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65518B - 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265518B CN114265518B CN202111627170.9A CN202111627170A CN114265518B CN 114265518 B CN114265518 B CN 114265518B CN 202111627170 A CN202111627170 A CN 202111627170A CN 114265518 B CN114265518 B CN 11426551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uch
- compensation
- touch electrode
- electrodes
- control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面板主体和设置于面板主体出光面一侧的触控层,触控层包括多个位于显示区的触控电极,位于外围区的补偿触控电极单元以及触控控制单元,各触控电极分别与触控控制单元连接,触控控制单元与补偿触控电极单元连接,且触控控制单元能够根据补偿触控电极单元产生的触控电容信号切换各触控电极的工作状态,各触控电极的工作状态包括触控响应状态和停止响应状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有效防止用户手握移动终端时会发生边缘误触问题,提升用户体验,提高触控精准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目前,触控功能已成为多数显示装置的标配之一,其中,电容式触控面板应用较为广泛,而电容式触控面板中一种重要触控技术是自容式触控技术,其通过一层或两层金属实现触控功能,一般为两层金属实现触控功能,其中一层金属为触控电极,另一层金属为触控信号线,触控信号线设置于显示面板的面板主体上,触控电极和触控信号线之间电连接,且之间通过绝缘层隔开,触控信号线和触控电极采用不同金属来实现,可实现无盲区设计,优化触控性能。
采用自容式设计可以实现左右极致窄边框,但由于自容式电极相互独立,且自身感应量较大,设计在边缘的触控电极易于产生误触摸操作,导致当用户手握移动终端时会发生误触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可以有效防止用户手握移动终端时会发生边缘误触问题,提升用户体验,提高触控精准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外围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面板主体和设置于所述面板主体出光面一侧的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包括:
多个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面板主体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区;
补偿触控电极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面板主体上且位于所述外围区的多个补偿触控电极;
触控控制单元,位于所述外围区,各所述触控电极分别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连接,所述触控控制单元与所述补偿触控电极单元连接,且所述触控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补偿触控电极单元产生的触控电容信号切换各所述触控电极的工作状态,各所述触控电极的工作状态包括触控响应状态和停止响应状态。
可选的,在所述触控电容信号对应的电容值大于一预设的触控电容阈值时,所述触控控制单元将所述触控电极的工作状态由所述触控响应状态切换至停止响应状态。
可选的,多个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多个触控电极组,多个所述触控电极组沿第一方向排列,每一所述触控电极组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触控电极,所述第一方向为由所述触控控制单元指向所述显示区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呈一预设夹角;
所述补偿触控电极单元包括两补偿触控电极组,两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组沿所述第二方向分设于所述显示区两侧且位于所述外围区内。
可选的,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组包括多个所述补偿触控电极,一所述补偿触控电极对应一所述触控电极组设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一所述触控电极组的两侧均对应设置有至少一所述补偿触控电极。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其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的长度的1/2。
可选的,多个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多个近端触控电极和多个远端触控电极,任一所述近端触控电极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的距离小于任一所述远端触控电极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的距离;
一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组至少通过一补偿走线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连接,各所述远端触控电极通过所述补偿走线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连接。
可选的,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的宽度大于所述补偿走线的宽度。
可选的,所述远端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远端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远端触控电极;两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组分别为第一补偿触控电极组和第二补偿触控电极组;所述第一远端触控电极距离所述第一补偿触控电极组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远端触控电极距离所述第二补偿触控电极组的距离;所述第二远端触控电极距离所述第二补偿触控电极组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远端触控电极距离所述第一补偿触控电极组的距离;
所述第一远端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一补偿触控电极组通过第一补偿走线电连接,所述第二远端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补偿触控电极组通过第二补偿走线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补偿走线和所述第二补偿走线呈镜像对称设置。
可选的,一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组的所述补偿触控电极通过两所述补偿走线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连接,每一所述补偿走线上至少串联有两所述补偿触控电极,两所述补偿走线上的所述补偿触控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交错设置。
本发明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在显示面板的外围区设置多个补偿触控电极单元,补偿触控电极位于外围区,补偿电极连接触控控制单元,触控控制单元用于根据补偿触控电极单元产生的触控电容信号切换各触控电极的工作状态,各触控电极的工作状态包括触控响应状态和停止响应状态,采用该技术通过补偿触控电极产生的触控信号切换的触控电极的工作状态,有效改善了手握持等操作导致的触控电极误触的问题,提高触控精准度,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截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防误触功能实现的逻辑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对称式排布的显示面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包括”是指“包括但不限于”。用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作为标示使用,并没有强加数字要求或建立顺序。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可以以一个范围的型式存在;应当理解,以一范围型式的描述仅仅是因为方便及简洁,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硬性限制;因此,应当认为所述的范围描述已经具体公开所有可能的子范围以及该范围内的单一数值。例如,应当认为从1到6的范围描述已经具体公开子范围,例如从1到3,从1到4,从1到5,从2到4,从2到6,从3到6等,以及所数范围内的单一数字,例如1、2、3、4、5及6,此不管范围为何皆适用。另外,每当在本文中指出数值范围,是指包括所指范围内的任何引用的数字(分数或整数)。
目前,触控功能已成为多数显示装置的标配之一,其中,电容式触控面板应用较为广泛,而电容式触控面板中一种重要触控技术是自容式触控技术,其通过一层或两层金属实现触控功能,一般为两层金属实现触控功能,其中一层金属为触控电极,另一层金属为触控信号线,触控信号线设置于显示面板的面板主体上,触控电极和触控信号线之间电连接,且之间通过绝缘层隔开,触控信号线和触控电极采用不同金属来实现,可实现无盲区设计,优化触控性能。
采用自容式设计可以实现左右极致窄边框,但由于自容式电极相互独立,且自身感应量较大,设计在边缘的触控电极易于产生误触摸操作,导致当用户手握移动终端时会发生误触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具体参见下述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具体参见图1、图2和图3,包括显示区AA和外围区BA,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面板主体DP和设置于所述面板主体DP出光面一侧的触控层TL,所述触控层TL包括:
多个触控电极106,设置于所述面板主体DP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区AA;
补偿触控电极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面板主体DP上且位于所述外围区BA的多个补偿触控电极30;
触控控制单元40,位于所述外围区BA,各所述触控电极106分别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连接,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与所述补偿触控电极单元连接,且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用于根据所述补偿触控电极单元产生的触控电容信号切换各所述触控电极106的工作状态,各所述触控电极106的工作状态包括触控响应状态和停止响应状态。
具体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和外围区BA,所述外围区BA包围在所述显示区AA设置。
具体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面板主体DP,如图2所示,所述面板主体DP包括阵列基板层101,发光层102和封装层103,其中所述阵列基板层101上阵列排布有薄膜晶体管,其用于控制所述发光层102的发光器件发光显示。
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触控层TL设置于所述封装层103上,所述触控层TL包括多条触控信号线105和多个触控电极106,多个触控电极106在所述面板主体DP上可以呈行列式排布,所述触控信号线105和所述触控电极106之间通过无机层104间隔设置,所述触控信号线105和与其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106通过无机层104上的过孔实现电连接,所述触控电极106通过所述触控信号线105连接至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实现触控电极106的响应。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一方向F1为由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指向所述显示区AA的方向。
具体地,所述补偿触控电极单元包括设置于外围区BA的多个补偿触控电极30,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设置在面板主体DP上,可以与所述触控电极106同层设置,多个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可以沿第一方向F1设置,例如,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设置于靠近所述显示面板边缘的所述触控电极106和显示面板边缘之间的区域(此区域容易产生误触控响应),能够起到迅速产生触控电容信号的效果,使得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能够根据所述补偿触控电极单元产生的触控电容信号切换各所述触控电极106的工作状态。
具体地,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之间可以通过补偿走线20连接,所述补偿走线20可以与所述触控信号线105同层设置,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可以通过所述补偿走线20连接至触控控制单元4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电极106以及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均采用自容式驱动。
具体地,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位于所述外围区BA,各所述触控电极106分别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连接,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与所述补偿触控电极单元通过走线(可以为补偿走线20)连接;
具体地,防误触功能实现的逻辑图如图3所示,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收集补偿触控电极30的触控电容信号,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判断该触控电容信号的触控电容值是否大于预设的触控电容阈值,如果大于(是),则通过触控控制单元40控制所述触控电极106停止响应,如果小于或等于(否),则继续收集补偿触控电极30的触控电容信号。
具体地,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具有一预设的触控电容阈值,当其感应到的触控电容值在触控电容阈值之上时,所述触控电极106的工作状态由触控响应状态切换至停止触控响应。
具体地,实现所述停止响应状态的一种方式可以为:显示面板的触控驱动芯片可以实现触控电极106的触控驱动以及感应,但其获得的位置数据会限制上报给显示面板的主板控制芯片,即不上报具体的位置数据,从而实现停止触控响应。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包括触控集成电路、触控驱动芯片和主板控制芯片,通过在所述触控驱动芯片中导入驱动算法,当在检测到单个补偿触控电极30的触控电容值在触控电容阈值之上时,实现所有触控电极106(不含补偿触控电极30)的位置数据不上报至主板控制芯片,从而停止触控响应,其中补偿触控电极30仅用于检测触控电容值是否大于触控电容阈值,不向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上报位置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显示面板的外围区BA设置多个补偿触控电极单元,补偿触控电极30位于外围区BA,补偿电极连接触控控制单元40,触控控制单元40用于根据补偿触控电极单元产生的触控电容信号切换各触控电极106的工作状态,各触控电极106的工作状态包括触控响应状态和停止响应状态,采用该技术通过补偿触控电极30产生的触控信号切换的触控电极106的工作状态,有效改善了手握持等操作导致的触控电极106误触的问题,提高触控精准度,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触控电容信号对应的电容值大于一预设的触控电容阈值时,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将所述触控电极106的工作状态由所述触控响应状态切换至停止响应状态。
具体地,误触现象一般为手持操作,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可以通过触控位置也可以通过触控面积来判断,在一实施例中,采用触控面积的方式进行判断,当外围区BA手指覆盖单个补偿触控电极30面积达到50%以上,即可定义为误触状态,也就是电容变化量达成最大感应量(手指完全覆盖时)的50%(此处的50%仅用于举例说明,并不限制于此值,具体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确定触控电容阈值)以上,且该触控电容阈值必须要处于触控驱动芯片的可识别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触控电容阈值的设置与实际产品尺寸以及补偿电极面积设计相关,通常误触的主要场景包括手持误触,通常手持接触到显示面板边缘区域的面积偏大,而正常触控时触控到边缘的区域面积较小,故而可以通过触控面积来识别是否误触。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采用设置触控电容阈值的方式实现补偿触控电极30对于误触状态的感应,其响应灵敏度高,响应情况精准,相较于位置响应的方案,响应的误触状态的正确率较高。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触控电极106包括多个触控电极组106g,多个所述触控电极组106g沿第一方向F1排列,每一所述触控电极组106g包括沿第二方向F2排列的多个所述触控电极106,所述第一方向F1为由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指向所述显示区AA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F2与所述第一方向F1呈一预设夹角;
所述补偿触控电极单元包括两补偿触控电极组30g,两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组30g沿所述第二方向F2分设于所述显示区AA两侧且位于所述外围区BA内。
具体地,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组30g可以包括一列补偿触控电极30,也可以包括两列补偿触控电极30,也可以包括多列补偿触控电极30,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具体地,所述第二方向F2与所述第一方向F1呈一预设夹角,该预设夹角可以为90°,如图1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所述触控电极组106g的两侧(沿第二方向F2)均设置补偿触控电极组30g,能够进一步更准确的通过补偿触控电极30判断是否为误触状态,提高逻辑判断的准确率。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组30g包括多个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一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对应一所述触控电极组106g设置,在所述第二方向F2上,每一所述触控电极组106g的两侧均对应设置有至少一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
具体地,通常为了保证显示面板具有较窄的边框,以及较为精准的响应程度,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组30g设置两列补偿触控电极30,每一列补偿触控电极30的数量可以与所述触控电极组106g的组数相对应,也可以小于所述触控电极组106g的组数,但是,每一所述触控电极组106g的两侧必须均设置至少一补偿触控电极30。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每一触控电极组106g的两侧均设置至少一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能够进一步更准确的通过补偿触控电极30判断是否为误触状态,提高逻辑判断的准确率,实现显示面板边框易误触区域的全覆盖。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方向F1上,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的长度H1大于或等于其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106的长度H2的1/2。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所示,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的长度H1大于或等于其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106的长度H2的1/2,即H1≥0.5H2,采用该技术方案能够确保靠近外围易发生误触操作区域的均在补偿触控电极30的监测范围内,且补偿触控电极30占用的边框面积也最小,提升显示面板的美观程度。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触控电极106包括多个近端触控电极和多个远端触控电极106F,任一所述近端触控电极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的距离小于任一所述远端触控电极106F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的距离;
一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组30g至少通过一补偿走线20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连接,各所述远端触控电极106F通过所述补偿走线20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连接。
具体地,所述近端触控电极与触控控制单元40连接的触控信号线105为近端触控信号线105,所述远端触控电极106F与触控控制单元40连接的触控信号线105为远端触控信号线105。
具体地,多个所述触控电极106呈矩阵方式排布,沿第一方向F1和第二方向F2,分别形成M行和N列,如图2所示,为5行4列;
具体地,触控电极106的行数为m,则远端触控信号线为第1~k行远端触控电极106F连接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的触控信号线105,其中m为偶数时,k=m/2;m为奇数时,k(m-1)/2);
例如,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虚线圈出的触控电极106为远端触控电极106F,且图2中,仅第一行远端触控电极106F连接了补偿走线20。
承上述实施例,第二行远端触控电极106F的触控信号走线也可以通过沿第二方向F2的补偿走线20延伸至外围区BA,进而连接至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组30g,使得远端触控电极106F能够通过补偿走线20连接至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远端触控电极106F的远端触控信号线连接补偿走线20,有效降低了远端触控电极106F的远端触控信号线阻抗偏大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的宽度大于所述补偿走线20的宽度。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补偿走线20上串设有补偿触控电极30,相对于对应的远端触控电极106F的远端触控信号线,补偿走线20能够对对应的远端触控信号线进行补偿,降低远端信号走线的阻抗。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远端触控电极106F包括多个第一远端触控电极1061F和多个第二远端触控电极1062F;两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组30g分别为第一补偿触控电极组和第二补偿触控电极组;所述第一远端触控电极1061F距离所述第一补偿触控电极组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远端触控电极1061F距离所述第二补偿触控电极组的距离;所述第二远端触控电极1062F距离所述第二补偿触控电极组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远端触控电极1062F距离所述第一补偿触控电极组的距离;
所述第一远端触控电极1061F与所述第一补偿触控电极组通过第一补偿走线20电连接,所述第二远端触控电极1062F与所述第二补偿触控电极组通过第二补偿走线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所述远端触控电极106F分为多个第一远端触控电极1061F和多个第二远端触控电极1062F,采用两组补偿触控电极组30g分别降低对应距离较近的远端触控电极106F的远端触控信号线的阻抗,使得降阻抗效果更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补偿走线20和所述第二补偿走线20呈镜像对称设置。
具体地,所述多个触控电极106的触控信号线105以及补偿走线20均采用镜像对称的方式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采用该技术方案能够确保从两侧出线的补偿走线20长度都是一致的,确保实现更好的降阻抗以及防误触补偿驱动的加载匹配,提高补偿精确程度。
在一实施例中,一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组30g的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通过两所述补偿走线20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40连接,每一所述补偿走线20上至少串联有两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两所述补偿走线20上的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在所述第一方向F1上交错设置。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同一组补偿触控电极组30g的两列补偿触控电极30采用两条补偿走线20串联;
需要说明的是,同一组补偿触控电极组30g的补偿触控电极30也可以采用3条补偿走线20串联,也可以采用4条补偿走线20串联,具体的补偿走线20的条数不做限制,每一补偿走线20上至少串联两补偿触控电极30,但是基于窄边框要求的考虑,设置两条补偿走线20的形式,且两所述补偿走线20上的所述补偿触控电极30在所述第一方向F1上交错设置的方式能够有效的降低采用本技术时的显示面板的边框的宽度,使得产品的外观更美观。
可以理解的是,采用上述技术手段能够在保证防止误触以及对远端触控电极106F的触控信号线105进行降阻抗的同时,显示面板具有较窄的边框,提升显示面板的外观品质。
本发明还可以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中包括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制备得到。
综上,通过在显示面板的外围区BA设置多个补偿触控电极单元,补偿触控电极30位于外围区BA,补偿电极连接触控控制单元40,触控控制单元40用于根据补偿触控电极单元产生的触控电容信号切换各触控电极106的工作状态,各触控电极106的工作状态包括触控响应状态和停止响应状态,采用该技术通过补偿触控电极30产生的触控信号切换的触控电极106的工作状态,有效改善了手握持等操作导致的触控电极106误触的问题,提高触控精准度,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外围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面板主体和设置于所述面板主体出光面一侧的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包括:
多个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面板主体上且位于所述显示区;
补偿触控电极单元,包括设置于所述面板主体上且位于所述外围区的多个补偿触控电极;
触控控制单元,位于所述外围区,各所述触控电极分别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连接,所述触控控制单元与所述补偿触控电极单元连接,且所述触控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补偿触控电极单元产生的触控电容信号切换各所述触控电极的工作状态,各所述触控电极的工作状态包括触控响应状态和停止响应状态;
其中,所述补偿触控电极单元包括两补偿触控电极组,一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组的所述补偿触控电极通过两补偿走线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连接,每一所述补偿走线上至少串联有两所述补偿触控电极,两所述补偿走线上的所述补偿触控电极在第一方向上交错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触控电容信号对应的电容值大于一预设的触控电容阈值时,所述触控控制单元将所述触控电极的工作状态由所述触控响应状态切换至停止响应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多个触控电极组,多个所述触控电极组沿第一方向排列,每一所述触控电极组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触控电极,所述第一方向为由所述触控控制单元指向所述显示区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呈一预设夹角;
两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组沿所述第二方向分设于所述显示区两侧且位于所述外围区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组包括多个所述补偿触控电极,一所述补偿触控电极对应一所述触控电极组设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每一所述触控电极组的两侧均对应设置有至少一所述补偿触控电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其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的长度的1/2。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触控电极包括多个近端触控电极和多个远端触控电极,任一所述近端触控电极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的距离小于任一所述远端触控电极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的距离;
各所述远端触控电极通过所述补偿走线与所述触控控制单元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的宽度大于所述补偿走线的宽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触控电极包括多个第一远端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远端触控电极;两所述补偿触控电极组分别为第一补偿触控电极组和第二补偿触控电极组;所述第一远端触控电极距离所述第一补偿触控电极组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远端触控电极距离所述第二补偿触控电极组的距离;所述第二远端触控电极距离所述第二补偿触控电极组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远端触控电极距离所述第一补偿触控电极组的距离;
所述第一远端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一补偿触控电极组通过第一补偿走线电连接,所述第二远端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补偿触控电极组通过第二补偿走线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偿走线和所述第二补偿走线呈镜像对称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627170.9A CN114265518B (zh) | 2021-12-28 | 2021-12-28 | 显示面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627170.9A CN114265518B (zh) | 2021-12-28 | 2021-12-28 | 显示面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65518A CN114265518A (zh) | 2022-04-01 |
CN114265518B true CN114265518B (zh) | 2023-06-27 |
Family
ID=80830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627170.9A Active CN114265518B (zh) | 2021-12-28 | 2021-12-28 | 显示面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265518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70079524A (ko) * | 2015-12-30 | 2017-07-10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인셀 터치 방식 액정표시장치 |
CN107329622A (zh) * | 2017-07-04 | 2017-11-0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面板、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
CN110192170A (zh) * | 2017-12-11 | 2019-08-30 |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触摸控制器、装置、终端及触控方法 |
CN111078052A (zh) * | 2019-12-20 | 2020-04-28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防误触的方法 |
WO2021233287A1 (zh) * | 2020-05-20 | 2021-11-25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969907B2 (en) * | 2018-09-27 | 2021-04-06 | Apple Inc. | Compensation techniques for grip and finger coupling to routing traces in a touch sensor panel |
CN109491120B (zh) * | 2018-12-03 | 2021-07-23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US11079879B1 (en) * | 2020-01-22 | 2021-08-03 |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 Flexible touch display device |
-
2021
- 2021-12-28 CN CN202111627170.9A patent/CN11426551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70079524A (ko) * | 2015-12-30 | 2017-07-10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인셀 터치 방식 액정표시장치 |
CN107329622A (zh) * | 2017-07-04 | 2017-11-0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面板、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
CN110192170A (zh) * | 2017-12-11 | 2019-08-30 |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触摸控制器、装置、终端及触控方法 |
CN111078052A (zh) * | 2019-12-20 | 2020-04-28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防误触的方法 |
WO2021233287A1 (zh) * | 2020-05-20 | 2021-11-25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65518A (zh) | 2022-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168732B2 (en) | Touch panel and sensing method thereof | |
US10088960B2 (en) | Sensor stack with opposing electrodes | |
US9772716B2 (en) | Touch screen panel, touch sensing controller, and touch sens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 |
US20080231605A1 (en) | Compound touch panel | |
US20220413677A1 (en) |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JP7190347B2 (ja) | ペンが送信したペン信号を検出するためのセンサ | |
KR101883963B1 (ko) | Oled 인터페이스 | |
KR100998724B1 (ko) | 터치센서용 키 유닛 및 센싱유닛 | |
CN101526864B (zh) | 触控面板 | |
TWI603236B (zh) | 觸控面板、觸控顯示面板及觸控訊號的感測方法 | |
EP3136210A1 (en) | Pressure detector capable of adjusting pressure sensitivity and touch input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JP2008225821A (ja) | 入力装置 | |
CN105094401B (zh) | 触控面板 | |
CN103135831B (zh) | 触控面板 | |
CN107450765A (zh) | 显示装置以及传感器 | |
CN111078052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防误触的方法 | |
US9772703B2 (en) | Control metho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14265518B (zh) | 显示面板 | |
CN205540674U (zh) | 触摸输入装置 | |
KR20150092679A (ko) | 터치 패널 | |
CN103197789B (zh) | 触控面板 | |
TWI472978B (zh) | 觸控面板 | |
US11385754B2 (en) | Touch sensor in which PCAP method and EMR method are combined | |
CN113568518A (zh) | 具有指纹感测功能的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感测装置 | |
US20160286640A1 (en) |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