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7007A - 转子和电机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转子和电机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57007A
CN114257007A CN202111642501.6A CN202111642501A CN114257007A CN 114257007 A CN114257007 A CN 114257007A CN 202111642501 A CN202111642501 A CN 202111642501A CN 114257007 A CN114257007 A CN 1142570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hole
liquid inlet
rotor
liquid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4250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57007B (zh
Inventor
代记涛
胡吉良
高团结
王广欢
张亚平
郑泽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4250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570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570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70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570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70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3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子以及电机结构。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转子包括转轴和铁芯组件,转轴上设有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铁芯组件开设有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左甩液孔以及右甩液孔。其中,第一出液口和左甩液孔均位于铁芯组件的左侧,第二出液口和右甩液孔均位于铁芯组件的右侧,冷却液通过第一出液口连通第一流路和右甩液孔以实现左进右出,冷却液通过第二出液口连通第二流路和右甩液孔以实现右进左出,提升铁芯组件的冷却效果。本发明的转子的利用铁芯组件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传输冷却液,不占用铁芯组件之外的空间,提升转子的冷却效果,有利缩小使用该转子的电机的体积,降低电机的成本。

Description

转子和电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子和电机结构。
背景技术
绕组油冷的实现方式主要有喷油、淋油两种,喷油的实现方式一般为在机壳与绕组外圈间增加带喷点的喷油管或靠壳体、铁芯端面形成密封腔体喷油,淋油的实现方式一般为在机壳与绕组外圈间放置开式的淋油结构实现,但这两种实现方式都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增加绝缘失效的风险,并且固定比较困难,不利于缩小电机的体积。转子油冷的实现方式多通过多种铁芯冲片叠压回转形成冷却油道实现,这种实现方式的缺点是需要开发的模具多,转子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或通过空心轴通油间接冷却铁芯,但这种方式的冷却效果相对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子以及电机结构,旨在解决电机结构的液冷冷却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转子,所述转子包括:
转轴,所述转轴设有进液通道以及连通所述进液通道的进液口、第一出液口及第二出液口;和
铁芯组件,所述铁芯组件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铁芯组件设有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左甩液孔以及右甩液孔,所述左甩液孔、右甩液孔分别位于所述铁芯组件的轴向相背离的两端,所述第一流路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右甩液孔,所述第二流路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出液口和所述左甩液孔。
可选地,所述转轴包括:
主轴,所述主轴穿设于所述铁芯组件内,所述主轴设有一端具有开口的容腔,所述主轴还设有连通所述容腔的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第二出液口;和
进液轴,所述进液轴设有中空腔和连通所述中空腔的进液口,所述进液轴远离所述进液口的一端为分流端,所述分流端开设有分流口,所述分流端穿过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容腔内,所述中空腔通过所述分流口连通所述容腔,以形成所述进液通道。
可选地,所述主轴的一端沿周向开设多个第一出液口,另一端沿周向开设多个所述第二出液口;
且/或,所述分流端位于所述容腔的中部,且所述分流口位于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第二出液口之间;
且/或,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第二出液口在所述主轴的周向呈夹角设置。
可选地,所述主轴的外壁设有至少两个键槽,至少两个所述键槽沿所述主轴的轴向延伸,所述铁芯组件中部开设穿孔,所述主轴穿设于所述穿孔中,所述穿孔的孔壁凸设有至少两凸键,一所述凸键限位于一所述键槽内。
可选地,所述铁芯组件包括:
铁芯,所述铁芯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铁芯开设间隔设置的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
左动平衡板,所述左动平衡板套设于所述转轴,并位于所述铁芯的一端,所述左动平衡板间隔设有左进液导槽和左甩液孔,所述左进液导槽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孔,以形成所述第一流路;以及
右动平衡板,所述右动平衡板套设于所述转轴,并位于所述铁芯远离所述左动平衡板的一端,所述右动平衡板间隔设有右进液导槽和右甩液孔,所述右进液导槽连通所述第二通风孔,以形成所述第二流路。
可选地,所述铁芯中部开设所述穿孔,所述铁芯围绕所述穿孔环设有多个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所述第二通风孔,多个所述第一通风孔和多个所述第二通风孔呈间隔且交替设置。
可选地,所述左动平衡板还开设连通所述左甩液孔的左出液导槽,所述左出液导槽环绕所述左进液导槽设置,并与所述左进液导槽间隔设置,所述左出液导槽朝向所述左进液导槽的一侧环设有多个左出液孔,所述右进液导槽、所述第二通风孔和所述左出液导槽依次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流路;
所述右动平衡板还开设连通所述右甩液孔的右出液导槽,所述左出液导槽环绕所述右进液导槽设置,并与所述右进液导槽间隔设置,所述右出液导槽朝向所述右进液导槽的一侧环设有多个右出液孔,所述左进液导槽、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所述右出液导槽依次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一流路。
可选地,所述左进液导槽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槽壁间隔环设有多个左进液孔,一左进液孔连通连通一所述第一通风孔、所述左进液导槽,多个所述左进液孔和多个所述右进液孔均位于所述左进液导槽和所述左出液导槽之间,每一所述左进液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左出液孔之间;
所述右进液导槽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槽壁间隔环设有多个右进液孔,一所述右进液孔连通一所述第二通风孔、所述右进液导槽,多个所述右进液孔和多个所述右出液孔均位于所述右进液导槽和所述右出液导槽之间,每一所述右进液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右出液孔之间。
可选地,所述铁芯组件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设于所述转轴上,用于限位所述左动平衡板和/或所述右动平衡板与所述铁芯。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机结构,所述电机结构包括:
壳体;
定子,所述定子容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定子设有定子绕组呈环形设置;以及
如上所述的转子,所述转子转动穿设于所述定子内,并与所述定子间隔设置,所述转子的左甩液孔和右甩液孔用于甩出冷却液至定子,以冷却所述定子绕组。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转子包括转轴和铁芯组件,转轴上设有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铁芯组件开设有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左甩液孔以及右甩液孔。其中,第一出液口和左甩液孔均位于铁芯组件的左侧,第二出液口和右甩液孔均位于铁芯组件的右侧,冷却液通过第一出液口连通第一流路和右甩液孔以实现左进右出,冷却液通过第二出液口连通第二流路和右甩液孔以实现右进左出,提升铁芯组件的冷却效果。本发明的转子的利用铁芯组件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传输冷却液,不占用铁芯组件之外的空间,提升转子的冷却效果,有利缩小使用该转子的电机的体积,降低电机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转子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转子一实施例的转轴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转子一实施例的转轴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转子一实施例的转轴的另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转子一实施例的其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转子一实施例的转轴和左/右动平衡板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转子另一实施例的转轴和左/右动平衡板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转子一实施例的铁芯组件分解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电机结构一实施例的转子和定子绕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电机结构一实施例的轴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转子 200 电机结构 70 右动平衡板
1 转轴 3 铁芯组件 70A 右甩液孔
11 主轴 30 铁芯 71 右进液导槽
11A 第一出液口 30A 穿孔 71A 右进液孔
11B 第二出液口 30B 第一通风孔 72 右出液导槽
11C 容腔 30C 第二通风孔 72A 右出液孔
11D 键槽 31 凸键 73 右凸出部
111 限位环 50 左动平衡板 80 定子绕组
12 进液轴 50A 左甩液孔 80A 定子腔
12A 进液口 51 左进液导槽 90 紧固件
12B 中空腔 51A 左进液孔 52 左出液导槽
121 分流端 53 左凸出部 52A 左出液孔
12C 分流口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转子100和应用该转子100的电机结构200,电机结构200包括转子100和定子80,转子100上开设液冷流路,以对转子100和定子80进行冷却。下述以冷却液冷却设置为油冷冷却的方式,进行各实施例的阐述。
如图1、结合图8所示,转子100包括转轴1和铁芯组件3,转轴1设有进液通道以及连通进液通道的进液口12A、第一出液口11A及第二出液口11B,铁芯组件3套设于转轴1,铁芯组件3设有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左甩液孔50A以及右甩液孔70A,左甩液孔50A、右甩液孔70A分别位于铁芯组件3的轴向相背离的两端,第一流路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出液口11A和右甩液孔70A,第二流路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出液口11B和左甩液孔50A。
定义转子100开设左甩液孔50A的一侧为转子100的左侧,转子100开设右甩液孔70A的一侧为转子100的右侧。其中,第一出液口11A设置于转轴1的靠左一侧,第二出液口11B设置于转轴1的靠右一侧,第一出液口11A连通第一流路和右甩液孔70A,且第二出液口11B连通第二流路和左甩液孔50A,实现冷却液同时进行左进右出的流路和右进左出的流路,同时对转轴1和铁芯组件3进行冷却。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转子100包括转轴1和铁芯组件3,转轴1上设有进液口12A和第一出液口11A和第二出液口11B,铁芯组件3开设有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左甩液孔50A以及右甩液孔70A。其中,第一出液口11A和左甩液孔50A均位于铁芯组件3的左侧,第二出液口11B和右甩液孔70A均位于铁芯组件3的右侧,冷却液通过第一出液口11A连通第一流路和右甩液孔70A以实现左进右出,冷却液通过第二出液口11B连通第二流路和右甩液孔70A以实现右进左出,提升铁芯组件3的冷却效果。本发明的转子100的利用铁芯组件3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传输冷却液,不占用铁芯组件3之外的空间,提升转子100的冷却效果,有利缩小使用该转子100的电机的体积,降低电机的成本。
结合参照图2至图4所示,可选地,转轴1包括主轴11和进液轴12,主轴11穿设于铁芯组件3内,主轴11设有一端具有开口的容腔11C,主轴11还设有连通容腔11C的第一出液口11A和第二出液口11B。进液轴12设有中空腔12B和连通中空腔12B的进液口12A,进液轴12远离进液口12A的一端为分流端121,分流端121开设有分流口12C,分流端121穿过开口,伸入容腔11C内,中空腔12B通过分流口12C连通容腔11C,以形成进液通道。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铁芯组件3套设于主轴11的外周壁,进液轴12的分流端121穿过开口设置于主轴11内,进液轴12与主轴11之间围设呈容腔11C,分流端121开设多个分流口12C,多个分流口12C用于连通中空腔12B和容腔11C,便于进液口12A的冷却液流入主轴11的容腔11C内,容腔11C通过第一出液口11A连通第一流路和右甩液孔70A,通过第二出液口11B连通第二流路和左甩液孔50A,以实现冷却液的左进右出和右进左出,达到提升转子100冷却效率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分流端121伸入容腔11C内,并位于主轴1的容腔11C中部,以使得分流口12C处于容腔11C内中间位置,以使得位于容腔11C内进液均衡,则容腔11C内经容腔11C两端的第一出液口11A和第二出液口11B流出的冷却液流量均衡,能有效保持转子100的动态平衡。
可以理解的是,主轴11与进液轴12可拆卸连接,进液轴12穿过主轴11的一端开口,并且进液轴12的分流端设于主轴11内。主轴11与进液轴12可为螺纹连接,或主轴11与进液轴12可为扣合连接,又或者主轴11与进液轴12可为焊接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均设置有多条且数量相等,且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间隔交替设置,多条第一流路对称设置,多条第二流路也是对称设置,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设置可以使得冷却液在转轴1和铁芯组件3里循环流动起来,同时在冷却液流进转子100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时,对称两侧进液能保持转子100的初始平衡量,消除进液对转子100产生转动不平衡的影响。
可选地,主轴11的一端沿周向开设多个第一出液口11A,另一端沿周向开设多个第二出液口11B;
且/或,分流端121位于容腔11C的中部,且分流口12C位于第一出液口11A和第二出液口11B之间;
且/或,第一出液口11A和第二出液口11B在主轴11的周向呈夹角设置。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冷却液从进液口12A进入到进液通道中,转轴1上开设多个第一出液口11A和多个第二出液口11B,其中,第一出液口11A设置于转轴1连接铁芯组件3开设左甩液孔50A的一侧,即第一出液口11A设置于转轴1的靠左一侧,多个第一出液口11A环设于转轴1上,冷却液经多个第一出液口11A排出至第一流路,后连通右甩液孔70A并甩出;第二出液口11B设置于转轴1连接铁芯组件3开设右甩液孔70A的一侧,即第二出液口11B设置于转轴1的靠右一侧,多个第二出液口11B环设于转轴1上,冷却液经多个第二出液口11B排出至第二流路,后连通左甩液孔50A并甩出,实现冷却液同时进行左进右出的流路和右进左出的流路,并同时对转轴1和铁芯组件3进行冷却,并且无需在转子100外的空间安装或增加额外的喷液装置,有效提升转子100的冷却效果。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分流端121设置于容腔11C的中部,冷却液从进液口12A进、经分流口12C进入容腔11C,冷却液在容腔11C内流动的同时对转轴1进行冷却,冷却液朝向开设于容腔11C左右两侧的多个第一出液口11A和多个第二出液口11B流动并流出,流出第一出液口11A和第二出液口11B的冷却液分别连通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开设于铁芯组件3上,冷却液在铁芯组件3内流动的同时对转轴1进行冷却。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流路和多个第二流路设置于铁芯组件3上为间隔并交替设置,连通第一流路的第一出液口11A和连通第二流路的第二出液口11B也是交替设置的,因第一出液口11A设于容腔11C的左侧、第二出液口11B设于容腔11C的右侧,则一第一出液口11A与一第二出液口11B的连线与转轴1的轴向延伸方向的轴线不平行,并呈交叉设置。
可选地,主轴11的外壁设有至少两个键槽11D,至少两个键槽11D沿主轴11的轴向延伸,铁芯组件3中部开设穿孔30A,主轴11穿设于穿孔30A中,穿孔30A的孔壁凸设有至少两凸键31,一凸键31限位于一键槽11D内。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凸键31设置于铁芯组件3中部的穿孔30A中,主轴11和进液轴12的轴向外周壁上开设两键槽11D,用于安装铁芯组件3于转轴1上并对转轴1和铁芯组件3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限定,使得转轴1的旋转带动铁芯组件3同步旋转。
结合参照图5至图7所示,可选地,铁芯组件3包括铁芯30、左动平衡板50以及右动平衡板70。铁芯30套设于转轴1,铁芯30开设间隔设置的第一通风孔30B和第二通风孔30C;左动平衡板50套设于转轴1,并位于铁芯30的一端,左动平衡板50间隔设有左进液导槽51和左甩液孔50A,左进液导槽51连通第一通风孔30B,以形成第一流路;右动平衡板70套设于转轴1,并位于铁芯30远离左动平衡板50的一端,右动平衡板70间隔设有右进液导槽71和右甩液孔70A,右进液导槽71连通第二通风孔30C,以形成第二流路。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铁芯组件3包括铁芯30、左动平衡板50以及右动平衡板70,铁芯30的中部开设穿孔30A,穿孔30A的孔壁设置有至少两凸键31,转轴1的外周壁开设有对应数量的键槽11D,铁芯30套设于转轴1上的同时凸键31设置于键槽11D中,以限位转轴1和铁芯30。铁芯30开设间隔设置的第一通风孔30B和第二通风孔30C;左动平衡板50以及右动平衡板70分别设置于铁芯30的左侧和右侧,左动平衡板50开设左进液导槽51和左甩液孔50A,左进液导槽51开设于左动平衡板50朝向铁芯30的一侧面,左甩液孔50A贯穿左动平衡板50设置;右动平衡板70开设右进液导槽71和右甩液孔70A,右进液导槽71开设于右动平衡板70朝向铁芯30的一侧面,右甩液孔70A贯穿左动平衡板50设置。其中,左进液导槽51连通第一通风孔30B以形成第一流路,一第一出液口11A和一第一流路连通并连通右甩液孔70A形成转子100的一条冷却回路,右进液导槽71连通第二通风孔30C以形成第二流路,一第二出液口11B和一第二流路连通并连通左甩液孔50A形成转子100的另一条冷却回路。转子100的两冷却回路冷却液的整体流向为对流,有效提升铁芯30的冷却效率。
结合参照图8至图10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左进液导槽51和右进液导槽71主要是导流作用,具体将转轴1内的冷却液导流进铁芯组件3,以对铁芯组件3进行冷却。
其中,左进液导槽51的一端连通第一出液口11A,用于将转轴1中的冷却液导流进左动平衡板50,左进液导槽51的另一端连通第一通风孔30B,用于将流进左动平衡板50的冷却液导流进铁芯组件3,并流向右动平衡板70的方向,实现冷却液在转子100内左进右出。
其中,右进液导槽71的一端连通第二出液口11B,用于将转轴1中的冷却液导流进右动平衡板70,右进液导槽71的另一端连通第二通风孔30C,用于将流进右动平衡板70的冷却液导流进铁芯组件3,并流向左动平衡板50的方向,实现冷却液在转子100内右进左出。
可选地,铁芯30中部开设穿孔30A,铁芯30围绕穿孔30A环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30B和第二通风孔30C,多个第一通风孔30B和多个第二通风孔30C呈间隔且交替设置。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铁芯30中部开设穿孔30A,左动平衡板50以及右动平衡板70对应开设穿孔30A并套设于转轴1上,冷却液经进液口12A进入进液通道、经分流口12C进入容腔11C、通过第一出液口11A和第二出液口11B进行分流使得冷却液分别流向转子100铁芯30的两侧。左动平衡板50开设左进液导槽51,右动平衡板70开设右进液导槽71,铁芯30围绕穿孔30A环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30B和第二通风孔30C,多个第一通风孔30B均连通左进液导槽51,多个第二通风孔30C均连通右进液导槽71。其中,第一通风孔30B和第二通风孔30C呈间隔且交替设置,间隔和交替设置使得冷却液通过第一通风孔30B和第二通风孔30C时不影响转子100的初始动平衡。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第一通风孔30B和多个第二通风孔30C的延伸方向与铁芯30的轴向延伸方向平行设置并贯穿铁芯30的轴向设置。多个第一通风孔30B间隔设置并位于同一圆周上,多个第二通风孔30C也间隔设置并位于同一圆周上,并且多个第一通风孔30B和多个第二通风孔30C位于同一圆周上。位于同一圆周的相邻两个第一通风孔30B之间夹设一第二通风孔30C,或者,位于同一圆周的相邻两个第二通风孔30C之间夹设一第一通风孔30B,维持冷却液流动的同时维持转子100整体的平衡。
可选地,左动平衡板50还开设连通左甩液孔50A的左出液导槽52,左出液导槽52环绕左进液导槽51设置,并与左进液导槽51间隔设置,左出液导槽52朝向左进液导槽51的一侧环设有多个左出液孔52A,右进液导槽71、第二通风孔30C和左出液导槽52依次连通,以形成第二流路;右动平衡板70还开设连通右甩液孔70A的右出液导槽72,左出液导槽52环绕右进液导槽71设置,并与右进液导槽71间隔设置,右出液导槽72朝向右进液导槽71的一侧环设有多个右出液孔72A,左进液导槽51、第一通风孔30B和右出液导槽72依次连通,以形成第一流路。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左动平衡板50开设左进液导槽51和左甩液孔50A,左进液导槽51开设于左动平衡板50朝向铁芯30的一侧面,左甩液孔50A贯穿左动平衡板50设置;右动平衡板70开设右进液导槽71,右进液导槽71开设于右动平衡板70朝向铁芯30的一侧面,右甩液孔70A贯穿左动平衡板50设置。左动平衡板50还开设连通左甩液孔50A的左出液导槽52,左出液导槽52环绕左进液导槽51设置,并与左进液导槽51间隔设置,左出液导槽52朝向左进液导槽51的一侧环设有多个左出液孔52A。右动平衡板70还开设连通右甩液孔70A的右出液导槽72,左出液导槽52环绕右进液导槽71设置,并与右进液导槽71间隔设置,右出液导槽72朝向右进液导槽71的一侧环设有多个右出液孔72A。左进液导槽51、第一通风孔30B和右出液导槽72依次连通,以形成第一流路,第一流路设置左进液导槽51的一端连通第一出液口11A,第一流路设置左出液导槽52的一端连通左甩液孔50A。右进液导槽71、第二通风孔30C和左出液导槽52依次连通,以形成第二流路,第二流路设置右进液导槽71的一端连通第二出液口11B,第二流路设置右出液导槽72的一端连通右甩液孔70A。冷却液通过主轴11的容腔11C左侧的多个第一出液口11A进入左进液导槽51并随之进入第一流路,后通过右甩液孔70A甩出,实现冷却液左进右出对转子100进行冷却;冷却液通过主轴11的容腔11C右侧的多个第二出液口11B进入右进液导槽71并随之进入第二流路,后通过左甩液孔50A甩出,实现冷却液右进左出对转子100进行冷却。
可以理解的是,左出液导槽52设于左动平衡板50上,并与左进液导槽51间隔设置且不连通;右出液导槽72设于右动平衡板70上,并与右进液导槽71间隔设置且不连通。左出液导槽52和右出液导槽72主要是导流作用,具体将铁芯组件3内的冷却液导流出转子100,以完成对铁芯组件3进行冷却,后对电机结构200的定子80进行冷却。
其中,右出液导槽72的一端通过右出液孔72A连通第一通风孔30B,另一端连通右甩液孔70A,用于将铁芯组件3内左进的冷却液导流进右动平衡板70,后经右甩液孔70A甩出转子100,并将冷却液淋落至定子80的右侧,实现冷却液在转子100内左进右出,同时对转子100和右侧定子80进行冷却的效果。
其中,左出液导槽52的一端通过左出液孔52A连通第二通风孔30C,另一端连通左甩液孔50A,用于将铁芯组件3内右进的冷却液导流进左动平衡板50,后经左甩液孔50A甩出转子100,并将冷却液淋落至定子80的左侧,实现冷却液在转子100内右进左出,同时对转子100和左侧定子80进行冷却的效果。
可选地,左进液导槽51远离转轴1的一侧槽壁间隔环设有多个左进液孔51A,一左进液孔51A连通连通一第一通风孔30B、左进液导槽51,多个左进液孔51A和多个右进液孔71A均位于左进液导槽51和左出液导槽52之间,每一左进液孔51A位于相邻两个左出液孔52A之间;右进液导槽71远离转轴1的一侧槽壁间隔环设有多个右进液孔71A,一右进液孔71A连通一第二通风孔30C、右进液导槽71,多个右进液孔71A和多个右出液孔72A均位于右进液导槽71和右出液导槽72之间,每一右进液孔71A位于相邻两个右出液孔72A之间。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左进液导槽51、右进液导槽71分别设置于左动平衡板50和右动平衡板70上时结构相同,左出液导槽52、右出液导槽72分别设置于左动平衡板50和右动平衡板70上时结构也相同,左进液导槽51远离转轴1的一侧槽壁间隔环设有多个左进液孔51A,右进液导槽71远离转轴1的一侧槽壁间隔环设有多个右进液孔71A,多个左进液孔51A和多个左出液孔52A均位于左进液导槽51和左出液导槽52之间,多个右进液孔71A和多个右出液孔72A均位于右进液导槽71和右出液导槽72之间,其中多个左进液孔51A和多个左出液孔52A相互独立设立、互不连通;多个右进液孔71A和多个右出液孔72A相互独立设立、互不连通。左进液孔51A连通第一通风孔30B和右出液导槽72、右甩液孔70A;右进液孔71A连通第二通风孔30C和左出液导槽52、左甩液孔50A。左动平衡板50和右动平衡板70结构不同的是,当铁芯30、左动平衡板50和右动平衡板70套设于转轴1上并相对位置固定时,一左进液孔51A和一右进液孔71A的连线与转轴1的轴线呈交叉设置、一左出液孔52A和一右出液孔72A的连线与转轴1的轴线呈交叉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铁芯组件3套设于转轴1上时,左动平衡板50的穿孔30A内侧向穿孔30A中心凸设有两左凸出部53,一左凸出部53设于一键槽11D中;右动平衡板70的穿孔30A内侧向穿孔30A中心凸设有两右凸出部73,一右凸出部73设于一键槽11D中。左动平衡板50设置左凸出部53、右动平衡板70设置右凸出部73并均与键槽11D连接,提升左动平衡板50和右动平衡板70与转轴1的连接稳定性,并提升左动平衡板50和右动平衡板70与铁芯30的同步旋转的可靠性。
可选地,铁芯组件3还包括紧固件90,紧固件90设于转轴1上,用于限位左动平衡板50和/或右动平衡板70与铁芯30。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铁芯组件3还包括紧固件90,紧固件90设置于左动平衡板50和/或右动平衡板70背离铁芯30的一侧,紧固件90的设置,配合左凸出部53、右凸出部73以及凸键31三者与键槽11D的装配,提升转子100组件的装配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左动平衡板50和右动平衡板70分别设置于主轴的两端,其中,铁芯组件3还包括紧固件90,主轴11位于左动平衡板50远离铁芯30的一侧设置有限位环111,用于限位左动平衡板50和铁芯30的相对运动,其中,铁芯30由转轴1的主轴11远离进液口12A的一端安装于主轴11上。紧固件90设置于右动平衡板70背离铁芯30的一端,紧固件90与主轴11可拆卸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紧固件90可设置为螺母,主轴11远离进液口12A的一端开设有螺纹段,并与螺母螺纹连接。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电机结构200,电机结构200包括壳体,定子80以及如上述的转子100,定子80容置于壳体内,定子80设有定子绕组,转子100转动穿设于定子腔80A内,并与定子80间隔设置,转子100的左甩液孔50A和右甩液孔70A用于甩出冷却液至定子80,以冷却定子绕组。本发明的转子100和定子80通过设置冷却液的不同回路实现对转轴1、铁芯30以及定子80上的定子绕组的冷却,有效提升电机结构200的冷却效率,且本发明的转子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转子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本发明提出的电机结构200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结构200工作时,冷却回路接通,冷却液经进液口12A、分流口12C和第一出液口11A和第二出液口11B流出,分别连通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冷却液通过第一流路后通过右甩液孔70A甩出,冷却液通过第二流路后通过左甩液孔50A甩出。定子80的环内侧形成有定子腔80A,转子100的左甩液孔50A和右甩液孔70A均为斜向孔,且左甩液孔50A和右甩液孔70A均连通定子腔80A。其中,转子100的左甩液孔50A和右甩液孔70A均为斜向孔,定子80的两侧端部凸出于转子铁芯3的两侧端部。自左动平衡板50或右动平衡板70朝向铁芯30一侧朝向背离铁芯30一侧的延伸方向上,左甩液孔50A和右甩液孔70A分别朝远离转轴1且靠近定子80的方向倾斜设置,便于冷却液甩出并精准淋落在定子80的内环侧定子绕组上。在转子100运动时,斜向设置的左甩液孔50A和右甩液孔70A使得冷却液具有朝向定子80方向运动的初始动能,并在转子100转动的离心作用力下,将流通第一流路的冷却液沿斜向甩出,甩出的冷却液分别精准淋落在定子80两端凸出的端部中央,用于对定子内环上两端的定子绕组进行冷却,同时可保持电机结构200的动平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转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轴,所述转轴设有进液通道以及连通所述进液通道的进液口、第一出液口及第二出液口;和
转子铁芯组件,所述铁芯组件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铁芯组件设有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左甩液孔以及右甩液孔,所述左甩液孔、右甩液孔分别位于所述铁芯组件的轴向相背离的两端,所述第一流路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右甩液孔,所述第二流路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出液口和所述左甩液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包括:
主轴,所述主轴穿设于所述铁芯组件内,所述主轴设有一端具有开口的容腔,所述主轴还设有连通所述容腔的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第二出液口;和
进液轴,所述进液轴设有中空腔和连通所述中空腔的进液口,所述进液轴远离所述进液口的一端为分流端,所述分流端开设有分流口,所述分流端穿过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容腔内,所述中空腔通过所述分流口连通所述容腔,以形成所述进液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的一端沿周向开设多个第一出液口,另一端沿周向开设多个所述第二出液口;
且/或,所述分流端位于所述容腔的中部,且所述分流口位于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第二出液口之间;
且/或,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所述第二出液口在所述主轴的周向呈夹角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的外壁设有至少两个键槽,至少两个所述键槽沿所述主轴的轴向延伸,所述铁芯组件中部开设穿孔,所述主轴穿设于所述穿孔中,所述穿孔的孔壁凸设有至少两凸键,一所述凸键限位于一所述键槽内。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组件包括:
铁芯,所述铁芯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铁芯开设间隔设置的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
左动平衡板,所述左动平衡板套设于所述转轴,并位于所述铁芯的一端,所述左动平衡板间隔设有左进液导槽和左甩液孔,所述左进液导槽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孔,以形成所述第一流路;以及
右动平衡板,所述右动平衡板套设于所述转轴,并位于所述铁芯远离所述左动平衡板的一端,所述右动平衡板间隔设有右进液导槽和右甩液孔,所述右进液导槽连通所述第二通风孔,以形成所述第二流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中部开设所述穿孔,所述铁芯围绕所述穿孔环设有多个所述第一通风孔和多个所述第二通风孔,多个所述第一通风孔和多个所述第二通风孔呈间隔且交替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动平衡板还开设连通所述左甩液孔的左出液导槽,所述左出液导槽环绕所述左进液导槽设置,并与所述左进液导槽间隔设置,所述左出液导槽朝向所述左进液导槽的一侧环设有多个左出液孔,所述右进液导槽、所述第二通风孔和所述左出液导槽依次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流路;
所述右动平衡板还开设连通所述右甩液孔的右出液导槽,所述左出液导槽环绕所述右进液导槽设置,并与所述右进液导槽间隔设置,所述右出液导槽朝向所述右进液导槽的一侧环设有多个右出液孔,所述左进液导槽、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所述右出液导槽依次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一流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进液导槽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槽壁间隔环设有多个左进液孔,一左进液孔连通连通一所述第一通风孔、所述左进液导槽,多个所述左进液孔和多个所述右进液孔均位于所述左进液导槽和所述左出液导槽之间,每一所述左进液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左出液孔之间;
所述右进液导槽远离所述转轴的一侧槽壁间隔环设有多个右进液孔,一所述右进液孔连通一所述第二通风孔、所述右进液导槽,多个所述右进液孔和多个所述右出液孔均位于所述右进液导槽和所述右出液导槽之间,每一所述右进液孔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右出液孔之间。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组件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设于所述转轴上,用于限位所述左动平衡板和/或所述右动平衡板与所述铁芯。
10.一种电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结构包括:
壳体;
定子,所述定子容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定子设有定子绕组;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的转子,所述转子转动穿设于所述定子内,并与所述定子间隔设置,所述转子的左甩液孔和右甩液孔用于甩出冷却液,以冷却所述定子绕组。
CN202111642501.6A 2021-12-29 2021-12-29 转子和电机结构 Active CN1142570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42501.6A CN114257007B (zh) 2021-12-29 2021-12-29 转子和电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42501.6A CN114257007B (zh) 2021-12-29 2021-12-29 转子和电机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7007A true CN114257007A (zh) 2022-03-29
CN114257007B CN114257007B (zh) 2023-06-23

Family

ID=80798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42501.6A Active CN114257007B (zh) 2021-12-29 2021-12-29 转子和电机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57007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22145A (ja) * 2007-07-13 2009-01-29 Aisin Aw Co Ltd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JP2013183481A (ja) * 2012-02-29 2013-09-12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用ロータの冷却構造、および、回転電機
CN204858880U (zh) * 2015-07-22 2015-12-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油冷电机的冷却系统及油冷电机
JP2016201868A (ja) * 2015-04-07 2016-1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CN108512363A (zh) * 2018-04-10 2018-09-07 浙江兴轮电驱动有限公司 一种油冷电机
CN109713821A (zh) * 2019-03-08 2019-05-03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适用于内转子电机的转子液冷系统结构
CN109936241A (zh) * 2019-03-27 2019-06-25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电机
KR20200103454A (ko) * 2019-02-25 2020-09-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모터
WO2020187314A1 (zh) * 2019-03-20 2020-09-24 爱驰汽车(上海)有限公司 集成式电力驱动总成及电动汽车
CN111769673A (zh) * 2020-05-18 2020-10-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CN112865432A (zh) * 2020-08-19 2021-05-28 潘云兰 一种永磁无铁芯低扭矩微阻电机
CN113206563A (zh) * 2021-04-21 2021-08-03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油冷电驱动力转子结构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22145A (ja) * 2007-07-13 2009-01-29 Aisin Aw Co Ltd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JP2013183481A (ja) * 2012-02-29 2013-09-12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用ロータの冷却構造、および、回転電機
JP2016201868A (ja) * 2015-04-07 2016-1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CN204858880U (zh) * 2015-07-22 2015-12-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油冷电机的冷却系统及油冷电机
CN108512363A (zh) * 2018-04-10 2018-09-07 浙江兴轮电驱动有限公司 一种油冷电机
KR20200103454A (ko) * 2019-02-25 2020-09-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모터
CN109713821A (zh) * 2019-03-08 2019-05-03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适用于内转子电机的转子液冷系统结构
WO2020187314A1 (zh) * 2019-03-20 2020-09-24 爱驰汽车(上海)有限公司 集成式电力驱动总成及电动汽车
CN109936241A (zh) * 2019-03-27 2019-06-25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电机
CN111769673A (zh) * 2020-05-18 2020-10-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CN112865432A (zh) * 2020-08-19 2021-05-28 潘云兰 一种永磁无铁芯低扭矩微阻电机
CN113206563A (zh) * 2021-04-21 2021-08-03 浙江零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油冷电驱动力转子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7007B (zh) 2023-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27113B (zh) 一种油冷电机冷却装置
US11043866B2 (en)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an improved cooling rotor shaft
US10734866B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US5424593A (en) Generator rotor cooling
JP2013115848A (ja)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JP5656758B2 (ja) 回転電機
CN113519107B (zh) 转子以及设置有该转子的电动机
CN114552832B (zh) 电机
CN114257007A (zh) 转子和电机结构
CN114629297B (zh) 一种液冷电机
EP4246775A1 (en) Rotor, motor, and electric vehicle
JP5710886B2 (ja) 回転電機
CN216564760U (zh) 电机及车辆
WO2019187021A1 (ja)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CN215009955U (zh) 电机冷却结构及电机
CN114268178A (zh) 定子铁芯和油冷电机
WO2022223810A1 (en) Cooling of an electric motor
US20230012821A1 (en) Electric motor provided with a cooling circuit
CN114598051A (zh) 用于车辆的电机及车辆
TWI754123B (zh) 高功率泵浦結構
CN220342140U (zh) 电机及具有该电机的车辆
CN220172946U (zh) 电机、电动总成和车辆
CN216975840U (zh) 限流阀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556691U (zh) 一种定子结构
CN219893046U (zh) 励磁转子铁芯、转子油冷结构及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000 52 tianedang Road, Yuexi,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104 No. 52, tiandang Road, Yuexi, Wuzho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HUICHUAN UNITED POWER SYSTEM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