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01098A - 一种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01098A CN114301098A CN202210004057.3A CN202210004057A CN114301098A CN 114301098 A CN114301098 A CN 114301098A CN 202210004057 A CN202210004057 A CN 202210004057A CN 114301098 A CN114301098 A CN 1143010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rrent
- voltage
- axis
- component
- ph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844 transfo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328842 Dictyostelium discoideum cof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328843 Dictyostelium discoideum cofB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446296 Mycobacterium bovis (strain ATCC BAA-935 / AF2122/97) fbi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119807 Mycolicibacterium smegmatis (strain ATCC 700084 / mc(2)155) fbiB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30174 cofC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94487 cofD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35938 cofE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40—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及系统,在不增加额外限流电抗器的基础上,采用虚拟阻抗补偿技术,有效抑制了因外部线路阻抗不同、逆变器软、硬件差异等原因引起的谐波环流。所述控制方法采用二阶广义积分器获取输出电压的相位角及以所述相位角为基础下的同步旋转坐标下的输出电压直流分量,与传统利用三相电压传感器进行park变换获得相角度的方法相比获得相角度和电压直流分量更为精确。本发明将功率下垂控制和虚拟阻抗补偿控制方法,引入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且电流内环控制采用PI+PR联合控制策略,提高了辅助逆变器的的动态响应速度,同时提高输出电压的稳定精度,改善输出波形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有轨电车辅助逆变器作为现代有轨电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有轨电车车辆常配置两台辅助逆变器,辅助逆变器采用无互联线的并联控制方式,其等效电路图如图1所示,通过图2所示的三相电压传感器采集的电压Ua,Ub,Uc和三相电流传感器采集的电流Ia,Ib,Ic计算出本单元输出功率,采用功率下垂算法实现逆变器输出功率均分。在无互联线并联工作状态下,辅助逆变器依靠并联逆变器之间谐波环流IAB进行输出功率的动态调整。参考图1谐波环流IAB与负载Z0及其电流I#A,I#B无关,而受辅助逆变器输出电压U#A,U#B的幅值、相位和外部线路阻抗Z1,Z2等诸多因素影响。
受限于车辆安装尺寸,有轨电车辅助逆变器内部组成器件结构紧凑且功率密度大。目前有轨电车辅助逆变器大多采用高频隔离拓扑,如图2所示。相比于工频变压器隔离拓扑,采用高频变压器隔离在功率密度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工频隔离辅助逆变器在并联工况下产生的谐波环流经过工频变压器隔离,不易对前级直流供电端造成影响,而高频隔离辅助逆变器在并联工况下产生的谐波环流未经变压器隔离,会对中间DC/DC环节造成冲击,即图2中的支撑电容器C1,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过大的谐波环流,会增加三相输出电容C2温升,降低电容使用寿命。而且输出端配置的三相电压采集装置体积大、成本高,不仅影响逆变器内部结构布局,而且增加了整机成本。
由于辅助逆变器在不同列车上的安装位置不同,外部线路阻抗是影响逆变器谐波环流最不可控因素。通常线路阻抗的大小与谐波环流呈负相关关系,即线路阻抗越大,并联逆变器之间的谐波环流越小。有轨电车车长一般在30m左右,两台辅助逆变器间距一般在10m左右,外部线路阻抗很小,其谐波环流较地铁辅助逆变器偏大。通常在输出端串联限流电抗器,用于抑制谐波环流。但是限流电抗器不仅增加了变流器的体积和重量,而且会引起额外的发热损耗,降低了辅助逆变器的功率密度,不利于辅助逆变器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辅助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控制的环流抑制效果差、控制复杂及成本高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采集辅助逆变器的输出电压Ub、Uc,并将其输入数字控制器得到两相静止坐标下的β分量Uβ,将所述Uβ输入二阶广义积分器得到α分量Uα,Uα、Uβ经过锁相环确定相位角θ,得到d-q坐标下输出电压直流分量Ud、Uq;
步骤S2:采集辅助逆变器的三相电流Ia、Ib、Ic进行abc/dq变换以得到D轴直流电流分量Id和Q轴直流电流分量Iq,根据所述Id、Iq计算以相位角θ为基础的同步旋转坐标下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Iod、Ioq;
步骤S3:根据电压直流分量Ud、Uq以及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Iod、Ioq计算辅助逆变器输出的有功功率Po、无功功率Qo,并将其经过下垂控制得到功率下垂标定后的电压基准值Uref和频率f0;
步骤S4:设置补偿虚拟阻抗Zc,结合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Iod、Ioq计算得出虚拟阻抗Zc在以相位角θ为基础的同步旋转坐标下的D轴电压补偿量UDV、Q轴电压补偿量UQV;
步骤S5:所述D轴电压补偿量UDV,Q轴电压补偿量UQV,D轴直流电流分量Id,Q轴直流电流分量Iq,输出电压直流分量Ud、Uq以及功率下垂标定后的电压基准值Uref和频率f0组成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通过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输出电压控制信号,再经由SPWM调制得到所述辅助逆变器的驱动脉冲。
本技术方案在不增加额外限流电抗器的基础上,采用虚拟阻抗补偿技术,用于抑制因外部线路阻抗不同、变流器软、硬件差异等原因引起的谐波环流,该方法不仅对谐波环流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同时降低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成本,更利于工程化推广。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4中的D轴电压补偿量UDV、Q轴电压补偿量UQV经过滤波器进行数字滤波处理,其处理形式由并联工况下辅助逆变器的线路阻抗特性决定。
本技术方案通过对D轴电压补偿量UDV、Q轴电压补偿量UQV经过滤波器进行数字滤波处理,且根据线路阻抗特性的不同,对电压补偿量采用不同形式的输出滤波处理,提高补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1中Uβ、Uα由下式得到:
所述锁相环由PI控制器和积分器构成,所述输出电压直流分量Ud、Uq由下式得到;
其中,k0为环路带宽增益,ω0为二阶广义积分器的谐振角频率,s为拉普拉斯算子。
本技术方案采用二阶广义积分器获取输出电压的旋转角度即相位角θ以及以该旋转角度基础上的同步旋转坐标下的输出电压直流分量,相比传统的利用三相电压传感器进行park变换获得锁相角度的方法,该方法不受零序电压分量的影响,获得锁相角度和DQ轴输出电压直流分量更为精确,同时硬件上只需要两组电压采集装置,降低产品设计成本。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中同步旋转坐标系下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Iod、Ioq由下式得到:
其中,C为输出滤波电容C2的容值,ω=2πf,f为额定输出频率。
本技术方案仅利用逆变器PU侧三相电流采集模块,经过数学变换,获取相位角θ为基础的同步旋转坐标下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便于后续获得负载端的输出功率。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中有功功率Po、无功功率Qo由下式计算可得:
有功功率Po、无功功率Qo的下垂控制方式如下:
其中,Uset为辅助逆变器设定输出电压,fset为辅助逆变器设定输出频率,m、n、mk、nk均为下垂调节系数,ΔP0和ΔQ0分别为有功功率Po和无功功率Qo的微分数值。
本技术方案利用输出的有功功率Po下垂标定频率,无功功率Qo下垂标定幅值,从而实现无互联线辅助逆变器输出功率均分。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虚拟阻抗Zc由公式Zc=Rc+Xc表示,所述步骤S4中D轴电压补偿量UDV、Q轴电压补偿量UQV由下式计算得出:
其中,Rc为虚拟电阻值,Xc为虚拟电抗值,Xc=sLc,Lc为虚拟电感值,s为拉普拉斯算子,ω=2πf,f为额定输出频率。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含D轴和Q轴两个控制维度,电压外环控制器的输入为D轴电压补偿量UDV、Q轴电压补偿量UQV以及功率下垂标定后的电压基准值Uref,所述Uref和0分别与UDV和UQV相减后经过PI控制器输出D轴电流参考值以及Q轴电流参考值;电流内环控制器的输入为D轴电流参考值、Q轴电流参考值以及D轴直流电流分量Id、Q轴直流电流分量Iq,所述D轴电流参考值和Q轴电流参考值分别与Id和Iq相减经PI和PR控制器得到D轴电压调制波、Q轴电压调制波,并将其作为旋转坐标系θ0=ω0t下的D轴直流电压分量和Q轴直流电压分量,经dq/abc变换和SVPWM调制,输出辅助逆变器的驱动脉冲。
本技术方案将功率下垂控制和虚拟阻抗补偿控制方法,引入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针对传统电流内环控制器PI控制器对零序分量在旋转坐标变换中产生的基频交流分量跟踪性能差的缺点,本技术方案采用PI+PR联合控制策略,利用PI控制器对系统工频分量变换而来的直流分量进行条件,利用PR控制器对系统直流分量变换而来的交流分量进行调节,以抑制直流分量,从而提高辅助逆变器的动态响应速度,进而提高输出电压的稳定精度,改善输出波形质量。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D轴直流电压分量与Q轴直流电压分量,经dq/abc变换得到三相调制波ua,ub,uc,通过三相电流采集模块采集三相电流Ia,Ib,Ic进行电流极性判断,并引入动态死区补偿。
本技术方案驱动脉冲产生环节根据辅助逆变器的功率模块电流极性采用动态死区补偿策略,有效地削弱了死区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后通过传统的七段式SVPWM,得到辅助逆变器的驱动脉冲,调节输出电压频率、相位、幅值,以此降低高频隔离辅助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工况下的谐波环流。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动态死区补偿包括以下步骤:
若三相电流中任一相电流大于0,则保持该相桥臂上管Q1的驱动信号S1不变,下管Q2提前死区时间td截止并延迟td导通;
若三相电流中任一相电流小于0,则保持该相桥臂下管Q2的驱动信号S2不变,上管Q1延迟死区时间td导通并提前td截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实现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的系统,包括辅助逆变器和控制系统,所述辅助逆变器包括逆变器PU模块和LC滤波模块,所述控制系统包括采样单元和控制单元;
所述采样单元包括:
三相电流采集模块,与逆变器PU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采集三相电流Ia,Ib,Ic;
两相电压采集模块,与LC滤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采集两相输出电压Ub、Uc;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输出电压直流分量生成模块,获取两相电压采集模块的数据,计算生成输出电压直流分量Ud、Uq;
abc/dq转换模块,获取三相采集模块的数据,进行同步旋转坐标下的分解,生成D、Q轴直流电流分量;
C/ω模块,获取所述abc/dq转换模块生成D、Q轴直流电流分量,计算生成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
虚拟阻抗添加模块,获取所述C/ω模块输出的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计算添加的虚拟阻抗在同步旋转坐标下的D、Q轴电压补偿量;
下垂控制模块,获取输出电压直流分量、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进行功率计算以及下垂控制,生成功率下垂标定后的电压基准值Uref和频率f0;
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获取所述下垂控制模块输出的Uref、虚拟阻抗添加模块输出的电压补偿量、输出电压直流分量生成模块输出电压直流分量以及D、Q轴直流电流分量进行PID控制;
SVPWM调制模块,获取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的输出数据,进行SVPWM调制,获得辅助逆变器的驱动脉冲并输出至逆变器PU模块。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系统结构简单、紧凑,输出电压直流分量生成模块仅需要获取两相输出电压即可获得三相输出电压旋转相位角和d-q坐标下输出电压直流分量,适用于电压不平衡和网压畸变等恶略工况,同时优化了系统空间和降低了设计成本,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使辅助逆变器具有简洁、高效的运行特点。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两台并联辅助逆变器等效电路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辅助逆变器主电路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输出电压直流分量Ud、Uq计算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Iod,Ioq计算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下垂控制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电压补偿量UDV、UQV计算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控制方法的控制原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死区补偿策略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未采用虚拟阻抗补偿算法的空载谐波环流波形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未采用虚拟阻抗补偿算法的带载输出电压波形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采用虚拟阻抗补偿算法的空载谐波环流波形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采用虚拟阻抗补偿算法的带载输出电压波形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虽然附图中公开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以任何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第三”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
参考图1,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采集辅助逆变器的输出电压Ub、Uc,并将其输入数字控制器得到两相静止坐标下的β分量Uβ,将所述Uβ输入二阶广义积分器得到α分量Uα,Uα、Uβ经过锁相环确定相位角θ,得到d-q坐标下输出电压直流分量Ud、Uq;
步骤S2:采集辅助逆变器的三相电流Ia、Ib、Ic进行abc/dq变换以得到D轴直流电流分量Id和Q轴直流电流分量Iq,根据所述Id、Iq计算以相位角θ为基础的同步旋转坐标下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Iod、Ioq;
步骤S3:根据电压直流分量Ud、Uq以及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Iod、Ioq计算辅助逆变器输出的有功功率Po、无功功率Qo,并将其经过下垂控制得到功率下垂标定后的电压基准值Uref和频率f0;
步骤S4:设置补偿虚拟阻抗Zc,结合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Iod、Ioq计算得出虚拟阻抗Zc在以相位角θ为基础的同步旋转坐标下的D轴电压补偿量UDV、Q轴电压补偿量UQV;
步骤S5:所述D轴电压补偿量UDV,Q轴电压补偿量UQV,D轴直流电流分量Id,Q轴直流电流分量Iq,输出电压直流分量Ud、Uq以及功率下垂标定后的电压基准值Uref和频率f0组成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通过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输出电压控制信号,再经由SPWM调制得到所述辅助逆变器的驱动脉冲。
本实施例在不增加额外限流电抗器的基础上,采用虚拟阻抗补偿技术,用于抑制因外部线路阻抗不同、变流器软、硬件差异等原因引起的谐波环流,该方法不仅对谐波环流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同时降低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成本,更利于工程化推广。
进一步的,参考图4,步骤S1中Uβ、Uα由下式得到:
其中,锁相环由PI控制器和积分器构成,输出电压直流分量Ud、Uq由下式得到;
其中,k0为环路带宽增益,ω0为二阶广义积分器的谐振角频率,s为拉普拉斯算子。
具体地说,该数学变换可由图4所示的数字控制器直接执行。继续参考图4,二阶广义积分器包括第一比例环节、减法电路、第一谐振环节,第一积分环节、第二谐振环节,第二积分环节、负反馈回路。第一比例环节的的输入端为Uβ,第一谐振环节,第一积分环节、第二谐振环节,第二积分环节、依次串联,减法电路连接在第一比例环节的输出端与第二积分环节的输出端,负反馈回路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比例环节的输入端,其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积分环节和第二谐振环节之间。因此,Uα由下式可得,
该式中,k0为环路带宽增益,一般取值范围为0.8~1,ω0为二阶广义积分器的谐振角频率,其为辅助逆变器输出电压额定角频率取值为100π,s为拉普拉斯算子。将上述连续状态传递函数采用双线性变换进行离散化处理。其中,该式中Ts为数字控制器采样周期,z为离散z变换算子,离散化处理后得到如下关系式:
定义cofD=Ts 2+2k0ω0Ts+4ω,cofE=2Ts-8ω0,cofF=(Ts 2-2k0ω0Ts+4ω0),则进一步变为Uα=(cofA×Uβ+cofB×Uk1+cofC×Uk2-cofE×Yk1-cofF×Yk2)cofD,其中,Yk2=Yk1,Yk1=Uα,Uk2=Uk1,Uk1=Uβ,经过锁相环确定相位角θ,得到d-q坐标下输出电压直流分量Ud、Uq。继续参考图4,锁相环由PI控制器和积分器构成,因此求解得到输出电压直流分量Ud、Uq。
本实施例采用二阶广义积分器获取输出电压的旋转角度即相位角θ以及以该旋转角度基础上的同步旋转坐标下的输出电压直流分量,相比传统的利用三相电压传感器进行park变换获得锁相角度的方法,该方法不受零序电压分量的影响,获得锁相角度和DQ轴输出电压直流分量更为精确,同时硬件上只需要两组电压采集装置,降低产品设计成本。
进一步的,参考图5,步骤S2中同步旋转坐标系θ=ωt下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Iod、Ioq由下式得到:
其中,C为图3所示的输出滤波电容C2的容值,ω=2πf,f为额定输出频率。
参考图2,本实施例通过采集逆变器PU模块侧的三相电流Ia,Ib,Ic,并进行abc/dq变换为D轴直流电流分量Id和Q轴直流电流分量Iq,进而结合输出电压直流分量Ud、Uq获取相位角θ为基础的同步旋转坐标下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便于后续获得负载端的输出功率。
进一步的,利用步骤1和步骤2的Ud,Uq,Iod,Ioq计算辅助逆变器输出功率,包括有功功率Po、无功功率Qo,且其由下式计算可得:
本实施例通过功率的下垂控制实现无互联线辅助逆变器输出功率均分。具体的,利用输出的有功功率Po下垂标定频率,无功功率Qo下垂标定幅值,参考图6,其下垂控制方式如下:
其中,Uset为辅助逆变器设定输出电压,fset为辅助逆变器设定输出频率,m、n、mk、nk均为下垂调节系数,ΔP0和ΔQ0分别为有功功率Po和无功功率Qo的微分数值。
本实施例提供控制方法还包括虚拟阻抗补偿控制,设置补偿虚拟阻抗Zc=Rc+Xc表示,其中,Rc为虚拟电阻值,且Rc可取2~5倍的Rl,Rl为图1所示辅助逆变器连接线线路Z1中的等效阻抗;Xc为虚拟电抗值,且Xc=sLc,Lc为虚拟电感值可取8~10倍的Ll,Ll为辅助逆变器连接线线路Z1中的等效电感,s为拉普拉斯算子。参考图7,D轴电压补偿量UDV、Q轴电压补偿量UQV由下式计算得出: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电压补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实施例对上式求得的UDV、UQV进行数字滤波处理,其处理形式由并联工况下辅助逆变器的线路阻抗特性决定,参考图7对其进行具体说明:
a.如果线路阻抗的虚拟电阻值Rc大于其虚拟电抗值Xc,即Rc>kXc(k>10),需要采用低通滤波器LPF滤除UDV和UQV中的高频分量,使补偿回路呈现低电阻特性,滤波频率一般设定为50Hz。
b.如果线路阻抗的虚拟电抗值Xc大于其虚拟电阻值Rc,即Xc>kRc(k>10),需要采用高通滤波器HPF滤除UDV和UQV中的低频分量,使补偿回路呈现高感抗特性,滤波频率一般设定为逆变器载波频率。
c.除上述两种工况外,如果线路阻抗的虚拟电阻值Rc与其虚拟电抗值Xc大小相当,可以采用带通滤波器BPF,同时保留虚拟阻抗的阻性补偿信息和感性补偿信息,滤除低频和高频的干扰信号,下限截止频率一般设定在50Hz,上限截止频率一般设定为辅助逆变器载波频率。
d.上述的线路阻抗特性,可通过测试仪实地标定。根据实测结果,选择合理的滤波方式,得到最终补偿电压UDZ和UQZ。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将功率下垂控制和虚拟阻抗补偿控制,引入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中。具体地说,参考图8,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含D轴和Q轴两个控制维度,电压外环控制器的输入为D轴电压补偿量UDV、Q轴电压补偿量UQV以及功率下垂标定后的电压基准值Uref,Uref和0分别与UDV和UQV相减后经过PI控制器输出D轴电流参考值以及Q轴电流参考值;电流内环控制器的输入为D轴电流参考值、Q轴电流参考值以及D轴直流电流分量Id、Q轴直流电流分量Iq,D轴电流参考值和Q轴电流参考值分别与Id和Iq相减经PI和PR控制器得到D轴电压调制波、Q轴电压调制波,并将其作为旋转坐标系θ0=ω0t下的D轴直流电压分量和Q轴直流电压分量,经dq/abc变换和SVPWM调制,输出辅助逆变器的驱动脉冲。本实施例中,θ0=ω0t中,ω0=2πf0,f0为下垂标定后的频率。
具体地说,参考图8,Uref与UDZ相减作为D轴电压外环控制器的设定值,与Ud共同作用于D轴电压外环控制器,该D轴电压外环控制器的输出结果与Id共同作用于D轴电流内环控制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不平衡负载的存在,三相电流处于非对称状态即Ia+Ib+Ic≠0,三相电流含有的正序、负序及零序分量经过abc-dq变换分别转换成直流分量、-2ωt旋转的交流分量及ωt旋转的交流分量,在具体应用时负序分量含量较低,可以忽略不计,仅考虑零序分量即可。传统的PID控制器无法实现对交流信号的无静差跟踪。如图8所示,本发明的电流内环控制器采用比例谐振PR控制器与PI控制器联合控制策略,其中,PI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式中Kp和Ki分别为比例和积分系数;PR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为其中Kr为比例谐振系数,ωc为谐振点角频率,ω1用于拓展谐振控制器的谐振峰宽度,增加控制器对信号频率偏移的适应能力。其数字化实现方法为将传递函数G2(s)采用双线性变换进行离散化处理,将带入G2(s)得到z域下的传递函数:
yk=(a1uk-a2·uk-2-b2·yk-1-b3·yk-2)/b1,其中,uk为PR控制器的输入,yk为PR控制器的输出,其他各变量关系为uk-2=uk-1,uk-1=uk,yk-2=yk-1,yk-1=yk。
继续参考图8,将0与UQZ相减作为Q轴电压外环控制器的设定值,与Uq共同作用于Q轴电压外环控制器,该Q轴电压外环控制器的输出结果与Iq共同作用于Q轴电流内环控制器,其采用PI+PR联合控制器,PR控制器的实现方法与上述相同。
本技术方案将功率下垂控制和虚拟阻抗补偿控制方法,引入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针对传统电流内环PI控制器对零序分量在旋转坐标变换中产生的基频交流分量跟踪性能差的缺点,本发明采用PI+PR联合控制策略,利用PI控制器对系统工频分量变换而来的直流分量进行条件,利用PR控制器对系统直流分量变换而来的交流分量进行调节,以抑制直流分量,从而提高辅助逆变器的动态响应速度,进而提高输出电压的稳定精度,改善输出波形质量。
进一步的,D轴直流电压分量与Q轴直流电压分量,经dq/abc变换得到三相调制波ua,ub,uc,通过三相电流采集模块采集三相电流Ia,Ib,Ic进行电流极性判断,并引入动态死区补偿。所述动态死区补偿包括以下步骤:
若三相电流中任一相电流大于0,则保持该相桥臂上管Q1的驱动信号S1不变,下管Q2提前死区时间td截止并延迟td导通;
若三相电流中任一相电流小于0,则保持该相桥臂下管Q2的驱动信号S2不变,上管Q1延迟死区时间td导通并提前td截止。
具体地说,参考图9,以逆变器PU模块的U相为例,当电流Ia>0时,保持上管Q1的驱动信号S1不变,下管Q2提前死区时间td关断并延迟td导通,当电流Ia<0时,保持下管Q2的驱动信号S2不变,Q1延迟死区时间td导通并提前td截止,利用该方法可以减小因死区效应带来的波形畸变,,后通过传统的七段式SVPWM,得到辅助逆变器的驱动脉冲,调节输出电压频率、相位、幅值,以此降低高频隔离辅助逆变器无互联线并联工况下的谐波环流。
参考图8,本实施例采用PI+PR联合控制器对电流内环进行整点,削弱因不平衡负载引入的零序电流,并引入虚拟阻抗进行谐波环流抑制,通过动态死区补偿提高输出波形质量。图10所示的未采用虚拟阻抗补偿算法的谐波环流波形中,谐波电流范围-170A~190A;参考图11可知,电压谐波畸变率为4.2%。在引入虚拟阻抗补偿及上述控制算法后,辅助逆变器谐波环流显著减小,参考图12、13其谐波电流范围-23A~22A,电压谐波畸变率为3.0%,其谐波环流得到有效抑制,且波形相比于采用虚拟阻抗补偿算法前质量更好。
本实施例提供的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适用于电压不平衡和网压畸变等恶略工况,在保证辅助逆变器功率密度的基础上,通过虚拟阻抗技术降低谐波环流,不仅减小了对中间DC/DC环节的冲击,而且降低了三相输出滤波电容的电流应力,保证输出电压波形质量。
参考图1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实现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的系统,包括辅助逆变器和控制系统,所述辅助逆变器包括逆变器PU模块和LC滤波模块,所述控制系统包括采样单元和控制单元;
所述采样单元包括:三相电流采集模块、两相电压采集模块。三相电流采集模块与逆变器PU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采集三相电流Ia,Ib,Ic;两相电压采集模块与LC滤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采集两相输出电压Ub、Uc。本实施例中,三相电流采集模块采用三相电流传感器,两相电压采集模块采用两相电压传感器。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输出电压直流分量生成模块、abc/dq转换模块、C/ω模块、虚拟阻抗添加模块、下垂控制模块、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和SVPWM调制模块。具体地说,参考图X,输出电压直流分量生成模块获取两相电压采集模块的Ub、Uc,计算生成输出电压直流分量Ud、Uq;abc/dq转换模块获取三相采集模块采集三相电流Ia,Ib,Ic,进行同步旋转坐标下的分解,生成D、Q轴直流电流分量Id,Iq;C/ω模块获取abc/dq转换模块生成Id,Iq,计算生成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Iod,Ioq;虚拟阻抗添加模块获取C/ω模块输出的Iod,Ioq计算添加的虚拟阻抗在同步旋转坐标下的D、Q轴电压补偿量UDV、UQV;下垂控制模块获取输出电压直流分量、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进行功率计算以及下垂控制,生成功率下垂标定后的电压基准值Uref和频率f0;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获取所述下垂控制模块输出的Uref、虚拟阻抗添加模块输出的UDV、UQV、输出电压直流分量生成模块输出的Ud、Uq以及Iod,Ioq进行PID控制;SVPWM调制模块获取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的输出数据,进行SVPWM调制,获得辅助逆变器的驱动脉冲并输出至逆变器PU模块,实现对辅助逆变器输出电压的频率、相位及幅值进行控制,以此达到谐波环流抑制的目的。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实现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的系统,其输出电压直流分量生成模块仅需要获取两相输出电压即可获得三相输出电压旋转相位角和d-q坐标下输出电压直流分量,适用于电压不平衡和网压畸变等恶略工况,同时优化了系统空间和降低了设计成本,使得系统结构简单、紧凑,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使辅助逆变器具有简洁、高效的运行特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采集辅助逆变器的输出电压Ub、Uc,并将其输入数字控制器得到两相静止坐标下的β分量Uβ,将所述Uβ输入二阶广义积分器得到α分量Uα,所述Uα、Uβ经过锁相环获得相位角θ,得到d-q坐标下输出电压直流分量Ud、Uq;
步骤S2:采集辅助逆变器的三相电流Ia、Ib、Ic进行abc/dq变换以得到D轴直流电流分量Id和Q轴直流电流分量Iq,根据所述Id、Iq计算以相位角θ为基础的同步旋转坐标下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Iod、Ioq;
步骤S3:根据电压直流分量Ud、Uq以及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Iod、Ioq计算辅助逆变器输出的有功功率Po、无功功率Qo,并将其经过下垂控制得到功率下垂标定后的电压基准值Uref和频率f0;
步骤S4:设置补偿虚拟阻抗Zc,结合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Iod、Ioq计算得出虚拟阻抗Zc在以相位角θ为基础的同步旋转坐标下的D轴电压补偿量UDV、Q轴电压补偿量UQV;
步骤S5:所述D轴电压补偿量UDV,Q轴电压补偿量UQV,D轴直流电流分量Id,Q轴直流电流分量Iq,输出电压直流分量Ud、Uq以及功率下垂标定后的电压基准值Uref和频率f0组成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通过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输出电压控制信号,再经由SPWM调制得到所述辅助逆变器的驱动脉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的D轴电压补偿量UDV、Q轴电压补偿量UQV经过滤波器进行数字滤波处理,其处理形式由并联工况下辅助逆变器的线路阻抗特性决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含D轴和Q轴两个控制维度,电压外环控制器的输入为D轴电压补偿量UDV、Q轴电压补偿量UQV以及功率下垂标定后的电压基准值Uref,所述Uref和0分别与UDV和UQV相减后经过PI控制器输出D轴电流参考值以及Q轴电流参考值;电流内环控制器的输入为D轴电流参考值、Q轴电流参考值以及D轴直流电流分量Id、Q轴直流电流分量Iq,所述D轴电流参考值和Q轴电流参考值分别与Id和Iq相减经PI和PR控制器得到D轴电压调制波、Q轴电压调制波,并将其作为旋转坐标系θ0=ω0t下的D轴直流电压分量和Q轴直流电压分量,经dq/abc变换和SVPWM调制,输出辅助逆变器的驱动脉冲。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D轴直流电压分量与Q轴直流电压分量,经dq/abc变换得到三相调制波ua,ub,uc,通过三相电流采集模块采集三相电流Ia,Ib,Ic进行电流极性判断,并引入动态死区补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死区补偿包括以下步骤:
若三相电流中任一相电流大于0,则保持该相桥臂上管Q1的驱动信号S1不变,下管Q2提前死区时间td截止并延迟td导通;
若三相电流中任一相电流小于0,则保持该相桥臂下管Q2的驱动信号S2不变,上管Q1延迟死区时间td导通并提前td截止。
10.一种实现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辅助逆变器和控制系统,所述辅助逆变器包括逆变器PU模块和LC滤波模块,所述控制系统包括采样单元和控制单元;
所述采样单元包括:
三相电流采集模块,与逆变器PU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采集三相电流Ia,Ib,Ic;
两相电压采集模块,与LC滤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采集两相输出电压Ub、Uc;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
输出电压直流分量生成模块,获取两相电压采集模块的数据,计算生成输出电压直流分量Ud、Uq;
abc/dq转换模块,获取三相采集模块的数据,进行同步旋转坐标下的分解,生成D、Q轴直流电流分量;
C/ω模块,获取所述abc/dq转换模块生成D、Q轴直流电流分量,计算生成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
虚拟阻抗添加模块,获取所述C/ω模块输出的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计算添加的虚拟阻抗在同步旋转坐标下的D、Q轴电压补偿量;
下垂控制模块,获取输出电压直流分量、负载输出侧电流的直流分量进行功率计算以及下垂控制,生成功率下垂标定后的电压基准值Uref和频率f0;
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获取所述下垂控制模块输出的Uref、虚拟阻抗添加模块输出的电压补偿量、输出电压直流分量生成模块输出电压直流分量以及D、Q轴直流电流分量进行PID控制;
SVPWM调制模块,获取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的输出数据,进行SVPWM调制,获得辅助逆变器的驱动脉冲并输出至逆变器PU模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04057.3A CN114301098B (zh) | 2022-01-04 | 2022-01-04 | 一种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04057.3A CN114301098B (zh) | 2022-01-04 | 2022-01-04 | 一种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01098A true CN114301098A (zh) | 2022-04-08 |
CN114301098B CN114301098B (zh) | 2024-03-15 |
Family
ID=80975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004057.3A Active CN114301098B (zh) | 2022-01-04 | 2022-01-04 | 一种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301098B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36237A (zh) * | 2015-05-22 | 2015-08-12 | 东北大学 | 一种带电压谐波补偿的微电网电压扰动控制方法 |
US20160248253A1 (en) * | 2015-02-19 | 2016-08-25 | Enphase Energ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ime-domain droop control with integrated phasor current control |
CN106877386A (zh) * | 2015-12-14 | 2017-06-20 | 李福来 | 一种微网逆变器的不平衡电压补偿方法 |
CN107248756A (zh) * | 2017-06-19 | 2017-10-13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一种提高微电网中多逆变器并联功率分配精度的控制方法 |
CN108964504A (zh) * | 2018-07-27 | 2018-12-07 |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一种变流器并联系统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US20190067988A1 (en) * | 2017-08-23 | 2019-02-28 | Schneider Electric It Corporation | Inverter paralleling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
US20190190276A1 (en) * | 2017-12-15 | 2019-06-20 |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distribution of unbalanced and harmonic power among parallel inverters |
CN110649649A (zh) * | 2019-08-29 | 2020-01-03 | 天津大学 | 用于孤岛微网下低成本无电压传感器载波移相方法 |
US20210143752A1 (en) * | 2019-03-20 | 2021-05-13 | Crrc Qingdao Sifang Rolling Stock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Parallel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for single-phase inverters and inverter |
CN113765158A (zh) * | 2021-09-02 | 2021-12-07 | 同济大学 | 一种列车辅助逆变系统下垂并联供电控制方法 |
-
2022
- 2022-01-04 CN CN202210004057.3A patent/CN11430109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60248253A1 (en) * | 2015-02-19 | 2016-08-25 | Enphase Energ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ime-domain droop control with integrated phasor current control |
CN104836237A (zh) * | 2015-05-22 | 2015-08-12 | 东北大学 | 一种带电压谐波补偿的微电网电压扰动控制方法 |
CN106877386A (zh) * | 2015-12-14 | 2017-06-20 | 李福来 | 一种微网逆变器的不平衡电压补偿方法 |
CN107248756A (zh) * | 2017-06-19 | 2017-10-13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一种提高微电网中多逆变器并联功率分配精度的控制方法 |
US20190067988A1 (en) * | 2017-08-23 | 2019-02-28 | Schneider Electric It Corporation | Inverter paralleling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
US20190190276A1 (en) * | 2017-12-15 | 2019-06-20 | Delta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distribution of unbalanced and harmonic power among parallel inverters |
CN108964504A (zh) * | 2018-07-27 | 2018-12-07 |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一种变流器并联系统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US20210143752A1 (en) * | 2019-03-20 | 2021-05-13 | Crrc Qingdao Sifang Rolling Stock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Parallel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for single-phase inverters and inverter |
CN110649649A (zh) * | 2019-08-29 | 2020-01-03 | 天津大学 | 用于孤岛微网下低成本无电压传感器载波移相方法 |
CN113765158A (zh) * | 2021-09-02 | 2021-12-07 | 同济大学 | 一种列车辅助逆变系统下垂并联供电控制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刘信 等: "基于改进锁相环和谐振控制的分布式电源逆变器谐波抑制方法", 《发电技术》, vol. 39, no. 2, pages 33 - 40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01098B (zh) | 2024-03-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04172B (zh) | 基于解耦多坐标系统锁相环的电压控制方法 | |
CN110323780B (zh) | 一种海岛ups多机并联系统的集群阻尼增强谐振抑制方法 | |
CN108574302B (zh) | 基于前馈补偿和虚拟阻抗的并网控制方法 | |
CN111368442B (zh) | 一种高速铁路车网系统谐波稳定性分析方法 | |
CN113346785B (zh) | 一种逆变器自适应误差补偿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103475029A (zh) | 基于极点配置的三相lcl型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及方法 | |
WO2021169666A1 (zh) | 一种差异化相位校正的谐振控制方法 | |
CN107834557A (zh) | 一种基于pi前馈解耦的svg动态无功补偿与谐波治理的控制方法 | |
CN106451545A (zh) | 基于重复比例谐振控制的z源逆变器双环并网控制方法 | |
CN109861374B (zh) | 一种无需负载电流传感器的三相全桥不间断电源控制方法 | |
CN114079399B (zh) | 基于线性自抗扰控制的并网逆变器电流环控制系统和方法 | |
CN114826009B (zh) | 三相四桥臂辅助变流器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04333244A (zh) | 基于正序分量的三相逆变器控制方法和装置 | |
CN108039706A (zh) | 一种有源电力滤波器抗饱和频率自适应谐振控制方法 | |
CN113690889A (zh) | 一种以新型多电平变流器改进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电力谐波治理方法 | |
CN116565944A (zh) | 基于同步频率自适应谐振的构网变流器负序电压补偿方法 | |
CN117713134A (zh) | 一种弱电网状态下光伏逆变器低电压穿越频率支撑方法 | |
CN106992548A (zh) | 一种提高并网变换器稳定性的控制方法 | |
CN114301098B (zh) | 一种具备谐波环流抑制的辅助逆变器并联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0572017B (zh) | 一种单相逆变器直流宽频域纹波抑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977979B (zh) | 单相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单环控制算法 | |
CN116054148B (zh) | 一种应急型微网在不对称与谐波环境下的故障穿越方法 | |
US12040764B2 (en) | Hybrid compensation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CN115498657A (zh) | 一种提高并网逆变器稳定性的虚拟导纳方法 | |
CN112003305B (zh) | 一种基于反向无功电流注入的动车组低频阻抗重塑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