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29481A - 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29481A
CN114229481A CN202210164686.2A CN202210164686A CN114229481A CN 114229481 A CN114229481 A CN 114229481A CN 202210164686 A CN202210164686 A CN 202210164686A CN 114229481 A CN114229481 A CN 1142294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shell
air outlet
tube bundle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646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圣尧
李栋
曹珂菲
郝小红
冯双杰
许欣
崔大韡
林屹
金修承
孔令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ENFI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16468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294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4229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294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53/00Conveying materials in bulk through troughs, pipes or tubes by floating the materials or by flow of gas, liquid or foam
    • B65G53/34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53/00Conveying materials in bulk through troughs, pipes or tubes by floating the materials or by flow of gas, liquid or foam
    • B65G53/34Details
    • B65G53/40Feeding or discharg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9/00Auxiliary measures taken, or device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loading or unloading
    • B65G69/20Auxiliary treatments, e.g. aerating, heating, humidifying, deaerating, cooling, de-watering or drying, during loading or unloading; Loading or unloading in a fluid medium other than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包括壳体、流态化输送组件和冷却组件。其中,壳体具有进料口、出料口以及容纳腔,进料口和出料口与容纳腔连通,且进料口和出料口分别位于容纳腔的两端,容纳腔朝水平方向延伸,流态化输送组件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与容纳腔连通,且出风口位于容纳腔的底部,冷却组件设置在壳体上,冷却组件用于对容纳腔内的物料在流化输送过程中进行冷却。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实现输送粒料的同时对其高效冷却,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装置输送效率低、冷却不便捷、结构不紧凑、工艺流程长的问题。

Description

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粒料输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流态化技术广泛用于固体粒料的气力输送领域,原理是利用气体将固体颗粒悬浮起来,使固体粒料具有流体表观特征进而便于输送。现有粒料流态化输送装置内部具备很大的表面积和充足的物料停留时间,而工业粒料往往温度较高,若能将流化输送和流化冷却技术相结合,则可以在物料输送的同时完成冷却。然而现有输送装置仅能够实现物料的传递并不能同时实现物料的冷却,处理高温粒料时需要额外配备冷却装置,先冷却再输送,流程长设备多。此外输送装置的前后工序往往存在一定高度差,现有技术并未充分利用该空间进行输送和冷却,使得物料的运输及冷却的效率较低。
现有输送装置除不能兼顾输送和冷却功能外,在其输送效果上也存在一些不足。1、现有装置内物料横向输送仅依靠装置倾斜后产生的下滑力,缺少横向推动力,造成物料横向流动缓慢,停留时间过长,输送效率较低。2、现有装置需要倾斜放置,即进料端壳体高于出料端壳体,粒料可以受重力作用倾斜滑落;然而这导致了装置底部基础高度不同,流化过程中粒料在装置内激烈翻涌,高度不均的基础易使装置产生较大振动,进而发生基础损坏或装置倾翻。3、粒料在横向流动输送过程中易返窜,由于流化风自装置底部通入,粒料进口高于进风口,导致流化风易夹带一部分已从进料口流入装置内部的粒料反向流回进料口,或夹带本已流向出料口的粒料反向流回进料口方向。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将输送和冷却相结合的装置,即一步可实现对高温粒料的输送和高效冷却,此外对现有装置的输送效果不足进行了改进,在保持结构紧凑、兼顾冷却基础上,进一步克服粒料输送缓慢、易窜料、装置基础高度不均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却装置无法以较短流程同时满足物料高效冷却以及输送的要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具有进料口、出料口以及容纳腔,进料口和出料口与容纳腔连通,且进料口和出料口分别位于容纳腔的两端;流态化输送组件,流态化输送组件包括风箱、风帽和浇注层,风箱设置在壳体的底部,风箱具有进风口,浇注层设置在容纳腔的底部,风帽的一端与风箱连通,风帽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壳体和浇注层,风帽的位于容纳腔的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和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沿物料的横向流动方向设置,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由壳体的底部朝向壳体的顶部延伸;冷却组件,设置在壳体上,冷却组件用于对容纳腔内的物料进行冷却。
进一步地,风帽包括多个送风管,多个送风管沿进料口至出料口的方向间隔设置,送风管的一端与风箱连通,送风管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进一步地,浇注层的顶面的高度由进料口至出料口的方向均匀降低,送风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浇注层的顶面。
进一步地,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还具有预冷通道,预冷通道设置在进料口处,预冷通道通过进料口与容纳腔连通,预冷通道的延伸方向与容纳腔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
进一步地,预冷通道内设置有折流板,折流板沿预冷通道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在预冷通道两侧的内壁上,折流板的延伸方向与预冷通道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
进一步地,折流板内部设置有水冷腔,水冷腔可与折流板进行换热。
进一步地,壳体具有相互连通的进料段、过渡段和冷却段,进料段处的预冷通道的底部低于冷却段的顶部,过渡段的流通面积由进料段至冷却段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壳体内设置有隔挡部,隔挡部位于进料段与过渡段的连接处,且隔挡部的一端与壳体的顶部连接,隔挡部的另一端朝向壳体的底部延伸,且与壳体的底部具有间隔。
进一步地,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还包括:助推风管,设置在壳体的侧壁上,且助推风管与壳体的侧壁具有夹角,助推风管与容纳腔连通,助推风管用于驱动物料在容纳腔内横向流动和二次流化。
进一步地,冷却组件包括:冷却管束,设置在容纳腔内,冷却管束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设置在壳体的外侧。
进一步地,冷却管束包括直线段和/或曲形段。
进一步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换热腔,换热腔位于容纳腔的外周,换热腔能够对容纳腔进行间壁换热。
进一步地,冷却组件还包括:冷却夹套,设置在壳体的外周,冷却夹套具有换热腔。
进一步地,冷却管束包括:液态管束和汽化管束,液态管束和汽化管束沿壳体的延伸方向排布,且汽化管束靠近进料口设置。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流态化输送组件的出风口与壳体内的容纳腔相连,风帽将风箱的流化风均匀分成两个方向出风,第一出风口在容纳腔底部形成气垫并推动物料横向流动,第二出风口使物料整体流化从而具备流体强化传动、传热的特性;倾斜设置的浇注层除固定风帽并支撑物料作用外,使物料受重力作用倾斜向下流动,加强了其横向流动效果;装置侧壁的助推风管,其主出风向设置与物料流动方向一致,进一步增强了横向输送动力;流通面积逐渐变化的过渡段,可有效降低物料在输送过程由冷却段返窜回进料段,设置隔挡部与预冷通道可进一步降低物料被流化风夹带返窜回进料口;通过上述结构,可增强物料的流化输送效果,改善装置输送动力不足的问题。此外,在壳体内部和外壁设置冷却组件和换热腔,对粒料流化输送的同时也进行了流化冷却,使粒料不论在壳体内或边壁处均可充分换热,并能够延长粒料的冷却距离和面积,提高了冷却效果,无需通过两个设备对物料分别进行输送及冷却,简化了装置结构,缩短了工艺流程。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1、进料口;12、出料口;13、容纳腔;131、进料段;132、过渡段;133、冷却段;14、隔挡部;
21、风箱;211、进风口;22、风帽;221、第一出风口;222、第二出风口;23、浇注层;
30、预冷通道;31、折流板;
40、助推风管;
51、冷却管束;52、冷却夹套;511、液态管束;512、汽化管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该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包括壳体、流态化输送组件和冷却组件。其中,壳体具有进料口11、出料口12以及容纳腔13,进料口11和出料口12与容纳腔13连通,且进料口11和出料口12分别位于容纳腔13的两端;流态化输送组件,流态化输送组件包括风箱21、风帽22和浇注层23,风箱21设置在壳体的底部,风箱21具有进风口211,浇注层23设置在容纳腔13的底部,风帽22的一端与风箱21连通,风帽2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壳体和浇注层23,风帽22的位于容纳腔13的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221和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222,第一出风口221的出风方向沿物料的横向流动方向设置,第二出风口222的出风方向由壳体的底部朝向壳体的顶部延伸,冷却组件设置在壳体上,冷却组件用于对容纳腔13内的物料进行冷却。
如此设置,在装置的运行过程中,当物料处于流化状态时,第一出风口221的吹出的气体可在物料底部形成气垫,从而便于物料的横向输送。本申请中流态化输送组件包括多个风帽22,每个风帽22均具有一个第一出风口221和一个第二出风口222。通过第一出风口221驱动物料横向流动,通过第二出风口222驱动物料在竖向悬浮、流化。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流态化输送组件与壳体内的容纳腔13相连,风帽22将风箱21的流化风均匀分成两个方向出风,风帽22的第一出风口221在容纳腔13底部形成气垫并推动物料横向流动,第二出风口222使物料整体流化从而具备流体强化传动、传热的特性;浇注层23对风帽22进行固定并支撑物料,加强了物料横向流动效果;通过上述结构,可增强物料的流化输送效果,改善装置输送动力不足的问题。此外,在壳体上设置冷却组件,对粒料流化输送的同时也进行了流化冷却,使粒料不论在壳体内或边壁处均可充分换热,并能够延长粒料的冷却距离和面积,提高了冷却效果,无需通过两个设备对物料分别进行输送及冷却,简化了装置结构,缩短了工艺流程。
进一步地,风帽22包括多个送风管,多个送风管沿进料口11至出料口12的方向间隔设置,送风管的一端与风箱21连通,送风管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出风口221和第二出风口222。如此设置,能够使送风管对容纳腔13内的物料流化地更为均匀,从而便于物料的横向运输。
具体地,浇注层23的顶面的高度由进料口11至出料口12的方向逐渐降低,送风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浇注层23的顶面。通过设置上述结构,能够使物料在重力作用下更好地向出料口12流动,提高了装置的横向运输效率。由于浇注层23的高度倾斜设置,在容纳腔13内部形成了粒料倾斜流动空间,装置整体则无需再倾斜放置,保证了装置底面基础处于同一高度,这样可使装置稳定性更好、基础受力更均匀、有效抑制振动。
进一步地,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还具有预冷通道30,预冷通道30与容纳腔13连通,预冷通道30的端部具有进料口11,预冷通道3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容纳腔13的延伸方向,或预冷通道30的延伸方向与容纳腔13的延伸方向具有一定夹角。通过设置上述结构,能够在装置运行时利用预冷通道30的空间进行换热,又由于容纳腔13内部高度较小,一部分物料会被流化风向上吹走,从而导致本已冷却的物料从进料口11流出,预冷通道30则能够使被吹走的物料沉降返回容纳腔13,从而提高了装置的输送效率,同时预冷通道30将物料进行预降温还能够有效地保护进料区底部风帽22,从而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的预冷通道30内设置有折流板31,折流板31沿预冷通道30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在预冷通道30两侧的内壁上,折流板31的延伸方向与预冷通道30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折流板31靠近预冷通道30内壁的一端的高度高于折流板31远离预冷通道30的内壁的一端的高度。通过设置上述结构,能够避免物料从进料通道中心位置直接流下,使物料在进料通道内分布更加均匀,也可进一步防止容纳腔13内的物料被流化风从预冷通道30吹出。其中,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折流板31的延伸方向设置为倾斜朝物料流动方向延伸,具体设置情况可根据实际的使用环境进行选择,如此能够提高装置的适用范围。
进一步地,折流板31内部设置有水冷腔,水冷腔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在预冷通道30外部,水冷腔可与折流板31进行换热。如此设置,能够对物料折流的同时进行冷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冷却效率。
进一步地,壳体具有相互连通的进料段131、过渡段132和冷却段133。其中,进料段131处的预冷通道30的底部低于冷却段133的顶部,过渡段132的流通面积由进料段131至冷却段133逐渐增大。如此设置,能够使物料在冷却段133内的流速小于在进料段131内的流速,从而抑制了冷却段133内的物料回流至进料段131内,保证了装置的输送效率。
具体地,壳体内设置有隔挡部14,隔挡部14位于进料段131与过渡段132的连接处,且隔挡部14的一端与壳体的顶部连接,隔挡部14的另一端朝向壳体的底部延伸,且与壳体的底部具有间隙。通过设置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防止冷却段133内的物料回流至进料段131内,同时阻隔过渡段132和冷却段133的流化风从预冷通道30向外流动,使流化风尽可能地向容纳腔13内吹出并流向出料口12,在减小预冷通道30处的流化风夹带物料回流的同时能够提高流化风的横向驱动作用,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装置的运输效率。
具体地,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还包括助推风管40,设置在助推风管40壳体的侧壁上,且助推风管40与壳体的侧壁具有夹角,使助推风管40的出口风向尽可能朝向物料的横向流动方向,助推风管40与容纳腔13连通,助推风管40用于驱动物料在容纳腔13内横向流动和二次流化。其中,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助推风管40还可以设置在壳体的端部,且靠近进料口11设置。如此能够尽可能地对容纳腔13内的物料进行流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流化效率。
进一步地,冷却组件包括冷却管束51,冷却管束51设置在容纳腔13内,冷却管束51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设置在壳体的外侧。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在装置的运行过程中,物料会与冷却管束51的外壁直接接触,由于冷却管束51内流通有冷却水,如此在碰撞时冷却水能够带走物料的热量,从而能够达到对物料降温的效果,方便冷却管束51与物料进行热交换;并且,将冷却管束51设置在容纳腔13内,能够在便于布置冷却管束51的同时也节省了装置的安装空间。
具体地,冷却管束51包括直线段和/或曲形段。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在装置运行过程中,由于冷却管束51为盘管结构,如此能够增加冷却管束51外壁与物料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冷却管束51更好地与物料进行换热,提高了装置的冷却效果。其中,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冷却管束51穿设在壳体内部,且管内水速为1.0至2.0m/s,因管径较小,冷却水可达到很高的流速,且浸没式表面相对于边壁式表面通常具有更高的物料接触频率,因而可进一步提高装置的换热效果。当然,冷却水管的布置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此能够提高装置的适用性。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冷却管束51可以设置为盘管、垂直换热管、U形管、套管、热管等多类形式,只要能够满足装置的换热要求即可。
进一步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换热腔,换热腔位于容纳腔13的外周,换热腔能够对容纳腔13进行间壁换热。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在装置运行时,壳体通过换热腔能够将容纳腔13内的热量与外界进行交换,从而对物料进行冷却,如此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冷却效果。
具体地,冷却组件还包括冷却夹套52,冷却夹套52设置在壳体的外周,冷却夹套52具有换热腔。如此设置,能够在装置运行时,物料与壳体的内壁发生碰撞,通过冷却夹套52可使物料的到充分降温,从而使得装置的冷却效果更为良好。其中,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冷却夹套52为扁平型结构且为箱式水套,内部通有冷却水,冷却夹套52的表面分别贴合设置在壳体的顶盖、壳体四壁、进料口11四壁,在壳体顶部设置有开孔,冷却管束51进出口与冷却夹套52通过螺栓固定在开孔处并加以密封。其中,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冷却夹套52设置在壳体的外侧壁上形成换热腔,当然,壳体还可直接由冷却夹套52围合而成,如此能够在提供冷却效果的同时简化装置结构。
其中,冷却夹套52除箱式水套外还可以设置为钻孔或铸造等各类水套,当传热条件不苛刻时也可取消壳体侧壁的水套,在壳体内壁设置耐火材料即可。
进一步地,冷却管束51包括液态管束511和汽化管束512。其中,液态管束511和汽化管束512沿壳体的延伸方向排布,且汽化管束512靠近进料口11设置。通过设置上述结构,由于物料在壳体内流动时,温度会以梯度形式递减,故而在进料口11处高温区设置汽化管束512,管内的冷却水会被加热变成蒸汽,从而带走物料的部分热量,在靠近出料口12附近设置液态管束511,即靠冷却水带走物料的热量通常不产生蒸汽,同时,由于冷却水具有高压和高流速的特性,利用高压可以给汽化管束512提供更高的汽化温度,利用高流速则有利于消除汽化为蒸汽后气体边界层对传热的影响。
其中,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冷却管束51还可设置为套管形式,套管内部流道面积较小可使水流速更高,同时由于套管为竖直结构,冷却水在套管内部流通顺畅,相比弯折较多的盘管结构,冷却水在套管内与内壁产生的碰撞较小,从而可减弱高压高速水带来的振动,减少流体动力损失。在冷却管束51外还可设置翅片以增加换热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管束51的冷却效果。
其中,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风帽22为竖直向上吹入流化风,风箱21设置在壳体底部,风帽22设置在壳体与风箱21之间,且为直筒型,在装置运行时,风箱21能够收集从而壳体内部漏下的物料。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风帽22还可设置为侧流型、密孔型、填充型等多种形式,为了使物料在容纳腔13内部具有更好的横向流动特性,可在壳体侧壁或端部增设水平角度的流化风进口,如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装置的运输效率。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流态化输送组件的出风口与壳体内的容纳腔13相连,风帽22将风箱21的流化风均匀分成两个方向出风,第一出风口221在容纳腔13底部形成气垫并推动物料横向流动,第二出风口222使物料整体流化从而具备流体强化传动、传热的特性;倾斜设置的浇注层23除固定风帽22并支撑物料作用外,使物料受重力作用倾斜向下流动,加强了其横向流动效果;装置侧壁的助推风管40,其主出风向设置与物料流动方向一致,进一步增强了横向输送动力;流通面积逐渐变化的过渡段132,可有效降低物料在输送过程由冷却段133返窜回进料段131,设置隔挡部14与预冷通道30可进一步降低物料被流化风夹带返窜回进料口11;通过上述结构,可增强物料的流化输送效果,改善装置输送动力不足的问题。此外,在壳体内部和外壁设置冷却组件和换热腔,对粒料流化输送的同时也进行了流化冷却,使粒料不论在壳体内或边壁处均可充分换热,并能够延长粒料的冷却距离和面积,提高了冷却效果,无需通过两个设备对物料分别进行输送及冷却,简化了装置结构,缩短了工艺流程。同时,通过对预冷通道30高度的设置可充分利用前后两工序组件之间的高度差,进一步延长冷却距离,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换热腔,换热腔位于容纳腔13的外周,换热腔能够对容纳腔13进行换热。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在装置运行时,壳体通过换热腔能够将容纳腔13内的热量与外界进行交换,从而对物料进行冷却,如此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冷却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进料口(11)、出料口(12)以及容纳腔(13),所述进料口(11)和所述出料口(12)与所述容纳腔(13)连通,且所述进料口(11)和所述出料口(12)分别位于所述容纳腔(13)的两端;
流态化输送组件,所述流态化输送组件包括风箱(21)、风帽(22)和浇注层(23),所述风箱(21)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风箱(21)具有进风口(211),所述浇注层(23)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3)的底部,所述风帽(22)的一端与所述风箱(21)连通,所述风帽(2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壳体和所述浇注层(23),所述风帽(22)的位于所述容纳腔(13)的一端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出风口(221)和至少一个第二出风口(222),所述第一出风口(221)的出风方向沿物料的横向流动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222)的出风方向由所述壳体的底部朝向所述壳体的顶部延伸;
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冷却组件用于对所述容纳腔(13)内的物料在流化输送过程中进行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帽(22)包括多个送风管,多个所述送风管沿所述进料口(11)至所述出料口(12)的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送风管的一端与所述风箱(21)连通,所述送风管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出风口(221)和所述第二出风口(2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浇注层(23)的顶面的高度由所述进料口(11)至所述出料口(12)的方向均匀降低,所述送风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浇注层(23)的顶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还具有预冷通道(30),所述预冷通道(30)设置在所述进料口(11)处,所述预冷通道(30)通过所述进料口(11)与所述容纳腔(13)连通,所述预冷通道(3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容纳腔(13)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冷通道(30)内设置有折流板(31),所述折流板(31)沿所述预冷通道(30)的延伸方向交替设置在所述预冷通道(30)两侧的内壁上,所述折流板(3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预冷通道(30)的延伸方向具有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板(31)内部设置有水冷腔,所述水冷腔可与所述折流板(31)进行换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相互连通的进料段(131)、过渡段(132)和冷却段(133),所述进料段(131)处的所述预冷通道(30)的底部低于所述冷却段(133)的顶部,所述过渡段(132)的流通面积由所述进料段(131)至所述冷却段(133)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挡部(14),所述隔挡部(14)位于所述进料段(131)与所述过渡段(132)的连接处,且所述隔挡部(14)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的顶部连接,所述隔挡部(14)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壳体的底部延伸,且与所述壳体的底部具有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还包括:
助推风管(40),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且所述助推风管(4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壳体的侧壁具有夹角,所述助推风管(40)与所述容纳腔(13)连通,所述助推风管(40)用于驱动物料在所述容纳腔(13)内横向流动和二次流化。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包括:
冷却管束(51),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3)内,所述冷却管束(51)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束(51)包括直线段和/或曲形段。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换热腔,所述换热腔位于所述容纳腔(13)的外周,所述换热腔能够对所述容纳腔(13)进行间壁换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还包括:
冷却夹套(52),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周,所述冷却夹套(52)具有所述换热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束(51)包括:
液态管束(511)和汽化管束(512),所述液态管束(511)和所述汽化管束(512)沿所述壳体的延伸方向排布,且所述汽化管束(512)靠近所述进料口(11)设置。
CN202210164686.2A 2022-02-23 2022-02-23 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 Pending CN1142294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64686.2A CN114229481A (zh) 2022-02-23 2022-02-23 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64686.2A CN114229481A (zh) 2022-02-23 2022-02-23 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29481A true CN114229481A (zh) 2022-03-25

Family

ID=80747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64686.2A Pending CN114229481A (zh) 2022-02-23 2022-02-23 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2948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71236A (zh) * 2022-11-25 2023-03-10 江苏宝贝有约母婴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塑料注塑产品冷却下料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6288A (en) * 1987-07-31 1988-10-11 Metallgesellschaft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for improving solids distribution in a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system
CN200972112Y (zh) * 2006-11-13 2007-11-07 济南锅炉集团有限公司 返料器布风装置
CN102128449A (zh) * 2011-04-20 2011-07-20 重庆大学 双喷动床式冷渣器及与之配套的回风系统
CN203132343U (zh) * 2013-03-18 2013-08-14 湖南千山矿业有限公司 一种沸腾炉的布风结构
CN204574020U (zh) * 2015-02-17 2015-08-19 河南省豫园锅炉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上的炉渣冷却装置
CN207514901U (zh) * 2017-11-22 2018-06-19 湖州加怡新市热电有限公司 一种锅炉返料系统
CN207936057U (zh) * 2017-12-18 2018-10-02 湖北松源矸石发电有限公司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渣冷却设备
CN110671697A (zh) * 2019-04-26 2020-01-10 冯大勇 流化床风水联合冷渣器
CN114017770A (zh) * 2021-11-09 2022-02-08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多介质冷渣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6288A (en) * 1987-07-31 1988-10-11 Metallgesellschaft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for improving solids distribution in a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system
CN200972112Y (zh) * 2006-11-13 2007-11-07 济南锅炉集团有限公司 返料器布风装置
CN102128449A (zh) * 2011-04-20 2011-07-20 重庆大学 双喷动床式冷渣器及与之配套的回风系统
CN203132343U (zh) * 2013-03-18 2013-08-14 湖南千山矿业有限公司 一种沸腾炉的布风结构
CN204574020U (zh) * 2015-02-17 2015-08-19 河南省豫园锅炉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上的炉渣冷却装置
CN207514901U (zh) * 2017-11-22 2018-06-19 湖州加怡新市热电有限公司 一种锅炉返料系统
CN207936057U (zh) * 2017-12-18 2018-10-02 湖北松源矸石发电有限公司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渣冷却设备
CN110671697A (zh) * 2019-04-26 2020-01-10 冯大勇 流化床风水联合冷渣器
CN114017770A (zh) * 2021-11-09 2022-02-08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多介质冷渣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71236A (zh) * 2022-11-25 2023-03-10 江苏宝贝有约母婴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塑料注塑产品冷却下料装置
CN115771236B (zh) * 2022-11-25 2024-01-26 江苏宝贝有约母婴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塑料注塑产品冷却下料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I119917B (fi) Kiertoleijureaktori ja menetelmä sen käyttämiseksi
US5533471A (en) fluidized bed reactor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CN102390084B (zh) 干混砂浆设备
CZ9903136A3 (cs) Způsob přenosu tepla a zařízení k jeho provádění
CN114229481A (zh) 冷却型高温粒料输送装置
FI104215B (fi) Menetelmä ja laite lämmön talteenottamiseksi leijukerrosreaktorissa
CN217031810U (zh) 流态化冷却装置
CN106335185A (zh) 可多喷嘴同时打印的3d打印机
US2657473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eating solids
CN207471861U (zh) 一种高氮型复合肥产品冷却装置
CN209857703U (zh) 一种冷却器
US4651807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ling a high temperature waste gas using a jetting bed, fluidized bed technique
CN206483446U (zh) 一种卧式流化床用多孔板
CN204222009U (zh) Pvc电缆料的冷却装置
CN111692887A (zh) 一种粉料冷却器
CN201104140Y (zh) 水泥粉体热管冷却器
FI125978B (fi) Kiertomassakuivuri ja menetelmä märän lietteen kuivaamiseksi
JPS6330353B2 (zh)
CN105600457B (zh) 一种低速密相输送非机械式自动成栓方法
CN209027190U (zh) 一种集干燥冷却一体化的流化床造粒设备
CN220552177U (zh) 一种增塑剂冷却装置
CN113720142B (zh) 一种换热均匀的竖冷窑
CN217474856U (zh) 一种用于slm设备的送粉装置
CN103063055B (zh) 仓式热交换器
JPS6115419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