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80325U - 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80325U
CN214480325U CN202023320537.6U CN202023320537U CN214480325U CN 214480325 U CN214480325 U CN 214480325U CN 202023320537 U CN202023320537 U CN 202023320537U CN 214480325 U CN214480325 U CN 2144803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tube
switching
tube
diode
i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32053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潭
朱京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xes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xes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xes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xes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32053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803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803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803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属于新能源光伏发电系统技术领域。其包括六个开关管及六个二极管;所述六个二极管分别反并联连接在对应的六个开关管的两端,组成六个开关管组件。第一开关管通过导线分别与直流母线电容、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六开关管、第五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二开关管、滤波电容相连;所过第三开关管通过导线与第四开管相连,所述第四开管与直流母线电容相连,从而构成一个控制回路。本实用新型在全功率范围每时刻均只有两个管子高频工作,每个开关周期仅有一个开关管参与开关,能降低开关损耗,可提高工作效率;且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能保证发电系统的转换效率高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换器,尤其是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属于新能源光伏发电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对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DCAC变换器作为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器件,直接影响光伏发电系统的转换效率。
DCAC变换器可以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新能源发电行业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将PV、电池和经过整流处理后的风力等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进行并网处理。高效的DCAC变换器对发电系统及其关键,它决定了整个发电系统的转换效率;针对光伏发电运用场合,寻求高效的DCAC拓扑成为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中国专利CN 102474200 B给出了一种含6个开关管的低漏电流拓扑,H4的基础上在2个桥臂中点增加一组双向开关用于提供零电平续流回路,以提供零电平续流回路,该拓扑为业界常用拓扑。该种结构的变换器需要每个开关周期参与开关的开关管都是两个,开关损耗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能减少变换过程中的开关损耗,每个开关周期仅有一个开关管参与开关,能降低开关损耗,性能可靠,工作效率高,且能保证发电系统的转换效率。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其包括六个开关管及六个二极管;所述六个二极管分别为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及第六二极管;所述六个开关管分别为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及第六开关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及第六二极管分别反并联连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第五开关管及第六开关管的两端,组成第一开关管组件、第二开关管组件、第三开关管组件、第四开关管组件、第五开关管组件及第六开关管组件;
所述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还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直流母线电容及滤波电容,其电路元器件连接关系如下: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一电感的一端、第二电感的一端及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第六开关管的发射极及滤波电容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通过导线与第六开关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通过导线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三开关管的发射极通过导线分别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发射极、滤波电容的另一端及第四开关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发射极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二开关管的发射极、直流母线电容的一端相连,所述直流母线电容的另一端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第一电感的一端、第二电感的一端及第三开关管的集电极相连;从而构成一个控制回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滤波电容并联连接在所述单相变换器的第一输出端以及第二输出端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所述第四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所述第六开关管为IGBT或MOS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第一开关管组件、第二开关管组件、第三开关管组件、第四开关管组件、第五开关管组件及第六开关管组件结构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开关管组件包括第一开关管及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反并联第一二极管,第一二极管负极连接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第一二极管正极连接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六个二极管分别反并联连接在对应的六个开关管的两端,并配有两个电感,一组直流母线电容,能根据需要可在电网的两端并联一定的滤波电容用于滤除电网的纹波;在全功率范围每时刻均只有两个管子高频工作,每个开关周期仅有一个开关管参与开关,能降低开关损耗,可提高工作效率;且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能保证发电系统的转换效率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第五开关管Q5、第六开关管Q6、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直流母线电容C1、滤波电容C2、第一电感L1及第二电L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所述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包括六个开关管及六个二极管;所述六个二极管分别为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及第六二极管D6;所述六个开关管分别为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第五开关管Q5及第六开关管Q6。所述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及第六二极管D6分别反并联连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第五开关管Q5及第六开关管Q6的两端,分别组成为第一开关管组件、第二开关管组件、第三开关管组件、第四开关管组件、第五开关管组件及第六开关管组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关管组件、第二开关管组件、第三开关管组件、第四开关管组件、第五开关管组件及第六开关管组件结构相同。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开关管组件包括第一开关管Q1及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开关管Q1反并联第一二极管D1,第一二极管负极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第一二极管正极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
所述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还包括: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直流母线电容C1及滤波电容C2,其电路元器件连接关系如下:
所述第一开关管组件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组件包括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组件包括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组件包括第四开关管Q4、第五开关管组件包括第五开关管Q5、第六开关管组件包括第六开关管Q6。
所述第一开关管组件包括第一开关管Q1,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及第三开关管Q3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二开关管Q2的集电极、第六开关管Q6的发射极及滤波电容C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通过导线与第六开关管Q6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通过导线与所述第五开关管Q5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发射极通过导线分别与所述第五开关管Q5的发射极、滤波电容C2的另一端及第四开关管Q4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发射极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二开关管Q2的发射极、直流母线电容C1的一端相连,所述直流母线电容C1的另一端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及第三开关管Q3的集电极相连;从而构成一个控制回路。
优选地,所述滤波电容C2并联连接在所述单相变换器的第一输出端以及第二输出端之间。
所述第一开关管Q1、所述第二开关管Q2、所述第三开关管Q3、所述第四开关管Q4、所述第五开关管Q5、所述第六开关管Q6为IGBT或MOS管。
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基极、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基极、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基极、所述第五开关管Q5的基极、所述第六开关管Q6的基极悬空。
各个工作模态电流流向为:
第一工作模态:有功电流路径为BUS+→第一电感L1→第六开关管Q6→滤波电容C2→第四开关管Q4→BUS-;当需要发无功时,无功电流路径相应为→BUS-第四二极管D4→滤波电容C2→第六二极管D6→第一电感L1→BUS+;
在第一工作模态情况下,控制所述第六开关管Q6、所述第四开关管Q4导通,控制所述第三开关管Q3关断。
第二工作模态:有功电流路径为第一电感L1→第六开关管Q6→滤波电容C2→第三二极管D3→第一电感L1;当需要发无功时,无功电流路径相应为第一电感L1→第三开关管Q3→滤波电容C2→第六二极管D6→第一电感L1;
第二工作模态情况下,控制所述第六开关管Q6、所述第三开关管Q3导通,控制所述第四开关管Q4关断。
第三工作模态:有功电流路径为BUS+→第二电感L2→第五开关管Q5→滤波电容C2→第二开关管Q2→BUS-;当需要发无功时,无功电流路径相应为BUS-→第二二极管D2→滤波电容C2→第五二极管D5→第二电感L2→BUS+;
第三工作模态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五开关管Q5、所述第二开关管Q2导通,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Q1关断。
第四工作模态:有功电流路径为第二电感L2→第五开关管Q5→滤波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二电感L2;当需要发无功时,无功电流路径相应为第二电感L2→第一开关管Q1→滤波电容C2→第五二极管D5→第二电感L2。
第四工作模态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五开关管Q5、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Q1,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Q2关断。
本实用新型电路根据需要可在电网Vgrid的两端并联一定的滤波电容用于滤除电网的纹波。每个开关周期仅有一个开关管参与开关,每时刻均只有两个管子高频工作,可降低开关损耗,保证了方案的高效率,旦具有结构简单,效率高,EMI特性好的特点。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六个开关管及六个二极管;所述六个二极管分别为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及第六二极管D6;所述六个开关管分别为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第五开关管Q5及第六开关管Q6;所述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及第六二极管D6分别反并联连接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第四开关管Q4、第五开关管Q5及第六开关管Q6的两端,组成第一开关管组件、第二开关管组件、第三开关管组件、第四开关管组件、第五开关管组件及第六开关管组件;
所述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还包括: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直流母线电容C1及滤波电容C2,其电路元器件连接关系如下:
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及第三开关管Q3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二开关管Q2的集电极、第六开关管Q6的发射极及滤波电容C2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通过导线与第六开关管Q6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通过导线与所述第五开关管Q5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发射极通过导线分别与所述第五开关管Q5的发射极、滤波电容C2的另一端及第四开关管Q4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发射极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二开关管Q2的发射极、直流母线电容C1的一端相连,所述直流母线电容C1的另一端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及第三开关管Q3的集电极相连;从而构成一个控制回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滤波电容C2并联连接在所述单相变换器的第一输出端以及第二输出端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开关管Q1、所述第二开关管Q2、所述第三开关管Q3、所述第四开关管Q4、所述第五开关管Q5、所述第六开关管Q6分别为IGBT或MOS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开关管组件、第二开关管组件、第三开关管组件、第四开关管组件、第五开关管组件及第六开关管组件结构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开关管组件包括第一开关管Q1及第一二极管D1,所述第一开关管Q1反并联第一二极管D1,第一二极管负极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第一二极管正极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发射极。
CN202023320537.6U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 Active CN2144803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20537.6U CN214480325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320537.6U CN214480325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80325U true CN214480325U (zh) 2021-10-22

Family

ID=78137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320537.6U Active CN214480325U (zh) 2020-12-31 2020-12-31 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803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85308A (zh) * 2021-12-31 2022-04-05 麦田能源有限公司 逆变发电系统、逆变模组及逆变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85308A (zh) * 2021-12-31 2022-04-05 麦田能源有限公司 逆变发电系统、逆变模组及逆变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37120B (zh) 可抑制二次纹波提高功率密度的单相逆变器及控制方法
CN213043596U (zh) 一种交错并联反激式微型光伏逆变器
CN111478573A (zh) 适用于单三相电网的功率因素调整架构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69885B (zh) 一种级联式六开关多电平逆变器
CN202004681U (zh) 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拓扑结构
CN110165921B (zh) 一种具有高输出电压增益开关电感型准z源逆变器
CN105262361A (zh) 一种两级式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4480325U (zh) 一种单相变换器的电路结构
CN212033777U (zh) 一种改进的非隔离型光伏逆变器装置
CN214480324U (zh) 一种dc-ac变换器的电路结构
CN111900894B (zh) 可全功率因数运行零电压转换非隔离并网逆变器的开关控制方法
CN105553271A (zh) 一种三相直流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CN105099248A (zh) 双输入单相逆变器
CN205304268U (zh) 一种交错并联型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8683345B (zh) 一种基于SiC二极管的三相改进型双Buck/Boost变流器
CN102769394A (zh) 单相可控整流电路
CN109698633A (zh) 一种增强型双向z源逆变器
CN105429452A (zh) 一种共模抑制双Boost无桥PFC变换器
CN214480326U (zh) 一种dc-ac逆变器的电路
CN218850412U (zh) 一种z源统一潮流控制器
CN105553283A (zh) 一种升压型直直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CN217428015U (zh) 一种提高水电厂故障监测可靠性的供能转换装置
CN114301318B (zh) Dc-ac变换器及系统
CN110165915A (zh) 一种新型倍压-z源逆变器
CN204696951U (zh) 一种适用于光伏发电的三电平逆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25024 No. 939, Jinhai Third Road, Konggang new area, Longwan District,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oxess Co.,Ltd.

Address before: 325802 A203, building C, No. 205, Binhai Sixth Road, airport new area, Longwan District,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Maitian Ener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