的面积大于第1顶面4a的面积。另外,例如,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存在胎侧沟4d、5d那样的凹陷的情况下,顶面4a、5a的面积为:包括胎侧沟4d、5d那样的凹陷在内的面积。即,顶面4a、5a的面积为:假设不存在胎侧沟4d、5d那样的凹陷时的面积。
如图5~图7所示,宽沟18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延伸到第1胎侧花纹块4与第2胎侧花纹块5之间。而且,宽沟18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延伸到胎侧部12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侧表面。根据该构成,宽沟18遍及胎面部13以及胎侧部12而配置,宽沟18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在胎侧部12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侧表面开口。
如图6所示,第1胎侧花纹块4配置在第1胎面花纹块2的轮胎轴向D1的外侧。而且,第1胎侧花纹块4的一部分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轮胎轴向D1上观察时,可以与第1胎面花纹块2的一部分重叠。具体而言,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第1胎侧花纹块4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侧部分在轮胎轴向D1上观察时,可以与第1胎面花纹块2的轮胎径向D2上的内侧部分重叠。
根据该构成,第1胎侧花纹块4连接于第1胎面花纹块2的轮胎轴向D1的外侧。另外,第1胎面花纹块2的轮胎径向D2上的内端是宽沟18的沟底18a的位置。
图6中,双点划线表示第1胎面花纹块2与第1胎侧花纹块4之间的分界面S4。例如,在轮胎子午面的截面上,在第1胎面花纹块2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侧面2b中,由轮胎径向D2上的内端部的延长线来规定该分界面S4。
另外,在轮胎子午面的截面上,至少由一条直线、圆弧、曲率半径不同的多个圆弧、以及它们的组合构成第1胎面花纹块2的外侧面2b。而且,例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轮胎子午面的截面上,可以由一条直线构成第1胎面花纹块2的外侧面2b。
第1顶面4a配置为比胎肩主沟16的沟底16a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而且,第1顶面4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4e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配置为比宽沟18的沟底18a中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18b的位置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外侧。
另外,第1顶面4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4e例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配置为比宽沟18的沟底18a的第1基准位置P1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另外,第1基准位置P1是:在轮胎子午面的截面上与第1胎面花纹块2的外端2a处的法线L1交叉的位置。
另外,第1顶面4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4e例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配置为比宽沟18的沟底18a的第2基准位置P2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另外,第2基准位置P2是:轮胎轴向D1上的位置与第1胎面花纹块2的外端2a相同的位置。
另外,第1顶面4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内端例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是在轮胎径向D2上与宽沟18的沟底18a的外端18b相同的位置。另外,第1顶面4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内端例如可以配置为比宽沟18的沟底18a的外端18b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外侧。
如图7所示,第2胎侧花纹块5配置在第2胎面花纹块3的轮胎轴向D1的外侧。而且,第2胎侧花纹块5的一部分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轮胎轴向D1上观察时,可以与第2胎面花纹块3的一部分重叠。具体而言,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第2胎侧花纹块5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侧部分在轮胎轴向D1上观察时,可以与第2胎面花纹块3的轮胎径向D2上的内侧部分重叠。
根据该构成,第2胎侧花纹块5连接于第2胎面花纹块3的轮胎轴向D1的外侧。另外,第2胎面花纹块3的轮胎径向D2上的内端是宽沟18的沟底18a的位置。
图7中,双点划线表示第2胎面花纹块3与第2胎侧花纹块5之间的分界面S5。例如,在轮胎子午面的截面上,在第2胎面花纹块3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侧面3b中,由轮胎径向D2上的内端部的延长线来规定该分界面S5。
另外,在轮胎子午面的截面上,至少由一条直线、圆弧、曲率半径不同的多个圆弧、以及它们的组合构成第2胎面花纹块3的外侧面3b。而且,例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轮胎子午面的截面上,可以由一条直线构成第2胎面花纹块3的外侧面3b。
第2顶面5a配置为比胎肩主沟16的沟底16a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而且,第2顶面5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5e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配置为比宽沟18的沟底18a中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18b的位置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外侧。
另外,第2顶面5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5e例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配置为比宽沟18的沟底18a的第3基准位置P3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另外,第3基准位置P3是:在轮胎子午面的截面上与第2胎面花纹块3的外端3a处的法线L2交叉的位置。
另外,第2顶面5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5e例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配置为比宽沟18的沟底18a的第4基准位置P4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另外,第4基准位置P4是:轮胎轴向D1上的位置与第2胎面花纹块3的外端3a相同的位置。
另外,第2顶面5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内端例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是在轮胎径向D2上与宽沟18的沟底18a的外端18b相同的位置。另外,第2顶面5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内端例如可以配置为比宽沟18的沟底18a的外端18b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外侧。
而且,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2胎侧花纹块5的体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大于第1胎侧花纹块4的体积。另外,在轮胎子午面的截面上,第2胎侧花纹块5的面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大于第1胎侧花纹块4的面积。
另外,例如,在轮胎子午面的截面上,第2胎侧花纹块5的最大面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大于第1胎侧花纹块4的最大面积。另外,例如,在轮胎子午面的截面上,第2胎侧花纹块5的平均面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大于第1胎侧花纹块4的平均面积。
不过,图8是图6的轮胎子午面的截面的一部分与图7的轮胎子午面的截面的一部分重叠而成的图、亦即轮胎周向D3视图。在图8中,单点划线表示第1胎面花纹块2以及第1胎侧花纹块4的外缘(参照图6),双点划线表示第2胎面花纹块3以及第2胎侧花纹块5的外缘(参照图7),实线表示第1胎面花纹块2与第2胎面花纹块3的外缘处于相同位置的外缘、以及第1胎侧花纹块4与第2胎侧花纹块5的外缘处于相同位置的外缘。
而且,如图8所示,第2顶面5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5e配置为:比第1顶面4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4e更靠向轮胎轴向D1的外侧。另外,第2顶面5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内侧部分(图8的实线部分)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是在轮胎轴向D1上与第1顶面4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内侧部分(图8的实线部分)相同的位置。
另外,如图5以及图8所示,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的轮胎径向D2上的最外位置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配置为比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的轮胎径向D2上的最外位置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外侧。另外,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的该最外位置为第1周向侧D31的端部位置,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遍及全长地在轮胎径向D2上处于相同的位置。
另外,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的轮胎径向D2上的最内位置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可以配置为比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的轮胎径向D2上的最内位置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另外,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的该最内位置为第2周向侧D32的端部位置,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遍及全长地在轮胎径向D2上处于相同的位置。
这样,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的一部分(第1周向侧D31的部分)可以配置为比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外侧。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的一部分(第2周向侧D32的部分)可以配置为比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
另外,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第1胎面花纹块2的外端2a与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之间的轮胎径向D2上的距离W2、以及第2胎面花纹块3的外端3a与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之间的轮胎径向D2上的距离W3可以设为2mm~10mm。
而且,该距离W2、W3例如优选为4mm以上,另外,进一步优选例如为5mm以上。另外,该距离W2、W3例如优选为8mm以下,另外,进一步优选例如为6mm以下。
另外,上述的各尺寸值、位置关系以及大小关系等是在将轮胎1装配于正规轮辋、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正规状态下测定所得的。所谓正规轮辋为: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依据该规格,针对每一轮胎而被确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以及ETRTO,则为“测量轮辋”。
另外,所谓正规内压为: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依据各规格,针对每一轮胎而确定的气压,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气压,如果是TRA,则为表“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中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充气压力”。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的构成如上所述,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的作用。
首先,说明牵引性能。
首先,第1胎面花纹块2的外端2a配置为比第2胎面花纹块3的外端3a更靠向轮胎轴向D1的外侧。据此,因第1胎面花纹块2的外端2a与第2胎面花纹块3的外端3a之间的轮胎轴向D1上的位置的差异而能够在第1胎面花纹块2有效地产生牵引力。
而且,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配置为比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更靠向轮胎轴向D1的外侧。据此,因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与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之间的轮胎轴向D1上的位置的差异而能够在第2胎侧花纹块5有效地产生牵引力。
这样,能够在第1胎面花纹块2有效地产生牵引力,同时还能够在第2胎侧花纹块5有效地产生牵引力。所以,能够抑制:例如在轮胎周向D3上产生牵引力的大小的差异。
而且,第1胎侧沟4d遍及第1顶面4a的整个轮胎径向D2地延伸,第2胎侧沟5d遍及第2顶面5a的整个轮胎径向D2地延伸。据此,不仅仅是第1以及第2胎侧花纹块4、5的外周缘,借助胎侧沟4d、5d也能够产生牵引力。
另外,由于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以与轮胎周向D3交叉的方式延伸,因此,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不仅具有轮胎周向D3上的成分,还具有轮胎径向D2上的成分。据此,借助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而能够有效地产生牵引力。
另外,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沿着轮胎周向D3延伸,与此相对,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的一部分(第1周向侧D31的部分)配置为比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外侧。据此,因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与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之间的轮胎径向D2上的位置的差异而能够在各顶面4a、5a的外端缘4e、5e有效地产生牵引力。
另外,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沿着轮胎周向D3延伸,与此相对,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的一部分(第2周向侧D32的部分)配置为比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据此,因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与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之间的轮胎径向D2上的位置的差异而能够在各顶面4a、5a的外端缘4e、5e有效地产生牵引力。
不过,第1顶面4a以及第2顶面5a配置为比胎肩主沟16的沟底16a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而且,各顶面4a、5a的外端缘4e、5e配置为比宽沟18的沟底18a的各基准位置P1~P4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
据此,各顶面4a、5a的外端缘4e、5e连续地配置为比已磨损时的胎面花纹块2、3的外端2a、3a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所以,即便在胎面花纹块2、3已磨损的情况下,在各顶面4a、5a的外端缘4e、5e与胎面花纹块2、3的外端2a、3a之间也连续地形成阶梯差,因此,通过该阶梯差能够有效地产生牵引力。
接下来,说明扶壁部的轮胎周向D3上的刚性差。
首先,第2胎面花纹块3的外端3a配置为比第1胎面花纹块2的外端2a更靠向轮胎轴向D1的内侧。据此,第2胎面花纹块3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部分的刚性容易小于第1胎面花纹块2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部分的刚性。
与此相对,第2顶面5a的面积大于第1顶面4a的面积。而且,第2胎侧花纹块5的体积大于第1胎侧花纹块4的体积。据此,第2胎侧花纹块5的刚性大于第1胎侧花纹块4的刚性。所以,能够抑制在轮胎周向D3上产生扶壁部的刚性差。
另外,第1顶面4a以及第2顶面5a配置为比胎肩主沟16的沟底16a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而且、各顶面4a、5a的外端缘4e、5e配置为比宽沟18的沟底18a的各基准位置P1~P4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
据此,各顶面4a、5a的外端缘4e、5e连续地配置为比已磨损时的胎面花纹块2、3的外端2a、3a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所以,即便在胎面花纹块2、3已磨损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1以及第2胎侧花纹块4、5对扶壁部的刚性造成过大的影响。其结果,能够有效地抑制在轮胎周向D3上产生扶壁部的刚性差。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由于能够有效地产生牵引力,因此,能够提高牵引性能。而且,能够抑制在轮胎周向D3上产生扶壁部的刚性差,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在第1以及第2胎面花纹块2、3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部分产生偏磨损。
根据上述说明可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优选构成为,充气轮胎1具备:沿着轮胎径向D2延伸的胎侧部12;以及在轮胎径向D2的外侧具有胎面表面13a且与所述胎侧部12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连接的胎面部13,所述胎面部13具备:延伸到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的多个宽沟18;以及由所述多个宽沟18划分出的多个胎面花纹块2、3,所述多个胎面花纹块2、3包括第1胎面花纹块2以及第2胎面花纹块3,该第2胎面花纹块3构成为:所述胎面表面13a的所述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3a配置为比所述第1胎面花纹块2的所述胎面表面13a的所述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2a更靠向所述轮胎轴向D1的内侧,所述胎侧部12具备朝向所述轮胎轴向D1突出的多个胎侧花纹块4、5、7、8,所述多个胎侧花纹块4、5、7、8包括:配置于所述第1胎面花纹块2的所述轮胎轴向D1的外侧的第1胎侧花纹块4;以及配置于所述第2胎面花纹块3的所述轮胎轴向D1的外侧的第2胎侧花纹块5,所述第1胎侧花纹块4具备:配置于所述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的第1顶面4a,所述第2胎侧花纹块5具备配置于所述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的第2顶面5a,所述第2顶面5a的面积大于所述第1顶面4a的面积。
根据该构成,第2胎面花纹块3的胎面表面13a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3a配置为比第1胎面花纹块2的胎面表面13a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2a更靠向轮胎轴向D1的内侧。据此,通过第1胎面花纹块2的外端2a与第2胎面花纹块3的外端3a之间的轮胎轴向D1上的位置的差异,能够有效地产生牵引力,因此,能够提高牵引性能。
另一方面,第2胎面花纹块3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部分的刚性容易小于第1胎面花纹块2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部分的刚性,与此相对,第2胎侧花纹块5的第2顶面5a的面积大于第1胎侧花纹块4的第1顶面4a的面积。据此,由于第2胎侧花纹块5的刚性大于第1胎侧花纹块4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在轮胎周向D3上产生扶壁部的刚性差。
另外,在充气轮胎1中,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优选构成为,所述胎面部13具备:沿着轮胎周向D3延伸的多个主沟16、17,所述多个主沟16、17包括:配置于所述轮胎轴向D1的最外侧的胎肩主沟16,所述第1顶面4a以及所述第2顶面5a配置为比所述胎肩主沟16的沟底16a更靠向所述轮胎径向D2的内侧。
根据该构成,由于第1顶面4a以及第2顶面5a配置为比胎肩主沟16的沟底16a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因此,第1顶面4a以及第2顶面5a连续地配置为比已磨损时的胎面花纹块2、3的轮胎轴向D1上的外端2a、3a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
另外,在充气轮胎1中,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优选构成为,所述第1顶面4a以及所述第2顶面5a的至少一方(本实施方式中为第1顶面4a)的所述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4e以与轮胎周向D3交叉的方式延伸。
根据该构成,由于第1顶面4a以及第2顶面5a的至少一方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4e以与轮胎周向D3交叉的方式延伸,因此,该外端缘4e不仅具有轮胎周向D3上的成分,还具有轮胎径向D2上的成分。据此,通过该外端缘4e能够有效地产生牵引力。
另外,在充气轮胎1中,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优选构成为,所述第2顶面5a的所述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5e配置为:比所述第1顶面4a的所述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4e更靠向所述轮胎轴向D1的外侧。
根据该构成,由于第2顶面5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5e配置为比第1顶面4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4e更靠向轮胎轴向D1的外侧,因此,因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与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之间的轮胎轴向D1上的位置的差异而能够有效地产生牵引力。
另外,在充气轮胎1中,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优选构成为,所述第1顶面4a以及所述第2顶面5a的至少一方(本实施方式中为第1顶面4a以及第2顶面5a)具备沿着所述轮胎径向D2延伸的胎侧沟4d、5d。
根据该构成,由于胎侧沟4d、5d沿着轮胎径向D2延伸,因此,不仅仅是顶面4a、5a的外周缘,通过胎侧沟4d、5d也能够产生牵引力。据此,通过第1以及第2胎侧花纹块4、5能够有效地产生牵引力。
另外,在充气轮胎1中,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优选构成为,所述胎侧沟4d、5d从所述第1顶面4a以及所述第2顶面5a的至少一方(本实施方式中为第1顶面4a以及第2顶面5a)的所述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延伸到内端。
根据该构成,由于胎侧沟4d、5d从顶面4a、5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延伸到内端,因此,胎侧沟4d、5d遍及顶面4a、5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全长而配置。据此,通过胎侧沟4d、5d能够进一步有效地产生牵引力。
另外,充气轮胎1并非仅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而且,也并非仅仅限定于上述作用效果。另外,充气轮胎1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当然也可以任意地选择1个或多个下述的各种变更例所涉及的构成或方法等,并将它们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构成或方法等。
(1)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构成为:第1顶面4a以及第2顶面5a配置为比胎肩主沟16的沟底16a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内侧。然而,充气轮胎1并非仅限定于该构成。
例如,可以构成为:各顶面4a、5a的一部分(至少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4e、5e)配置为比胎肩主沟16的沟底16a更靠向轮胎径向D2的外侧。另外,例如,可以构成为:各顶面4a、5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4e、5e在轮胎径向D2上处于与胎肩主沟16的沟底16a相同的位置。
(2)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可以构成为:第1顶面4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4e以与轮胎周向D3交叉的方式延伸。然而,充气轮胎1并非仅限定于该构成。例如,可以构成为:第1顶面4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4e沿着轮胎周向D3延伸。
(3)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可以构成为:第2顶面5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5e配置为比第1顶面4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4e更靠向轮胎轴向D1的外侧。然而,充气轮胎1并非仅限定于该构成。例如,可以构成为:第2顶面5a的外端缘5e配置为比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更靠向轮胎轴向D1的内侧,另外,例如,可以构成为:在轮胎轴向D1上处于与第1顶面4a的外端缘4e相同的位置。
(4)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可以构成为:各顶面4a、5a具备在轮胎径向D2上从顶面4a、5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延伸到内端的胎侧沟4d、5d。然而,充气轮胎1并非仅限定于该构成。
例如,可以构成为:第1顶面4a以及第2顶面5a的至少一方具备胎侧沟4d、5d。另外,例如,可以构成为:胎侧沟4d、5d配置于顶面4a、5a的轮胎径向D2上的一部分。即,可以构成为:胎侧沟4d、5d从顶面4a、5a的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以及内端的至少一方离开。
(5)另外,在充气轮胎1中,可以构成为:第1以及第2胎侧花纹块4、5仅配置于一侧的胎侧部12,也可以构成为:配置于双方的胎侧部12。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第1以及第2胎侧花纹块4、5至少配置于:一对胎侧部12中的在装配于车辆时配置在外侧的胎侧部12。

Claims (10)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该充气轮胎具备:胎侧部,其沿着轮胎径向延伸;以及胎面部,其在轮胎径向的外侧具有胎面表面,且与所述胎侧部的轮胎径向的外端连接,
所述胎面部具备:延伸到轮胎轴向的外端的多个宽沟;以及由所述多个宽沟划分出的多个胎面花纹块,
所述多个胎面花纹块包括第1胎面花纹块以及第2胎面花纹块,该第2胎面花纹块的所述胎面表面的所述轮胎轴向上的外端配置为比所述第1胎面花纹块的所述胎面表面的所述轮胎轴向上的外端更靠向所述轮胎轴向的内侧,
所述胎侧部具备:朝向所述轮胎轴向突出的多个胎侧花纹块,
所述多个胎侧花纹块包括:配置在所述第1胎面花纹块的所述轮胎轴向的外侧的第1胎侧花纹块;以及配置在所述第2胎面花纹块的所述轮胎轴向的外侧的第2胎侧花纹块,
所述第1胎侧花纹块具备:配置在所述轮胎轴向上的外端的第1顶面,
所述第2胎侧花纹块具备:配置在所述轮胎轴向上的外端的第2顶面,
所述第2顶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1顶面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具备: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主沟,
所述多个主沟包括:配置在所述轮胎轴向的最外侧的胎肩主沟,
所述第1顶面以及所述第2顶面配置为比所述胎肩主沟的沟底更靠向所述轮胎径向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顶面以及所述第2顶面的至少一方的所述轮胎径向上的外端缘以与轮胎周向交叉的方式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顶面的所述轮胎径向D2上的外端缘配置为比所述第1顶面的所述轮胎径向上的外端缘更靠向所述轮胎轴向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顶面以及所述第2顶面的至少一方具备沿着所述轮胎径向延伸的胎侧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侧沟从所述第1顶面以及所述第2顶面的至少一方的所述轮胎径向上的外端延伸到内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顶面的所述轮胎径向上的外端缘以与轮胎周向交叉的方式延伸,
所述第2顶面的所述轮胎径向上的外端缘沿着所述轮胎周向延伸,
所述第1顶面的所述轮胎径向上的外端缘的一部分配置为比所述第2顶面的所述轮胎径向上的外端缘更靠向轮胎径向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顶面的所述轮胎径向上的外端缘的一部分配置为比所述第2顶面的所述轮胎径向上的外端缘更靠向轮胎径向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顶面的所述轮胎径向上的外端缘以与轮胎周向交叉的方式延伸,
所述第2顶面的所述轮胎径向上的外端缘沿着所述轮胎周向延伸,
所述第1顶面的所述轮胎径向上的外端缘的一部分配置为比所述第2顶面的所述轮胎径向上的外端缘更靠向轮胎径向的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侧部具备:朝向所述轮胎轴向突出且沿着所述轮胎周向延伸的环状突起,
所述第1胎侧花纹块以及所述第2胎侧花纹块配置为比所述环状突起更靠向所述轮胎径向的外侧。
CN202111051253.8A 2020-09-30 2021-09-08 充气轮胎 Active CN1143121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64742A JP2022056800A (ja) 2020-09-30 2020-09-30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0-164742 2020-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12162A true CN114312162A (zh) 2022-04-12
CN114312162B CN114312162B (zh) 2024-05-31

Family

ID=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83507A (ja) * 1989-04-21 1990-11-2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乗物用タイヤ
EP0778163A1 (en) * 1995-12-07 1997-06-11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imited Pneumatic tyre
US6533007B1 (en) * 2000-03-02 2003-03-18 Mcmannis Lee A. Tire having sidewall extensions at opposite ends of each tread element
DE60001512D1 (de) * 1999-03-23 2003-04-10 Goodyear Tire & Rubber Reifen mit elastischer Verstärkung in der Seitenwand
CA2427513A1 (en) * 2002-06-14 2003-12-14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Reflective tires and a method for molding
CN107554205A (zh) * 2016-06-30 2018-01-09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933204A (zh) * 2014-03-26 2018-04-2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001302A (zh) * 2017-12-26 2019-07-1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209904458U (zh) * 2018-05-11 2020-01-07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20054766A1 (ja) * 2018-09-13 2020-03-1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914075A (zh) * 2017-07-27 2020-03-2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83507A (ja) * 1989-04-21 1990-11-2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乗物用タイヤ
EP0778163A1 (en) * 1995-12-07 1997-06-11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imited Pneumatic tyre
DE60001512D1 (de) * 1999-03-23 2003-04-10 Goodyear Tire & Rubber Reifen mit elastischer Verstärkung in der Seitenwand
US6533007B1 (en) * 2000-03-02 2003-03-18 Mcmannis Lee A. Tire having sidewall extensions at opposite ends of each tread element
CA2427513A1 (en) * 2002-06-14 2003-12-14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Reflective tires and a method for molding
CN107933204A (zh) * 2014-03-26 2018-04-2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554205A (zh) * 2016-06-30 2018-01-09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914075A (zh) * 2017-07-27 2020-03-2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001302A (zh) * 2017-12-26 2019-07-12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209904458U (zh) * 2018-05-11 2020-01-07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20054766A1 (ja) * 2018-09-13 2020-03-1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56800A (ja) 2022-04-11
US20220097465A1 (en) 2022-03-31
US11654727B2 (en) 2023-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12547B1 (en) Motorcycle tire for running on rough terrrain
JP686711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5580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958318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9466255B (zh) 充气轮胎
JP201914236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9466254B (zh) 充气轮胎
CN109397996B (zh) 充气轮胎
JP692918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2339503B (zh) 充气轮胎
JP740330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1652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4312162B (zh) 充气轮胎
CN114312162A (zh) 充气轮胎
CN110001302B (zh) 充气轮胎
JP699386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5246289B (zh) 充气轮胎
JP740331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2844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999194B2 (en) Tire
US11938760B2 (en) Pneumatic tire
US11633992B2 (en) Tire
US20230108343A1 (en) Tire
CN114604040A (zh) 充气轮胎
JP2022056753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