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70250B -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以及交通工具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以及交通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70250B
CN114270250B CN202080000883.XA CN202080000883A CN114270250B CN 114270250 B CN114270250 B CN 114270250B CN 202080000883 A CN202080000883 A CN 202080000883A CN 114270250 B CN114270250 B CN 1142702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sub
optical film
edge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088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70250A (zh
Inventor
张宇
李会艳
耿仕新
王伯长
赵立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270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02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702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02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以及交通工具。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光学膜片(100)以及支撑第一光学膜片(100)的支撑框(200)。支撑框(200)包括第一支撑部(201),第一支撑部(201)的至少一条边框(202)包括第一定位槽(210)和第二定位槽(220),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至少一个第一边缘部包括第一定位部(110)和第二定位部(120),第一定位部(110)位于第一定位槽(210)内,且每个第二定位部(120)位于相应的第二定位槽(220)内。在各边框(202)以及对应的第一边缘部上,第一定位槽(210)与第一定位部(110)的沿边框(202)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之差小于各第二定位槽(220)与相应的第二定位部(120)的沿边框(202)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之差。第一光学膜片(100)的定位部(110/120)与相应的定位槽(210/220)之间设置有足够的膨胀或收缩空间以防止第一光学膜片(100)在膨胀或收缩过程中受到支撑框的阻碍作用而产生褶皱。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以及交通工具
技术领域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以及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中具有曲面形状的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可以称为曲面显示装置,在曲面显示装置应用于大尺寸显示装置时,可以减少用户观看显示区域中部的可视角度与观看显示区域边缘的可视角度之间的差异,以实现较佳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以及交通工具。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光学膜片,包括多个第一边缘部;支撑框,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具有面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第一支撑面以支撑所述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多条边框,至少一条边框被配置为支撑至少一个第一边缘部。所述至少一条边框包括第一定位槽和至少一个第二定位槽,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边缘部包括第一定位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且每个所述第二定位部位于相应的第二定位槽内。在常温环境下,在各边框以及对应的第一边缘部上,各第二定位槽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与相应的第二定位部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均不接触,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之差为第一间距,各所述第二定位槽与相应的第二定位部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之差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边缘部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子边缘部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子边缘部,位于所述第一子边缘部上的所述第一定位部大致位于所述第一子边缘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点,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包括多个第二定位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子边缘部上的所述多个第二定位部分布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常温环境下,沿所述第一子边缘部的中点指向两侧端点的方向,位于第一子边缘部上的所述多个第二定位部对应的多个第二间距逐渐增大。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边缘部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子边缘部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子边缘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包括多个第二定位部,在所述第一子边缘部上,所述多个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同一侧。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常温环境下,从靠近所述第一定位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方向,所述多个第二定位部对应的多个第二间距逐渐增大。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边缘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子边缘部的长度。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一子边缘部上的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第一突出部,位于所述第一子边缘部上的每个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的中部包括开口,与位于所述第一子边缘部上的所述第二定位部对应的所述第二定位槽内设置有凸台,所述开口套设在所述凸台上。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常温环境下,各所述凸台的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与相应的开口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彼此相对的侧边均不接触,所述开口与所述凸台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之差为第三间距,所述第三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子边缘部的中点指向两侧端点的方向,所述多个第二定位部对应的多个第三间距逐渐增大。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二定位部与相应的所述第二定位槽之间的第二间距包括膨胀间距和收缩间距的至少之一,在所述常温环境下,沿所述第一子边缘部的中点指向两侧端点的方向,所述多个第二定位部对应的多个膨胀间距逐渐增大,和/或,所述多个第二定位部对应的多个收缩间距逐渐增大。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缘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子边缘部上的第三定位部以及至少一个第四定位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被配置为支撑所述第二子边缘部的边框包括第三定位槽和至少一个第四定位槽,所述第三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槽内,且每个所述第四定位部位于相应的第四定位槽内,所述第四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三定位部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同一侧,在所述常温环境下,各第四定位槽的沿所述第二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与相应的第四定位部的沿所述第二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均不接触,所述第三定位槽与所述第三定位部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差小于各所述第四定位槽与相应的第四定位部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差。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靠近所述第三定位部的所述第一子边缘部上的所述第二定位部的开口与对应的所述凸台的沿所述第二方向远离所述第三定位部的一侧接触或保持较小的间距,所述第三定位部远离所述第四定位部的侧边与所述第三定位槽的相应的侧边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三定位部的靠近所述第四定位部的侧边与所述第三定位槽的相应的侧边之间的间距,以实现第一光学膜片在第二方向上的精确定位;所述第三定位部远离所述第四定位部的侧边与所述第三定位槽的相应的侧边之间的间距小于各所述第四定位部的两个侧边与相应的第四定位槽的两个间距。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多条边框中被配置为支撑所述第一子边缘部的边框为弧形边框,所述弧形边框的弯曲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片。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光学膜片,包括多个第二边缘部,所述第二光学膜片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和所述支撑框的所述第一支撑面之间,所述第一支撑面被配置为支撑所述第二光学膜片和所述第一光学膜片,所述多条边框的至少之一被配置为支撑至少一个第二边缘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至少一条边框还包括多个挡墙,至少一个第二边缘部包括多个凹陷部,所述多个凹陷部与所述多个挡墙一一对应设置,各所述凹陷部被配置为与相应的所述挡墙卡合以固定所述第二光学膜片。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学膜片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子边缘部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子边缘部;所述多个凹陷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子边缘部上的第一子凹陷部和多个第二子凹陷部,所述第一子凹陷部大致位于所述第三子边缘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点,所述多个第二子凹陷部分布在所述第一子凹陷部的两侧;在所述常温环境下,各所述第二子凹陷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与相应的所述挡墙的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均不接触,所述第一子凹陷部与相应的所述挡墙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之差为第四间距,所述第二子凹陷部与相应的所述挡墙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之差为第五间距,所述第四间距小于所述第五间距。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子边缘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四子边缘部的长度。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常温环境下,沿所述第三子边缘部的中点指向两侧端点的方向,所述多个第二子凹陷部对应的多个第五间距逐渐增大。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凹陷部包括位于所述第四子边缘部上的第三子凹陷部和至少一个第四子凹陷部,所述至少一个第四子凹陷部位于所述第三子凹陷部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在所述常温环境下,所述第三子凹陷部与相应的所述挡墙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差小于各所述第四子凹陷部与相应的所述挡墙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差。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挡墙中的每个包括沿该挡墙所在边框的延伸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子挡墙,所述两个子挡墙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三定位槽或所述第四定位槽,在所述常温环境下,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所述第一边缘部中除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三定位部和所述第四定位部以外的边缘与所述挡墙之间具有间隔。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凹陷部中相邻的两个凹陷部之间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位于相邻的两个挡墙之间的间隔内。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所述背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支撑框远离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一侧。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边缘的侧板,所述支撑框连接到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包括底壁以及位于所述底壁边缘外侧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具有面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支撑面上。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侧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侧且围绕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侧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避位槽,各所述第一避位槽与所述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三定位槽或所述第四定位槽相对,以使所述第二定位部经过相应的所述第二定位槽后延伸至所述第一避位槽内,所述第三定位部经过所述第三定位槽后延伸至所述第一避位槽内,或者所述第四定位部经过相应的所述第四定位槽后延伸至所述第一避位槽内。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侧板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避位槽,所述第二避位槽与相邻的两个挡墙之间的间隔相对,且所述凸起结构经过相应的所述间隔后延伸至所述第二避位槽内。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侧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包括两个第一避位槽和一个第二避位槽,且所述第二避位槽位于所述两个第一避位槽之间。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学膜片与所述第一支撑面之间设置有胶材以将所述第二光学膜片粘结在所述支撑框上。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为车载显示装置。
例如,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为曲面显示装置。
本公开的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交通工具,包括上述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中的第一中框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B为图2A所示的第一中框的侧视图;
图3A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中的一种第一光学膜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中的另一种第一光学膜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中的第一光学膜片和第一中框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背光模组的E1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所示的背光模组的E2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4所示的背光模组的E5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4所示的背光模组的E6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4所示的背光模组的E7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4所示的背光模组的E8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光学膜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背光模组中的E9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图12所示的背光模组中的E10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图12所示的背光模组的E11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图12所示的背光模组的E12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包括背板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截面图;
图18为图17所示的反射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9-图20为图17所示的背板的两个侧视图;
图21为图17所示的背光模组中的第一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以及背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2为图17所示的背光模组中的第二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以及背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以及
图2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平行”、“垂直”以及“相同”等特征均包括严格意义的“平行”、“垂直”、“相同”等特征,以及“大致平行”、“大致垂直”、“大致相同”等包含一定误差的情况,考虑到被讨论的测量和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也就是,测量系统的限制),表示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确定的对于特定值的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例如,“大致”能够表示在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或者在所述值的10%或者5%内。
一种车载液晶显示模组中包括侧入光式背光源,该背光源包括结构件以及固定在结构件上的光学膜片,结构件相对的两侧边缘设置有凹槽,凹槽中包括定位柱,光学膜片边缘设置有突出部,突出部中包括与定位柱匹配的圆孔,且光学膜片面向结构件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双面胶以将光学膜片与结构件粘结,从而在车载液晶显示模组应用于车载震动条件下时,可以起到稳定光学膜片的作用。
在研究中,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上述车载液晶显示模组中的光学膜片与结构件的固定方式与一般小尺寸液晶显示模组中的光学膜片的固定方式相似,区别在于光学膜片还通过双面胶与结构件粘结,从而降低了光学膜片与结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移。这种设置了双面胶的限位方式限制了光学膜片的活动空间,车载液晶显示模组所处环境除包括震动环境外,还包括高温高湿等环境,例如,车载液晶显示模组可能会处于温度范围为-40~95℃,相对湿度高达90%的高温高湿环境。当光学膜片进行冷热冲击的信赖性测试时,光学膜片会发生膨胀或收缩,而上述设置在光学膜片和结构件之间的双面胶限制了光学膜片发生膨胀或收缩时的活动空间,由此会导致光学膜片出现褶皱、翘曲等不良,进而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以及交通工具。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光学膜片以及支撑框。第一光学膜片包括多个第一边缘部;支撑框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具有面向第一光学膜片的第一支撑面以支撑第一光学膜片,第一支撑部包括多条边框,至少一条边框被配置为支撑至少一个第一边缘部。第一支撑部的至少一条边框包括第一定位槽和至少一个第二定位槽,第一光学膜片的至少一个第一边缘部包括第一定位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位于第一定位槽内,且每个第二定位部位于相应的第二定位槽内。在常温环境下,在各边框以及对应的第一边缘部上,各第二定位槽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与相应的第二定位部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均不接触,第一定位槽与第一定位部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之差为第一间距,各第二定位槽与相应的第二定位部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之差为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本公开实施例通过将光学膜片的两种定位部与相应的定位槽之间的间距设置的不同以实现精定位与粗定位的结合,既可以保证光学膜片与支撑框的固定,还可以保证光学膜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不易产生褶皱,不影响正常显示。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以及交通工具进行描述。
图1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A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中的第一中框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所示的第一中框的侧视图。图3A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中的第一光学膜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中的第一光学膜片和第一中框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背光模组的E1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4所示的背光模组的E2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包括第一光学膜片100和第一中框200。这里的第一中框200为起到支撑作用的支撑框,也可以称为支撑框。第一中框200包括第一支撑部201,第一支撑部201具有面向第一光学膜片100的第一支撑面2010以支撑第一光学膜片100。第一支撑部201包括多条边框202,第一光学膜片100包括多个第一边缘部。第一支撑部201的至少一条边框202包括第一定位槽210和至少一个第二定位槽220,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至少一个第一边缘部包括第一定位部110和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120,第一定位部110位于第一定位槽210内,且各第二定位部120位于相应的第二定位槽220内以使第一光学膜片100固定在第一支撑部201上。例如,第一支撑部201的各边框202均包括第一定位槽210和至少一个第二定位槽220,第一光学膜片100的各第一边缘部均包括第一定位部110和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120。
例如,第一中框可以是承载显示模组的结构件,用于容纳和承载光学膜片,灯条(灯板)和反射片等元件。例如,第一中框还可以是仅承载光学膜片的结构组件之一。例如,第一中框可以是金属材质或者塑料材质。
在常温环境下,位于同一条边框上的第二定位槽220中,与各第二定位槽的两个内侧边彼此靠近的相应的第二定位部的两个侧边之间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均具有间隔。例如,各边框中,第一定位槽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与第一定位部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之间可以具有间隔,也可以不具有间隔,在第一定位槽的侧边与第一定位部的侧边之间有间隔时,在各边框以及对应的第一边缘部上,各定位槽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与相应的定位部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均不接触。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常温环境指背光模组所处的环境温度为0~40℃,例如10~30℃,例如25℃。第一支撑部201包括的多条边框202首尾相接围成封闭的多边形,本公开实施例以多条边框202包括四条边框,多条边框202围成矩形为例进行描述,但不限于此,多条边框的数量还可以为3条或者更多条,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例如,如图1-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以背光模组为曲面背光模组为例进行描述,则第一支撑部的至少一条边框为弧形边框,以其中一条弧形边框在XZ面上的投影为直线,且沿X方向延伸为例。位于该边框上的第一定位槽210包括在X方向彼此相对的两个内侧边,第一定位部110位于这两个内侧边内,且第一定位部110的两侧与这两个内侧边之间分别具有间隔A1和间隔A2。位于该边框上的第二定位槽220也包括在X方向彼此相对的两个内侧边,第二定位部120位于这两个内侧边内,且第二定位部120的两侧与这两个内侧边之间分别具有间隔B1和间隔B2。在常温环境下,各定位部与相应的定位槽之间在X方向上均设置有两个间隔,这两个间隔中的一个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膨胀空间,另一个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收缩空间。由此,当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处于高温环境(例如50~100℃)或低温环境(例如0~-40℃)时,第一光学膜片的定位部与第一中框的相应的定位槽之间设置有足够的膨胀空间或收缩空间,从而可以防止第一光学膜片在膨胀或收缩过程中受到第一中框的阻碍作用而产生褶皱。
例如,常温环境下,各定位部与相应的定位槽之间预留的两个间隔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两个间隔的尺寸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根据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第一光学膜片产生的涨缩尺寸决定。例如,当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应用于车载显示装置时,其所处车载环境的温度范围可以为-40~95℃,以常温环境的温度为25℃为例,则低温温差为65℃,高温温差为70℃。此时,上述与各定位槽与相应的定位部之间的两个间隔中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的宽度大于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收缩空间的间隔的宽度。例如,上述与各定位槽与相应的定位部之间的两个间隔中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的宽度比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收缩空间的间隔的宽度大0.1~0.4微米。例如,为了方便制作,上述各定位槽与相应的定位部之间的两个间隔中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的宽度可以等于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收缩空间的间隔的宽度。
由于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处于不同温度环境中时,上述各定位槽与相应的定位部之间的两个间隔的宽度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可能会在该背光模组处于高温环境下而变化为0,或者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收缩空间的间隔可能会在背光模组处于低温环境下而变化为0。因此,上述各定位槽与相应的定位部之间的两个间隔的宽度以该背光模组处于常温环境下为基准。
如图1-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处于常温环境时,位于同一条边框上的第一定位槽210和第二定位槽220中,第一定位部110与第一定位槽210的彼此靠近的侧边之间的两个间隔沿该边框延伸方向的尺寸之和为第一间距S1,第二定位部120与第二定位槽220的彼此靠近的侧边之间的两个间隔沿该边框延伸方向的尺寸之和为第二间距S2。也就是,第一定位槽210与第一定位部110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之差为第一间距S1,各第二定位槽220与相应的第二定位部120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之差为第二间距S2。第一间距S1小于第二间距S2。
例如,如图4-图6所示,第一定位槽210与相应的第一定位部110之间的间隔A1和间隔A2在第一定位槽210所在边框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之和为第一间距S1;第二定位槽220与相应的第二定位部120之间的间隔B1和间隔B2在第二定位槽220所在边框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之和为第二间距S2,第一间距S1小于第二间距S2。由此,第一定位部110为精定位部,第一定位槽210为精定位槽,精定位部与精定位槽的配合实现了第一光学膜片的精定位;第二定位部120为粗定位部,第二定位槽220为粗定位槽,粗定位部与粗定位槽的配合实现了第一光学膜片的粗定位。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精定位指只考虑精定位部与精定位槽的制造公差,制造公差是为了便于将精定位部安装到精定位槽中而合理存在的公差。例如在实际产品中,精定位部的裁切公差范围为0.05~0.1mm,精定位槽的制作公差范围为0.05~0.15mm。例如,精定位部与精定位槽的之间的间隔A1和间隔A2的宽度可以均为0.18mm,则第一间距S1可以为0.36mm。例如,上述间隔A1和间隔A2的宽度可以为背光模组处于常温环境时的宽度,当背光模组处于车载环境,且背光模组不再处于常温环境时,上述间隔A1和间隔A2的宽度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第一间距S1基本保持不变。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精定位是指要考虑精定位部与精定位槽的制造公差和装配公差而不考虑温度和湿度影响的形变尺寸,由此精定位部与精定位槽在安装固定后可以至少在一个方向上限制光学膜片和第一中框的相对位移,因此能够使得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能够满足一定使用场景下的震动信赖性,例如车载显示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精定位的存在并非使得膜片实现完全理想意义下的不会发生相对位移。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粗定位是指要考虑粗定位部与粗定位槽的制造工差、装配公差以及材料受温度和湿度影响的形变尺寸,由此,粗定位部与粗定位槽在固定后可以至少在一个方向上发生一定的相对位移。为了实现粗定位,即允许粗定位部和粗定位槽能够在至少一个方向上发生相对移动,会将粗定位部与粗定位槽之间的尺寸差距设置为大于精定位部与精定位槽之间的尺寸差距,例如,粗定位部与粗定位槽的之间的间隔B1和间隔B2的宽度可以均为2mm,则第二间距S2可以为4mm。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一光学膜片和第一中框之间采用精定位与粗定位的结合,既可以保证第一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的固定,还可以保证第一光学膜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不易产生褶皱,不影响正常显示。
在本公开的说明书中,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支撑面是指第一支撑部面向第一光学膜片的一侧设置有支撑第一光学膜片的面,将第一支撑面定义为这样的面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其他部件与该第一支撑面的位置关系,但并不意味着第一支撑部的该第一支撑表面一定是平面,也可以为曲面。例如,在第一支撑部的该侧表面具有凸起结构的情况下,作为平面或曲面的该第一支撑面可以为位于这些凸起结构的底部的平面或曲面。在垂直于第一支撑面的方向上,从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支撑面的相反侧到第一支撑面的方向称为向“上”的方向,从第一支撑面到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支撑面的相反侧的方向称为向“下”的方向。由此,利用“上”和“下”、或者“顶”和“底”修饰的各种位置关系有了清楚的含义。另外,在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方向上,从第一光学膜片的中心指向边缘的方向称为向“外”的方向,从第一光学膜片的边缘指向中心的方向称为向“内”的方向。因此,利用“内”和“外”修饰的相对位置关系也有了清楚的含义。例如,“内侧”和“外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表示方位的术语仅仅是示例性的且表示各个部件的相位位置关系,对于本公开的各种装置或设备中的零件组合或整个装置或设备可以整体上旋转一定的角度。
例如,如图1-图6所示,第一光学膜片100包括与第一支撑部201的多条边框202一一对应的多条轮廓边,即多条第一边缘部,第一支撑部201包括的多条边框分别支撑多个第一边缘部。本公开实施例以第一光学膜片100包括四条轮廓边,四条轮廓边围成大致矩形第一光学膜片为例进行描述,但不限于此。轮廓边的数量还可以为3条或者更多条,只要第一中框的多条边框与第一光学膜片的多条轮廓边一一对应即可,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例如,如图1-图6所示,第一光学膜片100的多条轮廓边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子边缘部101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子边缘部102,第一子边缘部101的长度大于第二子边缘部102的长度。本公开实施例以第一光学膜片的形状为矩形为例,则第一子边缘部为长边,第二子边缘部为短边。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应用于大尺寸(例如20寸以上)显示装置时,长边的长度不小于400毫米,短边的长度不小于200毫米。本公开实施例以支撑第一子边缘部的边框为弯曲的边框,例如为弧形边框为例,则第一支撑面形成曲面,背光模组为曲面背光模组。此时,支撑第二子边缘部的边框可以弧形边框,也可以为直线边框。但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支撑第一子边缘部的边框也可以为沿直线方向延伸的边框,则第一支撑部的第一支撑面为平面,背光模组为非曲面背光模组。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一光学膜片的轮廓边可以为直边,也可以为曲线边或折线边。例如,如图3A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光学膜片的轮廓边为折线边时,一条轮廓边会有一个总的延伸方向,例如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本公开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子边缘部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子边缘部的至少之一为弧形边,例如,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中,第一子边缘部为弧形边,第二子边缘部为直边。在第一子边缘部为弧形边时,第一子边缘部的延伸方向也为弧形延伸方向。此时,上述第一间距可以指第一定位部的两侧与第一定位槽之间的两个间隔沿弧形延伸方向尺寸之和,当然,在弧形边的曲率较小时,上述两个间隔沿弧形延伸方向尺寸与沿X方向的尺寸相差较少。
上述以及后续提到的“大致矩形”指膜层的四条边不是标准的四条直线,例如,膜层的四条边为四条折线形的轮廓边,四条轮廓边形成的四边形不是严格意义的矩形,而是具有四条折线边的大致矩形。
例如,如图1-图6所示,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120包括多个第二定位部120,第一定位部110和多个第二定位部120均位于第一子边缘部101。由此,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分别实现了第一子边缘部与相应的边框的精定位与粗定位。
例如,如图1-图6所示,位于第一子边缘部101上的第一定位部110大致位于第一子边缘部101的中点,位于第一子边缘部101上的多个第二定位部120分布在第一定位部110的两侧。本公开实施例以位于第一子边缘部上的第一定位部的数量为一个为例,但不限于此。本公开实施例中,位于第一光学膜片的长边上的多个第二定位部即为多个粗定位部,将精定位部大致设置在第一光学膜片的长边的中点,且将多个粗定位部分布在精定位部的两侧,可以使得第一光学膜片在高温环境下以精定位部为中心,向左右(以X方向所指为向右为例)两侧膨胀;或者使得第一光学膜片在低温环境下,位于精定位部两侧的部分向中间收缩。由此,可以尽量减小第一光学膜片的长边在发生膨胀或收缩时的尺寸变化。
例如,如图1-图6所示,沿第一方向,位于第一定位部110两侧的第二定位部120的数量相等,且位于第一定位部110两侧的多个第二定位部120以第一定位部110为中心对称分布。也就是,位于精定位部两侧的粗定位部的数量相等,且多个粗定位部以精定位部为中心对称分布。由此,可以尽量保证第一光学膜片的长边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发生基本对称的膨胀或收缩,以方便第一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设置。在图3A所示的实施例中,以第一光学膜片竖直放置为例进行描述,则以地面为基准,Z方向的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向上。此时,第一子边缘部横向设置,第二子边缘部竖向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图3B为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提供的第一光学膜片的平面示意图。如图3B所示,与图3A所示光学膜片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子边缘部101上,多个第二定位部120位于第一定位部110的同一侧。在图3B所示的示例中,以第一光学膜片竖直放置为例进行描述,则以地面为基准,X方向的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向上。此时,第一子边缘部竖向设置,第二子边缘部横向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图3B所示的示例与图3A所示示例中的第一光学膜片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分布位置,即精定位部与粗定位部的分布位置关系不同,后续描述的图3A所示第一光学膜片具有的其他特征也包括在图3B所示的第一光学膜片中。
例如,如图3B所示,第一定位部110设置在靠近第一子边缘部101的一端(例如上端,以地面为基准,X方向的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向上)的1/3范围内,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120包括设置在第一定位部110和另一端(下端)之间的多个第二定位部120。
例如,在常温环境下,从靠近第一定位部110向远离第一定位部110的方向,多个第二定位部120对应的多个第二间距逐渐增大。由此,本公开实施例中,从靠近第一定位部向远离第一定位部的方向,位于第一子边缘部上的第二定位部对应的多个第二间距逐渐增大,从而可以为各个位置的定位部和定位槽之间预留不同且足够的间隔,进而,既可以保证各个位置的第一光学膜片在因所处车载环境中温度变化而导致膨胀或收缩时不会出现褶皱,又可以通过精细化间隙的尺寸设计而防止浪费空间,防止影响第一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的固定。
例如,如图1-图6所示,至少一个第二定位槽220包括多个第二定位槽220,多个第二定位槽220与位于第一子边缘部101上的多个第二定位部120一一对应设置,且各第二定位部120位于各第二定位槽220内。在常温环境下,各第二定位部120与相应的第二定位槽220之间的间隔B1和间隔B2的沿第一方向尺寸之和为第二间距S2,沿第一子边缘部101的中点指向两侧端点的方向,位于第一子边缘部101上的第二定位部120对应的多个第二间距S2逐渐增大。在第一子边缘部为弧形边时,上述第二间距可以指第二定位部的两侧与相应的第二定位槽之间的两个间隔沿弧形边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之和。
例如,各第二定位部120与相应的第二定位槽220之间的间隔B1和间隔B2之一为用于为第一光学膜片100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即提供膨胀间距),另一个为用于为第一光学膜片100提供收缩空间的间隔(即提供收缩间距)。本公开示意性的示出各第二定位部与相应的第二定位槽之间的第二间距包括膨胀间距和收缩间距,但不限于此,各第二定位部与相应的第二定位槽之间的第二间距还包括膨胀间距和收缩间距之一,即仅包括膨胀间距,或仅包括收缩间距。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以间隔B1为用于为第一光学膜片100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间隔B2为用于为第一光学膜片100提供收缩空间的间隔为例进行描述。也就是间隔B1的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为膨胀间距,间隔B2的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为收缩间距。本公开实施例以提供的背光模组应用的车载环境的温度范围为-40℃~95℃,常温环境的温度为25℃为例,则背光模组所处的车载环境从室温降低为最低温度的温差为65℃,从室温升高为最高温度的温差为70℃。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膨胀设计间隔B1的值大于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膨胀需求间隙gap1,膨胀需求间隙gap1满足gap1=ΔT1*L*CET1。上述关系式中的ΔT1表示第一光学膜片100所处的车载环境的高温温差,L表示第二定位部120的中点到第一定位部110的中点之间的距离,CET1表示第一光学膜片100的沿第一方向的热膨胀系数。则图4所示的E2位置处的第二定位部120的间隔B1对应的膨胀需求间隙gap1满足关系式间隙gap1=70*L*CET1。上述第一光学膜片100的沿第一方向的热膨胀系数CET1与第一光学膜片100所处的温度范围有关,例如,第一光学膜片100处于75℃~95℃时的热膨胀系数CET1的值大于第一光学膜片100处于50℃~75℃时的热膨胀系数CET1的值,且第一光学膜片100处于50℃~75℃时的热膨胀系数CET1的值大于第一光学膜片100处于25℃~50℃时的热膨胀系数CET1的值。此外,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一光学膜片的第一子边缘部(长边)上的热膨胀系数小于第二子边缘部(短边)上的热膨胀系数,从而可以减小第一光学膜片在第一子边缘部上的膨胀需求间隙。例如,对于有高亮度需求的背光模组,可以使用偏光型增亮膜;对于常规亮度需求的背光模组,可以采用普通增亮膜和扩散膜等。
例如,第一光学膜片100可以包括第一扩散片、棱镜层以及第二扩散片的至少之一,例如,第一扩散片的材料可以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碳酸酯等材料。
普通增亮膜和扩散膜等单层膜片在短边方向的热膨胀系数可以为3.5*10-5cm/(cm*℃),在长边方向的热膨胀系数可以为3.0*10-5cm/(cm*℃),在短边方向的收缩量大致为0.5%,在长边方向的收缩量大致为0.2%。上述普通增亮膜和扩散膜等单层膜片在两个不同拉伸方向(例如TD方向或MD方向)上的膨胀系数不同,MD方向膨胀系数小,收缩系数小,则TD方向的涨缩量大于MD方向的涨缩量,一般设计产品时,将长边设计在MD方向上,可以尽量减小长边的涨缩空间。上述普通增亮膜和扩散膜等单层膜片的膨胀系数由材料(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以及材料拉伸成型的方向(例如TD方向或MD方向)以及温度范围决定。
同理,第一光学膜片100的收缩设计间隔B2的值大于第一光学膜片100的收缩需求间隙gap2,收缩需求间隙gap2满足gap2=ΔT2*L*CET1。上述关系式中的ΔT2表示第一光学膜片100所处的车载环境的低温温差。则图4所示的E2位置处的第二定位部120的间隔B2对应的收缩需求间隙gap2满足关系式gap2=65*L*CET1。上述间隔B1(间隔B2)除了与膨胀需求间隙gap1(收缩需求间隙gap2)有关外,还与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裁切公差(DBEF)以及第一中框200的注塑公差(DMF)有关,例如,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裁切公差取决于间隔B1(间隔B2)所在位置的位置尺寸对应公差带,第一中框200的注塑公差取决于间隔B1(间隔B2)所在位置的位置尺寸对应公差带。公差带是指公差带图解中,由代表上偏差和下偏差或最大极限尺寸和最小极限尺寸的两条直线所限定的一个区域,也可以称为尺寸公差带。
例如,以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收缩空间的间隔(简称收缩间隔)的宽度等于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简称膨胀间隔)的宽度为例,在第一定位部110位置处,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裁切公差大致为0.05mm,第一中框200的注塑公差大致为0.05mm,膨胀需求间隙gap1大致为0.07mm,则间隔A1和间隔A2应不小于0.17mm,例如间隔A1和间隔A2可以均为0.18mm,则第一间距可以为0.36mm。例如,在E2区域中的第二定位部120的中心距第一定位部110的中心距离为L1,L1大致为172mm。在E2区域中的第二定位部120的位置处,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裁切公差大致为0.1mm,第一中框200的注塑公差大致为0.15mm,膨胀需求间隙gap1大致为0.98mm,则间隔B1和间隔B2应不小于1.23mm,例如间隔B1和间隔B2可以为2mm,则第二间距可以为4mm。例如,在E3区域中的第二定位部120的中心距第一定位部110的中心距离为L2,L2大致为343mm。在E3区域中的第二定位部120的位置处,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裁切公差大致为0.15mm,第一中框200的注塑公差大致为0.15mm,膨胀需求间隙gap1大致为1.95mm,则E3区域处的第二定位部120对应的用于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应不小于2.25mm,例如E3区域处的膨胀间隔可以为2.5mm,在E3区域处的收缩间隔也为2.5mm时,第二间距可以为5mm。例如,在E4区域中的第二定位部120的中心距第一定位部110的中心距离为L3,L3大致为540mm。在E4区域中的第二定位部120的位置处,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裁切公差大致为0.15mm,第一中框200的注塑公差大致为0.15mm,膨胀需求间隙gap1大致为3.06mm,则E3区域处的第二定位部120对应的用于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应不小于3.36mm,例如为3.4mm,则第二间距可以为6.8mm。随着第二定位部与第一定位部之间的距离的增加,第二定位部对应的用于提供膨胀和收缩的空间的需求间距逐渐增大。也就是,各第二定位部与相应的第二定位槽之间的第二间距包括膨胀间距和收缩间距,在常温环境下,沿第一子边缘部的中点指向两侧端点的方向,多个第二定位部对应的多个膨胀间距逐渐增大,且多个第二定位部对应的多个收缩间距逐渐增大。由此,本公开实施例中,沿第一子边缘部的中点指向两侧端点的方向,位于第一子边缘部上的第二定位部对应的多个第二间距逐渐增大,从而可以为各个位置的定位部和定位槽之间预留不同且足够的间隔,进而,既可以保证各个位置的第一光学膜片在因所处车载环境中温度变化而导致膨胀或收缩时不会出现褶皱,又可以通过精细化间隙的尺寸设计而防止浪费空间,防止影响第一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的固定。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中,背光模组为曲面背光模组,第一中框200的第一支撑部201中用于支撑第一光学膜片100的第一子边缘部(长边)的边框为弯曲的边框,例如为弧形边框以使第一光学膜片100形成为曲面结构。此时,第一子边缘部的延伸方向为弯曲的延伸方向,与图中所示的X方向为不同的方向。应用于温度变化范围为-40~100℃、湿度高达90%且单次使用时间达1000小时以上的车载环境的曲面背光模组中,第一光学膜片的不同位置处会产生不同的涨缩尺寸,而一般的第一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单纯采用粗定位方式固定且粗定位位置处第一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的间隙固定不变的结构无法保证第一光学膜片处于弯曲状态时整体的弧度均匀性,导致第一光学膜片容易产生局部鼓起等褶皱。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沿背光模组的弧度方向,第一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采用精定位与粗定位结合的方式配合多个定位部和相应的定位槽之间预留不同且足够的间隔的方式,既可以保证第一光学膜片在处于长期严苛的振动条件下处于良好的固定状态,又可以满足第一光学膜片在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车载环境下的不同位置处的膨胀和收缩的空间的需求。
例如,如图2A-图6所示,位于第一子边缘部101上的第一定位部110包括第一突出部111,位于第一子边缘部101上的多个第二定位部120中的每个包括第二突出部121。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111和第二突出部121所在的轮廓边(第一子边缘部)包括突出部和位于相邻突出部之间的直线段,即连接部130。由此,多个突出部与多个连接部首尾连接形成了折线形的轮廓边。
例如,如图2A-图6所示,第二突出部121的中部包括开口12,第一突出部111没有包括开口。多个第二定位槽220的每个包括凸台221,第二突出部121的开口12被配置为套设在凸台221上以实现第一光学膜片100与第一中框200的固定。
例如,如图2A-图6所示,相对于一般的第一光学膜片只包括设置有开口的挂耳以实现与结构件固定的方式,本公开实施例以没有开口的突出部(例如凸耳)作为精定位部,设置有开口的突出部(例如挂耳)作为粗定位部,可以实现第一光学膜片的精定位与粗定位的结合,将第一光学膜片更稳定的固定在第一中框上。本公开实施例中,作为精定位部的突出部可以为实心结构,不设置开口,从而可以增大精定位部的结构强度。
例如,如图2A-图6所示,在常温环境下,各凸台221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小于相应的开口12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以使各凸台的两个侧边与相应开口的两个内侧边之间沿第一方向均具有间隔。也就是,各凸台的沿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与相应的开口的沿第一方向的彼此相对的侧边均不接触。
例如,凸台221与开口12之间具有两个间隔,即间隔C1和间隔C2。在第一子边缘部为弧形边时,间隔C1(或间隔C2)的尺寸可以指间隔C1(或间隔C2)沿弧形边的延伸方向的尺寸。在常温环境下,各凸台与相应的开口之间在第一方向上设置的两个间隔中的一个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膨胀空间,另一个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收缩空间。例如,间隔C1的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可以为收缩间距,间隔C2的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可以为膨胀间距。由此,当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处于高温环境(例如50~100℃)或低温环境(例如0~-40℃)时,第一光学膜片的开口与第一中框的凸台之间设置有足够的膨胀空间或收缩空间,从而可以防止第一光学膜片在膨胀或收缩过程中受到第一中框的阻碍作用而产生褶皱。
例如,常温环境下,各凸台与相应的开口的两个内侧边之间预留的两个间隔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两个间隔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根据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第一光学膜片产生的涨缩尺寸决定。例如,为了方便制作,上述与各开口与相应的凸台之间的两个间隔中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的宽度可以等于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收缩空间的间隔的宽度。
由于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处于不同温度环境中时,各开口与相应的凸台之间的两个间隔的宽度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可能会在该背光模组处于高温环境下而变化为0,或者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收缩空间的间隔可能会在背光模组处于低温环境下而变化为0。因此,各开口与相应的凸台之间的两个间隔的宽度以该背光模组处于常温环境下为基准。
例如,如图2A-图6所示,开口12与凸台221的彼此靠近的侧边之间的沿第一方向的间隔C1与间隔C2的尺寸之和为第三间距S3,即,开口与所述的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之差为第三间距,第三间距S3大于第一间距S1。沿第一子边缘部101的中点指向两侧端点的方向,多个第二定位部对应的多个第三间距逐渐增大。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以间隔C2为用于为第一光学膜片100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间隔C1为用于为第一光学膜片100提供收缩空间的间隔为例进行描述,则间隔C2的值可以与间隔B1的值相同,也就是,间隔C2的值的计算关系式与间隔B1的计算关系式相同;间隔C1的值可以与间隔B2的值相同,也就是,间隔C1的值的计算关系式与间隔B2的计算关系式相同。
例如,第三间距S3可以与第二间距S2相等,以方便第一光学膜片的设计。
例如,以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应用的车载环境的温度范围为-40℃~95℃,常温环境的温度为25℃为例,则背光模组所处的车载环境从室温降低为最低温度的温差为65℃,从室温升高为最高温度的温差为70℃。例如,以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收缩空间的间隔等于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为例,在E2区域中的第二定位部120的位置处,间隔C1和间隔C2应不小于1.23mm,例如间隔C1和间隔C2可以为2mm,则第三间距S3可以为4mm。例如,在E3区域中的第二定位部120的位置处,第二定位部120对应的用于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应不小于2.25mm,例如为2.5mm,则第三间距可以为5mm。例如,在E4区域中的第二定位部120的位置处,第二定位部120对应的用于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应不小于3.36mm,例如为3.4mm,则第三间距可以为6.8mm。随着第二定位部与第一定位部之间的距离的增加,第二定位部对应的用于提供膨胀空间和收缩的空间的需求间距逐渐增大。由此,本公开实施例中,沿第一子边缘部的中点指向两侧端点的方向,位于第一子边缘部上的第二定位部对应的多个第三间距逐渐增大,从而可以为各个位置的凸台和开口之间预留不同且足够的间隔,进而,既可以保证各个位置的第一光学膜片在因所处车载环境中温度变化而导致膨胀或收缩时不会出现褶皱,又可以通过精细化间隙的尺寸设计而防止浪费空间,防止影响第一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的固定。
例如,图7为图4所示的背光模组的E5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4所示的背光模组的E6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A-图8所示,第一边缘部包括位于第二子边缘部102的第三定位部1100和至少一个第四定位部1200,第四定位部1200设置在第三定位部1100的沿第二方向的一侧。第一支撑部的边框还包括第三定位槽2100和至少一个第四定位槽2200,第三定位部1100位于第三定位槽2100内,且每个第四定位部1200位于相应的第四定位槽2200内,第四定位部1200位于第三定位部1100的沿第二方向的一侧。在常温环境下,各第四定位槽2200的沿第二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与相应的第四定位部1200的沿第二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均不接触,第三定位槽2100与第三定位部1100的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差小于各第四定位槽2200与相应的第四定位部1200的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差。由此,第四定位部为粗定位部,第四定位槽为粗定位槽,粗定位部与粗定位槽的配合实现了第一光学膜片在第二方向上的粗定位。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示意性的示出一条第二子边缘部上设置一个第三定位部与一个第四定位部,此时,第三定位部和第四定位部可以相对于第二子边缘部的中点呈大致对称分布。但不限于此,一条第二子边缘部上可以设置多个第四定位部,多个第四定位部均位于第三定位部的同一侧,且第三定位部与多个第四定位部在第二子边缘部上大致均匀分布。
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在第四定位部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四定位部均位于第三定位部的同一侧,从靠近第三定位部向远离第三定位部的方向,各第四定位槽与相应的第四定位部的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差可以逐渐增大。例如,各第四定位槽与相应的第四定位部的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差可以包括膨胀间距和收缩间距的至少之一。在常温环境下,从靠近第三定位部向远离第三定位部的方向,多个第四定位部对应的多个膨胀间距逐渐增大,和/或,多个第四定位部对应的多个收缩间距逐渐增大。
例如,如图2A-图8所示,多个第二定位槽220与位于第二子边缘部102上的第二定位部120一一对应设置,第二定位槽220的数量与第二定位部120的数量相同,且各第二定位部120位于相应的第二定位槽220内。
例如,如图2A-图8所示,在常温环境下,与第二子边缘部102上的各第四定位部的两个侧边彼此靠近的相应的第四定位槽的两个内侧边之间沿第二方向均具有间隔。也就是,位于粗定位槽中的粗定位部与该粗定位槽沿第二方向不接触。例如,与各第三定位部的两个侧边彼此靠近的相应的第三定位槽的两个内侧边之间沿第二方向可以具有间隔,也可以没有间隔。
例如,如图7-图8所示,以多条边框202中沿Z方向延伸的一条边框为例,位于该边框上的第三定位槽2100包括在Z方向彼此相对的两个内侧边,位于第二子边缘部102上的第三定位部1100位于这两个内侧边内,且第三定位部1100与这两个内侧边之间具有两个间隔,即间隔P1和间隔P2。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第三定位部1100与第三定位槽2100的两个内侧边之间也可以仅具有间隔P2,即P1可以为0。
例如,位于该边框上的第二定位槽220包括的各第二定位槽220也包括在Z方向彼此相对的两个内侧边,位于第二子边缘部102上的第二定位部120位于这两个内侧边内,且第二定位部120与这两个内侧边之间具有两个间隔,即间隔G1和间隔G2。例如。间隔G1的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可以为收缩间距,间隔G2的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可以为膨胀间距。在常温环境下,各定位部与相应的定位槽之间在Z方向上均设置有两个间隔,这两个间隔中的一个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膨胀空间,另一个为第一光学膜片提供收缩空间。由此,当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处于高温环境(例如50~100℃)或低温环境(例如0~-40℃)时,第一光学膜片的定位部与第一中框的定位槽之间设置有足够的膨胀空间或收缩空间,从而可以防止第一光学膜片在膨胀或收缩过程中受到第一中框的阻碍作用而产生褶皱。
例如,在第二子边缘部102上,各第四定位部1200与相应的第四定位槽2200的彼此靠近的侧边之间的间隔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和大于第三定位部1100与相应的第三定位槽2100彼此靠近的侧边之间的间隔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和。例如,位于第二子边缘部102上的第三定位部1100与相应的第三定位槽2100之间的间隔P1和间隔P2在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和小于位于该第二子边缘部102上的第四定位部1200与相应的第四定位槽2200之间的间隔G1和间隔G2在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和。
例如,如图3A至图6所示,靠近第三定位部1100的第一子边缘部上的第二定位部120的开口12可以与凸台221的沿第二方向远离第三定位部1100的一侧接触或保持较小的间距,第三定位部1100远离第四定位部1200侧边与第三定位槽2100的相应的侧边之间的间隔P1可以较小,甚至为零。第三定位部1100远离第四定位部1200的侧边与第三定位槽2100的相应的侧边之间的间隔P1小于第三定位部1100靠近第四定位部1200的侧边与第三定位槽2100的相应的侧边之间的间隔P2以实现第一光学膜片在第二方向上的精确定位;第四定位部1200的两个侧边与相应的第四定位槽2200的两个间隔G1和G2均大于间隔P1。由此,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二定位部和第三定位部共同作为精定位部,第四定位部作为粗定位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一光学膜片的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子边缘部和第一中框的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边框之间采用精定位与粗定位的结合,既可以保证第一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的固定,还可以保证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第一光学膜片在第二方向上不易产生褶皱,不影响正常显示。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第二子边缘部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第二子边缘部上可以设置一个精定位部以及至少一个粗定位部,可以使得第一光学膜片在高温环境下以精定位部为中心,向一侧膨胀;或者使得第一光学膜片在低温环境下,位于精定位部一侧的部分向精定位部收缩。当然,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在第二子边缘部的长度较长,且粗定位部的数量较多时,也可以将粗定位部分布在精定位部的两侧,以尽量减小第一光学膜片的第二子边缘部在发生膨胀或收缩时的尺寸变化。
例如,如图2A、图2B、图3A以及图4-图8所示,以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光学膜片竖直放置为例,则以地面为基准,Z方向的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向上。此时,第一子边缘部横向设置,第二子边缘部竖向设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以间隔P2和间隔G2为用于为第一光学膜片100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间隔P1和间隔G1为用于为第一光学膜片100提供收缩空间的间隔为例进行描述。以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应用的车载环境的温度范围为-40℃~95℃,常温环境的温度为25℃为例,则背光模组所处的车载环境从室温降低为最低温度的温差为65℃,从室温升高为最高温度的温差为70℃。第一光学膜片100的间隔P2大于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膨胀需求间隙gap3,膨胀需求间隙gap3满足gap3=ΔT1*V1*CET2。上述关系式中的ΔT1表示第一光学膜片100所处的车载环境的高温温差,如图3A所示,V1表示第三定位部1100的远离第四定位部1200的边缘与靠近该第三定位部1100的第一子边缘部101的突出部在第二方向上远离第三定位部1100的一侧边缘之间的距离,CET2表示第一光学膜片100的沿第二方向的热膨胀系数。则图4所示的E5位置处的第三定位部1100的间隔P2对应的膨胀需求间隙gap3满足关系式间隙gap3=70*V1*CET2。上述第一光学膜片100的沿第二方向的热膨胀系数CET2与第一光学膜片100所处的温度范围有关,例如,第一光学膜片100处于75℃~95℃时的热膨胀系数CET2的值大于第一光学膜片100处于50℃~75℃时的热膨胀系数CET2的值,且第一光学膜片100处于50℃~75℃时的热膨胀系数CET2的值大于第一光学膜片100处于25℃~50℃时的热膨胀系数CET2的值。第一光学膜片100的间隔P1大于第一光学膜片100的收缩需求间隙gap4,收缩需求间隙gap4满足gap4=ΔT2*V2*CET2。上述关系式中的ΔT2表示第一光学膜片100所处的车载环境的低温温差,V2表示第三定位部1100的靠近第四定位部1200的边缘到第一子边缘部101的突出部在第二方向上远离第三定位部1100的一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则图4所示的E5位置处的第三定位部1100的间隔P1对应的收缩需求间隙gap4满足关系式gap4=65*V2*CET2。第一光学膜片100的间隔G2大于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膨胀需求间隙gap5,膨胀需求间隙gap5满足gap5=ΔT1*V3*CET2。V3表示第四定位部1200的靠近第三定位部1100的边缘到第一子边缘部101的突出部在第二方向上远离第三定位部1100的一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同理,第一光学膜片100的间隔G1大于第一光学膜片100的收缩需求间隙gap6,收缩需求间隙gap6满足gap6=ΔT2*V4*CET2。V4表示第四定位部1200的远离第三定位部1100的边缘到第一子边缘部101(靠近第三定位部的第一子边缘部)的突出部在第二方向上远离第三定位部1100的一侧边缘之间的距离。
上述各间隔的宽度除了与涨缩需求间隙有关外,还与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裁切公差(DBEF)以及第一中框200的注塑公差(DMF)有关。例如,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裁切公差取决于上述各间隔所在位置的位置尺寸对应公差带,第一中框200的注塑公差取决于上述各间隔所在位置的位置尺寸对应公差带。
例如,在第三定位部1100的远离第四定位部1200的边缘的位置处,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裁切公差大致为0.2mm,第一中框200的注塑公差大致为0.15mm,V1大致为51mm,收缩需求间隙大致为0.2mm,则间隔P1应不小于0.55mm,例如间隔P1可以为0.6mm以作为精定位位置。例如,在第三定位部1100的靠近第四定位部1200的边缘的位置处,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裁切公差大致为0.2mm,第一中框200的注塑公差大致为0.15mm,V2大致为75mm,膨胀需求间隙大致为0.3mm,则间隔P2应不小于0.65mm,例如间隔P2可以为1.5mm。例如,在第四定位部1200的靠近第三定位部1100的边缘的位置处,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裁切公差大致为0.2mm,第一中框200的注塑公差大致为0.15mm,V3大致为165mm,收缩需求间隙大致为0.6mm,则间隔G1应不小于0.95mm,例如间隔G1可以为1.5mm。例如,在第四定位部1200的远离第三定位部1100的边缘的位置处,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裁切公差大致为0.1mm,第一中框200的注塑公差大致为0.15mm,V4大致为188mm,膨胀需求间隙大致为0.79mm,则间隔G2应不小于1.04mm,例如间隔G2可以为1.5mm。
例如,如图2A-图8所示,位于第二子边缘部102上的第三定位部1100包括第三突出部112,位于第二子边缘部102上的第四定位部1200包括第四突出部122。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三突出部112和第四突出部122所在的轮廓边(第二子边缘部)包括突出部和位于相邻突出部之间的直线型的连接部,由此,多个突出部与多个连接部首尾连接形成了折线形的轮廓边。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三突出部和第四突出部均为没有设置开口的突出部,当然,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第四突出部也可以是设置了开口的突出部,此时,与第四突出部所在的第四定位槽需要设置与开口对应的凸台,以使开口可以套设在凸台上。
图9为图4所示的背光模组的E7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10为图4所示的背光模组的E8区域的局部放大图。例如,如图2A-图10所示,以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光学膜片竖直放置为例,则以地面为基准,Z方向的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向上。此时,E2区域的第二定位部120的第二突出部121的开口12与凸台221的上侧边之间的间距为0。也就是位于第一光学膜片上侧的第二突出部的开口于相应的凸台的上侧边之间的间距为0,第一光学膜片挂在凸台上,凸台对第一光学膜片在Z方向起到支撑作用。
例如,E8区域的第二定位部120的第二突出部121的开口12与凸台221的上侧边之间的间隔I2用于为第一光学膜片100提供沿第二方向的膨胀空间,E8区域的第二定位部120的第二突出部121的开口12与凸台221的下侧边之间的间隔I1用于为第一光学膜片100提供沿第二方向的收缩空间。根据E8区域的第二定位部120位置处的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裁切公差(DBEF)、第一中框200的注塑公差(DMF)、第一光学膜片100的膨胀系数、背光模组所处环境的变化温差以及E8区域的第二定位部120的中点距E2区域的第二定位部120的远离E8区域的边缘的距离等参数可以计算得到间隔I2的值的大致为1.35mm,间隔I1的值的大致为0.83mm。
例如,如图2A-图10所示,第一中框200的四周还包括多个挡墙230。多个挡墙230中的每个包括沿该挡墙230所在边框的延伸方向(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子挡墙231,两个子挡墙231之间设置有第一定位槽210、第二定位槽220、第三定位槽2100或第四定位槽2200。本公开实施例中,各挡墙包括的两个子挡墙之间的相对凹陷的部分即为上述定位槽,也就是,由于挡墙的存在而形成了上述定位槽,定位槽不是对第一中框挖槽而得到的。本公开实施例中,在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边框上的同一挡墙中,两个子挡墙之间的间隔形成了凹陷的部分,该凹陷的部分即为被配置为放置第一突出部的第一定位槽,或者被配置为放置第二突出部的第二定位槽;在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边框上的同一挡墙中,两个子挡墙之间的间隔形成了凹陷的部分,该凹槽即为被配置为放置第三突出部的第三定位槽,或者被配置为放置第四突出部的第四定位槽。由此,第一中框四周设置的挡墙与第一光学膜片的相邻两个定位部之间的连接部的部分对应,则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和与其对应的挡墙之间应设置有一定间隔以用于为第一光学膜片沿第二方向膨胀或者收缩时提供形变空间;同理,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和与其对应的挡墙之间应设置有一定间隔以用于为第一光学膜片沿第一方向膨胀或者收缩时提供形变空间,从而防止第一光学膜片因环境温度变化而发生形变时,受到第一中框上的挡墙的阻碍而产生褶皱。
例如,如图4-图10所示,E2区域-E4区域内的两个子挡墙231之间的第二定位槽220中设置有凸台221,凸台221沿第一光学膜片100的第一子边缘部101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为9.49mm,凸台221的宽度可以为0.72mm,凸台221沿垂直于第一支撑面2010的高度可以为2mm。例如,位于各第二定位槽220中的凸台221可以大致位于第二定位槽220的中间,以方便第二突出部121与凸台221之间的间隔的设计。本公开实施例中,各第二定位槽220中的凸台221的尺寸相同,且各第二定位槽220沿第一子边缘部101的延伸方向的槽长相同,则通过改变第二突出部121的沿第一子边缘部101的延伸方向位于开口12两侧的部分的尺寸,从而可以改变第二突出部121与凸台221之间的预留间隔的尺寸。例如,E1区域内的两个子挡墙231之间的第一定位槽210的沿第一子边缘部101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为25.2mm,其深度可以为1.1mm。
例如,如图4-图10所示,E5区域-E6区域内的两个子挡墙231之间的定位槽沿第一光学膜片100的第二子边缘部102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为26.2mm,深度可以为1.1mm。例如,E5区域内的两个子挡墙231之间的第一定位槽210的长度与E6区域内的第二定位槽220的长度相同,则通过调节位于不同定位槽中的定位部的沿第二子边缘部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以使不同定位槽与相应的定位部之间的间隔的尺寸不同,进而实现精定位与粗定位的结合。
例如,如图4和图6所示,以第一光学膜片竖直放置为例进行描述,则以地面为基准,Z方向的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向上。此时,第一子边缘部横向设置,第二子边缘部竖向设置。例如,位于第一光学膜片100的上侧的第一子边缘部101上的连接部130和相应的子挡墙231的彼此相对的侧边之间的具有间隔D,间隔D为用于为第一光学膜片100沿第二方向收缩时预留的收缩空间,例如,间隔D的值大致可以为1.5mm。例如,如图4和图10所示,位于第一光学膜片100的下侧的第一子边缘部101上的连接部130和相应的子挡墙231的彼此相对的侧边之间的具有间隔J,间隔J为用于为第一光学膜片100沿第二方向膨胀时预留的膨胀空间,例如,间隔J的值大致可以为2mm。例如,如图4、图7和图9所示,位于第一光学膜片100的一条第二子边缘部102上的连接部130和相应的子挡墙231的彼此相对的侧边之间的具有间隔F,间隔F为用于为第一光学膜片100沿第一方向膨胀时预留的膨胀空间,例如,间隔F的值可以为2.4~2.9mm。同理,位于第一光学膜片100的另一条第二子边缘部102上的连接部130和相应的子挡墙231的彼此相对的侧边之间的具有间隔H,间隔H为用于为第一光学膜片100沿第一方向膨胀时预留的膨胀空间,例如,间隔H的值可以为2.4~2.9mm。
图11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光学膜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2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11-图12所示,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二光学膜片300,第二光学膜片300包括多个第二边缘部。第二光学膜片300位于第一光学膜片100和第一中框200的第一支撑面2010之间,第一支撑面2010被配置为支撑第二光学膜片300和第一光学膜片100。
例如,第二光学膜片300可以为扩散板。例如,第二光学膜片300的厚度大于第一光学膜片100的厚度。例如,第二光学膜片300的材质可以选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者聚碳酸酯(PC)等透光材料,其厚度较厚(例如0.125~0.4mm),光透过率可以大于90%之间。
例如,如图2A-图12所示,第二光学膜片300的四周包括多个凹陷部310,多个凹陷部310与多个挡墙230一一对应设置,各凹陷部310被配置为与相应的挡墙230卡合以固定第二光学膜片300。例如,各挡墙230为位于第一支撑部201的边框中向内突起的部分,各凹陷部310为位于第二光学膜片300的边向内凹陷的部分。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将上述第一支撑部201向内突起的挡墙230嵌入第二光学膜片300的凹陷部310中以实现第二光学膜片300的位置的固定。本公开实施例中,将第二光学膜片的轮廓边(即第二边缘部)设置为非规则形状,即第二光学膜片的轮廓边不再单纯为一条直线,而是与第一中框可以匹配的折线,可以直接实现第二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的固定,而无需设置双面胶。从而可以为第二光学膜片预留一定的活动空间,防止第二光学膜片因膨胀或收缩时受到了第一中框的限制而产生褶皱等影响显示的形变,导致影响显示。
例如,如图2A-图12所示,第二光学膜片300包括与第一支撑部201的多条边框202一一对应的多条轮廓边(即多条第二边缘部)。本公开实施例以第二光学膜片300包括四条轮廓边,四条轮廓边围成大致矩形第二光学膜片为例进行描述,但不限于此。只要第一中框的多条边框与第二光学膜片的多条轮廓边一一对应即可。
例如,如图2A-图12所示,第二光学膜片300的多条轮廓边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子边缘部301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子边缘部302。例如,第三子边缘部301的长度大于第四子边缘部302的长度。本公开实施例以第二光学膜片的形状为大致矩形为例,则第三子边缘部为长边,第四子边缘部为短边。
例如,如图11-图12所示,第三子边缘部301包括多个凹陷部310和位于相邻凹陷部之间的凸起结构320。由此,多个凹陷部310与多个凸起结构320首尾连接形成了折线形的轮廓边。同理,第四子边缘部302也为多个凹陷部310和多个凸起结构320首尾相连形成的折线形轮廓边。
例如,如图11-图12所示,多个凹陷部310包括位于第三子边缘部301上的第一子凹陷部311和多个第二子凹陷部312,位于第一子凹陷部311内的挡墙230为第一挡墙,位于第二子凹陷部312内的挡墙230为第二挡墙。
例如,如图11-图12所示,位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边框202上的挡墙230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个外侧边,位于第三子边缘部301上的凹陷部310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个内侧边,与一个凹陷部310对应的挡墙230的两个外侧边位于该凹陷部310的两个内侧边内。
例如,如图11-图12所示,在常温环境下,与各第二子凹陷部的两个侧边彼此靠近的相应的挡墙230的两个侧边之间沿第一方向均具有间隔。例如,与各第一子凹陷部与相应的挡墙之间沿第一方向可以具有至少一个间隔,也可以不具有间隔。例如,与各凹陷部310的两个侧边彼此靠近的相应的挡墙230的两个侧边之间沿第一方向均具有间隔,即,各凹陷部与位于其内的挡墙之间具有两个间隔,即不接触,这两个间隔中的一个为第二光学膜片提供膨胀空间,另一个为第二光学膜片提供收缩空间。由此,当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处于高温环境(例如50~100℃)或低温环境(例如0~-40℃)时,第二光学膜片的凹陷部与第一中框的挡墙之间设置有足够的膨胀或收缩空间,从而可以防止第二光学膜片在膨胀或收缩过程中受到第一中框的阻碍作用而产生形变。
例如,为了方便制作,各凹陷部与相应的挡墙之间的两个间隔中用于为第二光学膜片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的宽度可以等于用于为第二光学膜片提供收缩空间的间隔的宽度。
例如,图13为图12所示的背光模组中的E9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14为图12所示的背光模组中的E10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1-图14所示,位于第三子边缘部301上的第一子凹陷部311包括在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两个内侧边,第一挡墙位于这两个内侧边内,且第一挡墙与这两个内侧边之间分别具有间隔K1和间隔K2,第一子凹陷部311与相应的挡墙(即第一挡墙)的彼此靠近的侧边之间的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之和(即间隔K1和间隔K2之和)为第四间距S4。即,第一子凹陷部311与相应的挡墙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之差为第四间距S4。位于第三子边缘部301上的各第二子凹陷部312包括在第二方向彼此相对的两个内侧边,各第二挡墙位于这两个内侧边内,且第二挡墙与这两个内侧边之间分别具有间隔L1和间隔L2,第二子凹陷部312与相应的挡墙(即第二挡墙)的彼此靠近的侧边之间的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之和(即间隔L1和间隔L2之和)为第五间距S5,即,第二子凹陷部312与相应的挡墙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之差为第五间距S5。第四间距S4小于第五间距S5,由此,第一子凹陷部为用于精定位的凹陷部,第二子凹陷部为用于粗定位的凹陷部。在第三子边缘部为弧形边缘部时,上述第四间距和第五间距为沿弧形边缘部的延伸方向的尺寸。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二光学膜片和第一中框之间采用精定位与粗定位的结合,既可以保证第二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的固定,还可以保证第二光学膜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不易产生褶皱,不影响正常显示。
例如,如图11-图14所示,第一子凹陷部311大致位于第三子边缘部301的中点,多个第二子凹陷部312位于第一子凹陷部311的两侧。本公开实施例中,将作为精定位凹陷部的第一凹陷部大致设置在第二光学膜片的第三子边缘部的中点,且将多个粗定位凹陷部分布在精定位凹陷部的两侧,可以使得第二光学膜片在高温环境下以精定位凹陷部为中心,向左右(以X方向所指为向右为例)两侧膨胀;或者使得第二光学膜片在低温环境下,位于精定位凹陷部两侧的部分向中间收缩。由此,可以尽量避免第二光学膜片的长边在发生膨胀或收缩时出现的褶皱。
例如,如图11-图14所示,沿第一方向,位于第一子凹陷部311两侧的第二子凹陷部312的数量相等,且位于第一子凹陷部311两侧的多个第二子凹陷部312以第一子凹陷部311为中心对称分布。由此,可以尽量保证第二光学膜片的第三子边缘部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发生基本对称的膨胀或收缩,以方便第二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的相对位置关系的设置。
例如,如图11-图14所示,沿第三子边缘部301的中点指向两侧端点的方向,多个第二子凹陷部312对应的多个第五间距S5逐渐增大,以确保第二光学膜片在高温高湿环境时,以中心向两边膨胀。从第三子边缘部的中点指向两侧端点的方向,越接近第二光学膜片的边缘,第二光学膜片的膨胀量越大。由此,越接近第二光学膜片的边缘,第二子凹陷部与相应的挡墙之间预留的间隔的尺寸呈现递增的趋势,可以保证各个位置的第二光学膜片在因所处车载环境中温度变化而导致膨胀或收缩时不会出现褶皱等影响显示的形变。
例如,如图4-图1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以第一支撑部201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边框设置7个挡墙230为一示例,上述7个挡墙230以第4个挡墙230(E1区域的挡墙230)为中心,左右两侧的3个挡墙相对于第4个挡墙对称分布。本公开实施例对挡墙的数目不作限制,可以根据第一中框的长度以及弧度进行调整。例如,沿垂直于第一支撑面的方向,挡墙230的高度可以为3.29mm。
例如,如图4-图14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中,背光模组为曲面背光模组,E4区域中的挡墙230的沿第三子边缘部301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为68.22mm,E3区域中的挡墙230的沿第三子边缘部301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为69.33mm,E2区域中的挡墙230的沿第三子边缘部301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为70.04mm,E1区域中的挡墙230的沿第三子边缘部301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为69.21mm。本公开实施例中,不同位置处挡墙的长度不同的设计,既可以确保第一中框更好的保持曲面弧度的均匀性,提高成型工艺的良率,还可以为不同位置上的第二光学膜片预留足够的收缩空间和膨胀空间。
例如,如图4-图1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以第二光学膜片300的第三子边缘部设置与7个挡墙230一一对应的7个凹陷部为例,E4区域中的第二子凹陷部312的沿第三子边缘部301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为71.32mm,该第二子凹陷部312与位于其内的挡墙230的两个间距的尺寸可以均为1.55mm;E3区域中的第二子凹陷部312的沿第三子边缘部301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为71.72mm,该第二子凹陷部312与位于其内的挡墙230的两个间距的尺寸可以均为1.19mm;E2区域中的第二子凹陷部312的沿第三子边缘部301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为71.92mm,该第二子凹陷部312与位于其内的挡墙230的两个间距的尺寸可以均为0.96mm;E1区域中的第一子凹陷部311的沿第三子边缘部301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为70.79mm,该第一子凹陷部311与位于其内的挡墙230的两个间距的尺寸可以均为0.79mm。以E1区域的第一子凹陷部311为中心作为第二光学膜片300精定位凹陷部,两侧的粗定位凹陷部相对于精定位凹陷部对称分布,从中间到两边的间隔预留值从小到大,以确保第二光学膜片在高温高湿环境时,从中心向两边膨胀。从第三子边缘部的中点指向两侧端点的方向,越接近第二光学膜片的边缘,第二光学膜片的膨胀量越大,则越接近第二光学膜片的边缘,第二子凹陷部与相应的挡墙之间预留的间隔呈现递增的趋势,可以保证各个位置的第二光学膜片在因所处车载环境中温度变化而导致膨胀或收缩时不会出现褶皱等影响显示的形变。
例如,位于第三子边缘部301上的各凹陷部310的向第二光学膜片300的中心凹陷的深度可以为3mm。
例如,图15为图12所示的背光模组的E11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16为图12所示的背光模组的E12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1-图16所示,多个凹陷部310包括位于第四子边缘部302上的第三子凹陷部313和至少一个第四子凹陷部314,至少一个第四子凹陷部314位于第三子凹陷部313的沿第二方向的一侧。例如,本公开实施例示意性的示出一条第四子边缘部上设置一个第三子凹陷部与一个第四子凹陷部,此时,第三子凹陷部和第四子凹陷部可以相对于第四子边缘部的中点呈大致对称分布。但不限于此,一条第四子边缘部上可以设置多个第四子凹陷部,多个第四子凹陷部均位于第三子凹陷部的同一侧,且第三子凹陷部与多个第四子凹陷部在第四子边缘部上大致均匀分布。
例如,如图11-图16所示,在常温环境下,位于第四子边缘部302上的各凹陷部内的挡墙的两个侧边与凹陷部的相应的两个侧边之间沿第二方向均具有间隔。也就是,第四子边缘部上的凹陷部与相应的挡墙之间具有沿第二方向排布的两个间隔。
例如,如图11-图16所示,以多条边框202中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一条边框为例,位于该边框上的挡墙230包括在第二方向彼此相对的两个侧边,位于第四子边缘部302上的第三子凹陷部313位于这两个侧边外侧,且第三子凹陷部313与该挡墙之间具有两个间隔,即间隔M1和间隔M2。位于第四子边缘部302上的第四子凹陷部314与位于其内的挡墙之间具有两个间隔,即间隔N1和间隔N2。在常温环境下,各凹陷部与相应的挡墙之间在第二方向上均设置的两个间隔中的一个为第二光学膜片提供膨胀空间,另一个为第二光学膜片提供收缩空间。由此,当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处于高温环境或低温环境时,第二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的挡墙之间设置有足够的膨胀空间或收缩空间,从而可以防止第二光学膜片在膨胀或收缩过程中受到第一中框的阻碍作用而产生褶皱等影响显示的形变。
例如,为了方便制作,上述与各凹陷部与相应的挡墙之间的两个间隔中为第二光学膜片提供膨胀空间的间隔的宽度可以等于为第二光学膜片提供收缩空间的间隔的宽度。
例如,在常温环境下,第三子凹陷部313与相应的挡墙230的彼此靠近的侧边之间的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和小于第四子凹陷部314与相应的挡墙230的彼此靠近的侧边之间的沿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和。例如,第三子凹陷部313与相应的挡墙230之间的间隔M1和间隔M2在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和小于第四子凹陷部314与相应的挡墙230之间的间隔N1和间隔N2在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和,由此,第三子凹陷部313为精定位凹陷部,第四子凹陷部314为粗定位凹陷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二光学膜片的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子边缘部和第一中框的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边框之间采用精定位与粗定位的结合,既可以保证第二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的固定,还可以保证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第二光学膜片在第二方向上不易产生褶皱等影响显示的形变,不影响正常显示。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第四子边缘部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第四子边缘部上可以设置一个精定位凹陷部以及至少一个粗定位凹陷部,可以使得扩散片在高温环境下以精定位凹陷部为中心,向一侧膨胀;或者使得扩散在低温环境下,位于精定位凹陷部一侧的部分向精定位凹陷部收缩。当然,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在第四子边缘部的长度较长,且粗定位凹陷部的数量较多时,也可以将粗定位凹陷部分布在精定位凹陷部的两侧,以尽量减小第一光学膜片的第二子边缘部在发生膨胀或收缩时的尺寸变化。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以第一支撑部201的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边框上设置2个挡墙230为例进行描述。例如,沿垂直于第一支撑面的方向,挡墙230的高度可以为3.29mm。
例如,如图11-图16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实例中,背光模组为曲面背光模组,E11区域中的挡墙230的沿第四子边缘部302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为74.76mm,E12区域中的挡墙230的沿第四子边缘部302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为77.46mm。以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光学膜片竖直放置为例进行描述,则E11区域中的挡墙位于上侧,E12区域的挡墙位于下侧,E12区域中的挡墙的长度大于E11区域中的挡墙的长度,可以为保证第一中框为第二光学膜片提供较好的称重作用,以确保在背光模组应用于高强度的振动条件下,第二光学膜片能够保持稳定性。
例如,如图11-图1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以第二光学膜片300的第四子边缘部设置与2个挡墙230一一对应的2个凹陷部为例,E11区域中的第三子凹陷部313的沿第四子边缘部302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为76mm,该第三子凹陷部313与位于其内的挡墙230的两个间隔的尺寸可以均为0.62mm;E12区域中的第四子凹陷部314的沿第四子边缘部302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可以为79.2mm,该第四子凹陷部314与位于其内的挡墙230的两个间隔的尺寸可以均为0.87mm。以E11区域的第三子凹陷部313为第二光学膜片300的精定位凹槽,在精定位凹槽的一侧设置粗定位凹槽,以确保第二光学膜片在高温高湿环境时,沿第四子边缘部的延伸方向上具有足够的膨胀和收缩空间,不容易出现褶皱等影响显示的形变。
例如,位于第四子边缘部302上的各凹陷部310的向第二光学膜片300的中心凹陷的深度可以为3.2mm。
例如,如图11-图16所示,多个挡墙230中相邻的两个挡墙230之间包括第五定位槽240,多个凹陷部310中相邻的两个凹陷部310之间包括凸起结构320,凸起结构320位于第五定位槽240内。
例如,如图11-图16所示,位于第二光学膜片300的第三子边缘部301上的凹陷部310的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均小于位于第三子边缘部301上的凸起结构320的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例如,位于第二光学膜片300的第四子边缘部302上的凹陷部310的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均大于位于第四子边缘部302上的凸起结构320的沿第二方向的尺寸。
例如,如图11-图16所示,位于第一中框200的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边框上设置的相邻两个挡墙230之间形成的第五定位槽240的沿第二方向的长度可以为25.58mm。
例如,为了进一步保证第二光学膜片的稳定性,可以在第二光学膜片与第一支撑面之间设置胶材以将第二光学膜片粘结在第一中框上。例如,胶材可以位于第二光学膜片的第三子边缘部的中部,以降低胶材位置对第二光学膜片在发生膨胀或者收缩时的形变趋势的影响。
图17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包括背板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截面图。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中,如图17所示,背光模组为曲面背光模组,当然本公开实施例不限于此,背光模组还可以为非曲面背光模组。例如,如图17所示,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400,背板40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中框200远离第一光学膜片100的一侧。背板400包括底板410以及设置在底板410边缘的侧板420,第一中框200连接到底板410上,底板410包括底壁411以及位于底壁411边缘外侧的第二支撑部413,第二支撑部413位于底壁411面向第一光学膜片100的一侧,第二支撑部413具有面向第一光学膜片100的第二支撑面4130,第一支撑部201设置在第二支撑部413的第二支撑面4130上。上述“第一中框连接到背板的底板”指第一中框与底板接触,且在至少一个方向上,第一中框与底板固定连接。
例如,第一支撑部可以通过固定件与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且固定件沿垂直于第一支撑面的方向延伸以使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在垂直于第一支撑面的方向上固定连接。例如,固定件可以为尼龙铆钉、螺钉等结构,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如图17所示,背板400的底板410和侧板420形成容纳空间以容纳第一中框200、第一光学膜片100等组件。底板410还包括连接底壁411的边缘与第二支撑部413的底板连接部412,第二支撑部413从底板连接部412的边缘向外延伸。
例如,如图17所示,背板400的底壁411面向第一光学膜片100的一侧表面还可以设置光源组件(图23所示的光源组件600)和反射片500,光源组件位于反射片500远离第一光学膜片100的一侧。例如,光源组件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例如,反射片500位于光源组件的发光面且露出发光二极管,即反射片500包括与发光二极管一一对应的开口区520以暴露发光二极管,以使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不会被反射片遮挡。
例如,底板连接部412可以为围绕底板410一圈的结构,底板连接部412用于形成光源组件与第一光学膜片100之间的混光腔以使光源组件与第一光学膜片100之间形成一定的混光距离。
例如,底壁411为曲面结构,用于使背光模组维持预定的曲率。例如,底壁411可以包括彼此相对的长边,长边可以被凹入地弯曲,即底壁411的边缘向面向第一光学膜片100的一侧弯曲。例如,连接部可以仅设置在底壁的两个长边所在位置,即底壁的其他边位置处没有设置与底壁连接的连接部,则第二支撑部仅包括与两个长边对应的弯曲部分。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背板可以采用一体压铸或者冲压成型工艺形成,则背板的底板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即底壁、连接部以及第二支撑部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例如,背板可以采用冲压工艺形成,当背板是由冲压工艺形成时,回弹力较大,需要外加结构(例如弧形加强筋)以保证曲率;背板也可以采用压铸式成型工艺(将熔融状态的铁水流入设计好的模型中,并冷却成型)制成以降低成型后材料回弹率以及脱水率。
例如,底板连接部412位于底壁411的边缘,且向底壁411面向第一光学膜片100的一侧延伸。例如,底板连接部412远离底壁411的端部位于底板连接部412与底壁411连接位置处的外侧以便于底壁411与底板连接部412的一体成型。
例如,背板400的侧板420从第二支撑部413的外侧边缘朝向第一光学膜片100延伸。例如,侧板420可以为围绕第一光学膜片100一圈的环状结构。
例如,第一支撑部201包括用于支撑第一光学膜片100的第一部分以及与底板410的第二支撑部413接触的第二部分。第一支撑部201的第一部分面向第一光学膜片10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面2010,第一支撑部201的第二部分沿与第一支撑面2010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且与第二支撑部413接触,第二支撑部413通过支撑第一支撑部201的第二部分以起到支撑第一中框200的作用。
例如,底板410的第二支撑部413的第二支撑面4130与第一中框200的第一支撑部201固定连接,即第一中框200的第一支撑部201固定在底板410的第二支撑部413上。例如,第一支撑部201的第一部分固定在底板410的第二支撑部413上。
例如,如图17所示,第一中框200还包括与第一支撑部201连接的延伸部250,延伸部250向靠近底壁411的方向延伸,且延伸部250远离第一支撑部201的端部抵压反射片500的四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第一中框包括的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固定连接的同时,第一中框包括的延伸部通过抵压在设置于底壁上的反射片上,以进一步固定第一中框,防止第一支撑部翻转并保证第一中框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延伸部抵压在反射片上指延伸部与反射片接触,以使底壁对延伸部起到支撑作用的同时,延伸部对反射片起到固定作用,防止反射片的四周翘起。图中示意性的示出延伸部远离第一支撑部的端部抵压在反射片上,实际产品中的延伸部是与反射片表面接触的。
例如,如图17所示,延伸部250与第一支撑部201连接的边缘位于延伸部250抵压在反射片500上的边缘的外侧,且延伸部250与第一支撑部201连接的边缘位于延伸部250抵压反射片340的端部靠近显示面板10的一侧,从而使得延伸部250的内侧表面形成为倾斜表面,且倾斜表面起到反射面的作用。例如倾斜表面的反射率不小于反射片的反射率,以提高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的利用率,提高光效。本公开实施例中,将第一中框设置为支撑第一光学膜片的同时,压合反射片以在光源组件和第一光学膜片之间形成混光空间。
例如,反射片500的材料具有柔性特性,通过设置在曲面底壁411上以形成具有一定的曲率的曲面反射片。
例如,第一中框200由具有一定硬度且还具有柔性的材料制成。例如,第一中框200的材料可以为聚碳酸酯(PC)中混合10%玻璃纤维的材料,从而保证第一中框具有预定硬度。
例如,如图17-图18所示,设置在底壁411上的反射片500包括两个子反射片,两个子反射片沿第一方向排列,且各子反射片通过胶材(例如双面胶贴合)以及固定件(例如尼龙铆钉)固定在曲面的底壁411上。例如,反射片500采用分段式拼接,且两个子反射片之间的拼接处采用双面胶贴合在底壁411上,上述分段设计可以确保反射片500在曲面底壁411上不容易出现凸起不平的情况。例如,可以利用推入式自锁尼龙铆钉将反射片500、光源组件(例如灯条)固定在背板400的曲面底壁411上。例如,反射片500设置的用于贯穿尼龙铆钉的固定孔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阵列排布,例如,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固定孔510之间的间隔可以为72mm,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固定孔之间的间隔可以为96mm。例如,反射片500的沿底壁411的曲线型长边的延伸方向延伸的边缘可以设置T型槽530,该设置T型槽530用于避让光源组件的转接板连接器(未示出)与灯条连接器(未示出)连接的位置,避免反射片与连接器等结构产生结构干涉。
例如,图19-图20为背板的两个侧视图,图21为第一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以及背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22为第二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以及背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19为与第一光学膜片的第二子边缘部外侧的背板的侧视图,图20为与第一光学膜片的第一子边缘部外侧的背板的侧视图。如图19-图22所示,侧板420位于第一支撑部201的外侧且围绕第一中框200。侧板420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边框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边框,第一侧板边框位于第一中框200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边框的外侧,第二侧板边框位于第一中框200的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边框的外侧,则第一侧板边框的长度大于第二侧板边框的长度。本公开实施例以侧板包括两条第一侧板边框和两条第二侧板边框为例,则上述四条侧板边框围成背板的侧板,背板的侧板包围第一支撑部。
例如,如图19-图22所示,侧板420上设置的多个第一避位槽421包括位于第一侧板边框上的部分以及位于第二侧板边框上的另一部分。
例如,如图19-图22所示,位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边框上的多个第一避位槽421与第二定位槽220相对,且第二定位部120在第一支撑面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位于相应的第二定位槽220和第一避位槽421内。也就是,第二定位部120经过相应的第二定位槽220后延伸至第一避位槽421内。例如,在常温环境下,第一避位槽421的靠近外侧边缘的部分没有被第二定位部120覆盖,还保留一定间隙以为第一光学膜片膨胀时预留膨胀空间。
例如,如图19-图22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中,第一光学膜片100的第一子边缘部101设置有位于中心的1个第一定位部110(即第一突出部111)以及分别位于第一定位部110两侧的3个第二定位部120(即包括开口12的第二突出部121),且第一中框200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边框设置有用于放置1个第一定位部110的一个第一定位槽210以及分别用于放置6个第二定位部120的6个第二定位槽220。背板400的侧板420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边框可以设置与6个第二定位槽220一一对应的6个第一避位槽421,用于第一光学膜片100的第二突出部121的避位。也就是,第二突出部121向远离第一光学膜片100的中心的方向突出且经过了第一中框200的边框的第二定位槽,并延伸至侧板420设置的缺口(即第一避位槽421)内。例如,第一光学膜片100的第一突出部111向远离第一光学膜片100的中心的方向突出,但是没有超过第一中框200的第一定位槽210,第一突出部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小于包括开口的第二突出部的沿第二方向的尺寸(该尺寸包括开口的尺寸),由此,侧板420的与第一突出部111正对的位置没有设置避位槽。
例如,设置在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边框上的第一避位槽421的沿第一方向的宽度可以为28mm,该第一避位槽421沿垂直于第一支撑面2010的方向的深度可以为2.3mm。例如,设置在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边框上的6个第一避位槽421中位于第一突出部111一侧的三个第一避位槽421的位置分别为第一侧板边框的长度的1/15位置处,第一侧板边框的长度的1/4位置处,以及第一侧板边框的长度的1/3位置处。
例如,如图19-图22所示,位于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边框上的第一避位槽421与第三定位槽2100或第四定位槽2200相对,且第三定位部1100在第一支撑面201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位于第三定位槽2100和相应的第一避位槽421内,第四定位部1200在第一支撑面201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位于相应的第四定位槽2200和第一避位槽421内。也就是,第三定位部1100经过第三定位槽2100后延伸至相应的第一避位槽421内,第四定位部1200经过第四定位槽2200后延伸至相应的第一避位槽421内。
例如,在常温环境下,第一避位槽421的靠近外侧边缘的部分没有被第二定位部120、第三定位部1100或第四定位部1200覆盖,还保留一定间隙以为第一光学膜片膨胀时预留膨胀空间。
例如,如图19-图22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中,第一光学膜片100的第二子边缘部102设置1个第三定位部1100(即第三突出部112)以及位于第三定位部1100一侧的1个第四定位部1200(即第四突出部122),且第一中框200的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边框设置有用于放置1个第三定位部1100的一个第三定位槽2100以及分别用于放置1个第四定位部1200的1个第四定位槽2200。背板400的侧板420的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边框设置有与上述2个定位槽一一对应的2个第一避位槽421,用于第一光学膜片100的第三突出部112和第四突出部122的避位。也就是,第三突出部112和第四突出部122向远离第一光学膜片100的中心的方向突出且经过了第一中框200的边框的定位槽,并延伸至侧板420设置的缺口(即第一避位槽421)内。
例如,设置在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边框上的第一避位槽421的沿第二方向的宽度可以为26mm,该第一避位槽421沿垂直于第一支撑面2010的方向的深度可以为2.1mm。例如,设置在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边框上的2个第一避位槽421的位置分别为第二侧板边框的长度的1/3位置处,以及第一侧板边框的长度的2/3位置处。
例如,如图19-图22所示,侧板420还包括多个第二避位槽422,各第二避位槽422均位于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边框上,且与第一中框200的第五定位槽240相对,且凸起结构320在第一支撑面201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的一部分位于相应的第五定位槽240(即两个挡墙之间的间隔)和第二避位槽422内。例如,在常温环境下,沿垂直于第一支撑面的方向,第二避位槽422的靠近外侧边缘与凸起结构320的外侧边缘齐平。
例如,如图19-图22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中,第二光学膜片300的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边设置1个凸起结构320,且第一中框200的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边框设置有用于放置1个凸起结构320的一个第五定位槽240。背板400的侧板420的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边框设置有与上述第五定位槽240对应的1个第二避位槽422,用于第二光学膜片300的凸起结构320的避位。也就是,凸起结构320向远离第二光学膜片300的中心的方向突出且经过了第一中框200的边框的第五定位槽,并延伸至侧板420设置的缺口(即第二避位槽422)内。
例如,设置在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边框上的第二避位槽422的沿第二方向的宽度可以为27mm,该第二避位槽422沿垂直于第一支撑面2010的方向的深度可以为4.8mm。由于第二光学膜片位于第一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之间,所以用于第二光学膜片的凸起结构避位的第二避位槽的深度比用于第一光学膜片的各突出部避位的第一避位槽的深度更深。
例如,如图19-图22所示,侧板420的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侧板边框包括两个第一避位槽421和一个第二避位槽422,且第二避位槽422位于两个第一避位槽421之间。例如,该第二避位槽422位于第二侧板边框的中间位置,且位于第二侧板边框上的三个避位槽等间距设置。
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图23为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示意图。例如,如图23所示,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曲面显示装置。例如,如图23所示,曲面显示装置除了包括图1-图22所示的背光模组30外,还包括前框40、显示面板10、第二中框20。前框40位于显示面板10的显示侧,第二中框20以及背光模组30位于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侧。本公开实施例以背板400为背光模组中的结构为例进行描述。但不限于此,例如,背板也可以为背光模组外的结构,且为显示装置的背板。本公开实施例中位于背光模组中的第一中框可以为显示装置中的另一个中框,由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两个中框。公开通过在曲面显示装置中设置两个中框,仅将第一中框固定在背板的底板上,可以实现组装公差最小化,进而提高显示装置的曲率精度。
例如,如图23所示,曲面显示装置包括的显示面板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可以包括阵列基板(未示出)、对置基板(未示出)以及位于阵列基板和对置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未示出)。
例如,阵列基板面向对置基板的一侧可以包括沿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栅线和沿另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数据线,多条栅线和多条数据线交叉设置以限定阵列排布的多个像素单元。每个像素单元可以包括像素电极以及薄膜晶体管,栅线与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相连以控制薄膜晶体管的打开或者关闭,像素电极与薄膜晶体管的源漏极之一相连,数据线与薄膜晶体管的源漏极中的另一个相连,数据线通过薄膜晶体管对像素电极输入显示画面所需的电压信号以实现该阵列基板的显示。例如,对置基板可以为彩膜基板,彩膜基板面向阵列基板的一侧可以设置与像素单元对应的彩膜层以及覆盖栅线和数据线等位于非显示区的结构的黑矩阵。例如,彩膜基板面向阵列基板的一侧还可以设置与像素电极相对设置的公共电极,公共电极被配置为施加公共电压以与像素电极产生驱动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偏转的电场。液晶分子通过发生偏转以改变液晶层的透过率,从而实现期望灰度图像的显示。
例如,显示面板10还可包括设置在阵列基板远离对置基板的一侧的第一偏光片和设置在对置基板远离阵列基板的一侧的第二偏光片。第一偏光片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透光轴并使入射到其中的背光沿着第一方向偏振。第二偏光片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透光轴并使入射到第二偏光片的光沿着第二方向偏振。例如,第一偏光片的透光轴和第二偏光片的透光轴彼此垂直。
例如,如图2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30可以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光源组件600、位于光源组件600与显示面板100之间的第一光学膜片100、第二光学膜片300、第一中框200以及反射片500。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曲面显示装置可以为应用到汽车中的车载曲面显示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示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应用于车载环境中时,通过第一光学膜片和第一中框之间采用精定位与粗定位的结合,既可以保证第一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的固定,还可以保证第一光学膜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不易产生褶皱,不影响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应用于车载环境中时,通过第一光学膜片和第一中框之间采用的精定位与粗定位的结合,以及第二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之间采用的精定位与粗定位的结合,既可以保证第一光学膜片、第二光学膜片以及第一中框的固定,还可以保证第一光学膜片和第二光学膜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不易产生褶皱等影响显示的形变,不影响显示装置的正常显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示例提供显示装置应用于车载环境中时,通过第一光学膜片和第一中框之间采用的精定位与粗定位的结合,以及第二光学膜片与第一中框之间采用的精定位与粗定位的结合,反射片采用分段式拼接,可以保证各类膜片固定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在车规级振动条件下出现划伤、白斑、跳脱等不良问题。并且,还可以有效解决曲面结构产生的应力,在车规级高温高湿等环境下膜材褶皱,曲翘等不良问题,简化产品工艺流程,提高产品品质。
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交通工具,包括上述任一种曲面显示装置。
例如,交通工具可以包括机动车、飞机、轮船、地铁等承载人或运输物品的工具。
例如,机动车可以为汽车、卡车等车辆。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的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29)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第一光学膜片,包括多个第一边缘部;
支撑框,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具有面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第一支撑面以支撑所述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多条边框,至少一条边框被配置为支撑至少一个第一边缘部,
其中,所述至少一条边框包括第一定位槽和至少一个第二定位槽,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边缘部包括第一定位部和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槽内,且每个所述第二定位部位于相应的第二定位槽内,
在常温环境下,在各边框以及对应的第一边缘部上,各第二定位槽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与相应的第二定位部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均不接触,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之差为第一间距,各所述第二定位槽与相应的第二定位部的沿该边框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之差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边缘部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子边缘部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子边缘部,位于所述第一子边缘部上的所述第一定位部大致位于所述第一子边缘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点,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包括多个第二定位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子边缘部上的所述多个第二定位部分布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在所述常温环境下,沿所述第一子边缘部的中点指向两侧端点的方向,位于第一子边缘部上的所述多个第二定位部对应的多个第二间距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边缘部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子边缘部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子边缘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定位部包括多个第二定位部,在所述第一子边缘部上,所述多个第二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同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在所述常温环境下,从靠近所述第一定位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定位部的方向,所述多个第二定位部对应的多个第二间距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子边缘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子边缘部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位于所述第一子边缘部上的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第一突出部,位于所述第一子边缘部上的每个所述第二定位部包括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的中部包括开口,与位于所述第一子边缘部上的所述第二定位部对应的所述第二定位槽内设置有凸台,所述开口套设在所述凸台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在所述常温环境下,各所述凸台的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与相应的开口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彼此相对的侧边均不接触,所述开口与所述凸台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之差为第三间距,所述第三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沿所述第一子边缘部的中点指向两侧端点的方向,所述多个第二定位部对应的多个第三间距逐渐增大。
10.根据权利要求3、7-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各所述第二定位部与相应的所述第二定位槽之间的第二间距包括膨胀间距和收缩间距的至少之一,在所述常温环境下,沿所述第一子边缘部的中点指向两侧端点的方向,所述多个第二定位部对应的多个膨胀间距逐渐增大,和/或,所述多个第二定位部对应的多个收缩间距逐渐增大。
11.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一边缘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子边缘部上的第三定位部以及至少一个第四定位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被配置为支撑所述第二子边缘部的边框包括第三定位槽和至少一个第四定位槽,所述第三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槽内,且每个所述第四定位部位于相应的第四定位槽内,所述第四定位部位于所述第三定位部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同一侧,
在所述常温环境下,各第四定位槽的沿所述第二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与相应的第四定位部的沿所述第二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均不接触,所述第三定位槽与所述第三定位部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差小于各所述第四定位槽与相应的第四定位部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靠近所述第三定位部的所述第一子边缘部上的所述第二定位部的开口与对应的所述凸台的沿所述第二方向远离所述第三定位部的一侧接触或保持较小的间距,所述第三定位部远离所述第四定位部的侧边与所述第三定位槽的相应的侧边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三定位部的靠近所述第四定位部的侧边与所述第三定位槽的相应的侧边之间的间距,以实现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精确定位;
所述第三定位部远离所述第四定位部的侧边与所述第三定位槽的相应的侧边之间的间距小于各所述第四定位部的两个侧边与相应的第四定位槽的两个间距。
13.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多条边框中被配置为支撑所述第一子边缘部的边框为弧形边框,所述弧形边框的弯曲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片。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
第二光学膜片,包括多个第二边缘部,所述第二光学膜片位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和所述支撑框的所述第一支撑面之间,所述第一支撑面被配置为支撑所述第二光学膜片和所述第一光学膜片,所述多条边框的至少之一被配置为支撑至少一个第二边缘部;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至少一条边框还包括多个挡墙,至少一个第二边缘部包括多个凹陷部,所述多个凹陷部与所述多个挡墙一一对应设置,各所述凹陷部被配置为与相应的所述挡墙卡合以固定所述第二光学膜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二光学膜片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三子边缘部和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子边缘部;
所述多个凹陷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子边缘部上的第一子凹陷部和多个第二子凹陷部,所述第一子凹陷部大致位于所述第三子边缘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点,所述多个第二子凹陷部分布在所述第一子凹陷部的两侧;
在所述常温环境下,各所述第二子凹陷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与相应的所述挡墙的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侧边均不接触,所述第一子凹陷部与相应的所述挡墙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之差为第四间距,所述第二子凹陷部与相应的所述挡墙的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之差为第五间距,所述第四间距小于所述第五间距。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三子边缘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四子边缘部的长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在所述常温环境下,沿所述第三子边缘部的中点指向两侧端点的方向,所述多个第二子凹陷部对应的多个第五间距逐渐增大。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多个凹陷部包括位于所述第四子边缘部上的第三子凹陷部和至少一个第四子凹陷部,所述至少一个第四子凹陷部位于所述第三子凹陷部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在所述常温环境下,所述第三子凹陷部与相应的所述挡墙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差小于各所述第四子凹陷部与相应的所述挡墙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之差。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多个挡墙中的每个包括沿该挡墙所在边框的延伸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子挡墙,所述两个子挡墙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三定位槽或所述第四定位槽,在所述常温环境下,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所述第一边缘部中除所述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三定位部和所述第四定位部以外的边缘与所述挡墙之间具有间隔。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多个凹陷部中相邻的两个凹陷部之间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位于相邻的两个挡墙之间的间隔内。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支撑框远离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一侧,
其中,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边缘的侧板,所述支撑框连接到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包括底壁以及位于所述底壁边缘外侧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具有面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第二支撑面上。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侧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外侧且围绕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侧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避位槽,各所述第一避位槽与所述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三定位槽或所述第四定位槽相对,以使所述第二定位部经过相应的所述第二定位槽后延伸至所述第一避位槽内,所述第三定位部经过所述第三定位槽后延伸至所述第一避位槽内,或者所述第四定位部经过相应的所述第四定位槽后延伸至所述第一避位槽内。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侧板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避位槽,所述第二避位槽与相邻的两个挡墙之间的间隔相对,且所述凸起结构经过相应的所述间隔后延伸至所述第二避位槽内。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侧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部分包括两个第一避位槽和一个第二避位槽,且所述第二避位槽位于所述两个第一避位槽之间。
2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二光学膜片与所述第一支撑面之间设置有胶材以将所述第二光学膜片粘结在所述支撑框上。
26.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25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为车载显示装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为曲面显示装置。
29.一种交通工具,包括权利要求26-2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2080000883.XA 2020-06-02 2020-06-02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以及交通工具 Active CN1142702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093954 WO2021243569A1 (zh) 2020-06-02 2020-06-02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以及交通工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0250A CN114270250A (zh) 2022-04-01
CN114270250B true CN114270250B (zh) 2023-05-26

Family

ID=78831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0883.XA Active CN114270250B (zh) 2020-06-02 2020-06-02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以及交通工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70250B (zh)
WO (1) WO20212435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68126B (zh) * 2022-07-29 2024-01-30 京东方晶芯科技有限公司 反射薄膜、反射片贴附设备及方法、发光基板、显示装置
CN115951516B (zh) * 2022-12-08 2024-06-25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3966A (zh) * 2006-09-28 2008-04-02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面板模块和使用它的液晶显示器件
CN101546061A (zh) * 2008-03-28 2009-09-3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背光单元
CN106125397A (zh) * 2016-07-15 2016-11-16 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153051A (zh) * 2018-01-02 2018-06-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207636886U (zh) * 2017-10-26 2018-07-20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00027U (en) * 2006-04-11 2006-10-21 Jing Zhun Prec Co Ltd Metal shielding
TWI345106B (en) * 2006-04-28 2011-07-11 Innolux Display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fibricating method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N206532056U (zh) * 2017-03-06 2017-09-29 芜湖华瑞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易于组装的背光源结构
CN210514879U (zh) * 2019-09-29 2020-05-12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3966A (zh) * 2006-09-28 2008-04-02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面板模块和使用它的液晶显示器件
CN101546061A (zh) * 2008-03-28 2009-09-3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背光单元
CN106125397A (zh) * 2016-07-15 2016-11-16 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7636886U (zh) * 2017-10-26 2018-07-20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08153051A (zh) * 2018-01-02 2018-06-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0250A (zh) 2022-04-01
WO2021243569A1 (zh) 2021-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73441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with frame having plurality of positioning grooves on rim
CN114270250B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以及交通工具
CN113287159B (zh) 曲面显示装置以及交通工具
US8319910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814428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0909928A (en) Receiving contain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7197227B2 (en) Assembly structure of optical film and frame
KR102451998B1 (ko)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1467634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television
JP2007163556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10718894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0120123B2 (en) Container cas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the same
US1041637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3090255B (zh)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JP6463883B2 (ja) 表示装置
CN210465931U (zh) 背光模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589564A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210405454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module
US11243432B2 (en) Backlight fr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050140850A1 (en) Edg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tilizing the same
CN113867046A (zh) 背光胶框、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185197A (zh) 背光模块及包括背光模块的显示设备
KR102565085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CN210199450U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模组
CN210803914U (zh) 显示装置及其边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