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78324B - 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及修正方法 - Google Patents
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及修正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78324B CN114178324B CN202111269310.XA CN202111269310A CN114178324B CN 114178324 B CN114178324 B CN 114178324B CN 202111269310 A CN202111269310 A CN 202111269310A CN 114178324 B CN114178324 B CN 11417832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 cooling water
- temperature
- water flow
- spray hea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1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29910000851 Alloy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79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9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562 pearl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8 hot ro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 B21B37/74—Temperature control, e.g. by cooling or heating the rolls or the product
- B21B37/76—Cooling control on the run-out tab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45/00—Devices for surface or other treatment of work,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rolling mills
- B21B45/02—Devices for surface or other treatment of work,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rolling mills for lubricating, cooling, or cleaning
- B21B45/0203—Cooling
- B21B45/0209—Cooling devices, e.g. using gaseous coolants
- B21B45/0215—Cooling devices, e.g. using gaseous coolants using liquid coolants, e.g. for sections, for tubes
- B21B45/0218—Cooling devices, e.g. using gaseous coolants using liquid coolants, e.g. for sections, for tubes for strips, sheets, or plat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45/00—Devices for surface or other treatment of work,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rolling mills
- B21B45/02—Devices for surface or other treatment of work,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etal-rolling mills for lubricating, cooling, or cleaning
- B21B45/0203—Cooling
- B21B45/0209—Cooling devices, e.g. using gaseous coolants
- B21B45/0215—Cooling devices, e.g. using gaseous coolants using liquid coolants, e.g. for sections, for tubes
- B21B45/0233—Spray nozzles, Nozzle headers; Spray sy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2261/00—Product parameters
- B21B2261/20—Temperatur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Metal Rolling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Strip Materials And Filament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及修正方法,本发明采用稀疏间隔冷却方式,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层流冷却过程中二维轧件温度场计算模型,根据建立的水冷换热系数与水冷流量密度的关系,采用温度计算模型计算轧件截面温度分布,根据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的差值,采用优化算法依次修正各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确保计算出的轧件温度与目标温度相吻合。本发明适用于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过程中各喷射集管冷却水流量的在线预设定计算,使轧件温度以适中的冷却速度冷却到珠光体相变区的“鼻温”附近,提高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温度的控制精度,并获得珠光体及弥散细小的碳氮化物组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及修正方法。
背景技术
层流冷却装置是控制热轧带钢冷却温度,以实现微观组织精准控制的关键设备,其布置形式主要由一定数量的喷射集管及控制阀组成,通过控制喷射集管的开闭及冷却水流量,实现轧件温度控制。
热轧合金钢成品的微观组织包括珠光体及弥散细小的碳氮化物,其轧后冷却过程主要包括两阶段:首先以适当的冷却速度冷却到珠光体相变区的“鼻温”附近,然后在珠光体相变区空冷到目标冷却温度。其中,在第一阶段冷却过程中的冷却速度要适中,过大的冷却速度容易使合金钢带钢冷却不均匀,在带钢内部累积残余应力而产生浪形缺陷,而过小的冷却速度往往使析出的碳氮化物长大,不利于带钢性能控制。另外对于不同厚度或速度的热轧合金钢带钢,要实现该冷却过程,采用的各喷射集管冷却水流量的预设定值是不同的。现场生产情况表明,由于喷射集管冷却水流量的预设定值误差较大,导致轧件温度前馈控制精度较低,使得层流冷却控制系统需要较长的调节时间才能使轧件冷却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相吻合,这期间会产生较多的废品,降低了成品收得率。
综上所述,需要进一步开发适用于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及修正方法,用于解决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过程中冷却速度难以控制,以及喷射集管冷却水流量预设定误差较大导致轧件温度前馈控制精度较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构造层流冷却系统的工艺布置,并获取工艺参数;
S2、建立水冷换热系数与水冷流量密度的关系;
S3、划分轧件宽向-厚向截面网格节点,并建立各节点的坐标系参数及温度计算模型;
S4、设定终止计算位置、目标冷却温度及冷却温度控制精度;设定首次计算时全部喷射集管均为关闭状态;
S5、根据设定的各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计算水冷换热系数,采用温度计算模型计算该层流冷却过程中的轧件截面温度分布;判断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是否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
若满足,则计算结束;
若不满足,则从层流冷却系统的首个喷射集管开始,依次间隔开启喷射集管,每开启一个喷射集管后,若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未达到最大流量,则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重新计算冷却过程中的轧件截面温度分布,直至终止计算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不再开启后续的喷射集管,计算结束,得到各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预设定值;若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已达到最大流量,则开启下一个间隔的喷射集管。
进一步地,步骤S1中获取的工艺参数包括喷射集管数量、各喷射集管的中心位置、喷射宽度、喷射区域长度及最大冷却水流量以及轧件的厚度、宽度、速度、初始温度和热物性参数。
进一步地,步骤S2中建立的水冷换热系数与水冷流量密度的关系由水冷试验获得,根据试验结果数据由线性插值法计算相应水冷流量密度条件下对应的水冷换热系数。
进一步地,步骤S3中划分轧件宽向-厚向截面网格节点,并建立各节点的坐标系参数及温度计算模型,具体包括:建立y-z直角坐标系,其中y轴位于轧件中间厚度位置处,z轴位于轧件中间宽度位置处,将轧件二分之一的宽向-厚向横截面离散成N×M个网格,其中轧件半宽等分为N段,i=1、2、3...N,网格宽度为轧件半厚等分为M段,j=1、2、3...M,网格厚度为Δzi,j=Δzi,j-1=Δzi,j+1=Δz,其中Δzi,j为轧件节点(i,j)对应单元的厚向长度,Δzi,j-1为轧件节点(i,j-1)对应单元的厚向长度,Δzi,j+1为轧件节点(i,j+1)对应单元的厚向长度;
根据节点所处的位置,分为内部节点、表面节点、端部节点、芯部节点及角部节点;
若轧件截面在空冷区,即在喷射集管喷射区之间或者在喷射集管喷射区内但是喷射集管关闭,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若轧件截面在水冷区,即在喷射集管喷射区内且喷射集管开启,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对于厚向芯部节点,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对于宽向芯部节点,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5)对于角部节点,其中左上角部节点序号为(1,M),横坐标为纵坐标为右上角部节点序号为(N,M),横坐标为纵坐标为左下角部节点序号为(1,1),横坐标为纵坐标为右下角部节点序号为(N,1),横坐标为纵坐标为
对于左上角部节点,若轧件截面在空冷区,即在喷射集管喷射区之间或者在喷射集管喷射区内但是喷射集管关闭,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若轧件截面在水冷区,即在喷射集管喷射区内且喷射集管开启,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对于右上角部节点,若轧件截面在空冷区,即在喷射集管喷射区之间或者在喷射集管喷射区内但是喷射集管关闭,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若轧件截面在水冷区,即在喷射集管喷射区内且喷射集管开启,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对于左下角部节点,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对于右下角部节点,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式中,hw为水冷换热系数,单位W/(mm2×℃);ha为空冷换热系数,单位W/(mm2×℃);Tw为冷却水温度,单位℃;Ta为环境温度,单位℃;εr为轧件热辐射率;σ0为绝对黑体的辐射系数,σ0=5.67×10-6W/(mm2×K4);c为轧件比热容,单位J/(kg×℃);ρ为轧件材质密度,单位kg/mm3;λ为轧件导热系数(热导率),单位W/(mm×℃);B为轧件宽度,单位mm;h为轧件厚度,单位mm;Δt为计算时间增量,单位S;为当前时刻节点(i,j)的温度,单位℃;为上一时刻节点(i,j)的温度,单位℃;为上一时刻节点(i-1,j)的温度,单位℃;为上一时刻节点(i+1,j)的温度,单位℃;为上一时刻节点(i,j-1)的温度,单位℃;为上一时刻节点(i,j+1)的温度,单位℃。
进一步地,所述空冷换热系数ha为10~100W/(mm2×℃),所述轧件热辐射率εr为0.4~0.9,所述环境温度Ta为20~40℃。
进一步地,间隔开启喷射集管时的间隔数为1~3。
进一步地,每开启一个喷射集管后,判断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是否达到最大流量,若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未达到最大流量,则开始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每修正一次,转入步骤S5重新计算、判断,当终止计算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时,则计算结束,得到各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预设定值;当终止计算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不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且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未达到最大流量时,继续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当终止计算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不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但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已达到最大流量,则开启下一个间隔的喷射集管。
进一步地,喷射集管每次修正后的冷却水流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假设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1次设定时其冷却水流量为q(1),第1次设定计算后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增量即修正量为Δq(1),则:
当r=1时,q(2)=q(1)+Δq(1);
式中,r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的修正次数;T为终止计算位置处的目标冷却温度;T(r)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次修正后计算出的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表面温度;T(r-1)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1次修正后计算出的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表面温度;Δq(r-1)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1次修正后计算得到的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增量即修正量;Δq(r)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次修正后计算得到的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增量即修正量;
则某喷射集管第r次修正后的冷却水流量为:
q(r+1)=q(r)+Δq(r)。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热轧带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修正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S1、每开启一个喷射集管后,判断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是否达到最大流量,若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未达到最大流量,则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每修正一次,改变一次冷却水流量,转入步骤SS2;若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已达到最大流量,则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修正结束,得到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预设定值,并开启下一个喷射集管进行冷却水流量修正;
SS2、判断指定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是否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时,若指定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时,则修正结束,得到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预设定值;若指定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不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时,转入步骤SS1继续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
进一步地,喷射集管每次修正后的冷却水流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假设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1次设定时其冷却水流量为q(1),第1次设定计算后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增量即修正量为Δq(1),则:
当r=1时,q(2)=q(1)+Δq(1);
式中,r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的修正次数;T为终止计算位置处的目标冷却温度;T(r)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次修正后计算出的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表面温度;T(r-1)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1次修正后计算出的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表面温度;Δq(r-1)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1次修正后计算得到的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增量即修正量;Δq(r)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次修正后计算得到的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增量即修正量;
则某喷射集管第r次修正后的冷却水流量为:
q(r+1)=q(r)+Δq(r)。
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层流冷却过程中二维轧件温度场计算模型,基于设定的层流冷却工艺布置、稀疏冷却策略及终止计算位置处的目标冷却温度,根据建立的水冷换热系数与水冷流量密度的关系,采用温度计算模型计算轧件截面温度分布,根据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中间宽度处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的差值,采用优化算法依次修正各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以确保计算出的轧件温度与目标温度相吻合。
本发明所述方法原理清晰明确,假设和简化条件少,其计算精度比解析法更高,计算速度比有限元法更快,适用于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过程中各喷射集管冷却水流量的在线预设定计算,使轧件温度以适中的冷却速度冷却到珠光体相变区的“鼻温”附近,提高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温度的控制精度,并获得珠光体及弥散细小的碳氮化物组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一采用的用于喷射集管冷却水流量修正的割线法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二的层流冷却系统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二的轧件速度与位置变化的曲线图;
图5为本实施例二的由水冷实验建立的水冷换热系数与水冷流量密度的关系曲线图;
图6为本实施例二的轧件网格划分示意图;
图7为采用本实施例二方法获得的各喷射集管冷却水流量时计算出的轧件温度分布变化。
图中,1为1#喷射集管(开启状态);2为34#喷射集管(关闭状态);3为轧件;4为水冷区;5为空冷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构造层流冷却系统的工艺布置,并获取工艺参数,包括喷射集管数量,各喷射集管的中心位置、喷射宽度、喷射区域长度及最大冷却水流量,轧件的厚度、宽度、速度、初始温度及热物性参数。
S2、建立水冷换热系数与水冷流量密度的关系;所述建立水冷换热系数与水冷流量密度的关系由水冷试验获得,根据试验结果数据由线性插值法计算相应水冷流量密度条件下对应的水冷换热系数;
S3、划分轧件宽向-厚向截面网格节点,并建立各节点的坐标系参数及温度计算模型;具体为:
建立y-z直角坐标系,其中y轴位于轧件中间厚度位置处,z轴位于轧件中间宽度位置处。将轧件二分之一的宽向-厚向横截面离散成N×M个网格,其中轧件半宽等分为N段,i=1、2、3...N,网格宽度为轧件半厚等分为M段,j=1、2、3...M,网格厚度为Δzi,j=Δzi,j-1=Δzi,j+1=Δz,其中Δzi,j-轧件节点(i,j)对应单元的厚向长度,Δzi,j-1-轧件节点(i,j-1)对应单元的厚向长度,Δzi,j+1-轧件节点(i,j+1)对应单元的厚向长度;
根据节点所处的位置,分为内部节点、表面节点、端部节点、芯部节点及角部节点;
若轧件截面在空冷区,即在喷射集管喷射区之间或者在喷射集管喷射区内但是喷射集管关闭,则
(4)对于芯部节点,其中厚度芯部端面节点的序号可表示为(i,1),i=2、3、4...N-1,横坐标为纵坐标为宽度芯部端面节点的序号可表示为(1,j),j=2、3、4...M-1,横坐标为纵坐标为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对于厚向芯部节点,则
对于宽向芯部节点,则
(5)对于角部节点,其中左上角部节点序号为(1,M),横坐标为纵坐标为右上角部节点序号为(N,M),横坐标为纵坐标为左下角部节点序号为(1,1),横坐标为纵坐标为右下角部节点序号为(N,1),横坐标为纵坐标为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对于左上角部节点,若轧件截面在空冷区,即在喷射集管喷射区之间或者在喷射集管喷射区内但是喷射集管关闭,则
若轧件截面在水冷区,即在喷射集管喷射区内且喷射集管开启,则
对于右上角部节点,若轧件截面在空冷区,即在喷射集管喷射区之间或者在喷射集管喷射区内但是喷射集管关闭,则
对于左下角部节点,则
对于右下角部节点,则
式中,hw-水冷换热系数,单位W/(mm2×℃);
ha-空冷换热系数,单位W/(mm2×℃),取值为10~100W/(mm2×℃);
Tw-冷却水温度,单位℃;
Ta-环境温度,单位℃,取值为20~40℃;
εr-轧件热辐射率,取值为0.4~0.9;
σ0-绝对黑体的辐射系数,σ0=5.67×10-6W/(mm2×K4);
c-轧件比热容,单位J/(kg×℃);
ρ-轧件材质密度,单位kg/mm3;
λ-轧件导热系数(热导率),单位W/(mm×℃);
B-轧件宽度,单位mm;
h-轧件厚度,单位mm;
Δt-计算时间增量,单位S;
进一步地,所述空冷换热系数ha为10~100W/(mm2×℃),所述轧件热辐射率εr为0.4~0.9,所述环境温度Ta为20~40℃。
S4、设定起始计算位置、终止计算位置、目标冷却温度及冷却温度控制精度;设定首次计算时全部喷射集管均为关闭状态;
S5、根据设定的各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从起始计算位置到终止计算位置,计算层流冷却过程中轧件截面温度分布,具体为:首先根据设定的各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计算水冷换热系数,然后采用温度计算模型计算该层流冷却过程中的轧件截面温度分布;
判断终止计算位置的轧件中间宽度处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是否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
若满足,则计算结束;
若不满足,则采用稀疏间隔冷却方式,包括:从层流冷却系统的首个喷射集管开始,依次间隔开启喷射集管,每开启一个喷射集管后,判断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是否达到最大流量,若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未达到最大流量,则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重新计算冷却过程中轧件截面温度分布,直至终止计算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不再开启后续的喷射集管,计算结束,得到各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预设定值;若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已达到最大流量,则开启下一个间隔的喷射集管。
进一步地,间隔开启喷射集管时的间隔数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可以为1~3。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每开启一个喷射集管后,判断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是否达到最大流量,若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未达到最大流量,则开始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每修正一次,改变一次冷却水流量(视计算情况而定,可以是增加也可以是减小),转入步骤S5重新计算、判断,当终止计算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时,则计算结束,得到各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预设定值;当终止计算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不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且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未达到最大流量时,继续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当终止计算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不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但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已达到最大流量,则开启下一个间隔的喷射集管。
进一步地,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具体为采用割线法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
如图2所示,割线法的具体原理如下:
假设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1次设定时其冷却水流量为q(1),第1次设定计算后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增量(修正量)为Δq(1),则:
当r=1时,q(2)=q(1)+Δq(1);
式中,r-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的修正次数;
T-终止计算位置处的目标冷却温度;
T(r)-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次修正后计算出的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表面温度;
T(r-1)-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1次修正后计算出的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表面温度;
Δq(r-1)-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1次修正后计算得到的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增量(修正量);
Δq(r)-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次修正后计算得到的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增量(修正量);
则修正后的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为:
q=q(r+1)=q(r)+Δq(r)。
优选地,单个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1次设定时其冷却水流量为q(1)=0。当然,q(1)的值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当q(1)不为0时,优选地,依次间隔开启喷射集管的过程中,从首个喷射集管开始,每开启一个喷射集管后,先转入步骤S5重新计算、判断,当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时,则计算结束;当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不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时,采用割线法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每修正一次,改变一次冷却水流量,转入步骤S5重新计算、判断,当终止计算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时,则修正结束即计算结束,不再开启后续的喷射集管,当终止计算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不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且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未达到最大流量时,继续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当终止计算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不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但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已达到最大流量,则控制下一个间隔的喷射集管开启。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以热轧合金钢40CrMoV为例,在实施例一所述方法的基础上,计算其在层流冷却过程中各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预设定值,并与现场实测温度值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方法的通用性及精确性。层流冷却系统的工艺布置如图3所示,其中喷射集管数量为34个,从层流冷却入口到出口依次为1#~34#,各喷射集管的序号、中心位置、喷射宽度、喷射区域长度及最大冷却水流量如表1第1列~第5列所示,轧件的厚度为2mm、宽度为1600mm、初始温度为880℃,轧件热导率为34W/(m×℃),轧件比热容为650J/(kg×℃),轧件密度为7850kg/m3。
表1
轧件的起始计算位置为-1m(即位于层流冷却1#喷射集管中心位置的入口侧1m处),终止计算位置为39m(即位于层流冷却34#喷射集管中心位置的出口侧1.38m处),轧件速度随轧件位置的变化如图4所示,其中在起始计算位置处轧件速度为240m/min,在终止计算位置处轧件速度为300m/min,从起始计算位置到终止计算位置之间轧件以匀加速速度运行。
冷却水温度为30℃,环境温度为30℃,空冷换热系数为30W/(mm2×℃),轧件热辐射率为0.7,计算时间步长为0.5ms。由水冷实验建立的水冷换热系数与水冷流量密度的关系如图5所示。
如图6所示,将轧件二分之一的宽向-厚向横截面离散成20×5个网格,其中轧件半宽等分为20段,i=1、2、3...20,网格宽度为轧件半厚等分为5段,j=1、2、3、4、5,网格厚度为Δzi,j=Δzi,j-1=Δzi,j+1=Δz。
目标冷却温度为600℃,冷却温度控制精度为5℃。单个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1次设定时其冷却水流量为q(1)=0(即第1次设定为关闭状态),第1次设定计算后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增量(修正量)为Δq(1)=1L/min。
采用本实施例方法计算出的各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及开闭状态分别如表1第6列及第7列所示,可以看出,本实施例采用稀疏间隔冷却方式时,喷射集管的间隔数为1,当1#、3#、5#、7#及9#喷射集管均完全开启(即各自均达到其最大冷却水流量2950L/min),11#喷射集管开启至其冷却水流量达到1988L/min,其他喷射集管均关闭时,能够保证在终止计算位置(39m)处的轧件中间宽度处表面温度计算值(598℃)与目标冷却温度(600℃)之差小于冷却温度控制精度(5℃)。相应的层流冷却过程中轧件中间宽度处的表面、芯部及厚向平均温度变化如图7所示,另外也给出了生产现场采用上述喷射集管冷却水流量后在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中间宽度处的表面温度实测值(见图7中黑色圆点所示,为608℃),因此从轧件温度理论计算与现场实测温度两个方面均表明,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方法获得的喷射集管冷却水流量预设定值,能够保证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要求。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轧带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修正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S1、每开启一个喷射集管后,判断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是否达到最大流量,若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未达到最大流量,则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每修正一次,改变一次冷却水流量,转入步骤SS2;若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已达到最大流量,则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修正结束,得到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预设定值,并开启下一个喷射集管进行修正;
SS2、判断指定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是否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时,若指定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时,则修正结束,得到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预设定值;若指定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不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时,转入步骤SS1继续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
进一步地,喷射集管每次修正后的冷却水流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假设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1次设定时其冷却水流量为q(1),第1次设定计算后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增量即修正量为Δq(1),则:
当r=1时,q(2)=q(1)+Δq(1);
式中,r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的修正次数;T为终止计算位置处的目标冷却温度;T(r)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次修正后计算出的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表面温度;T(r-1)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1次修正后计算出的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表面温度;Δq(r-1)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1次修正后计算得到的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增量即修正量;Δq(r)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次修正后计算得到的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增量即修正量;
则某喷射集管第r次修正后的冷却水流量为:
q(r+1)=q(r)+Δq(r)。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构造层流冷却系统的工艺布置,并获取工艺参数;
S2、建立水冷换热系数与水冷流量密度的关系;
S3、划分轧件宽向-厚向截面网格节点,并建立各节点的坐标系参数及温度计算模型;
S4、设定终止计算位置、目标冷却温度及冷却温度控制精度;设定首次计算时全部喷射集管均为关闭状态;
S5、根据设定的各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计算水冷换热系数,采用温度计算模型计算该层流冷却过程中的轧件截面温度分布;判断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是否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
若满足,则计算结束;
若不满足,则从层流冷却系统的首个喷射集管开始,依次间隔开启喷射集管,每开启一个喷射集管后,若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未达到最大流量,则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重新计算冷却过程中的轧件截面温度分布,直至终止计算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不再开启后续的喷射集管,计算结束,得到各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预设定值;若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已达到最大流量,则开启下一个间隔的喷射集管;
喷射集管每次修正后的冷却水流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假设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1次设定时其冷却水流量为q(1),第1次设定计算后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增量即修正量为Δq(1),则:
当r=1时,q(2)=q(1)+Δq(1);
式中,r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的修正次数;T为终止计算位置处的目标冷却温度;T(r)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次修正后计算出的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表面温度;T(r-1)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1次修正后计算出的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表面温度;Δq(r-1)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1次修正后计算得到的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增量即修正量;Δq(r)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次修正后计算得到的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增量即修正量;
则某喷射集管第r次修正后的冷却水流量为:
q(r+1)=q(r)+Δq(r)。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获取的工艺参数包括喷射集管数量、各喷射集管的中心位置、喷射宽度、喷射区域长度及最大冷却水流量以及轧件的厚度、宽度、速度、初始温度和热物性参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建立的水冷换热系数与水冷流量密度的关系由水冷试验获得,根据试验结果数据由线性插值法计算相应水冷流量密度条件下对应的水冷换热系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划分轧件宽向-厚向截面网格节点,并建立各节点的坐标系参数及温度计算模型,具体包括:建立y-z直角坐标系,其中y轴位于轧件中间厚度位置处,z轴位于轧件中间宽度位置处,将轧件二分之一的宽向-厚向横截面离散成N×M个网格,其中轧件半宽等分为N段,i=1、2、3...N,网格宽度为轧件半厚等分为M段,j=1、2、3...M,网格厚度为Δzi,j=Δzi,j-1=Δzi,j+1=Δz,其中Δzi,j为轧件节点(i,j)对应单元的厚向长度,Δzi,j-1为轧件节点(i,j-1)对应单元的厚向长度,Δzi,j+1为轧件节点(i,j+1)对应单元的厚向长度;
根据节点所处的位置,分为内部节点、表面节点、端部节点、芯部节点及角部节点;
若轧件截面在空冷区,即在喷射集管喷射区之间或者在喷射集管喷射区内但是喷射集管关闭,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若轧件截面在水冷区,即在喷射集管喷射区内且喷射集管开启,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对于厚向芯部节点,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对于宽向芯部节点,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5)对于角部节点,其中左上角部节点序号为(1,M),横坐标为纵坐标为右上角部节点序号为(N,M),横坐标为纵坐标为左下角部节点序号为(1,1),横坐标为纵坐标为右下角部节点序号为(N,1),横坐标为纵坐标为
对于左上角部节点,若轧件截面在空冷区,即在喷射集管喷射区之间或者在喷射集管喷射区内但是喷射集管关闭,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若轧件截面在水冷区,即在喷射集管喷射区内且喷射集管开启,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对于右上角部节点,若轧件截面在空冷区,即在喷射集管喷射区之间或者在喷射集管喷射区内但是喷射集管关闭,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若轧件截面在水冷区,即在喷射集管喷射区内且喷射集管开启,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对于左下角部节点,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对于右下角部节点,则其温度计算模型表达式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冷换热系数ha为10~100W/(mm2×℃),所述轧件热辐射率εr为0.4~0.9,所述环境温度Ta为20~4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间隔开启喷射集管时的间隔数为1~3。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开启一个喷射集管后,判断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是否达到最大流量,若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未达到最大流量,则开始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每修正一次,转入步骤S5重新计算、判断,当终止计算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时,则计算结束,得到各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预设定值;当终止计算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不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且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未达到最大流量时,继续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当终止计算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不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但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已达到最大流量,则开启下一个间隔的喷射集管。
8.一种热轧带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修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S1、每开启一个喷射集管后,判断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是否达到最大流量,若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未达到最大流量,则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每修正一次,改变一次冷却水流量,转入步骤SS2;若该喷射集管的现有冷却水流量已达到最大流量,则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修正结束,得到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预设定值,并开启下一个喷射集管进行冷却水流量修正;
SS2、判断指定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是否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时,若指定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时,则修正结束,得到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预设定值;若指定位置处轧件表面温度与目标冷却温度之差不满足冷却温度控制精度时,转入步骤SS1继续修正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
喷射集管每次修正后的冷却水流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假设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1次设定时其冷却水流量为q(1),第1次设定计算后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增量即修正量为Δq(1),则:
当r=1时,q(2)=q(1)+Δq(1);
式中,r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的修正次数;T为终止计算位置处的目标冷却温度;T(r)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次修正后计算出的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表面温度;T(r-1)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1次修正后计算出的终止计算位置处的轧件表面温度;Δq(r-1)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1次修正后计算得到的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增量即修正量;Δq(r)为某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第r次修正后计算得到的该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增量即修正量;
则某喷射集管第r次修正后的冷却水流量为:
q(r+1)=q(r)+Δq(r)。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69310.XA CN114178324B (zh) | 2021-10-29 | 2021-10-29 | 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及修正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69310.XA CN114178324B (zh) | 2021-10-29 | 2021-10-29 | 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及修正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78324A CN114178324A (zh) | 2022-03-15 |
CN114178324B true CN114178324B (zh) | 2023-06-23 |
Family
ID=80601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269310.XA Active CN114178324B (zh) | 2021-10-29 | 2021-10-29 | 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及修正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178324B (zh)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02849A (zh) * | 2009-03-19 | 2009-08-12 | 东北大学 | 中厚板层流冷却链式边部遮蔽装置控制方法 |
CN101642780A (zh) * | 2009-06-05 | 2010-02-10 |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中间坯冷却系统及冷却控制工艺 |
JP2010234446A (ja) * | 2010-06-01 | 2010-10-21 | Nippon Steel Corp | 熱間圧延鋼板の冷却方法 |
GB201017955D0 (en) * | 2010-10-25 | 2010-12-08 | Siemens Vai Metals Tech Sas | Cooling method and system |
CN102553950A (zh) * | 2012-02-24 | 2012-07-11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薄带连铸生产线轧后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203541110U (zh) * | 2013-10-28 | 2014-04-16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分段式层流冷却系统 |
CN104209340A (zh) * | 2013-05-31 | 2014-12-17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热轧马氏体不锈钢带钢双边浪控制方法 |
JP2016187822A (ja) * | 2015-03-30 | 2016-11-04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厚鋼板冷却方法及び厚鋼板冷却装置 |
CN106862283A (zh) * | 2017-02-10 | 2017-06-20 | 武汉钢铁工程技术集团自动化有限责任公司 | 热轧超快冷过程控制系统 |
JP2019155383A (ja) * | 2018-03-08 | 2019-09-19 |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 熱間圧延装置及び熱延鋼板の製造方法 |
CN111079275A (zh) * | 2019-12-05 | 2020-04-28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板带热轧生产线轧件温度获取方法及装置 |
CN111229840A (zh) * | 2020-01-13 | 2020-06-05 | 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 中厚板轧后超快冷控制系统、方法以及调整水流量比补偿值的方法 |
-
2021
- 2021-10-29 CN CN202111269310.XA patent/CN11417832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02849A (zh) * | 2009-03-19 | 2009-08-12 | 东北大学 | 中厚板层流冷却链式边部遮蔽装置控制方法 |
CN101642780A (zh) * | 2009-06-05 | 2010-02-10 |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中间坯冷却系统及冷却控制工艺 |
JP2010234446A (ja) * | 2010-06-01 | 2010-10-21 | Nippon Steel Corp | 熱間圧延鋼板の冷却方法 |
GB201017955D0 (en) * | 2010-10-25 | 2010-12-08 | Siemens Vai Metals Tech Sas | Cooling method and system |
CN102553950A (zh) * | 2012-02-24 | 2012-07-11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薄带连铸生产线轧后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04209340A (zh) * | 2013-05-31 | 2014-12-17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热轧马氏体不锈钢带钢双边浪控制方法 |
CN203541110U (zh) * | 2013-10-28 | 2014-04-16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分段式层流冷却系统 |
JP2016187822A (ja) * | 2015-03-30 | 2016-11-04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厚鋼板冷却方法及び厚鋼板冷却装置 |
CN106862283A (zh) * | 2017-02-10 | 2017-06-20 | 武汉钢铁工程技术集团自动化有限责任公司 | 热轧超快冷过程控制系统 |
JP2019155383A (ja) * | 2018-03-08 | 2019-09-19 |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 熱間圧延装置及び熱延鋼板の製造方法 |
CN111079275A (zh) * | 2019-12-05 | 2020-04-28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板带热轧生产线轧件温度获取方法及装置 |
CN111229840A (zh) * | 2020-01-13 | 2020-06-05 | 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 | 中厚板轧后超快冷控制系统、方法以及调整水流量比补偿值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钢板冷却过程中厚度方向的温度均匀控制;李建平;蔡晓辉;龚殿尧;王国栋;刘相华;;钢铁(01);第41-44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78324A (zh) | 2022-03-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27949B (zh) | 一种热轧带钢卷取温度的流量控制方法 | |
KR101376565B1 (ko) | 연속 소둔라인 급냉대의 스트립 온도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 |
CN111079275B (zh) | 一种板带热轧生产线轧件温度获取方法及装置 | |
CN106119520B (zh) | 一种冷轧热镀锌退火炉板温协调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104271277B (zh) | 温度控制装置 | |
JP2017051969A (ja) | 巻取温度制御装置および巻取温度制御方法 | |
JP4598586B2 (ja) | 冷却制御方法、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
CN114178324B (zh) | 热轧合金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及修正方法 | |
CN105344720A (zh) | 一种精轧带钢终轧温度的在线控制方法 | |
CN114178325B (zh) | 热轧碳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及温度计算方法 | |
CN114178323B (zh) | 热轧双相钢层流冷却喷射集管的冷却水流量获取方法 | |
CN114126777B (zh) | 用于控制轧机列中的冷却装置的方法 | |
JP2012011448A (ja) | 圧延材の冷却制御方法、及びこの冷却制御方法が適用された連続圧延機 | |
WO2021080470A1 (ru) | Способ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проката из стали | |
JPS63168211A (ja) | 熱延プロセスにおける温度制御方法 | |
JP2012000663A (ja) | 圧延材の冷却制御方法、及びこの冷却制御方法が適用された連続圧延機 | |
JP2007301603A (ja) | 圧延材の巻き取り温度制御方法及び圧延装置 | |
CN114990320A (zh) | 一种连续退火炉加热过程中不同钢种之间的切换控制方法 | |
JP3546864B2 (ja) | 熱間圧延方法とその装置 | |
JPH02112813A (ja) | 線材、棒材の圧延、冷却における温度制御方法 | |
JPH08103809A (ja) | 熱間圧延における鋼板の冷却制御方法 | |
JPH01162508A (ja) | 鋼材の冷却制御方法 | |
JPH0115324B2 (zh) | ||
US11858020B2 (en) |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metallic strip or sheet | |
RU2783688C1 (ru) |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охлаждающи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в линии прокатного стан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