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08467A - 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08467A
CN114108467A CN202111250795.8A CN202111250795A CN114108467A CN 114108467 A CN114108467 A CN 114108467A CN 202111250795 A CN202111250795 A CN 202111250795A CN 114108467 A CN114108467 A CN 1141084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s
fixedly connected
support
supporting
reinfor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507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昶
吴洪喜
高攀
王孝成
杨红光
张晨曦
李继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Hi Spee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Hi Spee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Hi Spee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Hi Spee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5079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108467A/zh
Publication of CN114108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084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2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recting or assembling brid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承台施工;步骤二:桥墩施工;步骤三:将支架固定于两个所述桥墩的顶端;步骤四:将承载板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步骤五:重复步骤一到步骤四;步骤五:将桥板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承载板上。本申请能够延长桥板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架桥的施工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高架桥,一般是指跨越深沟峡谷以代替高路堤的桥梁,以及在城市桥梁中跨越道路的桥梁,由高支撑的塔或支柱支撑。尤指搁在一系列狭窄钢筋混凝土或污工拱上,高支撑的塔或支柱跨过山谷、河流、道路或其他低处障碍物的桥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越来越拥挤,建筑物密度越来越大,而街道又难以拓宽,采用这种桥可以疏散交通密度,提高运输效率。
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高架桥,包括桥板和多个用于支撑桥板的桥墩,多个桥墩的底端均固定于地基内,多个桥墩的顶端均与桥板固定连接。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由于桥墩的顶端与桥板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当桥板承受较大的力度时,桥板容易发生弯曲变形,从而减小桥板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延长桥板的使用寿命,本申请提供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承台施工;
步骤二:桥墩施工;
步骤三:将支架固定于两个所述桥墩的顶端;
步骤四:将承载板固定于所述支架上;
步骤五:重复步骤一到步骤四;
步骤五:将桥板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承载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架和承载板增加了桥墩的顶端与桥板下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不仅减小了桥墩的顶端对桥板的压强,同时也增加了桥墩支撑桥板的稳定性;当桥板的上表面承受较大的作用力时,支架和承载板以使桥板不易发生变形,延长了桥板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支架包括支撑件和两个斜撑件,所述支撑件的底端与所述桥墩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件的顶端与所述承载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斜撑件均呈倾斜设置,两个所述斜撑件的底端均与所述桥墩的顶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斜撑件的顶端均与所述承载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件和两个斜撑件均对承载板有向上的支撑作用,从而增加了承载板与墩柱之间的连接强度。
优选的,所述支架还包括多个加强件,多个所述加强件的底端均与所述斜撑件固定连接,多个所述加强件的顶端均与所述承载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件进一步增加了斜撑件与承载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增加了支架与承载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优选的,所述支撑件、所述斜撑件与所述承载板组合形成三角形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三角形结构稳定性强,不易发生变形,因此支撑件、斜撑件和承载板实现对桥板的稳定支撑,增加了桥板与墩柱之间的连接强度。
优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两个支撑杆和多个第一连接杆,两个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桥墩的顶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均与所述承载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杆沿所述支撑杆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支撑杆将承载板固定于桥墩的顶端,通过多个第一连接杆将两个支撑杆连接在一起,不仅使两个支撑杆不易发生变形,增加了两个支撑杆安装的牢固性,同时也增加了两个支撑杆对承载板的支撑强度。
优选的,所述斜撑件包括两个斜撑杆和多个第二连接杆,两个所述斜撑杆的底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桥墩的顶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斜撑杆的顶端均与所述承载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斜撑杆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杆沿所述斜撑杆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斜撑杆将承载板固定于桥墩的顶端,通过多个第二连接杆将两个斜撑杆连接在一起,不仅使两个斜撑杆不易发生变形,增加了两个斜撑杆安装的牢固性,同时也增加了两个斜撑杆对承载板的支撑强度。
优选的,所述加强件包括多个第一加强杆,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杆的底端均与所述斜撑杆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杆的顶端均与所述承载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第一加强杆将斜撑杆与承载板连接在一起,不仅增加了斜撑杆安装的牢固性,延长了斜撑杆的使用寿命,同时多个第一加强杆也对承载板有向上的支撑作用,从而增加了整个机架对承载板的支撑作用,进而增加了承载板对桥板向上的支撑作用。
优选的,所述加强件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二加强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加强杆的底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杆的顶端与所述承载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第二加强杆将第二连接杆和承载板连接在一起,不仅增加了第二连接杆安装的牢固性,同时多个第二加强杆也对承载板有向上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加了整个机架对承载板的支撑作用,进而增加了承载板对桥板向上的支撑作用。
优选的,所述支撑件为支撑板、所述斜撑件为斜撑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和斜撑板制作更简单,支撑强度更大,对承载板支撑更稳定,同时也延长了支撑板和斜撑板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所述桥板的下表面开设有定位槽,所述承载板与所述定位槽卡接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槽对承载板有定位作用,增加了工作人员将桥板安装于两个承载板上的便捷性,提升了工作人员安装桥板的效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支架和承载板增加了桥墩的顶端与桥板下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不仅减小了桥墩的顶端对桥板的压强,同时也增加了桥墩支撑桥板的稳定性;当桥板的上表面承受较大的作用力时,支架和承载板以使桥板不易发生变形,延长了桥板的使用寿命;
支撑件和两个斜撑件均对承载板有向上的支撑作用,从而增加了承载板与墩柱之间的连接强度;
加强件进一步增加了斜撑件与承载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增加了支架与承载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的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中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2中的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桥板;11、定位槽;12、避位槽;2、承载板;3、支架;31、支撑件;311、支撑杆;312、第一连接杆;313、支撑板;32、斜撑件;321、斜撑杆;322、第二连接杆;323、斜撑板;33、加强件;331、第一加强杆;332、第二加强杆;333、加强板;4、桥墩;5、承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参照图1,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包括桥板1、两个承载板2和两个支架3。桥板1的下表面开设有两个定位槽11,两个承载板2与两个定位槽11卡接配合,桥板1与两个承载板2固定连接。两个支架3分别固定于两个承载板2的下表面,每个支架3的底端均固定设置有两个桥墩4,每个桥墩4的底端均固定设置有承台5,承台5与地基固定连接。
继续参照图1,桥板1的下表面还开设有八个避位槽12,避位槽12的深度与定位槽11的深度相同。其中四个避位槽12位于其中一个定位槽11四个角的位置,另外四个避位槽12位于另一个定位槽11四个角的位置。避位槽12减小了定位槽11的内侧壁与承载板2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工作人员将桥板1安装于两个承载板2上的效率。
参照图1和图2,支架3包括支撑件31和两个斜撑件32。具体的,支撑件31沿竖直方向延伸,支撑件31的底端与桥墩4的顶端固定连接,支撑件31的顶端与承载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斜撑件32对称分布于支撑件31相对的两侧,两个斜撑件32均呈倾斜设置,两个斜撑件32的底端均与桥墩4的顶端固定连接,两个斜撑件32的顶端均与承载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支撑件31、斜撑件32与承载板2组合形成三角形结构,增加了支架3支撑承载板2和桥板1的稳定性。
继续参照图1和图2,支撑件31包括两个支撑杆311和多个第一连接杆312,两个支撑杆311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两个支撑杆311的底端分别与两个桥墩4的顶端固定连接,两个支撑杆311的顶端均与承载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支撑杆311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多个第一连接杆312的空间。多个第一连接杆312均沿桥板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多个第一连接杆312沿竖直方向等间距均匀分布,每个第一连接杆3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杆311固定连接。多个第一连接杆312增加了两个支撑杆311安装的牢固性,从而增加了支撑件31对承载板2的支撑强度。
继续参照图1和图2,斜撑件32包括两个斜撑杆321和多个第二连接杆322,两个斜撑杆321均呈倾斜设置,两个斜撑杆321的底端分别与两个桥墩4的顶端固定连接,两个斜撑杆321的顶端均与承载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斜撑杆321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多个第二连接杆322的空间。多个第二连接杆322均沿桥板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多个第二连接杆322沿斜撑杆32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均匀分布,每个第二连接杆3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斜撑杆321固定连接。多个第二连接杆322增加了两个斜撑杆321安装的牢固性,从而增加了斜撑件32对承载板2的斜撑强度。
继续参照图1和图2,支架3还包括加强件33,在本实施例中,加强件33包括多个第一加强杆331,多个第一加强杆331沿桥板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均匀分布,多个第一加强杆331均沿竖直方向延伸。多个第一加强杆331的底端均与斜撑杆321固定连接,多个第一加强杆331的顶端均与承载板2固定连接。多个第一加强杆331长度沿桥板1的长度方向依次发生变化,且靠近支撑件31方向的第一加强杆331的长度大于远离支撑件31方向的第一加强杆331的长度。多个第一加强杆331将斜撑杆321与承载板2连接在一起,不仅增加了斜撑杆321安装的牢固性,延长了斜撑杆321的使用寿命,同时多个第一加强杆331也对承载板2有向上的支撑作用。
继续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加强件33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杆332,多个第二加强杆332沿桥板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均匀分布,第二加强杆332与第二连接杆322一一对应。多个第二加强杆332的底端与第二连接杆322固定连接,多个第二加强杆332的顶端均与承载板2固定连接。多个第二加强杆332的长度沿桥板1的长度方向依次发生变化,且靠近支撑件31方向的第二加强杆332的长度大于远离支撑件31方向的第二加强杆332的长度。多个第二加强杆332将第二连接杆322和承载板2连接在一起,不仅增加了第二连接杆322安装的牢固性,同时多个第二加强杆332也对承载板2有向上的支撑作用。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的支撑件31为支撑板313,支撑板313的底端与桥墩4的顶端固定连接,支撑板313的顶端与承载板2固定连接。支撑板313制作更简单,支撑强度更大,对承载板2支撑更稳定,同时也延长了支撑板313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的斜撑件32为斜撑板323,斜撑板323的底端与桥墩4的顶端固定连接,斜撑板323的顶端与承载板2固定连接。斜撑板323制作更简单,支撑强度更大,对承载板2支撑更稳定,同时也延长了斜撑板323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的加强件33为加强板333,加强板33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强板333的底端均与斜撑板32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多个加强板333的顶端均与承载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多个加强板333沿桥板1的长度方向依次减小,且靠近支撑板313的加强板333的高度高于远离支撑板313的加强板333的高度。
采用上述结构,本申请实施例所应用的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承台5施工,制作承台5的材料为钢筋混凝土;
步骤二:桥墩4施工,制作桥墩4的材料为钢筋混凝土;
步骤三:将支架3固定于两个所述桥墩4的顶端,依次将支撑件31和两个斜撑件32的底端固定于两个桥墩4的顶端,然后将多个加强件33分别固定于两个斜撑件32上;
步骤四:将承载板2固定于支架3上;
步骤五:重复步骤一到步骤四;
步骤六:将桥板1固定于相邻两个承载板2上。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承台(5)施工;
步骤二:桥墩(4)施工;
步骤三:将支架(3)固定于两个所述桥墩(4)的顶端;
步骤四:将承载板(2)固定于所述支架(3)上;
步骤五:重复步骤一到步骤四;
步骤五:将桥板(1)固定于相邻两个所述承载板(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3)包括支撑件(31)和两个斜撑件(32),所述支撑件(31)的底端与所述桥墩(4)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件(31)的顶端与所述承载板(2)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斜撑件(32)均呈倾斜设置,两个所述斜撑件(32)的底端均与所述桥墩(4)的顶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斜撑件(32)的顶端均与所述承载板(2)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3)还包括多个加强件(33),多个所述加强件(33)的底端均与所述斜撑件(32)固定连接,多个所述加强件(33)的顶端均与所述承载板(2)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31)、所述斜撑件(32)与所述承载板(2)组合形成三角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31)包括两个支撑杆(311)和多个第一连接杆(312),两个所述支撑杆(311)的底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桥墩(4)的顶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杆(311)的顶端均与所述承载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3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杆(311)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杆(312)沿所述支撑杆(31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撑件(32)包括两个斜撑杆(321)和多个第二连接杆(322),两个所述斜撑杆(321)的底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桥墩(4)的顶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斜撑杆(321)的顶端均与所述承载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32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斜撑杆(321)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杆(322)沿所述斜撑杆(32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33)包括多个第一加强杆(331),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杆(331)的底端均与所述斜撑杆(321)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杆(331)的顶端均与所述承载板(2)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33)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杆(332),所述第二加强杆(332)与所述第二连接杆(322)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加强杆(332)的底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32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杆(332)的顶端与所述承载板(2)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31)为支撑板(313)、所述斜撑件(32)为斜撑板(32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板(1)的下表面开设有定位槽(11),所述承载板(2)与所述定位槽(11)卡接配合。
CN202111250795.8A 2021-10-26 2021-10-26 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 Pending CN1141084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50795.8A CN114108467A (zh) 2021-10-26 2021-10-26 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50795.8A CN114108467A (zh) 2021-10-26 2021-10-26 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08467A true CN114108467A (zh) 2022-03-01

Family

ID=80377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50795.8A Pending CN114108467A (zh) 2021-10-26 2021-10-26 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108467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90007712A (ko) * 1998-10-24 1999-01-25 박희종 교각두부 시설용 안전작업대
CN202809494U (zh) * 2012-09-18 2013-03-20 中国建筑土木建设有限公司路桥分公司 用于刚构连续梁桥0#块浇筑的托架
CN107326799A (zh) * 2017-09-01 2017-11-07 泉州圆创机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高架桥下临河市政道路结构
CN207700041U (zh) * 2017-12-22 2018-08-07 郑州大学 一种用于大跨桥梁的树型桥墩
CN209873600U (zh) * 2019-04-22 2019-12-31 安徽升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使用便捷的桥梁加固装置
CN211948014U (zh) * 2019-12-27 2020-11-17 浙江科技学院 一种已有独柱墩高架桥防倾覆的加固装置
KR102187993B1 (ko) * 2019-08-27 2020-12-07 에스비엔지니어링 주식회사 조립식 교각 구조체 및 그 시공방법
CN112127282A (zh) * 2020-09-23 2020-12-25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特大桥主墩钢结构
CN212404881U (zh) * 2020-06-08 2021-01-26 鞍山东方钢构桥梁有限公司 桥箱梁大跨度顶推滑移系统
CN213358344U (zh) * 2020-09-17 2021-06-04 山东鲁桥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式现浇梁用托架
CN213508011U (zh) * 2020-09-26 2021-06-22 广东玮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公路桥梁用防护桥墩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90007712A (ko) * 1998-10-24 1999-01-25 박희종 교각두부 시설용 안전작업대
CN202809494U (zh) * 2012-09-18 2013-03-20 中国建筑土木建设有限公司路桥分公司 用于刚构连续梁桥0#块浇筑的托架
CN107326799A (zh) * 2017-09-01 2017-11-07 泉州圆创机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高架桥下临河市政道路结构
CN207700041U (zh) * 2017-12-22 2018-08-07 郑州大学 一种用于大跨桥梁的树型桥墩
CN209873600U (zh) * 2019-04-22 2019-12-31 安徽升建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使用便捷的桥梁加固装置
KR102187993B1 (ko) * 2019-08-27 2020-12-07 에스비엔지니어링 주식회사 조립식 교각 구조체 및 그 시공방법
CN211948014U (zh) * 2019-12-27 2020-11-17 浙江科技学院 一种已有独柱墩高架桥防倾覆的加固装置
CN212404881U (zh) * 2020-06-08 2021-01-26 鞍山东方钢构桥梁有限公司 桥箱梁大跨度顶推滑移系统
CN213358344U (zh) * 2020-09-17 2021-06-04 山东鲁桥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式现浇梁用托架
CN112127282A (zh) * 2020-09-23 2020-12-25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特大桥主墩钢结构
CN213508011U (zh) * 2020-09-26 2021-06-22 广东玮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公路桥梁用防护桥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46165U (zh) 简支变连续箱梁结构
CN204662235U (zh) 一种钢板组合t梁桥
US4987629A (en) Deck for wide-span bridge
CN112095495A (zh) 桥梁托换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4108467A (zh) 一种上跨既有地面桥的高架桥快速施工方法
WO2006065041A1 (en) Temporary bridge of a cable-stayed girder bridge type with a long span
CN217378612U (zh) 一种斜拉桥施工的支撑结构
CN215947862U (zh) 一种稳定、抗变形桥塔墩
CN111218893B (zh) 新增墩柱承载钢桁梁加固跨既有线桥梁的施工方法
CN212052289U (zh) 一种公路桥梁支座
CN211171556U (zh) 一种铝合金人行天桥
CN111894299A (zh) 在钢结构建筑上部结构新增钢柱的节点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CN111926683A (zh) 一种市政道路桥梁简支梁施工结构
CN102660920B (zh) 构架式大跨度组合预应力公路桥梁及其制备工艺
CN114263095B (zh) 下承式交叉系杆多跨连续钢管混凝土提篮拱桥及施工方法
CN215164781U (zh) 一种跨河或跨路桥现浇梁施工支架
CN213925806U (zh) 一种独塔双索面无背索双层斜拉桥
CN215666655U (zh) 用于架设龙门吊走行轨的支撑结构
CN218757029U (zh) 一种用于大跨度π型梁的架桥机
CN219731620U (zh) 一种适用于山区峡谷公路的绿道组合结构桥梁
CN217997838U (zh) 跨河钢箱桥组装临时支架
CN210507096U (zh) 一种h型单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支架系统
CN219822580U (zh) 一种上承式悬带皮带机运输结构
CN220724825U (zh) 一种装配式张弦梁桥梁结构
CN217678621U (zh) 一种标准h型钢塔架的基础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