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9547A - 一种治疗骨伤温经通络的外洗方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骨伤温经通络的外洗方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59547A
CN114259547A CN202210119895.5A CN202210119895A CN114259547A CN 114259547 A CN114259547 A CN 114259547A CN 202210119895 A CN202210119895 A CN 202210119895A CN 114259547 A CN114259547 A CN 1142595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traditional chinese
chinese medicine
radix aconiti
external wa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1989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甬
楼红侃
许旻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Ningb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21011989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595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59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95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骨伤温经通络的外洗方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中药组分:羌活10‑30份、独活10‑40份、莪术10‑30份、三棱10‑20份、制川乌5‑20份、制草乌5‑20份、透骨草5‑30份、艾叶5‑20份、海桐皮5‑30份、桂枝5‑30份、路路通10‑40份、王不留行5‑20份;优点是以海桐皮、透骨草、制川乌、制草乌辛散温化,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活血止痛;艾叶辛苦温,外用温经散寒止痛;王不留行子、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经除湿,通经活络之效,则寒湿祛,气血行,则自愈。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骨伤温经通络的外洗方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骨伤温经通络的外洗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正常经络通畅,气血于人体全身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伤痛,形伤肿”;《医宗金鉴》指出:“跌打损伤之证,专从血论”。骨断筋伤,脉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局部,患肢伤后气机受损,不能推动血液及水液运行,气血瘀滞不通,水湿停聚,而发为肿胀疼痛,活动不利。《圣济总录·伤折门》曰“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治宜除去恶瘀,使气血流通,则可以复原也。”损伤后期筋肉失养,失养则虚,虚则不耐疲劳,气血运行阻滞,不通则痛,疲劳则肿痛加重。《理瀹骈文·续增略言》曰“外治非谓能见脏腑,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祛风通络,温经除湿,舒筋止痛的治疗骨伤的外洗方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骨伤温经通络的外洗方,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中药组分:羌活10-30份、独活10-40份、莪术10-30份、三棱10-20份、制川乌5-20份、制草乌5-20份、透骨草5-30份、艾叶5-20份、海桐皮5-30份、桂枝5-30份、路路通10-40份、王不留行5-20份。
作为优选,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中药组分:羌活15-25份、独活20-30份、莪术15-25份、三棱12-18份、制川乌8-18份、制草乌8-18份、透骨草10-25份、艾叶8-18份、海桐皮8-25份、桂枝8-28份、路路通20-35份、王不留行6-18份。
作为优选,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中药组分:羌活10份、独活20份、莪术20份、三棱15份、制川乌10份、制草乌10份、透骨草20份、艾叶15份、海桐皮20份、桂枝20份、路路通20份、王不留行15份。
作为优选,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中药组分:羌活30份、独活10份、莪术15份、三棱15份、制川乌10份、制草乌15份、透骨草20份、艾叶15份、海桐皮20份、桂枝15份、路路通20份、王不留行15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骨伤的外洗方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重量份数称取中药组分放入药罐中,加入2000-3000ml的水,武火煎至药液沸腾后转文火煎煮10-20min,过滤除药渣后得外洗方。
羌活是中、藏、羌医药体系中常用的中药,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头痛无汗、寒湿痹、风湿疼痛等症状,据文献报道:从中药羌活中分离出的主要化学成分有挥发油、萜类、香豆素类、糖和糖苷类、酚酸类、聚烯炔类、生物碱类等,中药羌活化学成分复杂,药理活性广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病毒、抗癌细胞增殖、解热镇痛等活性。
独活味辛、苦,性微温,归肾、膀胱经,能够祛湿止痛,治疗风寒湿痹,因其入肾经,肾主腰膝,故主治部位在腰及下肢,善行祛腰膝筋骨间风寒湿邪所致的下焦之病症,如腰膝痹痛、两足痛痹、足趾肿胀等;独活的主要成分为香豆素类、挥发油类;主要为二萜和三萜类,其他还有植物甾醇、有机酸、糖类等化学成分,据国内外研究报道,香豆素类化合物是独活的主要活性成分,其含量是衡量独活药用价值和质量品质的重要指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独活具有抗炎、镇静、镇痛、催眠、降压、抗心律失常、抗凝血、抗肿瘤等药理活性。
莪术气微香,味微苦而辛,优品具有质坚实、香气浓等特性,多生用或醋制使用。是我国传统中药,传统功效为行气破血、消积止痛,莪术主要包含挥发油和姜黄素2大类成分,而挥发油类主要成分以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主,姜黄素类主要成分以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为主,现代研究表明,莪术具有抗血栓、抗肿瘤、抗菌、抗炎、抗病毒等功效。
三棱味辛、苦,性平,归肝、脾经,可破血行气、消肿止痛,用于癥瘕痞块、痛经、瘀血经闭、胸痹心痛、食积胀痛。现代研究表明,三棱中主要含挥发油类、苯丙素类、黄酮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血栓、抗炎、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制川乌是主归心、肝、肾、脾经,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寒疝作痛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药材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等作用,但同时也有着心脏毒性、神经毒性、肝毒性等,其化学成分主要为二萜生物碱类、季铵盐类、阿朴啡类、吡咯类等生物碱,以及黄酮、皂苷、神经酰胺、多糖等非生物碱,其中二萜生物碱是主要药效物质基础,既是主要有效成分,也是毒性物质,而吡咯类、季铵盐类、阿朴啡类等非二萜类生物碱及其他非生物碱成分在强心、抗炎方面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
制草乌取净草乌,大小个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至取大个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后切薄片,干燥,功能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泠痛,寒疝止痛;
透骨草性味属辛、甘、温,有小毒;归肝、肾经;功效主要包括消肿活血、利湿清热、舒筋祛风等,在寒湿脚气、风湿痹痛以及疮癣肿毒等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透骨草主要含生物碱、有机酸、挥发油等,通过对透骨草提取物进行研究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透骨草的水和乙醇提取物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透骨草的水和乙醇提取物较强的抗菌作用,与透骨草作为传统中药具有解疮癣肿毒之功效相吻合。采用体外抑菌试验,应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模型,观察复方透骨草溶液和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外用涂抹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透骨草及其提取物(乙醇和水)具有显著的抑菌和抗炎作用,并通过降低组织中的炎症因子IL-1β的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发展过程。
艾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临床主要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1],是中医妇科常用药。研究表明艾叶中主要化学成分有挥发油、黄酮类、萜类、苯丙素类、有机酸类、甾体类、多糖类及微量元素等。其中非挥发性成分中,黄酮类和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含量较高且易于检测,常作为指标性成分用于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的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止血、抗肿瘤、保肝利胆、抗氧化、止咳平喘、镇痛抗炎、降血糖、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
海桐皮自古以来用在祛风除湿、治疗风湿痹痛等顽疾,是传统中药材。《海药本草》味苦、平、无毒。归经:入肝、脾经。海桐皮的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从刺桐和乔木刺桐中分离鉴定出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和异黄酮;从刺楸中主要分离得到萜类、黄酮类、生物碱;朵椒和樗叶花椒主要分离得到的成分为香豆素类、生物碱类。现代临床与药理实验表明:海桐皮药材具有抗氧化作用,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镇痛作用,具有拮抗乙酰胆碱所致的离体回肠痉挛性收缩作用以及抗菌作用。
桂枝味辛、甘,性温,具有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之功效。临床上多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病症。药理研究表明桂枝具有缓和肠胃刺激、强心、改善微循环、抗炎、抗血小板凝集等多种生理活性。现代研究亦表明桂枝中主要活性物质为挥发油类,其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尚含有有机酸类、多糖类、香豆素类及鞣质类成分。
路路通性味苦、平,归肝肾经,具有祛风除湿、疏肝活络、利水通经等功效。路路通主要成分包括桦木酮酸、没食子酸、路路通酮A及其他萜类、脂肪族、芳香族等[1],具有抗炎消肿、抑制病原微生物、保护神经、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主要用于炎症、关节痛、脑血管病、肿瘤等治疗。
王不留行味甘性温,归肝、肾经,活血通经,下乳消肿。用于乳汁不下、经闭、痛经、乳痈肿痛等症。王不留行善利血脉,行而不住,走而不守,能通乳汁,因此而得名。包含三萜皂苷、环肽、黄酮类、氨基酸及多糖等化学成分,可以促进动物的乳腺发育和泌乳能力,增加产奶量,改善乳中有效成分,防治乳房炎,还具有抑制新生血管、抗氧化、抗肿瘤、抗凝血等药理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以海桐皮、透骨草、制川乌、制草乌辛散温化,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活血止痛;艾叶辛苦温,外用温经散寒止痛;王不留行子、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经除湿,通经活络之效,则寒湿祛,气血行,则自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治疗骨伤的外洗方,通过如下步骤制备:称取羌活10份、独活10份、莪术10份、三棱10份、制川乌5份、制草乌5份、透骨草5份、艾叶5份、海桐皮5份、桂枝5份、路路通10份、王不留行5份放入药罐中,加入2000ml的水,武火煎至药液沸腾后转文火煎煮10min,过滤除药渣后得外洗方。
实施例2
一种治疗骨伤的外洗方,通过如下步骤制备:称取羌活15份、独活20份、莪术15份、三棱12份、制川乌10份、制草乌10份、透骨草15份、艾叶8份、海桐皮10份、桂枝12份、路路通15份、王不留行10份放入药罐中,加入2200ml的水,武火煎至药液沸腾后转文火煎煮12min,过滤除药渣后得外洗方。
实施例3
一种治疗骨伤的外洗方,通过如下步骤制备:称取羌活20份、独活25份、莪术20份、三棱15份、制川乌5-20份、制草乌12份、透骨草17份、艾叶18份、海桐皮18份、桂枝18份、路路通25份、王不留行15份放入药罐中,加入2500ml的水,武火煎至药液沸腾后转文火煎煮15min,过滤除药渣后得外洗方。
实施例4
一种治疗骨伤的外洗方,通过如下步骤制备:称取羌活25份、独活30份、莪术20份、三棱18份、制川乌18份、制草乌17份、透骨草26份、艾叶17份、海桐皮25份、桂枝26份、路路通30份、王不留行18份放入药罐中,加入2800ml的水,武火煎至药液沸腾后转文火煎煮18min,过滤除药渣后得外洗方。
实施例5
一种治疗骨伤的外洗方,通过如下步骤制备:称取羌活30份、独活40份、莪术30份、三棱20份、制川乌20份、制草乌20份、透骨草30份、艾叶20份、海桐皮30份、桂枝30份、路路通40份、王不留行20份放入药罐中,加入3000ml的水,武火煎至药液沸腾后转文火煎煮20min,过滤除药渣后得外洗方。
实施例6
一种治疗骨伤的外洗方,通过如下步骤制备:称取羌活10份、独活20份、莪术20份、三棱15份、制川乌10份、制草乌10份、透骨草20份、艾叶15份、海桐皮20份、桂枝20份、路路通20份、王不留行15份放入药罐中,加入2500ml的水,武火煎至药液沸腾后转文火煎煮10-20min,过滤除药渣后得外洗方。
实施例7
一种治疗骨伤的外洗方,通过如下步骤制备:称取羌活10-30份、独活10-40份、莪术10-30份、三棱10-20份、制川乌5-20份、制草乌5-20份、透骨草5-30份、艾叶5-20份、海桐皮5-30份、桂枝5-30份、路路通10-40份、王不留行5-20份放入药罐中,加入2800ml的水,武火煎至药液沸腾后转文火煎煮18min,过滤除药渣后得外洗方。
我院使用实施例1-7制备的治疗骨伤的外洗液治疗骨伤患者,2017-2020年中的临床使用情况如表1所示,均对患者进行回访,记录统计患者使用评价。其中,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骨折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显效:活动恢复至正常水平90%以上,无明显疼痛感及肿胀;有效:活动恢复至正常水平70%以上,且疼痛、肿胀感明显减轻;无效:疼痛、肿胀、活动程度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表1患者回访记录结果
年份 患者/(人) 显效、有效比例/(%) 发生不良反应/(人) 不良反应发生率/(%)
2017年 4825 99.48 0 0
2018年 5215 99.71 0 0
2019年 5375 99.87 0 0
2020年 5620 99.86 0 0
在临床诊治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骨折及损伤中后期骨折及软组织损伤中后期,或骨科手术后已能解除外固定,作功能锻炼者,肢体关节肿胀、疼痛及活动不利。肢体远端或局部肿胀不消,肿胀较为弥漫,皮色多为紫暗,肤温不高,遇冷肿痛增,得温肿痛减,痛有定处,按痛轻微,按之凹陷慢起或虚软如棉,行走站立等远端处于低位时肿胀加剧,肿胀起伏大,时肿时消。
剔除标准:①骨折或损伤初期患者,及开放性骨折后期创口愈合不良者;②局部皮肤破损、感染、溃疡者;③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及过敏体质者及疤痕体质者;④合并其他关节疾病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⑤出现严重不良事件;⑥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者;⑦治疗过程中症状恶化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者;⑧存在多发疾病或病情危重者。
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任何对本技术做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替换、变形、改进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治疗骨伤温经通络的外洗方,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中药组分:羌活10-30份、独活10-40份、莪术10-30份、三棱10-20份、制川乌5-20份、制草乌5-20份、透骨草5-30份、艾叶5-20份、海桐皮5-30份、桂枝5-30份、路路通10-40份、王不留行5-20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骨伤温经通络的外洗方,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中药组分:羌活15-25份、独活20-30份、莪术15-25份、三棱12-18份、制川乌8-18份、制草乌8-18份、透骨草10-25份、艾叶8-18份、海桐皮8-25份、桂枝8-28份、路路通20-35份、王不留行6-18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骨伤温经通络的外洗方,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中药组分:羌活10份、独活20份、莪术20份、三棱15份、制川乌10份、制草乌10份、透骨草20份、艾叶15份、海桐皮20份、桂枝20份、路路通20份、王不留行15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骨伤温经通络的外洗方,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中药组分:羌活30份、独活10份、莪术15份、三棱15份、制川乌10份、制草乌15份、透骨草20份、艾叶15份、海桐皮20份、桂枝15份、路路通20份、王不留行15份。
5.一种治疗骨伤温经通络的外洗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按权利要求1中的重量份数称取中药组分放入药罐中,加入2000-3000ml的水,武火煎至药液沸腾后转文火煎煮10-20min,过滤除药渣后得外洗方。
CN202210119895.5A 2022-02-08 2022-02-08 一种治疗骨伤温经通络的外洗方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42595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9895.5A CN114259547A (zh) 2022-02-08 2022-02-08 一种治疗骨伤温经通络的外洗方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19895.5A CN114259547A (zh) 2022-02-08 2022-02-08 一种治疗骨伤温经通络的外洗方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9547A true CN114259547A (zh) 2022-04-01

Family

ID=80833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19895.5A Pending CN114259547A (zh) 2022-02-08 2022-02-08 一种治疗骨伤温经通络的外洗方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59547A (zh)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盛放: "中药薰洗配按摩治疗骨折后期关节功能障碍96例", 《现代康复》 *
盛放: "陆氏外洗方配合功能锻炼治疗骨折后期关节功能障碍96例",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
胡浩: "骨牵引加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
胡浩等: "髌骨粉碎性骨折32例治疗体会",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27728A (en) Herbal skin regeneration composition and method
CN102091203B (zh) 一种治疗难愈性创面的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77367A (zh) 一种治疗气滞癖血型褥疮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CN103721138A (zh) 一种治疗酒糟鼻的中药外用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59547A (zh) 一种治疗骨伤温经通络的外洗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61145B (zh) 治疗足跟痛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23304A (zh) 一种治疗湿热毒蕴型慢性皮肤溃疡的洗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50525A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足的中药洗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77135B (zh) 一种用于治疗静脉曲张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10384785A (zh) 一种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的外用中药药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68349A (zh) 一种用于胆道出血术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74439A (zh) 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功能的中药膏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32690A (zh) 静脉血栓的治疗配方及其制作方法
CN106620158A (zh) 一种治疗银屑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25770A (zh) 一种治疗水火烫伤的软膏剂及制法
CN105194205A (zh) 治疗骨折及关节软组织损伤的中草药组合物
CN104922623A (zh) 一种治疗持续性痢疾、便血的石榴皮组合物
CN112972611A (zh) 一种治疗溶血性贫血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1588778A (zh) 一种纯中药治疗烧烫伤、褥疮的膏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099421A (zh) 一种治疗烫、烧伤的外用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72345A (zh) 一种利用熏蒸有效缓解疼痛的中药配方及其使用方法
CN113797249A (zh) 一种治疗骨关节疼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4588226A (zh) 一种治疗骨折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29941A (zh) 一种用于治疗骨折损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与应用
CN109157593A (zh) 一种治疗皮肤病的高效药膏配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40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