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03591A - 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03591A CN114103591A CN202111372198.2A CN202111372198A CN114103591A CN 114103591 A CN114103591 A CN 114103591A CN 202111372198 A CN202111372198 A CN 202111372198A CN 114103591 A CN114103591 A CN 1141035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t
- way valve
- coolant
- heat exchanger
- turn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3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9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3526 supercooled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14 two-phase flow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Ethylene glycol Chemical compound OCCO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9901 Anxiety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06 anxie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67 b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WGCNASOHLSPBMP-UHFFFAOYSA-N hydroxyacetaldehyde Natural products OCC=O WGCNASOHLSPBM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386 neutral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HPALAKNZSZLMCH-UHFFFAOYSA-M sodium;chloride;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Na+].[Cl-] HPALAKNZSZLMCH-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1 waste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85—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 B60H1/00392—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having an electrical drive, e.g. hybrid or fuel cell for electric vehicles having only electric drive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 B60H1/00899—Controlling the flow of liquid in a heat pump syste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14—Heating or cooling details
- B60H2001/00121—More than one heat exchanger in parall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该热管理系统及汽车包括:第一载冷剂泵、第二载冷剂泵和制冷剂系统,制冷剂系统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其中,第一载冷剂泵的输出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输入端;第二载冷剂泵的输出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输入端;制冷剂系统用于将从第二输入端流入的载冷剂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以及将从第一输入端流入的载冷剂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进而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连接第一载冷剂泵的换热器处进行换热,以及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在连接第二载冷剂泵的换热器处进行换热。本申请能够减少制冷剂回路的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热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以及碳中和战略的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已经成为现代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电动汽车的整车热管理技术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对续航里程的焦虑,如何通过高效节能的热管理技术来提高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也逐渐成为了大家重点研究的方向。目前电动汽车的采暖主要采用的是电加热或者热泵的方案,电池的加热主要以电加热为主。电加热效率较低,会导致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大幅缩减,常规热泵的工作温度下限较高,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一般-10℃以下就无法正常工作,加热效率也不高。同时,电池的余热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热管理集成度、工作模式有限。如何更加经济有效地满足整车热管理需求,节约电池耗电量,提高整车续航里程,是目前电动汽车热管理的重点发展方向。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能够减少制冷剂回路的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的热管理系统,该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载冷剂泵,用于驱动载冷剂;第二载冷剂泵,用于驱动载冷剂;制冷剂系统,制冷剂系统包括:第一制冷剂回路,第一制冷剂回路包括:第一压缩机;第四换热器,第四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压缩机的输出端,第四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作为制冷剂系统的第一输入端;第一膨胀阀,第一膨胀阀的第一端连接第四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第五换热器,第五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膨胀阀的第二端;第五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压缩机的输入端;第二制冷剂回路,第二制冷剂回路包括:第二压缩机;第六换热器,第六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压缩机的输出端,第六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连接第五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第六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连接第四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第六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作为制冷剂系统的第一输出端;储液器,储液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五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第二膨胀阀,第二膨胀阀的第一端连接储液器的输出端;第七换热器,第七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膨胀阀的第二端,第七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压缩机的输入端,第七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作为制冷剂系统的第二输出端,第七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作为制冷剂系统的第二输入端;其中,第一载冷剂泵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第二载冷剂泵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入端;制冷剂系统用于将从第二输入端流入的载冷剂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以及将从第一输入端流入的载冷剂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进而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连接第一载冷剂泵的换热器处进行换热,以及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在连接第二载冷剂泵的换热器处进行换热。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热管理系统。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该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载冷剂泵,用于驱动载冷剂;第二载冷剂泵,用于驱动载冷剂;制冷剂系统,制冷剂系统包括:第一制冷剂回路,第一制冷剂回路包括:第一压缩机;第四换热器,第四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压缩机的输出端,第四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作为制冷剂系统的第一输入端;第一膨胀阀,第一膨胀阀的第一端连接第四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第五换热器,第五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膨胀阀的第二端;第五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压缩机的输入端;第二制冷剂回路,第二制冷剂回路包括:第二压缩机;第六换热器,第六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压缩机的输出端,第六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连接第五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第六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连接第四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第六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作为制冷剂系统的第一输出端;储液器,储液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五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第二膨胀阀,第二膨胀阀的第一端连接储液器的输出端;第七换热器,第七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膨胀阀的第二端,第七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压缩机的输入端,第七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作为制冷剂系统的第二输出端,第七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作为制冷剂系统的第二输入端;其中,第一载冷剂泵的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第二载冷剂泵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入端;制冷剂系统用于将从第二输入端流入的载冷剂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以及将从第一输入端流入的载冷剂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进而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连接第一载冷剂泵的换热器处进行换热,以及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在连接第二载冷剂泵的换热器处进行换热,通过上述方式,在不切换制冷剂系统的运行回路的前提下,对载冷剂进行制冷和制热,以利用载冷剂与换热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热管理,能够减少制冷剂回路的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制冷剂系统1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3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一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29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32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33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34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35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36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37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38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工作模式示意图;
图39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载冷剂泵10、第二载冷剂泵2和制冷剂系统1。
其中,第一载冷剂泵10用于驱动载冷剂。第二载冷剂泵2用于驱动载冷剂。
制冷剂系统1包括第二输入端、第二输出端、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其中,第一载冷剂泵10的输出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输入端;第二载冷剂泵2的输出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输入端。
制冷剂系统1用于将从第二输入端流入的载冷剂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以及将从第一输入端流入的载冷剂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进而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连接第一载冷剂泵10的换热器处进行换热,以及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在连接第二载冷剂泵2的换热器处进行换热。
载冷剂可以是水、油、盐水和乙二醇。
制冷剂系统1中至少包括压缩机、换热器、膨胀阀等用于驱动制冷剂的器件。
参阅图2,制冷剂系统1包括:第一制冷剂回路和第二制冷剂回路。
其中,第一制冷剂回路包括:第一压缩机01、第四换热器02、第一膨胀阀03和第五换热器04。
其中,第四换热器02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压缩机01的输出端,第四换热器02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作为制冷剂系统1的第一输入端。制冷剂和载冷剂在第四换热器02进行热交换,进而对载冷剂进行加热。
第一膨胀阀03的第一端通过管路连接第四换热器02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
第五换热器04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膨胀阀03的第二端;第五换热器04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压缩机01的输入端。
第二制冷剂回路包括:第二压缩机05、第六换热器06、储液器07、第二膨胀阀08和第七换热器09。
第六换热器06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压缩机05的输出端,第六换热器06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五换热器04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第六换热器06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通过管路连接第四换热器02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第六换热器06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作为制冷剂系统1的第一输出端。制冷剂和载冷剂在第六换热器06进行热交换,进而对载冷剂进行加热。
储液器07的输入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五换热器04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
第二膨胀阀08的第一端通过管路连接储液器07的输出端。
第七换热器09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膨胀阀08的第二端,第七换热器09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压缩机05的输入端,第七换热器09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作为制冷剂系统1的第二输出端,第七换热器09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作为制冷剂系统1的第二输入端。制冷剂和载冷剂在第七换热器09进行热交换,进而对载冷剂进行制冷。
第一制冷剂回路和第二制冷剂回路在第五换热器04进行热交换。第四换热器02、第五换热器04、第七换热器09、第六换热器06可以为板式换热器。
其中,第二压缩机05可以采用两级压缩机,或者是准两级压缩机,或者是单级压缩机。
第一制冷剂回路,可以是第一压力侧,第二制冷剂回路可以是第二压力侧。其中第一压力侧的压力大于第二压力侧的压力。换言之,第一制冷剂回路为高压侧,第二制冷剂回路为低压侧。由此,该制冷剂系统1采用高低压制冷剂复叠式循环,低压侧中的制冷剂可以是二氧化碳,高压侧的制冷剂可以为R134a、R290或R1234yf。该制冷剂系统1可同时利用二氧化碳低温制热好,高压侧制冷剂的高温制冷性能好的优点,从而可以在-30C-50C环境温度下,根据需求,持续高效输出低温和高温载冷剂。高低温载冷剂,在不同的运行模式下,通过阀件的调控,按需输送到电池模块27和对应乘客舱的换热器中,以对乘客舱和电池模块27提供不同的冷热量。在本申请中,可以将从第二输出端输出的载冷剂的温度定义为第一温度,可以将从第一输出端输出的载冷剂的温度定义为第二温度,其中,第一温度小于第二温度。
其中,该制冷剂系统1可以在不同工况下,在不进行流路切换的前提下,仅通过控制逻辑调整运行模式,满足不同的制冷制热需求,保证系统的循环能效最优。制冷剂系统1的运行模式如下:
1.第一制冷剂回路和第二制冷剂回路复叠运行模式:第二制冷剂回路中的二氧化碳进行亚临界循环;第二压缩机05输出亚临界的高温高压气体,依次流经第六换热器06和第五换热器04后,被载冷剂和第一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吸热冷凝成高压过冷液体。过冷液体被第二膨胀阀08节流为低压两相流体,流入第七换热器09,冷却低温载冷剂后,吸热蒸发成低温低压气体,被第二压缩机05吸入压缩。第一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在第五换热器04中,吸收二氧化碳冷凝热,蒸发后,经第一压缩机01压缩,流入第四换热器02,向载冷剂放热,并冷凝成液体。冷凝液体经第一膨胀阀03节流后,流入第五换热器04,与二氧化碳进行换热。
可以将这种模式定义为制冷剂系统1的第一运行模式。
2.第二制冷剂回路中的二氧化碳超临界循环为主,第一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循环辅助过冷的运行模式:第二制冷剂回路中的二氧化碳进行跨临界循环;第二压缩机05输出超临界的高温高压流体,依次流经第六换热器06和第五换热器04后,被载冷剂和第一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吸热冷却成超临界过冷流体。过冷流体被第二膨胀阀08节流为亚临界低压两相流,流入第七换热器09,冷却低温载冷剂后,吸热蒸发成低温低压气体,被第二压缩机05吸入压缩。第一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在第五换热器04中,过冷二氧化碳超临界气体,吸热蒸发后,经第一压缩机01压缩,流入第四换热器02,向载冷剂放热,并冷凝成液体。冷凝液体经第一膨胀阀03节流后,流入第五换热器04,与二氧化碳进行换热。
可以将这种模式定义为制冷剂系统1的第二运行模式。
3.第二制冷剂回路中的二氧化碳亚临界循环为主,第一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循环辅助过冷的运行模式:第二制冷剂回路中的二氧化碳系统进行亚临界循环;第二压缩机05输出亚临界的高温高压气体,依次流经第六换热器06和第五换热器04后,被载冷剂和高温侧制冷剂吸热冷凝成高压过冷液体。过冷液体被第二膨胀阀08节流为低压两相流,流入第七换热器09,冷却低温载冷剂后,吸热蒸发成低温低压气体,被第二压缩机05吸入压缩。第一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在第五换热器04中,冷却二氧化碳至过冷态。制冷剂吸热蒸发后,经第一压缩机01压缩,流入第四换热器02,向载冷剂放热,并冷凝成液体。冷凝液体经第一膨胀阀03节流后,流入第五换热器04,与二氧化碳进行换热。
可以将这种模式定义为制冷剂系统1的第三运行模式。
4.第二制冷剂回路中的二氧化碳超临界单独运行模式:第二制冷剂回路中的二氧化碳进行跨临界循环;第二压缩机05输出超临界流体,流经第六换热器06,被高温载冷剂吸热冷却后,被第二膨胀阀08节流为亚临界低压两相流,然后流入第七换热器09,冷却低温载冷剂后,吸热蒸发成低温低压气体,被第二压缩机05吸入压缩。
可以将这种模式定义为制冷剂系统1的第四运行模式。
5.第二制冷剂回路中的二氧化碳的亚临界单独运行模式:二氧化碳进行亚临界循环;第二压缩机05输出亚临界的高温高压气体,流经第六换热器06,被载冷剂吸热冷凝成高压过冷液体。过冷液体经第二膨胀阀08节流为低压两相流体,流入第七换热器09,冷却低温载冷剂后,吸热蒸发成低温低压气体,被第二压缩机05吸入压缩。
可以将这种模式定义为制冷剂系统1的第五运行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该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载冷剂泵10,用于驱动载冷剂;第二载冷剂泵2,用于驱动载冷剂;制冷剂系统1,制冷剂系统1包括第二输入端、第二输出端、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其中,第一载冷剂泵10的输出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输入端;第二载冷剂泵2的输出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输入端;制冷剂系统1用于将从第二输入端流入的载冷剂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以及将从第一输入端流入的载冷剂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进而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连接第一载冷剂泵10的换热器处进行换热,以及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在连接第二载冷剂泵2的换热器处进行换热,通过上述方式,在不切换制冷剂系统1的运行回路的前提下,对载冷剂进行制冷和制热,以利用载冷剂与换热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热管理,能够减少制冷剂回路的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
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载冷剂泵10、第二载冷剂泵2、制冷剂系统1、第一节流装置18、第一换热器9和第二换热器29。
其中,第一换热器9可以是车外换热器。
第二换热器29可以是车内换热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29一侧还设置有电子风扇,用于带动空气与第二换热器29进行换热。具体的电子风扇的转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电子风扇转速大,则带动的空气的量大,与第二换热器29的换热的空气就多且速度快。
其中,第一节流装置18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输出端。第一节流装置18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以调节第一节流装置18的开度,控制载冷剂的流量,从而控制流过第二换热器29的载冷剂。具体的根据乘客舱实际的需求温度确定。
第一换热器9的第一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输出端,第一换热器9的第二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载冷剂泵2的输入端。
第二换热器29的第一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节流装置18的第二端,第二换热器29的第二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载冷剂泵10的输入端。
其中,响应于第一制冷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节流装置18导通。
第一载冷剂泵10、第一节流装置18和第二换热器29构成第一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换热器9构成第一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
可以理解,上述的部件之间可以存在其他的截止阀或三通阀,在相应指令下进行导通或截止,以改变整体回路。
在一应用场景中,参阅图4,响应于第一制冷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节流装置18导通。
第一载冷剂泵10、第一节流装置18和第二换热器29构成第一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换热器9构成第一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冷;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
具体地,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冷;即载冷剂按照第一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即载冷剂按照第一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
在本应用场景中,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进而对空气进行冷却,使冷却后的空气对乘客舱制冷,且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向环境中释放热量,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通过在不切换制冷剂系统1的运行回路的前提下,对载冷剂进行制冷和制热,实现乘客舱制冷,能够减少制冷剂回路的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且载冷剂流过第二换热器29造成的噪音较小,提高了乘客舱的舒适性。
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载冷剂泵10、第二载冷剂泵2、制冷剂系统1、第一节流装置18、第一换热器9、第二换热器29、第一三通阀3、第二三通阀5、第三三通阀11、第四三通阀25、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三换热器30。
其中,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二载冷剂泵2的输入端,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一换热器9的第二端。
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一输出端,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一换热器9的第一端。
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一载冷剂泵10的输入端,第三三通阀11的第二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一换热器9的第一端;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二换热器29的第二端。
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二输出端,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一换热器9的第二端,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一节流装置18的第一端。
第二节流装置17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
第三换热器30,第三换热器30设置于第二换热器29一侧,第三换热器30的第一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节流装置17的第二端,第三换热器30的第二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
其中,响应于第一制热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二节流装置17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二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导通。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一换热器9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一制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一换热器9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一制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
其中,响应于第一除湿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节流装置18和第二节流装置17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换热器29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一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三换热器30、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一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一换热器9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一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
其中,响应于第二除湿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节流装置18和第二节流装置17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第三三通阀11的第二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一换热器9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二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换热器29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二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三换热器30、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二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
其中,响应于第一除霜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节流装置18和第二节流装置17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换热器29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一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三换热器30、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一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一换热器9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一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
在一应用场景中,参阅图6,响应于第一制热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二节流装置17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二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导通。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三换热器30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热;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
具体地,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三换热器30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热;即载冷剂按照第一制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即载冷剂按照第一制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
在本应用场景中,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在第三换热器30与空气进行换热,进而对空气进行加热,使加热后的空气对乘客舱制热,且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吸收环境中的热量,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通过在不切换制冷剂系统1的运行回路的前提下,对载冷剂进行制冷和制热,实现乘客舱制热,能够减少制冷剂回路的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且载冷剂流过第三换热器30造成的噪音较小,提高了乘客舱的舒适性。
在一应用场景中,参阅图7,响应于第一除湿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节流装置18和第二节流装置17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三换热器30与从第二换热器29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制冷除湿;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
具体地,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即载冷剂按照第一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三换热器30与从第二换热器29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制冷除湿;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即载冷剂按照第一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和第三除湿回路流动。
当空气流过第二换热器29后,处于低温状态,然后利用第三换热器30对低温状态的空气进行加热,以去除空气中的水汽,使流入乘客舱的空气的状态是干燥且低温的。
在本应用场景中,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第二换热器29对空气进行冷却,然后制热后的载冷剂在第三换热器30对空气进行干燥,进而使空气对乘客舱制冷除湿,提高乘客舱的舒适性,且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向环境中释放热量,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通过在不切换制冷剂系统1的运行回路的前提下,对载冷剂进行制冷和制热,实现乘客舱制冷除湿,能够减少制冷剂回路的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且载冷剂流过第二换热器29和第三换热器30造成的噪音较小,提高了乘客舱的舒适性。
在一应用场景中,参阅图8,响应于第二除湿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节流装置18和第二节流装置17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第三三通阀11的第二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三换热器30与从第二换热器29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制热除湿。
具体地,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即按照第二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和第二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三换热器30与从第二换热器29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制热除湿;即按照第二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流动。
当空气流过第二换热器29后,处于低温状态,然后利用第三换热器30对低温状态的空气进行加热,以去除空气中的水汽,并对空气进行加热,使流入乘客舱的空气的状态是干燥且较高温的。即,第三换热器30处的加热效果要高于第二换热器29的制冷效果。
在本应用场景中,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第二换热器29对空气进行冷却,然后制热后的载冷剂在第三换热器30对空气进行干燥和加热,进而使空气对乘客舱制热除湿,提高乘客舱的舒适性,且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从环境中吸收热量,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通过在不切换制冷剂系统1的运行回路的前提下,对载冷剂进行制冷和制热,实现乘客舱制热除湿,能够减少制冷剂回路的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且载冷剂流过第二换热器29和第三换热器30造成的噪音较小,提高了乘客舱的舒适性。
在一应用场景中,参阅图9,响应于第一除霜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节流装置18和第二节流装置17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对第一换热器9进行除霜;以及在第三换热器30与从第二换热器29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除湿。
具体地,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即按照第一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对第一换热器9进行除霜;以及在第三换热器30与从第二换热器29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除湿。即按照第一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和第一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流动。
第一除霜指令可以是在检测到第一换热器9的压力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如外部环境是低温环境下,如,零下10摄氏度、零下20摄氏度或零下5摄氏度。第一换热器9结霜。
在本应用场景中,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第二换热器29对空气进行吸热,然后制热后的载冷剂在第三换热器30对空气进行干燥和加热,进而使空气对乘客舱除湿和制热,提高乘客舱的舒适性,且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对第一换热器9进行除霜,以此循环,在除霜过程中对乘客舱还进行制热除湿,提高了乘客舱的舒适性。通过在不切换制冷剂系统1的运行回路的前提下,对载冷剂进行制冷和制热,实现乘客舱制热除湿及换热器除霜,能够减少制冷剂回路的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且载冷剂流过第二换热器29和第三换热器30造成的噪音较小,提高了乘客舱的舒适性。
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载冷剂泵10、第二载冷剂泵2、制冷剂系统1、第一节流装置18、第一换热器9、第二换热器29、第一三通阀3、第二三通阀5、第三三通阀11、第四三通阀25、第二节流装置17、第三换热器30、第一截止阀21、第二截止阀14、第三节流装置19和电池模块27。
其中,第一截止阀21的第一端通过管路连接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第一截止阀21的第二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节流装置18的第一端。
第二截止阀14的第一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第二截止阀14的第二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换热器29的第二端。
第三节流装置19的第一端通过管路连接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
电池模块27,电池模块27的第一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三节流装置19的第二端,电池模块27的第二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
其中,响应于第一冷却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一截止阀21和第二截止阀14截止。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三节流装置19、电池模块27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一冷却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一换热器9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一冷却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
其中,响应于第二除霜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一截止阀21和第二截止阀14截止。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三节流装置19、电池模块27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二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一换热器9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二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
其中,响应于第三除霜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截止阀21、第二截止阀14、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一截止阀21、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换热器29、第二截止阀14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三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三节流装置19、电池模块27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三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三换热器30、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三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一换热器9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三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四回路。
其中,响应于第三除湿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截止阀21、第二截止阀14、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一截止阀21、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换热器29、第二截止阀14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三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三节流装置19、电池模块27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三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三换热器30、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三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一换热器9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三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四回路。
在一应用场景中,参阅图11,响应于第一冷却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一截止阀21和第二截止阀14截止。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对电池模块27进行冷却;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
具体地,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对电池模块27进行冷却;即按照第一冷却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即按照第一冷却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
在本应用场景中,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对电池模块27,可以防止电池模块27过热损坏,以提高电池模块27的寿命,实现电池冷却功能,能够减少制冷剂回路的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
在一应用场景中,参阅图12,响应于第二除霜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一截止阀21和第二截止阀14截止。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对第一换热器9进行除霜;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吸收电池模块27的热量。
具体地,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对第一换热器9进行除霜;即按照第二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吸收电池模块27的热量,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即按照第二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
在本应用场景中,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吸收电池模块27的热量,然后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对第一换热器9进行除霜,充分利用电池模块27的余热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以此循环,实现除霜及电池冷却双重功能,且制冷剂回路无需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
在一应用场景中,参阅图13,响应于第三除霜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截止阀21、第二截止阀14、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冷却;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对第一换热器9进行除霜;以及在第三换热器30与从第二换热器29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除湿。
具体地,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冷却;即按照第三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和第三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对第一换热器9进行除霜;以及在第三换热器30与从第二换热器29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除湿;即按照第三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和第三除霜指令下载冷剂第四回路流动。
在本应用场景中,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第二换热器29对空气进行吸热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冷却吸热,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在第三换热器30对空气进行干燥和加热,进而使空气对乘客舱除湿和制热,提高乘客舱的舒适性,且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对第一换热器9进行除霜,以此循环,在除霜过程中对乘客舱还进行制热除湿以及电池模块27的余热回收。通过在不切换制冷剂系统1的运行回路的前提下,对载冷剂进行制冷和制热,实现乘客舱制热除湿及换热器除霜和电池模块27余热回收,且制冷剂回路无需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且载冷剂流过第二换热器29和第三换热器30造成的噪音较小,提高了乘客舱的舒适性。
在一应用场景中,参阅图14,响应于第三除湿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截止阀21、第二截止阀14、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冷却;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三换热器30与从第二换热器29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制冷除湿。
具体地,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冷却;即按照第三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和第三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三换热器30与从第二换热器29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制冷除湿,以及利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换热,向环境释放热量;即按照第三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和第三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四回路流动。
在本应用场景中,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第二换热器29对空气进行冷却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冷却,然后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在第三换热器30对空气进行干燥,进而使空气对乘客舱制冷除湿,提高乘客舱的舒适性,且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向环境中释放热量,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通过在不切换制冷剂系统1的运行回路的前提下,对载冷剂进行制冷和制热,实现乘客舱制冷除湿和电池模块27的余热回收功能,且制冷剂回路无需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且载冷剂流过第二换热器29和第三换热器30造成的噪音较小,提高了乘客舱的舒适性。
参阅图15,图15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载冷剂泵10、第二载冷剂泵2、制冷剂系统1、第一节流装置18、第一换热器9、第二换热器29、第一三通阀3、第二三通阀5、第三三通阀11、第四三通阀25、第二节流装置17、第三换热器30、第一截止阀21、第二截止阀14、第三节流装置19、电池模块27、第五三通阀24和第六三通阀12。
其中,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一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第五三通阀24的第二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二节流装置17的第一端,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三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三节流装置19的第一端。
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一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第六三通阀12的第二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三换热器30的第二端,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三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电池模块27的第二端。
其中,响应于第一加热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二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导通,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一接口和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一接口和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六三通阀12、电池模块27、第三节流装置19、第五三通阀24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一加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一换热器9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一加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
其中,响应于第四除湿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截止阀21、第二截止阀14、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第三三通阀11的第二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一接口和第五三通阀24的第二接口导通,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一接口和第六三通阀12的第二接口导通。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一截止阀21、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换热器29、第二截止阀14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四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三节流装置19、电池模块27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四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一换热器9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四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六三通阀12、第三换热器30、第二节流装置17、第五三通阀24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四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四回路。
其中,响应于第二制冷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截止阀21、第二截止阀14、第一节流装置18和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三接口截止,及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三接口截止。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一截止阀21、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换热器29、第二截止阀14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二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三节流装置19、电池模块27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二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一换热器9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二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
其中,响应于第二制热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二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导通。
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一接口、第五三通阀24的第二接口和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一接口、第六三通阀12的第二接口和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六三通阀12、第三换热器30、第二节流装置17、第五三通阀24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二制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六三通阀12、电池模块27、第三节流装置19、第五三通阀24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二制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一换热器9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二制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
其中,响应于第三制热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一接口和第五三通阀24的第二接口导通,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一接口和第六三通阀12的第二接口导通。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六三通阀12、第三换热器30、第二节流装置17、第五三通阀24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三制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三节流装置19、电池模块27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三制热指令下第二回路。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一换热器9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三制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
在一应用场景中,参阅图16,响应于第一加热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二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导通,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一接口和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一接口和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对电池模块27进行加热;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
具体地,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对电池模块27进行加热;即按照第一加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即按照第一加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
在外部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需要使用第一加热指令,以对电池模块27进行加热保温,以减少电池模块27的热量散发,提高电池模块27的使用寿命。
在本应用场景中,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对电池模块27进行加热,以对电池模块27进行加热保温,以减少电池模块27的热量散发,提高电池模块27的使用寿命。且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吸收环境中的热量,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通过在不切换制冷剂系统1的运行回路的前提下,对载冷剂进行制冷和制热,实现电池加热和环境吸热功能,且制冷剂回路无需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
在一应用场景中,参阅图17,响应于第四除湿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截止阀21、第二截止阀14、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第三三通阀11的第二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一接口和第五三通阀24的第二接口导通;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一接口和第六三通阀12的第二接口导通。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冷却;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三换热器30与从第二换热器29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制热除湿。
具体地,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冷却;即按照第四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第四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和第四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流动。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三换热器30与从第二换热器29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制热除湿,即按照第四除湿指令下载冷剂第四回路流动。
在本应用场景中,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第二换热器29对空气进行冷却,以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冷却,以吸收电池模块27的余热,然后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在第三换热器30对空气进行干燥和加热,进而使空气对乘客舱制热除湿,提高乘客舱的舒适性,且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从环境中吸收热量,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通过在不切换制冷剂系统1的运行回路的前提下,对载冷剂进行制冷和制热,实现乘客舱制热除湿和电池模块27冷却功能。能够充分利用电池余热和环境热量,且制冷剂回路无需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且载冷剂流过第二换热器29和第三换热器30造成的噪音较小,提高了乘客舱的舒适性。
在一应用场景中,参阅图18,响应于第二制冷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截止阀21、第二截止阀14、第一节流装置18和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三接口截止,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三接口截止。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冷,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冷却;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
具体地,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冷,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冷却;即按照第二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和第二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即按照第二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流动。
可以理解,在乘客舱需要制冷的情况下,环境温度较高,则电池模块27容易过热,则需要第二制冷指令使的在乘客舱制冷的情况对电池模块27冷却。还可以吸收电池模块27的热量,以维持制冷机循环。
在本应用场景中,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第二换热器29对空气进行冷却,以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进而使空气对乘客舱制冷,提高乘客舱的舒适性,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冷却,能够降低电池模块27的温度,防止电池模块27过热,且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向环境中释放热量,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通过在不切换制冷剂系统1的运行回路的前提下,对载冷剂进行制冷和制热,实现乘客舱制冷和电池模块27冷却功能。且制冷剂回路无需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且载冷剂流过第二换热器29造成的噪音较小,提高了乘客舱的舒适性。
在一应用场景中,参阅图19,响应于第二制热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二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导通。
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三换热器30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热,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加热;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
具体地,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一接口、第五三通阀24的第二接口和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一接口、第六三通阀12的第二接口和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三换热器30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热,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加热。即按照第二制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和第二制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即按照第二制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流动。
可以理解,在乘客舱需要制热的情况下,环境温度较低,则电池模块27容易散热过快,则需要第二制热指令使的在乘客舱制热的情况对电池模块27保温。
在本应用场景中,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在第三换热器30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热,提高乘客舱的舒适性,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加热,能够保持电池模块27的温度,防止电池模块27散热过快,提高电池模块27的寿命,提高汽车的续航里程,且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从环境中吸收热量,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通过在不切换制冷剂系统1的运行回路的前提下,对载冷剂进行制冷和制热,实现乘客舱制热和电池模块27加热功能。且制冷剂回路无需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且载冷剂流过第三换热器30造成的噪音较小,提高了乘客舱的舒适性。
在一应用场景中,参阅图20,响应于第三制热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一接口和第五三通阀24的第二接口导通,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一接口和第六三通阀12的第二接口导通。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三换热器30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热;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冷却。
具体地,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三换热器30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热;即按照第三制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冷却。即按照第三制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和第三制热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流动。
在本应用场景中,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在第三换热器30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热,提高乘客舱的舒适性,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冷却,以对电池模块27进行余热回收,且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从环境中吸收热量,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通过在不切换制冷剂系统1的运行回路的前提下,对载冷剂进行制冷和制热,实现乘客舱制热、电池模块27余热回收和环境吸热功能。且制冷剂回路无需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且载冷剂流过第三换热器30造成的噪音较小,提高了乘客舱的舒适性。
参阅图21,图21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载冷剂泵10、第二载冷剂泵2、制冷剂系统1、第一节流装置18、第一换热器9、第二换热器29、第一三通阀3、第二三通阀5、第三三通阀11、第四三通阀25、第二节流装置17、第三换热器30、第一截止阀21、第二截止阀14、第三节流装置19、电池模块27、第五三通阀24、第六三通阀12、第三截止阀4、第四截止阀6、第七三通阀20和第八三通阀16。
其中,第三截止阀4的第一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第三截止阀4的第二端通过管路连接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
第四截止阀6的第一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三三通阀11的第二接口,第四截止阀6的第二端通过管路连接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
第七三通阀20的第一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五三通阀24的第二接口,第七三通阀20的第二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和第二节流装置17的第一端,第七三通阀20的第三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一节流装置18的第一端。
第八三通阀16的第一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六三通阀12的第二接口,第八三通阀16的第二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三三通阀11的第二接口,第八三通阀16的第三接口通过管路连接第二换热器29的第二端。
其中,响应于第三制冷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节流装置18和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二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导通;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一接口和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一接口和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七三通阀20的第二接口和第七三通阀20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八三通阀16的第二接口和第八三通阀16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一载冷剂泵10、第四三通阀25、第七三通阀20、第一节流装置18、第八三通阀16和第三三通阀11构成第三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六三通阀12、电池模块27、第三节流装置19、第五三通阀24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三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
第二载冷剂泵2、第二三通阀5、第一换热器9和第一三通阀3构成第三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
在一应用场景中,参阅图22,响应于第三制冷指令,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和第一载冷剂泵10工作,第一节流装置18和第三节流装置19导通,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和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和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和第三三通阀11的第二接口导通,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和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导通;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一接口和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一接口和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三接口导通,第七三通阀20的第二接口和第七三通阀20的第三接口导通,第八三通阀16的第二接口和第八三通阀16的第三接口导通。
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冷;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加热。
具体地,第一载冷剂泵10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二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冷,并从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冷;即按照第三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
第二载冷剂泵2驱动载冷剂,以使载冷剂从第一输入端流入制冷剂系统1进行制热,并从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加热,即按照第三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二回路和第三制冷指令下载冷剂第三回路流动。
在本应用场景中,利用制冷后的载冷剂在第二换热器29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冷,提高乘客舱的舒适性,以及对电池模块27进行加热,以利用电池模块27吸收部分热量,且利用制热后的载冷剂在第一换热器9与空气进行换热,向环境中释放热量,以维持制冷剂系统1内部的制冷剂循环。通过在不切换制冷剂系统1的运行回路的前提下,对载冷剂进行制冷和制热,实现乘客舱制冷、电池模块27冷却功能。且制冷剂回路无需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且载冷剂流过第二换热器29造成的噪音较小,提高了乘客舱的舒适性。
参阅图23,图23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热管理系统包括制冷剂系统1、第二载冷剂泵2、第一三通阀3、第九三通阀31、第二三通阀5、第十三通阀32、第二膨胀水箱7、第一电子风扇8、第一换热器9、第一载冷剂泵10、第三三通阀11、第六三通阀12、第五截止阀13、第二截止阀14、第六截止阀15、第八三通阀16、第二节流装置17、第一节流装置18、第三节流装置19、第七三通阀20、第一截止阀21、第七截止阀22、第八截止阀23、第五三通阀24、第四三通阀25、第一膨胀水箱26、电池模块27、第二电子风扇28、第二换热器29和第三换热器30。
第二载冷剂泵2、第一三通阀3、第九三通阀31、第二三通阀5、第十三通阀32、第二膨胀水箱7、第一电子风扇8、第一换热器9、第一载冷剂泵10、第三三通阀11、第六三通阀12、第五截止阀13、第二截止阀14、第六截止阀15、第八三通阀16、第二节流装置17、第一节流装置18、第三节流装置19、第七三通阀20、第一截止阀21、第七截止阀22、第八截止阀23、第五三通阀24、第四三通阀25、第一膨胀水箱26、电池模块27、第二电子风扇28、第二换热器29和第三换热器30构成载冷剂回路。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关系如下:
制冷剂系统1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一接口。
第四三通阀25的第二接口连接第九三通阀31的第三接口和第七截止阀22的第一端。
第四三通阀25的第三接口连接第一截止阀21的第一端、第八截止阀23的第一端、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三接口和第三节流装置19的第一端。
第一截止阀2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节流装置18的第一端和第七三通阀20的第三接口。
第八截止阀23的第二端连接第五三通阀24的第二接口和第七三通阀20的第一接口。
第七三通阀20的第二接口连接第七截止阀22的第二端和第二节流装置17的第一端。
第一节流装置18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换热器29的第一端。
第二节流装置17的第二端连接第三换热器30的第一端。
第三节流装置19的第二端连接电池模块27的第一端。
第二换热器29的第二端连接第八三通阀16的第三接口和第二截止阀14的第二端。
第三换热器30的第二端连接第八三通阀16的第二接口和第六截止阀15的第一端。
电池模块27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第二截止阀14的第一端、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三接口和第五截止阀13的第一端。第五截止阀13的第二端连接第八三通阀16的第一接口。
第八三通阀16的第一接口连接第六三通阀12的第二接口,第六截止阀15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三通阀11的第二接口。
第六三通阀12的第一接口连接第二三通阀5的第三接口。
第二三通阀5的第一接口连接第一输出端,第二三通阀5的第二接口连接第十三通阀32的第一接口,第十三通阀32的第二接口连接第一换热器9的第一端。
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三接口连接第十三通阀32的第三接口。
第三三通阀11的第一接口连接第一载冷剂泵10的输入端。
第一三通阀3的第一接口连接第二载冷剂泵2的输入端,第一三通阀3的第二接口连接第九三通阀31的第一接口。第一三通阀3的第三接口连接第五三通阀24的第一接口。
第九三通阀31的第二接口连接第一换热器9的第二端。
第一膨胀水箱26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载冷剂泵10的输入端,第一膨胀水箱26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输出端。
第二膨胀水箱7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载冷剂泵2的输入端,第二膨胀水箱7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输出端。
载冷剂回路接受制冷剂系统1输出的高温及低温载冷剂,按需输送到不同的支路,与汽车内外的空气及电池模块27进行热交换,实现乘客舱温湿度控制,及电池模块27的温度控制。
载冷剂回路可通过对阀件、泵和风扇等调节控制,乘客舱、电池模块27的温湿度控制需求,实现大约15种工作模式。
第1种工作模式:乘客舱制冷+电池冷却模式:如图24所示,在此模式下,第一截止阀21、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截止阀14、第三节流装置19、第三三通阀11、第四三通阀25、第一三通阀3、第二三通阀5、第十三通阀32和第九三通阀31相应的导通或开启。具体参阅图24。其余不相关的截止阀、三通阀、节流装置截止。
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低温载冷剂,按照如图24中的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流入第二换热器29和电池模块27两支路,分别冷却进入乘客舱的空气和电池模块27。通过调节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第一节流装置18的开度和第二电子风扇28转速,进而调节流经第二换热器29的低温载冷剂流量和风量,可控制乘客舱内制冷量和乘客舱内空气温湿度。调节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第三节流装置19开度,从而调节进入电池模块27的低温载冷剂流量,可控制电池模块27散热量和温度。制冷剂系统1产生的高温载冷剂,按照如图24中的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流过第一换热器9,被车外空气冷却后,被第二载冷剂泵2送回制冷剂系统1,维持制冷剂循环。通过调节第二载冷剂泵2转速,及第一电子风扇8转速,控制高温载冷剂对车外空气的散热量,维持热管理系统的热平衡。
第2种工作模式:乘客舱制热+电池加热模式:如图25所示,在此模式下,第一三通阀3、第五三通阀24、第七三通阀20、第二节流装置17、第八三通阀16、第六三通阀12、第二三通阀5、第八截止阀23、第三节流装置19、第五截止阀13、第四三通阀25、第九三通阀31、第十三通阀32和第三三通阀11相应的导通或开启。具体参阅图25。其余不相关的截止阀、三通阀、节流装置截止。
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高温载冷剂,按照如图25中的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流入第三换热器30和电池模块27两支路,分别加热乘客舱内空气和电池模块27。通过调节第二载冷剂泵2转速,第二节流装置17开度和第二电子风扇28转速,继而调节流经第三换热器30的高温载冷剂流量和风量,可控制乘客舱内制热量和乘客舱内空气温度。调节第二载冷剂泵2转速,第三节流装置19开度,进而调节进入电池模块27的高温载冷剂流量,可控制电池模块27吸热量和温度。制冷剂系统1产生的低温载冷剂,按照如图25中的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流过第一换热器9,从车外空气吸热升温后,被第一载冷剂泵10送回制冷剂系统1,维持制冷剂循环。通过调节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及第一电子风扇8转速,控制低温载冷剂对车外空气的吸热量,维持热管理系统的热平衡。
第3种工作模式:乘客舱制热+电池冷却模式:如图26所示,在此模式下,第一三通阀3、第五三通阀24、第七三通阀20、第二节流装置17、第八三通阀16、第六三通阀12、第二三通阀5、第四三通阀25、第九三通阀31、第十三通阀32、第三三通阀11和第三节流装置19相应的导通或开启。具体参阅图26。其余不相关的截止阀、三通阀、节流装置截止。
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高温载冷剂,按照如图26中的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流入第三换热器30,加热流入乘客舱内的空气。通过调节第二载冷剂泵2转速,第二节流装置17开度和第二电子风扇28转速,继而调节流经第三换热器30的高温载冷剂流量和风量,可控制乘客舱内制热量和乘客舱内空气温度。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低温载冷剂,按照如图26中的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一部分低温载冷剂流入电池模块27,吸收电池模块27热量,不仅可以调控电池模块27温度,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热量,通过制冷剂循环,增加低环境温度下乘客舱制热量,提升制冷剂系统1能效。调节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第三节流装置19开度,进而调节流入电池模块27的低温载冷剂流量,可调控电池模块27的散热量及温度。另一部分低温载冷剂流过第一换热器9,从车外空气吸热,与电池模块27路载冷剂混合后,被第一载冷剂泵10送回制冷剂系统1。通过调节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及第一电子风扇8转速,控制低温载冷剂对车外空气的吸热量,维持热管理系统的热平衡。
第4种工作模式:乘客舱制冷+电池加热模式:如图27所示,在此模式下,第二三通阀5、第六三通阀12、电池模块27、第三节流装置19、第五三通阀24、第一三通阀3、第九三通阀31、第十三通阀32、第四三通阀25、第七截止阀22、第七三通阀20、第一节流装置18、第八三通阀16和第三三通阀11相应的导通或开启。具体参阅图27。其余不相关的截止阀、三通阀、节流装置截止。
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低温载冷剂,按照如图27中的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流入第二换热器29,冷却流入乘客舱内的空气。通过调节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第一节流装置18开度和第二电子风扇28转速,继而调节流经第二换热器29的低温载冷剂流量和风量,可控制乘客舱内制冷量和乘客舱内空气温湿度。制冷剂系统1产生的高温载冷剂,按照如图27中的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流过第一换热器9,被车外空气冷却后,被第二载冷剂泵2送回制冷剂系统1,维持制冷剂循环。以及调节第二载冷剂泵2转速,第三节流装置19开度,进而调节进入电池模块27的高温载冷剂流量,可控制电池模块27吸热量和温度。
第5种工作模式:乘客舱单独制冷模式:如图28所示,在此模式下,第四三通阀25、第七截止阀22、第七三通阀20、第一节流装置18、第八三通阀16、第六截止阀15、第三三通阀11、第二三通阀5、第十三通阀32、第九三通阀31和第一三通阀3相应的导通或开启。具体参阅图28。其余不相关的截止阀、三通阀、节流装置截止。
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低温载冷剂,按照如图28中的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流入第二换热器29,冷却流入乘客舱内的空气。通过调节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第一节流装置18开度和第二电子风扇28转速,继而调节流经第二换热器29的低温载冷剂流量和风量,可控制乘客舱内制冷量和乘客舱内空气温湿度。制冷剂系统1产生的高温载冷剂,按照如图28中的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流过第一换热器9,被车外空气冷却后,被第二载冷剂泵2送回制冷剂系统1,维持制冷剂循环。
第6种工作模式:乘客舱单独制热模式,如图29所示,在此模式下,第四三通阀25、第九三通阀31、第十三通阀32、第三三通阀11、第二三通阀5、第六三通阀12、第八三通阀16、第二节流装置17、第七三通阀20、第五三通阀24和第一三通阀3相应的导通或开启。具体参阅图29。其余不相关的截止阀、三通阀、节流装置截止。
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高温载冷剂,按照如图29中的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流入第三换热器30加热流入乘客舱内的空气。通过调节第二载冷剂泵2转速,第二节流装置17开度和第二电子风扇28转速,继而调节流经第三换热器30的高温载冷剂流量和风量,可控制乘客舱内制热量和乘客舱内空气温度。制冷剂系统1产生的低温载冷剂,按照如图29中的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流过第一换热器9,从车外空气吸热升温后,被第一载冷剂泵10送回制冷剂系统1,维持制冷剂循环。
第7种工作模式:电池单独冷却模式,如图30所示,在此模式下,第四三通阀25、第三节流装置19、第三三通阀11、第二三通阀5、第十三通阀32、第九三通阀31和第一三通阀3相应的导通或开启。具体参阅图30。其余不相关的截止阀、三通阀、节流装置截止。
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低温载冷剂,按照如图30中的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流入电池模块27支路,冷却电池。调节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第三节流装置19开度,从而调节进入电池模块27的低温载冷剂流量,可控制电池模块27散热量和温度。制冷剂系统1产生的高温载冷剂,按照如图30中的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流过第一换热器9,被车外空气冷却后,被第二载冷剂泵2送回制冷剂系统1,维持制冷剂循环。
第8种工作模式:电池单独加热模式,如图31所示,在此模式下,第二三通阀5、第六三通阀12、第三节流装置19、第五三通阀24、第一三通阀3、第四三通阀25、第九三通阀31、第十三通阀32、第三三通阀11相应的导通或开启。具体参阅图31。其余不相关的截止阀、三通阀、节流装置截止。
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高温载冷剂,按照如图31中的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流入电池模块27支路,加热电池。调节第二载冷剂泵2转速,第三节流装置19开度,进而调节进入电池模块27的高温载冷剂流量,可控制电池模块27吸热量和温度。制冷剂系统1产生的低温载冷剂,按照如图30中的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流过第一换热器9,从车外空气吸热升温后,被第一载冷剂泵10送回制冷剂系统1,维持制冷剂循环。
第9种工作模式:乘客舱制冷除湿+电池冷却模式,如图32所示,在此模式下,第四三通阀25、第一截止阀21、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截止阀14、第三三通阀11、第三节流装置19、第二三通阀5、第十三通阀32、第二节流装置17、第七截止阀22、第九三通阀31和第一三通阀3相应的导通或开启。具体参阅图32。其余不相关的截止阀、三通阀、节流装置截止。
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一部分低温载冷剂,按照如图32中的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流入第二换热器29支路,将通过第二换热器29的高温高湿空气的过冷除湿。另外,制冷剂系统1提供一股高温载冷剂,按照如图32中的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流入第三换热器30,加热流出第二换热器29的过冷空气,使乘客舱内空气同时满足温湿度设定点。通过调节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第二节流装置17、第一节流装置18开度和第二电子风扇28转速,进而调节流经乘客舱内第二换热器29和第三换热器30的高低温载冷剂流量和风量,可控制乘客舱内空气温湿度。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另一部分低温载冷剂,流入电池模块27支路。调节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第三节流装置19开度,从而调节进入电池模块27的低温载冷剂流量,控制电池模块27散热量和温度。制冷剂系统1产生的另一部分高温载冷剂流过第一换热器9,被车外空气冷却后,与从第二室内换热器流出的载冷剂混合,被第二载冷剂泵2送回制冷剂系统1,维持制冷剂循环。
第10种工作模式:乘客舱单独制冷除湿模式,如图33所示,在此模式下,第四三通阀25、第一截止阀21、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截止阀14、第三三通阀11、第二三通阀5、第十三通阀32、第二节流装置17、第七截止阀22、第九三通阀31和第一三通阀3相应的导通或开启。具体参阅图33。其余不相关的截止阀、三通阀、节流装置截止。
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低温载冷剂,按照如图33中的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流入第二换热器29支路,将通过第二换热器29的高温高湿空气的过冷除湿。另外,制冷剂系统1提供一股高温载冷剂,按照如图33中的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流入第三换热器30,加热流出第二换热器29的过冷空气,使乘客舱内空气同时满足温湿度设定点。通过调节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第二节流装置17、第一节流装置18开度和第二电子风扇28转速,进而调节流经乘客舱内第二换热器29和第三换热器30的高低温载冷剂流量和风量,可控制乘客舱内空气温湿度。制冷剂系统1产生的另一部分高温载冷剂流过第一换热器9,被车外空气冷却后,与从第二室内换热器流出的载冷剂混合,被第二载冷剂泵2送回制冷剂系统1,维持制冷剂循环。
第11种工作模式:乘客舱制热除湿+电池冷却模式,如图34所示,在此模式下,第二三通阀5、第六三通阀12、第八三通阀16、第二节流装置17、第七三通阀20、第五三通阀24、第一三通阀3、第四三通阀25、第九三通阀31、第十三通阀32、第三三通阀11、第三节流装置19、第一截止阀21、第一节流装置18和第二截止阀14相应的导通或开启。具体参阅图34。其余不相关的截止阀、三通阀、节流装置截止。
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低温载冷剂,按照如图34中的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流入第二换热器29,将通过第二换热器29的高湿空气的过冷除湿。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高温载冷剂,按照如图34中的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流入第三换热器30,加热流出第二换热器29的过冷空气,使乘客舱内空气同时满足温湿度设定点。通过调节高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第二节流装置17开度和第二电子风扇28转速,继而调节流经乘客舱内第二换热器29和第三换热器30的载冷剂流量和风量,可控制乘客舱内空气温度。制冷剂系统1产生的另一部分低温载冷剂流入电池模块27支路,吸收电池模块27热量,不仅可以调控电池温度,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热量,通过制冷剂循环,增加低环境温度下乘客舱制热量,提升制冷剂系统1能效。调节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第三节流装置19开度,进而调节流入电池模块27的低温载冷剂流量,可调控电池模块27的散热量及温度。剩余部分低温载冷剂流过第一换热器9,从车外空气吸热,与电池模块27路载冷剂混合后,被第一载冷剂泵10送回制冷剂系统1。通过调节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及第一电子风扇8转速,控制低温载冷剂对车外空气的吸热量,维持热管理系统的热平衡。
第12种工作模式:乘客舱独立制热除湿模式,如图35所示,在此模式下,第二三通阀5、第六三通阀12、第八三通阀16、第二节流装置17、第七三通阀20、第五三通阀24、第一三通阀3、第四三通阀25、第九三通阀31、第十三通阀32、第三三通阀11、第一截止阀21、第一节流装置18和第二截止阀14相应的导通或开启。具体参阅图35。其余不相关的截止阀、三通阀、节流装置截止。
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低温载冷剂,按照如图35中的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流入第二换热器29,将通过第二换热器29的高湿空气的过冷除湿。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高温载冷剂,按照如图35中的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流入第三换热器30,加热流出第二换热器29的过冷空气,使乘客舱内空气同时满足温湿度设定点。通过调节高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第二节流装置17开度和第二电子风扇28转速,继而调节流经乘客舱内第二换热器29和第三换热器30的载冷剂流量和风量,可控制乘客舱内空气温度。系统产生的剩余部分低温载冷剂流过第一换热器9,从车外空气吸热,被第一载冷剂泵10送回制冷剂系统1。通过调节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及第一电子风扇8转速,控制低温载冷剂对车外空气的吸热量,维持热管理系统的热平衡。
第13种工作模式:除霜+电池冷却模式,如图36所示,在此模式下,第四三通阀25、第三节流装置19、第三三通阀11、第二三通阀5、第十三通阀32、第九三通阀31、第一三通阀3相应的导通或开启。具体参阅图36。其余不相关的截止阀、三通阀、节流装置截止。
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高温载冷剂,按照如图36中的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流过第一换热器9,加热融化换热器外表面霜层后,被第二载冷剂泵2送回制冷剂系统1。制冷剂系统1产生的低温载冷剂,按照如图36中的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流入电池模块27支路,吸收电池热量后,被第一载冷剂泵10送回制冷剂系统1,维持热管理系统热平衡。
第14种工作模式:除霜+乘客舱除湿再热+电池冷却模式,如图37所示,在此模式下,第四三通阀25、第一截止阀21、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截止阀14、第三三通阀11、第三节流装置19、第一三通阀3、第九三通阀31、第十三通阀32、第二三通阀5、第七截止阀22、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六截止阀15相应的导通或开启。具体参阅图37。其余不相关的截止阀、三通阀、节流装置截止。
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高温载冷剂,按照如图37中的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流过第一换热器9,加热融化第一换热器9外表面霜层。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低温制冷剂,按照如图37中的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流入第二换热器29支路,将通过第二换热器29的高湿空气的过冷除湿。另外,制冷剂系统1的另一股高温载冷剂,流入第三换热器30,加热流出第二换热器29的过冷空气。通过调节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第二节流装置17、第一节流装置18开度和第二电子风扇28转速,进而调节流经乘客舱内第二换热器29和第三换热器30的高低温载冷剂流量和风量,可控制乘客舱内空气温湿度在适当范围。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另一部分低温载冷剂,流入电池模块27支路。调节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第三节流装置19开度,从而调节进入电池模块27的低温载冷剂流量,控制电池模块27散热量和温度。
第15种工作模式:除霜+乘客舱除湿再热模式,如图38所示,在此模式下,第四三通阀25、第一截止阀21、第一节流装置18、第二截止阀14、第三三通阀11、第一三通阀3、第九三通阀31、第十三通阀32、第二三通阀5、第七截止阀22、第二节流装置17和第六截止阀15相应的导通或开启。具体参阅图38。其余不相关的截止阀、三通阀、节流装置截止。
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高温载冷剂,按照如图38中的载冷剂第一回路流动。一部分流过第一换热器9,加热融化第一换热器9外表面霜层。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低温制冷剂,按照如图38中的载冷剂第二回路流动。流入第二换热器29支路,将通过第二换热器29的高湿空气的过冷除湿。另外,制冷剂系统1的另一股高温载冷剂,流入第三换热器30,加热流出第二换热器29的过冷空气。通过调节第一载冷剂泵10转速,第二节流装置17、第一节流装置18开度和第二电子风扇28转速,进而调节流经乘客舱内第二换热器29和第三换热器30的高低温载冷剂流量和风量,可控制乘客舱内空气温湿度在适当范围。
根据上述热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式需求下,制冷剂系统1在不改变系统连接形式和制冷剂流向的前提下,仅通过控制逻辑,切换不同的运行模式,即可以较高的能效,在-30C-50C环境温度下,按需输出低温和高温载冷剂。
制冷剂系统1的运行模式切换可参考下表:
参阅图39,图39是本申请提供的汽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汽车200包括热管理系统100。
该汽车200可以是纯电动汽车,也可以是油电混合汽车。
本方案的复叠式制冷剂系统1的低温级采用二氧化碳,高温级中温制冷剂采用R134a,R1234yf或R290等,可以较低的成本满足制冷剂环保指标,降低系统整体充注量;
本申请中热管理系统中制冷剂系统1通过载冷剂与整车相关部件进行热量交换,以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功能,能够在不切换制冷剂系统1的运行回路的前提下,对载冷剂进行制冷和制热,以利用载冷剂与换热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热管理,能够减少制冷剂回路的切换,便于简化回路控制,提高系统稳定性,进而减少制冷剂泄露的风险。
且制冷剂系统1能在环境温度-30C-50C的工况范围内,在不改变系统连接形式及制冷剂流向的情况下,即可切换不同的运行模式,以较高的系统能效满足乘客舱和电池模块27的不同冷热量需求。在高温制冷及极低温制热时,利用制冷剂系统1进行复叠循环,不仅可避免单级压缩压比过大引起的效率衰减,同时也能充分发挥高温侧制冷剂的制冷性能优良,二氧化碳低温制热性能优越的特性;二氧化碳循环为主,制冷剂循环为辅的运行方式,则通过降低二氧化碳节流损失,提高系统在非极端工况下制冷/制热的能效。
制冷剂系统1通过输出的载冷剂与汽车内外空气,电池模块27进行热交换;使系统部件和管路足够精简,易于标准化、模块化。通过一定的封装设计,较易解决二氧化碳制冷剂泄露,系统压力过高等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通过载冷剂回路中阀件切换,实现15种不同工作模式,满足乘客舱和电池模块27的冷热量需求。特别的,本申请提供的乘客舱制冷除湿及制热除湿,仅通过制冷剂系统1提供的冷热源,无需附加电加热,即完成了乘客舱内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另外,本申请提供的车外换热器除霜方案,在除霜时,不会引起乘客舱内温度的较大波动,从而提高影响乘客舒适性。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方式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以及设备,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其他实施方式中的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
第一载冷剂泵,用于驱动载冷剂;
第二载冷剂泵,用于驱动载冷剂;
制冷剂系统,所述制冷剂系统包括:
第一制冷剂回路,所述第一制冷剂回路包括:
第一压缩机;
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输出端,所述
第四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作为所述制冷剂系统的第一输入端;
第一膨胀阀,所述第一膨胀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
第五换热器,所述第五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膨胀阀的第二端;所述
第五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压缩机的输入端;
第二制冷剂回路,所述第二制冷剂回路包括:
第二压缩机;
第六换热器,所述第六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输出端,所述
第六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所述第六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所述第六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作为所述制冷剂系统的第一输出端;
储液器,所述储液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
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二膨胀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储液器的输出端;
第七换热器,所述第七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膨胀阀的第二端,所述第七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压缩机的输入端,所述第七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一端作为所述制冷剂系统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七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端作为所述制冷剂系统的第二输入端;
其中,所述第一载冷剂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载冷剂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
所述制冷剂系统用于将从所述第二输入端流入的载冷剂进行制冷,并从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以及将从所述第一输入端流入的载冷剂进行制热,并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进而利用制冷后的所述载冷剂在连接所述第一载冷剂泵的换热器处进行换热,以及利用制热后的所述载冷剂在连接所述第二载冷剂泵的换热器处进行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
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
所述换热器包括:
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载冷剂泵的输入端;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载冷剂泵的输入端;
其中,响应于第一制冷指令,所述制冷剂系统、所述第二载冷剂泵和所述第一载冷剂泵工作,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导通,所述第一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所述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冷;
所述第二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以维持所述制冷剂系统内部的制冷剂循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
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二载冷剂泵的输入端,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端;
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端;
第三三通阀,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一载冷剂泵的输入端,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端;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
第四三通阀,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端,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端;
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三接口;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一侧,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三接口;
其中,响应于第一制热指令,所述制冷剂系统、所述第二载冷剂泵和所述第一载冷剂泵工作,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导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
所述第二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热;
所述第一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
或者,响应于第一除湿指令,所述制冷剂系统、所述第二载冷剂泵和所述第一载冷剂泵工作,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导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
所述第一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
所述第二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与从所述第二换热器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所述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制冷除湿;并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
或者,响应于第二除湿指令,所述制冷剂系统、所述第二载冷剂泵和所述第一载冷剂泵工作,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导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
所述第一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所述第二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并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
所述第二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与从所述第二换热器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所述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制热除湿;
或者,响应于第一除霜指令,所述制冷剂系统、所述第二载冷剂泵和所述第一载冷剂泵工作,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导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
所述第一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
所述第二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对所述第一换热器进行除霜;以及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与从所述第二换热器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所述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除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
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三接口,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端;
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三接口,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
第三节流装置,所述第三节流装置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三接口;
电池模块,所述电池模块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节流装置的第二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三接口;
其中,响应于第一冷却指令,所述制冷剂系统、所述第二载冷剂泵和所述第一载冷剂泵工作,所述第三节流装置导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一截止阀和所述第二截止阀截止;
所述第一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对所述电池模块进行冷却;
所述第二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
或者,响应于第二除霜指令,所述制冷剂系统、所述第二载冷剂泵和所述第一载冷剂泵工作,所述第三节流装置导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一截止阀和所述第二截止阀截止;
所述第二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对所述第一换热器进行除霜;
所述第一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吸收所述电池模块的热量;
或者,响应于第三除霜指令,所述制冷剂系统、所述第二载冷剂泵和所述第一载冷剂泵工作,所述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三节流装置导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
所述第一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以及对所述电池模块进行冷却;
所述第二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对所述第一换热器进行除霜;以及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与从所述第二换热器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所述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除湿;
或者,响应于第三除湿指令,所述制冷剂系统、所述第二载冷剂泵和所述第一载冷剂泵工作,所述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三节流装置导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
所述第一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以及对所述电池模块进行冷却;
所述第二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与从所述第二换热器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所述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制冷除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
第五三通阀,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三接口,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一端,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三节流装置的第一端;
第六三通阀,所述第六三通阀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三接口,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端,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电池模块的第二端;
其中,响应于第一加热指令,所述制冷剂系统、所述第二载冷剂泵和所述第一载冷剂泵工作,所述第三节流装置导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六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
所述第二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对所述电池模块进行加热;
所述第一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
或者,响应于第四除湿指令,所述制冷剂系统、所述第二载冷剂泵和所述第一载冷剂泵工作,所述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三节流装置导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所述第六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
所述第一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所述第二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并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以及对所述电池模块进行冷却;
所述第二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与从所述第二换热器流过的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所述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进行制热除湿。
或者,响应于第二制冷指令,所述制冷剂系统、所述第二载冷剂泵和所述第一载冷剂泵工作,所述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三节流装置导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三接口截止,所述第六三通阀的第三接口截止;
所述第一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所述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冷,以及对所述电池模块进行冷却;
所述第二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
第三截止阀,所述第三截止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二接口,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二接口;
第四截止阀,所述第四截止阀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二接口,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二接口;
第七三通阀,所述第七三通阀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二接口,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第一端,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端;
第八三通阀,所述第八三通阀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六三通阀的第二接口,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二接口,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端;
响应于第三制冷指令,所述制冷剂系统、所述第二载冷剂泵和所述第一载冷剂泵工作,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三节流装置导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六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七三通阀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八三通阀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
所述第一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二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换热后的所述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冷;
所述第二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第一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以及对所述电池模块进行加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
响应于第二制热指令,所述制冷剂系统、所述第二载冷剂泵和所述第一载冷剂泵工作,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三节流装置导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
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六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
所述第二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热,以及对所述电池模块进行加热;
所述第一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
响应于第三制热指令,所述制冷剂系统、所述第二载冷剂泵和所述第一载冷剂泵工作,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三节流装置导通,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三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一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第四三通阀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
所述第五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所述第六三通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
所述第二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以使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一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并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以使空气对汽车的乘客舱制热;
所述第一载冷剂泵驱动所述载冷剂,以使所述载冷剂从所述第二输入端流入,并从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并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空气进行换热,以及对所述电池模块进行冷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
第一膨胀水箱,所述第一膨胀水箱的第一端连接第一载冷剂泵的输入端,第一膨胀水箱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输出端;
第二膨胀水箱,所述第二膨胀水箱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载冷剂泵的输入端,第二膨胀水箱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输出端。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热管理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72198.2A CN114103591B (zh) | 2021-11-18 | 2021-11-18 | 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72198.2A CN114103591B (zh) | 2021-11-18 | 2021-11-18 | 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03591A true CN114103591A (zh) | 2022-03-01 |
CN114103591B CN114103591B (zh) | 2023-11-03 |
Family
ID=80397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372198.2A Active CN114103591B (zh) | 2021-11-18 | 2021-11-18 | 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103591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05919A (zh) * | 2022-04-22 | 2022-08-16 |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WO2024199382A1 (zh) * | 2023-03-30 | 2024-10-03 | 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热管理系统、方法、装置、介质及车辆 |
CN114905919B (zh) * | 2022-04-22 | 2024-11-15 |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28461A (zh) * | 2005-09-09 | 2007-03-14 | 三电有限公司 | 冷却系统 |
CN106352581A (zh) * | 2016-10-27 | 2017-01-25 | 天津商业大学 | 排气冷却热回收载热融霜的复叠制冷系统 |
CN106524552A (zh) * | 2016-12-22 | 2017-03-22 | 刘勇 | 适用于极寒地区的co2复叠的热泵系统及热泵设备机组 |
CN206056012U (zh) * | 2016-06-24 | 2017-03-29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 实现冷热联供的热量梯级利用热泵系统 |
CN208931069U (zh) * | 2018-09-05 | 2019-06-04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CN110422027A (zh) * | 2019-07-26 | 2019-11-0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自复叠热管理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和热管理装置 |
KR20200061418A (ko) * | 2018-11-23 | 2020-06-03 |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보조 냉각 사이클을 포함한 이산화탄소 냉방 시스템 |
CN111271752A (zh) * | 2020-02-14 | 2020-06-12 | 同济大学 | 一种多换热器串联式跨临界co2热泵供暖系统 |
-
2021
- 2021-11-18 CN CN202111372198.2A patent/CN11410359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28461A (zh) * | 2005-09-09 | 2007-03-14 | 三电有限公司 | 冷却系统 |
CN206056012U (zh) * | 2016-06-24 | 2017-03-29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 实现冷热联供的热量梯级利用热泵系统 |
CN106352581A (zh) * | 2016-10-27 | 2017-01-25 | 天津商业大学 | 排气冷却热回收载热融霜的复叠制冷系统 |
CN106524552A (zh) * | 2016-12-22 | 2017-03-22 | 刘勇 | 适用于极寒地区的co2复叠的热泵系统及热泵设备机组 |
CN208931069U (zh) * | 2018-09-05 | 2019-06-04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KR20200061418A (ko) * | 2018-11-23 | 2020-06-03 |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보조 냉각 사이클을 포함한 이산화탄소 냉방 시스템 |
CN110422027A (zh) * | 2019-07-26 | 2019-11-0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自复叠热管理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和热管理装置 |
CN111271752A (zh) * | 2020-02-14 | 2020-06-12 | 同济大学 | 一种多换热器串联式跨临界co2热泵供暖系统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05919A (zh) * | 2022-04-22 | 2022-08-16 |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CN114905919B (zh) * | 2022-04-22 | 2024-11-15 |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WO2024199382A1 (zh) * | 2023-03-30 | 2024-10-03 | 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热管理系统、方法、装置、介质及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03591B (zh) | 2023-11-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749517A (zh) | 一种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 |
US20210268870A1 (en) |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 |
CN113173050B (zh) | 热管理系统 | |
CN210821724U (zh) |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其新能源汽车 | |
CN114734778A (zh) | 一种集成式模块化整车热管理系统 | |
CN112428767B (zh) | 车辆热管理系统 | |
CN110966797A (zh) | 一种车辆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428771B (zh) | 热管理系统 | |
CN110682761A (zh) | 双室外换热器热泵系统 | |
CN112428769B (zh) | 热管理系统 | |
CN113173049B (zh) | 热管理系统 | |
WO2024066593A1 (zh) | 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 |
US11358438B2 (en) |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CN111923694B (zh) |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电动车 | |
CN107444063B (zh) | 一种车辆热泵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US20230356564A1 (en) |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with improved working efficiency of compressor | |
CN114103591B (zh) | 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
CN209274302U (zh) | 一种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 |
CN118061733A (zh) | 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 |
CN110626146A (zh) | 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及控制逻辑 | |
CN114312206B (zh) | 电动车辆的热管理系统以及电动车辆 | |
CN116476592A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 |
EP3982059B1 (en) | Heat management system | |
CN111854215B (zh) | 热泵系统 | |
CN211222955U (zh) | 双室外换热器热泵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