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6319A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56319A
CN114256319A CN202111592013.9A CN202111592013A CN114256319A CN 114256319 A CN114256319 A CN 114256319A CN 202111592013 A CN202111592013 A CN 202111592013A CN 114256319 A CN114256319 A CN 1142563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light
emitting unit
display panel
the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9201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9201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56319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56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563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衬底和阵列层,显示面板靠近出光面一侧的表面为第一表面;阵列层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发光单元。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发光单元靠近第一表面的一侧表面到第一表面的距离为h1,第二发光单元靠近衬底的一侧表面到第一表面的距离为h2,其中,h1<h2,使第一发光单元的光程小于第二发光单元的光程,减小第一发光单元的光损失量,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使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与第二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达到平衡,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显示面板制造技术也趋于成熟,各类显示面板层出不穷,并得到了飞速发展,如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OLED)、液晶显示面板(LCD)和微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Micro LED)等。
通常,自发光显示面板的单元像素包括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蓝色发光单元,其中红色、绿色和蓝色三原色发光单元的波长不同、且半导体材料特性也不相同,导致红色、绿色和蓝色三色芯片的出光效率随电流变化差异较大,使得不同颜色的像素发出的光的亮度不同,显示面板会出现亮度、色彩变异,色偏严重。在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蓝色发光单元中,红色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最低,因此,如何提高红色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平衡红色、绿色和蓝色三原色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第一发光单元发光面的一侧到第一表面的距离h1小于第二发光单元发光面的一侧到第一表面的距离h2,使第一发光单元的光程小于第二发光单元的光程,减小第一发光单元的光损失量,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使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与第二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达到平衡,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有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和阵列层,所述显示面板靠近出光面一侧的表面为第一表面;
所述阵列层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发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波长大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波长;
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表面到所述第一表面的距离为h1,所述第二发光单元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表面到所述第一表面的距离为h2,其中,h1<h2。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在阵列层上设置凹槽,第一发光单元位于第一凹槽中,第二发光单元位于第二凹槽中,第一发光单元靠近衬底一侧表面到第一表面的距离为h1,第二发光单元靠近衬底一侧表面到第一表面的距离为h2。通过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深度不同,确保第一发光单元发光面的一侧到第一表面的距离h1小于第二发光单元发光面的一侧到第一表面的距离h2,使第一发光单元的光程小于第二发光单元的光程,减小第一发光单元的光损失量,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使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与第二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达到平衡,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图;
图2所示为顶面发光的显示面板在图1中的一种AA’截面图;
图3所示为底面发光的显示面板在图1中的一种AA’截面图;
图4所示为顶面发光的显示面板在图1中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5所示为底面发光的显示面板在图1中的另一种AA’截面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挡墙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挡墙层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开口和凹槽角度关系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开口和凹槽角度关系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顶面发光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凹槽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底面发光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凹槽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顶面发光的显示面板在图1中的又一种AA’截面图;
图13所示为底面发光的显示面板在图1中的又一种AA’截面图;
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在凹槽侧壁设置反射金属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在凹槽侧壁设置反射金属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所示为底面发光的显示面板在图1中的再一种AA’截面图;
图1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顶面发光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凹槽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顶面发光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凹槽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顶面发光的显示面板中第一凹槽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其中,各实施例之间的相同之处不再一一赘述。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的一种俯视图,图2所示为顶面发光的显示面板100在图1中的一种AA’截面图,图3所示为底面发光的显示面板100在图1中的一种AA’截面图,请参考图1-图3,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10和阵列层20,显示面板100靠近出光面一侧的表面为第一表面101;
阵列层20包括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第一凹槽21内设置有第一发光单元23,第二凹槽22内设置有第二发光单元24,其中,第一发光单元23的波长大于第二发光单元24的波长;
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发光单元23靠近第一表面101的一侧表面到第一表面101的距离为h1,第二发光单元24靠近第一表面101的一侧表面到第一表面101的距离为h2,其中,h1<h2。
具体地,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10和阵列层20,其中,阵列层20包括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第一凹槽21内设置有第一发光单元23,第二凹槽22内设置有第二发光单元24,第一发光单元23的波长大于第二发光单元24的波长,此处,第一发光单元23例如可以为红色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24例如可以是绿色或蓝色发光单元,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低于第二发光单元24的发光效率。
请继续参考图2和图3,显示面板100靠近出光面一侧的表面为第一表面101,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00为顶面出光,第一表面101位于阵列层20远离衬底10的一侧,图3所示显示面板100为底面出光,第一表面101位于衬底10远离阵列层20的一侧。在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发光单元23靠近第一表面的一侧到第一表面101的距离为h1,第二发光单元24靠近第一表面101的一侧到第一表面101的距离为h2,无论是底面发光显示面板100,还是顶面发光显示面板100,h1均小于h2。
需要说明的是,当显示面板为底面发光显示面板时,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阵列层20的走线与发光单元不交叠,阵列层20的金属走线不会底发光的发光单元遮挡,保证显示面板的正常出光。
本申请通过在阵列层20上设置凹槽,第一发光单元23位于第一凹槽21中,第二发光单元24位于第二凹槽22中,第一发光单元23靠近第一表面101的一侧表面到第一表面101的距离为h1,第二发光单元24靠近第一表面101的一侧表面到第一表面101的距离为h2。通过设置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上的深度不同,确保第一发光单元23发光面的一侧到第一表面101的距离h1小于第二发光单元24发光面的一侧到第一表面101的距离h2,使第一发光单元23的光程小于第二发光单元24的光程,减小第一发光单元23的光损失量,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使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与第二发光单元24的发光效率达到平衡,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2和图3仅仅是对第一发光单元23和第二发光单元24在阵列层20上的位置的一种示意性说明,并不代表第一发光单元23和第二发光单元24的具体尺寸和结构,也不代表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具体尺寸和数量。图2和图3中h1和h2也仅是为了示意性说明第一发光单元23发光面一侧到第一表面101的距离小于第二发光单元24发光面一侧到第一表面101的距离,并不代表第一发光单元23和第二发光单元24到第一表面101的实际距离。
此外,图2和图3中标示的第一表面101仅是为了说明第一表面101位于显示面板100靠近出光面的一侧,并不代表阵列层20远离衬底10一侧为第一表面101,也不代表衬底10远离阵列层20的一侧为第一表面101。在显示面板100的实际结构中,除了图中所示的衬底10和阵列层20外,还包括其他膜层,如有机层、盖板等,当显示面板100包括盖板时,盖板远离衬底10的一侧表面为第一表面101。
可选地,请继续参考图2和图3,沿第一方向上,第一凹槽21的底部宽度为L1,第二凹槽22的底部宽度为L2,L1=L2;其中,第一方向为沿第一凹槽21指向第二凹槽22的方向。具体地,请继续参考图2和图3,沿第一凹槽21指向第二凹槽22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上,第一凹槽21的底部宽度L1与第二凹槽22的底部宽度L2相等,此处,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底部指的是凹槽中远离出光面的一侧。如图2中,当显示面板100顶面出光时,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底部指的是凹槽靠近衬底10的一侧。如图3中,当显示面板100底面出光时,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底部指的是凹槽远离衬底10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凹槽21的底部宽度L1与第二凹槽22的底部宽度L2相等,如此,当第一发光单元23和第二发光单元24的出光效率不均匀时,在底部宽度相等的前提下,仅调整第一凹槽21或第二凹槽22的侧壁倾斜角度,即可平衡第一发光单元23或第二发光单元24的发光效率,而无需考虑底部宽度变化对出光效率的影响,有利于降低显示面板的制作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2和图3中示出的L1和L2仅是为了示意性说明第一凹槽21的底部宽度和第二凹槽22的底部宽度相等,并不代表凹槽底部的实际宽度,在实际应用中,凹槽底部的宽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具体设置,本申请不对此进行限定。
可选地,图4所示为顶面发光的显示面板100在图1中的另一种AA’截面图,图5所示为底面发光的显示面板100在图1中的另一种AA’截面图,请参考图4和图5,沿第一方向上,第一凹槽21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为L3,第二凹槽22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为L4,其中,L3>L4。
具体地,由于第一发光单元23的波长大于第二发光单元24的波长,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较低,为了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使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与第二发光单元24的发光效率达到平衡。请参考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上,第一凹槽21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大于第二凹槽22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使第一发光单元23的开口增大,如此,即可增加第一发光单元23的出光面积,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正向出光强度,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使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与第二发光单元24的发光效率达到平衡,从而能够提供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4和图5中示出的L3和L4仅是为了示意性说明第一凹槽21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大于第二凹槽22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并不代表凹槽的实际宽度,在实际应用中,凹槽的宽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此外,第一凹槽21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大于第二凹槽22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仅是在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实施方式,并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1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也可以等于第二凹槽22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
可选地,请参考图4和图5,第一凹槽21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一延伸面25,第二凹槽22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二延伸面26;第一凹槽21的侧壁210与第一延伸面25之间的夹角为θ3,第二凹槽22的侧壁与第二延伸面26之间的夹角为θ4,其中,θ3≤θ4<90°。
具体地,请继续参考图4和图5,第一凹槽21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一延伸面25,第二凹槽22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二延伸面26,其中,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底部指的是凹槽中远离出光面的一侧。如图4中,当显示面板100顶面出光时,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底部指的是凹槽靠近衬底10的一侧。如图5中,当显示面板100底面出光时,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底部指的是凹槽远离衬底10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二凹槽22的侧壁与第二延伸面26之间的夹角θ4小于90°,使第二凹槽22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开口大于底部开口,确保光线可以出射至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此外,由于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底部宽度相同,当第一凹槽21的倾斜角度减小时,其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会随之增大。因此,当第一凹槽21的侧壁210与第一延伸面25之间的夹角θ3小于等于第二凹槽22的侧壁与第二延伸面26之间的夹角θ4时,第一凹槽21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凹槽22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也就是说,第一凹槽21的开口大于等于第二凹槽22的开口,如此,即可增加第一发光单元23的出光面积,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正向出光强度,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出光效率,使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与第二发光单元24的发光效率达到平衡,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4和图5中示出的θ3和θ4仅是为了示意性说明第一凹槽21的侧壁210倾斜角度小于第二凹槽22的侧壁倾斜角度,并不代表凹槽的实际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凹槽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挡墙层3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挡墙层30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6和图7,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挡墙层30,挡墙层30包括开口31和挡墙34,其中开口31包括第一开口32和第二开口33,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开口32和第二开口33均贯穿挡墙层30;第一凹槽21在衬底1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开口32在衬底1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范围内,第二凹槽22在衬底1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口33在衬底1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具体地,请参考图6和图7,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挡墙层30,挡墙层30包括第一开口32、第二开口33以及位于第一开口32和第二开口33之间的挡墙34,第一凹槽21在衬底1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开口32在衬底1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范围内,第二凹槽22在衬底1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开口33在衬底1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范围内,第一发光单元23和第二发光单元24发出的光线分别通过第一开口32和第二开口33到达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为了避免挡墙层30阻挡光线传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开口32和第二开口33均贯穿挡墙层30,如此,在光线传播路径上,没有挡墙34阻挡光线,有利于减少光损失量,提高出光效率,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请参考图7,显示面板100为底面出光时,在远离第一表面101的一侧设置有盖板40,该盖板40为不透光盖板。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反射层41和第二反射层42,第一反射层41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凹槽21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重叠,第二反射层42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凹槽22在盖板40上的正投影重叠,通过第一反射层41和第二反射层42对发光单元的光线进行反射,使更多光线向出光方向传播,减少光损失量。此外,还可以在阵列层20远离第一表面101的一侧设置挡墙34,以进一步防止光线串扰。
可选地,请继续参考图6和图7,挡墙34包括远离第一表面101一侧的第一底面341,第一开口32的侧壁与第一底面341之间的夹角为θ1,第二开口33的侧壁与第一底面341之间的夹角为θ2;其中,θ1=θ2。
具体地,请参考图6和图7,挡墙34远离第一表面101的一侧为第一底面341,第一开口32的侧壁与第一底面341之间的夹角θ1等于第二开口33的侧壁与第一底面341之间的夹角θ2,也即,第一开口32和第二开口33的侧壁倾斜角度相同,第一开口32和第二开口33对光线的影响程度一样,在进行光线平衡时,无需考虑因开口不同而对光线造成不同的影响,有利于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制作难度。此外,第一开口32和第二开口33的侧壁倾斜角度相同时,第一开口32和第二开口33可以在一次刻蚀工艺中形成,有利于减少工序,进一步降低显示面板的制作复杂度。
需要说明的是,图6和图7中示出的θ1和θ2仅是为了示意性说明第一开口32和第二开口33的侧壁倾斜角度相同,并不代表第一开口32和第二开口33的实际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开口32、第二开口33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开口和凹槽角度关系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开口和凹槽角度关系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8和图9,第一凹槽21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一延伸面25,第二凹槽22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二延伸面26;第一凹槽21的侧壁210与第一延伸面25之间的夹角为θ3,第二凹槽22的侧壁与第二延伸面26之间的夹角为θ4;其中,第一方向为沿第一凹槽21指向第二凹槽22的方向;第一开口32和第二开口33侧壁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反射层35,θ3<θ1<θ4。
具体的,请参考图8和图9,沿第一凹槽21指向第二凹槽22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上,第一凹槽21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一延伸面25,第二凹槽22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二延伸面26,其中,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底部指的是凹槽中远离出光面的一侧。如图8中,当显示面板100顶面出光时,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底部指的是凹槽靠近衬底10的一侧。如图9中,当显示面板100底面出光时,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底部指的是凹槽远离衬底10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设置θ3<θ1<θ4,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凹槽21的侧壁210与第一延伸面25之间的夹角θ3小于第二凹槽22的侧壁与第二延伸面26之间的夹角θ4时,第一凹槽21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凹槽22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第一凹槽21的开口大于第二凹槽22的开口,如此,即可增加第一发光单元23的出光面积,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正向出光强度,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出光效率。
本实施例在第一开口32的侧壁和第二开口33的侧壁设置有反射层35,反射层25可以对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进行反射,减少光散射量,从而提高发光单元的出光效率,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亮度,提高显示效果。当在第一开口32的侧壁设置有反射层时,设置θ3<θ1,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凹槽21和第一开口32连接处形成外凸结构,反射层35可以汇聚第一发光单元23发出的光线,有利于降低第一发光单元23和第二发光单元24之间的光线串扰。
本实施例中,θ1<θ4,由于第一开口32侧壁的倾斜角度θ1和第二开口33侧壁的倾斜角度θ2相等,则θ2<θ4,第二凹槽22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开口小于第二开口33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开口,如图8和图9所示,沿第二发光单元24出光的方向上,第二发光单元24的出光面积逐渐增大,有利于提高第二发光单元24的正向出光强度,从而能够提高第二发光单元24的发光效率,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可选地,请参考图6和图7,第一凹槽21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一延伸面25,第二凹槽22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二延伸面26;第一凹槽21的侧壁210与第一延伸面25之间的夹角为θ3,第二凹槽22的侧壁与第二延伸面26之间的夹角为θ4;其中,第一方向为沿第一凹槽21指向第二凹槽22的方向;其中,θ1≤θ3≤θ4<90°。
具体地,请参考图6和图7,沿第一凹槽21指向第二凹槽22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上,第一凹槽21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一延伸面25,第二凹槽22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二延伸面26,其中,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底部指的是凹槽中远离出光面的一侧。如图6中,当显示面板100顶面出光时,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底部指的是凹槽靠近衬底10的一侧。如图7中,当显示面板100底面出光时,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底部指的是凹槽远离衬底10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设置θ1≤θ3≤θ4<90°,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凹槽21的侧壁210与第一延伸面25之间的夹角θ3小于等于第二凹槽22的侧壁与第二延伸面26之间的夹角θ4时,第一凹槽21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凹槽22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第一凹槽21的开口大于第二凹槽22的开口,如此,即可增加第一发光单元23的出光面积,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正向出光强度,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
第一开口32侧壁的倾斜角度θ1和第二开口33侧壁的倾斜角度θ2相等,当θ1≤θ3≤θ4时,第一凹槽21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开口小于第一开口32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开口,第二凹槽22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开口小于第二开口33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开口,如图6和图7所示,沿第一发光单元23和第二发光单元24出光的方向上,第一发光单元23和第二发光单元24的出光面积逐渐增大,有利于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和第二发光单元24的正向出光强度,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和第二发光单元24的发光效率,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可选地,请参考图6-图9,第一凹槽21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一延伸面25,第二凹槽22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二延伸面26;第一凹槽21的侧壁210与第一延伸面25之间的夹角为θ3,第二凹槽22的侧壁与第二延伸面26之间的夹角为θ4;其中,第一方向为沿第一凹槽21指向第二凹槽22的方向;其中,θ1与θ3的差值等于θ2与θ4的差值。
具体地,请参考图6-图9,沿第一凹槽21指向第二凹槽22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上,第一凹槽21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一延伸面25,第二凹槽22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二延伸面26,其中,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底部指的是凹槽中远离出光面的一侧。如图6中,当显示面板100顶面出光时,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底部指的是凹槽靠近衬底10的一侧。如图7中,当显示面板100底面出光时,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底部指的是凹槽远离衬底10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设置θ1与θ3的差值等于θ2与θ4的差值,当θ1等于θ2时,θ3可以等于θ4,第一凹槽21的侧壁210倾斜角度和第二凹槽22的侧壁倾斜角度相同,则第一凹槽21的开口大小和第二凹槽22的开口大小相同,如此,在制作显示面板100时,可利用同一掩膜板在一次制作工艺中同时形成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有利于简化制作工艺,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制作难度。
当θ1等于θ2时,θ3也可以小于θ4,第一凹槽21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大于等于第二凹槽22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也就是说,第一凹槽21的开口大于第二凹槽22的开口,如此,即可增加第一发光单元23的出光面积,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正向出光强度,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出光效率,使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与第二发光单元24的发光效率达到平衡,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可选地,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顶面发光的显示面板100中第一凹槽21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底面发光的显示面板100中第一凹槽21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0和图11,第一凹槽21的侧壁210至少包括第一侧壁212和第二侧壁213,第一侧壁212位于第二侧壁213和第一凹槽21的底部之间;第一侧壁212与第一延伸面25之间的夹角为θ5,第二侧壁213与第一延伸面25之间的夹角为θ6,其中,θ5>θ6。
具体地,请参考图10和图11,第一凹槽21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一延伸面25,第一凹槽21的侧壁210包括第一侧壁212和第二侧壁213,第一侧壁212位于第二侧壁213和第一凹槽21的底部之间,此处,第一凹槽21的底部指的是凹槽中远离出光面的一侧。如图10中,当显示面板100顶面出光时,第一凹槽21的底部指的是凹槽靠近衬底10的一侧。如图11中,当显示面板100底面出光时,第一凹槽21的底部指的是凹槽远离衬底10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侧壁212与第一延伸面25之间的夹角θ5大于第二侧壁213与第一延伸面25之间的夹角θ6,如图10和图11所示,沿第一发光单元23出光的方向上,第一凹槽21的开口逐渐增大,也即第一发光单元23的出光面积逐渐增大。如此,有利于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正向出光强度,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使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与第二发光单元24的发光效率达到平衡,进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匀性,提高显示效果。
可选地,图12所示为顶面发光的显示面板100在图1中的又一种AA’截面图,图13所示为底面发光的显示面板100在图1中的又一种AA’截面图,请参考图12和图13,开口31还包括第三开口35,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三开口35贯穿挡墙层30;阵列层20还包括第三凹槽27,第三凹槽27在衬底1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开口35在衬底1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范围内;第三凹槽27内设置有第三发光单元28,第三发光单元28的波长小于第一发光单元23的波长、大于第二发光单元24的波长;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三发光单元28靠近第一表面101的一侧表面到第一表面101的距离为h3,其中,h1<h3<h2。
具体地,请参考图12和图13,本实施例中在阵列层20上设置有第三凹槽27,在挡墙层30设置有第三开口35,且第三凹槽27在衬底1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开口35在衬底10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范围内,第三发光单元28发出的光线通过第三开口35到达显示面板100的出光面。为了避免挡墙层30阻挡光线传播,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三开口35贯穿挡墙层30,如此,在光线传播路径上,没有挡墙34遮层阻挡光线,有利于减少光损失量,提高出光效率,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请继续参考图12和图13,由于第三发光单元28的波长小于第一发光单元23的波长、大于第二发光单元24的波长,因此,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低于第三发光单元28的效率,第三发光单元28的效率低于第二发光单元24的效率,为了使不同的发光单元之间的发光效率均衡,本实施例中设置h1<h3<h2。如此,无论是底面发光显示面板100还是顶面发光显示面板100,第一发光单元23的光程小于第三发光单元28的光程、第三发光单元28的光程小于第二发光单元24的光程,如此在光线传播过程中,第一发光单元23的光损失量小于第三发光单元28的光损失量、第三发光单元28的光损失量小于第二发光单元24的光损失量,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和第三发光单元28的发光效率,使第一发光单元23、第二发光单元24和第三发光单元28的发光效率达到平衡,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可选地,图1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在凹槽侧壁设置反射金属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在凹槽侧壁设置反射金属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4和图15,第一凹槽21内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覆盖有第一反射金属211,第一反射金属211与第一发光单元23电连接;第二凹槽22内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覆盖有第二反射金属221,第二反射金属221与第二发光单元24电连接;第三凹槽27内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覆盖有第三反射金属271,第三反射金属271与第三发光单元28电连接。
具体地,请参考图14和图15,本实施例在第一凹槽21、第二凹槽22和第三凹槽27内表面覆盖有反射金属,反射金属对发光单元发出光线进行反射,汇聚发光单元的出光角度,减少光散射量,有利于提高发光单元的出光效率,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亮度,提高显示效果。
此外,请参考图14和图15,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23的第一极通过第一反射金属211电连接至驱动晶体管207,第一发光单元23的第二极通过第一反射金属211电连接至第一电压信号端208;第二发光单元24的第一极通过第一反射金属211电连接至驱动晶体管207,第一发光单元23的第二极通过第二反射金属221电连接至第一电压信号端208;第三发光单元28的第一极通过第三反射金属271电连接至驱动晶体管207,第三发光单元28的第二极通过第三反射金属271电连接至第一电压信号端208。显示面板100通过反射金属向各发光单元提供电压信号,各发光单元根据接收到的电压信号驱动发光,实现画面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图14和图15仅是为了示意性说明在凹槽中设置有反射金属,且反射金属分别与各发光单元电连接,并不代表反射金属的实际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反射金属的设置区域可以根据需要具体设置,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请参考图2和图3,第一发光单元23为红色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24为蓝色发光单元,第三发光单元28为绿色发光单元。具体地,通常情况下,红光波长大于绿光波长、绿光波长大于蓝光波长,红色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最低,蓝色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最高。为了平衡红、绿、蓝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使显示面板100均匀显示,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一发光单元23为红色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24为蓝色发光单元,第三发光单元28为绿色发光单元,使红色发光单元的光程小于绿色发光单元的光程、绿色发光单元的光程小于蓝色发光单元的光程。如此在光线传播过程中,红色发光单元的光损失量小于绿色发光单元的光损失量、绿色发光单元的光损失量小于蓝色发光单元的光损失量,从而有利于提高红色发光单元和绿色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使红、绿、蓝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达到平衡,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可选地,请参考图6,挡墙层30位于阵列层20远离衬底10的一侧,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凹槽21的深度为d1,第二凹槽22的深度为d2,其中,d1<d2。
具体地,请参考图6,挡墙层30位于阵列层20远离衬底10的一侧,显示面板100为顶面出光,当第一凹槽21的深度d1小于第二凹槽22的深度d2时,第一发光单元23远离衬底10一侧到第一表面101的距离h1小于第二发光单元24远离衬底10一侧到第一表面101的距离h2,第一发光单元23的光程小于第二发光单元24的光程,有利于减小第一发光单元23的光损失量,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使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与第二发光单元24的发光效率达到平衡,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通常情况下,阵列层20包括在衬底10上依次层叠的缓冲层、第一栅极绝缘层、第二栅极绝缘层、层间电介质层、有机层和平坦层等,显示面板100为顶面发光时,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可以分别贯穿至有机层205、第二栅极绝缘层203,或者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分别贯穿至层间电介质层204、第一栅极绝缘层202,本申请不限定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具体贯穿至哪一个膜层,只要满足显示面板100为顶发光时,第一凹槽21的深度小于第二凹槽22的深度即可。
可选地,图16所示为底面发光的显示面板100在图1中的再一种AA’截面图,请参考图16,阵列层20至少包括在衬底10上依次层叠的缓冲层201、第一栅极绝缘层202、第二栅极绝缘层203、层间电介质层204、有机层205和平坦层206;挡墙层30位于缓冲层201和第一栅极绝缘层202之间,沿垂直于显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凹槽21的深度为d3,第二凹槽22的深度为d4,其中,d3>d4。
具体地,请参考图16,阵列层20至少包括在衬底10上依次层叠的缓冲层201、第一栅极绝缘层202、第二栅极绝缘层203、层间电介质层204、有机层205和平坦层206,挡墙层30位于缓冲层201和第一栅极绝缘层202之间,显示面板100为底面出光。当第一凹槽21的深度d3大于第二凹槽22的深度d4时,第一发光单元23远离衬底10一侧到第一表面101的距离h1小于第二发光单元24远离衬底10一侧到第一表面101的距离h2,第一发光单元23的光程小于第二发光单元24的光程,有利于减小第一发光单元23的光损失量,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使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与第二发光单元24的发光效率达到平衡,进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匀性,提高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面板100为底面出光时,将挡墙层30设置在缓冲层201和第一栅极绝缘层202之间,仅是在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挡墙层30还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挡墙层30可以位于衬底10远离阵列层20的一侧。挡墙层30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图1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顶面发光的显示面板100中第一凹槽21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7,第一凹槽21的侧壁210为阶梯状,阶梯状的侧壁210可以使各个角度散射的光均能反射出去,有利于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出光效率。此外,如图17所示,设置第一凹槽21的侧壁210为阶梯状时,相比于线性侧壁,还可以进一步扩大第一凹槽21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开口,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出光效率,使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与第二发光单元24的发光效率达到平衡,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图1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顶面发光的显示面板100中第一凹槽21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8,第一凹槽21的侧壁210为波浪状,波浪状的侧壁210可以使各个角度散射的光均能反射出去,有利于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出光效率,使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与第二发光单元24的发光效率达到平衡,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可选地,图1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顶面发光的显示面板100中第一凹槽21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9,第一凹槽21为半球形,半球形的球心与阵列层20远离衬底10一侧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具体地,请参考图19,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1为半球形,将第一凹槽21的侧壁210设置为曲面,可以增加第一凹槽21对第一发光单元23发出的光的反射,有利于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出光效率,使第一发光单元23的发光效率与第二发光单元24的发光效率达到平衡,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100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半球形的球心214与阵列层20远离衬底10一侧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如图19所示,沿第一发光单元的出光方向上,第一凹槽21的开口逐渐增大,有利于增加第一发光单元23的出光面积,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正向出光强度,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单元23的出光效率。
请参考图19,第一发光单元23的正负极通过第一反射金属211分别电连接至驱动晶体管207和第一电压信号端208;第二发光单元24的正负极第二反射金属221分别电连接至驱动晶体管207和第一电压信号端208。显示面板100通过反射金属向各发光单元提供电压信号,各发光单元根据接收到的电压信号驱动发光,实现画面显示。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0,请参见图20,图2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一种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为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显示面板10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相同之处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通过以上各实施例可知,本申请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在阵列层上设置凹槽,第一发光单元位于第一凹槽中,第二发光单元位于第二凹槽中,第一发光单元远离衬底10一侧的发光面到第一表面的距离为h1,第二发光单元远离衬底10一侧的发光面到第一表面的距离为h2。通过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沿垂直于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深度不同,确保第一发光单元发光面的一侧到第一表面的距离h1小于第二发光单元发光面的一侧到第一表面的距离h2,使第一发光单元的光程小于第二发光单元的光程,减小第一发光单元的光损失量,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使第一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与第二发光单元的发光效率达到平衡,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效果。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和阵列层,所述显示面板靠近出光面一侧的表面为第一表面;
所述阵列层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发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波长大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波长;
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表面到所述第一表面的距离为h1,所述第二发光单元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表面到所述第一表面的距离为h2,其中,h1<h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宽度为L1,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宽度为L2,L1=L2;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沿所述第一凹槽指向所述第二凹槽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为L3,所述第二凹槽靠近出光面一侧的宽度为L4,其中,L3>L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一延伸面,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二延伸面;
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延伸面之间的夹角为θ3,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延伸面之间的夹角为θ4,其中,θ3≤θ4<9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墙层,所述挡墙层包括开口和挡墙,其中开口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贯穿所述挡墙层;
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墙包括远离所述第一表面一侧的第一底面,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底面之间的夹角为θ1,所述第二开口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底面之间的夹角为θ2;其中,θ1=θ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一延伸面,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二延伸面;
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延伸面之间的夹角为θ3,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延伸面之间的夹角为θ4;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沿所述第一凹槽指向所述第二凹槽的方向;
所述第一开口侧壁的至少部分区域设置有反射层,θ3<θ1<θ4。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一延伸面,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二延伸面;
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延伸面之间的夹角为θ3,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延伸面之间的夹角为θ4;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沿所述第一凹槽指向所述第二凹槽的方向;
其中,θ1≤θ3≤θ4<90°。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一延伸面,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沿第一方向的延伸面为第二延伸面;
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延伸面之间的夹角为θ3,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与所述第二延伸面之间的夹角为θ4;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沿所述第一凹槽指向所述第二凹槽的方向;
其中,θ1与θ3的差值等于θ2与θ4的差值。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至少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之间;
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延伸面之间的夹角为θ5,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延伸面之间的夹角为θ6,其中,θ5>θ6。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还包括第三开口,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三开口贯穿所述挡墙层;
所述阵列层还包括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开口在所述衬底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范围内;所述第三凹槽内设置有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波长小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波长、大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波长;
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三发光单元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表面到所述第一表面的距离为h3,其中,h1<h3<h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内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覆盖有第一反射金属,所述第一反射金属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电连接;
所述第二凹槽内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覆盖有第二反射金属,所述第二反射金属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电连接;
所述第三凹槽内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覆盖有第三反射金属,所述第三反射金属与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为红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为蓝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为绿色发光单元。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墙层位于所述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为d1,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为d2,其中,d1<d2。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阵列层至少包括在所述衬底上依次层叠的缓冲层、第一栅极绝缘层、第二栅极绝缘层、层间电介质层、有机层和平坦层;
所述挡墙层位于所述缓冲层和所述第一栅极绝缘层之间,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为d3,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为d4,其中,d3>d4。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为阶梯状或波浪状。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为半球形,所述半球形的球心与所述阵列层远离所述衬底一侧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1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7之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11592013.9A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42563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92013.9A CN114256319A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92013.9A CN114256319A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6319A true CN114256319A (zh) 2022-03-29

Family

ID=80794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92013.9A Pending CN114256319A (zh) 2021-12-23 2021-12-23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56319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05847B2 (en) * 2010-06-24 2015-08-11 Joled Inc. Organic EL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7068898A (zh) * 2016-02-10 2017-08-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20180083226A1 (en) * 2015-04-01 2018-03-22 Sony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474747A (zh) * 2020-04-20 2020-07-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WO2021070236A1 (ja) * 2019-10-08 2021-04-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発光デバイス
US20210167319A1 (en) * 2018-11-06 2021-06-0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Anode, light emitting device,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05847B2 (en) * 2010-06-24 2015-08-11 Joled Inc. Organic EL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80083226A1 (en) * 2015-04-01 2018-03-22 Sony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7068898A (zh) * 2016-02-10 2017-08-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学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20210167319A1 (en) * 2018-11-06 2021-06-0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Anode, light emitting device,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1070236A1 (ja) * 2019-10-08 2021-04-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発光デバイス
CN111474747A (zh) * 2020-04-20 2020-07-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80946B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10615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16188248A1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102514938B1 (ko) 표시장치
CN112951888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564571B (zh)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28107B (zh) 显示面板
CN11211735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78681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828535A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220021062A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타일형 표시 장치
CN11396428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320702B (zh) 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US11991915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4256319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40215311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5377175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823784A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14597325B (zh) 一种发光器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169792A1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和终端设备
US20240215318A1 (en) Display substrate
US20240324318A1 (en) Display substrate
EP4395506A1 (en) Display apparatus
US20240251623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5884641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