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89218A - 控制电路和终端 - Google Patents

控制电路和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89218A
CN114189218A CN202010966415.XA CN202010966415A CN114189218A CN 114189218 A CN114189218 A CN 114189218A CN 202010966415 A CN202010966415 A CN 202010966415A CN 114189218 A CN114189218 A CN 1141892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sfet
differential signal
series
terminal
bra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664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89218B (zh
Inventor
黄停
朱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6641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892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189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892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892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892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181Low-frequency amplifiers, e.g. audio preamplifiers
    • H03F3/183Low-frequency amplifiers, e.g. audio pre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185Low-frequency amplifiers, e.g. audio pre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field-effec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1/00Details of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nly unspecified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1/5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such amplifiers
    • H03F1/52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such amplifiers for amplifiers using field-effec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20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 H03F3/24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of transmitter output stages
    • H03F3/245Power amplifiers, e.g. Class B amplifiers, Class C amplifiers of transmitter output stage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45Differential amplifiers
    • H03F3/45071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45076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 H03F3/45179Differential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in 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 using MOSFET transistors as the active amplifying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00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1Transducers incorporated or for use in hand-held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PDA's, camer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电路和终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简化了电路结构,实现了在有限空间内驱动听筒。控制电路包括:功率放大器,喇叭,听筒;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通过第一支路连接于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第二差分信号喇叭端通过第二支路连接于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第一通路上设置有相互串联的第一MOSFET和第二MOSFET,在第一通路上,第一MOSFET和第二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相反;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通过第三支路连接于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第二差分信号听筒端通过第四支路连接于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第二通路上设置有相互串联的第三MOSFET和第四MOSFET,在第二通路上,第三MOSFET和第四MOSFET的寄生二极管方向相反。

Description

控制电路和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电路和终端。
背景技术
手机等终端中设置有听筒。听筒是用于贴近耳朵时的扬声器,通常通过编译码器(Coder-Decoder,CODEC)来驱动。听筒通常位于显示屏的正面贴近耳朵处。然而,随着屏占比的提高,听筒位置处的可用空间越来越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听筒的驱动成为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控制电路和终端,简化了电路结构,实现了在有限空间内驱动听筒。
第一方面,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控制电路,包括:功率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包括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和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喇叭,喇叭包括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和第二差分信号喇叭端;听筒,听筒包括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和第二差分信号听筒端;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通过第一支路连接于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第二差分信号喇叭端通过第二支路连接于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第一支路、喇叭和第二支路串联组成第一通路,第一通路上设置有相互串联的第一MOSFET和第二MOSFET,在第一通路上,第一MOSFET和第二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相反;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通过第三支路连接于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第二差分信号听筒端通过第四支路连接于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第三支路、听筒和第四支路串联组成第二通路,第二通路上设置有相互串联的第三MOSFET和第四MOSFET,在第二通路上,第三MOSFET和第四MOSFET的寄生二极管方向相反。
可选地,在第一支路上,第一MOSFET串联于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和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之间,在第二支路上,第二MOSFET串联于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和第二差分信号喇叭端之间,在第三支路上,第三MOSFET串联于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和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之间,在第四支路上,第四MOSFET串联于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和第二差分信号听筒端之间。
可选地,第一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至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第二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至第二差分信号喇叭端;第三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至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第四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至第二差分信号听筒端。
可选地,第一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至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第二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第二差分信号喇叭端至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第三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至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第四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第二差分信号听筒端至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
可选地,在第一支路上,第一MOSFET和第二MOSFET串联于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和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之间;在第三支路上,第三MOSFET和第四MOSFET串联于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和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之间。
可选地,第一MOSFET的栅极和第二MOSFET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一控制节点,第三MOSFET的栅极和第四MOSFET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二控制节点;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第一电阻串联于第一控制节点和导通电压端之间;第二电阻,第二电阻串联于第二控制节点和导通电压端之间;第五MOSFET,第五MOSFET串联于截止电平端和第一控制节点之间;第六MOSFET,第六MOSFET串联于截止电平端和第二控制节点之间。
可选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跟随单元,第一跟随单元用于使第一MOSFET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或使第一MOSFET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第二跟随单元,第二跟随单元用于使第二MOSFET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或使第二MOSFET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第三跟随单元,第三跟随单元用于使第三MOSFET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或使第三MOSFET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第四跟随单元,第四跟随单元用于使第四MOSFET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或使第四MOSFET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
可选地,第一跟随单元包括第一电容,第一电容串联于第一MOSFET的栅极和漏极之间,或,第一电容串联于第一MOSFET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第二跟随单元包括第二电容,第二电容串联于第二MOSFET的栅极和漏极之间,或,第二电容串联于第二MOSFET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第三跟随单元包括第三电容,第三电容串联于第三MOSFET的栅极和漏极之间,或,第三电容串联于第三MOSFET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第四跟随单元包括第四电容,第四电容串联于第四MOSFET的栅极和漏极之间,或,第四电容串联于第四MOSFET的栅极和源极之间。
可选地,第一跟随单元还包括与第一电容串联的第三电阻;第二跟随单元还包括与第二电容串联的第四电阻;第三跟随单元还包括与第三电容串联的第五电阻;第四跟随单元还包括与第四电容串联的第六电阻。
可选地,第一MOSFET、第二MOSFET、第三MOSFET和第四MOSFET为N型MOSFET。
第二方面,本申请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上述的控制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控制电路和终端,可以通过对四个MOSFET的控制来实现功率放大器的切换,实现功率放大器对喇叭和听筒的分时驱动。一方面,由于MOSFET耐高压和可通过大电流的特性,可以实现切换过程中的开关控制;另一方面,通过在其中每个通路中设置两个相互串联的MOSFET且这两个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相反,以实现阻断漏电流的效果,从而避免了漏电流的不良影响。通过一个功率放大器实现对喇叭和听筒的驱动,与现有技术相比,节省了驱动器件,即简化了整体的驱动电路结构,实现了在有限空间内对听筒和喇叭的驱动,且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通路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第二通路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功率放大器的输出波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手机等终端中设置有喇叭和听筒,喇叭是用于外放声音的扬声器,通常通过功放来驱动,听筒是用于贴近耳朵时的扬声器,通常通过编译码器(Coder-Decoder,CODEC)来驱动。为了简化结构,可以使用一个功放来驱动听筒和喇叭,从而可以省掉CODEC,这就需要采用开关来实现切换,即在听筒发声时使功放的驱动端连接至听筒,在喇叭发声时使功放的驱动端连接至喇叭。喇叭的驱动需要大电压和大电流,实现切换的开关需要使用耐高压和可通过大电流的开关器件,因此选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来作为开关器件。然而,MOSFET具有寄生二极管,会产生漏电流,因此,会由于该漏电流而导致驱动异常,例如,在通过MOSFET作为开关器件切换为功放电连接至听筒时,在驱动过程中,漏电流会对喇叭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为了改善漏电流的问题,发明人进一步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介绍。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图2为图1中第一通路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第二通路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电路,包括:功率放大器1,功率放大器1包括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P和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N;喇叭2,喇叭2包括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PA和第二差分信号喇叭端NA;听筒3,听筒3包括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PB和第二差分信号听筒端NB。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P通过第一支路L1连接于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PA,第二差分信号喇叭端NA通过第二支路L2连接于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N,第一支路L1、喇叭2和第二支路L2串联组成第一通路T1。第一通路T1上设置有相互串联的第一MOSFET41和第二MOSFET42。在第一通路T1上,第一MOSFET41和第二MOSFET42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相反。在第一通路T1上,喇叭2等效为一个串联于第一支路L1和第二支路L2之间的电阻,即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P和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N之间通过喇叭2形成的第一通路T1。其中,第一MOSFET41和第二MOSFET42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相反是指在第一通路T1上,从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P到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N的方向上,第一MOSFET41和第二MOSFET42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相反。例如,在图1~3所示的结构中,第一MOSFET41的寄生二极管方向为从N至P,第二MOSFET42的寄生二极管方向为从P至N,两者方向相反。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P通过第三支路L3连接于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PB,第二差分信号听筒端NB通过第四支路L4连接于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N。第三支路L3、听筒3和第四支路L4串联组成第二通路T2,第二通路T2上设置有相互串联的第三MOSFET43和第四MOSFET44。在第二通路T2上,第三MOSFET43和第四MOSFET44的寄生二极管方向相反。类似地,在第二通路T2上,听筒3等效为一个串联于第三支路L3和第四支路L4之间的电阻。其中,第三MOSFET43和第四MOSFET44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相反是指在第二通路T2上,从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P到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N的方向上,第三MOSFET43和第四MOSFET44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相反。例如,在图1~3所示的结构中,第三MOSFET43的寄生二极管方向为从N至P,第四MOSFET44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P至N。
具体地,功率放大器1通过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P和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N产生差分信号来驱动喇叭2和听筒3。当通过功率放大器1驱动喇叭2发声时,控制第一MOSFET41和第二MOSFET42导通,控制第三MOSFET43和第四MOSFET44截止。此时,第一通路T1导通,功率放大器1通过第一通路T1驱动喇叭2发声;同时,第二通路T2截止。在第二通路T2上,由于第三MOSFET43和第四MOSFET44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相反,因此避免了由于寄生二极管在第二通路T2上产生的漏电流。当通过功率放大器1驱动听筒3发声时,控制第一MOSFET41和第二MOSFET42截止,控制第三MOSFET43和第四MOSFET44导通;此时,第二通路T2导通,功率放大器1通过第二通路T2驱动听筒3发声,同时,第一通路T1截止。在第一通路T1上,由于第一MOSFET41和第二MOSFET42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相反,因此避免了由于寄生二极管在第一通路T1上产生的漏电流。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控制电路,可以通过对四个MOSFET的控制来实现功率放大器的切换,实现功率放大器对喇叭和听筒的分时驱动。一方面,由于MOSFET耐高压和可通过大电流的特性,可以实现切换过程中的开关控制;另一方面,通过在其中每个通路中设置两个相互串联的MOSFET且这两个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相反,以实现阻断漏电流的效果,从而避免了漏电流的不良影响。通过一个功率放大器实现对喇叭和听筒的驱动,与现有技术相比,节省了驱动器件,即简化了整体的驱动电路结构,实现了在有限空间内对听筒和喇叭的驱动,且降低了成本。
可选地,如图1~3所示,在第一支路L1上,第一MOSFET41串联于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P和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PA之间。在第二支路L2上,第二MOSFET42串联于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N和第二差分信号喇叭端NA之间。在第三支路L3上,第三MOSFET43串联于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P和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PB之间。在第四支路L4上,第四MOSFET44串联于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N和第二差分信号听筒端NB之间。
可选地,如图1~3所示,第一MOSFET41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P至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PA,第二MOSFET42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N至第二差分信号喇叭端NA;第三MOSFET43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P至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PB,第四MOSFET44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N至第二差分信号听筒端NB。当第一通路T1截止时,漏电流在经过喇叭2后被阻断,当第二通路T2截止时,漏电流在经过听筒3后被阻断。
可选地,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第一MOSFET41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PA至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P,第二MOSFET42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第二差分信号喇叭端NA至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N;第三MOSFET43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PB至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P,第四MOSFET44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第二差分信号听筒端NB至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N。图4所示的结构和图1所示的结构类似,区别仅在于,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不同。
可选地,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在第一支路L1上,第一MOSFET41和第二MOSFET42串联于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P和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PA之间;在第三支路L3上,第三MOSFET43和第四MOSFET44串联于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P和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PB之间。在图5所示的结构中,当第一通路T1截止时,漏电流在经过喇叭2之前即被阻断,当第二通路T2截止时,漏电流在经过听筒3之前即被阻断,可以进一步改善漏电流导致的喇叭2或听筒3被腐蚀等问题。
可选地,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第一MOSFET41的栅极G和第二MOSFET42的栅极G电连接于第一控制节点O1,第三MOSFET43的栅极G和第四MOSFET44的栅极G电连接于第二控制节点O2;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串联于第一控制节点O1和导通电压端BST之间;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串联于第二控制节点O2和导通电压端BST之间;第五MOSFET45,第五MOSFET45串联于截止电平端和第一控制节点O1之间,第五MOSFET45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一控制信号端EN1;第六MOSFET46,第六MOSFET46串联于截止电平端和第二控制节点O2之间,第六MOSFET46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二控制信号端EN2。
具体地,截止电平端用于提供截止电平,导通电压端BST用于提供导通电平。例如当第一MOSFET41、第二MOSFET42、第三MOSFET43和第四MOSFET44为N型晶体管时,具有低电平截止、高电平导通的特性,则截止电平端可以为接地端,导通电压端BST用于提供固定高电位。当需要功率放大器1驱动听筒3发声时,例如当接收到听筒3发声的指令时,第一控制信号端EN1提供导通电平,控制第五MOSFET45导通,接地电位和第一控制节点O1之间导通,即拉低第一控制节点O1的电位至地电位,从而控制第一MOSFET41和第二MOSFET42截止,即使第一通路T1截止,实现功率放大器1不驱动喇叭2;同时,第二控制信号端EN2提供截止电平,控制第六MOSFET46截止,导通电压端BST提供的导通电平通过第二电阻R2传输至第二控制节点O2,从而控制第三MOSFET43和第四MOSFET44导通,即使第二通路T2导通,实现功率放大器1驱动听筒3。
可选地,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跟随单元51,第一跟随单元51用于使第一MOSFET41的栅极G和漏极D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或使第一MOSFET41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第二跟随单元52,第二跟随单元52用于使第二MOSFET42的栅极G和漏极D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或使第二MOSFET42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第三跟随单元53,第三跟随单元53用于使第三MOSFET43的栅极G和漏极D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或使第三MOSFET43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第四跟随单元54,第四跟随单元54用于使第四MOSFET44的栅极G和漏极D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或使第四MOSFET44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
具体地,由于功率放大器1的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P和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N产生的驱动信号为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信号,例如脉冲中的高压为例如10V,低压为0V,由于导通电压端BST提供的是固定电位,以图6中的第一MOSFET41为例,当第一MOSFET41为N型晶体管时,当功率放大器1输出的脉冲信号为0V时,导通电压端BST提供的高电平可以使第一MOSFET41导通,当功率放大器1输出的脉冲信号为10V时,导通电压端BST提供的高电平可能无法达到足够高的电位来控制第一MOSFET41导通,而再设置第一跟随单元51之后,第一跟随单元51可以保持第一MOSFET41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电压差不变;也就是说,当功率放大器1输出的脉冲信号为10V时,导通电压端BST提供的高电平可能无法达到足够高的电位,但是通过第一跟随单元51的作用,可以抬高第一控制节点O1处的电位,从而使得此时的电位足以控制第一MOSFET41导通。
可选地,如图6、图7和图8所示,第一跟随单元51包括第一电容C1,第一电容C1串联于第一MOSFET41的栅极G和漏极D之间,或,第一电容C1串联于第一MOSFET41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第二跟随单元52包括第二电容C2,第二电容C2串联于第二MOSFET42的栅极G和漏极D之间,或,第二电容C2串联于第二MOSFET42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第三跟随单元53包括第三电容C3,第三电容C3串联于第三MOSFET43的栅极G和漏极D之间,或,第三电容C3串联于第三MOSFET43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第四跟随单元54包括第四电容C4,第四电容C4串联于第四MOSFET44的栅极G和漏极D之间,或,第四电容C4串联于第四MOSFET44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
具体地,通过电容自举的作用可以实现电压跟随的作用,从而保证各MOSFET的控制。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和图7所示的结构中,仅示意了各跟随单元中电容串联于对应的MOSFET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在图7所示的结构中,仅示意了各跟随单元中电容串联于对应的MOSFET的栅极G和漏极D之间。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各跟随单元中电容串联于MOSFET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还是串联于栅极G和漏极D之间不做限定,均能够实现电压跟随的效果。
可选地,如图6、图7和图8所示,第一跟随单元51还包括与第一电容C1串联的第三电阻R3;第二跟随单元52还包括与第二电容C2串联的第四电阻R4;第三跟随单元53还包括与第三电容C3串联的第五电阻R5;第四跟随单元54还包括与第四电容C4串联的第六电阻R6,各跟随单元中与电容串联的电阻可以用于调节对应MOSFET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电压差,或调节对应MOSFET的栅极G和漏极D之间的电压差。
可选地,第一MOSFET41、第二MOSFET42、第三MOSFET43和第四MOSFET44为N型MOSFET。
具体地,由于功率放大器1的输出信号为PWM信号,其中的高压和低压均需要被传输,其中的低压通常为0V,如果整个电路中无法提供低于0V且能够控制P型MOSFET导通的电压,则无法实现对0V电压的传输,因此,为了实现PWM信号的传输,设置其中第一MOSFET41、第二MOSFET42、第三MOSFET43和第四MOSFET44为N型MOSFET。上述功率放大器1具体可以为具有较高效率的智能功放(Smart Power Amplifier,Smart PA)。
以下以图7所示的结构为例通过具体的电路工作过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功率放大器的输出波形示意图。图9中PWM1为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P对应输出的波形,PWM2为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N对应输出的波形。可以看出,输出波形中包括四种场景:PWM1和PWM2同时为高电平;PWM1和PWM2同时为低电平;PWM1为高电平、PWM2为低电平;PWM1为低电平、PWM2为高电平。以下表1和表2分别描述了不同场景下的电路状态。
表1
PWM1 PWM2 VO1 VO2 V1GS V2GS 41/42 43/44
0 0 VBST 0 VBST 0 导通 截止
VBST 0 1.5VBST 0 VBST 0 导通 截止
0 VBST 1.5VBST 0 VBST 0 导通 截止
VBST VBST 1.5VBST 0 VBST -VBST 导通 截止
表2
PWM1 PWM2 VO1 VO2 V1GS V2GS 41/42 43/44
0 0 0 VBST 0 VBST 截止 导通
VBST 0 0 1.5VBST 0 VBST 截止 导通
0 VBST 0 1.5VBST 0 VBST 截止 导通
VBST VBST 0 1.5VBST -VBST VBST 截止 导通
其中,表1表示功率放大器1驱动喇叭2时的电路状态。假设各MOSFET为N型MOSFET,此时第一控制信号端EN1提供高电平(导通电平),第二控制信号端EN2提供低电平(截止电平),控制第一MOSFET41和第二MOSFET42导通,第三MOSFET43和第四MOSFET44截止。根据表1中第2行的内容可知,当PWM1为低电平,PWM2为低电平时,VO1表示第一控制节点O1的电位,VO1此时为0,VO2表示第二控制节点O2的电位,VBST表示导通电压端BST提供的高电平值,VO2此时为VBST,因此,V1GS为VBST,V1GS表示第一MOSFET41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电压差,V2GS为0,V2GS表示第三MOSFET43的栅极G和源极S之间的电压差,41/42表示第一MOSFET41和第二MOSFET42的开关状态,43/44表示第三MOSFET43和第四MOSFET44的开关状态。类似地,根据表1中第3行的内容可知,当PWM1为高电平,PWM2为低电平时的电路状态,依次类推,表1中给出了功率放大器1驱动喇叭2时不同输出场景下的电路状态。类似地,表2表示功率放大器1驱动听筒3时不同输出场景下的电路状态,此时第一控制信号端EN1提供低电平(截止电平),第二控制信号端EN2提供高电平(导通电平),控制第一MOSFET41和第二MOSFET42截止,第三MOSFET43和第四MOSFET44导通,具体电路状态见表格,在此不再赘述。另外,在不需要发声的状态下,第一控制信号端EN1和第二控制信号端EN2均提供截止电平,电路不工作。另外,在功率放大器1驱动喇叭2和驱动听筒3这两种驱动模式之间切换的过程中,由于喇叭2和听筒3所需要的功率不同,还需要同时对功率放大器1本身的输出功率或状态进行调节,以适应两种驱动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上述的控制电路。其中,控制电路的具体结构和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上述听筒3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当终端接听电话或语音信息时,可以通过将听筒3靠近人耳接听语音。喇叭2用于外放语音。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喇叭和听筒的电子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及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或复数项的任意组合。例如,a,b和c中的至少一项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功率放大器,所述功率放大器包括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和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
喇叭,所述喇叭包括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和第二差分信号喇叭端;
听筒,所述听筒包括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和第二差分信号听筒端;
所述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通过第一支路连接于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第二差分信号喇叭端通过第二支路连接于所述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所述第一支路、所述喇叭和所述第二支路串联组成第一通路;所述第一通路上设置有相互串联的第一MOSFET和第二MOSFET;在所述第一通路上,所述第一MOSFET和所述第二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相反;
所述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通过第三支路连接于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听筒端通过第四支路连接于所述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所述第三支路、所述听筒和所述第四支路串联组成第二通路;所述第二通路上设置有相互串联的第三MOSFET和第四MOSFET;在所述第二通路上,所述第三MOSFET和所述第四MOSFET的寄生二极管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支路上,所述第一MOSFET串联于所述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和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之间;
在所述第二支路上,所述第二MOSFET串联于所述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和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喇叭端之间;
在所述第三支路上,所述第三MOSFET串联于所述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和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之间;
在所述第四支路上,所述第四MOSFET串联于所述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和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听筒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所述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至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所述第二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所述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至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喇叭端;
所述第三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所述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至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所述第四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所述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至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听筒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至所述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所述第二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喇叭端至所述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
所述第三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至所述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所述第四MOSFET的寄生二极管的方向为从所述第二差分信号听筒端至所述第二差分信号驱动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支路上,所述第一MOSFET和所述第二MOSFET串联于所述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和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喇叭端之间;
在所述第三支路上,所述第三MOSFET和第四MOSFET串联于所述第一差分信号驱动端和所述第一差分信号听筒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MOSFET的栅极和所述第二MOSFET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一控制节点,所述第三MOSFET的栅极和所述第四MOSFET的栅极电连接于第二控制节点;
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
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串联于所述第一控制节点和导通电压端之间;
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串联于所述第二控制节点和所述导通电压端之间;
第五MOSFET,所述第五MOSFET串联于截止电平端和所述第一控制节点之间;
第六MOSFET,所述第六MOSFET串联于截止电平端和所述第二控制节点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跟随单元,所述第一跟随单元用于使所述第一MOSFET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或使所述第一MOSFET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
第二跟随单元,所述第二跟随单元用于使所述第二MOSFET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或使所述第二MOSFET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
第三跟随单元,所述第三跟随单元用于使所述第三MOSFET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或使所述第三MOSFET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
第四跟随单元,所述第四跟随单元用于使所述第四MOSFET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或使所述第四MOSFET的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差保持不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跟随单元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串联于所述第一MOSFET的栅极和漏极之间,或,所述第一电容串联于所述第一MOSFET的栅极和源极之间;
所述第二跟随单元包括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串联于所述第二MOSFET的栅极和漏极之间,或,所述第二电容串联于所述第二MOSFET的栅极和源极之间;
所述第三跟随单元包括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串联于所述第三MOSFET的栅极和漏极之间,或,所述第三电容串联于所述第三MOSFET的栅极和源极之间;
所述第四跟随单元包括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串联于所述第四MOSFET的栅极和漏极之间,或,所述第四电容串联于所述第四MOSFET的栅极和源极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跟随单元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电容串联的第三电阻;
所述第二跟随单元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电容串联的第四电阻;
所述第三跟随单元还包括与所述第三电容串联的第五电阻;
所述第四跟随单元还包括与所述第四电容串联的第六电阻。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MOSFET、所述第二MOSFET、所述第三MOSFET和所述第四MOSFET为N型MOSFET。
11.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电路。
CN202010966415.XA 2020-09-15 2020-09-15 控制电路和终端 Active CN1141892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66415.XA CN114189218B (zh) 2020-09-15 2020-09-15 控制电路和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66415.XA CN114189218B (zh) 2020-09-15 2020-09-15 控制电路和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89218A true CN114189218A (zh) 2022-03-15
CN114189218B CN114189218B (zh) 2022-08-12

Family

ID=80600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66415.XA Active CN114189218B (zh) 2020-09-15 2020-09-15 控制电路和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8921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53648A1 (en) * 2004-05-17 2005-11-17 Jaeyoung Shi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tecting a switching amplifier from excess current
US20100134147A1 (en) * 2008-11-28 2010-06-03 Panasonic Corporation Tolerant buffer circuit and interface
CN105307084A (zh) * 2015-11-23 2016-02-03 杭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声道信号转换成单声道信号输出的方法
CN205812113U (zh) * 2016-06-29 2016-12-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CN107317573A (zh) * 2016-04-26 2017-11-03 意法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开关电路、相关方法和集成电路
CN107437933A (zh) * 2016-05-27 2017-12-0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高端负载开关电路及ic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53648A1 (en) * 2004-05-17 2005-11-17 Jaeyoung Shi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tecting a switching amplifier from excess current
US20100134147A1 (en) * 2008-11-28 2010-06-03 Panasonic Corporation Tolerant buffer circuit and interface
CN105307084A (zh) * 2015-11-23 2016-02-03 杭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声道信号转换成单声道信号输出的方法
CN107317573A (zh) * 2016-04-26 2017-11-03 意法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开关电路、相关方法和集成电路
CN107437933A (zh) * 2016-05-27 2017-12-0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高端负载开关电路及ic
CN205812113U (zh) * 2016-06-29 2016-12-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PYRIDON V. GIANNOUTSOS等: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proposed gate drive circuit for normally-ON SiC JFETs used in PV inverter applications"", 《2012 IEEE INTERNATIONAL ENERGY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ENERGYCON)》 *
黄鹏: ""单声道免滤波D类音频功率放大器芯片的设计"",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 信息科技辑》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89218B (zh) 2022-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49042B2 (en) Analog switch for signal swinging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voltages
US20120049931A1 (en) Bidirectional switch and switch circuit using the bidirectional switch
CN102611401A (zh) 用于功率变换器的放大器系统
KR101746634B1 (ko) 시프트 레지스터 유닛, 시프트 레지스터, 게이트 구동 회로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4189218B (zh) 控制电路和终端
JP2016119667A (ja) オーディオ信号およびスイッチングシステムのためのソリッドステートリレー回路の装置
KR102359320B1 (ko) 선형 또는 클래스 d 토폴로지를 이용한 고속, 고전압, 증폭기 출력 스테이지
CN11253035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200518B (zh) 一种消除上电瞬间杂音的音频电路和音频设备
US4463318A (en) Power amplifier circuit employing field-effect power transistors
US6807430B2 (en)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back-lighting and high key press noise margin
US3895238A (en) Driver circuit for high speed gating of a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CN113596211B (zh) 听筒控制电路和终端
EP1678828B1 (en) Switch
WO2023092616A1 (zh) 像素电路及显示面板
US3359503A (en) High gain amplifier employing cascaded opposite conductivity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JP2022531197A (ja) ゲート電流再使用を伴うGaNレーザダイオード駆動FET
JP2009111751A (ja) アナログスイッチ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セレクタ回路
CN110381409B (zh) 一种显示器的控制板、其驱动方法及显示器
DE60330121D1 (de) Hochfrequenz-signalschalttechniken
CN210780526U (zh) 一种多管并联mos驱动电路及电源设备
CN101000744A (zh) 电流驱动器件
CN113327542B (zh) 驱动电路及面板
US5723996A (en) Leadframe for plastic-encapsulated semiconductor device, semiconductor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leadframe
US6212365B1 (en) Push-to-talk interface circuit for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