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72861B - 警备装置以及警备系统 - Google Patents

警备装置以及警备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72861B
CN114072861B CN201980098020.8A CN201980098020A CN114072861B CN 114072861 B CN114072861 B CN 114072861B CN 201980098020 A CN201980098020 A CN 201980098020A CN 114072861 B CN114072861 B CN 1140728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ard
detection
unit
person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802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72861A (zh
Inventor
田口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 Innov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 Innov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 Innov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 Innovat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072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28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728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28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5/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 G08B25/01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G08B25/1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using wireless transmiss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4User authentication involving the use of external additional devices, e.g. dongles or smart cards
    • G06F21/35User authentication involving the use of external additional devices, e.g. dongles or smart cards communicating wireless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8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enso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导入到难以设定警备区域的警备对象且安全性高的警备装置以及警备系统。一种警备装置,具备多个探测人物的探测单元,根据在每个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范围内有无探测到所述人物,将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控制成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其中,所述警备装置具备:探测顺序比较部,比较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预先存储的警备布置用或者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是否一致;以及控制部,在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布置用或者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从所述警备解除控制成所述警备布置或者从所述警备布置控制成所述警备解除。

Description

警备装置以及警备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警备装置以及警备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各种警备装置以及警备系统。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根据有无RFID来控制蜂鸣器等警报单元的警备装置以及警备系统。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使用了人感传感器和RFID系统的安全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033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100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包括上述专利文献1、2的以往的警备装置以及警备系统在门口的监视、出入室管理等易于确定警备区域的住宅、建筑物中是有效的,但在从任意处都能够侵入即侵入路径无数,无法指定侵入的部位的区段、范围的神社、佛堂、塑料大棚设施、游艇及小船等船舶的停泊地点、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货运站等屋外的场所,难以决定警备区域,所以有时无法采用。
另外,在以往的警备装置以及警备系统中,采用监视摄像机,但还存在难以始终目视来自监视摄像机的影像来判断有无侵入者,不能确保能够进行异常发生时间点的探测的安全等级这样的改善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导入到难以设定警备区域的警备对象且安全性高的警备装置以及警备系统。
权利要求1的发明是一种警备装置,具备多个探测人物的探测单元,根据在每个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范围内有无探测到所述人物,将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控制成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所述警备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警备装置具备:
探测顺序比较部,比较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预先存储的警备布置用或者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是否一致;
控制部,在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而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布置用或者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从所述警备解除控制成所述警备布置或者从所述警备布置控制成所述警备解除;以及
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获取时刻tn下的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范围中的探测信号,根据所述探测信号的强度来掌握所述人物处于哪个探测单元的探测范围内。
权利要求14的发明是一种警备系统,具备:
服务器装置;
警备装置,经由通信网络而与所述服务器装置能够通信地连接;
多个探测单元,配备于所述警备装置内或者附加设置于所述警备装置来探测人物;
RFID接收装置,配备于所述警备装置内,或者附加设置于所述警备装置;
用户终端,经由所述通信网络而与所述服务器装置能够通信地连接;以及
RFID标签,与所述RFID接收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根据由所述探测单元在探测范围内有无探测到所述人物和由所述RFID接收装置有无接收到所述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或者由所述RFID接收装置有无识别出所述RFID标签,将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控制成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的状态,所述警备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服务器装置具备:
警备状态设定指示部,促使所述用户终端选择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以及
服务器装置侧信息发送部,将基于所选择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的警备状态信息发送到所述警备装置,
所述警备装置具备:
探测顺序比较部,比较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预先存储的警备布置用或者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是否一致;
控制部,将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从所述警备解除控制成所述警备布置,或者从所述警备布置控制成所述警备解除;
RFID识别部,从所述RFID接收装置接收到的所述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识别所述RFID标签;
判定部,判定有无可疑人向所述警备对象侵入;以及
警备装置侧信息发送部,将由所述判定部得到的判定结果发送到所述服务器装置,
在被设为所述警备布置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下,当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而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且所述RFID识别部识别出所述RFID标签的情况下,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没有进入处理异常,
所述控制部根据从所述服务器装置获取到的所述警备状态信息,将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控制成所述警备解除,
在被设为所述警备解除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下,当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而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布置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且所述RFID接收装置未接收到所述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没有退出处理异常,
所述控制部根据从所述服务器装置获取到的所述警备状态信息,将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控制成所述警备布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导入到难以设定警备区域的警备对象且安全性高的警备装置以及警备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警备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警备装置的结构的另一例子的图。
图3的(a)~(c)分别是表示警备对象的例子的图,(d)是对警备对象进行警备的区域的概念图。
图4的(a)、(b)都是表示本发明的警备装置所具备的探测单元的例子的图。
图5的(a)、(b)都是使用具备图4(a)图示的探测单元的警备装置对警备对象进行警备的状态的概念图。
图6的(a)是使用具备图4(b)图示的探测单元的警备装置来掌握人物的移动路径的状态的概念图。(b)是表示时刻tn下的探测单元的探测信号的强度的一个例子的表。
图7的(a)是关于具备图4(a)图示的探测单元的警备装置而设定探测单元的探测间隔的状态的概念图。(b)是表示图7(a)中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间隔的一个例子的表。
图8的(a)~(c)是说明使用图1图示的警备装置对警备对象进行警备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的(a)~(c)是说明使用图2图示的警备装置对警备对象进行警备的状态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的(a)是表示由图1图示的警备装置进行的警备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b)是表示由图1图示的警备装置进行的警备处理的另一例子的流程图。
图11的(a)是表示由图2图示的警备装置进行的警备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b)是表示由图2图示的警备装置进行的警备处理的另一例子的流程图。
图12的(a)、(b)都是说明本发明的警备装置的应用例的概念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警备系统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由图13图示的警备系统进行的警备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由图13图示的警备系统进行的警备处理的另一例子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1A、1B):警备装置;2:控制装置;3:信息收发部;4:探测信号获取部;5:判定结果通知部;6:影像信息发送部;7:警报指示部;8:存储部;9:探测顺序比较部;10:判定部;11: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2:探测条件设定部;13:警备状态控制部;14(14A、14B、…):探测单元;15:警报单元;16:摄像单元;17:外部终端;18:RFID标签;19(19A、19B、…):RFID接收装置;20:RFID识别部;22:警备对象;23:警备区域;24:警戒区域;25:非警戒区域;26(26a、26b、…):探测范围;27(27a、27b、…):重复探测范围;28(28a、28b、…):移动路径;29:用户;30:入口门;31:警备系统;32:服务器装置;33:用户终端;34:运营商终端;35:通信网络;36:信息收发部;37:控制部;38:存储部;39:认证部;40:警备状态设定指示部;41:警备状态信息制作部;42:经过时间测量部;43:异常探测信息制作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
[警备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警备装置是如下警备装置:具备多个探测人物的探测单元,根据在每个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范围内有无探测到所述人物,将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控制成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
以下,作为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警备对象”,还包括“住宅”、事务所(营业场所)、公共设施、演出场所等“建筑物”、神社、佛堂、塑料大棚等“建造物”、汽车、自行车、现金运输车这样的车辆以及游艇、小船这样的船舶等“流动资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警备对象中决定有警备区域和警戒区域。所述警备区域是指对与所述警备对象相关的住宅、事务所(营业场所)、公共设施、演出场所等建筑物的内部进行警备的区域。所述警戒区域是指对与所述警备对象相关的住宅、事务所(营业场所)、公共设施、演出场所等建筑物、神社、佛堂、塑料大棚等建造物、汽车、自行车、现金运输车这样的车辆以及游艇、小船这样的船舶等流动资产的周边且后述探测单元的探测范围内进行警戒的区域。
例如,作为警备对象22的例子,在图3(a)所示的住宅中,如图3(d)所示,其室内被决定为警备区域23,所述住宅的周边被决定为警戒区域24。在图3(b)所示的神社中,如图3(d)所示,其正殿的设置区域被决定为警备区域23,所述正殿的周边被决定为警戒区域24。在图3(c)所示的小船等船舶中,如图3(d)所示,船舶的设置区域被决定为警备区域23,所述船舶的周边被决定为警戒区域24。此外,警备区域23以及警戒区域24以外的部分是非警戒区域25。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警备装置设置于警备区域23以及/或者警戒区域24,对警备对象22进行警备。
另外,作为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警备布置”,包括使以往公知的上锁装置工作而进行上锁的处理、后述摄像单元对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进行摄影的处理等,作为“警备解除”,包括解除所述上锁的处理等。
1.警备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警备装置1A具备控制各种信息处理的控制装置2,设置于警备区域23以及/或者警戒区域24。探测单元14、警报单元15、摄像单元16连接于控制装置2,并且包括与警备对象22相关的用户使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终端、个人计算机、便携电话等用户终端、警备运营商使用及设置的服务器装置、智能手机、平板终端、个人计算机、便携电话等运营商终端的外部终端17经由因特网通信网、按照无线通信标准决定的无线通信网、按照有线通信标准决定的有线通信网等通信网络能够通信地连接于控制装置2。
探测单元14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人感传感器、RFID读写器、光电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警备装置1A具备多个探测单元14。
在图4(a)所示的例子中,用设置于警备区域23以及/或者警戒区域24的3个探测单元14A、14B、14C探测人物。另外,一个探测单元14的探测范围26的一部分与其它探测单元14的探测范围26的一部分重叠,形成重复探测范围27a、27b。在各探测单元的探测范围26输出一定的强度等级的探测信号。
在图4(b)所示的例子中,探测单元14A、14B分别具有探测强度不同的多个探测范围26a、26b、26c。在探测范围26a中,例如输出将强度等级设为“1”的探测信号,在探测范围26b,例如输出将强度等级设为“2”的探测信号,在探测范围26c,例如输出将强度等级设为“3”的探测信号。
此外,在图1所示的方式中,成为探测单元14配备于警备装置1A内的方式,但还能够设为与警备装置1A独立地附加设置于警备装置1A的方式。
警报单元15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警报蜂鸣器、发光装置等。在后述判定部10在警备对象22被设为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的状态下判定有无可疑人向警备对象22侵入的结果是判定为侵入异常的情况下,警报蜂鸣器发出警报,发光装置进行发光而报告异常。
摄像单元16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监视摄像机、Web摄像机等。摄像单元16将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区域23、警戒区域24的警备状态记录为静态图像、动态图像。
如图1所示,控制装置2具备信息收发部3、存储部8、探测顺序比较部9、判定部10、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探测条件设定部12、警备状态控制部13。
信息收发部3与探测单元14、警报单元15、摄像单元16、外部终端17进行信息的收发。在本实施方式中,信息收发部3具备探测信号获取部4、判定结果通知部5、影像信息发送部6、警报指示部7。
探测信号获取部4获取探测单元14输出的探测信号。
判定结果通知部5将后述判定部10判定有无可疑人向警备对象22侵入的结果通知给外部终端17。拥有、使用外部终端17的所述用户、所述警备运营商能够知晓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能够采取之后的应对。
影像信息发送部6将与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况有关的信息发送到外部终端17。例如,将包含由摄像单元16对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区域23、警戒区域24进行摄影而得到的所述静态图像、动态图像的影像信息发送到外部终端17。拥有、使用外部终端17的所述用户、所述警备运营商能够通过所述发送的与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况有关的信息知晓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能够采取之后的应对。
警报指示部7在后述判定部10在警备对象22被设为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的状态下判定有无可疑人向警备对象22侵入的结果是判定为侵入异常的情况下,指示警报单元15报告上述异常。
在存储部8中,存储有用于后述探测顺序比较部9进行的比较处理的警备布置用或者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包含由摄像单元16对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区域23、警戒区域24进行摄影而得到的影像信息等各种信息。
探测顺序比较部9进行比较探测到人物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预先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布置用或者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是否一致的处理。关于该比较处理将在后述判定处理1中进行说明。
判定部10进行如下判定处理。
(判定处理1)
根据基于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探测到人物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预先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布置用或者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是否一致的比较结果,判定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
在图4(a)、图5所示的方式中,在存储部8中,预先存储有将所述警备布置用或者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设为“第1个:探测单元14A;第2个:探测单元14A与14B的组合,第3个:探测单元14B;第4个:探测单元14B与探测单元14C的组合;第5个:探测单元14C”的信息。
在图5(a)中,在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被设为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且某个人物沿着移动路径28a在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移动的情况下,按照探测单元14A的探测范围26、探测单元14A与探测单元14B的重复探测范围27a、探测单元14B的探测范围26、探测单元14B与探测单元14C的重复探测范围27b、探测单元14C的探测范围26的顺序探测所述人物。
探测顺序比较部9比较沿着移动路径28a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探测单元14的上述探测顺序与预先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布置用或者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是否一致。
在图5(a)所示的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被设为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的状态下,沿着移动路径28a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探测单元14的上述探测顺序与预先存储于存储部8的上述所述警备布置用或者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所以判定部10判定为没有进入处理异常或者没有退出处理异常。
另一方面,在图5(b)中,在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被设为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某个人物在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沿着移动路径28b移动的情况下,按照探测单元14B的探测范围26、探测单元14B与探测单元14C的重复探测范围27b、探测单元14C的探测范围26的顺序探测所述人物。另外,在某个人物在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沿着移动路径28c移动的情况下,在探测单元14C的探测范围26探测所述人物。
探测顺序比较部9比较沿着移动路径28b、28c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探测单元14的上述探测顺序与预先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布置用或者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是否一致。
在图5(b)所示的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被设为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的状态下,沿着移动路径28b、28c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探测单元14的上述探测顺序都与预先存储于存储部8的上述所述警备布置用或者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不一致,所以判定部10判定为侵入异常。
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进行如下处理:探测到获取时刻tn下的人物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范围26中的探测信号,根据所述探测信号的强度来掌握所述人物处于哪个探测单元14的探测范围26。
在图6(a)所示的方式中,图4(b)所示的多个探测单元14A、14B设置于警备区域23以及/或者警戒区域24,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被设为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在探测单元14A、14B例如输出如图6(b)所示的时刻tn下的探测信号的情况下,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以如下方式进行掌握人物的探测位置的处理。
在时刻t1,探测单元14A、14B都未输出探测信号,所以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判断为在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没有人物。
在时刻t2,探测单元14A输出将探测信号强度设为“1”的探测信号,所以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判断为在探测单元14A的探测范围26a有人物。
在时刻t3,探测单元14A输出将探测信号强度设为“2”的探测信号,所以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判断为在探测单元14A的探测范围26b有人物。
在时刻t4,探测单元14A输出将探测信号强度设为“3”的探测信号,所以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判断为在探测单元14A的探测范围26c有人物。
在时刻t5,探测单元14A输出将探测信号强度设为“2”的探测信号,所以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判断为在探测单元14A的探测范围26b有人物。
在时刻t6,探测单元14A输出将探测信号强度设为“2”的探测信号,探测单元14B输出将探测信号强度设为“1”的探测信号,所以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判断为在探测单元14A的探测范围26b与探测单元14B探测范围26a的重复探测范围27a有人物。
在时刻t7,探测单元14A输出将探测信号强度设为“1”的探测信号,探测单元14B输出将探测信号强度设为“1”的探测信号,所以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判断为在探测单元14A的探测范围26a与探测单元14B探测范围26a的重复探测范围27b有人物。
在时刻t8,探测单元14A输出将探测信号强度设为“1”的探测信号,探测单元14B输出将探测信号强度设为“2”的探测信号,所以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判断为在探测单元14A的探测范围26a与探测单元14B探测范围26b的重复探测范围27c有人物。
在时刻t9,探测单元14B输出将探测信号强度设为“2”的探测信号,所以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判断为在探测单元14B的探测范围26b有人物。
通过重复进行如以上那样的处理,从而在图6所示的方式中,通过探测单元14的探测信号强度的时间序列评价来掌握例如某个人物沿着移动路径28d在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移动这一情况。
探测条件设定部12进行根据由探测单元14有无探测到人物来设定每个探测单元的探测间隔的处理。在该情况下,以针对一个探测单元而使与该一个探测单元相邻的其它探测单元关联起来,在所述一个探测单元探测到所述人物时,与该一个探测单元关联起来的所述其它探测单元也联动设定探测间隔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图7(a)所示的方式中,图4(a)所示的多个探测单元14A、14B、14C设置于警备区域23以及/或者警戒区域24,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被设为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对于探测单元14A,相邻的探测单元14B被关联起来,对于探测单元14B,相邻的探测单元14A以及14C被关联起来,对于探测单元14C,相邻的探测单元14B被关联起来。
在某个人物在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沿着移动路径28e移动的情况下,探测条件设定部12以如下方式进行设定探测单元14A、14B、14C的探测间隔的处理。
在非警戒区域25(状态A),是探测单元14A、14B、14C的探测范围外,所以探测条件设定部12将各探测单元的探测间隔例如设定为10~20秒的“长”的状态。
在探测单元14A的探测范围26(状态B),探测单元14A探测所述人物,所以探测条件设定部12将探测单元14A的探测间隔例如设定为2~4秒的“短”的状态。在该情况下,探测单元14B、14C探测不到所述人物,但探测单元14B与探测单元14A关联起来,所以探测条件设定部12将与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探测单元14A相邻的探测单元14B的探测间隔也设定为所述“短”的状态。
在探测单元14A与探测单元14B的重复探测范围27a(状态C),探测单元14A、14B探测所述人物。在该情况下,探测单元14C探测不到所述人物,但探测单元14C与探测单元14B关联起来,所以探测条件设定部12将与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探测单元14B相邻的探测单元14C的探测间隔也设定为所述“短”的状态。
在探测单元14B的探测范围26(状态D),探测单元14B探测所述人物。在该情况下,探测单元14A、14C探测不到所述人物,但探测单元14A以及14C与探测单元14B关联起来,所以探测条件设定部12将与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探测单元14B相邻的探测单元14A以及14C的探测间隔维持为所述“短”的状态。
在探测单元14B与探测单元14C的重复探测范围27b(状态E),探测单元14B、14C探测所述人物。在该情况下,探测单元14A探测不到所述人物,但探测单元14A与探测单元14B关联起来,所以探测条件设定部12将探测单元14A的探测间隔维持为所述“短”的状态。
在探测单元14C的探测范围26(状态F),探测单元14C探测所述人物。在该情况下,探测单元14A探测不到所述人物,所以探测条件设定部12将探测单元14A的探测间隔设定为所述“长”。另外,探测单元14B探测不到所述人物,但探测单元14B与探测单元14C关联起来,所以探测条件设定部12将探测单元14B的探测间隔维持为所述“短”的状态。
在非警戒区域25(状态G),是探测单元14A、14B、14C的探测范围外,所以探测条件设定部12将探测单元14B以及14C的探测间隔设定为所述“长”的状态。
除此之外,在由判定部10进行的上述判定处理的结果是判定为侵入异常的情况下,探测条件设定部12将探测单元14A、14B、14C的探测间隔设定为所述“短”的状态。
另外,在图7所示的方式中,将探测间隔设为所述“长”、“短”这两个种类,但能够按照各种种类的探测间隔来设定探测单元的探测间隔。例如,在准备设为5~9秒的“中”的探测间隔,一个探测单元被设定为所述“短”的探测间隔时,还能够将与该一个探测单元关联起来的其它探测单元的探测间隔设定为所述“中”。
通过由探测条件设定部12进行的处理,能够由多个探测单元14一边使探测间隔变动一边探测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内的人物,所以能够更准确地掌握所述人物的位置、移动方向。
通过进行由上述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进行的处理,能够掌握某个人物在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内的位置,通过进行由探测条件设定部12进行的处理,能够提高探测单元14的探测频度地确认所述人物的移动路径。
例如,如图12(a)所示,将以形成多个重复探测范围27的方式具备多个探测单元14的警备装置1A设置于警备区域23以及/或者警戒区域24,进行由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进行的处理以及进行由探测条件设定部12进行的处理,从而能够掌握某个人物处于哪个探测单元14的哪个探测范围26或者进行了怎样的移动。
警备状态控制部13在通过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比较而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布置用或者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的情况下,将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从所述警备解除控制成所述警备布置,或者从所述警备布置控制成所述警备解除。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如下警备装置:将住宅、事务所(营业场所)、公共设施、演出场所等建筑物、神社、佛堂、塑料大棚等建造物、汽车、自行车、现金运输车这样的车辆以及游艇、小船这样的船舶等流动资产作为警备对象,能够设置于决定为该警备对象的警备区域以及/或者警戒区域。因此,不仅能够探测如以往那样有无可疑人向建筑物内侵入,还能够在该建筑物的范围外的警戒区域探测有无所述可疑人侵入。
另外,通过上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的判定处理,易于确认有无可疑人从警戒区域向警备区域侵入,另外,能够根据探测单元的各种探测模式将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自动地控制成警备布置,所以能够防止警备布置的遗漏,实现高的安全性。
2.警备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2所示的警备装置1B除了具备图1图示的警备装置1A所具备的结构之外,还具备具有读写器功能的RFID接收装置19。另外,警备装置1B的控制装置2除了具备图1图示的警备装置1A的控制装置2所具备的结构之外,还具备RFID识别部20。关于与图1图示的警备装置1A共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RFID接收装置19与RFID标签18进行无线通信,接收RFID标签18发出的识别信息。关于与RFID标签18的通信方式,能够采用主动方式、被动方式。关于通信距离,在任意的方式中都能够设为几十米。
在图2所示的方式中,成为RFID接收装置19配备于警备装置1B内的方式,但还能够设为与警备装置1B独立地附加设置于警备装置1B的方式。另外,也可以将RFID接收装置19配备于每个探测单元14。
在存储部8中存储有用于RFID识别部20识别RFID标签18的比对用的RFID识别信息。
RFID识别部20进行如下处理: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比对用的RFID识别信息之中检索与RFID接收装置19接收到的RFID标签18的识别信息一致的识别信息,识别RFID标签18。
判定部10除了进行上述判定处理1之外,还进行以下的判定处理。
(判定处理2)
根据由探测单元14在探测范围26内有无探测到人物和由RFID接收装置19有无接收到RFID标签18的识别信息或者由RFID识别部20有无识别出RFID标签18,判定有无可疑人向警备对象22侵入。
在图9(a)所示的方式中,在存储部8中存储有将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设为“第1个:探测单元14A”的信息,并存储有将警备布置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设为“第1个:探测单元14B;第2个:探测单元14A”的信息。
在图9(a)中,在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被设为警备布置、用户29携带RFID标签18并向警戒区域24移动的情况下,探测单元14A探测用户29。另外,进行RFID接收装置19A接收RFID18的识别信息、RFID识别部20识别RFID标签18的处理。
在通过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上述比较处理而探测到用户29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预先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且RFID识别部20根据RFID接收装置19接收到的RFID标签18的识别信息识别出RFID18的情况下,判定部10根据基于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比较结果和由RFID识别部20进行的RFID18的辨识处理结果,判定为没有进入处理异常。在该情况下,警备状态控制部13进行将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设定为警备解除的处理。
在警备解除后,通过进行由上述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进行的处理,能够掌握用户29在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内的位置,通过进行由探测条件设定部12进行的处理,能够提高探测单元14的探测频度地确认用户29的移动路径。
另外,判定结果通知部5将由判定部10判定为没有进入处理异常的结果通知给外部终端17,影像信息发送部6将包含由摄像单元16对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区域23、警戒区域24进行摄影而得到的所述静态图像、动态图像的影像信息发送到外部终端17,所以拥有、使用外部终端17的所述警备运营商能够知晓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
此外,在影像信息发送部6将所述影像信息发送到外部终端17时,还能够将RFID标签18的识别信息与所述影像信息关联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在外部终端17中与用户29被摄影到的影像一起显示RFID标签18的识别信息,所以所述运营商能够进行RFID标签18的拥有者确认。
例如,如图12(b)所示,在具有多个警备区域23的设施中,在各警备区域23以及警备区域23、23间的警戒区域24设置具备探测单元14和RFID接收装置19的警备装置1B,进行由判定部10进行判定处理、由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进行的处理、由探测条件设定部12进行的处理,从而能够掌握从入口门30入场的人物处于哪个探测单元14的哪个探测范围26,或者进行了怎样的移动,与在外部终端17中用户29被摄影到的影像一起显示RFID标签18的识别信息,所以所述运营商能够进行RFID标签18的拥有者确认。
当在图9(a)所示的被设为所述警备解除的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下,用户29从警戒区域24移动到非警戒区域25的情况下,按照探测单元14B的探测范围26、探测单元14A的探测范围26的顺序探测用户29。在通过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上述比较处理而探测到用户29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预先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布置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且RFID标签18脱离与RFID接收装置19的通信范围的情况,判定部10根据基于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比较结果和由RFID接收装置19进行的RFID标签18的接收处理结果,判定为没有退出处理异常。在该情况下,警备状态控制部13进行将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设定为警备布置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被设为警备布置的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下,在以下的情况下,判定部10判定为侵入异常。
(1)在被设为所述警备布置的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下,通过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比较而探测到人物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不一致的情况
这相当于所述人物按照多个侵入路径中的一个路径侵入到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的情况。例如,在图9(a)所示的方式中,为不是依照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第1个:探测单元14A”的路径,在探测单元14B的探测范围26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情况。
(2)在被设为所述警备布置的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下,通过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比较而探测到人物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但RFID接收装置19未接收到RFID标签18的识别信息的情况
这相当于所述人物未持有RFID标签18的情况。
(3)通过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比较而探测到人物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但RFID识别部20未识别出RFID标签18的情况
这相当于所述人物持有RFID标签18,但与RFID接收装置19的通信失败的情况。
(4)在被设为所述警备解除的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下,RFID接收装置19未接收到RFID标签18的识别信息,通过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比较而探测到人物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布置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不一致的情况
这相当于所述人物按照多个侵入路径中的一个路径侵入到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且该人物未持有RFID18的情况。例如是在图9(b)、(c)所示的警备对象22(小船、现金运输车)的警备状态被设为警备解除的状态下,可疑人不持有RFID标签18地侵入到警戒区域24,探测单元14探测到该可疑人的情况。
在根据这些判定为侵入异常的情况下,通过进行由上述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进行的处理,能够掌握可疑人在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内的位置,通过进行由探测条件设定部12进行的处理,能够提高探测单元14的探测频度地追踪所述可疑人。
另外,判定结果通知部5将由判定部10判定为侵入异常的结果通知给外部终端17,影像信息发送部6将包含由摄像单元16对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区域23、警戒区域24进行摄影而得到的所述静态图像、动态图像的影像信息发送到外部终端17,所以拥有、使用外部终端17的所述用户、所述警备运营商能够快速地知晓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能够采取之后的应对。
另外,警报指示部7在由判定部10进行的上述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侵入异常的情况下,指示警报单元15报告上述异常。警报单元15报告如上所述异常。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将住宅、事务所(营业场所)、公共设施、演出场所等建筑物、神社、佛堂、塑料大棚等建造物、汽车、自行车、现金运输车这样的车辆以及游艇、小船这样的船舶等流动资产作为警备对象,能够设置于决定为该警备对象的警备区域以及/或者警戒区域的警备装置。因此,不仅能够探测如以往那样有无可疑人向建筑物内侵入,还能够在该建筑物的范围外的警戒区域探测有无所述可疑人侵入。
另外,通过上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的判定处理,易于确认有无可疑人从警戒区域向警备区域侵入,另外,能够根据探测单元的各种探测模式将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自动地控制成警备布置,所以能够防止警备布置的遗漏,实现高的安全性。
[由警备装置进行的警备处理]
根据图8~图11,说明图1所示的警备装置1A以及图2所示的警备装置1B所进行的警备处理流程。
1.警备处理模式A
在图8(b)、图10(a)所示的警备处理模式A中,进行由判定部10进行的上述判定处理1。
(S101)将警备对象22作为住宅,在作为警备区域23的住宅内设置有警备装置1A(未图示)、探测单元14A,在作为警戒区域24的门前设置有探测单元14B,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被设定为警备解除。另外,在警备装置1A的存储部8中存储有将警备布置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设为“第1个:探测单元14A;第2个:探测单元14B”的信息。
(S102)探测单元14A、14B在各自的探测范围26探测家人(用户29)。
(S103)探测顺序比较部9比较探测到用户29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布置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是否一致。
(S104)当用户29外出,从而在警备区域23以及警戒区域24沿着移动路径28f移动时,按照探测单元14A的探测范围26、探测单元14A与探测单元14B的重复探测范围27、探测单元14B的探测范围26的顺序探测用户29。
基于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探测顺序的比较处理的结果是沿着移动路径28f探测到用户29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布置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所以判定部10判定为没有退出处理异常。
警备状态控制部13进行将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设定为警备布置(例如向基于外部终端17的监视模式的转移)的处理。之后,转移到后述警备处理模式B。
(S105)另一方面,在图8(b)中,在可疑人侵入到住宅内的情况下,按照探测单元14B的探测范围26、探测单元14A与探测单元14B的重复探测范围27、探测单元14A的探测范围26的顺序探测所述可疑人。
基于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探测顺序的比较处理的结果是探测到所述可疑人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布置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不一致,判定部10判定为侵入异常。
判定结果通知部5将基于判定部10的判定结果通知给外部终端17。另外,影像信息发送部6将包含由摄像单元16对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区域23、警戒区域24的警备状态进行摄影而得到的所述静态图像、动态图像的影像信息发送到外部终端17。拥有、使用外部终端17的所述用户、所述警备运营商能够知晓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能够采取之后的应对。
(S106)警报指示部7指示警报单元15输出警报。警报蜂鸣器发出警报,发光装置进行发光而报告异常。除此之外,通过进行由上述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进行的处理,掌握所述可疑人在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内的位置,通过进行由探测条件设定部12进行的处理,从而提高探测单元14的探测频度地追踪所述可疑人。
2.警备处理模式B
在图8(c)、图10(b)所示的警备处理模式B中,也进行由判定部10进行的上述判定处理1。在警备装置1A的存储部8中,存储有将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设为“第1个:探测单元14B;第2个:探测单元14A”的信息。通过上述S104而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被设定为警备布置。
(S107)探测单元14A、14B在各自的探测范围26探测家人(用户29)。
(S108)探测顺序比较部9比较探测到用户29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是否一致。
(S109)当用户29回家,从而在警戒区域24以及警备区域23沿着移动路径28g移动时,按照探测单元14B的探测范围26、探测单元14A与探测单元14B的重复探测范围27、探测单元14A的探测范围26的顺序探测用户29。
基于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探测顺序的比较处理的结果是沿着移动路径28g探测到用户29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所以判定部10判定为没有进入处理异常。
警备状态控制部13进行将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设定为警备解除(例如基于外部终端17的监视模式的解除)的处理。之后,转移到上述警备处理模式A。
(S110)另一方面,在可疑人停止于警戒区域24的情况(在警戒区域24内徘徊的状态等)下,探测单元14B探测所述可疑人,在所述可疑人不经由由探测单元14B进行的探测地侵入到警备区域23的情况下,探测单元14A探测所述可疑人。基于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探测顺序的比较处理的结果是探测到所述可疑人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不一致,判定部10判定为侵入异常。
判定结果通知部5将基于判定部10的判定结果通知给外部终端17。另外,影像信息发送部6将包含由摄像单元16对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区域23、警戒区域24的警备状态进行摄影而得到的所述静态图像、动态图像的影像信息发送到外部终端17。拥有、使用外部终端17的所述用户、所述警备运营商能够知晓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能够采取之后的应对。
(S111)警报指示部7指示警报单元15输出警报。警报蜂鸣器发出警报,发光装置进行发光而报告异常。除此之外,通过进行由上述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进行的处理,从而掌握所述可疑人在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内的位置,通过进行由探测条件设定部12进行的处理,从而提高探测单元14的探测频度地追踪所述可疑人。
3.警备处理模式C
在图9、图11(a)所示的警备处理模式C中,进行由判定部10进行的上述判定处理2。
(S201)将警备对象22作为游艇及小船等船舶,在作为警戒区域24的停泊地点设置有具备图4(a)所示的探测单元14A、14B和RFID接收装置19A、19B的警备装置1B,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被设定为警备布置。另外,所述游艇及小船等船舶的拥有者(用户29)持有RFID标签18。在警备装置1B的存储部8中存储有将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设为“第1个:探测单元14A”的信息。
(S202)探测单元14A、14B在各自的探测范围26探测用户29。
(S203)探测顺序比较部9比较探测到用户29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是否一致。
(S204)在通过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比较而探测到用户29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的情况下(S203:Y),RFID识别装置19进行接收RFID标签18的识别信息的处理。在图9(a)所示的方式中,RFID识别装置19A进行接收RFID标签18的识别信息的处理。
(S205)在RFID识别装置19A接收到RFID18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S204:Y),RFID识别部20进行如下处理: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比对用的RFID识别信息之中检索与RFID接收装置19A接收到的RFID标签18的识别信息一致的识别信息,识别RFID标签18。
(S206)在根据RFID接收装置19A接收到的RFID标签18的识别信息RFID识别部20识别出RFID18的情况下(S205:Y),判定部10根据基于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比较结果和由RFID识别部20进行的RFID18的辨识处理结果,判定为没有进入处理异常。在该情况下,警备状态控制部13进行将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设定为警备解除的处理。之后,转移到后述警备处理模式D。
在警备解除后,通过进行由上述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进行的处理,能够掌握用户29在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内的位置,通过进行由探测条件设定部12进行的处理,能够提高探测单元14的探测频度地确认用户29的移动路径。
另外,判定结果通知部5将由判定部10判定为没有进入处理异常的结果通知给外部终端17,影像信息发送部6将RFID标签18的识别信息与包含由摄像单元16对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区域23、警戒区域24的警备状态进行摄影而得到的所述静态图像、动态图像的影像信息关联起来发送到外部终端17,所以拥有、使用外部终端17的所述警备运营商能够知晓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并且能够进行RFID标签18的拥有者确认。
(S207)另一方面,在被设为警备布置的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下,在以下的情况下,判定部10判定为侵入异常。
(1)在通过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比较而探测到人物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不一致的情况(S203:N)
这相当于在探测单元14B的探测范围26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情况即通过多个侵入路径中的一个侵入路径侵入到警戒区域24的情况。
(2)通过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比较而探测到人物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但RFID接收装置19未接收到RFID标签18的识别信息的情况(S203:Y,S204:N)
这相当于所述人物未持有RFID标签18的情况。
(3)通过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比较而探测到人物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但RFID识别部20未识别出RFID标签18的情况(S203:Y,S204:Y,S205:N)
这相当于所述人物持有RFID标签18,但与RFID接收装置19的通信失败的情况。
(S208)判定结果通知部5将基于判定部10的判定结果通知给外部终端17。另外,影像信息发送部6将关于由摄像单元16对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区域23、警戒区域24的警备状态进行摄影而得到的所述静态图像、动态图像的影像信息发送到外部终端17。拥有、使用外部终端17的所述用户、所述警备运营商能够知晓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能够采取之后的应对。
(S209)警报指示部7指示警报单元15输出警报。警报蜂鸣器发出警报,发光装置进行发光而报告异常。除此之外,通过进行由上述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进行的处理,从而掌握所述可疑人在警戒区域24内的位置,通过进行由探测条件设定部12进行的处理,从而提高探测单元14的探测频度地追踪所述可疑人。
4.警备处理模式D
在图9、图11(b)所示的警备处理模式D中,也进行由判定部10进行的上述判定处理2。在警备装置1B的存储部8中,存储有将警备布置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设为“第1个:探测单元14B;第2个:探测单元14A”的信息。通过上述S206而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被设定为警备解除。
(S210)探测单元14A、14B在各自的探测范围26探测用户29。
(S211)RFID识别装置19进行接收RFID标签18的识别信息的处理。
(S212)当用户29退出,从而RFID识别装置19A接收不到RFID18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S211:N),即在用户29从警戒区域24移动到非警戒区域25而RFID标签18脱离与RFID接收装置19A的通信范围的情况下,探测顺序比较部9比较探测到用户29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布置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是否一致。
(S213)在通过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比较而探测到用户29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布置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的情况下(S212:Y),判定部10根据基于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比较结果和基于RFID接收装置19A的RFID标签18的接收处理结果,判定为没有退出处理异常。在该情况下,警备状态控制部13进行将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设定为警备布置的处理。以下,转移到警备处理模式C。
(S214)另一方面,在被设为警备布置的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下,在以下的情况下,判定部10判定为侵入异常。
·RFID接收装置19未接收到RFID标签18的识别信息(S211:N),通过探测顺序比较部9的比较,探测到人物的探测单元14的探测顺序与存储于存储部8的所述警备布置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不一致的情况(S212:N)
这相当于所述人物按照多个侵入路径中的一个路径侵入到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该人物未持有RFID18的情况。例如是在图9(b)、(c)所示的警备对象22(小船、现金运输车)的警备状态被设为警备解除的状态下,可疑人不持有RFID标签18地侵入到警戒区域24,探测单元14探测到该可疑人的情况。
(S215)判定结果通知部5将基于判定部10的判定结果通知给外部终端17。另外,影像信息发送部6将包含由摄像单元16对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区域23、警戒区域24的警备状态进行摄影而得到的所述静态图像、动态图像的影像信息发送到外部终端17。拥有、使用外部终端17的所述用户、所述警备运营商能够知晓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能够采取之后的应对。
(S216)警报指示部7指示警报单元15输出警报。警报蜂鸣器发出警报,发光装置进行发光而报告异常。除此之外,通过进行由上述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进行的处理,从而掌握所述可疑人在警戒区域24内的位置,通过进行由探测条件设定部12进行的处理,从而提高探测单元14的探测频度地追踪所述可疑人。
[警备系统]
本实施方式的警备系统是如下警备系统:根据由探测人物的探测单元在探测范围内有无探测到所述人物和由RFID接收装置有无接收到RFID的识别信息或者由所述RFID接收装置有无识别出所述RFID标签,将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控制成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
图13所示的警备系统31具备警备运营商设置的服务器装置32、图2所示的警备装置1B、与警备对象22相关的用户29使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终端、个人计算机、便携电话等用户终端33、所述警备运营商使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终端、个人计算机、便携电话等运营商终端34。关于与图2所示的警备装置1B的方式共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警备装置1B、用户终端33以及运营商终端34分别经由因特网通信网、按照无线通信标准决定的无线通信网、按照有线通信标准决定的有线通信网等通信网络35而与服务器装置32能够通信地连接。
如图13所示,服务器装置32具备信息收发部36、控制部37、存储部38、认证部39、警备状态设定指示部40、警备状态信息制作部41、经过时间测量部42、异常探测信息制作部43。
信息收发部36与警备装置1B、用户终端33、运营商终端34进行信息的收发。
认证部39从用户终端33获取用于对警备装置1B进行将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设定为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的指示的认证请求,进行认证处理。该认证处理使用公知的认证技术来进行。
警备状态设定指示部40进行促使认证成功的用户终端33选择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的处理。在用户终端33中显示有预定的选择画面,能够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而选择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
警备状态信息制作部41进行如下处理:根据用户终端33选择的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或者警备装置1B设定的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制作警备状态信息。
例如,如表1所示,在警备状态设定指示部40进行促使认证成功的用户终端33选择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的处理,用户终端33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从警备布置选择警备解除的状态的情况下,警备状态信息制作部41制作将表示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是警备解除的等待状态的标志“1”与来自用户终端33的选择指示信息(警备解除的选择指示)关联起来的警备状态信息,发送到警备装置1B。
在该情况下,警备装置1B是处于对警备对象22进行警备的过程中,但成为能够识别用户29保有的RFID标签18而设定警备解除的等待状态。
另外,当警备装置1B的警备状态控制部13通过由警备装置1B的判定部10进行的上述判定处理2而将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设定为警备解除的状态时(图11:S206),警备状态信息制作部41制作将表示将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从警备布置设定为警备解除的标志“1”与警备装置1B的设定处理信息(警备解除的设定)关联起来的警备状态信息,发送到警备装置1B。
[表1]
在存储部38中存储有认证部39认证用户终端33所需的用户29的ID、密码等与认证有关的信息、警备状态信息制作部41制作出的警备状态信息、从警备装置1B发送的基于判定部10的判定结果、与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况有关的信息(基于摄像单元16的影像信息)等。
经过时间测量部42在警备状态设定指示部40进行促使认证成功的用户终端33选择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的处理,用户终端33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而从警备布置选择警备解除的状态的情况下,测量从进行该选择时起的经过时间,判断是否超过预定的时间(例如10分钟)。这是为了关于上述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而取消能够设定为警备解除的等待状态。
在经过时间测量部42判断为经过所述预定的时间的情况即未进行用户29保有的RFID18的识别的情况下,警备装置1B的警备状态控制部13将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维持为警备布置的状态,警备状态信息制作部41制作将表示能够设定为警备对象22的警备解除的等待状态的标志“0”与警备装置1B的设定处理信息关联起来的警备状态信息,发送到警备装置1B。
在经过时间测量部42判断为未经过所述预定的时间的情况即用户29持有RFID标签18地来到警戒区域24的情况下,警备装置1B的判定部10依照上述警备处理模式C而判定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
在其结果是判定为没有进入处理异常的情况下,警备装置1B的警备状态控制部13根据从服务器装置32获取到的所述警备状态信息,将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设定为警备解除。
异常探测信息制作部43进行如下处理:根据从警备装置1B发送的基于判定部10的判定结果,制作用于通知在警备对象22中探测到异常这一情况的异常探测信息。制作出的异常探测信息被发送到用户终端33、运营商终端34。
用户29、所述警备运营商能够通过所述发送的异常探测信息立即知晓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能够采取之后的应对。
这各部分进行的处理被具备CPU、RAM、ROM等的控制部37控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如下警备系统:将住宅、事务所(营业场所)、公共设施、演出场所等建筑物、神社、佛堂、塑料大棚等建造物、汽车、自行车、现金运输车这样的车辆以及游艇、小船这样的船舶等流动资产作为警备对象,能够构建于决定为该警备对象的警备区域以及/或者警戒区域。因此,不仅能够探测如以往那样有无可疑人向建筑物内侵入,还能够在该建筑物的范围外的警戒区域探测有无所述可疑人侵入。
另外,通过上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的判定处理,易于确认有无可疑人从警戒区域向警备区域侵入,另外,能够根据探测单元的各种探测模式将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自动地控制成警备布置,所以能够防止警备布置的遗漏,实现高的安全性。
[由警备系统进行的警备处理]
根据图14、图15,说明图13所示的警备系统31所进行的警备处理流程。此外,警备系统31所具备的警备装置1B所进行的警备处理流程是上述警备处理模式C、D,所以省略其说明。
1.警备处理模式E
将警备对象22作为游艇及小船等船舶,在作为警戒区域24的停泊地点设置有具备图4(a)所示的探测单元14A、14B和RFID接收装置19A、19B的警备装置1B,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被设定为警备布置(参照图9)。另外,所述游艇及小船等船舶的拥有者(用户29)持有RFID标签18。在警备装置1B的存储部8中,存储有将警备解除用的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设为“第1个:探测单元14A”的信息。
(S301)用户终端33执行与本实施方式的警备系统31相关的应用程序,将用于对警备装置1B进行将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设定为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的指示的认证请求发送到服务器装置32。
(S302)认证部39根据存储于存储部38的用户29的ID、密码等与认证有关的信息来进行用户终端33的认证处理。
(S303)警备状态设定指示部40进行如下处理:促使认证成功的用户终端33选择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对用户终端33显示预定的选择画面,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而选择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
(S304~S307)警备对象22是被设为警备布置的状态,所以用户终端33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而选择警备解除(S304、S305:Y)。
警备状态信息制作部41制作将表示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是警备解除的等待状态的标志“1”与来自用户终端33的选择指示处理信息(警备解除的选择指示)关联起来的警备状态信息,发送到警备装置1B(S307)。在该情况下,警备装置1B是处于对警备对象22进行警备的过程中,但成为识别用户29保有的RFID标签18而能够设定为警备解除的等待状态。
(S308、S309)经过时间测量部42在用户终端33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而从警备布置选择警备解除的状态的情况下,测量从进行该选择时起的经过时间,判断是否超过预定的时间(例如10分钟)。
(S310)在未超过所述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S309:N),即在船舶的拥有者(用户29)持有RFID标签18地来到警戒区域24的情况下,警备装置1B的判定部10依照上述警备处理模式C而判定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
在其结果是判定为没有进入处理异常的情况下,警备装置1B的警备状态控制部13根据从服务器装置32获取到的所述警备状态信息,将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设定为警备解除。
以后,转移到上述警备处理模式D。
在警备解除后,通过进行由上述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进行的处理,能够掌握用户29在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内的位置,通过进行由探测条件设定部12进行的处理,能够提高探测单元14的探测频度地确认用户29的移动路径。
另外,判定结果通知部5将由判定部10判定为没有异常的结果通知给外部终端17,影像信息发送部6将RFID标签18的识别信息与包含由摄像单元16对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区域23、警戒区域24的警备状态进行摄影而得到的所述静态图像、动态图像的影像信息关联起来发送到外部终端17,所以拥有、使用外部终端17的所述警备运营商能够知晓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并且能够进行RFID标签18的拥有者确认。
(S311~S313)当在警备对象22被设为警备解除的状态下,用户终端33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而选择警备布置时(S304、S305:N,S306:Y),警备状态信息制作部41制作将表示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是警备布置的状态的标志“0”与用户终端33的选择指示处理信息关联起来的警备状态信息,发送到警备装置1B(S307)。在该情况下,警备装置1B的警备状态控制部13将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设定为警备布置的状态(S308:N,S311:Y,S313)。
另外,当在警备对象22被设为警备布置的状态下,用户终端33关于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而选择警备解除,经过时间测量部42测量从进行该选择时起的时间而判断为经过所述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S308:Y,S309:Y),即,在所述拥有者(用户29)未持有RFID标签18来到警戒区域24的情况下,警备装置1B的警备状态控制部13将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维持为警备布置的状态(S313)。另外,警备状态信息制作部41制作将表示取消能够设定为警备对象22的警备解除的等待状态的标志“0”与警备装置1B的设定处理信息关联起来的警备状态信息。
以后,转移到该警备处理模式E和上述警备处理模式D。
2.警备处理模式F
(S207、S214)当在基于上述警备装置1B的警备处理模式C、D中,判定部10判定为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是侵入异常的情况下,判定结果通知部5将该判定结果发送到服务器装置32(图11的S208、S215)。
(S401)服务器装置32的异常探测信息制作部43进行如下处理:根据所述判定结果、从警备装置1B发送的基于摄像单元16的影像信息,制作用于通知在警备对象22中探测到异常的异常探测信息。制作出的异常探测信息被发送到用户终端33、运营商终端34。
(S402)所述拥有者(用户29)、所述警备运营商能够通过所述发送的异常探测信息立即知晓警备对象22的警备状态,能够迅速地采取之后的应对(例如向警察的通报、警备员的出动等)。
除此之外,通过进行由上述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11进行的处理,从而掌握所述可疑人在警备区域23或者警戒区域24内的位置,通过进行由探测条件设定部12进行的处理,从而提高探测单元14的探测频度地追踪所述可疑人。

Claims (22)

1.一种警备装置,具备多个探测人物的探测单元,并且根据在每个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范围内有无探测到所述人物,将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控制成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所述警备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警备装置具备:
探测顺序比较部,比较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预先存储的警备布置用或者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是否一致;
控制部,在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而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布置用或者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的情况下,将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从所述警备解除控制成所述警备布置,或者从所述警备布置控制成所述警备解除;以及
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获取时刻tn下的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范围中的探测信号,根据所述探测信号的强度来掌握所述人物处于哪个探测单元的探测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警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警备装置还具备判定部,该判定部判定有无可疑人向所述警备对象侵入,
在被设为所述警备布置或者所述警备解除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下,当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而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解除用或者所述警备布置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不一致的情况下,所述判定部判定为侵入异常,
所述警备装置将由所述判定部得到的判定结果发送到外部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警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警备装置还具备信息发送部,该信息发送部将与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况有关的信息发送到外部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警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探测单元具有探测强度不同的多个探测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警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警备装置还具备探测条件设定部,该探测条件设定部根据有无探测到所述人物来设定每个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间隔。
6.一种警备装置,具备多个探测人物的探测单元,并且根据在每个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范围内有无探测到所述人物,将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控制成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所述警备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警备装置具备:
探测顺序比较部,比较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预先存储的警备布置用或者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是否一致;
控制部,将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从所述警备解除控制成所述警备布置,或者从所述警备布置控制成所述警备解除;
RFID接收装置,接收RFID标签发出的识别信息;
RFID识别部,根据所述RFID接收装置接收到的所述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识别所述RFID标签;以及
判定部,判定有无可疑人向所述警备对象侵入,
在被设为所述警备布置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下,当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且所述RFID识别部识别出所述RFID标签的情况下,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没有进入处理异常,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控制成所述警备解除,
在被设为所述警备解除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下,当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而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布置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且所述RFID接收装置未接收到所述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没有退出处理异常,
所述控制部将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控制成所述警备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警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被设为所述警备布置或者所述警备解除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下,在以下的(1)~(4)中的任意情况下,所述判定部判定为侵入异常,
所述警备装置将由所述判定部得到的判定结果发送到外部终端,
(1)在被设为所述警备布置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下,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而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不一致的情况,
(2)在被设为所述警备布置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下,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而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但所述RFID接收装置未接收到所述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的情况,
(3)在被设为所述警备布置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下,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而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但所述RFID识别部未识别出所述RFID标签的情况,
(4)在被设为所述警备解除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下,所述RFID接收装置未接收到所述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布置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不一致的情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警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警备装置具备警报单元,该警报单元在所述判定部判定为异常的情况下报告该异常。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警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RFID接收装置配备于每个所述探测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6~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警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警备装置还具备信息发送部,该信息发送部将与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况有关的信息发送到外部终端,
所述信息发送部将所述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与和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况有关的信息关联起来发送到所述外部终端。
11.根据权利要求6~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警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警备装置还具备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该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获取时刻tn下的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范围中的探测信号,根据所述探测信号的强度来掌握所述人物处于哪个探测单元的探测范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6~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警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探测单元具有探测强度不同的多个探测范围。
13.根据权利要求6~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警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警备装置还具备探测条件设定部,该探测条件设定部根据有无探测到所述人物来设定每个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间隔。
14.一种警备系统,具备:
服务器装置;
警备装置,经由通信网络而与所述服务器装置能够通信地连接;
多个探测单元,配备于所述警备装置内或者附加设置于所述警备装置来探测人物;
RFID接收装置,配备于所述警备装置内或者附加设置于所述警备装置;
用户终端,经由所述通信网络而与所述服务器装置能够通信地连接;以及
RFID标签,与所述RFID接收装置进行无线通信,
根据由所述探测单元在探测范围内有无探测到所述人物和由所述RFID接收装置有无接收到所述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或者由所述RFID接收装置有无识别出所述RFID标签,将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控制成警备布置或者警备解除的状态,所述警备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服务器装置具备:
警备状态设定指示部,促使所述用户终端选择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以及
服务器装置侧信息发送部,将基于所选择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的警备状态信息发送到所述警备装置,
所述警备装置具备:
探测顺序比较部,比较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预先存储的警备布置用或者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是否一致;
控制部,将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从所述警备解除控制成所述警备布置或者从所述警备布置控制成所述警备解除;
RFID识别部,根据所述RFID接收装置接收到的所述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识别所述RFID标签;
判定部,判定有无可疑人向所述警备对象侵入;以及
警备装置侧信息发送部,将基于所述判定部得到的判定结果发送到所述服务器装置,
在被设为所述警备布置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下,当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而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且所述RFID识别部识别出所述RFID标签的情况下,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没有进入处理异常,
所述控制部根据从所述服务器装置获取到的所述警备状态信息,将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控制成所述警备解除,
在被设为所述警备解除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下,当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而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布置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且所述RFID接收装置未接收到所述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判定部判定为没有退出处理异常,
所述控制部根据从所述服务器装置获取到的所述警备状态信息,将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控制成所述警备布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警备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被设为所述警备布置或者所述警备解除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下,在以下的(1)~(4)中的任意情况下,所述判定部判定为侵入异常,
(1)在被设为所述警备布置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下,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而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不一致的情况,
(2)在被设为所述警备布置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下,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而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但所述RFID接收装置未接收到所述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的情况,
(3)在被设为所述警备布置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下,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而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解除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一致,但所述RFID识别部未识别出所述RFID标签的情况,
(4)在被设为所述警备解除的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态下,所述RFID接收装置未接收到所述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通过所述探测顺序比较部的比较而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与所述警备布置用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顺序不一致的情况。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警备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警备装置具备警报单元,该警报单元在所述判定部判定为异常的情况下报告该异常。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警备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RFID接收装置配备于每个所述探测单元。
18.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警备系统,其中,
所述服务器装置具备异常探测信息制作部,该异常探测信息制作部根据从所述警备装置获取到的判定结果,制作用于通知在所述警备对象中探测到异常这一情况的异常探测信息,
所述服务器装置侧信息发送部将制作出的所述异常探测信息发送到所述用户终端。
19.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警备系统,其中,
所述警备装置侧信息发送部将所述RFID标签的识别信息与和所述警备对象的警备状况有关的信息关联起来发送到所述服务器装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警备系统,其中,
所述警备装置还具备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该人物探测位置掌握部获取时刻tn下的探测到所述人物的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范围中的探测信号,根据所述探测信号的强度来掌握所述人物处于哪个探测单元的探测范围内。
21.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警备系统,其中,
所述探测单元具有探测强度不同的多个探测范围。
22.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警备系统,其中,
所述警备装置还具备探测条件设定部,该探测条件设定部根据有无探测到所述人物来设定每个所述探测单元的探测间隔。
CN201980098020.8A 2019-07-02 2019-07-02 警备装置以及警备系统 Active CN1140728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26216 WO2021001913A1 (ja) 2019-07-02 2019-07-02 警備装置及び警備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2861A CN114072861A (zh) 2022-02-18
CN114072861B true CN114072861B (zh) 2024-02-06

Family

ID=74100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8020.8A Active CN114072861B (zh) 2019-07-02 2019-07-02 警备装置以及警备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23028A1 (zh)
CN (1) CN114072861B (zh)
WO (1) WO2021001913A1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64431A (ja) * 2000-03-22 2001-09-26 Seiko Precision Inc センシング装置
JP2006040112A (ja) * 2004-07-29 2006-02-09 Funai Electric Co Ltd 遠隔見守り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宅内装置
JP2006259857A (ja) * 2005-03-15 2006-09-28 Seiwa Electric Mfg Co Ltd 侵入者検知システム
KR20090035826A (ko) * 2007-10-08 2009-04-1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보안 시스템 및 그 동작 방법
JP2010079344A (ja) * 2008-09-24 2010-04-08 Toyota Motor Corp 警戒システム付建物
JP2012034253A (ja) * 2010-08-02 2012-02-16 Secom Co Ltd 画像監視装置
JP3174605U (ja) * 2012-01-17 2012-03-29 博之 深谷 セキュリティ装置
CN103827943A (zh) * 2012-09-20 2014-05-28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工作车辆用周边监视系统以及工作车辆
CN106033530A (zh) * 2015-03-11 2016-10-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疑人员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7370983A (zh) * 2016-05-13 2017-11-2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用于视频监控系统的行踪轨迹的获取方法和装置
CN108140297A (zh) * 2015-10-20 2018-06-08 瑞可利控股有限公司 可疑人员检测系统和可疑人员检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88094B2 (en) * 2013-03-15 2019-08-20 August Home Inc. Intelligent door lock system with notification to user regarding battery status
JP6515837B2 (ja) * 2016-02-26 2019-05-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識別システム
US10764153B2 (en) * 2016-09-24 2020-09-01 Apple Inc. Generating suggestions for scenes and triggers
US10573106B1 (en) * 2017-03-22 2020-02-2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Personal intermediary access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64431A (ja) * 2000-03-22 2001-09-26 Seiko Precision Inc センシング装置
JP2006040112A (ja) * 2004-07-29 2006-02-09 Funai Electric Co Ltd 遠隔見守り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宅内装置
JP2006259857A (ja) * 2005-03-15 2006-09-28 Seiwa Electric Mfg Co Ltd 侵入者検知システム
KR20090035826A (ko) * 2007-10-08 2009-04-1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보안 시스템 및 그 동작 방법
JP2010079344A (ja) * 2008-09-24 2010-04-08 Toyota Motor Corp 警戒システム付建物
JP2012034253A (ja) * 2010-08-02 2012-02-16 Secom Co Ltd 画像監視装置
JP3174605U (ja) * 2012-01-17 2012-03-29 博之 深谷 セキュリティ装置
CN103827943A (zh) * 2012-09-20 2014-05-28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工作车辆用周边监视系统以及工作车辆
CN106033530A (zh) * 2015-03-11 2016-10-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疑人员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8140297A (zh) * 2015-10-20 2018-06-08 瑞可利控股有限公司 可疑人员检测系统和可疑人员检测方法
CN107370983A (zh) * 2016-05-13 2017-11-2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用于视频监控系统的行踪轨迹的获取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01913A1 (ja) 2021-01-07
US20220223028A1 (en) 2022-07-14
CN114072861A (zh) 2022-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42062B2 (ja) 監視システム及び端末装置
US6720874B2 (en) Portal intrusion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8497903B2 (en) Monitoring system and terminal device
JP2006311111A (ja) 位置検知システムおよび位置検知方法
JP2004005511A (ja) 監視システム、監視方法および監視プログラム
JP2006202062A (ja) 施設監視システム
JP5964636B2 (ja) 侵入監視装置
JP5441749B2 (ja) 警備システム
JP6045806B2 (ja) 侵入監視装置
KR101728158B1 (ko) 소방 안전 관리 및 경비 대행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CN114072861B (zh) 警备装置以及警备系统
JP2013008298A (ja) 警備システム
KR101997236B1 (ko) 출입통제 영역 관리를 위한 출입자의 위치추적시스템
JP6562405B1 (ja) 警備装置及び警備システム
KR101142221B1 (ko) 출입 관리 장치
JP5863293B2 (ja) 警備システム
JPH08163652A (ja) 侵入監視システム
JP2014170284A (ja) 移動物体監視システム
US1058643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rusion detection using selective masking
EP3227868B1 (en) Surveillance method and system.
JP5863306B2 (ja) 警備システム
RU2703180C2 (ru) Способ интеллектуального мониторинга охраняемого объект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JP2006146432A (ja) 警備システム
JP5448899B2 (ja) 警備システム
JP6325864B2 (ja) 入場管理システム及び認証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Applicant after: DO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Applicant before: C-t-i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