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27595A - 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 - Google Patents

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27595A
CN114027595A CN202110998794.5A CN202110998794A CN114027595A CN 114027595 A CN114027595 A CN 114027595A CN 202110998794 A CN202110998794 A CN 202110998794A CN 114027595 A CN114027595 A CN 1140275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ease
piece
locking
hole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9879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27595B (zh
Inventor
李邱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n Yang Plast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an Yang Plast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n Yang Plast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an Yang Plast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9879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275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27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275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275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275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 A44B11/26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with at least one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astening 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一种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其包括母扣、公扣、卡锁件和释锁件,母扣设有锁孔和第一磁性件,公扣设有锁舌和第二磁性件;第二磁性件和第一磁性件在锁舌插入锁孔的过程中相互吸引;卡锁件可卡止锁舌而使公扣与母扣保持锁合连接;释锁件可致动卡锁件以使卡锁件释放锁舌;其特征在于,释锁件包括第一释锁件和第二释锁件;当同时操作第一释锁件和第二释锁件时,第一释锁件和第二释锁件同时致动卡锁件而使卡锁件沿退出锁孔的解锁方向X移动而释放锁舌;当单独操作第一释锁件或第二释锁件时,第一释锁件和/或第二释锁件致动卡锁件而使卡锁件偏转而无法释放锁舌,因而其可防止单边意外解锁,提高安全性。

Description

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避免单边按压而误开启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
【背景技术】
磁扣广泛应用于生活各领域,例如,背包、儿童安全座椅、推车、安全帽等。磁扣通常包括公扣和母扣,公扣上设有锁舌,母扣上设有锁孔,通过锁舌和锁孔的配合,公扣和母扣可以锁合连接在一起,并可在需要解锁时进行分离。为实现快速锁合,现有的磁扣内大都设有磁铁。当公扣和母扣相互靠近时,在磁力的吸引作用下,公扣和母扣可以快速结合在一起,并实现位置的导正。这种磁扣,由于是通过磁力导正和吸引,其不需用户进行对准,用户单手便可进行锁合操作,因此,其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并得到广泛应用。
对于用于婴幼儿产品上的磁扣,如婴儿车上用的磁扣,由于小孩好动,且好奇心强,喜欢用手拨弄各种按钮,因此,常规的这种磁扣便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因为小孩的玩弄而意外打开,因此,需加强安全强度,避免小孩意外触碰而打开磁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其包括母扣、公开、卡锁件和释锁件,所述母扣设有锁孔和第一磁性件,所述公扣设有锁舌和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和所述第一磁性件在所述锁舌插入所述锁孔的过程中相互吸引;所述卡锁件可卡止所述锁舌而使所述公扣与母扣保持锁合连接;所述释锁件可致动所述卡锁件以使所述卡锁件释放所述锁舌;其特征在于,所述释锁件包括第一释锁件和第二释锁件;当同时操作所述第一释锁件和第二释锁件时,所述第一释锁件和第二释锁件同时致动所述卡锁件而使所述卡锁件沿退出所述锁孔的解锁方向X移动而释放所述锁舌;当单独操作所述第一释锁件或第二释锁件时,所述第一释锁件和/或第二释锁件致动所述卡锁件而使所述卡锁件偏转而无法释放所述锁舌。
进一步地,所述母扣内固定设有限位柱;所述卡锁件上设有可套设于所述限位柱上的直行孔、第一旁开孔和第二旁开孔,所述第一旁开孔和第二旁开孔分布于所述直行孔的两侧并与所述直行孔贯通;当同时操作所述第一释锁件和第二释锁件时,所述第一释锁件和第二释锁件同时致动所述卡锁件而使所述卡锁件沿所述直行孔方向进行移动而释放所述锁舌;当单独操作所述第一释锁件或第二释锁件时,所述第一释锁件和/或第二释锁件致动所述卡锁件而使所述卡锁件沿所述第一旁开孔或第二旁开孔进行偏转而无法释放所述锁舌。
进一步地,所述直行孔的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释锁件、第二释锁件进行解锁操作时的操作方向Y。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旁开孔、第二旁开孔位于所述直行孔的远离所述锁孔一端的端部两侧;
当所述卡锁件卡锁住所述锁舌时,所述限位柱位于所述直行孔的靠近所述第一旁开孔、第二旁开孔的端部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释锁件设有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释锁件设有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分别与所述卡锁件抵接;所述第一弹性臂、第二弹性臂在操作所述释锁件进行解锁的过程中发生弹性变形而致动所述卡锁件以释放所述锁舌。
进一步地,在所述卡锁件上分别设有第一抵接槽和第二抵接槽,所述第一抵接槽和第二抵接槽分布于所述直行孔的两侧并与所述直行孔平行,其由所述卡锁件的侧壁内凹而形成;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端部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槽内,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端部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接槽内。
进一步地,其还包括第三磁性件,可在所述锁舌插入所述锁孔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二磁性件相互吸引而致动所述卡锁件以使所述卡锁件卡止所述锁舌。
进一步地,弹性体,沿所述卡锁件的解锁方向X设置并与所述卡锁件连接,其在所述锁舌插入所述锁孔的过程中被压缩而可在所述锁舌到达闭锁位置时通过弹力推动所述卡锁件以卡止住所述锁舌。
进一步地,在所述锁舌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引导部,在所述母扣的正对所述锁孔的位置处设有可与所述第一引导部镶嵌的第二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可在所述公扣插入所述母扣的过程中引导所述锁舌进入至闭锁位置中,并且可在所述公扣与母扣解锁分离的过程中防止所述锁舌相对于闭锁方向Z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导部为凹槽,其由所述锁舌的端面沿轴向凹陷而形成;所述第二引导部为形状、大小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凸台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只有同时按压第一释锁件和第二释锁件时才能进行解锁,而单独按压第一释锁件或第二释锁件时,均无法进行解锁,因此,其可加强安全强度,避免单向按压而意外解锁。此外,本发明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设有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其不仅可起到引导作用,避免锁舌脱出时歪斜,而且可提高横向抗拉力,提高产品强度。本发明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具有结构新颖、功能实用、使用方便的特点,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释锁件、卡锁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示出了默认状态。
图3是释锁件、卡锁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示出了卡锁件卡止住锁舌时的状态。
图4是释锁件、卡锁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示出了解锁后释锁件未复位时的状态。
图5是释锁件、卡锁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示出了默认状态图。
图6是释锁件、卡锁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识:母扣10、壳体11、锁孔111、按键孔112、支撑部113、磁铁座114、嵌设槽115、导向部116、挡板部117、第一磁性件12、卡锁件13、卡锁部131、直行孔132、第一旁开孔133、第二旁开孔134、第一抵接槽135、第二抵接槽136、磁铁槽137、第一释锁件14、第一弹性臂141、第一按压部142、第三弹性臂143、第一约束部144、第一行程槽1441、第二释锁件15、第二弹性臂151、第二按压部152、第四弹性臂153、第二约束部154、第二行程槽1541、限位柱16、第三磁性件、弹性体18、第二引导部19、公扣20、锁舌21、勾槽211、第二磁性件22、第一引导部23、织带孔30、解锁方向X、操作方向Y、闭锁方向Z;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发明不构成任何限制。
如图8、图9所示,本发明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包括母扣10和公扣20,母扣10和公扣20可相互锁合连接在一起,并可解锁分离。
如图1、图8、图9所示,所述母扣10设有锁孔111、第一磁性件12、卡锁件13和释锁件。所述公扣20设有锁舌21和第二磁性件22。
如图9所示,所述锁舌21可插入至锁孔111内,并可从锁孔111内退出。如图8、图9所示,所述锁舌21呈柱状,其自由端的侧壁上设有勾槽211,用于与卡锁件13配合而实现公扣20与母扣10的锁合连接。所述勾槽211可以是环状的分布于所述锁舌21的圆周侧壁上,也可以是非环状的分布于所述锁舌21的圆周侧壁上,其具体可根据需要而设置。
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磁性件12和第二磁性件22异性相吸,其可在锁舌21插入至锁孔111的过程中相互吸引而辅助公扣20和母扣10快速锁合。
如图9所示,所述卡锁件13可卡止所述锁舌21而使得公扣20与母扣10保持锁合连接。如图3所示,所述卡锁件13活动设于所述母扣10内,其可部分伸出于所述锁孔111的范围内,用于卡止所述锁舌21。所述卡锁件13设有可卡入所述勾槽211的卡锁部131,所述卡锁部131的形状与所述勾槽211的形状相匹配。解锁时,如图4所示,所述卡锁件13可全部退出所述锁孔111的范围,从而无法卡止所述锁舌21,锁舌21便可从锁孔111内退出而实现解锁。
所述释锁件用于解锁操作,其可致动所述卡锁件13,以使得所述卡锁件13释放所述锁舌21。
如图1~图9所示,为防止意外解锁,所述释锁件包括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均可致动所述卡锁件13。
如图4所示,当同时操作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同时致动所述卡锁件13而使得所述卡锁件13可沿退出所述锁孔111的解锁方向X移动而释放所述锁舌21。
当单独操作所述第一释锁件14或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或第二释锁件15致动所述卡锁件13的幅度不同而使得所述卡锁件13偏转,进而使得所述卡锁件13无法释放所述锁舌21。
如图1~图6所示,为约束所述释锁件的运动以防止意外解锁功能的实现,在所述母扣10内固定设有限位柱16,在所述卡锁件13上设有直行孔132、第一旁开孔133和第二旁开孔134。
如图1~图6所示,所述限位柱16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其为圆柱形结构,其固定设于所述母扣10的壳体11内。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直行孔132为长条形孔,其延伸方向与所述卡锁件13的解锁方向X平行,其可套设于所述限位柱16上,从而可约束所述卡锁件13沿退出所述锁孔111的解锁方向X移动。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第一旁开孔133和第二旁开孔134分布于所述直行孔132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直行孔132贯通。所述第一旁开孔133和第二旁开孔134用于为卡锁件13的偏转提供活动空间,并通过与限位柱16的配合而阻止卡锁件13沿退出锁孔111的解锁方向X移动,从而防止单边操作时的意外解锁问题。
当同时操作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同时致动所述卡锁件13,且其致动程度相同或接近,因而卡锁件13可被限位柱16约束着沿中间的直行孔132方向移动,从而可使得卡锁部131从锁孔111内退出而正常释放所述锁舌21以实现解锁。
当单独操作所述第一释锁件14或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或第二释锁件15致动所述卡锁件13,但其致动程度不同,因而卡锁件13可被限位柱16约束着而沿侧边的第一旁开孔133或第二旁开孔134进行偏转移动,从而无法使得卡锁部131从锁孔111内退出而无法正常释放所述锁舌21,进而防止单边操作时的意外解锁问题。
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所述第一旁开孔133、第二旁开孔134对称分布于所述直行孔132的两侧,并位于所述直行孔132的远离所述锁孔111一端的端部两侧。所述第一旁开孔133、第二旁开孔134的形状大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其为半圆形孔。
如图3所示,当所述卡锁件13卡止住所述锁舌21时,所述限位柱16位于所述直行孔132的靠近第一旁开孔133、第二旁开孔134的端部内。
如图4所示,当同时操作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时,卡锁件13沿直行孔132方向移动而最终使得限位柱16位于直行孔132的另一端,即靠近锁孔111的一端端部内。
当单独按压第一释锁件14或第二释锁件15时,卡锁件13偏转移动而使得限位柱16位于第一旁开孔133内或第二旁开孔134内。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进行解锁操作时的操作方向Y,垂直于所述直行孔132的方向,并垂直于公扣20与母扣10锁合连接时的闭锁方向Z。
如图1~图6所示,为通过第一释锁件14、第二释锁件15致动所述卡锁件13,所述第一释锁件14设有第一弹性臂141。所述第二释锁件15设有第二弹性臂151。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第一弹性臂141和第二弹性臂151具有弹性而可变形。所述第一弹性臂141和第二弹性臂151分别与所述卡锁件13抵接。在操作所述第一释锁件14、第二释锁件15进行解锁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51发生弹性变形而致动所述卡锁件13。
如图1~图6所示,所述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51分别位于所述直行孔132的两侧,本实施例中,其对称分布于所述直行孔132的两侧。
进一步的,如图1~图6所示,在所述卡锁件13上分别设有第一抵接槽135和第二抵接槽136。所述第一抵接槽135和第二抵接槽136分布于所述直行孔132的两侧,并与所述直行孔132平行。所述第一抵接槽135、第二抵接槽136由所述卡锁件13的侧壁内凹而形成。所述第一弹性臂141的端部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槽135内,所述第二弹性臂151的端部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接槽136内。所述第一抵接槽135可为所述第一弹性臂141的端部移动提供空间,且所述第一弹性臂141可通过其端部作用于所述第一抵接槽135的端部内壁上而致动所述卡锁件13。所述第二抵接槽136可为所述第二弹性臂151的端部移动提供空间,且所述第二弹性臂151可通过其端部作用于所述第二抵接槽136的端部内壁上而致动所述卡锁件13。
所述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51的形状不限,其作用于所述卡锁件13的非端部位置处。如图3、图5所示,当公扣20与母扣10锁合连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一弹性臂141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槽135的远离所述锁孔111的一端内壁上,所述第二弹性臂151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接槽136的远离所述锁孔111的一端内壁上。
如图4所示,当同时操作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51同时发生弹性变形,其将推动所述卡锁件13沿退出所述锁孔111的解锁方向X进行直线移动,从而实现解锁。
当单独操作所述第一释锁件14时,所述第一弹性臂141发生弹性变形并作用于所述卡锁件13上,从而推动所述卡锁件13进行偏转移动,以使得限位柱16与第一旁开孔133相对应,从而阻止卡锁件13沿退出锁孔111的解锁方向X进行移动,防止单边操作时意外解锁。
当单独操作所述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第二弹性臂151发生弹性变形并作用于所述卡锁件13上,从而推动所述卡锁件13进行偏转移动,以使得限位柱16与第二旁开孔134相对应,从而阻止卡锁件13沿退出锁孔111的解锁方向X进行移动,防止单边操作时意外解锁。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释锁件14、第二释锁件15通过相向按压的方式进行解锁,其操作方向Y垂直于卡锁件13的解锁方向X,也垂直所述公扣20与母扣10进行锁合连接的闭锁方向Z。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母扣10中设有第三磁性件。所述第三磁性件可在所述锁舌21插入所述锁孔111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二磁性件22相互吸引而致动所述卡锁件13以使所述卡锁件13卡止所述锁舌21。
由于第一磁性件12、第三磁性件均与第二磁性件22异性相吸,因此第一磁性件12与第三磁性件同性相斥。在默认状态下,如图2所示,由于第一磁性件12与第三磁性件相斥,因此,所述卡锁件13的卡锁部131不伸出于锁孔111的范围内,所述限位柱16位于所述直行孔132的靠近锁孔111的一端内。如图3所示,当锁舌21插入至锁孔111中时,锁舌21中的第二磁性件22吸引母扣10中的第三磁性件而带动卡锁件13朝向锁舌21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卡锁部131卡入锁舌21的勾槽211内,实现母扣10与公扣20的锁合连接,此时,限位柱16位于所述直行孔132的远离锁孔111的一端内。
如图4所示,当同时操作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时,如相向按压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第一弹性臂141和第二弹性臂151发生弹性变形并向远离锁孔111的方向推动所述卡锁件13,其可克服第二磁性件22与第三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使得卡锁部131退出锁舌21的勾槽211,实现公扣20与母扣10之间的解锁。
当单独操作所述第一释锁件14或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第一弹性臂141和/或第二弹性臂151发生弹性变形而单独的推动所述卡锁件13的非端部,从而使得卡锁件13发生偏转运动而使得第一旁开孔133或第二旁开孔134转动至与限位柱16配合,从而限制住卡锁件13沿解锁方向X运动,避免公扣20与母扣10解锁,从而防止单边操作意外解锁。
所述第三磁性件可通过多种方式设置于所述卡锁件13上,当第三磁性件受磁力作用时,其便可带动卡锁件13移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磁性件固定嵌设于所述卡锁件13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可不设置所述第三磁性件,而设置弹性体18以致动所述卡锁件13。
如图5所示,所述弹性体18沿所述卡锁件13的解锁方向X设置,其一端与所述母扣10的壳体11内壁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卡锁件13连接。所述弹性体18在所述锁舌21插入所述锁孔111的过程中被压缩而可在所述锁舌21到达闭锁位置时通过弹力推动所述卡锁件13以卡止住所述锁舌21。换言之,如图5所示,当所述弹性体18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限位柱16位于所述直行孔132的远离锁孔111的一端,所述卡锁件13的卡锁部131伸出于所述锁孔111的范围内,这样才可使得锁舌21插入锁孔111后通过卡锁部131卡止所述锁舌21。由于卡锁件13的卡锁部131伸出于所述锁孔111的范围内,在锁舌21插入的过程中,锁舌21将推动卡锁部131而使得弹性体18被压缩,当锁舌21插入至闭锁位置时,在弹性体18的弹力作用下,卡锁件13的卡锁部131将卡入锁舌21的勾槽211内,从而卡止所述锁舌21,实现公扣20与母扣10的锁合连接。
此外,如图9所示,为方便公扣20插入和脱出锁孔111,并为了加强扣具的抗拉力,在所述锁舌21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引导部23,在所述母扣10的正对所述锁孔111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引导部19,所述第一引导部23可与所述第二引导部19镶嵌,因此,在公扣20插入母扣10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引导部23和第二引导部19之间的配合可引导所述锁舌21进入至闭锁位置,并且可在所述公扣20与母扣10解锁分离的过程中防止所述锁舌21相对于闭锁方向Z倾斜。此外,由于锁舌21与母扣10在闭锁方向Z上呈镶嵌结构,因此,在横向于闭锁方向Z的抗力能力增强,提高扣具强度和安全系数。
所述第一引导部23、第二引导部19的形状可多样化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导部23为凹槽结构,其由所述锁舌21的端面沿轴向凹陷而形成。所述第二引导部19为形状、大小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凸台结构,该凸台结构可嵌入所述凹槽结构内,从而起到引导作用和增强抗拉性。
为更详细的介绍本申请的结构,以下以具体实施例进行介绍:
实施例1
本发明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包括公扣20和母扣10。
如图7、图8所示,公扣20设有凸出的呈柱状的锁舌21和用于连接织带的织带孔30。所述锁舌21的圆周侧壁上设有环状的勾槽211,其用于与卡锁件13的卡锁部131配合,以实现公扣20与母扣10的锁合连接。所述锁舌21的端面的边缘呈圆角设置或倒角设置,从而方便锁舌21插入至锁孔111中。为起到引导作用及提高抗拉能力,在所述锁舌21的端面上设有内凹的凹槽,该凹槽形成所述第一引导部23。
如图9所示,在所述锁舌21内设有第二磁性件22。具体实施时,可将所述锁舌21设置成中空结构,然后在锁舌21的中空结构内设置所述第二磁性件22。
如图7、图8所示,所述公扣20可以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扣件,也可以是多个扣件拼接在一起并可分离的。
如图8所示,所述母扣10包括壳体11、第一磁性件12、第三磁性件、卡锁件13、释锁件。所述壳体11上设有锁孔111,所述释锁件包括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
如图8所示,所述壳体11由上壳和下壳对合连接而成。所述壳体11的左右两侧开设有按键孔112,其用于装设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在所述壳体11上设有织带孔30,其用于连接织带。在所述下壳上设有锁孔111,所述锁孔111的大小大于所述锁舌21的外径。在所述锁孔111的边缘设有竖直的支撑部113,所述支撑部113的顶部设有磁铁座114,其用于装设所述第一磁性件12。所述支撑部113的形状不限,其可支撑设置所述磁铁座114即可。所述磁铁座114可固定设置所述第一磁性件12,本实施例中,所述磁铁座114设有圆形的嵌设槽115,所述嵌设槽115与所述锁孔111间隔相对,从而使得第一磁性件12可吸引插入锁孔111内的锁舌21而利于公扣20与母扣10快速锁合。
如图8所示,在所述下壳的内底部设有限位柱16。所述限位柱16与所述锁孔111间隔一定距离。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柱16呈圆柱形。
如图8所示,为约束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的移动,在所述壳体11内设有导向部116。所述导向部116呈板状,其突出形成于所述壳体11的内底部。所述导向部116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释锁件14、第二释锁件15的移动方向一致。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116设于所述按键孔112、锁孔111之间的位置处,并与所述支撑部113连接。
如图8所示,在所述壳体11内设有挡板部117,所述挡板部117的设置方向与所述卡锁件13的移动方向一致。所述挡板部117与所述卡锁件13分布于所述锁孔111的两侧。所述挡板部117用于抵接所述第一释锁件14、第二释锁件15的第三弹性臂143、第四弹性臂153,以使得第一释锁件14、第二释锁件15的运动更平稳。
如图8所示,所述挡板部117的与第三弹性臂143、第四弹性臂153相抵接的表面,与所述第一抵接槽135、第二抵接槽136的侧表面平齐。
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释锁件14包括第一按压部142、第一弹性臂141、第三弹性臂143和第一约束部144。所述第一按压部142用于按压,其部分伸出于所述按键孔112外,部分位于所述按键孔112内。所述第一弹性臂141、第三弹性臂143对称设置,其均呈弯曲的悬臂状,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按压部142连接,其另一端为自由端,用于与所述卡锁件13、挡板部117抵接。其中,第一弹性臂141的自由端与所述卡锁件13的第一抵接槽135抵接,所述第三弹性臂143的自由端与所述挡板部117抵接。所述第一约束部144用于与所述导向部116配合,以约束所述第一释锁件14沿直线移动。所述第一约束部144设有形状与所述导向部116匹配的第一行程槽1441,所述导向部116可插入至所述第一行程槽1441内而约束所述第一释锁件14沿直线移动。
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释锁件15的形状基本与第一释锁件14相同,其包括第二按压部152、第二弹性臂151、第四弹性臂153和第二约束部154。所述第二按压部152用于按压,其部分伸出于所述按键孔112外,部分位于所述按键孔112内。所述第二弹性臂151、第四弹性臂153对称设置,其均呈弯曲的悬臂状,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按压部152连接,其另一端为自由端,用于与所述卡锁件13、挡板部117抵接。其中,第二弹性臂151的自由端与所述卡锁件13的第二抵接槽136抵接,所述第四弹性臂153的自由端与所述挡板部117抵接。所述第二约束部154用于与所述导向部116配合,以约束所述第二释锁件15沿直线移动。所述第二约束部154设有形状与所述导向部116匹配的第二行程槽1541,所述导向部116可插入至所述第二行程槽1541内而约束所述第二释锁件15沿直线移动。
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释锁件14、第二释锁件15对称设置于所述壳体11上,其可相向按压。
所述卡锁件13的具体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朝向锁孔111的一端设有卡锁部131。所述卡锁部131呈圆弧块状,其可卡入所述锁舌21的勾槽211内。
如图1、图8所示,为装设第三磁性件,在所述卡锁件13上设有磁铁槽137,该磁铁槽137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可嵌设所述第三磁性件。所述磁铁槽137背离所述锁孔111。在所述磁铁槽137的另一侧,即朝向锁孔111的一侧设有凸台结构,所述凸台结构与所述锁舌21上的凹槽结构相匹配,其形成所述第二引导部19。
如图1、图8所示,在所述卡锁件13上设有直行孔132、第一旁开孔133、第二旁开孔134。所述直行孔132沿卡锁件13的解锁方向X设置,其为长条孔。所述第一旁开孔133、第二旁开孔134为半圆孔,其对称设于所述直行孔132的端部两侧,并分别与所述直行孔132贯通。所述直行孔132位于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的对称中心线上。
如图1、图8所示,所述卡锁件13通过所述直行孔132、第一旁开孔133、第二旁开孔134而套设于所述限位柱16上。当所述卡锁件13被致动时,所述卡锁件13被所述限位柱16约束着移动方向,从而可实现防止意外解锁的功能。
如图1、图8所示,为方便与第一释锁件14、第二释锁件15联动,在所述卡锁件13上设有第一抵接槽135、第二抵接槽136。所述第一抵接槽135、第二抵接槽136对称分布于所述直行槽的两侧。所述第一抵接槽135、第二抵接槽136可为所述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51提供通让空间,并可与所述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51的自由端相抵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接槽135、第二抵接槽136呈三端敞口的凹槽结构,其朝向上壳的一端敞口,朝向锁孔111的一端敞口,朝向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51的一端敞口,从而利于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51变形而不与卡锁件13干涉。
如图1、图8所示,所述第三磁性件嵌设于所述卡锁件13的磁铁槽137内,其与所述第一磁性件12同性相斥,与所述第二磁性件22异性相吸。
由于第一磁性件12与第三磁性件相斥,因此,默认状态时,所述卡锁件13处于远离所述锁孔111的位置处,即所述卡锁部131不伸出于所述锁孔111范围内。此时,限位柱16位于所述直行孔132的远离锁孔111的一端端部内,第一弹性臂141位于所述第一抵接槽135的朝向锁孔111的敞口端处,第二弹性臂151位于所述第二抵接槽136的朝向锁孔111的敞口端处。
如图9所示,当公扣20插入锁孔111进行锁合连接时,母扣10内的第一磁性件12与锁舌21内的第二磁性件22相吸,使得锁舌21可快速的插入至闭锁位置。在该过程中,锁舌21内的第二磁性件22将吸引卡锁件13内的第三磁性件,使得卡锁件13朝向锁孔111方向移动。当锁舌21插入至其勾槽211与所述卡锁部131相对应的程度时,即闭锁位置时,所述卡锁部131便可在磁力作用下而卡入所述锁舌21的勾槽211内,从而卡止住所述锁舌21,使得公扣20与母扣10锁合连接在一起。此过程中,如图3所示,由于卡锁件13朝锁孔111方向移动,因此,卡锁件13将移动至使其直行孔132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柱16对应,即限位柱16位于第一旁开孔133、第二旁开孔134之间。与此同时,第一抵接槽135的端部内壁将与第一弹性臂141的自由端抵接,第二抵接槽136的端部内壁将与第二弹性臂151的自由端抵接。
如图4所示,当相向按压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第一弹性臂141受第一抵接槽135的抵接而被挤压变形、第二弹性臂151受第二抵接槽136的抵接而被挤压变形、第三弹性臂143和第四弹性臂153受挡板部117的抵接而被挤压变形,从而可推动所述卡锁件13朝远离锁孔111的解锁方向X进行移动,进而使得卡锁部131退出所述锁孔111的范围,使得锁舌21可从锁孔111内退出,实现公扣20与母扣10的解锁。该过程中,由于卡锁件13左右两侧受到的作用力程度一致,因此,其将沿直行孔132方向进行直线移动,使得限位柱16与直行孔132的另一端相对应。当释放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51、第三弹性臂143、第四弹性臂153的弹力将促使第一释锁件14、第二释锁件15进行复位,复位后的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51重新位于所述第一抵接槽135、第二抵接槽136的朝向锁孔111的敞口端。
当单独按压所述第一释锁件14时,所述第一弹性臂141受第一抵接槽135的抵接而被挤压变形、第二弹性臂151受第二抵接槽136的挤压而被挤压变形,第三弹性臂143受挡板部117的抵接而被挤压变形,从而可致动所述卡锁件13移动。由于卡锁件13左右两侧受到的作用力程度不一致,因此,卡锁件13将无法沿着解锁方向X进行直线移动,而会在按压侧的作用力下绕限位柱16发生偏转,从而使得限位柱16与第一旁开孔133相对应,进一步阻止卡锁件13沿解锁方向X进行解锁,因此,卡锁部131无法从锁舌21的勾槽211内脱出,无法实现公扣20与母扣10之间的解锁,进而可防止单边操作的意外解锁。当释放第一释锁件14后,在第二弹性臂151的弹力作用下,所述卡锁件13将被致动而进行反向偏转,进而可实现卡锁件13的复位,使得卡锁件13的直行孔132位于第一释锁件14、第二释锁件15的对称中心线上,限位柱16位于第一旁开孔133和第二旁开孔134之间;与此同时,所述第一释锁件14、第二释锁件15将在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51、第三弹性臂143的弹力下进行复位,复位后的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51重新位于所述第一抵接槽135、第二抵接槽136的朝向锁孔111的敞口端。
当单独按压所述第二释锁件15时,其原理与单独按压所述第一释锁件14的原理一致,因此,不再赘述。
此外,如图9所示,在公扣20插入锁孔111的过程中,由于锁舌21上设有第一引导部23,与锁孔111相对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引导部19,因此,第一引导部23与第二引导部19的配合还可引导所述锁舌21进入至闭锁位置,并提高横向抗拉能力。当公扣20与母扣10解锁后,通过第一引导部23和第二引导部19的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锁舌21相对于闭锁方向Z倾斜,从而利于锁舌21顺利脱出锁孔111。
对于本实施例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只有同时按压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卡锁件13才会朝解锁方向X进行移动而释放所述锁舌21,以实现公扣20与母扣10的解锁。当单独按压其中一个释锁件时,卡锁件13均不会退出所述锁孔111,从而可卡止住所述锁舌21而避免单边按压时意外解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包括公扣20和母扣10。
所述公扣20的结构同实施例1。
如图5所示,所述母扣10包括壳体11、第一磁性件12、弹性体18、卡锁件13、释锁件。所述壳体11上设有锁孔111,所述释锁件包括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
所述壳体11、卡锁件13、释锁件的结构同实施例1。
如图5所示,所述弹性体18替代实施例1中的第三磁性件,其用于通过弹力致动所述卡锁件13。
如图5所示,所述弹性体18沿卡锁件13的解锁方向X设置,其平行于所述直行孔132。所述弹性体18的一端与所述壳体11内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解锁件连接。如图5所示,当所述弹性体18处于默认状态时,所述卡锁件13的卡锁部131伸出于所述锁孔111范围。此时,所述限位柱16位于所述第一旁开孔133、第二旁开孔134之间,所述第一弹性臂141的自由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槽135的远离锁孔111的一端内壁上,所述第二弹性臂151的自由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接槽136的远离锁孔111的一端内壁上。
当锁舌21插入锁孔111内时,母扣10内的第一磁性件12与锁舌21内的第二磁性件22相互吸引而利于锁舌21快速插入至闭锁位置。该过程中,锁舌21将推开卡锁件13的卡锁部131而继续前进,直至前进至其勾槽211与所述卡锁部131相对应,从而在所述弹性体18的弹力作用下而卡入所述勾槽211内,从而卡止住所述锁舌21,实现公扣20与母扣10的锁合连接。
当相向按压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第一弹性臂141受第一抵接槽135的抵接而被挤压变形、第二弹性臂151受第二抵接槽136的抵接而被挤压变形、第三弹性臂143和第四弹性臂153受挡板部117的抵接而被挤压变形,从而可推动所述卡锁件13朝远离锁孔111的解锁方向X进行移动,进而使得卡锁部131退出所述锁孔111的范围,使得锁舌21可从锁孔111内退出,实现公扣20与母扣10的解锁。该过程中,由于卡锁件13左右两侧受到的作用力程度一致,因此,其将沿直行孔132方向进行直线移动,使得限位柱16与直行孔132的另一端相对应。当释放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51、第三弹性臂143、第四弹性臂153的弹力将促使第一释锁件14、第二释锁件15进行复位,弹性体18将促使卡锁件13复位,复位后的卡锁件13处于卡锁部131伸出锁孔111范围内,限位柱16位于第一旁开孔133、第二旁开孔134之间,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51重新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槽135、第二抵接槽136的远离锁孔111的一端内壁上。
当单独按压所述第一释锁件14时,所述第一弹性臂141受第一抵接槽135的抵接而被挤压变形、第二弹性臂151受第二抵接槽136的挤压而被挤压变形,第三弹性臂143受挡板部117的抵接而被挤压变形,从而可致动所述卡锁件13移动。由于卡锁件13左右两侧受到的作用力程度不一致,因此,卡锁件13将无法沿着解锁方向X进行直线移动,而会在按压侧的作用力下绕限位柱16发生偏转,从而使得限位柱16与第一旁开孔133相对应,进一步阻止卡锁件13沿解锁方向X进行解锁,因此,卡锁部131无法从锁舌21的勾槽211内脱出,无法实现公扣20与母扣10之间的解锁,进而可防止单边操作的意外解锁。当释放第一释锁件14后,在第二弹性臂151的弹力作用下,所述卡锁件13将被致动而进行反向偏转,进而可实现卡锁件13的复位,使得卡锁件13的直行孔132位于第一释锁件14、第二释锁件15的对称中心线上,限位柱16位于第一旁开孔133和第二旁开孔134之间;与此同时,所述第一释锁件14、第二释锁件15将在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51、第三弹性臂143的弹力下进行复位,复位后的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51重新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槽135、第二抵接槽136的远离锁孔111的一端内壁上。
当单独按压所述第二释锁件15时,其原理与单独按压所述第一释锁件14的原理一致,因此,不再赘述。
此外,在公扣20插入锁孔111的过程中,由于锁舌21上设有第一引导部23,与锁孔111相对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引导部19,因此,第一引导部23与第二引导部19的配合还可引导所述锁舌21进入至闭锁位置,并提高横向抗拉能力。当公扣20与母扣10解锁后,通过第一引导部23和第二引导部19的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锁舌21相对于闭锁方向Z倾斜,从而利于锁舌21顺利脱出锁孔111。
对于本实施例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只有同时按压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卡锁件13才会朝解锁方向X进行移动而释放所述锁舌21,以实现公扣20与母扣10的解锁。当单独按压其中一个释锁件时,卡锁件13均不会退出所述锁孔111,从而可卡止住所述锁舌21而避免单边按压时意外解锁。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2,所不同的是,如图6所示,在所述壳体11内设有两个卡锁件13:将挡板处结构替换成卡锁件13,使得卡锁件13对称分布于所述壳体11内。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发明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Claims (10)

1.一种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其包括
母扣(10),设有锁孔(111)和第一磁性件(12),
公扣(20),设有锁舌(21)和第二磁性件(22);所述第二磁性件(22)和所述第一磁性件(12)在所述锁舌(21)插入所述锁孔(111)的过程中相互吸引;
卡锁件(13),其可卡止所述锁舌(21)而使所述公扣(20)与母扣(10)保持锁合连接;
释锁件,其可致动所述卡锁件(13)以使所述卡锁件(13)释放所述锁舌(21);
其特征在于,
所述释锁件包括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
当同时操作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同时致动所述卡锁件(13)而使所述卡锁件(13)沿退出所述锁孔(111)的解锁方向X移动而释放所述锁舌(21);
当单独操作所述第一释锁件(14)或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或第二释锁件(15)致动所述卡锁件(13)而使所述卡锁件(13)偏转而无法释放所述锁舌(2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扣(10)内固定设有限位柱(16);
所述卡锁件(13)上设有可套设于所述限位柱(16)上的直行孔(132)、第一旁开孔(133)和第二旁开孔(134),所述第一旁开孔(133)和第二旁开孔(134)分布于所述直行孔(132)的两侧并与所述直行孔(132)贯通;
当同时操作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第二释锁件(15)同时致动所述卡锁件(13)而使所述卡锁件(13)沿所述直行孔(132)方向进行移动而释放所述锁舌(21);
当单独操作所述第一释锁件(14)或第二释锁件(15)时,所述第一释锁件(14)和/或第二释锁件(15)致动所述卡锁件(13)而使所述卡锁件(13)沿所述第一旁开孔(133)或第二旁开孔(134)进行偏转而无法释放所述锁舌(2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行孔(132)的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释锁件(14)、第二释锁件(15)进行解锁操作时的操作方向Y。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旁开孔(133)、第二旁开孔(134)位于所述直行孔(132)的远离所述锁孔(111)一端的端部两侧;
当所述卡锁件(13)卡锁住所述锁舌(21)时,所述限位柱(16)位于所述直行孔(132)的靠近所述第一旁开孔(133)、第二旁开孔(134)的端部内。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释锁件(14)设有第一弹性臂(141);
所述第二释锁件(15)设有第二弹性臂(151);
所述第一弹性臂(141)和第二弹性臂(151)分别与所述卡锁件(13)抵接;所述第一弹性臂(141)、第二弹性臂(151)在操作所述释锁件进行解锁的过程中发生弹性变形而致动所述卡锁件(13)以释放所述锁舌(21)。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卡锁件(13)上分别设有第一抵接槽(135)和第二抵接槽(136),所述第一抵接槽(135)和第二抵接槽(136)分布于所述直行孔(132)的两侧并与所述直行孔(132)平行,其由所述卡锁件(13)的侧壁内凹而形成;
所述第一弹性臂(141)的端部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槽(135)内,所述第二弹性臂(151)的端部抵接于所述第二抵接槽(136)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第三磁性件,可在所述锁舌(21)插入所述锁孔(111)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二磁性件(22)相互吸引而致动所述卡锁件(13)以使所述卡锁件(13)卡止所述锁舌(2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弹性体(18),沿所述卡锁件(13)的解锁方向X设置并与所述卡锁件(13)连接,其在所述锁舌(21)插入所述锁孔(111)的过程中被压缩而可在所述锁舌(21)到达闭锁位置时通过弹力推动所述卡锁件(13)以卡止住所述锁舌(21)。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锁舌(21)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引导部(23),
在所述母扣(10)的正对所述锁孔(111)的位置处设有可与所述第一引导部(23)镶嵌的第二引导部(19);
所述第一引导部(23)和第二引导部(19)可在所述公扣(20)插入所述母扣(10)的过程中引导所述锁舌(21)进入至闭锁位置中,并且可在所述公扣(20)与母扣(10)解锁分离的过程中防止所述锁舌(21)相对于闭锁方向Z倾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部(23)为凹槽,其由所述锁舌(21)的端面沿轴向凹陷而形成;
所述第二引导部(19)为形状、大小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凸台结构。
CN202110998794.5A 2021-08-28 2021-08-28 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 Active CN1140275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98794.5A CN114027595B (zh) 2021-08-28 2021-08-28 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98794.5A CN114027595B (zh) 2021-08-28 2021-08-28 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27595A true CN114027595A (zh) 2022-02-11
CN114027595B CN114027595B (zh) 2024-02-20

Family

ID=80139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98794.5A Active CN114027595B (zh) 2021-08-28 2021-08-28 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2759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2317A1 (zh) * 2022-04-18 2023-10-26 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扣具装置
CN117223948A (zh) * 2023-11-13 2023-12-15 浙江夕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吸扣及背带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47306A (ja) * 1995-08-10 1997-02-18 Osaka Bijiyou Kogyo Kk ぎぼしを用いた止め具の連結構造
CN104883918A (zh) * 2012-12-25 2015-09-02 Ykk株式会社 带扣
CN111513434A (zh) * 2019-02-01 2020-08-11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扣具
CN211632015U (zh) * 2020-01-14 2020-10-09 明门(中国)幼童用品有限公司 磁性扣具
CN112237315A (zh) * 2019-07-17 2021-01-19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扣具
CN212754561U (zh) * 2020-06-28 2021-03-23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打开的磁吸扣及其穿戴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47306A (ja) * 1995-08-10 1997-02-18 Osaka Bijiyou Kogyo Kk ぎぼしを用いた止め具の連結構造
CN104883918A (zh) * 2012-12-25 2015-09-02 Ykk株式会社 带扣
CN111513434A (zh) * 2019-02-01 2020-08-11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扣具
CN112237315A (zh) * 2019-07-17 2021-01-19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扣具
CN211632015U (zh) * 2020-01-14 2020-10-09 明门(中国)幼童用品有限公司 磁性扣具
CN212754561U (zh) * 2020-06-28 2021-03-23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打开的磁吸扣及其穿戴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02317A1 (zh) * 2022-04-18 2023-10-26 联扬塑胶(深圳)有限公司 扣具装置
CN117223948A (zh) * 2023-11-13 2023-12-15 浙江夕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吸扣及背带
CN117223948B (zh) * 2023-11-13 2024-03-01 浙江夕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吸扣及背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27595B (zh) 2024-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27595A (zh) 防意外解锁的磁性扣具
EP3858182B1 (en) Magnetic buckle
KR100475493B1 (ko) 높은 안전성의 버클 조립체
CN109662399B (zh) 磁性搭扣
CN110432596B (zh) 扣具
KR102188857B1 (ko) 견고한 체결유지 기능과 용이한 체결해제 기능을 갖는 버클
US6446314B1 (en) Push release buckle with improved latching capability
CN112237315B (zh) 扣具
JP7251852B2 (ja) 磁気バックル
CN108669712B (zh) 一种自动插合分离锁扣
WO2022206484A1 (zh) 磁吸解锁的扣具装置
EP3821748A1 (en) Buckle assembly
CN110584273A (zh) 解锁自动分离的扣具
CN113729362A (zh) 磁性扣具
US7243403B2 (en) Buckle safety device
CN114847598A (zh) 磁扣装置
CN111853002B (zh) 侧向释锁扣具
CN114052341A (zh) 双重安全锁装置
CN114052340A (zh) 可自动弹开的扣具装置
CN210329586U (zh) 解锁自动分离的扣具
CN116439476A (zh) 扣具装置
CN117016926A (zh) 扣具
WO2023202317A1 (zh) 扣具装置
KR102667198B1 (ko) 서로에 배치될 수 있는 폐쇄 부분을 갖는 폐쇄 장치
TW202408396A (zh) 扣具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