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00892A - 连接元件、电插接连接件和电路板布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元件、电插接连接件和电路板布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00892A
CN114300892A CN202111466458.2A CN202111466458A CN114300892A CN 114300892 A CN114300892 A CN 114300892A CN 202111466458 A CN202111466458 A CN 202111466458A CN 114300892 A CN114300892 A CN 1143008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connector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
outer housing
mating p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664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德鲁·格鲁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EP1821554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EP3627636B2/de
Priority claimed from EP1920929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EP3671978A1/d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14300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008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82Coupling device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5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cables except for flat or ribbon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7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spring member on the p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87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spring member in the sock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mounted on a 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连接元件、电插接连接件和电路板布置。该连接元件包括被布置在第一端部处的第一电插接连接器,第一电插接连接器用于与第一电气组件的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配合并且包括导电的外壳体,外壳体具有第一接触区域,第一接触区域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并且被设计成与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的接触弹簧相互作用,以便在第一电插接连接器与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之间产生电接触和机械连接,第一电插接连接器进一步包括用于与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绝缘部件进行接触的内部接触区域,内部接触区域与第一接触区域相对地定位,第一接触区域的外径和内部接触区域的内径沿连接元件的第一端部的方向增大。

Description

连接元件、电插接连接件和电路板布置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911328605.2,申请日为2019年12月20日,发明名称为“电插接连接件、组件连接件和电路板布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插接连接件,该电插接连接件包括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具有被布置在第一端部处的第一电插接连接器,并且该电插接连接件包括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配对插接连接器并且涉及一种连接元件。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组件连接件,该组件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电气组件和第二电气组件。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路板布置,该电路板布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路板和一个第二电路板。
背景技术
电气组件通常具有通过将多个电子部件相互连接而在电路板(“Printed CircuitBoards”(印刷电路板),PCB)上实现的电子电路。通常在一个组件内提供多个电路板,以便例如在空间上将电路分布在壳体或封壳中或者以便将不同的模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组件。通常,利用这种构造,不同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件对于信号和/或能量的交换是必需的。如果要将多个电子组件连接在一起以进行通信,则不同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件例如可能也是必需的。通常,出于各种原因将多个电路板连接在一起。
对于电路板的电连接件而言已知各种可能性,包括非屏蔽插接连接器、绞合线和带状电缆。这种连接件也以“板对板”连接件的名称为人所知。然而,常规的连接件特别是对于高频技术而言通常是不够的。
为了将两个电路板电连接在一起,通常将同轴连接元件用于高频技术的信号传输,以便确保足够高的信号质量。在实践中,连接元件的同轴插接连接器在本文的情况下连接到被安装在电路板上的配对插接连接器。配对插接连接器优选地被焊接到电路板上,或者被压制并电连接到电路板的带状线上。也被称为“适配器”的同轴中间件连接两个同轴插接连接器,从而桥接两个电路板之间的距离,以便使得能够进行信号交换。
通常,已知的同轴连接元件包括内导体和外导体,该外导体借助于绝缘部件或电介质与内导体电绝缘,该内导体和外导体各自被制造成车削部件。通常,必须借助于车削加工来制造部件,以便实现足够好的制造公差并且允许进行压紧配合。特别是如果将连接元件用于高频技术,则对制造公差的要求特别高。
此外,在连接元件的最近几代产品中,对连接元件的小型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在此,首选寻求使电路板之间的间隔最小化,并且使两个相邻的电路板插接连接器(在下文中由表述“配对插接连接器”涵盖)之间的间隔(“间距”)最小化。
此外,尤其由于小型化,连接元件的安装和对准随时间变得相对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特别是在保持适用于高频技术的电传输性能的同时,简化电插接连接件的构造和安装。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的构造和简化的安装的相应的配对插接连接器以及电插接连接器的相应的连接元件。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特别是在保持适用于高频技术的电传输性能的同时,简化用于将第一电气组件连接到第二电气组件的组件连接件的构造和安装。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在保持适用于高频技术的电传输性能的同时,提供一种特别易于安装的电路板布置。
该目的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电插接连接件、根据本发明的配对插接连接器以及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元件得以实现。该目的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组件连接件以及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电路板布置得以实现。
本发明的一些示例还涉及本发明的实施例和变型的有利形式。
提供了一种电插接连接件,该电插接连接件包括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具有被布置在第一端部处的第一电插接连接器。此外,电插接连接件包括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包括接触弹簧,并且第一插接连接器包括具有第一接触区域的导电的外壳体,该第一接触区域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接触弹簧经由第一接触区域作用在外壳体上,以便在第一插接连接器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之间产生电接触和机械连接。
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优选地被设计为第一电气组件的配对插接连接器,优选地为第一电路板的电路板插接连接器。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参考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的接触区域,例如参考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的第一接触区域或者参考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的第二接触区域,应当理解,这是指优选地围绕外壳体以在周向上完全呈环形的方式延伸的接触区域。然而,接触区域也可以仅沿着围绕外壳体的角度部分或角度部段以沿周向(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或者可以沿着围绕外壳体分布的多个角度部分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
外壳体可以特别地与连接元件的外壳体形成一体件。然而,第一插接连接器还可以包括与连接元件的外壳体不同的外壳体。
外壳体可以是完全导电的,或者可以被设计成仅在某些部分中是导电的。外壳体还可以例如包括不导电的组分。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可以提供任意数量的接触弹簧,例如两个接触弹簧、三个接触弹簧、四个接触弹簧、五个接触弹簧、六个接触弹簧、七个接触弹簧、八个接触弹簧或更多个接触弹簧。
由此可以规定,接触弹簧形成弹簧保持架。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接触弹簧不必以完全沿周向的方式作用在第一接触区域上。
优选的是,所有接触弹簧在同一轴向高度平面中作用在第一接触区域上,其中,公差引起的偏差和/或安装引起的偏差是可能的。
接触弹簧也可以被称为“弹簧凸耳”或“外导体弹簧凸耳”。
根据本发明,由此规定,接触弹簧作用在第一接触区域上,使得外壳体上受到轴向力的作用,该轴向力沿着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作用并且推动外壳体抵靠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轴向端部止动件。替代地或另外地,由此规定,接触弹簧被设计成使得这些接触弹簧在外壳体的第一接触区域和第二接触区域上施加各自的径向力,该第二接触区域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并且沿着连接元件的纵向轴线相对于第一接触区域轴向地偏移,该径向力相对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正交地作用在外壳体上。
优选地,连接元件的纵向轴线可以是连接元件的对称轴。优选地,第一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可以是第一插接连接器的对称轴。
根据本发明的轴向力和/或径向力可以是接触弹簧的弹簧力的力分量。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改进方案中,由此可以规定,第一接触区域的外径沿连接元件的第一端部的方向增大。
特别地,借助于第一接触区域的这种设计,能够实现轴向力分量或根据本发明的轴向力,以便推动第一插接连接器或连接元件抵靠端部止动件。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中,由此可以规定,接触弹簧被设计成经由第二接触区域作用在外壳体上。
按照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径向力分量或根据本发明的径向力。
优选地,第一接触区域和/或第二接触区域可以具有在轴向方向上固定的外径,例如该第一接触区域和/或第二接触区域可以具有圆柱形的设计。于是例如可以规定,如果接触区域和接触弹簧被分别布置成轴向偏移,则借助于圆柱形区域中的径向接触实现接触元件的自定心功能。
根据本发明,可以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提供连接元件的或连接元件的第一插接连接器的自定心。由于这种自定心,可以减小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的用于第一插接连接器的“卡接区域”(也被称为接纳区域或插入区域)的尺寸,从而可以使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整体上变得更紧凑。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由此特别地可以规定,接触弹簧、第一接触区域和/或第二接触区域被设计成使得接触弹簧在外壳体上施加径向力分量和轴向力分量,使得第一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采取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平行的对准。
第一插接连接器或连接元件的纵向轴线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的平行对准可能导致连接元件在端部止动件上的正交对准。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第一插接连接器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的自定心可以被理解为意指居中,即对第一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和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的侧向偏移和/或连接元件的纵向轴线相对于端部止动件的正交对准、或者连接元件的纵向轴线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的平行对准进行补偿,即对第一插接连接器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的倾斜或偏斜位置进行补偿。优选的是,使连接元件的纵向轴线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同心地或同轴地对准。根据本发明的自定心也可以被理解为仅意指第一插接连接器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的位置和/或取向的改进,由此连接元件的纵向轴线和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至少移动更加靠拢。
本发明可以基本上适用于至少减少第一插接连接器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的偏移和/或第一插接连接器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的偏斜位置。特别地,可以保留第一插接连接器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的公差引起的偏移,和/或可以保留第一插接连接器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的公差引起的偏斜位置。
然而,连接元件的纵向轴线和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优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的自定心之后同轴地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中,由此可以规定,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包括配对插接连接器壳体,该配对插接连接器壳体具有用于第一插接连接器的漏斗形的插入区域。
漏斗形的插入区域、特别是用于第一插接连接器的锥形容纳部可以进一步简化电插接连接件的安装。特别地,能够将第一插接连接器“盲”插接到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
根据本发明,由于第一插接连接器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的根据本发明的自定心,可以整体上减小插入区域的直径,从而可以整体上减小的配对插接连接器壳体的直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由此可以规定,接触弹簧形成两组,这两组接触弹簧沿着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轴向地偏移并且被布置成使得第一组接触弹簧能够经由第一接触区域作用在外壳体上,并且使得第二组接触弹簧能够经由第二接触区域作用在外壳体上。
通过该实施例,特别地能够防止或至少减小连接元件或第一插接连接器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的偏斜位置,因为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第一插接连接器将由于接触弹簧以轴向偏移的方式进行作用而寻求在两组接触表面之间采取尽可能线性的轮廓。
在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中,由此可以规定,接触弹簧被机械地预加载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
因此,在将第一插接连接器插入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之前,接触弹簧可能已经处于预偏转状态。
特别是如果第一接触区域的外径沿连接元件的第一端部的方向增大,则接触弹簧的预加载可以是有利的,因为连接元件的被如此加宽的第一端部导致接触弹簧的更大的径向偏转,从而相对于传统连接元件造成更高的插接力。对于对此进行补偿而言,接触弹簧的预加载可以是权宜的。按照这种方式,可以减小单独的接触弹簧的在插接过程期间与连接元件的端部表面或与连接元件的第一端部进行轴向接触的那些表面区域。发明人已经认识到,仅由于这个事实,就已经可以有利地减小连接元件的插接力。
在一个改进方案中,由此可以规定,配对插接连接器壳体包括衬圈,该衬圈突出至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并且被设计为用于接触弹簧的抵接部,以便机械地预加载接触弹簧。
配对插接连接器的衬圈或凸缘可以优选地以沿周向完全呈环形的方式延伸。然而,由此也可以规定,衬圈仅以沿周向部分地呈环形的方式或以沿周向沿着至少一个角度部分分布的方式延伸,该角度部分尤其呈径向部段的形式,处于该径向部段中的接触弹簧位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接触弹簧可以分别被单独地、成任意组地或共同地预加载在以完全沿周向的方式延伸的衬圈上。
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用于预加载接触弹簧的衬圈可以优选地形成漏斗形的插入区域。
优选的是,提供金属支撑设备或金属衬圈以预加载接触弹簧。
接触弹簧的预加载可以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可以使配对插接连接器的卡接区域或插入区域(即,特别是从接触平面到接触弹簧的端部的区域)更短。因此,用于预加载的“支撑设备”、特别是配对插接连接器壳体的整体为杯状的衬圈能够实现插入区域或卡接漏斗的主要功能。
根据本发明,由于减小的插入区域或卡接区域,可以缩短接触弹簧或弹簧保持架的轴向长度。
此外,通过使用较软的弹簧材料,能够减小接触弹簧的弹性区域的尺寸。
此外,漏斗形的插入区域可以形成触摸保护装置,该触摸保护装置用于接触弹簧和/或用于配对插接连接器的内导体弹簧保持架。
首先,使用配对插接连接器壳体的衬圈来预加载接触弹簧可以是有利的,因为可以借助于配对插接连接器壳体的自由端的变形以技术上简单的方式实现衬圈,并且相应形成的衬圈可以同时用于形成用于第一插接连接器的漏斗形的插入区域。
当第一插接连接器被插入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时,相对于没有进行预加载的情况,接触弹簧的机械预加载可能导致需要接触弹簧的较小的额外偏转,其中,仍然可以实现所需的接触力。按照这种方式,有利地,能够使用弹簧保持架,或者能够使用具有更高程度的弹簧弹性的接触弹簧。
接触弹簧可以特别地被预加载在处于安装状态下的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以便能够使用具有较平缓的弹簧特性曲线的接触弹簧。这可以产生某些优点。特别地,可以缩短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的接触弹簧或接触区域的弹性区域,这可以使结构空间最小化。此外,弹簧材料被强度较小地加载,由此可以使用较廉价的弹簧材料。最后,减小了在将第一插接连接器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插接在一起期间接触弹簧必须扩宽的程度,由此可以使接触弹簧的插入区域更短,这可以进一步减小结构空间。最后,此外,接触弹簧的插入区域可以缩短卡接漏斗或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漏斗形的插入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由此例如可以规定,接触弹簧由具有低弹性模量的材料形成,特别是由具有200GPa或更少、优选地150GPa或更少、特别优选地100GPa或更少的弹性模量的材料形成。
例如,可以提供黄铜、弹簧青铜或铍铜作为用于形成接触弹簧的材料。
通过使用相应的材料,可以实现更高程度的弹簧弹性。通常,相对软的弹簧材料的另一个优点在于该弹簧材料较廉价。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由此可以规定,接触弹簧是开槽的,特别是纵向开槽的。
还可以规定,为接触弹簧提供特定的几何形状,例如长而窄的接触弹簧。借助于接触弹簧的相应的几何形状和可能的额外开槽,也能够提供具有相对高程度的弹簧弹性的接触弹簧。
在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中,由此可以规定,第一接触区域的外径沿连接元件的第一端部的方向呈圆锥形地、特别是以线性的、凸出或凹入的方式增大。
因此,第一接触区域也可以特别地具有圆顶形的、例如凹入或凸出的形式。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自定心可以借助于接触弹簧与锥体的接触来实现,由此可以提供轴向力分量,该轴向力分量将连接元件推入配对插接连接器中并且例如抵靠轴向端部止动件(特别是由绝缘部件形成的轴向端部止动件),从而使所述连接元件对准。
根据本发明,第一接触区域的外径增大的方式基本上并不重要。优选地提供外径的线性增大。然而,基本上能够为第一接触区域的外径的增大提供任何的曲线过程。
在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中,由此可以规定,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包括绝缘部件,当将第一插接连接器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插接在一起时,该绝缘部件至少部分地进入第一插接连接器的外壳体。
由此可以规定,连接元件具有在外壳体内被引导的一个或多个内导体。
至少一个内导体可以进入绝缘部件的容纳部并且可能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被接纳在绝缘部件内的接触元件进行机械接触和电接触。
在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中,由此可以规定,特别是当第一插接连接器和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已经插接在一起、优选地完全插接在一起时,绝缘部件在外壳体的与第一接触区域相对地定位的内部接触区域处与外壳体进行接触。
内部接触区域优选地形成在外壳体的内表面上,该内表面与外壳体的形成接触区域的外表面相对地定位。
内部接触区域优选地遵循接触区域的几何形状。
由此可以规定,内部接触区域的内径沿连接元件的第一端部的方向增大。优选地,内部接触区域的内径沿连接元件的第一端部的方向呈圆锥形地、特别是以线性的、凸出或凹入的方式增大。
在一种改进方案中,由此可以规定,绝缘部件形成指向外壳体的方向的衬圈,以便使外壳体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定心。
绝缘部件的衬圈或凸缘可以特别地形成在绝缘部件的面向连接元件的自由端处。
优选地,以在周向上完全呈环形的方式延伸的衬圈形成在绝缘部件上。然而,还可以规定,衬圈仅以在周向上部分呈环形的方式或以在周向上沿着至少一个角度部分分布的方式围绕绝缘部件延伸。
绝缘部件的衬圈可以特别地用于防止连接元件的第一插接连接器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之间的不对称,并且用于确保第一插接连接器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之间的同心性。
尽管接触弹簧通常主要借助于与第一接触区域和/或与第二接触区域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连接元件的偏斜位置的校正,但是绝缘部件的衬圈使得能够避免或至少减小连接元件和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的间隔。
借助于在绝缘部件的远端端部处的衬圈,可以实现对称,这使得能够在第一插接连接器的插接状态下实现所有的接触弹簧不再通过其远端端部与插接连接器壳体的用于预加载接触弹簧的支撑设备或衬圈进行接触。按照这种方式,能够避免在外导体处经由配对插接连接器壳体或其衬圈的第二信号路径,否则该第二信号路径将以环路或感应的方式经由接触弹簧的信号路径形成闭合的信号路径。然而,借助于绝缘部件的衬圈,可以防止激发高频信号的不期望的谐波,并且电插接连接件可以特别适合于在高频技术中使用。
借助于绝缘部件上的衬圈,能够在第一插接连接器和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插接在一起的状态下防止或者至少最小化连接元件的径向运动或连接元件的纵向轴线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之间的径向偏移和/或侧向偏移。这可以是有利的,以便防止接触弹簧的自由端与配对插接连接器壳体或外壳体之间的不期望的接触。
在本发明的一种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由此可以规定,特别是当第一插接连接器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已经插接在一起、优选地完全插接在一起时,绝缘部件的衬圈在外壳体的内部接触区域处与外壳体进行接触。
按照这种方式,特别是当外壳体被机械地支撑在接触弹簧与绝缘部件的衬圈之间时,可以进一步改进连接元件的自定心。
接触弹簧在第一接触区域处与外壳体进行接触的接触点以及绝缘部件的衬圈在内部接触区域处与外壳体进行接触的接触点优选地沿着连接元件的纵向轴线轴向地偏移,以便特别地施加径向力,该径向力相对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正交地作用在外壳体上。然而,由此还可以规定,接触点不沿着连接元件的纵向轴线轴向地偏移。
此外,在一种改进方案中,由此可以规定,绝缘部件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形成用于第一插接连接器的轴向端部止动件。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如上文和下文所描述的电插接连接件的配对插接连接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根据上文和下文作出的陈述的电插接连接件的连接元件。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连接元件的高程度的电磁兼容性。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元件可以特别适合于传输高达8GHz或更高的电信号。
在一种改进方案中,由此可以规定,连接元件被设计成用于将第一电气组件连接到第二电气组件,并且该连接元件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刚性的管状的外壳体以及电缆,该电缆沿着外壳体的纵向轴线在外壳体的内部延伸。
如果这是具有内导体的同轴电缆,则外壳体的纵向轴线以与内导体的纵向轴线同轴或重合的方式延伸。纵向轴线也可以被定义为当外壳体的横截面区域的区域中心彼此连接时得到的轴线。
外壳体优选地以管状的方式包围电缆。
连接元件可以优选地具有同轴的设计,使得电缆和外壳体的纵向轴线是重合的。
外壳不必被设计成完全包围电缆,并且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即使该外壳体具有切口、特别是孔和/或槽,该外壳体也可以在其内部引导电缆。
在改进方案中,由此可以规定,电缆具有至少一个内导体以及包围至少一个内导体的电介质。
特别地,包围内导体的至少一个电介质也可以是电缆护套。
电缆优选地也可以是“电缆坯料”(即未完成的电缆),在该电缆中,至少一个内导体已经首先利用周围的电介质被包覆成型,从而省略了另外的潜在制造步骤。特别地,该电缆可以是同轴电缆的电缆坯料,在该电缆中,同轴外导体(例如电缆屏蔽编织网和/或屏蔽箔)和电缆护套尚未被安装在包围内导体的电介质上。
替代电缆,还可以规定任何形式的电介质,该电介质具有在其中延伸的一个或多个内导体,该电介质被外壳体包围。例如,内导体和/或电介质可以被制成一个或多个车削部件。
此外,在改进方案中,由此可以规定,外壳体的至少一个部段沿着纵向轴线变形,使得电缆被固定在外壳体的内部。
由于该改进方案的连接元件可以由可以以任何期望方式制造的管状的外壳体以及由被保持在外壳体内部的市售的标准电缆或电缆坯料组成,因此与现有技术的已知的车削连接元件相比,可以经济地制造该连接元件。因此,连接元件可以特别适合于大规模制造。然而,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连接元件也可以是车削部件。
结果,根据改进方案,外壳体可以变形,即以目标方式塑性地形成不同的形状,而不会由此从外壳体中移除材料或者将材料添加到外壳体,尽管可能存在外壳体和/或电缆的高制造公差,但仍可以提供外壳体内部的电缆的高机械保持力。因此,能够特别地使用具有相对较大的制造公差的外壳体和/或电缆,因为外壳体与电缆之间的相应游隙可以通过后续的变形进行补偿。
此外,也可以通过变形来优化用于在高频范围内的信号传输的电匹配。
有利地,连接元件可以特别地用于在高频技术中传输电信号。然而,从根本上说,连接元件可以适合于在整个电气工程领域中的任何信号和/或能量传输。
连接元件可以优选地适合于两个电路板的机械连接和电连接。然而,从根本上说,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元件还可以被设置成用于其他电气或电子组件的机械连接和电连接,例如用于将控制设备、滤波器、天线或其他模块连接在一起。为了简单起见,下面将针对两个电路板的电连接和机械连接对本发明进行描述。然而,术语“电路板”可以容易地被专家应用于任何期望的电气或电子组件并且被相应地替代。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在借助于电缆的内导体在电路板之间进行电信号的传输中,连接元件的外壳体可以用作连接元件的外导体。
在连接元件的一个实施例中,由此可以规定,外壳体在第一端部处包括第一插接连接器并且在第二端部处包括第二插接连接器,该第一插接连接器和第二插接连接器用于连接到电气组件、特别是电路板的相应的配对插接连接器。
在特别简单的实施例(特别优选地用于连接电路板的实施例)中,在外壳体的端部处的插接连接器还可以通过使外壳体的端部加宽并由此形成插接连接器来形成。内导体(例如电缆的内导体)可能在适合于接触的前部部分中从端部突出到电介质之外,或者可以在该前部部分中移除电介质。
在外壳体的相应端部处的插接连接器还可以被称为连接元件的“头部”,并且位于插接连接器之间的区域可以被称为“适配器”。
形成在外壳体的端部处的插接连接器可以被设计为用于连接到任意其他插接连接器或配对插接连接器的接口。
在外壳体的端部处的插接连接器优选地被设计成圆形和同轴的。借助于插接连接器与相应的配对插接连接器之间的插接式连接,连接元件可以被机械地连接和电连接地到相应的电路板(或连接到另一个任意的电气组件)。
连接元件、外壳体和/或内导体还可以穿过电路板中的至少一个电路板中的切口,并且例如被固定或连接到电路板的与入口侧相对的一侧。
还可以规定,连接元件的内导体和/或外壳体通过钎焊、压接、压制或其他连接技术被直接连接到相应的电路板或电气部件、带状线路或焊盘上。还可以规定,在一侧上使用插接连接器,而在另一侧上使用直接连接件。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特定的连接技术并不重要。然而,使用插接连接器和配对插接连接器是特别有利的。
因此,连接元件可以特别地在第一端部处被导电地连接到第一电路板并且在第二端部处被导电地连接到第二电路板,以便形成电气路径。电气路径可以用于电信号、特别是高频信号的传输,和/或用于电力传递。
优选的是,第一插接连接器和第二插接连接器被设计成彼此不同。特别地,由此可以规定,第一插接连接器的第一接触区域的外径沿连接元件的第一端部的方向增大,而第二插接连接器的第一接触区域的外径保持恒定,例如向连接元件的第二端部呈圆柱形地逐渐变细。
在连接元件的一个实施例中,由此可以规定,外壳体的导电材料是非磁性的。外壳体的导电材料优选地由非磁性金属形成,特别优选地由黄铜形成。
术语“非磁性”是指在一种磁场在其上几乎没有作用或完全没有作用的材料。可忽略受磁性影响的能力的性质有时也被称为“无磁性”或“非磁性”。该材料优选地不是铁磁性的。特别地,根据本发明,在高频模拟的背景下已经发现有色金属或不含铁的金属(特别是黄铜或锡青铜)的磁性是特别适合的。然而,也可以提供其他材料,特别是非磁性或弱磁性的金属,例如各种不锈钢。
在连接元件的一个实施例中,由此可以规定,电缆和/或连接元件是同心的并且优选地由恰好一个内导体和一个电介质形成,该电介质形成电缆护套。
还可以规定,电缆除了内导体之外还包括外导体,其中,内导体和外导体被绝缘体隔开,并且电缆进一步包括包围外导体的电缆护套或根据本发明的“电介质”。
尽管通常由每个连接元件提供单个传输通道以在电路板之间进行连接,但是已经发现使用电缆是特别适合的,该电缆由恰好一个内导体和包围内导体的一个电介质或电缆护套形成。
同心结构特别适合于在高频技术中使用。
然而,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由此还可以规定,电缆和/或连接元件包括用于差分信号传输的至少一个内导体对。
内导体对可以特别地以扭绞的方式(以“双绞线”电缆的方式)沿着连接元件或电缆的纵向轴线延伸。然而,内导体对也可以平行(“双平行”)地延伸。
当使用多个内导体时,各自的内导体可以各自彼此独立地绝缘,特别是被各自的绝缘体包围。于是,根据本发明的电介质可以例如以电缆护套的方式共同包围多个内导体。
于是,可以提供一个单独的内导体对,或者也可以提供多个内导体对,例如两个、三个、四个或者甚至更多个内导体对,用于差分信号传输。
由此可以规定,外壳体的多个部分沿着外壳体的纵向轴线变形,其中,这些部分可以被布置成例如以凹口的方式沿着纵向轴线和/或在径向上分布在外壳体的外表面上。
然而,在连接元件的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由此可以规定,外壳体沿着外壳体的恰好一个连续部分变形。
特别地,如果连接元件用于传输高频或高比特率的信号,则均匀的变形、特别是尽可能最长的连续部分的变形可能是有利地,以便在无干扰、特别是无反射的情况下传输电信号。
借助于凹口对电缆进行固定或机械固定可能例如构成电干扰的位置,可以借助于优选地在连接元件的插接连接器之间延伸的单个部分的变形而最大程度地避免该电干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由此可以规定,外壳体沿其发生变形的至少一个连接部分至少沿着外壳体的总长度的50%延伸,优选地至少沿着外壳体的总长度的75%延伸,特别优选地至少沿着外壳体的总长度的90%延伸,非常特别优选地完全地或在外壳体的插接连接器之间的整个长度上延伸。
可以借助于单个连续部分或者也可以以分布在多个部分上的方式来实现至少一个连续部分优选地沿着外壳体的总长度所占的上述值。然而,优选的是形成一个连续的单个部分。
外壳体沿其发生变形的部分优选地在外壳体的插接连接器之间居中地延伸,或者在外壳体的两个端部之间居中地延伸。
为了提供尽可能远离干扰位置并因此特别适合于高频技术的连接元件,特别有利的是,使外壳体完全沿着在外壳体的插接连接器之间延伸的连接部分变形。
可以在插接连接器(特别是具有第一直径的圆形插接连接器)与外壳体的具有第二直径的变形部分之间提供具有可变外径的过渡区域。
在连接元件的优选实施例中,由此可以规定,使外壳体的至少一个部分变形为使得外壳体的横截面在变形部段中具有非圆形的周边。
优选地,管状的外壳体的基本形状或其横截面是圆形的,或者周边形成圆形(也被称为圆形边缘),并且该外壳体至少在至少一个部分处借助于变形而形成不同的形状。由于外壳体的壁与内导体相距的均匀距离,因此圆形几何形状或圆形周边特别适合于在高频技术中使用,因此,圆形的基本形状可以特别优选地作为外壳体的起点。
在连接元件的一个实施例中,由此可以规定,变形部分中的横截面包括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或者更多个角度部段,这些角度部段沿着周边均匀地分布,该周边具有一致的、优选地固定的半径和/或一致的弧长。
由此可以规定,沿着周边分布的角度部段具有一致的半径和/或一致的弧长。
角度部段优选地具有固定的半径。然而,角度部段的半径也可以沿着角度部段的周边、例如遵循椭圆形的形状变化。
尽管具有一致的半径和一致的弧长的角度部段的设计是优选的,但是如果角度部段具有一致的半径或一致的弧长,则也可能已经导致了对具有足够的传输性能的电缆进行固定。
下面还说明了该角度部段的其他变型,这些变型也导致将电缆固定在外壳体中并且可以确保足够的传输性能。然而,优选的是,角度部段具有一致的半径、优选地固定的半径和一致的弧长。
按照这种方式,连接元件在至少一个部分中的形状形成为具有横截面的几何形状,在该横截面的情况下,角度部段由于同轴度而具有优异的高频传输性能。可以在具有一致的、优选地固定的半径和一致的弧长的角度部段之间提供各自的(补偿的)角度部段,该各自的角度部段接纳在变形过程期间从具有一致的半径和一致的弧长的角度部段移位的材料。已经发现,(补偿的)角度部段仅在可忽略的程度上损害了连接元件的电传输性能。然而,借助于各自具有一致的半径和一致的弧长的角度部段对电缆进行固定产生了高的保持力,允许简单的制造并且如已经解释的那样具有优异的高频传输性能。优选地,提供了具有一致的、优选地固定的半径和一致的弧长的恰好三个角度部段,以便使这三个角度部段沿着周边分布,在这三个角度部段之间形成有各自的(补偿的)角度部段。
角度部段优选地在设计上是相同的并且具有相同的固定的半径和一致的弧长。然而,也可能的是,角度部段仅各自具有一致的固定的半径或者各自具有一致的弧长。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由此可以规定,角度部段具有相同但不固定的半径。角度部段可以例如沿着其弧长或沿着被包含在其中的周边具有不对应于固定半径的轮廓。例如,可以提供椭圆形的轮廓或某些其他轮廓。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由此可以规定,角度部段沿着周边或沿着弧部具有不同的轮廓,这意味着例如角度部段的一部分具有固定的半径,而另一部分具有可变的半径。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特别有利的是,不同的角度部段被对称地布置成例如使得具有偏离轮廓的角度部段分别被交替地布置。由此还可以规定,角度部段被成对地布置,使得两个相同的角度部段始终被定位成彼此相对地镜像对称。
类似地,角度部段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弧长,其中,角度部段再次优选地被对称地布置成例如使得具有偏离弧长的角度部段被交替地布置和/或具有相同弧长的角度部段被成对地布置并且被围绕连接元件的纵向轴线镜像对称地布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由此可以规定,使外壳体的至少一个部分变形成使得外壳体在变形部分中的横截面对应于等宽曲线,优选地对应于鲁列斯(Reuleaux)三角形。
“等宽曲线”是具有固定宽度的曲线,该曲线的闭合线沿在相应的正方形内的任何取向始终接触所有的四个边。
这导致外壳体的特定几何形状,但是这确保了具有足够同轴度的高的机械保持力,以确保特别是用于高频技术的良好的信号传输。
等宽曲线几何形状可以带来特别良好的电学性能,因为按照这种方式,与内导体相距一精确距离的区域可以确保适合的电匹配。在角部区域中,可以补偿绝缘部件或电介质的体积变化和外壳体的直径变化,而不会导致电匹配的不能容许的失真。
原则上,也可以提供具有比Reuleaux三角形中存在的边数量更多的边的等宽曲线。例如,可以提供具有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或者甚至更多个边的等宽曲线。
然而,也可以提供仅具有两个边的类似于椭圆形的等宽曲线。然而,通常,这种几何形状不是优选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规定,通过冲压或压制或轧制使外壳体变形。
根据连接元件的一个有利的实施例,由此可以特别地规定,如果外壳体在一个或多个部分中分别在三个周边部分处以这种方式被径向向内地冲压或轧制,而这三个周边部分沿着周边以均匀等距的角度间距分布,则形成被布置成彼此间隔开并且具有一致的、优选地固定的半径和一致的弧长的三个周边部分。
这种实施例产生了高的保持力,同时具有优异的高频传输性能。
优选地,使用了三个冲压钳爪或冲压冲头,这三个冲压钳爪或冲压冲头在相应的冲压或压制过程中将外壳体的初始圆形的横截面几何形状转换为具有等宽曲线、特别是Reuleaux三角形的横截面几何形状。
原则上,可以提供具有下述横截面几何形状的连接元件,该横截面几何形状在至少三个角度部段(即具有固定半径的角度部段)中具有同轴度。在这些区域中,连接元件可以具有用于高频技术的优异的传输性能。于是,在其他部段中的略微削弱的同轴度仅对整个连接元件的电学性能造成可忽略的削弱。
连接元件的在沿着连接元件的纵向轴线变形的部分中的总直径可以为例如2mm至8mm,优选地为2.5mm至4mm,特别优选地约为3mm。电缆的直径可以例如为1mm至7mm,优选地为1.5mm至2.5mm,特别优选地约为1.8mm。内导体的直径可以例如为0.5mm至1mm,优选地约为0.7mm。连接元件的长度可以例如为7mm至60mm,优选地为7mm至20mm,特别优选地约为10mm。然而,专家原则上可以根据需要配置连接元件的尺寸,特别是对于各自的应用以及待连接的电路板或电气组件的间距。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接第一电气组件和第二电气组件的组件连接件,该组件连接件包括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具有被布置在第一端部处的第一插接连接器以及被布置在第二端部处的第二电插接连接器。此外,组件连接件包括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和第二配对插接连接器,其中,配对插接连接器被设计成用于连接到连接元件的插接连接器并且用于分别连接到一个电气组件。
还能够提供多个组件连接件,以将第一电气组件连接到第二电气组件。
在根据本发明的组件连接件的背景下,由此规定,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包括接触弹簧,并且第一插接连接器包括具有第一接触区域的导电的外壳体,该第一接触区域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接触弹簧经由第一接触区域作用在外壳体上,以便在第一插接连接器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之间产生电接触和机械连接。
关于根据本发明的组件连接件,由此规定,接触弹簧作用在第一接触区域上,使得外壳体上受到轴向力的作用,该轴向力沿着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作用并且推动外壳体抵靠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轴向端部止动件。替代地或另外地,由此规定,接触弹簧被设计成使得这些接触弹簧在外壳体的第一接触区域和第二接触区域上施加各自的径向力,该第二接触区域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并且沿着连接元件的纵向轴线相对于第一接触区域轴向地偏移,该径向力相对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正交地作用在外壳体上。
关于根据本发明的组件连接件,由此可以特别地规定,第一接触区域的外径沿连接元件的第一端部的方向增大,和/或接触弹簧被设计成经由第二接触区域作用在外壳体上。
根据本发明,连接元件的自定心可以通过使连接元件在其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接触的区域中经受轴向力分量并且同时经受径向力分量来实现。
在一个改进方案中,由此可以规定,第二插接连接器被设计成与第一插接连接器不同,并且该第二插接连接器优选地包括第一接触区域,该第一接触区域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并且沿着连接元件的纵向轴线呈圆柱形地延伸。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路板布置,该电路板布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路板和一个第二电路板,其中,电路板被布置成在不同平面中彼此平行地延伸。
特别地,电路板的可以装配有电气部件的那些表面彼此平行地延伸。
电路板布置可以包括任意数量(但是至少两个)的电路板。即使下文通过图示描述了本发明基本上用于连接两个电路板,但是电路板布置可以包括三个电路板、四个电路板、五个电路板或者甚至更多个电路板。
待彼此连接的电路板优选地被布置成在不同平面中彼此平行。特别地,由公差引起的与平行布置的偏差(例如多达10°、优选地多达5°、特别优选地多达4°)在此应当被理解为由表述“平行”涵盖。
电路板可以彼此直接抵靠或者优选地彼此间隔开,特别是在这些电路板之间具有间隙。
关于电路板布置,由此规定,至少一个连接元件被布置在电路板之间,以便使电路板彼此电连接,其中,连接元件具有导电的外壳体。此外,电路板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带有接触弹簧的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其中,接触弹簧经由第一电插接连接器的第一接触区域作用在外壳体上,该第一接触区域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该第一电插接连接器被布置在连接元件的第一端部处,以便在第一插接连接器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之间产生电接触和机械连接。
此外,关于根据本发明的电路板布置,由此规定,接触弹簧作用在第一接触区域上,使得外壳体上受到轴向力的作用,该轴向力沿着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作用并且推动外壳体抵靠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轴向端部止动件。替代地或另外地,由此规定,接触弹簧被设计成使得这些接触弹簧在外壳体的第一接触区域和第二接触区域上施加各自的径向力,该第二接触区域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并且沿着连接元件的纵向轴线相对于第一接触区域轴向地偏移,该径向力相对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正交地作用在外壳体上。
关于根据本发明的电路板布置,由此可以特别地规定,第一接触区域的外径沿连接元件的第一端部的方向增大,和/或接触弹簧被设计成经由第二接触区域作用在外壳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借助于第一接触区域沿连接元件的第一端部的方向加宽的设计,由单独的接触弹簧法向地(垂直于连接区域的第一接触区域)施加的接触力可以具有径向力分量并且同时具有轴向力分量。接触力的轴向分量可以允许连接元件垂直于第一电气组件定向,并因此允许连接元件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自定心。
连接元件(不具有配对插接连接器)还可以被称为适配器件或“插塞”,并且该连接元件利用其各自的端部连接到各自的电路板或插接到电路板的相应的配对插接连接器中或者直接插接到电路板中。
在电路板布置中,为了对电路板进行连接可以提供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但是原则上可以提供任意数量的连接元件,例如两个连接元件、三个连接元件、四个连接元件、五个连接元件、十个连接元件、五十个连接元件、一百给连接元件或者甚至更多个连接元件。专家可以基本上以根据待传输的电信号的数量(例如必要通道的数量)的方式来指定所使用的连接元件的数量。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造用于将第一电气组件连接到第二电气组件的连接元件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沿着纵向轴线将电缆插入刚性的管状的外壳体中,该电缆包括至少一个内导体以及包围至少一个内导体的一个电介质。外壳体由导电材料制成,其中,在插入电缆之后,外壳体的至少一个部分沿着纵向轴线变形,使得电缆被固定在外壳体中。
因此,可以提供变形和接合方法,以构造用于电路板布置的连接元件。
优选地,外壳体的内径被设计成大于电缆的外径。按照这种方式(间隙配合)可以特别容易地将电缆接合或插入到外壳体中。深拉部件的外径可以例如比电缆的外径大0.1%至0.5%,例如也可以比电缆的外径大至多1%、2%、3%、5%或者甚至更多。
在安装连接元件期间,电缆坯料或电缆可以优选地被接合到经拉拔的管。优选地,接合过程可以利用间隙配合进行,在该接合过程之后,然后对管或外壳体进行径向的缩锻。在这种情况下,由变形产生的横截面可以特别地被设计成使得连接元件的机械性能和电学性能均得到优化。为此,可以例如预先使用高频仿真。
通过优化连接元件的电学性能,同时使电缆在外壳体中具有高的机械保持力,根据本发明能够为连接元件提供特别快速且无干扰的数据传输。此外,连接元件的构造可以是经济的并因此适合于批量生产。
特别地,由于电缆的变形导致电缆被固定在外壳体中,因此在在制造连接元件期间,在绝缘部件或电介质上也不会出现任何碎屑、刨花或其他磨损。
优选地,电缆由恰好一个内导体、特别是恰好一个金属内导体制成,然后利用非导电材料或电介质对该电缆包覆成型。原则上,电缆也可以包括另外的内导体。优选地使用同心电缆。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此可以规定,外壳体是由金属坯料深拉、挤压或车削而成的。
特别地,已经发现对外壳体的深拉是特别有利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外壳体可以被相对经济地制造,并且由于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固定电缆的变形,较大公差或偏差与可能由深拉导致的特定尺寸不是特别相关。
此外,在一个实施例中,由此可以规定,通过冲压和/或轧制使外壳体的至少一个部分变形。
然而,原则上,可以提供任何期望的变形工艺或任何期望的变形技术,包括例如弯曲。然而,冲压或轧制技术是特别适合的。借助于外壳体的逆向变形,电缆甚至可以以相对较大的直径公差进行接合,其中,仍然可以实现良好的机械紧固以及最佳的电气设计。然而,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外壳体的变形不是必须的。
可以提供轴向轧制过程,即沿着外壳体的纵向轴线进行的轧制。
然而,也可以提供径向轧制过程,其中,沿着外壳体的外周边径向或切向地进行轧制。
原则上,由此可以规定,外壳体的部分通过纵向轧制、锻造轧制、横向轧制、环形轧制和/或交叉轧制而变形。
在该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由此可以规定,外壳体的至少一个部分通过使用两个或更多个冲压钳爪、优选地使用三个或更多个冲压钳爪进行冲压而变形。优选地以下述方式进行变形,即使得变形部分的横截面对应于等宽曲线,优选地对应于Reuleaux三角形。
冲压钳爪的数量优选地对应于等宽曲线的边的数量;因此,例如,提供了三个冲压钳爪,以将横截面变形为Reuleaux三角形。
外壳体的横截面可以包括由闭合的冲压冲头或冲压钳爪非常精确地限定出并且其中机械性能和电学性能占优势的区域,以及对部件公差和间隙配合进行补偿的区域。
也可以使用其他适合设计的压制或冲压工具来替代冲压钳爪或冲压冲头。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此可以特别地规定,至少两个冲压钳爪各自包括形成冲压表面的中心区域,该区域的轮廓在冲压之后对应于外壳体的横截面的周边的轮廓,并且其中,冲压钳爪在围绕中心区域的外部区域中的轮廓分别向外回缩,以便接纳外壳体的在冲压过程期间由于冲压而移位的材料。
相对于冲压钳爪的横截面的中心区域回缩的区域特别适合于接纳外壳体的由于公差而移位的材料。
因此,冲压冲头或每个冲压钳爪可以在中心区域中具有曲率,其中,该曲率对应于在冲压过程结束时在外壳体的各自的相邻区域中的曲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此可以规定,外壳体在一个或多个部分中分别在三个周边部分处被径向向内地冲压或轧制,这三个周边部分沿着周边均匀地分布,使得被布置成彼此间隔开的三个周边部分形成为具有一致的、优选地固定的半径和一致的弧长,其中,在每两个周边部分之间形成有补偿部分,该补偿部分接纳从向内冲压或轧制的周边部分移位的材料。
上文也已经被称为(补偿)周边部分的补偿部分使得在冲压或轧制过程期间移位的材料能够逸出。可以相应地设计冲压钳爪或冲压冲头。
由此可以规定,所有的冲压钳爪在其中心区域中具有相同的曲率,使得形成了具有一致的、优选地固定的半径和一致的弧长的角度部段。半径不一定是固定的。其他曲率在此也是可能的;可以例如提供椭圆形的轮廓。然而,固定的半径是优选的,以便获得特别良好的电传输性能。
冲压钳爪也可以被设计成使得角度部段的弧长不相等。冲压钳爪优选地至少被布置成使得它们对称地冲压或压制外壳体,使得外壳体在冲压或压制区域中的横截面区域具有对称的形式。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元件优选地适合于高频信号的传输。然而,原则上,连接元件也可以用于传输低频信号或者用于传输供电信号。
当然,已经结合根据本发明的电插接连接件进行描述的特征也可以被有利地应用于配对插接连接器、连接元件、组件连接件和电路板布置,反之亦然。此外,已经结合根据本发明的电插接连接件提到的优点也可以被理解为涉及配对插接连接器、连接元件、组件连接件和电路板布置,反之亦然。
另外,应当注意,诸如“包含”、“包括”或“具有”的表述不排除任何其他特征或步骤。此外,以单数指代步骤或特征的诸如为“一”或“该”的表述不排除多个步骤或特征,反之亦然。
在此指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陈述的特征的特定组合也可以在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总体构思内单独地、仅与所述另一些实施例中的相应特征组合地构成独立的发明。相应地,申请人特别地指出以下特征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变型:
-一种用于电插接连接件的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包括被布置在第一端部处的第一电插接连接器,该第一电插接连接器用于与第一电气组件的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配合,其中,第一电插接连接器包括导电的外壳体,该外壳体具有第一接触区域,第一接触区域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并且第一接触区域被设计成与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的接触弹簧相互作用,以便在第一电插接连接器与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之间产生电接触和机械连接,内部接触区域的内径沿连接元件的第一端部的方向以线性的方式增大;
-一种用于电插接连接件的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包括被布置在第一端部处的第一电插接连接器,该第一电插接连接器用于与第一电气组件的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配合,其中,第一电插接连接器包括导电的外壳体,该外壳体具有第一接触区域,第一接触区域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并且第一接触区域被设计成与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的接触弹簧相互作用,以便在第一电插接连接器与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之间产生电接触和机械连接,连接元件被设计成用于将第一电气组件连接到第二电气组件,并且连接元件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刚性的管状的外壳体;
-一种用于电插接连接件的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包括被布置在第一端部处的第一电插接连接器,该第一电插接连接器用于与第一电气组件的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配合,其中,第一电插接连接器包括导电的外壳体,该外壳体具有第一接触区域,第一接触区域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并且第一接触区域被设计成与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的接触弹簧相互作用,以便在第一电插接连接器与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之间产生电接触和机械连接,连接元件被设计成用于将第一电气组件连接到第二电气组件,并且连接元件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刚性的管状的外壳体,第一电插接连接器的导电的外壳体与连接元件的外壳体形成一体件;
-一种用于电插接连接件的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包括被布置在第一端部处的第一电插接连接器,该第一电插接连接器用于与第一电气组件的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配合,其中,第一电插接连接器包括导电的外壳体,该外壳体具有第一接触区域,第一接触区域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并且第一接触区域被设计成与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的接触弹簧相互作用,以便在第一电插接连接器与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之间产生电接触和机械连接,连接元件被设计成用于将第一电气组件连接到第二电气组件,并且连接元件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刚性的管状的外壳体,连接元件的外壳体的导电材料由非磁性金属形成;
-一种用于电插接连接件的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包括被布置在第一端部处的第一电插接连接器,该第一电插接连接器用于与第一电气组件的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配合,其中,第一电插接连接器包括导电的外壳体,该外壳体具有第一接触区域,第一接触区域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并且第一接触区域被设计成与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的接触弹簧相互作用,以便在第一电插接连接器与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之间产生电接触和机械连接,连接元件被设计成用于将第一电气组件连接到第二电气组件,并且连接元件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刚性的管状的外壳体,连接元件的外壳体的导电材料由非磁性金属形成,连接元件的外壳体的导电材料由黄铜形成;
-一种用于电插接连接件的连接元件,该连接元件包括被布置在第一端部处的第一电插接连接器,该第一电插接连接器用于与第一电气组件的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配合,其中,第一电插接连接器包括导电的外壳体,该外壳体具有第一接触区域,第一接触区域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并且第一接触区域被设计成与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的接触弹簧相互作用,以便在第一电插接连接器与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之间产生电接触和机械连接,连接元件被设计成用于将第一电气组件连接到第二电气组件,并且连接元件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刚性的管状的外壳体,连接元件进一步包括电缆,该电缆沿着连接元件的外壳体的纵向轴线在连接元件的外壳体的内部延伸;
-一种电插接连接件,该电插接连接件包括连接元件,并且进一步包括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其中,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包括接触弹簧,并且其中,接触弹簧经由第一接触区域作用在第一电插接连接器的外壳体上,以便在第一电插接连接器与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之间产生电接触和机械连接,其中,接触弹簧作用在第一接触区域上,使得外壳体上受到轴向力的作用,轴向力沿着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的纵向轴线作用并且推动外壳体抵靠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的轴向端部止动件,其中,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包括绝缘部件,绝缘部件在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中形成用于第一电插接连接器的外壳体的轴向端部止动件。
说明书中提到的另外的特征总体上涉及上文提到的独立发明的有利实施例和变型。
附图说明
下文将参考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附图各自示出了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在附图中,以彼此结合的方式示出了本发明的单独的特征。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也可以与同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特征分开实现,并且相应地可以容易地被专家组合以与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形成其他有用的组合和子组合。
在附图中,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在附图中,分别示意性地示出:
图1是包括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电路板布置以及被布置在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元件的截面视图;
图2是图1的连接元件的外壳体的等轴视图;
图3示出了在借助于三个冲压钳爪进行变形之前,图1的连接元件沿着图1中所示的截面III的横截面;
图4示出了在利用三个冲压钳爪进行变形之后,图1的连接元件沿着图1中所示的截面III的横截面;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插接连接件的等轴截面视图,该电插接连接件具有第一电插接连接器和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
图6是处于将第一插接连接器插入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之前的状态下的图5的根据本发明的电插接连接件的截面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在将第一插接连接器插入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之后并且在自定心之前的图6的电插接连接件;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在自定心之后的图7的电插接连接件;
图9是图5的电插接连接件的接触区域的放大截面视图,用于示出接触弹簧的预加载;
图10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插接连接件的接触区域的放大截面视图,该电插接连接件具有有高程度的弹簧弹性的接触弹簧;
图11以侧视图示出了处于将第一插接连接器插入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之后的状态下的根据现有技术的组件连接件;
图12以侧视图示出了处于将第一插接连接器插入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中之后的状态下的根据本发明的组件连接件;
图13示出了处于完全插接状态下的图12的根据本发明的组件连接件;以及
图14示出了具有第一接触区域和第二接触区域的第一插接连接器的替代性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截面视图示出了电路板布置1。电路板布置1包括第一电路板2和第二电路板3,该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被布置成在不同平面中彼此平行地延伸。然而,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基本上能够提供另外的电路板。
连接元件4被布置在电路板2、3之间,以便使电路板2、3彼此电连接。为了清楚起见,图1示出了连接元件4尚未与电路板2、3插接在一起的状态。
附图中所示的所有比例仅应作为示例进行理解;尤其是下文描述的电路板2、3、连接元件4和配对插接连接器10.1、10.2、10.2’的相对比例。
原则上,可以提供任意数量的连接元件4,以进行电路板2、3的电连接和机械连接。连接元件4可以特别地将第一电路板2的电路2.1连接到第二电路板3的电路3.1,特别是用于在电路2.1、3.1之间传输高比特率的信号。
原则上,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元件4和组件连接件22适合于任意的电气组件之间、特别是第一电气组件与第二电气组件之间的机械连接和电连接。然而,出于说明性目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描述了连接元件4的与连接两个电路板2、3相关的用途;即,仅描述了其中第一电气组件被形成为第一电路板2并且第二电气组件被形成为第二电路板3的具体变型实施例。然而,这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本发明。
连接元件4包括优选地为刚性的管状的外壳体5,该外壳体由导电材料组成。一个或多个内导体7可以被引入外壳体5中。也可以提供一个电介质8或多个电介质。仅作为示例,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电缆6被设置在外壳体5中,该电缆沿着外壳体5或连接元件4的纵向轴线L被引导。
优选地,外壳体5的导电材料可以是非磁性的,特别是由非磁性材料组成的。优选地使用黄铜。
电缆6包括至少一个内导体7(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包括恰好一个内导体7)以及包围内导体7的电介质8。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电缆6是同心地构造的电缆6,该电缆由恰好一个内导体7以及形成电缆护套的一个电介质8组成。然而,原则上,由此还可以规定,电缆6包括多个内导体7,例如包括至少一个内导体对,该内导体对优选地被设置成用于差分信号传输。
连接元件4的外壳体5用作连接元件4的外导体。连接元件4在其端部4.1、4.2中的每一个端部处具有插接连接器9.1、9.2,该插接连接器用于连接到各自的电路板2、3的各自的配对插接连接器10.1、10.2。内导体7由此也被连接到各自的配对插接连接器10.1、10.2。如示例性实施例中所示,连接元件4的插接连接器9.1、9.2优选地具有圆形的设计。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由此规定,通过使外壳体5变宽或使其端部处的直径增大来形成插接连接器9.1、9.2。
然而,也可以省略插接连接器9.1、9.2中的至少一个。于是,还可以直接将连接元件4插接到电路板2、3中或者使用诸如钎焊或压接的任何期望的适合的连接技术将该连接元件连接到电路板2、3。
在制造连接元件4的过程期间,由此可以规定,外壳体5的至少一个部分A(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为恰好一个部分A)沿着纵向轴线L变形为使得电缆6被固定在外壳体5中。在此,部段A可以沿着外壳体5的总长度的至少50%延伸,但是优选地沿着外壳体5的总长度的75%延伸,特别优选地沿着外壳体5的总长度的至少90%延伸,非常特别优选地完全在外壳体5的插接连接器9.1、9.2之间延伸,如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那样。特别地,如果省略了插接连接器9.1、9.2之一,则部分A还可以完全沿着连接元件4的总长度延伸。
然而,原则上,外壳体5的一个或多个部分的变形也可以以凹口的形式提供,以便将电缆6固定在外壳体5中。然而,涉及到由此被削弱的电学性能,这并不是优选的。然而,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基本上不需要外壳体5的变形。
出于进一步说明的目的,图2是连接元件4的外壳体5的等轴视图,其中图形强调了外壳体5的变形部分A的横截面Q。此外,图4中示出了变形之后产生的横截面Q。
管状的外壳体5可以由圆形的金属坯料提供,其中,外壳体5优选地由对金属坯料进行深拉、挤压或车削而成。优选地,外壳体5的至少一个部分A于是变形为使得外壳体5的在变形部分A中的横截面Q不再是圆形的,或者周边不再遵循圆形路径(参见图2和图4)。优选地,外壳体5的至少一个部分变形为使得外壳体5的横截面Q在变形部分A中遵循等宽曲线,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遵循Reuleaux三角形。
关于连接元件4的有利的制造方法,由此可以规定,包括至少一个内导体7和电介质8的电缆6沿着纵向轴线L优选地利用适当的压紧配合被插入外壳体5中,然后外壳体5的至少一个部分A沿着纵向轴线L变形为使得电缆6被固定在外壳体5中。
在这种情况下,外壳体5的部分A的变形可以例如通过冲压和/或轧制(轴向或径向)来实现。变形优选地通过冲压来实现。出于进一步说明的目的,图3和图4示出了在冲压过程之前(图3)和在冲压过程之后(图4)的连接元件4的横截面Q。
如从图3中可以看出,电缆6的外径被设计成小于外壳体5的内径,以便容易地插入外壳体5中。相应地,在外壳体5与电缆6之间存在间隙。
可以提供两个或更多个冲压钳爪11,以借助于有利的冲压工艺对电缆6进行固定。如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示,优选地提供三个冲压钳爪11,以便特别地使部分A变形为使得在变形之后横截面Q遵循等宽曲线,例如Reuleaux三角形。
在此,冲压钳爪11的冲压表面12在中心区域BM(参见图4)中的横截面中可以对应于冲压之后的外壳体5的横截面Q的轮廓。围绕中心区域BM的外部区域BA(参见图4)可以各自回缩,以便接纳外壳体5的由于冲压而移位的材料。
如特别地从图4可以看出的,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由此规定,外壳体5在沿着周边均匀地分布的三个周边部分处被径向向内压制、向内冲压或轧制,使得形成了被布置成彼此间隔开并且具有一致且固定的半径和一致的弧长的三个周边部分。由中心区域BM形成的是外壳体5的这些周边部分。在这些周边部分中的每两个周边部分之间存在补偿部分,该补偿部分接纳从被向内压制或者向内冲压或轧制的周边部分移位的材料。补偿部分位于外部区域BA的角度部段内,并且分别由彼此相邻的两个冲压钳爪11的两个相邻的外部区域BA形成。
图5以透视截面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插接连接件13。插接连接件13具有连接元件4,该连接元件具有被布置在第一端部4.1处的第一电插接连接器9.1,并且该插接连接件具有第一电气组件(在当前情况下再次以第一电路板2作为示例)的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
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包括接触弹簧14,并且第一插接连接器9.1包括导电的外壳体,该外壳体与连接元件4的外壳体5形成一体件并且具有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的第一接触区域15。接触弹簧14经由第一接触区域15作用在外壳体5上,以便在第一插接连接器9.1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之间产生电接触和机械连接。
由此规定,第一接触区域15的外径沿连接元件4的第一端部4.1的方向增大。
替代地或另外地,由此可以规定,接触弹簧14被设计成经由外壳体5的第二接触区域23作用在外壳体5上,该第二接触区域以在周向上呈环形的方式延伸,该第二接触区域沿着连接元件4的纵向轴线L相对于第一接触区域15轴向地偏移。在图14中仅通过示例示出了这种变型。第二接触区域23和第一接触区域15也可以彼此过渡。第一接触区域15和第二接触区域23可以各自具有轴向范围,该轴向范围对应于接触弹簧14在其中能够作用在第一插接连接器9.1上的预期区域,可能还考虑了插接连接件13的公差和机械加载。
接触弹簧14、第一接触区域15和/或第二接触区域23被设计成使得接触弹簧14在外壳体5上施加径向力分量和轴向力分量,使得第一插接连接器9.1相对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优选地采取同轴对准。图6至图8中示出了这种原理。
图6示出了处于未插接在一起的状态下的第一插接连接器9.1和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图7示出了第一插接连接器9.1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已经例如被技术人员插接在一起的状态,但是连接元件4或纵向轴线L相对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的纵向轴线LG仍然是倾斜的。根据本发明,由于接触弹簧14的径向力分量和轴向力分量,可以提供连接元件4或第一插接连接器9.1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中的自定心,该自定心优选地可能导致如图8中所示的同轴对准。
由此可以优选地规定,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包括配对插接连接器壳体16,该配对插接连接器壳体具有用于第一插接连接器9.1的漏斗形的插入区域17。如例如在图5中可以看到的,漏斗形的插入区域17由衬圈18形成,该衬圈突出至第一插接连接器9.1中并且同时被设计为用于接触弹簧14的抵接部,以便机械地预加载接触弹簧14。
图9示出了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的插入区域17的放大截面视图。特别地,在图9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用于接触弹簧14的止动件而产生的接触弹簧14的预加载,该止动件是借助于配对插接连接器壳体16的衬圈18而形成的。
然而,原则上,接触弹簧14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中的预加载也可以以某些其他方式实现,或者可以省去这种预加载。
此外,借助于相应地选择接触弹簧14的材料或相应地选择接触弹簧14的几何形状来增加接触弹簧14的弹性可能是有利的。图10中示出了用于实现高程度的接触弹簧弹性的示例性几何形状。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接触区域15的外径沿连接元件4的第一端部4.1的方向呈圆锥形地并基本上线性地增大。然而,原则上,第一接触区域15的外径可以按照任何期望的曲线增大,例如可以以凸出或凹入的方式增大。
如示例性实施例中所示,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包括绝缘部件19,当将第一插接连接器9.1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插接在一起时,该绝缘部件至少部分地进入第一插接连接器9.1的外壳体5。此外,绝缘部件19具有指向外壳体5的方向的衬圈20,以便使外壳体5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中定心,特别是以便补偿轴向偏移。此外,绝缘部件19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中形成用于第一插接连接器9.1的轴向端部止动件21,连接元件4可以压靠该端部止动件,这进一步有助于自定心。
由此可以规定,绝缘部件19在内部接触区域15’处与外壳体5进行接触,该内部接触区域与第一接触区域15相对地定位(参见图5中的插接连接件13的插接在一起的状态)。在此,内部接触区域15’被布置在外壳体5的内壁上并且遵循外壳体5的外壁的几何形状。因此,外壳体5的内部接触区域15’的内径沿连接元件4的第一端部4.1的方向增大。绝缘部件19的衬圈20有利地与内部接触区域15’进行接触,其中,接触弹簧14与第一接触区域15的接触点以及衬圈20与内部接触区域15’的接触点沿着连接元件4的纵向轴线L的轴向偏移可以进一步有助于连接元件4的定心。然而,接触弹簧14和衬圈20也可以在沿着纵向轴线L的同一“高度平面”中与外壳体进行接触。
图12示出了用于连接第一电气组件(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为第一电路板2)与第二电气组件(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为第二电路板3)的组件连接件22,该组件连接件包括连接元件4,该连接元件具有被布置在第一端部4.1处的第一电插接连接器9.1以及被布置在第二端部4.2处的第二电插接连接器9.2,并且该组件连接件包括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和第二配对插接连接器10.2。配对插接连接器10.1、10.2被设计成用于连接到连接元件4的插接连接器9.1、9.2并且用于分别连接到一个电气组件或电路板2、3。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具有例如图5至图9中所示的接触弹簧14,并且第一插接连接器9.1具有导电的外壳体5,该外壳体具有以在周向上呈环形的方式延伸的第一接触区域15。接触弹簧14经由第一接触区域15作用在外壳体5上,以便在第一插接连接器9.1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之间产生电接触和机械连接,例如也产生锁止作用。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用于所示的组件连接件22的自定心作用。按照这种方式,第一接触区域15的外径可以沿连接元件4的第一端部4.1的方向增大,和/或接触弹簧14可以被设计成经由外壳体5的第二接触区域23(参见图14)作用在外壳体5上,该第二接触区域以在周向上呈环形的方式延伸,该第二接触区域沿着连接元件4的纵向轴线L相对于第一接触区域15轴向地偏移。
通过比较图11与图12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定心的原理。在图11中,该图示出了处于将第一插接连接器9.1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插接在一起之后的状态下的根据现有技术的组件连接件22,现有技术的连接元件4的纵向轴线L仍然相对于现有技术的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的纵向轴线LG倾斜。相比之下,图12示出了在连接元件4已经自定心之后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元件4或第一插接连接器9.1相对于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的同轴对准。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插接连接器9.1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中的同轴对准导致连接元件4的纵向轴线L相对于第二配对插接连接器10.2的纵向轴线的平行对准。
自定心的特殊优点可以包括:相对于现有技术,可以减小配对插接连接器10.1、10.2的插入区域17的尺寸。为了说明这一点,图11至图13示出了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的纵向轴线LG与第二配对插接连接器10.2或10.2’的纵向轴线的平行偏移。这种偏移例如可能是由于电路板2、3相对于彼此的不理想的对准而产生的。为了补偿该偏移并允许简单地、优选地将插接连接器9.1、9.2与配对插接连接器10.1、10.2、10.2’盲插接在一起,配对插接连接器10.1、10.2、10.2’的插入区域17、17’必须具有相应的大尺寸,这整体上增加了整个配对插接连接器10.1、10.2、10.2’的直径。如从图11和图12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的,连接元件4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中的偏斜位置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个问题。由于连接元件4在第一配对插接连接器10.1中的根据本发明的对准,相对于现有技术的第二配对插接连接器10.2’的插入区域17’,可以大大减小第二配对插接连接器10.2的插入区域17的尺寸。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完全插接在一起的组件连接件22。为了补偿连接元件4的纵向轴线L与第二配对插接连接器10.2的纵向轴线的侧向偏移,连接元件4在完全插接在一起的状态下再次位于略微偏斜的位置,但是这通常不会造成问题。
如尤其从图1、图2、图12和图13中可以看出的,组件连接件22的第二插接连接器9.2被设计成与第一插接连接器9.1不同。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插接连接器9.1具有第一接触区域15,该第一接触区域以在周向上呈环形的方式延伸并且其外径朝向连接元件4的第一端部4.1增大。相比之下,第二插接连接器9.2具有第一接触区域,该第一接触区域沿着连接元件4的纵向轴线L以在周向上呈环形的方式延伸并且呈圆柱形地延伸,并因此具有固定的外径。
然而,由此可以基本上规定,第一插接连接器9.1和第二插接连接器9.2具有相似或相同的设计。

Claims (17)

1.一种用于电插接连接件(13)的连接元件(4),所述连接元件包括被布置在第一端部(4.1)处的第一电插接连接器(9.1),所述第一电插接连接器用于与第一电气组件(2)的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1)配合,其中,所述第一电插接连接器(9.1)包括导电的外壳体(5),所述外壳体具有第一接触区域(15),所述第一接触区域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并且所述第一接触区域被设计成与所述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1)的接触弹簧(14)相互作用,以便在所述第一电插接连接器(9.1)与所述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1)之间产生电接触和机械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插接连接器(9.1)进一步包括内部接触区域(15’),所述内部接触区域用于与所述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1)的绝缘部件(19)进行接触,所述内部接触区域(15’)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5)相对地定位,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5)的外径和所述内部接触区域(15’)的内径沿所述连接元件(4)的第一端部(4.1)的方向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元件(4),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接触区域(15’)遵循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5)的几何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元件(4),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5)的外径沿所述连接元件(4)的第一端部(4.1)的方向以线性的方式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元件(4),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接触区域(15’)的内径沿所述连接元件(4)的第一端部(4.1)的方向以线性的方式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元件(4),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元件(4)被设计成用于将所述第一电气组件(2)连接到第二电气组件(3),并且所述连接元件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刚性的管状的外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元件(4),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插接连接器(9.1)的导电的外壳体(5)与所述连接元件(4)的外壳体形成一体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元件(4),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元件(4)的外壳体的导电材料由非磁性金属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元件(4),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元件(4)的外壳体的导电材料由黄铜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元件(4),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元件(4)进一步包括电缆(6),所述电缆沿着所述连接元件(4)的外壳体的纵向轴线(L)在所述连接元件(4)的外壳体的内部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元件(4),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缆(6)具有恰好一个内导体(7)和包围所述内导体(7)的电介质(8)。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连接元件(4),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元件(4)的外壳体的至少一个部分(A)沿着所述纵向轴线(L)变形为使得所述电缆(6)被固定在所述连接元件(4)的外壳体的内部。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连接元件(4),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元件(4)的外壳体以管状的方式包围所述电缆(6)。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元件(4),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元件(4)进一步包括被布置在第二端部(4.2)处的第二电插接连接器(9.2),所述第二电插接连接器用于与第二电气组件(3)的第二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2)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元件(4),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插接连接器(9.2)被设计成与所述第一电插接连接器(9.1)不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元件(4),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插接连接器(9.2)包括第一接触区域,所述第二电插接连接器(9.2)的第一接触区域至少以在周向上呈环形分段形状的方式延伸并且沿着所述连接元件(4)的纵向轴线(L)呈圆柱形地延伸,并且所述第二电插接连接器(9.2)的第一接触区域的外径保持恒定。
16.一种电插接连接件(13),所述电插接连接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元件(4),并且进一步包括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1),其中,所述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1)包括接触弹簧(14),并且其中,所述接触弹簧(14)经由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5)作用在所述第一电插接连接器(9.1)的外壳体(5)上,以便在所述第一电插接连接器(9.1)与所述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1)之间产生电接触和机械连接,其中,所述接触弹簧(14)作用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5)上,使得所述外壳体(5)上受到轴向力(FA)的作用,所述轴向力沿着所述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1)的纵向轴线(LG)作用并且推动所述外壳体(5)抵靠所述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1)的轴向端部止动件(21),其中,所述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1)包括绝缘部件(19),所述绝缘部件在所述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1)中形成用于所述第一电插接连接器(9.1)的外壳体(5)的轴向端部止动件(21)。
17.一种电路板布置(1),所述电路板布置包括第一电路板(2)和第二电路板(3),其中,所述第一电路板(2)和所述第二电路板(3)被布置成在不同平面中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一电路板(2)和所述第二电路板(3)之间布置有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元件(4),以便使所述第一电路板(2)和所述第二电路板(3)彼此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电路板(2)和所述第二电路板(3)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具有接触弹簧(14)的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1),其中,所述接触弹簧(14)经由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5)作用在所述第一电插接连接器(9.1)的外壳体(5)上,以便在所述第一电插接连接器(9.1)与所述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1)之间产生电接触和机械连接,其中,所述接触弹簧(14)作用在所述第一接触区域(15)上,使得所述外壳体(5)上受到轴向力(FA)的作用,所述轴向力沿着所述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1)的纵向轴线(LG)作用并且推动所述外壳体(5)抵靠所述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1)的轴向端部止动件(21),其中,所述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1)包括绝缘部件(19),所述绝缘部件在所述第一电配对插接连接器(10.1)中形成用于所述第一电插接连接器(9.1)的外壳体(5)的轴向端部止动件(21)。
CN202111466458.2A 2018-12-21 2019-12-20 连接元件、电插接连接件和电路板布置 Pending CN1143008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8215544.0A EP3627636B2 (de) 2018-09-19 2018-12-21 Elektrische steckverbindung, baugruppenverbindung und leiterplattenanordnung
EP18215544.0 2018-12-21
EP19209296.3 2019-11-15
EP19209296.3A EP3671978A1 (de) 2018-12-21 2019-11-15 Elektrische steckverbindung, baugruppenverbindung und leiterplattenanordnung
CN201911328605.2A CN111355077B (zh) 2018-12-21 2019-12-20 电插接连接件、组件连接件和电路板布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28605.2A Division CN111355077B (zh) 2018-12-21 2019-12-20 电插接连接件、组件连接件和电路板布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00892A true CN114300892A (zh) 2022-04-08

Family

ID=7110475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66458.2A Pending CN114300892A (zh) 2018-12-21 2019-12-20 连接元件、电插接连接件和电路板布置
CN201911328605.2A Active CN111355077B (zh) 2018-12-21 2019-12-20 电插接连接件、组件连接件和电路板布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28605.2A Active CN111355077B (zh) 2018-12-21 2019-12-20 电插接连接件、组件连接件和电路板布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6465B2 (zh)
KR (1) KR20200079199A (zh)
CN (2) CN11430089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51945A1 (en) 2020-09-09 2022-03-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radio frequency connector and a communication module having the same
EP3989368A1 (de) * 2020-10-20 2022-04-27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verbindungselement und leiterplattenanordnung
CN115224521A (zh) * 2021-04-19 2022-10-21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浮动连接器及其组合
JP2022186076A (ja) * 2021-06-04 2022-12-1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60898A (ja) * 2005-03-16 2006-09-2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シールド導電路及びシート状導電路の製造方法
JP2011165493A (ja) * 2010-02-10 2011-08-25 Noble Musen Kk プッシュオン同軸コネクタ
JP5872000B1 (ja) * 2014-08-06 2016-03-0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
CN108140997A (zh) * 2015-10-07 2018-06-08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插头-插座连接器
CN207743482U (zh) * 2017-12-01 2018-08-17 深圳市百冠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插座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71735A (en) * 1973-08-23 1975-03-18 Amp Inc Shielded high voltage connector
US4377320A (en) * 1980-11-26 1983-03-22 Amp Incorporated Coaxial connector
US4426127A (en) * 1981-11-23 1984-01-17 Omni Spectra, Inc. Coaxial connector assembly
US4963105A (en) 1989-03-03 1990-10-16 Dynawave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A2365404C (en) * 1999-03-02 2008-02-12 Huber + Suhner Ag Coaxial connection for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EP1094565A1 (de) 1999-10-22 2001-04-25 Huber+Suhner Ag Koaxialer Steckverbinder
FR2808931B1 (fr) 2000-05-10 2002-11-29 Radiall Sa Dispositif de raccordement d'un cable coaxial a une carte de circuit imprime
EP1641086B1 (de) 2004-09-22 2007-01-10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Koaxialsteckverbinder
DE102004054022B3 (de) * 2004-11-05 2006-06-08 Ims Connector Systems Gmbh Steckverbinder und Gegenstecker
US7097460B2 (en) * 2005-02-01 2006-08-29 Harris Corporation Coaxial connector
DE102005034497A1 (de) 2005-07-20 2007-02-01 Ims Connector Systems Gmbh Steckverbinder und Gegenstecker
US8087954B2 (en) 2006-01-26 2012-01-03 Huber+Suhner Ag Coaxial plug-type connector arrangement
WO2011088902A1 (de) 2010-01-25 2011-07-28 Huber+Suhner Ag Leiterplatten-koaxialverbinder
CN201717406U (zh) 2010-04-16 2011-01-19 蔡闳宇 电源插座构造
CN201699177U (zh) * 2010-06-07 2011-01-05 深圳市电连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同轴连接器
DE202012000487U1 (de) * 2012-01-19 2012-02-27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Verbindungselement
WO2017194715A1 (en) * 2016-05-12 2017-11-16 Huber+Suhner Ag Circuit board coaxial connector
CN208111727U (zh) * 2018-04-16 2018-11-16 罗森伯格亚太电子有限公司 板间射频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60898A (ja) * 2005-03-16 2006-09-2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シールド導電路及びシート状導電路の製造方法
JP2011165493A (ja) * 2010-02-10 2011-08-25 Noble Musen Kk プッシュオン同軸コネクタ
JP5872000B1 (ja) * 2014-08-06 2016-03-0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
CN108140997A (zh) * 2015-10-07 2018-06-08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插头-插座连接器
CN207743482U (zh) * 2017-12-01 2018-08-17 深圳市百冠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电源插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55077A (zh) 2020-06-30
CN111355077B (zh) 2021-12-28
US11296465B2 (en) 2022-04-05
US20200203901A1 (en) 2020-06-25
KR20200079199A (ko) 2020-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55077B (zh) 电插接连接件、组件连接件和电路板布置
EP2465167B1 (en) Coaxial interconnect and contact
US5074809A (en) Ultraminiature high-frequency connection interface
EP3460916A1 (en) Electrical contact device, electrical connecting unit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an electrical cable
EP2027630B1 (en) Coaxial connector
KR20120038458A (ko) 탄성-개재 접속기
CN110932003B (zh) 连接元件、组件连接件、电路板装置和制造连接元件方法
EP3048673B1 (en) Low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coaxial connector test interface
US20200243991A1 (en) Inner conductor element
WO2021062865A1 (en) Unitary rf connector with ground contact tabs arranged in crown and ganged connector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such unitary connector
CN112740488B (zh) 壳体一体型基板配合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4946087A (zh) 用于低互调板对板射频同轴连接组件的改进的适配器
US20220190526A1 (en) Connector
CN110783783B (zh) 插接连接器和具有这种插接连接器的插接连接装置
CN113381243B (zh) 用于将两个线缆电连接的插接连接装置
CN111786201B (zh) 一种多极基板电连接器
US11450996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for connecting a cable to an electrical component
US20240162662A1 (en) Isolated pair quadrax interconnect
CN117438815A (zh) 屏蔽弹簧触头、插入式连接器和插入式连接器系统
EP4055668A1 (en) Isolated pair quadrax interconnect
CN117525949A (zh) 一款全链路高可靠屏蔽差分对结构
EP2779318A1 (en) Method for assembl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