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60397A - 自锁机构及折叠设备 - Google Patents

自锁机构及折叠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60397A
CN114060397A CN202010767598.2A CN202010767598A CN114060397A CN 114060397 A CN114060397 A CN 114060397A CN 202010767598 A CN202010767598 A CN 202010767598A CN 114060397 A CN114060397 A CN 1140603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self
acting
magnet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6759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60397B (zh
Inventor
张前
郑泽宽
成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6759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6039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60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603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603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603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0Arrangements for lock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2Pivotal connections incorporat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leaf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porting Of Heads In Record-Carrier Device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锁机构及折叠设备。自锁机构包括:连接部;第一作用部,与连接部转动连接;及第二作用部,与连接部转动连接;第一作用部能够相对第二作用部运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且第二作用部能够通过磁力作用第一作用部,以使第一作用部被限制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上述自锁机构通过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磁力作用以实现自锁,可有效避免一般的卡接结构在运动过程中造成的磨损,从而可有效降低自锁运动中出现的偏差,提高自锁的精确度。通过第一作用部与第二作用部之间的磁力作用以实现自锁,可有效避免一般的卡接结构在运动过程中造成的磨损,从而可有效降低自锁运动中出现的偏差,提高自锁的精确度。

Description

自锁机构及折叠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折叠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锁机构及折叠设备。
背景技术
折叠设备由于具有折叠后的占据空间小、便于携带、展开后的屏幕尺寸大等特点,从而逐渐受到了消费市场的关注。折叠设备在展开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时,一般通过部件之间的卡接以实现自锁,使折叠设备锁定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但是,当折叠设备中过多使用卡接的方式以实现自锁时,卡接结构在展开和折叠状态之间多次切换后容易发生磨损,导致自锁运动出现偏差,无法准确地锁定于预期的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减少自锁运动出现的偏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自锁机构及折叠设备。
一种自锁机构,包括:
连接部;
第一作用部,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及
第二作用部,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作用部能够相对所述第二作用部运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且所述第二作用部能够通过磁力作用所述第一作用部,以使所述第一作用部被限制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作用部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作用部包括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能够通过磁力相互作用,所述第一支撑体分别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一磁性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作用部可动连接,当所述第一作用部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对所述第二磁性件发生移动,以使所述第一磁性件在移动路径上所受的磁力反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一磁性件中的一个开设有第一凹槽,另一个固定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凹槽为弧形槽,所述第一卡块卡入所述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卡块能够沿所述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滑动,以使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对所述第一支撑体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作用部设置有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磁性件的移动范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作用部穿设于所述第一磁性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磁性件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二作用部穿设于所述滑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包括第一承载体和第一磁性单元,所述第一磁性单元具有磁性,所述第一磁性单元固定于所述第一承载体,所述第一磁性单元能够相对所述第二磁性件移动以靠近或远离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二作用部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单元和第二限位单元,所述第一限位单元位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单元位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包括第一磁石,所述第二磁性件包括第二磁石,所述第一磁性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二磁性件移动以远离所述连接部,以使所述第一磁石的中心相较所述第二磁石的中心远离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磁性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二磁性件移动以靠近所述连接部,以使所述第一磁石的中心相较所述第二磁石的中心靠近所述连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作用部于所述连接部上的旋转轴为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作用部于所述连接部上的旋转轴为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不共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包括第一磁石,所述第二磁性件包括第二磁石,所述第一磁石和所述第二磁石相互靠近的一侧为同名磁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作用部包括第一磁石,所述第二作用部包括第二磁石,当所述第一作用部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第一磁石与所述第二磁石之间保持斥力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性件包括第一承载体和第一磁石,所述第一磁石固定于所述第一承载体,所述第二作用部包括第二承载体和所述第二磁石,所述第二磁石固定于所述第二承载体,所述第一磁石设于所述第一承载体朝向所述第二承载体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承载体,相背的另一侧朝向所述第二作用部且连接所述第一磁石,所述第二磁性件包括第二磁石,所述第二磁石位于所述第二承载体朝向所述第一磁石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作用部包括第一承载体、第一弹性单元和第一磁性单元,所述第一磁性单元具有磁性,所述第一弹性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承载体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所述第一弹性单元用于驱使所述第一磁性单元抵接所述第二作用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第三作用部和第四作用部,所述第三作用部和所述第四作用部均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三作用部包括第三卡接件,所述第四作用部包括第四卡接件,所述第三卡接件与所述第四卡接件可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三卡接件能够相对所述第四卡接件移动,以与所述第四卡接件在至少一处实现卡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作用部和所述第四作用部于连接部上的旋转轴不共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卡接件和所述第四卡接件均包括梯形凸起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作用部包括第三支撑体,所述第三支撑体分别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件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卡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三卡接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卡接件包括第三承载体、第三弹性单元和第三卡位单元,所述第三弹性单元连接所述第三承载体与所述第三卡位单元,所述第三弹性单元用于驱使所述第三卡位单元抵接所述第四卡接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作用部、所述第二作用部、所述第三作用部及所述第四作用部的旋转轴相互平行。
一种折叠设备,包括支架及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自锁机构,所述支架连接于所述第一作用部。
上述自锁机构中,所述第一作用部能够相对所述第二作用部运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且所述第二作用部能够通过磁力作用所述第一作用部,以使所述第一作用部被限制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即第一作用部被锁定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通过所述第一作用部与所述第二作用部之间的磁力作用以实现自锁,可有效避免一般的卡接结构在运动过程中造成的磨损,从而可有效降低自锁运动中出现的偏差,提高自锁的精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自锁机构在第一作用部于第一位置时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自锁机构中部分结构的轴测图;
图3为图1实施例自锁机构中第一支撑体与第一承载体的连接结构图;
图4为图1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体和第三支撑体与连接部的连接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自锁机构中部分结构的轴测图;
图6为图5实施例的自锁机构的爆炸图;
图7为图5实施例中自锁机构的第一磁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实施例中自锁机构的第二作用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实施例中的自锁机构在第一作用部由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的过渡示意图;
图10为图1实施例中的自锁机构在第一作用部于第二位置下的结构示意图。
自锁机构10、连接部100、第一作用部110、第一旋转轴1101、第一磁性件111、第一磁性单元1110、第一磁石1111、第一承载体1112、滑槽1113、第一弹性单元1114、第一卡块1115、第一支撑体112、第一凹槽1122、第一齿形结构1124、第二作用部120、第二旋转轴1201、第二磁性件121、第二磁石1211、第二承载体1212、第三作用部130、第三旋转轴1301、第三卡接件131、第三卡接单元1311、第三承载体1312、第三弹性单元1313、通槽1314、第三卡块1315、第三支撑体132、第三凹槽1322、第三齿形结构1324、第四作用部140、第四旋转轴1401、第四卡接件141、第四卡接单元14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折叠设备在展开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时,一般通过部件之间的卡接以实现自锁,使折叠设备锁定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但是,当折叠设备中过多使用卡接的方式以实现自锁时,卡接结构在展开和折叠状态之间多次切换后容易发生磨损,导致自锁运动出现偏差,无法准确地锁定于预期的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为此,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自锁机构10以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锁机构10,自锁机构10包括连接部100、第一作用部110和第二作用部120。其中第一作用部110与连接部100转动连接;第二作用部120与连接部100转动连接。第一作用部110能够相对第二作用部120运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且第二作用部120能够通过磁力作用第一作用部110,以使第一作用部110被限制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即第一作用部被锁定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具体地,当自锁机构10被应用于折叠屏时,第一作用部110于第一位置时可对应折叠屏的展开状态,于第二位置时可对应折叠屏的折叠状态(可参考图10)。第一作用部110于连接部100上的旋转轴为第一旋转轴1101,第二作用部120的旋转轴为第二旋转轴1201。
通过第一作用部110与第二作用部120之间的磁力作用以实现自锁,可有效避免一般的卡接结构在运动过程中造成的磨损,从而可有效降低自锁运动中出现的偏差,提高自锁的精确度。
继续参考图1,在图1所展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作用部110包括第一磁性件111和第一支撑体112,第一支撑体112与连接部100转动连接,第一支撑体112与连接部100之间的旋转轴为第一旋转轴1101(可参考图4),且第一支撑体112还与第一磁性件111转动连接,其中第一支撑体112在不同的部位与连接部100和第一磁性件111的转动连接。
在图1所展示的实施例中,第二作用部120包括第二磁性件121,第一磁性件111与第二磁性件121可动连接,第二磁性件121能够通过磁力作用第一磁性件111。当第一作用部110运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第一磁性件111相对第二磁性件121发生移动,以改变所受第二磁性件121的磁力的作用方向,使第一磁性件111沿移动路径所受到的第二磁性件121的磁力反向,进而使第一作用部110被锁定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以上,也可理解为,当第一作用部110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第一磁性件111沿移动路径所受到的第二磁性件121的磁力反向。
其中,可动连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滑动连接、齿轮齿条接连等能够发生相对移动的常见的连接方式。且应说明的是,对于沿移动路径的磁力反向的情况,当移动路径为直线路径时,磁力反向意味着所受的磁力方向平行且相反;当移动路径为曲线路径时,磁力反向可以是所受的磁力方向在移动路径上相反,而无需平行。
当第一作用部110需要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则需克服第二磁性件121对第一磁性件111所施加的磁力。该磁力即可作为第一作用部110在不同状态位置的自锁力。自锁力的存在,使得第一作用部110能够被限制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从而能够使第一作用部110实现不同位置下的自锁。当自锁机构10被应用于折叠设备时,第一作用部110相对第二作用部120运动至不同位置即可对应不同的折叠或展开状态,如第一作用部110于第一位置时可对应展开状态,于第二位置时可对应折叠状态。
具体参考图2和图3,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111与第一支撑体112之间的作用关系可以如下:第一支撑体112开设有第一凹槽1122,第一凹槽1122为弧形槽,第一磁性件111上固定有第一卡块1115,第一卡块1115具有弧形凸起结构。第一卡块1115卡入第一凹槽1122,且第一卡块1115能够沿第一凹槽1122的延伸方向滑动。由于第一凹槽1122与第一卡块1115之间拥有上述滑动连接结构,从而使第一磁性件111能够相对第一支撑体112发生非定轴转动。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122也可开设于第一磁性件111,第一卡块1115也可固定于第一支撑体112。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体112与第一磁性件111之间的转动连接方式可以为其他常见的结构,如第一支撑体112与第一磁性件111以定轴转动的方式连接,即第一磁性件111能够相对第一支撑体112定轴转动。此时,第一支撑体112与连接部100之间的旋转轴(即第一旋转轴1101)及第一支撑体112与第一磁性件111之间的旋转轴不共线,但两者相互平行。而第二作用部120同样与连接部100转动连接,且第二作用部120与连接部100之间的旋转轴(即第二旋转轴1201)和上述的两个旋转轴之间互不共线,但三者相互平行。以上,具体的转动连接结构可以为常见的螺钉螺孔连接、卡接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之间切换时,第一支撑体112能够绕第一旋转轴1101转动90°。
另外应说明的是,连接部10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可以由多个独立部件通过螺钉连接、焊接、粘接等方式装配而成,第一作用部110和第二作用部120可以转动连接于连接部100的同一部件上,也可转动连接于不同部件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111与第二作用部120可动连接。具体地,第一磁性件111包括第一承载体1112和第一磁性单元1110,第一承载体1112与第一支撑体112转动连接,且第一承载体1112用于连接第一磁性单元1110,第一磁性单元1110包括壳体和安装于壳体且具有磁性的第一磁石1111(可参考图7)。可参考图8,第二作用部120包括第二承载体1212和具有磁性的第二磁石1211,第二磁石1211固定于第二承载体1212。其中,第一磁性单元1110的壳体与第二承载体1212之间形成滑槽1113(可参考图5),第二作用部120穿设于滑槽1113中并能够沿滑槽1113的开设方向滑动,第二承载体1212与滑槽1113的槽壁存在抵接,此时的第一磁性件111夹持第二作用部120。第二承载体1212的一侧与第一承载体1112抵接,第二承载体1212的相背的另一侧与第一磁性单元1110的壳体或第一磁石1111抵接,以此形成夹持结构,且设于第二承载体1212上的第二磁石1211同样能够在滑槽1113中滑动。通过使第二作用部120穿设于滑槽1113,从而可对第一磁性件111与第二作用部120之间的相对移动进行导向,且能够增加移动结构的可靠性。当第一磁性件111设有第一卡接块1115时,第一卡接块1115可固定于第一承载体1112上。
应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第一支撑体112,而使第一磁性件111直接与连接部100转动连接,且其旋转轴与第二作用部120的旋转轴平行但不共线。具体可使第一承载体1112直接与连接部100定轴转动连接。此时,可减少自锁机构10中的转动连接结构,简化结构及制作流程,节省制备成本。
第一磁石1111设于滑槽1113的槽壁,当第二磁石1211进入滑槽1113中时能够与第一磁石1111相向,即第二磁石1211设于第二承载体1212靠近设有第一磁石1111的槽壁的一侧。另外,第一磁石1111与第二磁石1211抵接或者两者之间仅存在较小的空气间隔。上述设计均能够有效减小第一磁石1111与第二磁石1211之间的间隔距离,从而增大两者之间的磁力作用,提高自锁强度。
除了穿设滑槽1113的可动连接外,可动连接的方式也可以为其他滑动连接、齿轮齿条接连等能够发生相对移动的常见的连接方式。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磁石1111和第二磁石1211相互靠近的一侧为同名磁极,例如第一磁石1111靠近第二磁石1211的一侧为北极,第二磁石1211靠近第一磁石1111的一侧为北极。从而,第一磁石1111与第二磁石1211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从而驱使两者在运动路径上远离对方。
参考图1、图9和图10,在图中所展示的实施例中,当自锁机构10由展开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第一磁性件111能够相对第二磁性件121移动以远离连接部100,且使第一磁石1111的中心相较第二磁石1211的中心远离连接部100;相反地,当自锁机构10由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第一磁性件111能够相对第二磁性件121移动以靠近连接部100,且使第一磁石1111的中心相较第二磁石1211的中心靠近连接部100。当第一磁石1111的中心相较第二磁石1211的中心从靠近连接部100的一侧移动至远离连接部100的一侧,或者从远离连接部100的一侧移动至靠近连接部100的一侧,第一磁石1111需要克服与第二磁石1211之间的斥力。此时第一磁石1111与第二磁石1211之间的斥力可作为展开或折叠状态下的自锁力。
除了以斥力作为自锁力外,也可将异名磁极之间的吸力作为自锁力。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作用部120上设置有第三磁石和第四磁石,其中第三磁石位于第一磁性单元1110朝向连接部100的一侧,第四磁石设置于第一磁性单元1110远离连接部100的一侧。当第一磁性单元1110沿移动路径靠近第三磁石,第一磁石1111与第三磁石之间相互靠近的一侧为异名磁极,从而能够相互吸引;当第一磁性单元1110沿移动路径靠近第四磁石,第一磁石1111与第四磁石之间相互靠近的一侧为异名磁极,从而也能够相互吸引。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磁性单元1110在移动路径上最靠近第三磁石时,自锁机构10将处于展开状态;当第一磁性单元1110在移动路径上最靠近第四磁石时,自锁机构10将处于折叠状态。而当第一磁性单元1110需要远离第三磁石或第四磁石时,需要克服吸力,该吸力即对应可作为展开或折叠状态下的自锁力。
应说明的是,以上第一磁石1111、第二磁石1211之间能够通过斥力以作为自锁力,但第一磁石1111和第二磁石1211上的磁极位置并不一定要设于相互靠近的一侧,只要使第一磁石1111和第二磁石1211之间能够产生斥力以作为自锁力即可。同样地,第一磁石1111、第三磁石和第四磁石上的磁极位置也可以有多种设计,只要使第一磁石1111与第三磁石、第四磁石之间能够产生吸力以作为自锁力即可。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111还包括第一弹性单元1114,第一弹性单元1114连接第一承载体1112与第一磁性单元1110,第一弹性单元1114用于驱使第一磁性单元1110抵接第二作用部120。第一弹性单元1114可以为伸缩弹簧、橡胶等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单元1110包括壳体和安装于壳体的第一磁石1111,第一弹性单元1114能够驱使壳体或第一磁石1111抵接第二作用部12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单元1110仅包括第一磁石1111,第一弹性单元1114直接与第一磁石1111连接,以提供第一磁石1111抵接第二作用部120的弹性力。通过设置第一弹性单元1114,第一磁性件111夹持第二作用部120的空间将变得可调,从而能够克服第一磁性件111与第二作用部120转动不同步所带来的相对移动困难的问题,防止因两者转动不同步而导致第一磁性件111在夹持第二作用部120的情况下难以相对第二磁性件121移动。
除了设置第一弹性单元1114外,也可以使第一磁性单元1110相对静止地固定于第一承载体1112上,且使第二承载体1212仅于一侧与第一磁性件111可移动抵接,例如可通过第一磁石1111对第二磁石1211的相互作用以保持抵接,而相背的另一侧与所朝向的第一磁性件111结构之间存在空气间隔,该空气间隔空间即可作为第二作用部120相对第一磁性件111的活动空间,防止因两者转动不同步而导致第一磁性件111在夹持第二作用部120的情况下难以相对第二磁性件121移动。
由以上可知,第一作用部110和第二作用部120相对连接部100转动时,第一磁性件111将相对第二磁性件121发生相对位移,为了限制对第一磁性件111的移动范围,第二作用部120设置有限位单元。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作用部12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单元和第二限位单元,第一限位单元位于第一磁性单元1110远离连接部100的一侧,第二限位单元位于第一磁性单元1110靠近连接部100的一侧,第一限位单元能够限制第一磁性单元1110在移动路径上远离连接部100的最大距离,第二限位单元能够限制第一磁性单元1110在移动路径上靠近连接部100的最小距离。通过限制第一磁性件111的最大移动范围,进而也能够限制第一作用部110相对连接部100的转动范围,控制自锁机构10的展开与折叠的形态。应说明的是,除了在第二作用部120上设置限位单元以限制第一磁性件111的移动范围外,也可以在连接部100上设置挡块以阻挡第一支撑部的最大转动角度,进而限制第一磁性件111的移动。
应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作用部110和第二作用部120相对连接部100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磁性件111相对第二承载体1212相对移动时,第一磁性件111与第二承载体1212之间的相对移动轨迹并非完整的平移轨迹,其中还存在相对转动的轨迹,因此可以将第一磁性件111与第二承载体1212之间的抵接面设计为曲面,以使第一磁性件111相对第二承载体1212相对运动时能够保持良好的贴合。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体1112和第二承载体1212的接触面及第一磁性单元1110和第二承载体1212的抵接面均为曲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自锁机构10包括至少两组自锁结构,每组自锁结构均包括第一作用部110和第二作用部120,每组自锁结构中的第一作用部110和第二作用部120转动连接于连接部100,且其中的各旋转轴均相互平行。另外,每组自锁结构中的第一作用部110与第二作用部120的连接关系及作用关系可参考以上实施例,此处不加以赘述。除了设置上述利用磁力作为自锁力的自锁结构外,也可以设置至少一组以卡接力作为自锁力的自锁结构。
重新参考图1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自锁机构10还包括第三作用部130和第四作用部140,第三作用部130和第四作用部140均与连接部100转动连接,且第三作用部130和第四作用部140于连接部100上的旋转轴不共线,第三作用部130包括第三卡接件131,第四作用部140包括第四卡接件141,第三卡接件131与第四卡接件141可动连接,其中第三卡接件131能够相对第四卡接件141移动,以与第四卡接件141在至少一处实现卡接。当设有两组不同类型的自锁第一作用部110、第二作用部120、第三作用部130及第四作用部140的旋转轴相互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卡接件131包括第三卡位单元,第三卡位单元具有梯形凸起结构,且该梯形凸起结构的侧边为斜边;同样地,第四卡接件141包括第四卡位单元,第四卡位单元具有梯形凸起结构,且该梯形凸起结构的侧边为斜边。第三卡位单元与第四卡位单元抵接。第三卡接件131能够相对第四卡接件141移动,例如相对第四卡接件141靠近或远离连接部100,以使该自锁结构能够在展开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卡接件131包括第三承载体1312和第三弹性单元1313,第三弹性单元1313连接第三承载体1312与第三卡位单元,第三弹性单元1313用于驱使第三卡位单元抵接第四卡接件141,以实现第三卡位单元在相对第四卡位单元移动时,依然能够保持与第四卡位单元的连接。第三弹性单元1313可以为伸缩弹簧、橡胶等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除了设置弹性单元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磁力作用以驱使将第三卡位单元抵接至第四卡接件141。例如,第三卡位单元和第三承载体1312上均设置有磁石,第三卡位单元和第三承载体1312的磁石之间相互排斥。
第三承载体1312与第三卡位单元之间能够形成通槽,第四卡接件141穿设于通槽,且与第三承载体1312及第三卡位单元抵接。由于第三弹性单元1313的作用,通槽的尺寸能发生改变。
当第三卡接件131设有第三卡块1315时,第三卡块1315可固定于第三承载体1312上。
参考图1、图9和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卡位单元和第四卡位单元的凸起结构一侧的侧边靠近连接部100,相对的另一侧的侧边远离连接部100。当该自锁结构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三卡位单元的凸起结构远离连接部100一侧的侧边,与第四卡位单元的凸起结构靠近连接部100一侧的侧边抵接。
当该自锁结构需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随着第三作用部130和第四作用部140的转动,第三卡接件131与第四卡接件141之间将发生相对位移,其中第三卡接件131将相对第四卡接件141远离连接部100。此时,第三卡位单元的凸起结构将越过第四卡位单元的凸起结构,并最终使得第三卡位单元的凸起结构靠近连接部100一侧的侧边,与第四卡位单元的凸起结构靠近连接部100一侧的侧边抵接,以此实现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的切换。而由于第三弹性单元1313的作用,第三卡位单元的凸起结构将抵接至第四卡位单元,难以沿移动路径返回,从而能够实现在折叠状态下的自锁。
相应地,当从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第三卡位单元的凸起结构将沿靠近连接部100的方向越过第四卡位单元的凸起结构,其中第三卡位单元的凸起结构靠近连接部100一侧的侧边,与第四卡位单元的凸起结构靠近连接部100一侧的侧边抵接,同时在第三弹性单元1313的作用下实现自锁。
应说明的是,第三卡接单元1311和第四卡位单元中除了设置凸起结构以实现卡接作用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第三卡接单元1311具有梯形凹槽结构,使第四卡接单元142具有梯形凸起结构。由于第三弹性单元1313的作用,当第四卡接单元142的凸起结构卡入第三卡接单元1311的凹槽结构时即能实现自锁。其中,第三卡接单元1311的梯形凹槽结构的数量可以两个,一个对应展开状态,另一个对应折叠状态。相反地,也可以使第三卡接单元1311具有梯形凸起结构,使第四卡接单元142具有梯形凹槽结构。应说明的是,梯形凸起结构和梯形凹槽结构的侧边应为斜边或弧边,从而使相配合的另一个梯形凸起结构能够沿侧边越过凸起结构或从凹槽结构滑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承载体1312与连接部100转动连接,且第三承载体1312的旋转轴与第四作用部140的旋转轴不共线。第四作用部140与连接部100的旋转轴为第四旋转轴140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作用部130还包括第三支撑体132,第三支撑体132分别与连接部100和第三承载体1312转动连接。第三支撑体132与连接部100之间的旋转轴为第三旋转轴1301(可参考图4)。
重新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支撑体132与第三卡接件131之间的转动连接方式可以为另一种结构。第三支撑体132开设有第三凹槽1322,第三凹槽1322为弧形槽,第三卡接件131上固定有第三卡块1315,第三卡块1315具有弧形凸起结构。第三卡块1315卡入第三凹槽1322,且第三卡块1315能够沿第三凹槽1322的延伸方向滑动。由于第三凹槽1322与第三卡块1315之间拥有上述滑动连接结构,从而使第三卡接件131能够相对第一支撑体112发生非定轴转动。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凹槽1322也可开设于第三卡接件131,第三卡块1315也可固定于第三支撑体132。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支撑体132也可与第三卡接件131以定轴转动的方式连接,即第三卡接件131能够相对第三支撑体132定轴转动。第三支撑体132与连接部100、第三支撑体132与第三承载体1312以及第四作用部140与连接部100之间的旋转轴相互平行。另外,第三卡接件131与第四卡接件141可动连接,具体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的滑动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为齿轮齿条连接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展开状态至折叠状态之间切换时,第三支撑体132能够绕其与连接部100之间的旋转轴转动90°。
可结合图1、图9和图10,在图中所展示的实施例中,自锁机构10同时设有第一作用部110、第二作用部120、第三作用部130及第四作用部140。第一作用部110和第二作用部120转动连接于连接部100上,且第一作用部110和第二作用部120构成了磁性自锁结构。第三作用部130和第四作用部140转动连接于连接部100上,且第三作用部130和第四作用部140构成了卡接自锁结构。参考图1和图4,磁性自锁结构和卡接自锁结构于连接部100上的连接位置存在对称关系,即第一旋转轴1101、第二旋转轴1201与第三旋转轴1301、第四旋转轴1401之间对称,且四者相互平行。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自锁机构10中也可设置两个磁性自锁结构,即两组第一作用部110和第二作用部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存在两组自锁结构时,例如一组磁性自锁结构和一组卡接自锁结构,或两组均为磁性自锁结构,两组自锁结构之间可通过齿形结构啮合以实现同步转动。具体地,重新参考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体112靠近第三支撑体132的一端设有第一齿形结构1124,第三支撑体132靠近第一支撑体112的一端设有第三齿形结构1324,第一齿形结构1124与第三齿形结构1324之间啮合,当第一支撑体112或第三支撑体132转动时,通过齿形结构之间的啮合作用,即能带动另一个支撑体同时转动。应说明的是,当两组自锁结构均为磁性自锁结构时,两组磁性自锁结构中的第一支撑体112上的第一齿形结构1124相互啮合。
以上,通过设置磁性自锁结构,可有效避免一般的卡接结构在运动过程中造成的磨损,从而可有效降低自锁运动中出现的偏差,提高自锁的精确度。另外,由于磁性自锁结构并未采用卡接结构实现自锁,因此也可避免出现凸起结构滑入卡槽而产生的声响,从而当自锁机构10中设有磁性自锁结构和卡接自锁结构时,自锁机构10由一个自锁状态切换至另一个自锁状态时,自锁机构10只会发生一次声响(由卡接自锁结构产生),因此可避免出现两次声响,以此提高用户体验。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折叠设备,折叠设备包括支架及以上实施例中的自锁机构10,支架连接于第一作用部110。折叠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可折叠手机、可折叠平板电脑等具有可折叠功能的电子设备或非电子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作用部110包括第一支撑体112和第一承载体1112时,支架可固定于第一支撑体112和第一承载体1112中的至少一个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自锁机构10还包括第三作用部130和第四作用部140时,支架同时也固定于第三作用部130和第四作用部140中的至少一个上。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折叠设备为可折叠手机、可折叠平板电脑等具有显示屏的电子设备时,折叠设备还包括柔性屏,柔性屏可安装于支架上。
通过采用上述自锁机构10,折叠设备能够在展开和折叠状态之间实现切换。而由于第一作用部110和第二作用部120的旋转轴的不同轴设计,当第一作用部110和第二作用部120转动时,第一磁性件111与第二磁性件121之间将发生相对位移,两者各自所受到的磁力方向也将发生改变,从而能够用于实现不同状态下的自锁,使折叠设备锁定于展开或折叠状态。且通过第一磁性件111与第二磁性件121之间的磁力作用以实现自锁,可有效避免一般的卡接结构在运动过程中造成的磨损,从而可有效降低自锁运动中出现的偏差,提高自锁的精确度,进而有利于锁定预期的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部;
第一作用部,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及
第二作用部,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作用部能够相对所述第二作用部运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且所述第二作用部能够通过磁力作用所述第一作用部,以使所述第一作用部被限制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包括第一支撑体和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二作用部包括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能够通过磁力相互作用,所述第一支撑体分别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一磁性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作用部可动连接,当所述第一作用部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对所述第二磁性件发生移动,以使所述第一磁性件在移动路径上所受的磁力反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体和所述第一磁性件中的一个开设有第一凹槽,另一个固定有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凹槽为弧形槽,所述第一卡块卡入所述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卡块能够沿所述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滑动,以使所述第一磁性件相对所述第一支撑体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作用部设置有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磁性件的移动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件包括第一磁石,所述第二磁性件包括第二磁石,所述第一磁性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二磁性件移动以远离所述连接部,以使所述第一磁石的中心相较所述第二磁石的中心远离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磁性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二磁性件移动以靠近所述连接部,以使所述第一磁石的中心相较所述第二磁石的中心靠近所述连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于所述连接部上的旋转轴为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二作用部于所述连接部上的旋转轴为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与所述第二旋转轴不共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包括第一承载体、第一弹性单元和第一磁性单元,所述第一磁性单元具有磁性,所述第一弹性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承载体与所述第一磁性单元,所述第一弹性单元用于驱使所述第一磁性单元抵接所述第二作用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包括第一磁石,所述第二作用部包括第二磁石,当所述第一作用部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所述第一磁石与所述第二磁石之间保持斥力作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作用部穿设于所述第一磁性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作用部和第四作用部,所述第三作用部和所述第四作用部均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三作用部包括第三卡接件,所述第四作用部包括第四卡接件,所述第三卡接件与所述第四卡接件可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三卡接件能够相对所述第四卡接件移动,以与所述第四卡接件在至少一处实现卡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作用部包括第三支撑体,所述第三支撑体分别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三卡接件转动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接件包括第三承载体、第三弹性单元和第三卡位单元,所述第三弹性单元连接所述第三承载体与所述第三卡位单元,所述第三弹性单元用于驱使所述第三卡位单元抵接所述第四卡接件。
13.一种折叠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及权利要求1至12任意一项所述的自锁机构,所述支架连接于所述第一作用部。
CN202010767598.2A 2020-08-03 2020-08-03 自锁机构及折叠设备 Active CN1140603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67598.2A CN114060397B (zh) 2020-08-03 2020-08-03 自锁机构及折叠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67598.2A CN114060397B (zh) 2020-08-03 2020-08-03 自锁机构及折叠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60397A true CN114060397A (zh) 2022-02-18
CN114060397B CN114060397B (zh) 2023-03-21

Family

ID=80231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67598.2A Active CN114060397B (zh) 2020-08-03 2020-08-03 自锁机构及折叠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6039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83066A (zh) * 2023-07-11 2023-08-1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机构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23841A1 (en) * 2003-07-28 2005-02-03 Inventec Corporation Magnetic lock
CN207184560U (zh) * 2017-09-05 2018-04-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移动终端及其折叠机构
CN108648628A (zh) * 2018-05-16 2018-10-1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屏支撑体和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10413049A (zh) * 2019-07-01 2019-11-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及固定屏幕单元的方法
CN111399593A (zh) * 2020-03-19 2020-07-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23841A1 (en) * 2003-07-28 2005-02-03 Inventec Corporation Magnetic lock
CN207184560U (zh) * 2017-09-05 2018-04-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移动终端及其折叠机构
CN108648628A (zh) * 2018-05-16 2018-10-1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屏支撑体和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10413049A (zh) * 2019-07-01 2019-11-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及固定屏幕单元的方法
CN111399593A (zh) * 2020-03-19 2020-07-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83066A (zh) * 2023-07-11 2023-08-1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机构和显示装置
CN116583066B (zh) * 2023-07-11 2023-11-2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机构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60397B (zh) 2023-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12213B2 (en)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maintaining a folding angle by magnetic force
US11589471B2 (en) Hinge, hinge assembly and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10590685B2 (en) Bendable display apparatus, supporting device, and dual-shaft hinge module
KR101978586B1 (ko) 스크린 확장 구조체, 가요성 스크린 조립체 및 단말기
CN113282136A (zh) 铰链结构和折叠式电子设备
KR20190110244A (ko) 폴딩 힌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기기
US20070006421A1 (en) Slide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the same
US20230384839A1 (en) Fold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4060397B (zh) 自锁机构及折叠设备
EP2581613A1 (en) Hinge device
KR20220133164A (ko)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CN113141427A (zh) 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JP2014067396A (ja) 電子機器
US20070297267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upling device for the same
CN112460136A (zh) 双转轴机构、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1150607A (zh) 电子装置
KR102442942B1 (ko)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KR20220008239A (ko) 인폴딩타입의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힌지구조
CN217234111U (zh) 双轴铰链装置
CN116696929B (zh) 一种阻尼机构、折叠铰链及电子设备
CN113949761B (zh) 折叠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3923286B (zh) 电子设备
CN114627760A (zh) 一种可折叠显示装置
CN113286027A (zh) 折叠机构和电子设备
CN113936551A (zh) 滑动机构、可弯折支撑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