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05118A - 储料装置、控制方法、烹饪器具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储料装置、控制方法、烹饪器具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05118A
CN114305118A CN202011063210.7A CN202011063210A CN114305118A CN 114305118 A CN114305118 A CN 114305118A CN 202011063210 A CN202011063210 A CN 202011063210A CN 114305118 A CN114305118 A CN 1143051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midity
working end
temperature
cavity
accommodat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6321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博文
刘化勇
罗飞龙
黄韦铭
羊小亮
瞿月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6321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05118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05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051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料装置、控制方法、烹饪器具和存储介质,储料装置包括:储料箱,储料箱包括容纳腔;除湿装置,设于容纳腔;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除湿装置连接,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获取容纳腔内的湿度和温度,并根据湿度和温度控制除湿装置工作。本发明提供的储料装置,包括储料箱、除湿装置和控制装置,储料箱包括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储存食材,除湿装置设置在容纳腔内,对容纳腔起到除湿的作用,控制装置根据容纳腔内的湿度和温度控制除湿装置工作,降低容纳腔内的湿度,从而便于容纳腔内食材的保存,避免食材发霉、变质,保证了食材储存的质量。

Description

储料装置、控制方法、烹饪器具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储料装置、一种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一种烹饪器具、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储料装置的储料箱往往与大气连通,如果大气环境过于潮湿,储料箱中的谷物等食材容易发霉变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储料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储料装置,包括:储料箱,储料箱包括容纳腔;除湿装置,设于容纳腔;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除湿装置连接,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获取容纳腔内的湿度和温度,并根据湿度和温度控制除湿装置工作。
本发明提供的储料装置,包括储料箱、除湿装置和控制装置,储料箱包括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储存食材,除湿装置设置在容纳腔内,对容纳腔起到除湿的作用,控制装置根据容纳腔内的湿度和温度控制除湿装置工作,降低容纳腔内的湿度,从而便于容纳腔内食材的保存,避免食材发霉、变质,保证了食材储存的质量。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的储料装置,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料装置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件,与控制装置连接,设于容纳腔内;湿度检测件,与控制装置连接,设于容纳腔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料装置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件和湿度检测件,第一温度检测件与控制装置连接,用于检测容纳腔内的温度值,湿度检测件与控制装置连接,用于检测容纳腔内的湿度值。控制装置根据第一温度检测件和湿度检测件的检测结果控制除湿装置工作,以降低容纳腔内的湿度,保证食材的存放质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除湿装置包括:降温部,与控制装置连接,降温部被配置为对容纳腔降温。
在该技术方案中,除湿装置包括降温部,降温部能够对容纳腔降温,进而使得容纳腔内空气的相对湿度降低,在满足冷凝条件的情况下,容纳腔内的水蒸汽冷凝成液态水,从而降低了容纳腔内空气的湿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降温部包括工作端和非工作端,工作端和非工作端中的一个为制热端,另一个为制冷端;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控制工作端为制冷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降温部包括工作端和非工作端,且工作端和非工作端中的一个为制热端,用于制热;另一个为制冷端,用于制冷。其中,降温部与控制装置连接,控制装置能够控制降温部工作,使得工作端制冷,非工作端制热,这样,通过工作端制冷使得容纳腔降温,容纳腔内空气的相对湿度降低,在满足冷凝条件的情况下,容纳腔内的水蒸汽在工作端冷凝成液态水,从而降低了容纳腔内空气的湿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降温部包括工作端和非工作端,工作端和非工作端中的一个为制热端,另一个为制冷端;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控制工作端在制冷端和制热端之间切换。
在该技术方案中,降温部包括工作端和非工作端,且工作端和非工作端中的一个为制冷端,用于制冷,另一个为制热端,用于制热。其中,控制装置能够控制降温部工作,使得工作端既能够为制冷端,又能够为制热端,这样,当工作端为制冷端时,通过工作端制冷使得容纳腔降温,容纳腔内空气的相对湿度降低,在满足冷凝条件的情况下,容纳腔内的水蒸汽在工作端冷凝成液态水,从而降低了容纳腔内空气的湿度,然后控制装置切换工作端为制热端,使得工作端制热,也即工作端对容纳腔制热,使得容纳腔内的空气在较低的湿度下升温,进一步地降低了空气的湿度,使得容纳腔内升温后的空气能够达到较小的相对湿度,便于食材的储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降温部包括:制冷片。
在该技术方案中,降温部包括制冷片,控制装置与制冷片连接,制冷片的冷端和热端中的一端为工作端,另一端为非工作端,控制装置能够控制工作端为冷端,从而通过制冷片实现容纳腔的制冷,进而产生冷凝水,降低容纳腔的湿度,控制装置还能够通过切换制冷片的电流方向,使得工作端在制冷端和制热端之间切换,从而使得制冷片先对容纳腔制冷,然后在空气中的水蒸汽冷凝后对容纳腔制热,降低容纳腔的相对湿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降温部包括:压缩机制冷系统,压缩机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与压缩机连接,第一换热器为工作端;第二换热器,与第一换热器和压缩机串联以构成换热流路,第二换热器为非工作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降温部包括压缩机制冷系统,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构成换热流路,换热流路中流通冷媒,控制装置能够控制第一换热器对容纳腔制冷,进而产生冷凝水,降低容纳腔的湿度;控制装置还能够切换冷媒的流通方向,从而使得第一换热器在制冷和制热之间切换,通过使第一换热器先对容纳腔制冷,空气中的水蒸汽冷凝后控制第一换热器制热,降低了容纳腔内的相对湿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除湿装置还包括:导出部,设于容纳腔内,导出部与非工作端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除湿装置还包括导出部,导出部与非工作端连接,用于将非工作端的冷量或热量导出容纳腔。避免工作端和非工作端相互影响,保证了除湿装置的除湿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出部包括:第一风扇,第一风扇与非工作端对应设置;其中,容纳腔的壁面上设有第一通风孔,第一通风孔与第一风扇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出部包括第一风扇,容纳腔的壁面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风扇对应非工作端设置,当第一风扇开启后,第一风扇将非工作端产生的热量或者冷量由第一通孔导出容纳腔外部,以避免非工作端对容纳腔的温度产生影响,进而避免对工作端的制冷或制热产生影响,保证了除湿装置的除湿性能,以及保证了食材储存的质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出部包括:换热腔,换热腔设于非工作端;水泵,水泵被配置为向换热腔内泵入换热介质。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出部包括换热腔和水泵,水泵用于向换热腔内输送换热介质,这样,通过换热介质实现与非工作端的换热,使得非工作端的热量或冷量被排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出部还包括:水箱,水箱用于盛装制冷介质,换热腔包括流道,流道的进口与水箱连通,流道的出口与水泵连通;水排,水排与水泵和水箱连通;第二风扇,第二风扇对应水排设置;其中,容纳腔的壁面设有第二通风孔,第二通风孔与第二风扇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水泵开启时,水箱内的换热介质在水泵的作用下,被泵入流道内,与非工作端进行换热,带走非工作端的冷量或者热量,然后换热介质再通过流道的出口经水泵流回水箱中,进而实现对非工作端的热量或冷量的导出。导出部还包括水排和第二风扇,第二风扇对应水排设置,通过第二风扇和设置在容纳腔壁面上的第二通风孔,能够将水排中的热量或冷量排出容纳腔,进而在换热液体再次经水箱流入非工作端后,保证了换热液体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容纳腔包括:储料腔,被配置为盛装食材,第一温度检测件和湿度检测件设于储料腔内;安装腔,除湿装置设于安装腔,安装腔与储料腔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容纳腔包括储料腔和安装腔,储料腔内用于盛装食材,安装腔用于安装除湿装置,也即将食材和除湿装置设置在不同的腔体内,避免食材受到除湿装置的影响,从而保证了食材储存的质量。同时,由于安装腔和储料腔相连通,因此在安装腔内开启除湿装置进行除湿,也实现了对储料腔内空气的除湿,第一温度检测件和湿度检测件设置在储料腔内,用于检测储料腔内的温度和湿度,控制装置根据储料腔的湿度和温度控制除湿装置工作,实现了对储料腔内湿度的调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非工作端与储料腔的外壁面相连接,且非工作端与储料腔的外壁面之间设有隔热层。
在该技术方案中,降温部包括工作端和非工作端,非工作端与储料腔的外壁面相连接,在工作端制冷,非工作端制热时,避免了储料腔的壁面出现冷凝水,防止冷凝水滴进储料腔内的谷物中使谷物泡发变质,非工作端和储料腔的外壁面之间设有隔热层,避免非工作端温度过高造成食材变干。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料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检测件,与控制装置连接,设于储料腔的外壁面,控制装置根据第二温度检测件调节降温部的功率。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料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检测件,第二温度检测件设置在储料腔的外壁面上,用于检测储料腔的壁面的温度,控制装置根据第二温度检测件检测到的温度值,调节降温部的功率,进而调节非工作端的温度,以在工作端为制冷端进行制冷的情况下,避免非工作端过热造成的储料腔温度过高的情况,进而避免食材被高温烘干或者焦黄,保证了食材储存的质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料装置还包括:集水箱,设于安装腔内,集水箱位于工作端的底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料装置还包括集水箱,集水箱设置在工作端的底部,控制装置开启降温部后,工作端制冷,容纳腔内的水蒸汽在工作端冷凝,从而冷凝水由工作端滴落到集水箱内,被集水箱收集起来,避免直接滴落到储料箱的底部,使得储料箱被腐蚀,影响储料箱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安装腔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通孔,通孔贯穿安装腔的壁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安装腔的底部设置有通孔,在工作端制冷的情况下,当工作端的温度值达到当前温度下的水蒸汽的露点后,安装腔和储料腔内的水蒸汽在工作端冷凝,形成冷凝水,进而在重力的作用下冷凝水滴落到安装腔的底部,由通孔流出储料箱。这样,不仅能够将冷凝水排出储料箱,降低储料箱内的湿度,还不需要额外设置集水箱,能够减少储料箱内其他结构的占用的空间,进而增大了储料空间,且缩小了储料装置的整体体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料装置还包括:单向阀,设于通孔内,单向阀沿安装腔的内部至安装腔外部方向导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料装置还包括单向阀,单向阀设置在通孔内,在工作端制冷的情况下,当工作端的温度值达到当前温度下的水蒸汽的露点后,安装腔和储料腔内的部分水蒸汽遇到温度较低的工作端后在工作端凝露,形成冷凝水,进而在重力的作用下冷凝水滴落到安装腔的底部,由单向阀流出储料箱。并且,由于单向阀只能沿安装腔的内部至安装腔的外部方向导通,因此单向阀的设置只能将冷凝水导出容纳腔,而外部的空气或水不能流入容纳腔,进而避免除湿装置除湿后外部的空气再次流入容纳腔内影响湿度的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用于如第一方面任一技术方案提出的储料装置,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容纳腔的温度值和湿度值;根据容纳腔的温度值和湿度值控制除湿装置工作。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出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容纳腔的温度值和湿度值,并根据容纳腔的温度值和湿度值,来控制除湿装置工作,降低容纳腔内的湿度,从而便于容纳腔内食材的保存,避免食材发霉、变质,保证了食材的存储质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除湿装置包括降温部,降温部包括工作端和非工作端,根据容纳腔的温度值和湿度值控制除湿装置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容纳腔的温度值确定与容纳腔的温度值对应的第一湿度阈值;基于湿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湿度阈值,开启降温部,控制工作端制冷。
在该技术方案中,除湿装置包括降温部,降温部包括工作端和非工作端,其中,工作端和非工作端中的一个为制热端,另一个为制冷端,制冷端用于制冷,制热端用于制热,其中,根据容纳腔的温度值和湿度值控制除湿装置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容纳腔的温度值确定与容纳腔的温度值对应的第一湿度阈值,当湿度值达到第一湿度阈值后,开启降温部,使得工作端制冷,进而空气中的水蒸汽在工作端冷凝形成冷凝水,使得容纳腔内气体的总的含水量降低,也即降低了容纳腔内空气的湿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开启降温部的步骤之后,还包括:获取工作端的温度值;基于工作端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降温部在第一温度阈值下运行时长阈值后关闭降温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工作端制冷后,容纳腔的温度降低,在开启降温部后,获取工作端的温度值,当工作端的温度值降低至第一温度阈值时,空气中的水蒸汽在工作端开始冷凝,变成冷凝水,控制降温部在该第一温度阈值下运行时长阈值,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汽在工作端充分冷凝,降低容纳腔内空气的湿度。其中,在降温部开启时长阈值后,控制降温部关闭,也即停止对容纳腔制冷,因此,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容纳腔内的温度逐渐升高,并进一步恢复到初始温度值(与第一湿度阈值对应的温度值),这样,容纳腔内的相对湿度会比未除湿之前的初始湿度低,也即,本申请通过控制降温部在第一温度阈值下制冷时长阈值后关闭降温部,以使容纳腔恢复至初始温度的方案,在保证容纳腔储存温度的条件下,降低了食材储存空间内的相对湿度,进而更利于食材存储,避免食材发霉变质,保证了食材储存的质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开启制冷片的步骤之后,获取工作端的温度值;基于工作端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降温部在第一温度阈值下运行时长阈值后切换降温部的制冷端和制热端,控制工作端制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控制装置能够切换制冷片的通电方向,进而使工作端在制冷端和制热端之间切换,获取工作端的温度值后,当工作端的温度值达到第一温度阈值时,空气中的水蒸汽在工作端开始冷凝,变成冷凝水,控制降温部在该第一温度阈值下运行时长阈值,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汽在工作端充分冷凝,降低容纳腔内空气的湿度。其中,制冷片在第一温度阈值下运行时长阈值后,切换降温部的制冷端和制热端,使得工作端作为制热端而制热,从而容纳腔内的温度会逐渐升高,这样,在制冷并排除冷凝水后,再升高容纳腔内的温度,使得容纳腔内的相对湿度会减小,也即进一步减小了容纳腔内的湿度值,且能够避免食材在较低的温度下储存,保证了食材储存的质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料装置还包括导出部,导出部与非工作端连接,开启降温部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开启导出部;控制工作端制热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基于容纳腔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关闭降温部和导出部;第二温度阈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料装置包括导出部,导出部用于将非工作端产生的冷量或热量导出容纳腔,避免对工作端的除湿过程产生影响。在开启制冷片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开启导出部,也即开启降温部后,工作端作为冷端进行制冷,非工作端作为热端进行制热,而在开启降温部后开启导出部,使得非工作端产生的热量被导出部及时导出容纳腔,避免对工作端的制冷工作产生影响,保证了除湿效果。在控制工作端制热的步骤之后,当容纳腔内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时,关闭降温部和导出部,不再对容纳腔加热,避免容纳腔内的温度过高使得食材过干。
进一步地,在降温部的工作端制冷后停止运行的情况下,还包括:关闭导出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湿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二湿度阈值,返回至获取容纳腔的温度值和湿度值的步骤;基于湿度值大于第二湿度阈值,返回至控制工作端制冷的步骤;其中,第二湿度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湿度阈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通过降温部降低容纳腔内的湿度后,判断调整后的湿度值是否达到第二湿度阈值,若达到了第二湿度阈值则说明湿度调整完成,继续重复上述控制方法的步骤,直至湿度值再次达到第一湿度值时,再次通过降温部调整容纳腔的湿度,若湿度值未达到第二湿度阈值,则再次控制降温部开启,工作端制冷,直至湿度值达到第二湿度阈值。也即,本申请提出的技术方案,在降温部调节完容纳腔内的湿度后,再次复核容纳腔内的湿度值情况,以确保调节后的湿度值适宜储存食材。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如第一方面任一技术方案提出的储料装置;进料管,进料管与容纳腔和锅体连通;驱动部,驱动部驱动容纳腔内的食材通过进料管进入锅体。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出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储料装置,储料装置设置在锅体的一侧,也即将储料装置集成在烹饪器具内,使得烹饪器具同时具有储存食材和烹饪食材的功能,提升了烹饪器具功能的多样性。
其中,烹饪器具还包括进料管和驱动部,进料管与容纳腔和锅体连通,在驱动部的驱动下,容纳腔内的食材能够沿进料管添加进锅体内,实现自动进米功能,提高了烹饪器具的自动化程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任一项提出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因包括如上述第二方面任一技术方案提出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因此具有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储料装置,102储料箱,1020储料腔,1022安装腔,1024通气孔,104除湿装置,106第一温度检测件,108第二温度检测件,110湿度检测件,112制冷片,114工作端,116非工作端,118第一风扇,120水箱,122水泵,124水排,126第二风扇,128集水箱,130单向阀,132隔热层,200烹饪器具,202锅体,2020第一锅体,2022第二锅体,204进料管,206驱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出的储料装置100、控制方法、烹饪器具200和存储介质。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储料装置100,包括:储料箱102、除湿装置104和控制装置,储料箱102包括容纳腔。
具体地,除湿装置104设置在容纳腔;控制装置与除湿装置104连接,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获取容纳腔内的湿度和温度,并根据湿度和温度控制除湿装置104工作。
本发明提供的储料装置100,包括储料箱102、除湿装置104和控制装置,储料箱102包括容纳腔,容纳腔用于储存食材,除湿装置104设置在容纳腔内,对容纳腔起到除湿的作用,控制装置根据容纳腔内的湿度和温度控制除湿装置104工作,降低容纳腔内的湿度,从而便于容纳腔内食材的保存,避免食材发霉、变质,保证了食材储存的质量。
在具体应用中,控制装置根据容纳腔内的温度和湿度控制除湿装置104工作,以使容纳腔内的温度降低,直至容纳腔内的部分水蒸汽冷凝后,再使容纳腔内的温度回温至初始温度。其中,随着容纳腔的温度降低,水蒸汽冷凝变成冷凝水,使得容纳腔内的湿度降低,在此基础上,再使容纳腔内的温度升高至初始温度,进一步地降低了容纳腔内的湿度,也即使得容纳腔内的相对湿度得以降低。通过除湿装置104和控制装置的设置,达到了使得食材能够在除湿后回到适宜储存的初始温度的技术效果,也就是食材能够在适宜的温度下储存并降低适宜温度下的湿度。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余条件(气压、水蒸汽总量等)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小。当相对湿度达到100%RH时会开始凝露,绝对湿度逐渐减小(气体中总的含水量降低)。因此,将温度降低,并收集排除冷凝水,再恢复初始温度后,相对湿度会比初始的相对湿度低,从而更利于食材的储存。
在该实施例中,用于储存食材的腔体和用于安装除湿装置104的腔体均为容纳腔,也即食材和除湿装置104可以设置在一个腔室内,不需要分腔设置,在具体应用中,除湿装置104产生的凝露,可以直接通过管道排出至容纳腔外部,也可以通过对应除湿装置设置集水容器,收集冷凝水。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食材和除湿装置104可以分腔设置,也即,容纳腔包括储料腔1020和安装腔1022,安装腔1022与储料腔1020连通,其中,除湿装置104设于安装腔1022,容纳腔通过储料腔1020储存食材。
实施例二: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储料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件106和湿度检测件110。具体地,第一温度检测件106与控制装置连接,设置在储料腔1020内;湿度检测件110与控制装置连接,设置在储料腔1020内。
在该实施例中,储料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件106和湿度检测件110,第一温度检测件106与控制装置连接,用于检测容纳腔内的温度值,湿度检测件110与控制装置连接,用于检测容纳腔内的湿度值。控制装置根据第一温度检测件106和湿度检测件110的检测结果控制除湿装置104工作,以降低容纳腔内的湿度,保证食材的存放质量。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温度检测件106检测容纳腔内的温度值,控制装置获取与容纳腔内的温度值对应的第一湿度阈值,当容纳腔内的湿度值达到第一湿度阈值时,说明容纳腔内的当前湿度不适宜储存食材,需要开启除湿装置104进行降温,通过降温除湿的方式对容纳腔除湿,在除湿完成后,再将容纳腔内的温度升至初始温度,从而通过除湿装置104调节后,在同样的温度下,降低了容纳腔内的湿度,进而能够使得食材在适宜的温度下低湿度储存,提高了食材的储存质量。
可以理解的是,容纳腔内的温度值为容纳腔的当前温度值,在没有除湿装置104的作用下,外界环境的不同也会使得容纳腔内的温度值不同,也即容纳腔内的温度值会随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具有不同数值,因此可按照不同的温度值分别对应设置与温度值适配的第一湿度阈值。
实施例三: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除湿装置104包括:降温部,与控制装置连接,降温部被配置为对容纳腔降温。
在该实施例中,除湿装置104包括降温部,降温部能够对容纳腔降温,进而使得容纳腔内空气的相对湿度降低,在满足冷凝条件的情况下,容纳腔内的水蒸汽冷凝成液态水,从而降低了容纳腔内空气的湿度。
实施例四: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降温部包括工作端114和非工作端116,工作端114和非工作端116中的一个为制热端,另一个为制冷端;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控制工作端114为制冷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降温部包括工作端114和非工作端116,且工作端114和非工作端116中的一个为制热端,用于制热;另一个为制冷端,用于制冷。其中,降温部与控制装置连接,控制装置能够控制降温部工作,使得工作端114制冷,非工作端116制热,这样,通过工作端114制冷使得容纳腔降温,容纳腔内空气的相对湿度降低,在满足冷凝条件的情况下,容纳腔内的水蒸汽在工作端114冷凝成液态水,从而降低了容纳腔内空气的湿度。
实施例五: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降温部包括工作端114和非工作端116,工作端114和非工作端116中的一个为制热端,另一个为制冷端;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控制工作端114在制冷端和制热端之间切换。
在该技术方案中,降温部包括工作端114和非工作端116,且工作端114和非工作端116中的一个为制冷端,用于制冷,另一个为制热端,用于制热。其中,控制装置能够控制降温部工作,使得工作端114既能够为制冷端,又能够为制热端,这样,当工作端114为制冷端时,通过工作端114制冷使得容纳腔降温,容纳腔内空气的相对湿度降低,在满足冷凝条件的情况下,容纳腔内的水蒸汽在工作端114冷凝成液态水,从而降低了容纳腔内空气的湿度,然后控制装置切换工作端114为制热端,使得工作端114制热,也即工作端114对容纳腔制热,使得容纳腔内的空气在较低的湿度下升温,进一步地降低了空气的湿度,使得容纳腔内升温后的空气能够达到较小的相对湿度,便于食材的储存。
在具体应用中,控制装置控制降温部工作,使得降温部的工作端114制冷,当空气中的水蒸汽在工作端114冷凝析出后,保持一段时间后再控制降温部制热,使得容纳腔内的空气返回至初始温度,进而通过除湿装置104的调节,使得容纳腔内的空气能够在初始温度下,降低相对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降温部的工作端114和非工作端116均位于容纳腔内。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降温部的工作端114设于容纳腔内,非工作端116设置在容纳腔外。
实施例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三至实施例五中任一项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降温部包括:制冷片112。
在该技术方案中,降温部包括制冷片112,控制装置与制冷片112连接,制冷片112的冷端和热端中的一端为工作端114,另一端为非工作端116,控制装置能够控制工作端114为冷端,从而通过制冷片112实现容纳腔的制冷,进而产生冷凝水,降低容纳腔的湿度,控制装置还能够通过切换制冷片112的电流方向,使得工作端114在制冷端和制热端之间切换,从而使得制冷片112先对容纳腔制冷,然后在空气中的水蒸汽冷凝后对容纳腔制热,降低容纳腔的相对湿度。
实施例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三至实施例五中任一项的基础上,降温部包括:压缩机制冷系统,压缩机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与压缩机连接,第一换热器为工作端114;第二换热器,与第一换热器和压缩机串联以构成换热流路,第二换热器为非工作端116。
在该技术方案中,降温部包括压缩机制冷系统,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构成换热流路,换热流路中流通冷媒,控制装置能够控制第一换热器对容纳腔制冷,以使容纳腔内的水蒸汽在第一换热器上冷凝成液态水,以降低容纳腔内的湿度,在保持冷凝状态一端时长后,控制装置切换换热系统中冷媒的流动方向,使得除湿装置104对容纳腔加热,也即第一换热器制热,对容纳腔加热,进而使得容纳腔内的空气能够在较低的湿度下升高至初始温度,进而降低了容纳腔的相对湿度。
实施例八: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除湿装置104还包括:导出部,导出部设置在容纳腔内,导出部与非工作端116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除湿装置104还包括导出部,导出部与非工作端116连接,用于将非工作端116的冷量或热量导出容纳腔。避免工作端114和非工作端116相互影响,保证了除湿装置104的除湿效果。
在具体应用中,当工作端114为制冷端,非工作端116为制冷端时,通过导出部将非工作端116产生的热量导出容纳腔,避免非工作端116的热量和工作端114产生的冷量相互影响,保证了降温部除湿的可靠性,进而保证了食材的存放质量;当工作端114为热端,非工作端116为冷端时,导出部用于将非工作端116产生的冷量导出容纳腔,保证了工作端114对容纳腔的制热,使得容纳腔能够回升到初始温度,进而降低了容纳腔内的相对湿度,更利于食材的存储。
实施例九: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八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导出部包括:第一风扇118,第一风扇118与非工作端116对应设置;其中,容纳腔的壁面上设有第一通风孔,第一通风孔与第一风扇118对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导出部包括第一风扇118,容纳腔的壁面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风扇118对应非工作端116设置,当第一风扇118开启后,第一风扇118将非工作端116产生的热量或者冷量由第一通孔导出容纳腔外部,以避免非工作端116对容纳腔的温度产生影响,进而避免对工作端114的制冷或制热产生影响,保证了除湿装置104的除湿性能,以及保证了食材储存的质量。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扇118与非工作端116对应设置,也即第一风扇118开启后能够将非工作端116产生的热量或冷量导出。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通孔的数量为多个,第一风扇118能够向第一通孔送风。多个第一通孔的设置,提高了第一风扇118的排风效率,保证了工作端114的可靠性,同时,基于降温部的工作性能,第一风扇118将非工作端116的热量导出,能够进一步促进工作端114降低温度,或者第一风扇118将非工作端116的冷量导出,能够进一步促进工作端114升高温度,也即第一风扇118的设置还能够提高工作端114的制冷量或制热量,加快除湿速度。
实施例十: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八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导出部包括:换热腔,换热腔设于非工作端116;水泵122,水泵122被配置为向换热腔内泵入换热介质。
在该实施例中,导出部包括换热腔和水泵122,水泵用于向换热腔内输送换热介质,这样,通过换热介质实现与非工作端116的换热,使得非工作端116的热量或冷量被排出。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导出部还包括:水箱120,水箱120用于盛装制冷介质,换热腔包括流道,流道的进口与水箱120连通,流道的出口与水泵122连通;水排124,水排124与水泵122和水箱120连通;第二风扇126,第二风扇126对应水排124设置;其中,容纳腔的壁面设有第二通风孔,第二通风孔与第二风扇126对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在水泵122开启时,水箱120内的换热液体在水泵122的作用下,被泵入流道内,与非工作端116进行换热,带走非工作端116的冷量或者热量,然后换热液体再通过流道的出口经水泵122流回水箱120中,进而实现对非工作端116的热量或冷量的导出。导出部还包括水排124和第二风扇126,第二风扇126对应水排124设置,通过第二风扇126和设置在容纳腔壁面上的第二通风孔,能够将水排124中的热量或冷量排出容纳腔,进而在换热液体再次经水箱120流入非工作端116后,保证了换热液体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水排124与水泵122、水箱120连通,沿换热液体的流动方向,水排124位于水泵122和水箱120之间,水流路径依次为水箱120、非工作端116、水排124、水箱120。水排124中也设有流道,在水泵122开启后,换热液体在水泵122的作用下被泵入非工作端116的流道内,换热液体与非工作端116换热后由出口和泵体流向水排124中,然后通过水排124中的流道与水排124换热,在第二风扇126的作用,水排124的冷量或者热量被排出容纳腔,而换热后的换热液体再次流回水箱120,通过循环流动进行与非工作端116的下一次换热,循环水路的设置方式提高了换热效率。
实施例十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容纳腔包括:储料腔1020和安装腔1022,储料腔1020被配置为盛装食材,第一温度检测件106和湿度检测件110设于储料腔1020内;除湿装置104设于安装腔1022,安装腔1022与储料腔1020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容纳腔包括储料腔1020和安装腔1022,储料腔1020内用于盛装食材,安装腔1022用于安装除湿装置104,也即将食材和除湿装置104设置在不同的腔体内,避免食材受到除湿装置104的影响,从而保证了食材储存的质量。同时,由于安装腔1022和储料腔1020相连通,因此在安装腔1022内开启除湿装置104进行除湿,也实现了对储料腔1020内空气的除湿,第一温度检测件106和湿度检测件110设置在储料腔1020内,用于检测储料腔1020内的温度和湿度,控制装置根据储料腔1020的湿度和温度控制除湿装置104工作,实现了对储料腔1020内湿度的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食材和除湿装置104分腔设置的方式下,开启除湿装置104的降温部后,由于工作端114位于安装腔1022内,因此工作端114对安装腔1022降温,从而使得安装腔1022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升高,进而达到露点后空气中的水蒸汽在工作端114凝露,降低了安装腔1022的湿度,而安装腔1022与储料腔1020连通,因此储料腔1020内的湿度也被降低。分腔设置的方式,避免了在降温过程中储料腔1020内发生冷凝现象,在降低储料腔1020内湿度的同时,还保证了食材储存的质量。
进一步地,储料腔1020侧壁的顶部设有通气孔1024,储料腔1020和安装腔1022通过通气孔1024连通。
实施例十二: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非工作端116与储料腔1020的外壁面相连接,且非工作端116与储料腔1020的外壁面之间设有隔热层132。
在该实施例中,降温部包括工作端114和非工作端116,非工作端116与储料腔1020的外壁面连接,在工作端114制冷,非工作端116制热时,避免了储料腔1020的壁面出现冷凝水,非工作端116和储料腔1020的外壁面之间设有隔热层132,避免非工作端116温度过高造成食材变干。
在具体应用中,在工作端114为制冷端,非工作端116为制热端的情况下,降温部开启后,工作端114制冷,非工作端116制热,在工作端114的温度达到安装腔1022内空气的露点温度后,安装腔1022内的水蒸汽在工作端114凝结成液态水,降低了安装腔1022及与安装腔1022连通的储料腔1020的湿度。与此同时,非工作端116制热,并且由于非工作端116与储料腔1020的外壁面连接,因此在非工作端116的作用下,储料腔1020的壁面温度升高,进而避免储料腔1020的壁面出现冷凝水,也即避免冷凝水流入食材中。另外,若储料腔1020的温度过高,则会使得谷物等食材过干或焦黄,因此设置隔热层132,降低热端对储料腔1020的热传导。也就是,将非工作端116设置在容纳腔的外壁面上并在两者之间设置隔热层132的方式,在除湿装置104通过降温部的工作端114除湿的同时,既能够通过热端避免储料腔1020的壁面出现冷凝水,又能够避免热端的温度过高使得食材过干或焦黄。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需要非工作端116对储料腔1020制热时,非工作端116与储料腔1020之间设置导热层,以提高导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储料装置100还包括:第二温度检测件108,与控制装置连接,设于储料腔1020的外壁面,控制装置根据第二温度检测件108调节降温部的功率。
在该实施例中,储料装置100还包括第二温度检测件108,第二温度检测件108设置在储料腔1020的外壁面上,用于检测储料腔1020的壁面的温度,控制装置根据第二温度检测件108检测到的温度值,调节降温部的功率,进而调节非工作端116的温度,以在工作端114为制冷端进行制冷的情况下,避免非工作端116过热造成的储料腔1020温度过高的情况,进而避免食材被高温烘干或者焦黄,保证了食材储存的质量。
实施例十三: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储料装置100还包括:集水箱128,设于安装腔1022内,集水箱128位于工作端114的底部。
在该实施例中,储料装置100还包括集水箱128,集水箱128设置在工作端114的底部,进一步地,集水箱128设置在降温部的工作端114的底部,控制装置开启降温部后,降温部的工作端114制冷,容纳腔内的水蒸汽在工作端114冷凝,从而冷凝水由工作端114滴落到集水箱128内,被集水箱128收集起来,避免直接滴落到储料箱102的底部,使得储料箱102被腐蚀,影响储料箱102的强度和使用寿命。
在具体应用中,集水箱128的底部设有出水管,出水管的出水端伸出储料箱102外,进而避免在储料箱102内的温度再次上升后被蒸发,增加容纳腔内的湿度。
实施例十四: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安装腔1022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通孔,通孔贯穿安装腔1022的壁面。
在该实施例中,安装腔1022的底部设置有通孔,在降温部的工作端114制冷的情况下,当工作端114的温度值达到当前温度下的水蒸汽的露点后,安装腔1022和储料腔1020内的水蒸汽在工作端114冷凝,形成冷凝水,进而在重力的作用下冷凝水滴落到安装腔1022的底部,由通孔流出储料箱102。这样,不仅能够将冷凝水排出储料箱102,降低储料箱102内的湿度,还不需要额外设置集水箱128,能够减少储料箱102内其他结构的占用的空间,进而增大了储料空间,且缩小了储料装置100的整体体积。
进一步的,通孔的数量为至少一个,沿重力方向,通孔设置在工作端114的下方,进而冷凝水直接滴落到通孔上或者滴落在通孔附近,直接由通孔流出。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储料装置100还包括:单向阀130,设于通孔内,单向阀130沿安装腔1022的内部至安装腔1022外部方向导通。
在该实施例中,储料装置100还包括单向阀130,单向阀130设置在通孔内,在降温部的工作端114制冷的情况下,当工作端114的温度值达到当前温度下的水蒸汽的露点后,安装腔1022和储料腔1020内的部分水蒸汽遇到温度较低的工作端114后在工作端114凝露,形成冷凝水,进而在重力的作用下冷凝水滴落到安装腔1022的底部,由单向阀130流出储料箱102。并且,由于单向阀130只能沿安装腔1022的内部至安装腔1022的外部方向导通,因此单向阀130的设置只能将冷凝水导出容纳腔,而外部的空气或水不能流入容纳腔,进而避免除湿装置104除湿后外部的空气再次流入容纳腔内影响湿度的调节。
具体地,储料装置100可用于储存米类或者其它谷物,用户可在控制面板上选择每次存放的食材种类。
实施例十五: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明,还提出了一种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
如图4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402:获取容纳腔的温度值和湿度值;
步骤404:根据容纳腔的温度值和湿度值控制除湿装置工作。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出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容纳腔内的温度值和湿度值,并根据温度值和湿度值,来控制除湿装置工作,降低容纳腔内的湿度,从而便于容纳腔内食材的保存,避免食材发霉、变质,保证了食材的存储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容纳腔的温度值为第一温度检测件的检测结果,湿度值为湿度检测件的检测结构。进一步地,不同的食材种类,具有不同的适宜储存的温度,也就是不同食材种类对应不同的初始温度值,当然,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也具有不同的初始温度值。
实施例十六:
如图5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502:获取容纳腔的温度值和湿度值;
步骤504:根据容纳腔的温度值确定与容纳腔的温度值对应的第一湿度阈值;
步骤506:判断湿度值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湿度阈值,若是,则进入步骤508,若否则返回步骤502;
步骤508:开启降温部,控制工作端制冷。
在该实施例中,除湿装置包括降温部,降温部包括工作端和非工作端,其中,工作端和非工作端中的一个为制冷端,另一个为制热端,冷端用于制冷,热端用于制热,其中,根据容纳腔的温度值和湿度值控制除湿装置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容纳腔的温度值确定与容纳腔的温度值对应的第一湿度阈值,当湿度值达到第一湿度阈值后,开启降温部,使得工作端制冷,进而空气中的水蒸汽在工作端冷凝形成冷凝水,使得容纳腔内气体的总的含水量降低,也即降低了容纳腔内空气的湿度。
可以理解的是,预先存储与容纳腔的温度值对应的第一湿度阈值,第一湿度阈值也即在容纳腔的当前温度值下,利于储存食材的湿度值的上限,也就是,第一湿度阈值,为容纳腔的当前温度值下不易储存食材的湿度值,该上限的设置,保证了食材处于适宜的湿度下储存,可依据实际情况、不同食材按需设定。进一步地,开启降温部时,默认通过工作端制冷。
实施例十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十七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步骤508之后,还包括:获取工作端的温度值;基于工作端的温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控制降温部在第一温度阈值下运行时长阈值后关闭降温部。
在该实施例中,工作端制冷后,容纳腔的温度降低,在开启降温部后,获取工作端的温度值,当工作端的温度值降低至第一温度阈值时,空气中的水蒸汽在工作端开始冷凝,变成冷凝水,控制降温部在该第一温度阈值下运行时长阈值,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汽在工作端充分冷凝,降低容纳腔内空气的湿度。其中,在降温部开启时长阈值后,控制降温部关闭,也即停止对容纳腔制冷,因此,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容纳腔内的温度逐渐升高,并进一步恢复到初始温度(也即与第一湿度阈值对应的容纳腔的温度值),这样,容纳腔内的相对湿度会比未除湿之前的初始湿度低,也即,本申请通过控制降温部在第一温度阈值下制冷时长阈值后关闭降温部,以使容纳腔恢复至初始温度的方案,在保证容纳腔储存温度的条件下,降低了食材储存空间内的相对湿度,进而更利于食材存储,避免食材发霉变质,保证了食材储存的质量。
在其余条件(气压、水蒸汽总量等)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小。当相对湿度达到100%RH时会开始凝露,绝对湿度逐渐减小(气体中总的含水量降低)。因此,将温度降低,并收集排除冷凝水,再恢复初始温度后,相对湿度会比初始的相对湿度低,从而更利于食材的储存。
需要说明的是,工作端的温度值,可以通过在工作端设置温度传感器获取,也可以通过获取非工作端的温度值和降温部所在热电单元的开路电压计算得到。
实施例十八: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十七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步骤508之后,还包括:获取工作端的温度值;基于工作端的温度值达到第一温度阈值;控制降温部在第一温度阈值下运行时长阈值后切换降温部的冷端和热端,控制工作端制热。
在该实施例中,控制装置能够切换降温部的通电方向,进而使工作端在冷端和热端之间切换,获取工作端的温度值后,当工作端的温度值达到第一温度阈值时,空气中的水蒸汽在工作端开始冷凝,变成冷凝水,控制降温部在该第一温度阈值下运行时长阈值,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汽在工作端充分冷凝,降低容纳腔内空气的湿度。其中,降温部在第一温度阈值下运行时长阈值后,切换降温部的冷端和热端,使得工作端作为热端而制热,从而容纳腔内的温度会逐渐升高,这样,在制冷并排除冷凝水后,再升高容纳腔内的温度,使得容纳腔内的相对湿度会减小,也即进一步减小了容纳腔内的湿度值,且能够避免食材在较低的温度下储存,保证了食材储存的质量。
进一步地:储料装置还包括导出部,导出部与非工作端连接,步骤506之后,还包括:开启导出部;控制工作端制热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基于容纳腔的温度值达到第二温度阈值,关闭降温部和导出部;第二温度阈值大于第一温度阈值。
在该实施例中,储料装置包括导出部,导出部用于将非工作端产生的冷量或热量导出容纳腔,避免对工作端的除湿过程产生影响。在开启降温部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开启导出部,也即开启降温部后,工作端作为冷端进行制冷,非工作端作为热端进行制热,而在开启降温部后开启导出部,使得非工作端产生的热量被导出部及时导出容纳腔,避免对工作端的制冷工作产生影响,保证了除湿效果。在控制工作端制热的步骤之后,当容纳腔的温度值达到第二温度阈值时,关闭降温部和导出部,不再对容纳腔加热,避免容纳腔内的温度过高使得食材过干。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温度阈值按需设置,在具体应用中,第二温度阈值为与第一湿度阈值对应的温度值,也即容纳腔内的初始温度,也就是,通过切换冷端和热端,使得除湿后容纳腔内的温度再次回到初始温度,进而降低了容纳腔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当然,第二温度阈值也可设置为其他数值。
进一步地,在降温部的工作端制冷后停止运行的情况下,还包括:关闭导出部。
在具体应用中,当导出部包括第一风扇的情况下,开启导出部的步骤具体为:开启第一风扇,关闭导出部的步骤具体为:关闭第一风扇。
在另一具体应用中,当导出部包括水箱、水泵、水排和第二风扇时,开启导出部的步骤具体为:开启水泵和第二风扇。相应地,关闭导出部的步骤具体为:关闭水泵和第二风扇。
实施例十九: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基于湿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二湿度阈值,返回至获取容纳腔的温度值和湿度值的步骤;基于湿度值大于第二湿度阈值,返回至控制工作端制冷的步骤;其中,第二湿度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湿度阈值。
在该实施例中,在通过降温部降低容纳腔内的湿度后,判断调整后的湿度值是否达到第二湿度阈值,若达到了第二湿度阈值则说明湿度调整完成,继续重复上述控制方法的步骤,直至湿度值再次达到第一湿度值时,再次通过降温部调整容纳腔的湿度,若湿度值未达到第二湿度阈值,则再次控制降温部开启,工作端制冷,直至湿度值达到第二湿度阈值。也即,本申请提出的实施例,在降温部调节完容纳腔内的湿度后,再次复核容纳腔内的湿度值情况,以确保调节后的湿度值适宜储存食材。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湿度阈值为适宜储存食材的湿度值,可按照不同的食材种类进行设定。
进一步地,当接收到停止运行的指令后,除湿装置关闭。
实施例二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200,包括:锅体202;和如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出的储料装置100;进料管204,进料管204与容纳腔和锅体202连通;驱动部206,驱动部206驱动容纳腔内的食材通过进料管204进入锅体202。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出的烹饪器具200,包括锅体202和储料装置100,储料装置100设置在锅体202的一侧,也即将储料装置100集成在烹饪器具200内,使得烹饪器具200同时具有储存食材和烹饪食材的功能,提升了烹饪器具200功能的多样性。
其中,烹饪器具200还包括进料管204和驱动部206,进料管204与容纳腔和锅体202连通,在驱动部206的驱动下,容纳腔内的食材能够沿进料管204添加进锅体202内,实现自动进米功能,提高了烹饪器具200的自动化程度。
在具体应用中,进料管204与储料腔1020和锅体202连通,进料管204的进料端设置在储料腔1020的底部,驱动部206包括鼓风机,鼓风机设置在烹饪器具200的盖体内,在鼓风机的驱动下,食材由储料腔1020流入进料管204中,进而进入锅体202中。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200还包括放米模块,放米模块设于进料管204的出料端,出料管通过放米模块向锅体202内放米。
进一步地,锅体202包括第一锅体2020和第二锅体2022,第一锅体2020设置在第二锅体2022内,进料管204与第一锅体2020连通。
具体地,烹饪器具200指电饭煲、豆浆机、破壁机等可以设置储料装置100一类的器具。
实施例二十一: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任一项提出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因包括如上述第二方面任一实施例提出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因此具有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
实施例二十二:
如图6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602:获取容纳腔的第一温度值和湿度值;
步骤604:根据第一温度值确定与第一温度值对应的第一湿度阈值;
步骤606:判断湿度值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湿度阈值,若是,则进入步骤608,若否,则返回步骤602;
步骤608:降温部开启;
步骤610:降温部的工作端降至第一温度阈值后工作端开始凝露,保持第一温度阈值运行时长阈值;
步骤612:降温部停止工作;
步骤614:容纳腔的温度恢复第一温度值;
步骤616:判断湿度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湿度阈值,若是,则返回步骤602,若否则返回步骤608。
在该实施例中,接通电源后第一温度检测件和湿度检测件开始工作,根据程序预设,判断在当前温度也即第一温度值下,湿度值是否达到需要除湿的第一湿度阈值,若达到了第一湿度阈值,则控制降温部工作,当降温部的工作端温度降至第一温度阈值后,工作端开始凝露,在该温度下控制工作端继续制冷时长阈值后停止工作,使得容纳腔内空气中的水蒸汽充分冷凝,降低了容纳腔的湿度,此时,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容纳腔内的温度自然回温至初始温度,也即第一温度值,此时复检容纳腔内的湿度值是否达到了适宜储存的第二湿度阈值,若达到则进行下一轮除湿准备,若未达到则继续控制降温部降温。这样,不仅能够通过降温来降低容纳腔内的湿度,还能够使容纳腔内的温度恢复到初始状态,进而降低容纳腔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使得容纳腔内的湿度条件更适宜储存。
进一步地,可在接收停止指令后,停止上述程序的运行。
实施例二十三:
如图7所示,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702:获取容纳腔的第一温度值和湿度值;
步骤704:根据第一温度值确定与第一温度值对应的第一湿度阈值;
步骤706:判断湿度值是大于或等于到第一湿度阈值,若是,则进入步骤708,若否,则返回步骤702;
步骤708:开启降温部和导出部,控制工作端制冷;
步骤710:降温部降至第一温度阈值后工作端开始凝露,保持第一温度阈值运行时长阈值;
步骤712:切换降温部的制冷端和制热端,控制工作端制热;
步骤714:容纳腔的温度恢复第一温度值,关闭降温部和导出部;
步骤716:判断湿度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第二湿度阈值,若是,则返回步骤702,若否则返回步骤708。
在该实施例中,接通电源后第一温度检测件和湿度检测件开始工作,根据程序预设,判断在当前温度也即第一温度值下,湿度值是否达到需要除湿的第一湿度阈值,若达到了第一湿度阈值,则控制除湿装置工作,开启降温部和导出部,当除湿装置的工作端温度降至第一温度阈值后,工作端开始凝露,在该温度下控制工作端继续制冷时长阈值后切换电流方向,使得工作端制热,进而使得容纳腔内的温度自然回温至初始温度,也即第一温度值,此时复检容纳腔内的湿度值是否达到了适宜储存的第二湿度阈值,若达到则进行下一轮除湿准备,若未达到则继续控制除湿装置降温。这样,不仅能够通过降温来降低容纳腔内的湿度,还能够使容纳腔内的温度恢复到初始状态,进而降低容纳腔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使得容纳腔内的湿度条件更适宜储存。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料箱,所述储料箱包括容纳腔;
除湿装置,设于所述容纳腔;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除湿装置连接,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获取所述容纳腔内的湿度和温度,并根据所述湿度和所述温度控制所述除湿装置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温度检测件,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湿度检测件,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装置包括:
降温部,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降温部被配置为对所述容纳腔降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降温部包括工作端和非工作端,所述工作端和所述非工作端中的一个为制热端,另一个为制冷端;
所述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工作端为所述制冷端,或所述控制装置还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工作端在所述制冷端和所述制热端之间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部包括:
制冷片;或
压缩机制冷系统,所述压缩机制冷系统包括:
压缩机;
第一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为所述工作端;
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串联以构成换热流路,所述第二换热器为所述非工作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装置还包括:
导出部,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导出部与所述非工作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出部包括:
第一风扇,所述第一风扇与所述非工作端对应设置;
其中,所述容纳腔的壁面上设有第一通风孔,所述第一通风孔与所述第一风扇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出部包括:
换热腔,所述换热腔设于所述非工作端;
水泵,所述水泵被配置为向所述换热腔内泵入换热介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出部还包括:
水箱,所述水箱用于盛装所述制冷介质,所述换热腔包括流道,所述流道的进口与所述水箱连通,所述流道的出口与所述水泵连通;
水排,所述水排与所述水泵和所述水箱连通;
第二风扇,所述第二风扇对应所述水排设置;
其中,所述容纳腔的壁面设有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二通风孔与所述第二风扇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包括:
储料腔,被配置为盛装食材,所述第一温度检测件和所述湿度检测件设于所述储料腔内;
安装腔,所述除湿装置设于所述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与所述储料腔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工作端与所述储料腔的外壁面相连接,且所述非工作端与所述储料腔的外壁面之间设有隔热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温度检测件,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设于所述储料腔的外壁面,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二温度检测件调节所述降温部的功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集水箱,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集水箱位于所述工作端的底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腔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安装腔的壁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单向阀,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单向阀沿所述安装腔的内部至所述安装腔外部方向导通。
16.一种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容纳腔的温度值和湿度值;
根据所述容纳腔的温度值和所述湿度值控制所述除湿装置工作。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除湿装置包括降温部,所述降温部包括工作端和非工作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容纳腔的温度值和所述湿度值控制所述除湿装置工作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容纳腔的温度值确定与所述容纳腔的温度值对应的第一湿度阈值;
基于所述湿度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湿度阈值,开启所述降温部,控制所述工作端制冷。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启所述降温部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工作端的温度值;
基于所述工作端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
控制所述降温部在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下运行时长阈值后关闭所述降温部,或控制所述降温部在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下运行时长阈值后切换所述降温部的制冷端和制热端,控制所述工作端制热。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储料装置还包括导出部,所述导出部与所述非工作端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启所述降温部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开启所述导出部;
所述控制所述工作端制热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基于所述容纳腔的温度值大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关闭所述降温部和所述导出部;
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于所述湿度值小于或等于第二湿度阈值,返回至所述获取所述容纳腔内的温度值和湿度值的步骤;
基于所述湿度值大于所述第二湿度阈值,返回至所述控制所述工作端制冷的步骤;
其中,所述第二湿度阈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湿度阈值。
2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和
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储料装置;
进料管,所述进料管与所述容纳腔和所述锅体连通;
驱动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容纳腔内的食材通过所述进料管进入所述锅体。
2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储料装置的控制方法。
CN202011063210.7A 2020-09-30 2020-09-30 储料装置、控制方法、烹饪器具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3051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3210.7A CN114305118A (zh) 2020-09-30 2020-09-30 储料装置、控制方法、烹饪器具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63210.7A CN114305118A (zh) 2020-09-30 2020-09-30 储料装置、控制方法、烹饪器具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05118A true CN114305118A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31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63210.7A Pending CN114305118A (zh) 2020-09-30 2020-09-30 储料装置、控制方法、烹饪器具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05118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40185A (ja) * 2010-08-19 2012-03-01 Takazono Technology Inc 蒸気滅菌器および蒸気滅菌器の制御方法
CN203987762U (zh) * 2014-06-23 2014-12-10 海南瑞尔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控湿防霉米桶
CN204722918U (zh) * 2015-06-26 2015-10-28 杨健 一种恒温智能储米箱
CN110613304A (zh) * 2018-06-19 2019-12-2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烹饪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11603034A (zh) * 2020-04-21 2020-09-01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设备湿度控制方法及烹饪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40185A (ja) * 2010-08-19 2012-03-01 Takazono Technology Inc 蒸気滅菌器および蒸気滅菌器の制御方法
CN203987762U (zh) * 2014-06-23 2014-12-10 海南瑞尔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控湿防霉米桶
CN204722918U (zh) * 2015-06-26 2015-10-28 杨健 一种恒温智能储米箱
CN110613304A (zh) * 2018-06-19 2019-12-2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设备、烹饪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N111603034A (zh) * 2020-04-21 2020-09-01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设备湿度控制方法及烹饪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42841B (zh) 冰箱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US4471537A (en) Dryer apparatus having an improved air circulation
US20060291828A1 (en) Vapor production device and cooker with the same
CN110081648B (zh) 一种温度、湿度均可调节的制冷制热设备
AU636497B2 (en) Refrigerator with a frozen food compartment
CN110513957B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KR20070032143A (ko) 냉장고 야채실의 습도유지 시스템
CN114305118A (zh) 储料装置、控制方法、烹饪器具和存储介质
KR101082453B1 (ko) 건조, 온장, 냉장의 3기능 농수산물 건조기
JP2011052907A (ja) 冷蔵庫
CN217686055U (zh) 冰箱
CN105806076A (zh) 一种低温烘干机
US20230184484A1 (en) Domestic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for ventilating a refrigerator compartment container
JPH10306974A (ja) 加湿冷蔵庫
CN210128540U (zh) 一种温度、湿度均可调节的制冷制热设备
EP2157384B1 (en) Refrigerator
CN110720829A (zh) 一种新型循环式蒸包机
CN217718768U (zh) 一种设保鲜加热箱的制熟食品的食品售卖机
CN220931453U (zh) 冷藏设备
CN219889883U (zh) 一种冰箱
KR100302859B1 (ko) 김치냉장고
JP2004097068A (ja) 冷凍生地を用いたパンの調理装置
CN219693672U (zh) 一种冰箱及其解冻装置
WO2022257427A1 (zh) 用于冰箱的熟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冰箱
CN218936768U (zh) 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