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85308B - 逆变发电系统、逆变模组及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逆变发电系统、逆变模组及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85308B
CN114285308B CN202111671154.XA CN202111671154A CN114285308B CN 114285308 B CN114285308 B CN 114285308B CN 202111671154 A CN202111671154 A CN 202111671154A CN 114285308 B CN114285308 B CN 1142853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or
switching tube
switching
tube
i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7115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85308A (zh
Inventor
申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xes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xes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xes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xes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7115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8530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853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53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853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53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逆变发电系统、逆变模组及逆变器,涉及电源变换领域,包括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其分别反并联于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两端,第三开关管与第四开关管串联形成第一桥臂,第二开关管与第一开关管串联形成第二桥臂,输出电容连接在第一桥臂与第二桥臂的共节点之间,第五开关管连接在输入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一桥臂之间,第一电感连接在输出电容与输入电容的第一端之间,第二电感连接在输出电容与输入电容的第一端之间,从而实现从直流电到交流电的变换,且电感续流模式中仅有两个开关管工作,电感储能模式中仅一个开关管工作,如此可减小开关管的开关损耗,提高效率,减小体积。

Description

逆变发电系统、逆变模组及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变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逆变发电系统、逆变模组及逆变器。
背景技术
DC-AC变换器为电源领域的常用拓扑,其可以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在诸多领域,例如新能源发电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将PV、电池或经过整流处理后的风力等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以并入电网。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对发电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DC-AC变换器作为发电系统的核心器件,直接影响发电系统的转换效率。因此,高效的DC-AC变换器对发电系统极其关键,它决定了整个发电系统的转换效率,寻求高效的DC-AC拓扑成为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逆变发电系统,包括: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的正端和负端分别连接逆变器的母线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于提供直流电给逆变器;逆变器,包括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母线电容和输出电容,其中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一端、第二电感的第一端以及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电容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以及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电容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以及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和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均连接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和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均连接母线电容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的阳极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输出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用于连接交流负载,以将逆变器产生的交流电输出至交流负载;控制器,连接逆变器,被配置为输出开关控制信号至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控制端,以控制逆变器实现直流电到交流电的变换,并在逆变器工作过程的电感续流模式中仅有两个开关管工作,在逆变器工作过程的电感储能模式中,仅有一个开关管工作。
更进一步的,直流电源为太阳能电池,交流负载为交流电网。
更进一步的,控制器控制逆变器工作在以下模式中的一者:第一有功电感储能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一开关管工作,形成依次经过直流电源的正端、第一电感、输出电容、第一开关管和直流电源的负端的电流路径;第一无功电感储能模式,形成依次经过直流电源的负端、第一二极管、输出电容、第一电感和直流电源的正端的电流路径;第一有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五开关管工作,第二开关管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一电感、输出电容、第二二极管和第五开关管,再到第一电感的电流路径;第一无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二开关管工作,形成依次经过第一电感、第五二极管、第二开关管和输出电容,再到第一电感的电流路径;第二有功电感储能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四开关管工作,形成依次经过直流电源的正端、第二电感、输出电容、第四开关管和直流电源的负端的电流路径;第二无功电感储能模式,形成依次经过直流电源的负端、第四二极管D4、输出电容、第二电感和直流电源的正端的电流路径;第二有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五开关管工作,第三开关管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二电感、输出电容、第三二极管和第五开关管,再到第一电感的电流路径;第二无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三开关管工作,形成依次经过第二电感、第五二极管、第三开关管和输出电容,再到第一电感的电流路径。
更进一步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及第五开关管为MOSFET,其中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漏极,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为源极,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三端为栅极。
更进一步的,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及第五开关管为IGBT,其中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为集电极,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为发射极,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三端为基极。
更进一步的,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分别为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体二极管。
更进一步的,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为分别独立于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单独的二极管。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逆变模组,包括:逆变器,包括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母线电容和输出电容,其中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一端、第二电感的第一端以及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电容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以及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电容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以及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和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均连接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和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均连接母线电容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的阳极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控制器,连接逆变器,被配置为输出开关控制信号至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控制端,以控制逆变器实现直流电到交流电的变换,并在逆变器工作过程的电感续流模式中仅有两个开关管工作,在逆变器工作过程的电感储能模式中,仅有一个开关管工作。
更进一步的,控制器控制逆变器工作在以下模式中的一者:第一有功电感储能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一开关管工作,形成依次经过母线电容的第一端、第一电感、输出电容、第一开关管和母线电容的第二端的电流路径;第一无功电感储能模式,形成依次经过母线电容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输出电容、第一电感和母线电容的第一端的电流路径;第一有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五开关管工作,第二开关管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一电感、输出电容、第二二极管和第五开关管,再到第一电感的电流路径;第一无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二开关管工作,形成依次经过第一电感、第五二极管、第二开关管和输出电容,再到第一电感的电流路径;第二有功电感储能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四开关管工作,形成依次经过母线电容的第一端、第二电感、输出电容、第四开关管和母线电容的第二端的电流路径;第二无功电感储能模式,形成依次经过母线电容的第二端、第四二极管D4、输出电容、第二电感和母线电容的第一端的电流路径;第二有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五开关管工作,第三开关管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二电感、输出电容、第三二极管和第五开关管,再到第一电感的电流路径;第二无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三开关管工作,形成依次经过第二电感、第五二极管、第三开关管和输出电容,再到第一电感的电流路径。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逆变器,由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母线电容和输出电容组成,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母线电容和输出电容,其中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一端、第二电感的第一端以及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电容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以及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电容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以及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和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均连接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和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均连接母线电容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的阳极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逆变发电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逆变模组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逆变器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于提供一种逆变发电系统,具体地,可参阅图1所示的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逆变发电系统的示意图,其包括直流电源10、逆变器20和控制器30。如图1所示,直流电源10的正端和负端分别连接逆变器20的母线电容Cbus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于提供直流电给逆变器20;逆变器20包括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第一二极管D1至第五二极管D5、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母线电容Cbus和输出电容Co,其中母线电容Cbus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以及第五开关管Q5的第二端,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电容Co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端以及第四开关管Q4的第一端,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电容Co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以及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和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一端均连接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一端,第四开关管Q4的第二端和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均连接母线电容Cbus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D1至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D1至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第二端,输出电容Co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用于连接交流负载40,以将逆变器20产生的交流电输出至交流负载40;控制器30,连接逆变器20,被配置为输出开关控制信号至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控制端,以控制逆变器20实现直流电到交流电的变换,并在逆变器20工作过程的电感续流模式中仅有两个开关管工作,在逆变器20工作过程的电感储能模式中,仅有一个开关管工作。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直流电源10可为太阳能电池、电池或经过整流处理后的风力等直流。在此不做限定。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交流负载40可为交流电网或交流负载等。在此不做限定。
如下将介绍控制器30控制逆变器20实现直流电到交流电的变换的原理。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控制器30控制逆变器20工作在以下模式中的一者:
第一有功电感储能模式,控制器30控制使得第一开关管Q1工作,形成依次经过直流电源的正端、第一电感L1、输出电容Co、第一开关管Q1和直流电源的负端的电流路径;
第一无功电感储能模式,形成依次经过直流电源的负端、第一二极管D1、输出电容Co、第一电感L1和直流电源的正端的电流路径;
第一有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30控制使得第五开关管Q5工作,第二开关管Q2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一电感L1、输出电容Co、第二二极管D2和第五开关管Q5,再到第一电感L1的电流路径;
第一无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30控制使得第二开关管Q2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一电感L1、第五二极管D5、第二开关管Q2和输出电容Co,再到第一电感L1的电流路径;
第二有功电感储能模式,控制器30控制使得第四开关管Q4工作,形成依次经过直流电源的正端、第二电感L2、输出电容Co、第四开关管Q4和直流电源的负端的电流路径;
第二无功电感储能模式,形成依次经过直流电源的负端、第四二极管D4、输出电容Co、第二电感L2和直流电源的正端的电流路径;
第二有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30控制使得第五开关管Q5工作,第三开关管Q3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二电感L2、输出电容Co、第三二极管D3和第五开关管Q5,再到第一电感L1的电流路径;
第二无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30控制使得第三开关管Q3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二电感L2、第五二极管D5、第三开关管Q3和输出电容Co,再到第一电感L1的电流路径。
其中,上述的有功电感储能模式和无功电感储能模式为电感储能模式。
如此,经过以上的工作模式,可实现将直流电转换为有功功率或无功功率,也即可实现从直流电到交流电的变换以给交流负载供电或馈入电网,且电感续流模式中仅有两个开关管工作,电感储能模式中仅一个开关管工作,如此可减小开关管的开关损耗,提高效率,减小体积。
其中上述的控制使得开关管工作为控制使得开关管以高频频率切换。这里的高频为相对于工频而言,指开关管的导通关断的切换频率大于工频频率。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为MOSFET,其中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一端为漏极,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第二端为源极,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三端为栅极。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二极管D1至第五二极管D5分别为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的体二极管。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为IGBT,其中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一端为集电极,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第二端为发射极,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三端为基极。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二极管D1至第五二极管D5分别为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体二极管。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二极管D1至第五二极管D5为分别独立于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单独的二极管。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逆变模组,请参阅图2所示的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逆变模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逆变模组包括逆变器20和控制器30,其中的逆变器20和控制器30与图1中的逆变器20和控制器30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控制器30控制逆变器20工作在以下模式中的一者:
第一有功电感储能模式,控制器30控制使得第一开关管Q1工作,形成依次经过母线电容Cbus的第一端、第一电感L1、输出电容Co、第一开关管Q1和母线电容Cbus的第二端的电流路径;
第一无功电感储能模式,形成依次经过母线电容Cbus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D1、输出电容Co、第一电感L1和母线电容Cbus的第一端的电流路径;
第一有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30控制使得第五开关管Q5工作,第二开关管Q2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一电感L1、输出电容Co、第二二极管D2和第五开关管Q5,再到第一电感L1的电流路径;
第一无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30控制使得第二开关管Q2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一电感L1、第五二极管D5、第二开关管Q2和输出电容Co,再到第一电感L1的电流路径;
第二有功电感储能模式,控制器30控制使得第四开关管Q4工作,形成依次经过母线电容Cbus的第一端、第二电感L2、输出电容Co、第四开关管Q4和母线电容Cbus的第二端的电流路径;
第二无功电感储能模式,形成依次经过母线电容Cbus的第二端、第四二极管D4、输出电容Co、第二电感L2和母线电容Cbus的第一端的电流路径;
第二有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30控制使得第五开关管Q5工作,第三开关管Q3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二电感L2、输出电容Co、第三二极管D3和第五开关管Q5,再到第一电感L1的电流路径;
第二无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30控制使得第三开关管Q3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二电感L2、第五二极管D5、第三开关管Q3和输出电容Co,再到第一电感L1的电流路径。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母线电容Cbus的第一端为直流电压正端,母线电容Cbus的第二端为直流电压负端。
其中,上述的有功电感储能模式和无功电感储能模式为电感储能模式。
如此,经过以上的工作模式,可实现将直流电转换为有功功率或无功功率,也即可实现从直流电到交流电的变换,且电感续流模式中仅两个开关管工作,电感储能模式中仅一个开关管工作,如此可减小开关管的开关损耗,提高效率,减小体积。
其中上述的控制使得开关管工作为控制使得开关管以高频频率切换。这里的高频为相对于工频而言,指开关管的导通关断的切换频率大于工频频率。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逆变器20,请参阅图3所示的本申请一实施例的逆变器的电路示意图。逆变器20由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第一二极管D1至第五二极管D5、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母线电容Cbus和输出电容Co组成,其中母线电容Cbus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以及第五开关管Q5的第二端,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电容Co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端以及第四开关管Q4的第一端,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电容Co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以及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和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一端均连接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一端,第四开关管Q4的第二端和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均连接母线电容Cbus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D1至第五二极管D5的阴极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D1至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第二端。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为MOSFET,其中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一端为漏极,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第二端为源极,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三端为栅极。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二极管D1至第五二极管D5分别为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的体二极管。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为IGBT,其中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一端为集电极,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第二端为发射极,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第三端为基极。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二极管D1至第五二极管D5分别为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体二极管。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二极管D1至第五二极管D5为分别独立于第一开关管Q1至第五开关管Q5的单独的二极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逆变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的正端和负端分别连接逆变器的母线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于提供直流电给逆变器;
逆变器,包括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母线电容和输出电容,其中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一端、第二电感的第一端以及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电容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以及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电容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以及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和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均连接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和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均连接母线电容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的阳极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输出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用于连接交流负载,以将逆变器产生的交流电输出至交流负载;
控制器,连接逆变器,被配置为输出开关控制信号至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控制端,以控制逆变器实现直流电到交流电的变换,并在逆变器工作过程的电感续流模式中仅有两个开关管工作,在逆变器工作过程的电感储能模式中,仅有一个开关管工作,控制器控制逆变器工作在以下模式中的一者:
第一有功电感储能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一开关管工作,形成依次经过直流电源的正端、第一电感、输出电容、第一开关管和直流电源的负端的电流路径;
第一无功电感储能模式,形成依次经过直流电源的负端、第一二极管、输出电容、第一电感和直流电源的正端的电流路径;
第一有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五开关管工作,第二开关管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一电感、输出电容、第二二极管和第五开关管,再到第一电感的电流路径;
第一无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二开关管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一电感、第五二极管、第二开关管和输出电容,再到第一电感的电流路径;
第二有功电感储能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四开关管工作,形成依次经过直流电源的正端、第二电感、输出电容、第四开关管和直流电源的负端的电流路径;
第二无功电感储能模式,形成依次经过直流电源的负端、第四二极管、输出电容、第二电感和直流电源的正端的电流路径;
第二有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五开关管工作,第三开关管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二电感、输出电容、第三二极管和第五开关管,再到第一电感的电流路径;
第二无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三开关管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二电感、第五二极管、第三开关管和输出电容,再到第一电感的电流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直流电源为太阳能电池,交流负载为交流电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及第五开关管为MOSFET,其中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漏极,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为源极,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三端为栅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及第五开关管为IGBT,其中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为集电极,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为发射极,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三端为基极。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逆变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分别为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体二极管。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逆变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为分别独立于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单独的二极管。
7.一种逆变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逆变器,包括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母线电容和输出电容,其中母线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一端、第二电感的第一端以及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电容的第一端、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以及第四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二电感的第二端连接输出电容的第二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以及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和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均连接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第四开关管的第二端和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均连接母线电容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至第五二极管的阳极分别连接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第二端;
控制器,连接逆变器,被配置为输出开关控制信号至第一开关管至第五开关管的控制端,以控制逆变器实现直流电到交流电的变换,并在逆变器工作过程的电感续流模式中仅有两个开关管工作,在逆变器工作过程的电感储能模式中,仅有一个开关管工作,控制器控制逆变器工作在以下模式中的一者:
第一有功电感储能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一开关管工作,形成依次经过母线电容的第一端、第一电感、输出电容、第一开关管和母线电容的第二端的电流路径;
第一无功电感储能模式,形成依次经过母线电容的第二端、第一二极管、输出电容、第一电感和母线电容的第一端的电流路径;
第一有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五开关管工作,第二开关管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一电感、输出电容、第二二极管和第五开关管,再到第一电感的电流路径;
第一无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二开关管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一电感、第五二极管、第二开关管和输出电容,再到第一电感的电流路径;
第二有功电感储能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四开关管工作,形成依次经过母线电容的第一端、第二电感、输出电容、第四开关管和母线电容的第二端的电流路径;
第二无功电感储能模式,形成依次经过母线电容的第二端、第四二极管、输出电容、第二电感和母线电容的第一端的电流路径;
第二有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五开关管工作,第三开关管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二电感、输出电容、第三二极管和第五开关管,再到第一电感的电流路径;
第二无功电感续流模式,控制器控制使得第三开关管导通,形成依次经过第二电感、第五二极管、第三开关管和输出电容,再到第一电感的电流路径。
CN202111671154.XA 2021-12-31 2021-12-31 逆变发电系统、逆变模组及逆变器 Active CN1142853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1154.XA CN114285308B (zh) 2021-12-31 2021-12-31 逆变发电系统、逆变模组及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1154.XA CN114285308B (zh) 2021-12-31 2021-12-31 逆变发电系统、逆变模组及逆变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5308A CN114285308A (zh) 2022-04-05
CN114285308B true CN114285308B (zh) 2022-10-04

Family

ID=80879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71154.XA Active CN114285308B (zh) 2021-12-31 2021-12-31 逆变发电系统、逆变模组及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8530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07146A (zh) * 2017-10-23 2018-02-16 王为睿 双向功率流LCL型双Buck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4480325U (zh) * 2020-12-31 2021-10-22 麦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5308A (zh) 202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183828U (zh) 一种改进型cmvr-ii可升压逆变器
CN112072942A (zh) 一种改进型开关耦合电感准z源逆变器
CN114465479A (zh) 一种三端口双向dc/dc变换器软开关电路及其装置
CN114285307B (zh) Dc-ac变换器及系统
CN201018423Y (zh) 一种滞后桥臂实现零电压、零电流开关的全桥变换器
CN108736707B (zh) 一种具有开关电感结构的boost变换器
CN114285308B (zh) 逆变发电系统、逆变模组及逆变器
CN114301318B (zh) Dc-ac变换器及系统
CN214480324U (zh) 一种dc-ac变换器的电路结构
CN115765507A (zh) 一种用于储能逆变一体装置后级的三电平双降压变换电路
CN214900647U (zh) 一种应用于微型逆变器的有源交错反激电路
CN214480325U (zh) 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
CN212367153U (zh) 一种改进型开关耦合电感准z源逆变器
CN109861573B (zh) 一种低开关损耗功率逆变器
CN110165915B (zh) 一种新型倍压-z源逆变器
CN111224423B (zh) 一种宽输入双接地非隔离单相光伏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1030489A (zh) 一种用于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飞跨电容式子模块电路
CN218648738U (zh) 一种基于新型开关电感单元的高增益双向准z源逆变器
CN214480326U (zh) 一种dc-ac逆变器的电路
CN112152454B (zh) 一种集成升降压输出的Boost PFC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CN215871227U (zh) 一种新型双自举耦合电感准z源逆变器
CN215498733U (zh) 一种改进三倍压电路及开关电容耦合电感dc-dc变换器
US11996788B2 (en) Single stage buck-boost inverter with step modulation
CN217307549U (zh) 一种耦合电感式双Boost逆变器
CN217428015U (zh) 一种提高水电厂故障监测可靠性的供能转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25024 No. 939, Jinhai Third Road, Konggang new area, Longwan District,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oxess Co.,Ltd.

Address before: A203, building C, 205 Binhai Sixth Road, airport new area, Longwan District,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Maitian Ener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