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44299A - 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44299A
CN114044299A CN202111375249.7A CN202111375249A CN114044299A CN 114044299 A CN114044299 A CN 114044299A CN 202111375249 A CN202111375249 A CN 202111375249A CN 114044299 A CN114044299 A CN 1140442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dissipation
cavity
pipeline
medium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7524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44299B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eli Power Facilit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eli Power Facilit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eli Power Facilit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eli Power Facilit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7524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442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442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442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442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442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7/00Devices for assisting manual moving or tilting heavy loads
    • B65G7/12Load carriers, e.g. hooks, slings, harness, gloves, modified for load carry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31/00Other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衡模块,至少具有第一介质源以及形成于扁担上且向扁担两端延伸的平衡管路;散热模块,至少具有第二介质源以及形成于扁担上的散热管路;其中,所述第一介质源能够控制介质在平衡管路上移动至扁担的任意端;所述第二介质源能够控制介质在散热管路内循环流动,并吸热;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能够对扁担进行散热或驱使扁担保持平衡。

Description

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搬运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背景技术
扁担,是一种用于搬运货物的工具,目前的扁担大多采用木材制作,在使用时,将货物系上绳子挂在扁担的两端,但是,发展至今,随着货物种类以及重量的演变,采用木材制作的扁担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目前,出现了由金属、高分子材料、甚至是纳米材料制作的扁担。
但是,上述各种材料制作的扁担仍然存在许多弊端,例如:
在挑担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者手扶绳索避免晃动,而绳索表面对手部的摩擦力,极易损伤手掌;
在挑担前,为了确保平衡性,扁担两端的重量会控制尽量相等,但是,在行动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晃动,当扁担的水平度受影响时,就会破坏平衡性,此时使用者则需要重新调整平衡,非常的费劲;
不仅如此,在挑担的过程中,扁担受外界气温影响而升温,极易影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对使用者也是一种负担。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扁担及其使用方法,其使用本发明的平衡散热系统,并且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出现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扁担,包括:
挑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手扶部,通过至少一根钢绳与所述挑杆固定连接,且分别位于挑杆靠近两端的位置;
挂钩,通过至少三根钢绳与所述手扶部的底部固定,且能够用于悬挂物品。
优选为:平衡散热系统,包括:
平衡模块,至少具有第一介质源以及形成于扁担上且向扁担两端延伸的平衡管路;
散热模块,至少具有第二介质源以及形成于扁担上的散热管路;
其中,所述第一介质源能够控制介质在平衡管路上移动至扁担的任意端;
所述第二介质源能够控制介质在散热管路内循环流动,并吸热。
优选为:所述手扶部内至少具加量腔;所述平衡系统包括:
第一介质源,设于所述挑杆上;
左平衡管路,设于所述挑杆内,且至少包括第一左平衡管路和第二左平衡管路,所述第二左平衡管的输出端与第一介质源连接;
右平衡管路,设于所述挑杆内,且至少包括第一右平衡管路和第二右平衡管路,所述第二右平衡管的输出端与第一介质源连接;
中转管路,设于所述挑杆内,且用于连接第一介质源和第一左平衡管路以及第一介质源和第一右平衡管路;
至少两个第一控制阀,且分别设于第一左平衡管以及第一右平衡管上,所述第一控制阀至少具有连通或关闭中转管路和第一左平衡管路、连通或关闭中转管路和第一右平衡管路、连通或关闭左平衡管路和外界以及连通或关闭右平衡管路和外界的八种工况;
左连接管,至少包括第一左连接管和第二左连接管,所述第一左连接管连接于第一左平衡管的输出端与加量腔之间,所述第二左连接管连接于所述加量腔的腔底与第二左平衡管路;
右连接管,至少包括第一右连接管和第二右连接管,所述第一右连接管连接于第一右平衡管的输出端与加量腔之间,所述第右二连接管连接于所述加量腔的腔底与第二右平衡管路;
第一微型泵,至少包括第一左微型泵和第一右微型泵,且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左平衡管和第二右平衡管上;
水平传感器,设于所述挑杆上,且用于检测挑杆的倾斜度;
处理装置,接收水平传感器检测的信息,并给予该信息向第一控制阀、第一左微型泵和/或第一右微型泵发出信号,并将第一介质源内的介质送入加量腔内。
优选为:所述手扶部内还设有至少一条围绕手扶部的螺旋环形腔,并在所述挑杆上设有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
第二介质源;
散热回路,至少包括具有输入端与第二介质源连接的第一散热支路、输出端与第二介质源连接的第二散热支路、连接于第一散热支路的输出端与螺旋环形腔的输入端的第三散热支路以及连接于螺旋环形腔输出端与第二散热支路之间的第四散热支路;
第二微型泵,设于所述第二介质源的输出口,且用于向第一散热支路提供冷却液。
优选为:所述第一介质源和第二介质源均设于挑杆的中间位置,且两者之间形成用于向使用者供冷或对第二介质源散热的供冷系统;
所述第一介质源包括:
第一腔室,设于所述挑杆内,且顶部自挑杆的顶部敞开设置,并形成进气口;
第一容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且内含冷却液;
叶轮,设于所述进气口,并用于将外界的空气引入进气腔内;
其中,所述第一容器与第一腔室之间形成排气腔,所述第一容器的内圈自顶部凹陷形成与进气口连通的进气腔,所述第一容器的内部上分布有若干个连接排气腔和进气腔的通孔,当外界的气体自进气口进入进气腔并从通孔进入排气腔时,气体与第一容器内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形成冷风;
所述第二介质源包括:
第二腔室,设于所述挑杆内,且顶部自挑杆的顶部敞开设置,并形成出气口;
第二容器,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且内含冷却液;
进气管路,连接排气腔和第二腔室;
其中,进气管路将排气腔内的冷风送入第二腔室内,并对第二容器内的冷却液进行散热。
优选为: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环形隔板,所述环形隔板将第二腔室划分为位于内圈的散热腔以及位于外圈的冷风腔,所述环形隔板将出气口划分为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并在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与进气管路输出端连接有分气管路,所述分气管路包括:
第一分气管,环绕的设于所述冷风腔内,并在第一分气管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出气孔,各第一出气孔的出气方向环绕冷风腔设置;
第二分气管,第二分气管的形状为环形,并且设于所述散热腔的腔顶,并能够被驱动机构驱动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第二分气管的底部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二出气孔,第二出气孔的出气方向与散热腔的腔底呈倾斜角度;
当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分气管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时,第二出气孔喷出的气体在散热腔内形成旋流,并快速的将散热腔内的热气自第一出气口带离散热腔。
优选为:所述第二容器的顶部设有若干个中空设置的翅片,所述翅片内与第二容器连通,所述第二容器内的冷却液吸热气化汇聚至翅片内,并在翅片内散热液化回流至第二容器内。
优选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主板,安装于所述环形隔板的顶端,并在主板上设有开口;
齿环,设于所述主板上,并与所述隔板同轴心设置,且能够被电机驱动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并在所述齿环上设有至少两个滑槽,所述第二分气管同轴心的安装于所述齿环的底侧;
至少两个定位部,以开口为中心,周向间隔分布于所述主板上,并活动于各滑槽内;
至少两个封闭板,各封闭板能够在拼接时封闭或遮挡开口,并在各封闭板分离时打开开口,各封闭板的一端通过铰接轴与所述主板铰接,各封闭板至少存在一端能够通过公转杆与齿环联动;
当所述齿环逆时针旋转时,各封闭板分离,同时第二出气孔喷气,喷出的气体将散热腔内的热气带走;
当所述齿环顺时针旋转时,各封闭板相互靠近,并在封闭板靠近的过程中,第二出气孔停止出气,并在封闭板拼接好后,第二出气孔喷气,喷出的气体在散热腔内进行吸热。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扁担的使用方法,其使用上述的一种扁担,其特征在于:包括扁担的平衡方法,所述平衡方法包括:
S1:将两侧挂钩的初始质量输入处理装置中;
S2:在挑杆移动的过程中,水平传感器检测挑杆的倾斜度,并反馈给处理装置;
S3:处理装置根据挑杆的倾斜度进行计算,并得出挑杆两端因倾斜而存在的相对受力差值,并控制对应的第一微型泵启动,并且使得第一控制阀连通中转管路和对应的平衡管路,从而将第一介质源内的介质送入水平高度较高的手扶部中,使使用者的肩部受力相对均衡;
S4:当使用者调整挑杆后,使得挑杆趋于水平后,水平传感器再次检测到挑杆的倾斜度,并反馈给处理装置;
S5:处理装置控制对应的第一微型泵启动,并使得第一控制阀连通外界和对应的平衡管路,从而将手扶部内的介质抽离,并返还给第一介质源中。
优选为:还包括扁担的散热方法,所述散热方法包括:
S-1:当需要散热时,第二微型泵将第二容器内的冷却液吸出,并在挑杆内的散热回路中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吸热,并部分汽化;
S-2:当冷却液经过一周循环再次回到第二容器内时,汽化的冷却液漂浮在第二容器的顶部,并在散热后冷凝回流至第二容器的底部;
S-3:启动叶轮,并吸入外界的空气进入进气腔内,空气在进气腔内吸冷后,通过通孔排入排气腔内;
S-4:排气腔内的气体通过进气管路进入第二分气管中,并从第二出气口进入散热腔内;
S-5:驱动齿环逆时针旋转,各封闭板分离,同时第二出气孔喷气产生冷旋流,冷旋流在散热腔内活动后,再将散热腔内的热气自第二出气口带离;
S-6:驱动齿环顺时针旋转,各封闭板相互靠近,第二出气孔停止喷气,并在各封闭板完全拼合时,第二出气孔继续喷气,喷出的冷空气在散热腔内进行吸热,并回到步骤S-5。
优选为:还包括用于向使用者提供冷风的方法,其包括:
S-A:启动叶轮,并吸入外界的空气进入进气腔,空气在进气腔内吸冷后,通过通孔排入排气腔内;
S-B:排气腔内的气体通过进气管路进入第一分气管中,并从各个第一出气口排出,排出的气体在冷风腔内活动,并吸收部分散热腔内的热量,使得冷风转化为凉风;
S-C:凉风在冷风腔内活动后,从第一出气口喷至使用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为了保护使用者的手部,设置了手扶部,手扶部大致呈圆柱状,在挑担时,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扶部来避免两侧的钢绳晃动,确保平衡性,同时能达到保护使用者手部的目的;
2)本发明为了便于使用,在挑杆内部设置了平衡系统,平衡系统主要由包括设置在挑杆内的管路和控制部分组成,即:处理装置(可以是现有的处理器)作为平衡系统的中控部分,其能够接受水平传感器检测的实时数据,水平传感器用于检测挑杆在使用时的水平状态,当出现倾斜时,将检测的信号发送给处理装置,处理装置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向对应的第一微型泵发出信号,并驱动该微型泵将第一介质源内的介质送入手扶部的加量腔内,从而使得使用者在调整平衡时,可以更加的省力,例如:当挑杆的左端的水平高度高于右端的水平高度时,使用者则需要将右端抬起,而此时,处理装置控制第一左微型泵,将介质送入左侧的加量腔内,使得左端的质量增加,而此时使用者抬起右端可以更加的轻松;
3)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在挑杆内设置了散热系统,且该散热系统能够对挑杆进行散热,,在本发明中,挑杆内部设置了第二介质源,第二介质源内设置的冷却液可以通过第二微型泵的控制在挑杆内进行流动(包括在手扶部的外围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吸热,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部分冷却液吸热后汽化,并在第二容器的顶部汇聚进行散热,在散热后重新液化成冷却液参与制冷循环(或散热循环),从而降低挑杆的整体温度;
4)基于第3)点,本发明还可以利用平衡系统的第一介质源对散热系统的第二介质源进行散热,两者之间形成供冷系统,供冷系统不仅能够提高对第二介质源的散热效果,还能够为使用者提供一定的凉风,提高其舒适度,即:在本发明中,本发明利用第一介质源内的冷却液对引入的外界风进行制冷,制冷产生的冷风送入第二介质源附近对第二介质源进行散热,从而提高散热效果,不仅如此,冷风会部分吸热形成凉风,从而吹向使用者,从而来提高使用的舒适度;
5)不仅如此,本发明为了提高对第二介质源的散热效果,提高了对冷风的利用效果,即:能够在送风时关闭散热腔,提高冷风的使用时,并且在打开散热腔时,快速的供冷风,将散热腔内的热气带离(具体参考实施例部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A-A剖视图;
图6为图5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扁担,包括:
挑杆10,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
手扶部11,通过至少一根钢绳20与所述挑杆10固定连接,且分别位于挑杆10靠近两端的位置;
挂钩12,通过至少三根钢绳20与所述手扶部11的底部固定,且能够用于悬挂物品。
参考图1,图1通过设置手扶部来便于使用者手握,从而避免对使用者手部造成损伤,从而确保使用者能够调整两端,确保平衡。
实施例2,同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2所示: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手扶部11内至少具加量腔110;还包括设于挑杆上的平衡系统,所述平衡系统包括:
第一介质源31,设于所述挑杆上;
左平衡管路32,设于所述挑杆10内,且至少包括第一左平衡管路321和第二左平衡管路322,所述第二左平衡管322的输出端与第一介质源31连接;
右平衡管路33,设于所述挑杆10内,且至少包括第一右平衡管路331和第二右平衡管路332,所述第二右平衡管33的输出端与第一介质源31连接;
中转管路34,设于所述挑杆10内,且用于连接第一介质源31和第一左平衡管路321以及第一介质源31和第一右平衡管路331;
至少两个第一控制阀35,且分别设于第一左平衡管321以及第一右平衡管331上,所述第一控制阀35至少具有连通或关闭中转管路34和第一左平衡管路321、连通或关闭中转管路34和第一右平衡管路331、连通或关闭第一左平衡管路321和外界以及连通或关闭第一右平衡管路331和外界的八种工况;
左连接管36,至少包括第一左连接管361和第二左连接管362,所述第一左连接管361连接于第一左平衡管321的输出端与加量腔110之间,所述第二左连接管362连接于所述加量腔110的腔底与第二左平衡管路322;
右连接管37,至少包括第一右连接管371和第二右连接管372,所述第一右连接管372连接于第一右平衡管331的输出端与加量腔110之间,所述第右二连接管372连接于所述加量腔110的腔底与第二右平衡管路332;
第一微型泵38,至少包括第一左微型泵381和第一右微型泵382,且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左平衡管322和第二右平衡管332上;
水平传感器,设于所述挑杆10上,且用于检测挑杆10的倾斜度;
处理装置,接收水平传感器检测的信息,并给予该信息向第一控制阀35、第一左微型泵381和/或第一右微型泵382发出信号,并将第一介质源31内的介质送入加量腔110内。
此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扁担的使用方法,其使用上述的一种扁担,其特征在于:包括扁担的平衡方法,所述平衡方法包括:
S1:将两侧挂钩的初始质量输入处理装置中;
S2:在挑杆移动的过程中,水平传感器检测挑杆的倾斜度,并反馈给处理装置;
S3:处理装置根据挑杆的倾斜度进行计算,并得出挑杆两端因倾斜而存在的相对受力差值,并控制对应的第一微型泵启动,并且使得第一控制阀连通中转管路和对应的平衡管路,从而将第一介质源内的介质送入水平高度较高的手扶部中,使使用者的肩部受力相对均衡;
S4:当使用者调整挑杆后,使得挑杆趋于水平后,水平传感器再次检测到挑杆的倾斜度,并反馈给处理装置;
S5:处理装置控制对应的第一微型泵启动,并使得第一控制阀连通外界和对应的平衡管路,从而将手扶部内的介质抽离,并返还给第一介质源中。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阀35可以是电磁多通阀。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水平传感器和处理装置均可以采用现有的,因此,其功能在本实施例不在赘述。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挑杆10可以采用高分子材料成型制作,其确保其承担能力强、韧性高即可。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各个管路均可以为设置在挑杆10内部的腔室,用于减少挑杆自身的重量,并且,本实施例的各个部件均可以以挑杆10的中间位置对称设置,左连接管和右连接管可以采用现有的任何管子。
参考图2,本实施例在使用时一般挑杆的中间位置为使用者肩膀的位置,在使用时,水平传感器对挑杆的水平度进行持续性的检测,并当检测到挑杆的两端存在水平高度上的差异时,水平传感器将检测的信号发送给处理装置,处理装置获取信号后对信号进行处理,并向第一控制阀和第一微型泵发出执行命令,例如:当挑杆的左端高于挑杆的右端时,处理装置控制左侧的第一控制阀连通中转管路和第一左平衡管,右侧的第一控制阀关闭,同时驱动第一微型泵启动,经过第一微型泵的移动,第一介质源(可以是设置在挑杆内容器)内的介质排出,并送入左侧的加量腔内,当使用者调整时,可以更加的轻松,并在使用者调整完成后,水平传感器检测挑杆趋于水平时,处理装置控制左侧的第一控制阀连通第一左平衡管路和外界,第一微型泵还在运行,并将加量腔内的介质重新送至第一介质源内,从而完成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介质源可以设有泄压阀,当其内部因吸入的空气过多而造成压强升高时,泄压阀能够打开完成泄压。
实施例3,同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手扶部11内还设有至少一条围绕手扶部11的螺旋环形腔111,并在所述挑杆10上设有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包括:
第二介质源40;
散热回路,至少包括具有输入端与第二介质源40连接的第一散热支路41、输出端与第二介质源连接40的第二散热支路42、连接于第一散热支路41的输出端与螺旋环形腔111的输入端的第三散热支路43以及连接于螺旋环形腔111输出端与第二散热支路42之间的第四散热支路44;
第二微型泵45,设于所述第二介质源40的输出口,且用于向第一散热支路41提供冷却液。
参考图3,本实施例示出了散热系统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平衡系统中的管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支路和第二散热支路可以是设置在挑杆内的腔室,并且能够与实施例2中的平衡管路错位设置,第三散热支路和第四散热支路可以采用现有的管路;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使用者使用的舒适性,在挑杆上设置了散热回路,利用冷却液充满散热回路中,第二微型泵能够驱使第二介质源内的冷却液排出,并造成散热回路内的冷却液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将挑杆的温度降低;
本实施例在手扶部上设置螺旋环形腔(即:环绕手扶部的周向侧壁设置),能够供冷却液流动,从而为使用者的手部提供凉爽感,进一步提高舒适性。
实施例4,同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
参考图4-6,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源31和第二介质源40均设于挑杆10的中间位置,且两者之间形成用于向使用者供冷或对第二介质源散热的供冷系统;
所述第一介质源31包括:
第一腔室51,设于所述挑杆10内,且顶部自挑杆10的顶部敞开设置,并形成进气口510;
第一容器52,设于所述第一腔室51内,且内含冷却液;
叶轮53,设于所述进气口510,并用于将外界的空气引入进气腔内;
其中,所述第一容器52与第一腔室51之间形成排气腔54,所述第一容器52的内圈自顶部凹陷形成与进气口510连通的进气腔55,所述第一容器52的内部上分布有若干个连接排气腔54和进气腔55的通孔56,当外界的气体自进气口510进入进气腔55并从通孔56进入排气腔54时,气体与第一容器52内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形成冷风;
所述第二介质源40包括:
第二腔室61,设于所述挑杆10内,且顶部自挑杆10的顶部敞开设置,并形成出气口610;
第二容器62,设于所述第二腔室61内,且内含冷却液;
进气管路63,连接排气腔54和第二腔室61;
其中,进气管路63将排气腔54内的冷风送入第二腔室61内,并对第二容器62内的冷却液进行散热。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室61内设有环形隔板65,所述环形隔板65将第二腔室61划分为位于内圈的散热腔61a以及位于外圈的冷风腔61b,所述环形隔板65将出气口610划分为第一出气口6101和第二出气口6102,并在所述第二腔室61内设有与进气管路63输出端连接有分气管路70,所述分气管路70包括:
第一分气管71,环绕的设于所述冷风腔61b内,并在第一分气管71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出气孔710,各第一出气孔710的出气方向环绕冷风腔61b设置;
第二分气管72,第二分气管72的形状为环形,并且设于所述散热腔61a的腔顶,并能够被驱动机构80驱动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第二分气管72的底部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二出气孔720,第二出气孔720的出气方向与散热腔61a的腔底呈倾斜角度;
当所述驱动机构80驱动第二分气管72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时,第二出气孔720喷出的气体在散热腔内形成旋流,并快速的将散热腔61a内的热气自第一出气口6101带离散热腔61a。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器62的顶部设有若干个中空设置的翅片62a,所述翅片62a内与第二容器62连通,所述第二容器62内的冷却液吸热气化汇聚至翅片62a内,并在翅片62a内散热液化回流至第二容器62内。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80包括:
主板800,安装于所述环形隔板65的顶端,并在主板上设有开口800a;
齿环801,设于所述主板800上,并与所述隔板65同轴心设置,且能够被电机驱动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并在所述齿环801上设有至少两个滑槽802,所述第二分气管72同轴心的安装于所述齿环801的底侧;
至少两个定位部803,以开口为中心,周向间隔分布于所述主板800上,并活动于各滑槽802内;
至少两个封闭板804,各封闭板804能够在拼接时封闭或遮挡开口,并在各封闭板804分离时打开开口,各封闭板804的一端a通过铰接轴与所述主板800铰接,各封闭板804至少存在一端能b够通过公转杆805与齿环801联动;
当所述齿环801逆时针旋转时,各封闭板804分离,同时第二出气孔720喷气,喷出的气体将散热腔61a内的热气带走;
当所述齿环801顺时针旋转时,各封闭板804相互靠近,并在封闭板804靠近的过程中,第二出气孔720停止出气,并在封闭板804拼接好后,第二出气孔720喷气,喷出的气体在散热腔61a内进行吸热。
此外,本实施例还提供扁担的散热方法,所述散热方法包括:
S-1:当需要散热时,第二微型泵将第二容器内的冷却液吸出,并在挑杆内的散热回路中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吸热,并部分汽化;
S-2:当冷却液经过一周循环再次回到第二容器内时,汽化的冷却液漂浮在第二容器的顶部,并在散热后冷凝回流至第二容器的底部;
S-3:启动叶轮,并吸入外界的空气进入进气腔内,空气在进气腔内吸冷后,通过通孔排入排气腔内;
S-4:排气腔内的气体通过进气管路进入第二分气管中,并从第二出气口进入散热腔内;
S-5:驱动齿环逆时针旋转,各封闭板分离,同时第二出气孔喷气产生冷旋流,冷旋流在散热腔内活动后,再将散热腔内的热气自第二出气口带离;
S-6:驱动齿环顺时针旋转,各封闭板相互靠近,第二出气孔停止喷气,并在各封闭板完全拼合时,第二出气孔继续喷气,喷出的冷空气在散热腔内进行吸热,并回到步骤S-5。
优选为:还包括用于向使用者提供冷风的方法,其包括:
S-A:启动叶轮,并吸入外界的空气进入进气腔,空气在进气腔内吸冷后,通过通孔排入排气腔内;
S-B:排气腔内的气体通过进气管路进入第一分气管中,并从各个第一出气口排出,排出的气体在冷风腔内活动,并吸收部分散热腔内的热量,使得冷风转化为凉风;
S-C:凉风在冷风腔内活动后,从第一出气口喷至使用者。
参考图4-6,在本实施例中,平衡系统中的第一介质源和散热系统中的第二介质源两者可以形成新的供冷系统,本实施例的供冷系统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对第二介质源(即:第二容器)进行散热,确保散热系统的散热效果,其二则是对使用者提供凉风,提高舒适度,更详细的说:
参阅图4-5,在本实施例中,对第二容器的散热主要由进入第一腔室内的气体经过第一容器内冷却液的冷却后(第一容器表面设置的通孔可以形成类似滤芯的形状,也能够过滤掉外界的部分杂质),形成冷风,冷风进入第二腔室内,并被第一分气管和第二分气管进行分配使用,其中,进入第一分气管内的冷风在冷风腔内活动,即:在环形隔板的外围周边流动,流动的过程中,通过环形隔板的热交换吸收部分热量形成凉风,凉风能够从第二腔室顶部的第二出气口排出,并吹向使用者,从而达到提供凉风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冷风在冷风腔内活动不仅能够吸收热量,还可以形成凉风,凉风相比较冷风吹向使用者,可以使得使用者感受到凉爽的同时也不会产生冷意;
其次,进入第二分气管内的冷风可以经过第二出气孔的控制进行出气(第二出气孔处可以安装有阀门,或者在第二分气管上安装阀门达到控制出气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当齿环旋转并使得封闭板相互分离打开主板上的开口时(开口与第一出气口对应,并且可以在第一出气口处设置引导管,将排出的气体引导至远离使用者脸部的一侧),第二出气孔持续喷气,喷气的同时因环形管旋转会在散热腔内形成旋流,并快速的将散热腔内的热气自开口吹离,达到散热气的目的,当齿环旋转并使得封闭板相互靠近时,第二出气孔暂停喷气,并在封闭板相互拼合时,再进行喷气,喷出的气体因第二分气管静止不会产生旋流,因此流速相对较低,并且由于封闭板封闭开口,因此,此时喷出的冷风能够大部分的停留在散热腔内,因此能够在散热腔内被完全的使用,从而确保对第二容器的散热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
本实施例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在第二容器的顶部设置了翅片,翅片中空设置,其可以供第二容器内的气体汽化时活动,并且,在第二出气孔喷气时,翅片能够提高散热面积,确保第二容器内气态冷却液的冷却效率,并在气态冷却液冷却后冷凝回流至第二容器内;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对各类执行器(例如:电机、微型泵等)或控制器(例如:控制阀、处理装置、传感器等)进行供电,可以在挑杆上安装太阳能电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平衡模块,至少具有第一介质源以及形成于扁担上且向扁担两端延伸的平衡管路;
散热模块,至少具有第二介质源以及形成于扁担上的散热管路;
其中,所述第一介质源能够控制介质在平衡管路上移动至扁担的任意端;
所述第二介质源能够控制介质在散热管路内循环流动,并吸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扁担上至少具有供介质加入和/或流动的手扶部,所述手扶部至少具加量腔;所述平衡系统包括:
第一介质源,设于所述扁担上;
左平衡管路,设于所述扁担内,且至少包括第一左平衡管路和第二左平衡管路,所述第二左平衡管的输出端与第一介质源连接;
右平衡管路,设于所述扁担内,且至少包括第一右平衡管路和第二右平衡管路,所述第二右平衡管的输出端与第一介质源连接;
中转管路,设于所述扁担内,且用于连接第一介质源和第一左平衡管路以及第一介质源和第一右平衡管路;
至少两个第一控制阀,且分别设于第一左平衡管以及第一右平衡管上,所述第一控制阀至少具有连通或关闭中转管路和第一左平衡管路、连通或关闭中转管路和第一右平衡管路、连通或关闭左平衡管路和外界以及连通或关闭右平衡管路和外界的八种工况;
左连接管,至少包括第一左连接管和第二左连接管,所述第一左连接管连接于第一左平衡管的输出端与加量腔之间,所述第二左连接管连接于所述加量腔的腔底与第二左平衡管路;
右连接管,至少包括第一右连接管和第二右连接管,所述第一右连接管连接于第一右平衡管的输出端与加量腔之间,所述第右二连接管连接于所述加量腔的腔底与第二右平衡管路;
第一微型泵,至少包括第一左微型泵和第一右微型泵,且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左平衡管和第二右平衡管上;
水平传感器,设于所述扁担上,且用于检测扁担的倾斜度;
处理装置,接收水平传感器检测的信息,并给予该信息向第一控制阀、第一左微型泵和/或第一右微型泵发出信号,并将第一介质源内的介质送入加量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扶部内还设有至少一条围绕手扶部的螺旋环形腔,所述散热系统包括:
第二介质源;
散热回路,至少包括具有输入端与第二介质源连接的第一散热支路、输出端与第二介质源连接的第二散热支路、连接于第一散热支路的输出端与螺旋环形腔的输入端的第三散热支路以及连接于螺旋环形腔输出端与第二散热支路之间的第四散热支路;
第二微型泵,设于所述第二介质源的输出口,且用于向第一散热支路提供冷却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源和第二介质源均设于扁担的中间位置,且两者之间形成用于向使用者供冷或对第二介质源散热的供冷系统;
所述第一介质源包括:
第一腔室,设于所述扁担内,且顶部自扁担的顶部敞开设置,并形成进气口;
第一容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且内含冷却液;
叶轮,设于所述进气口,并用于将外界的空气引入进气腔内;
其中,所述第一容器与第一腔室之间形成排气腔,所述第一容器的内圈自顶部凹陷形成与进气口连通的进气腔,所述第一容器的内部上分布有若干个连接排气腔和进气腔的通孔,当外界的气体自进气口进入进气腔并从通孔进入排气腔时,气体与第一容器内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形成冷风;
所述第二介质源包括:
第二腔室,设于所述扁担内,且顶部自扁担的顶部敞开设置,并形成出气口;
第二容器,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内,且内含冷却液;
进气管路,连接排气腔和第二腔室;
其中,进气管路将排气腔内的冷风送入第二腔室内,并对第二容器内的冷却液进行散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环形隔板,所述环形隔板将第二腔室划分为位于内圈的散热腔以及位于外圈的冷风腔,所述环形隔板将出气口划分为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并在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与进气管路输出端连接有分气管路,所述分气管路包括:
第一分气管,环绕的设于所述冷风腔内,并在第一分气管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出气孔,各第一出气孔的出气方向环绕冷风腔设置;
第二分气管,第二分气管的形状为环形,并且设于所述散热腔的腔顶,并能够被驱动机构驱动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第二分气管的底部间隔设有若干个第二出气孔,第二出气孔的出气方向与散热腔的腔底呈倾斜角度;
当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第二分气管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时,第二出气孔喷出的气体在散热腔内形成旋流,并快速的将散热腔内的热气自第一出气口带离散热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器的顶部设有若干个中空设置的翅片,所述翅片内与第二容器连通,所述第二容器内的冷却液吸热气化汇聚至翅片内,并在翅片内散热液化回流至第二容器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主板,安装于所述环形隔板的顶端,并在主板上设有开口;
齿环,设于所述主板上,并与所述隔板同轴心设置,且能够被电机驱动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并在所述齿环上设有至少两个滑槽,所述第二分气管同轴心的安装于所述齿环的底侧;
至少两个定位部,以开口为中心,周向间隔分布于所述主板上,并活动于各滑槽内;
至少两个封闭板,各封闭板能够在拼接时封闭或遮挡开口,并在各封闭板分离时打开开口,各封闭板的一端通过铰接轴与所述主板铰接,各封闭板至少存在一端能够通过公转杆与齿环联动;
当所述齿环逆时针旋转时,各封闭板分离,同时第二出气孔喷气,喷出的气体将散热腔内的热气带走;
当所述齿环顺时针旋转时,各封闭板相互靠近,并在封闭板靠近的过程中,第二出气孔停止出气,并在封闭板拼接好后,第二出气孔喷气,喷出的气体在散热腔内进行吸热。
8.一种扁担的散热方法,其使用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扁担的散热方法、对第一介质源的散热方法以及对使用者的供冷方法,其中,所述对扁担的散热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当需要散热时,第二微型泵将第二容器内的冷却液吸出,并在扁担内的散热回路中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吸热,并部分汽化;
S-2:当冷却液经过一周循环再次回到第二容器内时,汽化的冷却液漂浮在第二容器的顶部,并在散热后冷凝回流至第二容器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扁担的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第一介质源的散热方法包括:
S-3:启动叶轮,并吸入外界的空气进入进气腔内,空气在进气腔内吸冷后,通过通孔排入排气腔内;
S-4:排气腔内的气体通过进气管路进入第二分气管中,并从第二出气口进入散热腔内;
S-5:驱动齿环逆时针旋转,各封闭板分离,同时第二出气孔喷气产生冷旋流,冷旋流在散热腔内活动后,再将散热腔内的热气自第二出气口带离;
S-6:驱动齿环顺时针旋转,各封闭板相互靠近,第二出气孔停止喷气,并在各封闭板完全拼合时,第二出气孔继续喷气,喷出的冷空气在散热腔内进行吸热,并回到步骤S-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扁担的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者的供冷方法,其包括:
S-A:启动叶轮,并吸入外界的空气进入进气腔,空气在进气腔内吸冷后,通过通孔排入排气腔内;
S-B:排气腔内的气体通过进气管路进入第一分气管中,并从各个第一出气口排出,排出的气体在冷风腔内活动,并吸收部分散热腔内的热量,使得冷风转化为凉风;
S-C:凉风在冷风腔内活动后,从第一出气口喷至使用者。
CN202111375249.7A 2021-11-19 2021-11-19 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Active CN1140442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75249.7A CN114044299B (zh) 2021-11-19 2021-11-19 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75249.7A CN114044299B (zh) 2021-11-19 2021-11-19 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44299A true CN114044299A (zh) 2022-02-15
CN114044299B CN114044299B (zh) 2023-10-03

Family

ID=80210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75249.7A Active CN114044299B (zh) 2021-11-19 2021-11-19 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4429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19620A (zh) * 2022-03-15 2022-06-14 温州天迪铝业有限公司 一种铝芯轮的生产装置及其生产工艺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6674A (zh) * 2003-07-18 2006-11-01 国际销售公司 带有封闭平衡介质的平衡配重盒
CN203111920U (zh) * 2013-03-19 2013-08-07 三峡大学 一种双肩承力扁担
CN203332781U (zh) * 2013-05-07 2013-12-11 徐州沃尔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可调平扁担
CN203781168U (zh) * 2014-04-23 2014-08-20 邱锦辉 一种扁担
CN104249903A (zh) * 2014-09-16 2014-12-31 芜湖市华益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肩扛系统用扁担装置
CN105035915A (zh) * 2015-06-25 2015-11-11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自动调节轿厢重心平衡的电梯装置
CN205441651U (zh) * 2016-04-01 2016-08-10 六盘水师范学院 一种多功能扁担
US20170374763A1 (en) * 2016-06-23 2017-12-28 Lenovo (Beijing)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ntaining the same
CN108231372A (zh) * 2017-10-31 2018-06-29 广东合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磁线圈散热系统
CN108377634A (zh) * 2018-04-25 2018-08-07 四川大学 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及方法
JP2019177964A (ja) * 2018-03-30 2019-10-17 太平電業株式会社 重心調整用天秤
CN211769755U (zh) * 2019-12-31 2020-10-27 嘉兴金鹏工具有限公司 一种工作稳定的起重机安全平衡吊具
CN112046596A (zh) * 2020-09-14 2020-12-08 邹新亮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水冷散热方向盘
EP3756912A1 (en) * 2019-06-25 2020-12-30 Julian Zheng Two-wheel automatic balance reset mechanism and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6674A (zh) * 2003-07-18 2006-11-01 国际销售公司 带有封闭平衡介质的平衡配重盒
CN203111920U (zh) * 2013-03-19 2013-08-07 三峡大学 一种双肩承力扁担
CN203332781U (zh) * 2013-05-07 2013-12-11 徐州沃尔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可调平扁担
CN203781168U (zh) * 2014-04-23 2014-08-20 邱锦辉 一种扁担
CN104249903A (zh) * 2014-09-16 2014-12-31 芜湖市华益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肩扛系统用扁担装置
CN105035915A (zh) * 2015-06-25 2015-11-11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自动调节轿厢重心平衡的电梯装置
CN205441651U (zh) * 2016-04-01 2016-08-10 六盘水师范学院 一种多功能扁担
US20170374763A1 (en) * 2016-06-23 2017-12-28 Lenovo (Beijing) Co., Lt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ntaining the same
CN108231372A (zh) * 2017-10-31 2018-06-29 广东合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磁线圈散热系统
JP2019177964A (ja) * 2018-03-30 2019-10-17 太平電業株式会社 重心調整用天秤
CN108377634A (zh) * 2018-04-25 2018-08-07 四川大学 基于相变热能转换的散热系统及方法
EP3756912A1 (en) * 2019-06-25 2020-12-30 Julian Zheng Two-wheel automatic balance reset mechanism and system
CN211769755U (zh) * 2019-12-31 2020-10-27 嘉兴金鹏工具有限公司 一种工作稳定的起重机安全平衡吊具
CN112046596A (zh) * 2020-09-14 2020-12-08 邹新亮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水冷散热方向盘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19620A (zh) * 2022-03-15 2022-06-14 温州天迪铝业有限公司 一种铝芯轮的生产装置及其生产工艺
CN114619620B (zh) * 2022-03-15 2022-09-23 温州天迪铝业有限公司 一种铝芯轮的生产装置及其生产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44299B (zh) 2023-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60222466D1 (de) Magnetische kühlvorrichtung mit rotierendem magneten
CN114044299A (zh) 一种扁担的平衡散热系统及其散热方法
JP2006500546A (ja) 冷却機能付き携帯断熱容器
CN207540187U (zh) 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热联用装置
CN107613735B (zh) 一种节能降温的电力箱
CN114013904B (zh) 一种扁担及其使用方法
CN109600971A (zh) 服务器机柜冷却装置
CN108046095A (zh) 一种节能电梯调温装置
CN207078002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用密封冷却装置
CN109592185A (zh) 一种输血科用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
CN109567573A (zh) 一种食品蒸锅
CN201129894Y (zh) 降温设备
CN205599104U (zh) 新型喷雾冷冻设备
CN202931971U (zh) 一种血小板恒温摆动保存箱
CN108308266A (zh) 一种压差真空预冷一体机
CN205034529U (zh) Pn-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
CN206412181U (zh) 一种喷气式快速散热变压器
KR950030745A (ko) 저압 플라즈마 용사 피막제조 시스템
CN210570087U (zh) 一种饮料速冷机
CN216368456U (zh) 超重力离心机热管复合式制冷系统
AU2009246964A1 (en) Heat engine/ heat pump using centrifugal fans
US7874175B2 (en) Heat engine / heat pump using centrifugal fans
CN109764594A (zh) 一种低温冷冻处理装置
CN208783670U (zh) 一种压差真空预冷一体机
CN220810497U (zh) 一种方便运输的恒温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